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4:51:49
导语:在工匠精神班会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多视角;职业院校;核心能力;策略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6C-0006-05
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精准扶贫等政策的深入实施,对职教人才提出了新要求,职业教育发展迎来重大机遇,也面临更高要求。培养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人才和一线管理者是现代职业院校的重要任务。作为现代职教体系大环境下的职业教育教师,只有提升自身的核心能力和综合素养,才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职业院校教师核心能力的内涵解读
职业院校教师是指从事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的教师,职业教育突出特点是强调教育目标的“职业性”、育人标准的“社会性”、技术要求的“应用性”,职业教育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
教师能力,一是指教师履行教师职责所具备的一种适应能力,即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积攒并表现出来的专项能力,以及教从事本职工作所需的一种潜在基本素质[1];二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学习研究与创新实践等形成的一种新的职业素养。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的能力是多元的。本课题从多视角审视研究职业院校教师核心能力问题,通过课题研究旨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一)终身学习能力
教师要想适应本职工作,首先得具备教育教学最基本的能力。课堂教学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上好一节课,教师的基本能力是关键,优秀的教学设计是基础,教师课堂的驾驭能力,语言的组织与表达能力,教师的业务功底(含知识与技能)等同样重要。课堂教学充满知识性、智慧性、启迪性,教师的基本能力是教学魅力的体现。
未来工业,具有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等特征,要求企业对员工拥有系统化的思维、跨学科复合化素质、信息化素养,这些要求也给职业教育带来四点启示:一是要确立面向未来多方面素质发展的培养目标;二是打破学科界限的专业设置,形成以职业群为主体的院系组织方式;三是未来工业对员工的个性创新能力提出了要求,未来的教育变革应加强个性化的教育内容,实现教育内容的选择性;四是面对信息化素养的需求,需要加强数字化教育,为更好地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大环境,就迫切需要职业院校的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与时俱进更新知识。
(二)课改实施能力
职业院校实施课程改革以来,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评价等方面都进行了比较大的改革。近年来,通过各类教学大赛,如:教学设计大赛、教学信息化大赛、课堂教学大赛、说课大赛、微课大赛等引导教师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通过出国培训、国培、省培、市培及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课改实施能力。课程改革的形式是多样的,如:课堂教学主体的改革,转变师生角色,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以往的教师“一言堂”和“黑板上开机器”的现象,体现“做中教、做中学”的理念,通过小组学习、项目实施使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操能力、创新能力。
探索项目教学、任务引领的教学模式,探索问题导向的学习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关注学生协作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增强团队意识;培养学生信息搜集、分析、整理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能力
大数据时代,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实施教育质量工程的核心所在。信息技术能力是职业院校教师核心能力之一,主要包括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能力,如:信息技术的基本应用能力、信息技术的获取能力、信息技术的编辑与创造能力、信息技术资源的开发与建设能力、信息技术的管理能力、信息技术的协作能力(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分析、教学评价的能力,教育教学信息、传播与交流的能力)。
信息化要求职业院校的教师能够把信息技术和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相互融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重点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信息技术资源的开发工作,开发制作立体化的教学资源,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开发专业核心课程的微课程资源(含MOOCS资源)和精品课程资源。二是加强自身信息技术业务水平的提升训练,能将信息技术手段熟练运用到教学的全过程,发挥网络平台及其资源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四)教科研能力
教科研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学习、研究、实践、总结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一种创新能力。提升教师业务水平,使其达到一定的深度、厚度、宽度,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具备教育科研能力。逐渐向“现代工匠”位移。目前职业院校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撰写论文、科技项目申报、教学成果奖申报等能力,从事教学工作的实践基础上,根据自身的专业基础与研修能力,开发应用型产品或与企业团队合作进行企业生产技术改造以及新产品的研发,这些是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升华。一个人要想在科研的道路有所成就,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不能因为忙而没有时间学习,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学习是基础,实践是保障。教科研能力不是简单传统的教育能力,而是在实践基础上超越、升华而逐步形成的。[2]
职业院校的教师要实现与时俱进,实现跨越发展,必须丰富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理论,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为全面提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培养会动脑会用脑的学生,新时代需要的是学习型、研究型、发展型的教师。
(五)创新能力
创新无处不在,无事不能,无人例外。马克思说,人类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人的自由与解放,人的自由与解放也是创新的最高境界。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是为现代企业服务的劳动者和管理者,企业用人标准对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正是因为来自企业和市场的“倒逼”,让职业院校意识到了开展创新教育的紧迫和必要,为适应新形势、新需求,主动服务区域经济,致力探索创新教育新模式,职业院校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论指引下,培养和提升教师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实践应用能力。广大教师应当不遗余力地探索、研究适合现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新体系。提升职业院校创新教育效果、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关键,以“创新带头人为主导,骨干教师为主体,专兼结合为特色,新老结合为常规,提高素质为核心”,培养专兼结合的创新教师梯队。
二、提升职业院校教师核心能力的现实意义
现代职业教育迫切需要走上与社会发展同步的快车道,快速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的核心能力已是当务之急。
(一)提升职业院校教师核心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德国“工业4.0”促使发达国家纷纷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由此引发产业升级和生产要素转移步伐加快,对人类现有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将产生深远的影响。[3]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经济发展的换挡期、阵痛期、消化期,[4]“中国制造2025”“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职业教育发展进入了黄金时代。
面对当前职业教育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陈宝生部长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推进会上提出要让职业教育香起来、亮起来、忙起来、强起来、活起来、特起来的要求和期望。今年陈宝生部长又提出了“五个化”的意见:一是服务经济社会全面化,二是教育对象群体多元化,三是社会需求多样化,四是全民学习终身化,五是发展环境国际化。教育在服务功能、对象、需求等方面,前所未有地被加强和延伸。作为职业教育战线上的工作者,我们要切实增强创新发展意识,把教育创新发展作为迎接时代挑战、回应人民期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提升职业院校教师核心能力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社会对劳动力学历层次要求的不断提高,促使中等职业学校转型升级,从专业设置、教师发展、管理模式等方面及早谋划学校未来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经济转型升级带动了教育的转型升级,现代竞争关键是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拥有了市场。“十三五”期间,各地职业院校都做出重要战略发展规划,稳定规模,调整结构,加强管理,提升质量,推动院校全面达标,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明确在“十三五”期间全面提升中职学校的办学层次,提高中职学生的学历层次。
家长让孩子选择职业教育,目的主要两个:一是学到一技之长,力争走升学之路,将来在社会有立足之本;二是学习做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树立自信,将来更好融入社会。这两点职业学校都需要改革创新,一是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有效结合、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有效结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效结合、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效结合;二是加强学校管理,强化德育,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为进入社会做好充分准备。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人才技术发展需求,培养“工匠型”中高级技术人才已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提升教师核心能力已成为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的重点工作。因此,快速提升教师的核心能力,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提升职业院校教师核心能力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源头活水。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关键是课程的建设,而课程改革的瓶颈一直都是教师,课程改革永远在路上,新课改对教师的能力和水平赋予了新的内涵,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从世界课程改革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还是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及教师的实际,进入课程实施阶段,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教师。只有拥有一支双师素质高、基础能力强、业务功底深、信息技术水平高、创新精神好的教师队伍,课程改革才能在职业院校最终落地落实。
职业教育自身发展需要一支有核心能力的师资队伍,没有教师参与的教育不成为教育,没有核心能力的教师是没有生命力的教师。[5]教师核心能力决定教师素质,教师素质决定教育质量。因此,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当务之急就是要快速提升教师的核心能力,这也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三、提升职业院校教师核心能力的策略思考
近年来,课题组不断探索实现教师核心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化、现代化发展的策略,实现学校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特色发展,整体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必经之路。
(一)完善师资培养的机制体制
为确保职业院校教师核心能力培养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以及师资培养的执行力,必须要健全管理体制。一是学校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教师发展领导小组,成立教师发展学校,下设各类学术研究委员会,强化校级层面的管理,实行“三到位”,即领导到位、责任到位、经费到位,充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的积极性、创造性,保证教师核心能力发展有序推进。二是教师要制订个人专业成长规划。每个教师都要有长期、中期、短期各个阶段专业发展的规划,包括教师对专业发展目标和预计成就的设想,对专业发展方向和工作岗位的选择,对专业素养各部分内容和各成长阶段目标的设计。学校要建立教师成长档案,根据教师个人专业成长规划采取相应措施,帮助教师顺利实现个人发展规划。
(二)建立健全教师的多元评价体系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职业院校教师的基本状况存在差异,目前职业院校教师核心能力评价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各个院校评价教师核心能力的侧重点并不相同,更多的是以教师参加各类大赛,如:技能大赛、两课评比、微课大赛、信息化大赛的成绩来评价教师的核心能力,忽视了教师对学生在校其他学业成果的教学指导作用。教育是一T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科学需要求真,艺术需要创造[6]。因此,一是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标准,引导教师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让教师能潜心教书育人,让每一位教师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安安静静教书,踏踏实实做人,不浮躁,不折腾,真抓实干,一步一个脚印,抓铁有痕,掷地有声,大力弘扬吃苦奉献精神,勇于创新。二是要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根据教师核心能力的要素,构建科学、规范、系统的多元的教师核心能力的评价标准,探索实行学校评教、学生评教、教师自评和企业评教等多方参与的评价办法,充分激发教师的各项潜能,让每位老师都有出彩的机会,让每位老师都能出彩。
(三)搭建各教师的成长平台
搭建教师多元成长平台,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类培训,注重培训的“自主性”“参与性”“情境性”和“创新性”,提升教师能力的深度、宽度和广度。一是以“发展”为中心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主要对现代教学理论、教育思想、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教师教学改革实施能力、教师教学基本技能、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等开展相应培训。利用开展国家级、省级、市级和校级的各类培训的机会,聘请院校专家、行业企业资深技术骨干为教师开设讲座、学术沙龙,帮助教师提高水平。二是以“问题”为中心对教师进行分类培训。主要对新教师教学能力达标工程、骨干教师能力专项提升等开展相应培训。以“师徒结对”的形式,为每位新教师一对一安排有经验的老教师结对,帮助新教师尽快实现角色转换,使他们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对于骨干教师通过搭建名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优秀教学团队等平台,重点帮助他们解决教育教学中一些关键问题,促进他们快速成长。此外,每年安排不少于20%的专任专业教师下企业强化1-2个月的实践锻炼。组建双创教师团队,在省内外开展研讨交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院校双创教育模式与途径,为我国职业院校双创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提供参考模式。
(四)加强校企师培合作的深度融合
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就是为经济发展培养所需要的人才,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办学的指导思想之一,职业院校必须树立为社会经济服务的思想,以培养经济领域急需的各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一是要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对专业教师进行专业理论和技能操作的融通学习,让所有专业教师“理实”兼修。教师的专业教学内容、项目来源要与企业的工作内容、加工项目接轨,校企合作平台是提升教师专业技术核心能力重要平台。职业院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教师培训、锻炼机制,通过搭建有效的“企业育师”平台,保障职业院校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技能永远保持是“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保证教师掌握实践技能及时更新,具有前沿性和时效性。二是要大力引入企业导师。引进企业专门人才和能工巧匠走进课堂作为学生导师,采取定期走进企业、参观访问、跟岗见习、工学交替、专题研讨、主题班会等形式,与校内师生一起分享产业发展前景、行业发展趋势、企业发展蓝图,帮助教师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标准、增强工程经验,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让学生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
(五)营造校园浓郁的学术氛围
“科研兴校,科研兴教"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教师科研素养的有效途径。职业院校教科研活动主要包括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科研项目申报、教学成果奖申报等,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一是要建立机制。教育科研的高效运行需要有完善的机构组织和规范的制度管理作为支撑。要将教育科研工作纳入学校年度工作目标,安排专人主抓,配备专业素质较高的教师参与研究,有明确的工作职责和要求。二是要营造氛围。将科研成果与评先评优、职称申报、骨干申报等挂钩,加大培养科研骨干及学术带头人的力度。定期组织教师教科研成果汇报会、交流会,向校内外同行展示研究成果,增加教师的被认可度,增加教师自豪感。三是要组建团队。包括名师工作室、优秀教学团队等,必须采用“抱团取暖”的方式,建立教师学术成长的梯队。通过团队形式且不断调整“学术团队”的结构组成,以开展发现教育为抓手,教师发展中心为平台,开设各类学术沙龙,学术专家专题报告,各类骨干分享科研学术的成功经验,把职业院校打造成教师科研攻坚发展的沃土。
参考文献:
[1]闫智勇,周志刚.职业教育领域师生间专业能力共生发展机制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3(17).
[2]许龙成,张培.基于创业教育的高职教师核心能力的培养[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3]王敏.专业化教师的核心能力图谱探析[J].小作家选刊,2014(2).
[4]刘川生.新形势下教师核心能力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0).
[5]陈亚军.高职院校专任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7(2).
[6]姚月霞.民办高职教师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与提升[J].教育与职业,2017(5).
学生素养教育体系构建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基础教育学院坚持立德树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在实践中探索实施符合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特点的素养教育,创新构建以“敬畏、感恩、笃学、卓越”为主题的“四三五五一”学生素养教育体系。
[关键词]
贯通培养项目;素养教育;体系构建
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项目(以下简称贯通培养项目)是北京市在2015年为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适应首都“高精尖”产业发展需要,探索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新路径推出的重大职业教育改革项目。由北京市级层面支持部分职业院校与示范高中、本科院校、国内外大企业合作,选择对接产业发展的优势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完成高中阶段基础文化课学习后,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和本科专业教育。在高等职业院校招生模式中,前2年在高等职业院校接受基础文化课程教育(示范高中协作培养),我们称之为基础教育阶段。贯通培养项目学生的入学年龄基本在15岁左右,在前两年学习的基础教育阶段属于未成年人。贯通培养学生具备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和活泼好学等优势和特点。但同时相比进入重点普通高中教育的学生来讲,他们的综合素质、自我管理能力特别是自控能力则较弱一些。贯通培养项目是一种新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因贯通培养项目学生固有的特性,客观上要求构建一个不同于普通高职和高中学生的学生素养教育体系,这一模式与体系必须兼顾高职教育与高中教育的要求,突出贯通培养项目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的特色。作为五所财经类国家高职示范校之一的北京财贸职业学院2015成为首批进入贯通培养项目试点的院校,结合学院原有的高职学生素养教育体系,通过对贯通培养项目学生心理特点、行为特点和认知特点的分析,找到其素养教育的主要要素和关键环节。学院立足实际,高度重视学生素养的养成和锤炼,积极探索和实施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素养教育,为学生的顺利成长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素养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素养是指人的修养,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职业素养、身心素养等各个方面。我们认为素养是同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活动紧密联系的,是人在从事社会劳动时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包括核心素养和一般素养。一般素养即知识和技能,核心素养包括道德、品格、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等。知识和技能通过学习、训练,在实践中比较容易获得,道德、品格、情感、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等学生内在的素养却无法速成。素养教育是对学生素养的教育培养。在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核心素养教育是更具有深远意义也更为困难的工作,本文要探讨的学生素养教育也主要针对核心素养。一般素养即知识技能为显性素养,道德、品格等职业核心素养为隐性素养,二者构成一个人所具备的全部素养。正如同冰山有八分之七存在于水底一样,核心素养也是隐性的,但正是隐性素养支撑了一个人的显性素养,所以隐性素养—核心素养对未来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二、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素养教育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理念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坚信学生人人是胜者、人人可成才、人人皆出彩的理念,信任学生,为学生搭建舞台、提供空间、创造条件。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以学习为中心,强调用终身学习的理念和实践去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校期间把学习作为第一要务,学习知识、养成素养、训练技能,是育人工作永恒的追求和动力。全面实施确保安全、严格管理、倾心关爱、精准服务、多彩发展的“卓越计划”
(一)确保安全就是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确保每个学生在校期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打牢学生工作的底线和红线。安全无小事,在日常管理中,对电梯等重点安全部位由学校专人管理;专门开设了《安全教育》和《生活技能》两门素养课程,让学生学会并实践安全、生存、生活;建立了严格请假制度,学生在校期间禁止随意外出。各类请假必须有明确的证明并由家长认可后经班主任和辅导员同意才可生效。为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设立牢固的防火墙。引进两名经验丰富的纪律老师,负责宿舍、早操、早晚自习等主抓学生纪律,确保学生教育全覆盖;
(二)严格管理严格各种教育管理制度,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科学严谨规范全面的制度约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边界和保障。培育“工匠精神”探索实施6s管理体系。健全各项制度,出台入学教育标准、学生日常文明行为规范标准、教室卫生标准、学生早操、早晚自习标准、手机管理办法等学生教育系列标准。制定了学生作息时间表,明确各个学习生活环节的时间节点要求。严格执行贯通项目学生手册中和基础教育学院制定的相关学生管理规定,在贯通项目学生会中成立专门的校风校纪督查部,由一名专职的辅导专门负责主抓,强化学生的纪律和规矩意识,每月公布一次全体学生的校风校纪遵守情况。
(三)倾心关爱发现每个学生独一无二的世界,挖掘每个学生的优点和特长,保护和全心关爱每个学生,是学生工作的重点和关键。健全了育人队伍,整个学生工作团队几乎全天候地投入工作。实现从了宿舍到课堂,从课堂到操场的全方位管理;从早晚自习到日常学习,从文体活动到宿舍生活的全过程覆盖;从思想引导到学业辅导,从心理疏导到安全教导全方面教育。获得了全院师生和学生家长的一致认可。
(四)精准服务注重对学生学习生活状态等深层次问题的精准教育服务力度。和教学系统协同配合,加大学生学风建设新学期,学生系统和教学系统一起,每月举行一个学习主题活动月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大学习力度。早晚自习、早操安排学院领导带班,各类教师和学长进班,检查和督促学生,保证学习和锻炼效果。成立贯通项目学生会,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开通微信公众号“北财七年贯通项目”,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编制贯通项目学生动态期,制作贯通项目新生一本通和寒假一本通。12名班主任负责学生的学习和班级提升,学科教师专门安排学业辅导时间。高职阶段的优秀专业学长也为同学们的职业发展做专门指导。
三、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素养教育体系的探索
在学校的指导下,基础教育学院创新探索实践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四三五五一”素养教育体系,把素养教育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系统规划学生的素养教育内容,以学生自我养成与实践启发为主,有主题、有过程、有载体、有队伍、有考核的“知行合一”的素养教育模式,从而实现学生素养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确保教育实效性。
(一)“敬畏、感恩、笃学、卓越”———四大主题教育以“敬畏、感恩、笃学、卓越”为学生成长和学习目标和教育主题,使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能够心存敬畏、懂得感恩、勤奋笃学、追求卓越。倾心培养具备“高、厚、宽、新”四大特点的具备健全人格、职业素养、多技专长、终身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学生成为现代优秀公民、高技能技术人才和国际化英才的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根据贯通培养项目人才培养的周期特点,四大主题教育贯穿学生基础教育阶段的两年。用主题教育统摄学生德育工作和日常教育管理。四个主题层层递进,协同统一,构成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学习成长到人格品质养成的连续教育过程,体现了对学生人格素养和学习素养的全面要求。
(二)“理性认知—自我养成—班级展示”———三阶段教育过程在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素养教育实施过程中,每一个主题教育过程都包含三个阶段:一是“理性认知”阶段,主要通过主题班会、自主阅读、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化对素养教育核心理念的认知理解并建立初步认同。二是“自我养成”阶段,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宿舍生活、活动实践中切实践行素养教育理念,巩固第一阶段的学习成果,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风气,促进素养教育理念的内化。三是“班级展示”阶段,通过期末的班级素养教育成果展示活动等方式,对学习和教育效果进行总结评估和展示。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学生由教育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自我养成教育的实施者,成为素养教育的主体,教师由训教者转变为引导者,通过“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教育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学生边学习、边践行、边提升强化学生日常行为养成,便于学生对日常行为进行及时有效地自我评价,反思养成过程中的不足,做好下一步规划。不断线的自我养成教育,让学生参与创新创造、发挥个人所长,进而增强自信心,学会自我管理,增加成就感,实现素养提升。做到知识学习、情感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
(三)充分利用“班级建设、宿舍文化、社团活动、节庆仪式、家校互动”———五平台教育载体贯通学生素养教育载体包括五个平台:一是“班级建设”平台,通过加强班集体建设,营造良好班风学风,为每一位同学的学习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团队支持系统。二是“宿舍文化”平台,通过加强宿舍管理和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互助心。三是“社团活动”平台,通过组建公益类、文体类、学习类社团开展活动,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文体比赛、学习竞赛、“文明风采”竞赛等校园文化活动。把社团建成学生展示自我、发展特长、提高素养的舞台。四是节庆仪式”平台,通过组织民族传统节日、重大事件纪念日活动,寓教于节庆活动;以开学典礼、升旗仪式、入团仪式、等文化仪式,明礼于仪式教育。五是家校互动平台:学院开辟了家校网上交流园地,开通微信公共平台,及时各类学生学习和活动信息。开通手机短信平台,第一时间将学院的各类信息通知到每一位家长。成立家长委员会,每学期召开以学院和班级为单位的家长会。五个平台涵盖了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全部领域,形成时时可学习、处处是课堂、事事能育人的素养教育特点。
四、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素养教育体系的特点
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素养教育将学生品行修养和能力提升有机结合,在创新实践中,逐渐探索符合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育人规律、特色鲜明的素养教育体系,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也会自觉将素养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彰显素养教育成果。
(一)突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素养教育的有机融合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素养教育凝练出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主题高度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学生接受素养教育的过程也是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素养教育重在“知行合一”,指导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个人修养。
(二)探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体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学生素养教育坚持“因材施教”,积极挖掘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潜能,依据学生特点,从实际出发精心设计素养教育每个环节,探索出一条符合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素养教育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和尊重,树立“人人成才、人人出彩”的教育理念,促使他们发挥各自特点,是每个学生得到最优发展,成为彰显个性,素养和技能同步发展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三)出台学生素养教育的标准体系,健全各种制度助力学生发展学院根据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学生实际,出台了一系列学生素养教育管理制度和工作标准。制定贯通培养试验班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素养教育工作标准。包括学生日常文明行为规范标准、教室卫生标准、学生早操、学生早晚自习标准等系列标准体系。制定了基础学习阶段学生作息时间表,在起床、早操、早自习、上课、晚自习、自修、就寝等各个学习生活环节都明确了时间节点要求。印制并发放了贯通培养项目新生一本通、寒假一本通,让学生和家长及时了解学校基本信息。认真编写贯通培养项目学生手册、新生手册、奖学金制度等学生管理各项规章制度,规章制度涵盖了学生管理、行为规范、综合测评、奖惩资助等方面内容。并积极制定学生日常文明行为规范标准、生活技能标准、安全与健康标准、教室卫生标准、学生早操、学生早晚自习标准等系列标准体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提供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夏飞.财经类五年制高职职业素养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7)72-76.
[2]李宇红等.财贸素养教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3]李宇红胡丽霞等.财贸高职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