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建筑工种实训总结

时间:2023-03-07 15:01:18

导语:在建筑工种实训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建筑工种实训总结

第1篇

1课程的特点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课程不同于其他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基础课,具有如下特点:(1)实践性强。课程涉及大量具体工程的特殊施工机械、复杂施工方法等,学生普遍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对讲授的内容不容易理解。(2)知识面广。本课程的学课本内容之外,还涉及到工程测量、建筑材料、工程力学、建筑结构、工程地质与土力学、水力学、水工建筑物、水电站等课程相关内容的运用。(3)政策性强。本课程的学习涉及到大量国家、地方和行业有关工程规范、规程、标准、法规的运用。(4)灵活性高。对应一个具体施工过程可以采用不同的施工机械、施工方法,同时一个时期常用的施工机械、方法是与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因此本课程的内容必然是灵活的。

2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建设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是我院水利工程类专业的重点建设课程之一,我们无论是在课程内容、授课方式还是在课程体系上都做了一些改革。本课程的内容是非常繁多和杂乱的,章节之间没有严格的逻辑关系。要把所有的内容都讲完,课时即使增大一倍也是不够的,同时也是没有必要的。这就需要对所讲授的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和安排,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逻辑清晰,有针对性地做到一部分内容精讲、一部分内容略讲、一部分内容不讲。如钢筋混凝土工程这几章,由于其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范围最广、牵涉的施工工序比较复杂、影响质量因素非常多等特点,是授课的重点和难点,需要精讲;砌体工程这一章节,虽然其应用范围也较广,但其施工工艺相对较为简单,故而对其略讲即可;吊装工程,因其应用范围相对较少,可留给学生自学。从课程内容上继续强化常见工种的学习,要求掌握常见工种的施工工艺、施工机械、质量安全要求,通过这些学习结合施工实习,学生可以取得中级钢筋工或混凝土工职业资格证书;建筑物施工将原来的各单项建筑物施工按类型合并为土石建筑物、混凝土建筑物、地下工程等,将原有各类型建筑物共有的内容合并,重点学习各种类型水工建筑物的施工方法、施工质量安全保证措施等。实践教学内容包括课内施工机械设备演示、施工工种技能训练、施工方案拟定综合练习等,学习施工操作技能及制定施工方案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工程施工的理解。

3师资队伍建设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实践性强。可以想象,如果一个教师没有参与过具体的施工过程,而要求其生动地讲出来,那么他所讲的内容必然不丰富、不实用,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我院非常重视这门课程的教师培养,授课教师由三类人员构成,一是大学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直接从教的;二是从施工单位引进中级职称以上的工程技术人员;三是有针对性地聘请施工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对前者,我院安排他们在施工单位顶岗实习1~2年,从事工程实践锻炼,并在我院的企业———水源建设监理公司兼职,这样不仅有教学经验,而且有实践经验;对从施工单位引进的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我们着重进行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培训,引导他们如何将具体工程实践与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此外,我们还有针对性地聘请一些工程技术专家给学生作专题报告,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这三种方式,我们培养了一批教学经验丰富、能进行具体工程实践的“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他们既熟悉工程实际,又了解毕业生的职业要求与岗位群;既能进行理论教学讲解,又能从事实践教学工作,还能承担一些实际工程的设计与工程监理,产学研紧密结合,有力地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4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

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这样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完全依靠课堂的讲授是不够的,还要补充以直观性的教学手段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实践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4.1采用实物、图片教学

在授课过程中辅助以真实的施工机械、设备、工具、过程的图片以及部分实物或模型,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我院建有施工实训中心,有水利水电工程常用施工机械设备。在讲到某一工种的施工时,我们将学生带到施工实训中心进行教学。同时在网上收集资料,给学生展示教师利用各种机会拍摄的施工机械设备、施工现场照片,如爆破钻孔、装药、起爆、钢筋绑扎、组合钢模板拼装、混凝土搅拌、运输、混凝土浇筑、截流施工、隧洞爆破开挖等照片,增强学生对施工过程的认识。

4.2现场参观实习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有关资料表明,现场参观所获得的信息量比在课堂上单纯听讲要大得多,且印象更加深刻,同时现场参观又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手段。于是我们在授课过程中,注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附近可供参观的建筑工地进行介绍。在专门的施工实习期间,安排学生去在建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现场实习,参与各种工种施工,从中熟悉工程的施工方案、施工现场布置、工程施工进度安排等知识,加深学生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认识。

4.3采用多媒体教学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是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过程,一般短的可能1~2年,长的可能5~8年,更长的甚至十几年都是有可能的。短暂的现场参观不太可能对一个建筑物的施工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还有一些特殊的施工工艺、施工机械、施工事故案例等平时不容易看到,多媒体教学恰恰可以起到此方面的弥补作用。我们水工教研室结合《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精品课程建设,进行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通过两年多的建设,收集了大量施工图片,制作了施工导流动画,录制了300余分钟的视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各工种、各种建筑物的施工方法及所采用的施工机械设备;课后学生还可利用网络课程进行复习巩固,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学习效率。

5考试考核方法建设

根据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和课程特点,考试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然而,我们以往基本偏重的是卷面考试这一形式。最终的成绩评定则以期末和期中成绩的一定比例综合而成,不注重平时的形成性教学测评。这种考察评价机制,实际上仅仅反映了学生的记忆能力,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无法体现。而且,这种考试形式会造成学生产生“重学轻用”的观念。考试改革的的基本思路是:

(1)考试考核成绩组成

总成绩=基本操作技能40%+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施工工艺闭卷考核40%+施工组织、施工方案的讨论及分析10%+网络资源利用、施工新技术的认知报告10%。

(2)实施方案

①模拟实际操作考核结合《水利工程施工》操作性强的特点,在校内施工实训场所模拟实际工程,进行钢筋、模板工种的实际操作,考察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操作技巧。②闭卷考核结合施工工程,以闭卷的形式考核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施工工艺,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③施工组织、施工方案的阶段性讨论及分析在某些相关章节内容后,模拟工程的施工组织、施工方案进行讨论,针对学生的分析、现场答辩进行综合评定。④对施工新技术的认识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熟悉国内外施工新技术,并写出心得体会,根据“报告”的内容评定成绩。

6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第2篇

关键词:课程训练;实训基地;实践教学

Abstract: training practice bas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research, knowledge chart, building materials, mechanics, measurement) corpus is a key project of teaching reform of housing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 plan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research\" the total under the topic of corpus. Since January 2011 the total task start later, in June 2011 to May 2012 to form the course training practice bas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knowledge chart, building materials, mechanics, measurement) corpus study, forms through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training course; Practice base; The practice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E25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04-0000-00

一、调研基本情况介绍

1.专业基本情况

据2010年统计数据表明,全国开办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校已达540所(包括本科和高职院校),在校生22万余人。这些数据表明该专业是在市场需求下发展势头良好的专业。根据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全国22个省53所高职院校的调研结果表明,近年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各个学校的建设情况差异很大,校内实训和实训基地建设落实的比较好的主要是国家“示范校”、“骨干校”和以建筑类为主的高职院校,而对于其他高职院校开办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而言,30%的左右的院校校内实训基地不能满足专业的需要,不能完成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职高专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导则规定的实训项目和实训基地建设的要求。个别院校根本不具备实训基地,也不开设实训项目。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方案与实践教学研究就是我们亟待解决的课题。

2.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根据对国家高职示范校及骨干校的重点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其结果基本符合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土建施工类专业指导分委员会制定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基本要求。课程设置如下。

普通教育内容:

思想与道德教育;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外语;计算机信息技术;体育等。

专业教育内容:

(1)专业基础理论:数学、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材料;测量、建筑施工、施工组织、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

(2)专业实践训练:工种实训、建筑材料检测、测量实训;施工图会审、招投标与合同、施工技术管理、技术资料管理。

拓展教育内容:

主要是为了适应学生就业专门化需求而设置,主要涉及部分土建工种操作实训、建筑结构设计实训、建筑节能施工和特殊构造实训等内容。

在非建筑类高职院校开设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专业实践训练内容开设的较少,而拓展教育内容基本不开设。

3.课程训练(识图、建材、力学、测量)实训基地现状

课程训练实训基地建设及实践教学研究(识图、建材、力学、测量)子课题,主要研究对象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基础理论教育中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材料及测量四门课程。通过调查发现在建筑类高职院校中建材、力学这两门课程的实训基地建设的比较好,基本能够满足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职高专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导则规定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要求,而测量课程的实训基地建设稍显薄弱,识图课程实训基地的建设由于课程的特点各个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差异较大。

二、调研分析

1.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发展迅速的原因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它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正处于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发展的过渡阶段,建筑业的增长速度很快,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很大。建筑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我国建筑业从业人员数最多,分布地域广,主要从事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活动。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结合我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一系列经济政策,建设任务量仍然逐年递增,建筑业的从业人员数量仍将持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建筑业仍有400万技术人员的缺口,尤其是基层技术应用与管理岗位的缺口占很大比重。鉴于以上形势,各高职院校争办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一方面解决了部分高职院校招生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解决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2.各学校课程实训及实训基地基地建设差异的原因

通过对全国高职建筑类院校和非建筑类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尤其是近5年内新开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院校的调查,结果表明各院校间在课程实训和实训基地建设上差异很大。分析原因主要可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经费和场地短缺

高职建筑类院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基本上都是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专业开设时间长,有历史积累也比较受重视,尤其是国家示范校和骨干校在课程实训和实训基地建设上投入较大。而非建筑类的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一般不是学校的重点建设专业,从资金上和场地上都得不到满足,因此课程实训和实训基地建设相对薄弱。

(2)对专业的培养目标认识不清

近几年开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校,由于是根据市场需求仓促上马的专业,在师资配备上不尽合理,一方面是原有其他专业转过来的老师和引进的应届毕业生,另一方面有很多学校采用临时外聘的方法解决教师问题。这种现象的存在客观上造成了专业内涵建设上的缺陷,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中课程设置以及专业培养目标上都存在偏差。

(3)对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缺乏经验

由于一部分非建筑类高职院校和近几年开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院校在专业建设上欠账较多,实训基地建设经验较少,这也是制约这些院校课程实训和实训基地建设的原因之一。

三、思考建议

面对当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现状,我们认为,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某些学校的办学条件(如师资结构、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投入等),将会严重影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学生的整体水平,也会制约我国建筑行业的良性发展和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

第3篇

【关键词】建筑;仿真实训;设计;施工;设备安装;评价

2011年11月~12月是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普大工09级“分阶段角色转换仿真模拟实训”的实训阶段,本次实训市政机电系普大设备09级部分同学也参与了工程项目,笔者和系部的一位电工老师被指定担任此次学生实训的指导工作。本次实训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按照工程建设程序组织学生现场施工,以土建施工为主,水、暖、电设备配合为辅完成实训任务,要求各小组的同学在本栋号内,布置好每个人的岗位,完成小组内部角色转换,使学生能学习、体验不同工作岗位的岗位要求、工作程序、工作方法。作为指导教师提供技术指导和管理支持。

参与此次实训的学生实到24人,每组各12人,分别参与3号、4号楼的水、暖、电工程分包。3号、4号属于砌体工程,现场使用沙子和砖砌筑而成。这次实训加上准备阶段分五个阶段:

一、实训前期的准备阶段

1、完成了3号、4号楼水、暖、电工程预算。

2、制定了3号、4号楼水、暖、电施工方案。

3、参与了土建投标、评标大会。

4、对两组成员进行了岗位的分配、准备相应的资料。

二、第一施工阶段

1、完成了图纸的会审和变更

室内卫生间给排水施工图:由于施工现场条件的限制,排水横支管标高由-0.6m改为-0.25m,排出管由-1.2m改为-0.3m。

室内采暖施工图:由于标准间散热器设在推拉门的位置不合适,改在②~③墙间。为节省管材,便于安装卫生间的散热器改在窗台下。

室内电气施工图: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考察,因为是砂土砌砖,若电源线按原设计线路走,不可避免在施工中破坏大量砖,不利于以后砖的重复使用队员线路进行调整:(1)插座电源线路和照明线路走圈梁;(2)增设以配电箱来引入室内以供电;(3)原定:一般区域插座距地30cm,卫生间插座距地1.8m,所有区域开关距地1.4m,考虑土建标准件和卫生间实1.2m,卫生间插座为1.4m,配电箱距地1.5m。

2、水、暖、电材料审核和准备

三、第二施工阶段

1、水、电、暖设备的预埋

配合土建预留给水、排水管道孔洞、采暖进户管、支管穿墙预留空洞,电气线路穿线管的预埋配合,插座、开关的预埋。

2、给水、排水管的下料

(1)给水引入管、立管下料、给水横支管下料。

(2)排出管、排水立管、排水横支管下料。

3、采暖设备的下料

(1)散热器的组对:6片—共2组;15片—共2组。

(2)散热器水压试验:试验压力为1.5倍的工作压力,直接升至试验压力≮0.6MPa,稳压2~3min,不渗不漏为合格。

(3)试压合格后,装堵头、补芯连接供回水支管。

4、电气下料

(1)横担的制作:用角钢焊接L型支架,支架打眼,安装电瓶。

(2)配电箱内部配置。

四、第三施工阶段

土建2.2m层高完成后进行室内水、暖、电安装。

1、室内给排水的安装

给排水工程施工应本着先地下,后地上、先主线后支线的原则。

(1)给水管用热镀锌钢管,采用螺纹连接。管道安装标高符合设计要求。

(2)管道安装完毕后进行水压试验。

(3)给水系统交付使用时必须进行通水试验并做好记录。

(4)管道支、吊架安装应平整、固定间距符合要求。管道穿楼板、墙壁应设金属套管,高出地面20mm,卫生间高出50mm。

(5)室内排水管采用UPVC管,承插粘接。排水管埋地部分回填土前应作灌水试验。

(6)排水管坡度符合规范要求,排水管与吊架最大间距、安装允许偏差应符合规范要求。排气通气管应高出屋面700mm。

(7)卫生器具的安装包括:洗手盆、浴盆、坐便、地漏的安装,用膨胀螺栓固定,卫生器具的安装高度和给水配件安装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支托架安装平整、牢固。交工前应作灌水和通水试验。地漏低于排水表面,周边无渗漏。与卫生器具连接的排水管应牢固可靠,管道与楼板结合按图集要求施工。

2、采暖管道的安装

(1)采用低温热水采暖,管材用焊接钢管,选用四柱760型铸铁散热器。水压试验合格后采用樟丹、银粉防腐。

(2)保证水平管坡度为3‰。散热器支管坡度应为1%。

(3)散热器支架位置准确牢固,安装数量符合规范要求。

(4)散热器背面与墙面最小距离30 mm、散热器的安装偏差应符合规范要求。

(5)采暖系统安装完后要进行水压试验。试验合格后应对系统进行吹扫及调试工作。

3、室内电气的配线工程

(1)管内配线工作应在配合土建施工结构施工完毕后进行,在穿线前应将管内杂物清理干净。

(2)按电气施工规范要求施工。

(3)穿线完毕后,应对线路进行绝缘遥测。

(4)灯具、开关、插座安装符合设计要求,产品要有合格证。进场检验合格。

(5)工艺流程:灯具、开关、插座检验、组装、安装接线、通电试运行。

五、第四工作阶段

1、竣工验收阶段,收集完成各种资料的填写。

2、实训学生提交实训日记;个人工作内容及考核表;个人实训总结。

3、完成小组总结评定。

第4篇

关键词:高职;测量学;教学

《测量学》是高职院校建筑工程、城镇规划和园林技术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等常规测量仪器的操作能力,使之能比较系统地掌握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的原理、程序和方法;能独立承担地形图测绘及建筑物施工放样的基本工作;能熟练地判读地形图,熟悉地形图的一般应用;能利用地形图进行面积计算、土石方计算等;能应用地形图进行规划、设计、施工等工作。

测量技术是一门基础技术,又是一门相对独立的技术,高职学生学好这门课程,不仅可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还可以利用所掌握的测量技术在公路勘测、水利水电、国土资源、地矿、城镇规划、道路施工、建筑、市政工程等行业和部门中就业。然而,在一些高职院校特别是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该课程的教学现状颇不尽如人意,在教学管理、师资、教材、教学教法、仪器设备等方面表现出与高职教育目标的不相适应。笔者在《测量学》的教学过程中,对此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看法,希望与同仁交流、共同探讨,以期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测量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测量学》的教学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存在许多问题,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管理方面在一些高职院校中,开设《测量学》的建筑工程、城镇规划和园林技术等专业不属于同一个教学系部,如建筑工程专业属于建筑工程系,园林技术专业属于生物工程系。因此,在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人员(教师、实训技术人员)的安排、仪器设备的添置和保管使用、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室、实训场所、校外基地等)的建立与维护、仪器设备的调度等方面皆各自为政,缺乏统筹安排。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在人力资源方面,因《测量学》教师与实训技术人员分属不同的系,不能统筹安排,一方面教师的工作量不足,而另一方面有生产任务时又抽不出人来,使仪器设备不能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同时学生和教师也失去了很多在测绘生产第一线锻炼实践的机会,而且由于教师分散,不便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二是在仪器设备的购置上容易重复,导致某些种类的仪器有富余,而另一些种类的仪器缺乏。三是在仪器设备的使用上,不能很好地协调实训时间与实训管理人员,对学生在使用仪器设备的种类与时间上安排不合理,影响实训效果。四是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上,容易出现重复投资,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一方面实训基地投资不足,达不到实践实训的要求,而另一方面又造成资金浪费。

师资方面高职教育要面向地方、行业和社区经济的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职业技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应具有“双师”素质,“双师型”教师是培养高职人才的重要保证。但是,在高职院校从事《测量学》教学的教师与实训技术人员绝大部分都是大学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从事教学工作,没有系统地参加过实际测绘工作,专业实践经验相当缺乏,因而在教学中表现出两个不适应:其一,相当一部分教师受以本科为本位的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重理论、轻实践,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与严密性,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其二,由于实践经验的缺乏,达不到高职教育重技能培训的要求,给学生传授的知识和能力多是“纸上谈兵”,没有实际应用价值,不能和生产实际相结合,弱化了学生以测量技能为求职就业手段的作用。因此,在高职《测量学》教学中非常缺乏既精通专业理论,又能熟练地动手操作的“双师型”教师。

教材方面在高职《测量学》教学中,参照普教的教学体系、采用普教教材的做法仍未改变。笔者在建筑工程专业和园林技术专业的《测量学》教学中使用过的教材版本多达数种,既有挂靠专业的教材,如《建筑工程测量》、《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施工测量》、《园林测量》,又有普教教材,如《测量学》、《测量学原理》等。同一专业、不同版本的教材内容出入不大,不同专业的教材中基础性内容也基本相同。虽然对专业而言,所有教材在内容上都比较全面,但都缺乏实用性,如对现代测绘仪器与测绘方法的介绍较少,有的教材甚至没有,不能满足生产实际工作的需要。学生掌握了教材内容,照样不能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到工作岗位上,仍得从头学起才能胜任实际工作需要。

教学方面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高职《测量学》教学中仍然存在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轻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对知识应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测量技能训练比较薄弱,难以使学生形成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未能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如在《测量学》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只保证了课时与实训项目的数量,在质量上没有严格把关,学生对测绘工程的整体性把握较差,对某一工种、某一工序不能深入理解与熟练掌握,因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难以独立承担测绘生产任务,甚至于对测绘工程中某一具体方面的工作都不能胜任。转贴于

仪器设备方面在高职院校特别是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传统的测量仪器设备如光学经纬仪、水准仪等基本能满足实训要求,但现代测绘仪器设备如电子全站仪、电子水准仪、测量常用软件与专业应用软件等则严重不足,有的高职院校甚至没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的《测量学》教学仍以光学经纬仪和水准仪的使用、测绘法纸质测图、经纬仪加钢尺的角度和距离放样等内容为主,与测绘生产中已普遍采用全站仪作为常规仪器进行数字化测图和施工放样的现状相差甚远,学生很难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另外,因多种原因,仪器设备的损坏较严重,而维修保养又不能及时跟上,致使仪器设备的使用寿命缩短,使用效率不高。

教学改进措施

根据上述情况,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的《测量学》教学工作中,应采取以下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教学管理方面要做到“三统一”:一是统一制定教学计划。应将《测量学》课程归口到某一个教学系部进行管理,成立测量学教研室,在研究专业教学计划和测量学与其他专业课关系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测绘技术和测绘生产实际,适当考虑现有测绘仪器设备和实训条件,统一制定测量学教学计划。在学时数、开设学期、理论教学学时与实训教学学时的分配、教材选取、教学研究等方面进行统筹安排,不负责课程管理的系只须负责该课程的教学常规管理。二是统一仪器设备管理。学院应成立测量学实训室,负责仪器设备的购置、使用、保养、维修等,并将分散到各个系的测量仪器设备调配到测量学实训室统一管理。三是学人员安排。测量学教研室对任课教师与实训技术人员的任课、进修学习、参加社会服务和实践锻炼等应进行统筹安排,既要保证教师课时量的充足,又要保证教师有机会了解国内外测绘学研究动态,有机会学习测绘新技术、新知识并接触测绘生产实际,为教学和人才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师资方面首先,要让教师真正投入到生产第一线,通过在职轮训的办法吸取生产实践经验,提高专业技能。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可利用假期抽调任课教师到测绘生产部门和施工单位接受测绘实践锻炼。其次,要举办测绘技能培训班,定计划、定目标,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授课,对受训教师进行测绘技能鉴定考核,并要求取得相关证书。再次,要适当安排教师到相关名牌院校参加进修学习,了解国内外测绘学研究动态,学习测绘新技术、新知识。最后,要建立“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激励机制,以竞争选优方式在“双师型”教师中选拔专业带头人,优先安排“双师型”教师任课,在教学中实现测绘理论与测绘实训的有机结合,并应对专业教师、实训技术人员参加教师职称评定和工程系列职称评定提供方便。只有切实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才能适应应用型、技能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将理论课教学有机地贯穿到实践教学中去。

教材方面首先,要采用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材。教材应能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应能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重实践能力的整体要求,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便于学生学习;应能反映国内外先进的测绘仪器与现代测绘技术的现状。教材编写应广泛征求教学经验丰富、实践操作技能高超、在生产第一线工作过、对现代测绘技术掌握较好的教师与测绘工作者的意见,恰当选取内容,力争保持结构系统的完整,较好地体现实用性与先进性。其次,教材类型要多元化。应将传统的书本式教材与丰富多彩的现代化存储手段(如教学录像带、光碟、磁盘等)结合起来,利用这些新型教材信息量大、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直观、使用寿命较长、更新快的特点保证教学效果的提高。

第5篇

建筑产品在建造过程中有工序复杂、工艺操作技术要求高、占地面积大、成品一次性投入大、劳动组织及配合复杂等属性,其特殊性使得工民建专业在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载体的选择、实训场所的营造和训练内容的设计始终难以突破。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要求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融合、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就目前中职学校自身条件而言难以实现,必须依托校企合作实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研究进入新课程实施阶段,实训基地配套建设、教学经费投入、校企合作、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行动导向教学方法运用等深层次的问题突显,特别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深度和质量是制约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对于工业与民用建筑(以下简称工民建)专业尤为突出。教学改革实践如下:

一、构建校企长期合作的平台

1.依托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把握项目研究方向

我校在2007年6月成立新一届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在课改实验项目研究的基础调研和典型职业活动分析等阶段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例:基础调研阶段对120家进行了企业调研,对9家企业进行了职业活动流程调研,对4家企业进行了典型职业活动分析调研,经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课改专家的充分论证后,得到《典型职业活动分析表》,该表是确定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这次调研取得的系列资料、数据成为课程改革实验项目极为重要的依据。

2.建设校企联合教学团队,开展校本教研

工民建课改研究团队是集企业专家、学校骨干教师和教育专家三方组成的集体,在课改项目研究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进入新课程实施阶段,又陆续聘请企业施工技术人员为实训指导教师直接参加教学。企业专家参加教学研讨会、直接进入课堂参加教学、参与教材编写和审定、项目成果校内审定等,项目研究遇到难题时一定要征求企业的意见研讨商定。因此,企业专家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签订合作协议,发挥企业技术优势

校企合作在两个层面进行,一是学校与企业单位层面的合作,通过签订“合作协议书”明确合作内容,双方责任、义务、权利等,如与田华建筑集团签订全方位合作协议,与北京通凯达钢结构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签订教学载体“小型框架建筑物施工”合作协议;二是学校与企业个人层面的合作(企业了解并支持),通过签订“合作意向书”明确合作内容,双方责任、义务、权利等,如与多家企业技术人员签订项目整体研究、编写教材案例、施工操作指导、教材审定等不同内容的意向书,充分发挥企业和技术人员的实践经验优势。

二、校企合作进行课程改革实验项目的整体研究

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体现典型职业活动

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改革实验项目,以典型职业活动分析为基础、以建筑施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岗位职业标准为依据确定了《建筑地基基础施工》等九门专业核心课程,构建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岗位实务课程和顶岗实习的完整课程体系。以典型职业活动分析和建筑施工工作过程为依据确定的专业核心课程替代了传统的力学与结构、工程测量、建筑材料、施工技术等学科课程,保留了与职业岗位对接的岗位实务课程。工民建专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从企业调研、典型职业活动分析、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标准及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设计等关键环节一直得到怀建集团、田华集团等多家企业及一批工程技术人员的直接参与,企业在把握项目研究方向、培养目标定位、构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整合等关键环节作用突出。

2.教学文件制定符合教学规律与职业人才成长规律

到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工民建专业《教学指导方案》、《课程标准》、四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文件,完成了三门专业核心课程校本教材等教学资源建设,始终坚持校企合作,共同进行研究,使研究方向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准确,教学内容设计贴近企业需求,力求符合教学规律与职业人才成长规律。

3.教学载体选择典型的施工工艺和完整工作过程

载体选择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建筑物,也可以是墙、梁、板、柱等建筑元素,要求载体能够承载《课程标准》需要的训练内容。经过校内课改核心成员、课程教育专家、企业专家和企业一线技术专家多次研讨论证,结合我校实训基地条件确定了工民建专业《建筑基础施工》等七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共同载体是:小型框架结构建筑物施工。小型框架结构建筑物是一个真实的施工项目,将地基基础施工、主体施工、屋面施工、装饰装修施工分别与相应的《建筑地基基础施工》、《砌体工程施工》、《屋面工程施工》、《普通装饰装修施工》等专业核心课程相对应。小型框架结构建筑物施工项目的设计包涵了梁、板、柱、剪力墙和楼梯等建筑构件,同时融进砌体结构的条形基础和砌块隔墙等更多的“建筑元素”。学生在企业教师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下通过小型框架结构建筑物施工完整项目,完成接受任务、施工准备、项目组织、工种操作、施工管理、质量检测、安全保障、竣工验收等完整施工过程的学习,训练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4.教学资源设计开发符合教学要求和企业用人需求

新课程实施中课程讲义、项目书、任务单、工作页、学习手册、企业工作手册、考核评价表、音视频素材、案例库和企业相关资料等是教师授课的重要资源,教学资源设计和开发一定要符合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要求,符合企业实际工作要求。例如编写讲义:讲义编写框架经企业的专家组审议,讲义中的重要案例大多数由企业技术人员编写或提供素材;任务单、工作页全部来自企业的实际资料;讲义的最终成果须经校内专家组审定。为积累教学实施全过程的视频素材,将重要的教学环节制作成课例进行教学研究,学校与专业公司签定合作协议,共同完成专业核心课程重要教学单元、典型施工工艺和施工工序的完整拍摄,为以后教学积累宝贵资料。

三、校企合作共同完成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实施

目前,完成小型框架结构建筑物施工仅靠学校自身的力量还有较大的困难,体现在项目施工组织、新工艺新技术应用、教师操作技能和施工操作安全管理等方面我们经验不足,这是新课程改革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企业技术人员直接参与教学,应用最新的施工工艺和技术,按照企业施工要求设计组织教学,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技能,是解决目前教学难题的有效方法。#p#分页标题#e#

1.共同制定符合生产施工要求的教学计划,明确教学进程和内容

按照《课程标准》和《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设计》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一份符合新课程教学实施的教学计划对顺利进行教学尤为重要。教学计划明确双方教学时间、教学环节中各自的教学内容、教师及示范指导教师、教学(施工组织)组织方案、教学设备设施准备、双方相互配合等细节内容。我校在课改实验班建09-1班《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课程中进行了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实施,在施工放线、挖槽(人工挖槽、机械挖槽)、地梁(支设模板、钢筋绑扎、浇注混凝土)教学实施过程中,双方克服困难,共同遵守教学计划,遇有突发事件需要变更计划时,由双方协商进行调整。

2.共同完成理实一体化教学,校企双方优势互补

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我校教师动手能力相对较弱的现状,采取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承担课堂教学,保证教学质量。企业教师侧重过程性知识讲解,进行实操示范、指导训练、质量检查、成果评价等环节教学,在项目施工全过程中提供墙体砌筑、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等操作方法、技能、规范要求等技术支持。学校教师侧重陈述性知识的系统讲解,与实操教师共同组织教学、操作学习、参与指导学生操作、课程总结等内容。校企合作共同进行新课程实施,使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成为可能,培养学生技能落到了实处。我校在2009年2月至8月在三年级工民建班进行了“小型传达室砖混结构施工”的改革尝试。邀请合作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全程参与教学组织,完成了全部施工任务,这是校企合作的成功案例。

3.将企业文化和职业素养教育植入课堂

新课程实施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必须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环境的营造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仅靠学校教师难以完成,必须是在项目进程中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点滴积累实现。企业的参与再现了企业文化、工作环境、技术要求、质量控制、人员配合、工序衔接等内容,使学生在工作中学习知识和技能,享受劳动成果,体验职业快乐。

四、校企合作共建理论实践一体化实训基地

1.建设建筑施工实训区,完整实施教学载体

目前国内职业学校的实训基地大多是建筑材料实验室、力学实验室、土工实验室等,技能训练也停留在钢筋工、砌筑工、混凝土工等工种训练。因此,本轮课程改革实验项目研究必须在实训基地功能设计上加以突破,为教学载体实施提供条件保障。在实训区将完成“小型框架结构建筑物施工”项目的砌筑工艺、模板工程、脚手架支搭、钢筋下料及加工制做、施工分项工程质量检测等实训项目。学校在校园内,开辟了新的实训场地,作为建09-1教学试点班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专用场地;搭建临时房存放工具设施、材料存放保管区;落实通水、通电、通道路,为教学载体实施创造了必备条件。

2.购置施工必要设备及工具,与企业资源共享

学校在企业的帮助下完成了《建筑技术实训基地装备标准》,提出了设备及工具等采购清单,利用市财政经费购置了项目施工必备的设备和工具,添置学生劳动保护用品,落实施工及训练消耗性材料资金,满足施工要求。同时,企业为学校提供技术、设施资源和一线生产环境,提供教学载体实施的技术支持,提供大型机具设备(挖槽、模板)的临时使用,资源共享。

3.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体现企业文化

施工现场的环境布局贴近建筑企业工作场景,体现企业文化。将建筑企业的组织机构、岗位职责、安全标识、职业规范等内容引入实训区,现场环境布置应贴近建筑企业实际,体现建筑企业文化,明示安全操作流程及相关制度,保证施工操作安全,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习得技能。

五、校企合作保障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

1.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保证工学结合教学环节

课改班在校内时以项目载体为核心进行教学,但是大型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的施工组织、操作训练和管理方法的学习在校内无法模拟,必须依赖企业完成,提供一个连续的实际工程参观教学和学生实践场所对于课改班教学尤为重要。田华集团承诺为建09-1班提供现场教学的学习环境,为学生顶岗实践和知识拓展提供条件。校企合作共同完成学生顶岗实践环节,使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成为可能。

第6篇

【关键词】高职课程 教学改革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加强实践教学是确保高职学生具有实践应用能力的重要保证。作为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干课程的《建筑施工技术》、《施工测量》、《施工工种操作》等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如何根据当前建筑市场的需要,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传统的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以适应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岗位的需求,将成为建筑类高职亟待解决的课题。

1、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职业能力

高职教育教学的培养目标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其最后落脚点就是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具体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其培养目标及职业能力则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及进取精神,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本专业相关领域工作的岗位能力和职业技能,实践能力强,适应建筑工程施工一线技术管理岗位要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高职高专教育既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又属于高等教育序列,它既与中等职业教育不同,又同属职业教育的范畴,同时,它又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高专教育的教学实施,在从职业角度为学生奠定坚实必要的技术理论基础,并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又要直面学生的职业岗位需要,着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根据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和建筑市场的岗位需要,构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2、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专业定位不合理,专业基础不够宽

认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工民建中专升格而成或是本科压缩而成的看法是不对的,工民建中专的定位是施工生产一线的岗位群,本科的定位是建筑和结构设计的岗位群。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定位应本着“知识够用为度,突出技能培养”的原则,使之具有较宽的专业面,以适应工程施工、管理、造价、设计、咨询、监理、服务等建筑岗位的需要。

2.2 实践环节与课程教学环节脱节

实践教学环节是本专业核心课程《建筑施工技术》的重要教学环节。一般高职高专对建筑工程专业学生集中安排有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认识实习在开学之初,这时学生还没有学习本课程,对施工技术的认识较肤浅。而生产实习虽然在专业课结束后进行,但衔接不太紧密,课程教学环节与实践环节有脱节现象。

3、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3.1 采用项目驱动法教学

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设计《住宅室内设计》实训教学为例。《住宅室内设计》课程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以项目的构思、设计、表达、实现的整个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设计项目各环节知识。

3.2 构建技能训练占优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实施“4.5+1.5” 的学时分配方案,即前4.5个学期完成所有理论课的教学,包括课程设计和课程学习规定的部分实践,同时学生须利用双休日、寒暑假的时间到指定工地或实训场所跟随指定教师(一般为现场技术或管理人员)从事规定的劳动和实习;后1.5个学期安排学生全身心、全日制在施工一线从事实习,同时完成毕业设计,设计课题必须针对本工程特点进行研究,编制可使用的技术或管理文件。这样,三年学制中的技能训练与理论教学的学时比例达到1.5∶1,保证技能训练的时间和效果。

3.3 整合课程,强化应用能力和岗位能力

“4.5+1.5”人才培养模式在实现课程整体优化的前提下,要通过课程整合、课程内容改革等手段,逐步减少课内总学时。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强化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岗位能力的培养,实现“零距离上岗”的教育目标。

3.4 加强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

认识实习采用校内外集中实习的方式,通过加强出勤考核和交实习报告的方式,必要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口试进行管理,保证达到实习效果。

测量实习采用校内分组且每组安排一个指导教师的实习方式,由指导教师进行出勤考核,再加上学生每个人要交实结。每组交内外业资料和图形,且对每名学生进行经纬仪和水准仪观测的考核方式,经纬仪和水准仪的考核,必须操作正确,闭合差符合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否则定为不及格。因为是每个人单独进行操作考核,学生的实习非常认真,测量水平非常过硬,受到施工和就业单位的好评。

建筑材料综合实验实训采用校内实验室分组,且每个实验都安排一个指导教师和若干个实验教师进行指导的实习方式,由实验教师进行出勤考核,再加上每人交试验报告和试验总结,还对每名学生进行口试,通过抽题签的方式来进行实训口试考核,以督促每个同学认真实习,实验效果比较理想。

施工实训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它对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采用分散学生到校外各施工现场,现场指定技术人员随时进行指导,校内指导老师定期到工地走访和电话网络联系的实训管理方式,随时掌握着学生的实习情况,保证施工过程的真实;学生实训结束后,每人要交实习报告、每周周记和实习单位鉴定,还有口试抽查,以保证施工实训效果。实践证明,这种分散实训的效果非常好,学生在实训过程中非常认真努力,不但真正掌握了施工技术,而且也同时让实习单位了解了自己,80~90%的单位都愿意接收专业实习的学生就业,为学生就业打下了基础。

岗位实训是学生毕业前针对建筑工程企业技术岗位的岗位实际训练。通过实训使学生对建筑工程企业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工程施工及管理,以及工程监理等各岗位有较详细的了解,并且在导师的指导下能够独立胜任其中某一个或几个岗位的工作,使学生毕业后能够零距离的胜任建筑工程企业技术岗位的工作。因为有18周的施工实习垫底,绝大多数同学此时都能够承担建筑工程企业的某个技术岗位,为零距离就业打下

了比较牢固的基础。

4、结语

改革课程教学的评价观念, 构建技能训练占优的人才培养模式,整合课程内容,强化应用能力和岗位能力,建立以教育理论为指导、学生实践技能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并付诸实施,必将大大提高高职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职业岗位能力,为社会培养出职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晖,程忠国,鄢维峰.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0,(23):17-19.

[2] 宋艳清,王付全.高职建筑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8(26):34-35.

第7篇

摘要:本文根据辽宁建筑职业学院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实际和存在的问题,结合“产教结合、校企一体”模式改革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构建“产教结合、校企一体”模式下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实现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校内学习和实际工作、校内考核与企业考核、教学场所与实习地点三位一体化。

关键词 :产教结合校企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建筑工程管理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应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教学与实习教学一体化的模式;积极推行订单式培养,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该校工程管理系结合建筑工程管理专业“2+1”模式的特点,重点强调“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强化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的统一”的指导思想,构建“产教结合、校企一体”模式下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 构建野校企合作尧产教结合冶模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是学校根据专业设置,积极开办专业产业,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教学模式。

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产”的重要性,最终目的为“教”提供服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1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条件和动手操作机会,大大地提升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并且在学习和操作的过程中,通过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过程及要求激发学生的再创造能力。

1.2 有利于帮助教师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提升实践操作能力高职学校的老师大部分都是从校门到校门,有相对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有较强的专业水平,但都缺少施工现场的实践锻炼,实践操作水平有待提高,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职教学的质量。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校企的深度合作,给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增强实践教学的意识,提升实践操作能力,为高职学院培养一批有知识、懂技术的专业教师队伍。

1.3 有利于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良性循环高职教育

是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应以岗位需求来设置专业、制定教学课程体系,“产教结合、校企一体”模式正是完美体现了这一要求,对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构建野校企合作尧产教结合冶模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思路

“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模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注重实践教学课程与实际工作岗位相对接、实践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标准或要求相对接、实践教学过程与施工、生产过程相对接。这种模式下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服务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为学生提供理论学习、模拟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实践操作的平台。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状况进行细致入微的调研、分析、总结,确定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安排、内容的选择、项目的设计等,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实践教学项目的完成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尽力做到学生“零距离”就业。

“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模式实践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的能力目标是按将来所从事的具体工作岗位能力要求来设置的;实践教学内容是以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为案例或项目进行设计;实践教学方法主要以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案例教学为主;实践教学评价主要以自我评价、分组互评、教师综合评价来进行考核,并在考核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态度、团队意识、协作精神等方面;实践教学保障更真实体现在学校的制度保障、资金保障、师资队伍、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等诸多方面。

3 基于野校企合作尧产教结合冶模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构建“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能力目标体系、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体系、教学评价体系、质量保障体系。

3.1 实践教学能力目标体系实践教学能力目标主要

由职业素质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构成。实践教学能力目标体系起到一定的引领和激励作用,更加侧重于职业能力的培养。基于“产教结合、校企一体”模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目标即是能力目标,其核心能力目标是通过多层次的实践教训练,不断使学生形成能够胜任未来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以工作岗位需求为依据,按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确定职业能力标准,围绕解决工程项目中实际发生的问题展开,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团队精神、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最终实现“零距离”就业。

3.2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岗

位工作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使学生熟悉未来工作中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掌握相对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处于操作层面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实践教学内容包括认识实习、工种实训、课程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论文等多个实践教学环节,并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专业技能。

3.3 实践教学方法体系基于“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模式实践教学方法体系主要体现教学过程的“工”。采用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模拟教学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模拟扮演某一角色或在教师创设的一种情境中,进行技能训练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典型的互动教学法。模拟教学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客观条件的不足,为学生提供近似真实的训练环境,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结合教学内容准备大量相关资料,创建与实际工作相似的工作环境、相似的工艺流程,让学生熟悉实际工作的环境和工艺流程,使学生在与实际工作相似的环境中训练职业技能。模拟教学法主要适用于课程实训的教学过程中。②项目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也充分体现“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特点。这种教学方法广泛应用于综合实训中。③“教、学、做”一体化方法。该方法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学改革理念。教学做一体化方法是在以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能力型课程体系、可操作性教学内容、实践性教学活动和职业能力评价为基础构建,贯穿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教、学、做”一体化方法的内容是以职业能力为依据,通过教与学、学与做、主体与主导、学校考评与社会考评等各种子系统的有机结合,有效实施教学全过程。④顶岗实习法。是通过学生在建筑施工一线从事具体工作,在完成不同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履行工作的职责,熟悉工作环境,为今后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4 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包括实践

教学资源条件和质量控制两个方面。实践教学资源条件包括硬件条件与软件条件,其中硬件条件主要是指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软件条件是指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是保证实践教学正常进行,并能有效地反映实践教学内容的完成程度和质量,所以应做到学校与企业共建共管,主要体现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成果共享。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现有实训室2 个,还有建筑工程管理模拟实训室正处在筹建过程中,校外实训基地8 个,并且还要在辽宁省加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力度,充分保证专业的实践教学有序进行。建立一支具体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保障,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现有专任教师8 人,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7 人,占总数的87.5%,企业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9 人,师资力量的合理配备确保实践教学正常进行。质量控制主要是体现在管理制度的制定、实践教学体系运行机制、最终考核方法与评价。

参考文献:

[1]鲁昕.切实加强产教结合,深信推进校企合作[J].职业技术教育,2011(12):54-56.

第8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大学生就业建筑设计专业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构建现代大学生就业方向是职业院校教育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可以说是该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深度推进校企合作,建立现代职教体系,已成为高职教育的共识。从中可以看出,促进职业院校专业发展与产业需求相互融合,加强大学生就业率是职业院校首要面临的任务及关注的话题。本文通过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主要从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浅谈我校建筑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

1 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

校企合作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一是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实施,二是企业为学生提供各种实习的机会,三是企业为教师提供锻炼实践的机会,四是企业为学校提供兼职教师,五是企业委托学校进行员工培训,六是企业在学校设立奖学金和专项经费,七是校企联合开发教材或产品并进行科技攻关,八是校企按股份制联合办学,校企形成董事会、联席会等形式的校企合作管理体制,建立专业学院、产学园区等形式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开展深度校企合作。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推进,校企合作协议书签订了不少,但就校企合作实施情况来看,还是很不理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停留在点上,一些专业还没有较好的合作企业;二是浮在面上,已经建立的合作关系,尚未有实质性的合作成果;三是校企合作的良好运行机制尚未建立;四是相对于专业数量,深度合作的优秀企业不多;五是如何与大中小微企业合作未有比较系统的研究。

2 加强校企合作,实施教学改革的措施

校企合作是为了加强院校与企业的特定项目的合作,解决专业设置、课程教材开发、学生实习实训、专兼职教师培养聘用、校企双主体育人以及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等问题。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着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除了首先建立校企双方的信任之外,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专业群建设与岗位群的对接。衡量专业建设是否真正与行业企业岗位群对接,一方面体现在专业设置是否符合社会需求上,另一方面最终要看学生本专业的就业率。要深入研究本专业群所辐射行业企业的岗位群,尤其要重视各个专业所对应的技术岗位群、技术工种。因此,我们必须依据产业调整和企业岗位需求优化专业结构,明确培养目标。企业全程参与制定专业设置标准,实现校企合作在专业设置与行业岗位群上有效对接,提高培养目标的针对性。

(2)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相融合。校企合作最终要体现在课程体系如何与岗位职业标准融合上,这是实现学生专业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能力零距离对接的关键环节。把企业岗位需要的职业标准内容置换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把学校实践教学内容置换到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环节中,实现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对接,形成校企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双赢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3)专业教师与技术人员共建团队。通过有效的运行机制,让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与教师共同开发实践教学课程内容,编写教材,负责学生技能训练指导,参与企业的项目研究、技术革新与新产品的研发,真正建立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双向交流与流动的机制。通过校企合作组建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团队,形成合作育人、协同创新的局面。

(4)实训基地与生产车间融为一体。在可能的条件下,学校的实训基地尽量做到仿真企业的生产流程,实训基地既是企业的生产车间,承担企业的生产任务,又承担着师生的实训任务,企业生产车间参与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师生实质参与企业生产过程,发挥实训基地与企业车间的各自优势,校企共建产业化实训基地,实现实训基地与生产车间融合。

3 我校建筑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

我校建筑设计专业从2013年开始推进教育制度机制改革又更进了一步,也对本专业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很多地方职业院校最感困惑的问题之一。具有职教本质特色的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在全面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3.1 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

作为一种向社会提供人才和技术服务的“特殊工厂”,职业院校的发展必然要经历激烈的市场竞争,行为受市场结构的影响。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有利地位,我校建筑设计专业应高度重视专业建设,注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专业管理采用星级管理的方式,建立以第三方评价为主体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各专业间的竞争和调整,确保建筑设计专业的专业设置与本地区建筑设计产业结构紧密对接。对外,建筑设计专业应注重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宣传。为了密切和扩大与企业的合作,借鉴市场营销中的客户回访机制,以“加强互动交流、探讨合作前景”为宗旨,采取每年一次的年会交流和不定期交流两种方式,并形成建筑设计联盟理事会,以便促进成员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流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研究新形势下本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改革的方向。

3.2 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

为了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我校应以企业为导向,以系部为主体,以专业为载体,实施专业与产业紧密对接的企业冠名班、科技协同创新中心、生产经营性实体三项校企合作的措施,有利于满足行业企业的需求,有利于调动各系部及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企业主导,行业办学,共建企业冠名班。积极推动“各专业群背靠行业、牵手一家以上知名企业、共建一所以上冠名班”的校企联姻工程,形成企业主导的专业对接产业新的合作机制。冠名班依托专业建设,主要合作内容包括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顶岗实习、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

(2)企业协同,产学互哺,结合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专业导师制教学模式。以培养高素质建筑设计方面的人才为基本目标,将专业导师制作为教学模式,融入到日常教学计划当中,构建一个全方位的专业教育平台,将技能训练和创新实践进行有机结合,突出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专业导师制教学模式,具体如下:(1)2年的课程教学和教学实训;(2)半年的专业综合实训;(3)半年的顶岗实习。专业导师“因材施教 ”,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其规划专业发展方向,帮助学生解决在日常专业学习、就业等方面所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以严格的职业技能鉴定制度确保培养质量,真正达到学生“毕业即就业,上岗能顶岗”。

(3)企业指导,培育孵化产业性实体。以“专业与产业对接、教学与生产衔接”为出发点,依托本专业优势,在相关合作企业指导下,采取自主发展、借壳发展等多种形式,培育孵化具有“校中厂”性质、以服务教学为目的的产业性实体,为项目驱动教学、任务导向教学、顶岗实习等理实一体教学任务的实施提供了良好条件,促进了校企在合作育人、合作生产方面的深度融合。

3.3 提高校企合作的质量

(1)建立分层次联系企业机制,强化校企间的沟通协调。学校对校企合作项目进行整体把关,系部领导和企业领导密切联系进行跟踪落实,专业负责人进行整体安排,专业教师每人联系1个校企合作单位,每次具体的联系企业需填写“联系企业工作手册”。通过建立分层联系企业机制,有效地对接了校企合作项目。

(2)搭建行家里手讲台,提升学生对企业和专业的认识。一是企业高管进校园,每月邀请行业企业主要领导来校做关于行业发展、行业关键技术等方面的讲座,增强师生对企业文化、行业发展的了解,培养学生的企业意识,使学生心理上融入企业、价值取向上认同企业、行为特征上接近企业;二是资深设计师进校园,设计师结合自身的岗位工作经历和创业成长历程;三是优秀毕业生进校园,毕业生通过介绍自己在学校和企业的成长、发展经历和成功经验,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构建以企业专家为主的建筑设计专业建设咨询委员会,促进专业建设科学发展。委员会由企业技术人员、校内专业教师组成,行业企业人员不少于3/4。每学期由专业负责人就专业建设、改革发展中的有关问题向委员会汇报,经委员会讨论提出相关意见,经学校和每部会审定后实施。专业建设咨询委员会的有效运行,促进了学校在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产学研结合以及开辟毕业生就业新途径等方面的工作。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工程过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实践

中图分类号: TU198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传统的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是通过认知实习、实验操作、课程设计、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来说,他们应该能参与施工、管理、设计等工作,并能运用专业知识解决施工技术、生产组织、工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基于工程过程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实践就非常重要。

1、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设计思路

(1)校企合作建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团队,调研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为施工员,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2)对施工员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析。

(3)对施工员岗位工作过程所涉及的工作任务进行调查分析,总结施工员岗位典型工作任务。

(4)实现由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课程的转换。

2、实践教学培养的目标

学生专业技能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展现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征:以培养专业技为目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培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主要形式。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按照毕业生就业主要岗位的工作任务所需的能力、知识、素质为依据,同时考虑学生职业发展和迁移能力。

第一步:确定岗位工作任务。从毕业生就业率比较高的行业企业岗位入手,分析其岗位工作任务。

第二步: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体系。在工作任务分析过程中,要梳理清楚相同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和深度对毕业生的工作经验和技术水平、职业能力的要求,分析本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工作2~3年、3~5年后所能承担岗位工作任务的范围、难易程度、达到的技术水平、职务等,确定本专业的人才规格和培养目标。

基本目标为能熟悉行业法律法规。具备一定的工程制图能力和较强的工程识图能力;具有正确使用建筑材料并进行检测、保管的能力;具有选择施工方案及主要施工技术问题处理的能力;具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测量的能力;具有参与施工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施工现场组织和管理能力;具有控制和检验施工质量的能力;具有施工资料的编制和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运用规范和技术标准的能力。

3、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设置实践

3.1、职业岗位分析

通过企业调研和刚参加工作学生的回访,学生刚参加工作时,项目部安排的工作一般是施工员,由于工作经验的不丰富,该岗位工作内容最初是以抄平放线、试块制作、技术资料收集、一些简单工程量计算、施工日记记录等,经过几年的现场实战,就可以从事现场组织管理岗位、工程计量与计价岗位、材料供应与检测岗位、工程质量检验岗位、施工技术档案资料管理岗位、工程安全管理岗位及相关工种岗位测量员、试验员等。

3.2、对施工员岗位能力和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并归纳其行动领域

表1 施工员岗位能力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3.3、整合课程内容

在提升实验教学训练中,高等职业院校要将原来实训教学内容从附属于理论课程体系中抽取出来,独立设课,并进行整合整理,推陈出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不应再进行独立开设,而应考虑其与行业的核心联系,实训课程模块化,形成由专业公共基础实验、施工基本技能实训、岗前技能训练、预顶岗实习四大模块组成的新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合力,并在课程结束后给予相应的学分。

3.3.1、建筑制图与识图和建筑构造课程整合

按照传统教育建筑制图与识图和建筑构造是两门单独开设的课程,但这两门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学习制图课程时很难建立空间概念,制图课以建筑构造为依托进行讲解更加贴近专业,构造课制作的各种模型可作为制图课的实体模型,且该课程将实体模型转化为平面图形更有利于学生的识图,即实物图形制成平面图达到识图的效果。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将平面图形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空间实物,学会对建筑施工图的识读。

3.3.2、建筑施工、高层建筑施工及测量课程整合

高层建筑施工中的施工工艺在建筑施工中都要讲到,只是侧重点不同。测量是施工技术之一,而且测量课的知识在施工中只用到一部分,把这部分知识学到,能为施工服务就可以了,重点在测设工作而非测绘工作,目前的测量课重点在测绘上。

3.3.3、施工组织、项目管理及计算机辅助施工管理课程整合

施工组织是设计如何组织施工,是项目管理的一部分。同时施工设计也是对如何进行项目管理的设计,因此这两门课密不可分。计算机辅助施工管理是项目管理用计算机编制的方法,整合后既有方法又有技术。

3.3.4、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抗震设计和“平法”识图整合

传统教育中这几门课均单独开设,是这个层次学生最难学习的课程,单独开始时每门课程均有70%~80%的不及格率,究其原因,学生的基础太差,理论性强的课程很难接受。按照培养目标定位施工一线人员,这几门课开设的目标实际上仍是识图,要求具备能够看懂建筑结构施工图的能力。力学讲授时以钢筋混凝土中具体构件为例进行,这样建立的力学概念就不会空洞。同时抗震课中的一些构造要求、计算也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讲到。目前建筑结构施工图中钢筋均采用“平法”标注,在建筑结构课程讲授时结合混凝土结构施工图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讲解,达到识图目的

4、基于工程过程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建设的建议

4.1、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将会直接影响所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培养规格、开发的课程体系,将会对学生的职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方针指导下进行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就显得至关重要。通过合理地选择区域内有代表性的建筑企业作为调研对象,以预先精心设计的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为主,辅助召开座谈会、网络调查等手段,尽可能多的扩大调研覆盖面,使调查结果尽可能有代表性,使培养的人才更易适应企业岗位工作的需要。拟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后,再与企业技术骨干、管理人员共同研究讨论,对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完善。

4.2、推进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建立教师实践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将教师的产学研工作经历、实践成果等纳入到教师聘期考核、职务晋升等考核指标体系中,对于教师参加企业挂职锻炼、双师素质培训给予政策支持。其次,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双师型教师认定及管理办法,建立双师型教师认证体系。鼓励教师参与工程实践或培训,积累实践经验和岗位技能,参加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土木工程师、注册结构工程师和建造师等工程类专业技术职务考试或执业资格考试,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再次,提高实践兼课教师比例,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通过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或有关专家进行讲学,建设一支包含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的校外兼课教师队伍,满足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

4.3、改革教学方法

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研究的不断深化,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成为高职教育的主流。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发的课程通过创设仿真的学习情境或引入实际工程任务,使学生体验岗位工作,以期克服当前高职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不良等困境,实现“以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我们分别采用了项目引导法、案例教学法、教学文引导法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主动探究、实践和思考,专业能力提升明显,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实训教材建设方面,要充分体现高职教育办学特点。首先,应根据学生的生源质量和职业面向的实际情况,确定教材的内容和理论深度;力求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体现专业优势和特色,尽可能结合现有实验实训条件,提高实训内容的可操作性。其次,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和高职教育改革实践成果,适应信息化、网络化教学要求,将纸质教材与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及教学资源网站等配套教学资源有机整合到一起,形成数字化、立体化的实训教材体系。再次,实训教材的编写应充分考虑现代高职教育发展理念,体现实用性。教材编写人员应深入到企业一线,对工作岗位的要求进行分析,科学合理地设计学生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实训项目或案例要取材于行业、企业,有鲜明的实践性和技术实用性。

在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应当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利用好建筑工程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合理运用项目化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个性差异,采取分层教学、学分制教学等教学改革措施。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以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选择和有序化课程教学内容,实现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目标。倡导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实践教学考核方面,应当立足于院校实际具备的基础设施条件,综合考虑考核目标、考核项目与内容、考核标准、考核方法与手段、成绩评定、制度保障、运行机制等要素,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体系。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互为补充,根据课程实践性要求确定理论和实践考核分值比例。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为目标,从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职业技能、综合技能等方面,制订可操作性强的考核方案。

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开发在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建设中至关重要,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要改革教学方法,推进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进而摆脱课程内容受学科体系影响而与行业脱节的现象,促进高职高专课程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