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4:51:43
导语:在中西消费观差异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消费 经济后工业化
一、文化消费的内涵和后工业化的中国
1.文化消费的内涵
文化消费是指用文化产品或服务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一种消费,主要包括教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旅游观光等方面。简言之,文化消费是人类享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活动。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文化消费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文化消费现象呈现出主流化、高科技化、大众化和全球化的时代特征。文化消费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包括专门的精神、理论和其他文化产品的消费,也包括文化消费工具和手段的消费。文化是一个不断创造与生成的动态过程。文化消费是一种社会行为,永远都会受到社会脉络与社会关系的影响。人们在文本与实践的消费中,也在创造文化。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层次建立在满足上升的基础之上,消费需求发展的上升和递进规律是经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过程。因此,在经济高度发达、产品极度丰富的现代经济社会中,人们的消费早已超出了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功能层次阶段,而更多地进入具有满足精神消费、享受和发展消费的高层次功能阶段,文化消费正是这样的一种消费形态。
2.后工业化的中国城市发展
经过几十年的工业化发展,城市中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城市病。大型城市人口饱和、环境污染严重,城市运行不堪重负,交通问题、环境问题已成为困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全球化的今天,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要求人们必须慎重考虑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知识型经济,提高以文化消费为代表的服务性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才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出路。2009年,我国经济总量达到335353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678美元,中国开始进入消费社会,文化消费进入活跃期。据预测,2010年、2015年和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比重,即城镇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分别为732元、1065元和l484元,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分别为16.3%、18%和19.9%。文化娱乐消费在消费性支出中的比重逐年增长,可以预见未来几十年,文化消费将会在中国的经济增长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二、文化娱乐消费需求状况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文化教育娱乐支出比重等均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据国家统计局网站信息,1999-2009年的10年间,城市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由449.39元增长到1358.26元;文化教育消费需求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由9.31%上升到14.6%。城市居民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大幅度提升。本文选取北京、武汉、深圳、重庆、长沙、广州等八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分析当前我国城市文化消费需求状况J。
1.居民文化消费支出比重低
北京、上海、武汉、深圳、重庆、长沙、广州,济南等是我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八个大城市,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近些年来,这些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呈持续下降趋势,文化消费支出比重上扬。而恩格尔系数和文教娱乐消费性比重一降一升的变化,更是表现出这几大城市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以及向前推进。,通过数值比较可以看出,人民群众用于文化娱乐消费方面的支出还是比较少,比重偏低,居民文化消费市场需求还不够旺盛,需要进一步刺激消费。在总量上还是偏低。除武汉外,其他七个城市人均每月消费性支出额均在千元以上。从教育文化娱乐服务这项来看,在武汉、长沙、重庆三个中西部城市中,只有重庆的消费额均超百元,在中西部处于领先地位。总体来看,位于东部的城市,人均每月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都要比中西部城市多,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前我国区域文化消费水平不平衡的现象引。
2.文化消费结构层次相对较平衡
下表3重点列出了北京、上海、武汉、重庆在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方面的具体情况。通过数值对比可看出,四个城市的文化消费娱乐支出都呈递增趋势,其中教育一项,在教育文化娱乐支出中所占比重最大。而北京2008年教育投人占整个文化消费的34.O%,2009年上升到34.8%;重庆2008年教育投入占43.4%;上海2008年教育投入占40.6%,2009年下降到38.1%。发展型文化消费中,北京、上海两市教育开支稳居榜首,说明身为我国经济文化最为发达城市,居民对教育文化的投人程度可见一斑。随着各行各业竞争白热化,居民越来越重视在教育方面的投人,可以预见教育消费必将成为人们消费的中长期热点。另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表明,2009年北京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旅游支出为459元,比上年略增0.3%,占当年整个文化消费的16.9%。在文化消费结构上出现了发展性、智能性文化消费占主导地位,娱乐性、享受性、消遣性的精神文化消费所占比例有逐渐扩大的趋势。
3.城市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发展齐头并进
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得益彰,只有文化产业发展了,文化消费的水平和规模才会扩大;反之,文化消费的水平也体现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程度。从文化消费中可以预期未来的文化消费空间和文化产业的可供发展空间。表4将我国部分城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与占GDP的比重作比较来说明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的关系。统计数据可以看到:2008年和2009年我国城市文化消费水平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文化产业增加值所占GDP比重均有所提高。其中,文化消费水平高的地区,其文化产业增加值也较高。特别要指出的是青岛,文化消费市场与文化产业发展均显现出强劲地发展态势,因此,要解决好文化消费的问题,很多时候还要从文化产业的源头开始,培养市民的文艺欣赏兴趣,刺激市民的文化需求,引导文化消费,培植文化消费市场,促进本地区文化消费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影响我国城市文化娱乐消费的因素
从国际经验和我国文化消费娱乐的实际状况来看,影响文化娱乐消费需求的因素很多,其中,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状况对文化娱乐消费的影响最深远、最直接,公共服务状况、居民的消费时尚和文化传统等也制约着文化娱乐消费水平。
1.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在经济学中,经济发展水平对消费的影响至关重要。经济发展水平不仅决定着文化消费的总量和规模,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消费的水平和层次。从表2数据可以看出,处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总体上要比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文化娱乐消费的支出多,休闲类文化消费娱乐消费的层次和程度也要高。因此,经济发达程度、人均收人的高低对居民文化娱乐消费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民族(区域)文化传统和审美习惯
民族文化传统和审美习惯是影响文化娱乐消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这在具体的行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印度的消费水平比中国低,但是印度人均看电影的次数在世界上处于前列,电影市场也比中国繁荣。2003年,印度电影盈利8.56亿美元,而当年我国电影票房仅有9亿元人民币,民族文化传统和审美习惯对文化娱乐消费的影响可见一斑。在我国,这样的例子也很常见。例如,旅游大省云南推出的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融合了传统之美和现代之力,通过将最原生态的原创乡土歌舞精髓和民族舞经典全新整合重构,用原汁原味的民族舞元素表达浓郁的云南民族风情。少林寺与国际知名音乐人创作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将千年古刹少林寺的佛教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二者都是让民族艺术糅合进现代艺术之中吸引游客消费。上海音乐剧、东北的二人转、天津的曲艺、长沙娱乐业都是有着鲜明地方特点的文化娱乐消费。因文化传统和习惯的不同,人们在文化娱乐上的消费状况也不同。因此,在开发市场促进文化消费时,要着力培育和发掘民族区域文化传统和审美趣味,以及开发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来吸引顾客进行文化消费。
3.文化消费的社会环境
文化消费活动是一个社会和政治运动的过程,其中表现出文化的社会性和政治性。文化消费存在社会价值取向、民族风俗习惯、消费空间时间与个人需求的矛盾。当前我国的文化消费政策还不到位,消费法制体系不健全,消费管理体制没有理顺,消费管理不善,文化市场秩序不规范,文化基础设施、文化消费权益、消费信息安全等宏观消费环境没有根本提升。良好的文化消费社会环境没有建立起来,必然会对消费者文化消费的行为和理念产生影响。
4.文化管理体制
作为一个城市灵魂的独有的文化个性、文化风格、文化品位,需要有灵活、开放的体制和优越的发展环境与其相匹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个人财富的增长,人们的文化消费要求日益多样化。当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主要还是政府主导,文化管理体制不灵活,管理体系不顺畅,文化支持政策不明确,导致文化产品的层次和水平与人们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这些因素造成了国外文化产品占据着我国文化市场的大部分市场份额,我们传统的文化也被外来文化借鉴和超越。例如每年电影暑期档中,从国外引进的电影占据了大部分~h映时间,而我国能够与好莱坞大片相抗衡的电影凤毛麟角。
5.文化消费心理的支配
文化的心理特性决定了文化消费活动是一个心理运动的过程。文化消费作为一种文化体验、情感享受和对自身发展、社会关系、地位的追求,受文化观念、消费观念、价值取向支配,文化认同将激起消费,文化偏爱将扩大对其消费,而我国有些人对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认识不够,消费心理不成熟,文化观、文化价值观、文化消费观不正确以及观念、素质差异,忽视了消费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四、推动城市文化娱乐消费发展的途径
1.大力发展经济,提高消费者收入水平
从以上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到,城市文化消费能力的高低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文化消费作为文化产业链上的终端环节,与经济运行的规律一样,消费水平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文化产品生产能力和流通效率。没有活跃旺盛的文化消费能力,就不可能有强大的文化生产力与活跃的文化市场。因此,要发展文化产业,提高人们的文化消费水平,只有大力发展城市经济,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人民的消费能力和追求生活质量的要求越强,用于反映生活质量提高的文化娱乐休闲服务等非物质消费支出的比重就越高,要求社会提供的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就越多,最终势必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只有在生产力大幅度的提升,人们的经济状况得到改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能为文化消费提供更广大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2.解除大众的消费疑虑,转变消费观念
目前,观念的陈旧成为阻碍文化娱乐消费快速发展的重大问题。中国历来是一个崇尚节俭的国家,轻视服务经济的观念根深蒂固。先生产,后消费已成为人们生活观念的主基调,由于思想观念认识的影响,导致社会和个人消费缺乏动因。许多人还不能认识到文化娱乐消费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如果想要刺激文化娱乐消费,首先要转变居民的消费观念,解除大众的消费顾虑。转变居民的消费观念,要让大众懂得生产与消费是并重的,生产是为了消费,消费也是为了生产,只有消费上去了,生产才会提高,而且要懂得适度消费。
3.依托具有比较优势的文化资源,形成特色产业刺激文化消费
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建立特色文化产业,刺激居民的文化娱乐消费欲望。例如,通过创意和设计,充分使自然资源转化为具有独特优势的文化资源。以冰雪资源为例,哈尔滨市冬季日平均气温零下3.5摄氏度,最长的冬天冰雪覆盖有4个月。冰雪是该市最有特色的自然资源。1985年至2008年,哈尔滨已举办24届国际冰雪节,各种活动已经有百项,而且沈阳、长春等市也举办了以冰雪为依托的各种活动,冰雪活动已经成为北方一些城市提升城市品牌的产业。一些海滨城市如青岛、大连、三亚等,利用海洋资源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特色产业,也吸引了外地游客的文化消费。
【关键词】宁夏;职业技术学校;课余体育
宁夏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与此同时宁夏的职业技术教育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据统计现有职业技术学校已达26所。然而诸多研究表明职业技术学校教学体育教育严重滞后,这直接影响职业技术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本文对宁夏职业技术学校课余体育活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不仅对宁夏职业技术学校体育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探索我国中西部的其它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具有明显的示范效应。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宁夏具有代表性的18所职业技术学校为调查与研究对象,以这些学校的体育课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主要研究内容。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网站,
1.2.2 专家访谈法 根据研究需要,针对论文所涉及的主要内容,走访了宁夏教育厅职业教育负责部门领导、18所职业技术学校的管理人员及部分教师。
1.2.3 问卷调查法 依据研究目的和内容的需要,发放学生问卷580份,回收578份,有效问卷540份,有效率93.1%。发放教师问卷36份,回收36份,有效问卷36份,有效频率100%。发放管理者问卷18份,回收18份,有效问卷18份,有效频率100%
1.2.4 数理统计法 利用Exel、Spss15.0统计软件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 早操、课间操开展情况
调查显示(见表1),宁夏职业技术学校能够保障正常上早操和课间操的学校有16所,占调查总数的50%。两操都不能保障的学校占少数,部分学学校或者只正常上早操的(占16.7%),或者只正常上课间操的占(22.2%),少部分学校早操和课间操实施情况不是太好。部分学校没有住宿生,因此没有安排早操。由于职业技术学校课程安排的特殊性,部分班级的学生安排实训,课间操不正常上。但两操都不上的学校就很不正常,宁夏部分职业技术学校的停上与国家实行“大课间”的规定相违背,有关部门应该强制其实施,以保障学生的正当权力。
2.2 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是丰富学生生活的需要,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措施。
学校课外活动多安排在下午第2或第3节课后进行,持续时间在1至2个小时之间,是学生课余自主锻炼身体的主要时间。宁夏不同职业技术学校对课外体育活动重视程度有不同。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程的有力补充,能够丰富学生的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外活动一般安排在下午第2或第3节课后进行,时间较长,大约1~1.5小时,是学生锻炼身体的主要时间。各级学校对课外体育活动重视程度有相当大的差异。
调查显示,宁夏职业技术学校每天能够坚持锻炼60~90min的学生只有5%,大部分学生每天的锻炼时间在30min以内,占41.1%(表2),另有30.0%的学生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锻炼。这表明,相当一部分宁夏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每天的锻炼时间不足。影响学生进行课外锻炼的原因存在几个方面:一是学生先天原因,比如身体素质较差导致的运动技能掌握困难,对体育锻炼缺乏自信心,长期形成的对体育恐惧和厌烦,从而不愿意参见体育活动;另一方面许多学生处于懒惰,害怕麻烦,从事体育活动也是克服惰性的一种锻炼,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培养学生的体育思想,促使其主动参与锻炼;再有是学校环境限制,体器材的匮乏、场所的有限,不能给更多的学生提供锻炼的场所,从而影响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宁夏部分职业技术学校课余活动管理松散、实施状况差;早操和课间操开展情况较差且内容单一;大部分学生还没有养成课外体育活动的习惯;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频率较低;在课外体育活动和业余训练方面,课余运动训练次数较少,课余体育比赛也是偶尔组织,宁夏职业技术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状况亟需改善。
3.2 建议 首先延伸体育课堂,克服体育活动时间的不足。课外体育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完整的学校教育课程体系由课外活动与教学活动共同组成,两者相互配合,互为补充,共同去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其次努力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自觉性,促进其自我锻炼习惯的养成,使其认识体育锻炼是科学、文明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课余体育消费观。最后建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课外体育工作重要性的再认识。一方面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改善职业技术学校体育设施落后、师资队伍匮乏的状况;另一方面,制定相关政策加强职业技术学校课余体育活动的监管,提高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利用率,鼓励学校引进新兴运动项目,丰富课余体育活动内容。
参考文献:
[1] 陈小蓉.学校学生余暇体育的主要影响因素[J].中国学校体育, 2000,(01):32-33.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旅游呈迅猛增长的态势。但是,我国公民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的不文明行为也引起了各方的关注。本文认为对我国游客表现出的不文明行为除进行教育、宣传和引导之外,更主要的是要加强对游客行为的管理。文章介绍了国内外游客管理的相关研究,比较了西班牙、意大利游客管理的成功经验,指出了我国游客管理的缺陷,并提出了改进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不文明行为游客管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旅游呈迅猛增长的态势。据国家旅游局提供的资料显示:2005年,国内旅游人数达到12.12亿人次,较2004年同比增长10%;中国出境总人数达到3103万人次,较2004年同比增长7.5%。中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的客源输出国。但是,我国公民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的不文明行为受到了包括国际社会公众舆论的批评,损害了中国“礼仪之邦”的形象。对此,我国政府给予高度重视,中央文明办、国家旅游局联合颁布了《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与《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其目的是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引导我国公民全面提升自身的旅游文明素质。
然而,使社会旅游文明水平得到提高只将眼光放在游客身上是片面的。相关专家的研究表明,我国游客不文明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有缺乏社会公德和文明修养、中西方文化和习俗的差异、管理不到位、我国旅游市场尚不成熟等原因。提高游客的文明素质有赖于社会道德的整体提高,更有赖于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将科学的管理措施真正落实到位。本文认为对我国游客表现出的不文明行为除进行教育、宣传和引导之外,更重要的是制定科学、人性化的管理措施,加强对游客行为的管理。
国内外游客管理的相关研究
游客管理是指旅游管理部门或机构通过运用科技、教育、经济、行政、法律等各种手段组织和管理游客的行为过程。通过对游客容量、行为、体验、安全等的调控和管理来强化旅游资源和环境的吸引力,提高游客体验质量,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旅游目的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作为一种管理理念,游客管理已为发达国家旅游目的地广泛应用。从20世纪60年代起,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西方国家先后形成了一系列游客管理理论:游憩承载力(RCC)、游憩机会序列(ROS)、可接受的改变极限(LAC)、游客体验与资源保护(VERP)、游客风险管理(VRM)等。除此之外,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一些游客管理方法和模型,如游客影响管理(VIM)、游客活动管理程序(VAMP)、最优化旅游管理模型(TOMN)等至今仍指导着世界上众多同类型的旅游目的地的游客管理。它们都建立了反应游客体验质量和资源条件的指标体系,并且确立了最低可以接受的标准,以及为保证相应区域的状态满足上述标准而应当采取的管理手段和监测技术。
在我国,游客管理仍属于新兴的研究领域。总体来说,无论是对实践的总结还是对理论的探讨都明显不足,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于一些特殊类型的旅游目的地,如生态旅游、遗产旅游等。游客管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大多散见在一些专著的部分章节或论文中,专门的研究成果数量极为有限。本文通过文献检索,收集了部分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何方永(2005)提出了对游客管理的三种理解:游客管理就是游客行为管理,即游客责任管理,目的是规范与引导游客行为,以减少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与资源的破坏;游客管理是游客体验管理,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旅游体验质量,增加游客满意度;游客管理是协调环境保护与游客需求关系的一种工具。不同类型的旅游目的地,游客管理的内容侧重点不同。
张建萍(2003)指出旅游者管理的目标是要塑造“有责任的旅游者”。袁南果、杨锐(2005)认为游客管理模式的目标是为了保证环境不受到不可接受的负面影响,从而制定管理措施来引导限制游客活动,将破坏降到最低点。
刘亚峰、焦黎(2006)认为游客行为管理的内容包括:环境卫生方面的常规行为管理,破坏管理和安全行为管理三个方面。他们指出,不同的旅游景区对游客行为的要求是不同的,如在生态旅游区,对游客的活动范围、装备乃至所穿的鞋子往往都有要求;在文物古迹景区,一般重点是监管触摸、涂刻及拍照等行为。除配备足够的人员的监管外,导游的配合是有效的补充,为此必须注意对导游的管理。管理的方式主要通过提醒、宣传教育,但强制性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李萌等(2002)认为游客不文明行为是景区管理的一个部分,景区管理部门要重视对游客进行引导和管理:景区工作人员首先应以身作则,发挥示范作用,带头爱护环境;景区应建立方便反映问题的渠道,便于游客反映问题和意见,及时消除不满情绪,预防破坏行为的发生;制订比较完备的规章制度对可能出现的各种不文明行为尤其是故意破坏行为加大制约力度;在旅游活动项目的安排中应有意识地增加与环境、景观保护有关的内容,使游客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获得相关知识。
马勇、李玺(2006)将游客管理的方法分为激发型管理和约束型管理:激发型管理是一种软性管理,主要通过沟通和交流,充分激发旅游者的自我约束能力,包括教育、示范和引导;约束型的管理也称强制性管理,通过制定相应的行为规则,并借助强制力保障该规则得到遵守。吴必虎(2001)通过对国内外游客管理技术的归纳与总结,认为游客管理可分为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两种方式。直接管理是指直接改变旅游者的意志和行为,如限制利用量、限制某些类型的活动等。间接管理方法是指通过改变影响游客意愿和行为的因素,来改变游客的行为本身,如对设施作物理变更,加强对游客的宣传等。张建萍(2003)认为应该通过导游或宣传手段对旅游者进行教育,通过法规、法律、制度等手段对旅游者行为进行制约,通过技术手段加强对旅游者的管理。李毅(2002)则提出了对游客管理的具体措施,即严格控制游客数量,有效控制游客活动,加强对游客的宣传和教育,重视导游管理和培训。
游客管理的成功经验
(一)西班牙管理经验
2005年,西班牙入境游客达5560万人次,大大超过本国人口(4200万人),创汇378亿欧元,外国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均居世界第二位。西班牙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旅游大国,除了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外,还有着文明的旅游氛围和管理井然的旅游景点。
西班牙所有的旅游景点都不准开饭馆和咖啡馆,也不准零售任何食品、水和纪念品,更不准乱停车。沿街叫卖的小商小贩在景点是绝对禁止的,违者严惩不贷。西班牙旅游景点内不准吃东西,游客吃饭、喝水必须到城里的饭馆、咖啡馆,买纪念品必须到附近出售纪念品的商店。旅游景点里厕所全部免费,厕所布点合理,而且非常干净,洗手池,洗手液、手纸和烘干机等一应俱全,因此不可能发生随地大小便之类的不文明行为。
坐落在首都市中心的马德里王宫和布拉沃古典绘画博物馆,大门口没有任何人维持秩序,但是有两排弯曲的白色栏杆引导人们前进,游客有秩序地鱼贯而入。在这样的文明环境里,人们会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任何不文明的行为,就会让人觉得是一件十分丢人、极其难堪的事情。马德里大街小巷到处都能在路边看到体积不大的圆形垃圾箱,相隔20到30米就有一个,方便行人将垃圾扔进垃圾筒。西班牙有关部门对个别不文明行为采取两种措施:一种是不严重的事件用文明的劝说方式加以制止;另一种是对于个别严重的不文明事件予以报警,由警方出面处理。
(二)意大利威尼斯管理经验
历史悠久的世界著名水城威尼斯是一座面积不足8平方公里的小城,城市中居住着不足8万居民,而每年平均接待1200万游客。巨大的客流量严重威胁着当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了保持威尼斯的吸引力、减少旅游业对当地的负面影响,当地政府以及旅游主管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游客行为管理政策。
为了有效维护当地的文明旅游氛围,威尼斯政府采取了“软硬兼施”的方法,具体表现为:
首先大力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和宣传活动,以培养和提高旅游者以及当地居民的旅游资源环境保护意识,形成环保内在驱动力。当地旅游政府部门以及旅游企业共同倡导旅游可持续消费理念,即倡导旅游者的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消费行为和消费模式向有利于环境、资源合理利用和人们整体素质提高的方向发展。
其次,在加强旅游者环保意识教育的同时,切实加强执法力度,从而有效地规范了游客行为、保护了旅游资源环境。威尼斯的旅游环保法规比较健全,除了严格执行欧盟、意大利的各种环保法规以外,威尼斯还专门制订了相关旅游法规,例如威尼斯市政府为规范旅游者行为而专门出台了名为“您不能”的行为规范手册,其内容包括游客不能在街头吃午餐、不能乱丢垃圾、不能在河道里游泳、不能在城内骑车或是驾驶其他任何车辆、不能在公共场合脱衣服、不能身着泳装行走街头等等。对于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执法官员会不留情面的给予高额罚款,如对在圣马可广场上野餐的游客的处罚高达250欧元。
我国游客管理制度的缺陷
随着国外游客管理理论的引入,人们已经开始关注游客管理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国内的游客管理研究领域狭窄,缺乏系统性,理论研究成果不具有普遍适用性,在实践中可操作性低。在实践领域,大多数旅游目的地的游客管理都只是权宜之计,缺乏包括游客管理程序、方法、效果评估与监控等内容的系统的游客管理运行机制,导致游客管理无效或低效,这与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极不相称。归纳起来,我国游客管理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经济效益,缺乏对游客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在我国,大多数旅游经营管理者的关注点还在如何吸引大批的游客,过于重视旅游的经济效益,对大批量游客进入后带来的负面影响没有考虑或考虑不周全,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一些旅游地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为了让游客尽量配合消费,不仅缺乏对游客环保意识和文明旅游的教育,甚至对一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视而不见;一些旅游地在缺乏统一规划和环卫设施的情况下,盲目开发,急于产生规模效益;一些旅游地的管理者尽管在理论上已经认识到了保护与开发并重的重要性,但在具体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技术上,尤其是游客管理方面,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知识,缺乏可操作的措施和手段。
(二)对从业人员的培训与管理不到位,基层管理人员素质低
我国旅游业从业人员队伍缺乏稳定,基层管理人员素质相对较低,加之许多旅游景区和企业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不到位,缺乏对从业人员的管理能力和管理责任意识的培养与要求,使得他们没有担负起应有的责任,不具备起码的职业道德。媒体经常有这样的报道,在国内的许多景区,游客随意在文物古迹上拍照、嬉戏,或者在景区乱扔垃圾,景区工作人员却对这类不文明行为“习以为常”或“视而不见”,很少上前劝导制止。旅行社对组织的出境旅游团很少进行必要的跨文化差异和得体行为举止的宣传和提示,而在旅游过程中导游和领队也没有担当起提醒和监督的职责。一些导游在讲解时,甚至宣扬迷信,误导游客去触摸文物,以求带来好运。
(三)缺乏科学规划,服务设施不完善
科学合理的规划直接影响着游客的行为及旅游活动。在我国的许多景区,游客的不文明或破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景区缺乏科学的规划,服务设施不完善所造成的。停车场的位置,游道的设计、游憩方式的选择、牌示系统的引导都与游客的拥挤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密切相关;没有或不合理的功能分区会提高游客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垃圾桶的数量、位置、分布、开口不合理,卫生间数量不足,缺少让游人休息的设施等等。这些客观原因都会导致不文明行为的增加。
(四)景区管理混乱,相关服务系统缺乏
在我国许多景区管理混乱:对商贩摊点没有统一的规划管理,商贩只管卖,不管环境卫生的清理;对食品饮料的食用没有要求,加之景区内的商品价格高出市场价格,许多游客便自带食品饮料,随处休息食用;商贩围追游客出售商品,随意圈地占点收取拍照费,游客“挨宰”的情况经常发生;景区收费不合理,重复收费情况严重;清扫人员不到位,垃圾满溢,不及时清运。特别是黄金周期间,很多景点都是人满为患,处于超负荷接待状态,相关服务跟不上,缺乏必要的疏导与调控,导致游客的种种不便,导致不文明行为频频发生。景区本身的管理已经非常混乱,更无法对游客进行管理、对游客的行为进行约束与监控。
加强游客管理和提升我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的建议
我国旅游管理部门、景区、企业要共同构建起科学的游客管理体系,采用管理技术防止或消除游客不文明行为的发生。具体建议如下:
(一)制定旅游者行为规范,加大对旅游者的宣传教育
加强各种类型的旅游者行为规范的制定、宣传和实施。例如英国的《在英旅游告诫20条》,除了告诫游客不要乱扔废弃物、乱涂乱画、触摸展品外,还针对具有不同文化习俗的外国游客的提醒,如:“要压低嗓门,特别是在夜间和那些幽静的地方,如教堂和乡村”、“如果要把别人摄入自己的镜头,须先征得对方的同意”等等。所制定的行为规范一定要切实可行,并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宣传和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以达到对游客进行教育和引导的目的,使游客认识到哪些行为是正当的,哪些行为是不文明的,意识到自己对旅游景区环境应负的责任,从而有效约束自己的行为。
景区要加强对游客宣传的力度,例如:在进入生态旅游地或遗产地之前,先让游客观看通过生动形象手段布置的展览或现代化技术摄制的短片,使游客增长知识,唤醒游客的责任意识,自觉进行文明旅游;在景区入口处,免费发放《入园须知》或旅游指南,提前向游客告知一些禁止的行为,使游客在入园前就了解有关规定,在游玩过程中自觉遵守;在景区醒目的地方利用大型电子显示屏滚动播出游览须知及文明宣传短片,在显要位置悬挂文明标语,设置文明提示牌等等。对目前的出境旅游团至少要进行三个层面的宣传教育:基本的文明行为教育,不做损害他人、妨碍他人的事,如随地吐痰,衣冠不整,乱扔废弃物,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等;国际礼仪教育,如仪表仪容,着装礼仪,会面的礼仪,餐饮礼仪等等;跨文化交际常识教育,了解与特定旅游目的地人民交往时必须注意的文化差异。
(二)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与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与管理,引导他们发挥对游客的示范、监督和制约作用。无论是高层管理者、导游员还是保洁工人都必须是文明行为的典范,要主动对不文明行为进行监管,要能够做到随时捡起乱丢的垃圾,以实际行动引导游客。
旅行社需要加强对导游和领队的素质教育和管理,要求他们在旅游途中尽到引导、提示、监督的责任。另外,旅行社需要对导游词严格把关,严禁无中生有的编造,加强导游词的知识含量和科学性,发挥导游“文明的引导者和传播者”的作用。
(三)采用“激发型”和“约束型”并举的游客管理措施,进一步约束游客行为
目前,在我国旅游者整体素质不高、良好习惯还没有形成的情况下,一方面要用教育、宣传、引导、鼓励等方式提升国民的旅游文明行为,唤起游客的社会责任感,激发游客自觉提高自身的素质。例如,旅行社向出境旅游团发放文明旅游行为倡议书、出境旅游须知等宣传资料;请游客参与管理,旅游途中或在景区里,请游客担任诸如“文明礼仪监督员”的角色,唤醒人性的优点,抑制人性的缺点;在旅游活动的安排上,有意识地增加增长科学知识、爱护环境、遵守文明规范等有关的内容。另一方面,采用约束型措施,通过制度和技术手段加强对游客行为的制约与管理;诉诸法律法规,加大不文明行为的成本,加大处罚力度。让不良行为的人付出高昂的代价,吸取教训。以罚治脏,以罚治不文明,已是被国内外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经验。
(四)完善配套设施与管理,采用人性化的游客管理技巧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会受到周围环境的暗示,在不知不觉中会产生与环境相应的行为与心情。一个场所越是脏乱差,游客对自身不文明行为的控制能力就越低;相反,如果游客置身于优雅、整洁的环境中,他的环境意识、文明意识、社会责任感会得到激发。因此,提供一个清洁卫生、设施齐全、服务周到的旅游环境,是景区消除不文明行为的重要措施。
各种公共设施,如垃圾桶、卫生间、游人休息处的设置、数量、分布一定要充足合理;对景区内的车辆、滑竿、商铺等要统一管理、统一价格,遏制尾随兜售、强买强卖、占道经营等现象;在景区内设置“最佳摄影点”,提醒游客在正确的位置拍照,减少游客乱爬乱拍情况的发生;景区要设有专门的游客服务中心,为游客提供免费咨询和地图、手册等资料;建立完善的解说系统(包括导游讲解、咨询服务、影音材料、标志、牌示、地图、手册等),这样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信息,还能达到对游客安全提示、行为提示等的管理功能;景区内的牌示、标志等的位置要得当,信息要醒目、简洁、准确;景区内的游道、游览线路的设计要合理,使游客不走回头路,达到分流游客的目的等等。
除此之外,游客管理技巧的人性化更能赢得游客的配合,比如,制作诸如“小花多可爱,请您别伤害”之类的人性化的标示牌、温馨提示和公益广告;采取措施尽量缩短游客的排队等候时间和枯燥感,采用提供排队的详细资料、超额估算剩余时间、使人们排队时有事可做、提供幽默滑稽互动表演、利用计算机预订系统引入绩效排队体系等等。总之,景区要为游客创造舒适的游览环境,为游客的文明游览提供便利。
关键词:消费需求;资源节约;困境;出路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6-0097-07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CUGW090205);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开放基金资助(20118008)。
作者简介:李彦军(1975-),男,甘肃天水人,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博士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刘志高(1974-),男,湖北松滋人,哲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这一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2010》,与我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不同。
一、问题的提出
消费是一切经济活动的起点、终点和新的起点。消费的需要决定着生产,一切需要的最终调节者是消费者的需要。消费需求扩大,能提高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从而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但消费率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特别进入2000年以来,消费率快速下降。从2000年到2009年,我国投资率由35.3%持续上升到47.7%,而消费率由62.3%一直下降到48.0%,其中居民消费率由46.4%下降到35.1%(图1)。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
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消费率之低,也是世界上少有的。以最终消费率而言,2008年,我国最终消费率为48%,比世界平均水平低30个百分点,比美国低近40个百分点。也比其他不同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低很多。由于我国政府消费在最终消费中的比重多年来一直变化不大,最终消费率偏低,必然使居民消费率偏低。2008年,我国居民消费率仅为34%,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7个百分点(表1)。
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消费与投资增长不协调,容易造成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也使得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难以实现,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民生的改善,使经济增长与提高国民福利水平的目的相背离。正因为如此,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要通过多种途径,“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预期,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最终使“居民消费率上升”。
另一方面,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十分贫乏的发展中国家,资源环境因素已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形成了严苛的制约,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无疑对我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技术进步与发展模式在短期内难以改变与调整的情况下,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必然会增加资源的消耗,由此产生扩大消费与资源节约目标的碰撞。作为一个受资源因素制约的资源消耗大国,如何处理扩大消费(或者说保持强劲的增长动力)与资源节约的关系,是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必须面临的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审视扩大消费需求背景下资源节约的困境,寻求扩大消费背景下的资源节约的破解之路,显得迫切而又必要。
关于扩大消费与促进资源节约,我国学者分别做过大量的研究。扩大消费的研究涉及消费不足的原因(林毅夫、陈斌开,2009;邹卫星、房林,2008;李扬、殷剑锋,2005)、消费不足的危害(赵吉林,2005)、扩大消费的手段(吴敬琏,2010;王子先,2006)等方面。资源节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与如何探索适合中国的资源节约的战略选择上(陆大道,1993;王礼茂、郎一环1994;董锁成、张文中、方创琳,1999;,2005;诸大建,2005;马凯,2007;赵建安,2008;解振华,2010;牛文元,2010)。这些研究,为我国扩大消费需求与实现资源节约提供了强力的理论支持。
但所有这些研究,很少考虑扩大消费与资源节约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不管是研究资源节约的学者,还是研究消费的学者,都较少涉及扩大消费对增加我国资源消耗与资源压力的分析与反思。少数涉及两者关系研究的学者。认为两者是有机统一的(戴星翼、陈红敏,2010)。
任何有型产品的生产,都离不开对资源的消耗,因此,只要消费有型产品,必然带来资源消耗的增加。回避扩大消费对资源消耗的影响,轻易给出扩大消费与资源节约的目标是统一与和谐的结论,难免显得过于草率。本文认为扩大消费背景下对资源问题的解决。不是回避消费对资源的影响,而是重新审视资源问题的实质,并寻求破解冲突之道。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本文立足国际比较,从发展的视角对中国的资源消耗问题进行了历史性的考查,分析了扩大消费需求带来的资源代价,对我国资源问题产生的实质与根源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并提出了破解两者冲突的政策建议。
二、扩大消费需求的资源代价
“十二五”期间,随着国家刺激消费政策的相继出台,居民消费需求将持续扩大,消费结构将不断升级。在技术进步与发展模式短期内难以改变与调整的情况下,消费需求扩大与消费结构升级都会带来资源消耗的迅速增加。
1.消费数量的增加必然带来资源消耗的增加
任何有型产品的生产品都会消耗既定的资源,在技术进步短期内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增加对一单位商品的生产与消费,必然会带来资源消耗的增加。
以汽车消费为例。汽车目前是我国仅次于住房消费的第二大消费热点,扩大汽车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汽车消费在扩大就业、增加税收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增加汽车消费的资源代价也是巨大的。增加一辆汽车的消费,在生产环节就需要增加钢、铸铁、铝、镁、铜等金属材料以及橡胶、玻璃、塑料、陶瓷等非金属材料的消耗,还包括在原材料生产、零部件生产以及整车生产过程的水、石油、电、焦炭、煤等能源消耗。在使用环节,汽车消费数量的增加一方面会带来石油资源的紧张,另一方面也带来土地资源的占用问题。随着家用汽车数量的增长,单位道路上行车数量急剧增加,交通拥堵问题将困扰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交通拥堵、行车速度缓慢又带来了燃油消耗的进一步增加。要解决交通拥堵,最有效措施就是拓展公路。但公路建设又会大量占用土地资源,同时又反过来刺激汽车消费的进一步增长。拥有2.85亿辆汽车的美国,已经铺设了长达647万公里的公路,长度相当于环绕地球赤道162周。汽车不但需要公路,还要停车场,美国修建公路和停车场占用土地已经多达1600万公顷,这一面积很快就能达到美国农民种植小麦的2100万公顷耕地。至2010年底,不含农用车,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大约在7400万辆。千人汽车保有量只有55辆,不到世界平均水平128辆的一半,但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再过七八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7亿辆的规模,届时,我国汽车消费所带来的石油资源消耗与土地,资源使用的压力将是巨大的。
当然,从全社会的角度看,整体消费的扩张,可能带来规模效应而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使得资源的消耗与商品消费之间并非线性的关系,但无论如何,规模效益也不可能使得增加商品的生产而带来资源消耗总量的减少。
2.消费结构升级必然将提升资源消耗强度
消费结构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不同消费的构成状态。消费结构的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并且反映了人们消费层次与消费水平的变化或差异。在改善民生、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刺激下,人们的消费必然由传统的“吃、穿、用”到“住、行”全面升级,由生存性需求向多样性需求、发展性需求和享受性需求迈进。
恩格尔系数反映的是食品支出在消费支出总额中的比重与结构。联合国根据恩格尔系数的大小确定评价的贫富标准:60%以上为绝对贫困;50%-59%为温饱水平:40%-49%为小康水平;30%-39%为富裕水平;29%以下为最富裕水平。不同的消费结构,对资源消耗的影响不同。对于恩格尔系数在50%以上处于温饱及以下水平地区的居民,其消费主要限于食品、衣物等方面的基本生存消费,而其它方面的需求相对较低,对资源环境的影响较小。1997年(恩格尔系数为50.85%)之前,中国人口发展基本处于该阶段之内。恩格尔系数在50%以下、40%以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地区,居民消费中食品、衣物所占比例相对下降,而居住、交通和通信(讯)所占比例相对上升,居民消费进入发展消费需求阶段,消耗的资源种类、数量绝对增加,资源环境影响程度加大。恩格尔系数达到30%以上、40%以下时,人们生活相对富裕,进入享受消费需求阶段,资源环境影响程度较大。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9%。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3.7%,全国恩格尔系数为39.5%,因此中国目前刚刚进入该阶段之内。29%以下为奢侈消费需求阶段,对资源环境影响程度最大(图2)。
消费结构对资源的影响。我们可以用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对资源消耗影响的差异来看。相较于农村居民,我国城镇居民拥有更低的恩格尔系数与更高的消费层次与结构。根据吴文恒、牛叔文(2010)对中国城乡消费对资源环境影响的分析,发现1个城镇居民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强度相当于3个农村居民的影响强度。城镇居民对资源环境影响强度超过农村居民约20年。
可以预见,随着我国居民收入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将进一步下降,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所带来的资源消耗强度的增加,将为资源保护带来进一步的压力。
三、扩大消费背景下资源问题的重新审视
扩大消费。必然带来资源消耗的扩张,而扩大消费又是现阶段我国的必然选择。作为发展中大家,我们应如何审视扩大消费所带来的资源压力?如何看待消费扩大与资源消耗增加的冲突与矛盾?
1.资源节约不能以降低人们的幸福感为前提
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是为了人类的全面进步与幸福感的提升。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印度学者阿玛蒂亚·森指出:“发展可以看作是扩展人们享有的自由的一个过程。”强调发展的根本目的应该落脚于人的福祉与自由。2003年11月,在珠海召开的世界经济大会上的《世界经济发展宣言》(《珠海宣言》)也,特别强调了“人”是经济发展的主体,经济发展服务于“人”的人本主义思想。
在人类的各种需要中,衣食住行的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如果这些最基本的需求也不能满足,那么就谈不上国民福祉的增加。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观点,讲到节约,就从道德层面上要求老百姓在消费领域“节衣缩食”。比如,科技部的《全民节能手册》中选取了百姓生活中衣、食、住、行、用、其他等六个方面的36项要求人们节约的日常行为,并指出希望通过这本手册的,向全社会宣传普及节能减排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提高全民的节能减排意识和能力,推动全民参与,提倡崇尚节约、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社会风气。
诚然,崇尚节约的生活方式与社会风气的行成,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节约资源,也符合我国的传统伦理。但作为一个刚刚走过温饱进入小康,同时贫富差距又非常巨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大多数人还在为衣食无忧、安居乐业、出行快速与方便而奔波的情况下,过分强调节约而忽略对人们需要的满足,是与提高人类的福祉相背离的,也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
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经给出了一个幸福方程式,把效用、欲望、幸福三个变量联系在一起:
幸福=效用/欲望
在这个方程式中,幸福与人们消费商品时获得的效用成正比,与人们的欲望成反比。当欲望既定时,效用水平越高,人们的幸福感就越强,而当效用水平既定时,欲望越强烈,幸福感越低。在假定欲望是既定的情况下,幸福就与效用成正比。根据消费者行为理论,效用水平是商品数量的函数。由此可以推知,在欲望既定的条件下。消费的商品数量越多,效用水平越高,就可以带来更多的幸福。
当然,商品消费数量与幸福之间并不是线性递增关系,幸福还与美满的婚姻、有意义的工作、知心的朋友、参加集体活动带来的成就感有关,也与公平、正义等等社会环境有关,但是这些非物质层面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以物质层面需求的满足为前提。如果单纯为了节约资源,而实行压缩消费式的节约,一再宣讲“勒紧裤带过日子”的传统美德,既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要义,造成人们幸福感的下降,同时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也可能对发展创造负面影响。
根据凯恩斯提出的“节约悖论”,如果人们都在消费过程中少花钱或厉行节约,那么这种无数个人理的结合将会产生极端的社会无理性结果,即会严重阻碍经济增长,最终使所有个人都变得更加贫困,而贫困是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最大阻力。
关于这一点,早在18世纪,荷兰的曼德维尔博士在《蜜蜂的寓言》一书中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一群蜜蜂为了追求豪华的生活,大肆挥霍,结果这个蜂群很快兴旺发达起来。而后来,由于这群蜜蜂改变了习惯,放弃了奢侈的生活,崇尚节俭,结果却导致了整个蜜蜂社会的衰败。蜜蜂的寓言告诉我们,个人节约的美德,对整个社会来说,可能是“罪恶”的。
综观各国资源利用的情况,我们不难发现,越是富裕的国家,资源利用越多,生态足迹也越大。比如美国是世界上最富裕的经济体,人口不到世界总人口的5%,但美国人的自然资源消耗量超过了世界总消耗量的四分之一;美国的人均石油消费量位居世界第一:全球近四分之一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是美国排放的,其排放量到2020年预计将达到全球排放量的43%。从生态角度看,美国人在地球上留下了巨大的“足迹”(表2)。
尽管我们不能据此得出要发展经济就必须大量消耗资源,但考查各国经济发展的轨迹。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尽管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资源利用数量仍然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快速攀升。作为一个人均收入还很低、发展还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大国,在改善人民生活、扩大消费、提高人民福祉的过程中带来了资源消耗数量的增加,是难免的,也是可以接受的。
2.资源问题是发展中必需承受的代价,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资源问题
从人类发展与资源利用的关系来看,人类对资源利用层次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资源利用层次的升级和递进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现,同时也是经济技术水平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从社会发展与资源利用的关系来看,人类社会从原始走向现代化经历了三个资源利用层级的跃迁:首先是处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消耗规模小的层级,进而转向资源利用效率低但资源消耗规模大的层级,再到资源利用效率高、资源消耗规模大的层级。
在这个演进的过程中,越是处于资源利用层级低端的经济体,其资源利用效率也更低,而资源消耗量一般也较少。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社会的工业化与现代化程度不断推进,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相应的资源消耗量也增大。
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资源利用层级较低,资源利用效率也偏低。2006年,我国1万美元GDP的能源消耗是8.89吨标准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9倍,高收入国家的4.7倍,日本的8.6倍,美国的4.3倍,英国的63倍,德国的5.1倍(表3)。
但是辩证地看,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也走过资源低效率与高消耗的发展阶段。目前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在资源利用上转入第三个层级,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国民经济中高附加值产品所占比重增大,但是人均资源的消耗量却非常大。2007年,我国人均能源消耗数量是1484千克石油当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只相当于同期美国人均能源消耗量的19%、日本的37%、法国的34%、高收入国家的28%(图4)。
我国正处于以重工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国民经济结构以工业为主,服务业所占比重相对较小。不同产业对于资源的消耗量不相同。一般而言,工业每单位产值能耗是服务业的4-5倍。若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较小的第三产业比重大,整个经济的能源效率就较高。因此,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特征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资源利用的低效率,尤其是重化工业的发展带来了能源消耗水平的大幅增加。另外,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的加速阶段,各地蓬勃发展的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产生了对资源的巨大需求。高速公路、住宅等建设处于快速发展期,对水泥、建材等高耗能的产品需求巨大。
一国或地区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对于资源的消费需求是不一样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资源利用层级将不断跃迁与升级。在快速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背景下。中国的资源利用的低效率高消耗应该说是难免的,也是可以接受与理解的。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资源利用的效率的提高是必然的。因此,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我国的资源消耗问题,应把资源问题当作是我国发展中必须承受的代价。
3.保证我国的资源安全不能仅仅靠我国民众的节约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不管是从生活环节还是消费环节,鼓励和提倡民众奉行节约,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保护资源的。但是在开放经济中,如果只是静态地从一个范围内看资源问题,则显得过于狭隘;不改变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与格局,只是要求本国民众节约,是保护不了资源安全的。
首先,发达国家通过国际贸易,直接消耗了大量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自然资源也是一种商品,在自然资源广泛参与国际贸易的情况下,一国自然资源的生产量与使用量并不统一。能源净进口是一个国家能源使用量与生产量之间的差额。高收入国家能源使用量大大高于本国能源生产量,是能源净进口国,而中等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能源使用量大大低于本国的能源生产量,是发达国家的能源供给国(表4)。
1990年,中国能源净进口占使用量的比重为-3%,能源的使用量低于生产量。到2007年,能源使用量超过生产量,能源净进口占使用量的比重为7%,对能源的进口依赖程度并不高。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5倍。但从能源使用总量上看,1990年中国能源使用量仅为863.1百万吨石油当量,相当于当年美国能源使用量的45.1%,2007年能源使用量为1955.8百万吨石油当量。也仅仅相当于当年美国的83.6%(表5)。
其次,在发展中国家所使用的自然资源中,实际使用量远远小于名义使用。在国际贸易的大格局中,一国名义上的资源使用量与实际使用量是不一致的。发达国家通过产业转移,将资源耗竭型产业大量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国内很少进行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较大的产品的生产。但这并不意味着发达国家不需要资源耗竭性的产品。因此,发达国家实际使用与消耗的资源量大大高于其名义上的消耗量。相反,发展中国家用初级资源生产低端产品并大量出口,所以实际消耗量要大大少于其名义消耗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口持续增长,但是受资金和技术水平的限制,我国在国际分工中还处于较低的层次,出口贸易产品主要靠较低的劳动力和生产成本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竞争力,出口贸易产品结构总体看还很不合理。我国出口贸易中初级产品尤其是资源性和高载能产品占据了较高的比例。它们出口的同时相当于直接和间接出口了大量的能源,尤其是能源资源类产品的出口,在一定程度上还降低了我国的能源安全度。另外,在我国出口贸易结构中占据很高比例的一些其他大宗贸易类产品。如轻工类产品、机电类产品等虽然在生产过程中直接消耗的能源量并不高,但它们的间接载能量并不低。因此,它们所负载的总能量十分巨大,这些产品的出口相当于间接出口了大量的隐性能源。并将大量的碳排放留在了国内。相反,中国进口的多为高附加值产品,由此导致中国名义消耗的资源量要大大高于实际消耗的资源量。
根据《2007世界能源展望:洞察中国和印度》统计,2004年中国能源再出口数量为400Mtoe(百万吨油当量),约占当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的25%;而中国进口商品所包含的能源数量为171Mtoe,相当于中国当年能源需求的10%。中国出口商品包含的能源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国家(2001年美国、欧盟和日本的能源再出口比例分别为6%、7%和10%)。根据刘强等对中国46种主要的出口贸易产品的出口载能量的分析,在出口的过程中这些产品带走了大约13.4%的国内一次能源消耗。而该研究所计算的46种出口贸易产品的出口总额仅占当年我国出口总额的22%。如果扩展到其它贸易品,我国每年由贸易带走的能耗量十分可观。
总之,欧洲、美国和日本制造业中很大一部分能源的消费已经转移到中国。这也反映了全球能源消费地区结构在转移,即欧美日的比重在下降,而中印等发展中大国比重在上升。因此,我们不能脱离我国在世界产业链中的分工,割裂地看待中国的资源问题,也不能仅仅依靠我国民众的勤俭节约来保证资源安全问题。
4.科技进步等方法所带来的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未必是解决资源问题的万能钥匙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技术进步、节能减排等方法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可以使有限的资源能够创造出更多的产品,但是效率提高并不代表资源总消耗数量一定会减少,而资源总消耗恰恰才是资源问题的关键。
资源使用效率提高不能减少资源总消耗的原因是“反弹效应”的存在。反弹效应有可能使得技术进步所带来效率提高的50%或以上被抵消。例如,单个汽车的效率改进被更多的汽车拥有者所抵消,建筑效率的改进被更多的住房消费所抵消,等等。因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微观的资源效率总是被总体的经济规模扩张所抵消。
1973年以来,全世界遭受第一次石油价格攀升的冲击,石油价格的急骤攀升,迫使各国实施各种提高能源效率的措施,但是这些旨在降低能耗的措施非但没有达到预想的目的,反而令能源消耗增加了。
以美国为例,作为针对急骤攀升的石油价格的应对之策,美国推出了“公司平均燃油经济性标准”的汽车节能标准,该标准1975年提出,1978年正式出台。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凭借该标准的实施,美国的燃油效率提升了50%,从原先的18英里/加仑(每100公里耗油13升)提高到27英里/加仑(每100公里耗油8.8升)。但是效率提升同样没有带来积极的环境与资源效应,尤其是当油价重新回落到非常便宜的价格时,购车者纷纷打消了购买受到了“公司平均燃油经济性标准”限制的中型汽车的念头,转而购买不在限制范围之内的运动型多功能车(SUV),因而消耗掉了更多的燃油(图5)。
应该说只要存在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反弹效应就会或多或少地发生作用。1990年至2005年间,美国家用电器的节能性不断提高,电冰箱的电能使用效率提升了10%,空调的效率甚至达到了17%。但是与此同时,冰箱的总用电量却增加了22%,空调增加了35%。
目前我国正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各地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推动节能减排工作,但是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要在资源保护上取得实质性的进展,那么无论如何我们也不能对“反弹效应”置之不理,更不能把通过节能减排、科技进步等带来的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当作是解决资源问题的万能钥匙。
四、扩大消费背景下我国资源问题的破解
那么如何才能既取得经济的不断增长、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又做到资源节约与永续利用、保证资源安全?
1.坚持在发展中解决资源问题。核心在于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如前文所述,资源利用的层级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目前我国正处于以重工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国民经济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服务业所占比重相对较小,而第二产业中,高投入、高增长、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状态还没有根本改变。目前我国8个主要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而这8个高能耗行业的能源消费占工业部门能源消耗总量的73%。按此推算,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国工业部门每年多用能耗2.3亿号标准煤。
因此,要解决我国的资源问题,必须对现有的产业体系和结构进行彻底改造和调整。一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尽快完成我国从工业化中期到工业化后期再到后工业化阶段的历史进程,提高资源消耗程度小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二是将产业的发展引向高技术化、智密化,提高产业的档次。(1)提高产品的加工水平,延长产品的加工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从而降低单位产值的资源消耗量。同时,通过资源及其初级产品的深加工,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大大减少三废的排放,降低资源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2)提高集约、规模经营的水平,特别是农业、工业通过优化规模及组合,克服目前存在的小型、分散、低水平重复的弊端,实现专业化、集约化生产,降低资源消耗,提高产业效益。(3)提高产业层次,第一产业实现商品基地生产,实现生态农业经营;第二产业以产品和产业的精细化、高值化为中心;第三产业则向信息化、技术化、文化价值方向发展。从总体上,是以人才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逐步代替自然资源的主导地位,从而达到降低自然资源消耗、逐步减少产业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减轻我国资源短缺的压力和提高产业质量、经济效益与社会竞争力的目的。(4)提高产业的生态功能,从高层次上对产业、资源、环境、市场等进行统一协调,优化规划、计划和设计,走出一条经济生态化的崭新道路。
2.改变我国在世界产业链中的地位,调整进出口产品结构
发展中国家的资源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发达国家通过产业转移与国际贸易造成的。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生态环境却不惜破坏他国的生态环境。他们从第三世界进口能源、矿产、木材等以保存本国的自然资源,与此同时,向落后国家转移污染严重的工业,把第三世界当作垃圾场,倾倒有毒垃圾。
我国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要保证资源安全,就需要改变目前在世界产业链中的地位,调整进出口产品结构,谨防资源环境殖民主义对我国资源的掠夺。首先要防止直接掠夺,在引进外资与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时,提高对产业层次的要求,改变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将高消耗、高污染、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迁移到我国的状况,特别是我国的中小城市与中西部城市,更要防止外国投资与发达国家淘汰的产能对我国土地、劳动力、自然资源和洁净的空气、干净的水源的破坏与掠夺。其次要防止间接掠夺,在市场开放的情况下,为了应对发达国家农产品的巨大挑战,发展中国家为降低农产品成本而不得不对有限的土地进行掠夺性开发,因此导致土地的贫瘠甚至沙漠化。
第三,要制定并切实实施科学合理的贸易战略。调整进出口产品结构,适当减少资源消耗型初级产品的出口,促进高科技产品的出口。中国当前的出口结构以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初级产品为主,下一步应大力推动深加工、高附加值、低资源消耗的高科技产品出口。政府应制定—个科学合理的国际贸易战略,利用各种经济政策促进进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如可以考虑对企业征收资源消费税和环境保护税,以遏制企业的资源浪费行为,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同时从进出口补贴、税收等政策方面鼓励资源密集型初级产品的进口与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
3.刺激消费需求,但要抑制过度消费与奢侈消费
我国在消费领域存在的资源和能源浪费的现象,从本质上讲属于国内收入分配体制的问题。收入差距的拉大,贫富的悬殊,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一方面是普通人群尤其是贫穷人口日常生活的极度节俭;另一方面也是高收入阶层尤其是暴富人群的过度挥霍性消费。富人的挥霍和浪费造成了资源和能源的低效率使用,同时引起攀比性和炫耀性消费,侵蚀了中国传统的勤俭节约的文化价值观,造成了暴富阶层奢侈的消费生活与广大城乡下层居民拮据的日常生活的并存,也容易引导社会的不满。此外,公用设施产品如水、电、气等的定价机制缺乏灵活性、消费观念的变化以及消费税等方面的原因也影响了消费领域的资源利用效率。因此,消费领域要控制资源的浪费,核心是抑制富人阶层的过度消费与奢侈消费,同时加大监督“公款消费”,对于政府机关办公场所的能源消费出台有效的计量和评价手段,增强对于办公场所内的水、电、油、气和纸张等方面消费的节约意识。
4.重视科技进步的力量,大力开发新能源与替代能源
尽管科技进步会带来资源利用的反弹效应。但是依靠科技进步实现以最少的资源满足尽可能多人的需要,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在目前技术水平下,科技进步仍然难以解决资源的总消耗问题,因此,不能将科技进步作为解决资源总消耗的单一手段,而应与法律、税收等其他政策结合。同时,加大力气将科技进步的重点转向新能源与替代能源的开发中。
目前,许多国家开始着眼的是利用生物资源等新能源的开发。一些国家已经在使用按一定比例混入乙醇的汽油,而乙醇是用玉米、小麦和大豆等为原料生成的。巴西已经把E20(乙醇以20%混入的汽油)定为义务,甚至开始出售E100的燃料。在美国和中国,有的州和省也把E10规定为义务,E80的燃料也开始试销。如果大量生产乙醇,那么,以乙醇为原料的生成无穷无尽清洁能源和氢也就很容易。
在我国现有资源供给的约束条件下,我国面临着资源供需结构性矛盾。资源自给安全压力以及巨大的环保压力。发展替代能源。实现传统能源之间、传统能源和新能源之间的替代是解决我国能源供需瓶颈,供需结构性矛盾以及减轻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林毅夫,陈斌开,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与城乡消费不平等——来自中国的证据[J],浙江社会科学,2009,(4).
[4]邹卫量房林,为什么中国会发展投资消费失衡[J],管理世界,2008,(12).
[5]李扬,殷剑锋,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高储蓄、高投资和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5,(2).
[6]赵吉林,投资与消费失衡对社会利益机制的损害[J],财经科学,2005,(6).
[7]吴敬琏,拉动消费,关键要投身技术和产业革命[J],IT时代周刊,2010,(2).
[8]王子先,世界各国消费率演变的趋势、比较及启示[J],求是,2006,(4).
[9]陆大道,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经济体系的初步构想[J],中国科学院院刊,1993,(1).
[10]王礼茂,郎一环,不同类型国家资源战略实施的启示及我国资源战略的选择[J],自然资源学报,199 4,(4).
[11]董锁成,张文中,方创琳,资源、环境与经济作用机制和规律探讨[J],资源科学,1999,21(4).
[1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J],管理世界,2005,(7).
[13]诸大建.C模式: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6).
[14]马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J],求是,2007,(23).
[15]赵建安,世界油气资源格局与中国的战略对策选择[J],资源科学,2008,30(3),[ZHAO Jian-an,World’s oil-and-gas resources pattem s and China’s strategic choice.Resources Science,2008,30(3):322-329.]
[16]解振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J],中国经贸导刊,2010,(23).
[17]牛文元,资源消耗大国的低碳谋略[J],国土资源导刊,2010,(1).
[18]戴星翼,陈红敏,破解资源节约与扩大内需的矛盾[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19]吴文恒,牛叔文等,中国城乡消费水平差异对资源环境影响的比较[J],资源科学,2010,(5).
[20]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1]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8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22]伯纳德·曼德维尔,蜜蜂的寓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3]吴文恒,基于消费水平的中国人口对资源环境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24]邱东,陈梦根,中国不应在资源消耗问题上过于自责[J],统计研究,2007,(2).
[25]金三林,碳排放与增长转型[J],中国经济,2010,(6).
[26]刘强,中国出口贸易中的载能量及碳排放量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