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古代文学硕士论文

时间:2023-03-08 14:52:57

导语:在古代文学硕士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古代文学硕士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精选陆放翁诗集》 文献价值 审美范式 经典化

《精选陆放翁诗集》为现今可考的陆游早期重要诗歌选本,明清两代史志目录、官私书目对其多有著录,如高儒《百川书志》卷十五、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三十二、倪灿《补辽金元艺文志》卷四、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卷四、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卷三十等。《四库全书总目》著录此书云:“剑南诗集汲古阁刻本今已盛行于世,然此选去取颇不苟,又宋人旧本,故以陈亮、欧阳文粹之例与本集并存之。”[1]对《精选陆放翁诗集》的价值作了一定的揭示与肯定。本文试对《精选陆放翁诗集》的价值意义做进一步的钩沉。

一、文献价值

《精选陆放翁诗集》的文献价值首先在于对陆游诗歌的保存。刊刻于南宋的陆子虡《放翁先生剑南诗稿》八十五卷本、陆子遹《剑南诗稿续稿》六十七卷本,由于长期没有新刻,在流传过程中逐渐散佚,《精选陆放翁诗集》作为元明两代流传最为广泛的陆诗选本,遂成为明代各种通本及单行本陆诗选本的文献来源。明代的宋诗选本如《宋艺圃集》《石仓历代诗选》,核其篇目,不仅所选之陆诗均见于《精选陆放翁诗集》,且篇目前后次序多与《精选陆放翁诗集》一致,表现出明显的渊源关系。[2]就单行本而言,明正德年间汪大章刊本《渭南文集》收诗九卷,经傅增湘详考证,全取自《精选陆放翁诗集》。明末毛晋在刊刻汲古阁本《剑南诗稿》时,亦从须溪本放翁诗集中检得未刻诗二十首。[3]又据今人辑考,《精选陆放翁诗集》所录诗篇中有十四首不见于今《剑南诗稿》,“如《须溪精选陆放翁诗集》卷三《黄山塔》、《送三兄赴秦邸》、卷五《闻婆饼焦》、《种桑》、《夜间橹声》、《离家示妻子》、卷八《闻角》、《寄杨济伯》、《采菊》、《吴娃曲》四首、《过江至萧山县驿东轩海棠已谢》”,[4]足见《精选陆放翁诗集》在陆诗采失补遗工作上的巨大价值。

作为宋人旧本,《精选陆放翁诗集》的文献价值还在于它保存了宋人对陆诗的评点形式与内容。南宋的诗文选本具有与前代选本不同的特点,“不仅有序论,而且有圈点、评点。诗文选本与圈点、评点紧密结合,形成一种新的选本形式,且在后代成为传统。……这些诗文选本除了具有入选作品自身的文本价值之外,还具有传播价值和理论价值。”[5]《涧谷》《须溪》两选本即体现了南宋选本的这一特点,明弘治十年冉孝隆刻本前集有罗憼序、罗椅圈点,后集有刘辰翁评语56条。这些圈点、评语和他们所选录的诗歌篇目一起,为我们了解、探究八百年前陆诗读者的阅读趣味、审美取好、评诗标准提供了生动的材料。姚斯认为:“第一个读者的理解将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受之链上被充实和丰富,一部作品的历史意义就是在这过程中得以确定,它的审美价值也是在这过程中得以证实。”[6]作为名声显赫的早期陆诗读者或批评者,罗、刘二家选本的文献价值还在于,其独到的见解及精辟的阐释,为陆游诗歌接受奠定了基础,指引了方向。

二、树立了两种陆诗审美范式

钱钟书《宋诗选注》评陆诗时说:“他的作品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悲愤激昂,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帖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7]朱自清《经典常谈》亦认为:“他的诗有两种:一种是感慨豪宕,沉郁深婉之作,一种是流连光景,清新刻露之作。”[8]两家观点可谓是对陆诗整体风貌的一个精辟概括,这个概括固然源自钱、朱二家对陆游诗歌的深入研读后的内心体悟,然而亦是对八百年来陆诗接受活动中两种审美取向的理论总结。我们知道陆游诗歌在宋代就受到人们的重视,此后由于诗坛风气的影响,陆诗的关注度虽然时强时弱,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人们对陆诗的阅读评论一直没有间断过,从而构成了一部长达八百年的陆诗接受史。在这八百年里,人们对于陆诗的审美取向因时代风尚和个人的欣赏趣味不同呈现出复杂的变化。如明代刘基欣赏陆游流连光景的诗篇,在陆游《晚兴诗》《卖花叟》《湖上诗》等诗篇后都有题诗。同时代的费经虞则读出了陆诗中深厚悲壮的另一滋味,其《雅伦》卷二“放翁亦学杜学白,而尖新峭别,自成一体,有宋诗人无出其右。近日家弦户诵,不能得其深厚悲壮,但得其率意而已。”[9]人们或将陆游拟之杜甫,或将其比作李白,或喟叹其诗之豪宕沉郁,或欣赏其透脱清奇,诸家观点不一而足。

对于一个诗人来说,其诗歌风格的形成和确认,不仅取决于主体的创作实践,还建立在不同时代的读者对其诗歌的阅读与接受的基础之上。不同时代的社会风气和不同读者的审美取好都会影响人们对于某一诗人诗歌风格的体认,对于陆诗接受来说,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由于一般读者难以获取或遍览陆诗全集,陆诗的面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选本的呈现。清代比较流行的陆诗选本因过多遴选模写事情、品题花鸟的闲适诗乃至于使陆游被认作“苏州一老清客”[10],可知选本本身的审美取向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对于陆诗风格的认识。

作为元明两代广为流行的陆诗选本,《精选陆放翁诗集》的选诗情况亦决定着陆诗的面貌进而影响着后世读者对陆诗的接受。关于《精选陆放翁诗集》的选诗特点,现代诗人冯至有一段精辟的概括:“前集所选多闲情逸致之作,不能代表放翁诗全面,刘辰翁编选之后集,则慷慨悲歌,读之使人振奋,盖与选者身世及思想水平有关也……平心而论,两集正好互相补充,可以看出诗人的全貌。”[11]遗民诗人刘辰翁对陆游豪宕沉郁的爱国诗作感触深刻,其《须溪集》卷六云:“陆放翁诗万首,今日入关,明日出塞,渡河践华,皆如昔人想见狼居胥伊吾北,有志无时,载驰载驱,寐语出狂徒,以资今人马上之一笑。然今人马上万里复少此。”[12]言语之中透露着对陆游浩荡之气的敬服与欣赏;而资性淡泊又仕途坎坷的罗椅对于放翁留恋光景、叹老嗟卑之作则更为偏爱。

《涧谷》《须溪》二集不同的选诗趣好使得陆游诗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得以呈现。其美学意义在于,作为陆诗的早期读者,他们以选本这种审美实践的方式表达了各自对于陆游诗歌不同风格的审美取好并为后世读者提供了陆诗欣赏的两种审美范式——“豪宕沉郁”与“清新刻露”。后代读者对陆诗风格的体认,虽然带有不同倾向,但大体都跳不出这个审美框架。

三、推进了陆游诗歌经典化进程

“宋人之诗,多者莫如子瞻、务观。……务观闲适,写村林茅舍、农田耕渔、花石琴酒事,每逐月日,记寒暑。读其诗如读其年谱也。”[13]陆游笔耕不辍、勤勉作诗的精神得到后代评论家的广泛称许,近万首的诗篇亦奠定了其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地位。然而成诗过繁过快也给陆诗带来了蹊径太熟、章法句法雷同的缺陷,清人对此多有批评。对于陆诗研究来说,披拣出那些经过时间淘洗的经典之作,深入研究其内涵质素、生成机制、价值影响,不仅可以增进我们对陆诗精髓的了解,还可以以此为切入点,从一个侧面揭示出社会心理和文化思想变迁的轨迹。经典的形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为“经典不仅仅是刻写于竹简、书页之上的实体存在,更多地存在于作家与批评家、读者共同的阅读、阐释、接受与创造之中。”[14]就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产生的特殊形态而言,主要受到选编、评点、引用、目录的著录与评价等影响。要还原经典形成的过程,我们就必须对这些因素进行细致的考察和分析。在这诸多因素之中,选本作为中国古代一种重要而独特的批评方式,最易在大众读者中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对经典的形成可谓居功至伟。对于陆诗经典化来说,选本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通过不同时代选本的选录与评点,一些诗作一再进入人们的阅读视野,被反复地阅读、注解、评论,遂成为地位稳固的经典之作。而在经典形成的历时态的进程中,早期选本、权威选本起到了主导与支配的作用。据江西师大黄英硕士论文《陆游诗歌五十首经典名篇的考察》统计,在排名前五十的陆诗经典中,《涧谷精选陆放翁诗集》选入12首,《须溪精选陆放翁诗集》选入16首。[15]又据复旦大学张毅博士论文《陆游诗传播、阅读专题研究》统计,48首出自《涧谷精选陆放翁诗集》的作品,在清代吴之振、陈訏、杨大鹤、朱陖、周之麟、等许多大型陆诗选本里反复出现。[16]综合这两个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收诗总数不足陆诗全集十分之一的《精选陆放翁诗集》,其名篇选入率却在50%以上(《别集》一卷选入陆诗经典篇目情况尚未考虑在内)[17];二是在清代陆诗全集俱备的情况下,面对近万首可供选录的陆诗材料,选家们却不约而同地将注意力集中到与《精选陆放翁诗集》重合的陆诗的小部分诗篇中,使得其中的某些诗作反复出现,最终成为陆诗中的经典。

这种情况看似偶然,实则涉及到一个重要的美学问题。接受美学认为“文化传统对文学接受的支配、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为接受群体、个体提供了一个经历史选择和淘汰遗存下来的、群体审美经验积累而成的期待视野。这个视野成为每个接受群体、个体现实的接受活动由以出发的前提。”[18]作为在陆诗接受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早期选本,《精选陆放翁诗集》以权威选本的身份为陆诗欣赏树立了一种基本的视界和规范,这种视界和规范被元明两代的读者所采纳和继承,从而形成了群体审美经验和期待视野,并作为一种文学传统一直影响着后世的陆诗接受。审美接受传统一旦形成,就会无意识地支配着人们对陆诗阅读、欣赏的发展走向,使人们不自觉遵循着已有的审美原则、方向来对陆诗进行阅读、欣赏、理解和评价,从而保持了陆诗经典的相对稳定性。

当然,文学传统的形成不是单向性的,后世读者除了继承文学传统外,亦有对传统的选择与调整。不同的时代由于文学风气、审美取向、政治环境的不同,会带着各自的审美视界对传统加以扬弃和革新,这也正好解释了某一时代的陆诗经典在另一时代退出读者审美视野的原因。在文学传统形成的双向作用之下,《精选陆放翁诗集》能够保有50%以上的名篇入选率[19],足见其作为陆诗选本的经典性。《精选陆放翁诗集》作为陆诗经典形成的一个关键环节,推动了陆游诗歌的经典化进程。

注释:

[1][清]永瑢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144页。

[2]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宋艺圃集》、《石仓历代诗选》统计核实。

[3]祝尚书:《宋人别集叙录》,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970页。

[4]金开诚,葛兆光:《古诗文要籍叙录》,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416页。

[5]张智华:《南宋的诗文选本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页。

[6][德]H·R·姚斯,[美]R·C·霍拉勃著,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5页。

[7]钱钟书:《宋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89页。

[8]朱自清:《经典常谈》,北京出版社,2011年版,第126页。

[9][明]费经虞:《雅伦》(卷二)《陆放翁体》,《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44页。

[10][清]阎若璩:《潛丘箚记》(卷四),转引自孔凡礼、齐志平:《陆游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4页。

[11]冯至:《手握旧卷,倍觉情深》,范用编:《买书琐记》,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30—31页。

[12][宋]刘辰翁:《须溪集》(卷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520页。

[13][清]王士禛:《带经堂诗话》,(卷一)品藻类,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43页。

[14]吴承学,沙红兵:《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中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15][17][19]黄英:《陆游诗歌五十首经典名篇的考察》,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16]张毅:《陆游诗传播、阅读专题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32页。

第2篇

摘要:李商隐写有大量梦诗,晏几道写有大量梦词。他们将大量生活场景写入梦中,而人生遭遇的相似使他们写梦之作都呈现出凄迷、哀婉的感伤色彩。但由于二人秉性气质的差异和诗词两种文体的不同,他们的写梦之作表现出一些不同之处:李诗内涵丰富,晏词内涵单一:李诗多用典寄托,晏词多直书其事;李诗少叙述,晏词多叙述。

关键词 :李商隐 梦诗 晏几道 梦词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李商隐和晏几道都是善于写梦的作家。在李商隐现存的近六百首诗中,写梦之作有七十余处,被称为“内蕴创造力非常丰富的‘白日梦’者”①。在晏几道《小山词》所录二百六十首词中,写梦之作占五分之一。目前,学术界对他们二人的写梦诗词都有所论及,如何光超的《爱的追寻与间阻——李商隐诗中的梦意象解读之一》、张传峰的《说李商隐的梦诗》、陶尔夫与刘敬圻的《晏几道梦词的理性思考》、文珍的《小山词梦意象浅说》等,甚至还有人将晏几道与其他人的梦词进行比较,如李哗坤的《李煜、晏几道、纳兰性德梦词对比研究》、陈术的《晏几道与苏轼的梦词比较》等。但是,至今还很少有人将李商隐的梦诗与晏几道的梦词进行比较研究。事实上,他们二人均一生坎坷、心情郁闷,常借梦境表现深曲幽微的心灵世界,作品均呈现出感伤、凄迷的艺术风格,当然,由于二人秉性气质的差异和诗词两种文体的不同,其写梦之作也表现出一些不同。本文以二人的作品为例,重点分析他们写梦作品的异同,并分析其中的原因,不妥之处,祈请指正。

中国的梦文学源远流长,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已出现了占梦卜辞,《诗经》《左传》《庄子》等典籍中也有一些涉梦文字,宋玉的《高唐赋》和《神女赋》则奠定了文学创作中借梦寓情的表达传统。唐诗宋词中,文人常常将梦作为抒情的手段与载体,使梦文学得到了较大的开拓与发展,而其中最有特色、成就最高的,要属李商隐的梦诗和晏几道的梦词。

在李商隐、晏几道之前,一些写梦之作涉及的意象不外乎鬼神,往往充满了荒诞色彩,而李、晏二人摆脱了言梦必言鬼怪的做法,将日常生活场景带人梦中,把梦写得十分具有生活气息。如李商隐的《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在漫天大雪、衣薄身单的凄凉场景中,作者梦到妻子在家中为自己织制寒衣这样一幅温馨的生活图景,弥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李商隐的梦诗中,有多处写到“归梦”“回梦”“离梦”,表现出日常生活的舒缓与真切,故顾随先生谓李商隐是“最能将日常生活加上梦的朦胧美的诗人”。晏几道的词中,也看不出有多少妖鬼神气。晏几道的梦词主要是借梦抒写对往事的追忆及对亲人的思念,由于追忆的都是现实生活场景,自然弥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如“手捻香笺忆小莲,欲将遗恨倩谁传。归来独卧逍遥夜,梦里相逢酩酊天”“莫道后期无定,梦魂犹有相逢”“眼底关山无奈,梦中云雨空休”“别后除非,梦里时时见得伊”“画屏天畔,梦回依约,十洲云水”等等,或梦中追忆往事,或梦里企盼相逢,将现实中普通的生活场景写入梦中。

李、晏二人把梦当成现实生活来写,把梦境的温馨与现实处境的残酷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虚幻、迷离、缥缈的梦为载体,表现了一种求而不得的痛苦,致使作品中常常弥漫着凄迷、哀婉的感伤色彩。如李商隐的《端居》:“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音书不至、归梦难寻,诗人独卧帐中,借“雨中寥落月中愁”的青苔和红树,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表现出希望落空时怅然若失的意态。再如《春雨》,借迷蒙的春雨烘托出别离后只能梦中相见的寥落之情。晏几道词中,表现悲情的作品比比皆是。如《蝶恋花》上阕:“醉别西楼醒不记,秋云,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写醉梦醒来后感慨人生如梦如云,“梦”的意象缠绵凄婉,营造了酸楚含蓄的氛围,烘托出词人迷茫感伤的意态。再如《南乡子》:“画鸭懒熏香。绣茵犹展旧鸳鸯。不似同衾愁易晓,空床。细剔银灯怨漏长。几夜月波凉。梦魂随月到兰房。残睡觉来人又远,难忘。便是无情也断肠”,梦境让相恋的人彼此会面,但梦醒后的虚幻感更显现出思念之深和思之而不得见的惆怅情绪。

为什么李商隐和晏几道要借写梦来抒发心中的悲情呢?他们二人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家庭背景大相径庭,但其人生经历却有一些相似之处,都曾遭遇家庭的变故和政治的失意。李商隐幼年丧父,中年又遭遇丧妻之痛,仕途上屡试不第,辗转寄居幕府,可以说是“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晏几道生于贵族之家,经历了家道中落、政治失意和爱情伤痛的打击,他自己曾说:“考其篇中所记悲欢离合之事,如幻如电,如昨梦前尘”,爱情的伤痛与政治的失意,培养了他们敏感而又多愁善感的文人气质,使他们常处于感伤抑郁的纠结之中。这种人生经历对他们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们将大量生活场景带人梦中,现实与梦境交错结合,借梦来治愈现实中的苦闷和伤痛,故作品中常常弥漫着感伤、凄迷的色彩。

李商隐梦诗与晏几道梦词虽然具有相同之处,但也存在着一些差异。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李商隐梦诗内涵丰富,晏几道梦词内涵单一。李商隐的梦诗归纳起来大概有“政治之梦”“爱情之梦”和“身世飘零之梦”。作为传统文人,读书仕进的理想在李商隐的心中从未泯灭,他一再表示“顾我有怀同大梦”“我是梦中传彩笔”,这便是他的“政治之梦”,而他的诗中大量出现的“”“云雨梦”“襄王梦”“潇湘梦”等都是“爱情之梦”。他也常借梦来表现自己如梦似幻的一生,如《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其二),借回中牡丹为雨所败寄寓身世飘零摧残之感。与李商隐相比,晏几道的梦词在内涵方面则略显单一,他的梦词书写最多的是爱情,表达对真情的执着追求,如“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别后除非,梦里时时得见伊”等,借梦境将自己的痴情与对恋人的思念表现得可感可触,读之令人动容。

其次,李商隐梦诗多用典寄托,晏几道梦词多直书其事。李商隐写梦,喜欢借用前人创造的经典梦意象,如“高唐梦”“神女梦”“蝴蝶梦”“华胥梦”等。李商隐的梦诗不纯粹是赋梦,而是借梦寄托,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隐秘的心灵世界,如《七月二十八日夜与王郑二秀才听雨后梦作》,冯浩谓“借梦境之变幻,喻身世之遭逢也”。而晏几道的梦词,则多直书其事。晏几道写梦很少用典,即使用也只是选取襄王、神女这类众所周知的典故。在他的词中,没有字面意义背后的微言大义和像李商隐那样的隐喻象征内涵,都是他真性情的流露。如《蝶恋花》一词:“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语言朴实,情真意切,字里行间中流露出相思惆怅意绪,将主人公的一片痴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李商隐梦诗少叙述,晏几道梦词多叙述。李商隐的梦诗多是直接点出梦,如“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一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乱不记,春原登已重”等等,基本没有对梦境的叙述描写。相比而言,晏几道的梦词大多是赋梦、记梦,写梦中的重逢、梦里的相思、梦后的惆怅,注重对事件、情感的叙述,通过空间的转换使梦境别有一番迷离而缠绵的美感。最典型的一首当属《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红照,犹恐相逢是梦中。”上片是回忆,头三句是梦境,最后两句是现实,回忆、梦境、现实三维空间重叠交错、虚实结合,让作者迷离于现实和梦境之间,把词人长久的期盼、梦境中的思念、现实中相见的艰难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李、晏二人的写梦作品会出现这样的差异,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他们的秉性气质不同。“李义山盖灵心善感,一往情深,而不能自遣者。”长期的苦闷压抑,让李商隐形成了较为内向软弱却又正直的性格,所以他只能用典寄托,借梦委婉曲折地表现自己对爱情的渴望、对仕途的追求。而晏几道早年的贵公子生活养成了他狷狂、真淳的性格,这种性格决定了他在写梦抒发忧思时采用直书其事的方式,他的梦词完全是真情实感的直接流露。第二,诗、词两种文体的不同所致。诗本身具有凝练性、抒情性的特征,又尚声律重对偶,诗人不可能将自己的感情在有限的字数和规整的格律里酣畅淋漓地抒发出来,也不可能对梦境进行平铺直叙的刻画描写。与诗的严谨格律相比,词显得活泼灵巧,句式长短不一,在表情达意时少了许多束缚,让词人有更多的空间去铺叙事件的发生、发展或是对事物情感进行细致的刻画。

①董乃斌:《李商隐的心灵世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95页。

②顾之京整理:《顾随诗文丛论·论小李杜》,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页。

③高文主编:《全唐诗简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485页。

④张草纫:《二晏词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602页。

⑤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187页。

⑥缪钺:《诗词散论·论李义山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4页。

参考文献:

[1]何光超.爱的追寻与间阻——李商隐诗中的梦意象解读之一[J].名作欣赏,2006(1).

[2]张传峰.说李商隐的梦诗[J],湖州师专学报,1995(1).

[3]陶尔夫,刘敬圻.晏几道梦词的理性思考[J].文学评论,1990(5).

[4]文珍.小山词梦意象浅说J].琼州大学学报,2002(6).

[5]李哗坤,李煜、晏几道、纳兰性德梦词对比研究[D].北京语

言大学硕士论文,2008.

第3篇

Abstract: Network teaching application system in Military Academies is a flat roof to build a network course. Introduce the build methods of network course by Aircraft-spares Supply Network Course,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关键词: 军队院校网络教学应用系统;网络课程;航材供应;应用效果

Key words: network teaching application system in Military Academies;network course;Aircraft-spares Supply;application effect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8-0220-02

0引言

由于任职教育的培训层次和类型多样化,同一层次的培训对象多类型,同一类型的培训对象多层次,这对军队院校办学理念、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员素质、培养模式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随着网络教育的蓬勃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资源建设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网络使教与学活动产生了时空的分离,教与学双方不再直接面对面,教学活动围绕着网络课程展开,教育目标通过网络课程来实现[1-4]。因此,开发适用于任职教育的高质量的网络课程对探索军队院校转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5-6]。下面就以《航材供应》网络课程(如图1所示)为例来介绍网络课程的建设和应用。

1课程资源的建设

1.1 素材库的建设网络课程是建立在各类素材库基础之上的,所以素材库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网络课程的建设质量。根据《航材供应》课程的特点,素材类型主要有视频、图片和文本。

1.1.1 视频由于视频文件是比较直观的教学素材,更容易受到学员的欢迎。要对各段视频分别进行剪辑处理和再加工,制作每段视频的预示文件,并对视频内容进行简明扼要的说明,以方便浏览查阅。

1.1.2 图片与该课程相关的图片由于数量较多,先将近三百张图片进行分类,如航材接收、航材发付、航材大发、自动化仓库收发、年度汇总、参观见学、实操练习等,同时每张图片也制作了预示文件和简短的文字说明,便于学员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1.1.3 文本由于学员的水平参差不齐,为了避免有的学员有“吃不饱”的现象,我们将收集到的部分有关航材供应的优秀博硕士论文,为学员自学提供了更多的参考资料。

1.2 教材库的建设最基本的教材库建设包括网络教材、电子教案、讲授教材,同时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功能模块的扩展。网络教材与电子教案就是将原先完整的内容通过相应的软件“化整为零”的过程,不仅要按照章节进行划分,而且要细到名词的定义,使学员在自主学习时很方便地找到所需要的内容,从而提高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网络课程的构建与应用

2.1 网络课程的构建《航材供应》网络课程的基本功能模块包括各章节的网络教材、电子教案、讲授教材,而案例分析、拓展讲座、航材法规、学术文章和英汉航材缩略语词汇等模块都是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扩展出来的。

网络教材实际上就是网页形式的教材,每章都细分到节,是形式灵活的教材,能吸引学员进行课程学习。

电子教案是教材中所有章节的PPT教案,学员可以在课后进行及时的复习和预习,有助于对课程的掌握。

讲授教材是教员的视频教学,拓宽了学员学习的空间,解除了传统课程学习的时间限制。

案例分析是针对本章的重点难点内容选取案例,提前布置给每个小组的学员,让学员根据所学的内容进行分析,教员给予适当的指导,最后将学员讲解过程进行录像并上传供大家讨论学习。

拓展讲座是将教材上没有但又与学员毕业后的任职岗位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视频讲授,有利于学员有选择性地学习。

航材法规将与航材管理工作息息相关的几部重要法规以电子文档的形式上传,便于学员在课程学习中随时查阅。

学术文章收录了有关航材管理各个方面发表的文章共计一百余篇,以便进行交流学习。

英汉航材缩略语词汇选取了与航材专业相关的大量词汇进行了英汉互译,为查阅英文文章提供了便利,如图3所示。

2.2 网络课程的应用本网络课程的开发是依托军队院校网络教学应用系统这个教学平台来进行的,两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它作为任职教育的辅助教学手段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7-8]。

2.2.1 因材施教,符合学员个性发展由于任职教育学员的任职经历不同,学历和专业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对于这门必修的专业课,学员所需掌握的程度自然也就不同,通过网络课程的学习可以从各个知识点来促进学员学好本课程。

2.2.2 开阔眼界,拓宽学员知识结构在网络课程中,每章节都配置有相关资源,如视频、图片及文本等,既使学员开阔了眼界,又能辅助学员学习课程,消除疑惑;同时,本课程还增加了多个不同的功能模块,如拓展讲座、航材法规和学术文章等,有助于学员知识面的扩展。

2.2.3 互动交流,增强学员学习效果教学系统中答疑和讨论交流等模块,缩短了教员与学员的距离。教员不仅能及时反馈学员信息,还可以引导学员思考问题,给出正确的思路,让学员在正确的思路上去发挥和创新,即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2.2.4 形式灵活,摆脱传统教学束缚在课堂学习之余,学员可以在学院的校园网中学习网络课程,完全不受课堂教学时间地点等的限制。在“公告栏”中已经对教学的进度做好规划,指明课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使学员在进行课前预习和自主学习时能够有向可寻。另外,教员根据每节课的知识点布置作业,对每次作业完成的情况要进行总结,针对问题突出的将其放到常见问题里面解答。通过分析作业或测验统计图形,能够轻松地掌握每个学员的学习情况,从而可以较好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辅导。

3结束语

网络课程与传统教学并不相悖,它们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过程。通过网络课程进行教学,学习者不仅可以随时随地登录网络课堂,参与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而且既可同步学习,也可异步学习,既能点播网络课件又能重播教学实况,还可以在线作业、讨论、释疑和测试,充分体现网络教学活动的跨时空性。网络课程的学习能充分解决任职教育学员个性差异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率,有助于任职教育对象的培养。因此,网络课程在任职教育中的应用将会成为一条有效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解决任职教育对象个性差异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关尚杰.网络课程建设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9,(14):24-25.

[2]巫滨,刘建寿.关于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的应用和探讨[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5(2):65-67.

[3]李一媛,李芳.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开发需求和建设现状的调查研究[J].电话教育研究,2009,(12):45-45.

[4]王春平,陈克明,林丹.成教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教学论,2009,(23):125.

[5]曹玉宝.浅谈网络课程教学系统开发[J].潍坊学院学报,2009,9(5):134-139.

[6]邓果丽,孙晓华等.网络课程平台建设的创新与实践[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7(4):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