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青少年素质教育论文

时间:2023-03-08 14:51:38

导语:在青少年素质教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青少年素质教育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 社会转型发展 实施策略

伴随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人—媒”关系发生更为深刻的变革。范龙在“主体间性”视域下提出“人媒交互与共生”的观点,即认为“人与媒介,注定永远处在一种作用与反作用的‘交互生成’的关系之中:人通过使用媒介而使媒介成为‘媒介’,媒介则通过被人使用而使人成为‘人’——人与媒介各自本质的获取,是双方彼此赋予的结果”[1]。这种“人媒交互与共生”是“人—媒”关系应追寻的理想境界。为了达到这种理想境界,培养媒介化社会中个体的媒介素养是极为必要的。特别是对于当前的中小学生而言,他们虽成长于媒介化社会,但由于心智发展尚不成熟,故对媒介的认识与使用极易出现偏差。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不仅对他们适应当前的媒介化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更在于促使其成长为人性完整而丰富、超越时代、与“媒”共生的未来人。联系我国实际,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尚未普及,因而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学校较之于家庭、社区等更具现实的可行性。目前,我国关于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论文、专著等相继出现。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我国有关“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文献的梳理,旨在对这方面的研究作出简要总结与评述。

一、研究背景

1.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有待完善

媒介素养,这一概念最早诞生于欧洲,至今国内外均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英国学者DavidBuckingham提出:“媒介素养指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2]我国学者张开认为:“媒介素养是人们通过教育手段应该掌握的一种体验媒体、解构媒体、分析媒介讯息和制作媒介制品的技能和素养。”[3]媒介素养教育,即促使个体具备这种素养的教育,其在1997年由卜卫系统地介绍入我国。在这近二十年间,我国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研究数量——伴随媒介影响力的深入,相关研究整体上呈现出增长趋势(如表1);第二,研究内容——涉及概念界定、内容建构、施行原则、推行意义、问题反思、发展趋向等;第三,研究方法——既有理论思辨研究,又有实证调查研究;第四,研究思路——既有对国外相关理论的介绍,又有对本土化理论构建与实施的思考;第五,研究视域——教育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初步体现跨学科视域的聚焦与融合;第六,研究对象——笔者通过整理2001年至今的460余篇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期刊论文的主题,发现研究关注对象的多样化(如表2),特别是对于学生受众的研究,涵盖了“学前儿童”、“中小学生”、“青少年”、“高中生”、“独立学院学生”、“研究生”、“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学生”、“英语专业学生”、“高职学生”、“军校学员”、“医学院学生”、“公安院校学生”等众多视角;第七,研究风格——选取的切入口较具体,贴近时代生活与研究热点;第八,研究呈现“不均衡态”——理论研究多于实证研究,关注“受众”较多,特别关注“大学生”与“青少年”群体。有关“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远多于“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即有关研究中具体到学校教育角度的较少,反映出研究“泛而不深”的特点;研究的地域差异较明显,大部分研究集中于广东省、浙江省、上海市、山东省等。在此背景下,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开展起来。

表1 2001—2012年我国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期刊论文数量统计

数据来源: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表2 2001年以来我国关于“媒介素养教育”期刊论文的关注对象类型统计

2.社会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

开展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不仅是完善学术研究的需要,而且是我国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有学者认为:“中国目前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阶段,大众传媒正在快速发展,甚至已成为国民经济第四支柱产业。”[4]而与之不相协调的是,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缺位。特别是在媒介市场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的情况下,由于这种教育的“缺位”,导致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在“接触”媒介时,为其成长埋下隐忧——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对媒介的认识、理解与运用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如下图);因“媒介问题”而导致的青少年犯罪案例增多等。学校对于中小学生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中小学学校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系统性、持续性、强制性、制度化等特征,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推动力。在此背景下,我国学者就“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展开了研究。

图 未成年人最常用的电脑功能

数据来源:上海团市委、市少工委和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联合于2004年11-12月所开展的“上海未成年人媒体需求调查”

二、研究内容

1.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实践方面更为匮乏。因此,我国当前的研究仍在从不同角度论证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1)媒介特点

媒介的形象化、娱乐化、商业化,同质化等特点[5],使青少年在面对媒介及信息时遭遇新的挑战。

(2)媒介接触状况

戴怡平提出:“媒介传播对青少年的影响效果是累积的,青少年的媒介接触影响其观念和行为的形成。”[6]当前中小学生接触媒介,特别是接触新媒介的人数、渠道、频率等均明显增多。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2007年7月的统计报告显示:在我国1.62亿网民当中,青少年学生比重已达35.8%。

(3)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中小学生所处的心理时期是复杂的,表现为:他们的社会性与主体性意识逐渐增强,但自制力欠缺,易受影响而盲信盲从;思想活跃、敏感,好奇心强;易偏激、冲动,产生逆反心理等。

(4)中小学生媒介素养现状

当前中小学生媒介素养存在问题,表现为:在思辨层面,对媒介信息缺少辨别能力及主体性批判意识,进而导致非理性认知及行为;在技术层面,片面使用媒介的娱乐化功能,沉迷于“追星”与“网络虚拟世界”,而利用媒介获取、加工、创造、传递有效信息的能力不足。

(5)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英国政府认为:“如果媒介素养教育能够与学生的基础教育正确结合,就能对他们成年后的‘公民性’产生巨大的有利影响。”[7]美国社会学者英格尔斯的相关研究表明,人的大众传媒接触与人的现代性有显著的相关,而人的心理素质或人格力量是国家获得现代化的基础。[8]现代社会在科技发展、媒介全球化与市场化的综合影响下,出现了去中心化、意义碎片化、商业利益化的传播浪潮。因此,现代社会中的中小学生更接受媒介素养教育,以促成自己现代公民身份的转变。

(6)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伴随教育研究的深入,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日益受到关注。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也是一种终身教育。媒介素养教育的真正作用不是让学生认识媒介并运用媒介,而是通过这样的过程,实现主体自身及主体间的多向度理解,体验视域交融的生命质感与美感,进而收获全面而丰富的生命内涵。

2.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问题

目前,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整体上仍处于准备阶段。尽管一些中小学作出了积极尝试,但是影响尚未扩大。主要问题有:重视程度不够——迫于升学考试压力或受限于眼界;概念界定不明——例如,将“媒介素养”等同于“信息技术素养”等,而对“媒介素养教育”概念的理解直接影响其实施方向;具体规范缺失——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与内容体系仍未建立规范;机制保障欠缺——中小学教师及学生的媒介素养评估考核机制尚未建立;教育资源匮乏——必要教学设备等硬件资源与专业师资、课程教材等软件资源配置亟待完成;师资培养不足——教师在职培训与师范生教育缺少系统性;社会协力薄弱——缺少相关社会力量的配合,较之于国外媒介素养教育中社会团体及社区所发挥的显著作用,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显得力量单薄。

3.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策略

(1)宏观层面——引导与支持

国家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颁布相应的教育政策,完善现有的教育制度体系,从法律与制度的层面对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地位予以保障。具体来说,应引导传媒产业健康发展,并加强对媒介环境的监督,从而为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推行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应提供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施行的宏观框架,建立媒介素养考核评估机制,支持完善相关资源配置,从而为其推行构建适宜的内部环境。

(2)中观层面——指导与辅助

①高校:应在研究借鉴国外媒介素养教育有益经验的同时,研究其本土化推行路径;积极为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提供优质资源与理论指导。

②社会组织:社会媒介素养教育的组织建设应加强[9],不仅调动媒介机构的力量,还应成立专门的媒介素养培训与教育组织,以辅助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开展。

③社区:应成为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补充。在我国,社区在媒介素养教育推行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甚微。伴随新媒体的出现,有学者还提出通过“实际社区方式”与“虚拟社区方式”共同推进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10],富有启发意义。

④中小学学校:是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推行的主要场所。应加强与高校、社会组织、社区等的交流与合作;完善在职教师的媒介素养培训体系;开发媒介素养教育校本课程;将教师与学生的媒介素养测评纳入到已有考核评价机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媒介素养拓展平台,如,鼓励其参与校园广播台、校报、微博及网站管理等工作。

(3)微观层面——转变与交往

在“参与式文化”与“后喻文化”的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时,应以真正理解媒介素养教育理念为前提,采取超越“保护主义”的态度,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交往而非单纯的说教来实现,关注学生主体性反思意识及互识、共识的理解精神的生成。与此相关,周大勇提出青少年自主建构媒介识读体系的四个步骤:“知晓—分析—反思—行动”[11],对中小学教师具有启示意义。

4.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设计

卜卫认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包含四个方面: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及如何使用媒介;学习判断媒介讯息的意义和价值;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了解如何有效利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即可概括为媒介的“认识”与“运用”两个层面。[12]戴怡平认为其包含五个方面:媒介结构;媒介类型;媒介技术;媒介语言;媒介受众。[13]张新明等认为其包含三个方面:媒介知识、媒介信息认知能力、媒介信息意识和伦理道德。[14]关于媒介素养教育内容的讨论,还未具体到中小学层面,但均可体现教育内容对“媒介”本身的超越。

5.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建设

(1)独立模式

宫淑红认为:“随着媒介消费的日益增加,媒介素养教育作为独立学科的趋势也日益明显。”[15]张开等认为:“在小学阶段,媒介素养可以独立课程的姿态加入小学课程体系,这样既能达到小学阶段教学互动性,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分辨力和综合素质,又能达到丰富小学生生活和减负的目的。”[16]有学者提出:“媒介素质教育的所有目标只有在将其设置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时才能有实现的保障。”[17]在该模式下,还可讨论课程类别,如主修、选修、辅修等。

(2)融合模式

有学者认为,就我国实际而言,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更适合融合在国家课程或校本课程中推行。陶营田提出:“国家新课程标准中的小学的语文、英语、信息技术等学科中已经包含有媒介素养的成分。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拓展相关的媒介素养教育。”[18]已有结合不同学科特点所作出的研究——李海源谈到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与策略;李凤芹提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与建议;也有学者探讨媒介素养教育与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3)渗透模式

有学者认为,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可通过“隐性课程”渗透实现或是融合在具体的活动中展开。例如,举办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参观报社等。

6.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推进模式

一是“网络型”,即由下而上自发推进;二是“纵向型”,即由上而下指引推进;三是“放射型”,即主要由个别机构推进,而后逐渐在中小学中推广。目前,“纵向型”模式得到较多学者认可。即应将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我国基础教育体系,由教育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并指导中小学学校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越性,上下协力承担此教育重任。

7.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

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促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未来公民——享有媒介自由的同时,不为这种“自由”所奴役;促成教育的理解性[19]——由师生主体间理解发展到主体与主体间的互识与共识,由人对媒介的理解拓展到人与媒介的交融与共生;促成社会的和谐——在社会参与中享有理性的自由与自由的理性。

三、研究不足

我国就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已取得一些成果,表现为相关论文、专著、论坛会议、调查项目、研究机构等的出现。例如,中青网开设“媒介课堂”专栏;“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论坛——2004·媒体与未成年人发展”论坛召开;深圳举办“媒介素养进百校”系列培训讲座;上海成立首个媒介素质“青少年教育基地”;张洁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团队与黑芝麻胡同小学展开合作;东北师范大学媒介素养课程中心在长春市四五小学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等。

但整体上看,相关研究亦存在不足:起步晚,数量少,反映关注度较低;论述西方相关概况的理论研究较多,针对我国实际的实证研究较少;感性认识较多,批判性理论论证较少;热衷于关注新兴媒介对中小学生的影响,忽视对传统媒介影响力的研究等。

四、研究趋势

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应在进一步明晰其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开展,以全面理解媒介素养教育为前提,其中包括正确对待媒介的发展趋势。鉴于其重要性与迫切性,相关研究可能呈现出数量上增长的趋势;并应增加更多的实证调查研究;伴随研究的拓展与深化,应逐渐转向重视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本土化推行路径的构建;日后的相关研究会愈发体现出跨学科研究的趋势与优势,特别是心理学,其可能为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开展开辟出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范龙.“主体间性”视域中的人媒交互与共生[J].国际新闻界,2011.7.

[2]蔡帼芬等.媒介素养[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3][7][16]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4]李军林等.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5][6][13]戴怡平.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J].青年探索,2001.3.

[8][17]李琨.媒介素质教育与中国[J].国际新闻界,2003.5.

[9]刘虹.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5.11.

[10]白传之,闫欢.媒介教育论——起源、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11]周大勇.在信息解构中确立主体性——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方法与步骤的探究.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12-7—9.

[12]卜卫.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J].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7.1.

[14]张新明,朱祖林,王振.我国未成年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探析[M].中国电化教育,2006.6.

[15]宫淑红.对我国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方式的探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0.2.

第2篇

【关键词】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206;G64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10-0050-02

基金项目:西南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SWU1209510)

一、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内涵复杂、外延广泛。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的定义是: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性回应能力。

媒介素养教育在英国被称为 “media education”,在美国和加拿大是“media literacy education”。香港翻译为“传媒教育”,台湾翻译为“媒体识读教育”或“媒体素养”。国内大陆地区学者则多数赞同“媒介素养教育”这个名称。综合学界的各种观点,我认为媒介素养教育是以提高大众媒介素养为目标,致力于培养普通民众正确认知、判断和使用媒介的素质养成教育。通过对媒介本质、媒介手段以及媒体效应的学习,使人们认识和了解媒介,从而正确、合理、安全地使用媒介。与新闻教育、传媒技术教育等专业媒介教育不同,媒介素养教育面向的应是非新闻专业的普通大众。

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不仅在英、美、法、日、韩等发达国家得到了长足发展,也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我国的港台地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国内大陆地区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是从1997年社学院的卜卫发表《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与方法》一文才正式开始的。

2004年国内大陆地区掀起了成果激增、影响扩大的研究:中国传媒大学申请设置的传媒教育硕士点得到批准;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主办的《媒介研究》媒介素养教育专辑出版;《光明日报》公布了国家教育部的重点招标课题“媒介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复旦大学中标;全国首届媒介素养教育国际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全国首个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网站在复旦大学开通;我国第一本针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著作《新闻・传媒・传媒素养》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然而毕竟基础薄弱,本土化程度不够,至今还没能建构起符合中国国情的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

二、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现状

2012年1月16日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总数达到5.13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8.3%。青少年学生仍然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群体,占比为30.2%,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网民普及率已经超过90%。

这些数据向我们传达:在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介时代,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少年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媒介信息接受主体,媒介素养教育应以其为主要对象。而“90后”在校大学生自幼就习惯于快餐式的视觉文化冲击,不曾经历过传统阅读时代较为严密的语言逻辑思维训练。在学习知识、接受信息时习惯于相信老师、相信书本,从而普遍缺乏“怀疑一切”的意识。而批判精神、批判思维应当说是媒介素养必备的核心要素。由于心智尚未完全发展成熟,且好奇心旺盛、擅长模仿,面对良莠不齐、纷繁复杂的各种媒介信息,大学生群体容易受到影响甚至被其左右。

那么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如何呢?

关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只有北京、上海等地区的少数高校新闻专业开设有单独的媒介素养课程,且以选修课为主。第一个吃螃蟹的是上海交通大学新闻传播信息技术学院2004年开设的《媒介素养专业》公选课。接下来,全国各地例如浙江、江苏、山东等地陆续有高校开设了面向全校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选修课程。但总体教学水平较低,主要还是对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翻译和介绍,本土化程度不高,教学方式单一,效果不好。

关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成果:专著《大众媒介对儿童的影响》(卜卫 新华出版社),《媒介素养概论》(张开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媒介素养》(蔡帼芬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媒介素养引论》(单晓红 浙江大学出版社),《大众传媒素养论》(陈先元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媒介素养导论》(段京肃 杜骏飞 福建人民出版社),《媒介素质教育论集》(邱沛篁 四川大学出版社),《媒介素养教育通论》(陈龙 中南大学出版社)等,以及大学公共课系列教材《大学生媒介素养概论》(于翠玲 刘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另外还有大量发表在各类期刊上的研究文章和硕士论文,例如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市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研及培养研究――以西南大学为例》(西南大学 唐静)、《论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福建师范大学 邹鹰)等40余篇,尚无相关博士论文。但目前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多在理论探讨阶段,且定性分析多量化研究少,对网络外的其他媒介研究少,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不明显。

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高校研究机构:2002年中国传媒大学成立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2004年高等教育研究所设立媒介素养教育专业硕士点;2006年复旦大学媒介素质研究中心成立。2004年1月经国家教育部备案批准中国传媒大学在国内率先设置了传媒教育硕士点。2009年山西师范大学成立了媒介信息素养教育研究科研组。这些研究机构不仅为媒介素养教育搭建了研究平台,培养了一批专家学者,更重要的是为包括大学在内的教育机构输送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力量。但与新闻专业的教师有所区别的,专门从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人才目前仍是严重匮乏。

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网络媒介:中国内地第一个媒介素养专业网站(.cn)由复旦大学媒介素养小组(Media Literacy Group)2004年正式创建、开通。其他现运行网站还有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网,http://中华传媒学术网,http://中国青少年媒介素养网,http://媒介素养研发网等等。

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最新资讯:2009年,全国首个媒介素养教育教师实践基地――浙江传媒学院媒介素养研究所实践基地落户中山。这是全国第一次专业化、大规模针对教师群体进行的媒介素养专项师资培训项目。2011年,全国首家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会浙江省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会在浙江传媒学院成立,浙江传媒学院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协会也是全国第一个大学生自发组织的媒介素养教育社团。2012年8月,中国传媒大学、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局主办的第三届媒介素养教育国际研讨会将于兰州召开。

根据调查分析,我们可以把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梳理如下:一是大学生媒介素养普遍不太高,但对媒介素养教育有较大的兴趣和期望。二是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教学论研究较少。三是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并未得到高校的足够重视,独立课程开设难度较大。四是在中国国情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还未建立,教学理念和方法较落后,师资不足。

三、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突围之路

1.关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

近年来国内对于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研究呈井喷趋势,各种理论研究文章和调查分析报告层出不穷。理论研究文章虽然各自切入点不同,但共同落脚点都是认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势在必行,且迫在眉睫。

调查分析报告数目众多,既有针对省市地区的如:《江苏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分析》、《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报告》等,也有以某具体高校为例的,如《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调查――以丽水学院为例》、《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以南昌航空大学为例》等,还有分性别的如《女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分析》,分民族的如《少数民族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调查报告―以西北民族大学为例》,分媒介的如《大学生媒介素养问卷调查――以微博为例》。其他如、陕西、郑州、南京、徐州、西安、河南、武汉和南昌大学、湖南工业大学等地区和高校都陆续开展了类似调研。

这些报告结论都大同小异:(1)当代大学生对于媒介信息的选择和接收是趋于理性的,多数能认识到媒介信息的商业性目的。但多以娱乐和获取信息为目的,实用功利性倾向明显。(2)大学生多数能意识到媒介对于自己知识结构、思维观点等方面的影响,但对其自身价值观等深层次的影响考量不多。(3)媒介道德规范和自律性较低,对一些暴力、黄色等不良信息抵抗力不强。(4)制作媒介产品的能力偏低,参与媒介互动的比例不高。

2.关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对策

人民日报2011年8月16日刊发的《分层次推进国民媒介素养教育》一文中指出“媒介素养教育的具体实施大致可以分为四步:一是问题和对策的研究与论证,由专家、学者、教育管理部门和各级教育机构共同完成;二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完成教育所需的师资储备;三是推广普及相关知识,并通过媒介宣传、主题活动等方式实施学校、家庭、社会等不同层面的教育;四是通过对前期试验的不断总结和调整,形成科学完善的教育机制。”沿着这个思路,针对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我认为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突出重围:

一是加强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宣传,争取舆论支持。对内通过专家讲座、专题讨论、社团活动、媒体介绍等各种方式加强对大学生自身提高媒介素养的宣传;对外则通过发表文章、参与座谈、建言献策等各种方式,与政府部门、教育部门、高校领导等建立对话,宣传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二是引导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向指导教学实践转移。理论研究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并最终指导实践。因此,各研究机构应该引导专家学者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向教学实践方面倾斜,多致力于对课程和教学论的研究,以及本土化建构。

三是着力加强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开发。不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注意通过培训、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培养合格的教师,提升教师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紧跟媒介发展步伐;编写有针对性的教材,对不同类别和层次的大学生可选择不同的教材,但要注意跟新闻传播学的专业教材不能等同,难度不宜过高;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如利用博客、BBS提交作业,分小组讨论以及教学内容专题化等。

四是探索在大学语文、大学英语以及思想政治等课程中渗透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方式。媒介素养教育不是专业教育,而是素质养成教养。所以除了单设课程之外,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也是实现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与素养息息相关的基础学科语文、语言学科英语和德育学科思想政治,都可以并应该是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载体。

五是扩大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资源范围,加大媒介实践力度。在校内外寻求媒介产品制作和传播的实习实践基地,利用学校内的报社、BBS论坛、社团、广播站、电视台等平台,积极联系学校外的电台、电视台、报社、杂志社、网站等媒体,提供参观体验和实习实践的机会。

媒介只是个载体,媒介信息承载的是各种知识、观点和理念。因此,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不仅关乎大学生了解和使用媒介信息的素质,还与知识、技能、道德等其他基本素质联系紧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媒介素养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不可缺失的重要一环,而且是素质教育最终得到有效实现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赵维森.视觉文化时代人类阅读行为之嬗变[J].学术论坛.2003,(03):130-134.

[2]蔡骐.媒介化社会的来临与媒介素养教育的三个维度[J].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06):112-114.

[3]许俊杰,黄晶.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述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06):120-122.

[4]刘伟国.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及实施难点分析[J].新闻界.2005,(01):30-31.

[5]朱毅峰.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及构成[J].新闻界.2007,(04):54-55.

[6]汤书昆,孙文彬.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述评[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02):22-26.

第3篇

教育的根本价值,就是给国家提供具有崇高信仰、道德高尚、诚实守法、技艺精湛、博学多才、多专多能的人才,培养和养育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培养合格公民,为国、为家、为社会创造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推动经济增长,推动民族兴旺。推进教育事业发展,是践行人才强国战略[1]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需要。

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2]。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要重视德育队伍、德育制度、德育基地建设,鼓励学校与附近街道、企事业单位建立和完善社区组织,优化社区育人环境。实施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程,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和心理素质。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建立心理素质教育和咨询专门机构,开展心理咨询,实施心理疾病预防和危机干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和教研,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一是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国义务教育整体上正在由全面普及进入到高质量高水平普及的新阶段。要继续把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的重点放在农村,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依法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加强校企合作、城乡合作、东西部地区合作,积极推动联合招生和合作办学,引导和推进集团化办学。支持民办职业教育健康发展。三是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坚定不移地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使一批高等学校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充分发挥其在培养创新人才和在知识创新中的核心作用,尽快使一批重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学术大师和领军人物,引领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全面提高[3]。四是大力发展远程教育、继续教育[4]。继续以农村为重点,完善现代远程教育的网络,坚持班班通、堂堂用,大力开发优质远程教育资源,促进教育信息化与素质教育、师资培训、教学和学校管理、农科教结合、发展农村和社区继续教育等紧密结合,以信息技术推动教育观念、教学技术和培养模式的全方位深刻变革。大力发展继续教育。以企事业单位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为重点,推动学习型组织建设。要以在职学习提高为主体,促进职前教育与继续教育相互衔接、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互沟通、有组织教育与自主学习相互补充,推进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三、加快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有计划地选拔一批优秀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充实中小学和高校教师队伍。建立校际有序流动机制,盘活教师资源;采取多种形式,重点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和重点产业、重点学科、重大项目建设急需的紧缺人才;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政策,基本解决各级教育的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建立农村地区教师补充新机制,建立城市、县镇教师到农村学校定期任教制度。提高教师待遇,设立边远农村地区、民族地区教师特殊津贴,实施农村教师安居工程,改善教师住房条件,遏止骨干教师流失现象[3]。

四、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工作[5]。一是大力开展群众性的教研活动。各级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和学校要有计划地开展学术交流、研究成果评比、教学竞赛等教研活动;充分发挥省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会、职成教育学会、民办教育协会以及各地教研组织的纽带作用,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教研活动,调动广大教育科研人员和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二是以课题研究为平台促进合作研究。课题研究要改变过去课题组研究人员来源单一的状况,尽量吸纳不同单位、不同地域的人员参与课题研究,增强学校之间、区域之间乃至省际之间和国际之间的合作研究,拓展研究视野,提升研究水平。三是加快教育科研的国际化步伐。各级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和学校应主动组织或承办各种国际化的学术交流、成果展示会、专题研讨会和讲座等学术活动,并积极支持研究人员参与相关的国际化学术交流活动,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教育科学研究的先进成果。

五、坚持财政优先保障,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6]。财政部门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大幅度增加财政教育投入,推动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促进全社会加大教育投入,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强大的财力支撑。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

扶困助学作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攻方向,使财政资源进一步向农村、经济薄弱地区、困难家庭学生倾斜,推动城乡、区域、校际间教育差距明显缩小,加快实现更加公平的教育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周济. 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推动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在2004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J]. 中国民族教育, 2004(01):4-13.

[2]周济. 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而奋斗——在教育部2008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云南教育(视界时政版), 2008, 000(002):7-18.

[3]贺祖斌. 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J]. 中国高等教育, 2020(8).

[4]罗曼. 进一步实现贵州省教育事业均衡化优质化发展[C]//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0.

第4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 学科渗透 能力培养

最近,零点调查公司一项关于青少年历史知识现状的调查显示:青少年对中国历史知识的了解程度非常低,全体被访者中仅有1.5%的青少年能及格。这不能不引起历史教育者的重视。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习惯于满堂灌,学生钟情于死记硬背,结果可想而知。笔者认为,历史教学除了要继续完成历史知识、技能的传授任务,注重学科内在知识联系外,还应在教学中关注历史学科与其它相关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强调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各种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历史教学“活”起来。

一、时事热点,产生于今天,根源于过去,体现了历史的连续性和因果关系,昭示了历史“鉴往知来”的价值。

历史和现实同属于一个不可割断的时间链条,历史是现实的前奏,现实是历史的延伸,“历史和现实、古和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现实的理解有利于认识过去”,同样的道理,对过去的认识也能更好地理解现实。当今世界仍不太平,恐怖问题、中东问题、阿富汗问题、印巴问题等引起了世界各国爱好和平人士的关注。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青年学生关心时事、思维活跃、思想开放等特点,及时追踪时代信息,筛选一些特殊的时事热点,或探究原因,或比较异同,以开阔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理解、综合、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史学理论素质和实际应用水平。

二、诗歌、民谣、成语、典故是历史事件的浓缩,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体现了历史的趣味性、形象性和真实性。

诗歌、民谣来自民间,反映了人民群众真实而朴素的情感。面对一曲《硕鼠》,无论是唇干舌噪的讲解,还是嘶心裂肺的控诉,都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另一方面,诗歌、民谣以其细腻的笔触、饱满的形象勾勒出特定历史时期的人和物,从而丰富了历史的内涵,增强了历史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当我们在讲解梁武帝崇佛、东晋士族、唐玄宗腐败及赵构偏安江南不思进取等事件时,如能引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等诗句,并结合诗歌含义,联系历史背景,使诗歌与历史相互印证,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体会诗歌的真正寓意,又能增强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文史一家”在这里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成语是一种为人们习用的定型词组或熟语,具有结构严谨、语言铿锵顺口、形式简洁、含义精深的特点。典故则出自典籍而又有故事性,是一个完整故事的高度概括。成语、典故虽寥寥数语,却寓意深刻。项羽“破釜沉舟”的勇气,祖逖“闻鸡起舞”的执着,无不深深打动每一位师生的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能适时地引入这些语言历史的“文物”,对于学生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领域、巩固学习效果、提高思想认识,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历史遗迹、出土文物,是过去历史的再现,“历史就在你身边”,从而使历史的陌生感、距离感荡然无存。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人们自觉地以语言、文字记载历史,同时也不自觉地以实物保留住历史。当我们看到实物、遗迹能印证语言、文字时,不由得一阵狂喜,从而也找到了一条克服学习历史枯燥乏味的捷径。面对电视镜头中老山汉墓的层层揭开,汉代的墓葬制度、社会风俗等也随之呈现在观众面前,此时,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历史也是鲜活的、历史并不遥远。同样,面对雄伟的万里长城和雄壮的兵马俑,我们也无不为秦始皇“君临天下,振策长嘶”的恢宏气势所折服。而中华大地东西南北中,到处都有丰富的人文蕴藏,到处都有光耀青史、绚丽多彩的历史内容。因此教师应当充分采撷、利用文物、遗迹这一直观教具,经常性地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查,考察战场旧地、文物遗存,参观博物馆、文物馆,借助于实物、实景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增长见识,接受教育,同时也可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鉴赏力。一些专题展览会,如“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展览”、“中国历代服饰展览”、“古代墓葬展览”等,对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都将有重大的帮助。或者组织学生采访现当代史重大事件的参与者、见证人,如对历史学家、革命英雄、劳动模范、历史人物的后代甚至普通人进行采访,搜集一些有价值的史料,并鼓励学生以此为基础,形成小论文或调查报告,如《我的父辈在中》、《战斗英雄***》、《20年家乡的变化》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而牢固的历史形象,从而使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水平。或者开展乡土史教学。乡土资源范围广、数量多,具有直观性和亲和力,与其它历史相比,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大大缩短了学生认识水平与遥远历史史实之间的距离,极大地丰富了历史课的内容和情趣。

四、小说演义、影视佳作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它全面、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特定历史时期的人与事,从而弥补了历史教科书的呆板与枯燥。

历史知识是丰富多彩的,教材提供的只是沧海一粟,加上通史的局限,学生对一些历史事件或人物的了解不甚全面,容易产生误解或以偏概全,而小说演义、影视佳作以其饱满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故事情节、合理的历史诠释弥补了这一点。零点公司的调查同时表明,青少年了解历史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正趋于多样化,图书和影视正成为更为重要的传播历史的渠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地引进一些文艺作品,组织学生观看历史题材的电影或电视剧,阅读有关历史的小说、演义,如影视《开天辟地》、《》、《》、《三大战役》、《开国大典》等,小说《三国演义》、《红楼梦》、《药》、《最后的一课》、《红与黑》、《飘》等,无不包含着丰富的历史素材,而且比历史教科书更具体形象、更生动逼真,从而能使学生在更广阔的知识基础上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这对于学生形成全面、立体的知识体系,正确、详实的历史结论,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五、经验与反思。

1、不可喧宾夺主。引入课外资料虽然有助于历史教学的深入开展,但过分占用课堂时间来探讨其它问题,将会影响学生学习基础的历史知识。离开了这些最基础的历史知识,再去谈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无疑是纸上谈兵。

2、必须立足于教材内容。社会“热点”层出不穷,诗词、小说更是汗牛充栋,教师要选择那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符合学生学习心理并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的问题,切不可将历史课变成“热点透视”专栏或“诗词朗颂会”。当然,适当地取舍教材、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也是必须的。

3、引入方式应不拘一格。可在导言、小结中引入,也可在讲课的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时引入;可以由教师直接引入,也可由学生的提问来引入。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不断完善,甚至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导入图片、录像、声音等各种资料,这样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4、要随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学生个性各不相同,兴趣爱好丰富多彩,或许正是教师信手拈来的一句话或一段资料,点燃了学生创新的火焰。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欣赏学生的观点,鼓励学生的创新,容忍学生的错误,形成彼此间的理解、信赖与合作,这样学生就可以尽情地“放飞自己的思想,展开自己的想象,张扬自己的个性,完善独立的人格”。

5、要留有“空白”。引入课外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此教师切不可滔滔不绝一讲到底,而应给学生以想象、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6、改革作业形式。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灵活掌握,当堂可以完成的可采取口头的形式,如课堂交流、分组辩论等,需要课后完成的可采用如调查报告、人物简评、小论文等书面形式或者制作模型、示意图等实物。

参考文献

1、余伟民 主编《历史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李稚勇 方明生 主编《社会科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于友西 等 著《历史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林崇德 主编《历史教学心理学》[M].北京出版社、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5、白月桥 著《历史教学问题探讨》[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第5篇

关键词:班华;心理教育;思想研究;学术贡献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8-0016-05

作为我国心理教育诸多领域的开创者、开拓者、开辟者和开掘者,班华教授在心理教育的学科建设、思想体系、教育理念、模式建构、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教材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都有深刻论述和非凡建树,为现代心理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作出了奠基性、创造性、前瞻性的卓越贡献。

一、现代心理教育学科建设的开创者

作为现代心理教育的创始人,班华教授开创性地提出了“心育”概念,充分论证了心理教育与“五育”、与素质教育的辩证关系。“心育”概念是1987年班华教授参加修订《德育原理》教材时提出的。1989年,随着《德育原理》第二版的正式出版,“心育”概念正式问世。1989年,班华教授应山东师大之约,为山东省中小学德育师资培训班讲课。一共讲了五个专题,其中第四个专题是《心育刍议》,包括多方面内容:什么是心育、心育与德育的区别与联系、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心育的内容和废止虐待型教育。班华教授“所说的心育即心理教育,指培养各种良好心理品质,包括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兴趣教育、能力教育、情感教育、意志锻炼、个性教育等均属于心理教育,是心理教育的组成部分”[1]。1990年,江苏省教育学研究会在盐城市举行学术会议,班华教授在会上作专题报告,内容就是心理教育,题目为《心育刍议》。《心育刍议》经修改在《教育研究》1991年第5期发表,后来该文又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产生了积极的学术反响。《心育刍议》对心理教育的任务和内容、途径和方法、目标和原则作了系统阐述,勾画了心理教育学科的实践蓝图。

班华教授最早构建了国内心理教育学科的理论体系,主编了第一本心理教育学术专著,奠定了心理教育学科建设的理论基础。1994年8月,班华教授主编《心育论》一书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江西教育科研》在1994年第6期刊发了“书讯”《出版》,对《心育论》一书作了很高的评价:“该书在我国率先提出心理教育论或心理教育学这一新型边缘学科构想,勾画了较为成熟的心理教育学科的理论框架体系。”学术界也予以积极评价,该书被誉为心理教育学科的“独立宣言书”。关于心理教育学科归属,班华教授提出,“心理教育则不同,它可以是心理学科研究的对象,从属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也可以从教育学的视角研究,属于教育学科性质”[2]。

班华教授注重心理教育研究专业人才的培养与指导,鼓励学生积极研究与自主探索心理教育。在为博士生、硕士生开设的课程中,他专门增添心理教育专题。1987年,班华先生第一次招收硕士研究生3名,他们毕业论文的选题,有两个与心理教育有关。一个是连思源的选题《心育与德育》,另一个是刘守旗的选题《试论自我教育能力及其培养》。此后,李晖硕士论文选题是《道德教育与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任红娟硕士论文题目是《市场经济・道德教育・心理教育》。1994级博士生刘文霞的论文选题是《个性教育论》,1999级博士生沈贵鹏的选题是《心理教育课程论》,2000级博士生崔景贵的选题是《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2003年班华教授联系指导刘晓明博士后,他的研究课题也是关于心理教育的,题为《视域融合:心理教育中的价值问题》。班华教授表示,在指导博士生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应当从人的建设,特别是人的精神建设高度,理解心理教育是时代性课题。

二、心理教育思想理论体系的开拓者

班华教授在相关文献中对心理教育思想作了一系列深刻精辟的论述,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术思想体系。在《心育刍议》(1991)中,班华教授提出,“心育即心理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心理潜能,进而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3]。表明心理教育是发展性的,是主动、积极的心理教育。在《素质结构・教育结构・素质教育》(1998)中,班华教授阐明教育分类是依据素质分类,而不是相反;各类素质相互关系,从而各类教育相互关系,需用立体思维方式和从质的角度理解其构成有机整体。并从系统论整体性高度,阐述了心理教育与其他各育的关系,提出了“以德育为导向,以心育为基础,促进整体素质发展”的重要思想。[4]在《心育再议》(2001)一文中,班华教授提出,“与现代教育精神一致的发展性心理教育或积极的心理教育,即以人的发展为本,旨在优化人的心理素质,提高人的心理机能,进而促进人的整体素质发展,形成健全人格的心理教育”[5]。在《我的心理教育理念》(2005)中,班华教授再次提出,“心理教育目标就是要优化人的心理机能,提升人的精神品质”,“提高心理机能,提升精神品质是心理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心理教育的归宿”。认为“心理教育与其他方面教育不同之处,在于心理教育就是要影响、作用于人的心理机能,心理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优化人的心理机能,提升人的精神品质”[6]。2007年3月 12日,班华教授在《与中小学心理老师谈心理教育》一文中第一次正式以24个字概括了心理教育宗旨或目标,即“优化心理机能,提升精神品质,促进人格和谐,服务人生幸福”[7],以此作为心理教育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班华教授率先提出了“发展性心理教育”的思想和积极心理教育的理念,突出强调心理教育的发展和积极实践取向。“把培养良好心理品质、包括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简称心育。”[8]这一简要的表述说明班华教授所说的心育是发展性的心育。“我说的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都是指具有现代教育精神的主体―发展性教育;是现代人的心理素质与道德素质教育,是促进人格现代化的教育。”心理教育的主体是人,在班华教授所讲的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中,“人”是大写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心理教育包括对有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咨询或治疗,但更强调人的心理发展。发展性心理教育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教育。班华教授从多方面阐述了心理教育的积极意义,提出培养各种优良心理品质。“我们所说的心理教育属于现代教育范畴”,是主体性的,也是发展性的,即“主体―发展性心理教育”。“主体―发展性心理教育,是积极的心理教育,与消极的心理教育相区别。消极心理教育主要依据消极心理学,积极心理教育主要依据积极心理学。消极心理教育主要基于物质主义心理学,积极心理教育主要基于精神心理学。”[9]班华教授认为,主体―发展性心理教育要在缓解现代人的心理焦虑, 预防和矫治形形的“现代病”方面起它所能起的作用;而更重要的是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开发人的心理潜能,促进人的自我实现。

班华教授提出了“班级心理教育是心理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理念,[10]并勾画了班级心理教育的实践构想。他认为,班级心理教育是以班级为单位,以班主任为主导,面向全体学生,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班级教育组织形式……由起初对少数有心理问题人的个别咨询、小组咨询发展到在更大范围内采用班级心理教育形式,是心理教育自身发展的一次飞跃。班级心理教育已成为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基本组织形式;是心理教育本土化的典型表现。我国学校教育别强调班主任的班级教育工作,特别重视班集体建设,班级作为学生成长发展的精神家园,对儿童的精神成长有特殊的意义。因此在中小学重视通过班级组织开展班级心理教育是“我国心理教育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在班级心理教育中,班主任或者心理教师可充分发挥作用;而发展性班级教育系统的各个子系统(要素)都具有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功能。

班华教授认为,必须坚持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性心理教育,重视通过心理教育发展人的潜能,发展青少年的创造性。如2000年中小学心理与道德教育读本“学会认知”分册就较全面地阐述了各类心理品质和能力的培育。讲“学会创造”,不单单讲训练创造性思维方法、创造法则,同样重视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学会学习”分册共5篇,其中“四方法篇”仅占全书15篇幅,其余为“学品篇”“启智篇”“激智篇”“成功篇”。班华教授还提出了系统的心理教育课程观与课程目标,组织编写具有时代特征和本土特色的中小学校心理教育教材。2002年受南京师大出版社之邀,班华教授根据心育与德育结合的探索研究,和郭亨杰教授、陈家麟教授共同主编了《中小学心理教育》教材共32册,同时编写了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用书共3册,职业学校心理教育1册。这两套富有特色的心理教育教材引起了学术界和中小学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三、心理―道德教育实践模式的开辟者

班华教授主张“探索中国自己的心理教育之道”[11],提出了我国心理教育本土化的时代命题。班华教授多次表示,“既要学习国外的思想理论,又要重视发扬本民族的文化精神。我应记住曾经说过的,要探索中国自己的心理教育之道。”班华教授认为,心理―道德教育是在中国文化和教育土壤上形成的一种新的心理教育形态,也是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模式;对心理―道德教育的探索也是对中国自己的心理教育之道的探索。

班华教授首先提出了心理―道德教育概念,论述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融合的思想,并进行一系列创新性的研究。[12]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是我国心理教育领域与道德教育领域共同关心的话题。对其的研究与认识,不仅直接关系心理教育学科的理论建构和实践走向,影响道德教育学科体系与内容的拓展与深化,而且决定学校教育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影响学校教育的培养质量。1987年,班华教授参加《德育原理》第四章的编写,基本内容是阐述德育与心育的关系,其中包括思想道德与个性心理的联系与区别,论及德育与心育结合、德育在个性教育中地位作用等问题,其所论个性发展与教育包含了个性心理教育。班华教授探讨了德育与心育、德育与个性教育的关系,明确提出“把德育与心育结合起来”的思想,“特别强调心理教育与德育关系问题,因为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都应当是最具人性化的教育,在教育实践中,二者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对于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班华教授主张在认识上应该区别问题性质,在教育实施中能够自觉地使二者融为一体。融为一体就是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心育德、以德育心,班华教授用“心理―道德教育”来表示这种心育、德育融为一体的教育。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结合表征了教育发展的新态势,也是教育发展的一个新领域。

班华教授进行心理―道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积极构建心理―道德教育实践模式。在主持江苏省“九五”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中小学生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的研究”和“中小学生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研究中,班华教授组织编写了心理与道德教育读物,将心理―道德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1999年9月,班华教授组织省内对心理教育有兴趣的老师们编写心理与道德教育读本共六册,2000年7月由河海大学出版社出版。六本书分别供小学四、五、六年级和初中一、二、三年级学生使用。班华教授在该丛书前言中说:“课题的主旨是探讨如何使中小学生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在实践上推动和改进学校的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在研究工作上试图为探寻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结合的模式,即‘心理―道德教育’作一点实际的尝试。课题设想以道德教育为导向,以心理教育为基础,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13]另外,他带领课题研究试点学校所创造的许多生动活泼的、为儿童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的心理教育组织形式,例如“快乐小屋”“心理俱乐部”“校园心理剧”“心理沙龙”“青春对话坊”“心理绿荫网站”“快乐心灵家园”等等,都是心理―道德教育思想在学校教育中的生动实践。这些形式的心理教育已经自然地融入了德育,而这也正是适合我国中小学的心理教育,是本土的心理教育形式。

班华教授对心理―道德教育实践模式的科学构建,作了一系列与时俱进的深刻阐释。心理―道德教育重视以发展的眼光考虑对人的素质要求,“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幸福人生、树立理想、修养品德、乐观开朗、经受磨练、珍惜时间、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创造、思考职业、学会合作、遵纪守法、提高素质、终身学习。”[14]2004年10月,班华教授主编的心理教育・道德教育丛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与中山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在“丛书”总序中,他提出了心理教育应既有全球视野,又关注本土化探索;并从人的建设的需要、社会转型的需要、时展的需要,提出了崭新的、富有时代特色的八个心育课题。2009年8月,班华教授提交给“心理―道德教育高层论坛”的论文《心理―道德教育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提出心理―道德教育应从中小学拓展到高校,从青少年学生拓展到成人世界,从现实社会拓展到网络社会。

四、心理教育社会服务创新的开掘者

班华教授积极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政策和科学决策服务,为着力构建江苏青少年心理教育体系指引方向。1999年,应江苏省教育厅的工作要求,班华教授参与制定了心理教育文件,提交了《江苏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纲要(讨论稿)》。“纲要”分五个部分:一、指导思想;二、教育内容大纲:(一)小学阶段教育主题:努力学习,做全面发展的小学生。(二)初中阶段教育主题:关心自己健康成长,迈好青春第一步。(三)高中阶段 教育主题:培养健全人格,准备迎接新生活。三、实施原则与实施途径。四、师资队伍建设,五、组织管理。该“纲要”很快被采用,以“苏教社政[2001]23号”文件《江苏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意见(试行)》下发。大纲是为普通中小学制定的,但考虑到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和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趋势,在大纲中除提出职业高中心育内容方面可参照普通高中大纲外,还提出了鉴于职业中学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对职中学生的心育还应强调的几个方面,包括异性同学交往指导,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职业观,加强职业心理品质培育,认识生活目标与职业理想关系等。

班华教授积极推动心理教育的组织建设与学术交流活动,倡导建立心理教育专业研究机构。1999年10月25-26日,江苏省教育学会在南京成立了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班华教授亲自连续担任三届理事长,2013年11月,他担任第四届理事会名誉理事长。每年的学术年会,班华教授都亲自与副理事长、承办单位商定年会主题和议程,认真准备会议交流论文,或者作学术年会主题学术报告。在班华教授的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下,2004年5月,首届江苏心理教育高层论坛在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现江苏理工学院)举行,江苏省高校第一家心理教育专门研究机构宣告成立。在班华教授的直接推动和引领下,心理教育高层论坛在常州、长春、呼和浩特、无锡、扬州、连云港、唐山等地举办过11届,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力。此外,江苏宜兴、吴江等地的职业院校也成立职校学生心理教育研究机构。班华教授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刊物发表的《与中小学心理老师谈心理教育》等系列文章,更是受到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好评。

班华教授认为,“心理教育,就是如此美丽,如此诱人!心理教育,就是诗性教育,幸福教育!”“探索心理教育路还很远、也很艰难,必须不畏艰苦,继续探讨!”[15]班华教授关于心理教育的系统论述和实践研究还有很多①,我们要充分汲取其博大精深的学术思想和教育智慧,扎实努力,创新进取,中国心理教育科学发展之路必将越来越宽广,充满无限的希望、生机和活力。理想的心理教育自然不会自动向我们走来,我们当坚定而执着地向心理教育理想走去。我们有理由坚信,心理教育这朵多学科之林中的奇葩定会鲜艳无比、昌盛不衰!我们更有责任为之付出努力、用心追求!

参考文献

[1]山东师范大学教科所.德育师资培训资料(内部印刷)[G].1989(10):42-60.

[2]班华.我的心理教育理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3]班华.心育刍议[J].教育研究,1991(5).

[4]班华.素质结构・教育结构・素质教育[J].教育研究,1998(5).

[5]班华.心育再议[J].教育研究,2001(12).

[6]班华.我的心理教育理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7]班华.与中小学心理老师谈心理教育(之一)[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13).

[8]胡守.德育原理(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59-82.

[9]班华.我的心理教育理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心理教育理念”再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10]班华.班级心理教育与班主任[N].江南时报・新教育周刊(8),2000-06-26.

[11]班华.探索中国自己的心理教育之道[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1(创刊号).

[12]班华.对“心理一道德教育”的探索――兼论中国自己的心理教育之道[J].教育科学研究,2010(1);再论心理―道德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10(6).

[13]班华.心理与道德教育读本[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0.

第6篇

【论文内容摘要】“教学相长”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是比较有价值的教育经验,教学相长的基本原理对我们今天搞好教学工作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学相长可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促进对话教学、能促进教学创新、能促使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把握好教学相长的对立统一规律。 

我是在一个农村中学从教十年的英语老师,并且从事了六年的班主任工作,不论是教学,还是做班主任,用教学相长的原理指导我工作,使我的教学和班主任工作都受到学生及家长的好评。十年磨一剑,归结一句话:教学相长的确是搞好教学工作应遵循的原则。 

一、教学相长的基本含义 

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比较有价值的教育论著《礼记·学记》,主要讲述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出了不少至今仍然具有教育意义的人本思想,如阐述了教学相长等教学经验:“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其含义是,通过学习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学生然后就会感觉自己的知识还不能够满足。于是,教师要边教边学,而学生要一边向教师学习,获得知识,一边还要发挥主动性,自强不息,方能进步。这样,教与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会得到提高。教学相长不仅是我国古代教育的优秀传统,而且对当今提倡的素质教育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二、教学相长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意义 

教学相长可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相长理念指导下,开展教学互动,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平等。因为,教学互动不是一种单向度的流动过程,而是一种主体间的交互理解,表达着一种平等、共生的关系。在互动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处在霸权和支配的地位,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合作关系,不是权威或控制的关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启发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是教学的积极参与者、促进者,在教学互动中,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爱其学”;使教师尊重、关心、信任学生,允许学生出错与质疑,并鼓励学生,期望其成功。因此,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得以形成,师生在人格上真正平等,促进师生角色的不同转换,从而为素质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相长能促进对话教学的形成。教与学是一个双向互补互助的过程。虽然教师对学生的传授是单向的,知识是由教师传授到学生那里去的,但实际上思想认识还是双向交流的。如果教与学之间不平衡,只有教师的谆谆教诲,没有学生积极的反应,就成了“填鸭式”教育,效果是不会理想的。于光远先生就指出,在课堂外和在作业中是可以发现学生对教师的传授作出了自己的反馈。但如果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可以使教师和学生思想交流更加充分,教学效果往往比单一的灌输式教法好。传统的教学往往以教为中心,忽视学生的参与,使教学这种“双向活动”变成“单向活动”,这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在教学相长理念指导下,开展对话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重大突破,对话教学表现为一种实质性的交往,强调的是师生双方共同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在交往的过程中实现心灵的对话、情感的交流、新知的发现。交往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对学生意味着个性的昭示与思想的解放,对教师意味着在传授知识之上的一种知识的理解与专业的成长。这对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有重要的影响。 

教学相长能促使教学的创新。目前由于升学考试压力的存在,农村中小学依然存在学生负担普遍过重,出现了教学“三多三少”,即“课程多,补习多,作业考试多;休息时间少、社会实践活动少、创造性活动少”,导致“三差三困”的现象,即学生“自主创造性差、发展性差、社会实践能力差”,对“贫困生、学困生、德困生”关爱不够。作为一个中学老师对此非常郁闷:国家一边强调素质教育,一边又以升学考试来选拔人才,以致基础教育还是围绕考试这根指挥棒来转,教师依然是“以考代教”,学生则是“以考代学”,教师还是片面的追求升学率,教学过程是“一言堂”,这显然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极不适应,必须进行教育和人才选拔的综合改革,教学方面应从“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向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转变,倡导师生互为主体,努力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激发学习成长的主动性,实现全面发展。教育创新要“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规律、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刘楚明《教育学》)即教学创新应着力于建构师生双向互动教学模式,这种教学双向互动是实现教学创新的关键。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为了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不仅要一边教,一边努力进修学习,而且还要向自己所教的学生学习,可见教学相长不失为是一种教学创新的推进剂,这是当今教育创新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教学相长能促使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有能动作用。“教是教师的活动,它包括讲述教材,组织学生观察所学习的事物和现象,指导学生学会和运用知识,还包括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的程度等等。学是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自觉活动,它包括学生对一定事物和过程的感知,听取教师的讲解,理解所学习的事实、事物、现象和它们之间的联系,概括所感知的事实,按照教师指定的作用来巩固和运用知识等。”(布鲁纳《教学论》)可见,“教”与“学”是不能割裂的,教学过程最终能否取得较好的效果,要看能否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能动作用和这两方面的能动作用是否结合得很好。教学相长能促进教师主动对学生的引导与启发,促进学生主动与教师协调配合、积极思考,勇于创新;能促进师生双方在教学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使教学内容尽可能深化;能促动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使学生积极思维、深化理解、灵活运用,学生的反问和质疑亦对教师构成挑战,从而促使教师进一步钻研专业理论,探索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水平。

三、在实践中把握教学相长的对立统一性 

教学是一对矛盾,教和学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他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在教与学的矛盾关系中,教师的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支配着学生的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起主导作用。正如列宁指出的:“学校真正的性质和方向,并不由地方组织的良好愿望所决定,不由学生‘委员会’的决议所决定,也不由教学大纲等等所决定,而是由教学人员来决定。”(《列宁选集》)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有其必然性,这是因为教师的职责就在于要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新课程标准,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传道、授业、解惑”,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同时,教师“闻道在先、术业专攻”,受过专业教育的培养和训练,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丰富的广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并掌握了教育、教学规律。因此,教师有责任、也有能力主导教学过程,对成长中的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负起责任。当然,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程度,还有赖于教师本身素养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应该要牢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表。 

在教与学的矛盾关系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只有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基础,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一般来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愈大,求知欲、自信心、刻苦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愈大,学习效果也愈好。因此,教师要确立“学生学习要靠自己主动学习,他人不能包办代替”的观念。当然,学生主体性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教师正确引导。教学实质上就是引导学生学,在教学中我深有体会:“学生学习好比人走路,低年级的要牵着走,中年级的让他跟着走,高年级的指引他们自己走。”为了增强学生的主体性,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注意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认识,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弘扬学生的主体性。 

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偏废。教师主导要与学生主体相结合,才会产生积极有效的教学活动。“学生为主体”不同于“学生为中心”,因为它是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条件的;“教师为主导”也与“教师为中心”有别,因为它是以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的。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也就越强。反之亦然,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配合,则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必然落空。或者说,教师为主导是学生得以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必要条件,而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又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必然结果。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是创造的事业,先生创造学生,学生创造老师,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倘若创造出丑恶的活人,不但是所塑之像失败,亦是合作塑像者之失败。”对学生的引导正是塑造出让教师崇拜的活人的事业。倘若此前学生已是优等生,那么塑造之功不在教师,这样的优等生事实上与教师的成长无关,看起来教师省了事,其实是教师省去了一个进入自我成长的渠道。倘若学生被教师当作差生而扫地出门,或者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之,那么,教师除了得到“丑恶的塑像”,还得到了一个失败的自我和滑落了的人生境界。教师如果干脆不打算成长,那么,又何必以教书教育为业?多年的教学生涯使教师当中的大多数人都有一种越来越强烈的感受,那就是,如果教师以教书这一职业与别人比功名利禄,那毫无骄傲自豪可言,除了自卑,我们一无所有。但是,如果真正沉浸在让学生获得了一点点提升的微小喜悦中,教师会发现,正是这个职业成就了教师,拯救了教师。实践证明,任何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辩证统一关系割裂、对立起来而走向片面化、极端化的观点和做法,都是违背了教学双边交互影响、辩证统一规律的。 

 

【参考文献】 

[1] 刘楚明主编. 教育学[m]. 河海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 (美)布鲁纳 著. 姚梅林 郭安 译. 教学论[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3] 列宁选集第三卷[m].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7篇

学校艺术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处于中心环节,通过艺术学习,学生不仅学到了专业课程知识,而且通过艺术科目的灵动活跃,能够改善学生多种学科的矛盾。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学校艺术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校艺术教育教学工作总结范文一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抓好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素质教育才能得到全面落实。近年来,我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执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认真贯彻落实新课程方案,着力加强艺体教育,全面提升学校体育艺术工作整体水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切实推动素质教育深入发展。

一、构建艺术教育工作管理机制

我区把中小学艺术教育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以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加强艺术教育工作。一是区教体局成立了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主管副局长任组长,基教股股长任副组长,基教股一名干事主抓全区中小学艺术教育;各中小学也成立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主管副校长任组长,教务处或艺体处主任任副组长,负责组织开展各校的艺术教育工作。二是区教体局先后下发了《关于印发〈宝鸡市陈仓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转发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音美教学工作的通知〉的通知》,严格按照教育部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课程设置要求,开齐开足体音美课程,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艺术教育教学和活动,让每个学生至少学习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提高中小学生的体育素质、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全民族整体素质提高奠定良好基础。三是教体局在开学工作检查和平时工作督查时,把艺体课程设置及教学工作作为检查内容之一,督查指导中小学开齐开足体音美课程,促进艺术教育工作。四是教体局印发了《关于开展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的通知》,各镇校围绕“在阳光下成长”这一主题,组织开展了少儿歌曲创作比赛、少儿才艺表演、少儿书画展、艺术教育论文评选等活动。去年,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试点工作,全面完成了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上传工作。今年秋季开始全面推开“体育艺术2+1项目”。

中小学重视艺体教育工作,有的学校还成立了艺术教育教研组,开展艺术教育教学研究,促进学校艺术教学教研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严格执行艺术课程标准,加强体育艺术教学工作

课堂教学是体育艺术教育的主渠道。我们按照国家新课程标准规定开齐开足艺术课程,加强体育艺术教学工作,把艺术教学工作作为重要课程来抓。加强艺术教学工作督导检查,定期进行艺术课的备课、上课、活动、测查等教学常规检查,并把检查结果与评优评先挂钩。领导深入课堂听课,了解艺术教师的授课情况,给予具体指导,加强艺术教学工作管理,做到“六有”:有教材、有教师、有计划、有教案、有考核、有总结,保证艺术课程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成立艺体教研组。备课组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校本研训,开展科组互听互评课,做到“四有”:有时间、有地点、有主题、有中心发言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三、加强体育艺术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支撑,他们的教育思想、教学艺术水平以及自身的基础素质对教育效果起着直接的作用。我区对艺术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比较重视,一是组建专业训练队伍。我们组建了学校“合唱队”、“舞蹈队”、“鼓号队”、“美术兴趣小组”,在组建、训练过程中,做到了“六个落实”,即:队员落实、计划措施落实、指导教师落实、场地落实、器材落实,训练时间落实,保证专业训练按计划扎扎实实进行。二是强化艺体教师的培训学习。鼓励艺术教师积极参加高层次的学习,并给予一定的经费保障;组织艺术教师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类型培训和专业竞赛,提高艺术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养。三是招聘补充艺体教育教师。每年在招聘教师时,拿出一定的指标,招聘选用艺术教育教师,选聘的艺术教师一般分配到艺术教育比较薄弱的中小学工作,以推进全区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四是筹建全区教师乐队,组建陈仓区少儿艺术合唱团,做好陈仓区少儿足球队的训练和比赛。五是组织举办音体美教师课堂教学培训活动,通过业务培训提高队伍。音美教学以如何上好常规课为突破口,引导所有体音美教师灵活运用新课改教育理念,帮助教师掌握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促使他们自加压力,投身教科研活动。努力创造条件选送体育艺术骨干教师轮流进行业务培训。通过这些措施,既规范了体音美课堂教学,提升了教育教学整体水平,又培养了一批青年艺术教学骨干,其中一批艺术教育教师被评为市区级教学能手。

四、丰富艺术教育活动

1、每年分别举行一次校园文化艺术节包括文艺演出、书画展等活动。

周原镇军辉中心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成果荣获省教育工委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二等奖。

2、开展了“我的中国梦”系列教育活动。

全区126幅优秀绘画作品和338篇优秀征文获奖。虢镇小学创编的大型音画诗《寻找香泉》代表我市参加了“陕西省教育系统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汇报演出”,成为整台晚会的一大亮点,受到广泛好评。

3、组织了第四届优秀童谣征集活动。

组织各镇校认真开展优秀童谣创作及传唱活动。慕仪镇中心小学等5位师生创作的优秀童谣《月儿弯弯》等5首作品入选201x年陕西省优秀童谣名录。

4、举行节日艺术体育展演。

5月份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9月份庆祝教师节文艺汇演,还有围绕节日开展的各项活动, “五四”“六一”“教师节”“国庆”“元旦”等重大节日举行大型文艺演出活动、社区艺术节、廉 洁文化进社区活动、“红歌颂祖国”歌咏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给中小学生提供了展示艺术才华的平台,丰富了他们的文娱生活,陶冶了情操。

五、加强艺术教育师资及设施建设

我区现有音乐、美术教师359人,其中音乐教师185人,缺额26人;其中美术教师174人,缺额41人。共计音美教师缺额67人。小学和职教中心音乐、美术课每周各开设2节,初中和高中音乐、美术课每周各开设1节。区内学校现有专用音乐教室82所,有专用美术教室84所。

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多方筹资87万元进行了装修改造,先后荣获“省级卫生示范单位、全省青少年校外教育一级活动场所”等殊荣,舞蹈《在小池边》获“全省艺术展演二等奖”。另外,青少年艺术培训中心项目建设即将完成。

我区的艺术教育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有些中小学对体音美教学重视不够,课程没有开足;有些学校没有专业教师,有些学校有专业教师却没有专用;大多数学校音乐、美术专用教室不能充分使用。在今后的艺术教育工作中,我们将以更大的热情积极开展学校体育艺术活动,促进体育艺术教育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

一是抓好体育艺术常规教学工作,开足开齐开好课程,保证课堂质量。二是抓好体育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三是继续抓好“体育艺术2+1项目”,抓好体音美特长生培养;四是加大对全区中小学体育艺术工作评估力度;五是抓好体育艺术各项系列活动正常开展。

学校艺术教育教学工作总结范文二一、提高认识,形成艺术特色教育氛围。

要形成学校的特色,搞特色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在全校上下形成共识,得到社会和家长的支持。为此我们在校内外搞好学习宣传工作。

1、加强学习,更新教师观念。

为了更新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的认识,我们在教师中,进行素质教育理论和艺术教育理论的学习。

人类历史上尽管有不同的文明和文化,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都离不开艺术。只要有人类的地方就有艺术,文明与艺术同时产生,不管在哪个文明和哪种文化中,艺术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没有艺术,我们的生活就缺少色彩与光泽,艺术总是为我们提供一个多姿多彩、令人心驰神往的世界。(本文由免费提供,请注明)

为了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提高,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挖掘学生的各种潜力,在艺术活动中,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健全人格,成为智慧的人,达到与世界的和谐。

通过组织教师学习,在教师中宣传艺术教学的重要意义,使教师认真领会了素质教育有关文件的精神,提高教师对艺术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2、加强宣传,得到社会的支持。

为了得到社会、家长的支持,我们召开了家长会。在家长座谈会上,学校领导作了报告,宣传了艺术特色教育的意义和对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各方面素质的作用。又通过以班级为单位的座谈,使家长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得到了家长的认可。我们还利用节日,在团总支、艺术组的组织下,与中心小学一起上街表演节目、写对联,为民服务,以扩大艺术教育的影响。

二、挖掘潜力,健全艺术教师队伍

要搞艺术特色教育,必须要有一支素质比较高的教师队伍,这是搞好艺术特色教育的关键。

1、建立一支专业艺术队伍。

艺术是专业性比较高的一门学科。它包括音乐、舞蹈、书法、美术等很多方面。因此,要搞好艺术教育,必须要有一支学有专长的专业教师队伍。我们学校在已有的三名学音乐的教师,一名美术教师,一名书法教师的基础上,在本校挖掘师资,将音乐、美术、书法有特长的教师加入到艺术组。

2、教师以身作则。

要使学生的艺术素质得到提高,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艺术素质。为此,我们强调教师要练就一种艺术特长,要把具有一种艺术特长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基本功。要求教师学习一些艺术的基础理论,让全体教师明确具有一种特长的重要意义,使练就一种艺术特长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通过一年来的实践,我们学校能歌善舞,能书能画的教师越来越多。

三、形成制度,保证特色教育的实施。

人的艺术能力的形成像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阳光、土壤和特定的生态环境一样,也需要合适的条件和环境。

学校艺术教育教学工作总结范文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抓好艺术工作,素质教育才能得到全面的落实。我校本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指导思路,把艺术教育工作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认真贯彻执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抓好艺术工作。下面将我校本学期的艺术工作情况做个简单总结:

一、健全机构,加强领导。

1、成立艺术工作领导小组。

为了切实抓好艺术工作,我校健全了艺术教育工作的管理机构,成立了艺术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由一名副校长主管艺术工作,教导处、总务处、大队部配合,艺术专职教师具体抓实施,各班主任协助工作,形成了艺术教育工作网络体系,从组织上加强艺术工作的领导。同时,成立艺术教研组,加强艺术教学教研工作的领导,促进学校艺术教学教研工作的正常开展。

2、制订艺术工作计划和相关制度

一是制定《艺术工作实施方案》,从长远制定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规划;二是制订相关的各种制度,使艺术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标准可评价;三是制定学期艺术工作计划,提出本学期具体的目标要求和措施;四是把艺术教育工作列入《学校工作计划》,提上学校的议事日程;五是定期召开艺术工作会议,讨论研究艺术工作的措施和方法,确保艺术教育教学工作扎扎实实地按计划进行。

二、加强艺术工作的管理。

1、加强艺术教学工作的管理,按国家规定开足开齐艺术课程,把艺术教学工作作为重要课程来抓,并做到“六有”:有教材、有教师、有计划、有教案、有考核、有总结。

成立艺术科组,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校本研训,开展科组互听互评课,做到“四有”:有时间、有地点、有主题、有中心发言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2、加强艺术教学工作的督导检查。

定期进行艺术课的备课、上课、活动、测查等教学常规检查,并把检查结果与评优评先挂钩。领导深入课堂听课,了解艺术教师的授课情况,给予具体的指导。

3、对艺术课程实施任务教学,规定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期末组织验收检查。

4、组建专业训练队伍。

本学期继续延续“快乐拓展日活动”,组建学校“合唱队”、“舞蹈队”、“诗社团”、“儿童画社”等艺术类团队,在组建、训练过程中,做到“六个落实”,即:队员落实、计划措施落实、指导教师落实、场地落实、器材落实,训练时间落实,保证专业训练按计划扎扎实实进行。

5、鼓励艺术教师积极参加高层次的学习,并给予一定的经费保障;

组织艺术教师参加市、区举办的各类型培训和专业竞赛,提高艺术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养。

三、校园文化艺术。

我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已经制定计划规定每年举办一次校园艺术节。我们以“让先进文化充满校园,让多彩校园处处体现教育”为主旨,把校园文化作为提升学校品位塑造品牌形象的重要载体,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之中,加强文化长廊建设。在教学大楼里,张贴简洁明快、朗朗上口、童趣盎然的诗歌,并与学生优秀的绘画作品相对应,图文并茂。

四、取得的成绩。

1、音乐教学初见成效。

学生音乐知识水平逐步提高,学习音乐兴趣浓厚,成功举办了“迎六一”文艺晚会,受到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2、美术教学成绩喜人。

在全校宣传、推广下精选出五副儿童画作品参加了上海市学生绘画书法比赛活动。获上海市一等奖和长宁区一等奖的好成绩。同时,把学生的作品展示于各楼梯的两侧,激励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使学生在艺术环境中得到熏陶。

3、结合区舞蹈节活动,利用每周的体锻课时间进行集体舞普及教学活动,让全校的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并潜心编排集体舞《童心舞动》和表演舞《爱心满天》参加了区舞蹈节的比赛。

五、今后工作的思路。

1、不断地完善艺术教学设施,筹措资金购置设备。

2、强化艺术教学管理,积极开展艺术教学教研活动。

3、加强教师业务培训,加快教师专业发展步伐。

4、争取在艺术工作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特别是专业队伍的训练要出成绩。

第8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办学思想,继续以《小学生德育纲要》为基础,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指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文明行为的养成为重点,全面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关心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深入学习德育课程标准,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校园文化及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文明意识、耐挫能力和创新精神,塑造我校学生新世纪新少年的新形象。

二、德育工作重点:

(一)抓好队伍建设,强化德育意识,要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学校德队的队伍建设,做到全员育人。

1、完善管理网络。

德育管理是一个整体系统,继续建立完善校内"一点三线"的德育管理网络格局,实行校长总负责,分管校长具体负责,法制副校长密切配合,学校教导处操作执行,党团组织、少先队通力协作的德育管理机制。根据德育工作目标、内容、实施途径,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2、优化骨干队伍。

点抓好班主任队、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构建班主任、少先队员导队伍科学管理的机制,抓住"选配、培训、激励"这三个环节,继续组织定期学习、现场观摩和考察研讨、班主任三项基本功竞赛。建立稳定、提高班主任队伍的激励措施,在建立班主任、辅导员岗位职责规范、严格考核的同时,建立文明班级、优秀班主任评比制度。加大奖励力度,进一步提高班主任、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并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向优秀班主任倾斜。

3、建立育人体系。

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力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教师的师德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学校要利用政治学习时间进行法规、德育文件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专题学习和讨论,开展"爱岗敬业""正师风、扬师德、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等主题的教育系列活动,要使全体教师主动适应德育教育的新形势,真正成为德育管理者,实现德育"全员管理、全面管理、全程管理",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深入研究,拓宽思路,加强德育的思想建设。 本学期,重点引导教师关注学校、关注班级、关注同事、关注学生。在以下几个层面上形成共识:

A集体和睦相处:每个人都是集体的一员,人人都受欢迎;

B人人有权参与:每个人都是学习、生活的主人,人人都应参与;

C共同互助合作:个人问题也是大家的问题,只有互相帮助共同合作才能解决问题;

D满足不同需求:教育不是要筛选人、放弃人,而是培养人。

(二)加强基础教育,培养文明学生

1、深化爱国教育。

继续规范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内容以"五爱"为主线,做到学期有计划,周周有主题。要充分发挥红领巾广播台、黑板报、宣传橱窗等阵地的宣传作用,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要充分利用德育基地以及丰富的人文资源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要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作用,以重大节日、重要人物和重要纪念日为契机,通过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提高德育实效。

2、继续常抓养成教育。

抓好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管理是加强校风建设的重要抓手,养成教育也是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继续推行行政、教师值日、红领巾值日岗制度,深入实施体验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继续开展创“文明班级”活动,设立“文明班级”流动红旗,对各班的卫生、文明礼仪、纪律、两操、路队等情况进行量化考核,每天公布分值,每周汇总,考核优胜班级获流动红旗。对这三项制度的实施情况加强指导、考核,确保常规工作持之以恒、抓细抓实。使学校形成班班争先、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从站好队、做好操、扫好地、讲卫生、有礼貌、遵守公共秩序、公共道德、“十分好习惯”等基础行为入手,养成以下好习惯:热爱祖国,升国旗奏国歌时自觉肃立;文明礼貌,微笑待人;学会尊重,耐心听他人说话;保护隐私,别人的东西不乱动;利人利己,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诚实守信,说了就要努力做;待人友善,观看比赛文明喝彩;遵守规则,上下楼梯靠右行;勤奋自强,天天锻炼身体;环保卫生,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提高学生的"五自"能力,确保学生行为规范合格率为100%,品德优良率为99%以上。

3、强化"五自"教育。

“五自”(自主、自理、自护、自强、自律)是雏鹰行动的核心内容,已成为在青少年阶段所必需具备的素质。要充分利用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调动他们积极向上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竞争意识,要积极并有针对性地讲解、示范、实践操作,使“五自”活动更具操作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

4、渗透公民教育。

以育人为根本,继续开展系列教育和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诚实守信为重点,牢记公民道德基本道德20字(爱国守法,勤俭自强,明理诚信,团结友善,敬业奉献)本学期开展"学习雷锋精神,弘扬道德规范,塑造诚信形象"活动,促进学生基本道德观念的形成和文明习惯的养成。

5、加强法制教育。

继续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通过法制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师生演讲、参观展览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重点的法制教育系列活动,增强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自我保护意识。建立后进生帮教制,消灭在校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出现。

6、开展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通过观察、谈话、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在认真上好健康教育课的同时,要加强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指导,及时矫正某些学生的畸形心理,增强他们的抗挫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浓厚校园文化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1、校园 班级环境美化。

进一步加强校园走廊文化、墙上文化,班级文化,做到环境要做到美化、教育化,继续进行每期期未班级文化建设的教室文化评比活动。让学生全员参与,主题要突出教育意义和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动手力。

2、升旗仪式序列化。

坚持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要求内容丰富,在保留传统的爱国、励志等内容的基础上力求同社会生活、时事政治紧密联系,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形成序列。

3、板报设计个性化。

继续精心设计校、班两级黑板报,体现科技、敬廉崇洁、平安校园、消防教育、文明礼仪等方面的特色的校园文化及各班的个性。

(四)调动各界参与,发挥整合优势,实现“三结合”。

1、提高家教水平。

继续按要求办好家长学校。做到目标明确,计划落实,规范严格、内容针对性、实用性强,并且认真做好资料搜集、积累工作,进行走访学生家庭活动。家访要不拘形式,不固定时间,本着关心学生,沟通理念的目的,提高家访质量。本学期教师家访要达到全班学生的30%,通过其他形式与家长交流要达到40%,并做到有对象、有目标、有效果、有反馈、有记录。让家访真正成为建立起教师、学生、家庭互动的三者关系,成为进一步摸索出心理教育的突破口,成为德育工作的有效抓手。做到每学期同每位学生家长均有一定程度的书面和短信息联系,特别重视做好与后进生家长的经常性联系;加强对教师家访工作的组织管理,并把家访工作纳入对班主任工作的考核之中。

2、加强对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

充分发挥关心下一代工作委会五大员(报告员、家教员、帮教员、宣传员、校外辅导员)、学校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校区共建活动。大力开展学雷锋互助、环保等活动。形成齐抓共管、共同培育一代新人的局面。使在校生违法犯罪率继续为零。

(六)重视学科渗透,加强德育科研。

1、挖掘渗透内容。

德育要寓各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语文、社会等学科要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优势,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和基本国情教育;数学、自然等学科,要通过中国和世界科技发明与发展的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教育,爱国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音、体、美等学科也要结合学科特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心理素质,激发爱国主义情感,磨练意志品质,培养团结协作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2、优化学科教学。

课堂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种全员性策略,教师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诸方面渗透德育教育来优化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各学科要继续上好学科渗透德育教育的教研课,要继续认真上好思想品德、晨会、班队活动课。

3、开展德育科研。

全体教师要树立向科研质量要效益的现代意识,要认真学习教科研理论的书籍并运用于德育实践研究。要认真作好学习笔记,要针对新形势下的学生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撰写有一定质量的教育论文,积极向报刊杂志投稿。

三、主要活动建议:

以“关注生活、勇于实践”为特色,本学期的德育重点是继续引导学生开展“走进生活、走向实践”为主题的道德实践系列活动。

1、各月的教育重点是;二、三月份,开展“文明就在我们身边”活动;四月份,开展“环保小卫士在行动”活动;五月份,开展“能手巧手就在我们之中”活动;六七月份,开展“我们也能创造美”活动。

2、结合相关节日,相机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三月份学雷锋日和“三八”妇女节,开展净化、美化社区活动和慰问妈妈的活动;四月份环保宣传周和植树节,开展环保宣传和植树、养花种草活动;五月份的“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开展与劳模、优秀青年代表手拉手活动;六月份开展艺术节活动。

3、结合学校管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服务意识。一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少儿维权中心服务活动能有实效,心理信箱、心理启动实施。二是建立“问题学生”档案,加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个案研究。

第9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调查;问题和不足;思考和建议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样,是青少年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嘉兴市仅18岁以下未成年在校生就有60多万人,显然,他们所受到的家庭教育和党委、政府主导的家庭教育工作是一件值得关注的大事。为此,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市妇联、市教育局于2012年5月组成课题组,就家庭教育问题进行专题调研。

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资料查询、召开座谈会、走访等形式进行。问卷调查对象是小学四、五年级、初中二年级学生及其学生家长,还有学校教师。向五县市二区发放问卷3050份,其中,中、小学生问卷各850份,教师问卷600份,家长问卷750份。参加座谈会的有市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学校领导、教师代表、县(市、区)妇联、教育局、关工委有关同志,约60人。除政策文件、专家论文及我市相关资料外,还查阅询问了周边省市家庭教育工作开展情况。

一、家庭教育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市按照国家、省有关要求,更新观念,勇于实践,家庭教育工作已有了明显的改观。同时,社会进步和家长文化素养提高,家庭教育的实际状况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领导机制和工作网络已经形成

2009年,我市成立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宣传部部长任组长,市妇联、市教育局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文明办等10个单位为成员,成员单位分工合作,职责明确。各县(市、区)也相继成立领导小组。同时,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各级工作目标考核范畴,做到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全市家庭教育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家长学校是向家长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的重要途径。学校家长学校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创建,目前已做到中小学、幼儿园全覆盖。2004年,由市妇联、市教育局、市关工委联合主办的市社区家长学校总校正式挂牌成立,现多数乡镇(街道),村(社区)已成立家长学校。

2010年,我市成立了嘉兴市家庭教育学会,这是家庭教育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一个标志。学会成立两年多来,确立了一批“十二五”期间的市级课题,为开展理论研究明确了重点和方向。同时,连续2年举办家庭教育工作论坛、评选优秀论文,编撰《嘉兴市优秀家庭教育论文汇编》。2011年,市妇联关于新居民子女家庭教育的调研报告在“中国妇女网”发表。科研水平往往反映工作水平,这是一个十分可喜的变化。

(二)家庭教育指导队伍初步形成

调查反映,我市除广大学校教师这支队伍外,已初步形成行政管理、专家、讲师团、志愿者及社工等家庭教育工作队伍。

一是行政管理队伍。由妇联、教育、卫生、人口计生等部门行政干部组成,他们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组织学会各项活动,制订发展规划与年度工作计划并负责协调实施。

二是讲师团队伍。我市现有各级各类讲师团队伍上百支,拥有成员上千人。他们深入学校、社区和农村,传播家庭教育先进理念,普及家庭教育知识,为家长释疑解惑,是活跃在家庭教育第一线的主力军。

三是专家队伍。如市教育局在2002年建立“青少年心理及家庭教育咨询中心”,由教育系统家教专家和心理健康专职教师担任咨询服务工作。咨询中心以热线电话82686112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为家长和学生提供免费咨询服务。并逐渐发展为家庭式面询、团体辅导、家教讲座、大型宣传相结合的综合性家庭教育公益指导服务。经过10年磨练,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又有相当的专业水平,成为家庭教育的领军人物。

四是志愿者及社工队伍。各级关工委组建的“五老”(老战士、老干部、老教师、老专家、老劳模)队伍,20多年来一直把家庭教育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搞调研、作讲座、指导年青教师,是一支名符其实的志愿者队伍。近几年,随着社工服务事业兴起,如市妇联的“阳光家庭社工事务所”、团市委的“拾星者”未成年人教育社工事务所,也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对象着手,关注孩子在家庭中的健康成长。

(三)家庭教育工作在实践中创新

多年来,家教工作以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服务家长儿童为宗旨,以提升家长素质为核心,形成了一批成功的经验和创新的做法。

家教宣传教育活动形成特色品牌。从2007年起,市妇联每年9月邀请全国品牌“知心姐姐”为广大家长巡回报告家庭教育知识,每年一个主题,每次巡回报告40场,每次受益家长近1万人。2009年起,在此基础上开展“科学家教城乡行”活动,整合“知心姐姐”、家庭教育讲师团、志愿者等各种资源,上下联动,使更多的家庭受到了现代家庭理念和家教知识的指导。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家教格局取得突破。平湖市2009年开展了“教子有方好家长”、“优秀家庭教育工作者”、“家庭教育先进集体”、“优秀家长学校”等40佳评选,引起了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积极参与。平湖市原黄姑镇和曹桥街道于2008年首创了“家庭教育节”,至2012年已有7个镇、街道举办,预计2013年剩下2个镇也将进行。平湖镇、街道“家庭教育节”,集家庭教育、孝敬教育和文明家庭建设于一体,参与面广,受教育面宽,在整个镇、街道营造了重视、关心、抓好家庭教育的浓厚氛围。

对运用现代传媒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嘉善电视台设置了“家园”专栏,通过实例拍摄和教育行家的参与,和家长们一起探讨如何培养好孩子,如何做个好家长。10多年来,每月1期,至2012年11月已播出141期,让家长们在茶余饭后轻松地受到教育。再如海宁电视台“潮乡童话”栏目每月播出家教节目,平湖利用农村远程教育网,定期推出适合农村的家庭教育授课“菜单”以及桐乡家庭教育官方微博等等,各地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学校对家庭教育进行着多方的探索。如市第一、二、三幼儿园及卫生幼儿园,创建家长学校10多年来,坚持聘请幼教、心理、卫生等方面专家授课,保证教育的高水平。同时,坚持向家长合理收费(依托社会力量办学机构),以保证管理运行的高水平。这些做法为广大家长所认同,受到了广泛好评。如近年来市实验小学创建的合作型“家长联盟”、南湖创业学校(新居民子女学校)的以学校教育推动家庭教育,嘉兴一中已坚持9年的“家长论坛”等等,都从自己学校的学生、家长特点出发,努力探索提高家庭教育的成效。

(四)家长素养和育子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随着家长文化程度提高(问卷反映,高中及中专以上的占44.62%)及家庭教育工作普遍开展,家长素养和育子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一是以人格健全、身心健康为目标的家庭教育理念已为不少家长所接受。

表1反映,相当多的家长重视孩子的道德养成和身心健康以及正常的社会化(做普通人,自食其力),有着正确的家教理念。

二是多数家庭亲子关系即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良好,为教育好孩子提供了最为重要的条件。

在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的质量远比某一具体的家庭教育方法来得重要。如亲子关系不良,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不融洽,有隔阂,甚至有对立情绪,家庭教育也就难以进行。从表2、表3、表4看,无论是孩子看父母、教师看家长、还是家长自身评价,多数家庭的亲子关系是良好的。相比而言,初中学生对父母评价低的有27.27%,(见表2)这既反映了这一年龄阶段孩子的“叛逆”心理特征,也反映了家庭教育的难度。

二、家庭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尽管我市家庭教育工作取得明显进步,家庭教育状况有了较大改善,但必须理性地认识到,家庭教育工作严格来说还处在起步阶段,至于家长素质提高及其教育子女能力的增强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家长、家庭教育层面,调查反映有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家长普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太爱孩子,又太不会爱孩子”。

表5反映,对孩子期望过高及偏高的占81.48%,家长有这样的心态,显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如见诸于行动,则属于明显的抚养方式不当。

又如,把孩子的教育放在家庭的重要位置甚至最重要位置上,已成为绝大多数家庭的共识。但重视孩子的教育和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是两回事。

表6反映还有相当多家长对家庭教育不够重视,这样容易出现家庭教育的偏差。如家庭教育的重点是孩子的道德人格教育,但不少家庭扬短避长,教育错位,成了文化课程的“第二课堂”、“补习班”,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孩子在家里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就如一首儿歌所唱的“起得最早的是我,睡得最晚的是我,作业最多的、考试最多的,是我、是我、还是我。”这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也会对家长产生逆反心理。问卷反映,在回答“遇到烦恼的事,你最喜欢跟谁说?”的问题时,中学生选择对爸爸妈妈说的仅占14.4%。

再如,行为习惯养成与独立精神培养是家庭教育的重点内容,但表5、表6反映也不如人意。

在家庭教育工作层面,家庭教育作为现代教育三大支柱之一,关系到千万个家庭的幸福美满,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它的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还未被人们所充分认识。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期终评估报告指出,目前还存在着“家庭教育工作责任主体不明晰、经费投入无保障、服务与指导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服务质量难以满足家庭需要、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和市场化监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我市也不同程度存在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人员、经费方面,和周边市相比有较大差距

调查反映,我市目前尚未有专职的家庭教育工作者,市、县(市、区)妇联、教育行政部门这两个主要协调指导部门也都只有兼职人员在做这项工作。2009年成立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后,主要工作由市妇联牵头组织,但每年只有4万元工作经费,与省内其它市比较排位靠后。

人员、经费的制约使得国家、省有明确要求的事项该做的未做。如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要求“县级以上电台、电视台开办家庭教育栏目,增加家庭教育咨询热线,以多种形式扩大家庭教育指导的覆盖面。”我市市一级及多数县(市)未能做到。又如我市家庭教育信息化程度相对迟缓。我市市一级及一些县(市)尚未建立家庭教育网站或网上家长学校。再如有县(市)关工委反映,在多年实践基础上,已经编写好家庭教育的乡土教材及案例汇集,但苦于经费没有着落,又不能向家长收费,至今未能付印。

(二)家庭教育指导队伍专业化水平亟待提高

我市家庭教育指导队伍工作热情高,在家庭教育工作中作出了贡献,但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专业化水平亟待提高。

一是专家队伍薄弱。受到学校、社区、家长欢迎的讲师团成员,一方面数量尚少,另一方面他们在本单位往往承担着很重的教育、管理、科研等任务,很少有机会拓宽视野,参加全国、省有关专业活动或家教培训。如全国妇联每年举办家庭教育培训班,跨省、市常举办家庭教育论坛,我市很少有人参加,这样,影响了他们专业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二是学校教师缺乏家教能力,缺少家教专题培训。

学校教师,作为专职、专业的教育工作者,都承担着和家长沟通,指导家长教育好孩子的职责,表9显示的数据显然是不理想的。表10则进一步反映教师缺乏家教方面能力,与没有系统学习家庭教育理论或接受过专门培训相关。

三是志愿者及社工队伍组织松散,缺少专业支持。各级组建的家庭教育工作队伍人数虽多,但很少有相应的活动或交流研讨的机会。县(市、区)关工委的家庭教育讲师团组织较为健全,但学习培训的机会也不多。家庭教育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一些流行的家教理念,如“三岁关键期”、“赢在起跑线上”、“右脑开发”、“脑只用了10%”、“早教越早越好”等,已为国内外科学家教理论及上世纪90年代脑科学研究成果所否定。这些,不仅绝大多数家长知之甚少,连我们的家教工作者也未必都知晓。

(三)家长学校建设及运行不平衡

通过家长学校提升家长素质,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能力是我国的一个创举,适合我国的国情。中小学、幼儿园举办的家长学校,对学校来说,家长是自己学生的家长;对家长来说,学校是自己孩子就读的学校,双方有着良好的合作意愿。和其它途径比,有着运作成本较低、组织工作较易、实际效果较好的优点。为此,国家、省层面都高度重视家长学校的建设。全国妇联、教育部、中央文明办于2004年、2011年两次做好家长学校工作的意见。浙江省先后颁发《浙江省家长学校工作规程》、《浙江省家长学校教学指导纲要》、《浙江省示范性家长学校评估办法》。但调查反映,我市家长学校建设及运行很不平衡,整体水平不高。好的如平湖市早在2002年就启动了家长学校规范化建设;差的中小学、幼儿园的家长学校,往往以家长会议代替家长学校授课,流于形式。究其原因,有主、客观两方面因素。

主观上,认识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不少学校领导对“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有着深刻的理解,强烈意识到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并且清醒地看到在推进素质教育等方面学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学校只靠自身力量已经难以提高教育质量,学校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家长和社会的支持与配合。一位校长说得好,“父母教子有方,相当于学校多了学生数量双倍的校外辅导员。”但不少学校领导还缺乏这方面认识,忙于具体事务,认为“学校那么多学生还管不过来,哪有时间去管家长”。认识上的差异导致家长学校的不同境遇。

客观上,保障条件没有落实。一是无经费,家长学校教学、管理方面的费用未列入财政预算。《浙江省家长学校工作规程》指出,可“向参加学习的家长收取适量资料费、讲课费等”,但鉴于收费的敏感性,谁也不愿意做这件事。二是无教材,我市至今无各类家长学校的教材或授课参考资料。市场上有各种版本的家长学校教材,内容未必合适而价格却很高。三是无教师,如前所述,学科教学的行家里手未必能担当家庭教育的教学任务。在“三无”面前,不少学校领导对办好家长学校也就望而却步。

至于社区举办的家长学校,一是社区工作人员少,二是面对着不同学龄段孩子的家长,办学的困难也就更大。

(四)特殊家庭的家庭教育指导亟待加强

特殊家庭包括离异和重组家庭、服刑人员家庭、流动人员家庭、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等。课题组着重对新居民家庭的家庭教育状况作了调查。与嘉兴本地居民相比,新居民在家庭教育方面有着诸多不利因素。其一,父母亲文化程度低,据统计初中及以下的占75.9%。其二,子女多。据桐乡2011年调查,对8250名新居民学生调查摸底,家里兄弟姐妹为2人的2024名,3人的2511名,4人的888名,5人及以上的240名。其三,家庭经济条件差。据市妇联2011年调查,家庭收入在3000元及以下的占50%。其四,不少新居民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少时间也少精力照管好孩子。近些年来,新居民未成年子女违法犯罪问题成了社会管理的难点,公众关注的热点,在查阅案宗及访谈有关人员后,课题组一致认为,造成新居民未成年子女违法犯罪的第一位原因是缺失良好的家庭教育。目前嘉兴有25万不满16周岁的新居民子女,加强新居民家庭教育的指导是一个既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

(五)家庭教育服务指导工作还不能满足家长需求

我市家庭教育工作既取得明显的进展,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不足,这在问卷调查中也反映出来。

参与问卷的是小学四、五年级及初中二年级的家长,表11表明,43.76%的家长没有参加过家长学校的活动或者不知道相关信息。表12则反映,社会各个方面为家长提供的教育信息也是欠缺的,以至66.25%的家长没有接受过家庭教育方面的服务和指导。

表13则反映,家庭教育服务与指导工作还不能满足家长的需要,实际效果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思考和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党和国家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和重视前所未有,继一系列政策文件后,又作出了调研、制定、颁布《家庭教育法》的果断决策。“只有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做好嘉兴家庭教育工作,事关一个个家庭的幸福和谐,事关嘉兴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谨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家庭教育工作,提出如下思考和建议。

(一)多渠道增加家庭教育经费投入,破解制约工作品质提高的瓶颈

全国《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1-2015)》(以下简称《五年规划》)指出,“要探索建立多渠道经费筹措机制,采用政府投入、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项目化动作等方式,拓展家庭教育经费渠道。”为此建议,通过以下途径,增加家庭教育投入。

一是市、县(市、区)财政增加家庭教育工作经费。根据《五年规划》要求和家庭教育工作实际需要,参照周边市做法,加大经验投入,用于工作人员经费、办公经费、各类培训经费、调研及理论研究经费、宣传普及专项经费以及表彰先进等。

二是家长参加家长学校学习承担一定的费用。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是教育者,“教育者要先受教育”。现在绝大多数家长舍得在孩子的教育上花钱,也要舍得在自己的学习上花钱。对于家庭教育教材、学习资料以及聘请专家、老师授课等费用,可在自愿参与基础上,由家长承担相应费用。向家长收费较为敏感,往往会有不同的反映。为此,政府、相关部门、学校等应形成共识,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敢于承担责任,善于沟通协调,稳妥地做好相关工作。具体可参照市第一幼儿园等收费模式,依托社会力量办学收费。也可通过家长学校总校机制,允许评估合格的家长学校办理收费许可。

三是企业及社会各界的捐助。家庭教育有“两个特殊”的教育,除了上述特殊家庭的家庭教育,还有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包括智力障碍、听力障碍、视力障碍、肢体残障、情绪行为障碍等儿童的家庭教育。显然,这些家庭的家庭教育的难度要比一般家庭大得多,且这些家庭中不少是困难家庭,企业和社会各界应伸出援助之手,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克服家庭教育中的特殊困难。

(二)建立培养培训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家庭教育工作队伍整体水平

全国《五年规划》指出,要“充实家庭教育专业力量。充分发挥专家、教师、儿童工作者、‘五老’人员、专业社工、志愿者的作用。各省市县普遍建立家庭教育专职工作者队伍、专家队伍、社工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并且要求“加强家庭教育骨干系统化培训,推进家庭教育职业岗位培训试点,探索建立家庭教育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提高家庭教育工作职业化水平。”确实,高水平的家庭教育有赖于高素质的家长,而高素质的家长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家庭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素养。为此建议,要从嘉兴实际出发,抓紧建立培养培训长效机制,切实抓好队伍建设。

一是要建设好专职队伍、专家队伍。要积极创造条件,市、县(市、区)选配有志于家庭教育且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同志专职从事家庭教育工作。同时,对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素养,已为社会所认可的家庭教育工作者,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措施地进行重点培养,使他们成为名符其实的家教专家。如目前全国妇联和全国家庭教育学会每年都有“菜单式”的家庭教育专题培训,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则有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尽管培训费用较贵,但要选送有关人员参加。

二是切实加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教育背景(学校和家庭)、教育对象(集体和个别)、教育过程(系统和随机)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如前所述,不少教师认为自己不能胜任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且多数教师认为自己有必要参加专门培训,见表14。

由此建议将家庭教育专题培训纳入教师全员培训计划。同时,对骨干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如金华市、杭州市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我市学习和借鉴。

三是落实好社工、志愿者、“五老”队伍的培训。专业社区队伍,志愿者队伍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新生事物,还缺少学习提高的相应平台。“五老”队伍多年来活跃在家庭教育第一线,但也需要不断接受家庭教育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各级妇联、教育、关工委、民政等部门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在学习培训方面,为这些“好人”提供好的支持与服务。

(三)规范家长学校管理,努力提高办学水平

如上所述,不少家长学校鉴于主、客观多方面的原因,至今名不符实甚至流于形式。在政府和有关部门切实解决好经费来源、师资培训及教材、参考资料的编写或选定外,建议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进一步明确家长学校的领导与管理。按照国家、省有关文件的要求,家长学校由所在地的妇联和教育行政部门共同牵头管理。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中小学、幼儿园等教育机构中家长学校的指导管理,妇联和关工委共同做好社区家长学校的指导管理。嘉善县今年明确社区家长学校着重负责0-3岁幼儿园家庭教育工作。各县(市、区)当从本地实际出发,明确分工,责任到位,使家长学校的领导与管理落到实处。

2.出台家长学校规范化建设文件并建立督查评估机制。平湖市家长学校办得好,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早在2002年就制定了《平湖市教育系统规范化家长学校工作常规》。拟根据浙江省关于家长学校的三个指导性文件,制定市、县(市、区)的实施意见。并且借助全国、省示范家长学校评选,建立督查评估机制,设置合格家长学校及示范家长学校两类标准,督促主办单位切实做好家长学校的建设及管理工作。

3.学习借鉴周边市经验和做法。绍兴市创建示范家长学校工作已开展多年,并建立了进入与退出机制,2012年对先后命名的5批75所示范家长学校进行了复评。杭州市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于2012年启动百万家庭共同成长计划,明确3年内将评选表彰全国、省、市级示范学校300所。这些市起步早,力度大,他们的好经验、好做法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四)引导支持多元主体参与,满足家长多方需求

调查反映,家长对家教知识的需求是多方面的。表15数据表明,对关系孩子德智体健康发展的各个方面,对教育孩子的具体方法,家长都希望了解和掌握。

调查也反映,家长对家庭教育相关服务的需求也是多方面的。

表16数据反映,家长为了教育好孩子,尽管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每位家长的偏好也不同,但确实都希望有来自多条途径的指导和帮助。普及家教知识、服务社会公众是家庭教育工作根本宗旨。《五年规划》中也明确要求,要“引导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家庭教育活动。”为此建议:

1.继续办好党政主导的家教宣传服务活动。“科学家教城乡行”活动,家长参与面广,社会影响大;平湖市镇、街道的“家庭教育节”,富有地方特色,深受群众欢迎;这些家教宣传的好载体,好做法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并改进提高。

2.更好发挥媒体在传播先进理念、普及家教知识中的作用。市、县(市、区)电视台、电台、报社等应根据要求,参照海宁、嘉善等地做法,设立家庭教育专栏,积极探索家长增长家教知识,媒体增多受众支持的双赢局面。同时,市、县(市、区)都应顺应家长的需要,独立或合建家庭教育网站,以提升家庭教育信息化水平。

3.扶持培育家庭教育的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市教育局“青少年心理与家庭教育咨询中心”、市妇联“阳光家庭社工事务所”、团市委“拾星者未成年人教育社工事务所”以及正在筹建的社会组织“青鸟家庭成长中心”,这些组织面向社会,承担着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大型讲座、小型沙龙、个别指导等多重角色,要精心培育扶持,使之成为家庭教育工作中的品牌。

4.关注鼓励家长自助助人的家庭教育活动。如实验小学的合作型家庭成长联盟,借助家长不同的职业背景及专业知识,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外活动,在活动中家长互相合作,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如市区“小咕咚童书会”QQ群,家长相互交流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相互推荐适宜孩子阅读的好书。这些都是社会进步、科技发达、家长素质提高后涌现出来的家教新模式,也是家庭教育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向,应予以关注和鼓励。

(五)重视特殊儿童、特殊家庭的家庭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如上所述,和普通家庭相比,特殊儿童、特殊家庭的家庭教育有着较多的不利条件和困难。由于特殊儿童的数量少,特殊家庭中离异和重组等家庭的数量相对也少,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工作实践也就少。特殊家庭中流动人口家庭的数量虽然多,但这类家庭的增多是近些年的事,其研究和实践也显得薄弱。要努力改变这种家庭教育困难多难度大反而研究实践少的状况。

1.从特殊中找共性,加强调查研究和理论探索。建议市家庭教育学会增加此类课题的立项,鼓励专家和家庭教育工作者多作这方面的研究。招收智力障碍、听力障碍儿童的市特殊教育学校,有着这方面的有利条件,要鼓励教师不仅关爱特殊儿童,也关注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