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传统文化教案

时间:2023-03-08 14:51:27

导语:在传统文化教案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传统文化教案

第1篇

【关键词】文化;西安;城乡统筹;遗址;模式

一、研究现状

近年来,快速城镇化使得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面临严峻挑战,尤其是城市郊区的遗址,同时也给遗址区域村民生活带来诸多不利因素。为此,学者们将大遗址保护结合区域社会经济背景重新进行了考量与探索。权东计[1]、李晓玲[2]分别对汉杜陵和大明宫遗址周边地区现状调查分析,发现出保护遗址的同时严重制约了居民的生产生活发展。为了遗址保护与经济、民生的和谐共生,在探究遗址分布概况、构成要素及特征的基础上,借鉴汉长安城规划思想和布局手法,力求利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带动地方经济的振兴。从自身资源察赋与区域社会需求两方面分别论证了保护区发展都市农业的充分性与必要性,并利用现代农业科技,因地制宜,设计出多种都市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以促进居民生活的改良。同时陕西也探索出了适合于不同类型大遗址保护的运作模式:国家遗址公园模式,退耕还林模式,集团运作模式,城市公园模式,民营建设模式,西安市委、市政府创新性地提出“政府意志+科学规划+资本运营”的保护模式。

二、文化传承创新视角下西安城乡统筹的发展现状

西安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从周丰镐开始,历经秦、汉、隋、唐,有着3100多年的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汉长安城和隋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典型。西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囊括了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内容,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西安市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5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76处,登记在册的文物点2944处、其中秦始皇陵和兵马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某种意义上说,西安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就是一部古迹遗址的保护史与开发史。在保护与开发实践中,取得了一些经验,比如曲江文化产业运营模式、大明宫遗址公园模式、临潼绿色城乡统筹模式等。与此同时,西安和其他城市一样面临着遗址保护和民生、经济发展相矛盾的一系列问题:遗址保护区村庄和城镇区域发展不均衡。遗址多位于于城郊的村庄,遗址区出于文物保护需要,对保护区内村庄的建设提出了诸多要求:例如不能发展污染工业,限高限挖,部分道路因为遗址保护需改道等。这些要求给遗址区村庄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限制,同时缺乏有效的补偿机制,遗址所在村子的产业一般较为单一、且规模较小,村民收入很低,而遗址区域的受限较少,发展速度较快,居民收入相对较高。例如汉长安城遗址区,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受访家庭平均有4.86口人,上班(从事非农工作)的人数2人,就业率仅41.2%,遗址区居民所从事的职业主要是个体经营者、临时工、工厂工人等,家庭平均每月收入7540元,按人口平均下来人均月收入仅1551.6元,而西安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49.7元,由此产生的城乡发展不均衡,严重影响了西安城市的发展和城乡统筹步伐的推进。另一方面,遗址保护的管理比较混乱,各部门权责划分不清,对区内非法建设、挖掘、破坏遗址等的违法行为没有及时制止或处罚。同时由于享受不到利益,村民对于区域内的遗址也漠不关心,很多村民不知道当地有什么遗址,并且对遗址保护的内涵及相关规定很模糊。

三、文化传承创新视角下西安城乡统筹发展模式的探索

模式一:专业人员主导和村民参与相协调

在解决遗址保护与城乡统筹的过程中,首先是解决人的问题。对于未来遗址区人员结构主要由四部分组成:政府管理人员+企业经营人员+文化艺术人员+村民,要协调处理好这四部分人员的关系,由他们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良好的融合起来。政府专门委派管理人员,如特区办人员、遗址鉴定与保护的专业技术人员重点负责遗址管理工作;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发展相关文化产业,这些人员主要负责企业运营和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引入文学作者、画家、艺术表演者在该区域工作,增加遗址区域整体的文化艺术氛围;将遗址保护核心区村民迁出,留下一部分区域村民在此生活,传承他们的乡土文化,并加强教育和宣传,让村民接受教育培训,了解所在区域的遗址及相关保护条例,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引导和鼓励他们参与遗址保护管理、环境治理、旅游服务、餐饮服务等相关工作,增加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并拓宽他们的收入渠道。

模式二:对不同区域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

由于距离遗址核心保护区远近位置的不同,以及自身资源禀赋的不同,因而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引导各个村庄良性发展。占压在遗迹本体和遗址重点保护范围内的村庄要尽快整村迁出;位于保护区或边缘区域的村子,逐步搬迁,减轻遗址区的环境压力;在遗址周边的村庄要严格控制规模,以符合该村庄人口承载力为原则,迁出一部分村民,适度保留一部分村民,对于拆迁的村民,可以通过货币安置、住房安置、留地安置、社保安置等灵活多元的安置方式,满足基本生产生活需求,对于有集体企业的村庄可以通过集体企业公司化转型、村民入股等方式增加收入;对于安置点要选择距离较近、交通便利的地方,并集中安排公共服务及商业设施;对于不搬迁的村落,通过土地调整和置换对遗址区内的村落进行合理规划,根据遗址景观保护的要求对村落布局和房屋建筑形式进行改造,并加大村庄污染治理力度,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和绿色家园工程,改善人居环境,构建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相融合的城乡和谐发展新格局。

模式三:农业园区与文化旅游开发相结合

遗址区改造完成后将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去处,促进农业园区与文化旅游相结合,可以使人们在感受历史痕迹的同时,欣赏自然田园风光。对遗址区周边的基本农田,按照其历史生态环境和基本形态,按照传统的生产方式以及保护基本农田的要求建设农业园区,还原田园景观并加以合理的综合利用。发展花卉庄园、水果蔬菜种植基地、生态观光农业,如建立周至猕猴桃产业基地、户县葡萄产业基地、薰衣草庄园等,建成后的整个园区,既美化了环境,又增加了生态农业的文化内涵,同时还引导传统农业转变为集农业与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可以开发农家乐旅游,为游客提供多种形式、多个角度的旅游体验方式,保留特色产业,带动特色农产品销售和特色手工业加工产业的发展,如三兆村的花灯、户县的农民画、蓝田的玉石等。由此增加村民收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让遗址保护真正惠及民生。

参考文献

[1]权东计,朱海霞.大遗址保护与遗址文化产业发展一以汉杜陵(雁塔)区域发展为例[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102-103.

[2]李晓玲.大明宫遗址周边地区现状调查分析[J].城市问题,2006 (2):97-99.大明宫遗址周边地区现状调查分析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XJY009);陕西省社会科学院2012年青年课题(12QN04)

第2篇

彭银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学校德育存在着内容上理论与实践脱节,方式上强调知识灌输的问题,使德育出现单一强调政治性、注重统一性和规范性的倾向,教育效果不太理想。2012年以来,党的十有关文件和多次在讲话中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基于此,2013年3月,肇庆市政府提出要在全市中小学(含幼儿园和中职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市教育局制定了《肇庆市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探索在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学校德育改革,传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有效地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让青少年勇于担当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实现美好的中国梦。

:刚才您谈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是培养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需要,现在全国很多区域都在开展这方面的工作。请问,肇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什么样的优势?

彭银祥:我们的优势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概括:

优势一:建立了政府强力推进的运作机制。2013年肇庆市工作会议和2014年《肇庆市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了要在全市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任务,由市委市政府倡导这项工作,在全国应该是首例。

优势二:准备充分,试验先行。我市的课程决策至少经历了四年多的试验和准备。在多方听取意见,多次进行调研、咨询和评估的基础上,制定这个《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课程政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和适用性。

优势三:教学内容更具导向性、系统性、可持续性。我市目前使用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既较好地体现了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又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以儒家经典“四书”和《礼记》为重点,兼及《道德经》和《周易》,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如此明显的优势,想必肇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一定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彭银祥:是的,经过三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我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特色日渐凸显。

首先是形成了立德树人“知行结合”的课程运作模式,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什么教”的问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全覆盖―扩面提质的基础上,制定全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知行合一”行动方案,推荐若干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拓宽德育渠道,通过“学典立德”内化学生的思想品质,通过知行合一外化学生的行为,达到“修身育人”的教育目标。

第二个方面是规范“学典立德”教学模式,解决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什么”“怎么教”的“落地”问题。课堂教学一方面强调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的规范化要求,一方面突出经典教学对于学生个体价值观形成的关注,总结出诵读经典―理解经典―拓展延伸(领悟和实践经典)―背诵经典这样一个基本的教学模式;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结合学校实际,开设“孔子文化”“包公文化”“龙母文化”“端砚文化”“竹文化”“玉文化”“花文化”“红色文化”等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扩展了我市的优秀传统文化课程。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多个抓手,其中课程是最基本的保证,肇庆是如何整合这方面资源,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教材的?

彭银祥:我市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解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化”问题。一是教育人群全覆盖,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整体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二是学科课程全覆盖,将教育内容融入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课程中去。三是教育环节全覆盖,形成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合力育人的良好局面。

首先来说教育人群的全覆盖。我市目前从有教材、有课时、有教师、有经费这“四有”上保障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落实。从幼儿园到高三,每班每周一节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安排专任教师上课,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进行分层设计: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使用蒙学经典――《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孝经》,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七、八年级使用“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九年级至高二着重传统文化经典选读――《道德经》《礼记》,高三主要是“中华文化之源”――《易经》。这样的设计既体现出每部(篇)经典的独立精神,又能兼顾系列经典的整体关联,具备系统性和完整性,较好地遵循了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

再说说学科课程的全覆盖。我市各学校结合思品、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主要课程,利用课前五分钟、早午读、大课间和升旗礼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经典诵读活樱让学生做到“乐读”“美读”,从而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认同感,理解和传承中华文明和传世智慧,感悟民族精神内涵,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全方位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人格修养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最后来谈一谈教学环节的全覆盖。根据《方案》要求,我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由进校园到进课堂,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社团活动作延伸,校内外主题实践活动为拓展,县(市、区)主题活动为窗口,各中小学通过周末大讲堂、研究性学习、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等活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初步理解和理性认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进而辐射社区和家庭,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关键一环是教师,只有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才能更好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那么,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肇庆做了哪些工作?

彭银祥:我市坚持以人为本、研训结合的原则,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搭建平台,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传统文化素养,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搭建多元学习平台,全面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能力:

专业指导引领。我们成立了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中心,制订全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目标、计划、方案,组织指导全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教学研究、课题研究与实验工作,定期开展专项调研(督查),有力推进了传统文化教学的常态化开展。

强化教师培训。市教育局联合有关单位共同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班,组织各类学校分管领导、教师参加中华书局、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国学艺术中心等专业机构举办的传统文化教育培训班,培训教育教学骨干教师三千余人次。各县(市、区)和学校也纷纷组织传统文化专题培训,为老师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

注重教研提升。教育局定期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优质课评选活动,努力通过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打造一批骨干教师,锤炼一批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各县(市、区)教育局和学校也通过举办教学比赛和传统文化教研活动,以传经、教研的方式进行培训学习。

搭建展示平台。我们还开展了全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规划和教案共享活动,通过经典诵读展演、演讲比赛、教师素养比赛等活动,展现教师个人魅力, 引导教师创新发展,促进教师的自我肯定和专业成长。

健全激励机制。市教育局每两年评选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多方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教师的活力和创造力,真正打造出一支热爱传统文化、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

:学校任何一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家校合作。请您谈一谈,肇庆是如何搭建家校合作平台,发挥家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作用?

彭银祥:一方面强化家校互动。要求各学校通过“小手拉大手”形式,邀请家长参加学校举行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把《肇庆市中小学生传统美德行为指引》和低年级教材印发到学生手中,开展亲子诵读活动、传统美德“五个一”实践活动;通过评选“经典诵读家庭”“美德之家”等途径提高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借助家长会、校讯通等平台倡导家长通过言传身教,形成遵守公德、珍视亲情、勤俭持家的良好家风,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氛围。

另一方面创设交流平台。市教育局编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简讯》,开设肇庆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网站和新浪、网易博客平台,及时全市各地各校教育动态,报道各地各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学习心得,开辟“锦言录”专栏,反馈分享家长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观点和心得体会。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来,肇庆教育系统发生了哪些变化?

彭银祥:最明显的效果,就是学生精神面貌的改变。根据我们的访校记录和家长、学校反馈,课程实施以来,无论城区还是乡村的学生,都已经能熟读或背诵相关经典选段,学生通过诵读和吟诵,熟悉经典、领悟经典,培养了学习兴趣,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尊师行孝等行为有明显的改善,日常行为更趋规范,涌现出一批“美德少年”和“美德之星”。在公布的2015年“创全国文明城市”活动测评中,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得分以高于第二名15分的压倒性优势取得了广东省五个城市中第一名的好成绩,得到了测评组的高度评价。

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我市教师积极参与,深入研究,大胆创新,专业能力不断提高,教育成效显著。市教育局先后面向全市教师进行了“示范教案推荐”和“优秀课程规划与教案征集”,评选出25部优秀课程规划和203份优秀教案,并向全市推广使用。此外,在由国家重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工作委员会等机构举办的“第四届全国传统文化进课堂教学研讨会”录像课、教学设计、论文评比中,我市教师获得三个项目的特等奖,有27名教师获得一等奖,获奖总人数达51人,获奖档次之高,覆盖面之广,令人瞩目。

全市各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通过学校教育辐射整个社会,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辐射到家庭和社区,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市教育局还接到家长表示赞扬和支持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电话,一对耄耋之年的退休大学教授,听说学校专门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还专程到学校听课。如今,传统文化经典亲子阅读、创建“书香家庭”、传统文化进社区等活动在肇庆蔚然成风。

:正所谓努力耕耘结硕果。四年播种,肇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取得了诸多可喜的成就和变化,但实施的过程中必定有苦有甜,请您谈谈这中间遇到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彭银祥:确实如此,我想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认识是先导。同样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县区之间、学校之间、甚至校内班级之间,课程教学水平和质量一直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均衡现象。造成不均衡现象的根源,主要是管理层以及任课老师的思想认识差异。帮助全体教育工作者觉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是推进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先导性问题。

师资是关键。能否通过有效的情境创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给学生,老师是至为关键的因素。我们通^骨干教师培训和结合实地观摩的研修活动,培养一批传统文化教学“种子”,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但是如何扩大培训的范围,调动教师自我进修的积极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否在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第3篇

论文关键词:案例,新课程理念,优化案例,讲点,案例相关之处

 

文化是人的精神产品以及精神活动,本身就是很抽象的东西。学者钱钟书说过:“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面对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改中新增的《文化生活》模块,为了避免机械枯燥的讲解抽象的文化,我们需要更多的思考。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文化生活》和其它它几个模块教材相比,它的图片资料、教学案例更多一些,这也给我们一些启示――要充分用好这一先天资源,优化教材中的案例,充分体现《文化生活》的魅力。

一、教材案例源于新课改的课程理念

这次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改中所倡导的课程理念中,明确讲到我们要追求的是一种“建构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经验,对很多问题和现象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有些问题还没有接触过,也可以凭借相关的经验进行解释。因此,新教材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促使其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体现这一过程的方式,就是案例。

在新教材中,这种案例以启动和引导思维活动的方式呈现出来优化案例,包括事例、数据、现象描述等常识性素材的运用,穿插在课文之间,采用统一的字体和格式规范,我们称之为“活动框”。活动框的内容与课文密切关联、相互呼应、浑然一体,并提供引领学生思考问题的路径、运用资料的方法和共同探究的策略,以及解释各自想法的机会,是实施过程性目标的主要环节。例如教材中的网络文化、青年志愿者、红色之旅、数字图书馆等案例,包含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吃穿住用行等各个画面,使学生感受亲切,提升了学习的积极性和思考的主动性,同时经过“具体―一般―具体”的多环节转化,在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反复作用下,学生识别问题、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会有明显提高。

二、必须优化教材案例,才能提高教材的使用效率和效果

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不是所有的思维过程都具有理论升华的意义;而且地域不同,对教材案例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所有只有优化案例,才能真切展现内容目标的重点,从而极大提高教材使用的效率和效果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再者,教材案例的意义之所以胜于教案、学案,就在于它既有教案、学案的引导功能,又以其经典性、综合性、拓展性充当着承载教学内容的主体、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托、实话教学评价的形式。因此,可以说新教材实施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如何优化案例了。

三、优化教材案例的方法

方法一:将支持教学观点的案例上升为讲点

阐述教学观点,有的要倚重相关学科知识来支撑,有的则直接凭借案例素材来支撑,这种案例素材就应该上升为讲点。例如讲授第十课第一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这样的道理,没有必要生硬的从理论上去阐述,完全可以将教材P104“道德典范”案例上升为讲点,贯穿全课,在生动真实的人物故事中引出“中心环节”、“社会主义荣辱观”知识点。

方法二:关注不同案例的相关之处,深度挖掘其意义

教材中大量案例,看似分散在各个框节,其实细细分析,会发现有些案例是有内在联系的。如果能够把握好它们的相关之处,既可以通过学生二度记忆加深印象,同时又可以深度挖掘其意义。例如“两弹一星”这个案例在课本第一课第二框第三目“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P12和第七课第二框第一目“薪火相传,越燃越旺”P78的活动框中都出现过,通过反复使用,提练出综合国力、文化、民族精神三者的关系。再如P43“传统文化是财富还是包袱”、P44“中国古代教育思想”、P53“中国传统文化中‘孝’的创新”,这些案例具有异曲同工之处优化案例,都是如何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如何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把这些看似零散的案例综合在一起,更易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形成辩证思维。

第三种:大胆取舍,贴近学生

有些素材,因其经典性而选入教材,但其未必贴近学生,在常识性方面未必承载本课程的目标设置。这些素材用什么、如何用、用多少,可由教师灵活处置――对于意犹未尽者,可以自行补充;过于陈旧者,可以自行更新。例如,在讲第三课第二框《文化在交流中传播》中“人口迁徙对文化传播的意义”时,作为广东的教师就认为,“客家迁徙史”的事例更贴近学生生活,更易于理解,于是就替换了教材中原来的“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徙”案例。又如,在导入第八课第一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时借用“上海世博会”的视频,而舍弃了教材中原先的素材。

像一位专家说的那样:“什么是教材,她是具体知识的载体,更是精神的体现”。希望我们能通过研究教材、用好教材,实现新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组编著《文化生活》,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1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政治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3、朱明光著《走出困境的选择:新编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三大看点》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主办《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3期P55

3、徐贵权著《走进高中新课改――政治教师必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第4篇

神农镇团东小学位于神农镇团东村中心,1970年3月建校,有近50年的办学历史。学校占地面积5886平方米,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学校设有录播室、图书室、阅览室、仪器室、实验室、微机室、美术教室、音乐教室等,各类教学设施齐全。

我校现有教学班12个,学生493名,教职工41名,其中山西省教学能手1名,晋城市教学能手2名,高平市教学能手3名。

多年来,我校本着“特色立校育人为本面向未来创新为魂”的办学理念,形成了“活泼 主动 创新 崇真 感恩 尚美”的校风,“德优 艺精 爱心 责任”的教风,“乐学 善思 合作 探究”的学风。学校先后荣获“山西省养成教育示范学校”“晋城市和谐校园”“高平市教育教学先进单位”等称号。因教育教学成绩突出,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神农镇教育教学先进单位”。

我校为创建文明校园,主要做法如下;

1.精心打造校园文化

我校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不同的楼层设计了不同的教育主题。一楼是以“感恩教育”为主题,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他人;二楼以“我的家乡美如画”为主题,教育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家乡;三楼以“立志成才报国家”为主题,旨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立志报效祖国。东西两侧的楼道以《弟子规》《三字经》为主要内容,中间楼道是中国古代的传统美德故事,提高自身素养和思想品质。每个教室外面的墙上设置的是“学生作品栏”,上面张贴的是学生的绘画作品、以及手抄报等,既锻炼了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我校尽力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2.开展精彩纷呈的校园文化活动

2019年1月21日,我校开展了以“迎新春、敬炎帝、制灯笼”为主题的灯笼制作比赛。学生制作了独具匠心的花灯,表达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每年的3月5日为“学雷锋活动日”,我校开展了“学雷锋见行动”活动,组织四五年级近40名小志愿者们前往我镇敬老院献爱心。清明节,我校开展“缅先祖诵功德”清明祭祖活动,前往炎帝陵寻根拜祖。5月8日,在高平校园艺术节比赛活动中,我校舞蹈《快乐狗娃》获得了比赛二等奖。儿童节举行了“争当新时代好队员”主题入队仪式,并进行了国旗、党旗、团旗、队旗“红色传递”活动;举办了“七彩阳光”广播体操比赛及文体表演。2020年10月,我们举行了 “向英雄致敬为祖国自豪”的诗歌朗诵比赛,表达了对祖国母亲的深深祝福和对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念!2020年6月,我校郜畦雨、暴禾婧同学在高平市教育局举办的第二十七届“辉煌七十年奋进新时代”青少年读书教育活动中荣获小学组作文比赛优秀奖;9月,我校闫宇博同学在山西省教育厅举办的“共抗疫情爱国力行”软笔、硬笔书法比赛中分别荣获一等奖。

3.加强教改教研

我校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形成了“三三五”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此教学模式的指导下,积极投身课改。马群娟老师荣获高平市首届课堂教学团体赛数学学科个人一等奖,孙芳丽老师、朱彩琴老师分别荣获高平市第二届课堂教学团体赛英语组、品社组三等奖,李晓老师荣获高平市第四届课堂教学团体赛数学组评课二等奖,张晋娟老师荣获高平市第五届课堂教学团体赛数学组讲课一等奖。我校每学期末开展教案作业展评活动。评选出规范的教案和作业进行展览。

团东小学简介:

神农镇团东小学位于神农镇团东村中心,1970年3月建校,有近50年的办学历史。学校占地面积5886平方米,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学校设有录播室、图书室、阅览室、仪器室、实验室、微机室、美术教室、音乐教室等,各类教学设施齐全。

我校现有教学班12个,学生493名,教职工41名,其中山西省教学能手1名,晋城市教学能手2名,高平市教学能手3名。

多年来,我校本着“特色立校育人为本面向未来创新为魂”的办学理念,形成了“活泼 主动 创新 崇真 感恩 尚美”的校风,“德优 艺精 爱心 责任”的教风,“乐学 善思 合作 探究”的学风。学校先后荣获“山西省养成教育示范学校”“晋城市和谐校园”“高平市教育教学先进单位”等称号。因教育教学成绩突出,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神农镇教育教学先进单位”。

我校为创建文明校园,主要做法如下;

1.精心打造校园文化

我校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不同的楼层设计了不同的教育主题。一楼是以“感恩教育”为主题,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他人;二楼以“我的家乡美如画”为主题,教育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家乡;三楼以“立志成才报国家”为主题,旨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立志报效祖国。东西两侧的楼道以《弟子规》《三字经》为主要内容,中间楼道是中国古代的传统美德故事,提高自身素养和思想品质。每个教室外面的墙上设置的是“学生作品栏”,上面张贴的是学生的绘画作品、以及手抄报等,既锻炼了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我校尽力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2.开展精彩纷呈的校园文化活动

2019年1月21日,我校开展了以“迎新春、敬炎帝、制灯笼”为主题的灯笼制作比赛。学生制作了独具匠心的花灯,表达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每年的3月5日为“学雷锋活动日”,我校开展了“学雷锋见行动”活动,组织四五年级近40名小志愿者们前往我镇敬老院献爱心。清明节,我校开展“缅先祖诵功德”清明祭祖活动,前往炎帝陵寻根拜祖。5月8日,在高平校园艺术节比赛活动中,我校舞蹈《快乐狗娃》获得了比赛二等奖。儿童节举行了“争当新时代好队员”主题入队仪式,并进行了国旗、党旗、团旗、队旗“红色传递”活动;举办了“七彩阳光”广播体操比赛及文体表演。2020年10月,我们举行了 “向英雄致敬为祖国自豪”的诗歌朗诵比赛,表达了对祖国母亲的深深祝福和对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念!2020年6月,我校郜畦雨、暴禾婧同学在高平市教育局举办的第二十七届“辉煌七十年奋进新时代”青少年读书教育活动中荣获小学组作文比赛优秀奖;9月,我校闫宇博同学在山西省教育厅举办的“共抗疫情爱国力行”软笔、硬笔书法比赛中分别荣获一等奖。

第5篇

这是第二次带高三的语文。记得第一次,也就是三年前,好像那时教学用的材料多是领导选择印制的,学生手头没有答案,老师手里有答案,学生没有靠头,只有做,做不对,我们可以再讲,好像就这样过来了。那时我正在相亲,谈恋爱,预备结婚,所以没能在教学上付出全力的思考。学生没能吃上我的喜糖,因为他们一毕业,我在暑假结婚了。新的高一在寒假之后就吃上我的喜糖了,那是生孩子,所以您看我连结婚生子都在假期进行,唯恐耽误了正常的教学工作。这样好的教师,哪里找,可现在这小子正处于可怕的职业倦怠期。

这次带高三,情况有很多变化。有手机的学生更多了,对升学有信心的学生更少了。资料有答案,学生反而懒得做。

先说有哪些因素在阻碍教师和学生的成长。萧伯纳曾说:学校并非学习之地,为什么最应该成为学习的好地方的学校,反而不是学习之地呢?

首先,师生没有自主性。

虽然也在提倡分层次作业教学,如何实施?特别是语文的作业,基础知识部分,如何分层?作文如何分层?无论如何分层,作业不是自留,就几乎是在被动地学习;老师布置作业,不可能出现主动的有意义的学习。在老师指导之下的自留作业,或许才是出路。

同样,老师的教案和教学设计,也不能用那一张僵化的教案纸来束缚。填写复杂的教案纸,就是在束缚老师的自主性。

教案和教学设计最好,不定量且形式多样化,比如把教案纸换成比较好的笔记本,老师可以随意记录整理教学预设反思等。老师会珍惜这个教学成长记录本的。而不像现在的教案纸,几乎没有保留的价值。而且这个笔记本,书写的多少不要做量化。然后结合电子教学设计、电子资料档案袋等。老师的备课还可以就放在教材和习题册上,特别是教材更换少,更是可以反复使用。

师生只有获得了真正的自主性之后,才能投入地工作和学习,有意义的工作和学习才有可能发生。不是一定发生,因为师生获得自主性,也可能去用自由时间做别的事情了,这就需要进一步想办法。

其次,教育的根被挖掉了。

什么是教育的根?儒、释、道的传统文化是教育的根。教育成了无根之树,无源之水。现在的教育在给孩子灌输生存竞争和成功学,激发的是物质享受的欲望。这样的教育怎么可能有真诚和智慧?同事之间在竞争,学生之间在竞争,很难产生真正的合作。老师很难视学生为自己的子女,学生只是付钱雇佣了我。

最后,不读书,不集中学习,很难有探究性的学习。

比如文科类学科,语文、政治、历史、地里,作业应该主要是阅读相关学科的书籍。特别是在高一、高二阶段,应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养成阅读习惯,而不是做题习惯。学生爱上阅读,会阅读,才能慢慢学会思考,才能逐渐产生探究性学习。我们的学生,应集中培养他们在某一个感兴趣学科的信心,由自信产生更多的自尊需求,然后以点带面,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就像华德福的教育,他们这一段时间集中学习数学,有一定明显的提高之后,再放下学习别的科目。

第6篇

一、思想上共同加油

仍然做到,扎实进行教学工作,平稳进行教学改革;改革中有所创新,创新中力求变化。

二、行动上持之以恒

1.布置好学前准备:三本名著:《童年》、《昆虫记》、《简·爱》,一本晨诵本,一本字帖,一本阳光随笔。

2.备好上好开学第一课。在第一课中说说羊年,说说传统文化如灯谜、对联、唐诗宋词,再次展示语文的魅力,上学生吃一次文化小点心。

3.继续实施“五学”课堂教学模式,自编导学案帮助实现。这一模式包括五个基本环节:目标导学—自主探学—合作研学—展示赏学—检测评学。备课组将认真编写学案,注重学案的实用性,多采用课内预习的方法组织教学。

4.这学期课堂上在以学案为载体展开教学的基础上,将重点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活动的主角,以活动为主线,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爱学乐思。同时本学期将逐步完善小组课堂评价机制,建立促进学习小组建设的激励机制,对优秀学习小组做到及时表彰。

5.继续开展好“晨诵、午读、暮省”和“同读一本书”活动。定好晨诵进度表和午读进度表。午读活动中,备课组将在这学期安排备课组老师进行观察,对午读情况做及时反馈。“同读一本书”的活动,我们备课组仍要做到师生共读,并在课内进行交流。

第7篇

一、课程开发的目的及可行性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国画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优良传统艺术。把国画作为我校校本课程国画国画牡丹,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理解和热爱国画山水国画网,培养学生特长爱好国画山水,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字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开展国画教学与研究,我校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我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美术专业教师团队;中高年级学生对学国画兴趣极大,参与积极性很高,家长也很支持;“办特色学校,育特长学生”“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课程”是我校办学的宗旨和目标,培养学生特长爱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我们一贯的追求。实施国画教学,有利于整合我校的资源优势国画视频字画,体现我校的办学特色,促进我校的发展。经广泛征求意见和认真考虑中国国画,决定将国画作为我校的一门校本课程国画山水,并积极组织实施。

二、课程实施目标

1、让学生认识中国画这门民族的传统艺术中国国画字画,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国画视频,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使我们的优良传统文化艺术得以继承和发扬。

2、培养学生对国画的兴趣和爱好,进而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情感和热爱。

3、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国画的基本技法和特点国画山水,初步掌握以线造型和追求意象的特征及绘画技法国画欣赏国画牡丹,使他们的造型能力、色彩能力、创造能力和文学素养得到提高。

4、培养学生具有国画的欣赏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国画欣赏,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5、培养学生的国画创作能力,为学生走进国画艺术殿堂奠定基础。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初段

1、工具材料介绍。笔、墨、纸、砚以及颜料的性质特点。

2、教育学生养成正确的握笔姿势和良好的坐姿。

3、掌握正确的执笔、用笔和用墨方法。

4、利用墨与彩调配产生的变化与宣纸特性,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体验彩墨的乐趣。

5、让学生初步了解在画国画时水分的控制及笔和墨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国画表现能力,会画简单的瓜果、昆虫画。如:南瓜、山水、辣椒、樱桃、蜻蜓等。

中段

1、继续教育学生养成正确的握笔姿势和良好的坐姿。

2、认识笔、墨、色彩。

墨:焦、浓、重、淡、清。

笔:用笔的中锋、侧锋、顺锋、逆锋、提按顿挫等方法及以之造型的特点。

色彩:了解颜色名称,掌握简单的间色调配。

3、继续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较熟练地运用中、侧、逆锋及掌握墨色浓、淡、干、湿、焦的变化。

4、让学生体验中国画的笔墨情趣,临摹中国画。

5、欣赏近代中国画作品。

6、学会表现花卉、昆虫画的一些基本方法。

7、结合以前学过的内容,自由组合配画。

8、学会收拾整理画面字画国画欣赏,并能落款命题等。

高段

1、继续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中国国画,较熟练地运用中、侧、逆锋及掌握笔、墨的变化。

2、较好地掌握国画的一些技法字画,培养他们的国画表现能力。

3、欣赏古今中国画名家作品。

4、介绍一些国画的基本构图知识,并能给画面命题题款。

5、让学生体验中国画的笔墨情趣,临摹简单的当今名家水墨花卉、山水、人物。

6、组合创作较大幅及完整的花卉、山水画。如:丝瓜、牵牛花、葡萄、葫芦、山水等。

7、学习树木、山水的绘画技法,创作体现秦巴山水和地方风土人情的作品。

8、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大胆创作。

四、课程评价

1、学生评价

(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国画梅花国画牡丹,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级,并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3)学生成果可通过作业、参赛、评比等形式得以展示,还可以让学生将最满意的作品装入学生成长记录册中。

2、教师评价

(1)课堂教学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

(2)教师要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完成规定的课时任务与教学目标。

第8篇

大凡优秀教师,首先是善于读书、知识渊博、视野广阔的读书人。教学名师,往往是以文化底蕴和深厚思想为根,生发出自己的教育追求之树,绽放自己的教育智慧之花。

那么,如何通过阅读来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最大化地将教师阅读转化成教学实践呢?

一、在阅读中提高文化素养和实践能力

对教师来说,善于读书、勤于学习的追求会形成一种文化氛围,会让人心情愉悦、积极向上,进而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这种素养不仅决定教师的教学水平高低,还会渗透到教师的人格与个性中,影响到教师的教育观与教育方式。不断地阅读学习,可以使自己的知识更渊博、思维更敏捷。当然,作为教师,不仅要阅读学科专业书籍、教育类书籍,更要学习我们千百年来积淀的传统文化,从读书中领悟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汲取其思想精华,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和能力。

二、在阅读中整合教学资源,有效驾驭课堂

古人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名训,而我要说“读书破万卷,教学如有神”。因为不管有多详尽的教案设计,不管有多高明的名师引领,我们都不可能真正地复制已有的教学实践。教学实践其实就是一个人内在文化素养的外显。如果腹中空空、知识贫乏,教学实践也就只能是个空架子。一些教师往往忙于读教材、看教案、学教参,岂不知功夫在此外。如若真正“读书破万卷”的话,我们的任何教学实践都可以达到从容轻松、出神入化的境界。

就语文教学实践而言,广泛的阅读更是为建高楼夯地基、为植花木培土壤的必由之路。比如,语文的教学实践,离不开文字阅读。文字知识了解得多了,自然会使教学实践游刃有余、趣味盎然,课堂教学自然也会是理想高效的。

三、用阅读得来的知识优化教学实践,进而引导学生阅读

教通过阅读,把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读书的目的就是书要为我所用,让“吃下去的食物”转化为营养,成为我们工作中的生产力。如何把阅读所学知识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学以致用,这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并且要在行动中解决的问题。

教师阅读之后,要做到知行合一,改进教学实践。例如,有的学生不知道自己为谁学习,往往是根据教师对他的喜欢程度,来决定在这个学科所投入的时间与精力。也就是说,哪个学科的教师喜欢他、亲近他,他就对哪个学科多下功夫。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要做受学生喜欢的人,但实践中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这样要求自己,甚至有相当多的教师从没想过要这样去做。这就是说,知道不等于做到。

我们提倡教师阅读,开展读书活动,显然是为了改进教学实践。读书贵在应用,不用就是无效劳动。教师阅读要与教学实践知行合一。知与行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如果读书只停留在书上、脑海里,那只是纸上谈兵;只有把阅读的文化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才能使教师阅读的价值最大化。

第9篇

一、概念的界定

1.大数据

大数据,指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大数据具有大量、高速、多样、价值和真实性五大特点。

2.微课

“微课”是指教师在课堂内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使“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二、节日微课的研发内容与教学方法

日坛小学将节日教育与课程改革相结合,注重多学科的融合和跨领域的应用,为每个节日设计了由来与传说、习俗、文学艺术等主题,并运用大数据,将传统节日与现代网络技术相结合,利用移动信息服务、数字远程教育和数字娱乐产品开展节日文化活动,增强传统节日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学校研发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五大节日系列微课,采用了讲故事、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践法、表演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等教学方法。每节微课常常综合运用两种以上的教学方法,体现了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同时,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三、节日微课的实践过程

1.节日微课的设计与制作以学生为中心

微课在教育教学中是以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为最高目标的,因此,学校对微课的设计与制作,要求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实现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转变,从“传授模式”向“学习模式”的转变,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在活动的设计上,着力于学生的发展和对节日过程的体验。尽力避免教师在微课中的反复讲解,尽量做到精讲,以学生了解民俗和对节日过程的体验替代灌输式讲授。

在微课学习的评价上,着力于学生参与民俗活动的效果,以过程性的连续评价与反馈替代片段性的结点评价。为实现上述两点,学校的微课设计,除了录制微视频外,还包含微课的教学设计、学习单、反馈测评(如节日活动体验、传统手工艺学习等)以及微课的拓展教学资源。

节日微课从传统的“课上学新知,课下内化知识”翻转为“课下学新知,课上内化知识”。这种教学模式翻转的不仅是一种教学形式,更重要的还有我们的观念和习惯――由过去“我教、你学”到现在“你学、互教”,课堂上更多的是师生、生生间的沟通、交流和实践体验。节日微课打破了原有的课堂教学组织模式,用一种更加符合社会发展、更能适应学生需求的方式组织课堂,重新调整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产生了神奇的效果。

节日微课像一对一课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步调进行个性化学习,了解传统文化;教师在教室里随时为学生答疑解惑,指导实践,探讨更深的内容,并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选择地学习、实践。节日微课能更好地做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它颠覆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

节日微课的实施,得益最大的是学生,挑战最大的是教师。教师除了对我国的节日文化有科学深透的把握外,还必须根据学生的基础和需求对教学内容作二次处理,要因材施教,适应学生的不同的选择和取舍,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针对性和简洁性。微课所讲授的知识点,可以是由来与传说、习俗与典故、文学与艺术,也可以是民俗体验、技艺传承等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

节日微课需要的是真问题、真智慧、真策略,来不得半点水分。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教师更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迅速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2.节日微课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学校将节日微课与学科课程有机结合,使节日微课更加趋于课程化,更加具有生命力。

(1)与时间的关系。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每节40分钟的教学知识体系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2)与教学内容的关系。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节日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节日微课主要突出了课堂教学中某个节日知识点(如节日的由来、演变及传说内容),或是反映了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要完成较多教学内容的传统40分钟课堂,节日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在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需要对问题和资源进行筛选,聚焦到目标的解决上。用少而精的方式,传达传统文化思想。

(3)与资源容量的关系。原则上,一节节日微课中只包含一个知识点,不适合有过多的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对节日微课知识点与学科课程知识点进行梳理,如果两个知识点的关系确实非常紧密,在满足时间限制(10分钟以内)、适应小学生学习特征的情况下,学校也会允许一节微课包含两个知识点,支持制作微课的教师根据自身学科特点灵活处理,不拘泥于原则的限制。

学科要求教师在设计与制作节日微课时,树立大课程的意识,处理好“叶”和“森林”的关系,不因微课这“一叶”障目而不见学科课程知识体系这座“森林”,因此,学科教师在分割知识点制作微课时,要求考虑知识点的前后联系,通过对知识体系的梳理和对知识点的教学设计的再设计,使节日微课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与资源使用的关系。节日微课所选取的教学内容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要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一个真实的“节日微教学资源环境”。这使得节日微课资源具有了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把教学场地从传统教室拓展到了信息终端(PC电脑、手机、iPad等),把教学时间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把传授方式从“一师对多生”优化为“一师对一生”。

针对学生知识基础不同、学习能力各异的情况,这种教学方式较好地适应了不同个体的需求。教师录制好的节日教学视频上传至学校服务器,学生在自习课或课外使用电脑、手机从服务器上下载并观看教学视频,利用教学视频,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学生在课外或家中观看教师的视频讲解,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观看视频的节奏快慢全在自己掌握,没看清楚的可以反复观看(如民族技艺的操作演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处于主动思考、分析、探索、提高的状态中,实现个性化学习。

教师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上实现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2.节日微课录制重在简单实用

我校节日微课内容不多,语言精炼,总结方法到位,使人听过之后印象深刻。

(1)节日微课讲授的内容按一条主线展开。节日微课围绕着“节日”这条主线,突出重点,语言精炼简明,用最短的时间,通过通俗易懂的例子,说清观点。

(2)节日微课快速引入课题,有吸引性。如设置疑问、引入悬念,用生活相关的现象或问题、小故事、生活场景等引入,力求新颖、有趣,有感染力,与题目紧密相连,快速切题。

(3)节日微课编写有见解、有思想、有价值、有创新,真正起到解惑的作用。具有学习指南、学习目标、学习任务(把达成目标,以及教学重点难点及其他知识点转化为问题),应基于教学设计构想,完全一对一地“启惑”“解惑”。对节日微课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求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到理性;对节日微课进行教学设计时,以实际节日活动推动学生思考。

四、节日微课实施成效

1.教师层面

通过节日微课制作,不仅提升了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更为重要的是,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经验积累。制作微课程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在不断的反思中,教师能够不断地成长,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都得到转变。

2.学生层面

节日微课呈现了一个个完整而独立的知识点,可以反复播放,可以进行针对性的深入学习,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解决了传统课堂不可重复的问题,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节日文化的学习与传承之中。

3.课堂操作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