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自我思想品德总结

时间:2023-03-08 14:52:28

导语:在自我思想品德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自我思想品德总结

第1篇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品德评价 档案袋评价

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或标准,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状况所进行评价的过程。[1]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是衡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关键,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思想品德评价虽然重要,目前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

档案袋评价是根据学生的反映,加上教师的评价、观察、考查和成绩测评等,得出有关学生进步和发展的系统而持续的记录。[2]档案袋评价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真实、深入地再现学生发展的过程。虽然档案袋评价侧重于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测评,但其评价理念和方法在学生思想品德测评中同样具有可行性。

一、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的困境:解构的必要性

回顾传统的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方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重“绩本”评价,轻“人本”评价;二是重共性模式评价,轻个性差异评价;三是重结果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四是重外部评价,轻自我评价。

(一)重“绩本”评价,轻“人本”评价。

“人本”评价指的是以人为本,以发现学生的德行价值,发挥学生的道德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品德为前提进行的评价。所谓“绩本”评价,即以学生的成绩作为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依据,成绩好的学生,一般都被冠以“思想好,有上进心”,可以获得较高的品德等级或较高的思想品德分,而其它的品行表现只作为一般性的考查。这种“一俊遮百丑”的现象长时间存在,即使在品德测评中加入了思想、心理等其它方面的指标,但在实际测评中,这些也被看作软指标,是只能凭印象进行模糊评价的。

(二)重共性模式评价,轻个性差异评价。

个性化评价就是依据个体的独特性,确立评价标准,促进其发展自身存在的社会价值的评价。共性评价则是指依据社会要求,确立德育目标和评价标准,对全体学生进行的基本评价。过去的品德评价特别注重社会要求,对评价标准的规范化要求很高,评价实践中表现为:用同一把尺子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分等,评价的目标、标准和方法都是既定的、划一的,没有学生根据自身发展进行选择的余地。共性评价忽视了个体差异、轻视个性发展,导致大学生品德评价与学生的实际脱节,与学生的情感距离越来越远,难以发挥评价的各项功能,难以起到品德评价的期望效果。

(三)重结果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

过去的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一般都是每学期结束时由辅导员老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打个等级、写个评语就一评了之了。即使有学生参评和平时记录的要求,真正做到的也不多。学生自评多为走过场,既没有事先组织标准讨论,又没有评价的指导。思想品德评价中基本落实的只有期末的辅导员评价。

在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中,实施结果性评价有其特定的作用。但是,仅有结果性评价却带来许多问题:其一,反馈不及时。对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发生的问题不能及时诊断,及时调整教育,失去了许多很好的教育发展时机;其二,评价难以全面。由于评价间隔时间较长,学生较多,辅导员很难记住每个学生的具体细节,往往只能进行比较笼统的评价,造成许多的雷同;或者为一时一事所影响,造成评价的偏颇;其三,针对性较差。结果性评价主要是一种达到度的评价和一种概括性的评价,不如形成性评价那样有针对性,那样吸引学生对自己日常品德形象的关注。

(四)重外部评价,轻自我评价。

当前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的主体更多的是老师、同学,重外部评价,轻自我评价,思品评价主体错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自我评价是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自我评价是大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评价自己的评价方法,是靠学生自身思想的矛盾运动,自觉地接受先进思想、正确理论的引导和教育并不断地纠正自己的错误思想和不良行为,促进学生沿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档案袋评价应用于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的优势:解构的可行性

档案袋评价对于传统学生思想品德评价而言,存在诸多优势: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人本”评价;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加强自我评价;丰富测评内容,体现学生个体性;强调学生品德的形成,注重过程性评价,等等。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人本”评价。

档案袋评价的目的有三方面:一是展示学生的最佳成果;二是描述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过程,反映学生的进步;三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估,发挥档案袋评价的工具性。由此可知,档案袋评价充分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目标,十分注重在评价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和主体地位的发挥。

(二)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加强自我评价。

档案袋评价是多元评价的一种重要形式,重视评价过程中的多主体参与。而目前的大部分学生思想品德评价中明显显现出“他评”特征,教师扮演裁判、说教者等角色,给出死板的分数或写出千人一面、缺乏个性的评语;学生则在评价实践中扮演着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自尊心得不到保护,也没有申述、辩驳的权利,因此也就缺乏对自己思想品德反思的动力。部分学生在这种利害关系中出现行为偏差:可以过分讨好或过分压抑,自由散漫或宣泄不满,甚至做出过激行为。因此,学生的思想品德测评应充分体现出档案袋评价主体多元化的特点,并强调测评本身的客观性,尽量减少因个人评定标准的差异、观察机会的有限性等因素给思想品德测评带来的信度与效度问题;评价主体应由教师个体转变为“多维一体”,即教师评价、学生自我反思及其他学生或教师评价的结合,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品德行为进行自我审视、反思、检讨和评价,并通过反思说明今后的努力方向,同时还应鼓励家长、同学等其他评价主体共同参与,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与自我评价的积极性。

(三)丰富测评内容,体现学生个体性。

在档案袋评价中,教师既要收集反映学生某方面成就和进步的材料,又要记录学生存在的问题,还要收集学生自我反思的证据。通过大量材料的收集和学生本人对材料的反省,不仅能客观、形象地反映学生思想品德的进步与成就,而且能反映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中的问题,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省的能力。

(四)强调学生品德的形成,注重过程性评价。

档案袋评价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过程,它可以使我们更加关注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以及学生各方面才能的发展和学生向预期目标进步的过程。因此,档案袋评价在内容和方法上都体现了自身的过程性与形成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师应为学生确定个性化的发展性目标,并不断收集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过程中的信息,而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或分数并与他人比较。

三、档案袋评价在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中的实施:重建的评价体系

教师运用档案袋对学生思想品德进行评价,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立档案袋的内容。

由于学生档案袋是记录学生成长的足迹,主要运用档案袋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内容,展现学生的情感表现,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等。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的档案袋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参加素质拓展活动的材料、学生遵守校纪校规情况、学生的优秀事迹材料及获奖情况、学生互动论坛、学生学期成长代表作品展示和讨论式的教师评价报告等。

1.学生参加素质拓展活动的材料

学生参加的素质拓展活动,包括学生参加学校、社区、团队组织等社会团体组织的各项活动记录,材料既可由组织单位出具,也可由知情的教师、同学出具,经档案袋保管者核实认可。同时,学生需撰写素质拓展活动心得等材料,由相关组织单位写评语,通过素质拓展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收获,分析自己的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最后将学生所有的相关材料收入档案袋中。

2.学生遵守校纪校规情况

遵守校纪校规情况主要指的是学生有无违反学校规章制度,在学习上有无迟到、早退、旷课情况;在寝室生活中,有无夜不归宿情况等违纪行为;有无打架斗殴等各种违纪行为。这些材料都需放入学生思想品德档案袋中。

3.学生的优秀事迹材料及获奖情况

学生的优秀事迹材料不仅包括学生参加各种活动,表现突出而形成的新闻报道、表扬信、表彰文件,以及教师、家长、学生、社会人士提供的书面材料等,而且包括学生其他优秀事迹材料。学生所获各项奖励,包括学生个人单独获奖或集体获奖情况,由获奖集体负责人(组织者)或知情人出具材料,连同获奖证书复印件一并收集。

4.学生互动论坛

组织各班开展班会,学生在班团小组内进行互动评价,主要是个体将历程记录与表现在班团小组内展示交流,便于学习借鉴、彼此互动评价,并形成小组“希望式”评语。班团组织对学生的历程记录进行认定,形成“综合建议”式评语。

5.学生学期成长“代表作品”展示

班主任每学期组织一次学生“作品”展示会,让学生把自己此阶段最能代表成长进步水平的记载展示给全班同学。代表作品包括:助人记录、诚信与合作情况、热点问题评析、参加公益活动情况,等等。

6.讨论式的教师评价报告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报告主要是对学生学期“成长历程”进行总结性点评,要概括出学生的个性特征。评价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现阶段最大的进步是什么,哪些方面还有待提高;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学生下阶段的努力方向在哪里;对学生的进步还有哪些建议,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档案袋收集的资料既可是原件,又可是复印件、影像资料等。资料既可随时收集,如学生上课、参加素质活动记录等,又可阶段性收集,如:所获奖励、获奖作品等。教师要将收集到的资料归类后按一定顺序装入档案袋,并填写相应目录,交保管人员妥善保管。

(二)评价标准的制定[3]。

评价标准是档案袋评价的重要依据。在制定评价标准时,首先要明确使用档案袋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即明确学生的发展目标。学生了解到对自己的要求,可以依据这一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及改进。在制定档案袋评价标准时,必须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可以采用学生自评、相互评估和教师评定的综合性评价方式对作品进行评价,实现多层次标准。若评价过程中是单一及缺乏弹性的评价标准,必然会影响到评价的效果、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评价可以从三方面来进行:一是一个阶段下来对档案袋进行总结性评价;二是对学生发展过程中档案袋所收集的材料进行总结性评价;三是通过对档案袋内容的分析、反思与评价,诊断学生思想品德存在的问题。

(三)档案袋的保管与使用。

学生成长档案袋的保管有两种形式[4]:一是由教师或班级指定专人统一保管,这有利于资料的归类、整理和保存;二是由家长或学生分散保管,这有利于学生、家长随时了解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状况。

作为一种德育评价工具,学生成长档案袋主要用于评价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档案袋评价的主要目标是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自我发展。因此,学生档案袋评价对象是每一个学生个体,评价标准是多元的。在实践中,它不对评价对象作横向比较或整体评比,而是将评价对象的过去与现在或某些侧面进行比较。教师要借助学生成长档案袋中的资料与学生一起讨论他们的努力和进步,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发展轨迹,帮助其树立信心、培养兴趣,而不是简单地将学生分等评级。

参考文献:

[1]韦青松.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困难的成因与对策[J].南方论刊,2009.6:68-69.

[2]胡中锋.教育测量与评价[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2006:315-334.

[3]李齐.档案袋评价与大学生职业发展教学[J].林区教学,2009.7:6-8.

第2篇

关键词: 情境教学 初中思想品德课 实践应用

情境教学模式与其他类型教学模式存在较大不同,情境教学模关注的是教学实践,通过教师根据实际教材内容,联系实际,创设不同的真实情境,促进学生融入情境进行学习。该种教学方式应用到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能够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提升自我素质与修养,是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点方式。本文对情境教学模式进行分析,结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现状,提出相应的教学实践策略。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含义

将情境教学模式应用到初中思想品德课中,首先需要明确情境教学法的特殊性,将情境教学法理论、教学规律及教学特征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相互融合,然后联系思想品德的教学实践,进而实施初中思想品德情境教学。其次,要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本身的性质进行了解,明确思想品德教学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德育性。初中思想品德课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第二,思想性。初中思想品德课能够面向社会中的现象,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及总结,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第三,情感性,初中思想品德教学需要具有一定的情感性,才能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激发学生对于社会的责任感[1]。

二、影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因素

(一)教师观念方面

教师观念是制约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关键因素,在很多偏远地区,学校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够重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只是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模式单一,使得学生错失信息。良好的思想品德课教学,首先需要教师以身作则,而由于很多教师在思想观念上比较落后,把思想品德课中的重点内容定义为背诵部分,使得思想品德教学流于形式。此外,思想品德教学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是教学中的主角,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被忽视,学生不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二)情境教学实质把握不准

目前,在很多学校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都应用过情境教学模式,但是大部分的情境教学模式只是简单实例问题的堆砌,而非真正的情境教学。真正的情境教学模式能够在实际教学中引起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并通过真实的体验提升学生的自我修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对此缺乏一定的认识,使得实际的教学效果较差。

三、情境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实践应用策略

(一)情境教学课前导入

课堂导入是一节课中的重点,良好的教学导入,能够在课堂上提纲挈领,以新奇的角度吸引学生迅速进入角色,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环节。思想品德课堂导入可以从趣味性角度出发,通过对媒体视频的形式,将学生带入真实画面中,进而激发学生求知欲。

例如在进行《善于调节情绪》的课前导入时,教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播放学校运动会全程录像视频片段,进行情境设置:“同学们,运动会是速率、力量与运动美的角逐,同时是人与人之间心理素质上的较量。从我们学校运行会视频中可以观察到,当遇到困难时,我们看到有些运动员表现得很焦虑、恐慌,而有的运动员则表现得很沉稳、冷静。不同的比赛情绪对比赛结果产生重大影响。同样的道理,在学习与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很多挫折,你将怎么样控制你的情绪,来战胜困难呢?”

在这样的课堂导入中,教师以由远及近的方式,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的运动会视频播放,吸引学生的注意。然后针对视频中的实例进行与教学主题相关内容分析。以边看视频边解说的方式,增强情境的现场感,不仅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而且达到良好的课堂情境导入[2]。

(二)情境创设贴近生活实际

教学目标:通过对校园中学生行为的剖析,引出《做一个道德的人》的主题,以校园视频为根基,引发学生思考。

教学导入:首先教师在多媒体上向学生播放三个情境:情境一,清晨学生进入校园,教学楼下的花都开了,操场上干净整洁。情境二,课间时间,学生在操场上玩耍,有的学生随地扔垃圾、随地吐口香糖等。情境三,将放学后的操场与早上的操场环境进行对比。

课堂思考:在课堂上,很多学生羞愧地低下头,然后此时教师向学生讲述维护校园环境的重要意义。深化到如何做一个道德的人方面,对学生在学校中的不良行为进行及时纠正。最后教师鼓励学生说出怎样从个人做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很多学生踊跃发言,提出保护校园环境的方法。例如有些学生提出举办“环保小卫士”活动,在课间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对校园环境进行监督,建立校园垃圾回收处,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对努力维护教学校园的班集体进行表扬。

(三)课堂结尾总结情境创设

每一堂课都是一个完整的集合体,如果在课前进行生动的课堂导入,而在课程结束之前忽视了情境的总结,则将会造成虎头蛇尾的现象。由于学生在学习时的神经中枢兴奋是一种波浪的起伏状,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深化教学内容,需要在课程结束时进行情境的创设,强化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当代中国青年的崇高使命》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播放一首诗的录音,在播放《有的人》时,为学生设计以下问题:(1)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你打算做一个什么样的人?(2)怎么样建设我们的国家?此刻你的感想如何?在这样几个简单的问题下,一方面点明本节课的主题,另一方面升华思想政治教学。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具有积极意义。情境教学法能够以真实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主题,并以特殊的形式深化主题。初中思想品德课是提升学生素质的重点科目,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思想品德教学效果不佳。为此,本文对思想品德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情境教学法在其课程中的实践应用对策。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小学生;思想品德;现状;教学对策

思想品德教育作为小学教育工作中的核心内容,基于我国落实复兴中国梦的特殊时期,教师需要及时认清教育形式,解决当前存在的教育问题。深刻总结造成教学问题的主要原因,并以此为基础,展开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讨论。因此,笔者在文中主要对小学生思想品德现状及教育对策进行分析。

一、小学生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发展现状

(一)严重缺乏重视意识

随着教学改革落实范围的不断扩大,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地位与作用也随之不断增加。但是从现阶段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改革情况来看,部分小学学校依然没有将其落实到实处。只是口号喊得比较响,却没有展开实际行动,这一问题的存在严重导致了小学生素质教育的不健全问题。与此同时,部分小学学校在落实新课标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对素质教育理解误差的问题,加之多种外来因素的干扰。大多数的小学学校仍然将应试教育放在核心位置,重视理论教学且严重轻视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此举不仅十分不利于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甚至严重影响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发展[1]。

(二)严重忽视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当前阶段,小学学校中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众星捧月的环境下长大,家长及亲友的过度溺爱严重导致学生在学习成长中失去了许多自我学习发展的机会。在校园学习过程中,对于学生掌握能力考核模式过于单一,教师与学生家长往往更加看重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因为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各项身体机能快速发展的阶段,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较为强烈,自制能力比较差,加之学生群体客观存在的差异性,严重导致课堂学习能力不均衡的问题。大部分的思想品德教师在实际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只是一味的采用传统式的教学方法,生搬硬套,灌输知识。没有依据学生的差异性展开分层教学,不仅严重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同时极大地违背了新课标教学要求[2]。

二、现阶段小学生思想品德课程教学问题的具体解决对策

(一)强化思想品德教育重视意识

首先,思想品德教师必须要明确小学生思想品德课程教育的教学价值。其次,小学学校方面需要及时购置相应的教学硬件设施。通过有效加大教学硬件设施的资金投入,有效丰富课堂教学活动。同时,小学学校需要及时组建一批专业性强综合素质高的思想品德教师队伍。因为部分学校对于思想品德教育的认知错误,促使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出现专业执教人才匮乏的问题,鉴于此现状,我们需要及时构建一支专业性强的思想品德教师。通过有效强化教师群体的教学素质,进而从根本上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最后,小学学校方面需要为校园内思想品德教师制造更多的学习与培训机会,使校园内教师可以与其他学校的优秀思想品德教师进行交流教学经验。以新代旧,切实有效地发挥出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作用。只有全面提升思想品德教师的重视意识,才可以更加高效的开展教育活动,进而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效率。

(二)充分发挥出学生家长的引领作用

众所周知,家长作为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在实际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对学生起到了现身说法的作用。但是却有部分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刻意关注自己的言行举止,完全忽视了自身的引领作用,进而不同程度的影响学生。因此,学生家长必须要及时提高自我认知,时刻关注自己的言行。在无形之中感染教育学生,进而充分发自我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引领作用。通过学生家长此种长期性深刻的教学引领,学生会在不自主中受到学习熏陶,进而不断提升自我思想德育素养[3]。

(三)积极创新课堂教学内容

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在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创新过程时,不仅需要对课本教材理论知识进行创新,还需要将知识转变为物质载体充分引入社会实践活动。使班级中学生深刻体会感知生命的可贵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合作学习中不断提高自我思考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小学思想品德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内容中,尽可能多地融入小学生可以自主理解的,贴合经济发展形势社会信息,使小学生更加深刻的认知经济社会,并可以客观的做出判断。

(四)科学客观的教学评价

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在展开教学评价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表现,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最为公平客观的教学评价。如,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得十分积极,责任感与集体意识比较强,但是在最终的考试中,没有取得好的成绩,教师则也需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并肯定学生的学习表现。此举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有效的语言激励更像是一双无形的手推动学生更加自主的参与到学习实践中,并在深刻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后,自主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班级中一些学困生,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的耐心与精力。通过私下深入谈心来找到学生的学习问题,针对学习问题制定解决方案,不断鼓励学生不耻下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给予学生大量的实践学习机会,帮助学生构建思想品德知识体系,进而使得学生可以真正实现思想品德知识的全部内化。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工作需要教师不断的努力创新,充分遵照新课标教学理念,紧紧围绕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及时打破教学束缚,创新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从根本上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唐芬(1974-),女,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人,民族:汉 职称:小学高级教师,学历:大专。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 综合性 教学研究

1.初中思想品德课综合教学的内涵

思想品德课是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公民的必修课程,从本质上说,思想品德课程属于综合性课程。初中思想品德课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主体,在学生处理的一些关系,如学生与自我、自我与他人和集体、自我和国家等多方面关系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法律、道德、心理健康和国情等教育,并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内容进行综合。根据新课标对综合的定义,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综合教学包括教学目标综合、教学内容综合、教学方法综合和教学评价综合。

初中思想品德综合教学的特点主要体现为:活动性指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自主活动。以活动方式开展教学,有助于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思想观念,促进学生在价值观、能力发展和知识获得方式全面发展;创新性指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学生自由发展提供空间;开放性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应该结合社会实事,分析典型案例,促进学生正确观念的形成。教学方法应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综合利用各种资源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兴趣;主体性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对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使学生自主地根据不同环境进行自我调节、自我发展,最终在各种环境下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

2.初中思想品德课综合教学的维度

(1)教学目标的综合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的综合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制定综合教学目标;二是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实现综合目标。

第一,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目标的制定方面,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知识三维教学目标整合,并合理掌握三者间的比例。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最重要目标,形成良好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是学生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

第二,在教学目标综合实现方面,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知识三个目标并不总是均衡的,即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课堂上,可能在这一环节比较注重思想品德知识学习,另一个环节比较注重态度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从综合整体方面看,这三个目标最终得以实现。

(2)教学内容的综合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从教学内容方面考虑,将本学科内容、同期其他学科内容、生活与社会有机整合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发展。

第一,本学科内容的综合。实现本学科内容的综合有两种途径:一是加强综合意识,打破知识模块化的阻碍。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大多按照课本给出的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这一顺序进行讲解,无形中将这四个方面分离开来,达不到综合效果,而在实际中这四个方面又是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有创新意识,进行某一块知识讲解时,要结合其他三方面内容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二是运用案例讲解这四个方面知识,促使学生融会贯通,综合理解四方面内容。

第二,与同期其他学科内容的综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不是单一进行的,从学生认知水平、心理发展和生活与社会角度出发,跨学科地整合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内容进行整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开拓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看问题,从中发现思想品德与其他学科如历史、化学、地理之间的联系;第二,在与其他学科进行内容整合时不能生拉硬套,要从逻辑角度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第三,思想品德课教师可以与其他学科教师沟通,将授课内容相关的课程安排在同一天,以此加深学生理解,提高教学效率。

第三,与生活和社会的综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离不开实际生活,学生在生活中、在社会活动中都可以进行思想品德学习。生活是进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最好的课堂,在生活中学生可以理论联系实际,从中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由于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进行综合教学时教师应当避免那些不良现象,倡导积极现象对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形成起促进作用。

(3)教学方法的综合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具体包括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比较法、社会调查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的综合指根据需要选择一种或几种方法为主,综合利用其他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

第一,根据教学目标实现教学方法的综合。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每一单元都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不同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在进行法律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使学生了解大众对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从而加强自身理解。

第二,根据教学内容实现教学方法的综合。教学内容的不同决定了教学方法的不同。如同样学习法律知识,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方法,由老师和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进行法律知识传授。

第三,根据学生特点实现教学方法综合。学生性格不同决定进行教学时应采用不同教学方法。不同地区、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都不一样,因此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进行教学方法综合。

(4)教学评价的综合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评价过程当中,评价的主体不仅是教师和家长,还要重视学生的参与,促使评价过程成为学生、教师、家长共同进步的过程。

第一,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综合。传统思想品德教学注重总结性评价,只注重最终结果,忽略学习过程,往往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发展过程,有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综合情况,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想品德。

第二,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的综合。传统评价往往只注重教师评价,是教师对学生的单纯评价,单一地将学生分为优秀生和“差生”,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应该积极听取他人的评价,同时认真地对自己进行评价,将二者结合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改正,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

3.结语

初中思想品德进行综合教学不仅符合社会与人综合化发展的要求,而且可以打破分科教育限制,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非常重要。综合教学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综合。本文在我国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思想品德综合教学进行研究,今后还要开展进一步探讨,以期为我国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反思教学法;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至理名言对我们的教育教学也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我们比较重视课堂教学前的准备,却往往忽略课后的反思和总结。教师能及时总结和反思课堂上的得与失,恰恰就是找到再一次上好课的根源;相反,不及时反思或反思不到位,往往会失去良好的教学反馈资源[1]。思想品德课教学主要是培养小学生的道德情感。人对于美好的事物都有一种倾向性,在教育过程中,需要把抽象的美和善的思想形象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和信念,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

1.案例分析

思想品德课教学,一定要紧密联系学生身在其中的鲜活的生活与思想,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来引领学生的品德,避免过于成人化和儿童化的倾向。例如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提供的事例和情境主要是某交警大队副队长以身殉职、毛驴和甘草、小鳄鱼的故事、苏格拉底的故事,当然也还有其他如同龄人的心灵独白等。我就觉得这种“选择”的引导,明显地脱离了学生真实的生活。因为,有的是成人的生活,有的是前人的生活,有的是动物的“生活”。当然,并非这些事例和情境本身不好,只是学生不能或不容易“进入”其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就是要不断地叩响学生的内心世界这面“鼓”,不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当然,教学回归到学生的生活,应该是尽可能回归到一种有较高层次的好的生活,因为学生正在成长;而且也应该尽可能回归到学生新的生活,因为小学学生的生活范围正在由学校、家庭向社会甚至公共生活扩展,其交往也在由同学、玩伴,向朋友、伙伴甚至不相识的人发展。因此,《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总之,要上好一堂小学的思想品德课,牵涉到教师的理念和智慧,牵涉到文本的内容和质量,牵涉到学生的生活与学力,非常复杂,也的确不易。学生一旦认识到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时,他们就会以主人翁的态度将教育要求变为自我的需要,并在这种自我需要的驱动下变成自己的学习行为。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到学生这种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而不是忽视甚至压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来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己选择自己的方向,参与发现自己的学习资源,阐述自己的问题,决定自己的行动路线,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诱导,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为学生提供一个用自己的头脑获得知识的过程,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大胆假设、大胆猜测、大胆想象,通过感知、理解、评价、应用所学知识,尽可能地尝试解决新问题。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都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和有效的培养[2]。

2.反思教学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根据以上课后反思案例的分析可知,课后反思要有效,必须及时记录教学中的“得”与“失”,并且能从“得”中提升有价值的经验,从“失”中分析原因,找到策略。那么,如何及时写好课后反思,促进自己的教学研究呢?

2.1明确课后反思的意义

不能把写课后反思看成应付工作的一项差事。教师的教育智慧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除了来自教育理论的指导外,更多的则来自于对自身长期教学实践的反思,在反思中慢慢积累个性化的经验,在反思中形成教育智慧。“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华师大叶澜教授说的这句话充分点明了记录课后反思的重要性[3]。

2.2掌握课后反思的基本原则

(1)及时性原则。这是写课后反思的重要原则,每当上完一节课,要及时记录课堂中值得自己反思的方面;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课堂教学的记忆会逐渐模糊,这样写下来的课后反思不够恰当。

(2)真实性原则。在教学研究中真实记录自己的教学反思过程和教学效果,书写可长可短,绝不写空话、套话,更不能写假话,否则其反思就无意义可谈。

(3)针对性性原则。教师最好有自己的课题研究,针对自己研究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收集第一手资料,确定研究问题的策略[4]。

课堂教学要有理论知识的支持和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教师要善于思考课堂教学过程,在思考中论证或修正着某种理论,这种理论又去指导新的教学实践,这样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善思考的习惯一旦形成,教师将逐渐走上专业化成长的道路。

如果能及时和同行或专家进行交流,相信会全方位地提升教师的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网络时代走进我们教师的生活,其中教育博客成为我们交流、提升的平台。思考的结果如果有漏洞,就会出现逻辑错误,就会是不成熟的。刚刚发生的事情和思考的结果如果不及时形成文字,时间一久就会逐步遗忘,有时出现逻辑错误,成为一种空想。所以,教师应该及时把课堂教学过程值得思考的东西记录下来,让课后反思成为一种自觉行为[5]。

结论

教师课堂教学中面对的是天真活泼的学生,他们具有不同方面的差异,所以教师课堂的教学决策具有不可预见性。教师的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思想品德教师的教学反思是一个能动的谨慎的认知加工过程,也是一个与情感和认知密切相关并相互作用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牛慧丽.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浅探[J].学周刊,2014,05:25.

[2] 张玉忠.如何让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活起来[J].赤子(中旬),2014,02:295.

[3] 白云龙.浅议如何上好小学思想品德课[J].教育教学论坛,2014,17:82-83.

第6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德育功能 合作教育

长期以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往往比较注意狠抓双基,重视科学知识的整体性,强调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和逻辑顺序渐进,但对于确立学生的政治素质、培养道德品质、发展能力等方面比较忽视,这是一个很大的失误,其实质就在于忽视了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属性,把它仅仅看成一门文化知识课。为了适应当今世界国际竞争的要求,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要切实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实行素质教育,首先应把德育放在首位,中学思想品德中的教材、课堂教学能起到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载体”作用。因此,如何提升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这是广大政治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探讨的一个重大课题。下面我想就如何提升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谈谈自己粗浅的几点体会:

一、思想品德教师首先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理论、新观点不断涌现,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充实知识,才能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教学本领,才能胜任教学。作为一名优秀的政治教师,他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二是有良好的言行修养和道德觉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政治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为政治教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要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要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要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要热心善事,让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在校园里、在学生中传扬。

二、要认真研读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特点,把教学的立足点放在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政治素质和行为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注意寻找知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教育的结合点,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努力使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和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想觉悟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讲授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我们伟大祖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河山壮丽、历史文化悠久等有关内容时,可采取图片、实物、录音和录像等教学手段,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山大川、一草一木,大力宏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灿烂的科技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之情,让学生把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志,从而自觉地树立为建设四化、振兴中华而献身的伟大抱负。

三、努力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必须努力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吸引力,是上好思想品德课的前提条件。没有吸引力,就没有生命力。在教学中,要努力改变一般化、概念化和程式化的教学方法,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有的放矢地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特别是“热点”、“难点”问题,联系实际展开教学。如当前存在“经商热”、“出国热”和“超前消费”等现象。在教学中,要讲清讲透原理,也要敢于触及现象,善于用疏导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使理论知识更具体、更深刻、更生动,从而更具有吸引力。

四、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思想道德教育涉及大量的实际问题,单靠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解决,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即自我教育形式和社会实践活动。

(1)学生的自我教育形式很多,它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具体教学中,我们不妨围绕学生的思路转,当“导演”,而不当“演员”。可以结合国内重大时事和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如主题班会、课堂辩论、小品表演、演讲比赛等形式,帮助学生走向讲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包括“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形式。“请进来”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或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邀请有关人士来校做专题讲座。“走出去”是根据教学内容或学生疑惑的问题,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社会调查,就中学生而言,是学习运用观点细致地考察社会现象,详细地占有材料,经过分析综合以达到正确认识社会的目的。通过社会调查,学生获得大量丰富的社会实际知识,能够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独立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调查还能解决许多平时在课堂上不易解决的思想认识问题,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觉悟。

第7篇

【关键词】 兴奋点 结合点 生命点 爆发点 闪光点 情感点

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教学面临着任务重、时间紧的局面,同时存在着概念多、运用能力要求高等学科特点,因此非常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从中解剖与总结自己的教学得失,分析得失背后的原因,获得对教学规律、教学方法的进一步认识,勇于实践,勇于探索,通过课堂上点燃“兴奋点”,找“结合点”、抓“生命点”、点“爆发点”、留“闪光点”、抓“情感点”来激活思想品德课堂,将学生紧紧吸引在思想品德课的周围,从而让思想品德课基础好的同学更上一层楼,为基础不太扎实的学生找到一个着力点,搭建一个有利的平台,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

1.点燃“兴奋点”,激发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势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九年级的思想品德课,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多更难了,学习任务也日益繁重,在各门中考科目“强大”的压力面前,学生不知所措,渐渐地放松了思想品德课本的学习,一心投入到其他科目的学习中。放松了学习,学生的思想品德成绩自然就不会理想。因此,如何让学生重视思想品德课,上好每一堂课,成为我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主要内容,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点燃“兴奋点”则成为我的教学主题。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为此,在每一堂课上我往往会通过讲故事、聊天、漫画、照片、影片、课前调研、师生辩论等与学生即将学习到的新知识有关的事情来引入,点燃学生的“兴奋点”,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上好每一堂课奠定基础。如,2008年中国经历了太多事情,那么在2008年9月开学第一堂课上,我就和学生谈了雪灾、震灾、奥运等大事,使学生感受到小小课堂与国事、天下事紧密相连,并展望学生的未来规划,学生很感兴趣,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

2.寻找“结合点”,贴近学生生活

用“生活化”的案例开篇是思想品德课的一大特点,但是学习离不开理论,如果理论脱离实际,思想品德课教学势必会成为“乏味、空洞的说教”,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是新课改对教师处理教材提出的新要求。因此,若要使教学变得有活力,就要活用教材,寻找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使教学贴近学生生活。为此,在教学时我总是站在学生的位置上来思考:学生生活的实际是什么?哪些是学生普遍熟悉、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这些“点”又如何与知识点相联系?如何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通过寻找“结合点”,教学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学生也乐于接受教育,同时让知识在学生看得见、感受得到的氛围中轻松被掌握。

3.体现“生命点”,在“百家争鸣”中感悟知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学生是“认识的主人”,而不是机器,不是“认识”、“知识”的“容器”,每个学生都是具有青春活力的“生命体”,教学就是要善于创设学生探究的情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主动的、活泼的、发展的学习主体,重视课堂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作用。既然课上所选用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学生自然就会有得说,这样教师就可以放心地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我探讨、自我教育与自我体验中感悟知识、提高能力。如:在讲“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一内容时,课前要求学生收集勤劳致富与不法致富的事例,在课上进行比较、讨论,我们应如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活生生的案例,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深刻体会到“知识致富、技术致富、勤劳致富”的重要性,从中感悟知识,受到教育。

4.点燃“爆发点”,在思维两难中“登顶”自我高点,掀起课堂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师为之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个“机”就是教学中的“爆发点”,即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和学习中的困惑点。“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对重点、难点和学习中的困惑点,我总是想方设法 “设疑”,引导学生“思疑”,鼓励学生“寻疑”,寻找拨动学生心弦的“爆发点”,努力追求“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效果。如:在讲我国人口国情这一内容时,要求学生统计和比较独生子女家庭与有兄妹家庭生活的差异,思考1﹕2﹕4的家庭人口结构可能会引起的社会问题,哪一种家庭组成是我们应该提倡的呢?十年后的我们大多数已经成家,那时的我们面对这样的情况将如何权衡、解决呢?一连串很怪的问题像一颗颗引爆的炸弹,投向学生的思维大海,“炸”起了无穷的波澜,学生在此情况下,纷纷发表见解,在同学们激烈的讨论中,大家不但认识到中国独生子女的情况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更切实体会到自己的责任所在!

5.留住“闪光点”,让思想品德课永驻我心

林格伦说:“如果学校不能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多成功的体验,他们就会以既在学校内也在学校外都完全拒绝学习而告终”。可见,重视课堂上的“闪光点”非常重要。一堂课的好与不好,关键在于它是否有一个值得他人称道、学习的闪光点。这个闪光点可以是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创新的闪光点,也可以是教师教学的闪光点。一方面,对学生的闪光点要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和引导,使学生得到更多成功的体验,激发求知欲,使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从而更好的配合教师的“教”;另一方面,课堂上这些闪光的火花,都会让学生课后进一步去回味,从而实现思想品德课课堂的延续。如:在讲我国的环境状况时,课前要求学生通过问长辈、查资料等形式,了解30年前当地的环境状况,并与现在的环境状况作比较,让学生在课上进行交流,畅所欲言,教师从中进行适当的鼓励和引导。通过课前调研和课上交流,使同学深刻体会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保护环境的紧迫性,在讲如何保护环境时就有了认识基础,容易使学生自觉地落实在日常生活中,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深得学生的喜爱。课后经常听到学生提起,尤其是当看到有的同学乱扔垃圾时,大家就会作善意的提醒。思想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与学生行为由此也紧密地结合了起来,实现了知与行的统一。看到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我更是由衷地感到高兴与自豪!

6.抓“情感点”,课后走近学生

第8篇

一、明确成长记录袋形成方法

成长记录袋,记录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的作品。在记录学生作品时,并不是无选择地全部收集,而是围绕每一阶段思想品德教学的目标,合理选择与之紧密相关的学生作品,以及其他的一些学习资料,然后对这些作品和学习资料进行总结和反思,帮助学生明确自身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不足与长处,并以此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成长记录袋一般分为三个部分:成长记录袋的封面、成长记录袋的内容、根据成长记录袋进行的反思或总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将最能反映学习状态和成果的作品收集到成长记录袋中,并在每一学习阶段的末尾,打开记录袋,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成果进行评价和反思。同时,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分享自己的成长记录袋,在不断的分享交流中,发现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并得到他人对自己作品的客观评价,从而更全面地了解自身的学习成果。而且,他人的肯定和鼓励会让学生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成长记录袋的形成过程中,不仅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同样需要教师积极参与进去。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负责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去看待自己的作品,并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学生的成长记录袋进行抽查,避免出现一部分学生不认真记录自己作品的情况出现。

二、落实成长记录袋的应用

首先,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由组长负责记录每一个组内成员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教师则不时发出提问,负责记录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然后在课后将相关记录传达给学生,记录在学生的成长记录袋中。在每一学习阶段的末尾,教师可以按照学生成长记录袋中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评价,从中选择小组讨论积极分子、课堂提问积极分子等,对学生进行表扬,并送出笔、笔记本等学习用品作为奖励,这样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丰富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内容来源。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不只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品可以作为成长记录袋的收录内容,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时的表现也能作为收录内容,这是体现学生行为表现的重要来源,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德育成长状况。最后,教师要积极联系学生家长,让学生家长在家庭中记录学生的表现。此外,学生在社会中的一些表现家长也要做好记录,将学生的表现收录到成长记录袋中,作为后期评价的依据。几个方面全部做好,就可以比较全面、系统地记录学生的各方面表现,然后再以此为基础,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评价,就能得出更为客观真实的结果,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

三、发挥成长记录袋的作用

第9篇

《思想品德》教材是围绕初中学生的生活来组织编写的,教材的内容体现了生活化的课程理念。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陶行知先生也指出:“生活即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走进生活,融入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所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通过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我们思想品德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因此,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学生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他们从自己的生活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理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实现教育生活化。

首先,要优化、生活化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素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上好每一节思想品德课,都必须先认真钻研教材,分析重难点,挑出考点。这一点很多老师都做到了,除了把握好课本,还要参考教师教学用书里的教学分析、教学建议和从网络中收集相关的最新的教学资料,全面把握课程的目标,展开教学。其实备课的关键是要懂得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这样学生才会兴致盎然,而且真正地达到教育的效果。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给我们的是一个启示,我们大可不必全部用教材里面的资料,而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合理的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甚至可以适当的加上我们本地区的一些生活元素,灵活处理教材,在生活中备课,学生易接受,而且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而不是满堂灌,纸上谈兵,也免去了老师苦口婆心的说教。

其次,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学有所用。一要贴近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所选取的事实要注意从学生的同龄人或其身边选取。只有选出那些既有教育意义又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作佐证,才会增加学生的认同感、好奇心和关注度,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在教学“责任与角色同在”时,举例:班级的卫生搞得不好,地板比较脏,显然是昨天的值日生未打扫,于是即兴发挥,先让学生检查讨论班级的卫生状况,要求谈谈他们自己的感受。学生就议论开了,有的举报某同学随便乱扔纸屑并要求教师处罚乱扔垃圾的人,有的指责昨天的值日生没有责任心,没做好作为值日生必须做的事,有的则面露愧色并自觉弯腰捡起自己座位旁的纸屑。这样就引出第一框“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的课题和“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责任”的道理。二要贴近学生关心的生活。如歌星、影星、球星的生活等,以“偶像崇拜”为切入口,让学生自己列举一些具体的事例,谈谈这些人成为“星”的艰难历程,引导他们不要盲目的“追星”,而要学习他们敢于拼搏,努力奋斗的精神,形成积极的自我新期待,主动把握自我,发展自我。三要贴近学生向往的生活。比如网络生活,网络给学生带来了很多的乐趣,但网络也使许多学生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怎样才能成为网络的主人等。

新课改倡导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源于生活,富含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里的“生活”指的是学生的真实生活。因此,思品课堂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择有典型意义的事例,进行加工,以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生活主题、范例或者“生活图景”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积极参与思辨,从而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激发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认识。同时,采用学生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寓教育于生活之中。在《跨越陌生》一课的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自制名片活动,让每位同学准备一张稍硬、漂亮的纸张,在规定时间内设计自己的名片,名片设计完后,每位同学当面双手送给自己最想相识的同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认知有展现的过程,情感有渲染的过程,行为实践有亲自体验的过程,这些过程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学生通过自己活动获得的感受是有血有肉的,是自己总结出来的认识,特别可信。

最后教学要引导学生生活,使学生能够学会应用。思想品德课不仅要给学生知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感,更为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引导学生走好人生之路。导之以行,服务于生活是思想品德的落脚点,也是检验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性的一面镜子。总之思想品德课教学需要“生活”这一“源头活水”,与生活分离,失去生活的依托和保证,教学就容易流于虚空。生活化教学,不仅是思想品德新课程的要求,更是德育魅力产生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