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语言文字训练

时间:2023-03-08 14:51:55

导语:在语言文字训练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语言文字训练

第1篇

那么,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应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呢?这里笔者仅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利用语言,激感

学生的阅读不是简单地储存语言和知识的过程,“学生阅读的过程应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小学生年龄小,由于生理和心理诸方面的特征,他们在学习中很容易引起疲劳与注意力分散。教师应针对儿童的这些特点,结合教材内容,以情感为手段,运用生动、形象的感人的语言进行述说。这样既创设了和谐热烈的课堂气氛,又能唤起学生的情感,能使学生动情。

二、品词析句,入情悟情

入情就是玩味、追寻作者通过对客观事物描述所表达的感情。许多语言文字常常隐藏着作者的情绪曲线和心路历程。要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让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实现沟通,教师就要让学生原有的心理体验参与到相应的语言情境中。特定的语言总要表达特定的情感,有的词句意在褒扬,有的意在贬斥;有的激昂,有的舒缓……学生的阅读心理可分感知、理解、动情三个阶段,因此要达到与课文的沟通,首先要理解课文内容,感知文中的感情。教材中精选的那些典范的作品,其语言精雕细刻,妙不可言。教者要切实在语言文字训练上下功夫,特别是抓住那些重点的、精美的语句作为培养点,让学生进行比较、揣摩、欣赏,使其获得深刻的理解和感受。经过对语言文字的细细品味和琢磨,学生深刻地领悟了作者表达的情感,同时又受到感染,并产生强烈的情绪活动,这就是情感体验中的入情悟情。

三、创设情境,入境移情

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借助语言文字渗透于字里行间。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走进课文”,获得与作者脉搏跳动的同频,语感自然而生。一堂好的语文训练课,不仅要让学生动情入情,而且要让学生入境,让学生学会与课文中的人物、事物、景物进行情感交流,并激起感情共鸣,自觉地接受高尚情感和美好事物的感染和熏陶。这就是情感体验中的入境移情。

四、运用语言,抒发感情

当学生的情感被激起层层涟漪时,学生会产生一吐为快的心境,“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动于衷而形于言”。此时,教师应及时启发学生语言表达的“启动器”,使之用自己的言语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抒情。

读者要沉浸在作品中,深入品味关键词语,细细推敲语气的变化,领会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出作品深藏的意蕴和情感。把概念化的词语化解为他们能闻能睹、可感可触的形象时,这些文字才能被他们真正接纳,深刻地留存在记忆的深处。

总之,语言文字训练中的情感体验是复杂的,是多角度、多层次的。一般地说,情感体验包括感情的激发、感染、领悟、入情、入境、移情,以至感情的升华。它们都是在学生理解、积累、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的,从而达到灵活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参考文献]

1.王崧舟《心中的语文》

2.张 林《厚实 优美 和谐——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潜在环境》

第2篇

[关键词]语言文字训练;挖掘;重要点;工具性 人文性;薄弱点

语言文字训练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张志公先生曾言:“用了语文这个名称,表明在这门功课里面要向学生进行全面的语言训练。”如何在备课中挖掘出课文中有价值的“点”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通过何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相关训练,是语文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命题。

一、训练方法

1.质疑课题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值得深究与玩味,从中可感悟出作者的深刻用意,提炼出我们需要的东西。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开课便可直接引导学生质疑课题:“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在学生回答后,教师简介背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找到答案。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凸显。

2.推词酌句法

课文篇篇是经典,词句凝练,看似平凡却实含深意。品析这些词句,既可欣赏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又能感悟文中的情感,受到人文的熏陶。如教学《搭石》第二自然段,学生读后教师问:“读着读着,哪些词语让你非常感动?”学生列举出“放下”“找来”“搭上”“踏上”这些动词。接着,教师转住一个“踏”字顺势引导:“这个小心的踏,几个来回地踏,踏了还踏的踏,踏出了这位老人怎样的形象?”学生答:“踏出了老人的善良!”“踏出了老人的助人为乐!”在一问一答间,老人的形象愈发鲜活了。这就是挖掘字词含义的魅力。

3.填补留白法

课文时有语意未尽、含而不露的地方,教师可抓住这些“点”引导学生生发想象,通过说、写训练学生的思维、想象、说话与写作能力。如《火烧云》第三自然段,作者列举了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等颜色词,最后说“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教师可让学生先琢磨一下作者的炼词方法:ABB式、半半式、“水果或蔬菜”颜色词式。再启发学生说出更多描写颜色的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表达能力、造词能力、内心的情感都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自然学得兴趣盎然。

4.巧借插图法

课文中形神兼备的插图是对文本内容的再现,这一现成的教学资源一定要巧妙地利用。如《巨人的花园》一课,品悟完课文后,教师可启发学生:“请看插图,巨人的脸上笑开了花。同学们,好好地观察这幅图,谁能把这美丽的场景、幸福的画面生动地描绘下来,甚至写出巨人的后传。”这一设计不仅是对文本的升华,还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与写作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二、运用原则

有经验的教师在细品课文后,能运用以上方法挖掘出多个语言文字训练点来。而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只注重工具性丢弃了人文性。那么,到底要选择哪些“点”来训练呢?教师须依循以下原则:

1.选择重要点原则

每个单元、每篇课文,编者都安排了工具性与人文性方面的教学目标,能落实目标的“点”就是重点。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安排有这方面的教学环节,而巩固旧知的训练项目可少安排。如《去年的树》一课,我们可挖掘出好些训练点:再现鸟儿与树依依不舍的分别场面;在鸟儿找到树后“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此时它仿佛在心里说着什么呢;鸟儿唱完了歌,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它心里又在说什么呢。

2.“双性”原则

有些训练只是单纯的语言训练,而有些训练是文章的“眼”,既关乎工具性,又融合了人文性。面临二者时,教师当然要选择后者。如《去年的树》一课中,最后的部分有两处可展开想象,如说说鸟儿会说些什么。通过想与说,让学生进入角色,充分地感悟到鸟儿与大树间深厚的情谊,懂得朋友间应像他俩那样珍惜友情,信守诺言。这便是人文性的体现。

3.薄弱点原则

第3篇

A. 调派/调理 积攒/人头攒动

诘问/攻讦 锒铛/不稂不莠

B. 寒颤/颤动 落款/丢三落四

瞩目/属意 冰锥/椎心泣血

C. 中肯/中听 慰藉/声名狼藉

嗫嚅/蹑踪 缱绻/卷土重来

D. 行伍/道行 曾祖/曾经沧海

缉拿/揖让 撞击/人影幢幢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道德模范是影响社会风气的中坚力量,开展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必将强力引领公众见贤思齐,从善如流。

B. 出狱后的高晓松“拿自己说事”,义务参拍劝诫酒驾公益宣传片,但他因醉酒驾车而触犯法律的行为却不足为训。

C. 在以“绿色科技和谐未来”为主题的广州国际车展上,记者发现,新能源汽车与寻常百姓的距离正在缩短,绿动未来,倚马可待。

D. 建设和谐校园,学校领导要尊重教师的主人公地位,政治上关心,使用上信任,业务上培训,生活上照顾,体现具体而微的人文关怀。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指责《金陵十三钗》是一部反日宣传片或是称其“没深度”,这绝对是西方主流媒体在报道令人忧心的中日历史关系时倾向于批评中国。

B. 虽然多数网友对播报山寨版的《新闻联播》感到奇怪,但对于邢质斌代言该企业并无异议,认为邢质斌在退休后有选择生活的权利。

C.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达到25亿,较上一年底增长了296.0%,网民使用率平均为487%左右。

D. 真正把农村环境整治作为环保工作的重点,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才能重现昔日农村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才能彻底解决农民的水缸子问题。

4. 老刘想与某保险公司签订合同,可合同中有一项很长的条款。请你帮他解读,告诉他被保险人出险时需同时具备哪五个条件才能获得赔付。

被保险人于本合同有效期内,以乘客身份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因遭遇外来的、突发的、非疾病所导致的意外事故,并以此意外事故为直接且单独原因导致其身体伤害、残疾或身故的可获得赔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下面这段材料,做出简要评述,要求:①评述要得当。②必须从比喻、比拟、排比、对偶、反问中至少选一种修辞手法加以运用,并用小括号注明所运用的修辞手法。③不少于50字。

2011年10月13日,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两岁女孩悦悦被一辆面包车撞倒、碾轧,在接下来的7分钟内,还有呼吸的悦悦孤零零地躺在街上,18个路人先后经过,但都当没看见,这其间悦悦又被一辆货车碾轧。这令人心寒的一幕,直到拾荒阿姨陈贤妹经过,将悦悦搬离街心、在高喊中惊动了小悦悦的妈妈,才得以终止。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离开了这个世界。

18∶1,多么让人遍体生寒的数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如何使学生把学到的语言文字转化为能力,落到实处,笔者粗浅地认为在语言文字训练方面注意体现五性。

一、语言文字训练要注意直观性

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是从感知开始的,感知是学习语言文字的基础。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时,对难理解的地方,可以通过直观形象或动作帮扶。还可以利用文中的插图,抓住图中易被学生忽视的细节进行启发点拨。比如《燕子》中“掠过”一词,学生理解感到抽象,教师可以借助物体、手势做一做“掠过”的动作,学生就会对“掠过”的词义有了一个具体形象的感受并很快领悟。

二、语言文字训练要注意趣味性

语言文字的训练不应该是枯燥、单调的练习,而应是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宣泄自己情感的过程。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语言表演,如在学习《负荆请罪》这一课时,不仅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还应让学生上台表演这个小话剧。一方面演的生动有趣,另一方面看的专注入神。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从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进一步品味出廉颇勇于改过,蔺相如宽容大度、顾全大局的人物品质。还可以通过趣题练习,这种习题需要老师精心设计,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乐练、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三、语言文字的训练要注意层次性

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可分为理解和运用两个层次,这两个层次各有内涵,不可替代。当前,在语文教学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理解轻运用的现象,这样就有悖于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因此,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教师的工作既要落实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又要能够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设计各种训练形式,以加强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比如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我们指导学生学习“五光十色”这个词语,就是指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着力训练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且看以下教学片断。

师: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词语来解释“五光十色”吗?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小组探讨交流,回答如下:

生:“西沙群岛一带,因为海底有高耸的悬崖,有低陷的峡谷,所以海底有深有浅。从海面上看,海水显出各种色彩:有深蓝、淡青、绿的等,一块块,一条条交错着,这就是“五光十色”。”

(这就是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完成了第一个目标,教师接着提问)

师:”你们看海面的色彩丰富吗?”

生:丰富。

师:“对,这种丰富的色彩就叫“五光十色”。这个词语的意思指色彩丰富,而不是指五种光,十种颜色。你们在什么地方看到过“五光十色”的情景呢?能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吗?”

生:晚上,大街两旁的霓虹灯亮了,有红点、绿的、黄的等,真是“五光十色”,好看极了。”

(完成了词语理解和运用的全过程,语言文字的训练目的才真正达到。)

四、语言文字的训练要注意延伸性

延伸性是指学生以基础语言文字为材料,通过自身的想象,构画出一幅比原文更生动、更具体、更形象的语境。如《会摇尾巴的狼》这篇课文的结尾写道:老山羊轻蔑地看了狼一眼,说:“你不会活多久了,猎人会来收拾你的。”说完就走了。这种嘎然而止的结尾,语意未尽,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这时教师应顺水推舟,启发学生思考,进行创造性的想象,把故事的内容扩展下去。他们的思考想象有了依托,思路如脱缰的野马奔腾千里。有的说狼被猎人打死了;有的说狼后来饿死了;有的说狼后来又骗得了一只山羊的信任得救了,结果那只山羊被吃掉了……这种训练,由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了恰当的教学要求,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创造性。虽然教师未对教学内容详尽解释,但学生对这段话的理解却十分深刻。

五、语言文字的训练要注意教育性

第5篇

关键词:语言;接触;学习型课堂

著名语文教育家顾黄初先生指出:“要谋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就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要着重语言的掌握。”事实上,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就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等基础学力,同时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任何语文教学,只要脱离了这一点,就肯定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在课堂操作中落实与文本、与语文、与语言、与文字接触这一目标,从而引导学生积累语感,培养真正的语文能力呢?笔者很有幸听到了两节从化市举办的关于学习型课堂的研讨课例。在这两节同为《老人与海鸥》的课例中,两位教者对上述问题做出了很好的诠释:

一、以生为本,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

学习型课堂,要求我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在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以语言训练为主线,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并在主动参与中掌握学习方法,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在这两节课例中,教者运用了大量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语言作了一次亲密的接触。

(一)落实语言文字训练,达到语文训练与思想教育、情感熏陶相统一

[片段]老师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能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老人和海鸥关系的句子。然后,学生汇报:“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之后,教者马上又出示另一个句子:“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对海鸥就像亲人一样。”最后要求学生比较、体会用“对”字和用“和”字的不同,从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与精妙之处,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在这句话中,如果用“对”,只是单方面地指老人对待海鸥像亲人一样,而用“和”则是指双方都互相把对方当做亲人,老人和海鸥的关系是无比亲密的。用“和”字更能体现老人和海鸥相互之间的深情厚谊。

这一比较,学生便可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文字博大精深,简简单单一个字,便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用字用词都必须做到精确,才能准确地表达出我们要表达的意思。而且,这一引导,文章的中心不就呼之欲出了吗?对语言文字的训练不也同时得到落实了吗?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不就得到体现了吗?

(二)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实现语文训练与发展思维的相统一

片段一:一位教者在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的时候,问:“瞻仰是什么意思?你能体会出海鸥对老人是一种什么感情?”然后,引导学生抓“瞻仰”一词体会海鸥对老人的敬仰、尊敬及把老人当作亲人,然后让学生带着这种感情去品读,并总结方法:要抓住关键词理解隐藏在句子后面的情感。

片段二:另一位教者在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的时候,指导学生深刻感悟为何用“扑”而不用“飞”?引导学生想象海鸥大声鸣叫似乎在说些什么?从“白色旋涡”体会海鸥对老人的不舍、悲痛,对老人的一片深情。

在这两个环节的教学中,两位教者采用了先整体感知再深入感悟的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推敲、比较、替换等手段,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懂得课文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这个过程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而且教者非常重视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理解隐藏在句子后面的情感。在高年级的教学中,这是一个难点,也是必须要教会学生的一项技能。两位教者在这一课例的教学中,不但在这一处,在另外的几处环节中也运用了同样的方法去指导,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阅读教学的语言训练是一种思维训练,用词造句的准确和灵活,反映了思维的准确性和灵活性。语文能力的提高是螺旋式的,必须有一个不断深入理解、积累的过程。在这些环节的处理中,教者处处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以语言训练和语言表达为主线,从“文本―语言―情感”之间的延伸,让每一个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掌握方法、发展思维,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二、科学训练,打造学习型的课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省分赋觯骸敖淌υ谥傅佳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于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在当前的学习型课堂中,我们要转向以导学为重的教学,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两位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进行科学的训练,在训练中教给学生方法,在训练中让学生学会运用,既打造了人人参与的活泼课堂,也更深一层地引导学生亲密地与语言接触,进一步提升语文能力,构建了一个和谐、活泼的学习型课堂。

(一)夯实语文基础,落实积累性、巩固性训练,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片段]老师指导学生认读生字,其中一个词是“相依相随”,教者马上对学生进行AABC形式词语的训练,学生纷纷举手,展示自己积累的词语。

这一环节中,教者善于抓住课堂的知识点以及课堂的生成,对一些知识点进行巩固、提高。这是我们在语文课堂中必须要落实的,只有这样才能对语言文字进行更有效的训练,学生才能学得更牢、更好。

学习语言要重视理解,更要重视积累,学生只有通过大量阅读,直接感知、熟记、积累课文的语言材料,才能提高语文水平。我们要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便要从积累抓起,只要学生头脑中的“语汇仓库”储存日丰,将来就会“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叶圣陶语)

(二)指导方法,落实运用性训练,营造语言训练广阔的空间

片段一:老师要求学生汇报两个段落的段意之后,接着要求学生说说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在学生的汇报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正确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让学生总结出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老师再加以点拨。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总结方法的过程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地进行,整个过程,循序渐进,既复习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又培养了良好的思维习惯,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事实上,我们要构建学习型的课堂,不能停留在仅仅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方法。正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方法,给学生更多发展的空间,才是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

片段二:老师出示句子:“‘太阳偏西,老人的塑料袋空了。时候不早了,再过一会儿它们就要回去啦。听说它们歇在滇池里,可惜我去不了。’老人望着高空盘旋的鸥群,眼睛里带着企盼。”教者让学生谈:“老人企盼什么?”紧接着追问:“企盼的近义词是什么?”学生汇报“渴望、盼望、期望”等词后,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通过近义词来理解词语的方法,同时再引导学生复习理解词语的其他方法,最后让学生带着企盼的心情去品读句子,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在这个环节中,教者善于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再次温习理解词语的方法有:解词本义、利用近义词理解、拆字法、联系上下文理解……与此同时,通过学生的谈感受和品读,走进老人的内心,理解了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层意思,可谓是“一箭双雕”。如此一来,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以及学习方法的掌握就有了一个深挖的过程,其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尼采说过:“在你立足之处深挖下去,就会有泉水涌出。”如此点拨指导,就是一次直至泉水涌出的深挖。

在以上环节的教学中,教者在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的鉴赏不停留在浅尝辄止中,而是通过方法的指导,引领其进入词语、句子内部感受语言形式怎样表现文本内容,说到底,就是实现学生与文本、与语言的真正接触,既落实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训练,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学力。

文学作品,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多数情况下,教学还是要走一个来回,即让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内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看看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感情创造形象的。两位教者在教学中,注重从“文本―画面―文本”之间的来回,引导学生发掘文本中深层次的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师引导的过程正是实现了“语言―形象(情感)―语言”的一个来回,实现了学生与语言零距离的拥抱,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三、落实自主学习,拓宽学生发展的空间

新课程要求我们,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与语言接触来提高语文能力,令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不断提高,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能优化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学会把学习的交还学生,拓宽学生自由表达、自由发展的空间,而老师则做好“导师”的工作。

在这两节课中,执教的老师都能做到这一点。课堂上,不论是学习生字,还是品读句子,都让学生主动去读书,主动去发现,主动去思考,主动去寻找想学的东西,而老师切实做好了导学的工作,为学生的自由发展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在教学过程中,两位教师都设计了很多让学生自由表达的舞台。有:

如果你是其中一只海鸥,你会怎样为老人祈祷、祝福?

如果你是其中一只海鸥,面对老人的遗像,你会说些什么?

(听教师配乐范读句子)谈谈你似乎看到了什么?

假如你是那位老人,你还会给海鸥们起怎样的名字?

如果你是那“翻飞白色”中的一只小海鸥,面对着这样一位深深爱着你的主人,你会说些什么?

(师出示老人塑像照片)之后又会发生什么事呢?发挥你的想象,把你的想象写下来。

……

在这些环节中,教师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必须通过学生与语言接触来提高语文能力,因此大力构建了一个让学生充分发挥的舞台,同时也通过读写结合的训练,实现了语文知识“从读到说,再到写的迁移”这样一个学习过程。

在学习型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更要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中,在情感的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

“语文课就是要与语言文字亲近、亲密、亲爱,而不是把它冷落在一旁。”从这两节课我们可以看到,学习型课堂,是教师和学生愉快学习与交流的地方,也是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学生能力习得为目标,真正培养、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基地。

第6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训练点;引领;品读;感悟;拓展;延伸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130-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应是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品味,体验特定情境中人物的情感,领会作品的人文内涵,领悟文本的表达方式。所谓训练点,就是学生语言实践和感悟文本内涵的一个“切入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抓住训练点引导学生阅读,实际上是在为学生搭建一个学习文本、理解语言、掌握方法、吸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丰富思想感情的便捷桥梁,能让学生充分地感受文本中语言文字的魅力,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

一、找准训练点,引领品读

所谓品读,即是通过反复吟哦,弄懂字词句段的含义。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品读文本的重点字、词、句、段。因为这些内容承载着文本的价值和作者的情感,有着较为深刻和饱满的内涵,是需要深入挖掘的。《桂花雨》一文,教师可以这样设计语言文字训练点。

1.明确要求,圈画文中描写“桂花香”的句子。这七句话句句带香,但写法各有特点,请选择自己喜欢的两三个句子品味,可以圈画妙词,可以用简短的语句表达感受,可以标示自己的疑问,可以入情入境朗读等等。

2.对比品读,体会用词的传神。让学生充分品读后,抓住课文的精髓句“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与家乡的桂花进行对比“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感受两个“浸”字的精妙——哪个词描绘了桂花的香气?(浸);明明是桂花的香气“飘”在村子里,作者却说村子浸在桂花香里?不一样吗?(体会“浸”的用法);什么旁?(对,泡在水里叫浸。水看得见摸得着,香气只能嗅到。但用了一个“浸”字,这香气不但闻得到,还能感觉到了,特别传神。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怎么读?(轻一些,柔一些);一起读,让我们的教室也浸在桂花香里吧!

二、找准训练点,引领感悟

感悟既是一种心智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体验。对于阅读教学而言,感悟是结合训练点进行的语言实践体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找准训练点,引导学生进行多维语言实践体验。

1.在情景体验处感悟。语言和思维是相互发展、相互促进的。实践中,教师根据学生学习需求,创设文本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体验,促使学生将思维的触角伸向文本的重点,在兴致盎然的积极思维中不断发现、思考,理解文本,感悟内涵。如,教学《搭石》一课,教师在上课时抓住关键句“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给人画一般的美感。”教师通过引读,创设文本情境。教师引读: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去),(速度渐快,师生合作开火车轮读)。师:让两组学生模仿走搭石,其他学生诵读,边走边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师:这走在搭石上“踏踏”的脚步声,像——(生:轻快的音乐)(速度渐快,引读三遍)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深情诵读、品读感悟、多维互动、深化了对“一道风景”的理解。通过体验感悟,体会到景的美,人的美,人与自然和谐的美;领悟乡亲们默默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生活传统和相亲相爱、友好互助的美好品格。正如崔峦老师说的:“这样,语言、情境、人文内涵全都有了。”

2.在写法独特处感悟。阅读教学应抓住文本语言写法的独特之处,如那些贴切的用词,充满节奏感的排比、巧妙的拟人,矛盾的内容等。文本内容矛盾处往往是文中主人公内心的挣扎,显现人物的复杂心理,能激发人思考的欲望。教师要抓住这个训练点,让学生换位思考,了解主人公内心,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内心表达。《桥》这篇课文,细致地刻画了老汉和小伙子的形象。把两人前后各自的动作对照一看,就会发现矛盾的地方。师:老汉“揪”是把小伙子从哪里揪到哪里?老汉犹豫了吗?哪几个词可以看出?(突然、冲、老汉揪得像大山一样果断。)师:老汉与“揪”相反的动作是“推”。老汉为什么一“推”?(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小伙子。)师:小伙子一“瞪”,是对老汉的不满。他为什么一“推”?(心甘情愿地把生的希望让给老汉。)矛盾之处跃然纸上:老汉:揪——推;小伙子:瞪——推两个人物说的、做的,前后似乎充满了矛盾,让人似懂非懂,直读到课文的结尾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们是一对亲生的父子啊!老汉的“揪”和“推”;小伙的“瞪”和“推”,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呢?写一写,老汉与儿子的内心独白。通过说话练习,让学生领悟到看似矛盾的语言实质是对老汉、小伙子的赞美。

3.在文本隐含处感悟。阅读教学也常常需要抓住文本隐含的语言训练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或对文本空白处拓展实践,促进学生朗读、思考、探索,感悟文本内涵。在教学《小柳树和小枣树》一课中“小柳树得意地跳起舞来”这一语言空白点,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想象感受小柳树得意的样子。进行角色体验说话,“假如你就是这棵小柳树,这时会得意地说些什么呢?”学生有的说,“小枣树,你看我身上的叶子又细又长,而你才长出几片小小的叶子”;有的说,“小枣树,你看我长得多漂亮,而你的叶子长得太慢了,多难看!”等,学生不但活化了文本语言,而且进一步体会到小柳树的骄傲自大,与下文小枣树看到自己的短处,欣赏小柳树的长处,形成鲜明对比。

三、找准训练点,引领拓展、延伸

阅读教学常引导学生通过文本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实践,使学生在言语实践中逐渐领悟语言,在拓展延伸中发展语言。因此,教师应找准文本拓展、延伸这个训练点,发展学生语言,丰富学生心灵,升华学生自我。学完《两只小狮子》,引导学生说说懒狮子听了妈妈的劝告后,会怎么生活呢?在互动交流中,以“懒狮子的变化”为题引导学生续编故事,从而更深体悟文本,达成教学目标。

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通过在各文本中找准训练点,进行多维语言实践,让学生积累包括语言材料、篇章样式、人生体验、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内容的同时,丰富心灵,实现自我升华。

参考文献:

[1]人教版(2011版)小学语文教材[M].

[2]人教版(2011版)小学语文教学参考书[M].

[3]张洪玲,陈晓波.小学语文(2011版)《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

第7篇

一、遵循学生思维发展规律

一般的思维发展规律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在小学阶段,有许多抽象的概念学生没有感知过,这些抽象的概念如果得不到形象思维的参与,那都是无法顺利理解的,即使教师反复解释说明,学生读得再熟,也难以形成准确的表象。怎么办呢?只能从具体的形象事物出发,逐步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如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文,指导学生理解“盯着”,我是这样做的:“瞧,黄老师正盯着教室天花板!大家看看黄老师是怎么做的!”学生马上举手说:“黄老师在看天花板!”师:“对,‘盯’字里有一个目字旁,说明是用眼睛看的意思。大家再观察,黄老师是怎样看的。”我再一次盯着天花板,学生又举手了:“黄老师看得很认真!”“黄老师看得很专心!”“黄老师眼睛眨也不眨一下!”这样通过动作演示,化抽象为具体,生动有趣,既遵循了思维发展规律,强化了词语的训练,又发展了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指导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

在语言训练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考虑如何传授语言文字知识,而且要考虑让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思维方法有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这些思维方法,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要教会学生思维,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通过比较进行抽象概括。如,教学《桥》一课中“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一句话时,有些老师直接说出这句话表达了老汉的不徇私情。多数学生不知其所以然。另一位教师则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请同学们看课文插图,看老汉的表情,你看到的是什么?

生②:是愤怒。

生③:是毫不犹豫。

师:再看这段文字,你从哪些字词中可以体会到老汉的愤怒、毫不犹豫。

生④:我从“冲、揪、吼道,像只豹子”体会到的。

屏幕出示这段话,点红生④说的字词。

师:请同学们自由练读,读出老汉的愤怒、毫不犹豫。

师:排到后面去!排到后面去!越靠后越靠近什么?(死亡)可这个小伙子是他的亲生儿子呀!这时,你心里油然而生的是什么?

这样,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的语言文字,一步一步概括出了“不徇私情”精神,学生不仅掌握句意,而且掌握了思维的方法。

三、创设思维发展的情境

创设思维的情境,主要在于教师,就是要想方设法为学生的思维创造一种氛围。

一要创设问题情境。任何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有价值的问题能启发儿童深刻思考,并能引导他们去提出新的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认识能力,促进读写技能的发展。因此,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设计出精当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二要创设活动情境。感情的东西越丰富多彩,学生的思维活动就越顺利越活跃。另一方面,在感性活动中,又必须让思维积极的参加进去,以提高活动的效果。如,有经验的教师教学《捞铁牛》一课之前,先在水中放一个盆,再往盆了放石快,然后再把石快拿出,让学生观察水盆的水的沉浮情况。在此基础上教学《捞铁牛》,学生对“船舱了装满泥沙”、“向上托的浮力”等词得到了真正的理解,并深刻理解了文中“装上沙”“铲上沙”“上浮”的因果关系,发展了逻辑思维能力。

三要留给思维的时间。教师接二连三地提问题,学生匆匆忙忙地回答,表面看来,重视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实则没有让学生很好地思维,再是教师只注重学生回答的结果,忽视了学生思维的过程。如教师问:这篇文章可以分为几段?学生答:可以分为三段。学生为什么分为三段?他是怎样思维的,教师心中无数,学生也未必思维得在理。因此,教师要舍得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把这个思维过程摆出来,才能看出学生的思维合不合逻辑,能否辨证地看问题,这时,教师才能因势利导,开阔思维,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

四、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教师切记给学生定筐筐设套套,要想尽千方百计把学生思路扩宽,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思考。还要强调灵活性,这条思路行不通,学生换另一条思路。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大量的感性认识,抽象概括出问题的含义。学生理解角度广,运用面就必须阔,语言文字得到训练,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第8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语言文字;有效训练

一、语言文字训练的历史及现状

我校地处民族聚居区的学生,他们大部分不懂汉语或懂得不多,这就存在一种“语言关”的问题,使他们在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上受到一定的局限,加上彝语和汉语的发音差异,无形中给他们造成了很大的思想压力,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很多困难和不便。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得不突破的问题。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很多教师重视了“自主、探究、开放”等阅读形式,语言训练的内容越来越少。教师带领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词写字,空出大部分时间进行默读、复述、背诵等语言训练的现象越来越少,使得少数民族学生语言关更难过了。

二、语言文字训练――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石

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宜采取不断反复、螺旋式上升的训练方式,企图一蹴而就,是不切合小学生学习语文、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如果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能真正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习语言的规律,让学生对每篇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眼看、口读、心想,用尽可能多的时间让他们参与语言文字的训练,长此以往,学生定能达到自主读书、自主作文的水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由此可见,语言文字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它是语文教学的主干。那么,如何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呢?

三、有效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方法

1.正确理解语言文字训练的定义

对少数民族学生而言,首先要听得懂,必须从简单的对话入手进行语言交流,明白别人讲话的意思,同时还必须遵循语言文字训练规律。有些教师为应付考试而搞题海战术,让学生机械地抄抄写写,死记硬背,这样的做法被误认为就是语言训练。语言文字训练不同于工匠式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由简单到复杂,由粗放到精确的递进式活动。

2.抓好阅读教学中的三个环节

备课时要找准训练点,做好预设;课堂上不放过训练时机,做好生成;根据学段目标做好常规训练。这是抓好语言文字训练的三个环节。三个环节的成功操作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熟练掌握,同时也考验教师的语言文字功底。利用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抽象文字符号的兴趣,不断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如,猜字谜、找朋友、风车转转……将这些儿童学前生活中的游戏引入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学前游戏的乐趣,对识字就会兴趣盎然。

3.注重阅读教学中的读、复述和比较训练

加强阅读的训练,就要让学生优充分接触语言文字,多读课文。读有默读、朗读、背诵。默读,是理解词语、熟悉句子、感知内容的好方法。朗读,既是吸收语言文字的有效手段,也是培育感情的有效方法。背诵,是大量积累语言文字材料的最有效方法,以便提高学习效率。

第9篇

关键词:亚高原;训练基地;体育资源;评价;开发

中图分类号:G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5-0242-03

前言

亚高原训练效果越来越受到体育界的认可,近年来,体育科研部门分析各国家队在贵州清镇和甘肃榆中亚高原训练基地训练取得良好效果的原因,认为虽然亚高原的低氧刺激程度不够深,但是在训练上能够使运动员保持平原的训练强度,对于运动能力的提高是有利的。汶川及周边地区是否适宜建立高原训练基地,建立何种规模的训练基地,建成后的基地是否具有优势,本文从训练学及其体育资源评价相关因素的角度进行可行性的分析研究。体育资源评价的范围较为广泛,是一种包括体育资源环境和体育开发在内的综合评价,建立四川汶川亚高原训练基地,考虑的因素是其资源价值、资源存在条件、体育参与条件。在阿坝州建立自己的亚高原训练基地,必然会对四川省的体育事业作出贡献,对震后民族地区体育、经济等可持续发展都有促进作用。

一、开发四川汶川亚高原训练基地的资源价值

开发四川汶川亚高原训练基地体育资源时,资源价值是我们考虑的首要因素。体育资源价值内涵丰富,但主要体现在体育训练价值、体育旅游价值和体育文化价值和体育经济价值四个方面。其中训练价值可从适宜性、高效性和经济性等多方面来衡量;体育旅游价值可从参与性、体验性和观赏性来反映;文化价值包括休闲娱乐和传承民族文化两个方面;体育经济价值包括体育产业化与一体化。

1.训练价值

亚高原区域训练具有一定程度的缺氧刺激,又能避免高原训练中的不利因素。运动员从平原到亚高原不必经过一周的适应期,就可以直接进入正常训练,负荷可接原水平。据了解,阿坝州田径队训练基地就在茂县,随着阿坝州耐力项目水平的提高和高原训练热潮的兴起,吸引了省内高水平的运动员前来训练,并取得显著的训练效果。随着高原训练研究的深入,传统高原训练的弊端也逐渐显现,新的改良方法不断提出。高原训练的研究又派生出高平交替训练、高高交替训练、阶梯式训练、穿梭式训练、高住低练、低住高练以及模拟训练等,大大丰富了高原训练的理论。

高原训练功效的生理学机制通常被认为是机体对氧不足引起的血氧过少的适应结果是缘于空气中氧分压降低的作用,在高原环境中训练,氧不足缺氧和负荷缺氧同时存在,氧分压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使负荷缺氧不断加深,负荷缺氧的等级逐渐上升又使肌肉工作变得困难起来。平原运动员在高原训练要达到平原训练的运动负荷必须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海拔越高,适应期越长,适应期内,如果运动负荷和持续时间超过机体的适应能力,那么机体将会进入衰竭,导致疾病,如果负荷量和强度过小,则会导致力量损失的危险,因此,如何缩短适应期,在适应期内保持较高的训练负荷,决定着高原训练的时间和总体效果,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其中一个就是阶梯式高原训练,阿坝州地理环境适合运动员阶梯式高原训练的需要。

2.体育旅游价值

民族体育兼具了表演性、观赏性和易于使旅游者参与的特性,因而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投入成本低、易于开发、易见成效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旅游资源。成立和完善四川汶川亚高原训练基地,无疑将会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运动员到这里来进行训练,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同时,提高四川和汶川的知名度,为汶川亚高原基地的开发、促进汶川亚高原旅游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作出贡献。阿坝州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著名的旅游胜地四姑娘山、卧龙、红原、九寨沟、黄龙等,风景宜人,空气无污染,透明度高,空气含氧量适中,气候凉爽宜人,是休闲的理想场所,也是人们假日旅游的好去处,所以旅游资源价值较高。

3.体育文化价值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能较为全面地折射民族文化的个性与特征,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的文化资源。由于各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和不同,在长期的生产和实践活动中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体育。这些项目不仅具有独特的民族性、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表现形式各异,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具有健身价值、观赏价值、娱乐价值、教育价值,可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爱好的游客的需求。亚高原基地将为阿坝州各族人民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与健身场所,对于推动本地区的全民健身活动的进一步开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把亚高原训练基地作为载体,把少数民族体育开发出来成为产品投入旅游市场,可以丰富旅游文化产品市场。

4.体育经济价值

建设高水平、多功能、集中强化型的省级运动训练基地,为运动队参加各类大型比赛提供集高水平训练、科研、教练培训、恢复、营养等多位一体的服务,使基地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集运动训练、群众体育、观光旅游、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基地,推动阿坝州体育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其成为地震地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将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与旅游事业发展相结合起来,使这项文化资源发挥它应有的价值功能,在保证运动队训练的同时,将部分场馆和体育健身设施向观光旅游的游客开放并施行有偿服务。

二、开发四川汶川亚高原训练基地的资源优势

开发四川汶川亚高原训练基地体育资源时,资源优势是我们考虑的首要因素,四川省阿坝州亚高原训练基地具有良好的高原训练优势。

1.特殊的地理位置适合基地建设

汶川、理县、茂县属于亚高原,显著的垂直地带性为运动员提高机体代谢水平,促进生理机能改变都有明显作用,从体育训练科学上说有其实用和广泛的优势。四川北有甘肃榆中亚高原训练基地,海拔1 960米,南有贵州的清镇亚高原训练基地,海拔1 200米。四川汶川、茂县、理县(茂县临北部岷江,理县临杂谷脑河,汶川则在两河交汇处)三县城相距50余公里,海拔在1 300米~1 600米,其中汶川海拔1 325米,理县1 520米,茂县1 590米。

汶川亚高原训练基地海拔适中,梯度差很大,地理环境独特, 该地理位置离平原100公里~180公里,到高原100公里~200公里,有利于实行“高住低练”或“低住高练”,能够适应高原训练的不同要求,使教练员根据训练需要进行“高―高交替”、“高原―亚高原―平原”交叉训练。在阿坝州,可以形成了以汶川亚高原训练基地为中心的梯度训练场所,即水磨―汶川―茂县(或理县)―马尔康(红原或若儿盖)高原训练段落、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特别适合运动员阶梯式高原训练的需要,适宜不同水平和训练年限运动员的高原训练,适宜高――高交替或穿梭式的高原训练,适宜世居或久居高原运动员的高原训练。

2.震后援建大量先进的体育设施

汶川地震前,汶川、理县、茂县体育设施比较落后,地震后,在援建省市的支持下,修建了大量先进的体育场馆。基地建成后,将成为国内兼有高原和亚高原优势的综合训练基地。阿坝师专重建在汶川县水磨镇,国家总投资近10亿元,其中体育设施有综合体育馆、多功能训练厅、标准田径场、足球场等,2010年国家追加3 000万元,在阿坝师专修建少数民族体育训练馆,如推杆、押加等,特别是藏羌传统体育以及阿坝州的优势项目。

3.适宜的气候符合高原训练条件

汶川、理县和茂县气候条件就较为理想。显著的垂直地带性为运动员提高机体代谢水平,促进生理机能改变都有明显作用。此外,这里年平均气温在摄氏十五度左右,且夏日气温较低,日温差在摄氏十度以上,而且气候符合高原训练要求, 是理想的亚高原训练场所。下面以汶川县气象为例(见下表)。

湿润的空气对降低高原太阳辐射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空气的湿度一般是以水汽压和相对湿度来表示,其大小与当地的降水量和蒸发量密切相关,汶川全年的降水量392mm,蒸发量1 627mm,全年平均水汽压11.4毫巴,相对湿度63%,平均风速1.3米/秒,日照时数1280。汶川适宜训练的3―11月份,平均气温18.4℃,气温较高,空气较为湿润,3―11 月份的气候条件适合进行高原训练,适宜高原训练的月份较长。

4.能提供良好的体育参与条件

体育参与条件可从场地设施、食宿、交通通讯等方面来考察,体育参与条件是一个可以改变的因素。四川汶川亚高原训练基地有较为完善的体育场地设施,具备便捷的交通通讯、良好的食宿条件,可以很好地发挥本地体育资源的综合效益。都汶高速、兰成铁路途经茂县,到成都就1个小时左右,形成了以阿坝汶川亚高原训练基地为中心的梯度训练场所。距理县县城25公里15公里的古尔沟温泉休闲度假区,地处米亚罗国家级人与生物保护圈的核心区域,海拔在2 015米~5 922米之间,沟内自然景观原始古朴,以山雄、水异、林秀、动植物丰富为特色。该温泉为62摄氏度,日流量为3 000吨,含多种微量元素和常量元素,该天然温泉水大温高,对保健理疗恢复疲劳,治疗慢性伤病具有较好的作用。

三、措施与建议

1.进一步推进综合研究

进一步加强对汶川县城及周边地区(如理县、茂县、马尔康其县城海拔在1 300米~2200米左右)亚高原气候、环境等的实地调研与实验研究,与亚高原训练有关的运动训练、运动人体科学、环境学、体育产业等的综合研究,提出在该地区建立亚高原训练基地可行性研究的实验报告。通过和国内知名体育专家、教练合作,利用他们实验室的优越条件及对口支援,不断提高阿坝师专体育系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强化人才培养,营造一个有利于吸纳、培养、激励人才的机制,逐步走向正规化和制度化,从而提高体育训练和体育旅游服务质量,建立良好的体育训练和体育旅游软件环境。

2.加强基地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汶川亚高原训练基地体育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的基础。未来十年,将该基地打造成为国家级兼有高原和亚高原优势的综合训练基地资源规模、食宿、场地设施。分别到榆中、多巴、清镇等地进行实地调研,对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体育场馆设施、生活条件、训练设施进行详细的调查。先行建设汶川亚高原训练基地地区的基础设施,以有利于东中西部商流、物流、信息流、人才流、资金流的相互沟通,为日后汶川亚基地全面展开的大开发改善投资环境。

3.推动基地体育产业开发

开发和利用四川汶川亚高原训练基地的体育资源的多种功能,同时可进一步开拓体育训练市场、体育用品市场、体育竞赛市场、体育劳务、信息市场,促进体育产业的迅速发展。今后汶川亚高原体育产业的发展基本思路是:扩大对外开放,突出民族特色、优化资源结构、分期分批开发,坚持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多方联动、分步实施的原则,大力引进资金、人才和管理经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把体育产业作为汶川亚高原经济新的增长点。加强马尔康、红原、汶川周边地区以及甘肃榆中高原训练基地、多巴高原训练基地、贵州亚高原训练基地的区内、外的联合,形成一个既有汶川地方特色、又兼有国内外广阔客源市场的体育产业体系。

4.建立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对培养民族地区,特色体育运动项目人才,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对挖掘、整理、提升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也对汶川亚高原综合性体育基地建设可行性论证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阿坝师专多年来,开设了毽球、珍珠球、高脚竞速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为阿坝州参加全省、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培养了大批优秀运动员,并在射弩、珍珠球、押加、高脚竞速等优势项目上取得了骄人成绩,阿坝州少数民族训练馆落户阿坝师专,对促进建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优势学科,突出办学特色,加快专业建设和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结束语

汶川及周边环境在海拔高度、气候条件、场馆设施、交通以及后勤生活等方面,都具备建立高原训练基地的基本条件、与国内综合性的高原训练基地多巴、榆中、昆明相比,在地理分布上南北协调互补,在气候条件和海拔高度上各有千秋,由于汶川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域关系、形成了水磨―汶川(茂县或理县)―红原(马尔康或若儿盖)高原训练段落、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在高原训练中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作者综合分析后认为,在四川阿坝建立高原训练基地,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训练学优势,有获得良好的训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可能。

参考文献:

[1]盛建国.建立榆中亚高原训练基地可行性研究――训练学专题论证[R],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