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4:53:18
导语:在外向型经济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语言,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商务英语已经成为各个国家贸易交流和谈判不可缺少的语言之一。外向型经济发展策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策略。在这一背景下,电子商务英语的运用将促进经济的发展。为此,分析了如何将电子商务英语应用于外向型经济发展策略。
关键词:
电子商务英语;外向型经济;经济一体化;复合型人才
高校电子商务英语教学为社会和企业输送了大量的语言人才,使我国在外贸交易中处于主动地位。电子商务英语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语言、管理、经济等多个学科,传统的语言教学和培养忽视了语言习得者能力的提高,这对于人才培养和经济进步具有制约作用。为了改善这一问题,在外向型经济这一大背景下,教育者应实现对电子商务英语课程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以培养语言交际人才为目标,使学生掌握全面的英语知识体系,并且注重语言文化的传递。电子商务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语言的礼貌性、准确性都是影响贸易成功的主要因素,商务英语在贸易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1电子商务英语体系的构建
要确保电子商务英语积极作用的发挥,首要问题是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高校是为我国商务领域输送人才的重要部门。其在教育教学体系构建的任务和流程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1.1教学环境构建和改善
商务英语顾名思义,是商务与语言的结合。事实上,商务英语涉及多学科,在教学中要提高商务英语教学效率,首先要构建完善的教学环境,构建多层次的教学体系,促进英语教学效率的提高。对于我国商务英语教学来说,应设置分层次的语言教学。如可将商务英语分为初级和高级阶段,初级阶段以语言的基础知识,适当的语言文化等为主。在讲述过程中,要确保知识的连贯性。并且要给予学生适当的语言培训和练习机会。完善的体系要与专业的方法之间相互配合。在第二个阶段,要关注商务英语的实践和应用。一方面,学校要构建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模拟的商务环境,使学生对课程有进一步的了解。另外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争取实训的机会。商务英语具有复杂性,只有在语言交流中,学生才能了解语言的交流原则,才能降低语言使用过程中的失误。现代商务英语教学,由于大环境的缺失,造成学生积极性不高。学生即使认识到语言应用的重要作用,但教学环境无法对其起到督促作用,因此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社会上大量的商务英语人才缺口就是最好的诠释。近年来,随着商务英语专业扩招,高校更是将语言基础知识和文化培养忽略,教学趋于流程化,同时存在诸多不合理因素。为此,在新时期语言教学的构建上,需要从多个方面考虑,确保商务英语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不同题材商务英语的写作模式,确保英语教学的专业性。与其它专业英语不同,商务英语往往涉及经济、贸易等诸多方面,一旦出现错误,将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教师还应在良好的环境基础上,不断的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使其掌握专业的商务英语高级口语技能,当然这一教学内容要在初级阶段提出,并在高级阶段实现。语言教学具有层次性,但各层次之间具有相互关联性。另外,对于教材的改革也是为学生营造良好学习环境的基础,基于语言教学和贸易交流的需求,商务英语教材还应涉及营销、管理、谈判技巧甚至是历史学等多个方面,教育部门要明确商务英语教学目的和教学需求,不断完善教材内容,使语言教学能够对学生的未来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1.2构建电子商务英语实训模式
随着电子商务和国际贸易的兴起,高校的商务英语课程重要性进一步提高。而以往的英语教学强调理论而非实践,这造成学生的交流能力下降。为此,学校应对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进行改革。改革的重要手段就是为学生提供实训的机会,通过多种形式的交际与基础知识教学的结合,学生的语言能力才能得到提高。所谓实训模式,是在一定的任务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作用,实现学生语言的习得和掌握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知识体系不断的完善。并且通过教师的正确指导,学生的语言失误更少,语言的专业性更强,符合商务英语的教学目的。商务英语要以循序渐进为原则,通过见习、单项任务以及综合训练这一教学流程。首先:见习期。教学实践的主要目的是验证商务英语课程的合理性,并且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标准。而见习则是学生进入实践,培养英语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见习过程中,学生的感知能力进一步增强,并且了解了商务谈判的基本原则,有助于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增强。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保证学生认识商务信函,并且掌握商务信函的写法,安排学校学进入企业实习,使学生掌握不同产品的生产流程,从而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打好基础。其次:单项技能训练。这项训练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商务贸易的主要实训项目为:外贸商务函电、商务谈判技巧、产品市场营销以及相关单证和实务的处理等。单项技能训练是商务英语教学的重要流程,需要教师掌握专业的知识,并且通过连贯的方式为学生讲授商务英语涉及的单项技能训练,使学生的能力得以提高。最后:综合实训。综合训练是商务英语教学的最高级阶段。为促进学生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单项技能要通过实践来巩固。在学生为进入企业之间,为学生提供模拟的实训机会,或者通过典型案例的重演,使学生掌握全新的商务英语思考。仿真模拟企业、实施典型案例、学生亲历参与、教师全程指导这些密切结合,才能提高实训的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作为主体,这样才能确保其在工作角色扮演中换位思考,培养其专业能力。
2电子商务英语在外向型经济中的应用
2.1电子商务英语对我国县域经济对外发展中的应用
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其对国际文化的理解不全是其主要问题。为此,如何避免文化冲突是电子商务英语的主要目的。为此,要使学生学会尊重客户需求,培养开放的思维,使更多的小城镇经营者掌握和了解国际交流技巧。电子商务英语的主要作用是承载着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交易市场,并且是全球最大的英语交际“网站”。在网站建立过程中,企业可以了解产品的信息,并且了解与其合作方的需求和文化,从而降低了成本,并且有利于交易的完成。在这一过程中,与外商的交流成为其主要问题,县域企业人才缺乏造成其发展处于窘境。为此,应帮助县域企业进行转型,为此培养和输送专业的商务英语人才,确保其发展。
2.2商务英语应用于营销网络平台
目前,网络交易平台是商务英语的重要表现。商务英语在企业营销网络平台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通过专业的语言体系向客户介绍产品并提供服务。并且确保介绍过程的正确性以及确保客户的使用安全,商务英语具有严谨性特点,因此无论是其介绍用词还是广告用词都应做到准确无误。尤其是在商务广告中,要体现语言的灵活性。并且注重企业形象的构建,实现商务英语与客户之间的共鸣要求语言使用者掌握一定的语言技巧。电子商务语言具有全球性,在这一语言的应用创新上,首先要以准确和表达精准为基础,在以条件下完成语言的提炼,使商务语言能够获得客户的认可。当然,商务英语信函在商务交往中具有重要作用,商务信函的专业性无可厚非,是确保电子商务进行的关键。
3总结
总之,商务英语对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作为一种复杂的学科,商务英语不但可以促进谈判效果,还可以完成企业产品的全球展示。我国商务英语教学中,实践环节的缺失是其主要问题,因此为促进商务英语积极作用的发挥,应从其目的入手,注重实践环节的实现。外向型经济时代,企业的管理者应具有与时俱进的理念,引进和培养掌握商务英语,并且能够进行商务谈判的人才。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已经渗透到多个新的领域,商务英语应受到教育学者的关注,更应发挥其对经济发展具有怎样的作用。通过电子商务英语的调整和改革,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的国际地位。
作者:杨瑞 单位: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项凝霜.经济全球化情境下的企业商务英语探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3,(24).
[关键词]陕西省外向型经济;国际型人才;陕西省高校
[中图分类号]H 3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0087-02
1引言
自从进入21 世纪以来,陕西省对外经济发展一直呈高速增长趋势,尤其是出口贸易,增速就达到了35%,远远超过了西北五省的平均水平。由此可见,发展陕西省外向型经济是继续保持陕西省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和最佳选择。经济发展要依靠人才来实现,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则更是离不开人才,所以,人才培养不仅要赶上经济发展的速度,而且还必须要能适合于这种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如何充分利用陕西省高校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培养出能促进陕西省外向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高水平、重能力的国际型人才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重大研究任务。
2陕西省发展外向型经济背景下,国际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如今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中,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该国或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程度,而任何一个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都需要在经济的全球竞争过程中得到完善。众所周知,经济的全球竞争依靠人才的竞争,归结为一句话,人才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关键与核心,源泉与动力。因此,当今各国发展的首要任务无疑是培养出高素质的国际型人才,培养出具有国际意识与国际交际能力,能够适应当前世界的经济全球化,信息公开化的高素质与强能力人才。
陕西省如果想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与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站稳脚跟,就必须把培养具有国际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作为主要任务。首先,高素质的国际型人才与准确地对经贸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和利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其次,高素质的国际型人才在鉴定、安装及使用引进技术和设备方面担负着重要的作用;最后,高素质的国际型人才还关系着国际同法的理解、变通贯彻与执行。毋庸置疑,培养出高素质的国际型人才并使之服务于陕西省外向型经济发展步伐具有重大意义,这直接关系着陕西省外经贸发展的广度和力度。可以想象,如果陕西省培养的人才不懂国际规则、国际惯例,不具备国际交往能力,那么陕西省就无法立足于国际社会,更不用提在国际竞争中获得胜利。所有这些都要求陕西省高校教育培养出更多能让社会认可,能满足社会需要,能适应时展的国际型人才,并使之服务于陕西省的外向型经济建设。
事实上,1993年2月我国政府就已经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其中清楚提出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就是要提高教育的国际性,而且于2007年2月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就必须加大高校课程结构与内容的改革力度。在陕西省面对外向型经济的伟大战略部署的紧要关头,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更需要响应国家号召,树立加快培养国际型人才意识的紧迫感和使命感。然而,我们清楚地看到,一直以来,陕西省高校长期以旧的教育模式进行人才教育,一直以“应试”或“专才”为主导方向的教育理念为基本点,注重让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却很大程度上忽视了高校学生国际素质的培养,始终没有把陕西省高校人才培养与陕西省经济发展需要联系起来,这不但与陕西省外向型经济发展趋势相违背,而且不利于陕西省走国际化道路发展经济的客观要求。长此以往,终究会导致陕西省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与经济发展不挂钩,赶不上历史发展的步伐。总之,传统的教育理念已明显不能适应陕西省经济发展所呈现出来的新特点,为发展陕西省外向型经济,省高校在人才培养的方向、理念以及结构等方面都应做出新的调整与改变。
3陕西省高校培养国际型人才的相关建议
有研究指出,“陕西省现在和以后的发展都需要国际型人才,人才要素投入不足是严重制约陕西省经济发展的瓶颈,国际型人才的培养正在面临一场新的考验与挑战”。因此,在陕西省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紧要关头,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全面推进国际型人才队伍的培养进程。
首先,高校教育应当把国际化与学校的教学、科研紧密结合,培养出一批符合社会需求的国际型人才。陕西省高校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应当大力开展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活动,例如,在课程设置上合理地嵌入一些国际性内容,以此提高学生的国际化常识。高校应在教育过程中努力营造一种国际氛围,给学生灌输一种良好的国际意识与国际理念,并使之内化为高校本身的一种精神气质。
其次,高校教育应尽量做到因地适宜,充分体现特色化。陕西省高校应当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很好地服务于本省的经济发展,力争从本省自身的市场需求出发,培养自身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此外,陕西省高校应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及本省经济需求,制订切实可行的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与方案,从而培养出具有自我特色的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高层次国际型人才。
最后,高校教育应尽可能地去参与国际化。为适应陕西省经济发展的需要,陕西省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充分参与国际化,力争把学生培养成既通晓各国文化常识,又具备较高的国际交往能力,能达到顺利进行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沟通思想的国际型人才。同时,陕西省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国际理念,国际沟通能力,国际活动能力,处理和加工国际信息能力诸方面的重点培养,以此帮助学生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以及承受住文化多元性冲击的抵御能力。也只有这样,我们所培养的人才才能切实满足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求。
4结论
陕西省的社会经济进步、科技发展以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都离不开人才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因此,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才的素质,是发展陕西省经济的迫切需求。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力争把一批批合格的高素质人才输送到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行各业之中,如果教育不针对市场要求,不根据地区实际状况,那么教育自然会失去它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如今,外向型经济给陕西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在压力与挑战的面前,应当具备充足的信心,把握住良好的机遇,时不我待地发展外向型经济。总之,目标就是要根据陕西省外向型经济发展需要,创建与之相匹配的国际型高等人才培养模式,立足陕西,面向全国甚至世界,使之充分服务于陕西省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玮.经济全球化与新的大学英语课程论[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2.
[2] 陈霞.对接国家战略培养高水平国际型人才――访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吴友富教授[J]. 院校研究,2009(21).
[3] 奉灵芝,牛之礼.借西风,陕西力推外向型经济发展――专访陕西省商务厅长李雪梅[J].中国对外贸易,2006(1).
[4] 顾伟勤,梅德明. 国际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外语界,2008(5).
[5] 田振江. 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化趋势[J]. 学科教育,2009(11).
关键词:外向型经济;自由贸易区;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5月4日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际分工愈来愈明显,各种资源在国际间穿梭,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也给各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与此同时,目前全球总体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增大,各国贸易保护主义和各种政策性限制措施持续增加。面对此种情况,各国纷纷设立自由贸易区作为了重要的战略措施,2013年中国政府在上海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这一经济政策不仅促进了上海经济发展,同时给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以正面辐射效应。之后相继在广东、天津、福建增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有利于培育我国面向全球的竞争新优势,拓展经济增长的新空间,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思路和新途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下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打好基础,更好地服务全国发展。本文将外向型经济同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结合起来,以寻求更好更快的经济发展模式。
一、自由贸易区与外向型经济的关系
自由贸易区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单独关税区内设立的位于交通便利的、用栅栏隔离、置于海关管辖之外的特殊经济区,区内允许外国船舶自由进出,外国货物免税进口,取消对进口货物的配额管制。它是自由港的进一步延伸。外向型经济是企业利用国内外资源生产加工某种产品并出口到国外以满足国外市场需求。它是对外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相对本国总产出的比例比较大的经济。两者的关系如下:
(一)自由贸易区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外向型经济最初是以“出口导向型经济”被提出的,不管是出口还是进口加工原材料的再出口这都需要满通便利的这一基本要求。于是有了自由贸易区这一项经济政策,外向型经济依靠这把利剑使得进出口业务量不断再创历史高新。换句话来说,也就是因为经济结构的变化(由传统的出口导向性向外向型经济的转型),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发展是外向型经济在区域经济上的一种表现,更是外向型经济政策的直接结果。
(二)自由贸易区与外向型经济彼此依存。一般来说,满足外部市场的经济活动和满足内部市场的经济活动会同时存在于一个经济体系。外向型经济与内需型经济是相互统一的,通常内需规模较大的国家,其企业生产规模较大、国内企业门类齐全、企业发展能力好,能够提升在国际市场中的产业竞争力。此时,有利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随着市场需求增大,大规模生产经常导致企业依赖外部资源,因此大量生产并加工并出口的经济活动,往往伴随着各种初级资源的进口。)自由贸易区强调利用两种资金、两个市场的发展方针,符合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要求。外向型经济以国际市场为目标,发展自己的比较优势,在参与国际分工中使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再者利用生产要素在国内外的双向之间流动,从而实现优化组合,提高其使用效率,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这与自由贸易区的经济目标相吻合。由此来看,自由贸易区是外向型经济实现良好快速发展的经济政策基础,甚而可以说自由贸易区是外向型经济的载体。
二、自由贸易区拉动外向型经济的作用机理
(一)体制机制。体制机制主要体现在:一是自由贸易区内实行的经济政策是国际经济区中最自由的一种。因此,可以说自由贸易区下实行的市场政策是开放的、宽松的、包容的、多元化的,是对外贸易发展的有利平台,是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强而有力的推动力量。自由贸易区大大降低了资金投入的准入门槛,能积极有效吸收外资;二是在改善外商投资管理机制等方面,除了对外商特别准入管理之外的区域,一律按照国内外平等原则对待,享有同等的优惠政策。持续完善整合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实行外商投资全周期运营监督管理模式,并建立健全境外追偿保障机制。完善投资者权益保障机制,允许符合相应条件的境外投资者自由转移其投资收入;三是创建对外投资合作服务平台。建立企业和个人对外投资的主体经济地位,并支持企业和个人开展多元化的境外投资合作,同时在法律法规规定允许的范围内,允许自担风险到各国各地区自由承揽项目。逐步减少个人对外投资的外汇管制。建立对外投资合作“一站式”服务平台。加强对外投资合作事后管理和服务,建设多部门信息共享平台,完善境外资产和人员安全风险预警和应急保障体系。
(二)税收机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保税港是自由贸易区的原形,是保税区的基础,自由贸易区在税收方面却大有不同。自由贸易区成员国之间进出口产品税率骤降甚至实现零税率,这一优惠政策直接导致国内对此类商品的需求扩大,促进了对外出口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进口关税率平均水平不断下降,同一类产品在自由贸易区的进口税率相对下降,那么效果就是出口商纷纷加强与自由贸易区的合作关系。由进口带动出口的经济也会随之不断扩大。除了在税率方面改革来拉动外向型经济发展,在税收方面也同样发生着巨大的作用。减少企业个人所得税,减少或取消对外商境内资产境外转移的限制,通过这些税收政策,能够有效吸引外资,引进靠科学技术及人才,拉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三)物流机制。自由贸易区一般都依托综合性港口和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这些港口具备运输组织、装卸仓储、中转换装、临港工业、现代物流、口岸商贸、保税加工及配送、航运及市场信息、综合服务等超多功能,并成为设施先进、功能完善、运行高效、文明环保的现代化、多功能的现代综合性港口。凭借港口优势以及自由贸易区的优惠政策,国际中转业务会得到迅速发展,吸引并带动境外其他资源,可推动内陆地区出口加工贸易,扩大内陆加工贸易规模,进一步缩小了劳动成本、土地成本及管理成本,实现优化资源配置,升级产业结构,从而为自由贸易区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流优势。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自由贸易试验区对外向型经济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综合起来就是通过自贸区自身优惠政策,积极引入外资,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大力发展出口加工贸易,充分发挥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巨大潜能。
三、我国利用自由贸易区拉动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
正确实施国内自由贸易区战略,是中国响应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号召,从而达到迅速吸引国外资本、大力发展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目标,并且实现以提高国际经济贸易竞争力为目的经济战略措施。我国政府在当今社会大力推进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为国内各大行业与各大中小企业参与国内外经济贸易沟通与双方合作创造了公平、透明、自由、稳定的良好环境,从而使中国的双边经济合作与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增强,并且对推动中国外向型经济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目前正处于由传统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转型时期,笔者认为,要实现向外向型经济转型突破,取得瞩目成就,需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充分发挥自由贸易区自身特点,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我国自由贸易区处于初期发展阶段,除上海以外,目前尚有三处刚于2014年设立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分别是广东、天津、福建。同发达国家的成功案列相比,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还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市场机制不健全、服务平台较少、出港口城市以外大多数城市运输条件有限、物流发展缓慢等。因此,我国自由贸易区应当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前提下,积极创新,与时俱进,加入适合本区以发展经济、提高综合竞争力为目的的新元素。以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为例,一边应当学习上海自贸区的成功经验,同时结合自身特点来发展,重点打造其作为国际性中转港口物流中心功能。另外,天津滨海新区地广,不像上海拥挤狭隘,应当加快大型化和现代化发展进程。我国自由贸易区虽处于初级阶段,但应当符合国情,符合地区形势,不可照搬复制。
(二)加大开放力度,引入外资和优秀人才。在当前国家政策下,我国市场仍然在政府的掌控中,市场机制依旧不健全。在这样的市场机制下,国有企业背靠政府,享有许多的特权,这样违反了新型经济提倡的公平公正的竞争原则,不利于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发展。除了部分关乎国计民生的资源、能源型企业外,政府应当一视同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形成企业间的良性竞争。同时,加大开放力度,设立健全的对外服务平台和设施,积极引进外资,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大力发展对外进出口贸易,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生产力。此外,我国优秀高层管理者资源匮乏,人才大量流失,因此积极引进、留住优秀人才,对于完善我国管理机制意义深远。企业应当建立健全企业员工机制,给员工更多提升和学习的机制;考核人才的制度应当遵循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为了留住人才最重要的是员工薪酬制度,企业应当合理建立员工绩效机制。
(三)优化企业结构,发展自身特色产业。企业结构优化有两层含义:一是通过品种、质量和效率等方面,改造传统产业技术和提升传统产业水平;二是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增加高技术含量的比例,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在我国传统产业技术水平低,技术含量高、高附加值产品在总产出的比重低,这已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优化产业结构和升级产业的意义和危机性,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知。应侧重发展高端制造业、物流业和金融服务。争取在金融租U、商业保理、资金结算等多方面有一个新的突破,允许开展离岸银行业务,推进离岸金融业务发展。
(四)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经济转型。万物发展都有其自身规律,遵循产业的一般发展规律才能持续发展。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这是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一个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必经道路。就我国而言,目前中国主要生产劳动力密集型的低级产品,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来源于劳动力价格的低廉。但是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直接的后果会导致劳动力价格飙升,中国最终将丧失劳动力廉价的竞争力。此时,只是简单地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已经不能满足产业经济增长,必须要通过生产技术进步和提高生产效率。因此,应当遵循产业的一般发展规律,实现技术密集型和服务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其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吸引外资,打开国外市场的大门。简单的来说实现这种转型,首先是要找到国家或地区的优势产业,通过引入国外先进的技术和一流的人才,将产业由量向质升级,只有融入技术和创新的产业才能实现企业的成功转型。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志彪.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向外向型经济转型升级与对策思考[J].中国经济问题,2010.1.
[2]黄安.新时期中国外贸转型发展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建筑 企业发展 外向型 经济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1-0086-01
一、建筑企业外向型经济的概念与思考
全面思考外向型建筑企业经济及明确发展方向正当其时,而影响企业外向发展的主要因素:对外融资、人力资源、施工管理、施工技术 、产品及质量体系、市场环境和国家政策等全部因素组成。为使建筑企业定于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 发展方向和战略方针,我国建筑企业的运作和管理需要作适当的调整,即管理机制、手段、方法 、流程等等,都需要作出适应国际建筑市场的需要,符合国际惯例的调整,以使我国建筑企业能够与国外建筑市场顺利快捷地沟通,将其纳入国际经济循环体系中去。这样就使得我国建筑企业具有国际市场的亲和力和具有拓展国际建筑市场的氛围,使我国建筑企业真正进入国际建筑经济循环体系。
二、市场:确定单一国际建筑市场环境与开拓意识
调整国际建筑市场概念,以竞争为主导思想,以建筑市场占有为发展战略目标,而不是以企业自身规模和在国外与国内施工项目的比例为目标,开拓国际建筑市场。为此,我国建筑企业要从观念上调整的是,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看作一个市场和市场占有率的竞争意识,将国内建筑企业在国外施工就是发展拉动企业经济的单一思维,调整为建筑企业扩大施工工程规模、效益和建筑市场占有率。特别是对世界范围内的建筑市场或某一国家的建筑市场开拓,这是其一;与国内或国际上的建筑企业联盟合作,在境外某一建筑市场共同开拓建筑市场,这是其二。我国建筑企业在国际建筑市场开拓战略可采取以行业建筑集团公司为先导,联合本国建筑企业,加上部分境外相关企业进行国际分工协作,针对某一区域或某一国建筑市场进行开拓,同时以该建筑市场已有的其他国家建筑企业为目标,以比较优势,提高我国建筑企业在该建筑市场占有的成功率和占有率,形成我国建筑企业和国外建筑企业在境外国际建筑市场上的经济循环。这种方法就是借船出海的原则 。
我国建筑企业的施工生产技术,在改革开放的20多年里,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相对发达国家和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说,还有很长的征途需要跋涉。我国的建筑企业要想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需要输入相对先进的施工生产技术、专利技术以及其他技术,以使建筑企业建造出更高更难的工程产品。但仅有输入而无输出,我们将会无谓地损失经济循环中的利益与效益,也是一种浪费。因而我们还要向相对较为落后的国家和地区输出已经换代的知识、技术和设备,而对这些国家和地区而言,这些知识、技术和设备还较有实用价值,这一输出取决于需求的时效性。
以境外某一区域或某一国家的建筑经济发展进程和当地技术面临的障碍为线索,比较我国建筑技术优势,组织技术支援建筑企业,以配套的技术支援为后盾,联合进入该地市场,并以其获得的收益反过来向先进国家引进相对先进的技术,同时提高了我国建筑企业的自身施工技术水平。
三、人才:建立国际人力资源开发与交流机制
人才升级培训,建立复合型工程人才培训机制,使这些人才即懂广泛的跨专业知识技术,又有谈判、编标、投标、索赔和组织能力。我国的建筑企业需与国际上有关的企业或组织建立人才交流与培训机制与渠道,人才交流除可提高我建筑企业自身外向型水平外,还可引进国外较为先进的建筑经济思维、理论及其关系到我国建筑企业未来建筑经济发展相应的社会关系网络,也是建筑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外向型建筑企业经济的较好的方法和捷径之一。
我国建筑企业可以与国外建筑企业或机构互利互惠地交换,建立人才交流与培训机制和渠道,提高国内建筑企业的集团化、跨国化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同时,这也对双方互相开拓对方建筑市场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获得先进的建筑企业集成系统的管理方法、经营手段、技术、技巧等,发展成为向国外输出人力资源和开拓市场的新格局,是我国企业引进人才的目的。
四、管理:企业管理与国际交流
我国的企业管理从1984年才比较正式地开始发展与实行。企业从生产过程的控制QC,生产流程全控制TQC,对产品的质量管理,发展到今天的ISO9000族的管理,更向质量管理、质量保证、质量改善的PDCA循环模式,持续改善质量等方面发展,并趋向于全面质量管理,融企业内外质量与产品质量管理为一体的新模式。企业也从内部管理,发展到今天的内外管理结合与公共关系相协调的良好运作方式。
但是我国建筑企业仍在比较狭小的领域内,执行着自己的管理模式,或引用国际上比较旧的内部管理模式,向先进的外向管理模式过渡进程比较缓慢。因此,我国建筑企业急需建立与外国建筑企业,特别是国际上大型建筑企业或跨国管理层交流与交换的机制,以使我国建筑企业能较快地接受较先进的管理模式,较快地按照国际惯例运作我国建筑企业。运作模式可采用国际上通常惯例,即在经济策略与目标市场上建立经济合作伙伴关系,而后成为紧密互信关系,将合作伙伴互作同一经济循环体,互派高层管理人员以各自管理优势协作统一体工程的运作,我国建筑企业从中学习统一体工程国际先进的管理方式。它能使我们不但交换到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经验,还帮助我们的建筑企业真正和全面了解西方经济理论和人文差异,为建筑企业外向型发展与国际化经营带来管理新模式,以最短的时间跨过世界先进国家和先进企业经过几十年摸索过的艰苦路程,这对我国建筑企业来讲不无裨益。
五、信息:国际性信息咨询与交换
现在我们已进入公认的信息时代,但我国建筑企业获得真正的相关工程信息的手段、途径、内容还是相当的落后、原始、不详细和不确切。即使我国的internet网络等信息技术已接近或达到世界水平,但我国仍未加入WTO,或与区域市场的相关工程信息机构也沟通不畅,我国建筑企业获得工程信息的各种机制几乎不存在或不健全、不完善。
关键词: 外向型经济 复合型外语人才 人才培养研究
一、引言
21世纪新时代背景下,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日趋频繁,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如何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广泛关注的话题。很多省市都纷纷对此课题进行立项研究,以适应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如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B248)“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对河南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河北省科技厅资助项目(074572295)“河北省外语人才培养与外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研究”,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XJK08BGD022)“外向型经济发展视界中的湖南省外语人才需求分析”等。
诚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程度如何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以笔者所在的江西省赣州市为例,赣州各级政府在“开放带动”战略指导下,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善投资环境,举办多种形式的外经活动。特别是今年以来,赣州市各地以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为契机,不断创新举措,优化服务,全市外向型经济实现了持续较快增长。
随着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活动的日趋频繁,规模逐渐扩大,我市需要更多既懂专业知识又懂外语的复合型、实用型外语人才为其服务,这就为外语人才的需求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为振兴“赣南苏区”的经济发展培养合格的复合型外语人才这一严峻任务已经摆在我市高校外语院系的面前。
二、外向型经济发展及其对外语人才需求的特点
所谓外向型经济,指的是一国或地区为推动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增长,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扩大出口为中心,根据比较优势理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所建立的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运行体系。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2)经济结构的建立以国际经济的基本内容和发展为依据,必须参与国际分工;(3)具备较为健全的市场经济秩序和经济组织结构体系;(4)外贸体制采取以经济手段为主的管理制度。
指出:“要深化改革开放,积极创新保障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强调:“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特别是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取得新突破,率先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提高外向型经济层次。”
在此新时代背景要求下,赣州市政府在不断探索如何把开放型经济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促进赣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赣州市经济社会的变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早在2009年,外向型经济对全市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收入的贡献率均占半壁江山,对全市新增就业的贡献率达60.29%。
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赣州市对外贸易势头更加强劲,市场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外语人才今后的培养提出了挑战。针对当前我市对外语人才的实际需求状况,笔者对我市人才市场和某些涉外企事业单位做了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市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呈现复合化,实用化的特点。很多用人单位要求应聘人员不仅能读懂外语文献,还能了解相关专业知识;社会每年仅需要少量毕业生从事外国文学和语言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而大量需要的则是外语与其他有关学科,如外交、经贸、工科、理科等结合的复合型人才。由此可见,复合型外语人才的质和量也将直接影响到赣州市国民经济中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三、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
复合型外语人才是指既能熟练掌握及运用一门或两门(或两门以上)外语,又具有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还能借助电脑及网络用中外文起草应用文件并处理日常信函往来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外语人才并不是外语与另一专业的简单叠加。知识的交融性、能力的综合性和创新性是其必备的素质。
教育部公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亦明确提出新世纪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研、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因此,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基础宽厚、知识面广、学有所长、以外语为工具、以专业为方向、专业与外语均强项的复合型人才。
四、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
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目前我国普遍采用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可分为五种类型。
1.复合专业型。此类模式培养既有所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学科理论与基本技能,又具有扎实的外语基础,熟练掌握外语语言能力的新型复合型人才。该模式可以涵盖经贸外语、商务外语、国际新闻、国际贸易、国际金融、教育传播、外事外交等复合型专业。
2.外语专业型。即各外语语言文学专业。此类专业通常下设文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翻译等研究方向,学制4年。一、二年级为基础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基本功。从三年级起,增设专业方向课程,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学生可选修一个专业方向。
3.专业方向型。此类模式在原有专业中增设若干方向型课程以系统学习多门相关课程体现复合型专业方向。如:英语—涉外商务或旅游宾馆管理或国际经济法,国际经贸—国际金融,教育传播与技术—国际广告,对外汉语—涉外文秘等。
4.双外语型。此类模式为主修语种加辅修语种。主修外语专业必须达到本科毕业水平;辅修语种则要求达到大专水平。该模式不仅包括以英语为专业而必须学习一门其他外语的学生,还应用在英语以外的其他外语专业上面,如:法语—英语,西班牙语—英语,葡萄牙语—英语等。
5.主辅修型。此类模式为专业主修成绩优良的学生增设辅修专业辅修系列课程合格者由学校发给辅修证书,以补充主修专业。无方向型课程的语言类专业学生及非专业外语的公外学生通过主辅修培养成为复合型人才。可以开设的辅修专业有:国际经济贸易、国际企业管理、外事管理、旅游宾馆管理、涉外保险、国际金融、国际广告,以及经贸英语、外贸业务与函电等。
据笔者对本地驻市各大高校的调查走访,目前,我市绝大多数高校采取的是“外语专业型”和“专业方向型”两种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在小语种需求不断增加的市场要求下,“双外语型”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也开始受到少数高校的重视。
四、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途径
1.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完成培养目标、达到培养规格的关键。复合型外语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多专多能的应用意识、应用方法和应用技能,这一点在课程体系中要有全方位的体现。课程设置既要考虑到市场经济的实际需要,又要兼顾到我国社会发展的长期需要。因此,在课程设置中,要拓宽专业口径,重视专业知识的宽度与深度的合理搭配,加强实践教学,重视多重能力和特殊能力的培养。
2.建立校企合作培养模式。高校可以通过调研等方式及时了解企事业单位对外语人才的需求计划和培养要求,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商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材和教学内容等事宜,使教学具有针对性。适当引入社会资源参与复合型人才培养,使学生通过学校与企事业单位之间沟通的桥梁深入这些单位了解社会、提前接触社会和适应社会,并通过参与项目合作、项目实践和实习等形式,强化学生运用外语从事具体工作的实践技能,从而促进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
五、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如何依托地方高校的办学优势,尽快培养一批能为赣州开放性经济发展服务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对于我市的经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而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如何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及时调整高校的专业方向及培养目标,也是需要切实解决的问题。经济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日益呈现多元态势,仅掌握外语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单纯外语人才”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外语专业教育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融合其他有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培养复合型的外语人才,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新型外语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杜瑞清.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及实践[J].外语教学,1997,(2).
[3]黄源深.21世纪的复合型英语人才[J].外语界,2001,(1).
[4]罗世平.也谈21世纪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J].外语界,2000,(3).
关键词东莞;外向型经济;产业升级;金融危机
2008年,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全世界见证了中华人们共和国的迅速腾飞,无不惊叹震撼。但是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的席卷,中国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严重阻碍,经济增长首次出现了多年来的下滑。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珠三角地区自然首当其冲地受到影响,而东莞的外向型企业作为珠三角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才能在危机下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呢?本文将对这一现实问题进行探讨。
一 、 外向型经济概述
(一)外向型经济的含义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一般可分为外向型经济战略和内向型经济战略两大类。外向型经济是“内向型经济”的对称,指与国际市场紧密相联系的某国或某地区的经济体系。外向型经济分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外向型经济是指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贸易、资本、技术、劳动力等方面的经济交流活动。狭义的外向型经济是指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出口创汇为主要目标的经济活动。
(二)外向型经济特征与类型
外向型经济模式是以开拓国际市场为着眼点的经济发展战略模式。其基本特点有:①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把重点放在发展出口产品的生产上;②以国际市场为目标,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③生产要素通过国际、国内的双向流动,达到优化组合,提高其使用效率;④对国际市场依赖性大,风险也大。
由于不同国家、地区和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等各异,因而外向型经济也各有不同特点。国际上的外向型经济,按其商品、资本、技术与资源的运用情况,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①出口导向型,即出口总产值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占据重要的比重。包括初级产品出口导向型和深加工产品出口导向型两种,如韩国、我国的台湾地区、珠三角地区;②资本贸易型。除了出口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外,更重要的是资本国际化,如美国、日本。③完全外向型。贸易、外汇、金融完全国际化,基本上没有贸易保护主义,国际货币兑换自由,资金进出自由,如我国的香港。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大力发展的外向型经济属狭义范围的经济活动,其基本形式是以进口替代与出口替代相结合,并以出口替代为主。企业运作方式多以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加工为主,也常被称为“出口加工型经济”。
二、 金融危机对东莞外向型经济的影响
(一)出口导向型制造类企业纷纷倒闭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重大冲击,其影响已经从虚拟经济蔓延到实体经济,从发达国家扩散到发展中国家。珠三角是中国最有名的外向型中小企业集中地之一,而其中的东莞则是著名的制造业基地,“东莞塞车,全球缺货”就由此而来。如今的东莞,面临大量出口导向型企业纷纷倒闭的窘境,成了这波金融危机“倒闭潮”的集中区域。
这一波史无前例的“倒闭潮”,让东莞的出口制造业,尤其是玩具、纺织服装和制鞋业面临严峻挑战,有民间组织调查数据显示,这部分企业的倒闭数量占东莞全部倒闭企业数量的1/3至1/4左右。尽管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东莞只关闭了九百多家企业。然而不管是民间调查组织还是身处倒闭漩涡中的企业主,都不认同这样的统计数据。有调查组织认为东莞大大小小的企业已经倒闭了近万家。尽管目前为止还没有严格的统计数据显示东莞近两年来到底有多少家企业倒闭,但是东莞制造业企业存在危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诸多倒闭的企业里面,不容忽视的是外向型中小企业。这类企业大多以初级代工为主,自身抵抗风险能力比较弱,在遇到经济环境动荡时容易遭遇危机。
(二)外资企业大量撤离东莞向内地或国外转移
这次金融危机对东莞外向型企业的另一个直接影响就是大量外资企业纷纷撤离,把资金和生产线转移到中国内地一些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地区。东莞台商协会人士分析,目前东莞台企已有近两成企业在外地设厂或直接外迁珠三角设新厂、生产线,大批劳工也跟着转移。
同时,东莞的制鞋、玩具、纺织服装等行业向印尼、缅甸、越南等地转移也较多。虽然这些地区面临工会力量强大、局势不稳定等不利因素,但是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力成本比我们中国低50%以上,汇率又大幅贬值,使得向这些国家转移远比在东莞甚至内地大部分地区有利可图。
三、东莞外向型经济存在问题的根源
尽管东莞外向型经济在这次全球性地金融危机中受到巨大冲击,但是究其根源,金融危机只是一个导火线,东莞外向型经济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才是诱发此次区域经济问题的深层次根源。
(一)产品附加值低,产业结构不合理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作为“世界制造工厂”,其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出口制造型企业的简单加工收入。廉价的劳动力和庞大的熟练工人群体是东莞出口加工型企业创收的主要来源。经过近30年的发展,沿海企业劳动力成本上升,那些产品附加值过低,处于国际产业链底端的企业走向衰落是不可避免的宿命。东莞制造型产业结构中占比例较大的是纺织服装、家具、制鞋、玩具加工、电子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传统的低附加值、低利润、缺乏自主品牌与技术含量的企业造就了东莞昔日的辉煌。时过境迁,当政策扶持、人口红利等优势不再,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一并呈现时,这些曾经支撑东莞经济腾飞的产业,如今却成为制约东莞经济发展势头及产业优化升级的一大瓶颈。
现实表明,东莞外向型经济的产业升级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不容乐观。正如郎咸平所指出的,被固定化在产业链底端、专一从事生产制造的企业,几乎没有产业升级的可能,一个高度专化的制造商,其实早就丧失了市场感觉,也没有营销网络,当然也缺乏人才储备,产业升级不啻是由易到难,甚至是从零开始,谈何容易?
(二)外向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资金链易断裂
融资难、融资渠道窄一直是东莞外向型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普遍问题,也是制约此类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东莞多数外贸加工型企业都是起源于家庭式的作坊工厂,他们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和完善的财务风险防范制度,企业在发展初期也不注重金融资信度的建立,因此,从银行和担保公司取得资金融通和担保的难度较大。在企业发展势头较好的大环境下,金融机构为其提供贷款的尺度较松,但是,一旦出现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或者经济形势不稳定的情况,金融机构就会首先对中小型企业收紧银根,限制贷款额度,导致那些资金流动性不足的企业易于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特别是今年以来宏观环境偏紧,担保公司和银行都对中小企业贷款额度进行了严格控制,这对正处于转型升级的中小企业和加工贸易企业来说,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明显加大,很多企业因融资不畅而破产倒闭。
(三)外向型经济所需高级人才相对缺乏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我国经济将进一步融入到势不可挡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未来的国际竞争乃至区域经济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东莞发展外向型经济,同样需要大量的综合素质高的人才,需要大量的国际化的专门性人才,比如精通外语、外贸、法律和专业知识等多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精通跨国经营管理的高级人才,主动开拓国际市场的人才,着力开发国际资源的人才,熟悉并灵活运用国际规则的人才。而在东莞市这些人才相对缺乏。
四、东莞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几点建议
(一)以创新为突破口,积极推进产业升级
应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改变以往的简单模仿、仅以低廉价格和微薄利润占领国际市场的方式,应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努力加强自主创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更有效的参与国际竞争,使得对外开放对东莞经济增长的拉动方式由外延式转变为内涵式。
(二)以国际化为契机,延长拓展深化产业链
在新形势下的国际分工中,应吸引国际大型企业进入东莞,打造国际产业链条。同时,拓展产业链,不仅将制造业融入国际产业链,更要将包括金融业、物流业、咨询业等的服务业积极融入国际化,分享全球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利益,引进先进的产业发展思想,提升产业链层次,拓展产业链条。
(三)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
在贸易摩擦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对外贸易发展要始终坚持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促进外贸进出口快速增长。应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在保持传统制造业发展势头的同时,也要积极发展技术优势,扩大深加工、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出口;优化出口市场结构,树立贸易全球化观念,选择政局稳定、市场容量较大、具有深度开发潜力的国家为出口中心市场,巩固东莞产品在港澳台及日本、韩国、东南亚、美国、欧盟等传统市场的份额,努力开拓东欧、非洲和拉美等新兴市场,实现市场合理布局。
(四)以制度建设为依托,拓宽外向型企业融资渠道
除了政府出台一些政策支持外向型企业融资外,东莞外向型企业也应加强自身制度建设,包括完善企业管理规范和财务制度,建立科学的信用自评体系,使银行和担保公司向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降低,从而放宽对其贷款的限制,形成良性的融资环境。同时,东莞外向型企业还要积极探索一些直接融资渠道,如引进外资、实行债权融资、股权融资和风险投资等方式,拓宽自身的融资渠道。
(五)以人才战略为核心,大力引进和培养国际化人才
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市场,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引进和培养国际化人才,积极引进和培养具有国际化意识、拥有国际化视野、具备国际化经验的人才,引进和培养熟悉国际经济规则的法律、市场、咨询及语言方面的人才,将东莞打造成为珠三角地区又一个国际化人才高地。
参考文献
[1] 倪月菊,以竞争力导向取代“出口导向”,望 ,2005(29).
[2] 儒,产业升级:开放条件下中国的政策选择,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38页.
[3] 陈明森,产业升级外向推动与利用外资战略调整.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79页.
[4] 谢守红,中国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研究.经济经纬,2008(2).
[5] 陈艳平、高 娟,中小企业贷款融资的现状分析及其支持体系构建.价值工程,2004(5).
[6] 张德存,基于产业链经济绩效的计量与评价,统计与决策,2008(13).
[7] 赵淑华,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状况分析与信用保障体系建设构想,中国科技论坛,2005(4).
一、我市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开放型经济工作高度重视,把招商引资列为“一号工程”,有力地推动了我市开放型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利用外资实现新高。一是总量迅速增加。从88年设立第一家外资企业以来,至2008年累计已注册外资企业900余家,年利用外资额从2003年的1.08亿美元,增加到了去年的1.88亿美元,并有48个国家和地区的项目已落户上虞。二是结构日趋优化。外资的投向呈现多样化趋势,投资领域已经从传统化工、纺织行业逐渐转向多行业投资发展,机械制造、照明电器、光伏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的项目日趋增多,最近三年已引进22只,总投资2.1亿美元;三是影响不断扩大。上虞市政府积极开展对外交往,城市影响不断扩大。2007年成功举办欧洽会,有效扩大了上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对外贸易持续发展。一是上虞外向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全市进出口贸易总额从02年的3.1亿美元迅速发展到08年的22.98亿美元,基本形成了以机电、纺织、化工等为主的出口产品格局。一批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如节能灯具、电子元器得到较快发展,外贸出口比重持续上升;二是出口市场不断拓展。全市外贸出口在巩固美国、日本、香港等主要传统市场的同时,逐步向中东、东盟等新兴市场扩展。目前上虞已与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美国、日本、韩国已成为我市产品出口的三大主体市场。
(三)外经合作迈出积极步伐。一是投资积极性进一步高涨。不少企业在探索拓展国际市场,规避各类贸易风险积累了借鉴的经验,而政府部门的有效培训引导,更是激发了广大外向企业投资热情。不少企业纷纷赴外投资设厂;二是投资方式进一步多元化。新批境外投资项目包括设立办事机构、创办公司、设立营销网络等,此外,一些建筑规模企业开始尝试开展海外工程主承包业务,一个多领域的对外经济合作格局初步形成。
二、当前开放型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面对全球性经济危机,我市开放型经济格局的一些优劣开始呈现,经济面临着更多的考验与挑战。
(一)外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资源制约比较突出。因土地数量有限,一批项目因土地问题而受阻。二是产业投向相对不够合理。三产投资比例偏小,二产也主要以传统的纺织服装、机械制造和化学工业为主,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的项目相对较少。三是竞争态势日益严峻。周边各县、市招商力度的加大,增加我市招商引资的难度。
(二)外贸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块状经济出口不平衡。在我市的出口三大主体产业中,发展不平衡,纺织、机电外销水平较高,化工相对较低。二是是应对贸易壁垒的能力还不够强。企业表现出破除壁垒能力较弱、反倾销应诉积极性不高。三是外贸人才欠缺已成为我市外贸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三)外经合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走出去”企业规模偏小。规模不大极大地制约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发展。二是投资项目的盲目性较大。对国外市场特点与结构了解不多,选择投资项目单一性突出,缺乏国际化管理与经营理念和手段,影响投资收益。三是核心技术与自有知识产权方面比较薄弱。缺乏世界品牌,缺少人才和信息,“走出去”企业在异国长期生存和持续发展难度较大。
三、实现开放型经济跨越发展的途径思考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对开放的依赖程度将不断加深,坚持和扩大开放仍是发展的主旋律。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大力推进“三外”联动发展,全面提升上虞经济国际化水平。
(一)突出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力求招商引资新突破。在“大”字上下功夫。下大力气,抓大产业,建大格局。充分利用我市土地资源优势和各项优惠政策,大力引进能引领我市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的大项目、高新技术项目和生产项目。在“新”字上花气力。创新招商新形式,激活招商新机制,拓宽招商新领域。不断完善“谁引进,谁受益”的激励机制,对引进重点项目、大型项目视情况特殊办理。在“优”字上出重拳。提供优质服务,营造优良诚信环境,特别是要在服务环境方面下大功夫。建立上虞市外来投资者“绿卡”服务制度,实施十八项便利待遇。
(二)坚持“多元化”战略,确保对外贸易稳定增长。一要大力推进自主品牌建设,提高出口产品档次。实施品牌战略,拓展国际市场。二要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积极实施以质取胜和科技兴贸战略,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实现转型升级。
关键词:地方经济发展;外向型经济;服务贸易
中图分类号:F830.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7)06-00057-03
近年来,全球产业分工正逐步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自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服务贸易外汇收支规模持续扩大,年均增幅16.8%。自2003年起,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九大服务贸易国和最大的服务贸易发展中国家。因此,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到2010年服务贸易总额达到4000亿美元的发展目标。作为进出口贸易居全国第10位贸易大省的河北,应正视当前服务贸易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现有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服务贸易,进一步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一、三大特色行业支撑河北省服务贸易的发展
2006年全省服务贸易收支总额达到12.1亿美元,是2001年的2.9倍,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56.7%。分析全省服务贸易主要构成,有三大特色产业支撑了河北服务贸易的快速增长:
――特色服务贸易之一:港口服务及运输业
2006年,全省港口及运输业收入外汇26221万美元,占全部服务贸易行业外汇收入总额的37.7%,集中分布在秦皇岛、唐山、沧州三个临港城市。唐山市自1992年京唐港建成正式投入运营以来,特别是1998年以后,港品的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吞吐量连续多年保持在20%以上的速度高位攀升。钢铁行业作为唐山市的支柱产业,在经历了国家宏观调控后,大型钢铁集团得到了快速发展,进口铁矿石、矿粉及机械设备用汇大量增加。
――特色服务贸易之二:对外承包工程及劳务输出
对外承包工程及劳务输出是河北省服务贸易领域里的又一主力军。2006年,全省对外承包工程及劳务外汇收入7984万美元,占全部服务贸易外汇收入的12%,主要集中在保定的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唐山中材建设有限公司、沧州华北石油管理局等几家重点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及衡水的劳务输出。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到2006年已在苏丹、哈萨克斯坦、利比亚、阿联酋等国家承接大型承包工程项目21个,施工区域覆盖全球四大洲,综合实力已居全国首位,世界前三强。
――特色服务贸易之三:旅游业
河北省具有较丰富的旅游资源,具有代表性如承德避暑山庄、秦皇岛海滨度假以及近年新开发的张家口滑雪旅游业。2006年,全省旅游业外汇收入5527万美元,占全部服务贸易外汇收入的8%。承德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境外游客逐年增多。张家口崇礼县属于内蒙古高原到华北平原的过渡带,年累计积雪厚度达1米左右,年积雪时间长达150天,滑雪期每年可达120天左右,是中国最理想的滑雪和竞赛区域之一。此外,位于河北遵化的清东陵和易县清西陵,作为保护最为完整的皇家陵寝,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保护遗产后,近年来,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快速增加,已经成为河北省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
二、河北省服务贸易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的五个表现
“十五”期间,服务贸易13个项目中,全省虽有10个项目的外汇收入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总体发展水平偏低,反映出全省服务贸易整体对外竞争力不强。全省服务贸易收支呈现以下特点:
(一)服务贸易总体规模较小
与上海、广东、浙江等发达地区服务贸易的发展存在较大差距。与上海相比较,上海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已达到50%左右,2004年上海市的服务贸易总额高达260亿美元,居全国首位,是河北省的45倍。
(二)服务贸易收支占经常项目收支总额的比重较低
在“十五”期间及2006年,河北省的服务贸易外汇收支占整个经常项目外汇收支总额的比重分别为3.68%、3.57%、3.81%、4.22%、4.67%、6.33%,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全省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服务贸易外汇收支占经常项目外汇收支的比重,与全国9%的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三)传统服务贸易项目占主导地位
河北省服务贸易结构单一,港口服务及运输业一直占据服务贸易的最突出位置,近三年来所占比重均超过50%。从项目构成看,服务贸易外汇收入主要集中于运输、其它商业服务、劳务承包等项目,支出集中于运输、其它商业服务、劳务承包等项目,支出集中于运输、其它商业服务、咨询等项目。2006年上述项目的收支分别占全省的95.7%和88.8%。说明传统服务业是河北省服务贸易收入的支柱,而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保险、咨询、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现代服务贸易领域,仍是河北省的薄弱环节,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四)服务贸易地区发展不平衡
从地区分布情况看,河北省的服务贸易外汇收支主要集中在秦皇岛、廊坊、唐山、保定和石家庄等地区,2006年上述地区的收入和支出分别占全省的95%和87%。
(五)服务贸易外汇收支结构不尽合理
从河北省情况来看,除2005年以外,“十五”期间,河北省服务贸易每年的外汇收支均为逆差。主要由于河北省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咨询等项目收入极小,而支出相对较大,如逆差最大的2004年,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收入10万美元,而支出1897万美元;咨询费收入189万美元,支出2724万美元。
三、四大因素制约着河北省服务贸易的发展
尽管“十五”期间我省的服务贸易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是从当前国际收支状况看,还存在着四个方面的缺陷,制约着我省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一)认识上存在误区
长期以来,受传统思想理念的影响,服务业被看作是一个纯粹的消费过程,人们普遍认为服务业不直接创造价值,忽视其产业功能,造成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滞后于我国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面。从而从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看,服务贸易越来越从商品贸易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发展的行业。从1980年到2005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从3650亿美元扩大到24147亿美元,25年间增长了5.7倍,占世界贸易出口的比重从1/7增长到近1/5。
(二)服务贸易对外开放不够
大部分服务领域主要以国有成份为主,政府垄断经营严重,市场准入限制多,如银行、保险、电信、民航、铁路、教育卫生、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其他一些行业对非国有经济和外资也没有完全开放。对服务业的长期垄断经营,影响了服务业对国内民间资本的开放,限制了服务业的发展,使服务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由于缺少必要的市场竞争,影响了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制度的引进,延缓了服务产业的发展速度。
(三)政府扶持不到位
发展服务贸易越来越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世界各国纷纷制定加快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一些国家和地区成立了专门机构对本国服务贸易加以管理和促进,上海有国际服务贸易协会等行业组织规范、协调服务贸易的发展,对促进上海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保持上海在全国的领先地位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而河北省在这方面还很欠缺,目前河北省对国际服务贸易的管理和协调主要由商务部门负责,按照《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要求,这种管理体制存在诸多缺陷。比如服务业各有关职能部门职责分工不明确,商务部门存在多头和交叉管理的问题,缺乏统一规划,易形成行业垄断等。
(四)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尚没有制定一个全面、完整的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目前和手段都不明确。近年来,我国加快了服务贸易立法步伐,颁布了一批涉及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法律法规,但一些规定与国际贸易规划存在一定差距。如现行的服务贸易外汇管理法规体现了重流出、轻流入的管理思路,与国际贸易均衡管理存在一定差距,这些都是阻碍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河北省目前仍有支持软件出口等服务贸易发展的零星文件,尚未形成支持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服务贸易发展缺乏有力的政府支持和法律保证。各行业的行业标准有待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和行业监管办法还需规范。
四、大力发展特色服务贸易,促进河北省外向型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四项举措
世界经济结构加快向服务业倾斜,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发挥好“渤三角”中心地带的优势,实现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型,促进河北省外向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一)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发展境外劳务承包工程
境外工程承包,既能带动大量劳务输出和技术输出,获得非贸易外汇收入,又能带动有形产品的出口。抓住国家鼓励“走出去”战略的大好机会,大力发展境外劳务承包工程业务,一方面,政府部门要积极利用国际友好城市关系及出国访问考察等机会积极为企业承揽工程项目;另一方面,政府各职能管理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提高管理效率,简化管理手续,便利企业的经营,为河北省对外劳务承包工程项目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和旅游品种,大力发展旅游业
河北省拥有承德避暑山庄、秦皇岛海滨度假、张家口滑雪旅游、清皇陵以及西柏坡、故居等红色旅游等雄厚的旅游资源。充发利用这些旅游资源不仅要在硬件上加大资金投入,而且还要大力在组建国际旅行社等软件环境上下功夫。因此,大力发展旅游软环境,一是要积极组建一批具有接待入境旅游团组资格的国际旅行社,加强与境外旅行社的业务联系。同时,还要注重对河北省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及推介宣传,着力发展旅游特色产品,提升旅游服务档次,更好地促进河北省旅游产业的全面发展。
(三)充分利用港口资源,大力发展港口运输服务
河北省拥有秦皇岛港、黄骅港、唐山京唐港及曹妃甸大港等多处港口资源。特别是正在建设中的唐山曹妃甸港,建成后将成为我国北方的第一深水港,成为河北省服务贸易新的增长点。但除河北省港口硬件建设外,发展港口运输服务贸易,还存在着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河北省的海运行业基础薄弱,仅有河北远洋公司一家独秀,尚未形成相互竞争的航运市场。这与河北省充足的港口资源和对外贸易大省地位不相适应。此外,河北省的海运辅助行业缺乏行业管理。2003年起,市场准入的进一步放开使船代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增加,恶性竞争造成外汇费收入急剧减少。因此,有计划地适当组建几家大型海运企业,并加强海运相关辅助行业管理,是当前进一步发展港口运输服务业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商务英语 人才培养 地方外向型经济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日益融合,商务英语作为世界大市场形成和发展的产物,其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因此培养合格的、适合当今世界发展的商务英语人才已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任。然而,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我国商务英语的发展不容乐观,尤其是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商务英语课程设置不合理,很多院校的商务英语课程只是在传统的英语课程里融入少量的且非系统的商务知识,如经贸英语、外贸函电等;其次是商务英语教师水平差强人意,英语专业毕业的老师商务知识匮乏,而商务相关专业毕业的老师的英语水平却又不尽如人意;更为重要的是各高校缺少商务英语实践基地的建设,使得师生缺少商务英语实际操作经验。因此本文试图以商务英语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为核心探讨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新途径。
一、完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
课程是进行人才培养的最重要的载体,科学系统的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精准定位的基础,课程体系是构成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20世纪60年代后期,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ESP)理论应运而生。商务英语是以英语为媒介、以商务知识和技能为核心的一种ESP。纵览商务英语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商务英语的起步、成长、发展、壮大都是市场呼唤的结果。
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的改革,也是源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为了使商务英语的发展更加顺畅,使商务英语对社会经济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商务英语课程设置首先要明确商务英语相关课程的教学目标。在我国商务英语发展的初期阶段,课程设置多为行政行为,对于这种课程模式背后所依托的社会背景变化并没有深刻的认识。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入发展,无论是社会、各大院校还是教师都已经真切地意识到,社会需要的是具备国际商务知识、熟悉国际商务流程、了解国际商务交际习惯且具有高水平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换句话说,市场发展需要国际通用型的商务英语人才,这应成为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目标。其次商务英语课程体系建设还要设置要以增设相关商务知识类课程。商务英语是“商务”与“英语”的有机结合,因此,商务英语一方面要传授给学生商务知识和技能,增加学生在贸易、金融、管理、会计、财务、法律等方面的知识积累,另一方面还要传授给学生英语知识和技能,使他们真正具备在商务领域中的听、说、读、写、译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商务与英语的关系。具体来说,我们应以英语为主线,商务为背景,语言训练贯穿于商务英语教学活动的始终。因此,在现代科学发展呈现出各相关学科相互交叉、融合、渗透的趋势下,商务英语课程的设置也必须增设相关交叉学科,只有这样才能拓展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及时了解不同层面的广泛信息,以适应当今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这是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基础,也是首要的原则。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跨文化商务交际课程的增设应引起格外的重视。商务活动不仅是一种经济往来活动,它更是一种文化活动。从事商务活动的人员经常需要同来自不同国家、处于不同文化中的人进行交流与合作,这就使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当今商务英语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因此,跨文化商务交际是国际商务活动中的重要课题。
二、提高商务英语师资水平
当今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趋势。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一高校商务英语教师肩负着培养商务复合型人才的重任。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国高校商务英语教师的整体水平令人堪忧。很多英语专业优秀毕业生成为了商务英语老师,他们的英语专业水平一流,但对相关商务知识一知半解,甚或完全不懂,只能现教现学;当然也有部分商务相关专业毕业生毕业后从事商务英语教学,专业知识的传授技能尚可,但英语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此种现状要求高校要高度重视商务英语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工作,努力提升商务英语教师水平。高校商务英语教师的培养要注重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不仅要加强对高校商务英语教师的职业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多渠道引进有实战经验的专业商务英语人才参与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
因此高校商务英语教师首先要熟知商务英语专业内涵。从传统意义上说,商务英语是指人们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所使用的英语。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商务英语主要用于进出口贸易,因而又称为外贸英语和国际贸易英语。现在随着全球化经济的日益发展,中国将在更广阔的领域、更深的层次融入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之中,我们在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因此现代商务英语的内涵和外延已得到扩展。商务英语不仅指我国对外贸易中使用的英语,它还应涵盖我国人民在对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中涉及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英语应用。因此,商务英语教师必须是符合时展的复合型人才。何雪莲(2012)曾指出复合型外语人才指的是在外语水平、专业知识、智力潜能、复合技能和综合素质等方面都有良好的表现并能够熟练使用外语来表述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才。可见当今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要求是很高的,高校商务英语教师首先要精通英语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有外贸、金融、管理、市场营销、法律、涉外交际等方面的知识储备。将具有夯实基础的英语专业教师外派到商务专业相关院校进修学习,全面掌握商务相关专业知识,融英语语言知识和商务知识为一体,再深入本地进出口企业和外资企业进行短期实践,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
加强商务英语“双师型”教学队伍的建设,不仅能提高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质量,还能提高学生对商务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满意度。同时高校应积极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引进社会各路优秀精英和“双师型”商务英语教师来完善商务英语师资结构。如聘请国内外商务专业相关的企业专家来校讲学或做客座教授,或不定期邀请有丰富经验的商务英语从业人员来校分享经验。
三、构建商务英语实践基地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把理论知识用于实践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重要平台。所以,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实践教学除了让学生利用商务英语教学实训系统等方式进行模拟练习,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能在真实的市场和职场环境中进行商务英语相关业务实战练习。因此商务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培养学生商务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必要途径。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地域性或者办学模式等方面的限制,商务英语实践基地建设的主要渠道是进行校企合作。学校可以选择本地的如国际会展中心或者各类外贸公司进行合作,搭建长期的校企合作互动平台。学校不定期向企业派送教师或学生到企业实习,既能培养师生的商务英语实战能力,又能拓宽师生的视野。企业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与学校达成“订单式”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方案,也就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商务英语人才。此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可以说让学校和企业双方达成了一种互利关系,形成一种双赢的局面。学校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也为学生开辟了就业途径。而企业也在减少人才招聘和培养成本的基础上吸纳到了优秀的商务英语人才。因此作者认为,校企合作模式是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