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国际汉语教育论文

时间:2023-03-08 14:52:30

导语:在国际汉语教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国际汉语教育论文

第1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 理念 模式 情结

中国用三十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了经济的腾飞,而这个腾飞的代价也是巨大的,影响涉及方方面面,在文化方面造成中国“西风”强劲,国人传统文化观念淡漠,很多人对自己民族文化不了解并且缺乏了解和学习的热情,文化传承出现了举步不前并且日渐寥落的状况,在各个社会群体中都有所见,这种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表现尤为严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世界对中国语言和中国文化的态度却是另一番热闹景象:中国经济的繁盛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热,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关注中国,并积极投身学习汉语和中国传统文化,这种语言和文化需求状况催生了一个新的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专门培养汉语国际教师,面对着汉语和汉文化“外热内冷”的境地,如何突破大学生群体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困境,建立一种成功的模式,培养出合格的适应国际需求的国际汉语师资就成了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

以下是我们对大学生群体文化缺失的原因分析:

1. 在学生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过程中,传统文化教育缺失,长此以往造成学生传统文化意识淡漠,缺乏学习的热情和传承的责任感。

2. 西方文化的冲击,生活压力的增加,一切都进入快餐化的时代,人心浮躁,没有人愿意去探究古老的中国文化。

3. 大学校园里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一些传统文化教育严重流于形式,学生们从初中就开始学习的各种政治课,到最后这些课程成为学生最不喜欢、最不重视的课程,由于引导方式有问题、教授者水平参差等因素的限制,耗费大量时间来学习的政治课最终成为鸡肋,若没有考研必考的压力,我们无法想象大学的政治课会是个什么样子;大学传统文化授课形式仅限于教师讲授,学生们无法近距离真实触摸中国传统文化,自然无法形成热爱,另外和短平快的网络文化比,传统文化是不占优势的。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也身处在这样的环境当中,他们和普通大学生群体一样面临着上述那些压力和诱惑,但他们和普通本科学生不同点在于:由于专业的原因,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必须是有深度的,因为他们的使命就是传播中国文化。国家汉办颁布的《汉语国际教师标准》对汉语国际教师在文化方面提出如下要求:即文化在能尊重并正确地理解中华文化,具有一定的中华文化、中国文学和中国社会的背景知识,特别是与汉语交际直接相关的文化知识。例如中国的民情风俗、历史发展、地理概况、各类艺术及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规范、审美、等等。四年大学生活,如果我们按照常规培养方式想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广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具有强烈的汉语推广责任感的汉语国际教师是根本不可能,更何况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对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要求很高。

在汉语国际教师培养过程中,我们建立了一种汉语国际教师培养模式:四年本科教育中,秉持一种理念、采取渐进式分阶段逐步推进年安排培养内容、掌握“抓两头,促中间”的原则,完程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情结培养。

一、秉持“以我为主,以爱为先”的理念

这个理念一句话概括就是“汉语国际教育要以中国文化为主,要以培养学生对自己文化热爱为先”,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培养汉语国际教师的结果,多是学生们在文化上的“倒戈”,学生们缺乏对自己传统文化的热爱,对目的国的文化倒是趋之若鹜。在这个事实面前,我们不敢想象汉语国际教育脱离低层次的时日,任何一种教育,都是教育者的水平和情操决定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汉语国际教育是新兴的教育,但他早晚要从低层次走向高层次,而师资质量就是问题的瓶颈,如何解决这一桎梏,是一个值得深度思考的问题。

二、建立一种模式,完成本科阶段中国传统文化情怀培养

在解决“热爱”和“责任感”这个问题上,我们试着建立了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为学生们设计了各种传统文化学习模块,并采取渐进式分阶段逐步推进,深入贯彻“抓两头、促中间”的培养原则,在一年级新生和毕业班学生群体里因时制宜安排一些内容,做到由浅入深,做到开口顺利,收口严实,完成学生传统文化情怀培养。具体操作如下:

(一)引进文化实训课程,让学生有机会实际触摸传统文化

在学生入学后的前三个学期,我们按先易后难的顺序引剪纸、书法、京剧、茶艺表演、中医文化赏析、太极剑(拳)等传统文化实训课程,课程性质为专业实训必修课,设定3个学分,师资来自校外业内知名人士,我们在校内给每一个老师配备助教,授课方式和考核方式不同于传统方式,所有课程都是师生现场操作,考核基本都是以学生作品展示为主:比如京剧集体展演唱段、剪纸、书法学生要上交作品、会打一套太极剑(拳)、中医文化赏析课学生能够识记中医常识和识记一些穴位。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精粹,动静结合,适合入学之初学生的学习,通过则三个学期的学习,学生们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近距离触摸,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效果明显。为了实现专业实训课程的传帮带,我们坚持让在课上表现比较好的学生带领新生练习京剧、茶道等课程,这种做法激发了高年级学生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也让新生受益,并且师生在同一件工作中各有所得。

(二)结合专业学习,引导学生进行田间调查,做到知行合一

从操作实践来看,学生们很喜欢调查采风方法的自由和目的性,因此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除了在课堂上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以外,我们要求学生在前四个假期都要进行民俗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岁时节日民俗、婚俗、丧俗、生育习俗等,每次调查给学生发调查事项表,调查完毕写出调查报告,所有四次报告计入实践2学分,成为毕业的必要条件。我们会因为开设茶道实训课安排学生去茶叶茶地调查茶叶生产过程,通过学生对自己机关所在地民俗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学生不但了解了当地民俗,并且为上好后续民俗、文化方面课程打下基础。

(三)开展一些与文化有关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爱专业的情感

一年级的时候结合现代汉语课,举行方言诗歌朗诵会,学生第一次用方言朗诵诗歌、做小品,第一次从语音、词汇、语法等比较专业的角度来面对自己说了几十年的家乡话,会激发他们对方言的热爱和对语言的探索热情;二年级结合中国文化概论课的学习,举办中国文化课件展示大赛,这个时候,学生经过了一年半时间的学习,对专业刚刚有所感觉,准备文化大赛的过程,老师们的挑剔和学生对所选题材驾驭的难度会让学生们深入思考自己学习效果和发现自己对祖国传统文化所知甚少的事实,知耻而后勇,及其新一轮学习的热情。从二年级开始,学生们就开始进入给留学生辅导、助课等实习活动,在这个时候,老师们会利用这个机会,对学生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从内容准备到现场授课到现场评课的系列活动,并且实行是将结果末位淘汰自动进入下一轮的规则,让学生们在教中学,在教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通过这些循序推进,学生们会对中国传统文化慢慢形成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全面的了解,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

(四)组织学生进行专业汇报演出,进行文化学习验收

第2篇

关键词:菲律宾华裔子女 汉语学习 政策 学习环境

随着中国发展软实力的需要,我们向世界推荐着我们的符号――汉语。而语言的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学习环境就是关键的因素之一。而学习环境,又可以细分为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

一、菲律宾华裔青少年学习汉语的社会环境

(一)政策环境

中国和菲律宾的交往很早,在我国明代,古苏禄国(菲律宾前身),就同我国开始了密切的友好来往。菲律宾有记载的的中(华)文教育则始于与1899年,当时以私塾形式存在,主要教授四书五经。在美国殖民菲律宾期间(1898~1946年),美国政府对于中(华)文学校采用的是放任自由的态度,中(华)文学校的课程和教材皆来自中国。自菲律宾独立后,菲律宾政府对于中(华)教育的政策有过四次变化。

首先,是半监督时期(1946~1955年),在这一阶段由于菲律宾首届政府总统Manuel A.Roxas和中华民国签订了《中菲友好条约》,根据条约第六条“缔约国双方的国民,可以在彼此领土全境内,在于任何第三国国民同等条件下,依照彼此之宪法、法律、规章,享有设立学校教育其子女之自由。”(萧曦清,1995)中(华)文学校从二战后的34所,到1955年增至150所,教师1649人,学生4.8万。中(华)文学校采用双重学制,即一个华裔学生同时接受中(华)文和英文教育,此时上午中文教学,下午英文教学,在教学时间上中文教学较英文教学略长。中(华)文部小学课程包括语文(国语、文法和书法)、常识(公民、历史和地理)、数学、美术劳作(图画、手工艺)和音乐。中(华)文部中学课程包括语文(阅读与作文、文学和文学史)、社会科学(中国史、中国近代史、西洋近代史、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和教育学)、数学(算术、代数、几何和解析几何)、自然科学(博物、化学、物理和生物)、劳音美(劳作、音乐和美术)(鲍事天,1965)。

其次,是全面监督时期(1956~1972年),在这一阶段,菲律宾教育委员会设立以私立学校局长Jesus Perpinan为主席的五人小组,针对中(华)文学校状况,根据《中菲友好约定》研究全面监察中(华)文学校的法理依据。中(华)文学校代表鲍事天(中正学校校长)提出中(华)文学校的五项立场:

1.华文学校自由设立已经半个世纪,并由华人社团出资开办,每年可节省菲律宾政府大笔的教育经费;

2.华文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菲律宾良好公民;

3.使未入籍的华人子弟,将来回国后有求生的选择;

4.依据中菲友好条约监督华文学校华文部,并非对菲律宾不利;

5.华文学校华文部是否愿意接受菲律宾政府监督问题,应由政府当局商量”(刘芝田,1964)。

中华民国驻菲公使周书楷与菲律宾副总统兼外交部部长贾西亚、菲律宾教育部部长赫兰丽斯达成三项协议:

1.所有侨校均需向私立教育局立案,接受监督,并教授菲律宾政府规定的英文标准课程;

2.侨校可以依照中华民国规定的华文课程标准,自由教授;

3.中菲双方组织联合委员会执行监督事宜”(陆建胜,2001)。

1956年,中华民国和菲律宾政府签订《中菲督察侨校协议备忘录》,主要约定包括:

1.菲律宾境内位登记立案的侨校,均向菲律宾政府教育部私立学校教育局登记立案;

2.所有侨校须受菲律宾政府的督察;

3.侨校学生必须修读公私立学校规定的必修课程的最低标准,并根据中菲友好协定的规定,自由教授其他规定的课程;

4.双方同意设立联合技术委员会,拟订各侨校华文课程的标准,以及教授该科目的教师资格,以备菲律宾教育部采纳”(刘芝田,1964)。

经过联合技术委员会4个月的研究,菲律宾教育部在1956年颁布《第三号通令》,自1956年开始中(华)文学校的中(华)文课程和英语、菲律宾语课程规定如下:

1.英文课程必须遵照菲律宾全国教育委员会及教育部部长的规章或通令,随时修改;

2.华、英文课程上下午混合上课,但因环境无法遵照,须经教育局长许可而改变;

3.中学课程以四年毕业为原则,英文中学毕业后可升入菲律宾各大学;

4.华文部高中二、三年级不得开设英文大学课程;

5.英文课程的教师以聘用菲律宾人为原则,菲律宾的公民、历史、经济和政府等课程,则必须由菲律宾人担任;

6.华文课程标准及师资需依照台湾的规定;

7.一切有关华校行政手续,须按照教育局印发的《私立学校指南》内的各点办理”(郭寿华,1969)。

根据《第三号通令》,菲律宾教育部将英文课程改为上午上课,中(华文课程移至下午上课,导致中(华)文课程的课时明显缩短。在这期间两年制的华侨师范专科学校成立、菲律宾华侨学校联合总会成立,1965年华侨师范专科学校和中正中学合并成立中正学院。截至到1965年,华文小学104所,初中20所,初中(含附小)24所,完全中学1所,女子职业学校2所,独立学院1所,华校合计152所。教职员1853人,学生52998人,其中高中生3689人,初中生9055人,小学生40254人。绝大多数华裔子女进入中学后会选择菲律宾中学,因为菲律宾中学学制为4年,而华文中学学制为6年。于此同时,华校中非华裔的学生人数也在增长,到1962年约占华校总学生数的18.5%(曦清,1995)。同时在此期间,关闭华校的主张也开始显现,1960年关闭华校的提案在菲律宾众议院中提出(刘芝田,1964)。由于当时菲律宾教育部部长罗美洛的反对,关闭华校的议案被搁置,但菲律宾众院的反菲和教育两个委员会联合对华校进行调查,在其联合报告书中列举了许多华校的非法行为,如课时安排不当、教师不是菲律宾人等,并据此提出七点严加监督华校的建议。同年10月,众院的反菲、教育、移民、廉政四个委员会联合提出督察华校备忘录。廉政委员会更进一步提出关闭166所华校的建议。

再次,是华文学校全面菲化时期(1972~上世纪90年代),在总统Ferdinand E.Marcos主政期间,菲律宾新宪法在1973年通过,在宪法中对教育作了如下规定:

1.所有教育机构,除了教会、传道会或慈善机构所创办的,应由菲律宾公民或其资本60%为菲律宾人所有的公司、社团所拥有;

2.所有教育机构的行政必须由菲律宾公民控制;

3.教育机构不能专为外人设立;

4.外侨学生不得超过全部学生数的三分之一”(Teresitang See,1985)。

同年《176号行政法令》颁布,154所华文学校正式融入菲律宾教育体系,其与菲律宾私立学校的不同,仅在于多开一门华文课程。尽管如此,对华文课程的教授也加以限制,例如:

1.华文仅作为外国语课程教授,禁止在其他场合教授;

2.从幼儿园到大学,华文课程每天不得超过100分钟,并不作为升留级的标准;

3.一律采用当地所编制的华文课本;

4.只能聘请当地的华文教师等”(林慧阳,1977)。

在这一背景下,华校由154间下降到1980年的140间(黄滋生,1989)。学生总数也由6万多下降到4万8千人(林惠阳,1977)。于此同时,一些特殊的原因也导致了菲律宾华裔使用华文能力的下降,如华校尽管每周有500分钟的华文课,但由于其仅是一门课程,且不影响学生升留级,因此学生很容易放弃修读华文;“华文无用论”甚嚣尘上,部分华人家长都认为华文价值不如英文,其子女受到较大的影响;菲华混血儿大量进入华校,而这些华裔子女90%以上不懂华语,教师不得不进行迁就,为了方便教学菲律宾语(Tagalog)和中国地方方言闽南语普遍被教师使用。

最后,是华文教学自我革新时期(上世纪90年代至今),在此期间华校下降为128间,华文教师2147位,华校中华裔子女仅占1/5至1/3(小禹,1990),其中又以菲华混血儿居多,约占60%以上(周聿娥,1996)。面对中(华)文教育日渐衰微,华裔青少年运用中(华)文能力的日渐衰弱,华文教学自我革新的呼声也逐渐显现。1991年,侨中学院发起成立“菲律宾华文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并明确提出历史新时期的华文教育必须转型,以培养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菲律宾公民为目标,并且指出华文教学的改革方向。他们研究认为,当前菲律宾华裔青少年的华文教育应该属于第二语言的教学。因此,他们以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为指导思想,开始制定新的教学大纲和新的教材。目前,菲律宾三分之一以上的华校在使用菲律宾华文教育研究中心的教材。为了推动华文教学的自新,该协会每年都会举办华语教学讲座会,组织教师团和学生团前往北京进修。1993年,由中正学院等30所学校发起,120所学校组成了“菲律宾华文学校联合会”。并形成了教育研究、师资培训、辅导询问、教职福利、资讯出版和基金筹措等六个专业小组。为了推动华文教学的自新,该联合会每年都会聘请中国海峡两岸的教授、学者到菲指导教学工作。2006年10月3日,菲律宾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雅典耀大学正式成立。雅典耀大学原本设有中国研究中心,虽然规模较小,但在汉语教育和中国研究方面有一定基础。孔子学院正是建立在中国研究中心基础之上。目前,每年在雅典耀大学孔子学院学习汉语的学生大概有1000多人,学生主要是成人。2007年,第二所孔子学院在布拉卡国立大学正式成立。目前,在菲律宾孔子学院已经有3所。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菲律宾华裔子女的华文教学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二)学校学习环境

在量化研究的样本中旅居菲律宾5年以内的占20.8%,5~10年的占22%,10~20年的占38.8%,20年以上占18.4%。男性占65.2%,女性占34.8%。最小孩子为3岁以下的占12.8%,3~7岁的占27.6%,7~12岁的占11.2%,12至18岁占48.4%。出生在中国的华裔子女占28.4%,出生在菲律宾的占71.6%。

78.4%的家长表示,子女正在学习;11.2%的家长表示,子女已经工作;10.4%的家长表示,子女目前既不工作也不学习(主要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

处于学习状态的华裔青少年,六成以上就读在当地学校,不到四成就读在华文学校。即使是华文学校,使用的主要教学语言也主要是英语为主了。

(三)工作应用环境

处于工作状态的华裔青少年中,50%在工作中偶尔使用汉语,50%则从不使用。通过进一步研究显示,华裔青少年汉语能力与所在学校没有必然关系,只和学校主要教学语言有关,接受以汉语为主要教学语言的青少年,其汉语能力明显高于非汉语为主要教学语言的学生。需要说明的是使用汉语作为主要教学语言同时全部答错的样本主要是在幼稚园的婴幼儿。因此,可以看出,社会语言环境影响者华裔青少年汉语的使用能力。

二、菲律宾华裔青少年学习汉语的家庭环境

(一)家庭结构

回答问卷的样本中46.4%的配偶为中国人,43.2%的配偶为菲律宾人,10.4%的配偶为其他国家公民。绝大多数华裔认为自己的家庭已经融入了菲律宾的主流社会,仅1.6%认为自己的家庭完全没有融入了菲律宾的主流社会。

研究显示,父母都是中国人的青少年,其汉语水平明显高于父母一方为中国人的青少年。

(二)家庭语言环境

回答问卷的样本中仅9.2%表示,在家时家长与子女沟通的主要语言是标准普通话,60.4%表示在家时家长与子女沟通的主要语言是中国方言,18.4%表示在家时家长与子女沟通的主要语言是英语,12%表示在家时家长与子女沟通的主要语言是菲律宾语(Tagalog)。在地方方言中,主要的方言为闽南话(68.2%),其次是粤语(12.6%)、客家话(7.3%)等。

研究显示,在家用中文沟通为主的华裔子女汉语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子女。

为了改善华裔子女汉语学习的环境,菲律宾华裔社群一直在作着有益的尝试,如向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两地取经,从两地引入汉语教学的教师、教材、教学方法等。同时,自身也举办如中华文化讲故事大赛等活动。华裔社群已经抓住了改善语言环境是提升华裔子女汉语能力重要手段之一的关键点。

参考文献:

[1]黄明月.华人远距学习者学习动机之研究[M].隔空教育论丛,2002,(14):45-63.

[2]砂冈和子,村上公一.以提升交际能力为目的之汉语教学及水平测验刍议―早稻田大学国际汉语远距教学四年实践见证》[G].第三届全球华文网络教育研讨会论文集.2003.1-9.

第3篇

论文摘要:双语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和触摸到相关专业学科的核心与前沿信息,还是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国际型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但对广大普通高等学校而言,双语教学在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以“系统工程”双语课程为例,就专业课双语教学中存在的约束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双语教学(Bilingual Education)是指在语言课以外的所有课程中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双语教学对于学生与教师双方在语言上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开展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迎接新世纪挑战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和重点。2001年教育部4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我国本科教育应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尤其是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2005年教育部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又提出“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教育部近年来组织引进了大量国外信息科学与技术的优秀原版教材,鼓励在有条件的学校开展英语授课或双语教学。各高校在此背景下对双语教学都提出了要求,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趋势。

双语教学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用语,其中第二语言不仅是学习对象,而且是教学媒介部分或全部地运用到非语言学科的一种教学形式。近十年来,虽然在教育部颁布的系列政策的鼓励和推动下,我国高校的双语教学快速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目前高校专业课双语教学还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

一、现状与约束

1.教材的约束

教材选取的恰当与否是双语教学能否顺利展开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目前国内普通高等学校双语课程的教材普遍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原版教材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触到纯正的英语。甚至在某些高校中,是否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已成为该课程能否被认定为双语课程的一项重要指标。然而,由于原版教材在版权、引进经费等方面的限制,使有些课程无法找到原版教材,或者已有的原版教材不适合学生进行双语学习。不同于国内教材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且逻辑性较强的编写思路,国外教材在编写中通常强调知识的全面性,内容具有较强的发散性。这对于习惯国内教材的中国学生而言,存在不小的思维障碍。同时,与国内教材相比,国外教材与国内高校的教学大纲不配套,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主讲教师如果忠于原版教材进行讲解就会与教学大纲产生背离,甚至无法完成教学内容。反之,如果忠于教学大纲,则会破坏国外教材的理论体系。再加上引进教材的配套辅导资料的开发滞后等原因,使双语教材成为限制双语教学开展的一大约束。

2.教师自身能力的约束

目前我国高校双语教学通常有三种模式:第一种为全英文型,即课程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教师运用英文讲义,在授课时全部使用英语;第二种为混合型,即使用英文原版教材,教师在上课时交错运用英语与汉语进行讲授;第三种为半英文型,即虽然采用英文原版教材,但教师在授课时采用汉语讲授。严格来说,只有第一种教学模式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但在我国的普通高等学校,后两种模式,尤其是第三种模式反而成了使用最广泛的双语教学模式。

师资是决定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和广博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娴熟的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能熟练使用英语表述专业知识、解析专业词汇。此外双语教师还应结合双语教学的规律和特点,采用合适的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这都对双语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和挑战。目前大多数专业教师专业知识和英语基础都不错,但因为我国学生的英语大多数是重语法轻应用的“哑巴英语”,如果口语中汉语比例过重,就会减弱双语教学的实际效果。而且案例教学、讨论教学等灵活方式就会无法使用,甚至连“简单的提问”都会变得十分困难。能熟练地在课堂上运用英语上专业课的教师还是很少,其口语表达能力往往无法达到教育部对双语教学的要求。双语师资匮乏成为制约高校双语教学顺利开展的一大瓶颈。

3.学生素质的约束

双语教学开展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最新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提高语言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双语教学不仅对师资有着较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双语课程学习能力。也就是说,学生不仅应具备较强的外语语言使用能力,还要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即具有使用外语学习较高层次专业知识的综合能力。然而,对于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而言,其英语能力一般都十分有限,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一般都不高。在这种情形下,双语教学中就经常会出现虽然前期部分教师还是尽量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来传授专业知识,但是慢慢地就变成了去教学生英语,先教词汇、语法,然后再学习专业知识。虽然最后也学到了专业知识,但是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教英语,对专业知识无法深入讲解。总之,采用双语教学会使一些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面临很大的困难,甚至影响他们专业知识的学习。这样就违背了教育部开设双语教学的良好初衷。

转贴于

二、思路与对策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从2006年开始将“系统工程”作为双语课程,选择英文原版教材,对工业工程、物流工程专业的学生进行双语授课。笔者作为该课程的授课教师进行了4年的双语教学工作。系统工程是20世纪中叶才开始兴起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是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某些思想、理论和方法等,根据系统总体协调的需要,有机地联系到一起而形成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管理工程技术。“系统工程”作为我院工业工程专业一门采用双语教学的核心专业课程,对提高学生素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使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和触摸到系统工程学科的核心与前沿信息,而且还是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国际型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在分析了目前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后,笔者结合自身的授课经验提出一些建议。

1.对引进的教材进行本土化修订

国内教材的系统性和强逻辑性与国外教材的全面性都是十分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在选取双语教材时应当在两者之间进行平衡,即对引进的国外教材进行修订。最可行的办法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改编或选编国外原版教材和辅导材料。同时以国内著名学者和权威的教材作为参考,使其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有益补充。在进行“系统工程”双语教学时,我们采用的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影印版《系统与工业工程概论》英文原版教材。同时,考虑到国内外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差别与学生英语水平的不同,还专门配备了由我院教师编写的《系统工程概论》中文教材做参考。

学生在掌握英语术语的同时也应该知道相应的中文术语。而且,国内外课程设置不同,某些内容需从中文教材中得到补充。例如国外“系统工程”的课程注重系统思想的培养,因此教材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但是对于一些具体的方法论,如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讲解不深,为此我们用中文教材予以补充。

2.提高双语教师的英语水平和授课技巧

为了使双语教学顺利进行,教师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英语,尤其是英语口语水平。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在授课的方式方法上多想办法,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我们在进行“系统工程”双语教学时,采用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方法。

在课程的前1/3阶段,中文讲授占较大的比例。这样可以减轻学生进行双语学习的难度,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以及用英语进行学习和交流的兴趣。此阶段英语大约只占30%左右,教师授课时要将重点、难点等学生难懂和困惑的东西用英语讲解后再用汉语重复一遍。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在课堂上运用英语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在课程的中间1/3阶段,英语授课的比例提高到50%~60%,同时,在课堂上增加了学生用英语讲解的环节,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课程的最后1/3阶段,学生对于相关的专业英文术语已十分熟悉。同时,经过前两个阶段的练习,大部分学生都已经适应双语教学的形式同时能较好地自主运用英语,此时以英语讲授为主,占80%左右。如果学生程度较好,不妨采用全英语授课。

3.采用综合方法提高学生英语素质

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学院在教学计划的编排上就保证学生每一学期都有相关的英语课程或双语课程,从而提高了学生英语学习的持续性和连贯性。此外,根据这几年双语教学的经验和问题,尝试按四、六级英语成绩将英语基础不同的学生区分开,对不同英语基础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双语教学模式。将通过英语六级的学生分到双语1班,将未通过英语四级的学生分到双语2班,通过四级但未通过六级的学生自愿选择加入1班或2班。对双语1班,采用英文原版教材,上课英语比例不少于70%,在课下辅导时以中文教材进行辅导。对双语2班则以中文教材为主,辅以英文原版教材,教师上课英语使用比例为50%左右。采取了这一分班措施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极大的提高,对英语学习的畏难情绪已不明显,期末考试成绩有了很大提高。可见,该方法在保证学生提高外语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本学科知识的接受能力。

三、结束语

双语教学在我国高等学校中起步较晚,由于我国特殊的教育环境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还存在误区。尤其对普通高校而言,要想成功实施双语教学还要走很长的路。总之,双语教学是一个漫长的系统工程。在进行双语教学时,应立足于普通高等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本着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态度,构建多层次、有差别、渐进的双语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蔺丰奇.高校实施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复旦教育论坛,2003,(2).

[2]华正宏,钟锐锋.地方性普通高校实施双语教学的探索[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4).

[3]成晓毅.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模式初探[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3).

[4]韦红桦.高校推进双语教学的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第4篇

关键词:生物科学;双语教学;国际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104-03

生物科学是全球范围内最受关注的学科之一,在现代科学技术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21世纪自然科学领域的带头学科。在高校,生命科学的教学与研究迫切需要与国际接轨,顺应国际化发展。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师及科研人员,均需要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教学研究水平。所谓双语教学,即是通过两种语言的结合,通常是将英语与汉语相结合,在课堂上对专业知识就是讲解。加强和推广双语教学是高校国际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教学改革的主流方向。培养具有高水平、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与世界一流大学教育接轨,迫切需要进行双语教学。双语教学现已渗透到生物科学各个学科,包括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植物生态学、保护生物学、动物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本文将阐述双语教学在生物科学中的重要性,并探讨生物科学双语教学的模式,最后,对生物科学双语教学的发展提出建议,以期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对生物科学双语教学理念、教学方案和教学形式进行了完善和创新。

一、生物科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1.双语教学是国际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国际化是时代赋予大学的历史使命。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知识和信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举足轻重,只有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能够推动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的持续发展。目前,国内各大高校都在大力推进国际化进程。大学国际化是将国际的、多元的文化融入到中国大学现有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中去,与国际一流大学的教学科研水平接轨。在高校国际化发展进程大力推动的背景下,国际化渗透到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各大高校力图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学理念、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通过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经验的学生等方式,来提高自身国际化的效率、水平和层次。由此可见,加强和推广双语教学是高校国际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教学改革的主流方向。

2.生物科学教学和科研迫切需要双语教学。随着生物科学不断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变化,该学科已进入到不断完善的新阶段。现代生物科学在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粮食与食品安全、生态安全、新能源、资源与环境保护等各领域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人类生存、人类健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息息相关[5-7]。培养生物科学领域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与现代科技、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然而,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生物科学专业在教学和科研上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不足。其中,英语水平成为了限制该专业领域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因素之一。双语教学促使教师和学生将中英文相结合,在教学和科研的过程中,更高效的使用英语,提高英语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通过双语教学,生物科学教师和学生可以更加直接和迅速地了解国际教学和研究动态,时刻保持研究领域的国际化嗅觉,紧跟国际化发展步伐,从而提高该专业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3.双语教学是培养国际化人才和高素质教师的有效手段。通过双语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科研发展趋势和研究前沿,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人才,也有利于开拓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师及科研人员的国际化视野,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因此,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提高师资力量,与世界一流大学教育接轨,均需要进行双语教学。从各大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高校已设立国家级生物学理科基地班以及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班。基地班和国际班的设立,为生物学研究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完善的支撑体系。同时,联合国际班中外双方的教学力量,为培养具有高水平、国际化视野的生命科学领域的专业人才提供了优势。在此情形下,部分专业课程实施双语教学成为了提高教育改革、应对国际竞争、培养扎实专业知识的高层次复合人才的重要措施之一。

二、生物科学双语教学模式

1.中英文授课相结合。与普通的中文授课和全英文式授课不同,双语教学以中英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同普通课程类似,双语课教学主要以教师讲台授课为主,但授课的多媒体课件均为英文,上课内容以全英文展示。为避免学生不能及时跟进英文课件的内容,老师将个别生疏的或者专业的词汇或关键概念列出,并附上中文注解,从而帮助同学们理解和记忆。双语教学教师主要通过英文对教学内容进行讲授,同时辅以中文解说,帮助同学们掌握课堂知识。最终,教师通过亦中亦英的教学方式来创造一种双语的教学环境,既能保证学生们理解和掌握知识内容,又能提高学生们的英语理解和应用能力。

2.引用英文教材和教学资源。学生的学习无法离开教材,双语教学既需要优秀的中文教材也需要引进优秀的英文教材。仅靠教师课堂上的英文课件或者英文阐释,尚不足以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要真正体现并实现双语教学,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国外教学资源,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让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本领域专业知识。引进并介绍给学生一本优秀的原版英文教材便是前提之一。此外,双语教学不仅需要将教学信息以英文形式进行传授,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并掌握知识内容,需要将中英文教材相结合。通过中英文教材作为参考,可以使班级内各个层次水平的学生学习并掌握知识,从而达到较好的双语教学效果。同时,双语教学给学生提供课外阅读资源,包括网络资源、参考图书以及生动有趣的教学电影、动画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完善和加强双语课程的教学,实现教学目标。

3.重视多媒体资源。双语教学注重利用多媒体资源,放映教学图片、电影或动画等。我们从国外有关学校引进了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学图片、教学电影,这些图片均是彩色的英文图片,制作精美、色彩鲜艳,教学电影形象生动,栩栩如生的将一些抽象的知识点或者复杂的生物动态变化过程呈现出来,化抽象为具体,高度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大大加深了学生对相应知识的了解和记忆,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生物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知识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得学生在生物科学专业英语的听力、阅读等方面得到培养[9]。

4.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双语教学主要以老师课堂讲解为主,由于教学内容繁杂,学生在课堂上常常很难长时间保持新鲜感,集中注意力,使得课堂教学质量降低。加上课时数少,学习时间紧,学生们课后复习以死记硬背为主,没有达到理解记忆的目的,不能真正掌握生物学知识。同时,生物科学专业注重理论结合实践,除了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因此,在双语教学过程中,需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包括学生自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个别章节以专题讨论形式开展,增加实验课程、野外实习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开阔学生眼界,增加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双语教学的老师鼓励学生进行专题讨论、制作展示课件、轮流进行课程内容讲解和比赛、撰写简单的科研论文。课程中途安排学生走上讲台,用英文呈现自己的PPT,并用英文对所学知识进行交流和讨论,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英文表达能力。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能够了解学科发展方向、研究热点,拓展学生国际化研究视野,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科学研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5.课程考核方式多样化。传统的考核方式为卷面作答的形式。考核形式单一,且易导致学生以应试为目的进行学习,限制学生自主性和科研能力的发展。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逐步改变学生以应试为目的的复习方式,也是双语教学的目标之一。多元化、灵活的考核形式才能遵循素质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另需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及实践能力。将卷面考试与实验考试、题目作答与课堂论文以及自学成绩相结合,以提高综合能力为目的进行考核,从而避免传统的、单一的、机械式的考核方式。双语教学课程的成绩评定除了期末考试以外,平时成绩以专题讨论、PPT讲解、论文撰写、随堂测验以及课题考勤等形式进行平时学习的考核,目的在于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在文献资料查阅、论文撰写、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为将来学生继续深造或就业奠定基础。另外,期末考试使用双语试卷对学生进行考核。即部分试题为中文,部分试题为英文。鼓励学生用英文答题,进行英文答题的学生可给予适当的加分鼓励。

三、生物科学双语教学发展方向

双语教学顺应高校国际化建设发展趋势,只有经过不懈努力的探索和创新,总结经验、勇于实践,才能不断完善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式,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此,我们对生物科学双语教学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1.培养具有较高学科专业英语水平的学生。通过双语教学,与国际上生物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接轨,对现有课程进行改革创新,促使人才培养国际化,全面提高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生物科学专业人才,提高学生专业水平、科学素养,开拓学生国际化的视野,为学生将来进一步出国深造或者进行科学研究做好准备。

2.实现部分课程的全英文授课。生物科学专业部分高年级的学生将选择继续从事科研事业,部分学生将出国深造,成为国际化人才。随着生物科学双语教学逐步开展并完善,培养具备生物科学领域竞争力和国际化素质的学生将成为其主要目标。针对双语教学的课程,建议对其进行课程体系的改善以及教学质量的测评,在已有双语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双语课程的教学,并逐步实现高年级、部分具备条件的双语课程的全英文授课,尤其是一些国际合作课程、国家重点课程以及具备较好前期基础的双语课程,从而满足生物科学教学的国际化需求,与国际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接轨。

参考文献:

[1]李春茂,巫跃凤,刘玉.中国高校双语教学的进展研究[D].高校教育管理,2007,1(5):70-76.

[2]周密,丁仕潮.高校国际化战略:框架和路径研究[D].中国高教研究,2011,(9):16-19.

[3]蒋玉婷.全球经济危机给中国高校国际化带来的新挑战及其思考[D].教育论丛,2010,(2):163-164.

[4]韩立新,于诗卉.高校双语教学改革的若干问题思考[D].教育科学,2013,6(29):35-41.

[5]黄国琼.生命科学发展前沿对高等医学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6]何白玉.生命科学教育的哲学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7]邓立红.中美四所研究型大学生命科学学科的发展策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第5篇

摘要:在高校计算机学科大力推行双语教学是我国面向新时期培养优秀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IT人才的需要。本文通过调查与分析,论述了计算机学科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列举了高校计算机学科双语教学中必须面对的七个基本问题,并结合实践经验,探讨了解决这七个基本问题及提高双语教学效果的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学科;双语教学;教学经验;教学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国际化已成为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在高校中大力推行双语教学,是培养优秀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的需要。为适应这一需要,教育部2001年4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将双语教学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从2002年起,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重点大学纷纷采取措施,对某些学科或专业的课程进行双语教学的尝试与探索。目前,双语教学成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热点之一,是我国当前教学改革中的全新实践。

计算机学科是具有国际通用性的学科,更应该尽快与国际接轨。在计算机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是目前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趋势和必要手段。当前我国高校计算机学科双语教学仍处于试验与探索阶段, 对其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越来越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研究和分析计算机学科“双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多方面探讨提高“双语教学”效果,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现代化,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IT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对待计算机学科双语教学的态度调查

在我国“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外,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以用英语为例,包括使用英语教材、用英语课件和板书、用英语布置作业、用英语命题考试以及使用英语口授等形式。尽管大多数高校在教育部的指标要求和评估体系下,都开设了双语教学课,但相当一部分教师和学生没有认识到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我们开设双语教学实践中,我们作了抽样调查。调查的问题是“你对开设双语教学课程是怎么看的?”

调查结果如下:

(1)“中国人给中国人讲课为什么要用英语,用英语多别扭”;

(2)“有现成的教材,而且我讲了几年了,很熟悉,为什么要换成英文原版教材”;

(3)“老师的口语不好,学生听不懂,双语教学效果不好,还是不要搞了”;

(4)“先试一试,看情况怎样”;

(5)“既然教育部要求开设双语教学,就得开设”;

(6)“开设双语教学意义重要,很有必要开设”。

产生(1)-(4)认识误区的原因是对我国高校推行双语教学的深远意义、本质、重要性和必要性理解不深。双语教学的深远意义、本质、重要性和必要性如下。

开展双语教学可以促使外语教学与专业教学相结合,通过专业双语教学,加强学生外语语言能力的发展。我国高校教育要与国际接轨,开展双语教学可以促进教育的规范化和国际化。双语教学使课程与国际接轨,它将进一步规范化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和具体课程教学资料,并将与国际上知名的大学基本一致。另外,开展双语教学可以传递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开展双语教学能有效解决在高校中长期存在的学与用脱节的问题。在双语教学中,采用的外国最新原版教材实用性强,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把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具体到计算机学科,现实的情况是计算机学科最先进的概念、理论、技术、应用等基本都来自于美国和欧洲。现代计算机技术和Internet网络信息技术,都是基于英语这个国际性通用语言上开发的,英语成为现代信息技术传播的语言支撑。而国内翻译、出版的读物,除了时间滞后之外,翻译不准确、翻译水平参差不齐也是比较普遍的问题。因此,如果能够及时地读懂最新的英文资料,就能够更深刻理解技术的内涵和理论的深度,就更能够及时获得应用和技术上的帮助,就能够及时地了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动态、趋势。如果在专业英语方面,能够听懂和流利地表达和写作,就能够参加重要的国际专业会议,与国际背景下的同行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并能够在国际上发表代表我国科技水平的科研论文。所以,在计算机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使学生接触国外一流大学的原版经典教材和教学体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学生阅读计算机专业原版文档的良好习惯。同时,通过双语教学也能够促进教师的英语水平的提高,促使教师跟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3双语教学实践中的基本问题和解决途径

双语教学在我国高校已实行几年,通过我们切身的教学实践和调查发现目前还存在很多关键性的问题值得深入探索。对这些问题还存在一些争论。目前,国内高校一些从事双语教学的研究和实践的学者对其进行了探讨。文献[1]以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课程为例,分析总结了双语教学当前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和最终改革目标。文献[5]提到当前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双语教学现状并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认识错位、方法生硬、时间制约、教材滞后、师资匮乏及统筹不力等方面。高校计算机专业顺利成功开展双语教学的应对方略应是端正思想认识、抓紧教材建设、加强师资力量、强化教学实践和重视教学研究。本文结合我们四年来计算机学科双语教学的实践,提出了如下在双语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问题1:哪个年级开设双语教学好?哪些课程作为双语教学开设好?

哪个年级开设双语教学好?我们对此进行过深入的讨论。对此有两种选择,一是从低年级开始开(一二年级);第二是在高年级(三四年级)开始开设。通过教学研究讨论和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在高年级(三四年级)开始开设双语课程较好。在目前阶段,开展双语教学应该选择那些相对容易的课程作为切入点,这样学生对其有初步了解或一定的基础,容易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这样做的原因如下:

(1) 考虑学生在整个四年的课程上,在一二年级有两年的外语课课程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通过或已经准备好四六级考试,学生英语水平整体上得到了提高,为开设双语教学课程打下了基础。

(2) 在一二年级主要专业基础课已经学完,学生已经具有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思维能力。为后续开设的双语教学课程的理解提供了专业背景。

基于以上考虑,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三门双语教学课程都在大三开设,开设的课程以序列课程中的高年级选修课程为主。经过今年的教学实践检验,学生和老师的反映,在高年级(三四年级)开始开设双语课程效果较好。

问题2:是自己编写教材和课件,还是采用原版教材,或者在原版教材基础上修改?

目前我国高校有用原版引进教材和自编英文教材两种选择教材方式。目前大多数作者提到“在借鉴国外原版教材基础上,应立足于本国学生所学专业的知识结构编写更适合的教材。”理由是原版教材在内容编排、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不太符合我国教学要求和实际,再加上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英语水平均未达到要求,致使使用原版教材的结果却事倍功半。我们觉得这是不妥的,必须采用国外一流大学的原版经典教材和教学体系。教材是专业知识的载体,是实施双语教学的重要保障。教材要选择国外有代表性的经典原版教材。无论采取何种双语教学授课模式,使用英语教材是组织双语教学的基础。教师自编英文因受其学科背景、英文水平的限制容易出现随意性和语言的偏差。使用原版教材可以借鉴国外现代的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新的教育思想,让学生尽快接触到国外该学科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前沿信息,与国际相关专业接轨,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初衷。随着双语教学在高校的深入开展与推进,引进原版教材将应是双语教学教材建设的主要途径。

问题3: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是四级,或是六级,还是不做要求?

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可以是四级,或是六级,或是不做要求。目前大多数作者提到采用选拔,将英语较好的学生单独组班开设双语课。这样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基本上可以适应双语教学,课堂上亦可以与教师呼应。对此,我们进行了教学实验。

我们于2002年下半年至今共开设“数据库系统实现”双语教学课程4次。在2004年上半年我们采用限制英语必须达到六级才能选修的方法,有120多名学生达到要求并选修这门课程,共开设了2个班。2005上半年取消了对学生必须达到六级的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可以选修,有300多名学生选修这门课程,共开设了3个班。通过三年的双语教学实践,我们对考试成绩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英语水平没有达到四级和英语达到四级的学生的平均成绩与英语达到六级的学生的平均成绩有差距,但英语达到四级的学生的平均成绩和英语达到六级的学生的平均成绩的差距在3分以内。因此,一般要求学生的英语水平要达到大学四级。如果未达到大学四级的水平,阅读和听力均较差,那么直接会影响到双语教学的效果。

问题4对教师的英语水平提出要求,还是没有要求?

教师是双语教学的具体实施者,其综合素质是影响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实施双语教学,不仅要求教师专业水平较高,还要求教师英语知识丰富。专业教师的英语口语能力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即教师不能运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开展专业教学是高校双语教学存在的首要问题。当前多数专业教师英语口语较差,部分教师对于课前精心准备的讲授内容基本能够用英语向学生表达清楚,但是在课堂上与学生的即时交流却难以应付,捉襟见肘。因此,培养一支英语水平高、学科知识强、适应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是双语教学成功的基本条件。

高校应该采取集中与分散、请外籍教师与培训本校教师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建立完善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培养机制。国内很多高校进行了很好的探索与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武汉大学在2001年出台了资助双语教学教师出国进修的政策,学校有计划的每年选派几十名左右的教师到英语国家进行强化训练和培训。选派对象为从事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主干课的教师,被选派教师回国后必须在一年内开出1-2门双语教学课程。被选派回国的教师担当了武汉大学双语教学的主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开设双语课程,必须通过院、系组织的专家评定,取得双语教学资格。一般应挑选出国留学人员担任。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的双语教学教师都是留学回国的教师。这样保证了双语教学的质量。

学校应成立双语教学领导小组和双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有关鼓励教师开展双语教学的激励措施和政策,对教学工作量的认定、教师的职称评定等方面采取倾斜政策。要定期举办双语教学的各种研讨和评估活动,进行实践经验的交流。武汉大学对双语教学教师每年给与一定的奖励,并举办了双语教学竞赛。

问题5:采用双语授课中用英文讲述占多大比例好?

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是影响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不同高校之间学生的英语水平差距较大,不少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和词汇量远达不到实施双语教学的要求。双语教学不应该有统一的模式,教师讲解学科内容所用英语必须符合学生当前的英语理解水平。

双语教学授课模式主要有三类:第一类采用英文教材、中文讲授,可称之为初级双语教学;第二类采用英文教材,用中英两种语言进行讲授,可称之为中级双语教学;第三种采用英文教材、英文讲授,可称为高级双语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采用合适的双语教学授课模式,逐步提高英文授课的比例,过渡到完全采用全英文讲授。这样使学生在心理、能力上有一个从生疏到熟悉的过程,同时从思维上也能逐步实现从汉语思维到英语思维的跨越。实践证明,多元化的双语教学授课模式符合高校的客观实际,具有很强的实效性。

问题6:如何对双语教学效果不好进行辨证分析?

对双语教学效果,目前在高校的普遍反映是难懂,教学效果还不如中文授课。我们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这只看到了事物的表象,是极端错误的。造成难懂的原因是因为我们中文授课采用的教材太简单,甚至多年不变,内容过时;而原文经典教材在内容的广度、深度和内容新方面一般大大超过中文教材。这才是难懂的真正原因,更说明了我们的教育与国外一流大学还有很大的差距,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开设双语教学课程与国际接轨的必要性。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计算公式来说明问题:

设双语课程采用原版教材的知识含量和学生平均听懂程度分别是Ie和Ue;

设采用中文教材中文授课的知识含量和学生平均听懂程度分别是Ic和Uc;

则双语课程教学收益为Ge = Ie*Ue;

采用中文教材中文授课的教学收益为Gc = Ic*Uc.

根据我们开设的双语教学课程的调查和经验,双语课程采用原版教材的知识含量和学生平均听懂程度分别是Ie=1和Ue=0.6;采用中文教材中文授课的知识含量和学生平均听懂程度分别是Ic=0.5和Uc=0.9,则Ge = Ie*Ue= 1*0.6;Uc = Ic*Uc=0.5*0.9=0.45,Ge>Gc. 即开设双语教学课程教学收效较大。

因此,开设双语课程即使学生觉得难懂,但收益较大。

问题7:完整的计算机学科双语教学体系应包含哪些内容?

在探讨计算机学科双语教学体系方面,文献[3]提到计算机专业由于使用英语作为主要的专业技术工具,更适合双语教学。并强调双语教学中应加强师资配备,科学选用原版教材,保证课堂授课质量,及时掌握学生情况,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不断改善教学方法,真正达到双语教学目标。文献[5]从教学改革要适应教育国际化需要的角度看待双语教学,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系统模式,并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做出了较深入的探索性论述。文献[4]提出计算机专业是非常适合且十分有必要开展双语教学的学科之一。并根据双语教学的实践经验总结了计算机学科中双语教学的目标,通过双语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地使用英语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的能力;提出了一种与目标相适应的双语教学模式,称为“沉浸导向型”模式;并详细讨论了新模式下的教学准备工作以及课堂教学方法。文献[6]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双语教学的实践经验和教学体系进行了总结。

目前国内高校开设双语教学课程,主要限于英文教材、英文幻灯片、部分或全部英语授课。或者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上英文作业和英文考试。双语教学被片面地认为是:

双语教学=英文教材+英文幻灯片+部分或全部英语授课+英文作业+英文考试。

本文在上述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的双语教学经验,提出了以下完整的计算机学科双语教学体系:

双语教学=英文教材+英文幻灯片+部分或全部英语授课+英文作业+英文考试+英文实验+参加科研课题+参加英文学术报告和讲座。

“数据库系统实现”(Database System Implementation)是计算机学院开设的第一门双语教学课程。本课程我们采用Stanford大学的经典教材,已开设四年,学生反映良好。本课程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大约90%用英语讲授,学生用英语回答问题,并且用英文完成作业,这从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英文写作的能力;其次,课业内容注重实际操作性,即学生在运用课堂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查询资料、观察研究、实际操作等方法获取课业中所需要的部分资料,通过完成课业,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锻炼了学生与他人交流、与他人合作、获取信息等的能力。每次布置4-5个课业,共布置5次作业。学期末,依据课业的综合情况给出最终成绩。

本双语课程开始没有开设实验。我们制定了新教学大纲,增加了36学时的实验课。对本双语教学实践教学课程的体系和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对每次实验的实验目的、内容、要求和考核进行详细设计。建设了本门双语教学实践教学课程,帮助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一个开源DBMS的源代码深入地了解数据库管理系统内部的实现细节和工作原理,并通过这些知识进一步掌握数据库的相关理论和技术。

本双语课程还组织学生参加了国外专家学术报告会,以及在武汉本地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国际学术交流能力,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双语教学不仅仅是老师英语讲授,还需要师生之间用外语进行交流和互动。本双语课程还安排了讨论课,要求用英语进行讨论,用英语提问,用英语回答。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外语口头表达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另外,双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尽快地与国际一流大学接轨,需要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尽快站到科学研究的最前沿。本双语课程还安排了学生以实习的方式参与科研工作,结合教学内容,指定学生阅读有关外语论文,并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最新知识去解决科研中的问题,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采用以大学毕业设计方式,参加了课题组承担的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并分别在武汉大学学报和2007年全国数据库学术年会共6篇。取得了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良好效果。

4结束语

本文论述了计算机学科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列举了目前高校计算机学科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武汉大学计算机学科四年来的双语教学经验,探讨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双语教学效果的方法。并提出了从单一的英文讲授到完整的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体系的思想。这些经验和方法对其他专业双语教学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练,瞿中,程克非. 高校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改革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7,(14).

[2] 丁学钧,温秀梅,刘建臣. 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系统模式研究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7,(14).

[3] 柴争义,李琳,张浩军. 高校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研究与实践[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05).

[4] 秦奕青,佟俐鹃,赵刚. 计算机学科中的双语教学实践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2007,(09).

[5] 胡锐. 关于高校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的思考[J]. 当代教育论坛,2005,(11).

[6] 江爱华. 高校双语教学的背景、表象与对策[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Resolutions for Seven Basic Problems in Bilingual Teaching of Computer Science

LI Shi-jun, PENG Zhi-yong, FU Jie, LIU Dan

(School of Computer,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