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时间:2023-03-08 14:53:31

导语: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第1篇

一、家长的模范作用

家长的模范作用,为孩子做好表率,这是我从书中读出来的第一个东西,也是为大家所熟知,却并没有得到大家应有重视的一个问题。作为孩子的妈妈,应当要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一个各方面做得优秀的妈妈才能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家庭是孩子最基本的生活和教育单位,妈妈是这个教育单位里的老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可能成为孩子的效仿源。无数事例证明,孩子最初的行为习惯都是从妈妈身上学来的。因此,面对不听话的孩子,妈妈要特别重视榜样对孩子的巨大影响作用,时时处处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作者一位老同学的一感慨,同样给了我很深的触动:“我原来只看到我的孩子和你的孩子之间的差别,自从看了你的这些文章,才发现这差别原来是我和你之间的——作为母亲,你是把孩子精心教育大了。我其实只是把孩子养活大了。”这也是很多家长的缺陷所在,有的家长,仅仅是对孩子抱着“养大”的心思,没有树立教育的观念,孩子教育,自然就无从谈起。有的家长,明确了孩子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却同样没有做的很好,并以此责怪孩子的不努力,不用功。诚然,孩子自身的行为有偏差,也有自己的过错,然而试想当一个孩子呱呱坠地的时候,他们能有什么价值观和思想方向,他的一切,包括价值观,不正是受父母亲戚的影响和教育下确立的吗?所以,与其说一个孩子差是他自身的问题,不如说是由于他所接受的教育有问题。在孩子教育中,家长的模范作用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往往可以看见一个现象,父母脾气暴躁的,孩子往往也好不到哪里去,父母性情温和的,孩子往往也性情较为温和,这些都是孩子在生活中不断模仿父母的行为做法所导致的。所以,在生活中父母必须严律自身,坚决不用坏的习惯和性格去影响孩子,与其对孩子说教苛求,不如以身作则让孩子自发的学习自己好的方面,在不自觉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处事准则,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这种教育方式的效果显然是优于一味说教的。其实无论是在家庭教育,还是在学校教育中,这种模范作用都有着相当积极的教育意义,试想家长和教师自己都未能做好,又如何要求孩子呢?我们应当提高对模范作用的重要性认识,从生活细节中以身作则,培养孩子。

二、家庭教育的误区

在妈妈对孩子的教育中,往往存在很多误区,这些错误的方法不仅不能对孩子形成有效的教育,更会因此产生较大的负面作用。书中开篇的一段话则有了很好的阐述:“年轻的妇女都会得到一块玉石——孩子,多年后的结果却是,一些人得到了令人满意的作品,一些人眼看着玉石的变化越来越失望。”其实二者的区别就在于教育方法的不同,正确的教育方法即是一把精美的刻刀,精雕细琢将其刻画成一块美玉。而错误的教育方法则是一把锄头,完全可以想象当锄头挥舞在玉石上,不仅不会得到好的效果,反而会对玉石造成极大的伤害,让其美感和本质破坏无遗。想到这里,我不由的汗流浃背,作为一名教师,学校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回想过去,我也同样有不少教育不当之处。却从未想过这种教育对孩子的伤害,想到这里,我们还有心思去责备孩子的过错吗?一块玉石的质地决定后,其好坏取决于雕刻者,而妈妈和教师都同样在充当着这个角色。下面将我从书中读到的一些误区,分享给大家。

(一)暴力教育

“打孩子是一种陋习和恶习。一个用武力征服儿童的成人,无论财富多么丰厚,地位多么显赫,学问多么高深,打人的理由多么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现。这一瞬间,你以为自己强大而正义,其实是缺少理智,恃强凌弱;你在弱小的孩子面前心理全部失守,只能从体力上给自己找平衡——在爱的名义下施暴,此时此刻你的行为如此粗野,不过是个穿西装的野人。”尹建莉用这样一段话对家庭中打骂孩子的现象做了阐述。“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才”不少家长仍然秉承着传统家庭教育的野蛮思想对孩子肆意打骂,不对就打对,不听话就打得听话,这样方式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打骂孩子可能会解决眼前一些微笑的问题,却会给孩子的成长留下极大的隐患,这些创痕也将伴随他一生,暂时的顺从,却换来孩子一生的伤害,这就是家长爱的表现吗?“在爱的名义下施暴,不过就是个穿西装的野人。”尹建莉用犀利而贴切的语言对暴力教育的方式做出了明确定义。书中用圆圆三、四岁时在超市中的一次发脾气做了示例,其实每一次的问题,每一个小的冲突,也是一种学习和教育的机会,当出现问题时,抑制怒气,用合理恰当的方式为孩子树立正确的观念,才是真正的教育。

(二)情绪教育

这一点,以前固然不乏存在,而现今社会中的“年轻妈妈”也尤为严重。过往的教育中,家长对孩子肆意的打骂,其实也就是一种情绪教育的体现,为了释放自身的情绪和不快,顶着爱的借口,肆意打骂。而在如今的年轻妈妈中,更多的是体现在情绪上的失控,不能良好控制自身情绪而波及孩子。自身高兴的时候,则对孩子溺爱欢笑;自身烦闷的时候,则对孩子乱发脾气,甚至用尖锐的语言中伤无辜的孩子,孩子成为了家长的最佳出气筒,在生活中很多方面都有体现。试想一个连自身情绪都还不能很好控制,自身尚未定性的年轻人,连自己都还没教会的人,又如何教孩子?这类妈妈,他们用这种教育方式直接或间接的不断伤害孩子,教育孩子成为了一种随心情而改变的“喜好”。沉淀情绪,用爱去关心、呵护孩子,教育孩子,而非随心情波动,这是一个成为一个合格妈妈的必备和最起码的素质。

三、让孩子成人

除了书的前部分对孩子的学习方面做了一些阐述,其实书中更多的是教给我们如何让孩子成人,而非一个只会读书的孩子。曾经无意看到过这样一段话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武学高手,末流者比拳脚招式,次流者比内功深浅,第一流的高手比的却是心胸气派。”武学如此,其实无论是做学问,还是生活中其他各方面,也都同样如此。“先做人,再做事”简单的一句话却蕴含了不简单的道理,这也是无数成功人士的经验。应用到学问当中,则是应先培养孩子的为人思想,再考虑求知发展,从长远来看,一时知识的牢记,显然是不如培养孩子的思维扩散对孩子更为有利。生活中我也有亲眼所见过这样的例子,两个孩子的父母,一个孩子的父母从小就让孩子学这学那,孩子不仅逐渐多才多艺,成绩也总在年级名列前茅;而另外一个孩子的父母,却更多的是培养孩子思想和做人,教孩子如何学习,孩子虽然成绩不算太好,却聪明伶俐,乖巧懂事。多年之后,第一个孩子仍然是成绩优秀,但却逐渐疏于生活,只知读书,而第二个孩子却不仅聪明伶俐,不读死书,学习成绩也同样在自我努力下到了顶尖,更从不需要别人逼迫。结果是显而易见的,第二种教育,是受用一生的。对孩子的教育,我们应当从思维着手,从为人着手,而非仅仅局限于书本,局限于知识,为孩子带来一生的受益而不仅仅是眼前。

第2篇

周末,有机会与一位来自台湾的妈妈一起聊天。这位妈妈姓邱,今年57岁,30年前,她刚3岁的儿子被诊断为“感觉统合失调”。

感觉统合失调是一种儿童大脑功能发育不协调症,大约10-30%的3~13岁的儿童会出现这种病症。这种病症与大脑整合功能不完善、不健全有关。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有一些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做事丢三落四、学习成绩差、做作业拖沓、调皮冲动;有一些表现为精细动作差,如系鞋带、扣纽扣困难,讲话结巴不流畅、词不达意;还有一些则表现为紧张、胆小、退缩、偏执、爱哭、不合群、吃饭挑食或者暴饮暴食等等。

邱妈妈这一生,只能有这一个儿子,她的子宫在分娩时由于粘连切除了。“我要尽一切能力来治疗孩子的不协调症,让他成为一个健康的孩子,有一个快乐的人生!”邱妈妈默默地下了决心。她带孩子在医院治疗了一段时间没有什么效果以后,便毅然辞掉了工作,开始自己为孩子进行各方面的调理。

这位有着无限爱心又有着无比智慧的妈妈,说服了丈夫,一起带着孩子去周游世界。她在不同的地方学习治疗感觉统合失调的各种方法,同时也让孩子接触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增强适应能力。在为孩子治疗的过程中,她还不时地帮助一些患有这种病症的孩子和妈妈。

十多年过去了,在邱妈妈的努力下,孩子的症状一天天好转,并且丝毫没有困难地学习了四种语言,成为了一个健康并且优秀的青年。后来,他去美国杜克大学完成了博士学业。现在他是美国一家律师事务所的特聘律师。

“为孩子治病,不能只靠医生呢!有很多事情医生帮不了你。” 邱妈妈感慨地说。

在我陪伴孩子的成长中,对“有病不能只靠医生”也有很深的认识。我孩子刚出生时住了几天院,那几天孩子放在无菌箱里,我只能隔着门看他,不知道医生和护士给他用了一些药。只是出院的时候,我看到医生开的药里面竟然有一种叫“鲁米那”的安眠药。医生应该只是为了让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减少啼哭、多睡觉才让他服用安眠药的。这以后几乎是孩子每一次去医院,我回来以后都要根据孩子的症状再查对医生的诊断和开的药物。那些可以不用的药,或者副作用大的药物,我都会换下它们。比如含有咖啡因的感冒药,我就用六合姜汤来代替;止咳糖浆等抑制咳嗽的药,我就煮一些小中药来替换它们。有一次,孩子因为不时地挤眼、摇头,一位医生便诊断他是多动症,要我们住院治疗。我当时就知道孩子肯定不是多动症,因为他看电视、看书入迷的时候,两三个小时都全神贯注的,喊都喊不动,他怎么能是多动症呢?我否定了医生的诊断,带孩子去了北京的一家医院。这家医院的一位年青的医生开了两种治疗眼睛的药,一个星期后,孩子的症状就完全好了。事后我非常庆幸没有让孩子住院按多动症去进行一系列的药物治疗。

可以理解,医生看病和用药一般都是针对众多孩子的普遍症状的,他们很难做到给予每一个孩子一些有针对性的治疗,还有些医生会由于忙乱,没有完全了解病症的起因、询问过敏史和一些特殊的表现,就草草地作出了诊断,这时候家长就更要留意了。曾经有一家医院为一个孩子做肾脏手术,竟然没有切去左边那个坏了的肾,而取出了右边惟一还有正常功能的肾。医生手术前都是要在手术的部位做标记的,如果这个孩子的家长能够注意一下,这个恶性的医疗故事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就是我们有幸遇到了特别好的医院和医生,为孩子治病也不能完全地依赖医生,因为孩子生病往往会有许多原因,除了药物的治疗,幼小的孩子还需要心理的调理、食物的营养和有利于恢复的环境。每个病人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处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他们的基因、家庭环境、生活习惯等很多复杂的因素综合影响和形成了他们的疾病,了解和解决这里面存在的问题都是治疗疾病的组成部分。而这些都是医生难以给予每一个孩子的。

医生更难以给予孩子父母一样的深爱,以及由这种深爱而带来的切身感受和长远考虑。他们更不可能像父母那样为孩子付出时间和精力。

孩子在幼小时候的很多事情都要靠父母亲,世界上的任何人,都不能给予父母亲所给予的一些特别的东西。所以,做好父母亲是人生最辛苦不易的事情,除了为孩子提供基本的衣食、住处,父母亲甚至还要是懂营养、教育、心理、感情和医疗知识的人,才能满足孩子成长各方面的需要。

第3篇

关键词:阅读;习惯;重要性

女儿的成绩一直非常优秀,小学毕业考试,全年级组301名学生中,她的成绩是第一名,今年,上康巴什第二中学,初一年级八个班,期中期末考试都是全年级组第一名,学校邀请我在家长会上讲讲教育子女的经验。我认真总结后,才惊奇地发现,女儿学习好都是读书的功劳!

在女儿上幼儿园时,她还不认识字,就由我来给她读,每天晚上给她读故事,直到读得她睡着了,我才做我自己的工作。直到现在,我坚信,这样做的功劳真的不小!其实,这个做法很简单,只是有好多家长,没有意识到它的巨大作用,早期孩子听故事,对孩子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例如,伟大作家鲁迅,小时候经常听外祖母讲故事,所以,他的文笔特别好。故事可以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提高她的认知水平,可以提高她的理解能力。

常记得,女儿开学第一天,兴高采烈地回来,班级老师问:“谁能认识全班同学作业本上的名字?”唯独我女儿一个人举手,老师说:“好!就由你来当班长。”这样,我女儿从一年级当班长到六年级毕业。

女儿到小学二年级后,阅读能力就相当于中学生的水平。当班里的多数学生还把主要精力用于学习生字、词的时候,她已开始一本接一本地读曹文轩和沈石溪的长篇小说了。由于她读的书多,理解力好,所以各门功课都好。

阅读为什么对孩子的智力和学习有这么大的影响呢?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青少年阅读有很多研究,他对阅读和学习能力的关系阐述得很清楚,他说:“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缺乏阅读能力,将会阻碍和抑制脑的极其细微的连接性纤维的可塑性,使它不能顺利地保证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谁不善于阅读谁就不善于思考。”

明白地说,对于没有阅读功底和一定知识储备的孩子来说,所学的知识只是一个点、一个点,它不能串成串,更不会形成网络状,相反,拥有大量阅读的孩子,学到的知识点马上就会联系已有的相关知识,形成知识网,并很快理解,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有的孩子学习能力差,有的孩子学习能力强!

现代心理学对此有很多的研究和证实。学习新知识,依赖已有的智力背景。“阅读”是一种以语言符号为媒介,包含丰富的、超越现实生活内容的活动,让阅读者的“语言系统”发育得更好,他们的思维能力及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更强。《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中讲,“被魔杖点中的孩子学习能力强”。这个魔杖是什么呢?就是“课外阅读”。

有的家长很苦恼,孩子不喜欢阅读,我回想,女儿刚开始也不怎么读书,我和她爸爸就商量,回家我们各自拿本书看,观察她,她看到我俩安静看书,她也就找来自己的书津津有味地看起来。孩子不看书,家长最容易做的是,喊孩子:“看书去!”而自己则打开电视机,你说,孩子能甘心看书吗?家长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读书的氛围。

父母一定要每天抽出一段时间来和孩子一起读书,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对于孩子未来的学习或者整个人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和作用。

参考文献:

第4篇

最近,我遇到了一个难题,我意外地又怀孕了。我的大女儿已经5岁半了,小家伙的到来打乱了我们一家人的生活计划,我们原来就准备再要一个孩子的,只是没想这么早。我的工作非常忙,还有晚班,这个星期每天回去大女儿就睡了,作业都是在第二天早上做,我非常自责,觉得没照顾好她,就连相处的时间都没有,而孩子她爸爸常年在外地。我们想过:虽然大女儿可以让奶奶帮忙带,但无法替代我。我很矛盾,如果不上班,家里的收入会骤减,而可以想象的,随着二宝的到来,开销会大很多……可是如果我继续工作,可能两边都照顾不到。

希望尹老师能帮我指点,我到底该怎么办才是家庭工作都能照顾到的?还是狠狠心放弃一边?

谢谢您。

孩子妈:

既然二宝已经来了,首先就要心态放松,多品味这份喜悦,少去想面临的困难。胎教也是教育的一部分,如果这个时候你内心焦虑,恐怕对孩子的影响也不好。

我从你的信中看到的困难主要是两个:大宝的教育问题,家庭收入问题。

先说大宝的教育问题。它和你什么时间要二宝,其实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如果说只有大宝的学业问题解决了,才有精力要二宝,那么你至少需要等到她上大学。因为你的孩子现在才5岁半,应该在幼儿园大班。如果这时就有作业,就要辛苦到天天早上写,以后孩子上小学、中学后,学业的事越来越难,问题只能更尖锐,那么你是不是就更没时间要二宝了?

依我的感觉,根本原因是你目前对大宝的学习管理及心态不对,不对的方法当然不轻松,不对的方法当然达不到好结果,所以你焦虑紧张。你以为自己天天陪着大宝写作业,或不上班做全职妈妈,就有更多的时间管理孩子的学习,事实不是这样的。最好的办法是学习如何管理孩子的学业,管对了,家长和孩子都轻松;管错了,家长孩子都紧张―― 这是很大一个话题,是家长们当下面临的重要功课―― 这个功课学好了,大宝的学习管理和何时要二宝就没有一点儿冲突了。

再说家庭收入问题。你如果是为了大宝的学习而辞职,这没必要。家庭教育不需要全职,全职妈妈不一定能比职场妈妈做得更好。很多全职妈妈因为时间充裕,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用力过度,对孩子管得太多,孩子可能更不自由,在学业、心理方面出问题的概率反而更大。所以我不赞成为了孩子而辞职。哪怕为了你自己的未来,也没必要辞职。

第5篇

首先,感谢老师们对孩子的精心培养和关爱;同时也很感谢老师在辛勤的教学工作中能举办这样的活动让大家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你们辛苦了!

我就在湉湉的教育中最关心的几件事情和大家交流一下。

说实话,我很在乎孩子的成绩,不管是一般作业、默写到平时的测试、考试。每次得不到满分我就非常着急。那些没有写对的字,没有答对的题,就是她的短板。“一桶水的量是由最短的那块板来决定的”。学校的学习,是吸收更多的水,而家庭教育我认为就是不断加长她的短板。因为每一位任课老师每天要面对那么多的孩子,不可能对每个孩子都事无巨细的照顾到。而我们家长只要面对自己的孩子,只要稍微花点时间,就能很好的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在她有困难的时候拉她一把。如在语文上,按课文填空这一环节中湉湉掌握的不是很好,不是多字就是少字。我就针对这一情况,经常让她背课文,陪她看课外书。慢慢地养成细心、踏实的习惯。

第二是养成每天学习的习惯。爱因斯坦说过“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所以每天不管学校有没有布置作业,我都会让她做一些课外习题,有时是做一些习题,有时是读一会英语。不想到了考试时再去“抱佛脚”。这样一来可以养成很好的自学习惯,二来在平时的学习中也会轻松很多。

第6篇

【关 键 词】 历史;事件;地图;故事;游戏中集体化

一、教师的讲

(一)利用地图进行历史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听后背”的教学模式,这就钳制了学生思想的发挥,同时也违背了新课标理念中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而是以教师为主体了。还有就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他们所学科目非常的多,要在有限的时间学到无限的知识,况且历史学科在过去不被重视,所占分数不多,这些情况导致学生对该科不感兴趣。不光学生不感兴趣,学校也不够重视,而所教该学科的教师也被忽视。但一堂历史课究竟应该怎样上才能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优势,才能在45分钟内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同时又能在考试中取得良好成绩呢?我认为,关键就在于课堂的45分钟,要向45分钟要效果。怎么来要效果——是不是教师把这课的内容在45分钟讲完就可以了?不,是完成了教学内容并80%的学生都掌握了该内容的重点、难点,这才是达到了教学目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二)把抽象的事件在游戏中变成具体、形象的事件来完成教学

“纸上谈兵”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针对我们课本上一些内容,他比较的抽象,我们教师在上课时如果照本宣科就好像纸上谈兵,我们如果不加以诠释,学生就难以理解而达不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我看过一段话:“如果把学习做成一颗酒心巧克力,孩子如何能不喜欢;如果把学习做成一颗牛黄解毒丸,孩子又如何能喜欢?”

我读过《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书中的主人公教女儿圆圆学计算就是开“小卖部”,女儿做店主,爸爸妈妈做顾客,拿一些东西给她在地下围出一个“小店”,并摆上各种“货物”,货物有真的,有替代品,替代品只要她知道是什么就行,然后我们轮流光顾她的小店。物品由她定价,我们跟她进行讨价还价,其实开“小卖部”的过程就是孩子不停地做“计算”、不停地做“应用题”的过程,这样就避免了一下把孩子拉到抽象的数字上。不要拿一些干巴巴的枯燥的计算来为难孩子,要让孩子在游戏中感受数字,让他体会到计算不是抽象的东西,是存在于周围生活中的有用的东西,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着。

学习为什么非得是苦的不可?学习也可以在快乐中进行。而且,在快乐中进行的学习会让学生学得更好。

如这一历史内容,我们就可以用游戏的形式来完成。

我们教师可以把学生带离教室,带到野外,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几组,编制成各军,把地点设计好,什么地方是草地、什么地方是雪山,制作几面红旗,上面标好几军,然后内容里面的角色由学生自主担任,经历了千辛万苦最后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胜利会师。这样一做,就能够让学生更容易记住有关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巧妙地设计教学,要把一些抽象的东西让它集体化,并要在不知不觉中(就是在玩的过程中就完成了教学内容,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让学生掌握知识。

(三)用生动的故事形式演绎历史事件

历史内容,就是一些历史事件,好比一些故事。故事谁不爱听,上课的时候,讲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课堂上是否还有睡觉的、是否还有讲小话的、是否还有发呆的学生……

答案非常的肯定,没有。所以吧,我们就着这一学科的性质,就可以用故事的形式来完成这一学科的教学。

二、学生的读

由于历史这一学科,没有太多的教学时间,大多数学生都不会去课前预习,我们教师用各种方法方式完成教学。对于我来说,我用我的方法完成教学之后,我都要用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一字不漏(包括正文、插图、补充材料等)的阅读内容,第一,在阅读的过程中复习巩固了所学的相关知识;第二,阅读内容能使学生“温故而知新”;第三,阅读内容达到查缺补漏,使知识更完整,衔接更强,更能理解,只有理解了知识,才能把此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才能应用它;第四,调动学生主动去学。学生读了之后,就会发现老师讲的都在课本上,他们就会主动看课本,这样也就把内容给学了。

三、课后的练

课后的练,也就是学生学了知识后的一个检测。看看学生学了知识后是不是记住了,光记住还不够,你不会用它;学了知识必须要理解,只有理解了才会变成你自己的知识,你才能更好地应用它。所以,我们在完成教学内容时,有必要进行课后练习,既检测了学生学的情况也检测了教师教的情况。从而看你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的。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教育体制能完美到可以解决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问题。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给出了很多种方法,无论这些“方法”多么不同还是大同小异,它们其实都是建立在一些共同的教育理念上的。“方法”固然重要,但再多的方法也无法穷尽一个人遇到的所有的教育问题;正确的教育理念则如同一把万能钥匙,可以打开不同的锁结。

【参考文献】

第7篇

家校合作创业能力策略研究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从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看,国外的关于以家校合作促进中专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的文章不是很多,直接论述这方面的专著也不多。但是对家校合作的研究已经有了很丰富的成果。资料显示当今世界各国已普遍认识到,儿童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家庭的通力合作。近年来,美国为着重研究解决公立学校的危机问题,把家校合作作为教育研究和学校改革的主题;英国、德国、法国、芬兰和挪威等欧洲国家也将家校合作作为教改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家校合作是当今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世界性的研究课题。

事实上,我们知道这些国家的青少年毕业后都有很强的创业能力。让我们反思一下,这些孩子身上所展示出来的创造能力难道不能说明是家校合作的成果吗?

为了研究更具体的国外先进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成果,笔者研读了几本外国人的著作。比如:江本胜著作、猿渡静子翻译的《水知道答案》(日)、坂元良江著作、曹艺翻译的《飞吧,孩子》(日)、A.S.尼尔著作,王克难翻译《夏山学校》(英)、雷夫·艾斯奎斯著作、卞娜娜翻译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美)和秘籍华人黄全愈著作的《望子成人:家庭教育在美国》等。这些著作都反应了作者充满智慧的教育思想,概括起来就是: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要善于赏识教育孩子积极展示自身的优点,充分展示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并积极地大胆实践,平时要主动与人沟通与交流,要在游戏和生活中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

2.国内研究现状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国内的关于以家校合作促进中专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文章不是很多,还没有这方面的研究专著。可查阅的相关的研究信息散见于各种理论性论文。其对中专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理论性的描述较多,但对于影响中专生创业能力不强的现象及原因分析研究得不够深入、不够系统,几乎没有发现有专著明确而系统地论述中专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与家校合作的关系。

比较有代表性论述中专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理论性的文章有《浅谈中职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和《浅淡中等职业学校如何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这两篇文章的主旨都强调:“现阶段的创业教育应强调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同时,“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和学校几方面的共同努力。”

为了更好地研究家校合作,本人开始关注研究更多的家校结合的文献,特别是家庭教育的策略,以期望从中找到能够提供给我们中专生家长借鉴的家庭教育的“法宝”。确定研究方向后,本人查阅了大量的献资料。其中引发本人深刻思考的国内文献有:《家庭教育专业化培训教程》(顾晓鸣主编)、《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第二版)——孙云晓教育作品集》、《犹太人教子枕边书大全集》(宿春礼主编)、《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尹建莉著)、《好爸爸胜过好老师——著名父教专家东子的家教新概念》(东子著)、《忠告天下父母: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孙云晓教授谈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孙云晓,张纯颖著)、《忠告天下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孙云晓教授谈现代教育理念)》(孙云晓,王珑玲著)、《忠告天下父母:好习惯是一生的资本(孙云晓教授谈良好的生活方式)》(孙云晓,孙宏艳著)等。

上述文献强化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其别让笔者感到很欣慰的是,这些专著中提供了很多针对家庭教育的合理化建议,其中很多策略对培养中专生的创业能力很有意义:比如要指导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帮助孩子端正学习态度,树立终身学习、勇于创新的信念;培养孩子增强自信心的策略;鼓励孩子提高人际沟通的能力等。

通过中外文献的研究和思考,本人对以家校合作培养中专生创业能力的策略研究就有了很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获得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可供参考的案例。这些都坚定了本人进一步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信心。

二、具体的研究策略

1.组建家校合作领导小组

进一步调查我校中专生创业能力不强的现象,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家校合作对中专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影响,制定家校合作的条约、活动安排和计划等。

2.组建家长委员会

探讨家校合作过程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家长方面可以参与学校教育的具体措施和方案。

3.开展教师家长代表座谈会

探讨家校合作促进中专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过程中教师方面和家长方面可以实施的具体措施。

4.邀请家校合作的专家开展面向全校教师的讲座

坚定教师参与家校合作促进中专生创业能力培养的信心,同时给予相关的经验介绍。

5.邀请家庭教育的专家开展面向全校家长的讲座

鼓励家长进一步重视和开展家庭教育,同时坚定家长对家校合作的信心,同时给予相关的经验介绍。

6.组织一系列的亲子活动

促进中专生和家长的感情沟通,对孩子强化感恩父母,感激社会的教育,增强将来以创业来回报社会,为民服务的责任感。

7.开展针对中专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的规划设计

邀请专家或本校的优秀毕业生来校做讲座,介绍经验教训,鼓励中专生大胆创业,回报父母和社会。

参考文献:

[1]黄河清.家校合作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第8篇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著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最美的教育最简单》等。

温馨提示

如果你在日常生活、婚恋中,有心理困惑需要倾诉、解决,不妨和我们联系(请尽量通过信件、邮件的方式,详细说明自己的困惑)。本刊将邀请专家为你免费解答,对你的个人信息,编辑部将严格保密。

热 线:0791-86634741

记录人:艾 佳

主持人:周智玲

E-mail:

尹老师:

我女儿5岁了,是少有的乖孩子,平时偶尔打翻水杯、掉了饭菜,她会马上大哭或为自己辩护,我就会安慰她:“没事的,谁都有可能犯错。”可是她总为一点小事和我纠缠:“妈妈你碰我了,得向我道歉;妈妈我帮你拿东西,你得谢谢我……”从小我都依着她,觉得她说得也没错。但随着她渐渐大了,这种较真的逼迫让我不胜其烦。

前几天,我实在被她气晕了,训了她一顿,说:“你从小到大犯了不知多少错误,大家都能原谅你,你怎么一点小事都不能原谅别人?你是家里最受照顾的,如果都要说谢谢,你应该每件事都向大人感谢一次……”她被我说哭了,但不知她能懂多少。请问,孩子的这种不宽容、不感恩是从哪来的呢?我应该怎么教育她呢?

上海 夏女士

夏女士:

你说你女儿“是少有的乖孩子”,这说明你女儿自我约束意识很强。儿童的天性本来是舒展而自由的,这“少有的乖”不是天性使然,而是有一个强力的外部条件促成,这个外部条件应该就是家长的规矩了。孩子表面的“乖”,其实是用极大的内心压力换取的。因为这样小的孩子,不可能理解成人世界里各种莫名其妙的规矩。她约束自己,一方面是讨好父母,这是每个儿童的本能;另一方面,她认真按照父母的规矩去评价所有人的行为。

“为一点小事和我纠缠”――你将“乖孩子”的认真和要求公平理解为“纠缠”。有些事情在家长眼中是小事,在孩子那里却是大事。她从小生活在一个“有规则”的家庭氛围中,觉得这个标准所有人都应该公平地遵守。所以,她的“纠缠”并不是在较真,她只是不能理解这个标准仅仅是父母给她专门制定的,而制定者却可以“逍遥法外”。

“你从小到大犯了不知多少错误”――一语道破了父母曾经为孩子立了无数的规矩,并且孩子又无数次地令父母不满意。父母给了孩子很多负面评价,这会给孩子稚嫩的心灵带来很多痛苦。

“如果都要说谢谢,你应该每件事都向大人感谢一次”――父母表面上好像不时刻要求孩子感恩,其实内心恰恰是这样的想法。家长也许为了培养孩子的感恩心或有礼貌,经常要求孩子说谢谢等。当孩子模仿家长,要求家长也遵守这个规矩时,家长却觉得孩子的要求过分。其实,你在潜意识中对孩子有一种恩赐心理。只是,生养一个孩子,对父母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每一个孩子都是神圣的爱的礼物,她为父母带来了无穷的幸福和快乐,难道我们不该时时刻刻感谢孩子吗?

“她会马上大哭或为自己辩护,我们就会安慰她:没事的,谁都有可能犯错”――孩子大哭是出于本能的自我保护和恐惧,这是她从经验中形成的一种反应,说明在她的成长过程中经常遭受负面评判。虽然家长说“谁都有可能犯错”,表面上宽容大度,实则是在做出定论――你的确是错了。每个孩子都本能地想取悦父母,如果父母经常流露出对孩子的不满意,孩子的心灵就会不断积累挫折感。

第9篇

“内向型”幼儿在一日生活中常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集体游戏时不合群、很孤立;有些孩子在家里活泼,在幼儿园或外面就表现沉默孤独、非常内向的两面性。因此,加强“内向型”幼儿的家庭教育指导尤为重要,使内向的孩子变得阳光开朗。

1.给内向孩子营造轻松的环境,结交不同类型的朋友

营造没有压力、较宽松的环境,让他们玩耍嬉戏,彼此没有自卑感,在玩耍中能主动交流、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比自己小的朋友一起玩,能感觉自己是个小大人,分配角色和物品有一定的主导作用;和比自己大的孩子一起玩,虽然角色地位变了,但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鼓励孩子和不同年龄段、不同性格和不同性别的孩子玩耍,通过与不同的人建立友好关系,使得孩子性格变得开朗。

2.给内向孩子提供展示的平台和机会,有意识地进行锻炼

多参加社会上的一些活动,父母可以带孩子参加单位旅游,既亲近大自然又会接触很多人,在众人面前表演节目等,当得到表扬和奖励时,孩子会变得更加自信,更愿意与人交流,表现展示自己。再如鼓励孩子自己去超市购物,学着付款,有需要帮助的自己请教超市阿姨,家长可在远点的地方看着;如过“六一”儿童节,让内向孩子参加,展示他们的才能,过一个有意义、难忘的儿童节,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配合,给内向孩子提供展示的平台和机会,增加交往机会有意识地锻炼他们,让内向的性格慢慢改进。

3.抓住契机,给内向孩子提供空间并能自己做主

抓住契机,创设良好的机会和条件让孩子发展潜能,在孩子取得成绩时,及时表扬充分肯定,让其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讲故事比赛,可以让内向孩子参加,家长要认真指导他们如何通过自己的眼神、细小的动作来表达故事的情节,对着镜子天天练习,妈妈和爸爸当观众,鼓励督促孩子练习,最后进步明显,让孩子的自信心大增。父母应多和孩子说话,多带孩子出去玩,既开阔了他们视野又增长见识,知晓生命形态的多样性、人生无穷无尽的可能性。

4.多进行赏识教育,挖掘内向孩子的优势

赏识孩子的点滴进步,多说“你真棒”“为你点赞”等鼓励性语言。不要给孩子太多的束缚和压力,鼓励他们大胆地去尝试探索。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要巧妙地引导点拨,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和兴奋,逐渐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比如让孩子学弹钢琴,初学时简单,孩子也会较认真,随着课程逐渐加深,越发枯燥无味,这时就需要引导甚至是强硬手段,让他们明白必须认真努力才可以做好事情。让孩子根据特长培养自己的爱好,学习一些技能技巧,挖掘开发他们自身的优势。

5.利用社会资源活动,提高内向孩子社交能力和交往技能

我们可以利用社会资源,来锻炼内向孩子的胆量和交往技能。如涵涵内向孤僻,妈妈就去采摘基地锻炼孩子的胆量和交往技能。在活动中,家长带着孩子采摘,同时也随时随地地进行安全和爱惜节约的教育,让他们懂得农民种地的辛苦和不易,知道节约是美德。不善言语的涵涵当起了小老板收钱,妈妈在身边见机辅助,看着她边收钱边交流忙碌的样子,和平时内向的她简直是两个样。

6.请家长助教,让内向孩子倍感自豪,自信心大增

同同性格内向,讲话时磕磕巴巴,男孩这种性格让家长发愁,班级幼儿叫他“胆小鬼”。但同同的妈妈性格开朗,热心班级事情,为了让孩子在同伴中树立自信,教师结合“家长助教”主题活动,请她当老师给孩子们上课,这样做既能增强同同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了解孩子一日生活常规,特别对内向孩子的变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助教不仅可以拓展课堂教育资源,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更增强了孩子对爸爸妈妈的一份尊敬与自豪,锻炼了他们大胆回答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家庭和幼儿园一体化”的教育理念,实现了家园共育。

幼儿园阶段是培养孩子良好心理的关键时期,作为老师和家长更要紧密配合,说给孩子听,孩子一定不会做;做给孩子看,孩子也许会模仿;和孩子一起参与,孩子一定会融入。

参考文献:

[1]陆惠萍.好父母决定孩子一生[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