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4:53:09
导语:在中职电子技术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通信电源专业课程群的总体规划,课程群划分的标准与其他通信专业方向划分类似,都是以能否适应通信企业的需求为导向。高职通信电源专业开设了通信电源设备维护方向和开发方向。通信电源和电子技术课程联系化教学设计规划首先应在通信电源设备维护方向尝试,因为高职学生以后就业方向就是上岗应用。在经过实践后,开始向通信电源专业方向其他知识关联的方向延伸,最后扩大至其他通信专业教学的范围。对跨课程联系库的项目资源进行通盘设计既要考虑理论知识的传授,又要关注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时也要定期更新教学资源库,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使课程之间的联系、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更具有灵活性。例如在整流UPS的教学中为了保证学生教学的学习积极性,要经常介绍新的控制技术的发展、高智能化集中监控系统的动向。将电子技术的新发展和通信电源专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来讲授。项目库最好是每两年更新一次。在高职的教育中主要是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高职通信电源的学习也是如此。通信电源的每一次大发展都和电子技术的大发展是分不开的。例如在电子技术中采用大功率开关管的高频开关整流电源电路,与传统采用工频变换技术的相控电源相比是一次很大的电子技术上的突破,导致通信电源变换技术的大发展。学生在领悟通信电源技术的基础上,要求能了解电子技术的发展动向,突出学生在电子技术方面的动手能力。针对通信电子技术课程内容多课时少的特点,将通信电子技术的内容分为有机的几个部分,提出了新的课程内容设置思路,即:以模拟电子技术的放大电路、负反馈为基础,讲述通信电源的变换电路。以电路与信号的傅里叶级数为基础,讲述通信电源调制与解调的应用。以数字电子技术的逻辑电路为基础,讲述通信电源的油机、不间断电源的控制应用。兼顾当前技术发展,这种内容设置方法有利于学生掌握课程核心内容,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即能让学生理解通信电源的应用又能兼顾通信电子技术课程内容多课时少的特点,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在通信电源课程展开前一定要让学生建立通信电子技术的概念。普通的电子技术教学和通信电子技术的教学是有所不同的。通信电子技术更具有针对性,通信电子技术针对的是本通信专业所需的电子技术的内容,概念深奥难懂,电路复杂多变,学生基础差,很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所以在实践中要注重学生对本专业培养,激发学生对通信电子技术的学习兴趣,如开设“对讲机”“发射机”通信电子技术实验。“通信电子技术”是通信技术、电子技术两者交叉的新兴学科,是通信电源、通信工程及其移动通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也是发展很快的学科,它不仅能为通信工程及其移动通信等各相关专业的在校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可为从事与电能变换、柴油机、开关电源、电力系统等相关领域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现代高新技术的重要基础知识,在通信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通信电子技术的电路原理复杂、概念深奥难懂,应用变换多样,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会觉得难学难懂,因此,我们对课程进行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实验和教学手段等环节的改革,除了让学生掌握课程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安排专人负责制度。例如作为下一代通信核心机房(NGN系统、5G系统)的供电设备应该是要求极高的供电设备,其供电方式必须做到能消除单点的供电故障,电源质量要求高、可靠性好、效率高、监控完善。能满足下一代通信核心机房的供电设备要求的非直流电源(-48V系统)不可。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如何很好掌握新一代通信电源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把握信新一代通信电源发展变革方向,鼓励学生自学新知识、学习新技术。
2高职通信电源中电子技术课程联系化教学设计举例
通信电源和电子技术有很强的联系性和依赖性,这种联系性和依赖性虽然也能跨越到其他通信专业课程,但通信电源和电子技术的联系性和依赖性更高。高职学生的特点之一是学习不积极、高中理科基础差、自学能力低,对知识的连贯性掌握技能就更差。项目库中每个项目的实施需要相关课程群合作完成,例如将电子技术中的功率因数概念的教学和通信电源的直流不间断电源中的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结合起来讲,学生更易于对功率因数概念的理解,也能很好地掌握通信电源的直流不间断电源中的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原理。通信电源课程根据教学计划需求就能完成对应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任务。在相关通信电源知识群中由项目驱动完成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任务后,通信电源教学任务也同步完成最终结果。因此,教学设计者应能够依据人才培养方案来建立通信电源和电子技术课程间联系构架和设计跨课程的教学项目,在教学活动中,动态地将通信电源和通信电子技术课程进行联系,形成具有活力的知识连贯体,并根据与通信电源课程群的知识联系性来设计电子技术课程的项目库。通过对高职通信电源专业联系化教学的现状分析和对通信电源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剖析后,我们应首先对通信电源和通信电子技术进行联系化设计,提出对电子技术教学的设计方案,例如将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中的电路与信号、模拟电子技术融入通信电源的配电和防雷来讲授,将数字电子技术融入通信电源的UPS和整流来讲授。电子技术的应用、电子技术实训、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与通信电源的设备实训相关联,进行项目关联设计试点。基于联系需求将通信电源和电子技术课程的这些环节紧密相关,层次清晰,环环相扣。从而实现,在高职通信电源专业技能培养的生命周期过程中的前后紧密联系,并最终形成通信电源专业的教学表现结果。
3结论
一、中专电子商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师资力量薄弱,专业教材建设落后。
在我国,电子商务是一个新兴的产业模式,电子商务专业更是一个新的学习专业。在中专电子商务教学中,一般由计算机应用专业、金融类专业、国际贸易专业等教师实施教学。虽然这些专业与电子商务专业有密切的联系,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的专业化程度阻碍了中专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如在实际与客户沟通交流和电子交易操作中,很多教师会因为专业化程度低而不能全面地讲解其中的知识,导致很多学生都不知道该如何学习和研究。还有就是因为电子商务是一门以网络为基础、以实践为根本的专业,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因为没有教材而手忙脚乱,讲课的内容是东拼西凑,加之自己本身不是专业教师,在没有教材的情况下更是无从下手。电子商务主要就是在网络上做生意,很多中专教师因为教材建设的落后而不懂得该如何向学生讲解在网络中如何把握客户的心理。所以,这些问题阻碍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二)教学方法单一,实践教学落后。
电子商务发展是随着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脚步而前进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传统教育教学的手段和方式不能很好地满足在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传统教学只是单一地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教学方法单一。而且电子商务是一门以实践为根本的专业,很多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必须依靠实践才能掌握,但是现在很多的中专学校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教学,导致很多中专学生在学习电子商务知识的时候感到枯燥和乏味,没有学习兴趣。如在中专学校电子商务中的电子交易学习中,本来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配备学习工具的,方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边教学边和学生一起操作和实践淘宝该如何做,如何才能把自己的店铺设计好等。但是,中专电子商务教学方法的单一和实践教学的落后,无法让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不能完全独立地把自己所学的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缺乏实际操作和锻炼的能力。
二、解决中专电子商务教学过程中问题的策略
(一)加强教师专业化程度,明确中专学生的培养目标。
在电子商务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专业化程度低是教学过程中最严重的问题,所以,加强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明确中专学生的培养目标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国家可以投放相对的资金对这批专业化教师进行进修和学习,让他们熟练地掌握电子商务专业的知识和内涵。同时学校可以加强对电子商务教师的管理和规范,不断地对他们进行考核和培养,培养一批专业化程度高的电子商务教师队伍,让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为中专学生解决一系列不懂的问题。同时,教师要明确中专生的培养目标,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新型的高智商、高能力的电子商务人才。如电子商务专业的中专生在学习网络采购方面的知识的时候,教师应该在自己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教师在网络采购方面要明确中专学生的培养目标,打造一批有目标有理想有能力的电子商务人才。
(二)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性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技术和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在电子商务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进行教学。这些技术的运用与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充分利用这些技术可以很好地提高电子商务的教学效率和质量。同时,在教师利用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时,应该加强电子商务的实践教学。学校可以和相关的机构进行合作,或者是在学校建立相关的平台让学生实践和创新。如中专电子商务教学中的电子交易和电子结算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当今电子交易和电子结算是如何的,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让他们对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掌握,最后可以让学生对这些知识在有关机构和相关平台上进行实践和操作,让他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加强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论文摘要】文章从目前中职学校电子技术课程在教学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电子技术教学课程改革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电子技术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一门专业基础性质的课程,它是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且内容多,课时紧。而就目前的学生来说,普遍存在基础差、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
因此,如何让学生能完全接受这门课的全部知识,特别是重点内容的理解和应用,为以后的专业知识打下良好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需要解决的课题。
一、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很多电子技术基础的专业课老师在教学中投入很大精力,但是效果不太理想。仔细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材内容安排不合理。有些地方该详的不详,该简的不简,学生学习难度大,造成厌学情绪。教学内容没有做好基础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的衔接,也未能针对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的工作进行相应的调整。课程单调,缺少实践性题目,课程内容大部分比较陈旧,多年的老习题不变,已跟不上时代的要求。
(二)教学方法没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一些教师习惯在"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下发挥其聪明才智,教学方法基本采用灌输式,他们不熟悉和不适应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课堂教学讲得过多、过细,并且缺乏新意,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学生学起来一点兴趣也没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兴趣也就没有学习的动力。
(三)评价体系呆板。一直以来,考试内容主要是电子线路的分析计算以及有关名词、术语、概念的记忆;考试方式多采用闭卷笔试来判断学生学习的好坏。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怎样死记硬背课本和笔记上,养成"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默写笔记,考后扔笔记"的坏习惯。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难以反映出学生的真正水平,不能充分体现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没有充分发挥考试的积极作用。因此改革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也是教改的重要课题。
二、课程建设的实践性探索
(一)理论教学坚持以应用为主,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理论教学方面,坚持以"应用"为主旨,课程建设在教学中应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在教学实践中,我对原来的课程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删、并、增、改",增加新知识、新技能的训练,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重点的知识精讲、细讲,非重点知识,一带而过。不过,这需要专业教师花很大精力对教材加工,否则会出现偏离教学目标的危险。
(二)改变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实验教学新模式。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使实验课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掌握科学技术与研究科学理论的有效途径。将现代技术引入实验室,推动实验教学手段现代化,丰富实验教学内容,扩大信息量,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效果,使学生在校期间接受较为完整的知识与操作技能的训练,为毕业后尽快适应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电子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意识,启迪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工程素质的重要环节,必须不断深化改革,才能适应中等教育发展的要求。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使电子技术教学更趋生动、形象。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开辟了趣味教学的新天地,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将教学中所涉及的难以实现或表达的事情、现象、过程再出现于课堂教学中,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教师与学生处于互动的学习状态,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认知过程更为生动和深刻,并拓宽了学生的认知、想象和思维空间,营造了和谐的学习氛围,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凝聚力,提高了教学效果。超级秘书网
(四)改变考核方法。对于中职的学生来说,理论的学习在于应用,所以每门专业课的教学中都要求学生掌握一门实用的技术,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且考试采用理论考试与操作考试相结合的方式,用这种考评方式来检查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在课程中,每讲完一部分内容,都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实验和操作技能,整门课程讲完后,则必须掌握全部操作技能。考试是检验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督促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中职教育是针对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实用型人才,在对教学质量的评价还是对学生成绩的考核上,都应以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为依据,特别是电子技术这门应用性强的课程,应避免"一份试卷定成败"的做法,采取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能力并重的方法。我们可以采用多方位考核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考核和成绩认定。在考题类型上以应用性、方案设计题型为主,在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上下功夫,重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则采取现场操作形式进行考核,而对综合能力则采用写调查报告,写实习等报告等形式加以考核,最后各方面成绩加以综合确定分数。课程教学要有针对性,并与考证相结合。课程的知识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人才的需求。
实践表明,通过教学改革,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普遍提高,能力也得到锻炼,学生们也普遍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当然,随着新形势、新问题的出现,相应的教学改革也必须同步
进行。总之,作为电子专业老师,应善于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大胆实践、勇于改革、追求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分析了目前中职类电子商务专业现状与学生能力的关系,通过形成以提高“就业能力”为目标的教育理念,结合中职学生自身学习特点,大胆改革教材,优化教学内容,充分发挥中职学生优势,重视提高商务应用的能力以及广泛建立实践基地,促进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发展。
电子商务已成为信息社会一种新兴的经济增长力量。很多中职院校开始开设电子商务专业,但存在电子商务人才建设与行业发展建设不适应,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滞后于市场需求等诸多问题。如何使电子商务教学与实践更紧密结合,明确培养符合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职业定位,积极调整电子商务课程设置与教育理念应当引起广泛关注,使培养的学生真正实现从重视“就业率”到提升“就业能力”的转变。
一、中职电子商务专业现状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网购市场规模1700亿元,同比提速100.9%,但电子商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仅为20%。从现在中职毕业生就业岗位性质来看,从事技术及电子商务规划策划类岗位的需求不占主导地位。这也是由于对于中职类学生而言,技术是一直以来的弱项。企业对电子商务专业需求中职类缺口开始逐渐增大,但许多中职院校面对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广大需求缺口,却并不能清晰地界定其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将来的就业方向,毕业生对口专业就业率低,换岗率高。
二、中职类学生能力现状
由于大学高中扩招,进入中职院校的门坎降低,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容易自卑,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清晰的职业定位,只想顺利混至毕业。新生入校后不知道所学专业就业方向,在校期间会获得哪些证书,对毕业后如何达到用人单位标准及要求也一无所知,学习氛围不够浓a郁。
三、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从大部分中职学校现有课程来看,重理论轻实习,且上课内容补充新知识较少,知识点讲授接触社会面小,不能满足电子商务作为一个信息量更新较快的专业需求,且一味追求技术学习,以中职学生的弱项与高等教育院校竞争技术岗位。
四、调整电子商务专业教育理念
针对中职生学习习惯差,职业定位不明现状,如何调整电子商务教育理念是摆在中职教育者面前的一个棘手问题。
(一)洞察中职生特点,激发其优势潜能
今年我国劳动力市场普遍出现“技工荒”,职校应加大入学教育的课时比重,转变学生读中职是最后选择的观念,增加新生自信,变混文凭为主动式学习。上课期间尽量捕捉其闪光点,不断开发其各种潜能。 转贴于
(二)彻底改变传统课程设置
现在大部分中职院校开设电子商务依托本科教育模式,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完全没有考虑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理论课比重过高,且多集中于第一学期,大大降低学生的职业热情。要充分发挥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特性,认真做好课程内容与电子商务企业岗位需求结合,在强调动手能力的同时,辅以理论学习。
(三)大胆改革教材,优化课程内容
针对学生课堂玩手机、上网、谈恋爱现状,独辟蹊径优化课程内容,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导向,根据学生具体实际,大胆删减、补充教材及课程内容,根据需要合理开展角色扮演、辩论赛、对抗赛、游戏等互动教学,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重商务应用,轻电子技术
电子商务的落脚点是商务,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能力需求必然是在不断地调整和有所侧重,作为中职学校应把握市场动态,对不同时期不同行业的需求做出准确预测,及时调整课程重点,现阶段应侧重培养学生电子商务运营及商务推广的能力,以此来弥补自己技术上的薄弱,增加社会竞争力。
(五)建立实习实践基地
学校要积极开展校内电子商务技能大赛,引导学生参加校外电子商务竞赛,并结合电子商务网络特性,开展网络课堂。从教师引导学生实习,变为学生主动实习实践,为就业打基础,尽早将学生角色转变为社会人角色。多组织学生参观知名企业,请优秀人才进校举办学院大讲堂,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良好的就业观。目前大多数学校拥有的软件只能模拟一些相对理想的商业环境,而商务行为本身又是复杂多变的,所以应加强引导学生帮助本地企业做营销策划,彻底改变以往的独立理论教学模式,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这样真实有效的营销项目,多积累未来的工作经验,尽可能增加毕业实习的就业能力。
五、结论
21世纪,要么电子商务,要么无商可务。第三方数据显示,未来10年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缺口将达二百多万人。学校要努力培养中职学生成为熟悉电子商务运营及商务推广的人才,以此来弥补技术上的薄弱,增加自己的社会竞争力,实现更好地就业。
【参考文献】
[1]杨品林.构建电子商务专业的职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J].电子商务,2011,1.
论文摘 要:以电工电子实训教学基地建设及管理为案例,从实训基地运行模式、管理体制和校企合作三个方面阐述了电工电子实训教学基地建设探究与体会。同时对实训基地的外在因素做了概要,管理规范所须力量,建设好实训基地不是一朝两夕的事。
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目标的重要条件之一,是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电工电子专业实训课是中职电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中起着基础的作用。下面结合我校电工电子实训基地建设(以下简称“实训基地”)与管理的具体案例,谈谈几点体会。
我校建立了良好的教学环境是为了适应当前实训教学具有综合性、现场性、开放性和双主体性四个主要特征,最终能实现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或综合技能三大实训教学任务。在实训教学中,为体现柔性教学的灵活性,往往在实训模块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到中职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接受能力,设计了基础实训(验证性)、提高型实训(综合性实训、应用性实训)和创新型实训等三种类型的实训项目,以全面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我校实训基地承担近十门专业基础课的实训教学。从培养适应现代电子制造业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出发,按照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三个层次的特点,把电工基础、电子组装工艺、电子测量实训教学目标定位为“验证性实训+电子专业基本技能培养”;把“模电、数电、PLC技术”实训目标定位在“验证性实训+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把“电子创新实训、电力电子技术”实训功能定位为在“综合应用+创新能力培养”。
实训课程具体主要是这样安排的:电工基础、模拟电子、数字电子、电子创新都在电工电子基础实训室完成;电力拖动控制、电机与变压器在电机控制线路实训室进行;PLC技术、变频器与触摸屏技术在PLC自动化实训室完成;电力电子技术与传感器技术在现代控制系统实训室完成实训教学任务,单片机技术在单片机调试实训室配套相应的软件完成教学。由于实训课程的多变,留有机动调整的余地。
为了加强实训室建设和管理,保障学院的实训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提高办学效益。提高实训基地的课程开出率及改善实训有序开展的工作条件,在“引领技术,成就未来”的办学理念中,在管理体制方面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实训基地及相关设备设施
以专业工种为基本单位,设立基地负责人制度,专门负责建设和场地管理。人选从具体从事专业实训工作的教师中产生,要求有较强专业技能,了解专业发展方向,有一定的组织管理经验和教科研水平。(亦可从学部理论教师中产生兼任实训基地专业管理人员)
2 耗材及易损件采购及管理
采购由专业工种负责人上报需购清单于实训开放中心,统一由专业负责人协助资产管理中心进行采购。有关材料的管理设一总的管理员,所有的账目,钥匙统一保管,出库入库完整记录。中心通过基地项目负责人完成场地调整,资产清理、登帐等工作。
3 实训教学管理
由实训中心统一管理,主要是日常场地设备安排,对与实训相关人员,由中心制定相应管理制度进行约束。教学人员理论实训交叉的,须遵守实训场地使用管理规定,全部或大部分课在实训室的,由实训中心负责管理。中心对项目发展建设把握思路,提出建设性建议。
4 基地负责人职责
a.根据学校教学大纲的规定,承担实训教学任务。各项实训教学任务必须要有实训教材、实训教学大纲、实训指导书、实训项目记录,保证完成实训教学任务。b.实训室应积极承担科研任务,努力提高实训技术水平。c.负责仪器设备的管理、维护、检修等工作,并按规定进行定期校验,使仪器设备经常处于完好状态,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d.组织各类与实训相关的活动5.其他:考虑到实训工作较为繁重,为明确各工种功能职责给予一定的补贴待遇。
为全方位地行使实验基地的各项职能,我们采取了几点措施: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我校电子电工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浙江工业及周边地区先进电子制造业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要达到培训目标就必须保证实验室设备配备先进合理,而靠学校投入是很难实现的,如我校实验基地电子组装工艺实验室是由日东电缆衢州公司共建而成。我们主要从“定向班培养”模式方面实现共建。
日常事物管理——集成化管理理念就是体现节约、高效、实用的管理。节约是实训基地建设中的一条主线,我们采用人力资源合理的日常管理模式,由实训中心主任、实训室负责人和优秀学生构成管理团队,各专业课程负责教师担任实训室负责人,要求教师具有“双师”资格,这样能做到及时维护设备和及时修改实验项目,实现高效、实用的管理。全员参与教学管理实践教学是实训基地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具体的做法:①实训基地按学期由实训中心主任召集各专业负责人对实验教学目标体系、实验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总结,并制定改进和完善计划;②各专业课程负责教师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并鼓励开展实验教学的新方法和手段的研究,并负责教学的监督和考核。
中职实训基地建设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笔者认为不能将基地建设单纯看作是设备的建设,更不能单纯看作是本校学生实训基地的建设。组织专业教师针对性培训,提高技术力量,尽量争取各类基地经费的划拨,尽快适应及熟练运用所配置的培训设备,以保证基地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及实训质量的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中职实训基地建设不是一朝两夕的事情,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要管理好实训基地,必须要有一套科学的实训基地管理方案,要全体使用基地人员和谐构建。笔者也是借助学校的现状,与实训室建设与管理人员资源共享,以便交流。
参考文献:
[1]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中国期刊网
[2]何新凤、曾柳娟、韦永森、黄平、王艳玲.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研究,《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梁奇峰(1979-),男,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工程师、维修电工高级技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电力电子技术。(广东 中山/528400)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中职业迁移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而运用英语的能力正是其关键。在中山市火炬开发区的大型电子企业中,毕业生多数在其中担任技术维护、修复工程师等岗位,为能更好地服务境外客户及应对频繁的国际贸易,企业对英语的要求更高。因此专业英语课程的改革非常迫切。
关键词:职业迁移能力;教学情境;项目载体多元化;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7-0058-02为了跟踪电子技术领域的世界先进水平,了解研究的前沿,作为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除了要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之外,还应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籍、文献和资料。只有熟练掌握外语才有可能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职业生涯上施展才华。“电源类专业英语”课程是基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开关电源方向而开设的。
一、课程面临的问题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目前的电源类职业英语课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学生英语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高职生的主要生源是高考中分数较低的一部分学生,这些学生多数是英语基础不好的学生,本身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就不高,在基础英语教学阶段的应试教学模式对运用英语的能力并没有显著提高,在完成相关考证后便放松了对英语的学习。因此,学生到毕业时英语水平与基础阶段结束时相比,不但没有提高,反而普遍下降,达不到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信息的要求。
2.教学方法机械性、授课方式单一。目前,电子技术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是围绕着教材展开教学,主要进行文献的翻译,教师容易陷入把专业英语课上成了变相的课文翻译课,教学的重点过于集中于专业词汇的英文解释和英汉翻译的训练,以至于有些学生在经过专业英语学习之后,毕业论文的英文摘要部分仍旧错误百出,不了解工程英语的表达方式和日常英语的区别。
3.现有的教学材料枯燥单一。内容上完全是某些英文著作的摘抄,电子行业领域内的新技术新思想很少,不符合与时俱进的原则。
4.专业英语师资水平不利于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提高。专业英语课的教师主要是相关的专业教师,这部分教师虽然具有较深的专业功底,但英语的语言功底欠扎实。但如果让英语专业的教师来进行教学,因对专业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也达不到教学的目的。
二、课程改革
基于以上的问题,我们对电源类专业英语的课程进行了项目化课程改革。
1.改革内容
(1)教学材料的整理和改编;
(2)集合各种资源,以项目为载体,改革教学内容;
(3)革新教学手段、方法改革;
(4)考核方式的改革。
2.改革目标
(1)教学材料紧跟行业发展资讯,有最新的技术文献;
(2)教学内容融合到项目中,改变枯燥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
(3)提高信息化运用,使教学手段多样化;
(4)考核方式多样化,推行过程考核。
3.课程改革需要解决以下关键问题
(1)打破传统的专业英语课就是翻译课的思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多方面能力;
(2)通过各种教学项目分组教学,提高学生兴趣;
(3)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比如通过邮件与同行或客户交流。
・课程建设・“电源类职业英语”的项目化课程改革初探4.实施方案
(1)组织任课教师开展行业调研,了解电源类企业对专业英语能力的要求;
(2)收集教师教学中的问题及学生学习中的困难,确定电源类专业英语的改革思路;
(3)深入开展项目驱动教学,为课程改革积累经验;
(4)开展校企合作,与电子企业工程师合作改编教学讲义;
(5)收集各类教学资源,以电子企业英文文献和网络视频资源做材料,设计5-8个教学项目;
(6)考察多种电源企业的工作过程,进行学习情境设计;
(7)推行过程考核,总结考核方案。
三、课程改革的效果
通过项目化课程改革,大力推行项目驱动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与企业同行一起修订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提高学生职业升迁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体体现在:
1.阅读:掌握电子方面的专业英文词汇,阅读电子设备书、英文电子技术文章、IC资料等,提高学习能力。
2.翻译:与开关电源相关的电子设备资料的翻译,电子电路资料的翻译,电子产品的一般说明书和装配书的翻译 。
3.能够正确使用电子专业英语词典、Google搜索引擎、灵格斯、英文版维基百科全书等常用翻译工具。
4.会话:能进行简单英语会话,能与外国同行通过E-mail交流生产图纸和生产任务书。
本课程改革所形成的以培养就业技能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对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及应用型人才培养,强化就业能力训练的探索有良好促进作用,提高了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徐红梅.电工电子专业英语[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论文关键词:模拟电子技术;一体化;课程教学
《模拟电子技术》是中职电子信息技术类专业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也是目前中职学校中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课程。《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近年来,在我校的统一安排下,由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电子专业科科长、专业教师、实训指导教师组成专门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改革小组,对2007电子(1)、2007电子(2)、2007电气化3个班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实施了项目教学法教学改革。教学改革的整体规划为:共分为11个项目、27个任务。分别是项目1:二极管及整流电路;项目2:晶体三极管及基本放大电路;项目3:场效应管放大电路;项目4:放大电路的负反馈;项目5:低频功率放大器;项目6:集成运算放大器;项目7:正弦波振荡器;项目8:直流稳压电源;项目9:晶闸管及应用电路;项目10:综合电子技能实训Ⅰ(两周);项目11:综合电子技能实训Ⅱ(两周)。其中,项目1~9在实验室上课,项目10、项目11在实习场上课。笔者负责前9个项目,共含25个教学任务。以下的论述均以前9个项目的教学方法为基础。
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流程:看一看做一做读一读议一议想一想知识扩展。
首先,让学生观摩教师做电路连接与测试操作,看一看教师是怎么做的;其次,学生自己动手做电路的连接及测试操作;再次,学生做完测试后,读一读教材上与实验相关的内容;又次,学生以小组的方式(每组4~6人)进行讨论。通过“看一看”、“做一做”、“读一读”以及“议一议”几个基本教学环节的相关技能知识的学习,得出测试结论,然后再想一想教师列出的思考问题;最后,教师总结并根据学习情况进行必要的知识扩展。至此,教学流程基本结束。本人最大的感触就是:高产出需要高投入。只有高投入,才能使项目教学法得以顺利完成,使教学效果显著。
教学场地的建设
在一体化教学活动中,建设现代化的教学场地十分重要。要想成功地演示电路的连接及测试操作过程,就必须配备优良的投影设备。比如,在进行“项目2:三极管及其放大电路”中的“任务3:放大电路的分析与调试”教学时,教师要演示电路的连接、调节及测试过程,如果按老办法在讲台上摆一套设备,教师在讲台前演示操作,那么,学生能看到的仅仅是万用表、毫伏表、信号发生器以及示波器等仪器的整件,示波器显示的波形也只有正前方靠近讲台的几组学生能看清楚,至于元件、仪器的旋钮、按键是无法看清楚的。教师花了时间演示和讲解,操作演示结束了,但90%的学生依然懵懂,不知如何操作。教师还是要一组一组地教,两节课下来,教师忙死了,50%学生的项目(任务)还没做完。教学结果是事倍功半,效率极低。如果有了良好的投影设备,把测试电路、仪器设备都清楚地投影到大屏幕上,让实验室里的每一位学生都能清楚地看到教师的操作过程。这样,只要学生认真听,注意看,看完教师的操作过程后,他们基本能完成电路的连接及测试。
投影设备一般包括摄像头、投影机和幕布,选购时一定要选择适用的,否则演示效果会大打折扣。摄像头的种类繁多,价格从几十元到几千元不等。购买时一般要注意这几个参数:(1)传感器的种类及像素。(2)最大分辨率。分辨率最高,图像就越精细。(3)镜头。真正影响摄像头清晰度的是镜头,不同的摄像头用不同的镜头,有四层光学玻璃的镜头、一层玻璃一层塑料的镜头、甚至最差的只有一层塑料的镜头等等。(4)投影机的种类也不少,选购时一般要注意它的亮度和幕布的选择。希望学校在选购投影设备时充分考虑产品的性价比,买到适用、好用、耐用的投影设备。
实训设备的齐全与配套
“做一做”这个环节,投入是最高的。首先,必需的仪器设备有万用表、示波器、信号源、毫伏表以及稳压电源等。最好能做到每人1套。项目测试所需的元件、器件每次都要提前准备好。其次,必须要有好的实验室管理员,管理员应是能力强且工作积极的人,每次进行项目测试前都能把所有用到的仪器设备、元器件检查好、修好;如果在操作过程中仪器损坏了也能快速修好,以免造成延误。
良好、足够的师资力量
假设仪器设备全部都是好的,在进行项目测试的过程中还是有很多学生会遇到很多困难,由于学生是初学者,还不具备检查仪器设备的能力,需要教师帮助解决。如果只有1位教师同时辅导太多的学生,学生叫几次教师都不来帮助他们,他们就会觉得很沮丧,干脆不做了。长久下去对学生、对教学质量都有非常负面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这次改革,学校为这门课配备了3位教师:1位实验室管理员、1位主讲教师、1位辅导教师。主讲教师和管理员同时参加辅导,这样每个测试任务,学生基本都能按计划完成。教师的选择也是很重要的,主讲自然要找最好的,辅导教师也找综合能力强的人。他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要懂,对仪器的操作要熟悉,工作态度要积极。在主讲教师讲解演示时,管理员和辅导教师应该在场,一是对接下来的教学内容更熟悉和清楚,二是可提醒分心的学生集中精神听讲。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所有的参与教师都要主动帮助学生。这一步是教改中的重点,要做好这一步学校不仅要投入大量的物力,还要投入良好的师资。
增加教学时数,加强考核验收
只投入物力和人力还不够,还要投入时间。2007电气化班投入这门课的时间是每周1天(6节),共16周。如果学生对电路基本知识熟悉,会用万用表、信号源、示波器等仪器,用这么少的时间来学习这么多的内容,时间十分紧张。而我们面对的学生对电阻的分压、分流不熟悉,仪器设备中大部分学生连万用表都不会用。在开始每个任务前,教师要先讲解相关的基本知识,讲解仪器的使用方法。而要熟练操作仪器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往往这周讲了,下周上课时90%的学生都忘了,要再重新讲。因此,需要增加课时数量。在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流程中,没有基本知识讲解这一项,基本知识的学习在“读一读”环节中由学生自己获得。但是,技校的学生在“读一读”这个时间段里,70%是不看书的,所以,在抽查时,很多学生是一问三不知。而强迫他们自动去学习的最佳手段就是考试。因为考试必须是单人操作,所以,最好是1位教师对1位学生进行考试,除了考学生的操作能力,还可以考他的理论知识。但这种考核方法实施困难,第一要耗大量时间,第二不方便管理。一个初学者要搞懂一个电路,仅做一次测试是不够的,同一电路至少要独立做两次以上的实验。而有的学生可能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做两三次实验后才能独立完成实验。所以,用每周6节课,在16周内完成9个项目25个任务,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即使按1个学期16周,每周安排16节课(最好是四个上午)也是不多的。1门课每周排16节课似乎不太科学,如果把它分在两个学期上,第1学期完成“项目1:二极管及整流电路;项目2:晶体三极管及基本放大电路;项目3:场效应管放大电路;项目9:晶闸管及应用电路”4个项目,每周安排8节(两个上午)。第2学期完成“项目4:放大电路的负反馈;项目5:低频功率放大器;项目6:集成运算放大器;项目7:正弦波振荡器;项目8:直流稳压电源”5个项目,每周也安排8节(两个上午)。这就显得更科学,也更合理。
成功的项目许多都是高投入的结果
各行各业,每次高产出之前都是高投入的。今年,由于天气干旱和清明节时的一场大风,海南荔枝普遍减产30%,成熟期推迟7天左右。但海南省保亭县岭南果园农民卢德忠的荔枝增产30%以上,亩产能达到1000斤,并且比其他果园提前7天成熟。他的荔枝现在卖到每公斤5元,比别人要多1倍。这样的高产出,是因为他曾投入50万元,在400亩荔枝园全部实现喷灌;还投入50多万元建了一个大养猪场,无偿给养猪户使用,但是要求猪场的粪便全部给他用来生产沼气,肥料全部供他的果园施肥。他每株荔枝投入成本300元,比其他种植户高出 100多元。
“神舟五号”成功发射的效益是有目共睹的,但这次载人航天计划的花费在200亿元人民币左右,神舟5号飞船的造价是4~5亿元。
根据英国Chart-Track发表的统计报告,2008年4月,GTA4在英国市场的首日销售量为60.9万套,其中X360版为33.5万套,PS3版为27.4万套,又一次达到了系列的新高。Rockstar North总裁Leslie Benzies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了GTA4的开发费用,达到了惊人的1亿美金,这使之成为业界有史以来成本最高的游戏。
论文关键词:就业方向 社会需求 实训教学 手段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根本所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等电子技术在制造业的广泛应用,推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进步和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不断开发,如今,机电一体化产业以其特有的技术带动性、融合性和广泛适用性,逐渐成为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主导产业,成为新世纪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在此影响下,各高职院校纷纷开设机电一体化专业,以满足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但目前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专业定位模糊,“双师型”教师队伍力量薄弱;教学实验、实训条件落后,实践训练水平有待提高;适应新技术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有待构建:体现当代工业发展水平的专业教材有待突破。鉴于此,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的再构建,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科领域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科学,是由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微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机械工程和电力电子技术互相渗透而成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在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应用技术,支撑“机电一体化”这门学科的有:1)机械学,2)控制论,3)电子学,4)计算机科学。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现有课程设置不能很好的突出高职以技能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观,理论课比重过大,实习、试验、实训环节不完善。
(2)现有课程设置没有充分围绕学生的就业方向和社会需求来设置,不能跟周围大环境的具体需求密切结合,没有很好的突出高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观。
(3)现在所采用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材很多没有充分体现出现代机电行业的发展水平,内容陈旧、落后,且各门课程之间相互独立,相关知识未能有机地渗透和融合在一起,也未能充分考虑与中职教材的很好衔接。
(4)有些课程的设置出现了严重的前后脱节以及学时安排不合理的情况。
(5)教学实验、实习、实训条件落后,实践训练水平有待提高。
(6)教学方法、手段不灵活,不能根据课程的性质灵活选用。
(7)缺乏一些反映机电一体化先进技术课程。
三、课程设置的改革思路:
课程设置改革的思路、方向、主线:社会需求——就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模式一教学评价——结果(毕业生)——符合社会需求,根据这一思路进行课程设置时,应遵循下述原则:
1)应确立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是一种能直接上岗的技术型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时要把握文化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知识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要充分考虑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
2)课程设置应从学生就业方面考虑,并结合本地区企业的需求。因为地区、行业的发展水平不一,企业之间所拥有的装备和所应用的技术在技术含量和应用水平上就会有一定的差异,因此这也就决定着因服务面向目标的不同从而使各高职高专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在课程内容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3)由于机电一体化专业是由多个学科复合的专业,因而专业技术课程内容必须是一种综合结构。在设置专业课程时应以毕业生应具备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重组课程内容,冲破原有课程(甚至学科)体系,删除陈旧的与专业培养目标相距过远的课程内容,增添新知识,围绕学生的就业方向,设置4——5门核心课程,一方面在理论教学的学时安排上加以强调,另一方面要与实验、实训相配合,使学生通过核心课程的设置,更进一步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从而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高职高专综合课程。
4)在考虑课程设置时要遵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八届大会上通过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该建议指出“为就业做准备的职业技术教育,应当为卓有成效地、愉快满意地工作打下基础。为此,应当做到:(1)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在一生中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2)为受教育者从事的第一个工作提供充分的专业上的准备.并提出有效的在职培训;(3)使个人具备在其职业生涯各阶段都可以继续学习所需要的能力、知识和态度。”由此可见,培养适应广泛就业需要的复合型、综合型“通才”是世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
5)要考虑到课程的设置一方面要与学生的就业相结合,另一方面也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该专业的主干平台课程学完后,可以结合自己的就业方向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核心课程。
6)采用项目化教学,结合周边企业的需求,针对企业所需的人才,对学生进行相关课程的重点介绍,并进行相应的实习、实验、实训,使教学和企业的需要紧密结合,为企业培养所需的人才,同时也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
关键词:中高职 课程设置 有效衔接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办学形式日趋多样化。许多中等职业学校一方面继续承担着中等职业教育,同时逐渐开始承担高等职业教育,涌现出“3+2”中高职衔接、五年一贯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对口报考普通高校和高职等多种形式。多种多样的办学形式在扩大职业教育育人功能的过程中也难免在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上出现矛盾,在现行模式上,中职与高职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适应。如何正确处理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已成为当前社会尤其是职业学校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一、我省中职高职衔接模式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改革中职教育,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最普遍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五年一贯制。该模式是中职教育直接与专科教育对接模式。是指前3年基本按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培养人才,后2年按2年制普通专科(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人才。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将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贯通,对学生的知识传授、技能培养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与统筹安排从而实现职业教育资源利用效益的有效提高。
2.“二一”模式。“二一”模式学制较为灵活。前2年开设文化基础课和某科类的专业课,后一年按学生意愿实行分流:一部分集中进行升学预备教育,即继续留校参加为期一年的专业课和文化课集中学习,然后参加当年的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或参加对口招生的高职考试或成人高校招生考试;而另一部分则集中进行就业预备教育,如参加技术等级考试培训以及与就业相关的一系列培训,取得技术等级证书及其它相关证书后可面向社会自主择业。
二、中职课程开设存在的弊端
1.课程定位的模糊性。目前,中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还基本上是延续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本质上就是普通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压缩版,即使近些年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进,引入了很多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通过分析研究中高职院校教学计划可以发现其中专业必修课程设置过多,专业理论知识过全,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学生大量时间用于学习理论钻研知识,动手操作的时间与精力大大缩减,从而形成学生高中阶段学知识、中高职阶段学专业的不良认识。另外,由于中职的培养目标只定位于中级实用技术人才,难免不同程度的存在有重实践轻理论和文化知识学习的现象,在课程设置上以专业课、实践课为主,文化课有的开设,有的不开设,特别是与专业联系不密切的课程。即使开设一些文化基础课,有的也是选其部分内容,也就是说,文化课和基础理论课的开设完全围绕专业而进行,没有注重学生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
2.课程开设的重复性。目前,我国没有中高职贯通的课程标准体系,从国家到地方都没有对中高职课程内容进行分类,制定统一的教学单元,更没有制定出统一的分类课程标准。因此,中高职院校均是各自制定自己的教学内容,设置各自的课程范围和标准,沟通很少,即使有沟通也是片面的、局部的,在教学中,经常出现高职为了学生某方面水平的提高,不得不补充中职的教学内容,从而造成中高职课程标准雷同,教学内容重复,教学内容相互涵盖等现象。
3.课程开设的肓目性。学生在哪个学期开设什么课程,如何开设课程,并安排合适的课时量,本应由人才培养方案或课程标准来决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统帅下,一门课程的课时量、开设时间被固定了的,在中职学校中,课程的开设往往随意性、机动性较强,受教材征订、课程难易、师资配备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开设的指导力、约束力、规范力被弱化,中职学校在课程开设过程中会结合各自实际不同程度的抛开人才培养方案临时开设一些课程,而这些课程属于突发性的,一旦中职生升入高职,离开了原有的教学环境,脱离了原有师资、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正常化运行,常会导致教学秩序的混乱,使中职生产生学习的迷失,从而萌发厌学、逃课等不良现象。
三、做好中职高职课程设置有效衔接的措施与手段
1.组织骨干教师编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目前,部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基本上是照搬本科院校或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在课程的开设上完全不能适应各自实际,在不实用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统帅下,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及任课教师疲于奔命、忙于应付。所以,在制定中职、高职衔接方案时,学校应认真听取专家、教授及用人单位的意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分析相关专业职业岗位群和职业岗位技能,以此为标准制订该专业教学计划,打破原来中、高职两个阶段各成系统的计划,按能力要求进行课程重组,把重复课程及教学内容删去,重新设计,分段实施,最大限度地在分段实施过程中保证有关课程的前后衔接。比如中职阶段开设《电工电子技术基础》,侧重讲解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知识,高职开设的后续课程《电路基础》的重点则应放在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部分。
2.实现中职与高职师资与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共享。中职与高职在衔接方面出现脱节主要由于双方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缺少沟通与交流所致,中职与高职各自为政、我行我素是导致中高职出现衔接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中职学校必须与所在系的高职院校加强在师资、教材、课程、授课计划等方面的交流,中职开设课程、制订计划先由高职院校相关系的教研室审订、讨论备案后方可继续进行,授课计划与课程开设一旦确定,除非特殊情况不能更改。中高职学校共同研究并明确分段学制的培养目标、学制长短、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共同制定教学和学生管理计划,共同选择和编写教材,共同商定考试升学方式。力争实现中高职教育相同或相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整体设计、合理衔接、减少重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的目的,在中职与高职的学生教育衔接上建立一条高速、和谐、通畅的快车道。做到中职阶段切实打好基础,做好铺垫,高职切实提升层次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