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大学毕业生个人总结

时间:2023-03-08 14:53:06

导语:在大学毕业生个人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大学毕业生个人总结

第1篇

今年3月份,我正式走进实习单位开始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份实习工作。由于我是应届毕业生,本身对具体实习科目和工作都知之很少,由老师傅们带我学习,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指导我的日常实习。在老师傅们的热心指导下,我依次对公司的基本工程、工程结构、信息化实施进行了了解,并积极参与相关工作,注意把书本上学到的土木理论知识对照实际工作,用理论知识加深对实际工作的认识,用实践验证大学所学确实有用。

以双重身份完成了学习与工作两重任务。跟公司同事1样上下班,协助同事完成部门工作;又以学生身份虚心学习,努力汲取实践知识。我心里明白我要以良好的工作态度以及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勤奋好学来适应公司的工作,完成公司的任务。简短的实习生活,既紧张,又新奇,收获也很多。通过实习,使我对公司概况和工程细节有了深层次的感性与理性的认识。

在公司我主要的工作任务是现场勘察,计算工程量,制作工程施工计划,现场调研等都是公司的重要活动,决定了公司工程的区域性分配情况,以及每个分公司能够完成工程等情况.由于缺乏经验,我在期间做数据统计的时间走了很多弯路,给同事的工作带来了很多麻烦,但是我们经理没批评我,而是让我继续认真的把事情做好,我很受鼓舞,同时也很努力的去把事情做好。

实习生活,感触是很深的,提高的方面很多,但对我来说最主要的是工作能力的进步。毕业实习主要的目的就是提高我们应届毕业生社会工作的能力,如何学以至用,给我们1次将自己在大学期间所学习的各种书面以及实际的知识,实际操作、演练的机会.

自走进实习单位开始我本着积极肯干,虚心好学、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积极主动的参与施工现场调查、质量跟踪、工程量计算、以及对企业的各种工程的了解,对企业分公司的熟悉,让自己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公司,发挥自己特长.同时认真完成实习日记、撰写实习报告,成绩良好。实习单位的反馈情况表明,在实习期间反映出我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具备了1定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能很好的完成企业在实习期间给我布置的工作任务。

实习收获,主要有4个方面:

1、通过直接参与企业的运作过程,学到了实践知识,同时进1步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理论与实践知识都有所提高,圆满地完成了本科教学的实践任务。

2、提高了实际工作能力,为就业和将来的工作取得了1些宝贵的实践经验。

3、学生在实习单位受到认可并促成就业。并为毕业后的正式工作进行了良好的准备。

通过实习,我对我国房地产行业品牌的发展有了大致的了解,也准备在实习结束后,借回校的机会,抓紧时间,学习更多相关的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为正式工作准好准备思想上的转变,我本次实习还有的收获是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与同事的交谈思想有一个很大的进步,人生的价值观。我一直以为现实生活中人都是为了金钱在活,为金钱在工作,几乎没有人在为除金钱之外的事情在努力,而这些金钱的拿来干嘛呢?要买房子,要买车子,要享受生活……

记得在和公司领导的依次交谈中他说过这样1句话:“一个优秀的男人,所追求的就是房子这么简单?他所追求的是能呼风唤雨!”的确,一个优秀的男人所追求的就是表面上的东西吗?“钱多少无所谓,关键在于一个人的档次问题!”档次?什么是档次,就是你素养,你所懂得的,你所成就的……很多,这些才是真正的实力,这些才是一个优秀的男人的所要追求的,作为优秀的男人更多应该追求深层次的东西,一个人要有他自己的内涵!从一开始裸的来,到现在即将沉甸甸的回去,惟有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就让我如此受益非浅,如此感慨万分!

大学生毕业实习个人工作总结【二】

时光荏苒,转眼间为期四年的大学生涯就马上结束了,随着大四学习任务的结束,学校的毕业实习,随着寒冷冬日的到来,接踵而至! 在本科的 教育工作中,毕业实习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它对于提高和锻炼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工作能力都非常的重要。今天这个社会,用人单位都倾向于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才,以致能尽可能快的上岗工作。

但是,在这个已经多元化全球化的社会,竞争是那样的激烈,一个只懂理论只会纸上谈兵的人显然是很难立足的,更不要说有好的个人发展前景了。所以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和交流,了解社会,增加自己的资本,以便以后毕业后快速融入社会,能够适应国内外的经济形势的变化,并且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好的处理各种问题,我便必须得把自己置身于真正的工作环境当中去了,这不仅是为了完成学校的教学要求,更重要的是不要让自己成为一个书呆子,因为大学并不是一个只是完全求知的地方。

毕业实习和之前的专业实习并不一样,因为专业实习必须要做和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而且学校各分院都会预先为学生安排几个合适的公司做选择,而这一次的实习却是自己把握,去什么样的公司工作是自己决定的,所以相对上一次的实习来讲,这一次的选择范围和灵活性都要大很多。

寒假还没到来之前,学校举办了很多场招聘会,虽然我是信管专业,但是由于自身的喜好,我已转向了会计方向。因此,适合我本身所学专业的招聘会我并没有参加,而是参加一些与会计相关的,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的招聘会,提供有审计员、税审员、评估员、咨询助理和咨询顾问等职位。

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是由中国会计泰斗潘序伦博士于1927年在上海创建的,是中国最早建立、最有影响和最具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经过多年的奋斗和努力,立信已经构筑了"审计、评估、税务、管理咨询和工程造价、会计服务"等全方位的服务体系,积累了最齐全的执业资质,包括美国PCAOB资格认证和2010年首家获取从事H股企业审计业务资质。

立信在业务规模、执业质量、技术标准和社会形象等方面都取得了国内领先的地位,成为注册会计师行业中的领头羊。2009年立信加盟BDO国际会计师事务所集团,成为全球第五大国际会计所的成员所,以实现民族优秀品牌"立信"的国际化战略。"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是立信一贯坚守的准则,独立、公正、客观是立信一贯秉持的原则,立信坚守职业道德,重视执业质量,旨在发展成为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民族品牌的事务所。

正是由于这样的品牌效应,我和我同学们都对它格外关注,想到能到这么大的一家事务所工作真是一件很体面的事情,因此,这家公司就成了我们几个志同道合同学找工作的中心。按照它的招聘流程,我们先是网上投递简历,公司对简历进行筛选之后邮件通知入试者并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下载打印好准考证以参加考试。由于我在学校已经考取了会计从业资格证和ACCA的前四门课程,所以对自己抱有很大的期望。经过一次次心跳加速的煎熬,最终我们几个都顺利的通过了面试进入招聘流程的实习阶段,职位是审计助理。

期末考试结束以后,收到通知让我们收拾好行李随时候命出差,因为从来都是听别人出差,也不知道出差到底是怎样一种感觉,会不会很辛苦,会不会很轻松等一大串的问题就充斥着整个大脑,总的来说,出差对于我,犹如小孩穿新衣服一样新鲜和高兴,我像要出嫁的姑娘天天盼着那一天的到来。

终于,公司给我了我们一个确切的时间,1月4号出差。那天早上,我和同学早早的起床收拾好去了公司,在行政办公室填好我们的个人资料以后,所长就带我们去了他办公室,然后便逐一的给我们分配各自要跟的带队老师。结果,我很幸运地被分去了我自己的家乡——开阳出差,我的同学一个去了水城,一个去了金沙,就这样,我们同行的三个人被拆散了。

实习的第一周就这样开始了,我们审计的是一家民爆经营公司和一家物资公司。由于我完全没有工作经验,于是同行的老师就让我先熟悉这两家公司的科目余额表,看看他们家的账目,然后就是帮助她填一些简单的数据、翻阅凭证、复印收集资料等工作。在老师工作闲暇之时,她也教我一些审计的实质性工作内容,比如不同的科目应该查的内容和方向、还有立信的E申通的用法,甚至在Excel的使用上都有教我。

人家都说出来工作同事都不是那么热心肠,我运气好,遇到这位同校同专业的学姐老师,对我特别的照顾,有她在,我在实习的路上少走了很多弯路。虽然老师很细心,但是我发现自己懂的东西实在太少了,现在才明白“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话啊!

实习生活在起早贪黑的忙碌中已过去了一周,这一周我们的战线上转移到了息烽。说到息烽,大家应该就会联想到温泉,集中营,辣子鸡等吃的玩的和红色旅游景点,但是工作太忙,这一切都只能与我无缘了。这次的被审计单位是赫赫有名的开磷集团,总共有好几家公司,因此这次的队伍明显庞大了好多,同行的一共七八人。但是我们并不是几家公司的审计工作同时开展,而是本着“擒贼先擒王”的原则先做产业最庞大的一家公司。

在这里,我们住的是集团旗下物业公司的招待所,吃的是食堂,工作的地方就是公司财务所在的办公区。有趣的是,这三个地方都是紧挨着,而且还两两联通,因此我们活动的范围小之又小,但这里最大的优点就是吃饭特别节省时间,午休的时间就会比在其他家公司长。我在这家公

司主要的工作就是做很多科目的凭证测试和资料复印,工作听起来虽然简单,但却非常繁琐,因为这家公司的凭证有好几百本并且足够厚,特别考验了我的耐性。

实习第三个周,也是放春节回来的第一周,由于假期给人的松懈,回来对工作有了抵触情绪,整个人完全不在状态,都是放假惹的祸啊。按照原来才行程,我和老师应该继续到开磷集团做其他家公司的审计工作,由于公司临时插入的新业务,老师被分去了遵义站,自然而然我也就去了。但是这一次的工作不是审计而是尽职调查,比审计程序简单。

对于我来说这是件特别高兴的事情,因为我还没有去过这个地方,想着借此机会终于可以一睹它的芳容,谁知高兴太早了,根本没有时间去满足自己的好奇心。驱车到了遵义在在酒店放好行李,我们被带去了煤矿山上,一路的颠簸加摆渡才到了目的地,一下车就马上开展工作查看这个煤矿的账目情况,还把所有的凭证和账簿给搬回了酒店。由于是手工账,我就得一笔一笔的录入我们所需要的数据,还得仔细检查以免出错,每天都加班到深夜,很辛苦。工作虽然很累,但是发现自己确实学到了不少东西,至少锻炼了excel的实际操作能力,很有收获呀!

接下来的这周,带我的老师由于生病她留在了贵阳工作,我就和新来的实习生两个人去了息烽开磷集团。而在开磷那边,也没有一个带队的老师,陪同我们的只有一个正式做审计助理职位的员工。老师根据我们每个人的能力给我们分配了难度适中的会计科目,我做了六个相对简单的科目,做完以后我就辅助另外两人做事,给她们复印资料,做凭证测试之类的工作,其实我的工作称不上有难度,只是量大繁琐而已。

这次的实习周记只需要写四个周,但是我的感想和体会远远不是这四个周能表达得穷尽的。不过总结下来就是,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大致了解了审计程序。

第2篇

论文摘要:目前对就业问题的研究集中在对毕业生择业方式、择业观念、择业行为、高校就业指导等方.面的描述和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上,而从传播学的信息传播角度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进行研究的则不多,也尚未提出一个较为有效的就业信息传播模式。本文提出建立就业信息传播模式并通过理论研究探讨其合理性。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已经有较多的著作,在中国期刊网(CNKI )中以“大学生就业”为检索题名,时间范围为2000-2009年10年时间,共搜索到4700篇精确匹配的期刊文献,132篇精确匹配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文献,2篇精确匹配的博士学位论文和52篇精确匹配的中国重要会议论文文献。在中国期刊网中以“大学生就业信息”为检索题名,搜索到18篇精确匹配的期刊文献,而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文献、博士学位论文文献和中国重要会议论文文献均为0篇。可见,目前对就业问题的研究集中在对毕业生择业方式、择业观念、择业行为、高校就业指导等方面的描述和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上,而从传播学的信息传播角度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进行研究的成果则不多,也尚未提出一个较为明确有效的就业信息传播模式。

1.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现状

当前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从文献性质角度划分,大致可分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政策文本和工作报告、高校就业指导和服务部门的工作总结、专门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

1.1大学生就业形势。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的夏鲁惠认为,从劳动力市场供需分析,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整体上是与劳动力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规模相适应的。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区域化发展,劳动力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也呈现出区域化特征。同时,本科毕业生的规模偏大,而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率连续数年保持增长。但全国高校毕业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研究员曹殊在《新世纪初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一文中分析指出,我国就业市场将出现买方市场的情况,社会发展快引发的社会需求变化加剧,以及高校的人才培养滞后性将诱发结构性供需失衡,导致供需矛盾加大;研究生挤占本科生、本科生挤占专科生就业岗位的挤占效应将加剧;高薪职位难求、整体职位层次下降、平均薪酬水平下降的局面将出现;毕业生求职总成本将增加。

1.2从就业政策的层面,部分学者也通过国内外的分析得出了一定的结论成果。杨伟国(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分析了欧美国家的就业促进措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通过就业激励措施等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满足需求的关键则是鼓励创业和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大学生就业匹配的核心就在于向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完善大学职业指导体系。这三个方面相关政策的提供,如日本的就业咨询与配置服务、英国牛津大学的职业服务处、美国的免除学生的贷款等具体措施是这些国家解决就业问题的办法。

于伟和郭庆童分析了西方高校的政策并且针对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他们认为,首先,西方的高校就业指导基本实现了机构专门化,提供了就业保障;其次,机构的投人力度大,在人员配备、办公条件、经费保障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从而提升了毕业生的整体竞争实力;再次,西方国家有非常成熟的就业指导模式,对学生进行全程化的、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李宏和谭远发总结了我国的解决措施,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鼓励自主创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吸纳和稳定大学生就业。同时也提出了通过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改革教育体制、转变二元制度、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形成良性的“大循环”长效机制。

1.3从高校时学生的培养这一微观角度出发,研究者们都提出了构建“全程指导”的就业工作模式。罗开礼通过对西南农业大学的全程指导模式的解读,为高校的就业指导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杨静和张庆亮通过比较中、美、德、英等国的毕业生就业指导认为,目前我国的就业指导处于边实践边改革的阶段,在机构设置,经费投人,人员队伍建设,就业指导工作理念、方式、途径等方面都明显滞后,不能适应目前的就业市场变化和要求,急需建立相对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黄洽宾则提出了在高校的平台培养模式中构建全程就业指导体系的理论。平台培养模式将大学教学内容按照人才知识结构和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划分成四个平台,这四个平台既有渐进性又有针对性,是一种独具特色、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四个平台的教学结构,积极探索和推进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完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实现大学生的梦想,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2.对大学生就业信息的相关研究

目前,就大学生就业信息方面的研究并非没有,而是从信息传播模式的角度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仍然很少,从已有的成果看,大学生就业信息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2.1在大学生就业信息收集、筛选、利用方面的研究。在就业信息收集的途径和渠道分析中,学者们的意见比较一致,认为大学毕业生主要通过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人才交流会、双选会等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和就业市场,各种社会关系、媒体,实习、社会实践,网络渠道等途径来获取信息。而河南教育学院政治系副教授季荣臣则根据以上方法总结了地毯式访问、连锁介绍、中心开花、供需见面和直接研究法等五种信息收集的方法。从信息传播的视角,余彬和潘烈认为,大学生就业信息传播方式呈现群体内部信息传递和外部辐射两个方面,并主要从内部信息传递阐释了就业信息的获取渠道。

在就业信息的筛选和利用方面,学者们的观点比较一致。苏静在对湖南省三所高校毕业生的调查研究后认为,毕业生筛选信息的主要依据有:薪酬待遇、所学专业和兴趣爱好,而对专业对口、单位发展等的要求并不高;对于单位提供的信息的明确程度,已就业和未就业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不能一概而论;在个人各方面与市场需求的符合程度方面,大多数毕业生比较自信,但也认为自己缺乏工作经验。一般来说,通过信息渠道获取的就业信息是比较杂乱的,毕业生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一个全面的筛选,选取对自己最有用的信息。季荣臣则提出了科学筛选就业信息的方法:善于对比、掌握重点、了解透彻、适合自己等。 2.2在大学生就业信息网络化建设方面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对大学生就业信息网络建设的研究比较具体,成果较多。就业工作的信息化和就业信息网络建设是根据高校自身要求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现状所提出的,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拓宽就业工作发展空间,是目前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在理论界,关于这方面有很多的理论研究与案例研究。韩伟平等研究提出建立“四位一体”的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和政府主管部门构成系统的四位,外部环境则是整个社会,共同作用于大学生就业这个整体。构建一个“四位一体”的系统服务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协助高校就业服务指导中心实现个性化服务,为学生、学校、用人单位、政府间提供快捷、方便的互动平台。余菜花等通过对河北省就业服务信息化的研究提出,虽然目前河北省的就业服务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一些问题,比如在线招聘求职信息传递不畅、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地区差距大、劳务输出管理问题突出、“就业服务网”建设落后、就业信息搜集缺乏主动性、加工深度不足、就业信息服务方式主动性不强、就业培训信息化水平较低等,并给出了对策,如加大对经济落后地区的就业服务信息化投人、统一规划建设就业服务网、主动收集就业信息、提高就业信息质量、主动推送就业服务信息、科学构建劳动保障网站、大力发展在线培训服务、培育企业化的大型在线劳动力市场等。

2.3在大学生就业信息与就业指导关系方面的研究。目前理论界对信息与就业指导也有了一定的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的李晓静就分析了就业信息渠道与大学生就业信息的关系,为就业指导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经过研究,她认为,人际传播渠道和互联网若能满足大学生的求职信息需求,将增强他们对自身的就业信心,而传统媒体渠道的信息满足,将增强他们对宏观就业形势的信心。但研究还发现,信息渠道的使用与满足之间的差异性—使用各种信息渠道可能对大学生的求职信心产生负面作用。招聘会、中介等组织传播方式并不能增强大学生的就业信心。湖南师范大学李权分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获得机制过程中的心理,他从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获得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着手,采用追踪调查和电话访问的手段,提出关于就业心理的四条假设,分别是:大学毕业生对整个就业形势感到迷茫和缺乏信心、大学毕业生对个人能力和努力缺乏信心、大学毕业生中普遍存在“读书无用论”、大学毕业生对自己就业相关的个人因素认识不足,得出以下结论:大学毕业生对自己就业相关的个人因素认识不足、大学毕业生对职业稳定性认识不足,大多数赞成“先就业再择业”。这些对大学毕业生心理的研究能够促进各个层面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上的发展。

3.从传播学视角建立就业信息传播模式的合理性探讨

3.1从传播学的角度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使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更加丰富。自从传播学这门学科形成以来,无数位传播学先辈们总结、提炼、发展了许许多多的传播模式,从拉斯韦尔的SW模式到施拉姆的模式,再到纽科姆的对称模式、韦斯特利—麦克莱恩的过程模式等,传播模式逐渐完善、复杂,考虑到的因素也越来越多。多伊齐曾引述了模式的四种明显功能:组织、启发、预测和测量在不断的研究中,传播模式被许多行业引用,但是,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构建一个合理的就业信息传播模式,却很少为业界人士所使用。这可以使大家从多学科多角度的研究中,将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更加系统的整理,可以提高人们对这一问题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另外,大学生在就业过程无疑都会收集或者接收相关的就业信息,因此,构建一个就业信息的传播模式将使信息更加具有实效性。同时,这也可以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

第3篇

[关键词] 职业生涯教育;高校发展;社会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9.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1?0028?0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指通过系统的理论教育及科学的指导方法,借助各种职业测评软件、职业测试量表等工具、结合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鼓励大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目标,积极努力地提高自己的职业竞争能力,为今后的生涯发展做好精准的定位及充足的准备。[1]从大学生个体发展层面看,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良好的择业观,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全面提升其综合竞争力;从高校建设层面上分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校科学培养未来社会精英、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从社会层面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人才市场流动的相对稳定,有利于尽早实现人职匹配的理想状态,避免社会人才资源的浪费,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2]

一、对大学生个体发展的作用

1.有利于大学生端正人生态度

古人常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当今社会,人才济济,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做出一些成绩,必须提前规划好自己的人生目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思考未来“想干什么?”“能干什么?”“怎么干?”等问题,通过一些知名人士的讲座或访谈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职业定位、奋斗目标及人生意义,使其规划自己的未来,确立人生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有助于大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的养成。[3]

2.有利于大学生树良好的择业观

大学毕业生需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择业意识,不能在不考虑未来的前提下盲目学习,要结合社会需要,个人潜质,有针对性、有准备地学习和实践。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施教过程中,会适当介绍当前就业现状及劳动市场的人才需求,大学生只有清楚这些现实情况,才能将自身发展定位与市场的需求结合在一起,促成良好择业观的形成。

3.有利于大学生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

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法的精髓在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展的入门工作,通过职业测评软件、职业测评量表的指导,让学生充分挖掘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以及价值观方面的特质。引导大学生思考自己能做什么工作,擅长做什么工作,而不是凭空设定不符合自己实际的职业目标,通过不断挖掘自己各方面的潜质和特长,才能帮助大学生尽快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

4.有利于大学生增强竞争力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明确自己所擅长的能力及挖掘自己的能力欠缺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大学生充分了解自我的能力后,不仅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更能找到与自己理想工作所要求的能力的差距,总结自己有哪些能力欠缺,从而通过努力学习、参与各种学生活动,有意识、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和锻炼自己不擅长的能力,有利于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增加自己未来求职过程中的砝码。[4]

二、对高校发展的作用

1.是高校就业工作的基本内容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高校就业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该项工作,党的十报告也提出要努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要把高校毕业生作为就业的重点扶持对象。如何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尤为重要,尤其是经济体制改革后,大学毕业生走向了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向选择的时代,高校应引导毕业生提前认清自我,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面,及早树立人生和职业的奋斗目标,才能有助于学生毕业后的顺利就业,因此,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应对当前严峻就业形势的有力措施之一,也是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特点是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而具有实际的指导作用,这种教育方式改变了以往传统思政教育中干涩生硬的培养方式,更容易得到大学生的认同和欢迎,因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广的有效载体。[5]二者在教育内容上也有一些共性的方面,比如二者在施教的过程中,都渗透着关于世界观、思想政治观、理想信念、人生价值观、法制观以及职业道德观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二者又相互补充,一方面,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人生观的形成,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推广,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普及又有助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实现。[6]

3.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高校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人才的培养,而优秀的人才是高校持续发展可依靠的重要力量。传统教育影响下,高校只注重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没有将高等教育与社会的需求有效地衔接起来,因此培养的毕业生在新的就业形势难免有些措手不及、力不从心。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可以促使大学生做好就业准备、认真规划人生发展目标,使高校培养出更多有充足就业准备的优秀人才,提升高校的整体就业率及学生个体的就业质量,从而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有利于高校品牌形象的推广,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对社会建设的作用

1.有利于人才市场流动的相对稳定

目前,劳动力市场上常常出现毕业生违约、频繁跳槽等现象,究其原因,更多的是因为大学生没有提早做好职业定位,没有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最终导致部分大学毕业生暂时找不到工作,或者工作一段时间后出现违约现象。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不仅有利于人才市场的相对稳定性,更有利于构建稳定的社会工作机制。

2.有利于尽早实现人职匹配的理想状态

人们常说“天生我才必有用”,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某个领域的专才,但关键是要找到发挥其才能的用武之地。职业生涯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尽量找准其职业发展目标,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使大学毕业生在求职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尽快完成角色转换,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领域,在合适的职业岗位上展现自己与众不同的才华。可见,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促成各类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理想状态,也能推动社会各项事业的建设。

3.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方面,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能使毕业生尽快获得梦想中的工作岗位,还能大大提高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满意度以及工作后的幸福指数。另一方面,因毕业生的求职意愿明确,就业后稳定性强,可以使用人单位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降低企业在招聘环节及后续培训管理方面的运营成本,有利于企业的快速发展。从这个角度上讲,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促使毕业生求职,用人单位高速发展的良性循环,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福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7):3.

[2] 赵永春.大学生职业决策与职业生涯规划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3] 刘晓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因素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6):49-51.

[4] 莫华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研究学术期刊[J].出国与就业,2011(4):35-36.

第4篇

【关键词】商会 大学生 功能研究

以上分析的确也指出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所在,对科学的解决大学生问题提出了很好的思路,近些年来,通过政府、社会、高校的不懈努力,从转变大学生就业思维到转变社会就业观念,方方面面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上也取得了很可喜的成就。但在众多的解决途径中,有一股力量悄然崛起,虽然还没有被广泛推广,但作用已经不可小觑,这就是商会对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帮助和推动作用。

在百度上输入关键字“商会组织和大学生就业”,相关结果约208,000个,高校与商会组织合作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商会组织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个很好的一条渠道。但是相关方面的研究确实乏善可陈,在知网上输入关键字“商会组织和大学生就业”,搜素的结果竟然是0条记录。因此,研究商会组织的功能和性质,了解商会组织在社会、企业、政府之间的定位和作用,进而,研究商会组织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所能做出的积极作用,对于大学生就业无疑是打开了另一扇门,是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实践调查、归纳总结等研究方法,从公共管理和社会学的角度,通过分析民间已经悄然兴起的商会组织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优秀案例,旨在为这些自发的民间行为提供理论支撑和案例导引,希望更多地政府部门、高校、社会注意到这种力量,也为更好的挖掘大学生就业渠道提供更为广阔的思路。

一、商会组织的性质和功能

为性质和功能定位方便,按照商会组织产生的方式,商会组织可以分为两种:

自上而下形成的半官方半民间商会,例如从全国性的到各级地方性的工商联组织,挂靠在政府机构的行业协会等。这类商会组织是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产生的,是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由最初的完全官方主导到目前的半官方半民间性质,政府在商会组织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提供了第一推动力,这是中国转轨经济中行业协会产生和发展的独特之处。因此,在性质定位上,这类商会组织是带有政府色彩的,有政府公共管理机构的性质。

在功能定位上,这类商会组织作为政府主导型的民间组织,一方面和政府机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另一方面在信息、融资、培训、争取企业权益等方面又有服务企业的特有功能,是官方和企业的双重代言人。

自下而上形成的民间商会,例如多如牛毛的老乡会、同乡会、行业性专业性团体等。由于这些商会组织是“自下而上”自发成立的,形式上是自由组合、自愿参加、自愿发展的民间组织。这类商会组织的性质是非官方的、独立的,运作方面完全靠会员会费和赞助开展,具有非政府性质,一般不直接承担政府部门职能,也不干预企业行为,但与政府和企业都保持良好且紧密的关系。

在功能定位方面,这类商会组织更多具有服务企业的功能,在维护业界权益、行业自治、中介服务、兴贸促商、民间外交、协政参政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基于商会组织在政府和企业之间有这样的性质功能,因此,商会组织有自觉参与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主动性。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方面,很多商会组织表现出很强的自主性,所进行的活动,一方面为企业选用、储备人才作出努力,一方面也是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

二、商会组织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如何更好的发挥作用

(一)商会组织作为公益性组织,应该在承担社会责任、公益活动方面有着足够的原动力。虽然大多数商会组织属于非盈利组织,但是由于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很多商会组织对这项工作表现为动力不足,没有积极性。商会组织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上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商会组织积极行为往往在政府机构的促使下,或者在新闻媒体的号召下,或者是作为一项社会公益活动而兴起的临时性工作。常常是一时热情有余,而持续性不足,更不能形成常规的行为。

(二)解决手段过于单一,方法方式有待改进,商会组织帮助大学生就业的很多方法是召开人才招聘会,直接提供就业岗位给高校等等。实践证明,这些手段有效的促进了大学生的就业,扩展了大学生就业途径,但只会带来短期效应,并不能满足一直存在的大学生就业困难。商会组织应该积极拓展渠道,丰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除了提供就业途径和就业岗位,还可以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培训基地,通过进入企业调研等方式,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针对性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岗前培训,这样既能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又能帮助企业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

(三)没有后期的跟踪监督体系。往往是把人引进企业后就万事大吉,至于后期的人才流向,人职是否匹配并不在考虑之列。商会组织应该建立毕业生到企业就业后的后期跟踪体系,不但可以跟踪调查大学毕业生到企业后的就业去向,职业取向,还可以得到企业第一手的用工特点,起到中介桥梁服务社会的作用。

第5篇

随着经济趋势的变化及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与扩招,大学生就业问题出现了新的形势,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各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促进学生就业,各高校就业中心都已经从传统的毕业分配手续办理转为针对性的职业咨询手段。但目前许多高校的职业咨询工作都是处在摸索阶段,这种实验性的指导方式,在整体的就业工作中还存在诸多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阶段。本文拟从职业咨询在高校中的现状、必要性及困境等角度分析,尝试提出一些职业咨询可以应用在高校的方法和手段,以便能够更好地将职业咨询与大学生就业工作相结合,从而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

职业咨询;大学生就业;双向选择

随着高校的扩招和高校就业体制的改革,每年都有几十甚至上百万的大学毕业生未能实现就业。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大学生就业难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就业需求呈现多层次性,但同时又缺乏职业化素养,这种多层次的就业需求和较低的就业满意度也对大学生职业咨询提出了需求。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教育;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式也由统包统分改为现在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大学毕业生人数剧增与新增用人岗位数量有限的矛盾,以及大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脱节等导致了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大、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象。

一、高校职业咨询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必要性

(一)职业咨询的含义职业咨询(Careercounselling)是包括求职、就业咨询、创业指导、人才素质测评、职业生涯规划等一系列相关业务的人力资源开发咨询服务。职业咨询已经成为大中城市白领职业定位的重要标准,他们把自己关于职业蓝图方向不明的种种困惑交给职业咨询专业人士,由专业职业规划师运用职业规划专业知识、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为客户提供寻找职业以及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有关问题的建议、信息和帮助。

(二)高校职业咨询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必要性1.推广高校职业咨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和谐社会的前提就是和谐就业、和谐生活,职业咨询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不仅能更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成功完成自我探索,实现自身价值,更加能帮助那些自信障碍、特别学生或者贫困学生成功实现自己的价值,咨询不仅能够深入内心,更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树立成功就业、积极就业的信心,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2.推广高校职业咨询是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需要。从学校来看,就业压力的频频来袭导致学生在整体就业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迷茫,当他们还没有完全接触社会的时候,某种程度上是需要进行适应社会的、具备持久就业竞争能力的培养的,而达到这一要求在某种条件下就需要职业咨询一类的个体和团体辅导来使学生最大限度促进自身的成长与潜能开发,在咨询过程中了解到学生的自我兴趣、性格特质等等。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评估、目标管理的过程,大一就开始进行相关职业咨询的介入,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的职业咨询服务,并且能够帮助并指导学生提高持久性就业能力。3.推广高校职业咨询是学生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从学生方面来看,他们在高中阶段对职业认识还处于朦胧状态,很少考虑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倾向,仅仅是为了上学而上学,到了大学之后专业的分配也是非常模糊的,学生有时会对专业产生迷茫感。社会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大熔炉,而职业观念是—个渐进的过程,学生需要职业咨询机构能够指导自己逐渐认识自己并合理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个体成才、提高就业力。职业咨询是一种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类职业发展询问的渠道,可能咨询不会帮助学生找到具体的工作,但是却能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建议,而这样的建议是符合和适合学生发展需求的,因此高校职业咨询对于学生个体而言是有必要的。

二、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咨询的困境

诚然我们知道职业咨询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但是在高校中大部分职业咨询师都是由高校负责就业工作的老师担任,职业指导的专业知识主要是靠自己学习和岗位培训与经验积累的,由于个人主观和工作环境因素,且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快速,就业形势日趋复杂,职业咨询师的能力和素质发展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的。1.缺乏科班出身的职业咨询师。职业咨询是一个需要多学科知识支撑的交叉学科,我国目前还没有设立有关职业咨询的专业方向,因此从事职业咨询工作的人极少有专业相关背景。目前高校中从事职业咨询的老师专业教育结构多数具有管理类专业背景,而具备教育学、心理学专业和创业实践背景的老师比例却非常稀少,其他如心理学、咨询学、法学等更少,使得职业咨询师知识掌握大大缺乏。2.专职职业咨询人员数量少、工作量大。随着毕业生人数的连年增长,我国201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已达到745万人,这样一个庞大的数字明显给职业咨询带来很大的负担,单纯辅导员的配比估计都会达到1比近200的比例,更何况如此专业的领域根本不是辅导员能够完成的,因为我们可以看到眼前最为迫切的一个现实就是各高校职业咨询所配人员都远远不足。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各高校都在积极采取各类措施以推动大学生就业的进展,辅导员自然而然成为任务的承担者,工作量变得非常大。同时,各高校面向大学生先后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引进《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教材,组织“职业规划大赛”,开展职业规划活动等,进行职业指导。但部分辅导员是无法完成工作的,需要一定数量的专职职业咨询人员,因而建设一支具有专业的咨询指导能力、心理辅导技能、社会形势的分析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的专职职业咨询人员队伍就变得迫在眉睫,否则也将影响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三、高校开展与推动职业咨询的可行性方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学生在就业认知上趋向于多样化和复杂化,导致在就业意识、择业选择标准和行为等方面表现出复杂的倾向,为了更有效地开展职业咨询,也为了使得职业咨询能够真正在实践中得以应用,我们尝试用不同方法,真正做到脚踏实地的为大学生就业工作服务。1.尝试多样化职业咨询方式,努力实现全员覆盖。由于专业职业咨询人员的欠缺以及专业背景的受限,高校可以努力尝试提升职业咨询人员自身素质的同时,尝试性开展多样化的职业咨询方式,打破传统的“1对1”模式,实现团队化、任务化的咨询方式,不仅可以使得咨询人员自身任务量的减轻,更加能够扩大职业咨询的覆盖领域,使得更多大学生能在就业咨询中得以收益。原有高校中通常都会采取一对一约谈的方式进行职业咨询,这样的方式是最为深入和实际的,但是我们也在过程中发现了一对一约谈的弊端,就是它只能被动解决那些出现在大学生个体身上的就业困难,而无法解决众多大学生的迷茫问题。往往迷茫的同学是缺乏主动性求知的,因为高校必须要拓展职业咨询的方法和途径,不断创新,小组座谈、团体约谈这样的群体方式都可以帮助职业咨询扩展领域,也达到了就业工作人员主动出击解决大学生现实就业问题的目的。2.创新提升职业咨询水平,主动探索职业咨询工作新模式。随着新媒体与互联网的介入,网络、宣传册、模拟招聘、就业创业实践基地等积极有效的方式越来越早地渗入大学生的生活,例如:开设多场全校性的指导讲座,吸引低年级学生的参与;举办模拟招聘,邀请企业和政府的专业人士来校开设,模拟整个招聘过程;设立就业创业实践基地,鼓励在校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院系辅导员老师、专业教师的作用。通过团体类各项职业咨询我们会及时发现学生动向,定期总结过程中突显出来的新问题、新趋势及时做出工作方案响应,从而更进一步提高职业咨询工作的实效性和应用性。例如:采用职业测评软件作为开展职业指导的工具,能够用最少的人员为最多的学生提供参考意见。通过网络在线问答和咨询活动,可以将普遍性问题通过集体信件统—进行回答,方便以后的同学查阅,能提高单位时间效率,充分解决许多高校人手不足的问题。

总而言之,高校职业咨询的扩大化应用是适应大学生就业新形势的必然趋势,而这种方式的应用相信会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成功就业产生重大意义。职业咨询的动态性、长期性、社会性特质能够给大学生提供有广度和深度的有效思考和引导,从而不断促进大学生实现成功就业。

参考文献:

[1]周清华,张光旭,等.团体咨询对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J].职业教育研究,2008,(1).

[2]苑世芬.大学生心理辅导中面谈技术的运用[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3]郑纯,林逸冰,等.心理咨询约谈在就业指导咨询服务中的应用[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

[4]刘占年.高职教育核心职业能力分析[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8,(01).

[5]夏星,何艾兵,龙艳.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调查与思考[J].理论月刊,2007,(08).

[6]刘艳杰.大学生职业指导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08).

[7]周小金,伊文斌.浅谈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定位与方法[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7,(02).

[8]石永昌,吴现波.关于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7,(04).

[9]张焱.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10]程绪彪.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池州师专学报,2007,(01).

[11]李国章,谢珊.浅谈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的素质要求与培养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7,(05).

第6篇

【关键词】就业指导 就业观 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02-01

1.大学生就业观念不当

大学生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们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大多数学生都希望到生活条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大城市、大公司工作,而不愿意到急需人才而条件艰苦的中小城市及基层单位工作,高期望驱使毕业生总是向往高薪资,高起点,高物质回报率,并一厢情愿的对用人单位提出种种要求,将自己的就业目标定得很高,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单位也不愿意降低就业期望值,因此,就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利用班会对学生进行引导,列举一些我校前几届学生就业时出现的就业观念错误,而导致就业失败的案例,与他们共同分析失败原因,总结经验教训,防止出现类似问题,并鼓励学生正视现实,改变认知,为就业做好充分心理和思想准备。

2.我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对策

2.1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我校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与其他高校相比还存在差距,但我校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职业特点,非常重视对学生就业观和价值观取向的引导,在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培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上加大培养导向。对刚入校新生进行职业引导,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使学生在入学初就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准确地定位,使自己有目的的进行学习,并把她们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记录到学生学籍档案中,为用人单位提供今后培养方向,从而让学生在思想上对就业有一个充分认识,了解将来就业形势,就业压力和从容面对就业困难的心理准备。

2.2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

大学毕业生是学校生产出的“教育产品”,在教学活动中,我校加强实践环节设计,为学生创造机会与用人单位接触,通过认知实习,课间实习,临床实习,社会实践,改革教学模式等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其做法是由原来2+1教学模式,改为1.5+1.5教学模式,让学生早日介入本专业,为就业早做准备。我校护理专业还加强了实验室建设,实验室24小时对学生开放,有专业老师辅导,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对本专业涉及领域的知识,加深理解,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2.3实习生经验交流

我校每年为即将走入临床实习的学生安排一场专题实习经验交流会,邀请在岗实习学生讲诉她们实习经验,心得和体会对即将踏上临床见习岗位而产生惶恐,茫然的学生做一方向性指导,从而减轻她们的心理压力。

2.4加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开发性,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我校非常重视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每年我市举办的大学生就业招聘会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和老师参加,并现场加以指导,使学生通过招聘会形式了解当前就业形势和就业现状,求职技巧及面对应聘人员时沟通的技巧。在大学生就业已经市场化的情况下,我校加快了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创新性的提出了(技能+特长)*态度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其综合素质,通过几年来的培养,我校学生受到了全国多家实习医院的好评。同时我校还加强了基层院系及相关专业人员的联系与沟通,建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对实习基地的开发已经扩展到省外,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举办大型供需见面会和专场招聘会,既加强了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又降低了毕业生就业成本,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

3.就业信息跟踪调查

就业指导是一个系统化的职业指导,从培训、咨询与信息反馈,我校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指导体系。畅通的就业渠道是我校毕业生就业率高低的基础,我校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充分发挥信息采集、就业政策与职业咨询、择业技术、技巧指导等功能作用。与麦可思公司合作跟踪调查已就业学生,及时了解医院具体用人需求以及应届毕业生工作情况,以掌握第一手医院需求信息和医院反馈信息,为提高学生就业率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7篇

【关键词】就业质量 艺术设计 毕业生

高等职业教育经过黄金十年的快速发展,高职毕业生的数量持续增加,随之而来的学生就业问题就摆在大家面前,它不仅关系到普普通通的百姓家庭,也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作为高职毕业生的一部分――艺术设计类毕业生,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怎么提高高职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就业质量就成为必须思考的问题。

1. 就业质量的内涵

就业质量,最早是由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其内涵非常丰富,在国内不同的学者也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而对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是指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获得的工作情况及其自己对获得工作的满意程度。而衡量就业质量标准比较丰富,常常可以从毕业生的工作收入、就业单位性质、专业对口程度、工作地点与环境、个人发展前景与对工作的满意程度、家庭和社会的认同程度等方面进行衡量。不过,就业质量常常呈现出动态变量,在毕业生就业后,衡量就业质量的工作收入、个人发展前景等等标准随着毕业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体现出就业质量的丰富内涵。

2. 高职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就业现状

根据麦可思《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中指出, 2011 届大学毕业生中,高职高专有63%的人认为目前的工作与自己的职业期待不吻合,其中,艺术设计传媒大类的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最高,为54%;2011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门类是生化与药品大类(92.5%),最低的是艺术设计传媒大类(83.2%)。可见,作为艺术设计传媒大类中的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在就业数量和质量上都不容乐观。从就业质量的角度来看,艺术设计类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不高,亟需教育工作者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3. 提高就业质量的途径

3.1提高高职院校的职业性,培养出具有职业能力的优秀毕业生

要提升高职艺术设计类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各个高职院校就必须在“职业性”上下大功夫。首先,根据艺术设计类不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和专业技能的发展要求,确定自己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随后,通过学校三年的教育,让学校的“职业性”在毕业生的身上体现出来,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职业岗位的接轨,为高质量的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其次,高职院校要具有超前的目光,要紧盯社会市场需求,通过与行业内部的交流、专业企业走访以及劳动市场调研等多种渠道,了解不同行业的人才供需情况,掌握市场所需人才要具有的各项技能、素质特点作为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培养目标,为社会各行业培养一线需要的具有职业能力的优秀毕业生。

3.2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就业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核心就是提高学生就业的关键能力,正如人们常说的“一招鲜,吃遍天”。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首先,可以通过以兴趣为突破点的学生特长训练来实现。以学生感兴趣的专业内容为亮点,吸引学生的关注,通过结合工作过程内容,总结某一环节所需技能,训练学生这一专业技能,作为学生的专业特长,为学生的就业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其次,可以通过实战模式的考核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比如来提高学生讲解自己设计方案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等,通过考核方式的改变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最后,可以根据社会需求来调整同一专业下的不同专业方向,以专业方向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和专业性,进而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通过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学生具备了相关的专业技能,高质量的就业对学生来说成为容易的一件事,就业质量的提高也就水到渠成。

3.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现“五化”――层次化、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

第一,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程化,从大一开始到毕业全部时间,不间断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入校时的专业教育到大三时的应聘教育如自荐信的撰写、应聘时的心理、应聘时的语言表达等等,从始至终,全程化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第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层次化,就是根据不同的时间段进行不同内容的教育以及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进行不同的职业生涯教育,杜绝拔苗助长及性别歧视的职业教育;第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全员化,上至学校校长,下到学校普通员工,都要为学生就业服务。第四,实现职业生涯教育专业化,可以通过学校专业教师和聘请行业专家及职业指导专业人士等等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第五,职业生涯教育信息化,根据绝大部分学生拥有手机的这一特点,可以通过校园通、微信等现代信息传播手段进行各方面的信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学习,学生对自己职业定位更加准确、自我规划更趋于合理,便于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提高高职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就业质量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作,受到社会、学校、家庭、学生个人等等各方面的因素影响,对此,各个高职院校要及时转变教育理念,突出就业服务意识,提高就业质量,推进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择业;心理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111-02

在现代社会的大环境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飞快,扩招力度大大增加,除本科院校大学生外,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人数也迅速增长。从近两年大学毕业生人数来看,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约660万,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80余万,2013年约为700万。庞大的数据让很多高职院校毕业生感到“压力山大”,就业问题也已经成为大家都关注的焦点,就业情况好的专业人满为患,就业情况差的专业人数急剧下降。

一、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择业心理分析

每年的六七月份,很多毕业生就会开始为自己的工作着想,大家都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好的工作,这样自己的学习生涯也就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此时,他们的心理状态就成了影响就业的重要问题之一。在择业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如下:

1.自我矛盾。在即将毕业之际,毕业生们会面临着种种压力,期望参加各种各样的竞争,但又没有勇气。毕业生自己的目标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很大反差,这就使很多毕业生会有自我矛盾的心理现象。

2.焦虑。找一份自己喜欢并对口的工作是每一个大学生的愿望,这是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点。当今社会较为复杂,很多毕业生在多种多样的选择、诱惑面前表现得无所适从,不知道选择哪个方向发展才好,这个选择决定自己的未来;有的对自己的期望过高,没有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岗位;有的急于求成,不惜一切代价,结果选择了一个不适合自己的工作;有的担心自己没有“背景”,什么都比不过别人。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焦虑心理。

3.依赖。中国有一句古话“皇帝不急急死太监”,面临毕业和就业的问题,部分毕业生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不会自己主动地参加相关的招聘会、人事招考等,更不会主动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才能,赢得用人单位认可,而是寄希望于社会、学校和家长,寄希望于政府就业主管部门,严重缺乏就业择业的主动性,依赖性太强,最后让自身处于最不好的被动状态。

4.自傲。虽然高职院校只是专科学校,但是在这样的学生群体中也有一部分学生会居功自傲,受一些不好的观念影响,以“天之骄子”自居,自以为是。这样的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情况,这就给用人单位不好的印象,从而造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

5.自卑。与自傲心理相反,有一部分毕业生会过低估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觉得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大专生,现在工作很难找。先不看外部条件,毕业生自己在心理上给自己造成了很大的负担,毕业生在就业择业之际不能自傲,但是也不能缺乏自信,如果不能适时地展现自己的才能,可能就会错失良机,后悔不已。

6.挫折。高职院校采取的是全日制教学的方式,在毕业之前学生都是在校园中生活,这就导致学生生活阅历少,没有经受过大的或者是严重的挫折考验,面对就业的失败,或在工作中遇到麻烦事情,就会冲动,极端一点的甚至会遇到一点点挫折就辞职,挫败心理被放大很多倍,此时毕业生就会感到失望、悲观的心态油然而生,他们对自己将来的发展也会慢慢失去信心,或破罐子破摔、不思进取。

7.攀比。目前国家在不断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导向力度,有很多机会可以让大学生到基层就业,但是在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中还是有一部分不愿意到基层,对自身条件缺乏客观的分析,考虑问题不切实际,不会想想这个岗位是否适合自己,而是在不适时的情况下与他人攀比,从而错过好的学习锻炼机会。我国高职院校教育体制还不能完全实现大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顺利过渡,以致有的学生不知从何入手,这也是大学生择业心态不正常的直接原因之一。

二、努力方向和改善措施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他们人生发展中的一次重大转折,为了符合就业岗位的标准,不仅仅要有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还要过硬的专业技能,另外,还应该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所以,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毕业之际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勇敢地迎接挑战。要想做这些准备,这就要求学生本人、学校、家庭和社会这几个方面共同努力。

1.学生自身方面。(1)加强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为自己的“未来之路”打好基础。自信是建立在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技能之上的,先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充分调动自己的潜力,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再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操作技能强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一大优势,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要想树立自信心,就必须把专业技能学好。(2)职业生涯规划。在制定个人的职业规划时,要根据个人的需要兴趣和爱好、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等,制定符合自身愿望并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要从全方位将自己的未来规划好,尽可能在最大限度上去实现自我价值,实现社会价值。(3)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来不断提高自己职业素养。通过多种渠道来寻找实践机会,通过不断地实践不断地积累经验,来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4)做好就业心理准备。不是每个人都能顺顺利利找到自己喜欢又适合自己的工作,在择业时碰壁是在所难免的,毕业生们应该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和认知,不仅仅要了解自己的优势,也要清楚自己的弱点。另外,在就业择业过程中遇到困难不要紧,要及时进行反思和总结,吸取经验教训,在下一次机会来临时不犯同样的错误。

2.学校教育方面。(1)高职院校应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就业观。(2)向毕业生开展缓解就业压力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通过多种渠道帮助毕业生改善不健康的择业心理。

3.家庭方面。家庭教育应该配合学校教育,鼓励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家长在子女择业问题上不应该老是挑剔,应该主动安慰和鼓励,带头克服那些传统的就业观念,引导子女形成“劳动即就业”、“找工作靠自己的实力”的观点,鼓励自己的孩子参与社会中的良性竞争,避免对其冷言冷语、施加压力,避免恶性循环。

4.社会环境方面。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加强就业市场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不断完善市场机制,为所有想就业的人营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严守相关纪律,杜绝一切“走后门”现象,促进就业工作规范化、法制化,保证就业市场公平竞争。

总而言之,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择业的过程中,建议毕业生们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目标,在毕业之前抓好专业知识和技能,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竞争意识,克服矛盾、焦虑、依赖、自傲、自卑、挫折和攀比这些不好的心理。在毕业生个人、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下,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消除就业择业时的心理障碍,让他们能够在社会上发挥自己的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宋海萍.指向职场环境适应的大学生心理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09,(11).

[2]沈扬,刘新强,梅红平.大学毕业生不良就业心理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6).

[3]田爱民.新的就业压力下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余自我调控[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7,(01).

第9篇

关键词:高校;生源危机;对策

Abstract: matriculate crisis is not a local phenomenon, at present in all provinces and cities are rife, the disadvantaged college is particularly outstanding, and its reason is various, lead to influence at risk, how to turn crisis for vitality, the summary is four o, namely for accurate-accurate positioning; Ask rose-improve quality; O turn-transformed development mode; O-running, pursue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university; Matriculate crisis;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世纪未开始的高等教育扩招,使我国高等学校的数量和在校生人数迅速增加,高等教育由此从精英化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总规模由1998年的108万人迅速升到2009年297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4%以上,在我国高等教育急剧扩张的过程中,由于新校的不断涌现,资源的严重不足和竞争的加剧,出现了不少弱势高校,随着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的大幅度减少,危机显现,它的生存状态堪忧,由弱势高校引发的问题日益突出,必须予以高度关注。

一、弱势高校及其生源危机的现状

所谓弱势高校是指高等教育系统中已经产生并有可能继续产生的一批高等学校,因其存在着办学条件相对薄弱,战略选择失误和经营管理状况长期不能得到有效改进等生存与发展障碍,面对日益恶化的外部环境,在高等教育竞争中处于明显不利的地位,这类高校构成的群体即是弱势高校群体,与优势高校和强势高校相比,弱势高校普遍存在着办学条件相对薄弱,办学理念滞后,战略思路模糊,总体竞争力不强,公众认同度不高以及生存和发展前景暗淡等典型特征[1]。这类弱势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处于较低层次,它包括一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和相当部分的高职高专。

自1999年高校扩招后,高考报名人数开始了长达10年的迅猛增长,但在2008年,高考生源达到历史最高的1050万人开始全面下降,2009年高考人数首次下降至1020万人,2010年这个数字降到957万人,今年又比去年减少了24万人 [2] 。几年前,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就受到降分录取新生及新生报到率下降问题的困境,生源危机已初露端倪。以江苏为例,2001年到2004年三年之间均降分录取的地方一般院校有近10所,地方一般院校降分幅度均在20分上下,最多的需要下降30分才能勉强完成招生计划。2007年福建省15所高校在本一批首轮投档出现零生源,一志愿投档后,文理都有接近半数的学校生源不足,缺额计划数都达到三分之一。2009年,河南省本三批招生中近半数院校一志愿生源不足,有三分之二的学校文理科志愿生源不足,计划缺额数占到该批一志愿缺额总数的90%以上。2010年河南本科二批六成高校一志愿上线数不足,文科54所,理科63所院校出现了零投档,专科批次零投挡现象更不在少数。河南省2011年专科招生计划19万人,填报志愿仅有10万人。山东2011年专科录取线降至180分,仍有4万多招生计划落空,有关专家预测高考人数的下降趋势将持续至2018年。

二、生源危机原因及影响

(一)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减少。

多项专题研究表明: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将逐年减少。国家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对2000―2050年我国高等教育学龄(18―22岁)人口变动趋势进行总体分析后预测:我国高等教育学龄人口基数将在2008年达到峰值(12488万人),以后将呈逐步下降趋势,到2020年,将下降到8208万人[3]。

另据教育部《200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9年全国普通高中14607所,比上年减少599所;招生830.34万人,比上年减少6.67万人,下降0.8%;在校生2434.28万人,比上年减少42万人,下降1.7%;毕业生823.72万人,比上年减少12.34万人,下降1.48%[4]。

(二)大学生就业困难,入学愿望与入学能力持续弱化。

首先,由于物价指数持续上升,我国多数家庭的收入水平不升反降,这极大地削弱了中低收入家庭的高等教育支付能力,相应地弱化了其高等教育入学能力。再加上学费标准居高不下(目前,即便按照国家核定的学费标准,我国高校收费也远远超过了经济发达国家年均学费占人均GDP20%的比例,达到40%到50%,这远远超出贫困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这使上大学这一原本是缩小贫富差距、构建公平社会的桥梁变成了拉大贫富差距、加剧社会不公的途径),我国相当一部分家庭实际上已经无力购买高等教育服务。虽说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力图解决贫困家庭子女上大学的问题,但可以预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因贫困而无力上大学的问题还将大量存在,在某些地方甚至会进一步加剧。

其次,持续恶化的就业形势打击了普通家庭投资子女高等教育的愿望。现代高等教育说到底是一种投资,就业率是学生毕业后对他们预期的教育投资回报的一种测量手段。研究发现,自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呈逐年走低的趋势:2001年尚能维持在70%以上,2002年下降5.3个百分点,为64.7%,而到2003年扩招后第一届本科毕业生走向就业市场时,就业率快速降到50%,比上年下降了15个百分点。[5]进入2008年后,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2009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总量达611万人,据最保守估计,近200万大学毕业生未落实就业岗位。[6]再考虑到2008年及此前累计留下的失业大学生,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严峻程度可能已远远超过一般估计。大学毕业生起薪水平的不断降低从别一侧面表明了高等教育投资收益呈不断降低的走势:据调查分析,1998届本科毕业生的平均月薪为1085元左右,2003年为1516元左右,看起来是增长了,但考虑到这期间工资年均增长近12.4%以及通货膨胀等因素,实际上明显下降了。2009年以来,大学毕业生的薪酬待遇呈进一步下滑态势,本科生月收入降到1846元,降幅为12%左右,有调查发现,大学毕业生的年均月收入甚至出现了略低于农民工的情况。[7]

(三)高等教育竞争国际化,世界高等教育正向中国大进军。

中国是最大的生源市场,吸引了不少外国教育机构到中国招生和在中国办学等不同方式与中国高校争夺生源。越来越多学生选择出国加剧了生源缩水,多年来中国到美国留学生以读研究生为主,但近年来赴美留学就读本科的中国学生越来越多。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的数据,2008―200年,在美国的中国大陆留学生人数为98510人,比上一学年增长21%,而且其中读本科学位的中国学生增长了两倍多。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倾其积蓄供子女留学海外,据相关统计,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中,放弃国内中高考转而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正以年均20%的速度增加。

生源危机导致的影响,直接关系弱势高校的生存,首先反映在学校财务危机上。如果说前几年我国多数弱势高校仅仅面临一定程度的生源短缺危机,现在相当一部分弱势高校已经可以说是深陷生源短缺的困境了。由于缺乏其他经费来源,在学费标准不可能大幅度提高的背景下,生源短缺就意味着学校财务陷入严重危机;招不满学生就意味着其服务得不到充分购买,收不到足够的学费,学校的财务风险必然会大大增加;很多学校通过增加银行贷款扩建的校区,一旦招不到新生,连支付利息都会成为沉重的负担。尽管如此,由于学校的摊子已经铺得很大,各方面资金依然会非常大,增收带支的成效非常有效,学校财务将陷入入不敷出的窘境。其次引发学校的生存危机。对弱势高校而言,生源短缺既是学校生存与发展陷入困境的结果,也是学校即将面临更大生存与发展困难的信号。学生的减少会使相关专业的规模效益大幅降低而无以为继。由生源短缺引发的财务危机会使学校减少教师岗位,降低教师的收入待遇,消减课程及培养项目,减少教学仪器设备的采购。这样,学校将难以改善办学条件,不仅难以吸引优秀教师,很可能会不断流失教师,学校的士气会下降,提供优秀教学工作的能力将进一步减弱,毕业生就业状况会变得更加糟糕,社会声誉变坏也就自然而然了,于是更难以招到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前几年大规模扩建了新校区、引进了人才的学校来说,招不到足够多的学生就意味着产能过剩。这又会进一步加剧弱势高校的薄弱程度。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学校关闭停办,被淘汰。一年前,原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随着人口基数的下降,某些高校特别是某些民办学校和独立学院离破产可能不遥远了。”[8]专家的预言绝不是危言耸听。

三、弱势高校发展对策

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高校扩招,最后导致生源大幅度减少。这不是一个局部现象,目前在全国各省市都普遍存在。弱势高校尤为突出,如何应对,这是不可回避的现实。不少专家学者对此提出了调整发展思路,找准自身定位,注重内涵发展。广州大学软件学院招生办主任李雯说:“民办高校切不可为求生存而放弃质量,要强化管理,利用民办的灵活机制提高有限资金的利用率,我认为生源危机因素是多方面的,不能就一个因素去分析,需要四求即求准、求升、求转、求特,倒逼转型发展。

(一)求准,就是定位准确。一所高校的定位很重要,这是一所大学改革与发展的基本依据。首先弱势高校要理性定位,必须站在战略发展的高度,结合自身的实际,依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在充分论证和反复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共识,选准所处的位置和扮演的角色,为特色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弱势高校理性定位,必须考虑地方的特点与需求,为区域经济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此,方能得到地方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从而在地方区域中办出地方特色,进而在高校之林彰显自身特色,如果盲目追求综合性,大而全就可能失去原有的优势和特点。实际上学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也是专家,在对高校进行打分、排队和评价。学生个体需求是否一样的,比如说智力因素、个人爱好,还有他愿意花多少钱,都决定了对学校的选择。危机也是生机,只要能够准确定位,明确目标,不断对学校办学理念、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适时调整,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应变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培养未来的学生肯定会受社会欢迎,高校就不会重新洗牌。

(二)求升,就是提升办学质量。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认为,对高等教育而言,生源危机也是一种契机,提高办学质量应成为高等学校未来十年的最重要的目标。[9]刘延东国务委员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全会上强调,坚持走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10]。树立科学的质量观,一是多样化的质量观,就是高等教育要为社会提供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的教育,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教育而设立的质量标准,如果只讲一种,弱势高校就没有生存余地;二是以人为本的质量观,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标志。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人人成才的理念,将学生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要树立学生评价为先的理念,把学生评价作为衡量办学的依据。

(三)求转,就是转变发展方式。前几年,大学持续扩招,有的高校走的主要是规模扩张的粗放式发展路子。高校之间的竞争,主要集中在规模上,不少高校一般规模在2-3万人,有的高校规模高达6-8万人,而很少有办学质量比较,随着生源危机的出现,办学能力逐渐成为考生择校的重要因素。过去“大而全”的粗放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用。应尽快加强内涵建设,培育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克服同质化倾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握好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的关系,培育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与办学模式,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内涵建设上来,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根据不同时期自身发展特点和要求,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开展各项内涵建设,以提高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为中心任务,不断夯实内涵发展基础,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四)求特,就是求办学特色。办学特色是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优质的、稳定的教学风貌。办学特色不是总结出来的而是办出来的,大学特色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积淀的过程。前几年,有的高校随着扩招浪潮,追求专业大而全,学科涵盖七、八个门类的学校很多,有的多达10多个,而这些专业通常差别不大,甚至完全雷同。与此同时却发现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自身原有的特色却逐渐在丧失,在发展专业的过程中也没有形成自己新的特色。要追求自身办学特色,必须切忌互相攀比,求全、求大、求高。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人强我特。一方面,要继承优良传统;另一方面要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打开办学之门,看看社会上需要什么就干什么;其三弱势高校大多处在中小城市,突出服务“地方性”,人才培养“应用型”,为地方服务不等于降低水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校也可以办出高水平,每个层次都能产生一流的学校。

参考文献:

[1]贾永堂: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弱势高校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10(3),23-24页

[2]姜乃强:高校面对生源减少挑战[Ⅳ]中国教育报,2011-6-9第一版

[3]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7页

[4]闵维方等,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32页

[5]原春琳: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同比基本持平[N]中国青年报,2009-7-9第一版

[6]姜葳:毕业生工资等同农民工:专家建议高校按市场需求确定专业和招生规模[N]北京晨报,2009-9-9第2版

[7]赵婀娜等:生源危机倒逼发展转型[N]人民日报,2011-8-5第1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