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社会化电商营销论文

时间:2023-03-08 14:53:57

导语:在社会化电商营销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社会化电商营销论文

第1篇

论文摘 要:长沙国安网络的有线电视具有相当丰富的网络资源,是长沙市接入网资源最为完善的运营商。“三网融合”同时又是业务融合的概念,多种业务在一张物理网络传输和运营,是业务经营“融合”,而绝对不是资产“融合”。“三网融合”是电信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文章对三网融合背景下长沙国安网络公司有限电视网络营销策略进行了研究。

1.引言

“三网融合”由于为用户提供了“接入”方便的条件,提供了高质量的综合信息服务,提高了用户满意度,具有了最强大的竞争力,信息服务运营商从而获得了巨大的市场。在“三网融合”广播电视公司如何调整自己的营销策略,从而使自身在“三网融合”进程中处于领先地位,是全体广播电视公司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文章结合“三网融合”这个背景,对三网融合下长沙国安广播电视宽带网络有限公司电视网络营销策略进行了研究。

2. “三网融合”释义

三网融合是一种广义的、社会化的说法,在现阶段它并不意味着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其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形成无缝覆盖,业务层上互相渗透和交叉,应用层上趋向使用统一的IP协议,在经营上互相竞争、互相合作,朝着向人类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服务的同一目标逐渐交汇在一起,行业管制和政策方面也逐渐趋向统一。三大网络 通过技术改造,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这就是所谓的三网融合。三网融合,在概念上从不同角度和层次上分析,可以涉及到技术融合、业务融合、行业融合、终端融合及网络融合。目前更主要的是应用层次上互相使用统一的通信协议。IP优化光网络就是新一代电信网的基础,是我们所说的三网融合的结合点。

3.长沙国安现有营销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3.1市场细分不够

细分市场有利于公司开拓、发觉新的市场机会。未来的市场必然是细分化的,这种细分除了一般高中低收入的细分外。还应该有人文上的细分、气质上的细分、生活品味上的细分和价值观的细分等等。目前,公司在选择细分市场方面做得还很不够,没有充分考虑到消费者的年龄、职业、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等细分变量,从而造成现有产品和服务不能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3.2现有市场需求了解不充分

公司缺乏对细分市场需求的分析研究。通过市场细分来研究市场,不仅可以了解整个市场的情况,还可以具体了解每一个细分市场,掌握不同市场消费者的需求,从中发现各细分市场消费者的满足程度,即哪些客户需求已获得满足,哪些尚未满足,哪些满足程度还不够。而市场存在的尚未满足的需求,便是公司新的市场机会。另外,细分市场还有利于公司掌握潜在市场的需求,不断开发新产品,发展新业务,开拓新市场。

3.3差异营销策略不适应公司发展

长沙国安网络公司基本采用无差异性营销策略,这种策略的指导思想是:把整个市场看作是一个消费者需求完全相同的大目标市场,而不考虑消费者需求的差异性。在营销策略的制定上,没有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而是把大部分人组成的细分市场当作是自己的目标市场,从而使较小的细分市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4. 长沙国安营销策略的定位

4.1 目标市场细分

市场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它包括各种不同的顾客群体。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消费者通常有不同的欲望和需求,由此决定了消费者有不同的购买习惯。所以企业可以按照这些因素把整个市场细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市场组成部分或子市场。每个市场组成部分或子市场都是一个有相似需求的消费者群体。这个过程就是市场缅分。对于长沙国安网络有限公司来说,应放弃垄断观念和贪大求全的思想,引入现代营销学市场细分的思想,对原有客户进行市场细分并挖掘新的目标市场,如按照收入、年龄、生活方式等进行细分,分析各个细分用户群的对电视节目的消费特点,在此基础上推出适合各个细分市场的营销组合。例如,对老年人、时尚一族、女性、自领等各个客户群进行分析,充分了解各细分客户群的需求,并针对不同的需求推出不同的产品和服务。  4.2 树立全员服务理念

树立全员营销和全员服务的经营理念,是改善服务质量的前提和关键。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员工理解了顾客服务的巨大价值,树立了顾客服务的理念,他们才会认真为顾客服务,真诚地听取顾客的意见。当然,树立“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公司管理者不仅要服务于顾客,还要服务于员工,在整个企业内培养一种互相尊重、互相服务的气氛。这种由内而外的方式是促进员工真诚服务的第一步。

公司领导应组织公司员工进行经常性的培训教育,例如进行服务的重要性和服务营销系列知识的培训,不断灌输服务意识,摆脱过去事业单位高高在上的作风,增强员工的服务意识,切实树立起全员服务理念。

4.3 网络营销策略设计

网络营销体系由网络营销平台、两络营销流程和网络营销人员构成,因此,网络营销战略必须结合这三个维度。根据市场竞争、客户需求以及长沙国安实际情况和电信企业网络营销的特点,制定长沙国安网络公司有线电视网络营销发展总体策略如下:

以网络营销功能开发和平台建设为基础,以网络营销流程和人才队伍的建设为保障,以数据库营销的建设为中心,以网站推广为手段,向广大电信客户提供全天候、全面、增值和个性化的服务,不断提升客户洞察力和主动营销能力,全力打造长沙国安网络营销服务品牌。用2-3年的时间,把网上电信局发展成为长沙国安网络公司有线电视业务发展的主要窗口和市场营销的主要渠道。

5. 结语

本文从长沙国安营销现状和数字电视网络营销的SWTO分析入手,分析了长沙国安数字电视的市场推广策略,找出存在的问题,根据广电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消费需求,结合长沙国安的自身实际情况,提出了长沙国安数字电视市场营销策略规划。长沙国安数字电视的产品和价格策略必须进一步改进,要根据市场细分的不同目标客户推出各种不同的产品和价格;利用传媒集团的宣传优势,进一步加大数字电视的宣传力度,运用多种手段进行付费节目的促销;建立全员服务营销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并建立有效的监督控制体系。

参 考 文 献

[1]万晓红,方振中.美国数字电视的发展策略及启示[J].传媒观察,2008,11

[2]苏爱东,何国庭.数字电视营销6点思路[J].中国数字电视,2009,05

[3]马可明.有线数字电视营销三说[J].广播电视信息,2006,09

第2篇

无可置疑,众多大企业都纷纷加大数字营销的投入力度,但是,数字营销看上去很美好,如何才能利用数字营销真正达成营销目标?

数字营销的困惑

互联网从Web1.0时代的单向信息流,进化到Web 2.0乃至于社会化媒体等多元化信息组合,数字营销也急速分流为两大分支:互联网硬广模式与互动行销模式,前者以数据积累为内核,强调精准投放,通过技术精准锁定受众,帮助广告主有效降低成本;后者则强调用户参与,以用户体验分享与互动媒体矩阵构建跨平台生态体系为核心方法论,迎合受众对传统硬广的抵触心理,用植入式与体验式的营销吸引目标受众。

虽然两大分支均以策略、创意、执行、监测等为营销服务的基本架构,本质营销方式的迥异却决定两者之间很难用统一的评估标准实现比对。

映盛中国CEO谭运猛博士告诉本刊记者,伴随着互联网媒体社交化的深入发展,网民互动的深入,消费者变得越来越难以信任由生产商、渠道商、传统媒体所构建的垂直信息渠道,他们更愿意相信来自朋友或陌生网友口口相传的水平信息渠道。

不过,广告主却面临层出不穷的数字营销概念,如数字媒介购买、移动营销、社会化营销、数据库营销、微电影营销、微博营销等等,这些花样百出的数字营销方式往往令广告主困惑,选择什么样的数字营销方式才能带来最大价值?营销效果如何可控?

在谭运猛看来,由于上述的的困惑和迷茫,广告主面对数字营销这一必争的营销阵地时,往往会陷入一些认知的误区。

误区一是,不确定通过数字营销能达成什么样的目标,往往会为了数字营销而数字营销,不明确自己想要的是ROI还是KPI,或者对营销的关键绩效的权重无法确定;误区二是,把数字营销当做成一种全新的营销方式,从而在内部形成传统营销和数字营销两条甚至多条营销线,缺乏整合;误区三是,用传统营销方式来评估数字营销,忘记了数字营销的重要特点是数据的可监测和可评估,从而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营销效果的监测分析评估方法。这些认知上的误区越来越成为数字营销达成营销目的的主要障碍。

解密数字营销

而正是由于各种误区所在,数字营销,也正在经历着“穿越”与“超越”的争论,从业者们坚持认为数字营销颠覆传统营销模式,帮助广告主形成良好的回馈,而广告主则踌躇不止,因为并没有多少比例的广告主能讲清楚自己究竟从数字营销获取多少可量化回报。针对这种谜局,谭运猛淡然一笑,“质疑数字营销权威性的论调,没有多大意义,当一个产业链成长到数以千亿级规模,已经说明了其存在价值。我们需要做的是不停思考与梳理数字营销的逻辑环节,当数字营销切实为广告主带来价值时,这种争论自然烟消云散”。

与其它任何营销方式一样,数字营销领域的本源价值也是为品牌价值带来提升,这种提升可能是多维度的综合体现,可以是品牌认知度、美誉度、忠诚度,也可以是订单或销量数据。

映盛中国CEO谭运猛博士认为,广告主要做好数字营销有三点核心要素必须把握:第一,制定合理的营销目标;第二,要有整合的营销思路;第三,要有可行可信的数据监测和评估手段。

“制定合理的目标,是启动数字营销策略的根本,要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要对目标进行可执行粒度的分解,目标不是单一的,要明确各目标的权重。”谭运猛说,“数字营销必须通过整合各种资源来达成营销目标,既包括传统媒介和数字媒介的整合、各种数字媒介的合理整合,又包括数字营销活动和销售活动的整合等等。科学的媒体监测与数据分析方法则是解读数字营销效果的武器,如何得到真实的监测数据?如何分析用户行为?如何寻找用户的各种反馈继而了解用户的想法?数据的监测评估必须做到可信和可行。这些道理看似简单,但我敢肯定地说,绝大多数企业都没做到。也可能是大家把数字营销当做高深的营销方式,而缺乏上述这些根本的认知。”

截止到2012年6月份Capgemini调研数据,超过全球百分之七十的首席执行官对跨媒体整合数据保持兴趣——可企业面临的残酷困境在于互联网互动产品技术成长速度,大幅度超越数字营销服务成长速度,而营销方法论,营销认知角度,以及数字营销监测分析等产业必备条件的滞后,进一步令广告主处在数字营销的迷惘困境。怎么样帮助广告主走出这个迷宫?谭运猛解答说:“作为专业的互联网数字营销服务机构,我们通常会帮助客户有效解读数字营销的目标,并且针对数字营销与大营销策略层面给出咨询建议,提出专业的监测和考核方法,令广告主能真正从数字营销中获取积极驱动作用的服务。”

映盛中国数字营销矩阵

据悉,映盛中国以策略为主导,凭借创意、设计、平台、内容、执行、资源优势为客户提供营销矩阵化的解决方案,映盛中国从数字营销策略的第一步就帮助广告主解读数字营销面临的问题与需求,建立数字营销目标,形成整合的数字营销策略,并提供数字营销的深入数据分析与解读。这种服务理念,使得映盛中国在十年间持续保持业务增长,服务客户已覆盖汽车,化妆品,体育,金融等多个行业。

第3篇

关键词:企业物流战略管理物流营销电子商务

Abstract:SummarizesU.S.A.enterprises’lawoflogisticsmanagementondevelopinginfiftyyears,setsoutfromthelogisticsmanagement’scurrentsituationoftheChineseenterprises,andputforwardseverallawssuitabletoenterprisesofourcountry.Thenonthebasisofthisanalyze,theauthorputforwardsomeviewsonstrategyofthemodernenterpriselogistics.

Keyword:logisticsofenterprisesstrategymanagementmakingoflogisticsE-business

1.美国企业物流五十年

美国作为较早进入工业化的国家,对于企业物流管理的研究从50年代就开始了。到今天,无论是理论还是方法,都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体系。我们研究美国企业物流50年的发展历史,从中寻找一些规律,总结一些经验,对于我们的企业提高物流管理水平不无裨益。美国企业物流的演化发展大致可分为分散管理、功能管理、内部一体化和外部一体化4个阶段。

1.1分散管理阶段(60年代以前)

在60年代以前,大多数的美国企业对于物流的管理很薄弱,甚至忽视这方面的管理。物流的各项职能被分散在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中,造成本来连续的物流过程被隔裂开来。而各部门有限的职责使得管理者往往只追求本部门效率的提高,不可能顾及整个组织范围内成本的降低。物流业务发生的成本归进了各个不同的成本中心,很难综合计算出物流成本的确实水平,企业成本居高不下。

1.2历时20年的功能管理阶段(60年代到70年代)

进入60年代后,很多企业为了进行有效的成本集中管理,将物流管理分为物资管理和配送管理两个功能部分。前者包括与生产有关的原材料、半成品、零配件及废旧物料的采购、加工、仓储、搬运、回收复用等活动的计划、组织和控制。尤其要指出的是他们将生产时间表的制定也纳入了物流职能部门,物流与生产充分地结合在一起;后者的重点在于产成品从生产线到用户的实物移动过程中发生的运输、仓储、流通、加工、包装、订单处理、需求预测和用户服务等活动。可以看到,营销及销售部门的有些业务被纳入到了物流职能中去。为了实现这一转变,企业在组织结构上做了大量的调整,如扩展传统采购部门的职责,成立一体化的配送部门。物流管理者的职位也由此提升了,出现了“物流主管”的头衔,物流业务由副总裁级的领导来监督和控制。值得指出的是,功能阶段的形成除了成本压力外,更多的公司开始注意到用户服务也是物流管理的目标之一,如何实现在一定的用户服务水平下降低成本成为企业的重要课题。另外,计算机用于生产和数据处理,MRP软件的出现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1.3内部一体化时期(80年代)

70年代末,美国对交通运输业实行了放松管制政策,这一改革促成了运输企业向全面物流服务提供商转变,尤其到了放松管制的后期,市场上存在的物流服务项目越来越多,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以全方位物流服务提供者的面孔脱颖而出,社会物流力量基本形成,生产企业开始考虑与承运人建立一种长期的伙伴关系,以期降低物流成本,共同受益。同时,大量的公司开始使用电子数据交换技术、条码技术和个人电脑,企业间的交流和信息处理加速发展,JIT和DRP技术广泛运用到企业物流管理中去。

这一时期,管理者逐渐将物资管理和物资配送看成是—个有机的整体,后勤一体化管理在企业中出现并应用开来。至此,物流管理成为企业的战略问题之一,很多企业开始制定物流战略计划,高级物流管理者也明显增多,并且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企业的计划和决策中去。

1.4外部一体化阶段(90年代至今)

80年代末美国出现了一些新情况。首先,企业为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纷纷兼并重组,精减业务和机构。同样,各个公司的物流部门之间也必须合并或重组,这对企业物流来说是管理和组织上的全面变革;其次,随着国际间贸易的增长,跨国业务对物流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在远距离的市场运作中保证物流成本的节约;同时,市场也不断要求企业超越成本,在时间和质量上建立竞争力。

更重要的是,供应链管理的出现将一体化概念从单个公司扩展到了供应链上的所有公司。在整条增值链中,单个公司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有效配置链上成员的资源,可以提高整条链的效率,以获得链的竞争优势。这一理念使得各个公司进行物流的外部一体化:①集体制定投资计划,共享对物流投资带来的好处;②统一的产品包装设计,便于使用共同的仓储、装卸和运输设备;③共享信息,采用DRP或JIT系统以消除库存冗余;④共享专业技术。这样,企业得以集中精力于核心业务竞争力的建立。

2.规律的总结

从以上可以看到,企业物流在美国同样也经历了一个从忽视到重视、从经验到科学、从自发到自觉的认识过程,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寻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供我们参考和学习。

2.1环境的转变

首先是政策环境。美国对于交通运输业政策的转变对物流的发展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很多专业化的物流公司都是从传统的运输、仓储企业发展起来的,这样为物流的社会化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物流社会化是企业在物流方面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其次是技术环境。企业物流得以从分散走向整合,离不开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最后是市场环境。市场对于物流的要求一直有两方面:成本和用户服务。降低成本是永恒不变的企业目标,但是市场对于用户服务的需求却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传统上,人们要求物流必须及时,准确;而在供应链管理中,物流则更强调企业与供应商和用户的协作,物流速度和服务质量成为衡量供应链竞争能力的一项指标。

2.2观念的转变

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要有对于物流本质认识的提高,美国企业的物流观念可以总结为4个阶段:①人们认为物流管理的任务是控制产成品的运输和仓储。对物流管理的理解是企业功能的分割,偏重于操作;②物流管理的任务被看作是物品流动活动的整合和控制内部运输。这时的理解中加入了人的因素,将个人主动性融入到了整个的物流过程中。管理者通过协调平衡寻找改进的机会;③人们发现企业物流的优化能为企业带来服务水平的差异性,于是物流被看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又一源泉,进而成为企业战略的组成部分;④供应链管理出现后,整合物流的观念继续发扬,企业物流只是供应链物流的一部分,而不再被隔离出来单独考虑。

3.对我国企业的借鉴意义

3.1抓住时机,大胆举措

当前,在我国,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已经意识到企业物流管理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各地政府,相关部门、行业都先后开展城市物流规划、企业物流管理试点等工作,物流被认为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的进步为企业推行现代物流管理准备了充分的技术条件。

目前,国内物流和配送服务已有较快的发展,交通运输企业、仓储运输公司纷纷建立大规模的物资配载(配送)中心,组成专业运输车队,以大型企业为主要用户,展开以配合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社会物流服务,社会物流能力正在形成。这一切都说明,我国企业推行现代化的物流管理,构建企业物流战略,从环境上讲,条件已基本具备,应该抓住时机,大胆举措。

3.2分阶段,有步骤的建立和完善企业物流战略

我们看到美国的企业推行现代化的物流管理,经历了50年,4个阶段,其中有技术的原因,也有认识上的局限性。我国的生产企业可以缩短这一个摸索的过程,因为我们有那么多可借鉴的经验,技术上也已经成熟,但我们也不可能逾越这个过程。企业要从实际出发,制定企业分阶段、分层次的物流战略。

首先,从美国现代企业物流发展的轨迹来看,我们要实现这一过程至少也要经历3个阶段,即企业内部局部物流整合,企业内物流一体化和外部一体化。其次,针对不同物流战略规划的实施,也应该遵循分阶段的原则,边实施,边分析,边改进。比如,企业在整合分销配送系统时,可以分为调整组织结构、优化储运环节、形成信息通道、建设营销网络、形成信息系统这样5个步骤来具体实施。

3.3降低成本与提高用户服务水平兼顾

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成本和顾客服务水平都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降低成本是企业永恒的话题,而用户服务这一新生理念却后来居上,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关于降低成本。企业在物流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强化总成本观念,着重在产生物流成本的一些关键领域进行必要的核算和权衡。更重要的是,物流活动是直接面对上游供应商和下游消费者的活动,所以物流是一种企业给予的服务。接受服务的用户直接感受到的是物品传递的及时性、可靠性和经济性。所以,物流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满足用户的需求(把企业的产品以最快的方式、最低的成本交付给用户),是企业物流战略的全局性目标。

从美国企业的经验来看,值得我们学习的有几条;①制定企业的服务水平标准体系,并根据用户的需求,动态地修正这一体系;②与上下游的企业联合。建立合作伙伴关系;③选择第三方物流合作伙伴,利用专业化物流的规模效益带来的低成本。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用户满意度的管理体系,实施用户满意工程。

3.4实现组织结构转变与战略转变同步

从美国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企业物流观念的更新,物流管理战略的形成和发展,企业的组织在结构和职能划分上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同样,我们的企业在进行现代化物流管理的同时,也要进行组织上的改革和创新。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企业是按职能划分的组织形式,库存控制、物料需求、采购、生产计划、需求预测、销售网络等职能被分布在财务、生产、营销、销售等不同部门中,没有出现独立的物流管理功能和职能部门。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物流管理阶段的不同目标和自身管理经验的积累,设计合理的组织结构。首先可以尝试现有结构下的功能合并和集合,然后逐步地将物流功能独立出来,比如建立面向商或零售商的物流配送部门,集中负责需求预测、产品配送控制、用户服务调查监督等职能。再进一步就可以实现物流一体化的组织,这种组织结构的关键是有一个高层经理的领导,由他来统一所有物流功能和运作。这其中,要大胆地启用物流管理人才,委以适当的权限,便于物流参与到企业决策中去。

4.笔者自己的一些看法

4.1企业应当重视市场营销战略组合中的物流战略

传统的4PS营销战略体系,包括产品战略、价格战略、渠道战略和促销战略,没有提到物流战略,这说明人们对物流战略在市场营销中的重要作用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物流理论本来是在研究市场营销理论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为市场营销服务的,可是越到后来,好像二者是越来越分离了,人们一提到市场营销,好像就只有开拓市场的含义,而把物流作为市场营销的一个因素的含义渐渐忘却了。

事实上,物流是市场营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用户能否接受企业的产品,成为企业的市场成员,只有一个很实际的衡量标准,就是考虑能否保质保量、及时地得到企业的合格产品和服务,你的产品再好、质量再高、价格再低、促销语言再好听,如果最后你的产品不能及时地送到用户手中,或者即使送过来了,但是送货成本很高,服务质量不好,则一切都是空的,用户还是不会选择你的产品,这就是物流的重要性,就是物流对市场营销效果的最后决定作用。

企业在市场营销中运用物流战略是指通过物流来达到扩大市场、促进销售的所有措施谋略,它包括许多具体内容:例如产品实体分销战略,供应链营销战略,第三方物流战略,商物分离战略,联合配送战略以及准时化战略等。对产品开展物流营销,不仅可以大幅度的降低物流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对顾客的服务水平。对于顾客来说,由于送货准时、保质保量,大大提高了顾客的满意程度,从而赢得了市场;对于企业来说,由于大大降低了运行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还可以达到巩固和扩大市场的目的。

4.2企业应当建立自己信息管理与通讯管理的电子商务物流操作平台

现今,网络化的商业行销,即所谓的电子商务,是非常流行的营销方式。而电子商务最重要的是实现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融合为一体。随着商业化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等数字化手段来完成交易。而物流在电子商务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第4篇

关键词:农产品 农业 共享经济 分享经济

一、共享经济模式及其特点

共享经济这个术语最早由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马科斯・费尔逊(Marcus Felson)和伊利诺伊大学社会学教授琼・斯潘思(Joe L. Spaeth)于1978年发表的论文(Community Structure and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 : A 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中提出。2010年初,英国学者雷切尔・布茨曼出版专著《我的就是你的:“合作式”消费的兴起》指出共享经济将给人们的消费模式带来革命性影响。共享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在陌生的个体之间通过第三方信息技术平台进行信息或物品的分享和交换(易),因此共享经济亦被称为分享经济。

传统商业模式的弱点在于产品和服务分配不均, 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和商品“过剩”, 导致消费需求“不足”,从而阻断产销链。而共享经济中的消费方式实现了产品和服务的有效分配, 实现了商品价值的最大化利用, 同时形成新的供需产业链。

共享经济模式的几个要素是:第一,有闲置或过剩的资源,资源闲置或过剩是一切共享经济的根基,如果没有这个先决条件,其他都是无效的;第二,搭建共享经济平台,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把不同物理位置的资源集中展示出来;第三,按需分配资源的方法,即如何到寻找需要这些资源的人并按他们的需要分配到其手里;第四,共享者获得相关回报,这种回报以经济回报为主,并伴随有人脉等非金钱的资源回报。

二、农产品行业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产品行业出现的一个比较频繁且棘手的问题是农产品丰产却滞销,一边是农民守着大量农产品低价难销,一边是城市民众抱怨吃不上廉价果蔬。农产品“滞销、卖难、买贵”的怪圈一次又一次上演。农产品滞销只是一个表象,这个现象的背后,反映出农产品行业内的诸多问题:

(一)产销信息脱节

由于农民获取市场信息的通道闭塞,市场行情预判能力不高,农民在进行生产抉择时难免存在投机心理,容易受当前价格引导进行盲目种植或生产,造成供需脱节,供大于求。而同时,消费者对市场供应情况不明,对市场上价格高企的农产品望而却步,导致本来可以挖掘的潜在消费需求也因此丧失。

(二)经营方式落后

当前,我国农村的生产方式以分散式经营为主,小农经济根源深厚,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经营,农产品的质量差异较大,农业产业化程度很低,农产品的价值挖掘仅限于初级生产程度,深加工、附加值挖掘远远落后,农产品进入市场后只能听天由命、销售困难。

(三)销售渠道单一

多数农户都是处于自产自销模式,农产品销售仅仅靠周边地区消化,更多的是靠每天把农产品拉到农贸市场或者等待中间商来收购后到批发市场进行销售,农产品在市场中辐射范围小,渠道对接过程中难免遇到信息失真现象,导致农产品滞销。

(四)物流成本偏高

农产品与其他产品的最大区别在其存储期上,农产品在流通环节别容易变质,这种脆弱性对物流环节的时效性要求极高;而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物流规划不合理,流通环节多,导致迂回运输,长距离运输,使得产品腐烂变质块,物流费用高,最终导致销售价格高。

三、农产品利用共享经济模式的发展策略

(一)完善基于电子商务的农产品供销平台

电子商务模式作为一种产销模式的创新,已被各个行业广泛应用,农产品领域内的电子商务平台也在逐渐增加。电子商务平台提供了实时的信息平台,实现了产销信息的互通,拓展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成为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的新途径。当前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覆盖比较分散,农产品信息整合不够全面,不同的运营模式导致交易方式差异大,容易造成信息混乱错位,同时支付的安全性和便捷性也影响农产品的正常交易,因此,农产品供销平台需要进一步完善,定位不同的电子商务平台需要针对性的收集行业、市场及产品资讯,做好数据的调查和分析,优化系统平台,完善平台的用户体验,保证平台的稳定性,为农产品的生产经营提供依据和平台基础。

(二)建立农产品产业链资源共享机制

共享经济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现了各类资源的共享,从农产品产业链角度分析,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环节,可共享的资源如下表:

建立农产品产业链资源共享的机制,就是按需分配资源的方法,将产品及资源供应、市场需求在第三方平台展示,实现供需的共享。例如A企业具备生产食用油的优质原料,却不具备生产线和生产许可,而B企业正好具备这样的资源条件且有生产时间的空余,那么彼此均可在第三方信息平台上相关需求和供应信息,使得A企业能顺利的找到B企业,实现原料的有效利用,顺利生产,而B企业也能获得相关回报。这种共享方式使得产业链上不同的经营主体能彼此互通及互惠共利,寻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产品及市场,形成互为供应商,互为经销商,互为服务商等协同合作模式。企业间通过共享经济的模式,把资源做充分,把“蛋糕”做大。

(三)引导和主张市场进行分享型消费

当前市场环境下,信用危机频频出现,尤其在农产品行业,食品安全问题频出,消费者对目前的食品类商业组织及食品产品信任度越来越低,而分享型的消费理念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分享型消费信息的发出往往是消费者信任的个体和组织,当分享的信息产生了消费者共鸣时,基于信任的消费行为自然发生。在移动互联时代的今天,大商圈开始变小分散进入各社区和圈层,消费平台出现大面积的碎片化,基于“分享型”的消费心态日益凸显,以消费者分享为驱动力的新型营销策略异军突起。农产品企业应抓住这种机遇和条件,贯彻分享型消费的理念,引导和主张现有市场进行分享型消费。这意味农产品企业应以市场为导向,开发品质过硬的产品,建设与产品相关的有价值的内容和资讯,鼓励消费者通过不同的渠道分享产品及内容,并给予一定的分享回报,将营销的本质回归于人。在社会化媒体营销大趋势下,谁抓住了消费者,谁就能在这场全新的营销革命中赢得未来。

参考文献:

[1]杨书培.中国分享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及可持续发展性[J].经济观察,2015(5),16-18

第5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营销渠道再造

经济全球化主要是指随着科学技术和国际分工的发展以及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紧密结合的趋势。论文百事通经济全球化使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跨国界流动,借助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配置资源,表现为生产的国际化,贸易的自由化和资本的国际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本土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面临市场界限模糊化、市场竞争多极化、世界经济规模化、产品趋向高新化、营销方式现代化的全新环境。营销的复杂性和风险性加大,消费者、竞争者、中间商的市场行为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的营销渠道结构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为应对挑战,本土企业需要创新与再造营销渠道,以增强竞争力。

1本土企业营销渠道存在的问题

1.1存在认识误区,经营观念落后

目前,一些企业及营销从业人员认为营销渠道是指销售途径中间环上的经销商和二级批发商,同时将渠道建设理解为发展经销商队伍,视渠道管理为窜货管理和回款管理。由于中间商在营销渠道中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的正面作用正在下降,产生渠道矛盾、增加消费者价格负担的负面效应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企业认为,营销渠道越短越好,越宽越好,于是就陷入了一种误区:发展短而粗、高成本的渠道形式,自销成了一种流行的分销形式;很多厂商成立自己的销售公司和专卖店,而且追求店铺数量多。这种做法脱离了现代社会专业分工的原则。

无论是工业品还是消费品,都具有从制造商到最终消费者的转移过程。营销渠道作为市场营销的四大基本要素之一,是连接生产者与最终消费者之间的纽带,是企业营销战略建设中的重点。菲利普•科特勒指出,营销渠道是促使产品或服务顺利地被使用或消费的一整套相互依存的组织。也就是说营销渠道包括渠道的规模、组织、流程的设计,渠道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促销流、渠道成员的管理等内容。

渠道设计和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渠道设计是保证“高速路修建”的合理性,渠道管理是保证“车辆通行”的效率性。面对经济全球化以及消费者个性化的影响,如何发挥营销渠道的功能和作用,通过适当的渠道、合理的价格,提供恰当数量和质量的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首要的任务是必须对营销渠道重新认识、正确定位,再造渠道流程,以适应全球化、互联网导致的环境的变化。

1.2渠道的组织方式落后,运行效率低

随着社会主义在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企业的市场概念日益清晰,而且在营销渠道多样化选择方面进行了尝试,但是,传统的以“产—批—零”模式为主的营销渠道组织系统仍然占主导,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营销渠道的组织方式仍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传统的营销渠道组织系统结构模型是“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在这样的渠道组织中,渠道各成员都是独立的机构,相互之间不受其他机构的控制。可以说,传统营销渠道是一个高度松散的网络,在此网络系统中,生产者、批发商和零售商以疏远态度彼此进行交易,他们各自为政,为了自身的利益在市场上讨价还价、互不相让、激烈竞争。传统分销渠道组织系统可以利用批发商和零售商的仓储条件,也可以使企业在资金方面得到批发商和零售商的支持。但是,由于批发商和零售商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决策往往是以自己的利益最大为原则,因此,企业很难有效控制营销渠道的活动,同时还可能因相互之间的利益冲突阻碍企业营销渠道的正常运行。唯有对营销渠道进行合理地创新和重新设计,才能摆脱其目前所面临的困境。

1.3渠道成员的忠诚度下降,厂商之间的信任关系趋于恶化

在计划经济时代,制造企业在对待经销商的关系上注重控制,但由于制造企业控制着稀缺资源,渠道成员之间存在伪忠诚。在经济转型期,营销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消费者和中间商在营销渠道系统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制造企业对中间商的依赖程度加大;与此同时,激烈的竞争导致营销渠道利润空间降低,厂商之间的信任关系趋于恶化。比如有些经销商不能按照制造企业的规范操作,甚至货销完了也不还货款;部分强势零售商,如热销的大超市、大酒店店大欺人,交易谈判条件不平等,不断提高进店费、上柜费、条码费、促销费。而一些品牌厂家又不能以平等互利的原则对待经销商,双方签订的协议一方说改就改,失信于渠道成员。总之,渠道信任关系缺失,渠道成员的忠诚度下降,厂商之间的信任关系趋于恶化增加了营销渠道的风险。设计新型的营销渠道系统,变交易型渠道为关系型和联盟型渠道系统势在必行。

1.4目标市场趋同,竞争成本增大,渠道利润降低

长期以来,由于城乡经济二元结构导致市场购买力集中在城市,企业营销渠道的目标市场也指向城市市场而忽视乡村市场和国际市场。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城市居民家庭电视机饱和度为99.1%,而农村市场的彩电拥有率仅为20%~30%。一些国际知名家电企业国内和国外市场的比例是4∶6,而我国企业则仅为9∶1。目标市场趋同,竞争成本增大,渠道利润降低,导致渠道无序竞争。

1.5渠道建设滞后,适应性不强

不少企业在产品生产出来进入市场后才开始渠道网络建设,正如美国西北大学的斯特恩教授所说:“一个公司可以短期内变动产品价格、更换宣传广告、变更产销计划或者生产线,但是管理者一旦建立起营销渠道系统,就很难,也不愿意对其进行改动。”加之渠道信息管理落后,信息不畅,渠道建设滞后,适应性不强,影响渠道网络的运转。

2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本土企业营销渠道重构的基本原则

目前市场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窜货问题、市场秩序问题、欠款问题、终端问题和促销疲软等问题,都属于营销渠道环节中的问题,它需要通过系统设计和流程管理才能解决。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本土企业营销渠道流程再造是提升企业竞争力不可缺少的一环。重构营销渠道主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2.1动态性原则

营销渠道是动态的,始终能满足企业需要的永恒的渠道模式是没有的。在渠道设计时有超前意识,使企业渠道再造后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适应企业营销渠道从长渠道转向短渠道、间接渠道转向直接渠道、渠道转向交易渠的趋势。另一方面,渠道再造还应考虑企业发展要求。如果企业走向多元化,再造后的渠道应兼容多元化产品销售的需要。与此相反,如果企业要走专业化道路,再造后的渠道不需要作大的调整。

2.2经济性原则

奥德逊认为,经济效率标准是影响渠道设计和演进的主要因素。分销网络的存在使得专业化大规模生产和千差万别的消费需求的满足得以实现,因此,中间商创造了时间、地点和占有效用。尔德斯顿分析了企业进行渠道设计应注意的问题。一是超越利润最大化假定而使企业使命多样化;二是大企业需以参与市场的相对效率和内部管理控制为标准评价渠道方案;三是注意企业单一渠道与复合渠道设计之间的区别。企业作为经济实体,任何经活动永远离不开对成本的控制,对效益的追求,渠道再造也不例外。

2.3开放性原则

随着营销环境的改变,具有开放性的营销渠道能不断地改变自己的职能,调整组织与任务,以适应渠道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中的经济、技术和社会政治力量等的变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企业跨国经营渠道比国内经营的渠道要长,企业会出现一种由不同层次的供应商组成的供应等级结构,供应范围不仅涉及原料,而且涉及零部件甚至整个生产系统。因此,本土企业需通过收购、战略联盟、合资等方式与供应商建立稳固的战略伙伴关系式的营销渠道。

2.4多元化原则

多元化原则即实行垂直、水平营销渠道组织系统交织,完善垂直营销渠道组织系统。①传统分销渠道中,每个企业寻求实现自己的最大利润,甚至可以用整个渠道损失为代价。在市场化进程中,渠道成员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因此传统型分销系统必须弱化;②垂直分销系统是指一个分销渠道中的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在统一的系统中工作,一个渠道成员可以拥有另一个成员,或是二者有契约式关系,或是一个成员的实力可以使渠道成员合作;③水平分销系统是指同一层次的两个或多个企业,或短期合作,或长期合作,形成新的营销机会。

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本土企业营销渠道创新与再造的主要环节

营销渠道再造是指为实现企业目标,对各种备选渠道结构进行评估和选择,从而开发新型的营销渠道或改进现有营销渠道的过程。它包括在企业创立之时设计全新的渠道以及改变或再设计已存在的渠道。在营销渠道再造方面,国外学者斯特恩等提出“用户导向分销系统”设计模型值得本土企业借鉴。他们将渠道设计过程分为分析当前环境、制定短期的渠道对策、渠道系统优化设计、限制条件与鸿沟分析以及渠道战略方案决策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分析营销渠道现状及面临的挑战。首先,通过审视企业渠道现状,获取现行渠道运作情况、存在问题及改进意见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分析主要竞争者如何运用营销策略刺激需求,如何运用营销手段支持渠道成员等。其次,了解外界环境对企业目前渠道系统的影响。渠道设计和改进始终面临着复杂变化的环境挑战。一般地说,渠道环境越复杂、越不稳定,客观上就越要求对渠道成员进行有效控制,而同时也要求渠道更具有弹性,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企业必须根据对环境要素和行业发展状况的分析,考虑不同的备选渠道方案。

第二个环节,制定短期渠道对策。企业根据市场研究,把握调整渠道战略的可能机会,进行短期“快速反应”式调整。通过进一步综合分析环境变化,特别是竞争者的渠道策略变化,发现企业的渠道策略执行中有明显错误或竞争渠道有显而易见的弱点,采取对策,以免错失良机;同时制定快速反应计划,对原渠道策略的适时、局部调整。

第三个环节,渠道系统优化设计。包括终端用户需求定性分析、最终用户需求定量分析、行业模拟分析和设计“理想”的渠道系统等几方面的内容。通过分析,了解在服务输出过程中,目标市场的需要,询问最终用户对现有渠道传递其期望的服务产出能力的评价,以及他们对替代性渠道的满意程度,并结合行业内外的类似渠道优化渠道系统设计。新晨

第四个环节,限制条件与差异分析。对拟出的“理想”渠道方案的现实限制条件进行分析,并比较分析“理想”渠道系统同现实渠道系统的差异,为最后选定渠道战略方案提供依据。限制条件包括本企业的政策、管理目标、组织结构和文化传统以及竞争威胁等;如果现有系统与“理想的系统出现差异,则意味着现有的或管理限制系统牺牲用户的满意度,必须尽可能加以修正。

第五个环节,渠道战略方案决策。根据前几个环节分析的结果选择营销战略方案,设计构建最佳渠道系统。①制定战略性选择方案。根据企业定位,对渠道进行损益分析,评估其合理性;②最佳渠道系统决策。最佳渠道系统方案充分吸纳了整个过程中的合理要求,但可能并不是“理想”系……统,它将能最大限度传递最终用户的满意度、效率、效益、适应性标准。

营销渠道是市场营销的关键性环节。它既需要做长期战略性建设和营造,又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不断的修正、完善、创新与变革。拥有强势的营销渠道系统与拥有高知名度的品牌一样重要!

参考文献

1伯特•罗森布罗姆著.李乃和译.营销渠道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王桂林,庄贵军.中国营销渠道中企业间信任的概念模型[J].当代经济科学,2004(1)

3林三卓.销售通路的变革[J].销售与市场,2001(2)

第6篇

论文关键词:云计算,电子商务,数据安全

 

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 什么是云计算

云计算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在软件方面,它是一项在业务模式方面的创新,这种业务模式的核心就是把计算能力作为一种商品进行流通,将IT资源和服务按需交付给用户,就像煤气、水电一样,使用方便,费用低廉,随时能按需取用。在硬件方面,它是由英特尔或AMD生产的处理器以及其他硬件产品组成的数据中心。有了这个数据中心的支持,企业和个人用户让只需一台手机或电脑,就可以随时随地通过高速互联网从“云端”的某台服务器上存取文件和共享生活信息。我们不需要考虑计算资源位于哪台物理的服务器上,我们要关心的只是云计算能给我们提供怎样的方便快捷而且安全的服务。这种模式不但省时省力,还避免了大量的硬件和软件投资。

1.2 推动云计算兴起的因素

越来越畅通的带宽,日益成熟的虚拟化技术和多用途体系架构,以及服务器无比强大的实用性,使得互联网能够将必要的大量硬件和软件按照一定的结构体系连接起来,并随应用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以建立的一个内耗最小、功效最大的虚拟资源服务中心。此外,国际IT巨头及政府的大力支持,增强了云计算领域技术及应用能力;风险资本的进入,则为云计算的发展提供了资金的保障。

2 云计算:大电子商务时代兴起的标志

2.1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受制于传统数据中心的IT企业数据安全,必然会发生架构的变革,开始向更高层次的架构与理念转移,而"迈向云计算"无疑是众多用户的理想。

传统数据中心要求所有产品都能长期保持高性能地工作,但事实是除了工作高峰期外,系统资源利用率都是很低的,这无形中大大加重了企业负担,所以企业需要服务器的整合、处理资源的聚合以及更为灵活的资源调度,于是产生了能帮助数据中心实现计算能力的有序、按需调配的虚拟化。而云计算的出现,又进一步实现了数据按需交付与供给。

云计算让数据中心具备了一种为客户提供应用服务的智能,传统的一台电脑装一套操作系统与应用的模式成为历史。在云计算模式下,所需的操作系统与应用,所有的应用处理与应用生成的数据都部署在后台的数据中心;前端的桌面应用只对计算能力与应用进行灵活接收,通过桌面与应用虚拟化,企业可以在几十分钟这样极短时间内,把上万个员工的办公环境统一升级到Windows 7或是office 2010,甚至可以随时随地用ipad或者手机来接收Windows桌面与应用。这无疑极大提高了日常办公的灵活性与效率。

2.2 云计算的地位和发展趋势,必然引起群雄逐鹿。谁能主宰云计算,谁就有可能在新时代获取最大利益论文格式。

国际巨头Sun公司在研究应用云计算方面冲在了前面。这家巨头的“黑盒子”计划已经进入了发售阶段,而大部分竞争对手的相关服务则依然在酝酿当中。

软件大鳄微软,这个在全世界有数以亿计的Windows用户的巨头,也正在将自己的软件用户通过互联网更紧密地连接起来,试图通过不断改进优化用户体验,向用户建立一种通过一般的通用设备存储到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存储的云计算服务模式。拥有发展云计算业务的一切有利因素的IBM也在利用云计算扩张自身领地。按照发展趋势,云计算编程技术将成为基准的下一代计算机编程结构,IBM熟谙企业级计算机的运行之道,如果与悉知大流量数据传输和高速网路链接的云计算先驱者谷歌合作,将两家公司各自的技术进行融合,将具有很大的互补效应。强强联手,有望创造出重大成就。

处理器厂商也开始迈上云计算的征程。英特尔和AMD都针对云计算了云处理器,誓做云计算的“核心武器供应商”。这将为未来的各种智能设备带来更强的综合处理性能,为实现人机交互,显著改善云计算服务中心能效比提供有力武器。

在国内,中搜在2009年8月初开始提供“电子商务云计算服务”,针对性提供适合国内企业使用的各种电子商务服务和应用,让想搭建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的传统企业可以抛开技术、运营、后台硬件设备成本的思考。神州数码IT运维专家提出了基于云计算的全新IT运维概念。云计算IT运维服务的目标是,将系统维护、系统监控等IT运维服务简化为一般的公共资源,可以方便地被使用,并可按需调节,让企业从不断增长的运维成本中从容抽身。

3 云计算:让中国电子商务充满战斗力

电子商务指的是利用简单、快捷、低成本的电子通讯方式,在网站上获得供求信息,使买卖双方不用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电子商务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流通方式发展的产物,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商品流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电子商务具有虚拟化、透明化、高效率等特征。电子商务的发展数据安全,带来了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和商业企业的变化,电子货币成为在线支付的主要手段,传统商业企业的功能弱化,新型的商业业态应运而生,供应链管理和企业组织结构发生变革。云计算能够解决我们国内目前电子商务企业所遇到的困境

3.1高效率和可视化

云计算是以应用为目的,通过互联网将必要的大量硬件和软件按照一定的结构体系连接起来,并随应用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结构体系以建立的一个内耗最小、功效最大的虚拟资源服务中心。云计算的目标是形成“智慧地球系统”,万物相连。比如一个工厂生产酒,每瓶酒采用RFID射频识别获得唯一的身份编码,这样当其被运送到库房的时候,库存管理系统就运行了。在该酒的流通过程中,所有相关的软件系统都开始运行,甚至可以得到实时的酒市场分析数据。又假设你是公司客服,销售员打电话告诉你“客户需要一份方案”,你通过谷歌Docs做好一份演示文档后,共享给同部门的人来补充完整,最后传给部门负责人。无论负责人在何地,都能通过手机访问到保存在“云端”的这份演示文档,做出最终修改和确认。

3.2 对数据安全的保护

我国消费者的传统购物观根深蒂固,几千年的交易史,让大家脑海里早就传承着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无商不奸”等等经验教训。电子商务由于不是面对面的“亲密接触”,再加上网络上黑客猖獗,系统漏洞又不断涌现,病毒、木马层出不穷,使得人们对电子商务交易始终不能很放心。从事网上交易,如何保证传输数据的安全至关重要。而我国很多企业,由于资金所限,为了降低成本,一般不会花费巨资购买成熟的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相关软硬件,往往存放数据的硬盘就放在图形工作站或者服务器里。硬件软件的损坏,维护人员的流动,都有可能造成数据的丢失。企业虽然也开设电子商务网站,但只是宣传产品和服务,网站简单,安全性较差,很容易被黑客“挂马”,消费者一旦点击进入就有可能被病毒侵袭,在输入账号密码时候被盗号,导致信用卡信息丢失。因为安全性不足,一些特定行业,比如银行业,因担心安全问题而不愿使用电子商务,这就导致了恶性循环数据安全,安全成为电子商务发展中最大的障碍。云计算的应用,将有利于改变这种状况。云计算的虚拟桌面,能够让企业的中高级与移动工作者,不需要本地有强大而功能齐全的终端设备,而仅做应用虚拟化,就能以较大的灵活性,按需要对大数量的用户进行高度集中管控,从而为企业IT主管打造针对不同用户的应用与管理模式提供了更大的便利。而且,即使用户的终端丢失,也不用担心企业数据的泄露。因为一切应用数据均在由众多几十万台、甚至上百万台计算机组成的云上,并不是在本地终端上论文格式。而在“云”的另一端,有最专业的团队来帮助管理信息,有最先进最安全的数据中心来帮助保存数据。同时,严格的权限管理策略可以帮助你放心地与你指定的人共享数据。

3.3合理的费用

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企业就是依照上面下达的计划采购,依计划生产、看库存销售,缺乏对未来的预见性和市场竞争能力。加入WTO,给我国带来了建立在信息化基础上的发展机遇。电子商务正在成为我国企业的主流商务模式,以新的方式开展营销,进行管理和决策。传统企业电子商务化对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是有利的,但转型的投入成本很大,容易造成周转资金紧张。国际大企业和跨国公司电子商务应用水平普遍较高,而我国的企业相对弱小,若不想法设法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将无法与它们“接轨”,更谈不上进入它们的供应链,与它们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我们的电子商务企业只有借助于遍布全球的互联网这个技术平台,以及基于互联网的云计算,才有可能突破空间距离和企业规模对市场拓展的制约,整合互联网的无限资源,以较低成本建立起自己的全球化采购和销售系统,。云计算平台通常采用计点的方式计费,通过对用户使用硬件资源(例如使用计算服务器的数量和计算时间)、软件资源(例如软件模块许可证使用的数量及时间)、存储资源(占用的存储空间)的记录统计来进行费用结算,只为使用的服务付费,让企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更安全地环境进行交易和研发活动,有效地减少了设备,节省了空间,降低了各种管理成本。有了云计算,国内的中小企业只需要低廉成本就能拥有和国外跨国企业一样的信息资源,大大减轻了数字鸿沟所造成的起点不公,让国内企业以相近的成本参与到全球电子化市场,这对提高民族企业的竞争力是很有利的。

4 结尾

谁能赢得新时代的云端之战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数据安全,有了这一系列巨头作为后盾,云计算已经拥有了一个光明的前景。在未来,只需要一台笔记本或者一个3G手机,就可以通过网络服务来实现我们需要的一切,甚至包括超级计算这样的任务。从这个角度而言,最终用户才是云计算的真正拥有者。从谷歌首先尝试,到今天微软、IBM、雅虎、百度、亚马逊这些巨头纷纷进入云计算领域,于是我们了解了互联网的未来和规则。几十万台计算机一起发挥作用构建出的强大计算能力是一笔无穷的财富,只要我们的电子商务企业利用好这些财富,有着强大的数据中心后盾做支持,将能够全力以赴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中去,有了平等的起点,中国的电子商务必将在云端之战中获胜。

黄冰,女,1982.07出生,广西百色,现就读于广西大学商学院2009级工商管理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创新。

刘峰,男,1980.04出生,广西荔浦,现就读于广西大学商学院2009级工商管理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企业诊断与策划。

联系人

第7篇

论文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

农业产业化是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农村出现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式,指在稳定的前提下,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为中心,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牵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形式,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区域性主导产业实行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逐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内外贸、经科教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十二五期间,如何变我小规模生产、分散经营的格局为社会化大生产组织形式,解决农工商分离、产供销脱节的问题,把千家万户的生产与市场衔接起来,促进上饶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是必由的路径。

1 上饶市农业产业化取得的成绩

(1)龙头企业数量增加。截止2008年底,全市拥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88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66家,市级龙头企业120家。

(2)龙头企业规模增大。全市68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的销售收入为114亿元,比上年增长18.2%,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达到3家,亿元以上达到22 家。列入全省“双十双百”工程的14家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0.43亿元。

(3)带动农户总量增大。我市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带动农户38.6万户,带动农户增收3.8亿元。如万年生猪集团大力推行“协会+集团+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养猪模式,带动农户养殖1.2万家。

(4)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截止2008年底,全市有44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工商登记,农民合作社成员总数23000人。

(5)农产品品牌建设上了一个台阶。截止2008年底,我市获著名农产品商标24个;获江西省名牌农产品47个;获绿标343个;获有机食品标志216个;无公害农产品68个。万年贡米成为地理标志农产品,婺源县成为中国绿茶核心产区金三角之一,德兴的“源森”牌红花油被评为江西省名牌(农)产品。

2 上饶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1)加工程度低,附加值低。

上饶市虽然有着丰富的农产品和农业资源,但农业生产仍处于粗放型的传统农业发展阶段,农产品加工能力和转化率都相对较低,长期以来普遍存在单一的粗加工产品多,系列开发深加工产品少;大路货产品多,名优特新产品少;中低档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平销产品多,畅销产品少;内向型产品多,外向型产品少等“五多五少”的问题。农产品深加工转化增值率低,资源开发层次浅,造成农业后续利益流失,农产品的高附加值难以实现。

(2)组织化程度低,市场开拓能力弱。

单家独户的小农经济现在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所以只能走组织化经营这条道路。近年来,虽然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了较快发展,但是总的来看组织化程度并不高。2006年全市只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只有201个,其中专业合作社57个、协会95个、其它49个,部分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仍是社团法人,以技术咨询服务、交流生产经验和有关信息为主,在引领千家万户的农民如何正确把握市场、顺利走向市场方面还缺乏有效的办法,真正能够实现有效开拓市场的非常有限。

(3)龙头企业规模小,辐射能力不强。

规模较小,实力较弱,辐射能力不强是上饶市大部分龙头企业面临的情况。据统计,截止到2010年3月,上饶市级以上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188家,省级以上为68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只有22家,过10亿的3家。由于龙头企业发展主要受到融资困难、资金短缺的影响,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企业自身管理水平低,导致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实力不强,难于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

(4)品牌竞争能力不强。

一是农产品品牌意识淡薄,对农产品商标注册的认识不足,一些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名山名湖被外地抢注,没有把商标作为拓展市场营销的有效手段。二是目前上饶市农产品的少有大品牌,处于牌子少又不响的处境。

3 上饶十二五农业产业化的推进路径

3.1 突出农产品深加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十二五”期间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抓农产品加工业,抓加工业必须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必须培育大品牌,从而才能延伸产业链,完善服务链,拧紧利益链。抓住了农产品加工,就抓住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主要矛盾,就抓住了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的关键。

(1)粮食加工。我市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鄱阳湖更是全国闻名的“天下粮仓”,2008年粮食总产达286.5万吨。要想增加粮食产品的附加值,要加大科技开发力度,实现从粗加工向精加工、从单一品种加工向多品种加工、从简单产品向深加工产品转化。重点扶持年贡米集团、弋阳大禾食品有限公司等粮食加工企业。

(2)茶叶加工。以名优茶、有机茶、保健茶为重点,加大茶饮料、茶多酚等茶叶系列深加工产品开发力度,延伸产品链条。整合茶叶的品牌资源,全市重点培植3-5个精品名牌。加强绿茶加工企业的改造与建设,提高绿茶的质量和档次,扩大出口创汇。重点扶持婺源绿茶、婺源的“大鄣山”牌有机茶叶、“源发”牌绿茶、“林生”牌绿茶、“绿露”牌上饶白眉茶等知名品牌。

(3)水产加工。依托以全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为代表的全市水产养殖优势,以渔业龙头企业建设为核心,重点扶持以鳗鱼加工、龙虾加工以及常规鱼的熏、糟制品为主的系列加工企业。完善优化产品结构,研究开发精深加工系列鱼制品、风味食品,速冷调理食品等,发展水产品综合加工业,不断提高水产品附加值。

(4)林木加工。目前,上饶全市林业用地面积为2058.2万亩,林木绿化率达57.7%,活立木总蓄积3836.9万立方米,其中竹林面积158.4万亩,毛竹18314.6万株;用材林面积876.0万亩,蓄积1861.6万立方米,林木资源非常丰富。我们要以林木原料基地为依托,以龙头企业为带动,重点发展竹胶板、竹地板、竹家具、竹笋、竹工艺品、细木工板、高(中)密度纤维板、贴面板等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

(5)畜禽加工。要大力实施无公害和标准化发展战略,培育和扶持一大批规模大、牵引力强的畜禽加工龙头企业。对现有的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企业改制,引进一批有高新技术、先进设备的新企业。以加工冷却肉、分割肉为突破口,生产适销对路的袋装冷却肉为主的卫生方便食品,逐步实现畜产品由农贸市场走向超市、餐桌。

3.2 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化战略

品牌化是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培育农产品品牌是促进传统农业向产业化转变的重要手段。要使上饶农业发展的增长方式由数量型、粗放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必须积极推进上饶“特色品牌,做大做强优秀品牌”农产品的品牌培育战略。

近年来,我市在树品牌、创名牌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的来说,我市农产品品牌杂、规模小、档次低、竞争力弱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如婺源的茶叶品牌就有近40个,大大小小的茶叶加工作坊有400余家,这种“百茶齐放”现象导致过度竞争,谁也成不了名牌。所以政府部门要引导企业进一步更新观念,强化品牌经营意识,以地理标志保护、原产地保护为平台,加大品牌整合力度,集中力量叫响一个品牌。

3.3 积极开拓农产品市场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的风险不仅仅停留在生产领域,已经转向到了市场流通领域。发展是硬道理,卖出去更是硬道理,所以要大力培育形式多样的农产品流通市场主体,放眼全球开拓农产品的销售市场。

(1)大力发展公司制农业企业。以优势产业为重点,努力培育和扶持一批农产品经营公司,力促三个转变,即从单纯从事农副产品收购,向苗种、生产资料供应、加工、保鲜、贮藏、运销等一体化经营转变;由以本地营销为主转向本地与外地、国内与国际营销并重,深购远销,实现销售市场多元化;由注重农副产品的现货收购经销向注重市场信息的收集方向发展,发挥好信息在引导商流和物流中的特殊作用。

(2)发展超市农业。超市系统代表现代流通业的发展方向,对农产品加工业有很大的影响。比如他们都是货架销售为主,摆上货架的东西与零售店里摆进柜台的东西不一样,与进农贸市场的更不一样,同样的水果玉米进入上饶市区的超市销售与进农贸市场的价格相差接近50%。因此我们要引导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基地主动与国内外大中型农产品连锁超市挂钩,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品供销关系,为农产品销售拓展更为广阔的空间。

(3)发展现代物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加工配送、电子结算等新型物流业态。发展集团购买、连锁经营、集中配送、电子商务,落实国家和省、市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减轻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3.4 破解农业企业融资难问题

(1)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重新定位政府的投融资作用。虽然上饶的经济和财政实力还不足以大规模反哺农业,但是政府财政支出新增财力的使用应当大幅度向“三农”倾斜,特别是对于法定支农支出要确保落到实处,并最大程度去争取国家各项支农资金。此外,政府亦不能充当投融资的主导力量,而是要正确定位在其中的角色,即在努力增加财政投入的同时,为其他有投资能力的投资主体如金融机构和外资创造有利的投资条件,引导资金流向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具体项目。

(2)大力扶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众多金融机构当中,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投资农业产业化当中具有先天优势。在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比较方面,农村合作金融由于其人员和网点优势,加之对农村环境的熟悉,在向农业企业提供融资时进行信息收集、分析和风险管理方面有较大的比较优势,这样可以相对其他金融机构而言在这方面有较低的边际成本。政府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降低这些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扩大和丰富农村合作金融的业务范围,增强业务能力,在这些金融机构开展适应农业企业发展需要的各种贴现、汇兑、信用证等业务,为农业融资创造金融环境。

(3)充分发挥利用外资潜力。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利用外资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以实现的。农业产业的效益和农产品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地的资源禀赋,而上饶在许多自然资源上有其独特优势,如上饶丰富廉价的土地资源、良好的绿色食品生产条件等,这意味着投资上饶农业产业化能带来良好的收益,再则近年来上饶基础设施和投资大环境的改善,都使利用外资成为现实的可能。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政策优惠吸引外资,积极拓宽利用外资的渠道,丰富利用外资的方式。

3.5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积极培育和扶持由农民自主经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负盈亏的各种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对于有条件的地方,在自愿的前提下,以“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为原则,以产权为纽带,大胆探索组建新型合作经济组织,通过以农户入股的形式,与合作组织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促进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经营。依托各地的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从不同产业、不同地区农民实际出发,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为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质量,还要切实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范化。

(1)加大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除了要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积极性,更要不断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依托政府在财政、技术、金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推动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鼓励和支持农民自主建立各种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以及其他形式的合作与联合,淡化兴办合作经济组织的行政色彩,防止走“政企合一”的老路。

(2)进一步完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运行机制。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做法,在市场运作的前提下,把合作经济组织办成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登记、照章纳税、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实体,同时明确农民的主体地位,让农民在政府的宏观政策指引下自我组织、自我保护、自我发展。农民从合作组织的服务中得到利益、合作组织通过服务获得收入。

3.6 健全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由于目前农民在信息、技术等各个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各涉农部门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充分发挥在信息、人才、技术、资金、物资、基础设施和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组织社会力量,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多方面的服务。

(1)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涉农部门信息网的作用,在扩展容量的基础上,规范信息采集、分类。增加报刊杂志、电子网络、电视和广播电台对农业信息的传播量。

(2)完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农业科技推广网络,提高农业技术人员待遇,确保他们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本职工作上。条件具备的村要配备农民技术员,充分发挥农民技术员在农村科技的示范、引导、辐射和带动作用,有效解决村级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和动物防疫网络的断层问题。

第8篇

论文摘要:劳动价值论是经济学的基石,具有不可动摇的稳固地位,效用价值论只是从表象说明了交换的比例关系。在我国的经济学研究中,人们对效用价值论采取了完全否定的态度。效用价值论虽在本质上是错误的,但这一理论对企业的竞争却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那就是企业竞争的主要内容不再是劳动时间问题,而是产品的使用价值与效用,消费者对商品的效用评价是商品在市场上获得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对我国企业来说,必须通过产品的对象化,生产效用能被消费者认可的商品,为此,创新型竞争是我们的唯一选择。

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主要分歧之一在于对商品价格的不同解释上,经济学认为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格的基础是价值,价值即一般劳动的凝结;而主流西方经济学认为价格是商品的总效用与单位货币所能购买的效用的比例,价格与商品的效用成正比,效用是商品的价格基础。本文认为这两种理论分别从不同层面解释了商品的价格,效用价值论从现象层面揭示价格,而劳动价值论从本质层面说明价格,劳动价值论比效用价值论深刻。但这两种理论对现代企业竞争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尤其是产品的对象化成为商品生产的突出特征时,效用问题更要引起企业的重视,企业可以运用这两种价值理论制定适宜的市场竞争战略。

一、劳动价值论与效用决定论

劳动价值论起始于古典经济学,完成于马克思的《资本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最早提出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原理,重农学派的先驱阿吉尔贝提出一切商品按各自所包含的劳动量进行等价交换的思想。

亚当·斯密在前人的基础上较完整地提出了劳动价值论思想。首先,斯密考察价值从交换价值入手,他指出:“一个人占有某货物,但他不愿消费,而愿用以交换他物,对他来说,这货物的价值,等于使他能购买或能支配的劳动量。因此,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其次,他由交换价值导出价值的真实内容,指出商品的交换价值本质,“任何一个物品的真实价格,即要取得这物品实际上所付出的代价,乃是获得它的辛苦和麻烦。再次,斯密指出了价值与价格的关系:“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地方,一切物品的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都成正比例。最后,他也看到市场价格不是完全地与价值保持一致,“商品的市场价格,有时高于它的自然价格,有时低于它的自然价格,有时和它自然价格完全相等同。只是斯密没有深人研究劳动创造价值的具体情况及各种劳动的共性与商品价值的时间度量。李嘉图在他的价值理论中指出,商品价值的来源有两种:商品的稀缺性和为获得商品所需的劳动数量。这里李嘉图模糊了价值的概念,所以不可能阐释价值的本质。

马克思在批判地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系统而完整地论述了劳动价值论的内涵。马克思在论述劳动创造价值中通过劳动的二重性深人说明了商品二因素,并通过对商品二重性的论述,阐明了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与价值的关系。马克思指出,各种使用价值的商品之所以能交换,必然有一个共同的本质,这共同本质就是凝结了人类无差别的劳动。“这些物现在只是表示,在它们的生产上耗费了人类劳动,积累了人类劳动。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的结晶,就是价值—商品价值。‘虽然各种具体劳动有差别,但其本质却是相同的,都是无差别的人类抽象劳动。“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

效用论几乎没有统一的理论与思想体系。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最早在他的《经济论》中提出效用理论的思想。他认为,财富就是有用的东西,并且指出物品有两种用途:一是使用(即效用),二是交换。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直觉意义上的价值度量,即价值的内在原因和本质。他认为“经济”的目的在于获取自然提供给人类的生活必需品等有使用价值的东西;真正的财富就是由这样的使用价值构成的。萨伊强调效用是各种财富内在价值的基础和来源,物品的价值是由物品的效用决定的。既然价值是由物品的效用决定的,而效用又是由生产三要素土地、劳动和资本生产的,因此,价值是由生产三要素共同生产的。这里的效用就是财富的价值所在,是客观存在物,其实就是使用价值。

效用后来被杰拉米·边沁系统引人经济学分析中,虽然与边沁同时代的学者将效用引人到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学科中,但效用一词并没得到一致的解释。边沁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来阐释效用的深刻含义,从而奠定了效用在经济学分析框架中的地位。里昂·瓦尔拉与威廉·杰文斯、卡尔·门格尔分别独立引人了边际效用概念。瓦尔拉利用效用创立了一般均衡的经济模型。杰文斯在边际效用概念的基础上创立了相对价格或交换价值理论,提出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从而把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引人经济学分析中,精确地阐述了总效用、效用程度或边际效用之间的重要区别。门格尔以边际效用为基础说明了其与价值的关系,并进而总结为所有产生主观满足的行为都是生产性的活动,提出了主观价值理论,认为商品价值的决定性因素既不是劳动力的数量或其他必要的生产资料,也不是产品要素的必要数量,而是我们所悉知的这些满足的重要程度。于是主观价值论,即人们对效用的评价成为商品的价值基础,成为西方经济学一以贯之的思想。马歇尔在其局部均衡分析中的需求法则—价格下跌,消费者购买的产品更多,就是以效用为分析工具,把效用作为商品的价格基础的。在以后的西方经济学中,都继承了马歇尔的均衡分析思想,效用论成为西方经济学主导性的价格决定理论。

二、两种价值理论的分析

从哲学上说,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意义及主体对客体的这种意义的主观评价,所以说价值是一种关系范畴。哲学意义上的商品价值就是商品对人所具有的意义及人对该商品的意义的评价,是人与物的关系。自然界物的价值就是自然物对人的有用性,其价值是由自然形成的,而商品对人所具有的意义、价值不是自然生成的,是由人的劳动创造的,人类的劳动就是为了使产品更符合人的需要,更能满足人的需要,从而更有价值,而这种价值的大小与劳动量成正比,因为劳动越多,则这种商品对人类的利用意义越大,越有价值。所以,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是人类劳动的凝结,一商品价值大小可以通过其所凝结的劳动来衡量,劳动价值论也是从哲学意义上的价值转变而来的。

效用理论产生后也在不断地发展,先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绝对效用价值论到相对效用价值论、从主观效用价值论到客观效用价值论、从基数效用理论到序数效用理论。效用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从客观上看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色诺芬、斯密与萨伊所用的效用都是指使用价值;从主观上看效用就是商品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满足程度。有的学者认为使用价值与效用不同,认为使用价值是客观的,而效用是主观的,但笔者认为效用应当包含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客观上就是对人类的有用性,构成使用价值,主观上是对不同个体的有用性,构成效用评价。

在我国的理论研究中,人们一般认为效用论完全是错的,完全否定了效用论。从本质上说,效用论不能从根本上解释价格的基础,但却能从市场的角度、从人的方面解释价格。效用理论揭示了交换行为的外在原因及比例关系,而劳动价值论则说明了交换比例关系的内在原因。

之所以有人把效用作为价值的基础,是由于从现象上看,效用影响着市场中商品的价格,使用价值或者效用的大小决定了交换者愿意付出的代价,效用高则相应的价格高,反之亦然。可以通过下面的图1来说明效用与价格的关系。

图1中,U,D,P分别代表效用、需求与价格。图(1)表示了效用对需求的影响,效用越大则需求越大;图(2)表示了需求对价格的影响,需求越大则价格越高;图(3)用45“线把价格由纵轴转移到横轴;图(4)表示了效用与价格的关系,效用越大则消费者愿意出的价格越高。可见,效用与价格成正比。

效用对价格的影响在较短的时间内是显著存在的,但从长远的角度分析,当消费者出价高于商品价值时,他未来就会选择自己生产,而不是购买。但在短期内,他要自己生产需要设备、技术,其转换成本相当高,而当需求量不大时,沉淀成本也高,交易者就不会选择自己生产,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对商品的效用评价对价格的影响就大。但这不会长期持续下去,因为价值规律,精明的生产者一定会多生产价格高于价值的商品。“商品交换者肯定都已相当精明,在交换中得不到等价物,就不会把他们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白白送给别人!厂商在进行商品生产时,必选择那些使用价值高、消费者评价效用高的商品,因为这样容易在市场销售,经过一段时间后,商品价值与价格逐渐趋于一致。所以从长期看,劳动时间成为决定交换比例的核心因素。不过,从现象上来看,商品效用对价格的影响显著,因为价值决定价格会出现各种偶然性偏离,众多的分散厂商生产的商品总量不可能等于市场的需求量,这样,供需之间必产生一定的差额,而且众多的分散厂商在进行“趋利”决策时,很容易使他们的“趋利”决策超过市场需求,成为潜在的“趋害”决策。

效用理论虽然不能解释价格的基础,但在市场经济中,效用理论却有相当的启示作用。首先,对于交换者来说,他们要得到的是商品的效用或使用价值。在交换的过程中,人们最早注重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这是商品的前提,是商品二因素之一。马克思认为:“商品能够作为价值实现以前,必须证明自己是使用价值,因为耗费在商品上的人类劳动只有耗费在对别人有用的形式上,才能算数。

其次,商品的效用影响着商品的价格,虽然不影响商品价值。由于不同环境下不同消费者对商品效用的评价不同,购买者愿意出的价格不同,所以商品在市场中的价格存在较大的差异。

最后,效用理论说明了垄断的基础。商品的效用是由生产要素土地、资本、劳动力等形成。但在现实经济中,生产者会因为对土地、自然资源、技术专利等的垄断,使别的生产者没法生产,从而造成垄断。所以说,垄断就是垄断了生产某一效用产品的可能性,垄断与效用相关联。

商品效用的形成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产品生产所使用的物质特性,产品的效用由自然物的物理特征作为介质;二是技术水平。效用影响着商品的价格,所以企业要非常注重商品的效用问题,要从自然物介质和技术两方面提高竞争力,一要获取生产用的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二要不断提高生产的技术水平。企业作为生产者要以商品效用作为生产选择的主要依据,即使生产某种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劳动时间,如果商品的使用价值不能得到承认,企业也不能生产。效用是商品生产中企业决策的首要因素,其次才是劳动时间问题。 三、不同价值论下企业在商品生产中的选择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商品具有二因素,商品的首要条件是使用价值能得到购买者的承认,“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商品能够交换必须具有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即要以使用价值或效用被接受为前提。所以在考察商品的价值时,马克思是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当商品具有了被承认的使用价值后,对生产者—企业来说就是要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内生产商品,从而获得正常的利润或超额剩余价值。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尽地论及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影响因素,论述了相对剩余价值与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然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主要是抽象地分析商品价值,揭示价值原理及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对企业的具体竞争过程没有深入分析。

效用价值论认为,产品具有差异化,不同产品对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存在差异性,所以同类的不同产品的价格不同。现实的生产者具有较大的差别,各种产品的效用不同,竞争格局也不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对具有相同的使用价值或效用评价的商品而言的,然而,由于不同产品的效用不同,所以差异化的个别产品的生产时间不参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形成过程,对每个企业来说,生产能被市场接受,或具有垄断性、差异化的产品就成为竞争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对不同的企业来说,竞争的主要方式不仅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上,而且还要集中在商品的效用上,这样才可以具有垄断优势。

现代企业的竞争过程实质上就是劳动价值论或效用理论在生产中的应用,也就是说,企业的竞争要么是劳动时间—价值的竞争,要么是产品性能—效用的竞争。产品价值的竞争主要体现在技术改进或设备更新中的生产效率的提高;而效用的竞争主要是产品生产所用的自然物介质和技术改进或新工艺下的使用价值的提高。通过产品生产所用的自然物介质垄断可以排除另一企业生产该使用价值的可能性,技术垄断也具有相同的效果。而从社会的发展看,价值竞争的空间越来越小,而且由于机器设备与生产管理的相似化,企业间的劳动效率差别不会太大,造成企业差距的主要因素是产品的差异化。差异化产品的使用价值区别大,从而形成了各企业竟争优势的区别。不过,对于生产各种不同产品的企业来说,产品在市场上的接受度成为影响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产品的对象化使企业的风险得到了一定的控制。

四、现代科技水平下产品的对象化过程

马克思在研究商品时指出,对商品生产者而言,商品价值的实现需要一个“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就是商品的社会化过程。商品的社会化就是其使用价值与价值得到社会的承认,具体表现为商品在市场的出清。在马克思所研究的社会,商品社会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为众多的生产者往往根据自己的判断来确定产量,供求必然存在不平衡;此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需要经过市场的检验来最终确定。在这个过程中,有竞争力的企业才能生存,所以只要生产能力过剩,社会化失败的风险就存在,而且很大,相应地商品社会化的难度也大。

现代社会已经由产品短缺过渡到产品丰裕,生产能力过剩是一个突出的现象。销售成为企业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企业为了降低不能实现“惊险的跳跃”的风险,需要在生产前就确定买家,从而提前实现“惊险的跳跃”。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商品的生产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对其价值的实现进行“预定”,从而使劳动产品直接对象化为商品。商品的销售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特征,这种特征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前提,主要表现为生产者可以在商品生产前就把商品“销售”出去,从而使“惊险的跳跃”不再惊险。这时,商品生产直接成为社会化的过程,产品是为已经确定的购买者而生产的,产品已经成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确定性对象物,这一过程就是产品的对象化过程。产品的对象化过程就是产品不是生产后接受市场的检验,而是在生产前就直接与购买者联结,提前实现产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产品对象化由多种因素推动:首先,信息技术促成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交流;其次,现代社会由于科技发展速度加快,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产品的生产风险更高,厂商为了降低风险,加快了产品的对象化过程。产品的对象化过程表现为两方面的对象化,即使用价值的对象化与价值的对象化。

商品生产过程就是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而使用价值能否被消费者承认在传统社会需要经过市场的检验,但现代社会,人们借助信息技术的帮助,生产者与消费者实现了直接对接,产品按照消费者的需要进行设计制造,产品对象化成为现代经济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商品的生产按照需求设计,商品的个性化订单成为生产营销的重要内容,使用价值能够直接被购买者接受。在生产之前,生产者与消费者(或购买者)已经通过多种形式接触以确定使用价值,这就是商品预社会化的过程,它取代了生产后的社会化。商品生产成为生产者与消费者共同的对象物而进行,不再单纯是生产者的对象物,这就是使用价值的对象化。

产品对象化的另一表现为价值的对象化。马克思指出,个别商品的劳动时间不能作为价值的决定标准,而要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价值的衡量标准是以商品不存在差异性为前提的,但现代社会的商品生产与传统社会商品生产存在较大的区别,消费者的个性化所导致的产品个性化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竞争的主要方式。由于产品存在较大的区别,不同产品不存在相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象化的商品都是差异化的产品,产品在对象化过程中,使用价值得到承认,商品的价格也已得到确定,这就意味着商品的价值也得到了确认。对象化商品的价值的确定只能以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为标准,商品的单个劳动时间直接成为社会劳动时间。

产品对象化以后,企业的风险相应降低了。企业为了降低风险,需要在产品生产之前就确定产品价值的实现,确信使用价值被接受,也即产品对象化;产品对象化后,产品特殊的使用价值成为其与其他产品相区别的特征,其个别劳动时间由于其独特性无法与其他商品相比而不参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决定过程。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生存已不是把个别劳动时间控制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内,竞争已不再是缩短个别劳动时间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而是从使用价值的角度进行竞争,只要使用价值得到承认,产品的价值就以个别劳动时间为标准。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能成为社会劳动时间标准的另一种情况是垄断。在垄断条件下,由于其他企业不能生产,个别产品的劳动时间就成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对于企业来说,通过产品对象化可以使个别产品的劳动时间成为价值的决定标准,企业可以避免激烈的竞争。

五、商品对象化下的企业创新型竞争

传统的商品是生产之后才接受社会化过程,对象化的特征就是商品在生产之前就实现了社会化。产品实现对象化的条件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信息沟通,借助EDI技术实现生产者与购买者的交流,双方互动改进产品;二是垄断。在垄断条件下,产品具有独特性,市场不存在同质竞争,产品作为消费者的对象物生产。传统的垄断主要是对生产要素的独占,而现代垄断则不同。由于要素的流动性已远远高于过去,如何对要素重新进行组合生产新产品成为垄断的主要形式,也就是说,技术创新成为垄断的主要手段,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体现为整合式竞争力。

在产品对象化条件下,企业的竞争也不同于马克思所研究的竞争。在马克思所生活的时代,科技水平不高,产品的差异化生产条件还不具备,产品具有较大的同质性,竞争的主要手段还只是把个别劳动时间控制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内,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现代社会的技术发展促进了企业竞争方式的多样化。首先,信息技术的发展把供应商与中间商、消费者连接为一个整体,产业价值链更加完善,三方实现信息共享,合作改进产品的性能,使产品的使用价值更能被消费者所接受。由于产品的独特性,其使用价值与价值不存在可比性,个别化产品通过对象化成为社会化产品。为了结成信息联结的利益共同体,企业之间就要建立战略联盟,战略联盟成为企业竞争的主要方式。这种战略联盟与传统的分散竞争相比,可以提高对资源的整合程度、对市场的快速调整,并实现1+1>2的集合效应。现实经济过程中的垂直一体化、电子商务等就是建立战略联盟的实现形式。

第9篇

关键词:产业链 知识转移 技术创新

创新是企业竞争优势形成的重要源泉。然而,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单一企业不可能具备创新所需的全部能力[2](Powell, Koput and Smith-Doerr,1996),尤其当处于技术发展非常迅速的产业时,企业若仅依靠自身现有能力,其竞争优势将难以保持[3](Shan and Song,1997)。Levinthal和March(1993)的研究表明,外部知识(External Knowledge)可以帮助企业跳出“技术陷阱”[1],这类知识尤其对处在动态和复杂技术环境中的企业必不可少。目前,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表明,超越企业组织和技术边界的外部知识对创新是有益的[4][5][6](Rosenkopf and Nerkar,2001;Henderson and Cockburn,1994;Von Hippel,1994)。这些研究都说明企业若想进行创新,必须寻求外部知识资源。企业间的知识转移是企业获取外部知识资源的途径之一,本论文就旨在研究基于产业链中企业间的知识转移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即产业链中的企业间知识转移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问题。

1.产业链与产业链中的知识转移

1.1产业链中企业的特点

产业链是建立在波特价值链基础上的,其中各企业通过信息流、物质流、资金流和知识流相互依存和制约,任一企业的变化都会对产业链中价值的传递和递增过程产生重要影响。上游企业通常被认为是产业技术创新的发源地、标准规范的创建者,引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中游企业是技术创新的追随者、产品服务的提供者,促进产业链的发展;而下游企业则是技术创新的应用者、产品服务的配套者,对产业链的发展起辅助作用[7]。表1给出了产业链中上、中、下游企业之间的差异。

1.2产业链中的知识转移

1994年Nonaka提出了著名的知识螺旋(SECI)模型: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化(Externalization)、整合(Combination)和内化(Internalization),这是个体知识向组织知识转移的四个阶段。此后,随着分工的演进和市场竞争的深化,知识转移由企业内部扩展到企业之间,并且在产业链层面上发生。

刘刚(2005)基于SECI模型建立了产业链的双SECI模型――上中游和中下游构成的两个SECI结构,它们相互依存和影响:上游企业通过知识转移带动中游企业不断发展,并将上游的知识传递给下游;下游企业则是上、中游企业知识的接受者,本身很少有知识创新活动,主要进行新知识的传播与扩散[7]。韩菁等(2007)对中国电信产业上、下游中的两个企业――华为公司与中国电信之间知识转移的案例进行分析,为产业链中的企业间如何实现知识的转移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

从总体上看,产业链中的知识转移是一个SECI的双循环结构,以中游企业的知识“整合”为纽带连接。这既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并构建战略联盟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产业链中知识资源价值的重要途径。

2.产业链知识转移过程中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

产业链中不同位置的企业其知识属性与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差异,在与上游企业的合作过程中转移的知识也大不相同(如图1示),因此企业应该围绕自己的比较优势选择创新能力的提升途径。

2.1生产下游端的初级加工与装配企业

大多数下游企业由于能力、资金等方面的限制,侧重于对上游企业传递下来的言传性知识与已有技术进行模仿、学习和应用。若下游企业仅基于简单加工和装配这一合作层次,知识转移将只限于物理系统,且内容仅为简单的操作和维修技能这种可编码化的显性知识。由于上下游合作双方能力差距过大,缺乏共有的知识和经验,下游企业吸收能力较低且存在多层中游企业,知识转移的效率和效果并不显著。因此,上游企业对下游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作用并不大。

2.2产品或零部件的标准化生产(OEM)企业

若下游企业具备一定的生产能力,可以进行产品或零部件的标准生产(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合作时,知识转移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生产技术层面。在为上游企业生产标准化产品或零部件时,上游企业往往会对制造商企业进行一定的技术转让与培训,但这种技术一般是通用性和标准化的。另一方面,上游企业严格的质量和成本控制间接提升了下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这可以说是管理系统和价值观念的间接转移。此外,通过长时间的合作,下游企业还能从上游学习到整合产业链中上下游分工关系的能力,有助于促进与产业内相关企业的联系,发展生产投入品的稳定来源。

与上一层次相比,在该层次的合作中,下游制造商可以与上游企业直接交流,减少了知识转移过程中的许多“噪音”,加上该层企业本身知识水平的显著提高,知识转移效果较前有显著提高,并且能培养下游企业的仿制能力,但对提升其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仍然不大。

在现代产业链经济中,要想与上游企业保持更紧密的合作,还要求企业能够以不同的方式重组价值活动,做到仿制能力的“质”的提高,以寻求与上游企业更进一层的合作。

2.3产品或零部件的再设计(ODM)企业

与OEM只经营制造业务的简单外包与代工形式不同,ODM(Own Design & Manufacturing)经营制造和产品设计两个环节的代工业务。

制造商企业要与上游企业保持紧密与稳定的业务联系,必须在成本、品质和速度上优于产业中的竞争对手,同时还要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和市场控制能力。当制造商企业在OEM的基础上积累了较强的生产能力时,可以通过与当地的研发机构或高等院校保持密切联系,与上游企业进行价值链中端的合作,即针对某一特定市场产品或零部件进行适应性开发与设计,实现OEM到ODM的升级。

基于这一层次的合作,知识转移开始出现双向流动,但由于制造商企业在技术诀窍和基础技术上还依赖于上游企业,这种双向流动也还是以上游向下游转移为主,主要包括产品设计技术和质量、成本管理等方面的管理知识。而下游向上游转移的知识主要是长久积累下来的应用性知识。下游企业在消化吸收上游传递的新技术后,将其与旧技术整合,生成新的技术体系。根据市场需求,企业将改进的技术和工艺用于对原有产品功能改进或扩展,或者生产出适应不同细分市场的产品,甚至向市场提供全新的产品,以创造更多的附加价值。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实现了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

2.4合作创新(OBM)企业

OBM(Own Brand-name Manufacturing)是面向消费者经营从产品研发与设计、制造、营销与分配及售后服务四个完整环节的自主品牌制造商。企业在技术、管理与营销方面都有很大提高,并具备了一定的研发能力。这种OBM企业可以与上游进行广泛的研发合作,或建立平等意义上的技术联盟,分享核心技术和信息,共同创新。这意味着它已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与上游企业在产业内分工也达到了协作和竞争的关系,可以从产业链关系逐渐向企业战略联盟发展。

OBM企业与上游企业在这一层的合作重在新技术的掌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而,企业需要建立更广泛、更密切的知识网络以获取和使用充分的信息、知识和资源,并摆脱长期形成而现在不再使用的知识范式。

3.案例研究:以联想为例

1984年联想集团成立。今天,联想集团已是全球第三大PC厂商。笔者期望通过对该案例的研究,揭示出企业如何通过产业链中的知识转移实现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3.1联想集团的发展历程

3.1.1“贸”(1984年~1990年)

1984年11月,联想集团正式成立,通过计算机服务和国外电脑品牌积累原始资本。在该过程中联想跟踪和掌握了业界最新技术,学习了国外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生产、营销理念,逐渐锻炼和培养了自己的队伍。1988年香港联想科技有限公司成立,迈出生产制造的第一步。它成功开发出联想汉卡,使公司步入流通领域。

3.1.2“工”(1991年~2000年)

基于前一阶段积累的资金与管理经验,在获得生产许可证后,联想开始了自己品牌的计算机生产制造(主要基于产品技术)。1999年,它获得了中国地区第一位的市场占有率,亚太地区也位列第一。

3.1.3“技”(2000年~2005年)

2000年,联想集团成功拆分,并加大研发投入,大力发展核心技术,且大举进入信息服务领域,以互联网为核心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产品和服务。

3.1.4世界领先(2005年至今)

2005年3月9日联想成功收购IBM公司PC业务,成为了全球第三大PC厂商,年生产电脑1400万台,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销售额达到130亿美元。

3.2联想不同阶段的技术创新机制

纵观联想的发展历程,它走的是一条“贸工技”的道路,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建立企业的管理和营销基础,为技术创新的实现做好了准备工作。在此基础上,联想提出了“依托市场发展产品技术,逐步发展核心技术”的技术创新途径。其实现创新的具体步骤为:

3.2.1奠定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基础。在创始初期,联想处于产业链的最底端,仅靠提供计算机服务和销售参与到产业链中。它通过活动积累了大量的国外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与营销知识。

3.2.2依托中国市场,依靠其市场和销售能力、企业管理能力,推出自有品牌产品,并借此发展产品技术。主要的工作步骤有:①OEM产品,作为切入产品技术的基础;②在自有品牌产品基础上,发展其自有产品技术;③合作开发,特别是与国外芯片公司合作以获得产品开发能力;④独立开发,在该过程中联想以各种投资的手段迅速获得产品技术。

3.2.3在建立自有品牌产品系列的同时,通过联想研究院大力发展核心技术,提高其在产品中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利润率。

联想在开展电脑业务的初期并没有很高的技术创新能力,然而它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成长起来,从先进技术的使用者,过渡到促进者,最后到创造者,甚至到现在成为产业标准的制定者。

4.结论

产业链中处于不同位置的企业相互依存和制约,这使基于产业链的知识转移状况不同与其他组织间的知识转移,因而这种知识转移带给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因此,产业链中的各类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战略地位与竞争优势选择合适的技术创新机制,提高创新能力。联想集团正是由于产业链中知识转移的作用,才逐渐由产业链的最底端发展成为上游企业引领产业发展。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企业最有价值的战略性资源,探讨企业如何通过企业间的知识转移获取外部知识并进行技术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产业链作为一种新的产业经济研究视角,近年来已经受到众多学者的高度关注。因此,本文将两者结合,基于产业链中企业间的知识转移进行研究,探讨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期望带来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Levinthal,March. The Myopia of Learning[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3,Special Issue 14: 95-112

[2] Powell WW,Koput KW, Smith-Doerr L. Interorganizational Collaboration and the Locus of Innovation: Networks of Learning in Biotechnology[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6,41:116-145

[3] Shan W, Song J.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he Sourcing of Technological Advantage: Evidence from the Biotechnology Industry[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97,28: 267-284

[4] Rosenkopf L, Nerkar A. Beyond Local Search: Boundary-spanning, Exploration, and Impact in the Optical Disk Industr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22(4):287-306

[5]Henderson RM, Cockburn IM. Measuring competence? Exploring firm effects in pharmaceutical research[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4, Special Issue 15: 63-84

[6]Von Hippel E.‘Sticky information’ and the locus of problem solving: implications for innovation[J]. Management Science, 1994,40: 429-439

[7] 刘刚.基于产业链的知识转移与创新结构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11

[8] 韩菁,贾建锋,陈希.产业链中的知识转移研究:以电信产业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5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