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指导教师工作经验总结

时间:2023-03-08 14:53:41

导语:在指导教师工作经验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指导教师工作经验总结

第1篇

【关键词】企业电工;技能;培训

随着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各部门、各行业从事电气工作的人员讯速增长,其中尤以中青年电工居多,他们急需学习实用电工技术。技工荒,特别是高级技师荒已经有几年了,有的企业年薪十万、二十万都找不到技术精湛、技能全面、职业道德高尚的技师。这说明技术断档、技工断档这一严重事实已经危及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了加速企业的发展,我校近几年办了几期企业电工培训班,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历浅谈一下关于企业电工技能培训的几点思考。

1、开发实用的培训教材是搞好企业电工技能培训的基础和前提。

1.1企业电工技能培训教材开发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企业电工培训教材以满足企业岗位工作需要、解决工作中的技术问题为目标,专业知识要同生产相结合。(2)针对性原则。教材要从企业的实际生产出发,具有职业岗位的定向性,以提高综合技术能力为教材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实用性原则。教材应尽量减少理性分析和公式推导,多增加技术参数、经验公式、事故案例、岗位生产实际经验总结,把实际经验中的谚语口诀编入教材,真正做到学以致用。(4)可操作性原则。教材要突出工作程序、步骤和岗位操作规范,具有可操作性、可检测性。(5)综合性原则。教材要对本工作岗位中的知识和技能具有高度的综合性。(6)时效性、先进性原则。教材内容应充分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

1.2企业电工技能培训教材的内容

(1)电工常识。包括常用电工设备图形符号、计算公式、安全用电常识、电气防火、防爆、防雷措施。(2)变压器。包含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分类和结构,各种变压器的用途及维护。(3)三相异步电动机。内容有电动机的结构,产品型号,技术数据,电动机的维护、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4)电器。内容有常用低压电器的种类、型号、用途、常见故障及修理。(5)常用机械电气控制。包含电气控制线路中常用环节,常用机械控制线路,控制线路的故障排除。(6)室内配线安装。内容有导线的选择,配线的方法及工艺,常用照明灯具的安装与维修(7)动力配电线路。包括厂房车间动力配线的技术要求,配电方式,低压配电柜的安装与检查(8)电工常用仪表。包含常用仪表的结构、使用与维护。(9)电子线路与焊接。内容有各种电子元件的识别与测试,焊接工艺及技术,电子线路识图。

2、合格的电工技能师资队伍是搞好企业电工技能培训的保证。

教师肩负着培养高质量、实用型人才的重任,必须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实验实践能力,掌握各方面的信息,紧跟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方向,成为应用先进科技和设备的先行者。而我们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有的教师比较年轻,虽然有较深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实践技能和经验短缺,使电工培训不能高效、顺利地进行。针对技能培训师资的现状,一是要对现任教师加强业务技能培训,组织教师下现场、下实习工厂、下实验室锻炼,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二是从企事业单位调入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任教,发挥他们传邦接代的作用,加速“专门技术”“技术绝活”的推广普及,这样才能使电工技能培训卓有成效地开展。

3、采用工作任务导入、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是搞好企业电工技能培训的手段

学员在技能培训前由指导教师工作任务引导文,指明本次培训的任务、目的、要求,学员根据引导文的要求进行小组讨论,收集所需的信息,拟定出工作计划,交给指导教师审核,最终决定出合理可行的实施方案。

行动导向教学采取以学员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用启发式教学法,鼓励他们创新,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提高。下面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的安装为例介绍一下此教学过程。

工作任务引导文:思考设计出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的安装的工作计划,绘制出控制线路的安装位置图和安装接线图,安装完毕后检查电气线路的可靠性。最后评估所完成的工作。

教师根据以上要求分几个阶段进行教学。

(1)据工作任务的要求,实训设备的数量对学员进行分组,分发工作任务引导文。(2)教师可先播放一段展示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电路在机床电路中应用的视频,激发学员对工作任务的兴趣,使学员在开始工作前对工作任务有一个直观生动的了解。(3)学员根据引导文的要求独立收集所需的信息,如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图,选择出相关的电器、导线、工具和仪表,(4)进行小组讨论,绘制出电器安装位置图和接线图。(5)小组讨论拟定出控制线路的安装步骤、检查步骤。(6)各小组分别展示自己的方案,教师和学员共同讨论,对原方案进一步修订,形成工作过程的决策。(7)实施阶段。小组成员根据决策方案进一步分工,要求每个学员能够独立或共同完成所分配的工作任务,并做好工作记录。(8)任务完成后,小组成员应根据工作记录对工作过程和结果进行检查,总结评估,合理填写评估表。(9)向教师展示评估的结果,听取教师的反馈意见。

在此项培训中,教师在现场亲自操作演示,让学员了解实际操作的全过程。要求教师做到“口到手到动作规范,技术标准一丝不苟,操作程序有条有理,重点难点反复强调,安全常识及时提醒。”教师在现场仔细观察,及时纠正错误,使学员逐步掌握要领,最终达到一定的操作水平。

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可以提高学员几个方面的能力,一是专业能力,即应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提高学员的方法能力,即能根据工作任务拟定工作计划、实施步骤,在工作过程中进行记录、反思、检查,把自己的成果向别人展示,并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三是提高学员的社会能力,即培养学员主动参与工作的意识和承担工作责任的意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四是提高学员的个人发展能力,即对工作中涉及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学习,总结工作过程,积累工作经验,从而更好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能力。

第2篇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措施

伴随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社交网站等新型网络业务的兴起与发展,全球各类数据信息呈爆炸式增长,大数据正引领着新一轮的时代变革.2015年国务院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文件,明确要求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大数据部署,深化大数据应用,促进各项事业平稳健康发展.高校大学生作为时展的先行军,对大数据中包含的各种信息接收最快,这些数据当中的部分内容会对大学生思想产生负面影响.与此同时,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不断深入,高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在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过程中,应同大数据时代进行紧密相连,充分发挥大数据时代优势,提升就业指导力度,提高就业指导质量.

1大数据时代简介

近年来,信息技术以日新月异的速度飞快发展,世界各国在积极进行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增加了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研发力度,促使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出现.在此基础上,IT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在有效结合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产生了bigdata,即大数据.我国相关专家在对大数据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将其定义为:无法应用传统的方式进行分析和处理的海量数据.大数据概念在应用过程中不仅包含了大量的数据含量,同时还包含在对海量数据进行整理并研究的基础上对新的知识及数据进行的挖掘,从而导致“大科技”和“大知识”等概念的产生.在对大数据进行充分利用的过程中,美国相关研究中心通过总结以往数据的基础上对新一轮流感发生的时间进行了准确的预测.由此可见,大数据时代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可能及便利,在有效分析和处理海量数据的基础上,可以促使各项服务得以升级.现阶段,国际上并没有对大数据的概念进行统一的规定,然而对其特征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总结,即其包含速度快、多样化和海量等特点[1].海量数据在使用过程中,要求使用者能够通过有效手段及时将不相关信息进行排除,对价值较高的数据进行充分利用,从而实现大数据的真正意义.因此,大数据在应用过程中能够进行良好的决策和信息优化.

2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传统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不足

2.1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难度加大

软件及互联网平台是大数据时代的特点之一,在这些平台当中,为人们提供了较高的言论自由,人们在日常对其进行利用的过程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我,将个人价值发挥出来,导致该时代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特点.这种状况下,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新兴多媒体等设施对各种信息进行随时随地的查询,学校提供学习资源的能力相对降低[2].然而大学生还没有积累足够的社会经验,在对这些先进设施进行应用的过程中无法对其中的内容进行详细而准确的判断,因此其人生观和就业观等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在高校大学生中的传播及对其思想的影响,促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难度加大,就业指导教师及工作内容对大学生的影响力也有所下降.

2.2就业指导形式单一

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我国加大了人才培养力度,随着高校扩招政策不断深入,大学生就业问题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也在高校当中积极开展起来.然而传统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具有形式单一的特点[3].在工作开展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以课堂讲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种单一的方式无法引起没有社会经验的大学生的重视,同时也毫无吸引力和说服力,导致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效率始终非常低下.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各种西方和资本主义思想通过多种渠道传入我国高校当中,高校大学生走在时展的前列,因此能够很好的接受并适应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多种改变,其在应用大数据时代变化的过程中甚至形成了越来越多元的价值和多样的个性[4].与此相比,传统、单一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形式已经无法起到任何教育和引导作用.

2.3高校就业指导教师数据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现阶段实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通常状况下需要结合专业实际及社会就业现状进行分析,要想有效提高就业指导工作质量,教师本人需要拥有一定程度的求职经历及工作经验,同时还能够跟上时展的步伐,对本专业的就业前景进行准确的判断等.然而现阶段高校就业指导教师通常能够拥有相对专业的知识体系,却没有针对性的对自身的数据分析能力进行学习和提升[5].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都需要进行详细的数据分析,根据数据内容对未来发展进行准确的预测,因此高校教师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过程中,也需要对数据分析能力进行有效的提升,从而将教学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实际专业就业趋势等内容进行有效的分析,并结合数据结果突出日常授课内容重点,在指导学生进行就业的过程中能够帮助其进行理性的分析,为其初步踏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2.4高校忽视了数据分析及成果应用的重要性

近年来,在高校扩招政策不断实施的过程中,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都在增长,导致到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也因此给高校到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带来更大的压力.现阶段高校在积极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过程中,开始针对各种细节展开研究,如最初的指导计划的制定、指导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产生的结果等内容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得到一定程度的进步,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严重缺乏技术性,即没有及时将结果统计和数据分析有效融入到就业指导工作当中,因此,零散的经验总结和阶段性的结果反馈等对于全面提升就业指导工作质量力度不足[6].同时还将学生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满意程度及意见等内容进行了隐藏,不利于有针对性的对工作进行改进.

3大数据时代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改进措施

3.1构建全新就业指导模式

大数据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崇尚个人价值,因此新时期高校在积极进行就业指导工作改进的过程中应构建体现学生个人价值的指导模式,从而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其能够积极主动的接受就业指导.构建全新就业指导模式,就要在工作过程中将中心设置为学生个人,首先对学生的就业心理、需求等相关因素进行全面的统计和记录,并结合不同专业的市场人才需求量进行全面的分析.这样一来,在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过程中,就能够包含多个方面,同时还能够体现针对性,提升就业指导工作价值[7].这一过程中,就业指导教师还应当在日常工作过程中能够深入学生内部,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对待就业的态度,同时还应当积极对互联网等大数据时代的产物进行掌握,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拉近同学生之间的距离,还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新兴媒体展开工作,加强同学生之间的沟通.高校当中的就业指导部门应同教育部门进行紧密结合,促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价值观等受到广泛而正确的影响,同时还应当促使校内媒体充分发挥就业指导功能,逐渐将正确的、理性的观念向大学生进行传递.现阶段在积极构建全新就业指导模式过程中,应当建立在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基础之上,更多的转变应当产生于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内部,其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应积极对互联网等大数据时代内容进行充分掌握,运用自身的经验及思维能力,对网络当中、大学生思想深入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沟通的方式进行转变.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可以通过构建微信群的方式加强同学生之间的交流,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并以平等的地位同学生进行对话,工作过程中将学生作为中心,重视其对就业指导工作提出的意见,并及时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8].

3.2加强对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的应用

新时期,我国高校在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过程中,应将核心放在学生的自我发展之上,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展开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促使其逐渐构建起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并通过实践逐渐完成自我目标、实现自我价值.同时,高校相关部门还应当注重对高科技的应用,充分应用互联网对海量的学生个人信息进行记录和掌握,同时积极掌握劳动市场相关信息,在应用计算机系统对多种数据进行深入挖掘的基础上,结合学生个性特点,运用适当的就业指导服务方式对其进行引导,促使就业指导服务能够体现量身定做的特点,并将就业指导服务内容融入学生移动智能终端内部,例如,对其进行职业倾向的在线测评和引导、对其面试过程进行在线培训和在线分析等[9].在线就业指导和在线面试培训等方式非常符合现阶段学生的特点及爱好,在提升学生对就业知识进行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够促使其掌握更多的就业和面试技能,对于提升求职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在接受就业指导培训的过程中,还可以凭借个人爱好,对不同的就业指导教师及模式进行选择,这一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传统的被动接受就业指导转变成积极主动的根据自身需要接受就业指导,对于提升就业指导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而高效相关部门应当在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加大数据挖掘力度,不断掌握不同学生主体的需求,不断将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利用,促使就业指导服务越来越全面、积极、有效.

3.3构建就业指导服务绩效评价体系

新时期,高校在积极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质量和力度的过程中,应当确立新的目标,即构建就业指导服务绩效评价体系.这一体系在实施过程中,不仅符合大数据时代对个人价值进行倡导的特点,还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指导质量.构建就业指导服务绩效评价体系,即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各种新兴媒体对高校相关教师的就业指导服务进行评价,首先构建统一的就业指导平台,该平台的构建以学生对教师就业指导的满意度评价为中心,同时还包含家长模块、单位模块和实时模块等,多个模块构成该评价体系,在该体系当中学生、家长和企业能够对教师的就业指导状况进行评价并给予相关建议,教师可以利用该平台及时的同待就业学生进行沟通,对其就业心理进行辅导,并通过加强同各地企业的联系,为学生及时的提供相关招聘信息及要求[10].加强对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新兴媒体的充分利用,促使高校领导、家长等多方面对就业指导内容及进展状况进行监督和评价,对于提升就业指导力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4结论

综上所述,大数据的到来势不可挡,同时其还在以较快的速度不断发展.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促使大学生在面临就业的过程中既迎来了更多的机遇,也存在更多的挑战.因此,新时期高校在积极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过程中,应对大数据的优势进行充分利用,转变传统就业指导模式和理念,应用多样化的方式和内容对大学生心理产生正确的影响,促使其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及就业观,从而能够将个性化的服务提供给大学生,促使其能够积极择业、勇敢创业.

作者:汤龙升 陈冉 徐萍 张欣然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安徽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蒋黎妮,谭秋萍.网络辅导员体制建设下的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研究[J].电子制作,2014(19):171-172.

〔2〕陈诗琪.浅析大数据时代大学生就业挑战及应对策略[J].中国商论,2015(Z1):193-195.

〔3〕肖璐,白光林,王俊.演化变迁视阈下新生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06):29-33.

〔4〕李超颖,宋清萍,刘宏山,林立宏,董赫.大数据时代下高校精细化就业指导模式的迫切性研究[J].价值工程,2015(24):192-194.

〔5〕周红霞,楼世洲.基于就业信心指数的大学生就业信心的实证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04):71-76.

〔6〕杨锐,夏红.大数据时代下大学生就业数据信息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20):119-120.

〔7〕毕伟林,钱威.后危机时代大学生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9):96-98.

〔8〕胡维芳.后危机下“90后”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成因与对策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0(06):72-75+144.

第3篇

一、把握新教师职业心理,塑造新教师专业成长期望

1.认识新教师职业心理

所谓教师职业心理,指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对本职工作的态度、期望等内心活动。刚刚从学校毕业的新教师首先对未来的职业做着各种预期的心理准备。或是对未来职业适应能力带着一点担心与恐惧,或是兴致勃勃已经筹划着如何大展拳脚等。在此,笔者将这些心理特征划分为适应心理、焦虑心理和表现心理。

适应心理。适应性心理使新教师能够更快地融入这个集体,在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后,可能对于这个职业产生两种认知,或者感觉烦琐冗杂,索然无味;或者加深了对学校的认识,积极发展自身专业能力,以适应学校的各种工作。

焦虑心理。具有担心和恐惧的焦虑心理的教师,他们带着这份压力,谨慎地工作,全身心地投入,也带着这份压力更加积极地发展自身的专业能力。但过度焦虑则会成为新教师专业发展的绊脚石,往往使新教师获得不到成功,而降低自身的职业追求。

表现心理。具有强表现力的新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之后,或者加强了自身的专业能力,很好地适应了这份职业,或者经过努力却发现自身的不足,不能完美地履行这个职业,因此,产生了消极影响。

认识了新教师的职业心理,学校应该把握新教师的发展心理,并逐步引导新教师形成正确的、积极的专业成长心理。具有适应心理的教师:学校应该注重培养新教师尽快正确地认识学校的各种工作及工作原则,使其正确看待学校及教师这个社会群体与职业,促使其形成正确的教师职业价值观念,不被一些不良的职业行为所影响。具有焦虑心理的教师:学校要帮助新教师克服过度焦虑的心理,认识自身工作的起点,正确认识学校的工作环境和育人环境,明确只有经过学习和不断地经验总结,才可以更好地做好学校的各项工作,从而使其在适度的焦虑中保持不断成长。具有表现心理的教师:学校要注重激发新教师的专业发展热情,并给这些新教师适当的指导,让其在工作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其保持这份热情,获得成就感,从而不断地向前发展。

2.提出新教师专业成长期望

适当的专业成长期望能够根据教师的各种职业心理调适新教师在新的工作环境中的职业适应能力。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提出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一样: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反之,会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学校应该根据新教师的职业发展心理,积极地为新教师提供专业成长期望,让新教师在一定的职业期许下,充满信心,发挥自身的积极因素,克服自身发展的各种障碍,最终达到自身的职业期望值,取得成功。因此,学校可以根据新教师的实际情况,为每位教师量身定制职业成长期望,将其职业期望分为短期期望、中期期望、长期期望,让每位新教师在职业期望下,充满自信,积极进取,获取专业成长的各种机会,达到职业期望值。

二、抓住新教师成长心理,开发校本专业成长的路径

了解了新教师的成长心理,给予新教师以专业成长期望,让新教师感受到自身职业价值与期待的同时,学校也要为新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

1.创新教育形式,提高新教师培养实效

新形势下新教师的培养工作应当根据新教师所处的社会背景、职业特点,为此,我们通过不断创新教师教育的形式和载体,提高教师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重视专题培训。新教师的入职等专项培训是笔者所在学校校本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每年利用暑期,安排2天左右的时间对新分配与新调入我校的新教师进行专题培训,上好进校的第一课。培训内容有教育法规、师德规范、学校教学常规、班主任管理规约等。如,2015年的新教师培训中,除了学习《中学教师师德规范》以及学校发展历史外,重点听取名师名校长成长专题讲座,观看优秀教师事迹报告视频,分享了本校优秀教师“如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工作经验。通过专题培训,使新进学校的教师对师德追求和专业发展的要求有更清晰和更具体的感悟,促使他们以较高的职业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融入学校这个大家庭之中。

强化理想教育。新教师刚参加工作,都有美好的理想追求,这时需要学校管理者趁热打铁,加强职业理想教育,让他们在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中,产生从事教育工作的志向、抱负和追求,同时,切实指导好新教师制定职业成长规划。众所周知,青年教师在其成长过程中,前3~5年是至关重要甚至影响终身的。因此,在职业规划上既着眼于长远发展,更立足于3年、5年的行动策略。由于学校教育到位,指导具体,对青年教师的职业成长规划分析得当,内容具体实在,符合自身实际,较好地促进了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开设读书沙龙。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应当和师德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近年来,学校专门为新教师配发了培养高尚师德和促进专业成长相关的书籍,供他们系统学习,如,《敬业更要精业》《我的职业理想》《做教育的拓荒者》《高效课堂的101个细节》等专著,让青年教师在学习中提升职业素养。在阅读反思的基础上,学校还组织读书沙龙,为他们交流学习体会和成长心得提供平台。每次活动都有明确的主题,如,在2015年10月组织了“畅谈初为人师的成长历程”沙龙活动,既有新教师的指定发言,也有他们的即兴发言等,读书沙龙既是新教师一种现身说法的交流与碰撞,也是他们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在提升新教师师德水平和专业素养上起到了切实的促进作用。

办好道德讲堂。道德讲堂是师德建设的有效载体,也可以成为新教师成长的有效抓手。在推进师德建设中,笔者所在的学校注重规范流程,同时做好相互结合,让新教师成为道德讲堂的主角。为了加强新教师的职业理想教育,去年11月,我们把主题确定为“职业理想与职业精神”。在“讲一个故事”环节上,安排了两名新教师唱主角进行成长过程中的案例分析,畅谈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和感悟,让他们在自我展示中建立起实现自我价值的自信,也让其他新教师在师德熏陶中提升品格。

2.强化师能锻造,促进新教师专业成长

新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将敬业、乐业、精业融为一体,同步提升。新教师能不能快乐工作与师能有很大关系,新教师的成长也要通过提升教师过硬的师能来体现。

实施师徒结对。为了促进新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通过青蓝工程为工作三年内的新教师配备指导教师,结成对子,给予思想、业务等方面的关心和指导。青蓝工程每年都有具体的实施意见、工作要求、考核细则和双方职责。如,要求指导教师每学期为徒弟开设示范课,听徒弟课并进行教学诊断;要求新教师每学期听指导教师的课,撰写听后感等。每年学校对青蓝工程进行全面考核,评出青年教师“红花奖”和指导教师“绿叶奖”,在教师节进行表彰。这种职责明确,要求具体、考核全面的师徒结对形式,既促进了新教师的成长,也促进了骨干教师的能力提升。

开展常规教学调研。教师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新教师成长的主渠道也在课堂。新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为此,学校每学期组织新教师教学调研活动,事前制订调研计划,明确具体要求,除了学校行政领导、教研组长、学科带头人参与调研外,还邀请教研室、学科基地的专家一同会诊指导。调研活动在充分肯定青年教师成绩的同时,重点查找与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改进的对策。可以这样说,每一次调研对青年教师的成长都是一次鞭策、一次推动。

搭建多元的成长平台。提升新教师的师能水平,还要知人善任,多给他们锻炼的机会,为他们的成长搭建舞台。因此,学校依托“青年教师发展中心”,根据新教师的不同成长经历进行分层锻炼。首先是为新教师提供校级层面的锻炼机会,让更多的新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和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工作,组织新教师开展各种竞赛,在奖项设置上既有综合性的十佳青年教师评比(给新教师一定比例),也有教育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单项评比,让新教师在岗位历练和竞赛中获得职业成功的自信。对于已崭露头角的新教师,学校给予更高层次的锻炼机会,创造机会让他们参加县、市级层面的开课和比赛,如,在校本“一课三研”活动中开设展示课,参加县市说课和教学技能比赛,主持和参与县级以上课题等。当然,新教师的每一次历练,需要学校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但对他们而言是成长中的历练。

第4篇

1.踏踏实实地做好常规性的教学管理。

教务工作是一个整体,包括由开学前的准备到放假后的收尾工作的各个阶段。要想有条不紊地做好各个阶段的工作,首先要制定切实可行工作计划。

1.1做好开学初的教研工作计划。

每学期开学初,我们学校都召开领导班子会议,在一起研究本学期各部门的重点工作,然后我围绕教务处的重点工作,进行周密的思考,制定本学期切实可行的教研工作计划。接着召开一次全体教师会议。在会议上既要肯定教师在上学期的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又要提出新学期教学工作的要求。具体体现在教师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课题研究,参加培训等方面内容。这些要求为教师在常规教学方面提供依据,并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这些要求的提出都是有针对性的,针对教师在上学期工作中的表现及各类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要求每位教师,结合教务处的教研工作计划,制定出自己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工作计划,并把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情况,纳入到教师的量化考核之中。

1.2做好新一年的招生及编班工作

每年新生入学之前都要对他们进行一次小测试,初步了解学生的智力、知识和行为习惯。根据测试的情况,既要考虑到男女生的均衡分配,还要注意到好、中、差的均衡情况,同时还要考虑到家庭住址的不同搭配,进行合理、公正的编班。为了不影响正常开学,几年来,我一直都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在开学前把这项工作做好凭着我们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工作圆满地完成了这项任务,此时心里的舒畅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家长看到孩子们一个个都找到了自己的老师,也非常满意,赞叹学校的工作稳中有序。

1.3做好档案的管理工作

教务处的档案是学校档案工作的一大块,要存档的材料细而全。特别是各项活动的开展,不但要有记录,还要有纪实性的材料,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做实,不欠债、不拖拉,各项活动的开展不但要有方案,有计划,总结,还要把纪实性的材料整理好,及时存档。就不至于在检查时忙乱,无从下手。对档案的整理工作付出了太多太多。牺牲了大量的休息时间,把工作拿到家里完成,不知有多少个不眠的夜晚。可是当我们每次的检查迎来赞许和掌声的时候,我们感到无比的高兴,又忘记了疲劳。

1.4做好教学的常规检查工作

按常规每月检查教师教案一次,作业一次,每次检查的目的,侧重不同。开学的第一次检查,侧重于整体备课,单元备课及教学进度的填写和备课量上。针对第一次检查存在的问题和值得肯定的地方及时记录下来,并与教师交流或以批语的形式暗示或召开教师会提出来,大家共同讨论解决,第二、三次检查时可以侧重放在课时备课上,看各种栏目填写及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反思,教学进度等,备课是否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同时应对照上次检查记录,看有些教师存在的问题改没改,改的程度如何,针对存在的问题,组织校本教研活动或进行有针对性的校本培训。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而对于优秀教案、典型的教学反思,经验总结要提出表扬,树立典型,并号召全体教师学习,最后一次教案检查,就应查一查备课的总节数,与开学初制定的进度表中节数是否吻合,从而对全学期教案检查作一个全面的总结,分析。做到每次检查都不流于形式,要有检查、有指导、有记录、有反馈、有落实、有跟踪记实。

作业检查也是每月检查一次,重点看作业次数是否足,作业量是否适中,作业面是否干净,作业内容设计是否有层次,作业批改是否及时规范,作业格式是否整齐、美观等。每次作业检查完都要做认真总结,对存在问题的班级的作业与老师,当面交流。或以小字条形式委婉告之,这要讲究艺术,语言不要过硬,让人容易接受。

除此之外,每月还能检查业务学习笔记一次,看自学的内容是不是与教学紧密相关,每次检查不仅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书写是否认真,并将学习笔记最终检查的结果与教师的月考核、期末考核相挂勾,进行打分,这样的考核有据可查,让人信服。为了使教师之间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我们在期末组织教案、作业、学习笔记展览,从中选出优秀的给予奖励,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来促进广大教师更好地开展工作。

1.5完善学科竞赛制度,组织好各科竞赛和月考工作。

对于教学成绩的考核继续实行阶段性验收、测评。实行月考制,月考后,认真进行试卷分析,然后制定帮扶对象,每位教师都要像体育教练指导培训运动员那样,来帮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这样真真正正的提高了差生的成绩。每次竞赛、月考我都要牺牲大量的休息时间亲自出题,常常出题到深夜。有时都影响了家人的休息,可是自己从来没有因工作累而抱怨,多年来一直这样淡泊名利,默默地工作着,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

2.扎实有效地开展好校本教研活动

2.1听评课

教务处的工作千头万绪,事务繁杂,琐碎,但是集中一点就是教学工作。因此,在工作中,我一心一意抓教学,无论每天的工作怎么忙,我都坚持深入教学第一线听课。到教师中去,到学生中去,只有深入课堂,才能真真切切地发现问题,了解教师的备课情况,讲课特点及业务水平,了解学生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的情况,才能更有效地指导课堂教学。每学期坚持听课20余节,有侧重,有目地的听课。

(1)听了解检查课,即随堂课,目的是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

(2)听指导帮助课,对青年教师采取跟踪听课的办法,一起研究教材,帮助试讲,直到他们上路为止。几年来,我校年轻教师进步很快;

(3)听有教学经验的教师的示范课,引路课。听课后,现场评课,打分,并与讲课教师交流,肯定优点,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

2.2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一种很好的教研方式。我校从去年就实行了组备课,还确立和完善了由备课组长负责的集体备课制度,我们双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以教研组为单位,由备课组长组织,业务领导参加做总结。

集体备课立足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在集体备课时,提出改正意见,进行讨论交流,进一步完善教案,然后由主备教师上课,全年组听课,再坐下来进行教后反思。通过集体备课——上课——听课——反思。一系列沙龙的研讨,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研讨活动中来,增强了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3.加强学习,力求上进,不断充实自己。

“学无止境”,昨天的知识水平、工作经验,已经完成不了新时期的教育教学目标,我本着“活到老学到老”的原则。无论工作多苦,多累,也要挤出时间学习,给自己充电,提高自身的修养,提高管理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于指导教师开展好各项工作。

由于自己脚踏实地、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赢得了领导的信任,教师的支持。

以上是我几年来工作中一些实实在在的作法,都是微不足到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以他们为榜样,虚心向他们学习,做到。

(1)大事讲原则,小事讲感情。

(2)以工作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

(3)找准自己的位置到位不越位,尽职不越权,补台不拆台。

(4)讲究工作方法,增强协作精神,多作反思和自我批评。

(5)强化服务意识 ,坚持以人为本,相信教师,尊重教师,服务教师。

第5篇

大部分小学高级教师经过多年的成长后已经站稳了讲台,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事业也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此时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他们实现专业水平的持续发展,这些教师的专业发展就由稳步提升步入停滞和退缩阶段,表现出长时间的“高原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对教育教学的新奇感在慢慢地消失,拥有的热情在渐渐地退去,对教科研、教学基本功评比等持冷漠态度。这种现象实在令人担忧,持续下来将给学校、教师和学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针对小学高级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原现象”,应该如何予以克服?

观念转换是基础

第一,要确立终身学习观念。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知识更新的周期日益缩短,已经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更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因此作为人类文明传递者的教师,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比其他人群显得更为重要。而小学高级教师走上岗位已经多年,他们在学生时代中习得的知识是有限的,他们原来学的知识很快会过时而不适用,必须不间断地接受继续教育,以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作为小学高级教师,要有计划地、认真地选读一些教育科学与教学技术方面的理论著作,使自己在加深加厚理论底蕴的过程中逐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以开拓的视野和较高的起点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应该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培养自己的终身学习的毅力和能力,这不仅是学习化社会的要求,更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

第二,要确立由“匠”到“家”的职业理想。要想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教师就首先要做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而一个平庸的“教书匠”往往会墨守成规,人云亦云,缺乏个性和创新,在“高原”上迷途忘返。这要求我们不能甘愿做“匠”,而要追求做“家”――做一个教育教学中独立思考,对理想执著攀登的具有科研能力的“教育家”。对于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小学高级教师,应该树立“教师即研究者”“课堂即研究室”的观念,在职业生涯中勇于质疑自己、挑战自己,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批判。追求向科研型转变、成为“教育家”的职业理想,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和教师唤醒自我价值的需要,也是教师突破“高原现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自主实践是关键

教师要积极参与自主实践,在行动中积累逐步完成从经验型向研究型的转变,成为一名“学有进展”“教有特色”“研有成效”的教师。

1.在研训中收益。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过去师范院校中的教师技能培养不可能受用终生,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还必须接受各种培训。教师要发挥协作互助精神,积极参与集体备课,共同钻研教材;积极参与“听、说、上、评”系列研训活动,在研训活动中学习同行成功的教育实践,研究其中所蕴含的先进观念,学习同行思考、实践现代教育观念的思想方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向同行学习,从某种程度上是充实自己、完善自我的一条捷径。事实上,我们现在所经历的,往往是别人曾经历或者正在经历的,学习、借鉴他人实践经验,或许会使我们在黑暗中的摸索变得豁然开朗。

2.在反思中提升。自己或别人成功的经验,尤其是失败的教训,都是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留心积累,勤于反思,善于反思,不仅有助于我们少走弯路,提高工作效率,还是帮助我们突破“高原现象”的良方。一方面,要反思成功处,对自己教学实践中的恰当的教学设计、敏锐的教学机智、成功的教学个例进行梳理,写成教后记、案例分析等,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去扬长。另一方面,要反思失败处,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因而影响教学的动态因素很多,教师很难把握每一个细节,教学中难免会出现疏漏之处。我们要客观地面对失败,及时记录、思考,寻找问题的根源,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补短。反思记录写好后,不能束之高阁,要与他人共同探讨,在探讨中更好地得到提升。

3.在科研中收获。教师专业化成长与发展的着力点就是要把教育理论的学术研究回归到鲜活的教学实践之中,使教育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得以充分的交融。只有积极地参与到课题研究的实践中,可以比较系统、完整地学习和运用一些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才能由“经验型”转向“科研型”。在科研过程中,要把低层的经验升华为高层的理论,就一定要勤于动笔,把在工作中的思考和探索提炼出来,写教研案例、教学随笔、教育故事、教学评析、教学反思录、经验总结、论文等都是实现这种升华的好形式。这些写作看似事小,如果贵在坚持,日积月累就会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获得不小的收获。

4.在博客中交流。“博客”这个网络新兴宠儿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教师的生活。借助教育博客,教师可以发表自己的教育文章,传播自己的教育思想,它促使教师自觉地进行网络阅读,从而改变教师的学习方式,使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自我更新成为现实可能。教师要及时记录下日常教学的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并坚持通过教育叙事、教学随笔、教研论文、课题成果等形式,将教学中的得与失写下来,在博客中进行交流。在相互的交流中进一步思考挖掘、提升自己的教学潜力,形成属于自己的资源积淀,而这个积淀的过程,也正是专业发展的过程。

机制激励是保障

1.小学教师职务评审制度急需改革。在我国现行的小学教师职务系列中仅设有中级职称和初级职称,小学高级教师为中级职务,小学一级教师、小学二级教师为初级职务,另外小学教师可以通过评选(小学)中学高级教师(一般称之为小中高)取得高级职称。但这种高级职务在小学设置比例少得可怜,如目前我省的小中高的设置比例仅为1.5%,远远落后于中学中高级职务的设置比例,存在着极大的差距,并且评定须由省级层面操作。这种现象对小学教师而言很不公平,也很不利于小学高级教师的专业发展。试想一个大专以上的毕业生分配到小学任教,通过自己的努力,顺利的话,6年便可评上小学高级,可能因为再向上评高级职称条件的苛刻而望而却步。在今后漫长的职业生涯中,难免会处于得过且过、混日子的状态,在“高原”上迷失努力的方向。因此改革现行的小学教师职务评审制度刻不容缓,去年上海市把小学高级职称的比例调整为10%~15%就是一个很好的改革例子。

2.完善学校教师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和完善机制是激励教师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是学校为了及时掌握每个教师的思想状况、

业务水平,找出他们的个人优势与不足,甄别他们的工作效能和个人才能。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对规范和强化进入“高原”状态的小学高级教师的职责行为,增强其责任感,调动他们履行现职职责的积极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学校应以“促进发展,体验成功”为目的,通过教代会不断完善教师的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同时运用“发展记录袋”为每个教师记载一学期来的工作足迹,举行发展档案展评,既让教师看到自己的工作业绩,体验成功的乐趣,又让他们看到同事的发展进步,激励自己不断超越“昨天的自我,身边的榜样”,使教师时刻保持专业发展的冲动和欲望。

第6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应用型创新人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大学毕业生结构性过剩和结构性短缺、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并存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定位、专业设置以及培养模式趋同造成的。为此,我们要面向社会需求,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不断优化专业结构,突出专业的区域性、实用性、复合性和动态性。

1计算机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全国专业点数为860个,我省专业点数为29个,省内独立院校设置点数为9个。全国有800多所高校开设计算机本科专业,在校学生数量每年近11万。

随着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计算机专业的就业优势不断消失,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的学生到社会上难以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学生的就业压力很大;另一方面从总体来看,社会上计算机类人才缺口很大,随着我国软件业规模不断扩大,软件人才结构性矛盾日益显得突出。教育部关于紧缺人才的报告称,软件从业人员近80万人,其中专业人才约有50万人(其中高级人才10万人,中级人才25万人,初级人才15万人),企业不仅缺乏高层次的系统分析员、项目总设计师,也缺少大量的基础性软件开发人员[1]。

社会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的质量还不能完全认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会碰到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 专业设置、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不同步。学校培养的计算机专业学生熟悉计算机程序设计和常用算法,了解常用和流行的软件开发工具,但计算机实际应用的能力远没有达到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学生必须要经过一定的职业培训才能上岗[2]。

2) 学生看中经济利益,期望值较高。学生在对职位的选择上偏向经济收入较高的岗位,主要是由于其教育投资较大,使得许多学生产生现在的支出要在将来就业中加倍回报的心理。受传统教育的就业观影响,学生仍然认为读大学能够进大企业、好单位,所以不能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对当前IT就业前景缺乏分析,不能看到社会对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变化。

3) 学生缺乏自信,就业积极性不高,依赖性强。独立学院学生自感基础不如公办学校学生,对“用人单位如何看待独立学院的毕业生”这个问题很敏感,认为用人单位对独立院校的毕业生会有偏见,于是学生在期望值较高的同时又缺乏自信。许多毕业生在择业时不太愿意表明独立院校学生的身份,如果单位不深入提问,就希望用人单位认为他们和本部学生一样。这样导致了学生就业的恐惧,就业积极性不高,仍然依赖自己的父母来解决工作问题。

我们通过对我系2003、2004级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了解到,毕业生反馈信息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在学校学了很多的知识,但到了社会上什么也做不了,到用人单位应聘,学生没有工作经验,现场测试什么也不会做”。问题出在哪里?我们通过走访用人单位发现,计算机行业最需要的人才是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和项目开发能力的计算机应用人才。不少用人单位反映,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虽然了解的知识很多,但是许多毕业生存在着动手能力差、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等问题。围绕这一问题,我系举办了多次专题讨论会,分析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结合自身实际,采取改进措施

2.1改革课程体系设置,适时调整教学计划

社会企业所需求的人才多是实用型、应用型人才,所以以往“重理论”的课程设置显得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3]。根据计算机专业的发展特点,我们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改善知识结构,增强专业技能,合理进行课程设置,增设软件工程方向、网络工程方向等专业技能课程;加强专业英语教学;强化C语言、Java等程序设计课程的上机编程、课程设计等实践课程;邀请企业的项目经理担任课程设计的指导教师;鼓励学生选修Cisco网络技术等企业认证类课程;开设平面图形图像、网页设计等自修课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等。

2.2加强针对性的专业就业指导

计算机行业发展快,对从业人员的知识更新速度要求很高,这需要有很高的综合素质。我们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特别指导,邀请IT企业的项目经理、高校实验室的科研人员来校进行技术讲座,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全面了解就业形势及人才需求变化,树立正确的择业目标,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评价自己,合理定位、敢于竞争,做好择业的心理准备。

2.3以专业认证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我系实行“双证”结合的培养模式,把辅导和训练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列入培养计划。目前,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日益结合紧密,特别是计算机行业的相关认证。2003年开始,我系专科学生均考取电子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自2004级的学生开始,我们在本科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备考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对于个别学科,如果学生获得了与本门课程相关的国家承认的证书,也可以免修或免试这门课程。例如,我系先后3次承办了全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工程网页设计师高级职业教育项目考试,先后共有90名学生获得了“网页设计师”证书。这样的措施,不但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拿到证书后,提高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2.4改革教材模式,编写案例丰富、实践性强的新教材

要培养实用型人才,教材建设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案例丰富、实践性强的教材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截至2010年4月,我系已经出版了具有实践性特色的教材15部,其中有4部教材先后获得省高教学会的优秀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三等奖。

2009年5月,由我系周洪玉教授牵头,清华大学出版社主办、哈尔滨师范大学恒星学院承办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系列教材编写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我院隆重召开。大会以“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系列教材”为主题,确定了“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系列教材编写委员会成员名单”,我系周洪玉教授为编委会副主任,高巍巍为委员,马宪敏任编委会秘书。会议在我院的召开,促进了我院在计算机专业教材建设方面的层次提升。2010年,我系计划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数据结构》、《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及应用》、《电子商务》4部计算机教材。

今后,我系将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鼓励教师编写国家规划教材和各种创新教材。加强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和网络教材的有机结合,实现教材建设的立体化和多样化。

2.5教学与企业同步,加强校企合作,推进教学改革

建立稳定、高质量的实习基地,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客观要求,是加强实践教学的需要[4]。我们充分发挥独立学院自主性较大的优势,与企业合作,让企业成为学生实习与就业的基地。通过在企业的实习,学生掌握了更多的实际技能,积累了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经验,将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几年来,我们陆续与北京科瑞集团、北京软件人才实训基地(北软教育)、沈阳东鹏电子信息有限公司、大连海辉、大连华信计算机新技术培训中心、联想阳光雨露等多家机构确定了合作办学模式。2009年,是我们校企合作工作推进较快的一年。2009年4月,学院及我系相关领导与“北软教育”洽谈校企合作事宜;2009年5月,我系派教师参加北京市服务外包企业协会信息服务业大学生实训就业研讨会;2009年7月,我系教师带领2006、2007级的40多名学生到北京联想等IT名企进行为期4天的认识实习;2009年9月,学院教务处、招生就业指导中心及我系的相关领导对沈阳东鹏电子信息有限公司进行考察并洽谈合作事宜。目前,经过多方努力,2007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有21名学生参加了我院与北软教育合作的国际IT人才实训班课程。

3形成有特色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几年的教学改革,我们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这个培养方案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3.1紧紧围绕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

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软件工程、网络工程、嵌入式系统开发、数字媒体技术等6个专业方向。我们对每个专业方向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广泛的社会调查,确定了该专业方向的职业核心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专业方向限定选修课程,围绕职业核心课程设置课程体系,使每个专业方向的课程有比较明确的岗位目标,形成了每个专业方向鲜明的专业特色和目标定位。每个专业方向都有相对应的合作企业可以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实训并推荐就业。

3.2形成校企合作教学的教学模式

我们把课程教学计划分为3部分,第1部分是专业基础课;第2部分是专业方向限定选修课程,这一部分课程有明显的专业特色,为各个专业方向开设,紧紧围绕该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为第3阶段的岗位课程和项目课程打基础;第3部分是岗位课,我们也称为企业合作课程,是在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开设校企合作企业的置换课程。这一部分的课程是我们培养方案的关键内容。一般由企业负责置换课程体系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并负责安排置换课程、进行技术课程强化以及软件项目开发的综合实训。

3.3形成专业体系的师资培训

教学改革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是由教师来完成的,建立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是确保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基础。目前我系承担专业课程主讲教师的专业实践水平有待提高。教师中能够满足实践实训的人员总体上比例不高,大量年轻教师从高校(主要是教学型和研究型大学)毕业后进入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的专门训练。校企合作的合作模式为我们形成专业体系的师资培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合作方企业负责为其指定的置换课程教师提供师资培训,并为其他每门专业技术置换课程提供培训。同时,我们选派优秀的年轻教师去企业参与项目的实际开发工作,提高教师的实际项目开发能力。在校企合作办学的同时,我们积极与省内的企业与科研院所(如哈尔滨锅炉厂、黑龙江省计量检测研究院)合作,创造机会使青年教师参与到企业的实际生产、科研项目中去,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和专业水平。

我系在对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过程中,通过对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走访和经验总结,对我们数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在专业课的基础上开设了相关的计算机类课程,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和进一步深造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

4结语

今后,我系将在学院“125”发展规划的指导下,对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融“专业兴趣”于校园文化,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实现人才的个性化培养。

参考文献:

[1] 吴振国.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9(22):17-19.

[2] 余波,覃业梅.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9(20):35-37.

[3] 于延,王建华.校企合作在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9(15):47-59.

[4] 杨爽,王忠民.计算机专业多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5):92-94.

Research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alents Training

GAO Wei-wei, MA Xian-min

(Information Science Department,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Star College, Harbin 150025, China)

第7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 高职院校 思想动态 学生管理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8-0136-04

[收稿时间]2013-06-07

[基金项目]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级教科研项目(编号:2012008)。

[作者简介]樊卫强(1985-),男,专职辅导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部教高[2006] 16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的实施,意味着国家要把高等职业教育办成真正意义的职业教育的决心;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指导思想确立,要求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全国各类高职院校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从工学结合入手,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和优势,以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深入研究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模式下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生管理,对于推进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促使研究成果为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环节服务。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的思想动态

工学结合是一种适应高职最前沿发展的新型教育模式,全国各类骨干示范高职院校都纷纷采用,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也不例外,将工学结合引入学院的课程教学环节,形成“校企一体、产学互动、能力为本”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以典型产品为导向,技能训练贯彻始终”的教学模式,它主要是把学校教育和企业锻炼交替结合进行,既保证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和能力拓展,又充分利用了企业资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对学校和企业来说是一种双赢的模式。学生不仅学到了企业文化,还为企业创造了效益,学生同时拥有“学生”和“企业员工”双重身份。针对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的思想现状,对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2011级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四个班202名学生通过在日立家用电器(芜湖)有限公司进行为期6周的工学结合教学跟踪调研,调查问卷的综合分析研究,了解到学生在工学结合教学前后思想的动态如下。

(一)工学结合前期

工学结合教学环节之前,学生对工学结合了解较少,家长也和学生一样,但家长很支持学校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学生之前根本没去过企业,对企业存在很大的想象空间,期待、高兴和好奇,学生希望有专门的指导老师或班主任在企业中参与一线管理,对日立家用电器(芜湖)有限公司所提供的岗位抱有和机制专业相接近、对口的思想,同时认真对待工学结合,希望去工作不苦,技术含量高的一线操作岗位,工作的时间为每日8小时,期望深入了解企业,多换几个岗位试试,多体验、积累工学结合的经历。

(二)工学结合中期

学生一到企业,随之而来的首先是生活环境不适应的问题。大多学生被安排在老员工宿舍,很不适应,闹情绪,对于日立家用电器(芜湖)有限公司作息时间不适应,对于习惯于以半天为时段的作息生活的学生来说,从早8点到晚18点的上下班时间,中午午饭一个小时,中间无其他休息时间的作息规律,令学生短时间内很不适应。再加上劳动强度超出了学生的心理预期,在企业流水线管理制度下,对所操作的产品既有速度、数量方面的要求,也有产品合格率所带来的质量方面的要求,这就需要学生们长时间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状态,使学生极易感到疲劳,对学生体能提出了挑战,不仅如此,工作岗位还要求员工在工作时间始终是站立的,同一个工种,同一道程序,同一个产品的重复劳作,每天进行操作8小时,甚至更久,学生两三天下来,感觉到枯燥乏味,失去了兴趣,这些都是学生工作前无法预知的,不管是从体力还是思想动态上,都很难很快适应。更有企业管理模式下人际关系的疏离感,使学生们感到孤单,感到烦躁。在企业的生产一线上,员工的职责只是低头做自己的加工部分,班组长要求学生不允许与旁边的老员工进行交谈,这样一做往往就是好几个小时,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学生会感到非常疲劳,进而也失去了在休息时间与人谈话的兴趣,早早地休息了。此外,还由于企业老员工的竞争意识非常强,在技术岗位上,即使有师傅和其他部门的同事,企业的正式员工也常常会故意保持与工学结合学生的距离,在关键技术上,更是避免让学生插手,基本上也只让学生做一些最简单的、技术含量很低的工作,这样一来,在学生心目中,就与老员工产生了一定的心理疏离感。但学生学习能力很强,能很快掌握所在岗位的操作流程,也很快能适应。

(三)工学结合后期

工学结合结束后,机制专业的学生都写了一份工学结合的心得,学生通过自己的反思交流,在工学结合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感悟,绝大多数同学都感觉到有很大的收获,特别是在为人处世、学业造诣、工作责任、职业道德、学校念想方面感触颇多,学生到企业体验了企业的管理模式,体会到与别人打交道时的人际关系,感受到了自己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差距,明确了提升自身素养和素质的重要性,掌握了一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们这些零碎的感受体会和思想动态对于以后的顶岗实习有很大帮助,学生通过实践得到的感受和认识,通过亲身经历得到的经验总结,对后面参加工学结合的学弟学妹们来说无疑是前进路上的灯塔,也为学校的管理留下了可考的例证。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针对学生思想动态的管理

工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管理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企业与学校的合作教学管理。目前传统的教学管理是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系主要的、核心的组成部分,在学校各项管理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传统教学管理组织结构难以发挥对高职人才能力培养的保证作用。针对学生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想动态的管理,结合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工学结合模式管理对策,应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针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和改进管理。

(一)做好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学生去企业工学结合前,针对学生一定程度上担心在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不适应的焦虑,都要召开全面细致而且深入到位的思想动员大会,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通过与之前工学结合相比较,总结动员后学生在企业的表现和适应程度,我们认为动员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明确工学结合的目标和意义

工学结合动员时,关于安排学生到企业工学结合的目标和意义,一定要给学生强调到位,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去?去了自己应该做什么?了解什么?最终要学会或体会什么?一个专业或一个班的学生同时在企业进行工学结合,会分配到企业流水线的各个岗位,不一定每个学生都满意或者喜欢他们所分配的岗位,学生的思想会有波动,所以在工学结合前,一定要召开动员大会,尽可能让学院、系部层面的领导参加,以示对学生工学结合的重视。同时邀请指导老师和企业主管参加,动员时,从各个层面对学生予以讲解,要在去企业前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让学生带着了解企业、学习企业,体验企业管理、生活的目的去参加工学结合,同时还要让学生告知家长,获得家长的支持。

2.阐明工学结合的管理办法

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必经环节。学生到企业工学结合是学校教育在社会中的检验,保持与学生联系,加强对学生的约束,因此针对学生工学结合,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针对学生工学结合制定了专门的管理制度,从学校各部门、专业教研室、指导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的职责到要求;从学生的安全制度、纪律要求、工学结合任务到考核办法;从企业的参与管理、培训到考核鉴定都有章可循,动员时一定要给学生讲明白,阐述清楚,让学生按照各项规定实施,按要求去工学结合,达到最终结合的目的。

3.了解企业的文化、制度和安全教育

工学结合初期,学生刚到企业,极易产生思想波动和抵触情绪,所以在进厂前要学习企业文化,先行了解企业,认识企业、接受企业,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制专业学生所去的企业为日立家用电器(芜湖)有限公司。在去之前,学院领导、系部领导、指导老师、班主任和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对所有学生召开工学结合动员大会,通过邀请企业人力资源主管动员,让学生充分了解日立家用电器(芜湖)有限公司文化、制度、管理等等,这对工学交替的开始会有良好的帮助。安全重于泰山,动员时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是重中之重,企业一般将安全放在第一位,其后才是生产,因此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灌输安全第一的要求,以企业对员工的安全培训要求学生,并且让学生告知家长,请家长放心。

4.清楚工学结合的工作模式

企业以追求生产、利润为目的,在生产线上,各个流程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耽搁,因而不同的企业会根据产品的生产需求规定有不同的时间运转模式。对于工学结合的学生企业会采取不同的机制,基本上是和企业的正式员工一致,不会因为学生而改变企业的运转模式,这一点指导老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一定要提前告知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清楚工学结合是“学生线”、“对班倒”或者是“插入企业员工线”的工作模式,并且针对不同的模式、机制,会存在相应的困难、问题,这些都需要学生注意,包括出现困难、问题后如何反馈、解决等等。

(二)做好学校和企业的对接工作

工学结合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企业,企业在高职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学校要设法调动企业,使其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更好地发挥企业的积极作用,学校也要积极转变思维,积极寻求与企业双赢的合作模式,企业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道德。学校做好与企业的对接工作,从动员开始,邀请企业负责人员参与,通过系部领导、辅导员、班主任、专业培养教师给企业介绍学生目前的思想动态、认识水平、专业技能和个体能力,让企业负责人充分认识、了解学生,实现校企合作,完美对接。在整个工学结合过程中,企业也应当安排专人带领学生了解工厂环境和工作性质,掌握实习工种及工艺流程,让学生尽快适应,进入员工角色。同时对学生要严格要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具备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操作技能,锤炼学生的职业精神。

(三)做好关心学生生活的工作

在工学结合期间,学校、教师、企业和学生四者之间要保持多角度、多层次、多概念的联系,共同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重视心理引导,做好关心学生生活的工作。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要求指导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工学结合的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工学结合中遇到的问题;辅导员、班主任要和学生保持经常联系,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情况,通过交流缓解学生在工学结合中所承受的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学生离开了父母来到学校是独立生活的开始,工学结合使他们真正地步入独立生活。在学校,辅导员、班主任是24小时手机开机,白天都在学校上班,有任何问题辅导员、班主任都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而在工学结合,由于作息时间变化较大,而且学生基本集中在生产流水线上,劳动强度大,时间紧,任务重,沟通相对少,不像平时在学校上课,课间有休息,中午有午休,可以交流。因此指导老师应该多抽时间到生产线,巡视和看望学生,利用他们的休息间歇,询问他们的情况,调动他们积极性,同时还要深入学生宿舍,了解他们各方面生活的情况,基本一周固定一个时间,师生一起开个例会,便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很多学生对人际交往倍感困惑,员工间的人际关系不同于同学间的关系,要重点关注,合理引导,培养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

(四)做好学生的思想跟进工作

工学结合中,指导老师、辅导员和班主任要同步跟进与学生的思想交流,做好工学结合学生的思想跟进工作。一个学生在进入“工学结合”后,经过培训后被分配到各岗位时就面临着从学生到企业员工角色的转换,而这种角色的转换过程中,从工作环境的适应到与企业其他正式员工的交往都会伴随产生心理情绪的波动。在各个岗位独立开始工作前一周的时间,是最困难的。学生一周下来,会发现各个岗位的工作大多是细化的、机械的、重复的,觉得专业知识好像无处发挥,从不适应到工作中与其他员工交往的疏离感,这些心理矛盾都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倦怠感,随着工学结合的进一步深入,学生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都会受到影响。这个时期的学生,他们的心理是敏感和脆弱的,他们非常渴望有个可以信任的对象进行倾诉和交流。指导老师、辅导员和班主任这个时候一定要从正面引导、鼓励、安慰他们,告诉他们现在虽然是学生身份但也是企业的员工,大三面临的是顶岗实习,要进入社会,现在所有经历就是真实的社会。在思想跟进工作中一定要耐心细致地引导和交流沟通,让学生们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自己身份、角色的转变,要多表扬、多鼓励、个别谈心,出现不适应是正常的,让学生加把油,咬咬牙渡过这个过渡期。多倾听学生的唠叨、抱怨,有的时候学生也许只是需要一个倾听者,毕竟还是学生,发泄、哭诉完了就好了,又投入工作了。所以,指导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全程的思想跟踪和过程中同步及时的跟进工作尤为重要,这样学生会感到学校没有不管他们,始终在他们身边,从而产生安全感。

(五)做好鼓励、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工作

工学结合过程中,人际关系非常重要,学生因为角色的改变,面临着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正确的引导、鼓励,帮助学生学会处理人际关系的工作非常重要。工学结合之前,学生虽然离开了家,进入学校,面对的、接触的人基本上都是老师和同学,无非就是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所以人际关系相对简单。但进入工学结合后,在同一批学生集中的学生流水线上情况还好点,如果插入企业员工流水线,那么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就很重要。作为刚去的机制专业学生员工,在生产流水线上,速度稍微慢点,产品到他(她)这里就会积压,上下线着急,学生也急得不得了,而且压力很大。这些学生有些内向,不开口,这个时候就要鼓励学生,可以和上下线的同事打个招呼,请他们稍微帮忙带一点或者退一步,找班上速度稍微快的同学帮助。经过老师的鼓励和班级同学的互相帮助,这些学生适应很快,学会了互相帮助,请上下线的同事帮助。特别,班上男生对女生更为照顾,自己工作做完了,就帮着她们干。

个别学生如此,集体也如此。2012年5月4日,正值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研室教师、指导老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一起去日立家用电器(芜湖)有限公司调研,看望了解学生工学结合情况。一开始,经过简单地与企业负责主管对接,会议室沟通交流后,就一起去了企业生产一车间流水线上看望学生,大部分学生见了学校老师非常激动、高兴,和老师简短交流体会、心得,但手上的工作还在依旧,丝毫不耽搁流水线。5月份,天气已经渐热,日立家用电器的产量比较紧张,工作压力大,都在加班加点赶生产。看望到二车间机制专业8名女生和部分男生所在的流水线时,刚好碰到了学生和班组长、老员工争吵,导致流水线停产。学生一看到老师,个个跑了出来,哭诉着要回学校上学,不愿参加工学结合了,经过一系列的安慰,倾听她们诉说,最后了解到事情的原因是和企业老员工的人际关系问题。学生觉得吃不消,企业班组长要求太苛刻,让她们一直站着,线上暂时做完都不能有一丝休息,同时流水线上的老员工存在欺负新员工的情况,让学生多干,甚至还有言语的辱骂。学生有意见反映很正常,班组长不予理睬,整条线人际关系紧张,导致了停产,影响很不好。最后在学校老师和企业上层管理部门的协调下,共同安抚了学生的情绪,把学生稳定下来,给予鼓励、引导,帮助学生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同时企业了解到学生的状况,适当地降低了学生的工作强度,将学生换岗到了一车间其他流水线上,将那条线上的班组长也撤换了,最终该事件得以圆满解决。

(六)做好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工作

工学结合过程中,学校要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使家长理解并支持工学结合教学模式,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好思想工作。家长的态度、意见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在工学结合中,要让家长参与到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管理中,家长与子女应多交流,配合学校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在学生实习就业遇到挫折时,家长要主动给予关心和抚慰。工学结合中,部分学生家长打电话反映工学结合违反劳动法,时间太长,学生在企业生产流水线上吃不消,要求学生返回学校,这时就要将工学结合的目的、意义充分地告诉家长,同时将企业的作息时间详细地解释给家长。学校老师应一方面及时找学生了解情况,必要时申请调换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和家长进行沟通,及时解决家长的顾虑、担忧和学生思想问题,让家长满意,让学生重新投入工作中。

三、小结

工学结合模式下针对学生思想动态的管理尤为重要,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工学结合中一直坚持对学生思想动态的把握,让学生改变观念,树立全员育人的思想,重视对学生的工学结合管理,特别是在工学结合前一年,强化学生在校的管理,对学生进行三自能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法制意识、安全意识、交流能力的培养;加强具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高技能、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了解学生各时期的思想动态,分析研究,采取灵活多样的针对学生思想动态的管理模式,做好以上六个方面的工作,运用跟进式的管理手段,据最新的学生思想动态适时调整管理对策,通过学院工学结合环节进行实验、反馈、修改、应用,完善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实现校企共建共管,最终将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动态管理研究的理论成果运用于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环节,让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模式取得辉煌的成绩。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2006.

[2] 王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7).

[3] 毛建梁.高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J].学生管理,2007,(26).

[4] 罗敏杰.地方性高职学院工学结合模式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管理,2008,(6).

[5] 谢建武,周小锋.高职“2+1”培养模式的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5).

[6] 耿洁.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