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6 08:20:57
导语: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
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营造了一种特别而浓郁的亚文化氛围。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接触,培养了学生客观认识和完善自我的能力,使其对未来要担当的多重社会角色有了初步了解,为其学习人际交往技能提供了平台,为步入社会奠定了基础,也为学生创造了适应准就业环境的能力。
2.有助于学校提升知名度、美誉度、学生就业力、创新力
高品位、高水准、辐射性强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提高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学生就业力、创新力,尤其是在目前大量扩招、学生就业遇到梗阻的情况下,对于中职教育人们在认知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误解和偏差,这种情况下,开展社会影响大、文化含量高的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就具有宣传和引导的作用。
二、职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思考
1.突出中职特色,注重品牌建设职业技术教育是定向教育,中职教育目标定位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技术人才,因此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必须具备十分鲜明的专业特色。校园文化不仅是一种环境、一种氛围,更是一个学生融入社会的演练场。
(1)着眼“零距离”上岗,实行“双证教育”和分层次教育,以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2)把“练技术,强技能”的技校特色渗透到我校教育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抓好实习教学课堂、理论教学课堂和课外活动课堂三个课堂,构建技能平台,营造中职学校专业技能的校园文化氛围。强调一专多能。经常举行各种技能比赛,使校内技能文化得以活跃。
2.以行为文化建设为抓手,彰显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特色。校园行为文化主要是通过师生的活动形态表现出来的,集中体现在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上。因此,中职学校加强行为文化建设应加强教师行为文化建设,培养教师良好的师德形象;加强学生行为文化建设,从而使学生培养出良好的行为习惯;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丰富师生校园文化生活;加强道德实践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素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促进了实践性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促进了中职学生“职业人”的成长,把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真正落到了实处。
3.加强课余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引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中职生的特点是思想活跃,爱说爱动,在急于表现自己的背后隐藏着较强烈的自卑,组织纪律性、自我约束力和学习动力的缺失让他们成了应试教育的“学困生”。因而对他们的教育,正确途径只能是扬长补短,潜移默化。一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二是健全学生社团组织,发挥学生社团在学生思想工作中的作用。三是办好校刊和墙报、黑板报,加强校园内各种媒体的正面宣传力度,展示学校的风格和特色,营造出中职学校特有的校园文化。四是进一步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学生、文明宿舍等评比活动,使老师和学生都有一个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
4.推动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中职教育是就业预备教育。把优秀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以一些名班为载体,将优秀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教室张贴一些企业形象的宣传画、规章制度摘录等,对学生进行熏陶,增强其职业荣誉感。在教育管理中要向学生灌输“上学就是上班,上课就是上岗,老师就是师傅,学生就是学徒”的意识。学校实习设备摆放、安全警示标志、操作区域划分等都按照企业真实场景布置,处处渗透企业文化,全面推动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三、总结
【关键词】校园文化;育人功能;认识与反思;精气神
观察一所学校,最简易的办法是看两张脸:孩子们的脸,老师的脸。其中最关键的又是孩子们的脸,因为它透露了这所学校的精气神,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最真实、最鲜活、最直接的呈现。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已经成为共识。但是,校园文化的建设与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景区文化等文化的区别,也许我们认识不深,甚至有些浅显化、庸俗化。校园文化的建设常常以园林化、企业化而自得,以最园林的学校、最精致的学校而自诩,却往往忽略了校园文化的自身特性,忽略了学习生活在其中的特定的人。
一、懂得教育,理解文化教育的特性
对校园文化的认识,首先是要懂得教育,弄明白教育是什么这个关键问题。叶澜教授在《关于“教育”是什么的多维审思》中说:教育是“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她从基于逻辑的判断、基于历史的审视和基于现实的反思的多维视角,认为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指出重知识传授、记忆和重现的教学妨碍了学生智慧、个性与创造力的主动发展;重外在功利价值,轻孕育生命自觉内在价值的教育,无助于当代青少年的人格力量的形成与生命价值的实现。叶澜教授从基于超越的角度,提出教育价值要走向内在生命价值,教育目的要走向培养生命自觉的人,教育内容要走向综合、融通,教育过程要走向双向、生成,教育评价要走向重“人”、重“发展”,实现“事”与“人”、主观与客观的对立超越。一句话,关注学生的生命视角,把学生放在中央。但愿这样的认识和建议,能够吹动教育的一池春水。很多年前,清华大学附中韩军老师撰文,列数了中国语文教育的十大偏失,振聋发聩。细细咀嚼,某些偏失不仅仅是语文教育单项层面的,更是学校教育总体层面的。理性地思考一下,这么多年来,我们的学校教育都在匆匆忙忙地前行,似乎忽略了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我们偏了峻厉,偏了写实,偏了统一,偏了技术,却忽视了雍容,忽视了写虚,忽视了多元,忽视了精神。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指出,“缺乏对世界、对人的挚爱,对话就不能存在”,只有“建立在爱、谦逊和信任基础之上,对话就变成了一种水平关系”。弗莱雷认为,师生之间不是“权威———服从”的关系,而是“平等———互学”的关系。否则,教育就变成了一种存储行为,而非“创造与再创造的行为”。我们常常用杜甫《春夜喜雨》的诗句诗意地阐释教育: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直白的话说,教育是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同适当的对象开展适当的影响。教育的特点是熏陶、浸润和养成,教育应该成为学生成长的阳光、雨露和空气,应该在学生心灵里铭刻有利于其一生发展的东西。
二、懂得文化,认识文化的育人功能
对校园文化的认识,我们还应当懂得文化,知晓文化的特性,才能去孕育文化精神,发挥校园文化熏陶、教化的育人功能。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显性的物质文化、隐性的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社区,校园文化的本质是一种人文氛围和文化环境。学校文化要注重显性文化的建设,更要建设学校的精神文化,形成学校所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文化的功能是无处不在的。一般来说,学校发展常常呈现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校发展主要依靠校长的观念、人格和能力;第二阶段,学校发展主要依靠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机制;第三阶段,学校发展主要依靠校园文化,最重要的就是教职员工的价值追求。学校发展的三个阶段,呈现了从没有规范到建立规范、再到超越规范的三个发展层次,是一个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也是校园文化功能逐渐显现的过程。90年前,陈寅恪在清华大学王观堂纪念碑铭中,提出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同志也说:“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精神的自由、表达的自由、人格的健全,不仅仅是好大学的标准,也是基础教育好学校的标准。缺失人格健全、精神自由的文化核心,学校无法成为师生自由生长的沃土,教育也无法保障和帮助每一个生命个体都能健康成长。事实并不容乐观,正如21世纪教育研究院杨东平教授指出的那样,我们的教育缺少对人的终极关怀,缺少对教育起作用的关于人的哲学,这就使我们教育过程中的目的与手段的不一致。我们的学校教育要把学生放在中心的位置,关注学生的差异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学会反思,营造师生成长的家园
〔中图分类号〕 G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6—0016—01
校园文化是体现一所学校办学理念、精神和风气的一种群体性文化,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积淀而成的育人条件、历史传统和校园氛围等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的总和。笔者在此对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一、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首先,只注重校园文化的外在形式,忽视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只重视物质文化建设,忽视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在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不顾学校实际情况,盲目追求高档,过分讲究形式;在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不能正确处理好传承与创新、执行规范与张扬个性、刚性管理与人文关怀之间的辩证关系。
其次,忽视普通师生员工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既要重视校长和骨干教师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要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示范和表率作用,采取有力措施动员广大师生全员、全程、全方位自主参加校园文化建设,让广大师生在主动参与中得到锻炼,实现师生和学校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再次,盲目模仿,校园文化特色不鲜明。校园文化既要有共性的一面,也要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这正是校园文化具有无限生命力,对学校成员具有巨大影响力、感召力的根源所在。因此,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各校一定要根据学校实际,结合自身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校园文化。
二、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先进的校园文化建设应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三个方面的工作。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那么,如何实现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学校文化品牌呢。
1.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涵盖很广泛。农村中小学在学校物质文化建设有良好基础的前提下,可以从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着手。
(1)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并使其真正起到规范师生言行的关键环节。校园文化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2)从精神文化层面来讲,要建立学校的文化传统,经常性开展主题教育以及重大节日的纪念活动。展示师生在绘画、表演、手工制作等方面的才能和特长,帮助学生形成广阔的思维方法,满足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定期表彰奖励先进,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鼓励学生立志成才。丰富学校的课余生活,发挥宣传栏作用,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室环境,使班级环境成为学生获取新知、陶冶情操、表现才能的土地,成为激励学生勤奋好学、追求上进的无声力量。开展小制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2.个性塑造,彰显特色文化。有专家说:“有个性的东西才是最有生命力的。”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一定要因校制宜,不要盲目攀比,力求突出特色。学校特色是一种先进的、独特的、富有时代特征和相对稳定的学校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注意以下三点:一要正确处理好校园文化建设与特色学校建设的关系,形成各自独特的学校文化气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二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个性塑造一定要认真分析学校的实际情况,切不可照搬,避免千校一面;三是特色设计应凸显学校办学理念,凝练学校的文化精神,形成新亮点。
〔中图分类号〕 G478.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09(B)―0021―01
所谓校园文化,是由教师和学生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设并共享的,以文化冲突与整合为表征的亚文化系统。它是整个学校存在与发展方式的总和,是学校特有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氛围的统一,是办学目标、校风校貌、学校传统的综合体现,它主要包括校园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
一、新形势下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现状一:农村中小学校硬件基础很差。首先,当前农村中小学校的硬件设施情况不容乐观。虽然近年来启动了危房改造计划,一部分学校的硬件设施有了一定的改观,基本上消除了危房,但农村中小学校舍整体上质量差,年久失修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其次,农村中小学硬件改造环境投资不足。由于资金有限,行政部门对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的投资,多倾向于中心学校。
现状二:在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很多农村学校的育人理念、管理模式、操作方式、运行机制依然陈旧。学校文化建设自主创新的意识、环境、机制均没有真正地确立,校园生活单调、贫乏。
现状三:学校管理者对校园文化建设存在诸多误解,认为校园文化就是校园风气,就是搞活动,就是校容校貌等等,而不能认识到它是一个完整而又复杂的系统,以至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单一、形式呆板,内容上缺乏新意、缺少个性。
二、五个“加强”,促进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品位的提升
1.加强物质文化建设,整合优化育人环境。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就像是一部立体多彩、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灵感、启迪学生的智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校园环境建设要打破常规的、单一的、静止的模式,整合优化固有的教育资源,在“熟视”的领地变“无睹”为“有睹”,开掘出更为宽广的教育新天地。
2.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育人机制。“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一所学校须有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体系,同时要赋予制度以文化色彩,使制度“文化”化。制度文化处于表层的物质文化与深层的精神文化之间,不可或缺,不可替代。学校在制订和完善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地突出价值观念、素质要求、态度作风等,把人的理想信念、奋斗目标与做人准则、精神需求与践行准则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软文化”与“硬制度”熔于一炉,铸造出刚柔相济、软硬相融的规章制度,使之既能激励引领,又能规范约束。
3.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育人目标要通过学生的认知活动、实践活动、训练活动等来实现。因此,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特长禀赋,“量身定制”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会求真、求知、求乐,从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特点、认知结构、能力水平精心策划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开拓学生的思维视界,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
为深入贯彻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职成(2010)8号)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优化育人环境,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和职业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积极推进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形成职业教育特征的重要举措。
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行为习惯是否适应企业管理文化的要求,对他们能否职业成才极为关键。职业学校以创新育人环境,建立能适应企业对学生职业素养要求的校园文化,实现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职业学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毕业生要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当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已成为中等职业教育的立足之本。在专业设置和课堂教学上,职业教育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却相对滞后,不能满足这一要求,特别是在校企文化的对接与融合上没有形成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特色,因此,必须加强渗透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
(1)加强渗透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改变目前职业校园文化现状的需要。当今各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往往脱离不了传统的普教痕迹,其薄弱环节就是未能体现出自己的个性,没有凸显“职业文化”,跟不上时展的步伐。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体现出学校的职业特色,要融入特色鲜明的职业文化,以有利于培养符合本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职业技术人才。只有加强渗透企业文化和职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才能改变目前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滞后、缺乏区域特色的状况,跟上时展的步伐。
(2)加强渗透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主动适应人才市场变化、企业发展的需要。脱离市场办学,忽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结合是目前职业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职业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最密切,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离不开企业,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更不应该闭门造车式地疏远企业。因此,建立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的校园文化,必须广泛了解人才市场的需求,与企业文化融合。
(3)加强渗透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职业人才培养规格的需要。2000年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性意见》,在培养人才规格的要求别增加了“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具有继续学习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揭示了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特点。因此,职业学校应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引入和融合优秀企业文化,促进学生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跨越,从而顺利实现职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4)加强渗透企业品牌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是职业学校提升办学内涵、强化校企合作的需要。各类职业学校在多年的办学历程中,积淀了较丰富的、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学校坚持“环境育人、活动育人、管理育人”,规范运用学校的形象识别系统,提高校企文化融合,体现职业教育特色,重视校企文化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的熏陶和启迪作用,创设积极健康、宁静有序、和谐统一的视觉文化环境,营造有利于陶冶学生专业素养、促进学生职业成长的教育氛围。规范学校各部门的工作流程,使管理理念、管理行为从经验管理向制度管理、文化管理转变。对内使学校教职工的归属感和使命感不断增强,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对外树立学校良好的品牌形象,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2.职业学校校企文化对接
(1)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大力加强和建设校园文化是职业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新形势下,职业学校提出的“质量立校、德育立人、技能立身”作为办学宗旨,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向,大力构建以学生文化、教师文化、管理文化和职业文化为主体的多元化学校文化体系,全方位提升校园文化的层次要求和精神凝聚力。
(2)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职业学生人格培育的对接。优良的校园文化,健康向上的校园气氛,对职业学生的道德人格具有优化教育功能,可提升职业学生道德人格的文化品味,向企业和社会培养输送人才同时,也将学校文明辐射到企业和社会。企业文化是一种新型的管理理论,其体现在生产经营管理中的“质量第一”、“信誉为本”、“顾客至上”的文化内涵和管理要求,促进了人的发展,使人格素质得以提升,使人的潜能得以发挥。职业学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对接,可以正确引导职业学生认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效率与公平、自主与监督、竞争与协作、纪律与自由、理想与现实、奉献与索取等意识,促进职业学生加深对社会发展的理性认识,纠正他们认知上的偏差,通过企业管理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社会的认同感,帮助职业学生形成个人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对职业学生形成作为未来企业人的全面素质、更快地适应社会需要、更好地服务企业,奠定一个良好的职业基础。
(3)校园文化与“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对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是企业将宗旨和产品包含的文化内涵传达给公众,而形成的企业品牌视觉形象系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职业学校作为教育机构与纯商业化企业有着天壤之别,但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成功范例充分说明了其强大而独特的功效。因此,校园文化更值得关注的是能包纳其内涵与实质的精神领域,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是对既有的校园文化进行总结,使之系统化、明朗化、规范化;二是围绕学校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行为文化,融合“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具有管理思想和文化模式的统一性、独特性和权威性,最后形成一套确实行之具有校企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管理方案。企业形象识别系统虽为商业企业服务的,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特殊产业,企业文化、经营理念亦有许多值得学校借鉴的内容,结合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融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内涵,将职业学校形象识别系统归纳为以下三个组成部分: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指导思想为理念识别,学校校纪、校训以及各种规章制度为行为识别,学校的整体视觉形象为视觉识别等体系构成。
职业学校导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从而展示学校办学宗旨及学校整体形象与实力,提升职业学校自身职业文化管理。
3.职业学校校企文化融合
(1)以校企文化融合为切入点,增强校园文化的职业特色。职业学校校园文化要适应现代企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确立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的目标、内容和要求,采用多种形式实现文化对接和融合,通过聘请优秀企业家进校园,宣扬优秀企业文化;学生的日常管理融入优秀企业的管理制度;校企共建和开发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培训课程和评价系统;建立以校企文化对接的校内外实践基地,引导学生认识企业文化,感受职业精神,养成职业习惯,将优秀企业文化融合并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在职业意识、态度、责任和纪律以及能力等方面加强学习和锻炼,达到磨炼职业意志、强化职业意识、培养职业操守和提升职业能力的教育目的。
(2)提升校企合作,体现企业文化内涵。坚定不移推进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办学的必然选择,也是校企文化融合的保障条件。职业学校必须坚持面向社会和企业,以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为载体,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平台,引入优秀企业文化的元素,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通过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体验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真实情况,体会企业文化的内涵、要求与特点,确立主人翁精神和敬业精神、实现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打下基础。
(3)教育实践与学校管理过程全面融入企业文化。良好的职业素养仅仅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无法形成的,它需要我们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对学生作长期的潜移默化,通过一定的职业文化氛围来陶冶形成。特别是职业学校技能实践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岗位意识,在学校管理中借鉴和移植企业优秀的管理文化和管理理念,缩短学生的就业适应期。
(4)职业学校在建设校园文化时应处处体现“职”的特点,呈现出明显的企业文化特征。职业学校应尽可能将教学实践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建立一体化专业教室,融教室、实训、实验、考证、技术服务与生产为一体,引入企业“8S”(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学习)经营管理模式,营造出真实(仿真)的职业氛围和环境。处处体现校企文化对接,营造职场文化,按照人才规格,形成岗位标准,使学生零距离对接企业文化,增强就业信心。
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其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学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必须融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体现企业文化特点、区域经济特征和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物质文化要有“职业”的特色基调,制度文化要有“职业”与企业的行为规范,行为文化要有“职业”与企业的特色,精神文化要有“职业”的理想追求和企业的价值导向,课程文化要有“职业”与企业的职业能力相适应。
结束语
关键词:职业学校 校园文件建设 德育教育
学校是培养人才、育人的地方,也是传承和发展文化的平台。学校安排的每一场活动,都应该渗透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加强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会创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调动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课改的发展。
一、职业院校的德育现状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现状
1.职业院校学生与父母关系变得冷淡,职业院校的学生大部分在校住宿,只有在星期天或是假期才回家,这样就大大减少了父母和孩子之间沟通的机会、时间。这些孩子主动与父母联系的很少,一般都是短信或是简短的电话,目的则是向父母诉苦或是向父母索取生活费,这种现象在职业院校中很普遍。
2.职业院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以及方法落后,收效甚微。职业院校的学生一般都比较重视职业技能的提高,忽视了道德的培养。另外由于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落后,很难吸引学生听课的兴趣和乐趣,导致职业院校思想道德教育水平落后。
3.学生学习态度不认真以及师生关系的不和谐。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在职业院校就是为了找个合适的工作,学好专业课就行,忽视了和老师同学的交往。有的学生则像是脱了僵的野马,认为脱离了父母的视线,自己可以为所欲为的干自己想干的事。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非常少,导致了教师和学生只有在课堂时间才可以见到对方,师生之间的交流甚少,严重影响师生之间的感情和关系。
(二)职业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校园文化建设的导向作用。校园文化承载着一定的教育目的,对学生会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校园文化活动内容、活动方式以及活动的氛围都会影响学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浓厚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将教师的思想行为统一到人才的培养和学校的发展上,也可以发挥强大的号召力,积极引导学生。
2.校园文化建设的激励性。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促使每个参与者产生一种拼搏向上的精神,有一种激励作用。这种激励是长久的,可以有效的帮助学校形成开拓进取、朝气蓬勃的校园风气。教师自己组织的文化活动激励性更大,能够加强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的氛围,使教师和学生看到和发现自身存在的广大发展空间,建立荣誉感和自信心。另外丰富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可以开阔师生的视野,还能锻炼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以及实践能力,积极鼓励学生为学校的建设发挥自己的能力。
3.校园文化建设的凝聚性。校园文化的建设不仅需要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更加需要广大师生的共同参与。校园文化的凝聚性主要体现在校园精神上,校园的精神主要是学校师生共同创建和认同的文化理念,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校园精神一旦形成,就会赋予师生强大的使命感和荣誉感,这样就会把师生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促进师生之间和谐关系的发展。
4.校园文化的约束性。校园文化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既可以实现对师生思想观念、精神状态、行为方式以及价值取向的积极塑造,也可以督促师生自我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促使自己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学校的校规校纪是师生共同认可并约定遵守的。所以,凡是符合校园文化建设的行为都会得到表扬和肯定。校园文化的约束性,可以促使师生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积极抵制不良的思想行为。
二、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践
校园文化建设虽然不是教学大纲要求的任务,但是其存在于各个教学活动中。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不仅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还要大大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班主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引导者,综合学生的特点和校园文化的建设环境,应该从德育教育工作入手,做好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
(一)增加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德育教育最核心的就是情感的交流,也是师生在精神认知上的统一。班主任应该利用自身具备的优秀品质,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在职业院校的学生,年龄普遍不高,心智发展还不成熟,很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所以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要懂得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和学生平等的交流,有效地化解学生心中的疑问和难题,积极引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工作和活动
在进行德育教育工作的时候,班主任应该保证德育教育工作的针对性。班主任应该立足于职业院校学生自身的特殊性上,在全班范围内开展整体性的德育教育。但是针对一些素质较差的学生要进行针对性教育,积极帮助他们,并找出原因,定期观察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变化,并根据这些学生的实际表现,制定更加具体的德育教育计划。
(三)开展以学生为主的德育活动
班主任是一个引导者,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各种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参与者。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主的文化建设活动,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参与活动的自豪感,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增加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在活动的过程中,班主任应该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发挥主体的作用,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进而进行自我德育改进。职业院校的学生由于文化基础较差,学习方法和习惯不良,这些都是德育教育工作的难点,所以这就需要教师长期不懈的努力。
三、结束语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社会对职业院校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职业院校不仅应该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专业技能,也应该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学校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职业院校人才素质的重要措施。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工作作为整个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琦.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与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探讨[J].中国职工教育,2014,(04):25-28.
1.校园文化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医学院的校园文化必然是在学院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既是学校价值体系内化的积淀,也是学院办学特色的外在表现,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一是传播社会主义文化的主阵地。教学院校承载着实现“中国梦”发展期待,是培养符合社会主义价值需求人才的重要途径,只有立足根本,加强教育,才能够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使其与国家发展休戚与共。二是能够强化心理素质。相对于其他院校而言,医学院校的知识结构更加复杂,学习模式更加枯燥,完善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耐压能力,均衡心理指标,使他们能够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中学会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三是能够提高人文修养。校园文化是学院人文特色的综合体现,是有别于其他院校独有的特质,学生对校园文化认同与参与的过程,也是丰富知识和拓展视野的过程,自觉将自己融入校园文化,是对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完善与发展[1]。
2.校园文化具有持续的激励作用
校园文化具备一定的管理功能,其核心目标是通过共同的价值理念,激励和引导学生成为社会需求发展的一部分。一是历史传承激励。国内医学院校发展历史相对较短,但每一所院校的建立都着极为丰富的历史底蕴,都有着可歌可泣的历史典故和英雄传说,特别是中医类院校,更有着其他医学院校无可比拟的灵魂价值。二是使命任务激励。医学院校在教育任务上与其他院校存在显著不同,医学院校培养的学生必须时刻牢记自己学习与工作的目标,那就是“救死扶伤”的历史使命,无论学习还是工作,使命意识会伴随一生。三是危机意识激励。随着生物科技和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体密码每天都在被解开,每一次研究成果的突破,都意味着医学技术开创新的领域,必须要不断地学习和补足,才能够使自己在竞争中不被淘汰。所以,医学院校学生的危机意识远远要超过其他院校学生。
3.校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校园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能够去描述、去感受,但却没有明确的物化成果去展示。一是教育熏陶。每个新生参加学院的“迎新会”,都会感受到校园文化的存在,或者是在师生的讲话稿里,或者是在领导的迎新词里,或者是在教育的试教案里。从入学之初,学生就被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融合到他们的价值体系里,形成自觉的意识与行为。二是载体熏陶。医学院,尤其是中医学院一般都会在醒目的位置修葺李时珍或者孙思邈的雕塑,装修基调以古朴为主,这是一种常见的载体文化;而其他医学院校通过宣传题板、标语或者在校内网显著位置,将学校的办学理念、特色以图片或者文字形式表达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医学院的每一个物品都能够体现出学院的校园文化。三是文化熏陶[2]。校园文化对学生教育的最大优势就是“润物细无声”,部分校园建设注重整体规划,细微处入手,虽然没有文字或者设施表明学校的办学特色或者发展理念,但却处处能够感受到文化氛围强烈的感染力,这种文化熏陶具有持久性和融合性,其影响效果也是最深远的。
二、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1.校园文化发展渐成体系
当前,从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来看,很多院校都能够高度重视,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之后,医学院校也将教风、学风、文风做为整顿的重点,用新的校园文化去解决文化价值领域的问题。一是关注程度增加。很多院校都能够积极关注校园文化建设,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专门领导负责,组织大范围调研,集中进行梳理,确定校园文化内涵,明确制度和目标,使文化理念和价值体系更具普适性;二是文化内涵拓展[3]。医学院在校园文化体系中融入动态创新机制,使其具备发展特征,能够根据发展及时更新文化内涵。校园文化既是历史的传承,更是历史的延续。所以,每年各医学院都会审视自己的文化特征是否符合时代要求、发展要求和创新要求,适时进行补充与拓展。
2.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
校园文化能够影响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但校园文化建设存在一定的渗透性和隐蔽性,很少进行无形的传承。所以,必备的硬件条件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一是硬件发展较快。从医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来看,都能够注重硬件建设,每个院校都有自己的图书阅览馆、文化活动中心、信息技术中心,等等。在建设配套上,能够根据需要进行重点倾斜,使自己文化张力有别于其他同类院校。二是功能开发完善。随着院校改革的逐步深化,在经历扩建、扩招、扩容之后,院校开始审视“软件”配套建设,在基础设施功能综合上下功夫,使其与校园文化相得益彰。很多基础设施被赋予更多的文化底蕴,成为校园文化的载体。比如在图书馆能够感受到学习氛围,在活动中心能够感受到参与激情,等等,它们的存在是为影响更多的人参与和认可学院的校园文化。
3.医学文化特色日益深厚
过去,无论到哪个学校,教学目标、口号、标语差别都不大,学校除了教育功能之外,其文化功能和引导功能没有充分体现。但随着院校竞争压力加大,为了能够在同类院校中脱颖而出,吸引更多生源,学院都会针对自己办学特色、理念和优势去合理打造自己的文化特征。一是内涵挖掘。为了区别于其他同类院校的办学风格,每个院校都会根据自己的办学优势,对校园文化进行开发与拓展,赋予其不同的内涵。这种文化内涵就是学院的生存根本。事实证明,历史底蕴厚重、文化内涵多元、价值体系完善的医学院,其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文化特征。二是文化创新。校园文化具有历史性、创新性和时代性,一成不变的文化体系不是校园文化[4]。随着“互联网”思维的不断拓展和“大数据”时代来临,很多医学院将校园文化搬到网络上,重新塑造自己的形象,从而具备更大的影响力和发展空间。
三、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清晰思路,文化格局处于无序发展状态
从发展来看,很多医学院校在文化定位上,仍然存在思路不够清晰的现象,就建设而建设,发展没有特定方向。一是缺乏前瞻性。很多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往往通过分析历史和借鉴历史产生的,导致在文化定位上倾向于传统,造成与时代脱节,看似充满内涵,实际没有前瞻性,无法对发展起到指导作用。二是缺乏整体性。部分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存在以点代面现象,认为学院当前优势是什么,就应该宣传什么、倡导什么,没有从校园文化的整体性出发,导致发展出现“瓶颈”。三是存在盲目性。校园文化虽然是院校自己根据发展特色建立的,具有较大自由度,为了塑造学院的形象,提高学校的影响力,盲目认为“高大全”更能体现学校的校园文化,出现弄虚作假现象。
2.社会多元文化渗透功能强大,校园文化导向作用发挥不够
校园文化离开院校环境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其相宜性与支持性是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但受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使校园文化出现弱化现象。一是文化价值标准的冲击。当前,国家正处于转型期,价值标准和社会文化处于无序和多元状态,而校园不是密封的净土,不可避免受到影响和渗透,学生在社会多元价值标准和校园文化价值当中很难抉择,使校园文化的教育、引导和管理功能削弱。二是大众文化思维的冲击[5]。
四、推动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及办法
1.理清思路,形成梯次发展格局
医学院校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持续不断地投入与扶持,建设完善的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形成多元化、创新化和立体化发展格局。一是立足发展。将历史因素与发展因素融合越来,认真思索文化发展方向,真正挖掘对医学院发展有推动意义的校园文化,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二是梯次配置。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与学生个性发展相适配,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地域和不同思维,合理创设校园文化,使文化既涵盖整体,又容纳个性,形成梯次分布格局。三是明确目标。
2.明确导向,突出医学文化功能
关键词:大学精神;校园文化;高职院校;办学理念
一、高职院校大学精神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高职教育的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人才的培养拓宽了新的天地,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大批应用型技能人才。然而我国高职院校基本上都是在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形势下,由几所中专学校合并或单独升格为专科而形成,都处在起步阶段,发展时间极短;加之高职院校“自我意识”不高,它们只在从事着职业与技术教育活动,对自身的大学地位和社会职能的认识有限,缺乏应有的“大学理想”,很少有人去关注和重视大学精神的塑造。注定了它的大学精神缺乏或积淀甚薄,主要表现在:
1.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分离
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显示出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和气质。人文精神是反映人的文化价值理想及其主体性的社会意识,强调以人为本,人格至上。两者统一,相辅相成,互相融合,以使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成为大学师生深刻认同的群体意识,成为稳定的价值和规范体系,进而为追求真、创造美、坚守善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支撑。而高职院校老师大都工科毕业,多从工厂中来,他们过分强调科学技术的作用,重视学生技能的培训,而忽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只懂科学技术而缺乏人文情感的“工具人”。使高职院校成了仅仅为个体谋生提供技术和知识培训的场所,成了真正的“人力”加工厂。这与大学精神是相悖的,而且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是不一致的。
2.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不统一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是一对朋友,一方面,所有现实的具体的目标的实现,都需要理想主义精神的支撑;另一方面,理想主义正是在一次次的以现实为依据的非理性梦想的斗争中前行的。然而,我们发现,在高职教育的目的中存在着明显的功利价值取向,重现实,轻理想,实用主义、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在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中找不到传统大学精神与大学理想,有的只是市场经济带来的实用、功利和现实。人们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或当前甚至是过去某一职业特点来确定职业教育的目标,还无法认识普遍职业的价值和意义,使理想与现实分离,造成大学精神单薄或缺失。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现状
大学精神不是每所大学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通过对自己办学理念的倡导、践行、提炼和升华,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才名副其实地具有自己的大学精神,所以,现今的高职院校都还没能形成比较成熟的大学精神。相对大学精神而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开展形式比较多样,内容比较丰富,但校园文化氛围建设不足,学生感受不到“根基感和厚重感”,对学校的归属感不强。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许多问题与困难。
1.教师主导文化不利
高职院校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教师引领和主导着校园文化建设,相对于流动性的学生而言,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对保持与巩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然而,由于高职院校教师存在着种种不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因素,使教师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作用难以充分体现和发挥。如高职院校的师资结构比例为工科教师多,人文学科教师较少,不利于引领校园文化的发展;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很多是工厂的兼职教师,与高职院校处于松散的雇佣关系,不利于学生与教师的交流,难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另外,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高职院校大都是远离中心城区的新建校区,而老师在城区或老校区居住,每天老师像候鸟一样往返于学校与家庭之间,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2.学生主体文化发展水平不高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高职院校学生主体文化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表现在学习风气、心理期望、活动方式等方面。主要原因有:一是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较低,学生中有较普遍的厌学情绪,影响学风建设。二是社会偏见的存在,表现在招生、就业等方面。造成了高职院校不少学生存在着自信心不强、自卑感较重、主动性欠缺、心理压力较大等许多问题。虽然学生文化活动开展得比较丰富,但文化氛围不浓、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体现不足。
3.环境客体文化保障不足
环境客体文化是指培养学生的各种客观环境的“文化载体”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虽然高职院校的物质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由于不断地扩招以及先天不足,普遍存在设备不足、图书资料少、缺少活动场地等问题;在制度文化上,高职院校形成了许多规章制度,确定了发展理念和战略目标,但迫于招生、就业等问题,许多高职院校确立的办学指导思想以及培养目标也因种种原因而不能实现,造成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割裂。
三、以大学精神为引领,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1.以大学精神统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体系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包括环境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部分,构成校园文化体系的各个层面和内容都应力求体现大学精神的内涵和实质。在环境文化建设中,既要重视各种教学设施的合理布局,营造恬静、高雅的校园自然环境,又要精心设计校园人文景观,努力建设体现本校特色,富有学术性、艺术性和教育意义的校园环境文化。如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可在穿院小河两侧修建走廊,道旁修置石椅、石凳和人物雕刻,与清澈的溪流、垂柳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教师、学生闲暇时徜徉其间,畅谈科学,领悟真谛。行为文化建设应以树立勤奋、和谐、求实、进取的优良校风为核心,大力倡导谦虚、好学、严谨、创新的学风,敬业、爱生、言传、身教的教风和勤业、服务、团结、奉献的工作作风,努力建设体现知行并进的校园行为文化。在制度文化建设中,要努力形成以教学、实训和科研为主导的管理机制和运行规则,妥善处理管理的科学化和人文化的关系,制度的规范性与简约性、约束性与宽容性的关系,建立有利于师生张扬个性、体现风格、表达思想、贡献智慧和发挥才干的体制和制度,努力建设体现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高职院校制度文化。
2.以大学精神提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品位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我们要始终围绕本院知行并进的校训,以知行并进的大学精神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要注意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性和深刻的教育意义,将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民族感情、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推出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的校园文化项目,创出特色和品牌,并使之层次化、系列化,实现文化活动内容的思想性、学术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如每年举办以人文文化为主的艺术节和以科技为主的技能节,为学生展示才华、锻炼技能、培养素质、提高能力提供广阔的平台。
3.以大学精神整合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组织形式
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已形成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我们要善于选择那些最能体现我院知行并进的大学精神和更有助于培养大学精神的校园文化形式,开发校园文化工程,形成校园文化活动体系。以团委、学生会为中心,构建由院、系形成的校园文化管理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分层组织,形成协调有序、富有活力的校园文化组织管理体系。同时,注意理顺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管理,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注意吸收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教师和院校管理者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以及对学生的示范引导作用。
4.以大学精神建设特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
以大学精神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就是要以创新精神建设校园文化,而不是盲目模仿照搬其他高职院校的做法。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的设计和开发要充分考虑本校的分类定位、学科专业、历史传统、地域特点和时代特征等因素。注意保留传统项目、挖掘本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历史传统资源,强化校园文化的特色。以自己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高度凝练和概括校训、校徽、校歌等校园文化标志,以激励和号召教师潜心科研、严谨执教,学子立志求真、成人成才,让师生从校训、校徽、校歌中领悟到大学精神的精华。同时,紧密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如工学结合中关系较密切的公司企业)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增强校园文化的特色和活力。
参考文献:
[1] 陈新文.论高职院校“大学理想”的构建[J].职教通讯,2006,(8).
[2] 宋林静.以大学精神文化引领和谐校园建设[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9).
[3] 代安琼.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J].医学教育探索,2005,(4).
[关键词]技工学校 校园文化 建设
现代企业非常强调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完善,而为企业培养和输送人材的技工学校,更承担着教育和传承文化的重大历史使命。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推进师生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提升学校品位。
1.技工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技工学校的校园文化蕴含了学校在办学理念、制度管理、学习生活、精神风貌等各方面的体系风格,是一所学校校风、教风、学风的综合体现。可以说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魂,优秀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成熟的重要标志。
技工学校是中等职业教育和先进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承担着初、中级职业技能人材培训的重大职责,在提高受教育者文化、技能等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大力推行的当下,技工学校应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结合学校的教育任务和培养目标(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密切与企业的联系,进一步规划和建设有技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已尤为迫切。
2.技工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设目标
技工学校当前的办学宗旨和教育培养目标就是,以育人成才为中心,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培养受教育者的文化、技能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为企业、为社会输送合格的高技能人材。
技工学校校园文化体系的建设,就是围绕着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教育培养目标,在教育培养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德育教育,逐步健全和完善学校规范制度的实施和管理;同时,可借助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以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充分发挥校园文化体系的示范和推动作用,保持学校教育学习工作开展的连续性、科学性和创新性,最终达到打造健康,文明品牌特色技工学校的目标。
3.技工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技工学校的校园文化体系应包括:学校办学理念、规章制度的实施与管理、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生活、校风校貌以及班风学风建设、宣传等。
在这个体系当中,办学理念是精神核心,制度规范的有效实施和管理是有力保障,多媒体资源与平台的大力宣传是扩大影响的途径,三者互为条件、相互作用,共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不断完善。
3.1加强校园文化的精神建设
技工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精神,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基础,体现了全体师生员工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教育学习模式。因此,要建立符合技工学校办学特色的学校精神理念体系,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成才模式,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积极健康地发展,首先必须加强校园文化的精神建设:
3.1.1学生培养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对学生个性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大对学生技能创新活动的投入,激励学生勇于创新、独立自强、立志成才。
3.1.2师资建设方面:要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的积极主动性,开拓创新思路,提升师资队伍的素质能力。如召开教研座谈会、开展课题研究,加强教研室的科研能力;举办教职工文体活动竞赛、评比,丰富教职工业余文化活动等。
3.1.3要充分发挥校团委、学生会等学生群团组织在学校与广大师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切实加强对群团组织的管理和积极引导,让各项群体活动和谐有序地开展,使之成为学生展示才华、提高素质的重要平台,为校园文化增加生机与活力。
3.2加强校园文化的制度建设
完善的规范制度,可以促进学校日常学习、教育等工作的有序开展,维护学校组织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校园文化的制度建设,有利于协调学校内部的管理工作,有利于平衡校企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促进学校的社会化长远发展:
3.2.1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在教育管理、教学研究和后勤服务等方面,一方面,结合学校办学理念与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措施并认真贯彻落实,以加强校园管理,维护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另一方面,注重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创新改革,积极引入和推行先进的管理体制、模式,打造和谐、文明、积极、向上的教风、学风和校风。
3.2.2加强法制教育建设:针对技工学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安全防范意识较差、法律观念较淡薄、纪律较散漫等问题,学校应加大对依法治校、依制度管理、照章办事的推行力度和监督。同时,可利用节假日、特殊纪念日等课余时问,开展法制教育、感恩教育、后进生教育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这样,既能将德育思想工作更好地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增强其法制观念、培养其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3.2.3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培养模式。学校应倡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注意结合各专业的特点,通过组织开展如学科技能竞赛、校际学科技能学习经验交流、寒暑假勤工俭学、优秀毕业生报告座谈会、毕业生实习就业“双选”会等形式多样化的实习训练活动,树立学习典型,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实用型技能人材奠定扎实的基础。
3.3加强校园文化的宣传建设
为了调动师生员工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积极性,也为了让他们及时了解校园文化的建设情况,可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各种媒体手段,加大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和取得成果的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师生员工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
3.3.1建立技校特色文化,打造名校品牌:首先,对教职工或学生开展入职、入学教育,树立品牌意识,塑造遵纪爱校、诚信团结的校风,为人师表的师德师风和治学严谨的良好学风;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满足教工、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倡导和推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再次,重视学校特色文体项目与品牌专业学科的打造,积极支持职工和学生参与各类文体艺术、实践技能操作等社团竞赛活动,充分发挥和利用他们在对外宣传中为学校品牌效应所带来的特殊推广作用。
3.3.2进一步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首先,重视视觉形象设计,对校服、工作服、师生的标志牌、宣传海报等进行规划和设计,塑造学校整体形象,加深社会外界对学校的认同感。
其次,对校园内现有的传统媒体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如利用校刊、校报、宣传布告栏、黑板报、学习园地等反映校园文化建设的最新动态,及时报道和表彰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展示学校的优秀形象。
再次,建设好校园广播网、互联网等现代信息网络,充分发掘现代信息网络传播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建设传统与现代宣传媒体多位一体的校园文化交流平台。
4.技工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