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4:53:39
导语:在银行业市场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2010年9月16日,台湾4家银行在大陆筹
建分行的申请,获得中国银监会批准。台湾银行业的八年“登陆”梦想,在ECFA正式生效的第五天得以成真。
这是台湾金融业的转折之年。
自从《两岸金融监管合作备忘录》(MOU),以及《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签订之后,台湾银行业以前所未有的高调抢进大陆市场,积极寻求在大陆设立分支机构,或者参股大陆银行。
“台资银行早期将目标客户定位在大陆台商,但是争夺大陆本地客户资源,分享大陆完整金融市场才是它们的长远目标。”厦门大学台研院经济所副所长唐永红说,“争取全面办理‘油水最为丰厚的’人民币业务才是它们梦寐以求的。”
争先抢进
6月29日ECFA签订之后,无论是公立银行还是民营银行,都开始积极寻求与大陆银行进行合作,或者筹划在大陆设立分支机构。
除了此次被批准设立分行的4家台资银行之外,台企银、玉山银等公司的高层也在8月前后分别与大陆多家银行的相关负责人洽谈合作事宜,兆丰金控将在大陆设立据点提上日程。目前,兆丰国际商银在台湾以外设立了31个据点,为海外台商提供金融服务,但在台商最多的大陆,却没有一个据点。
中信金控高层曾对外表示,预期10年后,来自大陆的收入将超越岛内。据悉,为布局大陆,台湾各大金融机构累计储备至少1500亿元新台币。
“岛内银行业市场小、竞争过于激烈、资产回报率非常低,早就期望进入大陆这个赚钱的市场。”唐永红表示。
以资产规模计,台湾是亚洲第四大银行业市场,但岛内银行众多、市场高度分散、过度的竞争导致信贷品质恶化、过度信贷消费等情况。2002年岛内银行业发生企金呆账风暴,2005、2006年又发生信用卡卡债风暴、现金卡风暴,台湾金融业经营环境渐趋恶化。2007年亚洲前300家银行里只有19家银行亏损,其中就有10家是台湾银行。
由于岛内的质疑,以及两岸金融监管合作机制缺失的制约,台湾银行业者眼看着大陆市场的大好机会和台商客户逐渐流失,却只能坐困愁城。
据悉,目前岛内银行存款29万亿元新台币,而贷款却只有18万亿元新台币,资金相对过剩,银行获利能力普遍较低。 唐永红说:“对于台湾银行业来说,大陆市场是最容易开拓,也是最有潜力的市场。”
“偷渡的金融家”们
其实,在大陆早已经有台资银行“潜伏”并经营多年。
总部位于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中心,已在大陆经营长达13年的上海华一银行便是其中一家。即便位于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上的华一银行第2家分行――天津分行,也已经运营了一年半,并且在去年开业后的第三个月实现单月赢利。
华一银行天津分行行长黄永财告诉记者,天津分行是华一银行华北区总部所在地,未来华一银行在天津将有3家同城支行,目前正在为筹备滨海支行而忙碌。
这家生在大陆,长在大陆的台资银行,赶上了两岸金融合作的黄金时期。台湾金融业市场的多家分析机构,已将其股票溢价确定为不低于3倍。
包括华一银行在内,在大陆已投入实际运营的台资银行,其设立方式如今看来显得有些特别,不仅都属于间接登陆,而且方式也有不同。
1995年成立的宁波协和银行,以及1997年成立的上海华一银行,它们的设立完全没有台湾岛内银行业者参与,只是为了解决台商融资困境,由具有产业背景的台资企业牵头成立。这是台资银行第一种间接登陆方式最为突出的特点。
无论是宁波协和银行的控股股东台湾太平协和集团,还是上海华一银行的控股股东台湾宝成国际集团,其实都没有银行经营背景。前者以经营石化业著称,后者则是全球制鞋业代工霸主。
当时处于台商投资大陆的一波阶段,在大陆的台商很快就开始抱怨融资难,大陆主管部门决定允许台资企业在大陆成立银行。
太平协和集团的汪世忠,宝成国际集团的蔡其瑞,他们在两岸人脉深厚,抢得先机,蔡其瑞的华一银行在第一年就实现赢利。等到其他台商想效仿之时,这道门被关闭了。这两家台资银行的设立也一直被当做“特批”。直到现在,人们还戏称上海华一银行和宁波协和银行为“偷渡的金融家”。
另外一种间接登陆模式,则是本世纪初才出现的,台湾本土金融资本绕道香港间接参股大陆银行。此模式受惠的台资金融机构有身在台湾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和台湾富邦金控两家。
台湾“上海商业储蓄银行”通过控股香港上海商业银行间接持有上海银行的股份,的“上海银行”随后在多个业务领域低调地展开合作。
2008年,富邦金控通过香港富邦银行(前身为香港港基国际银行)间接持有厦门商业银行(2009年11月底更名为厦门银行)19.99%的股份。
后ECFA时代多直接登陆
虽然设立分支机构不如收购或者参股大陆银行来得快,但是随着两岸相继签署MOU、ECFA,台资银行业者对于在大陆设立分支机构,“戴自家帽子”做生意的意愿较先前变得强烈。
2010年6月29日,两岸正式签署ECFA。在ECFA的关于服务贸易早期收获计划里将银行业列入,大陆对台湾银行业给出的6项具体优惠措施也都属于“超WTO待遇”,某些方面甚至优于香港的CEPA待遇。
比如,ECFA服务贸易早收清单里给予台湾银行业“申请在大陆中西部、东北部开设绿色通道”的承诺,可使它们在这些区域能够快速设立分行并开展业务。
中国社科院台研所经济研究室副主任朱磊表示,由于台资银行规模小,台资金融机构对于其他外资银行来说并没有优势,大陆金融市场准入门槛相对台资银行业者较高,因此需要一些市场准入的优惠待遇。
获得了优惠待遇的台湾银行业者转而更积极地着手直接进入大陆金融市场,大陆银行的参股价格由此被炒高。据了解,现在台湾银行业参股大陆银行的价格溢价2倍是起步价,3倍是行情价,甚至有的要到5倍,此一行情超出台资银行业者的预期。
商机开拓的意义远大于促进改革
大陆金融市场究竟有多大?这些台资银行进来之后,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呢?目前只有一些业内人士或者机构给予一些侧面、间接的分析。
美林银行曾评估认为,由于大陆台商企业绝大多数都是中小型企业,以1/3企业有融资需求,仅潜在融资市场的规模就高达7.5万亿元新台币,超过台湾本地市场6万亿元新台币规模。
再加上,大陆市场潜力巨大的消费金融、财富管理、货币结算等业务收益。这是一张诱人的金融大饼。只要吃到这张金融大饼的一小口,台湾金融业的获利也将明显改善。此外,大陆银行业存贷利差大约是台湾银行业的3倍,大陆银行获利也就相对台湾岛内更为容易。
这些台资银行究竟能为解决台商融资难问题提供多大的帮助呢?东莞台商协会会长叶春荣表示:“台资银行进来之后在业务、资信掌控等方面都没有问题,但是目前进来的台资银行规模都不算大,对台商融资的帮助可能有限。”
黄永财则表示:“台资银行虽然规模比不上大陆银行,但在服务上至少超过大陆银行业10年,大陆的企业或个人金融需求都蕴藏着巨大的市场。”
麦肯锡的研究认为,众多二线、三线城市仍然存在非常多的市场空间,这值得台资银行认真开发。
台湾宝来证券在分析“台湾金融机构登陆机会与可能发展方向”问题时认为,未来有经营特色的台资金融机构可望胜出,如具有消费金融、财富管理、信用卡经营优势的台新金、中信金,具有多元化经营经验的国泰金、富邦金抑或是大陆金融机构学习、发展的方向。
金融体制改革将再突破。
国务院日前批准了由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等部门共同编制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要取得明显进展,并基本建立存款保险制。根据规划目标,到“十二五”期末金融总量仍将保持平稳增长,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提高至15%以上。
2012年上半年,我国商业银行增长动力趋缓,不良贷款余额小幅增长,预计利润同比增速下降至17%-20%的温和增长区间。下半年乃至未来一个时期,商业银行将面临息差逐步收窄、存款增长乏力、贷款审慎投放、资产质量压力和中间业务发展受限等方面的严峻挑战,盈利增速将进一步显著减缓。
尤其是随着金融改革步伐的明显加快,利率市场化大门开启,使得中国银行业转变盈利模式、业务结构的动力真真切切地来临。
利润增速放慢,业务开始分化
从刚结束的“中季报”可见,银行业超高利润时代正渐行渐远。
今年16家上市银行18.2%的净利润,较去年同期(34.27%)下降了16个百分点。对此,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认为,这是一种符合客观规律的正常现象,这个正常现象背后是中国银行业在发生模式上的转变。
从数据可见,一季度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和利润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18.8%和23%,随着二季度一系列货币政策和金融改革措施的推出,上半年利润增幅回落,同事各项业务的发展状况也出现了分化,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存款业务压力持续加大。受到我国经济稳步下行、市场流动性整体偏紧、年末冲减存款扩大基数和一般存款分流等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上半年存款增长乏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压力。其中1?5月金融机构存款减少3927亿元,仅靠6月份2.68万亿元的爆发性增长才实现同比略有多增的目标。
贷款增长前低后高。上半年贷款增长一改往年首月投放较多的情况,前两个月贷款发放同比大幅减少近2000亿元,3月份起才快速回升,至6月末同比增长6833亿元。这一方面反映了市场需求不足,另一方面也和年初存款回落后中小银行存贷比受压而减少投放有关。
同业业务规模快速增长。受到存款增长缓慢和贷存比指标的制约,商业银行常规的资产规模扩张方式受限,为保持业务增长和流动性指标稳定,各行均加大了同业业务发展的力度,同业资产规模的增速普遍高于总资产的增速。一季度末,上市银行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的占比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至18.09%和21.36%的历史最高水平。
手续费收入增速大幅放缓。随着贷款需求的下降以及有关部门对商业银行收费行为的进一步规范,以融资顾问为主的收费收入增长受到较大的遏制。一季度上市银行手续费收入同比增长17%,与2011年39%的增速相比出现了大幅回落,是近五年来增长水平最低的季度。
净息差环比小幅回落,同比略有扩大。一季度起,商业银行净息差再次出现了季度环比回落的情况,其中上市银行净息差较2011年四季度下降7个基点,净息差水平持续回落的趋势基本确立。
不良贷款余额小幅增长。上半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占比继续回落,但不良贷款余额则延续了2011年四季度小幅增长的态势。一季度,除大型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略降外,其他类型银行不良余额均出现不同程度增长,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增长103亿元?4382亿元。
不同类型机构间发展仍不均衡。虽然受到存贷比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影响,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商行资产规模依然实现了20%以上的超行业平均增速。大型商业银行由于规模增速明显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商行,市场占比由年初的47%下滑至5月末的45.6%。
转型面临挑战
如同中国经济处于痛苦转型期一样,中国的商业银行现在也正在艰难的转型路上。
尤其显著的是,利率市场化对现有商业银行严重依赖于利差收入的盈利模式、利率风险管理能力和资金价格管理能力等均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根据银监会近日的数据,截至6月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达126.7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总负债118.8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7%,分别是五年前的2.61倍和2.59倍。
其中,包括华夏银行在内的12家股份制银行总资产、总负债增速明显,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比重逐年提升,2007年6月末股份行总资产、总负债全行业占比为13.2%和13.4%,截至2012年7月末,这两个比重增至17.1%和17.2%。在此情况下,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以资产规模扩张为主要特征,以存贷款规模的增长来维持利润的增加。
2004年至今,利率市场化两次启动的间隔期恰恰也是中国银行业快速发展、盈利能力快速提升的黄金期。不过,目前我国银行仍以存贷款息差收入为最主要的盈利来源,得益于利差收入及生息资产规模的扩大,商业银行利息收入水平持续高企。
数据显示,2011年大多数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比在80%以上,其中,华夏、浦发和浙商银行的利息收入占到其营业收入的90%左右,在全国性商业银行中最高。可见,银行业规模持续快速扩张的时代将成为历史,银行已经不能像过去那样,靠过高地消耗资本、信贷增长来维持发展速度。
专家指出,利率市场化最主要的是“定价权”,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要尊重企业的自,同时反映客户的选择权、对差异性、多样性的要求以及对风险的判断。这意味着,利率市场化将改变当前商业银行的利差水平,造成银行利差缩窄。可以预见的是,我国银行业净利差和净利息收益率将高位见顶回落。
利率市场化是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甚至有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金融学教授、副院长、金融EMBA项目主任朱宁看来,中长期的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会起到促进创新的作用,这一点对整个中国金融体系的改革也会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
朱宁认为,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入,可能会对银行产生多个方面的风险。首先是金融创新的风险。利率市场化也使得银行推出了很多吸引投资者的理财产品,但随着整个全球经济发展速度逐渐放缓以及商品价格的大幅波动和流动性的逐渐分解,一些理财产品已暴露出显性或是隐性的风险。在销售这些产品的同时,从银行内部,包括银行和客户的沟通,都映出新产品背后的风险。
“金融创新永远是一把双刃剑。在2007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当时被认为可缓解或降低投资风险的一些复杂的金融工具和创新产品,最后却导致了整个全球金融危机。”
此外,朱宁认为资金成本的风险对小型银行尤其明显,因为小型银行分散成本的能力相对较弱。小型银行在放贷业务方面将面临更有实力的竞争机构,融资成本较高且迫于更严酷的竞争时,放贷利率相对较低。“对于中小银行,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入,资金管理成本非常重要,成为银行稳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商业银行对于管制性和流动性的匹配方面相对比较有经验,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动,尤其是在中长期的利率市场化,无论是存款或是贷款利率市场化,都会对其提出新的挑战。”朱宁表示,“更好地平衡资产和负债之间的现金流的平稳,对于商业银行的进一步改革和提升能力都是一个挑战。”
倒逼商业银行创新
“短期看,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存款成本的缓和弹性是非常强的,而贷款方面的利率收益缓和弹性相对比较弱。对于银行而言,一个直接的结果就是资金成本不断上升或资金成本上升的速度高于放贷收益的上升速度。”朱宁表示,利率市场化短期内可能对银行的盈利水平产生负面影响,无论从银行业股价表现,还是从整个银行业这两年的利率的走势,都可看出端倪。
目前,整个银行业市场的存贷款息差已越来越小,在此前提下,银行业对于创新业务、中间业务以及某些观念的改变,不可避免会加强,一个倒逼的形势正在出现。因此,在业务创新加强的同时,一方面是对商业银行发展和改革提供最有力的推动,另一方面是对整个银行业如何调配创新机制的挑战。
关键词:商业银行 市场份额 市场结构
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规模经济和市场进退壁垒是影响市场竞争和垄断关系,或者说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本文主要选择市场份额来研究市场结构。
一、市场份额涵义
市场份额(Market Share)是指某个企业或厂商销售额在同一市场(或行业)全部销售额中所占比重。通常上,企业或厂商在市场中的数量越多,单个企业或厂商所占比重越低,也就意味着企业或厂商的市场份额越小,说明该市场的垄断程度越低,竞争程度越高。
银行业的市场份额指某个银行业务量在银行业全部业务量中所占的比重,即指各银行的业务量和市场占有率。
二、银行业市场份额公式
市场份额反映了银行业市场的竞争或垄断程度,可以通过4个指标说明市场份额的高低,即各银行的存款比率(Rd)平均值,贷款比率(Rl)平均值,总资产比率(Ra)平均值和利润比率(Rp)的平均值。计算公式为:
事实上,商业银行业务不仅包括以存款为主的负债业务和以贷款为主的资产业务,还包括借入款及证券投资业务,以及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中间业务,但由于很难获得这些业务的详细数据,以及由于这类业务目前在我国商业银行业务中所占比重较小,所以仅使用各银行的存款、贷款、资产和利润比率4个指标已基本能说明问题。
三、中国银行业市场份额分析
一般来讲,银行数量越多,单个银行所占的比例小,市场份额就越小,市场占有率越低,说明银行的垄断程度越低,竞争程度越高。单个银行所占比例越大,市场份额越大,市场占有率越高,说明银行的竞争程度越低,垄断程度就越高。
根据历年统计资料显示,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体系中,包括4家国有商业银行、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100多家城市商业银行三大类。无论是从资产规模、负债规模及中间业务上看,国有商业银行都占有绝对的主体地位;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则保持着较快的发展势头;城市商业银行①无论从银行规模还是从市场份额上看,都无法与国有商业银行以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提并论,另外统计数据获取较难,因此本文主要以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研究商业银行的市场结构。
国有商业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包括1986年以后相继建立的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招商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中国兴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因为这14家银行所占的资产份额、存款份额、贷款份额之和约占我国总体银行业的90 %左右,所以足以说明问题。各银行市场份额见表1、表2。所用统计数据来源于2000—2009年各期《中国金融年鉴》。
市场份额的分布状况作为市场结构的最重要衡量指标,在国际上通常被当作评价市场竞争或市场垄断的重要标准。银行数量越多,单个银行所占市场份额比重越小,银行的竞争程度越高;反之,银行业中银行数量越少,单个银行所占市场份额比重越大,银行的垄断程度越高。本文就1999—2008年的10年间的数据,对中国商业银行市场份额的分布及其动态变迁情况作一比较分析。
首先,分析中国商业银行的存款市场份额分布情况,表1显示,国有银行仍居于主要地位,始终保持75%以上。2004年股份制改革之前,市场份额达到80%以上,1999年高达89.98%,2003年末降到81.04%,至2008年降为75.2%,从表中数据来看,已呈现递减趋势。中国工商银行历年的存款市场份额都居第一,1999年为33.4%,至2008年仍占24.62%。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存款市场份额在逐步上升,从1999年的10.02%,上升到了2003年末的18.96%,再到2008年的24.80%,份额明显提高。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以中国交通银行份额最大,1999年仅为2.82%,到2008年上升为5.59%。
其次,在贷款市场份额的对比中,10年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份额占有绝对优势,一直高达70%以上。2004年股份制改革之前,高达80%。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市场份额一直保持上升趋势,从1999年的9.36%上升到2003年的18.44%,到2008年达到29.46%。贷款增长快于存款增长。
再次,分析资产市场份额情况,表2显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比重在1999年最高,达到88.08%,到2003年末,达到79.65%,到2008年降低到72.7%。而股份制银行的资产份额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由1999年的11.92%到2003年的20.35%,到2008年已上升到27.3%。
最后,看总利润的市场份额,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总利润的市场份额并不理想,1999年为76.99%,2002年竟降为63.3%,2003年又有提高,为80.11%,到2008年又降为75.35%。而股份制银行的利润市场份额较其存贷款市场份额更为理想。
从表中总体来看,除利润指标(Rp)外,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各项指标所占市场份额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这种下降趋势表现得十分缓慢。而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各项指标所占的市场份额总体上呈快速上升势头。四大银行的市场份额虽然大幅下降,股份制商业银行市场份额增长明显,银行业的竞争性在不断增强,垄断在进一步弱化。但是银行业因计划经济造成的长期垄断并不能被轻易扭转,其中,中国工商银行在资产份额、存款份额、贷款份额三 项指标方面都较为突出。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各项指标所占市场份额和其他一些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要更高。因此,从市场份额上看,目前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具有寡头垄断特征,并且这种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寡头垄断格局仍将持续一段时间,而这种垄断的市场结构并没有带来较高的市场绩效。
注:
①城市商业银行,本质也都属于股份制企业,由于其业务范围的局限,故称之为“城市商业银行”。
参考文献:
①Bain, J. S., 1959,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②植草益(日).卢东斌译.产业组织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11
③哈维尔.弗雷克斯,让.夏尔.罗歇(美).刘锡良等译.微观银行学[M].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④让.泰勒尔(法).马捷等译.产业组织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⑤崔晓峰. 银行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3
关键词:市场利率化;中小商业银行;业务转轨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6-0159-02
1 引言
利率市场化就是利率的自由化,是指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在某一时点上通过供求关系来决定利率的运行机制。也就是说在中央银行公布的基准利率基础上,市场融资双方可以根据银行业的竞争情况、供求双方可以根据对资金需求的不同要求自己决定利率的上下浮动。我国自1993年以来开始了利率市场化改革,改革不断加深。2011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又一次强调“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强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可见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在未来的五年将有新的进展。
与此同时,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定位战略不明晰,业务经营重点与大型商业银行有所雷同,在市场定位战略上虽各具特色,但总体上偏于跟随。面对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新机遇与新挑战,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又该如何创造自己的生存空间,如何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2 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界定
我国学术界将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划入中小商业银行之列,但本文认为随着某些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其服务的地域和业务范围会发生拓展,市场定位趋同于大型商业银行,中小商业银行的本质已不再,所以不应划入中小商业银行。
本文以资产负债规模、服务的地域范围以及业务经营范围为标准,将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定位为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等。其经营区域主要集中在创建地及其周边城市和农村;主要目标是为本区域的经济发展服务:服务对象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个人零售业务等方面,是名副其实的中小商业银行。
3 利率市场化下中小商业银行的挑战
在利率市场化中,利率的普遍上升和频繁的波动将会给中小商业银行带来阶段性的风险。
(1)利润空间受到威胁,加大了银行之间的竞争和经营压力。
长期以来,在利率管制下,我国商业银行的主导业务是存贷款,银行利润绝大多数来源于息差收入。这使得各银行的竞争主要集中在加强金融产品的质量、经营网点的扩张等方面,相对来讲,金融产品的创新缺乏发展。
但是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的加深,银行逐渐拥有了自主定价权,由于缺乏除利差收益之外的主要利润来源,在短期内各银行为保持利润,必会展开激烈的价格竞争。在贷款利率方面,为争夺更多的信贷项目,利率会纷纷下调;同时,为保证资金来源,银行会提高存款利率,吸引储户存款。这样的竞争使得商业银行的息差收入不断收窄,经营压力加大。
(2)引发逆向选择。
萨奇曾在一项研究中验证了利率市场化会使得不同国家的利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可以推断,利率市场化下,我国的利率也会逐渐上升。
利率水平的普遍上升使得低风险的贷款申请人逐渐退出申贷行列,而高风险的贷款人会更加主动地申请贷款。同时商业银行作为一个现代化企业,为实现利润最大化,也会偏向于高收益项目,而往往高收益伴随着高风险。综合多种情形,利率市场化下逆向选择增多,商业银行出现不良贷款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3)储蓄分流。
之前我国金融市场不发达,金融产品单一,居民的投资渠道狭窄,剩余收入的很大比重被存入银行成为各类存款。利率市场化后,存款利率浮动大,使得人们的收益产生不确定性。伴随着金融市场自由化,金融产品不断创新,人们的目光不仅局限于存款业务,而是转向具有更稳定、更高收益的金融产品,从而储蓄被分流。由于存在储蓄分流风险,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也随之增加。
中小商业银行由于自身发展的局限,负债业务一般是当地的部分小企业和居民的存款,据有关数据,在117家改制产生的城市商业银行中,负债资产只占全国金融机构总负债资产的6.6%。随着储蓄的分流,中小商业银行原本就不多的负债资产雪上加霜。
(4)加剧了银行的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的波动致使资产收益与价值相对于负债成本与价值发生不等量变化而造成银行损失收入与资产的风险。
利率市场化后,利率由市场供求决定,对银行来说增加了不确定性。同时,因为利率的变动,将会产生资产负债差额风险、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的差额风险、借款人和贷款人的潜在选择权风险、短期内无法适应波动的利率而造成的资本净现值减少的危险,面对众多风险,中小商业银行必须尽快适应利率市场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完善利率风险控制机制,强化各部门的风险意识,降低不利影响。
4 利率市场化下中小商业银行的机遇
(1)存贷配比优势。
注释:(1)2011年1月的活期定期存款数据仅用了单位存款数据;
(2)中资全国性大型银行包括工行、建行、农行、中行、国开行、交行和邮政储蓄银行。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
2009年至2011年1月,中小商业银行与大型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的比值不断上升,说明当前商业银行的被动负债趋向于短期化。利率市场化下,居民货币需求不断上涨,活期存款比重上升。
2009年12月至2011年1月,短期贷款与中长期贷款的比值中,中小商业银行上升相对较快且比重明显高于大型商业银行,而大型商业银行的短期贷款比重较低且呈下降趋势。可见,中小商业银行与大型商业银行在存贷期限配比结构方面更优化,流动性风险也相对更小。也说明,随着利率市场化,中小商业银行在短期信贷上更有优势,更能满足中小企业“短、频、快”的贷款要求。
(2)拥有对利率的定价权,对中小企业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
利率市场化使得中小商业银行能够在一定的幅度内对存贷款利率自主定价。对于风险不同的贷款制定不同的利率,只要银行能够从中得到相应的风险补偿,便可以拓展业务范围,这大大增加了中小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主要是自我融资,从企业的成长阶段来看,初创期的启动资金有90%以上来自资金持有者、合伙人以及他们的家庭,后继投资中至少62%的资金依靠业主自有资金或企业的前期利润。中小企业从大型商业银行得到的融资是少之又少的。由于金融市场不发达,且多数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财务状况等方面发展不规范,其通过上市进行股权融资,或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融资,或通过风险投资进行融资的可能性也不大,因此可以得出我国中小企业存在巨大信贷需求。
面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供给严重不足的现状,中小商业银行若能够科学充分的利用利率的自主决定权,就对中小企业有较高的议价能力,为自身开拓新的信贷领域创造了机会。
(3)推动非利差型中间业务进一步发展。
面对日益严峻的竞争环境,那些不受或少受利率影响,不占用银行自有资金、主要依靠银行的信息、技术、人才等资源的中间业务将大行其道。
有关研究资料表明,目前我国银行业近60%-70%的收入来自传统的利差收入。而在国外,银行的利息收入最多占其收入来源的50%-60%,其他收入则主要来自于银行的中间业务。相比之下,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发展缓慢,产品服务单一,自身的盈利渠道相对狭窄。因此,发展中间业务将成为大多数银行的重要转型目标之一。中小商业银行更应该应时代潮流,加快发展中间业务,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5 利率市场化下中小商业银行在业务方面的应对
(1)利率市场化下,中小商业银行回归服务于中小企业的本性。
在上文的论述中,我们已经知道,在利率市场化中,中小商业银行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在存贷配比、对中小企业的议价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优势。除此之外,中小商业银行由于其区域性地方性的特点,具有人缘、地缘、信息、社会关系网络、经营方式灵活等大型商业银行所不具备的优势。在竞争日趋激烈的金融市场中,这些特点使中小商业银行能够成功地开展关系型银行业务,对信息和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规避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因此回归服务中小企业的本性是中下商业银行不二的选择。
(2)利率市场化下,中小商业银行加速中间业务的开发与拓展。
由于我国中间业务市场的空白,因此生存形势更加严峻的中小商业银行应抢抓机遇,加大投入,选好突破口,不断创新金融工具和服务项目,以特色服务在竞争中扩大自己的份额,推动中间业务的迅猛发展。在这里中小商业银行应做到一下几点:
①转变经营理念,在发展传统业务的基础上,把发展中间业务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
②参考国内及国外优秀银行的发展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或完善本行的中间业务发展规划。
③运用多种方式进行金融营销,加强市场宣传,扩大市场份额。
④增加科技投入,综合运用金融技术、计算机技术,促进中间业务的创新。
⑤积极培养理论水平高、业务技术精、具有参与国际竞争实力的专业化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安骏麟.对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几点思考[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12).
[2]王微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分析[J].现代商业,期,2009,(17)
[3]张蓓佳.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及对策研究[J].华北金融,2010,(2).
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河北石家庄050228
摘要:银行业的市场结构直接关系到银行业的市场效率,更与一国或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所以对于银行业市场结构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目前,从整个银行业的市场结构来看,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仍占主要地位,但也存在一些新的变化,开始逐渐向垄断竞争的银行业市场转变,如何使得银行业的市场结构更加适应银行本身的发展,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河北省银行业市场结构的衡量指标,寻找优化银行业市场结构的途径,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希望能够对有关部门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 :银行业;市场结构;衡量指标
1 银行业市场结构现状分析
银行业市场结构是指在银行业市场中,银行间在数量、份额、规模上的相互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竞争形式。按照竞争程度从高到低的次序,银行业市场结构可以分为四类: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
我国银行业市场的集中程度是较高的,从形式上看是高度的寡头垄断,以中、农、工、建四大行为首。形成这一格局的原因,从根本来说与我国银行业的监管有关。我国对于商业银行的监管政府的参与力度较大,市场准入条件设置的较为苛刻,较为严苛的市场进入壁垒的设置,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集中程度较高。另外,形成银行业的高度垄断与对商业银行设置了较高的退出壁垒也有很大的关系。与市场准入的情况相同,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退出方面政府的参与力度也较大,为了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往往极少让商业银行退出市场。而较为严格的市场退出壁垒会进一步加大银行市场的垄断程度。
2 河北省银行业市场结构的衡量指标
2.1 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将厂商按从小到大顺序进行累积,以分析市场占有率等方面的相对集中程度,反映了按照市场占有率或规模大小排列的不同厂商数目占总厂商数目之比率相对应的总市场占有率的变动。基尼系数是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均等程度的指标,也被用来测度市场力量分布的差异程度。基尼系数数值在0 和1 之间。基尼系数应用于银行领域,数值越低,表明银行之间的差异程度越小,越有利于银行业的发展。
2.2 行业集中度指数(CRN 指数)。从常用的反映市场竞争程度的指标来看,行业集中率(或市场集中率)是一个最常用的指标。应用于银行领域,这一指标的数值越大,说明商业银行的市场控制力越大,垄断行为越明显,银行间的市场竞争程度越低。
在我国银行业市场中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手中握有对市场的控制权和主导权,使得我国银行业市场竞争程度较低,这是不利于银行业的发展进步的。现有的CRN 指数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处于寡占型的市场结构,虽然近几年股份制商业银行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业务形式上都在逐渐缩小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差距,但是不可否认四大行的控制地位还是不可动摇的。
2.3 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 指数)。HHI 指数是反映市场力量分化程度的一个指标,用特定产业中的所有厂商所占市场份额的平方值之和表示。若市场中只有一家银行,则赫芬达尔指数—赫希曼指数等于1,即当HIH=l 时,该市场为完全垄断市场;当HHI=0时,该市场为完全竞争市场。赫芬达尔指数强调了大银行的重要性,大银行所占的权数较大,而小银行所占的权数较小。
最近几年随着我国针对银行业的政策逐渐放开,从统计数据来看,HHI 指数呈现逐年下降的状态,处于市场适度集中的状态。放宽了商业银行的市场准入门槛,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外资银行所占比例逐步加大,逐渐摆脱了高度集中的垄断市场结构,竞争程度逐渐增强,这种状态对银行业的发展是有利的。
3 优化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对策建议
3.1 完善银行业的市场进入和退出机制。银行市场准入壁垒设置的越高,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就越会趋向于垄断程度较高的类型。由于我国银行业目前呈现寡头垄断的特征,所以应采取适当放松商业银行的市场准入制度,鼓励民营和外资银行的设立和发展,提高银行业的开放程度、促进银行业的市场竞争。
出现问题或者是不符合银行业市场制度规定要求的银行就应该及时退出市场,否则,就会使得银行整体效率低下,产生较多的金融风险,这对于银行自身的发展是不利的。
所以,应该适当地降低银行业的退出限制条件,采取多种方法规范商业银行市场退出机制。例如,可以通过鼓励合法兼并的方式,在市场原则基础上采取收购与兼并的方式,处理陷入困境的银行。
3.2 进行银行监管体制创新。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监管主体是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为银监会),要采取多样化的监管方法,可以依据商业银行业务特点、市场主体特点以及外部环境特点等来制定具体的监管规则,不断进行监管体制的创新。
在银行内部建立相互监督的内部控制体系并结合外部的监督与管控,来填补政府监管的不足。要建立起一套客观评价商业银行经营过程的可控指标体系,实施银行内外部双管齐下,形成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约束体系。在监管机构的组建形式上,要注意职责分明的原则,不断完善风险评估体系,对于一些已经显现风险苗头的事项,一定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防治。
3.3 提高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三大业务形式。相比较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中间业务的成本比较小,因而可以有较大的利润空间。因此想要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可以从中间业务着手,创新出更加多样化的中间业务形式,丰富技术含量较高的业务内容,加大资金投入发展投资理财业务、担保业务以及金融衍生工具等盈利空间较大的业务形式,实现收益和服务多样化。
参考文献:
[1]郑晓玲.江苏地区银行业市场结构优化问题研究[J].市场论坛,2011(12).
[2]秦厉陈.中国商业银行市场集中度影响因素及趋势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7(06).
关键词:银行改革;外资银行;银行竞争;银行监管
文章编号:1003―4625(2006)09-0021―03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简要回顾
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世界趋势,并且正在向纵深发展,其影响力对全球经济越来越大。在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过程中,跨国银行的出现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跨国银行的身影无处不在,不仅发达国家,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了本国经济的发展、参与国际经济金融竞争、利用世界金融资源,都在极力开放本国银行业市场,引进外资银行,废除禁止外资银行兼并本国银行的法律限制。
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典型特征是允许外资银行在我国境内设置机构和办理银行业务。国内银行走出国门设置机构和办理业务的情形并不多见,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1979年我国拉开了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序幕。首先是允许外资银行在华设立代表处,然后是有限制地允许外资银行在特定地域设置营业性机构、开展特定银行业务,并逐步放开外资银行进入的方式和渠道。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银行业市场的步伐明显加快。概括起来有四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一系列有利于外资金融机构的管理规章制度相继颁布,并按照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逐步落实,消除了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法律和制度限制障碍。2002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随后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银监会成立后,2003年12月了《境外金融机构投资人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以部门规章形式从资产规模、资本充足性、盈利持续性等方面明确了境外投资者的资格条件,同时经国务院批准调整了投资比例,将单家机构人股比例从15%提高至20%,所有机构入股比例从20%提高至25%。二是我国这几年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健发展,投资环境(包括金融投资环境)大为改善,国家信誉度大幅提高,给外资银行以巨大安全感。二是我国庞大的市场产生的巨大市场赚钱效应对外资金融机构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四是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向纵深发展,为外资银行寻找获利机会、进行全球战略布局、快速进入我国银行业市场提供了便利机会,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使外资银行在我国银行业的渗透越来越深,市场份额逐步扩大,其影响力也逐步提高。
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银行业市场的方式,包括以下几种:一是设立代表处,二是设立独资营业性分支机构,三是成立合资银行机构,四是股权投资,五是与中国银行业机构开展业务合作。特别是近几年我国银行领域出现了一波比较壮观的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的景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共有22家外资银行通过不同的形式参股17家中资银行,参股总资本占我国银行业总资本的15%。仅仅在2005年的四个月里,就有多达130亿美元的外国资金投入中国银行业。
2002年至今,外资银行进入加速发展期,在华外资银行增加了52家,营业性机构达到225家,已有105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在中国25个城市经营人民币业务,并且61家获准经营中资企业人民币业务。资产增长了1.08倍,截至2005年8月巳达815亿美元,约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2%。外资银行已成为中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目前来看,外资银行进入以后我国银行业市场格局没有明显变化,但我们不可忽视其发展在后WTO时期可能对我国银行业市场产生的重大影响。
二、后WTO时期我国银行业市场格局变化趋势
(一)我国银行业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将会明显提高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银行业市场已经彻底改变了单一的国有独资银行一统天下的格局,不仅新增设立了股份制银行、成立了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而且还引进了大量的外资银行,设立了中外合资银行 在股份制银行中,其资个构成也不再是单一的同内资本,还引进了国外资本,尤其是配合我国国有银行的改革,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上商银行都引进了国外战略投资者,计多银行的高级经营管理层都有外资银行的代表,银行业市场涌现了许多国际金融市场上才有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可以预见,外资银行在华设立的营业性分支机构、入股国内商业银行的资金、与中资银行的合作领域和范围、业务开拓领域和规模、新型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高层次银行经营管理人才的派出等都将大幅提速,从而大人提高我国银行业市场的国际化程度:这无疑会极大地推动我国经济的国际化进程,增强我国银行业整体的国际竞争力。
(一)我国银行体系将更趋稳健
在单一的国有银行股权格局下,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程序不完善,而且基本上所有的银行经营都具有高度同质性,都处于政府的保护之下,经营压力明显不足,竞争效率丧失,所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可能会跟随经济周期的波动而波动,抵御风险的能力偏弱;银行业对外开放以后,这种状况将会有重大变化-外资银行的进入,并不一定会出现有人听想像的我国银行业将不堪一击,我们认为,恰恰相反。银行业对外开放,在我国银行体系中增加了更多的国际化元素,市场参与主体的增加,竞争效率将会逐步显现,会分担来自不同领域的风险因素,减轻政府挽救危机银行支付成本的压力。同时,外资银行进入以后,会产生巨大的示范引导效应,推动我国银行改革和经营管理能力的提高,这无疑将大大提高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健性,有利于整个银行体系的健康发展:
(三)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方式将呈现多元化趋势并会做战略调整
从过去20多年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的发展历程看,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银行业市场的方式是多元化的。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银行业市场不可能仍然按照原来的方式有节律地进入,其进入的重点可能发生一此变化。应该说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银行业市场以后,对我国银行业市场环境逐步熟悉,摸索出了一些经验,必然会按照外资银行的整体发展战略做出相应的调整、外资银行入股我国商业银行只能是阶段性的战略投资,其经营重心仍然只能在自己的在华分支机构上 根据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2005年10月的一份调查报告分析,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策略已经悄然发生变化。他们从2005年3月开始,对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的35家外资银行进行了调查,虽然外资银行对中国市场充满了信心,但是以什么方式进入中国做出了比较明确的答案,调查结果显示,“自我发
展”为首要战略扩张手段,其次是与内地的商业银行建立合资股份公司,与四大国有银行的“伙伴战略”仅位列第三,并被认为仅是近期内较为重要的选择。所以,我们不能仅仅看到近期外资银行的入股浪潮,还应看到后WTO时期其可能发生的变化。
(四)我国银行业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市场份额将重新划分
以国有商业银行为基础改组而成的新型股份制银行仍然是我国银行业的主体,属于大型银行类别,仍旧会占据垄断地位。一些股份制银行(尤其是有外资参股的股份制银行)也将会有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时期,这类中型银行变化不大。小型股份制银行和绝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显得比较困难。外资银行将是一个重要的市场力量而不可忽视。外资银行的进入无疑增加了新的竞争因素,包括新的市场竞争者的加入、含有外资股份的国内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提高、国内其他商业银行的发展等:同时我们不可忽视的是,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的日期已临近,外资银行的经营地域和业务经营范围都将有更多的选择,可预见的是中、外资银行的竞争会是全方位的。因此我国银行业的市场份额必然将被重新划分,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会有一个明显增长期。从已有的信息我们发现,外资银行的人民币业务的市场份额相比外汇业务可能有一个显著提高(比如在上诲的外资银行2006年亡半年,人民币贷款增长额占本外币贷款增加额的七成左右),外资银行的赢利渠道不可能主要依靠传统的存、贷款利差,而将会依靠强大的产品创新能力在中司业务方面实现突破,针对个人客户的高端理财服务会占据相当大的份额:我们已经注意到,外资银行加快了人民币衍生业务发展的步伐,目前上海已有21家外资银行推出人民币衍生产品,有7家外资银行向上海银监局递交了代客境外理财,4家外资银行递交了代客境外理财托管业务。此外,外资银行还加大了包括保险托管、基金托管和保险等中间业务的开发力度。另有3家外资银行获准开办网上银行业务。这种发展态势并不意味着中资银行的绝对衰退,而是整个银行业的发展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将把我国银行业市场这块“蛋糕”越做越大,只是市场份额的占比发生了变化。
(五)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步伐将会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波动和其全球发展战略进行适当调整,不可能持续快速大幅度地扩大
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银行业市场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我们估计在前期出现以后,近期不会再持续快速增加,会有一个相对平衡期。因为我国银行业市场尽管在迅速扩大,但是市场毕竟是有限增长,银行业的发展也会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周期而出现波动,而几外资银行的发展,并不是只盯着中国一个市场,其眼光是全球市场,哪里有赢利机会就会将资本和业务重心投向哪里。根据银行业经营赢利周期的规律看,一般是从亏损开始,然后过渡到持平、逐步赢利到赢利稳定期,最后进入困难期。具有敏锐战略眼光的投资者,当其经营进入稳定期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考虑投资经营的转向了。所以说,投资者是不可能死守一个市场的。已经进入我国的外资银行,经过多年的奋斗,其经营已逐步进入了赢利期,只不过还没有达到收回全部投资的时候。所以最近若千年,外资银行在我国仍然会有一个相对快的发展时期.但是不可能持续。我们应该准确判断银行业发展趋势,跟踪分析投资者的行为变化,及时调整监管策略,以保证我国银行业市场的平稳发展。
(六)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银行业市场将会有一个战略布局和调整期
外资银行经营的地域范围限制、业务种类限制和投资资本额的限制是我国银行监管当局的一个重要武器,其目的是保证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发展民族银行业。在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政策有节奏的控制下,外资银行进入我国,一般都是在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和沿江中心城市。我们发现,外资银行在这些地区的机构、投资入股的商业银行所在地、业务开展重心以及业务合作伙伴基本上都聚集在这些地方,尤其是上海、北京、深圳等地。根据一般发展规律推测,外资银行一旦完成在东南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布局以后,可能会将重心向东北及内陆地区扩展,可能会将在我国投资的各种机构进行重新整合。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外资银行在我国大型银行和中型股份制银行的投资布局完成以后,下一个目标有可能是条件比较好的城市商业银行,对此,国内商业银行和监管当局应有充分准备。
三、政策建议
我国银行业市场引进外资银行是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步骤和环节,是一个长期的国家政策,而非单一的银行改革措施。外资银行进入以后对我国银行业市场的影响将是全面而深刻的,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准备充分的应对政策。
(一)向外资银行开放应该坚持循序渐进的政策
从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过程可看出,中国银行业的对外开放是渐近式的、分阶段进行的,始终在国家严格控制下有序进行:这是保证对外开放政策取得成功的一条基本经验。主要步骤是:首先是允许外资银行在华设立代表处;其次是允许设立营业性经营机构,而且设立门槛很高,审批极为严格;再次是逐步放开经营业务范围和地域,先是外汇业务,然后是人民币业务,先是公司业务,后是个人业务,先在经济特区,后扩大到沿海开放城市,再扩大到内地中心城市。这种改革思路不能变,不能因为外资投资意愿强烈而放松原则。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在后WTO时期,应尽可能充分利用WTO的规则,避免过度的行政控制可能引起的贸易摩擦和纠纷。
(二)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外资银行的监管
在银行业对外开放过程中,我国金融管理部门出台了许多对外资银行市场准入、业务经营等方面的管理法规和条例,既保证了银行业对外开放的顺利推进,又限制了推进的速度、广度和深度。法律、法规的及时跟进保证了改革的稳定性: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速度非常快,对我国银行业市场、银行业结构、银行业监管及货币政策传导等许多方面都带来了许多未预见的影响,对此我们应该提前做好必要的准备,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中国人民银行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应该通力合作,加强日常检查、监督管理,监测其资金流量、流向和结构变化,利用各种政策工具引导其行为,将外资银行纳入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体系,以充分发挥外资银行的积极作用,保证我国金融业的稳健运行。
(三)引进外资银行应把握好尺度
我们应认识到银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关系到经济安全和政治安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金融控制权不能落在外资手上。国外也有类似的做法。比如根据新加坡银行法规规定,如果一家银行的控制权在外国政府或政府机构手里,新加坡政府就不会批准这家银行在新加坡开展银行业务。美国政府虽然标榜是完全的自由经济,但是对于一些自认为有可能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业(如金融、石油、IT行业等)对外资仍然设置了重重障碍,对国内企业实行保护。因此对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银行业市场应该把握好一定的尺度。对外资银行的入股比例、人股条件、引进外资银行的标准需要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应确保我国大型银行(国有商业银行)的控制权不落入外资手中,国家应掌握大银行的绝对控股权,必要的时候也可采取措施适当放慢引进外资银行的速度和规模。今后应鼓励外资银行向东北和西部投资。对于已经进入的外资银行,应该实现中外资银行的平等对待,取消外资银行的超国民待遇,同股同利,同样的税收政策和股利分配政策。
(四)密切关注外资银行进入以后的不平等竞争
【关键词】自贸区 利率市场化 银行业
一、上海自贸区成立的背景和意义
在设立上海自贸区这个概念提出的伊始,很多人就猜测这绝非单纯的设立一个自由贸易区用于改革、创新、促进贸易发展等等,细究上海自贸区设立的背景,我们能够发现,改革的动因很大程度来自于为了适应国际大环境的变化。
近年来,美国、欧盟、日本三大经济体发起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TIP(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协议)和PSA(诸边服务业协议)三大多边贸易谈判,三大经济体试图通过形成新的全球贸易和服务规则,来取代目前的WTO规则,这些举动的背后可以看作是为了打压正崛起的中国。
TPP(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是跨太平洋伙伴关系的缩写,全称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是由亚太经济合作会议成员国中的新加坡、新西兰、文莱和智利四国发起,为了促进亚太地区贸易自由化而自2002年起开始酝酿的一组多边关系自由贸易协定,2008年9月,美国决定参与其谈判,并自此全方位主导了TPP谈判。
而TTIP则在20136月,由美国与欧盟正式启动名为“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即TTIP)的谈判。
根据2012年度世界银行网站数据,美国、欧盟、日本GDP总和约占全球GDP总额的一半,如果美欧日能够设立新的游戏规则,则会使得诸边服务业协议(即PSA)成为全球各国的准入标准和未来发展趋势。
而这些将我国排除在外的谈判和协议将会共同抑制我国在国际贸易谈判中的地位,很有可能再次将我国赶至国际贸易体系的边缘。为积极应对可能的不利局面,上海自贸区应运而生,虽然在目前看来,政策上尚未完全明朗化,但上海自贸区将尝试接轨国际的新制度规则,为未来我国在国际经贸舞台上保留重要席位打下扎实基础。
此次上海自贸区的建设着重在四个方面浓墨重彩: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金融国际化和行政精简化,其中金融国际化目标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利率由市场决定。
二、美日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发展
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经济滞胀危机背景下,美国政府数次出台金融政策放松利率管制以实现金融市场化。到了80年代,美国银行业在利率市场化后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提升迅速,到今日今时更是已经取代传统存贷利差成为银行业最大的收入来源。
当时在实施利率市场化前,美国银行业为规避利率管制,通过挖掘法律漏洞,不断研发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导致了很大风险,逼得美国政府不得不进行推动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彼时,改革是以放开大额可转让存单利率为突破口的,并且一改就是16年,从1970年到1986年,持续了16年时间。利率市场化对美国银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它不仅提高了银行的资金成本,也导致了美国商业银行寻求业务结构调整,从传统的信贷利差转向追求创新的符合政策要求的非利息业务的占比,数据显示,净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从1979年的81.75%下降到2000年的56.89%,而非利息收入占比逐步上升,从1979年的18.25%上升到2000年的43.11%。
相同时间段,日本也开始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其始于1977年,从国债利率开始,同样花了17年之久才完成。日本放开利率管制首先是通过放开国债的交易和发行利率,再实现银行间市场利率自由化,最后再将利率自由化化整为零,通过降低交易品种的入门门槛,是利率自由化从大额交易转入小额交易。当然,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从日本利率市场化整体进程看,有利之处在于利率自由化后使得利率上下弹性增加,改变了当时“借款过多、超额贷款”等局面,推动了金融全面自由化,但同时,利率放开后,宏观经济受到一定冲击,银行经营风险增大,助长了“泡沫经济”蔓延。
三、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演变过程
很长时间,我国一直是利率管制的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是缓慢而谨慎的。
以下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的时点:1996年6月1日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2000.9.21:实行外汇利率管理体制改革,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2004.10.29:放开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2007.1: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Shibor开始正式投入运行。
最近也是最有影响力的改革措施是2012年6月至年末,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放开存贷款利率,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而同时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后又调至0.7倍。这一举措显示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决心,亦可以被看作是为设立自由贸易区进行全面利率市场化试点改革做铺垫。
在最新出炉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中央行明确指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在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谨慎周全考虑,逐步循序实行,上海自贸区是一个非常好的小样本平台,如能成功实施,将为进一步推广到全国积累重要经验。
四、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能够通过稳定的存贷利差获得较高利润。而一旦这种利率管制放开,稳定的存贷利差结构被打破,银行间存款与贷款的竞争会加剧,存贷利率差将进一步缩小,导致利润也会因此而下降,这对以存贷利差收入为主要利润来源的商业银行来说绝对是非常致命的打击。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经营模式仍然是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核心,因此利息收入仍然是利润收入的主要来源,并且虽然近年来一直提倡银行要对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助力,但是现状仍是十分依赖大中型公司客户,尤其是大型国有集团公司体系内客户,这也导致了现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结构和信贷投向严重同质化。
而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就是要取消存款利率上限的管制,同时取消贷款利率下浮的限制,这二者的价格将都由银行和客户双方协商决定。拥有话语权的客户,或者说,受银行认可、积极争揽的客户能够获得较高的存款利率和较低的贷款利率,这类客户压缩了银行的存贷利差,成为影响银行利润的主要原因。从另一个角度说,一家银行为了在激烈竞争中争揽客户,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其付出的存款成本会升高,获得的贷款收益会降低,自然影响了其利润水平。
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在近些年逐步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已在寻求结构转型,除了存贷传统业务外,积极拓展中间业务等,例如基金代销、信用卡等其他利润业务,同时进行产品创新,例如增加结构性产品。这些可以被看作利率市场化的必然产物,在放开利率管制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想要生存发展并壮大就再也不能依赖单一的存贷利差收入,必须调整经营结构,但这个过程也是不能冒进,必须谨慎、循序渐进的。
自贸区利率市场化改革先行,是对我国银行业大考前的模拟测试,未来将直接影响存贷款息差,从而改变银行业整体利润率水平,或许未来商业银行不会再像现在一样稳居利润收入前列,也可能不再会有动辄超过两千亿元的年度利润收入,尤其是上市银行,其净资产收益率应会下降到较为合理的范围。
参考文献
[1]张健华等.利率市场化的全球经验,机械工业出版社.
[2]刘义圣.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论纲,北京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资本市场商业银行创新工具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其主要表现就是资本市场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资本市场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整个金融体系的结构,而且对金融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也处于转型期,正在由以往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加快向商业银行与证券市场并重的“双核”体系转变。由此看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功能转型、业务结构优化和经营管理改进正面临历史性的战略机遇,同时其业务发展、盈利能力、风险管理等方面也面临长期而严峻的挑战,这一切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我国资本市场的三大特点
从目前来看,中国资本市场具有不同于西方资本市场的三个明显特点:第一,中国的资本市场不是自下而上发展起来的,而是自上而下建立起来的。因此,在它的初始阶段必然是政策式,其功能也必然主要取决于政府对它的定位。第二,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同时进行的,它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因此,资本市场改革必然要符合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第三,中国上市的股票主要是改制的国有企业的股票,所以,政府是股票的主要供应者,又是股票市场的监管者——政府同时处在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地位。所以,对于政府来说,要侧重从保护公众投资者利益的角度来处理问题,全面实现资本市场的公平与效率,发展一个规范的资本市场来为商业银行创新提供场所和条件。
二、资本市场发展对我国银行施加的影响
1.资本市场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生产性金融资源在数量上的持续增长,使我国经济的发展更多地依赖资本市场而非银行。所谓生产性金融资源是指那些由储蓄转化为投资的金融资源,是被企业用于生产领域创造财富的金融资源,它主要包括银行对企业的贷款以及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募集的资金。相对于居民手持现金和居民储蓄存款等非生产性金融资源而言,生产性金融资源在数量上的持续增长有利于国家的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在数量上,生产性金融资源可以表示为一国的金融资源总量与储蓄投资转化率的乘积,因此通过扩大一国的金融资源总量和提高储蓄投资转化率,可以促进生产性金融资源在数量上的持续增长。目前,随着世界经济从工业经济时代向后工业经济时代的转变,相比较资本市场而言,银行在促进生产性金融资源数量持续增长中的作用逐渐下降。究其原因在于,作为后工业经济时代标志的新经济的发展更多地是依赖于资本市场而不是银行的支持,资本市场正成为财富创造的推进剂。这样一来,必然促进我国银行业在生产性金融资源上的运作,十分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与进一步拓展。
2.资本市场分流我国银行大中型优质贷款客户。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规范市场运行的法律法规日益完善,资金供需双方之间的信息更加透明,信息不对称程度日益降低,资金需求方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不仅成为现实可行的选择,也是降低融资成本、改善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效手段。在我国,优质大中型企业可通过股票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直接融资,一方面可增强其内在动力,一方面也可通过改善融资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等防止将金融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的现状。这些能够进行直接融资的企业往往是银行的优质客户,因而直接融资分流了银行的优质贷款客户,给以存贷款为核心业务的传统银行带来巨大冲击。
3.资本市场改变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结构。资本市场产品虽然存在一定风险,但其收益往往高于储蓄存款,对居民很有吸引力,成为居民新的投资渠道。当股票、债券等大量发行时,居民的储蓄存款就会不断转移到资本市场,引起储蓄存款增速减缓甚至绝对量的减少。资本市场的发展导致银行负债短期化。居民投资资本市场产品时,一般动用的是处于闲置状态的定期存款,且为便利投资交易,往往还要备用部分活期资金。因此,居民和企业在参与资本市场过程中,从商业银行流出的是期限较长的稳定资金,而流回商业银行的则是期限较短的活期资金,从而影响了银行负债结构,加大了银行资金的不稳定性。
三、资本市场环境下我国银行的驱动发展
1.我国银行应积极拓展投资银行业务,寻求复合型金融创新工具。投资银行是与商业银行相对称的金融中介机构,是资本市场的主体和灵魂,是企业直接融资的机构。作为一个产业,投资银行在国外已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对世界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企业购并重组、安排直接融资、优化资源配置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我国,投资银行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概念,目前尚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投资银行,所以商业银行可通过在内部设立投资银行部等形式,大力拓展非资本业务尤其是中间业务,积极进行复合型金融工具创新。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帮助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发行股票并上市,进行股权融资。(2)策划企业兼并收购,为企业规模扩张、多元化经营,实现购并目标服务。(3)设计债券发行方案,为企业债券融资服务。(4)提供融资安排,解决企业购并、资产重组过程中的资金需求。(5)充当企业财务顾问,为企业生产经营、资本运营、长远发展提供全面的咨询服务。(6)直接投资,与企业结成命运共同体、一起发展。(7)创新金融工具,如运用可转换债券、资产证券化等为企业开辟新的融资渠道,增加市场品种,活跃资本市场。
2.我国银行应主动利用资本市场进行金融风险管理,形成互补。无论以银行为核心的金融体系还是以资本市场为核心的金融体系,其核心功能之一就是管理风险,这就决定了在金融发展过程中金融体系在不断积聚风险的同时,自身也需具有化解风险的能力,并要承担风险管理的主要任务。然而银行的风险管理目前已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而且随着各国金融市场化的不断发展,以银行为核心的金融体系无法满足金融可持续发展条件下金融风险的有效管理与金融体系的稳定的要求。
3.我国应建立银行金融控股集团。以资本为纽带,以银行为主体,参股、收购或设立金融租赁公司、信托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年金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逐渐发展成为金融集团,实现集团综合经营。以参股、收购或设立金融租赁公司为例,我国新修订的《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对股东的要求中,商业银行位列主要出资人的首位。因此,银行设立金融租赁公司,是在目前政策环境下实现银行金融控股集团的突破口之一。这不仅有利于商业银行发挥资金优势,扩大客户基础,提高赢利能力,最终提升其核心竞争力,也符合国际上一些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商业银行经营融资租赁业务的惯例。对融资租赁行业来说,商业银行具有较丰富的专业人才、客户资源、营销网络、无形资产等方面的优势,其进入融资租赁行业,必将更好地促进融资租赁行业的健康发展,更好地促进企业设备销售、技术更新乃至社会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在信托公司方面,针对目前信托公司处境比较艰难的状况,抓住监管层支持商业银行收购信托公司的政策机会,商业银行可以收购信托公司中开展人民币理财、信贷资产转让信托、企业年金以及不良资产处置等信托创新业务。
总之,在中国经济转轨的历史时期,在中国经济改革的过程中,资本市场与银行发展之间构成了一种相互关联、相互牵制、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错综复杂的联动关系。正确认识和有效利用这种关系,找准切入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对于促进整个银行业的发展具有深刻而远大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田瑞璋,李勇.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2]李树林.论资本市场与金融可持续发展.经济论坛,2008,(2).
[3]曲彤工,姚立中.商业银行应对资本市场变革的对策分析.经济纵横,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