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核算管理论文

时间:2023-03-07 15:01:18

导语:在核算管理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核算管理论文

第1篇

抵债资产是指借款人(担保人)无力以现金资产偿还金融企业债权时,金融企业依法行使债权和担保物权而向债务人、担保人或第三人收取的用于抵偿债权的非现金资产。广义的抵债资产既包括金融企业依法取得的拥有所有权、收益权、使用权、处置权的抵债实物资产,如房产、土地使用权、机器设备、交通工具、商品物资等;也包括抵债的股权、应收账款、版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权利资产。本文所称的AMC抵债资产,是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AMC)在不良资产收购接收、处置过程中资产置换、法院裁定或协议抵债取得的抵债资产。本文就当前AMC抵债资产财务会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抵债资产取得环节在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抵债资产入账不及时问题。从AMC抵债资产来源看,既有从剥离银行划转接收的,也有在资产处置过程中由法院依法裁定、协议抵债或资产置换取得的。后一种情况,基本不存在入账不及时的问题,但对由剥离银行直接接收的抵债资产,由于情况复杂,有的银行已部分处置,有的因移交过程中没有办理严格的交接手续,而AMC的项目管理人员未及时清理档案,就存在因不知情或管理不到位而导致未及时入账,出现抵债资产滞留账外的问题。二是抵债资产无法入账的问题。无论是剥离过程中接收的抵债资产还是在处置过程中取得的抵债资产,都存在因欠缺合法的手续或法律依据而取得的情况,对这部分抵债资产就很难正常入账。三是抵债资产入账价值确定问题。AMC取得抵债资产后,主要按照实际抵债部分的贷款本金和已确认的利息作为抵债资产的入账价值,即按法院裁定或协议抵偿的贷款本金和表内利息之和入账。抵债资产取得时发生的税费,按实际发生金额记入“营业费用---业务费用”,不计入抵债资产入账价值。但现实中会出现法院裁定或抵债协议未明确抵债金额的情况,按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财金[2000]17号)第31条规定:“待处置资产应按取得时的公允价值计价”。而公允价值通常指市场交易价格,由于抵债资产种类繁多,并是非标准产品,要寻求抵债资产的公允价值是非常困难的,缺乏可操作性,这给抵债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带来困难。四是对AMC依法提起代位权诉讼胜诉后取得债务人(含连带责任担保人)对次债务人的应收债权在财务上没有任何体现和反映。根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20条规定:“债权人向次债务人提起的代位权诉讼经人民法院审理后认定代位权成立的,由次债务人向债权人履行清偿义务,债权人与债务人、债务人与次债务人之间相应的债权债务关系即予消灭。”据此,AMC在会计核算中应进行相应的账务调整,即应以取得对次债务人的应收账款冲减原“待处置贷款”或“购入贷款”科目相应的债权。

(二)抵债资产管理环节在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抵债资产实地盘点制度落实不力问题。各AMC内部管理制度均对抵债资产日常管理中要求定期(半年或一年)进行实地盘点,以了解抵债资产保管状况,及时调整账务,确保账实相符,但现实情况是,实地盘点制度落实过程中很少有财务人员参与,项目经办人员也并非都通过实地对抵债资产现状进行勘查,账存抵债资产存在毁损、被盗或灭失的风险。二是少量抵债资产存在未经批准擅自留用的情况。特别是AMC成立初期,由于管理不规范,存在房产、机动车辆等抵债资产未经批准擅自留用的违规行为。三是对抵债资产贬值或可能发生的损失,在会计期末未按谨慎性原则提取抵债资产减值准备,致使会计信息不对称,不能真实反映抵债资产贬值和损耗程度。根据《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第45条规定:金融企业应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度终了时对各项资产进行检查,根据谨慎性原则,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其计提项目包括抵债资产。四是AMC财务部门大多未建立完整的“抵债资产管理台账”,以全面地反映抵债资产的取得、管理和处置的全过程,通过执行定期检查、账实核对制度,对抵债资产进行必要的监督管理。

(三)抵债资产处置环节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抵债资产“以租代售”的融资租赁、经营性租赁和分期收款出售的核算问题。按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规定,上述租赁业务,应按资产账面价值将其转入“融资租赁资产”和“经营租赁资产”。对办理租赁业务中取得的收入,按规定计入当期租赁收入。而实际操作中,AMC采用收付实现制原则直接将当期租赁收入冲减了“待处置(抵债)资产”科目,不符合现行财务制度规定。对承租人违约延期付款的情况,未按权责发生制原则通过“应收账款(债权)”科目进行核算。对抵债资产处置中以分期收款方式出售的核算,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二是抵债资产超期限处置问题。按目前AMC内部的抵债资产管理办法,为加快抵债资产的处置,规定抵债资产(股权除外)应自取得之日起一年内处置完毕。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抵债资产都存在超期限处置问题,这固然有市场方面的原因,但财务部门缺乏必要的监督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三是对一时无法入账的抵债资产的处置,AMC通常的做法是,将处置收入作为正常本息回收直接冲减“待处置贷款”或“购入贷款”。这种做法违背了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原则,不能真实地反映AMC不良资产的处置过程。

二、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从财务会计制度上看,由于财政部一直未出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会计制度》,只制定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仅靠单一的财务制度远远不能规范AMC不良资产处置的财务行为和会计核算要求。况且,2000年出台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主要是规范对政策性剥离的不良资产处置的财务行为,而目前AMC的业务已不局限于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业务,还包括了大量商业化不良资产的处置业务,情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财务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现有业务需要。这是造成目前四家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不统一且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从抵债资产管理制度看,财政部也未针对AMC的实际情况,出台类似《银行抵债资产管理办法》(财金[2005]53号)的AMC抵债资产管理制度,AMC缺乏统一的抵债资产接收、管理、处置和核算的制度规范和监管标准。

(三)从AMC内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看,前述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既有执行内部管理制度不力和管理不到位方面的原因,如抵债资产实地盘点制度不落实、未经审批擅自自用等。也有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方面的原因,如租赁和代位权确立后的会计核算处理问题等。

(四)从AMC的财务体制上看,由于AMC不存在利润(损益)核算的问题,财政部对AMC的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的考核,主要以“两率”(现金回收率和处置费用率)承包考核为核心。这种财务体制的安排,决定了某些财务核算失去了意义。比如抵债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等。

三、完善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建议财政部及时出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会计制度》,以规范AMC商业化转型后不良资产处置活动会计核算的需要。同时,应在AMC六年来不良资产处置财务会计核算实践的基础上,适时修订《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进一步规范AMC的财务行为。在具体业务的核算管理上,一是对抵债资产的入账价值问题,应按合理定价原则,经过严格的资产评估程序来确定抵债资产的价值,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合理定价来确定入账的“公允价值”。二是对因欠缺合法的手续或法律依据而无法入账的抵债资产,应设立“待转抵债资产”科目进行核算,以杜绝抵债资产滞留账外现象发生。三是对经诉讼由法院审理后认定代位权成立而取得对次债务人应收账款的情形,应设立“待处置应收账款”科目进行核算,以冲减原“待处置贷款”或“购入贷款”相应的债权。四是对抵债资产贬值或可能发生的损失,在会计期末应按重新评估认定的市场公允价值,计提“抵债资产减值准备”。五是对抵债资产分期付款出售或租赁经营中出现的违约延期支付的情形,应按权责发生制原则通过“待处置应收账款”科目进行核算和反映。

第2篇

关键词高校教育成本模式核算

旧的高校会计核算体系,通常只核算经费支出,至于开支是否合理和必要,则无人问津。高校既无筹措经费的压力,也不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成了经济核算的从动者,从而淡化了效益意识,忽视了经济效益考核,也排斥了教育成本核算。因此,高校对国家下拨的教育经费,只是简单地计算支出数,并以此作为向国家申请预算的数据资料而已,长期处于“年初报预算,年终报决算,支出靠拨款,不足伸手要,教育成本不计算,经济效益无人管”的状况,从而造成高等教育人、财、物的极大浪费。虽然后来国家对高校财务制度进行的改革中取消了预算内外割裂核算和使用的办法,实行了“核定收支,定额或定向补助,超支不补,节余留用”的预算管理模式,但由于其仍局限于计算预算收支余超的阶段,并未真正实行教育成本核算,从而致使高校降低教育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变成了一句空话。而这种教育成本核算的滞后性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弊病,严重制约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使高校有限的教育经费造成了严重的浪费。这与目前高校主动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发展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不相适应。因此,必须改革高校现行的会计核算模式,建立新的教育成本核算体系。

1确立教育成本的概念

成本作为一个经济范畴,随着产品交换而产生,又随着产品经济发展而不断改变其表现形式。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成本概念的内涵、外延具有了全新的意味。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是指高校在教育活动中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所耗费的物质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总和,并且这些资源的价值是那些可以用货币计量的价值。它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教育成本是指培养一名合格人才,国家、家庭和社会所耗的全部费用,其中包括:第一,有形成本,即可以用货币计量和表现的耗费。它又可分为:社会成本,即国家和社会直接承担的教育费用;个人成本,指学生家庭负担的教育费用,包括学生在校期间交纳的学杂费、住宿费和必要的生活费用等项开支。第二,无形成本,指学生由于把时间用于求学而引起的机会成本。狭义的教育成本是指高校培养每个学生所耗费的全部费用。目前主要由以下5个部分组成:①传授知识消耗的活劳动报酬,如教职工的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部分、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支出等。②学生助学金(包括学生奖贷学金、勤工助学基金、困难学生补助费)、物价补贴、医疗费用等。③传授知识所应具备的物质技术条件消耗费用,如实验器具、图书资料、教学仪器设备等的消耗。④教学和行政管理费用,包括办公费、实习费、水电费、取暖费、差旅费、行政仪器设备费、校园绿化卫生费等。⑤其他费用,指除上述耗费以外的其他开支,如外籍专家费、外事活动费、学生活动费等。

2确定教育成本的核算对象

根据高等学校的特点,应分别按照各专业、类别、层次的学生作为成本核算对象,编制成本计算单,全面反映各专业、各层次学生生均教育成本和教育总成本。高校成本核算对象按专业性质划分为:理工、农医、文史、艺术、财经、师范等;按培养学生层次划分为博士、硕士、学士(本科生)、专科生等等。划分成本核算对象,有利于教育成本的归集和分配,以便于准确地计算各级各类学生的培养成本。

3明确教育成本项目

教育成本项目的划分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教育成本计算的准确性。教育成本按计入方式不同分为直接成本项目和间接成本项目两大类。直接成本是指适宜于直接计入培养对象的各项费用。主要包括:①学生费用。指直接用于学生的助学金、奖学金、贷学金、勤工助学基金、学生物价补贴、特困生补助费,以及学生实习实验费、医疗费、学生活动费、招生费、毕业生派遣费、体育维持费等等。②教学费用。指直接从事教学的教师、教辅等人员的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医疗费及教学差旅费、水电费、资料讲义费、其他业务费,和修缮费等等。间接成本是指不适宜直接计入,但为了组织和协调整个学校正常的教学及与教学相关的活动而开支的各项费用。主要包括:①管理费用。指从事教务管理、图书管理及党务、行政、后勤等部门人员的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医疗费、办公费、差旅费、师资培训费等。②社会保障费用。指学校离休、退休人员的工资及各项福利待遇等费用。③固定资产折旧费用。④其他费用。

4选择教育成本的核算方法

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有学年教育总成本、学年生均教育成本、某届学生生均教育成本三种方法。

(1)学年教育总成本是指某一学年在校学生所发生的全部教育成本。其计算公式为:

教育总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

通过对教育总成本的核算,可以了解和掌握学校教育成本总水平,便于从宏观上控制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学年生均教育成本是指某一学年在校学生的生均教育成本。其计算公式如下:

学年生均教育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某学年在校生折合人数

某学年在校生折合人数的计算方法: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以本科生数为标准,将各类在校生折合成标准单位数,即本科生为1,硕士生为2,博士生为3,专科生为0.5,据此计算出某学年在校生折合人数。某学年在校生折合人数=某学年在校本科生人数+某学年在校硕士生人数×2+某学年在校博士生人数×3+某学年在校专科生人数×0.5。

学年生均教育成本是高校培养某届毕业生正在发生的教育成本,它为高校通过对不同年度教育成本的比较,分析升降原因,找出差距,及时提出改进措施,降低教育成本提供了可靠依据。

(3)某届学生生均教育成本是指某毕业生在校期间全部的生均教育成本。其计算公式为:

某届学生生均教育成本=毕业生在校期间每个学生生均教育成本之和

某届学生生均教育成本是培养某届毕业生已经结束的教育成本,将这一指标在同类高校这间相互比较,可以促使高校开展降低教育成本的经验交流,起到降低高等教育整体教育成本的作用。

运用以上3种方法核算教育成本,对于降低教育成本,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5建立教育成本核算的会计原则

5.1实际成本计价原则

实际成本是指培养不同层次人才实际投入的人、财、物的货币表现值,按实际成本计价方法核算,方法简便,结果也较准确。

5.2会计期间学年制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教育成本核算期间的划分不同于企业会计期间的划分,不能采用日历年制,而是采用培养周期学年制。这里所说的培养周期是从培养对象入校至毕业的时间,我国学年制是指从每年的8月份至次年的7月份为止的时间。

5.3权责发生制原则

在学生培养期间,培养投入与收益对象的培养进度往往是不同步的。如教学仪器、设备、房屋、图书等,在一定时期内均为一次性投入,这些投入可以培养很多届学生。一般情况下,投入在先,实施培养在后。因此,先开支的费用应按照比例计入当期和以后各期的教育成本中去,而不能将当期开支的所有费用全部计入当期的教育成本中去。为此,须增设“待摊费用”、“预提费用”、“累计折旧”三个总账科目。“待摊费用”账户,是用来核算人才培养过程中,一次性投资可在本学年和以后各学年重复使用但又不构成固定资产的图书资料、低值易耗品、小型仪器、仪表等的购置费。该费用需要分摊到以后各学年的成本中去。“预提费用”账户,是核算应属于该学年成本负担,尚未支付但预先按规定提取计人本学年的费用,如应付税金、提取的职工福利费等。“累计折旧”账户,是用来核算固定资产更新改造的过渡性科目。

参考文献

第3篇

医院在2005年起开始逐步使用成本核算软件对医院进行成本管理,初步形成了医院及科室成本,但还只是借鉴其他医院一些经验,结合医院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核算管理,没有统一行规,至2008年10月江苏省出台了《江苏省成本核算与管理规范》,形成了医院成本管理基本规范。2012年1月起医院按照《新医院财务制度》及成本核算最新管理要求,确立了新的成本核算模式,利用成本管理软件平台对医院进行成本核算管理。

二、成本核算管理的发展情况变化

(2012年新医院财务制度前成本核算管理简称“旧”,2012年后简称“新”)

1.核算对象范围的发展

旧:核算对象简单分为院部成本和科室成本。医院成本核算仅限于院级成本及临床、医疗技术等科室级成本。新:随着成本核算的精细化发展需求,根据核算对象的不同,成本核算分为科室成本核算、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病种成本核算、床日和诊次成本核算。在以上述核算对象为基础进行成本核算的同时,开展医疗全成本核算,将财政、科教项目补助支出所形成的固定资产折旧(非支出类)等纳入成本核算范围,而在旧制度前财政、科教等专项补助支出并未纳入。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是以各科室开展的医疗服务项目为对象,归集和分配各项支出,计算出各项目单位成本的过程。核算办法是将临床服务类、医疗技术类和医疗辅助类科室的医疗成本向其提供的医疗服务项目进行归集和分摊,分摊参数可采用各项目收入比、工作量等。病种成本核算是以病种为核算对象,按一定流程和方法归集相关费用计算病种成本的过程。核算办法是将为治疗某一病种所耗费的医疗项目成本、药品成本及单独收费材料成本进行叠加。诊次和床日成本核算是以诊次、床日为核算对象,将科室成本进一步分摊到门急诊人次、住院床日中,计算出诊次成本、床日成本。

2.科级对象类别划分的发展

旧:临床服务类、医疗技术类和行政后勤管理类成本。新:除上述类别,新制度增加了医疗辅助类科室、药品供应类科室成本。临床服务类科室指直接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并能体现最终医疗结果、完整反映医疗成本的科室;医疗技术类科室指为临床服务类科室及病人提供医疗技术服务的科室;医疗辅助类科室是服务于临床服务类和医疗技术类科室,为其提供动力、生产、加工等辅助服务的科室;行政后勤类科室指除临床服务、医疗技术和医疗辅助科室之外的从事院内外行政后勤业务工作的科室。

3.科室成本的归集形式的发展变化

旧:直接成本一般是指科室直接发生的成本费用,如人力成本、药品成本、材料成本、公务成本等,间接成本包括能耗类公摊成本和管理成本、医技成本等转移成本;新:直接成本除科室直接发生的成本费用外,能耗类如水、电、气等日常运行费用也作为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包括非本科室发生的分摊成本等。成本核算部门按照规定标准、格式及报送程序要求,各成本统计科室及时报送核算部门,将支出直接或分配归属到耗用科室,形成各类科室的成本。成本按照计入方法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科室为开展医疗服务活动而发生的能够直接计入或采用一定方法计算后直接计入的各种支出。间接成本是指为开展医疗服务活动而发生的不能直接计入、需要按照一定原则和标准分配计入的各项支出。

4.科室成本的分摊模式的发展

旧:原科室成本分摊采用二级分摊模式,管理科室向医技分摊,医技再向临床科室分摊,最后形成科室及院级全成本。新:新医院会计制度的管理费用不向临床医疗进行分摊,但在成本核算制度中,管理科室成本、医辅成本、医技成本等各类科室成本本着相关性、成本效益关系及重要性等原则,按照分项逐级分步结转的方法进行分摊,最终将所有成本转移到临床服务类科室,也称“四级分摊法”。先将行政后勤类科室的管理费用向临床服务类、医疗技术类和医疗辅助类科室分摊,再将医疗辅助类科室成本向临床服务类和医疗技术类科室分摊,最后将医疗技术类科室成本向临床服务类科室分摊,分摊后形成门诊、住院临床服务类科室的成本。

5.间接成本分摊方法的变化

旧:原有管理科室成本分摊一般是以人数作为分摊标准,医技科室以其临床在医技科室的执行收入作为基数。如某临床科室分摊医技科室超声科成本=该临床科室超声科收入/全院临床科室发生的超声科总收入*超声科成本新:新成本管理分摊方法更具体化、更多样化。管理科室向医辅类科室、医技科室、临床服务类科室分摊参数可采用人员比例、内部服务量、工作量等。如回访办公室、病案室成本,可按“出院病人数”分摊到临床科室;医疗辅助类科室成本向临床服务类和医疗技术类科室分摊,分摊参数也可采用人员比例、内部服务量、工作量等,如住院结账部门成本,可根据出院病人数或床日数分摊、如中央空调成本可根据房屋占用面积分摊;医疗技术类科室成本向临床服务类科室分摊,分摊参数可采用工作量、业务收入、收入、占用资产、面积等,分摊后形成门诊、住院临床服务类科室的成本。

6.成本核算系统与财务管理系统的相关性情况

旧:原有成本核算管理软件是以财务管理系统数据产生后月末一次导入成本系统。新:新成本核算系统解决财务系统的信息孤岛问题,通过建立成本核算明细收支项目与会计科目的对照关系,实现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并轨作业(由成本核算系统生成记账凭证底稿供会计核算调用),确保成本核算与会计核算数据的一致性,实现授权范围内数据资源的充分共享,并能有效地与HIS(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对接,能够对成本数据进行实时监管分析。

7.意义与作用的升级发展

旧:原来医院成本核算为“核算”而核算,院级和科级成本只涉及人力成本、药品、卫生材料成本等直接成本,管理费用只进行简单分摊,其成本无法真实反映各核算单元的资源消耗和利用效率。新:⑴利用项目成本、病种成本进行结构等趋势分析、保本分析,在项目成本核算的基础上按规范的临床路径和实际路径归集单病种成本,进行单病种的收支余分析,为单病种收费提供依据,找到开源节流的着力点,进而为医院整体发展、决策提供有力的参考数据。⑵利用成本核算的成果建立优化医院的绩效考核方案和流程,实现绩效核算的流程化和程序化。⑶以医院全成本核算基础数据为起点,通过经营分析系统向医院管理者和相关管理人员提供实时的经营分析查询和分析。⑷成本核算与医院预算管理、内控管理相结合,促进医院财务管理从事后核算向事前预测和预算,事中监督和控制,事后分析与考核的全面科学管理的转变。

三、结束语

第4篇

安徽电信实施财务集中核算后,SSC面对16家市分公司数以万计有着不同报账习惯的员工,每月管理近13万个操作工序,处理逾2.5万张的报账单据、10万张附件,日常运营中的矛盾和问题在所难免;另外,SSC必须保证完成公司要求的报账时效,员工费用需2个工作日内完成,这与成立之初单据的平均报账时长10个工作日有较大的差距,必须找到报账流程的管理工具并不断优化流程。

1.1目视化管理

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用眼睛获取的信息量远胜于任何其他方式所获得的信息量。人们也很自然地就把“看”融于管理之中。目视化管理被称为看得见的管理,或一目了然的管理。现实生活中,红绿灯系统就是目视化管理的一个运用。为了提升流程效率,我们引入目视化管理,将目视管理工具灵活运用于财务集中核算运营流程,力求一目了然地呈现运营现场状况的关键问题。(1)通过颜色管理和信号灯分类管理单据,引导员工从大批量单据中根据轻重缓急分类处理,对有特殊时效要求的员工费用、应急单据、划小承包单据等分颜色标识,置顶提醒。(2)利用提醒板原理,设计《工作池状态查询表》,一目了然呈现工作池及每个核算、审核会计的已办及待办单据量,提高现场资源调配的效率。(3)利用生产管理板原理,设计《集中核算基础信息表》,呈现集中运营流程中每个单据的关键指标、每个步骤的接收、办理时点、办理时长等信息,方便流程故障检查,也为精细管理提供数据基础。

1.2流程优化,提升效率

在目视管理的基础上,SSC遵循ESIA准则,从Eliminate-消除、Simplify-简化、Integrate-整合、Automate-自动化四个方面进行流程优化,提高流程效率。

1.2.1删除包括删除过度控制、重复环节、等待时间(1)过度控制:分析各市分内控流程,例如县分水电费报账,有的市分每张单据8步审批,有的市分通过预算签报,报账只需1步审批,通过对比,倡导分公司简化内控审批。(2)重复环节:例如县分和市分初核对单据都审核的,删除“市分初核”这一重复步骤;设计退单后单据直接返回退单人的流程,避免重复审批。(3)等待时间:分析报账流程中滞留较长的步骤,查找原因,督促整改;删除“会计分发”步骤,由系统自动分发,避免单据在分发步骤等待。

1.2.2简化包括简化形式、表格、沟通渠道(1)简化形式:简化报账单和附件表格,删除冗余字段,优化报账界面,明确附件表格格式。(2)简化报账信息沟通渠道,填写报账单时即可查阅该类报账单的报账规范、字段的填写要求、提供热线电话和服务QQ可直接服务报账人。(3)整合:梳理省市的取数需求,由省公司集约取数,统一分布,将17份工作量整合为1份工作量。(4)自动化:主要指数据收集、传输和分析的自动化。除运用系统手段外,提高Excel功能运用,运营及信息质量分析图表可在输入基础数据后自动生成,节约了大量时间。

2精:实时记录,精准挖掘,提升服务和监督效率

2.1精准记录问题,履行财务监督职责企业的每一笔业务都以报账单的形式经过SSC,SSC对报账信息的处理,不仅要快速编译成财务语言,还应该善于抓取问题,精准挖掘隐藏在报账单后的信息,解码其中的风险和问题,并提出管理建议。

2.2实时记录发现问题及时记录,是众所周知的工作方法、要求,但是现实中却少有人能做到。安徽SSC开发了信息质量评价功能,用于提升精准、快速捕捉问题信息的能力。(1)实时抓取问题:财务人员审核每一笔单据时,发现有需要后续挖掘的问题及亮点,可填写“质量评价”,退单时必填。(2)问题体系化: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分15大类115小项,进行实时记录和分析。(3)记录结构化:明确记录问题要素,如时点、问题金额、对象、问题类别、建议。(4)信息反馈:被评价者能充分表达观点,表达申诉和建议;能记录问题的整改状况。(5)信息运用:能根据不同维度进行统计查询及回溯,方便制作成案例,事件概要、问题、观点一目了然。功能上线后,问题的记录、统计和使用效率提升,记录问题很大部分是配合业务部门管理监督。SSC记录后,提交相关业务部门,业务部门获取清单后,点击报账单号,即可回溯到问题单据,方便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后续管理。

2.3精细管理风险、客户及业务,提升服务效率(1)细分风险,分级管理。SSC将问题区分必须退单、只需记录无须退单、可退可不退问题。强调了可退可不退的,一律不退,提升了服务感知。(2)细分客户,主动服务。根据一定标准筛选出高频报账人和高差错报账人作为重点客户。主动推送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每季度更新推送对象。(3)细分业务,统一标准。统一报账模板、附件模板、服务话术。设计易学易用的模板,方便理解。编制28份参考模板,方便选用。规范与内部客户的交流用语,分为四大类通用场景标准话术,248类特殊场景标准话术两大部分。

3准:准时报账、准确编译、防范信息失真

3.1提升报账均衡性,支撑预算精确管理在实际工作中,报账人习惯于集中到月末、季末或年底才发起报账,甚至跨年才报账,报账不均衡会导致财务信息和实际发生情况不符,影响预算分析管控数据的准确性。同时,月度内财务核算人员忙闲不均,特别是月末报账量达到高峰时,各环节难免忙中有错,影响核算质量和服务质量。为提升报账均衡性,SSC科学设置报账均衡性管控指标评价体系,报账均衡性评价体系由财辅单据的月度内均衡性(20分)、月度间均衡性(20分)、实物单据月度内均衡性(40分)、财辅单据、重点成本费用报账及时性(10分)和预列账准确性(10分)五项指标构成,满分100分。将以上评价结果与现金流预算结合,有效地向分公司传递了改进均衡性管理的压力和动力。日常报账中,借助事中的精准记录和后续的精细管理,促进业务单位及时报账,保障财务信息真实准确地反映预算完成情况,从而推动预算精确管理水平的提升。

3.2推进业财系统接口报账准确地编译业务信息,也是防范财务信息失真的重要方面。信息传递的环节越多,越容易受到干扰而失真。为此,SSC努力推进业财系统接口报账,将业务系统到财务信息的编译规则固化在系统中,防范信息失真,基本实现了收入、营收和重点费用通过系统接口报账。

4创新工作理念和工具,提升信息处理能力

第5篇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薄弱,财务人员专业性不足,导致会计财务信息严重失真。由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不比市场企业公司,其内部财务管理竞争意识不强,普遍水平较低。而且大多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专业性不够,还有部分兼职上岗,会计工作人员变动频繁,极为随意,这也使得事业单位会计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养低,综合能力不足,严重影响其工作质量,从而使得财务管理信息严重失真问题突出。

2强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对策方法

根据以上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状况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方法:

第一,改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要对现行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内容进行梳理,根据不同的事业单位性质采取不同的会计制度,如政府改制的事业单位就可以自行企业会计制度,对于高校、医院等一事业收入为主的事业单位,就可以先实施行业会计制度,等到经济体制、财政事业改革后,进入企业化运营管理的事业单位就可以实施企业会计制度。其他的行政事业单位也要改变现有行政、事业会计制度分开独立的状况,将其分类合并,根据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需要和财务管理要求,进行一定的调整改进,从而形成一套较为科学、完善的会计制度。

第二,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金资产管理,优化其资源配置。行政事业单位可以专门设置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优化配备相关专业管理人员,改进当前其财产物资管理散乱,清理调拨困难的状况,构建统一的调拨、规划制度,完善其管理体系,从而确保其资金合理流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要建立固定的资产总账目和明细账,加强其会计核算职能,对固有资产进行价值管理和数量管理,并建立固定资产的清查盘点流程,强化其产权管理,有效避免固有资产的流失。当然对于一些历史遗留和数量较大的款项也要及时清理,优化单位资金管理,确保单位资金安全。

第三,加强财务管理队伍建设,规范单位资金收支,强化单位预算管理职能。事业单位要加强对其工作人员对财务法律责任、财务知识、职业道德思想的教育培训,要重点培训其会计基础业务和会计核算工作,抓好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并建立有效的培训激励约束机制,不定时进行考核,并将其日常表现列入工资考核因素中,长期下去一定能够培养出会计业务精通、有大局观、坚持工作原则,讲究工作效率质量的财务团队,这样就能够提高其部门预算编制的质量。各单位也要根据自身状况严格控制费用消耗费额和定额,科学制定开支标准范围,加强其专项资金的管理,制定相应管理方法和实施制度,从而规范单位资金往来,提高其财务预算管理效能。

第四,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监管力度和法度。财政部门、审计机关和业务管理部门要严格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相关规定要求来对其财务工作内容进行检查和审计,确保其会计工作质量。事业单位部门也要建立相应的监督管控机制,对其会计基础工作严格把关,对于单位内部工作也要做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事事有专人监督,凡事有据可查,对于一些不科学、违法的会计财务管理现象和相关工作人员都要进行一定的惩罚。拓宽审计监察范围,最好覆盖到事业单位所有业务内容,对于重要岗位和业务也要重点稽核,从而有效加强其监督水平和监督质量。

3结论

第6篇

1.1医院成本核算管理意识弱

从现有医院在成本管理方面的现状来看,存在着医院成本管理意识弱方面的问题。医院受传统管理意识影响较多,医院在成本管理方面的关注力度较低。医院不同部门之间在成本核算管理方面缺少沟通,这限制了医院成本核算管理水平的提升。导致这种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医院的管理者认为增加患者的收治数量可以有效的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而成本核算管理本身不能为医院增加经济收入。从医院财务人员的层面来看,其关注的是医院日常的成本控制,对成本管理的关注力度较低,甚至有的医院没有设置成本核算管理职位。简而言之,医院成本核算管理意识弱限制了成本核算管理在医院管理中有效作用的发挥。

1.2成本核算管理软件应用存在不足

医院成本核算管理中可以通过成本核算管理软件的应用来提高成本核算管理水平。但是从现有的医院成本核算管理软件的应用来看,还没有应用效果较好的成本核算管理软件。导致这方面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在政策方面缺少这方面的指引,对该类软件没有统一的规划,进而导致医院的成本核算管理软件应用中没有统一的标准,所采用的核算方法也存在区别,进而影响了医院成本核算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1.3医院成本核算管理制度存在问题

医院成本核算管理效果的好坏与成本核算管理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从现有医院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应用层面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医院成本核算管理制度来对医院的成本核算管理进行制约。导致这种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医院成本管理制度本身缺乏规范性与操作性等方面的弊端,进而使得医院只是以自身对成本管理的理解来确定所在医院的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等方面的工作制度,这就导致不同医院之间在成本核算管理方面缺乏沟通和交流,因而无法实现医院成本核算管理的制度化与统一化。

1.4医院成本核算管理细节存在问题

除了医院成本核算管理方面存在上述问题外,在细节上也存在诸多的问题。以核算科目为例,医院在成本核算管理方面存在着科目设置不严谨等方面的问题,在政策性减免与医疗事故赔偿等方面的科目设置就存在此方面的问题。又如在费用分摊方面,存在着没有将间接成本管理费用核算进行分摊方面的问题,进而导致医院各类管理费用的支出呈增加的发展趋势。上述这些在成本核算管理细节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会导致医院在成本核算结果应用方面也存在诸多的问题,进而对医院的成本核算管理造成负面影响,影响医院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2.优化医院成本核算管理水平的对策

结合上文对医院成本核算管理的重要性以及现有医院成本核算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本文提出以下优化医院成本核算管理水平的对策:

2.1提高医院成本核算管理意识

医院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大对成本核算管理重要性的宣传,提高医院管理者和员工在成本核算方面的重视程度。通过医院成本核算管理意识的提高来推动医院成本核算管理水平的提高。医院还可以通过培训学习等方式的应用让每位医院管理人员与员工认识到成本核算管理所具有的优势作用,进而让包括财务部门、审计部门、护理部门以及医务部门在内的医院所有部门的全部成员参与到医院成本核算管理全过程中,进而不断的建立健全医院的成本核算管理体系,推动医院管理水平的提升。

2.2提高成本核算管理软件的使用效率

国家可以通过政策对成本管理核算软件进行统一的规划,通过统一的标准来推动成本核算管理软件使用效力的提高。医院以此为基础,通过引入先进的成本核算管理软件来提高自身在成本核算管理方面软件的应用水平。通过软件的应用将医院日常经营管理中的成本核算工作和会计信息进行紧密的结合,进而让成本核算管理能够对医院的经营管理实施实时监控的,为医院的决策层提供必要的成本核算方面的信息,进而实现对医院的运营成本进行监控,进而推动医院经济效益的提高。

2.3优化医院成本核算管理制度

医院应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三级成本核算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健全来提高成本核算管理水平。三级成本核算管理制度中第一层核算的是全医院的总成本,第二层核算的是科室成本,第三层核算的医院医疗服务的成本。医院总成本指的是医院在提供医疗服务与经营管理中所耗费掉的资源价值总和,其能够反映经营成果。科室成本核算则是把医院行政后勤、医疗辅助以及医疗技术等科室的成本以分项逐级为基础分布结转的方法来实现分摊,进而把医院的所有成本转移到临床服务类的科室。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则是以各科室提供的医疗服务项目作为核算对象的。

2.4优化医院成本核算中的细节

医院成本核算管理细节管理水平的提高需要医院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优化细节管理。如可以通过问责制度的确定和实施,来把成本核算管理具体的落实到科室,对不同的科室进行全过程的成本控制。医院还可以通过成本分析方法的优化来提高细节管理水平,如对比法与趋势法等的应用,选择不同成本分析方法需要以医院的实际情况为基础来决定,进而完成成本分析指标体系的确立。还可以通过对重大疾病要进行单独的成本核算的方式来加强细节管理水平,推动医院成本核算管理水平的提升。

3.结束语

第7篇

1.全体性特征。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具有一定的全体性,全面反映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是从销售计划开始,对企业内部的生产、成本以及现金收支等情况进行周密的预算,然后编制出财务报表,从而使企业达到设定的目标。可见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所波及到的范围非常的广,除了可以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进行有效的预算外,还可以对企业内部人员进行合理的预算管理。除此之外,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对企业内部有关责任制度的建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企业要想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团结一致,协调配合,才能更好的保证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实施,从而避免不利因素的发生。

2.全面性特征。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不仅波及到的范围非常广,而且所包含的内容也极其的丰富,比如企业的销售管理及企业的生产、成本等各方面的内容。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除了涉及到企业经营活动的各项预算外,还涉及到企业的财务预算以及其他各项预算。通过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不仅可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而且还可以对企业日常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所以,有效的全面预算管理,不但可以提高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确保企业各项生产经营都能够有序进行,而且还可以为企业节省成本,有效预防资源的浪费,进一步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从而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3.全程性特征。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系统性、科学性的管理过程,不仅包含最初的预算编制,而且还涉及到企业以后的执行情况、监督情况、考核情况及最终的结果分析等。除此之外,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还包括对最终结果的改善过程。在实行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不能只关注执行的效果,还要重视对结果的分析及改进的过程,为企业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体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措施的真正价值。

二、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科学的管理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同时也是企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虽然我国大部分企业在全面预算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不成熟的元素。

1.预算的盲目性。

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然而却不能作为评价企业管理水平的指标。所谓的预算管理就是通过对企业未来各项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预算,然后进行总规划,并且对企业各项资源进行有效的分配,使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都能够遵循计划顺利进行,从而达到企业所设定的目标。通过不完全统计,在对企业进行预算的过程中,我国大部分企业存在的问题是重视预算,忽略调控;重视规划,忽略考核。这种预算管理上的盲目性与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严重不符。

2.缺乏执行力。

大部分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对预算的分析、执行的把控及结果的考核比较忽视。在进行预算时大张旗鼓,等预算做完之后就没有下文了,结果使得预算管理变成了一种形式,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效率。

3.监督力度比较弱。

大部分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基本上比较侧重成本及编制管理,然而对之后的监督及纠正过程却严重忽视,导致再生产环节缺乏有力的数据作为参考,同时也没有对偏移指标进行有效的分析,从而导致预算指标不能有效完成。

三、改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途径

1.企业应该采取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措施,从而提高企业管理的水准。

所谓的企业预算编制主要是指企业从实际的经营情况出发,充分结合其他部分的现状,选择有差异的预算管理编制的过程。预算编制作为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能够健全预算编制,才能为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企业应该采用科学的编制途径,充分参考其他部分的实际状况以及市场的发展动态,最终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编制方法,切忌采用盲目的一刀切的方法。

2.完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容,加强执行力度。

预算的执行过程是一种非常复杂及庞大的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及精力,所以必须对预算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分析,以保证企业经营活动有序进行。如果出现了一定的出入,预算管理部分就应该及时依据实际的状况及市场的动态做出准确的判断,对预算方案进行正确的调整。在确保企业经营活动顺利进行的同时,还要避免对其他部门产生不利的影响,从而保证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3.加强及完善企业预算管理的组织机制及把控力度,确保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

企业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明确两级预算管理机构的权责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的总体目标。除此之外,企业还应该制定详细的资金预算流程。通过制定详细的管理制度,从而为企业预算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的保障。因此,企业只有通过不断的完善组织机制,才能从根本上保证预算工作达到科学化、合理化的要求。如果出现问题,有关部门也能够做出快速的反应。总之,完善的组织机制及有力的把控力度,不但可以为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提供发展的机会,而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预算管理管理的科学化及合理化,从而推动企业良性发展。

四、结语

第8篇

1.规范采购资金管理及会计核算有利于国库实行集中支付制度

规范采购资金管理及会计核算有利于国库实行集中支付制度,我国目前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主要是指政府在中国人民银行开设的国库单一账户中,按照预算级别的不同,为各级政府存储采购资金。采购资金是统一管理的,财政的收入不通过过度账户,直接打入国库和制定的商业银行中,财政的支出也都由国库进行集中支付,目前,采购资金占国库集中支付的比例增加,有利于国库实行集中支付的改革。

2.规范采购资金管理及会计核算有助于进行预算管理

政府的部门预算是一个综合性的财政计划,主要是由基层的预算单位进行起草的,预算需要经过上报、审批,最终提交相关的立法机关,只有批准之后方可实行,政府的部门预算所行使的职能需要依据一定的国家制度和法规。各部门需要在年初起草预算的草案,并上报财政部门,最终经过批准的预算计划,可以作为各个部门采购的计划依据,采购资金的管理与核算是部门预算的重要基础。3.规范采购资金管理及会计核算可以满足公众对信息的需求规范采购资金管理及会计核算可以满足公众对信息的需求,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公众对于财政的公开性与透明化的需求日益加深,我国在实行市场经济体系下,对于公共的财政体系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与透明性。我国各级政府日常管理工作下所产生的采购行为,采购行为下所产生的采购资金日益趋向透明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维护了社会公众的知情权。

二、采购资金管理及会计核算所存在的问题

1.采购资金管理及会计核算的会计体系不统一

我国目前实行的预算会计是各部门独立进行核算的,主要包含三部分相对独立组织,即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及事业单位会计。这三个组织的会计制度、会计分录及核算重点都是不同的,这种不统一的会计体系,使得会计核算缺乏一定的准确性及全面性,无法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同时也不乏真实的反应预算的执行状况。

2.采购资金管理及会计核算的预算编制不细化

预算会计信息的准确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编制部门预算的准确性,预算会计与编制部门预算有很大的联系,预算会计是编制部门预算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预算编制所采用的是零基法预算,国家财政部门通过分析各个部门所占用资源的因素来划分采购资金,预算会计信息能够清晰的反应部门占用资源的因素,因此,预算编制不细化严重影响着采购资金的核算。

3.采购资金管理及会计核算的核算过程不全面

目前,我国预算会计所反应的资金预算状况还不全面,对于采购资金的核算无法做到对会计要素的面面俱到,因此,财政预算无法真实的反应资产的实际状况,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我国会计核算无法对固定资产做全面的核算。由于会计核算的工作不到位,造成固定资产清算不全面,造成对资产核算的不全面,进而影响资金使用状况分析的全面性。

4.采购资金管理及会计核算的信息统计报表不完善

采购信息统计能够反映采购工作的实际状况,但是我国采购资金管理及会计核算的信息统计报表不完善,一方面,新方式的采购缺少报表,预算缺乏对固定资产的分析;另一方面,采购信息统计报表本身对报表的分析不足,对数据缺乏相应的再加工及利用,致使采购信息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

5.采购资金管理及会计核算的资金给付不规范

目前,部门采购资金的给付还存在一些不规范的行为。首先,对采购资金是集中支付给中标商的,但是,一些中标商将工程转让,因此,部门无法实行集中支付,只能是将资金给付给非中标商。其次,对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践行不到位,存在将采购资金肌肤给采购单位而非中标商的问题。最后,由于采购单位会增加或减少采购物品,致使采购金额和采购的需求不符合。

三、加强部门采购资金管理及会计核算的方式及方法

1.规范部门会计体系

加强我国部门采购资金管理及会计核算,首先要做到统一部门会计系统,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教训,发挥部门会计对预算执行的作用,完善部门会计体系。我国的财政部门一方面要整合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有区别的对不同单位实行不同的预算管理,要明确部门会计核算的一般规则,侧重解决固定资产的确认和计量问题,全面反映政府的预算的执行状况,促进部门会计体系的不断完善。

2.完善部门采购预算的编制

各级行政部门首先要依据相应的法律程序起草采购预算计划,在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批之后,确定部门采购预算编制的实施计划,各级部门需要严格按照审批的计划实行采购行为,采购目录要要按照相关规定,采购申报表要细化到具体的货物,对于没有纳入振幅采购预算的采购一律不支付采购资金。

3.循序渐进的实行权责发生制

目前,世界各国对于会计核算都采用循序渐进的权责发生制,部门会计由于涉及范围广,内容复杂,因此,改革不能一蹴而就,要循序渐进。我国在进行部门会计改革的过程中要吸取经验教训,现阶采取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相结合的方式,随着部门会计体系的不断完善,权责发生制将逐渐扩大,实现对部门资产负债信息全面准确的核算。

4.注重部门采购信息的统计工作

加强我国部门采购资金管理及会计核算,需要注重部门采购信息的统计工作。一方面,要加强部门财政部门信息化的建设,不断的完善政部门购报表的统计项目。另一方面,要重视采购信息报表的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5.完善部门采购资金的拨付程序

第9篇

对于企业的工程项目仓库而言,要达到如下几个目的:及时提供工程所需货品和各种原材料;减少和避免核算工程成本的人为错误;节约核算工程成本的时间;快速追溯货品的来源以及去向;快速统计各种货品的使用频率和使用量,以便设置最小库存量;快速查询货品实时库存的种类和数量;快速并准确生成各种报表。通过该用例图可知,系统涉及到的执行者共5类:采购员、仓管员、仓库主管、企业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会计。其中,采购员、仓管员、仓库主管、会计均为人,而企业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则为信息系统。实际上,系统还隐含了另外一个特殊的系统--时间,这从后面的序列图中便可知。

1.1获取货品采购清单

对于工程企业而言,如何保证工程所需货品和原材料的及时供应是工程项目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这就要一方面保证仓库有足够的货品供给,另一方面又不能积压货品造成资金和库存浪费。要达到此目的,根据以往的货品使用情况,对于工程中常用的货品设置最小库存量。无论是否有新工程,一旦库存量小于设置值时都将导致货品采购行为。在有新工程时,必须结合库存情况,快速购买工程所需增量货品;没有新工程时,只需购买常用的货品就行。

1.2货品入库

采购员及时从仓储管理与成本核算信息系统中获取货品采购清单后,即可向供应商采购所需货品。当货品到达仓库后,采购员通知仓管员验收货品并入库。一般来说,简单的货品验收由仓管员完成,复杂的货品或者说贵重货品入库前除了外观检查外,还得相关技术人员检查验收。此处省略业务序列图。

1.3货品出仓/归仓

工程负责人接到工程任务通知后,先从企业工程管理系统中获取工程任务要求与货品清单,然后到仓库中提取货品,工程结束后如果货品有剩余,要及时归还仓库(归仓);如果货品不够,则要查找原因。此处的工程任务包括新工程任务与维护工程任务。在新工程中,有工程货品清单,一般情况下实际使用货品与货品清单中的货品数量出入不大。但工程维护的情况,是根据工程系统出现的故障情况估计需要的货品,有时会有误差,此时,就会有货品归仓的情况。说明:工程未按期完成以及货品不够的情况要追溯相关人员的责任,此处不列出。

1.4盘点货品

一般情况下,每个仓库都有固定的盘点日期,比如,有的仓库是每月的结尾那一天定为盘点日期;有的仓库则是每月的26日定为盘点日期,这根据各仓库的具体情况而定。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均有一个固定的盘点日期。当系统检测到时间到了盘点日期后,会自动计算当月的货品结算情况,生成货品结算报表,同时提醒仓库主管已到盘点日期。仓库主管偕同仓管员核对仓库实物数量,如果与盘点结算表相同,则生成货品盘点表以及进销存报表;如果货品实物与结算表不符,则要查明原因,修正库存数量,再生成盘点表和进销存报表。

2系统体系结构及开发工具

系统运行时所需的各种数据统一保存到数据库中,用户所需的数据均通过局域网传输。基于数据库的软件系统可以采用B/S模式或C/S模式开发。B/S模式部署、维护较为方便,C/S模式的安全性相对较好,具体采用哪种体系结构应结合系统的应用情况灵活确定。本系统中由于所有的数据都在局域网中传输,出于安全性考虑,采用C/S结构。数据库用Mi-crosoftSQLServer2008,系统开发语言用VB。如果把这种设计思想用于其他领域,如:汽车维修与汽配仓库管理,只要把的企业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换成汽车维修管理信息系统,保持接口不变,本系统可以继续使用。所以,若要使本系统能运用于其他业务的仓储管理与成本核算,关键是本系统与其他业务的接口要保持一致。为本系统在企业汽配仓库中的应用。至于企业内部的装备管理,或者说办公用品的管理,亦可用系统,由于篇幅所限,不再列出系统界面。

3结语

精品推荐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