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4:52:42
导语:在石油贸易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有机食品贸易;绿色壁垒;认证标准
一、我国有机食品贸易现状
有机食品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如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FOAM)认证的食品。有机食品含有机食品原料(有机农产品)和有机加工食品两个层次,包括粮食、蔬菜、水果、禽畜产品、水产品、奶制品、加工食品、调料等。
我国1990年通过向荷兰出口浙江省临安县生产的红茶和绿茶开始有机食品的出口,其出口额一直呈逐年增加的态势。从1995年的30万美元,上升至2006年的3.5亿美元,年出口增长率在50%以上。出口的主要种类有大豆、茶叶、蔬菜、杂粮等,出口的主要对象是美国、日本和欧盟国家。目前,国内主要有南京国环、中绿华夏、圆通认证、万泰认证等27家认证机构,认证受到环保部、农业部、认监委的多方管理。2007年新认证有机食品企业285家,产品1,113个,分别比2006年增加35%和9.2%,有机食品企业总数达到692家,产品总数达到3,010个,分别增长33.1%和32.1%。
目前,全球有机食品市场正在以年均20%~30%的速度增长,预计2010年将达到1,000亿美元。与此同时,我国有机产品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需求量逐年增加,我国的蔬菜、有机稻米、杂粮、茶叶等农副产品和核桃油、山茶油、蜂蜜等加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2006年我国有机食品出口额3.5亿美元,仅占国际有机市场份额的0.7%。据统计,我国有机食品占全部食品的市场份额还不到0.1%,远远低于2%的世界平均水平,而在有些发达国家,其市场份额已达到5%~10%。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15年,我国的有机食品占国内食品市场的比例有望达到1.0%~1.5%,出口的有机食品占全球有机食品国际贸易的份额则有望达到3.0%,甚至更高。
二、我国有机食品贸易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有机食品发展正处于向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全面推进阶段,市场环境越来越好,市场覆盖面也越来越大,而且有机食品在质量标准和品牌影响力上都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具备了扩大出口的技术条件。因此,我国有机食品有着巨大的国际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但是,由于我国发展有机食品事业只有十多年的历程,经验、技术等各方面都还存在许多不足,使得有机食品出口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有机食品贸易面临国外“绿色壁垒”的威胁。目前,我国的主要出口贸易伙伴如日本、美国、德国、韩国、新加坡、英国等,大多数是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与环境委员会成员”,也是绿色贸易保护主义最为盛行的地区。他们凭借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垄断优势,以保护资源和环境为由,先后制定了严格的环境标准,并通过WTO将贸易与环保紧密挂钩,以抵消由于劳动力价格、运输和原材料价格等其他国际贸易竞争因素给本国产品带来的不利影响。由于我国出口产品很难在短期内达到发达国家的环境质量标准,这将使我国的外贸出口市场面临缩小的可能。由于达不到进口国技术条件和安全性指标的要求,在有机食品中,只有约占10%的AA级绿色食品才能达到国外的有机食品标准,才与国际标准相接轨;其余90%的A级绿色食品,难以被国外市场广泛接受,使我国近几年来有大量有机食品(主要是A级绿色食品)出口受阻。
(二)有机贸易出口企业治理机制不规范。我国有机贸易出口企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有机品牌经营的理念和能力较弱,呈现出了“小规模、大群体,小生产、大市场”的格局。在出口贸易中,许多企业缺少技术力量的支撑,大部分企业采取的是“以量取胜”、“靠出口数量扩张为主”的低价战略;而我国有机食品本来具有比较优势,但出口企业大多缺乏对国际绿色食品市场的深度调研和总体把握,相互之间盲目竞争,自相压价,客观上存在倾销倾向,给我国有机食品出口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有机食品出口的产品结构不合理且缺乏创新品种。目前,有机食品产品、销售额都有大幅上升,但是相对于农产品和食品总量来说,有机食品发展的规模、生产总量和开发面积都比较小,只占全国大宗农产品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的2%左右。而且有机食品的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品种单一,粗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同类产品品牌繁杂、著名品牌少等,无法满足人们对食品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对我国绿色食品产品出口多样化形成了障碍。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的新品种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大多数企业出口产品中传统产品多、创新产品少,深加工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国际市场消费多样化的需要。
(四)有机食品认证标准体系不完善,且现行出口体制不顺。我国目前的认证体制存在认证过程复杂、技术落后、对认证企业和生产企业监督不力以及认证诚信问题。这些问题使得我国的认证标准至今仍未得到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的认可,难以与国际接轨,使得有机食品出口渠道不畅。同时,我国对外开放政策使得出口体系仍不能适应开放的市场经济的要求,造成生产与贸易相分离,这也使得绿色食品出口难度增加。
三、对我国有机食品出口的建议
随着国际市场对有机食品需求量的加大、我国政府及消费者对环境保护和食品质量安全意识的提高,以及我国生态农业和生态建设的良好基础,我国的有机食品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随着我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有机食品产业的竞争将成为农产品竞争的焦点。
第一,破除绿色贸易壁垒,扩大有机食品出口贸易。一方面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对绿色贸易壁垒信息的收集和对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的有机食品法规、标准、认证体系的研究,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另一方面企业应转变观念,通过实行绿色生产、绿色管理、绿色营销,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第二,加大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力度,调整有机食品产品结构。加强有机食品的基础研究,对有机食品的生产技术、加工技术进行攻关,开发新的符合国际标准的有机食品。在开发AA级绿色食品的同时,推进A级绿色食品与国际有机食品接轨;同时,政府应加大技术的推广,提高有机食品产业化标准。第三,规范出口企业管理,实施有机品牌战略。加大政府对有机食品产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扩大有机食品企业规模,提高我国有机食品国际竞争力。同时,有机食品企业应积极采取措施,有意识地扩大和宣传产品商标,以进一步提高我国绿色食品标志的国际知名度,为我国绿色食品进入国际市场奠定基础。
第四,坚持和完善有机食品认证标准体系建设,加快有机食品国际认证步伐。我国要参照国际标准和法规,加快健全我国有机食品管理的办法和法规体系,对外与外国政府的有机食品相关法规对接互认,对内规范有机食品的生产和质量控制。由于只有通过进口国标准的认证才可以出口其他国家,所以我国标准应该保持与国外标准一致性,从而提高企业认证的效率,提高绿色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要通过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组织市场推介、品牌整体形象宣传等,使我国绿色产品标准和认证准则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为绿色食品的国际化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参考文献:
[1]李晓钟,张小蒂.我国绿色食品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生态经济,2007.12.
论文摘要: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加工贸易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采用1996-2007年山东省相关数据,利用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对加工贸易结构升级有着负的影响,技术进步对其影响不显著。
1.山东加工贸易结构升级的现状
受国际金融危机恶化,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外需减弱以及近一两年来加工贸易政策调整等因素影晌,我省加工贸易发展速度明显减缓,2009年1-8月,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369.6亿美元,下降13.6%其中,出口240.2亿美元,下降11.4%;进口129.4亿美元,下降17.3%所以在这种严峻的形势,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山东省的加工贸易在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贸易结构也在逐步的优化,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的出口和产品附加值都在不断增加,用加工贸易的增值率来表示产品的附加值n,即加工贸易产业链的延伸。随着山东半岛制造业集群的建立与发展,加工贸易产业关联度也不断增强。用山东加工贸易对GDP的贡献率来表示加工贸易产业关联度以及加工贸易技术溢出效应,从2005年到2007年山东加工贸易对GDP的贡献率由21%上升到29%。
但是目前山东加工贸易还只是处在量的发展阶段,结构升级的速度并不快,且具有很大的波动性,由图1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点。并且由图2看出,山东与江苏等先进省市相比,加工贸易结构升级的步伐明显趋于缓慢。
2山东加工贸易结构升级的实证研究
2.1计量模型的建立
为了检验以上这些因素对山东加工贸易结构升级的影响,建立如下回归计量模型:
y=a+(3c1+3,x2+32x3+(33x4+(34x5+)ic6
其中,Y表示山东的加工贸易结构,为被解释变量,x1代表外直接投资,x2代表劳动力资源享赋,x3代表的是技术进步水平,x4代表的是对外开放度,x5代表的是产业结构水平,x6代表的是劳动力的文化水平,£是随机扰动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他未考虑的因素对加工贸易结构的影响。
2.2变量及数据说明
(1)加工贸易结构,由于加工贸易结构的数据难以找到,而大部分的加工贸易出口产品为制成品,此处我们以历年山东制成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来代替衡量。
(2)产业结构,这里以历年山东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来表示。
(3)外商直接投资,用历年外商直接投资额占山东GDP的比重表示。
(4)国内的技术水平。选取的技术水平指标是根据“索洛余值法”计算而得,并取1979年数据为初始数据。
(5)贸易开放度。关于贸易开放度的衡量有多种指标,一般采用贸易依存度指标,即一国进出口总额与GDP之比。(6)劳动投入常用劳动力人数替代。出于数据可获得性考虑,本文假定劳动力总量等于就业人员数。劳动力的文化水平用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总数的比例来表示。
2.3计量结果分析
估计方法则采取最小二乘法,用Eviews3.0做的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RZ=0.9918,回归的结果是比较显著的,劳动真赋和对外直接投资对山东加工贸易的结构升级促进作用比较明显,但是我们可以发现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对加工贸易结构升级有着负的影响,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l)山东技术水平的提高对加工贸易的影响有限,加工贸易在一定时期内有着明显的“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飞地”特征,所以技术水平的提高的作用并没有显现在加工贸易结构升级身上,技术水平提高给山东加工贸易带来的利小于弊,由于技术水平的提高,企业不仅要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培训专业人才,所花费的成本大于由技术水平提高带来的高效率而增加的利润。
(2)产业结构与现实的贸易结构存在错位的现象。在加工贸易中占优势的产业,出口产品结构是以轻纺工业为主,而国内的生产结构却是以重化工业为主,这种明显的错位现象将会随着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增加而逐渐消减。
3促进加工贸易结构升级的对策
3.1努力提高国内技术水平,促进核心技术的开发应用
一方面,需要国家积极利用信息通讯技术改造传统加工贸易产业,提高传统加工贸易产业的技术含量;另一方面,要结合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和未来国际产业的发展方向,制定专门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弓}导外资投向国际化生产链条中附加值大、科技含量高的产业或加工工序环节,提升加工贸易产业发展的层次。
3.2充分发挥要素票赋优势,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转变
我们知道劳动力资源丰富是我国的资源优势,也是山东加工贸易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正因为如此,山东加工贸易面临着发展的瓶颈,无法实现突破,只是进行者简单的组合加工。所以我们在充分利用劳动力这一资源优势的同时要实现其动态转变。动态比较来自于资本积累的加速、技术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它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加工贸易商品的结构升级和增值比率的提高。
关键词:REACH指令,化工产品进出口,对策
一、引 言
随着中欧贸易关系的发展,中国对欧盟国家化工产品的出口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势头。但是近年来出于对环境的考虑和贸易保护主义势力的抬头,欧盟国家出台了各种法律法规对化工产品的进口进行限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REACH指令。
REACH指令是欧盟《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制度》的法规,即 (Registration Evaluation Authorization of Chemicals) 的英文缩写。该法令已于2006年12月13日在欧盟议会上投票通过,2007年6月1日开始全面实施。它是一个涉及化学品生产、贸易和使用安全的欧盟法规。论文参考,REACH指令。主要对3万多种化学品及其下游的纺织、轻工、制药等产品的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等进行管理。它将取代欧盟现有的40多项有关化学品的指令和法规,涉及面相当广。REACH指令内容不仅涉及化学物质及化学配制品,还包括含有化学成分的几乎所有产品。
REACH指令的特点是,它并不是一个单独的法令或法规,而是欧盟一个涵盖化学品生产、贸易和使用安全的综合性法规。其重要理论依据是:“一种化学物质,在尚未证明其安全之前,它就是不安全的。”这一原则推翻了先前所出台的各种法规的假定原则,即,“一种化学物质,只要没有证据表明它是危险的,它就是安全的。”法规假定原则的改变表明REACH指令是个更为严格的法规。
同时该法令提出了严格的时间期限:对于1吨以上的新物质,法令生效12个月后,生产商或进口商在其商品投放市场之前必须进行注册;对现有物质,产量为1000吨以上的化学品和任何超过1吨的致癌物质或诱导基因突变的物质,必须于REACH生效3年内完成注册;产量 100-1000吨的,于REACH生效后6年内完成注册;1-100吨的,应于n年内完成注册,未能按期纳入管理监控体系的产品一律不能在欧盟市场上销售。因此,REACH对企业影响最大的就是注册问题。
二、欧盟REACH指令对我国化工产品出口的影响
欧盟REACH指令的颁布与实施对我国化工产品的出口会造成各种不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给我国化工产品的出口造成障碍
目前我国对欧盟出口石油化工产品多数为大宗、低值、原材料性的、生产过程污染比较严重的产品,也是欧盟不可缺少的塑料、橡胶、有机或无机化工原料及各种中间体等。这些产品有关的信息数据或者没有,或者不全,或者达不到欧盟的技术标准。根据REACH法规的要求,中国向欧盟出口这些化学品和几千种化工下游产品将面临注册、评估、许可的问题,且必须通过欧盟境内的生产商或者进口商进行注册。据估计,由此增加的费用,将使我国对欧盟石油化工产品的出口成本普遍提高5%以上,导致我化工品对欧盟出口受阻,甚至退出欧盟市场。对有出口潜力的化工产品和下游加工企业,如纺织、轻工、家电等行业,将产生更大的贸易阻碍。因此,REACH法规的实施,必将在近期内对中国石油化工产品的对欧出口造成严重阻碍,且影响中国下游产品的对欧出口。
2、使国际化学品贸易失衡,出现化学品国际贸易市场大转移
中欧化学品贸易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欧盟是我国化学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也是我国化学品进口的主要来源地。从与欧盟的化学品贸易结构分析,我国从欧盟进口的主要是精细、深加工的化学物质(如染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且多数为依赖程度较高的不可替代产品,而我国出口的主要是低附加值的化工原材料和中间体。REACH法规实施后,欧盟较高的注册、评估要求和注册、评估费用将打破现有贸易格局,迫使中国企业重新开拓欧盟以外的市场,建立新的贸易渠道,而新市场的开拓则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投入,市场的转移将会严重影响我国化工产业的发展。同时,欧盟化工企业也将由此失去许多获得中国廉价化工原料的机会。在形成新的体系中,以发达国家资金、技术密集产品为基准,建立新的价格和贸易体系。在这方面,以生产资源、劳动密集产品的发展中国家将付出代价。
3、对国内化工行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首先,具有影响人体健康及污染环境的产品有可能向我国转移。欧盟新法律的实施,将普遍提高产品的生产成本,那些原本就成本高、利润小、对环境有污染、危及人身健康的产品,其生产地将会从欧盟转移到第三世界,也极有可能转移到我国生产。其次,影响我国四大公司开拓欧洲市场,实现规模的国际化。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公司、中国中化集团公司和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是我国石油化工上下游、科研、生产、贸易一体化的大型企业集团,其目标是全球发展,跨国经营。REACH法规的实施,将对四大公司进入欧洲市场设置障碍,对其跨国经营战略带来一定的影响。论文参考,REACH指令。
4、从欧盟进口产品成本增加,严重影响我国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
欧盟也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化工产品来源地,特别是一些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一时还离不开欧盟市场。REACH法规实施后,欧盟的化工品生产商或出口企业必将把其高额的注册、评估费用打入产品和出口成本,因而提高出口价格,这对中国化工进口企业来说无疑要增加成本。由于我国从欧盟进口的化学品主要是高档的、高附加值的、我国目前急需的有机、无机化工原料及中间体,塑料及其制品,因此,我国化工贸易逆差可能会更大。论文参考,REACH指令。据行业测算,将使我国从欧盟进口化工品的平均价格普遍提高6%以上,不仅影响中国化工产业的发展,而且将导致我国相关的下游产品成本增加,效益下降,严重影响我国纺织、医药、轻工、电子、汽车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应对欧盟REACH指令的对策建议
欧盟也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化工产品来源地,特别是一些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一时还离不开欧盟市场。
首先,要加大对欧盟REACH指令的宣传力度,提高国内企业对欧盟REACH指令影响的认知程度,以引起产业界的重视。从欧盟白皮书到REACH指令公布至今的时间里,面对严峻的形势,我国企业反应普遍比较迟缓,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从一开始就抓紧研究这一问题。论文参考,REACH指令。论文参考,REACH指令。政府应牵头组织,协会、企业参加,同时联络国际相关协会、商会,共同研究应对策略,维护和促进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发展。加快做好准备,把欧盟REACH指令给我国石油和化工及相关产业带来的影响降到最小程度。目前还有不少企业,如机电、家电等行业的企业,以为REACH法规仅与石油、化工、医药等行业有关,与己无关。国内企业必须转变意识,充分了解欧盟指令的真正含义。
其次,开展GLP实验室认证工作。GLP是英文Good Laboratory Practice的缩写,中文直译为良好实验室规范或标准实验室规范。GLP是就实验室实验研究从计划、实验、监督、记录到实验报告等一系列管理而制定的法规性文件,涉及到实验室工作的可影响到结果和实验结果解释的所有方面。制定GLP的主要目的是严格控制化学品安全性评价试验的各个环节,即严格控制可能影响实验结果准确性的各种主客观因素,降低实验误差,确保实验结果的真实性。由于REACH指令规定了严格的检测标准和高昂的检测费用,这些费用将全部由企业承担。中国企业多数是中小型企业,高昂的费用将使他们望而止步。但企业在国内开展检测的费用只是送到欧盟检测的十分之一。因此,要充分利用国内已有的实验室基础,争取一部分国家资助,加强国内GLP实验室的建设,并争取得到欧盟REACH机构的承认,这样会减少国内企业履行REACH法规的成本。
最后,化工企业要集中精力提高产品质量。我国化学品及下游产品的生产企业要努力采用国际标准或世界著名企业的实物标准组织生产,采用高新技术和清洁生产工艺,及时研究、搜集各国技术限制法规和技术标准,提高产品质量,适应国内外市场的实际需要。论文参考,REACH指令。对企业而言,首先要引起高度关注,并要及早行动,如由外贸、技术、法律、质检等人员组成应对小组;对本企业的化学品进行排查和排队,并与欧盟商联系,取得需要注册的信息;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整理注册信息,为预注册做好储备;与石化协会联系,争取获得各方面的帮助,积极参与石化协会组织的各项应对工作,做好培训、联合注册的准备等。
参考文献:
[1]陈小怡、李世建、何建敏:WEEE和ROHS:欧盟双绿指令下我国相关行业的困境与对策,《国际贸易问题》,2007年第1期。
[2]刘立汉:欧盟两指令挑战中国制造,《经理人》,2005年第2期。
[3]段珊珊:如何应对欧盟ROH.WEEE和EUP环保指令,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年。
一、封面1、题目: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2、各项内容:四号宋体居中。
二、目录1、目录:二号黑体加粗居中。2、章节条目:五号宋体。3、行距:单倍行距。
三、论文题目:小一号黑体加粗居中。
四、中文摘要1、摘要: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2、摘要内容字体:小四号宋体。
3、字数:300字左右。4、行距:28磅5、关键词:四号宋体,加粗。词3-5个,每个词间空一格。
五、英文摘要1、ABSTRACT:小二号TimesNewRoman.2、内容字体:小四号TimesNewRoman.3、单倍行距。4、Keywords:四号加粗。词3-5个,小四号TimesNewRoman.词间空一格。
六、绪论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500字左右,小四号宋体,行距:28磅
七、章、节、一.二.三.四、五级标题序号字体格式
章:标题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节:标题小三号黑体加粗居中。
一、一级标题序号标题四号黑体加粗,顶格。
(一)二级标题序号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顶格。
1.三级标题序号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
(1)四级标题序号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
①五级标题序号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
八、结束语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300字左右,小四号宋体,行距:28磅。
九、致谢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小四号宋体,行距:28磅
十、参考文献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8—10篇,五号宋体,行距:28磅。
十一、附录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英文内容小四号TimesNewRoman.单倍行距。
翻译成中文字数不少于800字内容五号宋体,行距:28磅。
十二、提示
【页边距设置】上2.5cm,下2.5cm,左3.0cm,右2.0cm。
【页码制作】视图页眉页脚自动图标集选中第X页共Y页。
【28磅设置】格式段落行距固定值设置值输入28磅文字。
石油化工论文范例欣赏:石油化工企业自动化仪表现况分析
摘要:现代化智能仪表由于具有稳定性高、精确度高等优良性能,在石油化工行业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石油化工行业的现代化建设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动化仪表的的现象进行简单分析,随后针对自动化仪表在石油化工企业的运用价值和现状进行介绍,目的是为石油化工企业推广自动化仪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石油化工;自动化;仪表;应用
一、检测执行仪表
1.1温度仪表。在石化企业日常加工声场中,需要对现场设备和管道进行严格的温度控制,通常情况下,石油化工企业的温度范围为-200℃到180℃,温度的测试主要采用的是接触式测试,其中最为常见的温度仪表多为双金属温度计和热电子[1]。对于现代的设备而言,需要对油罐平均温度进行测量,因此常常会石油价位特殊的热电阻,主要包括耐磨热电偶、表面热电偶以及防爆热电偶。1.2压力仪表。在石油化工生产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安全,其生产过程中压力需要控制在300Mpa以内,对于设备中压力传感器以及变送器的选择可以采用多种原理,目前在生产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高温介质、脉动介质、粘稠状、粉状、易结晶介质的压力测量等,其测量的精确度较高。目前,压力仪表分为液柱式、弹性式、活塞式三类[2]。1.3 液位仪表。在石油化工行业中,往往会采用的是液位测量的方法,在测量的过程中,其准确度往往和被测物料特性有直接的关系,实际生产中往往会采用浮力式的仪表,根据其原理不用,可以分为静电式、电接触式,电容式、超声波式、雷达式、重锤式、辐射式、激光式,磁致伸缩式、矩阵涡流式等,但目前在实际生产中均采用的是可读式仪表,如果在生产过程中为了追求更高的精度,则可以采用雷达式、磁致伸缩式、矩阵涡流式等,这些仪表在测量液位过程中,更多被石油化工企业采用。1.4流量仪表。上述温度、压力以及液位是常见的仪表,内容最为丰富的仪表为流量仪表,流量仪表的精确度在石油化工行业的加工生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流量考核方面占据有重要地位,流量考核一直是秉承着稳定以及优化的原则。流量测量的原理是单位界面流体有效面截的流体的体积和温度及压力补偿的大小。流量的大小和管道的性质有直接关系。1.5分析仪器和在线过程分析仪。对于现代石油化工生产而言,分析仪器和在线分析仪是近些年自动化仪表的发展趋势,也是现代新科技的产物,其大量的科研投入做出了新的研究,从工艺原理角度分析,对温度、压力、液位、力量等工艺原理进行把握,从而实现了产品质量的保证。因此在整个加工环节中,对最初的原材料以及最终的质量进行控制至关重要。
二、关于对石油化工企业自动化仪表的现状分析
2.1常规控制。从目前组合仪表以及电动单元等仪表的变化来看,在石油化工恒压自动化仪表中主要存在连续控制、批量控制以及顺序控制等基本操作,其基本控制的策略没有随着自动化仪表的变化而变化,在设计中使用了单回路调节、比率调节和分程调节等基础调节设备,这样的模块能够保证功能和算法的把握,从而对组态能力和控制方案进行合理掌握。2.2先进控制和优化。基于现代计算机理论技术的发展,在自动化控制中实现了多种智能化的算法,并且以独立的DCS为基础,同时也可以配合多种软件包以及变量的动态模型识别技术,从而对软测量技术和测控与PID串级控制相结合方式等进行智能化计算。2.3人机界面。现代自动化仪表中,主要是以LED屏幕为主要显示,辅助采用的是显示仪表,人机界面已经成为了石油化工企业现代化的标志之一,采用摄像头界面,在DCS操作站的控制下,对工艺流程进行控制,能够发挥DCS和HMI的潜力,从而为企业生产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帮助。2.4安全仪表系统。在石油化工企业中,存在大量的易燃易爆装置,因而在安全和环保方面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为了保证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符合环保要求,采用DCS的设备进行全连锁保护,或者是在紧急状态下实现设置相分离,同时对火灾和可燃气体进行检测,对转动设备可压缩机组进行严格的实时监控。
三、结束语
在石油化工行业中,使用自动化仪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代科技的理想,但是如何有效的对自动化仪表进行控制依然是人们非常关注问题,因此对自动化仪表的掌握需要做到精益求精,对故障及时进行排除,才能够为石油化工企业的现代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国际产业转移;外包和外部资本企业;贸易结构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01
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吸引全球投资,来发展并壮大国内产业,当产业的竞争力获得提高后,对外贸易也会跟着兴起;因此我国关心国际产业转移,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外国直接投资(FDI)。本研究论文研究当国际产业转移成形后,连带造成的贸易的商品转移趋势。虽然有关国际产业转移的文献探讨相当多,发表的文章相当丰富,但进一步探讨对贸易影响的文献则较有限。
另外,由于近20年来,许多国家纷纷前往我国投资,由于各国企业前往我国投资所考虑的因素大同小异,因此可能产生产业转移效果,同时,也会给投资国带来贸易创造(trade creation)与贸易转移(trade diversion)效果,但因各国投资行为可能有共同性,使得贸易创造及贸易转移效果可能会有相似性,因此本研究论文也将针对我国、南韩及日本的贸易结构变化差异性加以比较分析。
一、国际产业转移发展
在全球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国际产业转移改变了产业的国际分布,对产业转出国和转入国的产业结构和产业竞争力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二次大战后的1950年代以来,国际产业转移已历经数个阶段,各阶段如下:
(一)战后的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
战后国际产业的转移,于 20世纪50年代,美国凭借其科技和产业发展水平的全球领先地位,成为第一次国际性产业调整和转移浪潮中的主角。
(二)20世纪60年代的第二次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产业转移
日本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和美国一起成为这一时期产业转移的主导国家。这一时期,把劳动密集型工业和部分耗能多、污染大的重化工业逐渐转移到“亚洲四小龙”和部分拉美国家。
(三)20世纪70年代的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
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和70年代中期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严重打击了西方工业化国家高耗能的重化工业,迫使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开始发展以微电子技术为主的较少消耗能源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而将粗放型重化工业转移到“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四)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
在这一阶段,美、日等先进国家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高科技产业,进一步把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和部分低附加价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海外。80年代中期以来,“四小龙”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部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盟和我国,促进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
(五)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的第五次国际产业转移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全球经济环境发生很大变化,信息科技的发展和各国对外开放的日益加深,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知识经济蓬勃兴起,有效地推动了先进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这些新变化形成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
二、国际产业转移对全球商品贸易结构的影响
国际产业转移对一国贸易结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资本进入和技术转移改变产业转入国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并通过外包和外部资本企业的建立对一国产品的进出口和贸易方向产生直接的影响。进一步说明如下:
(一)通过产业升级的影响
产业结构是一国国民从事生产活动的分布。国际产业转移成为一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外部推动力量,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的不同行业选择及代工,改变了全球生产能力布局,影响了一国的产业结构,进而影响进出口能力;另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通过上下游的关联效应及技术外溢效应,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通过资本累积的效应
资本累积一般是指与国内储蓄相对应的新增投资和外国资本的净流入。外商直接投资通过对转入国企业的兼并与收购,可以将低质量的资本存量变成高质量的资本存量,从而达到加速企业技术改造、产品更新和产业升级的积极效应。
(三)通过技术转移的效应
技术进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要素投入,改变资本和劳动的配置比例,加快工业化进程。技术进步从根本上提高了一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了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促进贸易商品结构的优化。
三、东亚的贸易商品转移比较分析
从国际产业转移的特征来看,在东亚中,中国的发展程度较落后、技术层次较低、劳动力较丰富、薪资水平较低,因此得以吸引外资的流入,属于国际产业转移的转入国;至于南韩及日本则是同样有大量的资金流出而进入中国,因此都是属于产业移转的转出国。
1.就中国来看:中国总出口占全球出口合计的比重,由1999年的6.8%提高至2011年的21.7%,符合国际产业转入国的特征。而全球出口商品中,中国所占比重提高比重都超过30个百分点,而且几乎都是传统产业或劳力密集型产业,尤其是纺织类商品占有6项,可见符合国际产业转移的特性。
2.就南韩来看:南韩所占比重下降的商品,与中国比重提高的商品比较,也有6项重迭,包括比重下降最多的前4大商品,可见南韩也是属于国际产业转移的转出国。
3.就日本来看:日本所占比重下降的商品,与中国比重提高的商品比较,仅有杂项制品(HS96)1项相同,可见日本产业转移至中国的现象并不明显。。
综合来看,在东亚的出口表现上,中国与南韩有较明显的贸易商品转移现象,而且是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但日本与中国的贸易商品转移现象并不明显,而南韩有较明显的转移现象,而且是属于高科技产品。这也反映日本、南韩、中国的三个等级技术水平。
五、结论
由本研究论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会反映在贸易商品转移上,个别国家不论国外直接投资的净流出或净流入,所带动的三角贸易变化,也不论是贸易创造或贸易转移效果,最后从全球的观点来看时,都将反映在贸易商品的转移上。
就东亚的出口,在1999年至2011年间,确实存在贸易商品转移的现象,其中中国与台湾及南韩有较明显的贸易商品转移现象,而且是劳力密集型产品;但日本与中国的贸易商品转移现象并不明显,而与南韩有较明显的转移现象,而且是属于高科技产品。
参考文献:
[1]李睿.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优化效应及我国对策[J].国际经济观察,2011,10.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现在国际贸易的研究也显得愈加重要,国际贸易对于每个国家经济的引擎作用与以往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国际市场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国际贸易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它紧跟时展,对外贸易战略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要部分,本文将就经济全球化与现代国际贸易的发展关系结合起来,进行相关的探讨分析。
从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经大大增强,随着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融合,经济的发展已经呈现出全球化发展的态势。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力,主要是经济界追求利润,取得竞争优势和谋求经济的发展等造成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带来了国际贸易投资和贸易环境的变化。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和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非常良好的发展机会。特别是进人世贸组织之后,中国进一步拓展了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同样,对发展现代国际贸易也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一、经济全球化概述
1996年,联合国贸发会议召开了一场关于《全球化和自由化》的讨论会。在会议上,参会代表们一致认为全球化是世界各国在经济上跨国界联系和相互依存日益加强的表现,在这个过程中,各国之间通过运输、通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进步不断增强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贸易,包括了货物和服务等方面的贸易,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发生了资本和技术的流动。
在当今天时代,全球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市场、生产和金融活动的跨国界联系非常紧密,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各国的扩大再生产和经济的提升必须要在世界范围内的紧密联系中才能正常进行,这就为现代国际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现代国际贸易的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原本的最传统的一国贸易转变成了本国贸易与世界多边贸易互相联系的体系框架,这对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必将有助于各类关税和相关进出口费用的降低。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过程当中,各种贸易壁垒和贸易障碍会逐步减少,同时,还会直接对贸易数量和贸易总额的增长起到促进作用。
从历史的研究数据来看,在1990-2005年间,世界GDP按市场汇率计算的平均增长率为2.4%,如果按购买力平价来换算则达到了3.5%。而国际货物出口贸易的平均增长速度也非常快,已经达到了5.7%,服务出口贸易也获得了同步发展,其平均增速达到了6.8%,国际贸易在世界总产出中的比重呈逐步上升的状态,从历史数据来看,已经从1990年的20%上升到2005年的33%以上。国际贸易发展最快的是一些发展中的大国,比如说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国,这些国家的贸易额增速均超过20%。另外,还有一些产油国和非洲的一些国家也在国际贸易中变得非常活跃,比如从事产石油和非石油的初级产品贸易的国家。
三、经济全球化对国际贸易的间接影响
1.促进某些国家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经济全球化对于国际贸易也产生了间接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些国家通过这种方式融入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当中。为了突出本国的优势,让本国的定位在世界市场上更加明确,从而有效地参与国际分工,并充分让本国的资本、商品和服务等要素获得流动,这些国家的贸易增长会出现变化,贸易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2.加速了各国生产要素的流动
根据赫克歇尔一俄林要素禀赋理论的研究可以发现,各国自身在经济封闭的情况之下,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有所不同。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各国要素与产品的价格差异的产生,也就是所谓的比较优势。如果加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那么这种差异就会在价格机制和供求关系的影响之下促进各国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而一旦各国密集进行生产产品的相互转移及流动,那么国际贸易也就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3.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贸易跨国公司的扩张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跨国公司也得到了发展和扩张,现在跨国公司的力量已经达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公司已经控制了国际贸易的绝大部分,比如说国际跨国大公司已经控制了世界原料和燃料全球生产的40%左右,国际贸易的50%-60%,国际技术贸易的60%-70%,科研与开发的80%-90%,国际投资额的90%等等。
四、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点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之下,国际贸易分工不断进行细化,另外一些产品的生产还达到了再度深化,而对于跨国公司而言,也起到了促进自身发展的作用。比如说,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公司自身的管理模式和全球战略的调整,以及金融资本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的不断增长,国际贸易的结构及方式,还有金融对于国际贸易所产生的作用都呈现出了与往常不同的新特点。
国际贸易的发展结构已经开始向高级化的方向发展,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已经开始有所增强,国际贸易的结构不断进行调整。总的来讲,一方面,货物贸易中工业制成品贸易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农产品和初级产品贸易比重持续下降;另一方面,服务贸易所占的比重不断的上升。伴随着这些产业内国际贸易新形式的出现,公司内贸易和跨国公司供应链网络内部交易变得越来越重要。
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经济全球化反过来又促进了现代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贸易对于一个国家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国内外学者对于国际贸易的分析角度不同,所以强调的重点也不同。无论哪一种贸易形式,经济全球化都对现代国际贸易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付国文,发展中国家贸易发展战略——理论基础与战略选择[J]改革与战略,1997(05)
论文摘要:油页岩属于非常规油气资源,以资源丰富和开发利用的可行性而被列为21世纪非常重要的接替能源,它与石油、天然气、煤一样都是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页岩油类似天然石油,富含烷烃和芳烃,但含有较多的烯烃组分,并且还含有含氧、氮、硫等的非烃类组分。页岩油的性质,因各地油页岩组成和热加工条件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本文重点分析开发油页岩的意义和美国开发的现状。
美国是全球油页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储量约占全球储量的70%以上。其中70%的资源在科罗拉多州、犹他州和怀俄明州,面积约16000平方英里,其中以科罗拉多宾塞斯(Piceance Basin)盆地储量最为丰富。美国地质调查局2009年在29届科罗拉多国际油页岩会议上的报告,介绍了绿河页岩油的潜在储量,约为1.5 ×1012bbl,比以前估算的1×1012bbl增加了50%。
根据壳牌石油公司的估算,美国的油页岩资源可开采多达2万亿桶石油,这一数字是沙特阿拉伯已知石油储量的8倍,这也是布什政府对开采油页岩寄予厚望并给予强烈支持的原因。
一、开发油页岩的战略目的
自从1971年8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废除金本位制后,美元开始了长达40年的贬值之路。从黄金的价格就能看出美元的贬值路径:当初的35美元能从美联储兑换一盎司黄金,到现在为1700多美元每盎司。黄金还是那黄金,不过美元已经不是以前的美元。那为什么在美元逐年贬值的情况下,各国央行仍然持有美元或美国国债呢?因为美元是国际货币和国际贸易结算货币,而且美元背后有石油做支撑,美国政府通过一系列外交手段,占据了世界大部分的石油资源。各国要从国际市场上购买原油就必须使用美元,这样,使得美元能成为国际货币长达40年之久。
在石油资源耗竭之日,美元也将失去这个支撑,所以美国政府为了巩固美元的世界霸主地位,居安思危,正在寻找美元的下一个有力支撑,这个新的支撑就是新能源(新能源通常是指尚未大规模利用、正在积极研究开发的能源,这里包括页岩油)。可以设想,也许未来某国要进口页岩油必须使用美元,某国要购买美国的新能源技术也必须使用美元。稳住美元的世界霸主地位,这是美国发展新能源的最高战略目的。
近年来,国际原油价格高企,纽约期货交易所价格11月16日再次突破100美元每桶,开发油页岩可以减少对外国原油的依赖,缓解油价高涨的背景下进口原油的压力。其实已经有数据显示,美国进口原油的依赖程度正在下降。英国《每日电讯报》2011年10月24日称,美国目前的石油自给率已经达到72%,而10年前约为50%,报道还称,在5年左右的时间内,美国很有可能会实现燃料和能源的自给自足。那么,美国在中东战局上将会减少束缚。以前在中东地区搅局,会担心国际油价上涨而传导到国内引起通货膨胀并扩大贸易赤字,这样会冲抵获得的利益,现就不一样了。在未来,美国还能将国际原油价格作为利器,通过华尔街来炒高油价,打击那些严重依赖进口原油的国家,像中国、欧盟等。
自从次级债危机爆发以来,美国经济一直疲软,大力发展页岩油可以为经济提供新的增长点,有学者预计,油页岩的开发将在2011年至2020年的10年间对美国经济产生8000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效益。再者,油页岩的开发为国际资本提供了一个新的投资项目,促使部分国外的资金流回美国,寻找投资机遇。目前在美国从事油页岩勘探的公司主要有EOG资源公司、Continental Resources、Whiting Petroleum以及Brigham Exploration等。自去年8月国际油价启动上行攻势至今,上述4家公司的股价分别上涨30%、75%、62%和110%。
通过开发油页岩,还可以确保美国安全地获取战略性燃料,满足国防需求。对油页岩进行商业性开采具有重大公共意义,包括提高液态或气态燃料的可得性,加强军事反应能力,降低能源供应中断的风险,减少石油进口,更好地实现联邦和州权利金收入、税收与支出之间的平衡,增加国内就业机会等。 转贴于
二、美国开发油页岩的发展现状
在油页岩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制定了包括油页岩在内的非常规能源法,为油页岩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例如,200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发展非常规能源的《2005能源政策法》,明确了油页岩作为战略资源的地位,并且命令能源部协调和促进油页岩资源的商业性开发。
能源政策法出台后,2005年内政部土地管理局(BLM)还成立了油页岩工作组,解决公共土地内油页岩的准入问题以及公共土地中油页岩开发的障碍;2006年美国总统签署通过了一项法案,要求内政部在2007年将全国油页岩分布区土地资源的35%出租给石油公司,同时规定暂时免除石油公司发展页岩油产业的纳税义务,力争减少政府和地方团体对项目实施的不利影响。能源政策法也掀起了美国油页岩开发研究的新,2006年美国内政部己批准了6项矿产土地招租项目给埃克森美孚、壳牌等石油公司,支持其开展油页岩干馏炼油试验。
美国地质调查局2010年在第30届国际油页岩会议上的报告,介绍了位于犹他州东部与科罗拉多州西部的犹因他盆地(Unita Basin)绿河油页岩层系潜在页岩油储量的最近评估结果,约为1.32×1012bbl,与科罗拉多州宾塞斯盆地(Piceance Basin)的1.53×1012bbl相当。在这次会议上,美国壳牌公司、埃克森美孚公司、页岩油公司、雷得里夫公司、油页岩开发公司分别宣读了各自的开发进展。除了上述公司已开展或准备开展地下干馏、或地上干馏中试外,还有约20几个研究机构和大学在开展油页岩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如依达霍国家实验室(Idaho National Laboratory)、洛斯阿拉木斯国家实验室(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等,还有卡罗拉多矿业学院、犹他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以上20几家机构对油页岩研究的内容很广泛,涵盖了资源、地质、干馏、燃烧、环保、水供应等。
美国虽然拥有最丰富的油页岩资源,一些大石油公司正在开展或计划开展地下或地上干馏现场试验,但至今没有工业生产。美国一些大学和科研机构则在开展有关油页岩的应用基础研究。但是,工业化生产是迟早的事情。美国银行的弗朗西斯科·布兰奇说:“美国是对去年的全球石油供应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每日净增39.5万桶。”他把北达科他的油田比作另一个北海。随着新油田投入生产,美国的页岩油总产量“肯定会明显增加”,到这个10年的中期可能会达到每日550万桶。这个数字是2009年的10倍。布兰奇说:“这种变化会对地缘政治、能源保障、军事联盟和经济活动产生非常巨大的影响。在美国对中东地区的依赖持续下降的同时,欧洲的依赖性却不断增加,可能会在更大程度上受制于市场供应垄断者的寻租行为。”
参考文献
[1] 时寒冰.时寒冰说:经济大棋局,我们怎么办[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2] 张秋明.美国油页岩资源的战略意义与政策选择[J].国土资源情报.2005,(07):16-17.
[3] 钱家麟、王剑秋、李术元.世界油页岩开发利用动态——记美国第27届国际油页岩会议[J].中外能源,2008,(01):11-13.
[摘要]通过对美国、日本及巴西等国对外贸易及内需关系的调整的成功经验分析,认为我国在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应该注意统筹与内需的关系,积极启动国内消费,建立一内需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
[关键词]内需外需协调国际比较
一、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内外需失衡的挑战
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对投资和外部的需求依赖过大而内需不足,但中国经济依然保持快速增长。因为在内需不足的情况下,投资和进出口以及产业的重新组合等经济活动的中间环节起到了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但内需不足的影响力仍然明显,即表现在经济冷热之间的弹性空间过小,经济不是过冷就是过热;对不景气的矫正措施极易引起经济过热,而对经济过热的矫正措施又非常容易导致经济低迷。在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如若要实现以内需增长方式为主的战略,必须加强对内需与外需的协调。
二、内外需协调的国际经验
1.美国的经验
(1)自内而外的产业扩张
以有条件的自由贸易为基础,重视对本国传统产业的保护。例如,布什政府采取措施对本国传统产业给予保护,作用就十分明显。对钢铁业,布什政府采取了防御性贸易保护手段,即通过提高进口关税保护国内市场。这一措施使外国钢材对美进口大量减少。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03年1月~5月,美国的成品和半成品钢材进口分别比去年同期减少了718%和3717%。美国通过对外贸易政策的实施和不断地调整,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重新激发了美国经济发展的活力,使美国的经济得以恢复,使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有了显著的提升。
(2)由外向内的调整
国际贸易影响产业结构演变的另一种方式是通过需求拉动和供给限制来实现,即国内的产业结构与国际上的需求和供给相适应。根据平均利润原则,只要国内企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销售所获利润不低于从事其他行业所获得的利润,该行业就会存在;反之,只要国内的企业能从国际市场上买到比国内更便宜的同类产品,自就不会问津国内同类产品,从而造成国内该产业的萎缩。如果国所需要的产品受到国际供给的限制,不能从国际市场上获得,就促使该行业的产生和兴起。近年来,美国与欧共体贸易摩擦加剧,美国农产品口越来越困难,反映在产业结构上,便是农产品产值份额越来越低。而增长最快的是资本货物,同时,美国的资本密集型工业产品或劳动密集型工业产品的口不断萎缩,这主要是由于美国在这两类商品上不具有有比较利益所产生的出口动力所致,由此造成美国这两类产业的衰退。从中看出国际需求对美国产业结构变化影响之深刻。
2.日本的经验
日本直到70年代才开始原则上实行完全的贸易自由化,世界石油危机停止了严重依赖石油进口的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步伐,为了摆脱对石油能源的高度依赖,通产省制定了20世纪70年代产业政策的目标是发展知识密集化产业,努力实现产业结构从耗能高的初级重化学工业向节能型的技术和知识含量高的知识密集型产业转换,同时产业政策从对能源消耗大、依赖大的重化学工业的扶植转向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扶植。
20世纪80年代后又进一步上升到自主创造性的知识密集型产业,通过这种产业扶植政策,日本经济用很短的时间顺利地度过了1979年爆发的第二次石油危机,并形成了以电子、精密机械、高级家电、汽车、集成电路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这类高技术产品也从此纷纷进入国际市场,进一步推动了日本出口主导型经济的增长。同时,由于日本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快速增长,日本与欧美国家频繁发生贸易摩擦,促使其被迫采取自动限制出口的贸易措施,但一直还是保持很高的贸易顺差。1985年日本确定了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增长方针后,通过扩大个人消费、民间住宅投资,促进企业扩大设备投资和产业升级,引导企业增加技术研究费用,努力实现以内需为中心的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3.巴西的经验
(1)更为隐蔽地鼓励出口、限制进口。
对于关税结构,巴西政府做了利于本国经济发展的调整。一般原材料和资本品的税率不超过5%;日用消费品一般为20%~30%左右;对汽车、电脑等高新技术产品则征收35%的关税。紧缺商品的关税会随经济形势变化而调整。巴西政府控制进口,进口税很高,进口产品不仅征收关税,还要加收工业税。巴西提高了对进口产品,特别是对民族工业有冲击的产品及高科技产品的质量要求,这一态势自1998年金融危机以来更为明显。
(2)有序扶持的产业政策。
巴西的产业政策并非一成不变,一旦产业成熟或这种保护有碍于产业的发展,就降低保护程度或取消保护。此外,巴西政府还积极引进竞争机制,鼓励科研机构和大学直接走向市场,重视对科技创新领域人才的培养,该国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的比重已由1993年的3.5%增加到2001年的4.6%,这一比例超过许多发达国家。
三、启示
1.灵活稳健的政策设计
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对国际环境有较强的依赖性,在经济发展较为顺利、对外贸易状况较好时,政策的设计仍然应考虑对外部冲击的抵抗力,尤其在采取较为开放贸易政策的初期,由于出口增加的刺激,国内经济增长会出现比较高的速度,投资需求旺盛,这时应特别注意促进出口能力的增长和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性。
[关键词]中国石油 战略研究 供需
中图分类号:TP3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3-0220-01
一、中国石油的发展现状
1.简要回顾与发展现状
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探索成长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1959年发现大庆油田为标志;二是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60~70年代):主要是1965年结束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实现自给,还相继发现并建成了胜利、大港、长庆等一批油气田,全国原油产量迅猛增长,1978年突破1亿吨大关,我国从此进入世界主要产油大国行列;三是稳步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这一阶段石油工业的主要任务是稳定1亿吨原油产量。这十年间我国探明的石油储量和建成的原油生产能力相当于前30年的总和,油气总产量相当于前30年的1.6倍;四是战略转移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90年代初我国提出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开发海洋、开拓国际的战略方针,东部油田成功实现高产稳产,特别是大庆油田连续27年原油产量超过5000万吨,创造了世界奇迹;西部和海上油田、海外石油项目正在成为符合中国现实的油气资源战略接替区。
2.存在问题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资源相对不足,石油储量增长的难度大、主力油田进入稳产后期,新区上产任务重、石油供需缺口加大,进口依存度进一步提高、石油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等因素。
二、石油形势与供需预测
1.当前石油形式
据有关资料统计,截至2002年底,全球石油最终可采资源量为4138亿吨,累计探明石油可采储量2471亿吨,剩余石油可采储量1427亿吨,储采比40:1;天然气可采资源量为436万亿立方米,累计探明天然气可采储量211万亿立方米,剩余天然气可采储量156万亿立方米,储采比61:1。丰富的石油资源为世界石油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但是,地区性不平衡加剧,北美、亚太和欧洲三个地区2002年的石油消费量达29.8亿吨,占世界总消费量的84.6%。亚太地区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区,预计2005年,亚太地区将超过北美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区。世界三大石油消费国中有两个在亚太,其中中国已是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日本排第三。
进入21世纪后,世界石油领域的整合开始出现一些新特点。主要是:从多元化经营向产业集中化、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从油田业和服务业的分割向业务综合性、全过程服务,追求产业链价值最大化方向发展,并形成了埃克森莫比尔、BP-阿莫科、英荷壳牌等一批超大型石油及石油服务公司垄断世界石油的格局。据称,这些公司拥有世界80%以上的优质石油储量,控制着30%以上的石油工业产值、50%以上的石油技术服务市场份额、65%以上的国际石油贸易额和直接投资额以及80%以上的石油石化先进技术。近两年国际石油领域的兼并重组趋于理性成熟,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和长远发展,各大公司开始进入内部消化阶段。今后,中国石油的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都是这些跨国石油公司。
2.中国油气资源供需预测
在成品油方面,汽油、煤油、柴油,按0.6的弹性系数,折合年均增长率为4.2%,预计2020年全国汽油、煤油、柴油消费量为2.5亿吨;在化工轻油方面,2002年中国乙烯消费量为1400万吨,进口占61.3%。预计2020年以前,乙烯需求年均增长率约为5%,2020年乙烯需求总量将达到3370万吨。
国内专家利用年增储量法和翁旋回法,预测2020年以前,石油探明储量处在稳定增长期,平均年新增探明石油可采储量1.5亿吨;老油田通过调整措施,每年可增加可采储量2000~3000多万吨。预计2005~2020年中国原油产量为1.75~1.9亿吨。原油缺口将增加到2020年的2.2亿吨,进口依存度提高到55%。
2002年全国天然气终端消费量为280亿立方米。天然气消费市场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华北、东北和油田周边地区。其中西南地区市场销售量最大。天然气销售量增长最快的是西北地区涩宁兰管道沿线的青海、甘肃市场,其次是华北地区。天然气消费结构以化工原料和工业燃料为主,占消费量的比例约70%,增长最快的是城市用气。
三、中国石油发展的总体思路与战略重点
1.总体思路
根据油气资源和经营环境的分析,中国油气发展的战略定位应当是:围绕国家提出的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继续贯彻/立足国内、开拓国际、油气并举、厉行节约、建立储备0的方针,要在立足国内石油资源勘探开发,保持和增加国内石油产量的同时,大踏步走向世界,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建立全球油气供应体系,以满足中国经济对油气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
2.重点战略
石油发展战略的目标就是加强东部精细勘探开发,努力保持原油稳定生产、加强西部石油勘探开发,努力建成重要战略接替区、加强海域勘探开发,早日实现海上石油快速发展。
天然气发展战略的目标就是陆上要立足中部、发展西部,着力形成几个万亿立方米级储量的大型天然气生产基地; 海上要立足南海西部和东海、渤海,着力形成近海海域天然气储量和产量增长基地;按照天然气上游勘探开发、中游集输、下游市场利用一体化的发展原则,统筹规划,合理调配,逐步形成上中下游相互推动的天然气工业体系; 同时要坚持“气代油、气发电”的结构优化战略,促进天然气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从2002年的2.7%上升到2020年的12%左右。
国际化经营战略目标就是积极开展国外石油直接投资、扩大国际石油贸易、建立亚太能源安全多边合作体系与大力发展海权。
我国在“十一五”发展计划中明确提出:“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国家石油储备已于今年正式启动,初选一期建设地址在大连和青岛黄岛,预计到2005年底,将建成1600万立方米储备规模。
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应实行国家储备与企业储备相结合,以国家储备为主的方针,争取建成相当于90天石油进口量的国家战略储备能力。国家储备由中央政府直接控制和管理,保证稳定供应;企业储备是生产经营使用的周转性石油储备。国家储备与企业储备应严格分开,以保证国家储备库的石油在数量和质量上准确无误。
目前,我国石油利用效率明显偏低。据统计,现在每千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石油消耗,中国为0.26吨,是日本的3.3倍,美国的2倍,印度的1.2倍,这说明中国提高油气利用效率、降低石油消耗的潜力十分可观,应致力于走低耗、节约型的石油消费新路子。从长远来看,在解决中国石油供应短缺的问题上,应积极采取石油替代战略,主要有:合理开发和利用国产优质煤炭替代石油;加快发展核电替代石油;努力培育天然气利用市场、提高天然气产量替代石油;积极发展煤层气产业替代石油。
参考文献
[1] 宗坚.国际油价超常波动逼迫大陆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J].中国国情国力. 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