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课件制作实训课总结

时间:2023-03-08 14:53:47

导语:在课件制作实训课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课件制作实训课总结

第1篇

关键词:理实一体 信息化汇聚 现代教学设计 校际网络联盟

一、研究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教育信息化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进行了部署,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强调“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纲要》第19章从“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和“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三个方面,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总体要求,并将“教育信息化建设”列为10个重大项目之一,提出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重视数字化、网络化教育资源研发与共享,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加快职业教育工作者信息技术普及与应用。教育部教职成[2012]5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深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仿真实训基地、网络教室、远程教育培训中心、多媒体应用中心等数字化场所和设施)。二是开发职业教育数字化优质信息资源(网络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工作过程模拟软件,通用主题素材库,包括行业标准库、实训项目库、教学案例库、考核试题库、技能竞赛库等,以及名师名课音像)。三是提高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水平(多媒体教室、数字化实验室、远程协作教室等职业教育信息化环境)。四是提升职业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养。

浙江省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在“十二五”中,围绕“四化”(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现代化)建设,以“传承国学、服务经济、潜心育人、引领未来”为宗旨,在数字校园及工厂教学建设、课程资源汇聚、现代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设计)、校际网络联盟等领域进行了资源开发与有效应用的研究,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二、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策略与有效应用研究

1.基于理实一体,建设数字校园及“工厂教学”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为标志的教育信息化,赋予传统教育现代特征,将教育带入新纪元――有了信息化,数字技术支撑起现代的教学手段,“校校通”“在线实时加工与播放”构筑起现代教育传播路径,开放、共享、交互、协作、自主学习催生出现代的教学方式。

为此,学校制定了“保持先进、适度超前、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突出应用、讲求实效”的整体信息化方略,围绕“数字校园及工厂教学”建设与应用,在公共基础数据系统设计平台上,重点谋策微格教室、虚拟演播、实时在线加工、视频摄像系统、图像分析跟踪、自动策略系统、录播工作站、音频系统及周边设备、资源管理平台、后期非编系统等领域,采用“分块推进、方式优选”的方式,统一按照国家教育部《中职学校管理信息(2012版)》标准,组建中职信息化基础环境,如图1所示。同时以“产、教、研”为抓手,加强职业教育职业技能理实一体化实训基地环境建设(以模具“工厂教室”实训室为例),如图2所示,引进模具产业生产流水线,下设模具制造“工厂教室”实训区、协作学习环境区域(包括精密检测区、小发明小创造工作坊、名师工作室)、信息资源采集区、逆向造型实训、模具拆卸装配工作室,以及工具钳工和普车、数车、数铣单项技能实训区,开展“小班化”教学。

2.基于教学的有效性,汇聚和研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信息化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帮助老师在海量的信息化资源中快速、有效地确定所需要的有用信息,按素材资源库、交流课件库、教研论文库、学科知识库、教学参考资源库、学生课程资源等进行合理分类,形成有序的课程资源,使得每位教师都能方便地获取需要的教学资源,借助网络,开发用户常用的交互方式,如即时通信、文件传输,支持师生交互、学习评价和管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三维虚拟学习环境,提供了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环境,资源丰富,动态更新,人机交互界面随时互动,使网络教学组织变得更为容易,也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学习风格和理实一体的目标要求。信息化课程资源汇聚的途径之一就是网络获取,例如要讲授“剖视图”这节课的内容,可以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剖视图”这个关键词,然后单击搜索按钮,则会出现成千上万条的相关信息。

通过这种网络搜索的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适应大部分的教学需求。那么,当网络上搜索不到,或者搜索到的内容不是很适合任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时,就需要通过专业网站搜索,如中国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网(.cn)、浙江职业教育资源网()、中国教育资源网(.cn)、中等职业教育4A网络教学平台(.cn)。

信息化课程资源汇聚的途径之二就是采用“自制积件”“研发信息化教学软件”的方法来实现。所谓“自制积件”,就是通过应用计算机软件二维(AutoCAD)抓构思草图,通过三维(Pro/E、SolidWorks)建模、渲染、录制视频、动画编辑(Flash)整合和操控,能够成功地将不能停止、返回、快进的AVI文件转换成Flash文件,并添加“播放”“停止”“逐帧后退”“逐帧前进”等四个按钮。例如,根据教学需要对螺纹车削过程作播放、暂停、后退、快进等处理,达到动态交互的目的(图3)。

通过多软件协同设计的思想来制作教学积件。这种自制教学积件的方法需要教师具备计算机各种软件的应用能力,并能够灵活运用各种软件的各种功能,如图4。

学校利用信息化,研发学科CAI资源库,为教材开发配套光盘。例如研发《机械制图(多学时)》(高等教育出版社)配套教助资料(信息化教学软件如图5),资源库的总容量有800多兆,并有使用手册和附件包,形成一级(avi、jpg素材)、二级(Flash积件)、三级课件的资源库结构模式,其中有一级素材760多项、二级积件367项、三级课件125项。在资源库中,有大量的教学案例,在教材重点难点的处理、教学环节的把握等方面为广大教师提供借鉴。同时收集了大量原始素材、积件,并提供相应的软件平台,以满足教师根据教学需求的差异、自身的多媒体制作水平以及课堂教学对交互性的不同要求,选用不同模板进行课件、积件的制作,实现资源库的二次开发。对于课件制作,笔者创新性地谋划了如下方案,即设计思路、演示效果、课件制作全攻略、课件小结,同时形成了三种基本制作模板:课件制作流程模式之一,.avi在Flash NX中的镶嵌制作模式;课件制作流程模式之二,.avi在Authorware的镶嵌制作模式;课件制作流程模式之三, .avi在Powerpoint中的镶嵌制作模式。

图5 信息化教学软件

3.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构建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

随着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转移、转型和升级,工程教育与产业面临着新的挑战。约翰・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充分体现了学与做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正是在此背景下,麻省理工学院以美国工程院院长Edward.F.Crawley教授为首的团队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从2000年起组成跨国研究组合,探索创立CDIO工程教育理念,即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操作(Operate),它是“做中学”原则的体现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

“十一五”期间,浙江省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开设理论、知识、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形成行动导向专业教学法设计及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和模拟教学法。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融入于教学全要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教与学、教师与学生平等互动交往情景的,通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设施和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的重新组合,引导学生在专业对应的职业情境中、在动手的实践中自主学习,从而掌握知识与技能,不断构建自己的经验、知识和能力体系的教学模式。贯穿“先学后教”“先教后学”,从初学阶段的讲多学少,逐步发展到讲学相兼,再到高级阶段的讲少学多,实现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到咨询者和引导者的转变,如图6“教”与“学”八卦动态图。兼顾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模式,即统称为“现代教学设计”,又称“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模式,其主要过程如图7所示。

从科学提炼“核心技能、核心课程、核心实训室”的内涵,整合重构“核心课程”主干体系,系统设计“教学项目”教学平台等方面,整合“生产流程”和“教学过程”,融合“教案”和“学案”,围绕“教学项目”,紧扣“产品化、教学化、趣味化、仿真化”,提炼理实一体化的技能实训的教学流程:任务要求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评价知识链接活学活用知识拓展。实施实习流程小班化,探索引导建立学习任务书或学习志,改进课堂,学会理实一体化录像脚本格式及教学组织策划。以《绘制轴类零件图样》录像脚本策划为例。

[引入任务]趣味导入新课,展示数控专业学生作品轴及零件图。

[描述任务]分析零件图,拟定绘图工艺流程。

[任务的落实和交流]任务一轴类零件图样,根据学习志课业设计或引导文,引导学生参阅教材和引导文,自主探索和学习,分组实施绘图操作,完成零件图样的绘制,要求各组上交当场绘制的作品,进行作品展示和评价。任务二展示主轴零件图(断面图,剖面),针对移出断面图,剖面填充,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制定断面图、剖面填充绘制的最佳工艺流程,进行作品展示和评价,教师总结及布置作业。

以轴类零件图的绘制为平台,同学们树立了“快速、准确、有效”理念,养成了绘图的好习惯,提高了优化方案的能力,能收集资料,借助学习志的课业设计,展开相互协作的探索和自主学习。

三、信息化共享未来:构建“产、教、研”校际网络联盟

校际网络联盟,实际上指的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学校之间,为达到一定的战略目标,受共同认可的协议和合同制约而形成的合作联系。在网络环境下,学校共同开展专业建设、教育科研(专题学习、课题研究、、学校生活)、课程建设(包含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网上教研)和校企合作等探索。例如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公共服务平台,由宁波市教育局主办、宁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及宁波市工商局共同联办,相关行业企业、院校及服务机构共同参与建设。

通过校企通网络服务平台()提供最权威的资讯,借助强大的数据库,实现企业找服务、找人才、找设备、找技术,学生找工作、找培训、找实习等对接服务。目前数据库已经囊括了宁波72家中高级职业院校、几十万毕业生的数据,还拥有6000多家企业信息、50多个行业协会信息以及200多个培训机构信息。因此,笔者认为,基于资源与信息共享,构建浙江省中职“产、教、研”校际网络联盟已是时不我待。

参考文献:

[1]查建中.中国工程教育改革三在战略[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陈国明.信息化环境下中学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

第2篇

一、引言

北京地区目前设有高等职业院校共计26所,其中包括4所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2所国家级高职骨干院校、11所普通高等职业院校、9所民办高等职业院校。现有英语教师474人,其中公共英语教师248人,专业英语教师226人,部分学院公共英语教师和专业英语教师有交叉。目前北京市高职院校英语师资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职业院校英语教育基础较薄弱、师资培训缺少培训平台、英语教师队伍整体数量不足、师资队伍年龄、职称、学历结构不合理、教改动力不足、缺少品牌教师和名师。鉴于此,高校英语教师的培训项目应注重突出受益面广的特色,力求全面实现英语教师水平的总体提升。通过培训平台,重点研究高职在校生实际需求以及各专业对职业英语教学的实际需求。

二、培训内容设计

第一,职教理论培训。为全面提高高校英语教师职业教育理论水平,转化教育理念,关于职教理论培训必不可少。现阶段,培训内容要围绕“高校教育教学发展现状”来推进,邀请知名专家开展系统化培训。中国曾开展关于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现状及发展趋势、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发展等讲座,并开展现场交流与讨论。各位专家的讲座水平高、视野广、角度新,语言风趣幽默、引人深思,参加培训的教师纷纷表示通过讲座与讨论,开阔了思路、转变了理念、提高了认识,明确了目标。

第二,英语模块化教学观摩与研讨。为提高教师教学能力,项目组曾开展以“英语课堂教学观摩及方法研讨”为主要内容的系列培训,分别是“英语阅读课教学观摩及方法研讨”、“英语写作课教学观摩及方法研讨”、“英语听说课教学观摩及方法研讨”,以及“ESL讲座”。观摩课邀请了来自京内外不同院校的6位中外籍优秀英语教师进行公开课展示,观摩后针对各模块的英语课程分四个小组进行了研讨交流,研讨意见再由各组组长进行大会集中发言,分享交流培训研讨意见。观摩课活动得到了参训教师极大的支持和肯定,大家对6位优秀教师展示的教学模式、课堂设计、教学环节、教学课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结合自己院校的英语实际教学情况畅谈了经验与困惑,为后续的教学工作积累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第三,英语课件制作与实训。为全方位提高英语教师教学能力,项目组还开设了“课件制作软件”专题培训。培训内容主要针对英语教师制作教学课件制作中遇到的问题设计,涵盖英语类多媒体课件特点分析与展示;Powerpoint基本操作、母板与模板、声音、视频、简单动画制作、复杂动画与演示设置等;Mediacoder软件进行音视频转换等内容。培训形式分为集中讲授和机房分组操作练习,最后一个环节是展示每组培训教师的课件制作成果。通过专家教师的细致讲解和教师们的认真练习,解决了英语教师备课中常见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了英语课件的制作水平,并能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学以致用。

第四,英语听说能力培训。根据调研,高校英语教师的听说能力需要持续强化与提升。在这方面,主要围绕“如何成为一名好教师”、“如何做研究”、“职业院校英语教学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等进行英语听说训练。参训教师开展分组练习、话题讨论、演讲交流等形式的综合训练,在短时间内强化了参训英语教师的听说能力。通过培训,大部分教师认为提高了自身英语听说能力相关技能,同时获知了更多的教学资源及课堂组织方法。

第五,科研课题选题讲座。高校英语教师开展科研项目的比例不高,研究方法与手段也相对缺乏,但研究热情很高。因此,加强教师们的科研能力就变得势在必行。这方面的培训主要围绕教育科研方法的意义、类型、作用、过程,重点讲解了选择问题、研究设计、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撰写报告的核心内容,强调一线教师选择科研课题应提倡“小题大做”,避免“大题小做”,研究设计中要注重“选题实、结构实、结论实、材料实”,突出“真实、聚焦、可行”,重点解读了高校英语教师科研工作如何针对一线教学开展教学方法、教师角色、教学手段等内容的研究,并通过北京市教科院规划课题的实际案例为全体参训教师详细解读了科研课题申报书的构成要素和核心内容。

三、特色与创新

第一,搭建了交流平台。培训项目自启动以来,参与的部门有北京市教委、北京教科院职成所、北京市大学英语研究会高职高专分会、北京26所职业院校、社会语言考试中心、北京高教及外研社、各类学报。通过前期调研、项目启动、培训实施、总结研讨、科研立项、教学大赛、资格考试、论文征集等阶段,北京市教委、教科院等行政管理部门、高职高专协会、项目承办单位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及26所高职院校之间广泛活动,探讨交流。使得培训项目成为行政管理部门、科研管理部门和院校之间开展交流的一个便捷通道,最新的职业教育政策、发展理念和一线英语教师的希望需求能够迅速有效的传达到对方。培训项目建设给职业院校英语课教学以及教师搭建了交流学习平台,交流的院校除了北京市各职业院校,还有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山东烟台职业学院等外地院校,使校际之间、教师之间进行了全方位、多方面的合作交流。

第3篇

本课程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该课程是计算机导论、色彩设计与素描、CorelDraw图形设计、Photoshop图像处理等课程的后续课程。其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课堂讲授式和边讲边练式。课堂讲授模式以教师口头讲授为主,辅之以演示、问答等方法,多用于传授新知识,也可以用于巩固旧知识。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注重系统化的讲授,便于学生对概念、理论性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缺点是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习效果差,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边讲边练是教师演示,学生跟着模仿操作的教学模式,因为大部分学生对软件都不太熟悉,模仿学习也是学习的一项重要的途径。边讲边练式的优点是教学效率高,学生掌握快。缺点是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创新能力较差,还有可能由于教师讲解时间过长而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影响教学质量。

2CDIO模式教学在flas设计与制作

课程中的实践针对本课程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将CDIO教学模式的理念引入到Flas设计与制作课程中,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确定新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大纲,以项目设计为导向,以实际开发能力为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从而达到了“教、学、做”三方面的有机统一,同时还能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由被动接受型转化为主动学习型。2.1课程目标与定位Flas设计与制作课程以服务社会、企业和个人发展需求为宗旨,以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CDIO教学模式为指导思想,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二维动画制作等方面的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分析用户需求、撰写需求报告、进行脚本设计、原画、动画、场景设计等能力;培养学生条理清晰、严谨思维、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学生顶岗实习、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2.2依据企业岗位工作任务,CDIO教学模式,合理取舍、整合序化教学内容Flash平面动画技术在网站开发、多媒体制作领域主要应用于标志设计、电子贺卡、广告制作、MV制作、电子阅读、游戏开发、课件制作、网站应用等方面。因此,以实际应用的典型项目为载体选取教学内容;将核心知识和技能分解成标志设计、电子贺卡、广告制作、MV制作、电子阅读、游戏开发、课件制作、网站应用7类典型工作项目。2.3课程教学过程注重过程化通过调研,确定课程培养目标(构思);科学设计教学项目(设计);充分利用实训条件,培养学生技能(实现);确定课程评价标准,总结经验,完善优化课程(运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按照企业中动画设计师的岗位分工和工作流程,分组教学,将“构思—设计—实现—运作”这一核心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将学生分组教学,一人负责影片设计方案,一人负责视频素材采集,一人负责图片音频、视频等技术处理,一人负责软件制作。在合作过程中,组内成员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上,角色可以轮换,这样能保证每位学生在每个方面都能进行相关锻炼、学习。2.4考核方式方法课程摒弃传统的学业评价规范与方法,引入CDIO模型的学业评价方法[4],将个人在工程知识、技能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地进行评价,为个人的改进发展提供帮助。为了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岗位技能、专业知识,设计了多元化考核方式。即一方面采用过程化考核全程记录学生的平时表现和项目成绩,使学生持续保持较高地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期末作品设计考核综合能力,要求学生自主创作。评价方式有校内教师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学生之间他评、自评互评相结合。典型案例、技能教学、自主学习三个教学环节组成中,引入企业评价标准,作为评定学生成绩的一部分,使学生能真正在企业的评价标准下学习成长,使行业规范和企业用人标准落实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程记录的评价方法,重视平时学习效果,淡化结业考核的评价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和创作积极性充分发挥,每年都会有大量优秀的学生作品产生。

3结语

第4篇

一、教学方面

在年,我先后承担了07级专业《》和06级、管理及06级与05级《》的教学工作。为了能上好这两门课程,我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1、认真备课。《中级财务会计》是会计专业学生核心课程,针对学生才学习完“基会”就直接过渡到“中财”且会计准则新修订的实际情况,我在课程准备时力求做到深入浅出;同时,在教学安排中,尽量把准则中新的内容传递给学生。对于《财务分析与会计信息系统》这门课程,为了给学生财务软件的使用一个直观的展示和系统的认识,我参考多所高校相关精品课程教案,自己编制了实训教程并在课件制作上将软件演示的屏幕截图融于课件中,让课件不仅有理论知识介绍还有案例演示,我希望“信息系统”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使用软件,更要让他们以后在实际工作中能设计出符合企业财务环境和管理要求的信息系统。为了能上好每一堂课,我在背课上下了不少功夫,力争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去”,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及时调整和补充课件,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

2、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在《财务会计》的教学中,考虑到上课班级人数众多,每次课下课后,我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同学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动态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尽可能照顾到大多数同学的学习进度。介于《财务分析与会计信息系统》这门课程理论比较枯燥的特点,课堂上注意精讲精练,让学生尽量多动手操作;为此,我将每次三节课的上机操作延长了一节;力争做到每上一次机,学生对用友财务软件的认识就更进一步。

3、虚心请教其他老师,找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

4、认真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为了做到习题有针对性、有层次性,我收集各种辅助资料,在“财务会计”的每章课程学习完后编写分章节的习题并配以详细的答案解析,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在“会计信息系统”的上机课中,我对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答和演示。

5、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为了能让学生课后也能练习财务软件的使用,我不仅帮助学生找软件安装光盘,还多次到学生寝室指导学生安装。

二、工作方面

我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有事主动请假。在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能正确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此外,对于系上安排下来的其他工作,本人也积极主动地去完成: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外,我还承担了06级的独立操作实验指导任务,在年暑期带领06级会计专业的学生分2批次完成了独立操作实验。另外,在这一学期中,我根据系上的安排担任08级会计专业3、4班新生的班主任,为了让他们对会计专业有更好的认识,我还制作了详细地专业介绍课件。在新学期中,我将一如既往的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完成自己的各项教学任务。

三、业务进修方面

为了能上好《财务分析与会计信息系统》这门课程;我在教学之余,还挤时间自学计算机数据库语言方面的知识,让自己能及时解决学生在软件使用中所遇到的数据库方面的问题。在暑假期间,我还积极参加了学院组织的新教师培训,在培训中提升自己。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针对自己语速较快的特点,尽量控制语速;此外,在课程安排与设计上,力求让自己的教学风格更为简洁明快。

第5篇

【关键词】微课 Office系列软件 应用

随着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等“微时代”的来临,大量“微作品”涌入了我们的生活。由于学生对“微作品”特别感兴趣,因此,微课视频的教学方式也作为尝试引入到了课堂教学中。经过实践探索,微课在Office系列软件的教学中确实起到了不同凡响的促进作用,深受学生的喜爱。因此,微课视频这种新型教学方式在Office系列软件的教学中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

一、什么是微课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的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的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二、微课的特点

1. 教学时间短:微课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时间一般为5~8分钟,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2. 教学内容少:相对于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集中、目标明确、主题突出、内容精简,因此又称为“微课堂”,更适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3. 资源容量小: 微课视频及其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实现移动学习。

三、Office系列软件的教学现状

Office系列软件中的Word、Excel和Powerpoint组件是现代办公不可或缺的应用软件。为了加强学生的就业技能训练,此系列软件已经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在所有中职学校中面向所有专业开设。而此类课程又是对实践操作要求较高的学科,教学一般都在计算机实训室中进行。由于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普遍存在差异,客观上造成了教学对象的层次不一致。虽然教师每次都给学生明确的上机内容和要求,但由于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接受能力存在一定差异,教师在几十人的课堂上想要面面俱到地进行个别辅导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也应顺应时代的脚步进行必要的改革探索。如何使教师在更轻松的环境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将枯燥、客观的学习内容在简明、主观体验中完成,微课显然拉开了现代课堂教学“微”时代的序幕。

四、微课在Office系列软件教学中的应用

Office系列软件的实用功能很强,针对不同的知识点设计微课,制作微课教学视频,对于学生逐个攻破学习重点、难点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把制作好的微课视频放到学校的网络资源库中,供任同一门课程的教师和想学习的学生使用,可实现资源共享,一方面减少教师的重复备课,另一方面又使学生在想学习和巩固某个知识点时可以随时学习。制作微课视频必须经过“选题―教案编写―制作课件―教学实施与拍摄―后期制作―教学反思”六个步骤。

1. 选题:选题是制作微课最关键的一步,一节微课一般只讲授一个知识点,如Word的目录设置、邮件合并、Excel的函数应用等,有关知识点的选择,关乎知识结构的设计,对于用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来制作 Office系列软件的教学微课来说,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2. 教案编写:微课虽然只有短短的数分钟,但也需要进行良好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构思。微课教案内容的编写比一般的教学教案要求更精简、直观、明了,编写时可以参考微电影脚本的编写,只要脚本写好了,后面的录制就可以依“本”进行了。

3. 制作课件:制作前需针对所选定的教学内容,搜集有关的教学材料(包括微练习题),然后利用PPT软件进行课件制作,内容设计尽量要有启发性和悬念性,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教学实施与拍摄:可使用Camtasia Studio8、Screencast-

O-Matic或CyberLink等视频录像软件对教学过程进行录屏,利用摄像机或手机进行录像、录音。

5. 后期制作:将课件与录像、录音进行合成并加上片头片尾,制作成长度不超过10分钟的微课视频。在此过程中需要将录像、录音进行相应地剪辑和调整,如添加背景音乐、调整讲解声音的大小等。短片的格式一般为常用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以方便下载播放。

第6篇

(广西纺织工业学校,广西 南宁 530007)

【摘要】 按照“五个一流”的标准,广西纺织工业学校建设了《民族印染技艺》品牌课程。经过2年的建设,课程文本建设配套齐全,教学资源丰富,课程教学顺利并高质量地进行了实施,为培养学生的民族印染技艺技能和创业能力,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 染整技术专业;民族印染技艺;品牌课程建设;中职

Doi:10.3969/j.issn.2095-0101.2015.03.025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101(2015)03-0064-04

收稿日期:2015-05-07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3年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一级立项项目《〈民族印染技艺〉品牌课程建设》(桂教职成[2013]44号)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刘仁礼(1968.10- ),男,广西巴马县人,在职研究生班毕业,高级讲师、染整工程师、染色高级技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主要从事染整技术专业教育教学工作。

0 引 言

扎染和蜡染是我国民族印染技艺的瑰宝。扎染古称绞缬,织物通过扎捆、线缝、对折和串缝等防染技法,染成的图案纹样神奇多变,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较高的艺术价值。蜡染古称蜡缬,古人以蜡画工具,饱蘸熔化的蜡液在织物上绘制图案,然后放入靛蓝、茜草等植物做成的染液中浸染,染后除去蜡质,形成蓝白两色花纹织物。扎染和蜡染作品本身蕴涵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承载着传播文化的功能,从图案设计到手工制作都离不开我国少数民族的特色。手工扎染、蜡染的纹饰自然活泼、清新优雅、独具特色。扎染、蜡染作品既可制作围巾、方巾、衣服,还可以制作壁挂、屏风等,具有广泛的应用。如今,云南大理的白族扎染、贵州安顺苗族蜡染,均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几年来,我校染整技术专业一直把扎染和蜡染等民族印染技艺融入专业教学中,为建设《民族印染技艺》品牌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民族印染技艺》品牌课程的建设,首先要进行文本开发,即制定课程标准、开发校本教材,然后进行教学设计、制定教案和制作课件,再进行文本审核;同时开发课程资源库,建设民族印染技艺实训室,加强对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培养。在课程教学实施上,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和生产性实训,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体验民族印染技艺的独特魅力,从而培养学生传承和保护民族印染技艺的意识及审美意识。中职学生在制作扎染、蜡染作品过程中,不仅可陶冶情操,还可以增强自主表现能力和自我创新能力,为将来自主创业奠定基础。

1 文本开发

1.1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开发和建设《民族印染技艺》课程,必须开展人才培养需求和社会调研,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或修订本专业的人才培养与专业教学改革方案,将该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中,才能使课程建设更好地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2 课程标准制定

课程标准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是该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和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其内涵主要包括课程内容标准和课程考核标准两部分。因此,制定《民族印染技艺》课程标准,是该课程文本开发的基础和前提。

1.2.1 课程定位

将《民族印染技艺》课程定位为中职染整技术专业的一门拓展课程,同时也适用于中职纺织技术、服装设计、民族服饰等专业的拓展教育,可安排在第一学期和第四学期两部分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和生产性实训,其主要功能是使学生掌握民族印染技艺中的扎染和蜡染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审美能力,初步具备运用民族印染技艺进行创业的能力。

1.2.2 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中职学校染整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典型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染整企业人才需求以及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为依据,以扎染和蜡染基本技法为主线,紧紧围绕民族印染技法和民族印染图案两大特色,基于“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而开发,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形成了“教、学、做、评”一体化的模式,注重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锻炼、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1.2.3 课程目标确定

本课程教学活动的设计分为知识学习活动和技能训练活动两大类,每类活动的设计根据课程目标关于知识、技能和态度的不同要求,设计不同的活动方式及载体。

知识目标以“能描述、能识记、能解释”等可测量的动名词结构形式进行描述;技能目标以“能使用、会模仿、会操作”等可测量的动名词结构形式进行描述;情感态度目标以“能与人合作、能认真完成”等动宾结构形式描述。

1.2.4 课程内容确定

课程内容分为四个项目12个学习性工作任务。项目一为“民族印染概论”,内容分为“扎染发展历史认识”和“蜡染发展历史认识”两个学习性任务。项目二为“扎染作品制作”,内容分为“扎染工具与材料认识”、“扎结基本技法练习”、“染色技法练习”、“扎染手机袋制作”、“扎染方巾制作”、“扎染T恤制作”和“民族图案扎染作品制作”等7个学习性任务。项目三为“蜡染作品制作”,内容分为“蜡染工具与材料认识”、“蜡染设计与制作”、“蜡染小工艺品制作”等三个学习性任务。项目四为“仿扎染、仿蜡染作品制作”,内容分为“数码印花仿扎染制作”和“数码印花仿蜡染制作”两个学习性任务,将传统民族印染技艺和现代高新技术结合起来,在传承中创新。

课程内容从易到难,从基本技法到技艺的综合应用,图案融入了《花山壁画》、《铜鼓纹》和《壮族绣球》等具有广西少数民族特色的元素,既是对民族印染技艺的传承,也有对民族印染技艺的创新;既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也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创业意识。

1.2.5 其他建议

在制定课程标准时,必须对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教学条件、课程资源和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明确、可行的建议,校本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均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保证了不同的教师对同一课程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3 校本教材开发

校本教材的开发必须依据课程标准编写,教材以充分体现理论“必需、够用”、实践“培养岗位技能”为原则,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工学结合”为指导思想,注重实践性、操作性和实用性。

教材在内容上应简洁实用,以学生为本,操作体验和训练贯穿全程,激发学生的学习扎染和蜡染技艺的学习兴趣。教材图文并茂,彩色印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色彩应用和色彩搭配能力。教材还附录有学生作品欣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4 课程单元教学设计

为增强和提高教学活动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控性,必须在实施教学活动之前对其进行全面周密的策划和精心巧妙的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必须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以解决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

课程设计包括课程整体教学设计与课程单元教学设计两部分。课程教学设计也称为课程整体设计,是对课程教学过程的系统设计。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内容包括课题名称、授课班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授课地点等基本信息及单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情况与学习重难点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准备、教学流程、教学进程及安排、教学评价、教学反思和课后练习等11个方面。而教学进程及安排包括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和时间分配等内容。本课程对三个项目的12个学习性工作任务进行了单元教学设计,覆盖了整个课程内容,为课程教学提供了依据。

1.5 教案制定

教案是教学设计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一般先进行教学设计,后编写教案,一份教学设计可演绎成不同的教案。教案又叫课时计划,是教学的内容文本,也是教学设计的最核心的部分,它解决“怎么上”的问题。教案主要是对教学目标、内容、环节进行备课,也是考察教师备课的一个依据。

教案包括课程名称、课程类型、计划学时、课题、授课班级、使用教材等基本信息及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使用教具、教学流程、教学评价、教学特色、作业布置等十个方面内容。本课程对四个项目的12个学习性工作任务编写了教案,覆盖全部课时,一般是一次课(2课时)做一个教案,实训课4课时做一个教案,为课程教学提供了详案。

1.6 课件制作

基于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化环境,通过课件明确任务目标、创设教学情境、布置任务、演示操作步骤、提示注意事项、任务评价标准和作品展示等,经过课程建设,制作了课程的全套PPT课件,课件与教案和教学设计相配套。课件的制作言简意赅、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既要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又便于学生完成学习性工作任务。

1.7 文本审核

教学文本主要是指课程标准、校本教材、授课计划、考核方案和习题库、全套教学设计和教案等。文本必须要经过评审这一关。评审人员包括了企业行业人员、外校同行教师以及修读学生各2~3名。评审人员对文本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审核,对本课程的内容设置、文本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建设均给予了充分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了较为中肯的修改意见和建议。随后,根据评审意见,再次对相关文本进行了修改、完善。

2 教学资源库建设

2.1 静态教学资源建设

静态教学资源建设内容主要是指教学规范必不可少的文本及教学使用的图片。文本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校本教材、授课计划、题库以及全套教学设计、教案等教学资料;图片内容主要是教学、实训、生产等场景及扎染设备、蜡染工具、扎染蜡染作品等用于教学展示的图片。

2.2 动态教学资源建设

动态教学资源主要是指课件、微课、操作演示和课堂实录等动态资源,除了制作全套课件外,重点制作了《T恤扎染制作》、《绣球图案扎染》、《蜡染》和《数码仿扎染作品制作》等7个微课,录制了《绣球图案扎染》课堂实录。此外,在校园教学资源网站上,还链接了学习扎染、蜡染的网址。

3 民族印染技艺实训室建设

为《民族印染技艺》课程教学创造一个有利于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平台,将染整实训基地的原有的基础实验室改造成为了民族印染工艺实训室,配置了多媒体白板、特制的扎染中样染色机2台、扎染工具和蜡染工具各60多套,实训工位达到60多个,完全能满足教学需求。为营造民族印染文化氛围,开辟了民族印染文化墙,介绍扎染、蜡染历史文化及实训室功能,设置了学生作品展示区。

4 “双师型”教师培养

优质课程教学离不开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扎染和蜡染等民族印染技艺,表面上简单易教,实际上要把古老的民族印染技艺做到惟妙惟肖,并能娴熟地教给学生,实属不易。为此,组织专业教师赴中国民间扎染艺术之乡——云南大理巍山拜访民间工艺大师,学习民间扎染技艺,大大提高了专业教师的操作技能和技巧。同时,通过组织专业教师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校本教材、制定教学设计和教案等校本培训及外出教育教学理论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理论素养;通过开展业务学习、传帮带、教学技能比赛以及指导学生社团——“七彩染艺社”开展活动,提升了专业教师的教学技能。

5 课程教学实施及其效果

5.1 教学对象分析

《民族印染技艺》课程教学对象为中职染整技术专业学生,第一学期安排理实一体化教学,第四学期安排生产性实训。

第一学期,新生刚入学,尚未学习专业课程,对染整技术专业并不了解。通过展示精选的扎染和蜡染作品和介绍民族印染传统文化,激起学生对《民族印染技艺》课程的学习兴趣。因为学生对学习本课程怀有极大的热情和充满好奇,就有较强的表现欲望;通过讲授、演示及播放操作示范视频,学生就能够顺利地进入学习。

而到了第四学期,学生已基本学完专业课程,掌握了较为熟练的操作技能和技巧,对进入创造性较强的生产性实训充满了期待。教师通过提示和引导,学生就能自主完成一幅幅扎染和蜡染作品。

5.2 教学方法

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仿岗培养”的教学模式统领全过程,利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将专业知识、制作流程、操作技能、基本技巧和民族文化融为一体。

第一学期采用任务驱动教学为主,立足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民族印染技艺、审美能力的培养。第四学期生产性实训,以项目教学法为主,进行仿岗培养,着重培养学生创作能力和创业能力。

5.3 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如以《〈绣球〉扎染制作》公开课为例,教学流程为:学习情境导入学习目标提出任务布置任务实施教学评价。

5.3.1 学习情境导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通过展示广西壮族绣球实物、多媒体播放学生制作的获得东盟教育联展优秀奖的《绣球》扎染作品,预设问题,师生互动,导入新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现欲望。

5.3.2 学习目标提出

教师简要讲解知识和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并提出要求,学生了解学习内容和要求,明确学习目标。

5.3.3 任务布置

教师讲解制作流程后,播放示范操作视频,并强调安全操作事项,让学生清楚制作流程、操作技艺、操作注意事项、安全事项。

5.3.4 任务实施

采取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团队精神。而每个小组里,每个学生均要求动手描图、缝扎、点色、 针缝、扎结、染色,但在色彩搭配、染色技能上可以小组互助、教师巡回指导及答疑;学生亲身实践,从而学会了针缝扎法、染色技能,体会民族印染技艺的神奇和魅力。

5.3.5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目标达成检测。先是小组内自评和互评。小组成员填写任务评价表,注重过程性评价,即对工作态度、合作精神、卫生纪律、安全操作和作品质量等方面进行自评;组内成员共同对本组作品进行A、B、C等级评价。再通过小组作品展示,开展小组互评及师评。每个小组及教师对质量优秀小组用“笑脸”标签投票,评出小组第一、二、三名。

5.3.6 总结归纳

各小组长先简要总结本组学习过程的整体表现,教师则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和对教学内容及过程进行总评,表扬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的的良好表现,指出不足之处及努力方向。

5.3.7 教学反思

学生对本次学习性工作任务怀有极大的兴趣,在任务实施及评价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十分亢奋状态,这是一次较为成功的课堂。成功之处在于学生认为任务充满了挑战性,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奋战,制作出的《绣球》扎染作品质量效果出乎学生意料之外,激发了学生学习民族印染技艺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完全达到了原来设定的学习目标。

学生渴望成功,教师贵在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及小组间对作品进行评价,大家都争着给自己打“A”等级。在小组间投票时,每组都渴望别的小组特别是老师把“笑脸”票投给自己。获得前三名的小组同学极度兴奋,而“落后”的小组学生脸上往往会有所失望,老师觉察学生的微妙表情后,在总评时特意在语言上也给予“落后”小组恰当的表扬和鼓励,当即发现这些学生得到肯定后,脸上表情马上“阴转晴”,而且对下一次课充满了期待。

5.4 教学效果

《民族印染技艺》课程开课以来,成为了染整技术专业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高,技能提升快,获得了较大的成就感,从而提高了自信;在学习中,体验到了民族印染技艺的魅力,从而喜爱民族文化,达到了课程标准设定的教学目标。

6 课程建设成果

《民族印染技艺》课程经过两年的建设,文本建设配套齐全,教学资源丰富,并通过了企业行业专家、课程专家以及修读学生的评审。课程教学得到了很好地实施,师生教学相长。学生经过理实一体化教学及生产性实训,均能亲手制作、完成了具有民族特色扎染和蜡染图案,并在中国-东盟教育联展中获得了优秀奖,2名教师的作品也获得优秀奖。学生在生产性实训中所创作的扎染和蜡染优秀作品,在学校染整实训基地的展示窗及民族印染工艺实训室的展墙上展出,学生社团“出彩染艺社”成员的作品在校园中“热卖”,师生身穿自己制作的扎染T恤点辍了校园,成为学校亮丽的风景线和专业名片。教师主讲的本课程中主题为《〈绣球〉扎染制作》的课堂参加由学校举行了“锦虹杯”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中,区内著名职教专家评委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并获得了比赛二等奖。

与此同时,有三位参与《民族印染技艺》品牌课程建设的专业教师,发表了4篇相关研究论文,参与了制定课程标准,编写了校本教材;创新性地制作了7个微课,并尝试把传统民族印染技艺图案与数码印花结合起来,在传承了民族文化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第7篇

【关键词】应用创新;摄影;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3-0122-03

引言

摄影是教育技术学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是影视艺术创造的基础,是社会与人之间信息传播最直接的纽带。它是一种利用摄影造型手段来展现有关社会信息的传播媒介。它常用于宣传海报、大型图片展示、新闻传播、纪事性资料收藏、艺术鉴赏等,具有广泛进入传播通道的功能。学习并掌握好摄影的拍摄思路与技法,使学生了解摄影的发展历史及特点,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影视艺术观,拓展其艺术思维空间,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是本课程的宗旨。该课为72学时,其中,理论讲授36学时2学分,实践环节36学时1学分。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普及,数码相机得到了很好的应用,特别是数字图片经过图像处理技术加工处理后,再经彩色激光打印机或彩色喷墨打印机输出高质量的图片,使得摄影课的目标定位、教学内容、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环节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经过几年的研究和探索,《摄影》课程的教学已经步入正轨,特别是《摄影》实践教学已初显成效,使该课真正成为《网页制作》、《课件制作》、《教学设计》、《电视节目制作》、《3D动画》等众多课程的学科基础课,为这些课在教学实践中打下了扎实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笔者将自己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总结出来,与同行学者共享。

一、教学目标再定位

摄影首先是一种技术,一种机械学、光学、化学、电子学和数字技术合成出来的技术手段,同时也是信息传播的一种技术手段。现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如何通过摄影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素养是本课在教学实践中重点思考的问题。摄影课是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时要重点强调实践教学环节。以往的教学目标只注重基本理论的学习,实践教学还停留在相机的使用、曝光的控制、暗房冲卷、洗片上,多数学生只能拍出图像清楚的照片,而对摄影的构图、光线的运用、色彩的搭配以及如何进行摄影作品的艺术加工与创作还不够深入细致,而随着数码相机的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相机的操作越来越简单,教学的重心就应放在摄影的艺术创作上。因此,要让学生多拍、多看、多想、多总结,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目前该课的培养目标定位如下:

(1)使学生掌握摄影的基本理论;

(2)掌握摄影构图的基本理论及构图技巧;

(3)掌握摄影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拍摄技巧;

(4)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摄影艺术鉴赏能力,懂得什么是美,培养学生的视觉审美观。

二、更新教材调整教学重心

针对新的目标定位,对摄影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很大的调整,实践教学得到了很好的加强,为了强化实践教学几次更换教材、调整教学的重心。将过去的暗房冲卷、洗片、胶片摄影创作等调整为选学内容。

2000年使用徐国兴著,《摄影技术教程》第一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该教材主要侧重摄影的基础理论及摄影暗房技术。2004年使用徐国兴著,《摄影技术教程》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增加了数码相机技术及使用。2008年使用杨恩璞著,《摄影基础――新编实用摄影教程》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上册是摄影基础,下册是摄影实践。杨恩璞所著教材在徐国兴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摄影构图、摄影布光、摄影图片的后期制作技术以及摄影专题片的创作。2010年至今,又将《摄影》课程教学分为摄影基础理论教学部分和摄影实践教学部分。参考书有:颜志刚编著《摄影技艺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刘滁民编著《摄影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张宗寿等编《大学生摄影基础教程》浙江摄影出版社,刘书亮著《影视摄影的艺术境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三、强化实践教学增加实践学时

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和数码相机的运用,依据教材的更换,教学内容也有了很大调整,过去的胶片摄影、暗房洗片所占课时比重较大,现如今把教学重点调整到数码相机的使用以及人像摄影、风光摄影、新闻摄影、艺术人像摄影、艺术创意摄影以及数字图片的加工处理上,胶片摄影和暗房洗片则作为选修内容。该课程的总学时为72学时,理论学时36,实践学时36,具体实践教学内容如表1实践教学学时分配表。

四、完善数字设计加强实验室建设

《摄影》课程虽说是学科基础课,但其实践性很强,因此,实验完成的效果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以前的摄影教学只有几台用胶片记录影像的传统机械相机和一个摄影暗房实验室。现如今,根据以上实验项目的设置以及数字技术的普及,实验设备必须更新、配套及完善。对传统的胶片照相机和暗房冲洗设备进行数字化改造。

在实验室建设上,以摄影摄像灯光实验室为主,分别建有一个热光源的摄影棚和一个冷光源的摄影棚,同时为图片的后期加工处理建有一个平面设计动画机房。在设备配置上,以佳能数码相机为主,分别配备了佳能SX20IS相机4台、佳能350D相机3台、佳能450D相机4台、佳能50D相机l台。为数字图片的输出配备了爱普生7880C大幅面彩色喷墨打印机2台、HP2020彩色激光打印机2台、色彩管理校色仪2台,并配有计算机。灯光实验室配备背景幕、调光台,同时配备了各种测光表、闪光灯、滤色镜等,完全能满足以上所列实验项目的要求。

通过对摄影实验室的改造升级,大大改善了实验教学环境,使该实验室能进行摄影光学实验、胶片相机和数码相机的摄影创作实验、数字图片的后期处理等三大类实验,能完成相机的使用、摄影光学、摄影布光、曝光控制、光圈与景深控制、人像摄影、风光摄影、图片修整、图片打印输出以及摄影暗房洗片等一系列实验项目。

五、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为适应社会对教育技术学专业所应具备综合能力的需要,以应用创新为本,加强学生在校内外的创新意识,提高在当今社会的就业竞争能力,同时也能适应新时期高校新的完全学分制改革,也为《摄影》精品课建设更加完善,所以,当前改革的重点是加大对校外摄影课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

目前该课程在赤峰市叮咚数码影像工作室、赤峰市海马影像制作公司建立了实训基地,同时校内还成立了学生摄影协会社团。学生利用寒暑假、周六周日以及业余时间分期分批到摄影社团和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见习或实训。主要见习婚礼摄影、户外采风、室内人像摄影、参与照片的数字处理、翻拍老照片以及制作电子相册等。

学生通过见习,零距离接触社会,增长了摄影的实践能力,积累了社会经验。今后,还要进一步加大实训基地建设

的投入力度,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让学生主动融入社会,为学生设计开发出更切实际的实验项目,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满足社会对摄影人才的需求。

六、改革实践教学评价手段

2004年以前教育技术学专科阶段,摄影课教学评价主要依据考试卷面成绩为主,对学生的实践教学没有评价。2004年以后教育技术学本科阶段,对学生的摄影实践教学有了评价。2004至2008年,当时的评价只是考试卷面成绩占70%,实践教学占20%,平时作业、出勤占10%,实践教学主要是依据学生完成的8个实验给出成绩,平时作业主要依据学生提交的摄影作品。2008年以后到2010年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将实践教学评价比例加大,提高到30%,考试卷面成绩占60%,学生出勤占10%。2010年以后至今,为进一步加大摄影的实践教学力度,将摄影课实践教学部分单独开课为36学时,1学分。

独立开课后,实践教学内容主要有:相机的使用实践、焦距光圈与景深的关系实践、滤色镜的使用实践、室内灯光摄影实践、室外胶片摄影实践、室内人像摄影实践、室外风光摄影实践、数字照片加工处理实践、暗房冲卷洗片实践、专题图片(夜景、雪景、花卉、新闻、广告)摄影实践等。通过以上实践教学并要求学生完成8个实验报告。评价手段主要有:实践教学依据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参与度占10%;学生提交的实践作品占50%,如人像摄影作品、风光摄影作品、图片加工处理的摄影作品和暗房洗片作品等;学生在实验室完成实验后所提交的实验报告成绩占40%。

七、改革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

《摄影》课程实践部分虽然独立开课,单独进行评价,但在教学时一定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在积极参加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要强调理论的重要性,以便巩固所学到的基本知识;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学生的艺术创造性,同时要发挥教师在整个教学中的中心地位作用,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去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

在实践课的讲授上要以学生的自学学习为主,教师是引导者和帮助者,采取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更多发挥网络平台的互动作用和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作品的作用。把更多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多进行创作、反思,教师更多时间去评价学生所提交的摄影作品,分享协作学习成果。

教师要推荐丰富的学习资源,如《大众摄影》杂志、《人像摄影》杂志、中国摄影家协会网站(http://省略),中国摄影家网站(http://省略),中国摄影网站(http://省略)等。

第8篇

【关键词】实训;互联网; 同步教室;逻辑架构

1.实训教学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实训是实践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实训是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而进行的专业技能综合训练,是相对独立于专业理论课之外的教学活动。

当前大学教育是以专业课程学习为中心,实训理念是以工程师为中心来传授工作方法、规范以及工作经验,通过项目实训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参与就业竞争的实力,使学生实现就业择业观念的转变,实现理论知识向专业技能的转变,实现学生角色向企业员工的转变,把学生就业适用期尽可能地消化在大学学习期间,最终实现大学生就业“零适应期”。本课题团队对国内外相关的教学实验系统进行了充分的调研,目前类似的符合我国需求的实验教学系统还没有。本研究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为了提升教育的能力培养水平,建设适合于社会的实验教学活动,实现实验教学的信息化、集成化与智能化。

2.实训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实训教学的目是巩固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某一项或某几项专业实践的基本技能。实训是培养“应用型、融通性、开放式”人才的重要手段。认真开展实训教学,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领会和贯通,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深入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服务社会。

具体要求如下:

(1)了解科技型IT企业的组织架构和运营模式;

(2)学习体会IT企业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软件开发/系统集成项目的开发流程;

(3)学习体会典型IT项目开发团队的角色构成及团队角色协同工作技巧;

(4)学习实践目前主流软件开发方法及其在IT项目中的应用;

(5)学习实践当前各类主流软件开发工具,体验其在软件开放过程中的应用;

(6)学习体验课程理论知识在实际工程项目中的应用,积累项目实战经验;

(7)感受IT企业对员工知识结构、技术技能、综合素质的要求,体验企业的文化氛围;

(8)加速由学生向员工的身份转变,增强同学的就业能力和信心。

3.实训教学的方式

3.1实训以开发给定的实训项目为主线,结合具体专业知识在IT企业产品开发与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实际运用,归纳出各种类型的“关键知识点”和技能要求,安排成系统得实训内容共学生们具体实践和练习;

3.2实训内容由针对各项“关键知识点”的讲座、案例分析和项目实践三部分内容构成。在时间安排上主要以项目实践为主;

3.3案例分析采用的内容全部来自多年来承担完成的实际应用软件开发项目,学生将有机会体验真实IT项目的开发要求与各种规范;

3.4实训指导老师由经验丰富的技术管理人员、项目经理、资深技术人员担任。

4.实训教学系统的体系结构

要实现实训教学功能,系统需要由一系列协同工作的子系统构成,这些子系统依赖于校园网络和Internet网,将校园网上多媒体课件制作室、多媒体网络教室、学生微机实验室有机地联系起来,实现“教”与“学”的不同环节在一个通用网络应用平台上进行与统一管理。图1描述了实训教学的体系结构,它示意了实训教学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之间,教师和学生与校园网络之间的关系。

5.实训教学系统逻辑架构

多媒体教学系统在逻辑上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虚拟教师、实训素材库、虚拟实验室、答疑室、虚拟图书馆。

5.1虚拟教师完成对用户的登记和管理工作

用户首先要通过WWW到虚拟教师进行登记,填些一份电子登记表,包括用户的名字、身份证号、帐号、Email地址、所在的地区等。其次,用户要设置一个用户密码,在确认无误后发送给虚拟教师,虚拟教师在收到用户的登记信息后就会反馈给用户一个登记号。这样“入学手续”就告完成,用户正式成为该系统的一名学生。另外,所要的一些公告信息,都存放在这里,比如招生简章,课程设置等等。虚拟教师还负责定期向注册学生发送一些重要的教学研究信息,比如学习方法、考试趋势、重要时事、专家论谈等等。

5.2实训素材库实际上是一个资料库

已经开发出来的各类资料和其它学习材料以HTML文档的形式存放在网络的服务器上,用户通过WWW浏览器选择自己需要的课件或材料。在中心服务器上的这些基于WWW的课件与用户平台无关,用户无需对课件进行安装和设置,只要用户机器上有WWW浏览器,就可以进行学习。课件以超文本组织方式为主,并附有基于JAVA的交互式教学软件、基于富客户端的资料,可真正实现远程多媒体教学;为充分利用网络传输反馈信息快捷的优势,每一门课程都有一个学科的教学专家主持这门课程的教学,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时候,有两种方法获得教学专家的帮助,一种方法是通过发送E-mail的方式向老师请教,老师通过E-mail解答;另一种方式是以在线交谈的方式向老师提出问题,老师可以实时地进行辅导。学生还可以用相同的方式从同学那儿获得帮助。

5.3虚拟实验室能够对实训活动进行时空的整合

虚拟实验室允许学生进行在线实验,以对自己的实训效果进行评估。虚拟实验室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将实训活动作为课程的一部分,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进行评估,另一种是独立于课程,在虚拟实验室中进行多门课程的综合实验研究。

5.4答疑室

答疑室是一个集中解答学生在学习中各种疑难问题的地方,它分三个部分,第一部份是问题解答布告栏,它公布学生问过的典型问题以及学科教学专家对问题详细的解答,在这里的解答都是正式的解答,是经过学科教学专家直接回答或审查过的;对于这些答案,让学生可以以查询的方式进行全文检索,也可以以超文本的方式逐项查看;第二部分问题征集布告栏,学生可以通过填写布告栏中的各项表单,按提交按钮后,问题便显示在布告栏上,它可以由老师或其它学生进行解答,这些解答经过学科专家审查合格后,将放在问题解答布告栏中,若没有人进行解答,则由学科教学专家直接解答。另外,每一门课程,都有一个专家答疑信箱,学生可以直接通过电子邮件向学科教学专家请教;第三部份是一个联机的讨论组,每个课程都有一个,并有专门的老师进行主持。在这里,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进行直接的、实时的交流。

5.5虚拟图书馆

虚拟图书馆存放着各类电子杂志和电子报纸以及其它相关的学习资源,如:部分课件的文档资料、学术性文章、会议报告、影像资料、音频资料等。此外,虚拟图书馆还提供了其它一些大学图书馆的图书目录以及其它大学的WWW地址等。在虚拟图书馆里,学生还可以学习使用查找信息的方法和技巧。 网络教学系统的管理者们鼓励学术机构和个人把他们的研究成果或学术论文放到虚拟图书馆发表,以便有更多的资料供学生查找和使用。

总结

实训是实践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实训是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而进行的专业技能综合训练,是相对独立于专业理论课之外的教学活动。实训教学的目是巩固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某一项或某几项专业实践的基本技能。实训是培养“应用型、融通性、开放式”人才的重要手段。认真开展实训教学,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领会和贯通,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深入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乐国:采用仿真模拟实训强化学生职业岗位素质和技能,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

[2]王新:电子商务模拟系统实训指导书,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

[3]胡桃、吕廷杰:论高校电子商务实验教学管理平台的建设,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年.

[4]江乐平:电子商务教学实验模拟系统(EC-Lab)的开发与实现,同济大学,2006年.

第9篇

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改变传统的先学后做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主导,利用项目和任务教学,精心设计系列任务,覆盖课程,推进学习。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模仿到独立。在课堂上边学边做,让学生通过做来学,强化实践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把路基路面工程这门课程建设成区别于普通高校、中职、培训班,具有高职特色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

2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教育教学的影响,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教学重理论而轻实践,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教材内容陈旧。新的施工方法、施工工艺流程未能在教材中得以体现,课堂教学与实际脱节,未注重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授课方式单一。采用“以讲为主”的教学方法,内容枯燥,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上课经常存在围绕知识不断探讨、不做任务的现象。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停留在“上课讲,下课练”“先学后做”“讲一半、练一半”“以讲为主,以练为辅”“师讲生做,害怕出错,不善示范”的形式。受学校教学条件限制,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工程性很强的课程,需要配套足够大的室外实训场及室内实训室,实践教学环所需的实验设备较多,而且要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将学生分配到企业去锻炼实习,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目前这门课程的实践环节多以教材讲授、课件图片、视频录像等方式实现。通过对毕业生跟踪调查、学生反馈及社会用人单位需求调查发现,路基路面工程填鸭式的课程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迫切要求改革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的问题,因此,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3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以学会“工作”作为课程的培养目标。以企业调研为基础,确定工作任务,明确课程目标,制定课程设计的标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进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系统化课程设计。与企业合作,共同进行课程的开发和设计。通过多家企业的调研,对道桥与市政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确定路基路面的工作任务,明确培养学生路基路面设计、施工能力的目标,制定路基路面工程的课程标准(包括教材编写、实训项目、课件制作、教学实施、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考核、课程评价等内容)。以实际工程过程安排课程的教学顺序。构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采用“项目教学法”组织课程教学,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搭建教学资源平台,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途径。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4课程改革的内容

教学模式采用项目教学,教学做一体化。教: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线,链接相应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实训。学:通过路基及路面的设计和施工规范,分析路基、路面结构形式的确定方法;完成路面无机结合料及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做:边学边做,在制作过程中不断深入学习路基路面的设计、施工工艺流程及基本的理论知识。

4.1任务驱动、项目导向

采取“以任务为核心驱动、以项目为导向”的新型教学模式,利用项目和任务教学,即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引入的情境布置项目或任务,让学生在做任务的过程中独立思考以寻求完成任务的方法。通过完成任务学习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主导,在课堂上边学边做,课程尽量全在实训室上课,大班改成小班,让学生都参与进来。将若干个子项目串成一个大项目,将整门课的内容形成很好的衔接。本门课以路基工程设计、路面工程设计两个项目为导向,将项目分解为:路基横断面设计、路基边坡稳定性设计、路基排水设计、路基边坡防护与地基加固设计、路面结构层设计、路面基(垫)层设计、沥青路面设计7个子项目。各子项目进行工作任务的设计,设计任务的原则: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依照认知顺序,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要求,系统化设计任务,创设工作情境。

4.2多种方式结合,突出工程性

除了校内的课程实训、实践,学校还应建立校企合作基地,让学生真正感受企业的氛围,参与道路放线、设计、施工、检测的工艺流程,这对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熟悉路基路面的新工艺、新技术非常有益。同时,可以邀请校内外的专家、教学名师、一线工作的高级工程师开展讲座,结合他们经历的重要案例和当前的国内外形式,介绍本学科在工程领域的成就和重要性,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社会上对建筑行业各种注册工程师需求量旺盛,根据道桥与市政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注册工程师资格考试的要求,课堂中融入一些考试知识点,增加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4.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的教学质量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想把学生培养好,学校首先必须具备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不仅要求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也要有丰富的实践技能。因此,学校应鼓励教师去施工一线企业培训,学习企业先进的技术和施工工艺,应增加教师到兄弟院校进修和交流的机会,加快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4.4重新修订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也应结合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方案做修改,制定出符合道桥专业培养目标的教学大纲,新大纲修订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践能力。

4.5更新教材

目前,道路与桥梁工程中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出现。为了让学生了解到新的内容,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应及时更新教材,对于新规范、新标准、新材料、新技术应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更新。

4.6课程考核方案

改变原有的理论考核模式,引入小组过程性自评(各组成员对阶段性成果自评,填写自评表)、小组过程性互评(各组成员对阶段性成果互评,填写互评表,后将各表取平均值,即为该组互评成绩)、教师过程性评价(教师根据每组成员的阶段性完成成果和答辩情况填写教师评价表)、小组总结性自评(各组成员对项目最后的总成果自评,填写自评表)、小组总结性互评(各组成员对项目最后的总成果互评,填写互评表,后将各表取平均值,即为该组互评成绩)、教师总结性评价体系(教师根据每组成员的项目最后的总成果和答辩情况填写教师评价表)。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