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4:53:02
导语:在上课心得体会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从“真愁人”到现在的“习惯了”,可以说,我也因此体会到现在孩子们上学的不容易了。
一开始接到学校发来的通知,说要在家里陪孩子上网课,我的心情是非常复杂的。当时我和我老婆已经在家里进行办公了,如果不是我的孩子足够听话的话,我真不知道我和我老婆能不能将日子复原。
从陪孩子上网课开始,我们家就采取了严格的分工合作。我除了在家办公外,还负责陪孩子上网课,我的老婆则除了在家办公外,全权负责家里的家务活。一个把孩子的教育抓好,一个把孩子的营养健康抓好。说实话,带着“真愁人”的心情,我和老婆根本没有时间去细想这到底有多累的投入到了在家带孩子上学的日子。
孩子在家上网课是真的挺磨人的。过去我们家是我上班生活把孩子带去学校,她乖乖在学校上学,等到放学回家了我再去接她回家,晚上最多也就辅导她写个作业吧。上网课的这段日子,除了每天一大清早带着孩子上网络课堂报到,晚上辅导她写作业,白天还得陪着她上网课,得帮着还不会用电脑的孩子操作电脑,时刻得盯着手机里班级群的群消息,而我在家办公的工作,还都是在孩子网课休息的时间抽空去做的,等到晚上辅导完孩子写完作业,孩子她妈把她哄睡着,我才能把我白天没做完的工作给补完。
不过现在我已经慢慢的习惯了,每天都是这样的生活强度,真的也就慢慢适应了。算是发现人的潜力真是无限的吧!陪孩子上网课的时候,我发现现在的孩子也是真的不容易。每天得对着电脑听课,听完了课还得对着电脑做作业,所有的一切都要在电脑上操作,这么小就得跟着学习使用电脑。我们那会儿学习使用电脑还是很大之后的事儿了。不是说电脑学习不好,而是电脑屏幕看久了,我们成年人的眼睛都受不了,更何况孩子们呢!
中学设置的各门学科中,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那么,怎样在中学音乐欣赏课中唤醒学生的音乐感觉呢?
一、要重视音乐欣赏课中音乐史以及有关历史问题。
据我所知,当前我们的中小学音乐欣赏课,基本上按以下的程序进行:1.介绍某部音乐作品;2.作者介绍及作者的创作构思;3.介绍该作品的曲式结构;4.分段欣赏全曲。但是我们的学生毕竟还只是初中生而不是音乐学院的学生。作品的曲式、作品中的和弦等对他们来说是非常深奥的,他们听不懂也没有时间、更不愿意花时间去弄懂它。鉴于这种情况,本人在课堂教学中做了一下探讨,和大家交流。
(一)把作品有关历史背景作为该课的引子
我们在欣赏肖邦的作品时,就要从历史的角度和音乐史的角度作为本课的引子,要让学生知道当年19世纪波兰有一位很伟大的具有强烈民族热情的、具有浪漫主义风格的诗人钢琴作曲家肖邦。
(二)由音乐史引出课堂音乐欣赏的主要内容――音乐故事
我们教的都是中学生而不是音乐专业的学生,他们只要知道某某作品的历史背景,用什么样的形式演奏或演唱,作曲家是谁,他为什么要这样写等等就足以。若能用“历史和音乐史”为线索始终贯穿着这堂课,学生对某部作品的印象才会加深,效果会更好。
二、情感体验在中学音乐欣赏课中的重要性
中学音乐欣赏课在目前,课时少,内容多的情况下,情感体验教学就更为重要了,音乐大门的开启,要靠教师选择好钥匙,情感的调动和培养则是教学中最好的选择。
音乐中的投入、想象、联想、思考的范围是广阔的,是不可造型的艺术,并在瞬间或长期都可以有着不同层次的情感。音乐本身来源于生活,使情感能得到充分的表现,在此基础上得以提炼和升华,情感也随之加重。音乐艺术是综合的艺术,它所包容的内容万千,是其它任何艺术不可替代的,所以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换言之,音乐有着丰富的情感,人类的情感是最丰富的,二者不谋而合,因此可以通过情感的体验使普通中学的学生更广,更深,更自然地接受音乐艺术的教育和培养。
三、和学生们沟通情感愉快合作
音乐教育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又是一种艺术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有着具大促进作用。音乐是一门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学科,作为一种陶冶情操,激发想象力的高雅艺术,它的价值在于激发人的创作意识和创作行为。
(一)激发兴趣 感受音乐之美
音乐是听觉艺术,是美的展示而音乐课堂教学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是音乐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因此教师在给学生传授乐理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的同时,必须有机地融进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我们在课堂上积极和学生一起沟通感情,让他们愉悦起来,高高兴兴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享受优美的音乐。和学生们一起体验、感受展示美。轻轻松松愉快地学好、唱好每一首歌曲。
(二)优化教学 感悟音乐内涵
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起着其他学科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对于提高全民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帮助学生体验美、感受美、表现美有着积极的作用。帮助学生端正审美观,懂得创造美、表现美、欣赏美的重要意义,并积极主动的参与实践、创造美,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改革开放各种各样的音乐作品也不断流入大门,对此我们要挖掘好教材德育因素,让学生学会选择歌曲,理解歌词大意,歌曲内容。在课堂上首先给学生讲解歌曲作者、创作时代背景以及歌曲中表现的理想而奋斗,通过强烈的感染力激励他们为美好的未来而歌唱、而努力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
四、课内外相结合
要学好音乐欣赏,要从课内外多方面启迪学生感受音乐、产生情感共鸣并引导学生探究音乐作品内涵。从课外,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收集与课本欣赏课题相关的各种资料(音像、图片、与音乐相关的实物等),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录下各种美妙的声音,配上自己的解说,制作成一个有关音乐专题的片断。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来体验音乐,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从课内,首先用这堂课的主题音乐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音乐课堂,让学生产生一种神圣、奇妙的殿堂般的感受。让学生随心所欲地用各种方式来表达展现心中的最原始的情绪体验。再下一步,采用启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得出结论。让学生体会到他们研究的价值意义,从而使他们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感受到研究学习的快乐。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里,提高了学生的欣赏分析能力,最终使学生的审美体验、审美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形成且提高。
五、音乐欣赏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理论课
理论课在信息技术课时中的比例应远小于上机课传统的课堂授课形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只适合完成基础知识、语言算法、小结讨论等内容的教学,所以理论课在信息技术课时中的比例应远小于上机课。
应给予第一节信息技术课足够的重视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为学生上的第一节信息技术课要结合典型事例(最好辅以相应的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发展、应用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了解,并从中感悟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出学习的欲望。在此基础上,要让学生明白: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课时,一方面教师对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要做精心的设计和安排;另一方面,还需要学生怎样配合等等,让学生有一个必要的心理准备,为今后的学习尤其是上机课能充分利用好45分钟开个好头。
课前用于知识记忆性质的检查提问应取消在目前信息技术课时不多的情况下,课前用于知识记忆性质的检查提问已无效益可谈。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在课前安排一个思考题让学生思考、讨论。这个思考题可以是用已学知识构思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也可以是分析学生上机过程中某个有代表性的技术问题形成的原因,并设计排除的方法。思考题的设计要兼顾“温故”并导出本节所学、鼓励发现问题、培养综合能力、激发学习兴趣等几个方面的功能,要允许学生查阅资料或讨论。
牢记课堂教学以能力培养为主对于新授课,只要学生能自学弄明白的问题,教师就不要用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可以设计出层次分明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用“自己学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提供让学生“各抒己见”的机会。最后教师再通过课堂小结使教学内容系统、完整。但应注意小结要坚持鼓励的原则,并且注意对学生已经弄清楚的问题不要再重复。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要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而不繁杂,教学过程紧张但不忙乱,自身的教学效率与计算机的高效性和谐一致,使学生亲身感受信息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全新变化。
要培养学生追踪新技术的能力追踪新技术是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教学中不但要追踪新技术,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追踪新技术的能力。由于有关新技术的教学内容对设备要求较高,一般学校设备更新的速度目前还不能与之同步。因此,学校可安排教师在多媒体教室(如暂无多媒体教室也可用教师机和大屏幕彩电替代)对Windows和Internet等具有现实意义的知识和应用技术进行教学,让学生有机会感受这些应用技术。那种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不能赶潮流,只要教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就可以”的想法不可取。
上机课
教育部已拟定,上机课的课时应占信息技术总课时的70%以上。
有关操作的教学内容应安排在机房进行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有关操作的教学内容应安排在机房进行。配有多媒体教学网或大屏幕投影机的现代化机房,能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对暂不具备以上条件的机房,也应常备一台投影仪,教师要精心设计制作投影片以期最大限度地满足高效率教学的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学的内容让学生自学掌握。开始自学的内容要少而简单,等学生认为自学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且乐于参与时,再适当加大自学的难度。比如在学生已掌握DOS命令格式,并已具有使用dir、tree、cd命令的经验时,让学生自学掌握rename、md、rd、copy等命令,并引导学生进行验证操作,效果很好。再比如在字处理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已掌握基本编辑方法时,对一些修饰性操作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体会,这样做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
让学生在巩固性练习中进行知识的整合创造创造素质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跨学科。传统的学科教育往往强调了线性思维,而忽视了发散思维,这样很难培养出具有创造素质的人才。计算机的工具性,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跨学科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教师应让学生在巩固性练习中多进行知识的整合创造。如用“画笔”进行美术创作,用WPS for Windows或Word设计贺卡、办报,用Music作曲、用FoxBASE分析班级成绩,用Internet进行信息交流等。这种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又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使“两个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程序设计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应让学生适当参与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选用的程序设计语言,一般只需学习十几个简单的语句,即可编出多种多样的程序。让小学生学一点LOGO语言,初中生学一点Basic或FoxBASE语言的程序设计,学生用所学语句自己组合成程序,用来解决某个问题:画图、奏曲、解趣味数学题、进行成绩分析等等。这个过程对学生而言就是创造,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规划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关键词】 音乐欣赏 因材施教 导入 新知识讲析 归纳总结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b)-0162-01
初中音乐课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对于促进学生良好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学生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意识。
音乐欣赏,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也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对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记忆力和对音乐的鉴赏力,发展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学会音乐欣赏至关重要,它是初中音乐教学中重要的教学环节。
1 音乐欣赏是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
初中音乐教学中,歌曲学唱、理论知识讲析、综合能力培养、音乐欣赏、课外乐器的学习等都是初中音乐教学中重要的组成环节,而音乐欣赏在一定意义上是音乐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首先,他必须具备理解音乐的知识和能力,也就是说,他必须善于掌握音乐这个审美客体,懂得它是怎样构成的,构成音乐的要素是什么,作曲家是怎样运用这些要素来表现的,演奏家又是怎样加以再创造的,不同体裁不同流派的音乐各有什么特色,都是我们掌握音乐时所应该具备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起我们的欣赏能力。有了这些知识以外,还需要进一步培养欣赏音乐时的审美能力,从审美的角度去听音乐,进入音乐审美的范畴,这是更高层次的音乐欣赏。人们一旦进入了审美的范畴,不仅仅要通过自己的眼睛客观地理智地来看世界,而且还要带着感情的眼光来看世界,要动真感情。这个感情的投入,就是审美欣赏的第一个关键之点。没有了感情,人和社会的关系可就冷淡多了、乏味多了,而且也没有了艺术。
2 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我认为必须从多方面入手:
2.1 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爱好选择欣赏内容。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他们已不满足于小学阶段的活泼、快乐,描写小动物和描写人生活的音乐,他们对世界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开始逐渐将兴趣转向能满足其多方面感情需要的音乐作品。
这个时期,可以有针对性的将中外一些优秀的经典音乐作品介绍给他们,让他们广泛的接受各种音乐信息,扩大音乐视野,提高对音乐的兴趣和喜爱。
2.2 课前预习
让学生预先查找相关资料:如查找穆索尔斯基的生平和简历,在拓展《图画展览会》音乐形成,思考《梁山伯与祝英台》音乐主题旋律和创作过程,《惊愕交响曲》形成,《嘎达梅林交响诗》是怎样展现英雄形象的,等等
2.3 重视和把握住导入环节
欣赏音乐的关键是倾听,怎样培养学生倾听的兴趣并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是上好一堂音乐欣赏课的前提条件。让学生在参与的情况下进行倾听,是训练具有音乐耳朵的一条有效途径。下面就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的一些方法和体会。
(1)故事导入法:孩子都爱听故事,初中生也不例外,针对这个特点,可在倾听乐曲前讲一下关于这首乐曲的奇闻佚事,像海顿的《惊愕交响曲》的故事,听完故事,一下子就有了想听这首曲子的欲望,这时再让学生们听这首曲子,一定是“两只耳朵竖起来”。
(2)畅所欲言讨论式: 在音乐欣赏课中,音乐是第一位的,学生是音乐的主体,是有自己主观色彩的,而教师则是为这两者服务和联系而存在的。因此要时刻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反应,尊重他们的想法,不忽视他们一点一滴的音乐感受,充分展示他们的个性。初中时期,正处于自我意识急剧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漫谈音乐感受时,七嘴八舌希望得到老师的注意。在我做这些评价时,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因为他们在关心自己的想法是否得到老师的肯定。所以碰到这种情况,教师要善于抓住小细节控制课堂气氛,创造环境,吸引学生对音乐的注意力。
(3)增强好奇对比法:我们珲春是中朝俄三国交界的地方,大部分中学生对港台流行歌曲耳熟能详。对民族音乐和古典音乐知道的却是少之又少。怎样吸引他们对老师介绍的音乐作品感兴趣,在上名歌欣赏这一课时,我先播放了三首重新改编过的中国民歌,这些民歌由通俗歌手表现出来别有一番风味,学生特别喜欢,然后老师再把原汁原味的没有被改编过的原唱放出来让学生对比,在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基础上来介绍中国民歌的知识,就可以达到学生自己主动学习了解音乐的目的。
2.4 善于归纳总结
(1)欣赏全曲找出主题音乐:在欣赏音乐过程中主题音乐是全曲发展的中心,抓住主题,判断分析曲式的发展,音乐表现的形式和内容,曲式的结构、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抓住主题,主要是乐曲旋律上的对比,音乐情绪的变化,从而开发学生的想象,正确的引导学生拓宽学生的视野。
(2)重复赏析找出音乐表现的含义:在重复赏析中找出重要的音乐要素,如:主题音乐的旋律、作者的生平、乐曲创作背景、欣赏后把欣赏感知,用一句话,一个成语,一个形容词表现出来,这样众学生的集思广益和欣赏感知把乐曲的很快的表现出来,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词汇串起来表达欣赏感知,准备小组讨论,发表自己欣赏归纳,从而逐步形成正确良好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音乐欣赏课 教学语言 教学手段 体会
中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水平等的限制,他们对于音乐的认识相对肤浅,常常受社会环境所左右。因而加强引导,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以造就全面发展的合格新人势在必行。基于以上的理论,本人在课堂教学中做了多次尝试和总结,如今,得到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要借助优美的教学语言,多方位创造音乐欣赏意境
语言本身就是美的化身,它具有节奏美、音调美、色彩美、音律美等特点,而美的语言更是运载着人类独特的情感。美的语言在审美活动中,更加烘托出美的基质,因为美的语言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能生动地再现欣赏内容,描绘出音乐意境,可以联系起他们切身的生活经验,把他们带入向往的艺术境界。美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引领他们去感受音乐,获得真切的美感体验。所以,老师首先要成为音乐作品的欣赏者,要深刻地理解、准确地把握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生动准确简练组织语言、运用语言。如:欣赏《春江花月夜》时,我们可用朗诵的语调,平静、委婉地描绘春、江、花、月、夜五者结合的美妙意境。让学生置身情、景、声交融的场面,真正领会教学语言与音乐语言带来的美感。又如:欣赏圣桑的《天鹅》,也可以感情为线切入和引导学生进行欣赏。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调,有节奏的语速,描绘一幅画面:皎洁的月光、宁静的湖面、高贵而优雅的天鹅,一只伤感的面对死亡的天鹅,怀着对生命的眷恋,在月光下慢慢合上翅膀与生命告别。在良好的聆听气氛中,优美伤感的音乐和教师富有艺术化的语言渲染,会带给学生心灵艺术美感享受。美的语言是诗的语言。作为音乐教师,在欣赏音乐中应具有诗人的审美气质和语言组织能力。课堂上,教师应学会释放情感的智慧,以情带情,创造音乐欣赏的意境,达到音乐欣赏的目的。
二、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拓展学生想象空间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学习者能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更准确,更能有效的把握学习对象。利用鲜艳色彩、生动图象,为学生提供一种声音、文字、图象、动画相互结合而富于变化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过程当中去。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听、视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果“听”是引导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初步联想,那么“视”就是把这一联想进一步深化到具体形象。音乐离不开听,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听觉阶段。因为音乐总是在表现并形成一定的意境。如果过分强调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排除干扰专心的听,只是注重了音乐艺术本身的个性。如果能运用各种辅助手段,多元化的帮助学习者消化、吸收音乐,这就注重了音乐与其他艺术的联系。可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理解多元文化。因此,采用视听等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如在八年级上册《欧美揽胜》这一单元中,由于学生平时对欧美文化了解甚少,所以在上这一单元时我选用了大量展现欧美地区风土人情的图片,让学生有个简单的感性认识,为后面的欣赏作个铺垫。在具体欣赏过程中,我还采用了与美术,影视等相结合的方法。如在欣赏美国歌曲《扬基歌》时,我用油画《1776年精神》作为背景,又添加了一段英军统帅向华盛顿投降的视频片断。让学生通过视,听等多种途径去了解歌曲的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体会歌曲的内涵与风格,使学生很快地把握歌曲的情绪,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充分重视学生的体验,舍弃无味的讲解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音乐是不能“教”的,音乐的非语义性与不确定性决定了其教学机制主要不是依靠讲授和诠释的方式来进行。根据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致使我们在音乐欣赏课中必须重视体验式的教学法,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感受到音乐情绪带给自己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反之,以大量的语言去讲解音乐的特点、情感内涵、曲式结构等,尽管你讲得多么精彩,语句修饰得多么华丽,结果都会成为学生的耳边风、纸上谈兵罢了。
1.用热情感染学生
音乐课在不少学生的眼里就是“打闹说笑课”,因为传统教学中很少有人用它评价一个学生。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单一的评价方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才是我们的目标。音乐欣赏课就有了它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如果音乐教师不能改变传统思想“上不上一个样,学不学无所谓”,不能从心底里热爱自己的这份工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则怎能感染学生呢?所以音乐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课程改革的目的,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精力,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艺术的热爱。如在上欣赏课《梦幻曲》、《梦中的白鸽》时,我先饱含深情地畅谈了自己曾经的梦,再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梦想。当然,不是一次两次就能将学生打动,但只要我们有信念,课堂就定会充满激情。
2.用兴趣吸引学生
兴趣是学好任何一门课程的前提。中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兴趣已经发生转变,小学生喜欢的是活泼、快乐的旋律,中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方式,多方面感情需要的作品是他们所热衷的,包括“优美、活泼的”,“开朗、奔放的”,“兴奋、激昂的”,“悲惨、哀怨的”,等等。所以,我们在选择欣赏内容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走向。
2.1满足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中学生生活范围大了,接触的事物多了,其情感情绪也日益丰富,虽然这种情感还不稳定,但对各种情感的音乐已经有了兴趣,像描绘美好爱情的中国作品《梁山伯与祝英台》,表现喜悦之情的《北京喜讯到边塞》,表现节日欢庆之情的《春节序曲》,歌颂对大自然热爱之情的《蓝色多瑙河》,表现作者个人感情的《未完成交响曲》,包含音乐家创作心情的《惊愕交响曲》,等等。同时,为了让学生扩大音乐视野,提高对音乐的兴趣和喜爱,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将中外一些优秀的经典的音乐作品介绍给他们,像圣桑的《动物狂欢节》,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中国作品《二泉映月》、《金蛇狂舞》,等等。
2.2满足学生心智发展的需要。初中阶段的孩子意志品质不断发展,自觉性较小学阶段有了明显的增强,他们钦佩意志坚强的英雄人物,模仿性强,也希望自己成为意志坚强的人。针对这一特点,将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肖邦《c小调革命练习曲》,中国作品《草原英雄小姐妹》和《嘎达梅林》等作品让学生欣赏,让学生从中感悟作品中人物的英雄气概,促进学生意志品质的健康发展。
2.3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初中生处在个性形成阶段,虽不稳定,但极富逆反性,喜欢标新立异,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对从未见过、听过的东西表现出极大的渴望,越是不让听的越想听,越没有听过的越有兴趣。针对这一特点,我适当增加了一些既有趣味性又有艺术性的内容,如威尔第的《茶花女》,比才的《卡门序曲》,穆索尔斯基的《荒山之夜》等风格迥异的各类作品,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3.让学生学会倾听
3.1利用音乐背景唤起学生倾听的欲望。每一部成名作品的背后其实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中学生的感情是丰富的,利用这个特点可在倾听乐曲前讲一些关于这首乐曲的奇闻轶事,像舒伯特的《摇篮曲》,华彦均的《二泉映月》的故事,学生听完后一下子就有了听乐曲的欲望,而且是聚精会神的。
3.2给学生在倾听后参与的机会。在音乐欣赏课中,音乐是第一位的,学生是音乐的主体,有主观色彩,因此,要给学生表达感受的机会,哪怕是错误的,也要尊重他们的想法,不要轻易忽视他们一点一滴的音乐感受。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交流的欲望。例如:有一次听《那不勒斯舞曲》,有学生就说后面这段越来越快,感觉像马在跑,老师就不能批评他,而应积极引导,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马跑带给你的情绪是怎样的?(紧张、兴奋、激动)而这首乐曲速度逐渐加快,力度也越来越强,带给人的情绪体验的确是相同的。在我做这些评价时,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因为他们在关心自己的想法是否得到老师的肯定。久而久之,学生能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3.3投其所好。现在的中学生对流行歌曲耳熟能详,如数家珍。对民族音乐和古典音乐知道的却是少之又少。怎样促使他们对老师介绍的音乐作品感兴趣?那就是投其所好。如我在上“中国民歌”这一课时,先播放了三首重新改编过的中国民歌:《康定情歌》、《十送》、《怀念战友》,这些民歌由通俗歌手表现出来别有一番风味,学生特别喜欢,我再把没有被改编过的原唱放出来让学生对比,在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基础上再介绍中国民歌的知识,让学生听起来耳目一新。
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中学 何中英(邮编:638300)
近几年来,无论是外出学习,还是市上召开学科研讨会,或者上网查询,均可发现研究性学习已成为教研热点。作为长期从事一线高中数学教学的我来说,对研究性学习也非常感兴趣,而且早在四年前,我就开始潜心专研研究性学习在数学课上的应用,今日只在这儿谈谈我在新授课上的一些心得体会,供专家、同行批评指正。
据我的调查研究发现,传统的高中数学新授课教学方式基本上是老师一讲到底,主观色彩太浓,总认为学生的认知能力不行,常常担心数学内容没把学生讲透彻,长期下来,形成了学生“坐地等花开”的依赖心里,扼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素质教育成了数学课上的一句空话。数学老师们讲授新课,基本都是新课引入,讲解新课,课后小结,课后作业,中途穿插一些课堂提问。只要提问,成绩好的学生能对答如流,成绩差的学生便把头埋下,避开老师的视线,害怕回答问题,如果有幸被点名回答问题,心里就是一阵慌乱,有的学生站起来干脆说“不知道”。长此以往,为了保证课堂上的容量,回答问题的人就基本趋于稳定,学生健康学习数学的心里受到了伤害,学生的两极分化就从数学新授课上开始了。关于课后作业,老师的主观意图是为了让学生将课上内容落到实处,采取题海战术,学生既要做教材中的课后练习题、习题,还要做课后补充题2—3个,学生整个中午都在做数学题,有的甚至一个中午还不能完成数学作业,造成学生身心疲惫。这既影响了学生的正常休息,又制约了学科的均衡发展,还给学生人为造成了数学难学的错觉,甚至让一部分学生主动放弃对数学的学习,真是得不偿失,这让老师自己变得非常被动。更让人忧虑的是,老师们总埋怨自己所教的学生底子太差,学生的可塑性不强,而很少在自己的教学环节上下功夫、动脑筋。
我清楚地认识到,讲新课之前,不仅要让学生感知这节课究竟要学习什么主题内容,让他们弄清楚将要克服什么困难,并且要有时间让学生把注意力、意志力都集中在克服这种困难上去,做到心里有数,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因此,凡上新课,我首先安排学生提前预习,我正式讲课前还要安排10—15分钟时间让学生继续阅读该讲数学教材,然后用目光示意4—5名学生主动谈谈他们分别在本节教材中收到的主要信息,包括主题内容、分析过程、重点、难点,例题点评。在听完他们的汇报后,再听取2—3位同学的点评意见,以便掌握同学们对本讲内容的真正需求,然后我融学生的见解于一体,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有的放矢地讲解,句句说到学生的心坎上,让同学们对学生和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这样他们对本讲内容的理解就非常深刻。课后小结我一般不在课上进行,而是要求学生课后写在一个专用本上,等我批阅后再返回给他们。长期坚持下来,不仅学生的写作能力完全得到提高,课上的注意力更加集中,研究的热情越来越高,各自的数学思维风格也逐渐体现出来,而且通过批阅学生的课后总结避免了我思维定势的过早来临,我与学生的沟通也达到了一定境界。关于课后作业,我的原则是决不随便拿几个题去敷衍学生,也不会选择题海战术去困乏学生,而是立足教材,结合学生心理精心配置3—4个有价值的题供他们习作、研究,然后我选出有特色的习作供点评课使用,让师生在欣赏教学中收获多多。
这里再强调一下,老师用目光示意某人回答问题,是一种带着商量、期盼、鼓励、理解的师生心里交流,比直呼其名有明显优势,这样可消除学生对数学课的恐惧心理,让全体同学都能参与新课的研究学习,真正达到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的目的。总之,在新课教学中,让学生更多地参与研究讨论,这不仅可消除传统新授课的弊端,而且可在学生的主体作用中发现他们更多的智慧,诱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激励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培养他们赶超老师的信心。另外,我也会选择坐在学生中,倾听学生在黑板上对某一新课的讲解。通过一定的实践,发现这一方式既可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成熟,而且可培养学生的数学口才,增强他们的数学表达能力,这正是素质教育在数学课上的实践体现。
我对研究性学习在数学复习课、试卷点评课、奥赛班专题讲座课、高三数学教学课上的应用均有一定研究,这里不再谈及。总之我认为,开展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理论支撑点是:高中学生具有对新鲜事物敏感、喜欢研究问题的心理特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学习过程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品质。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指导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上,保证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参与是一种理性的参与,是真正参与教学的参与。因此,我认为,数学新授课上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形式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能够提高学生新课学习质量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之一。数学新授课上必须让研究着问题的学生走进课堂,这就是说学生对知识的探究不是从这节课才开始的,教师必先为学生营造一个研究问题的空间,在数学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只不过是师生共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环节,只要数学老师们,尤其是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数学老师们,把研究性学习先深入到数学新课教学上,再逐渐深入到其他数学课型中,这样你们将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不妨现在就开始实践吧,把自己培养成科研型教师、把学生培养成研究型人才而后快。
参考文献:
《给教师的建议》(修订本) 【苏】B.A.苏霍姆林斯基 著
《教育心理学》(修订本) 邵瑞珍 主编
《数学教学论》马忠林(主编)胡炯涛(著) 广西教育出版社
《数学方法论》马忠林(主编)郑毓信(著) 广西教育出版社
《数学课程论》马忠林(主编)张永春(著) 广西教育出版社
《数学思维论》马忠林(主编)任樟辉(著) 广西教育出版社
工商行政管理的基本任务和目标是通过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建立市场经济规则,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我们要把政府工作的难点,作为监管执法的侧重点;把群众关心的焦点,作为监管执法的切入点;把发展经济的兴奋点,作为监管执法的着力点,完成政府的部署,倾听群众的呼声,关注社会的反映。因此,要考量工商职能是否到位,首先必须突出重点,从大处出发,把工商的发展放在是否适应和推动所处区域和所处的时代的发展上,让政府满意、社会认同。紧紧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这个大局,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把有利于发展作为监管执法工作的出发点,把优化经济发展作为工商部门的重要职责,做到在履行工作职能中谋划发展,在办理执照时想到发展,在检查企业时维护发展,在履行监督检查时宣传发展。围绕地方招商引资、国企改组改制、项目建设等,立足工商职能,主动提前介入,提高办事效率,简化工作手续,做到能办的事马上办,需要协调的事抓紧办,可以变通的事千方百计地争取办,全面实行繁事简办、急事快办、特事特办。凡对有利于招商引资、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的各项经营活动,都给予实实在在的支持。
当然,工商行政管理不可能包打天下,主动请求其他部门配合;对于那些同其他部门交叉的职能,不推不抢,主动商谈,协作执法;对于那些配合其他部门实施监管和执法的工作,要态度积极,配合到位。在相关部门共同执法的过程中,当好主角、唱好配角,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职能要到位,还必须依赖一支政治过硬、业务过硬、思想过硬的工商干部队伍。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才能完成高质量的监管任务。执法理念正确、执法者的形象好、执法的效能高等等,需要工商干部努力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分析新的经济现象和新的经济违法行为,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监管执法工作。努力提升自身形象素质。
一加强自身修身养德,精通业务,加强思想政治学习,加强道德品质修养,不断更新知识,学以致用,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注重强化岗位应知应会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使其业务知识结构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监管执法的需要,做到懂法律、懂业务。注重办公信息化、自动化等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注重网上学习、讨论和交流,
二培养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良好心态,树立爱岗敬业、公道正派、不偏不倚的良好形象,营造诚信友爱、和睦相处的工作氛围。
【关键词】预习;习惯;积极性;欣赏
【中图分类号】G633.9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5-0215-01
有人曾断言:21世纪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那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搞好预习是一项非常有必要的教育活动。预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它能明显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整体结构以至优化课堂细节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在文化科教学中体现的尤其明显。通过近些年的美术教学,我发现在欣赏教学中也可以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而“预习”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又起着极大的作用,它打破了传统的欣赏教学模式。使欣赏教学有效地调动了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拓宽了学生知识面,而预习更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1欣赏教学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美术欣赏课中会出现许多古今中外的名画、雕塑、著名画家、雕塑大师,随着众多优秀作品的出现,也出现了各种有趣的历史背景和故事。而教师要把所有的资料查阅完毕,并交代给学生,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况且这样也使教学又回到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自觉性强的学生可能多听一些,多吸收一些,而自觉性相对较差的学生则会不听,不能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中去。若是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让学生去查阅资料,了解历史背景,就会极大限度的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因为历史背景往往带有一些传奇色彩,例如讲授中国民间艺术中的门神时,就有别具一格的神话色彩:唐太宗夜里做噩梦,听闻鬼的哭嚎,睡不安稳,他的两员猛将秦叔宝、尉迟恭就自告奋勇把守大门,唐太宗果然睡得安稳了,后来画师就把两位将军画了下来,这样两位将军就成了门神。象这样富有神话色彩的历史背景,非常引人入胜,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布置学生预习时,可以引导他们去查阅书籍,向父母询问,也可以登陆艺术网站,利用网络去查询,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2通过预习开拓学生视野
通过预习之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解查阅的背景资料,达到相互交流的目的,这样就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补充了老师查不到的知识领域。例如:我在讲授马达的木刻版画《推磨》的时候,曾经就有位同学兴致勃勃地给大家讲了他刚刚亲眼见到的石磨的样子,并给大家演示了石磨的工作原理。然后我再给他做补充,告诉大家这是以前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期的产物,是当时广大劳动妇女从事家务劳作所经常用的一种工具,这就使得学生对该幅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在讲授凡高的作品《播种者》时,查到了凡高这位艺术大师历史背景的学生,就告诉大家:凡高出身很贫苦,当过小学教师,做过传教士,虽然穷困潦倒但一生勤奋绘画,并最终成为后印象主义画派的代表人物。经过学生的介绍,使大家了解了凡高这位画坛的悲情巨匠,对他的这幅作品又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和更高层次的精神领悟。学生往往能够通过预习了解到许多大师的一些有趣的事,不仅了解到作者,而且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课堂的学习气氛也随之活跃了起来,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对作者思想的领悟,引起共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并能使学生轻松愉快的接受知识。通过这样的预习,开阔了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领域。
3通过预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欣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