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4:51:51
导语:在隔代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前不久,我的一位退休在家的朋友向我讲了他的一件十分伤脑筋的事:他孙子方方(化名)是四代单传的一根独苗,他和老伴都十分宠爱,经常背着儿子、儿媳给方方塞零用钱,而且交代孙子“不要告诉爸爸妈妈”。久而久之,方方不仅养成了花钱大手大脚的坏习惯,而且还学会了撒谎。上大学的第二个学期,方方给家里来了一个电话,说自己是班干部,代全班保管的1000元班费被小偷偷了。方方父亲生怕方方出事,赶快汇去1000元钱。后来了解到,丢失班费的事纯属子虚乌有。我的那位朋友深有感触地说:“没想到疼爱过了头反倒是害了他,而且还惹来儿子、儿媳的满腹怨言。”
类似的事情,我已经不止一次地听说过。现在,不知是人类的天性还是如今人们的生活更富裕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隔代的疼爱,似乎远远超过父母对子女的疼爱。笔者自己也有这种感受,当年对自己的儿女就没有像今天对孙子这样宠爱。我同一些离退休老人们交谈时发现,不少老人自己省吃俭用,却给孙辈大量零花钱,孙辈想买什么就买什么,老人想方设法满足孙辈的需求;孙辈做了什么错事,老人却千方百计包庇、护短甚至代其受过;孙辈按照其父母的要求做点家务事,或参加学校组织的军训、拉练、大扫除等一些较苦较累的活动,老人往往发出非议甚至阻挠;更有甚者,有的小孩犯了错,父母批评几句,祖辈就心痛得很,反倒训斥起自己的子女来。在不少三代同堂或四代同堂的家庭中,“隔代教育”的分歧常成为引发“代际”矛盾和家庭冲突的导火线,成为一个不可小觑的家庭问题。
隔代教育,就是祖辈对孙辈(包括曾孙辈)的教育。据报载,一项全国调查显示:我国有近50%的孩子在或多或少地受着隔代教育的影响。由于幼教失误,存在心理行为障碍或学习困难的学生则占到总数的30%。另一项调查资料也显示,我国60%以上的失足少年与隔代教育的不当有关。当然,隔代教育的问题有其存在的现实因素。老人们离退休了,有充裕的时间,可以管管孙辈的生活和学习,同时,与孙辈在一起也是一种天伦之乐。年轻人有自己的事业,工作忙,也需要老人帮着照管孩子。但隔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却不能不引起我们这些离退休老同志的高度重视,并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教育方法。
我与一些离退休老同志聊天,谈论如何进行隔代教育的问题,他们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一是不做曹雪芹笔下的“贾奶奶”,千万不能对孙辈偏爱和溺爱。如果什么事情不管正确不正确,什么要求不管合理不合理,一切都迁就他们,惯着他们,这样就会无形中把他们培育成“小皇帝”、“小公主”,或者“小霸王”,这对他们的成长很不利。要学会严格,学会引导,学会拒绝,不要不好意思说“不”字。二是让孙辈们经受点挫折,只有好处。据说,某著名大学每年都有一个甚至几个学生自杀,原因就是他们的承受能力太差,遇到一点小小的挫折,受了一点小小的委屈,就觉得天要塌下来,不可忍受。所以,当孙辈们有了什么错误,我们千万不能护短,严厉批评加循循善诱,才是可取之道。三是给孙辈们一点艰苦环境的“磨砺教育”,很有必要。有个离休干部的孙子在北京读大学,他和儿子、儿媳统一了意见,孙子放假回家和开学返校都不让他坐飞机,只让买硬座票。这种做法值得称道。四是让孩子们适当参加一些劳动。孩子小的时候,凡是自己能做的事让他们自己去做,如洗脸、刷牙、穿衣穿鞋、洗手帕等,让他们逐渐摆脱对家长的依赖,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长大一些后可以让他们参加适当的家务劳动,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五是我们老同志也要注意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尽量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新的思想观念去对孙辈们进行教育。
责编/海燕
现代社会的学前教育,要有家庭教育参与的才是真正成功的幼儿教育。现代社会中,年轻的爸妈工作繁忙,常常将宝宝交给祖辈抚养。家园互动,往往不能与爸妈互动,而要多多地与祖辈互动。祖辈抚养固然有许多好处,但隔代抚养的不利之处也客观存在。
一、正确看待隔代教育
1.优势
(1)祖辈有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传统。祖父母丰富的人生经历,孩子们可从中得知许多资讯:家谱、历史、地理、风俗、标准、时间、距离、人生故事等。
(2)正确道德观、处世智慧、丰富的经验。祖辈家长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是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和有效处理孩子教育问题的有利条件。
(3)关爱,超时间地和孩子在一起。隔代家L为年轻父母全身心投入工作奠定了“后方基础”,他们对孙辈所具有的亲情关爱,是任何育儿机构或保姆都无法比拟的。
2.弊端
(1)溺爱。过分的溺爱和迁就容易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等不良个性。在祖父母庇护下的孩子,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胆小怕事、不合群、寡言少语、应变能力差、性格内向;另一个极端则是放强、专横跋扈、难以管理、性格外向,在家里是个小霸王,到了外面却毫无独立能力。
(2)观念陈旧与冲突。许多老一辈沿用老观念要求孩子、教育孩子,这可能不利于孩子将来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
(3)造成亲子感情隔阂。在生活中,孩子已经习惯了祖父母的袒护和迁就,当父母看到孩子的缺点和不足,而对他提出严格的要求时,孩子便很难接受,以致容易形成亲子之间的感情隔阂和情绪抵触。
二、家园合力
在幼儿园里,幼儿园对幼儿的教育是希望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幼儿离开家庭走入幼儿园只是幼儿走向社会的开端,为了让幼儿能够适应离开家之后陌生环境的生活和以后学习发展的要求,针对当代家庭抚养方式的一些变化,家庭和幼儿园应该共同合作,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有以下措施:
1.发挥爷爷奶奶带孩子的优势
(1)老人可以多与孩子聊天,天文、地理、古今中外都可以作为聊天的内容。
(2)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3)多让孩子进行户外活动。
2.摒弃不合理的教养观念,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1)转变教养观念。研究证明,放任型、溺爱型的亲子依恋关系使幼儿较难适应幼儿园生活。
(2)教育孩子从小养成独立的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虽然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但是我们仍旧要培养他会分享,会交往的能力。
(4)给幼儿自主探索的机会,激发幼儿探索的好奇心。对于孩子因好奇心而出现的的“捣乱”“破坏”等具有冒险和创新性的探究行为,不要阻止。
(5)老一辈的应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有助于养育孩子。
3.父辈要加强与祖辈的沟通,合力教育幼儿
(1)年轻的父母要端正态度,不要把对孩子的教育权、抚养权完全交给祖辈家长。
(2)充分尊重祖辈的心理需求和劳动价值,当发现老人的教育方法不妥时,应侧面提醒。
4.幼儿园应加强与家庭的联系
(1)幼儿园采取每天“园家之间”的公示栏、每周必填的家园联系册、定期园报、定时定期召开家长会、每月举办家长讲座等让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
(2)邀请家长参与亲子活动,充分利用丰富的家庭资源,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管理与监督。
(3)组织家长召开家教经验交流会,邀请有经验的家长介绍家教经验和育儿方法。
关键词:教育服务功能 隔代教育 现代家庭 教育子女 家庭教育 教育形态 亲子教育 现代社会
一、隔代教育在当代家庭教育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1、祖辈具有教育、抚养孩子的实践经验
作为已经养育过子女的祖辈,在教育、抚养孩子的实践经验方面较之年轻的父母更为成熟。他们对孩子成长发育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处理办法要比孩子的父母知道得更多。祖辈社会实践比父母丰富,积累了丰富的阅历,重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将要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孩子的营养和身体状况)并提前加以预防。因此隔代教育的子女,一般而言,身体的素质较好,他们在对孩子的生活照料和安全保障方面明显要优于非隔代教育的子女。
2、祖辈具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养育孩子
相对年轻的父母而言,祖辈不再有工作的繁重压力,时间和精力比较充足,而且心态平和,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同时,祖辈的带养可以减轻父母在事业和生活上的负担,有利于家庭的稳定和发展,使孩子的成长有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在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上有了较好的保障。
二、隔代教育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纵然隔代教育具有优势性,但由于祖辈在教育观念上比较保守、落后,在教育方式方法上比较片面、单一,以经验育人,因此隔代教育也存在不足。不恰当的隔代教育将对孩子的成长带来难以弥补的缺陷。我们要正确认识其弊端,并将之尽量地最小化。
1、不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
隔代教育中的孩子往往受到祖辈极度小心的保护,与父母相处时间不多,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较少,使孩子的性格比较内向,心胸不开阔,不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养成。祖辈的过分溺爱和迁就,对孙辈的要求几乎有求必应,余逸群在对首都1000户独生子女家庭的调查结果显示,老人过分溺爱孙子的占86%。这容易导致孩子形成“自我中心”意识,增强他们的依赖感,变得任性而娇气。由于祖辈本身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不易接受新事物、新信息的影响,不懂得因特网等现代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
2、不利于孩子优良品德的培养
同样由于祖辈对孙辈的无限度溺爱,事事包办,百依百顺,导致孙辈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利于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意识,从小养成怕脏、怕累、怕吃苦的坏习惯,更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及探究问题的能力。祖辈对他们的百依百顺,纵容护短,致使孩子自高自大,不利于培养他们中华民族传统的谦虚、礼让等优良品质。同时,祖辈想尽一切办法来满足孙辈的物质需要,宁可自己节省也不亏了孩子,导致孩子从小不知道勤俭节约,浪费成习。
三、改进方式,积极发挥隔代教育对现代家底教育的服务功能
虽然隔代教育具有其不足之处,但是我们并不能由此认为隔代教育一无是处,历史上许多大家都是由祖辈养育成才的,如英国的哲学家罗素是由其奶奶带大的,俄国文学家高尔基是由其外祖母实施的早期启蒙教育。可见,要想发挥隔代教育的积极作用,关键就在于改进隔代教育的方式方法。
1、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对隔代教育进行正确指导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级学校,家庭教育是儿童整个教育的基础,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极
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家庭教育所具备的特点,决定了其始终是学校教育的有利补充。因此,家庭教育不是盲目进行的,应该接受学校的指导和帮助,对于隔代教育问题更是如此。学校是传授系统知识的场所,是接受最先进教育理念的机构,可以对隔代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加以正确的指导,让祖辈从理论层面上对隔代教育有清晰的认识,在教育孙辈的过程中能够用正确的理念和方式方法进行指导。
学校对隔代教育的指导在时间和方式上可以灵活多样。一是可以通过开展讲座的形式,对教育、隔代教育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培训;二是可以通过开展座谈会的形式,了解隔代教育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加以解决;三是建立学生的有关隔代教育方面的档案,随时了解学生家庭教育中隔代教育的状况,并及时解决问题;四是在隔代教育出现问题时,可以点对点地开展个别性的沟通和交流,深入地了解学生家庭中隔代教育的困难,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参考性方案。
2、祖辈主动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以适应现代家庭教育的需要
时代在变,环境在变,祖辈应该知道,再用以前教育孩子的方式来教育孙辈已经不合时宜了。因此祖辈要想使隔代教育发挥积极作用,就应该努力更新观念,主动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从以往的经验育人向科学育人转变。
首先是努力学习有关教育、家庭教育、隔代教育的基本知识,特别是要学习隔代教育的正确方法和方式。这就需要加强与学校老师的交流。参加学校举办的有关隔代教育的培训,主动向老师咨询有关问题。其次应该努力了解现今儿童的普遍心理特点以及自家孩子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第三是跟上时代的步伐,学习能与孩子进行畅通交流的新知识与新信息。能听懂孩子们流行的话语,知道孩子们喜爱的文艺、体育、政治明星,与孩子有共同的话题进行交流。明白孩子的想法,教育起来才能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发挥好的效果。电视、书籍报刊、因特网等媒介在祖辈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祖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加强新技能的学习。比如获取新知识、查阅新信息的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使用技术等等。
3、祖辈要主动参与学校、家庭及社会等各方面协调、配合与沟通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力量的协调和配合,单靠某一个方面的作用不可能达到好的效果,因此隔代教育中的祖辈也要与各个方面作好协调、沟通等工作,以促进教育合力作用的发挥。
首先,祖辈应该从思想观念上认识到与各方面加强沟通协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认识教育合力的意义,改变以往独力教育孩子的错误看法。只有在思想观念上有了改变,才能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做到积极、主动地加强协调与沟通。第二,祖辈要协调与沟通的对象是多维的。对象一是学校中的老师。老师不仅可以对祖辈的教育方式方法加以指导,解决在隔代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同时通过与老师的交流,可以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掌握孩子在学校中的近况表现,并使老师掌握孩子在家中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共同协商如何教育好孩子。对象二是孩子的父母。虽然现在年轻的父母较之老一辈人更重自己的事业发展,为接受日益激烈的挑战而不断地进行学习和教育,关心子女的时间非常少。但作为人之父母则必须承担应有的责任,尽量抽出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关心他们,了解他们的亲情需要。经常性地与祖辈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状况,通过协商使两代人在教育子女的意见上达到一致。而且父母较之祖辈经常接触社会的新信息、新经验,更容易接受养育子女方面的新知识,可以在某些教育问题上对祖辈加以纠正和指导,帮助祖辈教育孩子,使孩子取得进步。对象三是隔代教育的对象,即孙辈。我们常说,孩子是具有主体性和能动性的人,祖辈在教养孩子时应以民主平等的心态与孩子沟通、交流,明白他们的感受,考虑孩子的需要,让他们自己动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而非事事代劳包办,培养他们基本的优良素质和公民意识。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龙迪博士认为,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才是影响孩子身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人物。孩子不是行李,父母不能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推给老人,要为养育孩子留出专门的时间。
“创造良好的婚姻家庭环境,对孩子就是一种最好的教育。在我们国家,只有当家长是没有经过任何培训和学习的。而家庭教育的前提就是教育家长。”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陈一筠老师也表示:“孩子是父母最重大的作品,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身教重于言教,请父母们不要怠慢自己的作品。”
活动现场,还有网友通过微博了作为担当“隔代家长”的老人的十条“资格标准”:身体健康,精力较好,心态年轻,乐于养育孙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没有精神障碍或偏差;家庭和个人卫生习惯良好,不吸烟,不酗酒:了解孩子的饮食营养和生活护理等常识;性格开朗,人际交往能力强,不固执偏见,对孩子有耐心:喜欢户外活动,常带孩子外出去认识周围世界;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能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待孩子慈爱宽容,但不纵容、不溺爱,善于引导教育;能细心观察孩子的身心变化,及时与孩子的父母交流沟通;愿意并善于吸收新知识、新观念,用现代家庭教育理念与方法教育孩子。
据了解,北京市家庭建设促进会于2012年申请了“隔代教育培训”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此次论坛只是拉开“隔代教育”的一个序幕,2013年将按照计划全面展开“隔代教育”的宣传、讲座、培训等工作。
纵观“隔代教育”,有其特别的优势,第一,老年人一般退休或闲居在家,照顾孩子的时间和精力比较充裕;第二,老年人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在抚育孩子方面有较多的实践经验和耐心;第三,老年人生活压力相对较轻,内心空泛,让他们带着孙子、孙女,生活有所寄托,可增添一份乐趣;第四,有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孩子,年轻的父母没有后顾之忧,可以投放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自己的工作中尽情地展示才华。
诚然,“隔代教育”的好处不可小视,然而,毕竟老年人生活的时代不同,在对一些事物的认识上与青年人存在差异,“隔代教育”有着显而易见的弊端。比如:大多爷爷奶奶们比较溺爱孙子、孙女,凡事都顺着孩子的心愿,甚至经常会“帮助”孩子,本来孩子自己能做的事,他们不辞辛苦地代劳,为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甚至力所不及的条件,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应有尽有,无形中助长了孩子养尊处优的心态,久而久之,使得这些孩子形成了很强的依赖性,娇气,生活自理能力差;又如:绝大多数老年人带孩子重养轻教,趋于感性化,仅仅满足于吃饱喝足不出事,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无法与当今社会相适应;再如:一些老年人自律意识不强,意识不到言传身教会给孩子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时常在孩子面前出现一些脏话和不良行为,使得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产生2+5=0的结果;还如,爷爷奶奶辈受时代的局限,相对而言,普遍文化水平偏低,基本没有给孩子辅导功课的能力;再说,老人带孩子终久只是年轻人带孩子的一个过渡,归根结底,孩子还得由自己的父母来带,如果一旦孩子已经习惯了爷爷、奶奶的教育方式,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父母的另一种教育方式,很容易引发孩子的逆返心理;还有,在“隔代教育”下长大的孩子,经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过于“主人化”,狭隘、自私,遇事只看重自己的得失,全然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往往很难与他人交往,日后则很难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凡此种种,引起了我们做关工工作的同志的高度重视。近几年来,我们面对现实,本着使下一代健康成长的目的,在“隔代教育”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尝试。
第一,各校“家长学校”开设“爷爷奶奶班”。针对目前“隔代教育”已成为当今社会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而老人的文化素质无法在短期内弥补的事实,在“隔代教育”开班时,我们从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方面对老人进行开导,告诉他们要做智慧型爷爷奶奶,爱孩子要讲究施爱方式,在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关注其物质生活的同时,更要把握孩子的思想脉膊,关注其精神生活,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辅导孩子学习对老人来说无非是无奈之举,很多人可谓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启发他们辅导不必具体,可着重从引导孩子学会学习,培养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入手,加以督促,这样会起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召开“隔代教育”经验交流会。在众多的爷爷奶奶中,也不泛修养良好、阅历丰富、知识层次高,教育后代取得成功的老人,因此,我们让他们介绍“隔代教育”的经验,他们的现身说法,通俗而又具体,消除了部分爷爷奶奶在教育孩子中的困惑。
第三,发放“家教”宣传材料。我们除学好、用好《关心下一代周报》外,还收集整理一些成功案例作为可鉴之材,自编,“家教”宣传材料,要求学生家长,特别是教育理念相对滞后的爷爷奶奶们认真学习,从中受到启发,并灵活地运用到自身实践之中。
第四,举办家校联谊活动。每年的“五四”、“六一”或国庆节,我镇各学校在展示教育教学成果、举行庆祝活动时,都邀请学生家长,特别是无需上班、劳动,相对空闲的爷爷奶奶们到校同学生一起活动,让他们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体验孩子们的在校生活,了解孩子在校的各种能力,从而,使他们对学校工作能给予更大的支持和配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也能达成共识。
陪孩子疯,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别说老人家,就连父母都难以理解孩子的很多举动。如果不了解孩子,就会在无意中毁掉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甚至还会给他扣上“不听话”“太调皮”“很任性”等帽子。
有段时间,伊伊很喜欢玩阳台花盆里的花泥,总是把这个盆的花泥弄到另一个盆,再倒腾回来。每次外婆看到都受不了,总是批评伊伊瞎玩,弄脏阳台。我知道后,先是告诉外婆,以后阳台的卫生我来弄。然后找时间招呼伊伊一起玩花泥,和她比赛看谁把花泥运得又快又不洒在地上;谁能在倒花泥的时候,不弄脏花儿和树叶儿,也不弄脏自己的衣服。伊伊眼看有我撑腰,玩得更来劲了,玩完后,我再陪伊伊一起洗手。
外婆不太赞同我的做法,但看我跟伊伊玩得挺高兴的,也就不再作声。外婆还很快发现,阳台一天比一天干净,而且几天之后,伊伊就转移兴趣了。
代替回应,保持孩子的专注力
不随意打断孩子,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但实际生活中,很多家长总是在孩子做事的时候,无意识地去干扰孩子,甚至是强行打断孩子。这一点在老人身上尤为明显,有时是以嘘寒问暖的名义去关心孩子,有时是因无聊至极去逗孩子,更多是图自己方便去催逼孩子。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会极大地破坏孩子的专注力和做事的兴致。
周六早饭前,伊伊正在津津有味地阅读《格林童话》,外公却催她赶快洗脸、刷牙和吃早饭。但伊伊看得太投入,一直没有回应。我发现问题后,就赶紧告诉外公,还有几分钟就看完了,看完后我亲自督促伊伊洗脸刷牙。
外公觉得“任务”已经交给别人,也就不再继续催促,去忙其他事情了。
暗渡陈仓,减少老人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老人的教养观念有不少已经落伍,有些还可能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甚至给孩子的身心发展带来伤害。遇到这些情况,就需要把保护孩子的成长放在首位,同时尽可能避免跟老人发生冲突。
比如一些老人经常吓唬孩子说的“再不听话,等会儿警察叔叔就会来把你抓走”,还有就是“如果你再不乖,爸爸妈妈不要你了”之类的。这类恐吓教育方式,肯定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我家也有这种情况。在知道外公外婆跟孩子这么说后,我都是尽可能在第一时间用正面的语言来解释老人家的说法,比如“刚才外公说错了。警察不会随便抓人的,他们只会抓坏人的,不会抓小孩的。”“不管宝贝怎么样,爸爸妈妈都爱你。”不过这种做法需要前提,那就是亲子关系很好,对孩子有一定的影响力,否则孩子还是会认为老人说的是真的,无法消除影响或伤害。
借助权威,直接改变老人观念
俗话说得好,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在老人面前,别人说的话往往比我们自己说的话管用很多,尤其是权威的人,比如医生、老师、专家等等。
关键词:隔代教育;幼儿心理健康;祖辈的溺爱;积极意义
一、隔代教育的概念
随着时代及社会的发展,一些年轻家长因为生活的压力及诸多因素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照料等责任全部推给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些祖父母们自觉地成为全面照顾第三代的“现代父母”,这种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称之为隔代教育。
二、隔代教育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1.隔代教育——“放羊式”的教育居多
所谓的“放羊式”教育方法,就是说放任孩子的思想,让他按照自身的喜好来自由发展,这时期的孩子“自我中心”十分强烈。他想要学习什么样的技能,他想怎么样来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方法,他要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无论是什么样的想法,孩子们完全取决于自己,不受家长的局限,充分得到自由。
2.老人的包办替代和保护,阻碍了幼儿独立能力的发展
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段已经具备了该有的能力与水平,慢慢地,他会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系鞋带。但现实是,祖辈包办代替的比率明显高于父辈,试想:玩具撒了一地,老人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地整理;当孩子已经会走路了,爷爷奶奶非要抱着上下楼梯;孩子吃饭时,担心孩子吃不上,就一口一口地喂,或追着赶着喂。这种种做法,恰恰束缚了孩子的手脚,导致了孩子动作发展缓慢,自理能力差,一遇到困难就失去信心。学着让孩子自己安排自己负责所要做的事,并且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孩子在各个阶段普遍具备的能力,以及给予孩子充分的活动自由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3.隔代教育容易泯灭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冒险性和创新精神
老人易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接受新生事物较慢,教育及养育观念相对滞后,多年来形成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也不容易改变。他们希望孩子听话,稳稳当当不出格,不善于运用科学的、有创造性的方式引导孩子。如当孩子捉来几只蚂蚁要喂养时,当孩子拔起花盆里的兰花要看根是什么样子时,当孩子兴致勃勃地拆开一辆玩具汽车时,祖辈总会加以阻止和批评。因为,在他们意识里,玩蚂蚁很脏,拔花是成心捣乱,一辆完美的玩具车更是不能“破坏”的。他们认为孩子这些出格的做法都是不良行为,必须立即纠正。试想在这种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怎么能形成开拓创新的个性呢?
4.老人们教育意识的缺乏和教育方法的不当,容易使孩子错失形成友好交往和优良品质的机会
曾经遇到过一个六岁的小女孩,她父母常年在外经营自己的事业,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就托付给了爷爷一人照看,家庭条件原本就富裕的她,再加上爷爷的溺爱和顺从,只要是看见其他小朋友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东西她都要向爷爷要钱去买,得不到满足就会大哭大闹。长期以来导致她养成了小小年纪花钱如流水的习惯,这难道说她天生来就有着习惯,还不是惯出来的毛病吗?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不仅如此,在农村有许多老人恐怕自己的孩子吃亏总是教会孩子沾光。还有,有的老人怕累着自己的宝贝不让干这不让干那,甚至,我在实习的一个园里看到一个孩子四岁了还不会自己吃饭,震惊吧?询问老师后才知道是奶奶一直喂他。说他太瘦弱端碗拿筷子会累着。面对这样的老人,年轻的父母一定要委婉地告诉老人,他们的做法不对。
5.隔代教育容易导致孩子视野狭小、缺乏活力、心理老化
多数老年人由于年岁大了,喜欢安静,不爱运动,也不爱外出活动。孩子与祖父母朝夕相处,长期囿于老人的生活空间和氛围中,耳濡目染模仿的都是老年人的言行,张口闭口说的是成人的话,容易失去天真幼稚的本性。另外,祖辈在生理与心理上必然也带有老年人的特点。
三、隔代教育的积极意义
1.弥补现代年轻父母照看孩子经验的不足
说实在的,很多年轻子女本身连自己都不会照顾,有些甚至很“自我”和“自私”,突然让他们照看一个人,在思想和角色的转变上——他们往往难以适应,笔者就看到过这样的年轻父母,孩子刚刚出生,做父亲的呼呼照睡不误,做母亲的身体还没恢复好,自己先上网聊天了。做爷爷的父辈们,无疑责任心要大许多,照料孩子也尽心无疑,让他们帮忙照看孙子,要好很多。
2.弥补现代年轻父母时间的不足
现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年轻父母都有自己的事业,而且社会步伐明显加快:几个月不接触信息、社会,仿佛自己被社会、被自己原有的圈子抛弃很多年,适应社会需要一个再转变的过程,所以,很多年轻父母迫于工作需要,大部分都是早早上班,根本无暇照看孩子,而自己的父辈们退休已赋闲在家,也没什么事干——正好发挥余热。这一点也许是许多年轻爸爸妈妈让自己的父辈帮忙的主要原因。
3.家庭气氛其乐融融,有利于孩子在和谐的家庭中成长
家庭是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场所,孩子接受的教育的幼年、少年甚至青年时代,几乎全是在家庭中成长的,他们在自己的成长环境中耳濡目染,在日常的熏陶中就完成了被教育的任务——自己对父辈怎样,自己对父辈的尊重、孝敬、关爱,小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这样的教育,他长大后,必然也是一个会关爱、能孝敬、懂尊重的人。一大家子生活在一起,其乐融融——天底下还有比这更幸福的事情吗?家庭的温暖、和谐的环境,会使孩子终生受益。
1.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指的是家庭监护人对自己的被监护人实施的教育。其中监护人包括祖辈、子女的父母及子女的养护人,即:从事家庭教育的教育者对子女的教育[5]。目前,我国主要出现两种典型的家庭教育模式:亲子教育和隔代教育。亲子教育是通过对父母的培训和提升而达到对亲子关系的调适,以爱护婴幼儿身心健康和开发潜能、培养婴幼儿早期性格以及行为能力为目的,以脑科学发展为基础的教育模式[6];隔代教育是经济转型的产物,一部分小孩子的父母为了生活中某些原因外出打工或夫妻分离,将自己的子女托付给祖辈照管,形成的一种祖辈养育孙辈的教育现象[7]。
2.类似隔代家庭教育类似隔代家庭是在灾区“后人口再生育”时期衍生的一种社会现象,是指父母生育年龄超过正常父母生育年龄,与孩子年龄差距偏大(年龄差>40),在年龄上类似祖辈与孙辈组成的家庭。在年龄结构上,这种家庭类似隔代家庭,但按家庭代际层次划分,这种家庭依旧是亲子家庭或核心家庭。类似隔代家庭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介于亲子家庭与隔代家庭之间,但与这两种家庭家庭相比,特征尤为显著:(1)再生育父母年龄偏大,与孩子年龄差较大,这是最显著的特征;(2)地震灾害导致劳动能力退化,造成择业岗位压缩;(3)父母大多小学、初中水平,受教育层次普遍较低;(4)家庭收入微薄,教育支出不足。类隔代家庭家教育既不同于以上两种典型教育模式,又与之有联系,它是在灾区实行“再生育”政策后,衍生的一种介于亲子教育与隔代教育之间的一种新的教育现象(如图1),监护类型上主要是父母教育孩子,但父母与孩子年龄却属于祖辈与孙辈的年龄段。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国内外关于家庭教育的文献,增进对“5.12”地震灾区中出现的类似隔代教育的现状的了解,并以国内隔代教育与亲子教育文献为该研究的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在综合了解受灾情况、再生育家庭的规模及分布情况下,选取“三川”地区35个村社的再生育家庭,由于灾区文化水平不高,问卷采取一对一入户访问,由笔者代填的方式调查,以充分了解灾区类隔代家庭教育及发展现状。
3.访谈法。为了深入了解这些家庭教育情况,以弥补问卷的不足,本次研究还通过政府、村委会综合了解再生育家庭状况,对典型的家庭进行个案访谈记录,以补充问卷调查。本次问卷采用组编的《“5.12”地震灾后再生育家庭人口问题研究调查表》,其中关于再生育家庭发展、教育以及教育期望的问题总计56道。总样本量为166份,回收有效问卷164份,占四川省再生育家庭总数的5.28%,达到中国五年1%人口抽样调查标准,因此该样本调查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类隔代家庭教育的调查结果
1.“三川”地区类隔代家庭教育的现状本研究共发放166份《“5.12”地震灾后再生育家庭“发展+教育”问题研究调查表》,有效卷164份,有效率达98.8%,所有问卷均采用EXCEL与SPSS软件进行统计,因此能在一定程度上准确反映该调查地区的类隔代家庭教育情况。(1)类隔代家庭的基本情况本问卷主要从家庭婚姻组成与家庭经济情况两个大方面着手,进而了解类隔代家庭的基本情况。表1显示:灾区被调查的再生育家庭主要包含原配家庭、重组家庭与单亲家庭,其中原配家庭最多,占问卷家庭总数的81.7%。调查中,再生育母亲年龄在35岁及以上共有157位,占问卷总数的95.7%,41-46岁有106人,占65%;原配家庭35岁以上生育数为131人,所占原配家庭高龄比率为98%;重组家庭所占重组家庭高龄比率约为85%;单亲家庭全部是高龄生育。另外,再生育母亲最大年龄46岁,最小年龄25岁,生育的平均年龄为40.56岁。由此可知,地震导致家庭破碎后,再生育小孩是维系家庭的纽带,对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发挥重要作用(表2)。但再生育母亲年龄普遍偏大,大多数为高龄产妇,经受因年龄过大带来的生育困难后,又与孩子的年龄差距过大,这也将是影响孩子家庭教育问题的重要因素。表3显示:父亲作为家庭主要劳动力的比重为86.59%,有142户;母亲作为主要劳动力的比重为2.43%,有4户;父母均为家庭主要劳动力的有9户。综合父母均为主要劳动力的家庭得出:父亲是家庭主要劳动比重为92.07%,母亲是家庭主要劳动力的比重为7.93%。从家庭职业状况看出,父亲务工比例达到50%,其次是务农比例达36.24%;母亲务工比例为18.89%,务农比例为50.6%,其他待业比重也比较大最高达32.32%。另外,74.39%的家庭认为当前家庭收入比灾前减少(表4),经济支付能力减弱,经济条件明显下降。这说明灾后家庭经济变化确实很大。再生育家庭中父亲是主要劳动力,并且多外出务工,其次是务农,经济来源主要靠父亲赚钱维持;母亲主要在家务农的同时,还要负责照看与抚育孩子。地震灾害造成家庭经济条件下降,支付能力减弱,家庭经济来源本就单一且单薄,但灾后重新抚养孩子的后续费用又给家庭经济增加了重荷,所以孩子的家庭教育投入并不乐观。(2)类隔代教育施教者的基本情况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行为的指导者[8]。因此,作为施教主体的父母各方面因素对孩子的成长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表5可以看出:再生育家庭中父母年龄段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35岁以上占95.7%(表1),与孩子年龄差普遍偏高。由此可知:在再生育地区类似隔代家庭教育普遍存在。文化程度方面,14.02%的母亲是文盲,35%左右的父母是小学水平,41%左右的父母是初中学历,高中及以上仅占15%左右,施教者文化水平主要集中在小学初中水平,因此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主要工作方面:父亲外出务工占50%,务农占35.3%,主要是母亲在家照顾小孩,95.1%的母亲除了照管孩子,还要做家务和务农,大多数都比较繁忙。(3)类隔代家庭教育观念的调查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是家庭所有教育因素的根本动因,它直接影响教育者的教育行为[9]。本次调查主要从父母的教子观与养育观入手,进一步了解再生育家庭的教育现状。通过对表6数据分析得出:①再生育家庭中,62.80%的父母教子观比较理性,但35.37%的父母依旧会溺爱孩子,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这可能与灾后得子的不易有关,但这样对孩子的长远发展并不好;②40%左右的父母对孩子早期教育意识淡薄,并把希望寄托于幼儿园或学校教师;③有84.76%的父母认为学校教育更重要,认为孩子的教育关键靠老师,进而忽视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从表6得出:父母在早期养育孩子过程中,最关注的是营养和身体健康,最大比重为40.24%,其次是对孩子的倍加爱护,比重为25%;关注身心发育环境的比例只有14.02%。这说明灾后父母深知生命的来之不易,更多的关注孩子的健康,这样难免会忽视孩子以后的心理健康。(4)类隔代家庭教育行为的调查关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行为调查,本次问卷与访谈设计主要包括教育知识来源、教育方式、教育时间以及父母教育期望几个方面。在家庭教养知识来源中,从图2可看出,电视和书籍是父母获取养育知识最重要的途径,比例分别为84.73%和82.93%;其次,就是与其他父母交流经验的比例为82.05%;比例最低的为从医疗人员或专家获取,经常交流的仅为5.49%,从不交流的占53.05%,有时候交流的比例41.46%为六种教养知识来源的最低值。这说明大部分父母从电视、书籍、与其他父母进行交流经验获取教养知识,而通过面对面的与医疗人员,或专家进行交流较少。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得出:父母让小孩经常与附近小孩玩耍的比例最高,为64.02%;父母或家人普遍是在空余时间陪孩子占53.05%,还有15.85%的从不给小孩讲故事。孩子的时间大部分是在看电视、与小伙伴玩耍中度过。由此可见:由于父母忙于务工或务农,和孩子相处时间并不多,给小孩进行家庭教育的机会较少,感情沟通自然也不多。表9显示:类隔家庭中坚决制止孩子不良行为比例最高,达到55.49%;注重思想影响的父母也较多占54.27%教育注重物质提供的比例较少,仅18.29%;而有时或经常担心孩子叛逆期心理发展与教育比例偏高,共占70.12%,且对孩子未来发展有一定的担忧。由此看出:父母对孩子的育多是坚决制止,并试图希望用自己思想品德去影响孩子,而不是和孩子对面沟通,进而引导孩子。由于文化程度和经济情况的限制,很多父母开始担忧孩子叛逆期的心理健康及教育。从表10中父母对再生育小孩的期望可看出:由于受地震灾害的影响,37.19%的父母希望子女平安健康,对其期望值降低,但大部分父母(57.93%)还是希望孩子有高的成就;59.14%的父母认为孩子至少上完中学;第三,高达92.07%的父母希望孩子接受更高教育水平,最好能上大学;孩子接受更高教育的支持率较高;也有57.92%的父母认同掌握一门技能很关键。由此看来: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非常高,都希望孩子功成名就,但这种高期望难免会忽视孩子的兴趣爱好、真实想法以及心理动态。
2.“三川”地区类隔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6年前政府出台的“再生育”政策,使灾区很多家庭因新生儿诞生而重获希望。而如今,这些孩子已经步入幼儿教育阶段,随之又衍生出一系列家庭教育问题,又大大消减他们对未来生活的信心。通过以上调查结果和相关资料分析,本研究归纳出“5.12”灾区类隔代家庭教育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严重的年龄差易产生代沟父母与孩子存在严重的年龄差,是类似隔代家庭的重要特征,也是类隔代教育存在的核心问题。从上文调查分析我们得知:再生育父母与孩子年龄差普遍偏大,平均年龄差为40.56(见表1)。在当地正常家庭中,他们本应该是快做爷爷奶奶的年龄,但现在又重新开始做小娃娃们的父母,其中的尴尬与辛酸可想而知。如今,这些孩子已经开始上幼儿园,与同龄的小伙伴对比,他们会经常疑惑:为什么别人的爸爸妈妈既年轻又漂亮,而我的父母却这么老,反而像其他小伙伴们的爷爷奶奶?再生育小孩与小伙伴间的对比,难免会增加心底的落差或自卑,甚至有些孩子因父母太老不愿让父母来学校接自己,长此以往,孩子对父母的偏见自然加深,进而从心底开始生疏。伴随孩子的成长,父母却越来越老,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由于年龄差距太大,孩子不愿与父母分享心事,父母与孩子的共同话题也越来越少,因而父母对孩子越来越不了解。因此,这些父母们普遍开始对孩子未来的教育忧心忡忡。案例1:在北川再生育家庭中,43岁的福XX是一位再生育母亲,现在的娃娃才3岁。她22岁时生的第一个孩子,如果不出意外现在应该23岁,她应该也快要抱孙子了,但是地震夺去了她第一个孩子,丈夫也在地震中受了伤,所有的美好在那一刻瞬间崩塌。当问及孩子的家庭教育,福XX最担心就是类似隔代教育的问题:“随着(娃娃)年龄的增长,我们岁数也大了,跟这个时代,有点落后了;我就是希望暑假呀,寒假呀,她可以到外面去培训一下”。她的担心应该是每个“再生育家庭”都面临的问题。社会在飞速发展,正常的代际之间尚且存在不小的代沟,何况是类似隔代。如何了解孩子的内心,如何满足孩子的需要,如何制定孩子的教育规划,未来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等,无不是再生育家庭父母将面临的难题。(2)家庭教育观念陈旧本研究通过调查发现82.05%的父母通过和周围亲人或邻居交流教育经验来进行家庭教育(图2),缺少科学系统的家教知识。父母多年前的成长环境不同于现在的教育环境,因此,之前的世界观与现在的教育观自然会有差异,即使有丰富的教育经验,教育观念也应该与时俱进。每个孩子的性格、、智力水平各有差异,家长也应以科学的态度,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采取适合的家教方法。从表9看出,大部分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对孩子不该做的事情会坚决制止,只希望孩子温顺乖巧、听话懂事,而不懂得对孩子进行创造性的引导,这样很不利于孩子早期智力开发。另外,这些父母受教育水平主要集中在小学初中水平,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表5),他们由于缺乏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教育观念陈旧,只重视学习而忽视孩子性格成长,甚至认为父母负责孩子衣食无忧就算尽责,教育最关键要靠学校和老师(表6)。这种重知识轻心理成长、把教育责任推给学校老师而忽视家庭教育意识的观念,非常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及性格健全成长。(3)缺乏情感沟通与引导通过上文分析得知,74.39%的家庭认为当前家庭收入比灾前减少,加上再生育的孩子,家庭经济负担更加严重。但由于灾后得子的不易,父母对孩子更加疼爱,大部分家庭更注重孩子营养健康,还会尽力满足孩子物质要求,因此大半的父母都是外出务工或忙于务农。由于这些父母白天忙于工作或农活,无暇顾及孩子,陪孩子的机会自然很少,更不会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感情。据调查,96%的孩子都是在看电视、与同龄小伙伴玩耍中度过,与父母有很少的情感交流,孩子只能将内心的苦闷或问题放在心里。就在父母为孩子生活忙于务工、务农、赚钱养家,难以权衡教育与工作的过程中,他们满足了物质需求,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由于自身素质有限,父母在空闲教育孩子时,态度也是比较简单并缺乏耐心,要么不管,要么明令禁止,缺乏沟通性引导。父母从来不会像孩子表达自己的感情,孩子也不会向父母吐露内心烦恼,这样孩子与父母的心理距离就会越累越远。长久之后,孩子对父母没有情感依赖,很容易导致他们性格孤僻自闭或冷漠,亲情意识淡薄。(4)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灾后得子,让再生育家庭再次有了生活的希望,但孩子的教育开支则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于是他们大部分外出务工,时刻忍受社会上不公平待遇与歧视的目光。他们想改变现状,但由于年龄和身体状况限制,他们只能将使命寄托于下一代身上,对孩子寄予较高教育期望。调查显示:高达92.07%的父母希望孩子接受更高教育水平,最好能上大学,出人头地,为家庭增光添彩。家长只顾将自己的理想强加给孩子,他们不惜一切教育开支,教育投入越多,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就越大,使得家教成为以适应社会为目的本位教育。这不仅使孩子不堪重负,还忽视了孩子品德、责任感的教育,延误了孩子兴趣爱好以及个性的形成与培养。过高期望给未成年人带来的巨大压力的同时,也剥夺了他们五彩斑斓的童年,很易造成致孩子厌学甚至心理畸形发展。即便孩子达到预期期望,也只能适应社会,缺少道德责任感的人也未必是可造之材,未必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四、讨论与展望
关键词:隔代教育 现状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0-0172-02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形成,隔代教育现象愈来愈普遍。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重要性日益突显,已引起家长们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笔者就当前隔代教育衍生的问题及对策谈谈个人初浅的认识。
一、隔代教育的含义及现状
1.什么是隔代教育
隔代教育又称“祖辈教育”,是指年轻家长因为自己的工作繁忙或外出务工,或者因为离婚而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责任全部推给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些祖父母们自觉地成为全面照顾第三代的“现代父母”这种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
2.隔代教育的现状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隔代教育的时代。据一项关于“隔代教育”的全国范围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有近一半的孩子接受隔代教育,农村高达90%以上。这种大比例的隔代教育与我国特定的国情有很大关系。
首先,现代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竞争日趋激烈,年青人肩负成家立业的双重压力,年轻父母大多出门在外,东奔西波,一般缺少时间和精力进行亲子教育,不得不把孩子交给自己父母来带,这是隔代教育现象日渐增多的主要原因。
其次,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一大批老年人退休或清闲在家,他们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照顾孙辈,而祖辈们对孙辈的爱是任何育儿机构或者保姆无法替代的。隔代教育随即成为让年轻父母放心的一种家庭教育方式。
二、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隔代教育为年轻父母解除了后顾之忧,专心致力于事业、工作上,同时也缓解了老年人的孤寂,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对老人保持健康的心态大有裨益。然而,由于祖辈在生理和心理上必然带有老年人的特点,他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式等与现代社会或多或少有差别,成为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
1.监管看护不力,容易出现安全事故及失足犯罪事件
孩子由祖辈代为监护,照管孩子的老一辈大都是年龄偏高的老爷爷、老奶奶,他们大都行动不便,反映迟缓。而托给其照看的孩子都处于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好动、贪玩,二者相比,形成了明显的反差。这必然导致各类儿童意外事故事件的频繁发生。
据资料显示,中国有60%以上的失足少年与隔代老人育孙不当有关。同时,由于缺乏一定的有效监护,不少少儿容易上别人的当,如遭受、殴打、欺骗等,造成心理阴影,有损于身心健康成长。
2.教育内容陈旧,难以适应时展及孩子成长需要
由于老一辈生活的时代不同,一般存在着知识水平偏低,不能胜任对孩子的教育,在农村尤为突出。据调查,农村75%以上的老年人是文盲或半文盲。由于文化素质低,见识浅薄,与现代社会少儿教育水平很不相适应。
3.教育方式不当,影响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及健全人格形成
人到老年往往格外疼爱孙辈,过分关注,以至于事事代劳。过分的溺爱和迁就容易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形成任性、自私、唯我独尊、甚至为所欲为等一些不好的性格和习惯。过分保护又扼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增强了孩子的依赖性,容易使孩子变的更加娇气,生活自理能力低下。老年人教育方法的不当使孩子错失了形成诸如爱劳动、谦让等优秀品质的良机。
像最近广泛热议的“李天一案”就敲响了家庭教育警钟。我国著名的教育专家、畅销书《孩子是父母的事业》作者张文质认为,孩子成长期缺少父母陪伴教育,隔代抚养出的问题最多。
4.教育理念落后,妨碍孩子个性发展及创新潜能激发
许多老年人教育理念相对传统、落后、保守,不能跟上社会发展和观念更新的步伐,不善于运用科学的、有创造性的方式引导孩子。对于孩子的拆卸行为、尝试行为等一切具有冒险和创新性的探究行为,往往加以阻止,以求稳求平,这种落后的教育模式就会导致孩子缺乏创造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的意识。
5.教育观念冲突,容易导致亲子隔阂及引发家庭矛盾
从小就跟祖辈生活在一起的孩子,习惯了接受他们的袒护与迁就,可能养成一些父母看不惯的行为习惯,当父母在某个时间段内接管孩子,他们可能就会急于去扭转孩子的这些所谓的问题行为,父母和孩子之间就极容易出现对立情绪。因此父母往往把此问题归咎到祖辈身上,矛头直指他(她)们,从而使祖辈和父辈之间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易引发争吵、闹派性、形成对立面等家庭矛盾。从而使祖、子、孙之间无感情而言,更谈不上家庭和睦了。
三、应对隔代教育应采取的措施及对策
面对隔代教育当前出现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孩子父母和祖辈应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家教环境
两代人往往对教育孩子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如年轻一代比较注重孩子的智力培养和个性发展,而祖辈家长们则看重做人的道德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这就需要两代人相互沟通,统一认识,择善施教。
年轻父母一定要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与孩子交流,与老人沟通,千万不要放弃自已职责。同时要做到尊重老人,经常和老人聊天,讲科学养育的新经验,虚心接受老人的指点,买一些科学读物与老人交流体会,帮助老人接受新事物,注意沟通时的语言应尽可能地简化语言,适时改变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习惯,以对方能理解的方式表达,尽可能减少沟通障碍。
而老人也应该积极创造机会让孩子和其父母多接触,疏通感情,做好亲子之爱的剂。只有两代人统一认识、明确目标、步调一致,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家庭教育的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孩子的教育才会通向成功,孩子也会从幸福的家庭中走向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
2.祖辈家长应提高自身素质,用理性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
家庭教育本来是一门科学。据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王极盛在数万人中间做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95%以上的家长没有专门学习过如何教育子女的这门学问,其中,隔代家长的这个比例接近100%,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现代社会压力增多,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为了更好的教育下一代,祖辈家长们要愿意并善于吸收新知识、新观念,特别是应多学习教育子女方面的科学知识,用现代家庭教育理念与方法教育孩子。待孩子要慈爱宽容,但不纵容、不溺爱,善于引导教育,能细心观察孩子的身心变化,及时与孩子的父母交流沟通。注意别把旧习惯、坏德性影响到孩子。因为幼年时期是孩子各方面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许多从小养成的习惯,长大后是很难改过来的。
3.政府部门应制定合理政策,创造有利于隔代教育的宏观环境
对国家政府来说,应考虑制定合理的方便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政策。减少对外出务工人员子女上学的歧视,让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的子女也能随父母一道去外出地上学。像现在有许多的城市都开办有外出务工人员子弟学校,这一举措无疑对隔代教育问题的解决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时,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大经济发展步伐,扩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地方经济的掘起,有效的实现劳务人员就地、就近就业,让更多的孩子能够回到父母身边,接受父母的亲子教育。
4.相关部门应重视相互沟通,形成隔代教育合力
妇联、教育部门、共青团和关工委等相关部门及幼儿园、学校等单位要重视隔代教育,转变教育观念,承担教育责任,可举办各种形式的祖辈家长学校。通过家长学校的学习,转变祖辈的教育思想观念,改变他们陈旧的教育方法,向他们介绍科学育儿知识,可以请一些年长有经验的老教授、老专家讲课,向他们宣传科学、先进的家教理念,帮助他们解决家庭教育中的困惑问题,增进祖辈对隔代教育的理解和改进;也可以把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这些临时监护人请上台,相互介绍交流一些隔代教育的好经验、好方法。还可以通过设立“隔代教育咨询站”等形式,开展咨询活动,随时替隔代教育家庭解决教育上的难题。
5.社会舆论应加强引导推动,形成全社会重视隔代教育的良好舆论环境
多编写、出版祖辈家长读物,增加隔代教育的广播、电视节目,以满足祖辈家长这一广大人群的实际需求。逐步建立隔代教育的指导网络,多宣传构建亲子教育和隔代教育结合好的典型。
教育质量关乎国民素质,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科学的培养发展和利用人才是决定国家兴衰、民族存亡的大事,更是经济发展大潮中不可忽略的重要问题。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中国梦的实现,解决子女的“隔代教育”问题己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使命。我们应创造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教育环境,为下一代健康、快乐的成长做出努力!让隔代教育走出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