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4:51:59
导语:在初中美术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1胡堆乱砌,信息轰炸
由于多媒体的信息容量和展现方式,部分老师却将多媒体运用到一个极端的位置。多媒体作为教学的工具和课堂内容的补充,却被本末倒置,灌输太多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图片和视频的狂轰乱炸,反而导致学生应接不暇,对课堂和作品内容不深刻,压榨学生的思考空间,将整堂课变为一节“欣赏课”。
1.2课件花哨,背离初衷
初中美术老师都是具有深刻美术创作和鉴赏能力的艺术指导者。而部分艺术指导者因追求多媒体课件的艺术感、呈现的多样性,反而忽视了课件内容的主体和教学板书的设计,导致学生将注意力放在多媒体的呈现方式而非多媒体的教学内容,以至于教学目的未达到。
1.3引导变讲解,学生麻木化
古云“尽信书不如无书”,笔者认为“尽用多媒体不如无多媒体”。部分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忘记自己作为教师的“引导”作用,而变成了一个“解说员”,反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从书本的生硬变成了多媒体的无趣,可能引起学生多多媒体的麻木,使得新教学方法适得其反。
2采用多媒体进行美术教学的原则
2.1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切勿狂轰乱炸
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切记不要堆砌过多的视频、图片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狂轰乱炸。不要因为新课标提倡的新式教学方法而滥用多媒体。教师需在课堂知识补充之余,给学生留下思考空间。多媒体教学内容需要有重点性、针对性,一方面重视多媒体带来的教学容量的提升,另一方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艺术之美。时刻记住,多媒体只是教学方法的一种方法而已,而不是教学的全部。
2.2立足教学主题,合理运用多媒体
初中美术教学的主题是“教学”二字,在多媒体的运用过程中应紧贴“教学”而不是为了展示老师的艺术才能将多媒体课件的花哨发挥到极致。在课件设计中,应该松弛有度,紧抓当期教学主题,运用老师自身的艺术素养向学生展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着重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欣赏和感知能力。
2.3正视待教师主体地位,带动课堂效应
教师是课堂的主体人物,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关键因素。而部分教师自从运用多媒体,将自身退化为“解说员”。这好比导游带团,本来是让游客感受景物的人文与美,却变成了导游一个人在“背课文”。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将引导学生的重任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依赖多媒体,以为有了多媒体学生就会提高自身积极性。“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拉”,教师作为火车头,更是要拉着学生向前跑,利用多媒体教学来带动课堂气氛,多与学生互动,将多媒体内容和教师的引导有机结合起来,利用新式教学跟好的达到教学目的。传统的照书念的教学模式并不理想,多媒体教学打破时间、空间、容量、单一的方式,扩充教学手段,将初中美术课堂变得生动,将学生带入更广阔的艺术空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原本抽象的、生硬的美术知识,通过多媒体这个载体变得具体,生动和充满趣味性,初中学生将更能够接触这些浅显直观的知识,这为初中美术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3多媒体在初中教学不同教学方面的应用
3.1多媒体教学在素描、色彩课上的应用
素描和水彩是初中美术课教学的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构图、造型能力和对色彩的敏感和把握程度,提升学生的基础美术素养。但是从小学到初中,并没有对素描和色彩课程的专业教学和引导,形成了该类课程的断层。教师在讲到“构图”、“透视”等专业名词的时候,需要学生由具像到形象的分析,抛开物体的固有邢台,分析整个画面的内部结构,从宏观着眼。而说到这些,学生往往一头雾水,而且在进行实际操作的时候很难看出其中的妙处,素描课和色彩课最终只是一个表面形式的课程。利用多媒体教学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利用多媒体3D完美的展示物体的透视效果,使抽象事物具体化,使学生在观察物体透视的角度和方向时更加容易,真正帮助学生提高了对素描的理解。在色彩教学中,教师可以立足于课本,多样展示教材之外的相关内容,很大程度上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进步空间。在欣赏之余,更是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思考美术作品的构图以及对色彩的应用,极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3.2多媒体教学在手工制作课上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应用到手工制作课的效果并不如美术欣赏课的直观和明显,但是利用多媒体可以为学生的手工制作提供更多奇思妙想和实际操作技能。传统美术课的手工制作,老师需要亲自为学生做教学示范,而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并未达到一个高效率的教学示范效果。而多媒体教学的提倡和使用很好的解决了初中美术教学的这个难题。通过网络,教师可以搜集或者录制手工教学视频,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观看清晰的多样化教学视频,学生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结合多种操作方式进行手工制作,而不是一味照搬老师的方法。课余时间,学生也可以自己寻找或者录制手工制作视频,在课堂上为其他学生播放,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增加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也极大鼓励学生自己的创新、创作。
3.3多媒体教学在美术鉴赏课上的应用
美术世界广阔而渊博,就成年人而言都不敢妄下对美术作品的评论之言,更何况要让初中的孩子去品味、鉴赏美术作品。而这又恰恰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初中的孩子才敢直言不讳的说出美术作品给自己的带来的感受。所以,为了发挥孩子的创造性,我们打破美术课本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给孩子们一个自由的、丰富的美术天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初中美术老师可以找到很多相关的作品,让学生对其进行鉴赏。如在色彩鉴赏方面,老师可以搜集大量梵高的作品,让学生对其作品的早中晚期进行感受和点评,而后再对学生进行梵高的生活背景介绍,让他们体会作者带入自己绘画的感情,此后,再让学生对梵高的作品进行点评。透过这个案例举一反三,学生可以在教师循序渐进的引导下一步一步深入美术世界,在课本的有限内容下通过多媒体扩展到广阔的技术空间,培养学生自身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
4结语
美育的首要目标就是端正学生的审美观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所以,作为美术教师,须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不断进修学习,提高美学素养,通过日常教学中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做好备课,课中创设生动的美术教学情境,课后反思教学效果,不断改进、完善课堂教学。调动一切教学资源、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深入到美术学习中,提高美术课堂教学实效。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美术评论活动,这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方式。以前我们对美术评论有认识误区,认为不是学生学习范畴内的事情,与学生没有交集,是专业美术评论家的事。事实上,任何人看到一幅美术作品,一定会有独特的感受和认知。美术教师就应准确抓住学生的实际感受,作为认识和深入探究美术作品的突破口,引领学生完成对美术的欣赏。这样的教学过程,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探求新知的自信心。
二、新课程理念下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各个行业永恒的主题,艺术同样需要创新,需要新鲜血液不断注入其中。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初中学生思维认知能力最具张力和活力,可塑性也最强。他们对新事物很敏感,认识和接受新事物很快,充满热情,勇于探索。这些是形成创新能力要具备的基本素质,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开发,激发其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须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独特的思维和感悟,并为其思维能力无拘无束的发挥创造环境。教师应采用科学有效的、饶有趣味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和美术表达的冲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准确分析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用艺术的视角发现和理解事物,提高学生的艺术观察力和创造力。如在讲美术造型时,我让同学们利用课外时间,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兴趣,用橡皮泥或胶泥制作一个造型作品,下次上课时带到课堂上,公开评选优秀作品。结果下次上课时,同学们带来的作品花样繁多,一个个踊跃展示自己的作品。有的作品制作得很精美,完全想不到是出自初中生之手;有的作品虽然不尽人意,但也能感受到学生努力的影子。可以看得出,同学们都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有了不小的进步。
三、新课程理念下合作能力的培养
团队合作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合作学习的理念。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帮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沟通,这是他们走向社会,走向未来必备的能力。在小组合作中,还可以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密切配合,调动各自掌握的资源,丰富学习内容和方式,优化学习结构和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让不同特点、不同个性的学生都有机会发挥特长,献计献策,提出不同的见解,在完成共同的任务时,锻炼了发现、分析、思考、表达、创造等方面的能力。合作学习是值得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进行尝试和探索的。如在美术欣赏课上,教师先呈现一幅美术作品,然后分组讨论,选出代表说出该小组对作品的分析和认识,再通过小组间的讨论,最后总结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和精神;再如,在美术制作课上,教师先布置任务的主题,然后分成多个小组,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充分发表意见,他们制作的美术作品往往出人意料。然后组织同学们展示各小组的作品,让大家评选优秀的作品,进行鼓励表扬。通过这种分组合作的教学形式,以学生为主体,活跃了学习的氛围,调动了所有学生的潜力,学生在互相帮助、合作的情境中,经常会有惊人的表现,教学效果自然得到提升。
四、结语
一、目前高校美术通识课的教学方法
现在高校美术通识课选修大体有三种类型:一是纯鉴赏型为主的偏重理论灌输的美术通识课。尽管老师备课很认真,课上讲了很多道理,可是学生却昏昏欲睡,因为学生还是觉得和其他课一样处于被动(灌输)一方。由于他们一定的生活阅历与感受,加之缺少较多的艺术实践,所以学生很难理解并认同这些高深的文艺理论。二是以传授技术为主的偏重单纯实践的美术选修课。老师按美术专业训练办法,不考虑非美术专业学生的想法,一开始就教学生们素描、速写等,然后再上色彩写生课,从头到尾,学生只是学到了一些素描、色彩的模块技术,其实他们仍然不懂得艺术。三是只强调继承,不强调发展的美术通识课。老师从工笔花卉临摹为起点教学生,历经山水、人物,让学生学到一些传统中国画的技术。好处是有继承,坏处是难发展,也难创造等。这些教法固然有一定的益处,但确实也有偏颇之处,表现为这种不以学生为中心,单一的,重技术、轻艺术与人文的教学模式,往往容易形成千人一面、大同小异的艺术教学效果。这不是当今时代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创新精神的理想通识课教育模式,这种脱离社会实践、知行分离、“闭门造车”的教学模式迟早要被新的美术教育模式取代和改造。WWw.133229.cOm
二、构建新的美术通识课教学模式
面对高校美术通识课普遍课时少、一般大学生又缺乏美术基础的实际矛盾,我们选择了利用乡土人文景观资源,以构建学生实践创造能力为主、边做边学的综合美术创作教学方法。这让不具有写生基础的学生一开始就较快地进入我们所倡导的重过程、重行动,以创造为主的美术学习,把专业技能掌握与创作、综合运用结合起来,这种互相融合的创作与技能训练,会使学生在动眼、动脑的认知训练和动手、动口的实践过程中,更快地懂得艺术与技术的不同之处,开阔他们的艺术创作视野,培养他们的艺术创作修养,积累他们的艺术创作经验。在此基础上,加快形成非专业学生的艺术诸元素的应用经验和形式美构成能力,如对构图、形体、黑白、色彩关系、疏密、点、线、面的处理能力等。创作课强调美术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重视培养学生们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我们期盼用全面综合的美术教育手段,去提高学生富有创造性的、积极的认知、动手技能和情感体验水平,使他们内在发展需求与美术学习相吻合,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这一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美术通识课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
结合美术通识课的特殊要求,笔者着力把激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学重点,把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标新立异,具体运用到美术创作的各步骤与各阶段学习实践中,结合各个环节中的问题与困难,通过美术教学平台,贯通与开发学生的认识方法、思维方法、实践动手方法、解决问题能力和表达他们情感的能力。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充分鼓励与肯定学生表现出来的任何有个性的想法与做法,在形象思维与创造中,发现与张扬每个学生的天性与爱好,用平等、民主、协商的态度,营造创造性思维发挥的教学氛围,积极与学生切磋、讨论,解决碰到的各种问题,想方设法让学生逐渐认识自我的价值,鼓励学生自信,充分发挥自身无穷的潜力与智力,和老师共同努力,实现美术创造的成果。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激发学生“标新立异”的创造力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选择本地人文景观,突出美术课程“视觉直观”的特点与优势,强调“开眼”“开心”的艺术学习方法
我们学院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是典型的南国水乡景观。我们可以把学生从苦读多年的书斋带到水乡深处,带到既熟悉又陌生的桑基鱼塘,“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色之中,这样他们满眼都是富有人文景观的教学环境,处处都有新鲜生动、无限多样的创作原料,无疑会使学生美术写生的情绪高涨。但是,作为美术通识课程的组成部分,自愿报名参加学习的学生实际都没有受到专业写生绘画的训练,面对崭新、陌生的美术创作课,学生难免既缺乏方法又有点紧张。为此,教师应先在校园内做大约十课时左右写生技能的练习铺垫,着重教学生“开眼”的线描写生方法。面对没有美术基础的学生,虽然他们在美术技能上如一张白纸,但是只要善于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培养他们学会“开眼”的观察方法,也能让他们画出新颖、别致的画。在教学中,老师要特别强调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为基础,引导他们客观地看待周围的物象,提倡独立思考和认知,让他们各自选择喜爱的景观,注重每个学生的差异,充分尊重学生用新的角度和方式看待平凡事物。特别带学生到水乡写生的时候,更要保持这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创意,通过写生手段提供教育机会,来帮助与鼓励学生形成独立的、积极的认知能力,让学生非常自主地看待客观景物,培养他们敢于形成自己创新画法的行为。
老师让学生各自学习运用唯物主义观点看自己喜欢的、画自己看到的,甚至想到的物象。他们绘画表达时,要完全自我地、自由地画出来。对处于这种敢于“开眼”状态的学生,老师的任务是肯定与表扬,让他们“开心”,更有信心地去画。老师要让学生了解到只有“开眼”,才会“开心”,也才能“开心”。我们要关注和突破这个重点,对提高艺术创作质量和效率,用美术发展学生认知智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与创作主动性可以起到重要的、示范性的作用。由于非专业学生没有美术专业学生的清规戒律,在老师的“开眼”“开心”教学氛围的引导下,学生容易形成自己的个性想法以及他们喜欢的写生画面。至于他们的技法教学问题,通过多次下水乡写生,可以逐渐提高。通过写生,学生也为创作积累了很多不同的视觉表达的原始素材。同时,学生在写生过程中,用美术的手段,培养了唯物主义认识观,也容易理解那些观察、选择、思考等知识创新的道理。在贴近生活的过程,学生们了解到了社会的实际生活情况,陶冶了学生的情感。
2.下乡写生后的专题座谈,有益于师生互相交流“开眼”“开心”的学习心得
回到学院后,我们采用讲下乡心得体会的方式召集同学座谈,总结所见、所闻、所感。他们可谈与美术创作有关的专业内容,也可以联系写生谈社会、政治、哲学、经济、文化、科学等。在让同学们互相讨论的过程中,老师也会乘机从画写生入手,谈“开眼”“开心”在知识学习过程,艺术与科学的方法过程,艺术与哲学的过程,艺术与人文创造过程,艺术与人生过程的同样重要意义。让学生在民主的气氛中自由畅谈,让学生在深入生活中“开眼”后,不仅画得“开心”,而且在课堂中要谈得“开心”。如何把“开眼”的写生画,变成“开心”的创作画,是老师要具体解决的一个棘手的教学问题。如何把“开眼”“开心”的艺术过程,迁移到做人、做事,以及贯通到求学基本能力的学习过程,是老师想追求的教育目标。
3.选取“开眼”的写生素材,构成“开心”的艺术画面
和每个同学讨论“开眼”后的写生,分析素材,找到每个同学最“开心”之处,并让他们形成最有画趣的画面,或每个画面最“开心”的部分,然后各自“搜尽奇峰打草稿”。对没学过画画的同学,只要让他懂得动手画画就是独立观察的个性反映过程,他们的画面自然会产生很新鲜的、富有创意的画法与画面形式效果。老师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肯定与保持学生们各自表达出来的差异和特点,让学生们得到赞扬后,“开心”地画,自由地画,这就是在培养学生形成创造力的教学氛围。可惜我国艺术教育不太重视保护学生的个性,特别是美术教育,往往教出来是千人一面,没有差异,画得像一个老师画的,越教越没有真正意义的创新,越没有创造力。
其实学生有无穷的创新潜力,关键在于老师怎么引导、肯定、保护。我们的校园艺术创作为什么是闭门造车?为什么有人感叹创作上“江郎才尽”呢?关键就是师生不去体验与深入生活的大课堂,寻找挖掘艺术创作的源泉,体会人民的感情和生存现实。学生深入生活写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取舍后,可以形成很多“开心”的画面构图,有的同学还创造一些不太可能的、耳目一新的形式与构成,这是学生敢于突破陈规,从新的角度和方式处理平凡景物的富有创新性的具体成果。这就是艺术创新的思维过程,是艺术培养、启发人的创新精神、认知方法、过程的学科优势。在教创作的全过程中,对学生不断出现的阶段性困难与疑问,教师应及时加以引导和帮助,但是,要提醒自己保护学生色彩组合的创新、技法处理与形式的创新、情感表达的创新。例如版画创作,要放手让他们处理形,用什么色彩、采取什么处理手段都可以由他们自己做主,老师只是起引导的作用。
四、争取社会教学资源参与美术通识课教学
1.邀请专家进行指导,寻找差距
鉴于笔者所在院校是综合性的高职院校,建校时间短,美术师资、经验等方面比较欠缺,而美术创作仅仅是大学生选修的通识课程。要搞好校园高雅文化,做好人才培养方式的探索,肯定不能仅仅依靠校内资源,而要积极主动争取借用校外社会教学资源,获得各方面专家和教授的指导和帮助。我们主动邀请省级、国家级著名专家学者如广东著名版画家郑爽教授、现任广东省美协主席许钦松老师,请他们给同学们上课。他们的讲话与评述,指出了今后“开眼”“开心”努力的方向,以及现今艺术上存在的诸多问题,这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成效,鼓舞了学生的自信心,进一步推动了校园文化的学术氛围。
2.积极参与高层次展览,进行学习对照
学生的作品要推向社会,进而影响社会,服务社会。其中重要的途径就是参与高水准且影响大的国家级与省级展览。一是我们看重展览的社会影响,二是看重展览的专业性与公平性,三是有助于学校整体提升教学效果,有助于提高学生课外投入的积极性。这给师生带来了挑战性和竞争性,将有利于师生的教学打破课内、课外的时空,打破院内、院外限制,有助于检验学院校园文化实践的水平。将课堂教学效果放在国家级、省级的竞争平台上,借鉴其他专业院校、专业团体的不同艺术思维与艺术方法。从学生角度讲,利于他们在更大的舞台上,通过竞争激励自己,逐渐树立自信心,走向艺术创作前沿。从老师角度讲,他们可以总结“开眼”“开心”方法的体验和感受,以及由“标新立异”带来的创造成就感。他们可以参与展览竞争,感受到学术和专业要求的高度,体验到创作过程的艰辛与突破的快乐,肯定学习创作的过程与方法。
笔者认为面对普通大学生的美术通识课教学,要真正以艺术学习为手段,突出学科人文精神育人与创新育人的优势,追求辩证唯物主义认识与实践方法的应用,重在培养学生做人、做事及艺术创新、科学创新的能力。这是当今时代对高校美术通识课改革和发展的期待!
参考文献:
1.直观展示,提高学生的兴趣
图文并茂能够直观的展示政治教学内容,这是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它能够把抽象的理论很直观的传达给学生,因此,在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能够有效提高感官作用,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能调动多个器官,有效的把所学知识传递给学生,教学开展也由单一模式转变为多种方式,能够很好的促进政治教学,充分发挥其声像、动画特征,用图形、动画、文字、声音等形式,清楚直观地揭示事物的发展变化,增强课容量、教学条理性和形象性,更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2.课件包含信息量大,节约课堂教学时间
在上课前,必须要充分准备多媒体课件,这就很大程度节约了大部分课堂时间,通过多媒体播放教学内容,让翻书的时间减少,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政治课的教学内容素材比较多,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内容,还要补充很多材料。因此,把教学内容与事例联系起来,并且在课堂上完成教学比较困难,通过多媒体的技术合并,就能轻而易举的解决这样的难题。另外,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保存大量信息,还能够回放,有助于学生复习和查找不懂的内容,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是不能够实现。
二、初中政治教学的多媒体技术应用手段
1.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备课质量提高
政治教学的备课非常重要,用何种方式进行授课,备课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应用多媒体技术备课能够优化教学内容,有利于教师在课上讲解重点内容过程中,可以通过增补知识来辅助教学;另外,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也可以用多媒体技术来实现,让单一的黑板白字模式得到改变,让授课形式变得丰富多彩,使学生在多元结构的教学环境下接受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授课形式更加丰富
好的授课形式对政治教学效率能有效提高,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传统的授课形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变化的政治内容,尤其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些政治材料不能很好的得到表现,因此,急需要多媒体技术来革新传统教学方式,多媒体技术教学就不受任何教学题材束缚,能够形象生动的反应政治的丰富教学内容,用这种直观的授课形式能有效提高政治教学氛围,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受政治教学题材,帮助学生理解和吸收相关政治知识。
3.多媒体技术能丰富政治教学内容
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而且授课形式单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不能对政治课产生兴趣,教师在课堂上施行满堂灌,所采用的形式也只有口述和黑板来表现,这中教学方式往往给学生催眠。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在讲授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播放一些电影素材,或者是通过生活事例视频来辅助教学,学生就会被贴近生活的知识所吸引,容易接受所学政治教学内容。多媒体在初中政治教学中,能够有效丰富政治教学内容,提升了初中政治教学质量,但是,由于教师的水平各有差异,在推广多媒体技术过程中出现很多困难,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如,数学,化学等,初中政治教学的多媒体应用还显得不足,不能够完全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
4.多媒体教学可以优化政治教学结构
初中政治教学如果只把课堂理论讲解放在首位,那么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很难掌握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在应用多媒体技术以后,可以把一些初中政治教学中重点、难点通过多媒体来归纳展现出来,并且用各种动画、视频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提升教学效果。例如,“身边的诱惑”这一内容,政治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技术展现一些视频、图片,让学生从中说出诱惑的种类,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原因,然后在让学生讨论和自己生活相关的诱惑有哪些,分组进行讨论遇到有些不良诱惑如何去解决等。学生讲完后,教师加以点评。这样的课堂教学将教材上的观点与实际相结合,突出了教学重点,达到了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结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观点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认同,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作为一种存在于学生心中的内部驱使力,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兴趣能够使学生处于一种持久高效的学习状态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枯燥的内容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多媒体技术融合了声、光、色及新兴的科技,能够通过鲜亮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适当的音乐能够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让他们产生更为深刻的记忆,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条件,一举两得。
二、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
脑神经领域的生理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得出:人类的大脑是由左右两个半球所构成的,并且左右半球既有着明确的分工又存在着相互协作的关系,是相对比较复杂的构造。具体而言,人的左脑擅长于抽象逻辑思维,右脑则比较擅长于具体形象思维。我国大部分学校的历史教学往往注重对于学生历史逻辑思维的培养,这就使得学生在历史课堂上主要是通过大脑的左半球运转来实现学习目的的,而右脑常常处于近乎休眠的状态。这就使得传统的历史教学出现了较为尴尬的局面:教师言之谆谆,学生则听者昏昏沉沉,非常不利于学生学习热情的提升。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就转变了这样的教学局面,由于多媒体技术充分运用了声光色因素,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对他们的听觉和视觉都进行了直接形象的刺激,使学生的右脑得到了运转,处于一种活跃的状态之中,这样就实现了学生的理性思维与形象思维的有机结合。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学生的思维能得到有效拓展,他们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学习更加投入,学习效率自然就会得到提升。
三、多媒体教学便于温故而知新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不仅要学习中国的历史,还要学习外国历史,即古今中外的各国历史。因此,初中的历史教学任务十分严峻,内容极其繁重,这对于学生的记忆也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而知识点的记忆问题成为历史教学必然要面临的问题。科研表明,单调乏味的重复记忆不利于学生记忆水平的提升。心理学工作者通过调研发现,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点的记忆有助于遗忘率的降低,能够提高记忆的稳固性。也就是说有意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记忆,有助于记忆效率的提升。相关数据也表明,单纯的听觉记忆所获取的知识点仅为15%,单纯的视觉记忆所获取的知识点仅为25%,而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进行记忆则能够获取65%的知识点。多媒体教学正是集视觉、听觉及多种信号传递于一体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高效记忆,从而使学生做到温故而知新,这也是传统教学模式所无法比拟的。
四、多媒体教学能够节约时间
1、诱发学生的兴致
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多是采用教师演奏或者是磁带播放的形式,在这种枯燥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经常开小差,连一些最基本的音乐知识都不能了解,更不用提领略音乐之美了。利用多媒体进行音乐教学,声音伴随着动画,能充分诱发学生的兴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不仅能对音乐的一些基础有所了解,还能对音乐的美有更深一层的领悟。比如《思乡曲》的教授,由于曲子的创作背景和绥远曲风远离一般学生的生活,学生可能对其提不起一点兴趣,运用多媒体播放创作背景和与曲风相符的影像,可以激发起学生的趣味。
2、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
在传统的模式中,学生仅仅通过耳朵品味音乐,这种美是有所缺失的,而且依赖于学生对乐曲的理解能力。换言之,如果学生不能理解乐曲的初衷,缺少对音乐基本知识的掌握,学生就体会不到音乐之美。而且,即使学生体味到了音乐的魅力,也只是声音之美而已。至于多媒体教学,可以同时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耳得之而为声,目视之而成色,声音之美和色彩之美一起形成音乐之美,加深学生美的体验。而且,即使学生对音乐的知识缺少一定的了解,学生也能通过图画进行一些猜测,进而品味声音的意义。比如,在教授《沃尔塔瓦河》时,教师可以同时播放沃尔塔瓦河周围的美景,以把学生带入精致的图画和悠扬的曲调中。如此,即使学生对交响乐的知识有所欠缺,也不妨碍其品味《沃尔塔纳河》的韵致。
3、加强学生的理解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仅仅依靠耳朵记忆,而且,一个飞速运转的大脑是必须的。如果记忆力不够强或者是大脑的转速慢一点,学生对乐曲的理解就会出现偏差。多媒体课件把声音变得具体形象,不仅加深学生的记忆,而且能够促进学生的理解,因为人脑对于形象的记忆和理解总是比抽象的相对快一些。比如在讲授《苏武牧羊》时,可以播放苏武放羊的相关视频,提高学生对这首乐曲的形象感受力,促进学生理解音乐的内涵。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改进音乐教学的质量。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原则
1、辅助原则
在教学中,需明确教师、学生、多媒体技术三者的地位: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多媒体技术只是辅的方式。多媒体技术不能代替教师来讲授,更不能取代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例如,在讲授江南丝竹时,教师应先用多媒体呈现出江南丝竹的种种乐器,然后结合多媒体对各乐器的特点进行一一介绍,这期间要充分地调动学生,让其举例说明。如果整个课堂只用多媒体来讲授,既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又使教师处于一种闲置的状态。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课件需操作容易,内容适度,形式简单、雅致,确保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推进了课堂教学即可,切忌使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多媒体上。
2、声像结合
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教师需把图像和声音结合起来,使学生所看和所听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调动学生的眼睛和耳朵一起感受音乐之美,强化学生的品美体验。例如,在给学生讲授《春江花月夜》时,教师应先把所涉及到的民族管弦乐的乐器用多媒体的图片和声音呈现给学生,然后再介绍曲子的特点,介绍期间注意与学生的互动,最后再次运用多媒体的视听手段同步播放曲子和图画,让学生充分领略到音乐的美不只在于耳朵。如果只是单纯地播放音频或只是略览图片,学生对音乐之美的感受就不会很深刻,这就失却了音乐的价值。设计多媒体课件时,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位置,尊重学生的爱好,把视频和音频进行巧妙地组合,展现给学生最优秀的课件。切忌总是以成人的角度来制作课件,忽视学生的心理水平。
3、信息适中
论文摘要:粉彩的产生缘于康熙五彩、珐琅彩的影响。工艺以材质为主,材质为本物特征。要识别和鉴证任何工艺品类,必须从工艺材质入手,从材质根本的工艺基础上分析,才能辨其态、识其质、中其的。
粉彩,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它以“粉润柔和、色彩丰富、画工细腻、风格迥异”的艺术特点而风靡古今中外。清末陈浏在《陶雅》中盛赞粉彩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鲜娇夺目,工致殊常”。法国人早在1805年就把粉彩称作“玫瑰族瓷器”,认为只有高贵的玫瑰花才能与之媲美。
据史料记载,粉彩瓷有“始于康熙、精于雍正、盛于乾隆”之说。《中国陶瓷史》载:“粉彩瓷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彩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制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即粉彩瓷是在康熙五彩和珐琅彩的工艺基础,尤其是材质基础上产生的。本文拟就康熙五彩、珐琅彩和粉彩的色料材质的分析,一叙管窥之见。
一
说到康熙五彩,就不能不提到大明五彩。大明五彩是明代成化年间,由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一种釉下青花与釉上红、绿、翠绿和赭色综合装饰的瓷器,旨在打破青花单一色彩的瓷绘格局。《博物要览》、《敝帚轩剩语》、《长物志》均说其因“青花间装五色”而得名,其中尤数成化窑烧制的最为精致,史有“成窑五彩”之誉。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件成化五彩团莲纹罐,盖是雍正年间后配的。《清宫档案》记载,雍正七年四月十三日“圆明园来贴,太监刘希文交来成窑五彩磁罐一件(无盖),传旨,着做木样呈览……将此罐交年希尧添一盖,照此样烧造几件来”。WWW.133229.COM由此可见,产于明代的五彩瓷也是酷爱汉文化艺术的雍正帝的珍爱。康熙年间,御窑厂在复制大明五彩的生产实践中,发明了釉上蓝彩和黑彩,尤其是俗称“古翠”的蓝彩在烧成后的呈色效果,其浓艳程度超过了青花。从此,古翠取代了青花,开创了纯釉上彩绘的艺术领域,形成了“康熙五彩”的主导地位。
康熙五彩的彩料属于低温釉料,烤烧温度较之粉彩为高,故后人称前者为“硬彩”,后者为“软彩”。“硬彩”之硬,在于着色元素及着色机理。据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物化测定分析,五彩中的红彩主要着色剂是氧化铁,黄彩也是氧化铁,绿彩系铜绿铅釉,蓝彩属钴蓝铅釉,黑彩为铁、锰、钴和铜,即用钴土矿和铜花片配制而成的。由此所见,明清时代的五彩和粉彩大部分都是在古代低温色釉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两者在化学组成上的最大差别是低温色釉都属pbo-sio2二元系统,而釉上彩则大部分为pbo-sio2-k2o三元系统,在着色机理方面,绿釉和绿彩都是cu++离子着色,黄釉和黄彩都属fe+++离子着色,矾红和金红分别为fe2o3和金的悬浮体着色,蓝釉和蓝彩都属(coo4)2-离子着色。所以,五彩的炉温高达800℃左右,具有鲜明透彻、耐火、不褪色、不剥落、恒久如新的特点。《饮流斋说瓷》评价说:“硬彩、青花均以康熙为极轨。”有必要说明的是,康熙五彩曾兴盛一时,但随着雍正粉彩的崛起,遂遭冷落。直到清末民初时,古玩收藏界刮起一股“康熙五彩”热才渐有复苏,景德镇依照视前朝为古时的传统,把康熙五彩俗称“古彩”,也就是说,在景德镇,康熙五彩就是古彩,以区别于大明五彩。
二
珐琅彩源自于铜胎珐琅,始于康熙中晚期,盛于雍、乾两朝。珐琅彩瓷先在景德镇烧好精细白瓷,然后在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由御用画师彩绘并烧制而成。康熙对法国的画珐琅技艺非常赏识,曾邀请法国艺人进入珐琅作供御。所用彩料,雍正六年以前用进口彩料。《清宫档案》记载:“雍正六年二月二十日……奉怡亲王谕,着试烧炼珐琅料……七月十二日据圆明园来贴内称,本月初十日怡亲王交珐琅料月白色、白色、黄色、绿色、深亮绿色、浅蓝色、松黄色、浅亮绿色、黑色,以上共九样。旧有西洋珐琅料月白色……以上共九样。新炼珐琅料月白色、黄色、白色、浅绿色、亮青色、蓝色、松绿色、亮绿色、黑色共九样。新增珐琅料软白色、秋香色、淡松黄绿色、藕荷色、浅绿色、深葡萄色、青铜色、松黄色,以上共九样”。炼珐琅彩料有专职工匠,造办处档案提到的有“吹釉炼珐琅人胡大有”等人。
珐琅彩的颜料在化学组成方面有如下特点:
1.它含有大量硼,而在中国传统彩料中,无论五彩或者粉彩,都不含硼。
2.珐琅彩中含有砷,而在中国传统彩料中,除粉彩含砷外,五彩都不含砷。
3.珐琅彩中黄彩采用氧化锑为着色剂,粉彩中的黄彩也用氧化锑为着色剂,而五彩中的黄色则以氧化铁为着色剂。
4.珐琅彩中的胭脂红是用胶体金着色的金红,这种颜色在康熙以前的任何彩瓷中都没见过。
5.珐琅彩料的熔融温度是所有釉料中最低的,通常只需在500℃~600℃之间。
6.由于烤烧温度较低,珐琅彩的金属氧化着色剂的呈色效果就相应稳定。除红色不可和它色系相混合外,任何色料相互间都可以自由调配,极大地提高了色彩在绘制上的便利。
7.珐琅色的抗张强度很好,加上色彩浓艳,不需涂得太厚,也就没有釉面开裂的冰纹现象。
以上分析证明了珐琅彩不是中国的传统彩料,而是从国外引进的。珐琅彩对康熙以后粉彩的衍生和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和作用。
三
粉彩初创于康熙晚期,由景德镇御窑厂画师首绘。起源是“试炼”珐琅彩料,因为采用手工乳碾的制作方式,彩料中颗粒较大,故先在大花头上试彩,发现不仅同样可做出非常细腻的色阶变化,写实能力强,而且还由于颗粒作用形成了立体感,别具风味,可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值得一提的是,初创的粉彩是在五彩瓷器的局部纹饰上试制的。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粉彩蝶盘,有“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书底款,花朵用胭脂红,光泽较足,白花朵和枝干有粉感,但淡绿及翠绿仍采用五彩的平涂法。
御窑厂在“试炼”含铅的玻璃质彩料中,从珐琅彩中引进了“砷”元素,发明了所谓“玻璃白”。它的成分是pbo(氧化铅)、sio2(氧化硅)和as2o3(氧化砷)。氧化硅是形成玻璃的主要成分,氧化铅为溶剂,而氧化砷可以起到乳浊剂的作用。这种玻璃白由于砷的乳化作用,有不透明的感觉,是粉彩工艺中最关键的材质因素。经现代陶瓷学者研究,玻璃白在粉彩瓷器上有以下用法:
1.涂粉为地。即在瓷器待彩绘的部位先用玻璃白打底,干了之后才施彩,较稀释的彩料借助玻璃白地的不透明效果,可敷染出浅淡而又不透明的色调。又因为采用中国绘画中的渲染技法或没骨画法进行洗染、涂染,也就有效地在同一片色块中控制了彩料的稀稠度而得到不同的深浅色相变化,从而表现出立体感,达到花有露珠,蝶有茸毛的艺术形态,大大超出了五彩瓷器只用单线平涂的表现力,又区别于珐琅色块的厚重浓艳。
2.用玻璃白掺入彩料中将其“粉化”,粉化的彩料可以表现出各种浓淡、强弱的色彩色相,色阶增多进而丰富了纹饰的表现力。如使粉色(浅红)呈粉红,绿色呈淡绿,黄色呈鹅黄等。
3.在彩绘纹饰上另涂一层玻璃白,经700℃~750℃左右的炉温烤烧后,色料熔化成玻璃状,与釉面密结,呈色晶莹,可增加器物的美感。
4.玻璃白还可以单独作彩料使用,如用于描绘雪景或其它需用白色表现的内容。只有珐琅彩和粉彩有白色,而五彩则无。
粉彩所用的彩料种类比五彩多,以金为着色剂的胭脂红,在康熙的珐琅彩只是偶尔见到,但在雍正粉彩中则大量使用。这种红的色调也有多种,淡的如蔷薇,深的如胭脂。五彩所用的深浅不同的绿色有五六种,而粉彩则多达十多种。黄彩也用锑黄,锑黄含有一定量的起稳定作用的氧化锡。五彩的黄彩没有锑黄,而粉彩中引用锑黄显然也是受了珐琅彩的影响。故《南窑笔记》在叙述雍正粉彩时说:“增入洋色,尤为鲜艳”。
由于珐琅彩原属清宫秘藏,是专为宫中烧制的御用品,品种少而产量稀,质地精,传世品一般人很难见到。粉彩是清代瓷业生产的主要品种之一,景德镇官窑、民窑同时大量生产,品种多产量大,官窑器精致,民窑器较粗犷,传世品观者众多。这两种彩瓷色感明艳,艺术性强,在中国陶瓷史上都占有重要的位置。由于二者的彩料的化学元素组成中都含有“砷”,在彩烧工艺方面又同属釉上彩,加上一般人很少有机会接触到珐琅彩实物,因而容易将珐琅彩与粉彩混淆,甚至误以为民国粉彩为珐琅彩。其实,粉彩的产生固然受珐琅彩影响较多,但二者之间有实质性的区别:
1.珐琅彩原料含有大量的硼,基质为铅、硼、玻璃料;而粉彩原料不含硼,甚至是含氧化钾的玻璃白粉化乳料。
2.珐琅彩色凝厚、鲜艳、油亮,有油画效果;而粉彩淡雅、柔润、光洁,色阶变化丰富,大多采用中国画装饰技法和风格。
【关键词】大班幼儿写生能力
一、课题的提出
绘画是幼儿园美术中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它的种类有命题画和自由画两种。
命题画就是教师提出绘画的主题,明确要完成的某种技巧任务和教育要求,幼儿按指定课题完成作品。命题画也有两种:即实物命题画和情节命题画。在实物命题画中,幼儿必须学会抓住所画对象中最一般的东西和外形,进行较详细的分析。这个过程不仅有视觉、感知觉和肌肉运动参与,还伴随着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一种把感性形象和一般普通性概念融合在统一认识中的分析思维活动。它是幼儿情节命题画和自由画的坚实基础。
从目前幼儿园实物命题画的教学方法来看,仍然是出示范画、示范讲解、幼儿临摹三段法。这种教学方法的弊端明显,主要有:一是用临摹替代了幼儿观察。二是忽略了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的情绪体验。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大班实物命题画的写生画法”,即让幼儿面对实物,通过写生,来表现物体的结构、形状、色彩和空间感觉。
二、大班幼儿写生能力现状调查
1.调查对象。我市公、民、厂办三类幼儿园10个大班303名幼儿。
2.调查方法。静物写生——布置好一组静物;一只绿色果蓝,把上系红色缎带,一颗青菜,一根胡萝卜,白色背景布。Www.133229.Com教师指示语:“这里有篮子、青菜和胡萝卜,请小朋友把它们画下来。”
布置这组静物的用意:
(1)从幼儿熟悉的程度看,青菜、萝卜较熟悉,缎带、篮子其次。
(2)从静物造型的难易看,缎带、胡萝卜较易,青菜、篮子较难。
(3)从色彩难易看,缎带、篮子(原色)较易,胡萝卜和青菜较难(间色)。
由此看到,它们的难易程度是交叉的,几乎可以排除不均衡现象。
3.结果和分析
(1)物体形态的百分率
从统计结果来看,幼儿中视觉型绘画人数比较大,除了青菜,其它三种形态的表现视觉型人数都超过意象型人数。这说明,在写生的形态表现过程中,大多数幼儿都希望表现与实物相符的形态,追求真实的效果,有一部分幼儿的静物写生也确实画得逼真、生动,他们已具备了写生的观察力与表现力。
从结果中我们还可以看出篮子的视觉型人数最多,而青菜的却相反。从形状上看,篮子是梯形,较简易,幼儿感知较多。而青菜则是不规则形状,较复杂,因此,可以说写生对象的形态与幼儿写生有密切关系。形态简单的易被幼儿所表现,而形态复杂的较难被幼儿所表现,但也不是绝对不能表现,在统计结果中,仍有36%的幼儿能够表现青菜的正确形态。因此,从形态上来讲,大班幼儿的写生有很大的潜力。
(2)物体颜色的百分率
从幼儿颜色的使用看,除青菜外,半数以上的幼儿都能正确使用,尤其缎带和篮子,颜色使用的正确率最高。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大红和淡绿的色相较容易辨别,明度又比较高。在日常绘画中的使用率较高,所以易掌握。而胡萝卜(桔红色)的颜色,平时绘画中幼儿较少使用,青菜根茎与叶的颜相相同(淡绿——深绿),只是在明度上有所差别,更不容易区分。因此,画成单纯淡绿和深绿的比例占绝大多数。关于其它颜色的出现,有些并非幼儿观察不仔细造成的错误,而是受幼儿对颜色喜好的影响。大班幼儿是能够比较写实地选择和使用颜色来写生的。
(3)画面布局的百分率
幼儿写生中以散点式透视法布局为主,这是与幼儿心理特征相关联的。幼儿的心理具有未分化性。这时幼儿还不会把三维空间的物体画在平面上,这种制约形成了表现上的问题,在画面中,幼儿表现上下左右关系时,通常不大懂得透视的方法,因此,出现了以上种种布局。
4.结论
通过以上调查和分析,可以看出,大班幼儿在脱离老师范画的前提下,无论在写生的造型,还有用色上都有很大的潜力。因此,实物命题画的写生法是值得探讨的方式。
对象:京口实验幼儿园大班幼儿30名
过程:共进行八个单元的活动;
1.单个形体的写生
2.组合静物的写生
3.人物写生
4.动物写生
5.风景写生
6.综合写生
每单元都有两个课题,每个课题都进行两个阶段的活动:
1.感知积累阶段。即通过观察、操作等多种手段,让幼儿充分感知写生对象的色彩、形态、结构、质地,从而加深对写生对象的认知。
2.实物写生阶段。提供实物让幼儿写生。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写生时,应注重环境和氛围的创设,还可适当增加情节,以提高幼儿情绪的积极性。
三、在写生活动过程中,我们还采取了以下几点做法
1.观察欣赏法。要把瞬息万变、美丽多姿的生活反映到艺术作品中去,观察是重要的前提,尤其是写生画的过程,时刻都伴随着观察、判断。因此,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欣赏力是极其重要的。通过观察和欣赏,幼儿能够直接认识、理解和描绘对象,建立起明晰的知觉形象,无论在课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随时随地、抓住一切时机,训练幼儿的眼睛,养成他们观察的习惯,培养观察的兴趣。
2.活动感知法。幼儿对物体的质感、性质和形态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他们的造型活动。因此,我们尽量提供充分的机会,让幼儿触摸要表现的物体,从而了解物体的质感,来认识物体的性质。在认识物体性质的过程中,我们同时也注意到让幼儿认识物体的形状,而且是在活动的过程中让他们去认识。
关键词:提高;初中美术;欣赏课;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955
引言
对处在初中阶段的青少年而言,其正处于一个人生观、世界观都在逐渐形成的特殊时期,其在各个方面都是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的,而这个阶段也是人的审美能力得以培养、提升的重要时期。在初中阶段开设的美术课课程一般都属于基础性课程,美术欣赏实际上是美术课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这类课程的实施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具有不可替代的推进作用的。
一、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初中美术欣赏课的不重视
在现阶段,由于中考升学压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由于一些学生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考个好学校往往不注重对子女素质方面的教育,其中就包括美术、音乐这类艺术学科,学生自己也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认为美术课只是一门副科,学好学不好都没关系,因此在上课期间不会投入很大的注意力去认真体会美术欣赏课。而这些实际上都已背离了美术教育的初衷―培养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
2、教学过程比较死板
同时在实际的初中美术课教学中,很多时候教师都过分注重教材内容的讲授的,对很多的类似于“文学”类的教学内容介绍得过多,而对于美术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美术欣赏的教学活动往往只是一带而过或者是直接跳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完全没有学生欣赏、讨论的空间。仅有的一些讨论,也经常是停留在一些名作的经济价值的评述上,这样教学从本质上看就是失败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活动会给学生学习美术、认识美术造成一种误解,很多学生会认为美术作品的好坏是从经济价值上衡量的,这就严重违背了美术和艺术本身给人们精神世界的启迪作用。
二、提高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效果的有效教学措施
1、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实现美术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教师质量是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因此,在初中美术的教学中,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同时教师自己还要注重自己审美能力的培养,不断地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美术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要厚积而薄发,要从文学、诗歌、音乐等方面汲取营养,尽力使自己的讲课达到“小说般的情节,相声般的幽默,诗歌般的激情”,开扩学生的眼界,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陶冶学生的情操,不断提高他们的艺术想象力。
2、美术欣赏课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如何在欣赏课教学中,将主动权交给学生?教育家吕叔湘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自己学。”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会学生方法比讲授更有意义。以苏少版美术新教材七年级下册《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为例,这是一节关于中国人物绘画的赏析。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个别学生虽能够举出历史课中介绍过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但也是只知作品的名称,对作者、背景、内容、风格等了解甚少。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人物画,教师尝试将本课划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侧重对中国人物画的初步认识,以及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欣赏中国人物画作品。第二课时通过任务课题的设置,以学生对课题的讲解“主导”课堂。
在第一课时中,根据教材中的示例作品,教师将中国古代人物画的表现对象归纳为三类:神话传说人物;帝王将相;普通人物。通过不同的表现对象让学生对中国人物画的发展有一个初步认识。通过《洛神赋图》和《破墨仙人图》的对比,让学生参与到讨论中,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到从哪里入手欣赏作品,提供给学生美术作品赏析的方法。
根据第一课时课堂教学,教师发现,由于中国古代人物绘画历史悠久,当今中学生对其并不如对外国肖像画熟悉,更不用说对中国人物绘画的欣赏。另一方面,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只停留在对作品的直观感受上,没有相关知识及深入的研究,更谈不上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体验。
经过第二课时的教学实践,教师发现,在任务性目标的完成过程中,每位学生参与其中,经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探索,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之从前有了很大改善,并且身边同学的讲述更能吸引其他学生的注意力。
3、多媒体教学,科技促学
对于现今的课堂教学而言本身是要求科学严谨的,但是在科学严谨的背景下难免就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枯燥、乏味。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书本是不足以在教学中游刃有余的,所以教师在课前准备大量的资料,并制作精美的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用现代技术支撑课堂教学。如在印象主义画派教学中,教科书中莫奈的作品色彩就和原画有一些差别,教师在设计教学课件时会添加一些网址,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实况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
4、激发学生兴趣并发挥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本身在开始之前就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那么成功的教学起码就完成了一半。因此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设计和组织中,要让学生将美术欣赏课当作一种有趣的探险或一场美丽的盛宴而陶醉其中,在这样的感受中得到强烈的审美享受。可以尝试把学生们带到户外,让学生们在户外的活动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在欣赏大自然的过程中唤醒学生的创作灵感和作画的欲望以及审美想象力。
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实际的美术欣赏课教学活动过程中,作为美术教师要始终注意引导并教会我们的学生用心去体验作品,去领会作品的内涵和实际意义。在这样的基础上让学生们试着去把握作者的意图,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得学生能够在情感上和作品产生共鸣,并最终沉淀为一定的精层面上的深度,也就是形成一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雷宇.新课标下高中美术欣赏课对美术专业课促进作用的探讨[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