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教育科技论文

时间:2023-03-08 14:53:00

导语:在教育科技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教育科技论文

第1篇

激励教育思想早已被广泛应用在了高中课堂教学中,但是从目前高中激励教育的实践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着对激励教育本质认识不清、缺少方法或者方法不得当等问题。

(一)对激励教育的本质缺乏深刻的认识当前,很多高中院校教师缺乏对激励教育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只将激励教育流于形式,不能使其真正发挥动机效应,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还有很多院校的领导和教师由于激励教育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为了省事,仍采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激励教育理论方法的实施应用④。

(二)采用的激励方法不科学,过于单一粗犷当前,高中院校已将激励机制引入到了课堂教学中,并采取了一些激励措施,比如优秀学生干部的选拔、奖学金的发放以及文明班级寝室的荣誉称号等,但是这种激励方式忽略了对学生自身心理需求和能力差异的关注,并不能真正起到潜能激发的作用。

(三)缺少健全的教育激励机制当前,许多学校缺少健全的教育激励机制,激励教育往往是教师的个人行为,而不是整个院校的集体教育模式,很多教师的激励教育措施无法得到充分的落实,缺少学校制度上和经济上的支持,缺少配套机制保障⑤,无法将激励教育落到实处。

二、强化高中课堂激励教学的策略

(一)转变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高中教职人员要从思想上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实践,善于接受和学习新的教学思想理念,深入了解和认识激励教育的本质,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重视自身专业知识提高的同时,掌握心理学和激励理论知识,提升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学校要适时对教师进行激励教育理论知识的培训⑥,引导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方法,将激励教育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的个性和正当心理需求,因人而异地实施教育手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应用多样化的激励教育方式激励教育方式不只是简单的物质和荣誉激励,还有心理激励和动机激励等,对于荣誉和物质性的激励,实际上作用是微小和短暂的。激励的目的是将外因转化为内因,形成强大的内部动力,激发潜能。因此,要采取多样化的激励教育方式,因人而异,直捣学生的心理需求,调动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而不是对于奖品和荣誉的兴趣。

(三)建立健全教育激励机制学校领导应重视激励教育思想的引入,将其在全校进行推广。健全教育激励机制,加大政策财政支持,将激励机制纳入到教师考核等相关体系当中,充分调动教师激励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进行教学管理,落实激励教育,实现激励效果的最大化,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其才智得到全面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造力。

三、结语

第2篇

1.我国缺乏与现有公益事业发展相匹配的高等学历教育体系。

目前,在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公益专业尚未被纳入到相应的体系之中,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我国现有的公益人才培养,主要以民间自发的为主,包括针对高端人才“银杏伙伴成长计划”,针对特定人群的小鹰计划、创绿家环保公益创业资助计划等。但上述模式明显不能满足公益人才奇缺的现状。

2.我国缺乏募捐专业的研究人员和师资力量。

由于我国没有公益专业学科体系,自然也就没有太多人从事公益领域的研究了。在这个大背景下,从事募捐专业研究和教学的人才也就更少了。据笔者观察,我国现有的募捐专业研究人员不超过10人,师资力量几乎全部来自于实践领域。

3.我国尚没有成型的募捐课程体系。

在没有专门的学科和人才的背景下,成熟的募捐课程体系自然也是无从谈起的。目前,我国尚没有一本完整的介绍募捐专业的教材出版发行,而关于募捐领域各个细分专业的,包括募捐心理学、募捐行为学、募捐营销学、公益品牌学等学科教材书籍则更是一本都没有。此外,就我国现有的人才培训计划而言,其过度注重理论层面的讲授,而缺乏实践技能的培养。我国尚没有建立专门的实践课程体系,也没有专门的实践基地供学生练习。

二、募捐课程设计与培养机制变革

针对我国募捐人才缺乏的现状,笔者以为,我们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将公益专业纳入到我国高等学历教育体系之中,并在其之下开设募捐学这一分支学科。

教育部需要调整我国的高等学历教育体系,将公益专业这一学科纳入到管理学这一学科体系之下,成为其二级学科。同时,还应允许在公益专业这一学科体系下开设募捐学这一方向。

2.设计我国募捐课程体系。

在这方面,我国可以外国的相关经验。外国的募捐专业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学和人类学。募捐者应对社会、人性、人们的心理有深刻的洞察,因此应学习社会学和人类学。二是公益营销学,包括营销学、品牌学、传播学、心理学、行为学、谈判技巧等。对于某些比较特殊的筹款领域来说,还涉及到艺术设计、多媒体制作、销售技巧等学科内容。三是公益专业领域的知识。

3.建立健全募捐专业学生社会实践机制。

募捐人的工作是多方面的,包括:设计筹款方案;筛选潜在捐赠人;开展公益项目传播;设计和组织筹款活动;与实际捐赠人洽谈;维护客户关系;研究和分析筹款工作情况;搜集和维护捐赠客户数据库;开展公益组织品牌管理;等等。对于这些技能,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学校与公益组织联合设置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并开展专业教师和实践导师联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的机制。

4.加强募捐专业教师人才培养,提升募捐专业研究水平。

要想建立募捐课程体系,并建立健全社会实践机制,就必须要有专业的募捐教师人才。目前,我国尚不存在此类人才队伍。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强对这一领域人才队伍的培养,通过社会遴选的方式,发掘第一批队伍。同时,我国还应加强对募捐专业研究方面的投入。特别是在现有的学术研究课题方面,应对这一领域做出相应倾斜。

三、结语

第3篇

集成化在医学科技发展的背景下,现代医学充分融合了环境科学、化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等方面的新理念与新技术,对现代医学的发展与进步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比如纳米材料、分子生物学技术及药质体等与药剂学的融合,就有效地提升了药物的研发水平,大大提升了其实际使用价值;再比如核磁共振技术与临床诊断的结合,加快了医疗手段的进步与现代化,以及分子药理学、分子病理学等学科都是借助于医疗科技的进步,在原有医学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单一的学科实际上已经集成了物理学、分子生物学、信息学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是多种技术的综合体。而随着未来物理学、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还将进一步推进医学科技集成化,能更有效地提高医学科研效率。快速化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网络对各种新技术、新知识的传播速度也在逐渐加快,对医学科技及医学知识的更新已经基本实现了实时传播,全球医学知识共享已成为可能,而新的医学科学技术的出现与应用也将进一步推动未来医学教育及医学事业的进步,医学知识及医学专利、专著等成果更新速度也将加快,大大减少医学知识的更新周期。更多的医学专业人士及医学爱好者都能够更加及时地获得医学知识的更新。此外,在无线网络逐渐壮大以及信息技术进一步更新的情况下,医学科技的普及速度变得更快,普及范围更加全面。网络化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现代医疗远程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实现了世界不同领域、不同地区及不同水平的医院专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为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条件下,医疗人员之间的合作与科研创新提供了重要平台,为疑难杂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帮助。

2医疗科技发展对医学教育的影响

充分开发与利用医学教育资源现代医疗科技的发展对医学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医学教育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现代医学教育活动逐渐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方式,而是更多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将先进的医学科技知识与技术第一时间传授给学生。这样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医学科技知识,改变了学生接受医学科技知识的方式,另一方面也转变了教师的教育方式。具体来讲,涉及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医学教育教材的更新,改变了传统教材只有教科书的现状,增加了配套光盘及学科网站资源,让学生可以借助于生动形象的音频、视频等进行先进医学科技知识的学习。二是应用CAI软件库,为教师提供适用于不同年级及学科的课堂教学资料,包括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等,实现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与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三是借助于电子图书馆向学生传递各种先进的医学科技知识,利用电子图书馆与互联网的强大功能,为学生提供一种新的图书资料检索渠道。实现医学教学模式创新与教育理念的更新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医学教育模式也在不断转变。但是在转变过程中,由于教师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颇深,并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全改变其落后的思想,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依然属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对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升并不明显。因此,医疗科技的发展应进一步加强对医学教育模式的创新,改变传统医学教育中的教育理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先进的医疗科技知识及技术传授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真正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进行医学学习的兴趣,为我国医疗事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此外,现代科技革命尤其是医学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知识和新技术手段的涌现一方面更加依赖于创新思维,另一方面也激励着医学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医学科技发展情况存在密切的关系,医学生是未来医学事业进步及医学技术、医学新知识发现的重要力量,加强其创新思维的培养对于我国医学新知识及新技术更新周期的缩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医疗科技逐渐进步背景下的医学教育中,应当更加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建立以创新思维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说,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一定的医学理论知识,还应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引导。比如通过数学建模的方法预测疾病的研究,就是在原有医学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实现的创新:通过建立疾病和指标之间的数学模型,再借助于计算机的计算与处理能力来进行医学现象的预测,从而发现医学中的一些发展规律。这就要求研究者具备一定的发散思维能力,能够很好地将数学计算与应用技巧应用于医疗当中。培养医学专业人才的团队合作与创新精神首先,医学科技创新思维的提出往往来自团队的智慧。在当今快速发展的医疗科技背景下,医学知识的更新速度十分快,若医学研究失去群体意识,或者是医疗人员之间不具备一定的社会联系,每一个独立的医疗人员个体是无法完成重大科研成果的,紧紧依靠某个人个人的能力是几乎不能处理好当前复杂的医疗问题的,还是需要团队的支持、帮助与合作,由团队共同进行协调,发挥开发团队应变能力和持续的创新能力,依靠团队合作的力量创造出更多的医学奇迹。因此,在医疗科技发展条件下要加快培养医学专业人才的团队合作与创新精神。其次,医疗科技的进步促使不同区域、国家之间的医疗专业人才合作,现代科技革命尤其是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使合作更加突出,联系更加紧密。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医学教育中对学生的团队合作创新能力培养。最后,在现代医疗科技影响下出现的医疗知识大爆炸时代已经到来,未来更多的专业性研究成果、专著、产品等都不能完全由某个个体单独掌握,而是需要在团队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开发,才可能更好地解决各项疑难医疗问题。

3结论

第4篇

教育科研论文属于议论文的范畴。是研究教育、教学及其规律的一种议论性质的文章。

1.实践性与理论性

首先教育科研论文来源于实践,教育实践是教育论文的“源”与“本”,没有教育实践,教育论文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它要通过教育实践来检验,教育实践是检验教育科研论文科学可靠与否的唯一标准。再次,它要通过实践来发展,教育科研论文中的结论,常常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完善。教育科研论文还具有理论性的特点。它既要尊重客观事实,同时又要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上升到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理论的高度,力图揭示事物的客观规律,得出科学的结论。

2.科学性与逻辑性

教育科研论文在立论上要求作者不得带有个人好恶的偏见,不得主观臆断,而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得出科学的结论。同时,作者必须遵循逻辑规律,运用演绎、归纳、类比等推理方法,由前提得出可靠的结论,使文章具有逻辑性和说服力。

3.针对性与创造性

针对性,是指论文研究的问题、论文作出的结论都是人们当前的现实生活中非常关注的。创造性,是指论文要求有新观点、新经验。此外,有新颖的材料,有新的角度,新的语言表达方式也是某种程度上的创新。创造性是教育科研论文的生命。

二、教育科研论文的类别

1.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指对某一学科领域中的课题进行探讨、研究、表达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见的文章。

2.经验总结

经验总结是把教育教学经验系统化,并从一定理论高度对教育教学经验进行分析而成的教育科研论文。

3.调查报告

教育调查报告是对教育有关的事物进行调查研究后写出的书面报告,它是反映调查研究结果、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一种文体。

4.课题报告

课题报告是以课题研究、课题实验为前提的一种总结性科研论文。

三、教育科研论文的写作基础

1.教研基础

科研论文是反映科学研究成果的文章,没有科学研究,也就没有科研论文。科学研究是前提,科研论文是结果。因此要撰写出有价值的教育科研论文,首先必须在教育科研上下功夫,打好教育科研的基础。

(1)要主动投入研究

把教学过程不仅看成是完成任务的过程,同时当做探索教学客观规律的研究过程。

(2)要结合实践研究

有的教师认为,天天、备课、上课、改作业、管孩子,有什么研究的?其实,教师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都值得研究,教师的工作,好比是一座金矿,就看我们有没有科学的眼光。没有科学眼光的人,觉得它是一堆普普通通的石头。教师如果具有教育科研的眼光,那么,我们身边就有取之不尽的撰写教育科研论文的材料。

(3)要坚持长期研究教育教学领域中的许多规律性的东西,不是一下子可以弄清的,需要从事长期的研究。教师要舍得对一个专题研究一两年,研究三五年,甚至一辈子。

2.理论基础

写教育科研论文,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除了应该具有一般的哲学、逻辑学等基础外,主要应该具有教育学、心理学发及学科教学方面的基础。教师要做好“平时烧香”工作,经常系统的看一些教育专著,广泛涉猎教育报刊,特别是与自已所教学科有关的报刊。此外,也要做好“临时抱佛脚”工作,结合拟将撰写论文的选题学习相关理论。

3.表达基础

表达能力是写作论文不可缺少的,提高表达能力要注重“三多”:多练笔、多模仿、多推敲。

四、学术论文的格式和结构

1.标题

标题可以占一行,也可以上下各空一行,在一行里写法应居中,字数少的,可以空格。副标题应在前面加一个破折号,正副标题开头不要完全对齐。标题字数太多,可以转行,但是转行时要考虑一行里词或词组的完整,又要注意长短搭配,讲求美观。

2.作者单位和姓名

放在标题下面,占一行,有的刊物单位写在文末。如与标题空一行,也要与下面正文空一行。与标题对应而居中,两人以上署名,名字与名字之间应空一格。

3.内容提要

也叫内容摘要,概括论文的中心论点、研究角度及研究方法,还可以对研究成果作一简单的价值评估。摘要应简明扼要,一般控制在300字以内。

4.关键词

是以词语形式表达的论文摘要,一般是论文中反复出现、起到点明和强调论文题旨作用的关键概念、术语等。一般控制在5—6个左右。

5.正文

一般包括序论、本论、结论三部分。论文若分几大部分而不加小标题和序码时,为了醒目,各部分之间可空一行。

6.注释和参考文献

写作论文需要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间接或直接引用。论文的注释与参考文献的注明,既是作者写作严谨性的表现,也是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尊重。

第5篇

目前在高职师范类院校的各个专业中都开设专业教法课程,专业教法课程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多数师范院校教师除了讲授本专业教法理论知识外,都会留给高职师范生一定的课时量,进行本学科课程的试讲,这样除了可以更好地理解本专业教学方法的特殊性外,还可以训练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进行授课的能力。通常学生进行试讲时是在微格教室中进行,但学生在试讲过程中,极少能充分利用微格教室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结合本专业教育方法进行试讲的。教法课程教师由于课时、教学内容和专业知识所限,又无法用过多的时间对学生在这方面的不足进行指导,这就使得学生的试讲变成了专业教法理论知识的简单应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形同虚设,严重浪费了教学资源。那么如果整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与教法课程,将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内容目标定位于辅助单一专业教学上,将现代教育技术的评价方式改为微格教室试讲过程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程度,使真实的教学授课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评价方式。这样做即可以使得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的教学内容明确、评价方法合理可行,又可以弥补教法课程实践环节中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不足,以及使得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得以充分利用,让学生在教法课程实践试讲过程中真正融入现代教育环境中。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与教法课程进行整合不但可以解决两门课程设置问题,还可以使高职师范生很多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

1.使高职师范生的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以及信息技术实践能力得到有效培养,使其更多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在实践教学中的地位。

2.让高职师范生学习到如何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实际中,而不是纠结和关注某种信息技术的使用。

3.让高职师范生更多的加入到教学环节中去,在教学过程中构建以高职师范生为中心的学习情境,让其在互动活动中领悟如何学习。

4.使得课程成绩的评估手段多样化,改变以往将教师作为课程成绩评价的唯一主体,取而代之以高职师范生的自评和互评作为评价主体,教师进行评价审核。

二、整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与教法课程的方法

1.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课程内容的整体把握。整个内容分为理论与实践两大模块,其中理论部分包含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部分包括案例课程的分析与设计、素材获取、素材处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等。内容突显了以教学设计为主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2.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课程具体课程的编排。为了适应高职师范生的学习特征,课程总体上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参与式”的“活动”设计方法,“案例”分析式的教学手段。具体教学中将课程分解为7项基本任务:任务一:了解现代教育技术任务二:学习图像素材采集与处理任务三:学习视频素材采集与处理任务四:熟悉现代教学媒体系统环境任务五:教学设计、教学和评价任务六:利用网络资源任务七:回顾学习历程每个任务中以“课件制作或授课演练”为情境编排“活动”,各“活动”给出活动要求及“学习要点”,引导学生从“学习要点”的资料“案例”中探究、获取所需的理论与技术,在自主学习、教师指导下完成整个“活动”流程,达到“任务”要求并自主设计完成课件或整个授课过程。

具体活动流程以任务二(学习图像素材采集与处理)为例:活动1:学习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学习要点1: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活动2:讨论并分析信息技术如何与所在专业课程整合学习要点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活动3:小组为单位研讨《认识物体》课程并制订课件制作计划学习要点1:课程教师用书电子版学习要点2:计划提示活动4:了解数码相机的功能和基本操作规范,和教师一起学习,并利用说明书仔细熟悉学习要点1:数码相机的介绍学习要点2:数码相机的使用技能活动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拍照活动6:学生得到数码相片,用扫描仪扫描书中图片,利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图片处理学习要点1:图像素材处理活动7: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协作完成课件制作学习要点1:flash相关知识点讲解学习要点2:《认识物体》课件案例学习要点3:《认识物体》课件案例视频教学活动8:每个小组选派一名同学用所做课件进行试讲,小组其他同学作为学生进行配合。活动9:根据试讲修改完善课件。每个任务完成后学生会提交成果,教师给出评价,并组织学生互评讨论。

三、整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与教法课程有利于高职师范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1.整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与教法课程后,教学方法由原来的以“教”为主替换成以“导”为主,引导学生完善学习能力,提升科学素养。高速发展的社会对高职师范生的科学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高职师范生缺乏创新的意识、探索的精神,就无法适应这个社会。所以我们要改变单一的知识教授,以设计为中心,活动为引导,使学生走进实践进而走向社会。将以教师为主讲解和实践的方法,改变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分组合作,自主探究和学习。科学探究活动应是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要用切实可行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进行科学探究,并激励学生通过动脑、动手自主学习知识,提高各方面能力。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和培养需要反复的练习和实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创设探究性活动,多引导学生积极合作,开展小组学习和自我学习,完成探究性活动,不断提升完善自己的学习能力,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2.整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与教法课程后,课程的案例中所需素材由原来的教师提供,改变为学生自主收集,提高了高职师范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学生在每个任务中都有一个活动进行素材的采集,有很多素材需要学生分组收集和处理,通过这样的设计,鼓励引导高职师范生使用计算机网络的资源,网络环境中搜索功能,解决素材缺乏的问题,还使高职师范生的学习自主性在网络环境中得以实现,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高职师范生的收集处理信息能力。

四、总结

第6篇

(1)知识抽象,理论繁杂,内容更新落后

《计算机网络》是所有网络课程的基础,是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的结合,因此在课程内容里面涉及到大量的基础理论概念和模型等,教材里面也是大篇幅的在介绍诸如网络、通信的技术原理、工作原理,少有技术应用技巧分析。然而这些概念、原理却又是相当的抽象繁杂,对于知识理论基础本身薄弱又侧重于应用技巧类学习的学生来说,简直难以接受。教材内容还存在滞后的问题。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更新换代技术十分迅速,各种新技术不断涌现,有些新技术甚至已经成了某些领域的主流,但我们所配发的教材却是多年不曾一变。这样的教材其实早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网络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这给计算机网络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巨大的挑战。新的知识没有标准的参考教材,而现有的书本内容陈旧,这就造成了计算机网络教学质量低下,不能熟练掌握当前的先进网络技术。

(2)课程内容多,辅导时间少,教学模式单一

开放教育的课程集中辅导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在历年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过程中,实际的面授辅导课时都没超过40课时。而教材的教学内容却包括了网络概论、数据通信技术、网络体系结构等7大块内容,这就造成了内容多时间少的矛盾局面。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由于个人的教学能力和经验的问题,并没有过多地去考虑这个矛盾问题。在教学中,往往是以教为主,而忽略了学的引导,教学模式也比较单一,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缺少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这样就出现了填鸭式现象,一味的压缩灌输内容,也不管学生能不能懂,消不消化得了,完成教学任务就可以了。特别是在学生自主学习方面,以往对课程的网络学习资源建设忽视,缺少网络学习资料,特别是高质量的学习资料,因而自主学习也成了空谈。

(3)实践环境差,实验设施缺,实验教学困难

计算机网络作为专业技能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实践教学至关重要。在以前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实践实验教学非常困难,使得课程教学完全建立在理论基础上。在过去非常有限的实验教学中,也发现了许多的弊端,使得实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比如由于网络实验器材设备的缺乏和落后,在实验中无法组建计算机多、范围广的综合型网络而只能模拟小型局域网等。可以说实验教学环节薄弱目前仍然是大多数基层电大的通病。

2.《计算机网络》课程建设

2.1改革教学内容,服务岗位需求

(1)依据教学大纲,确定重点难点

任何一个专业一门课程的设立以及相应知识体系的构成,都是经过系统的研究和验证的。我们所谓的改革并非彻底颠覆,自成一派,而应该是在其原有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改进,使课程的教学符合自己的需要。中央电大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大纲、实施细则、考核说明都做了详细的阐述,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之前,应该依据大纲的要求,梳理课程的知识体系,确定课程的教学难点和重点,让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有据可依。

(2)解析教材结构,整合教学内容

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知识体系的更新情况,及时引入比较新的知识技术等,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岗位需求,要理论服务实践,采用理论够用原则,将内容侧重到实践应用环节。根据教学改革思路,将课程教学设计为递进式的三个阶段,分别是“理论基础”、“网络组建”和“综合应用”,并针对三个教学阶段的需求,设计了9个教学模块单元。

(3)合理设计实验,理论服务应用

计算机网络应用体系从基础到高级应用,种类繁杂,涉及面广,需要大量的理论支撑。因此在课程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的时候,就必须得有所考量,有所取舍。依据课程为专业基础课的性质和受众为社会高中专毕业生的特性,课程的实验环节主要为网络的基本组建、互连以及管理上,主要的实验安排为机器直连和IP分配、简单局域网(家庭局域网、无线局域网)的组建、配置交换机路由器实现网络互联,同时也为个别基础好的同学提供比较综合复杂的实验项目供选择,并在理论基础教学内容设计时就充分考虑实验教学的理论需求。这样使得课程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实验与应用相适应。

2.2多元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单一的教学方法会使得课堂枯燥无味,无法提起学生兴趣,直接影响到辅导课的教学质量。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依据课程的不同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而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采用兴趣和任务驱动法、引导实验实训法、类比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动画演示法等来实现教学,同时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工学结合法等来进行学习。

2.3开发网络学习资源,提供自主学习服务

电大在线是电大开放学生进行远程自主学习的最重要的平台,其人性化的学习环境满足全国电大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当前远程教育迅速发展的需要。学生通过登录电大在线可以浏览课程信息,下载课程学习资料,在线学习互动等等,系统会记录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为了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课程的形成性考核时,将电大在线的学习参与度作为考核的项目之一。VOD点播系统是东阳电大自主开发的流媒体课件点播的在线学习系统。VOD点播系统作为电大在线的辅助学习系统,为东阳电大的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自主学习服务。VOD点播系统为《计算机网络》课程提供了30集视频课件和连续6年的历年试卷和参考答案。

2.4利用和建设实验环境,开展实践教学

远程实验平台是仿真计算机网络的虚拟实验系统。系统提供计算机、路由器、集线器、交换机等器材模型,利用它们,用户可以搭建计算机网络,进行Windows操作系统的网络配置与命令操作以及路由器、交换机的配置。远程实验平台的主要特点有实验分成演示型和交互性,演示型实验让学生加深对原理知识点的理解,交互性实验可以让学生完成实践过程;支持案例订制和选择,辅导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情况自己定制和选择子实验让学生操作;支持多类型网络实验设备,主流品牌的网络设备都能进行模拟。虚拟实验虽然为《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带来了非常大的便利,也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实验教学难的问题,但其并不是万能的,虚拟实验并不能完全替代真实的实验环境,有些实验需在真实环境下才能完全体现效果。

3.结论

第7篇

中国的学生是世界公认学习能力最强的学生之一,但也是最缺乏创造性和创新性的学生。原因之一是脱离了科研的教学模式,没有科研相配合的教学长期以往只能导致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读死书的结果。大学教育不仅是要学生学习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学会用前人的知识探索未知。因此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特点是:

1.教学包含科研,在教学中可将科研内容或成果融入其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2.科研促进教学,科研是书本知识的综合运用,让学生参与科研使所学的知识得以运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毕业设计的特征

高校本科毕业设计是一门特殊的课程,既不同于理论课又与实践课有很大差别。通过毕业设计,学生即能够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也能将理论得以应用并能与实践有效结合。但是毕业设计质量普遍不高,这也是目前各大高校所面临的教学问题,其中有多种因素直接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其特征是:

1.时间不足。学生实际用来做毕业设计的时间比预期要少,这主要是因为完成毕业设计的时间一般在大四第二学期,往往在这个阶段学生还要考研复试、找工作等等,时间和精力都被大量的学习之外的事情所占用。同时多数高校教师同时承担着教学和科研双重任务,而用于毕业设计指导的精力非常有限。

2.认识不足。学生对毕业设计的认识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有错误的认识,认为毕业设计就是“走过场”与将来就业并无太多关系,来校面试签约的单位大多不重视毕业设计成绩等等。因此产生了不积极、不投入、敷衍了事的心态。

3.基础不牢。由于部分学生学习成绩平平,基础知识薄弱。导致面对毕业设计脑子一片空白,对选题不研究、不请教,从而导致盲目选题后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做起,如何开始学习。甚至有的学生对自己的毕业设计完全不明白、不理解。

4.毕业设计选题的单一性和约束性。在毕业设计选题方面,目前大部分高校还是先由指导教师拟定题目,再由学生在此范围内选择。这样不利于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改革方法

(一)以兴趣加引导的方式合理制定毕业设计

教学是知识的传授而科研是知识的生产过程。让学生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参与科研活动,不仅使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机会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主动积极性。

1.学生可以从科研中自己选择毕业设计的题目。例如我校学生可根据所学的航电专业课程的深度和知识掌握情况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研方向,沿着这一方向继续深入研究,在此过程中即巩固和完善了已学的专业知识,又接触到了新的知识新的概念,实现“温故而知新”。同时学生可以用自己的科研作品或成果来完成自己的毕设任务。

2.由指导教师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毕业设计题目。飞机的航电系统和飞机发动机均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相应专业课的内容多,知识覆盖面大。根据这一特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合理选择自己的毕设题目。而且教师在科研项目的研究中,需要查阅大量的书籍和文献,充实了许多新的知识并将这些融入到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中。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又完成毕设题目的选定。

(二)做中学

在科研项目研究过程中,不仅需要大量的理论知识研究,同时还有很多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参与科研,做科研。通过动手操作才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探寻的积极性。这样既有利于科研的开展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

1.通过让学生参与到教师自主研发实验设备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到从设备的设计、制造、测试、完善修改的全部流程中。同时在此过程中教师既能更加熟练掌握以有的技能又更新了自己的知识层面,使教与学得到充分的衔接。

2.让学生在科研项目的研究中独立承担一部分内容。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特点分配适当的科研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这样既能使学生融入科研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承担意识。

3.团队协作。无论是参与科研过程还是独立承担科研任务,都是让学生融入团队协作,培养团队协作的意识。上述方法都可以让学生以团队形式完成,无论是对知识掌握的深度还是科研经验在大部分学生中都不足以个人能力承担。因此需要学会团队协作,感受团队力量。同时学生团队和教师团队又形成一个更大的科研团队,这样不仅增进师生感情还可以使师生共同得到锻炼。

(三)考核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的毕业设计考核形式均是以“毕业设计答辩”作为唯一的考核方法。通过这一方法有助于学生对整个毕业设计过程的总结,发现不足之处并加以更改和完善。但是目前高校毕业答辩重于形式,学生在答辩时简单叙述设计过程,回答评委老师问出的几个问题,至于毕业设计的创新点、设计思路、遇到问题时自己如何解决、自己对所研究内容的独到见解等很少会被发掘出来,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消极的态度。因此,本文对建议对毕业设计考核做出以下修改:

1.改变固定时间统一答辩的形式。学校根据教学工作情况设定一段时间范围,学生在此范围内可自由申请答辩时间,完成毕业设计工作。通常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是持续性和连续性的,毕业设计答辩时间可由学生根据个人情况有选择性的申请答辩时间。这样一来学生可以通过毕业设计答辩对自己前一阶段科研研究做总结,经过答辩老师的指点更有助于完成下一阶段的科研研究,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2.以研究团队的形式考核。团队是一个临时性组织,是为完成某一特殊使命而建立起来的一个打破组织部门限制由多部门专业人员组成的临时性组织,它的最大作用是可以处理现在组织结构无法解决的临时性问题,因此团队组成在工作中相互依赖,以达成共同目标。通常一个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是靠团队协作来完成的,这样当学生面临毕业设计考核的时候也应以“团队答辩”的形式来完成。团队每个学生在同一个课题下按各自的研究部分阐述自己所做的工作,并接受老师提问。这不仅是对学生毕业设计工作的考核,也是对学生团队协作效果的考核。

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毕设改革意义

第8篇

2012年被称为是“慕课元年”。在工业时代,知识作为一种手段,以达到为社会和经济服务的目的,但是在信息时代,知识本身就是经济,因此信息时代的知识产生方式也发生了变革,不再是简单的自上而下单向流动层级结构,而更多地强调交流、分享与协作。实际上这也是慕课两位创始人对于知识生态系统的理解——知识不再是终点而是持续开展的活动,而知识的习得是学习者通过社交网络、深度讨论等方式助推并达成的。与传统的教学相比,慕课在两个方面存在着显著的不同。首先,教学实施的平台不同。传统教学大多依赖于课堂、实验室这样一些实体物理环境,而慕课则更多借助了数字化的虚拟世界,其特征就是教学过程的“四化”(智能化、小型化、大众化、移动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促使教育脱离了原子世界的限制,大学于是变得没有了边界,而“大众教育”与“终身教育”能够得以变为现实。其次,教学实施的理念不同。传统的教学是“自上而下”的教师主导模式,讲授的内容大多是预设的,教学的方式也以知识的传递为主;而慕课则更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认为知识是在信息的不断流转与累积中,结合具体情境而涌现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与知识经济的生产模式也是一致的。因此,可以将慕课看作是信息时代经济与技术发展相结合的产物,其中经济模式的变更为慕课提供了发展的内驱力,而技术的进步则为其提供了实施的保障。

2慕课时代下反思传统教育

毫无疑问,依托于时代背景与数字化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慕课模式,对传统的学校教育产生重大的影响,并促使我们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反思。

2.1课程的目标

现代教育体系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之上,强调了学校教育的社会职能,因此教学的目标大多是预设的,即根据社会与经济的需要制订人才培养计划;而在“确定性”世界观的影响下,万物均是确定的和可测量的,因此教育就衍变成为衡量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距,然后组织教学以逐步缩减该差距的过程。然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个体可以摆脱传统的强调分工与专业化的工业经济模式,仅仅通过现代的社交网络就可以将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与他人分享,从而形成各取所需的经济新模式。因此,学习开始变得多元化和个性化,同时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自我服务取向,学习也就开始具有个体和社会的双重性。今天,在技术的推动下,信息的生产与传播速度更快,大数据时代已经悄然到来。当人们面对海量信息时,如何在浩瀚的赛博空间中有效定位出自己所需的信息并根据特定的情境进行组合与利用,成为这个时代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人们发现自己无需也无法再将获得的所有信息全部转换为知识的时候,对于信息的搜索、重组能力就显得前所未有的重要,而这种变化也将最终影响到我们的学校教育。

2.2教学的模式

面授一直是教育的主要形式。在印刷术出现之前,人们如果想获得某种新知,除了当面聆听导师及其门徒的讲学之外,几乎别无他途。印刷术的发明解放了知识传播的桎梏,但是,由于成本与保存的问题,在印刷术出现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书籍大多只是作为一种奢侈品而仅供权贵收藏,因此,过去千百年来人们选择面授的学习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资源与技术的限制。进入工业时代,技术的发展使得书籍逐渐成为普通百姓的日常消费品,分工与专业化的出现也强化了学校教育的职能与地位;与此同时,自然科学的兴起使得学校教育一改过去以传播思想为主的模式,而演变为思辨与实证教育并重的新局面。实证科学所依赖的教学经验与实验环境需要在学校获得,因此面授在工业时代仍然是教学舞台的主角。今天,当我们进入信息时代,数字化技术的蓬勃发展克服了过去的种种限制。借助网络与信息技术,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组织教学资源并模拟教学环境,学习所需要的知识。因此,即使没有传统的课堂,人们也可以借助慕课的教学形态达到学习目标。然而,简单地将讲授由课堂转移到网络并不能完全准确地表达出慕课的核心理念,因为在慕课创始人的眼中,知识是在互动的过程中习得的,而非简单的讲授,无论这种讲授是在传统的真实课堂,还是在虚拟的数字世界。慕课的出现不仅提供了摆脱传统课堂的技术支撑,更重要的是它指出了这种行为的必要性。

2.3评价的方式

现在的学校教育大多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管理学生的学习过程并考核学习成果。之所以采取这种评价体系,一方面是考虑到教学管理的可操作性,通过一些客观的、可量化的标准,可以使评价过程相对简单易行;另一方面也与“确定性”的世界观不无关联,在这种世界观的主导下,只要提供了初始状态和影响因子,那么结果就是可预见的。于是标准化考试大行其道,许多学生开始围绕考试展开有策略的学习,他们的应试技能是提高了,但思想、行为等是否也发生了深刻的改变,我们对此却心存疑虑。此外,新技术(如互联网等)的出现也给传统的教学评价带来新的挑战,如目前日益突出的学术舞弊行为,一方面,信息获得的成本不断降低;另一方面,学习者也正在变得“浅薄”。因此,当学习者不愿或者无法深入思考的时候,不加标注的引用他人数据成为许多学生面对作业时的优先选择,而这也给教学评价带来新的问题。今天,当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越来越多地运用反思性教学替代传统的操作性教学、经验性教学的时候,慕课这种基于交互理念的学习模型在教学评价中就显示出极其重要的意义。正如“交往—发展”的教学评价模型所指出的,教学评价实际上是一个评价者与被评价者通过交互的方式如交流、理解、启发、学习、协同等,实现共同学习与发展的过程。

3重构计算机基础教育

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早期,计算机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人们的感性认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成为教学目标的核心。我国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也历经了计算机文化教育、计算机应用教育等阶段。当我们使用“信息”一词标识这个时代时,毫无疑问,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基石,对计算机教育也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非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显然在其中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3.1课程目标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如果把学习界定为“发生于生命有机体中的任何导向持久性能力改变的过程”,换言之,我们该如何重构计算机基础教育,才能使学生在思想、行为或者情感等方面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变化?当今时代对于知识的定义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现在,确切地知晓某个主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理解事物的组织方式及其意义,并且知道从何处获取相关的信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建立一个数据的索引比了然事物的全貌更加重要。因此,某种程度上,“知道什么”不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知道在哪里”,即探寻知识的能力比目前知道什么更重要,而这正是我们重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目标时所需要遵循的指导思想。有些人认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掌握探寻知识的能力并不重要也不困难,尤其是在“内事不决问百度,外事不决问谷歌”的搜索思想已深入到数字原生代生活的今天。然而,由于互联网采取的是开放的无保护双向数据流动模型,很多时候它表现出的是一种群智能。对比编撰《大英百科全书》的10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4000多位各行业专家,维基百科则凝聚了超过几百万人的经验与智慧。虽然我们都知道前者更可信,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出于效率等因素的考虑,人们更多地选择后者。于是,如何有效地将噪声从庞杂的信源中剔除并从中遴选出我们所需要并且确切的信息,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而这也是我们重构过程中所必须跨越的最大障碍之一。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未来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区分为需要掌握的与知道如何获知的两个部分。对于前者,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基本的信息素养,使之具备应对信息时代生活、学习与工作的基本能力,并且为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培养与自我实现提供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储备。对于后者,要求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重组和利用能力,尤其要培养学生从不同的情境中筛选出相互关联的信号并生成具有实际意义信息的能力,以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纷繁变化的未来。在教学实践中,这二者是相互交融的,因此教学的目标也相应地从过去单纯的知识获得,转变为拥有知识与调集外部资源能力并重的新要求。

3.2教学模式

我们现行的教学模式是知识准备先于学习需要而发生,所有与教学有关的内容在授课之前就已准备好,这对于那些相对变化较小的“硬知识”而言是适合的,如历史、数学等,但对于计算机这类更新变化非常快的新兴学科而言,固化的课程很难保持时代性与先进性,当学习成为一个持续、循环的过程时,学习者更期待用按需学习替代原有的课程学习模式,而慕课基于网络与交互的特点与这种需求不谋而合。因此,在教学模式上,我们首先将教师主导的模式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共同驱动的新模式。在新的模式下,学习内容不再完全由教师预设,学生也有了更多的参与权与选择权,教学也就具备了更多的动态与发展特征,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摆脱以知识传递为核心的填充式教学,将交互引入未来的教学中,可通过各种信息技术与平台如Moodle学习平台、QQ群等,构造出一个“学习网络”,而教师与学生作为该网络中的节点相互交流、分享与协作。这样的教学不再只是传递性的,信息的流通也从单向传递转变为双向甚至是多向交互,教师与学生都能从中获益。在这个学习网络中的教师节点与学生节点不存在地位上的差异,他们的角色与职能只会因为教学情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知识准备阶段,教师起主导作用,保证客观知识的正确表达;在教学讨论阶段,活动的主体变为学生,教师起引导与协助的作用,保证讨论围绕教学的主线展开;在项目实施阶段,学生完全占据中心位置,此时教师主要担当督促与组织评价的角色。因此,在“学习网络”中教师主要是为学习者提供引导、指导与督导的支持者,教学的模式也就从“教师教,学生学”转变为“教师,教学生学”,如此一来,教学就成为了促进与发展的过程,而不只是控制与管理,而学习者所获得的也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还有持续发展所需的经验与技能。今天,“全球化”的影响在不断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与层面,因此构造一个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网络不仅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需要,还是个体应对时展的需要——在未来,每个个体都需要搭建自己的“网络”,从而能更好地获取信息、分享交流以及协同创造。

3.3评价方式

如果我们将教学的目标重新定义为需要掌握的与知道如何获知的两个部分,那么教师就会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当教学中包含了自主与探索学习之后,学生提交的学习成果中很可能会包含超出教师知识结构之外的内容,尤其是对计算机基础这样的课程而言,允许并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作和创新,这本身就是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因此,我们有必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与目标制订相应的评价方式,从而将传统的标准化考核方式与基于网络平台的互动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与传统的评价方式相比,基于交互的评价方式更适合当前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需要。首先,由于借助了群体的经验与智慧,其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师知识结构方面的不足,而且对于教师个人的能力与选择的偏好,群体评价的方式表现出更强的客观性与适应性;其次,当评价结果更多的来自于对个体之间的比较而非固定与绝对的标准时,该评价方式更能反映出学习群体的当前状态,因此评价结果就更具实时与动态的特征,教与学也就有了更强的针对性;第三,对于参与评价的学习者而言,评价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特别是当他们从别人的学习成果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或者获得了突发的灵感时,他们就会反思自己的学习,进而达到促进与提高的目的,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学术舞弊行为的发生;最后,交互评价所依托的信息平台能产生大量的学习数据,这些数据大多是即时反馈的、结构化的和可定制的,从而为教师与学生更好地把握当前学习状况并制订更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提供了数据支撑。相比过去,教师的权威被削弱,这一方面源于自组织学习理论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任并实践发生在学校教育之外的“非正式学习”;另一方面也与知识的日趋多元化理解与应用密切相关。学校与教师不再是教学评价中的唯一主体,如何引入新的评价主体与方式,不仅是计算机基础教育同时也是我们建设学习型社会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4结语

第9篇

基础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要想提高教学效率,首先要让学生掌握课程相关的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和基本技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做到以“不变应万变”。[1]例如在关于“等腰三角形”的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清楚等腰三角形和其他三角形的区别:像等腰三角形的边有底边和腰之分,等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有顶角和底角之分,而一般三角形则没有。这样,学生在今后学习中碰到如“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9,其中一边长是9,求另两条边的长”或“等腰三角形有一个内角为90°,求另两个内角的度数”时会马上想到要分类讨论。这样就使学生夯实了学习的基础,增强了知识功底,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效果。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中学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的设计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可借助设计一些提问问题的形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通过设计一些相对有难度的问题,以锻炼学生应对挫折和困难的意志,从而提高学习能力。而对于相对在学习中较浮躁的学生,可设计一些需要他们进行严密推理和仔细思考的问题,调整他们的学习心态,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心态和习惯。[2]课堂教学是我们培养中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而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激发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运用多媒体,拓宽课堂教学途径

所谓的多媒体教学就是,运用多种传递信息的载体与现代教法的最佳结合。多媒体教学具有教学方法灵活,教学容量大,教学效率高的特点,并强调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结论,而且还强调通过形象化多媒体的观察与思考,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归纳、总结出结论,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的能力,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多媒体的教学要求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多样化,通过多媒体教学有助于真实地把学生学习的过程呈现出来,提高快学生对知识反馈的能力,进而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现代多媒体技术为中学的数学教学提供了新的途径和载体,对教学改革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我们应在课堂教学中,以用现代媒体技术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和内容,为学生提供一个崭新的学习平台。如:在“一次函数的图像”教学中,这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画函数图像的基本步骤,并能正确的画出一次函数的图像,从而掌握一次函数的简单性质和辨析不同函数图象的位置关系。由于这节的内容难度相对较大,学生在学习这节内容时往往有心理负担和抵触情绪,因此,需要借助多媒体技术,改变教学方式,优化教学容量,引导学生从多方位的角度去理解一次函数的图象表达,为后面学习其他函数的图象打好基础。在教学中把数学问题与现代媒体技术进行有效的结合,不但优化了课堂的教学方式,突出了教学的重点,而且解决了教学的难点,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

四、加强师生感情沟通,创建和谐的课堂气氛

加强师生感情沟通,创建一个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不仅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而且有助于加深师生相互之间的观念与思维的交流,从而真正把学生转变为学习的主人。[3]第一,作为数学教师在课堂上精神要饱满,要有激情,教态要和蔼可亲,使学生减轻和老师交流困难的心理压力。第二,要鼓励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即使学生的回答不是很正确,也要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敢与发表自己的思想和看法。第三,积极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坚持利用情感教育的教学方法,做到在生活上关心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习上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欢乐愉快中全身投入的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