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4:53:57
导语:在科学实验教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1实验内容陈旧。由于受计划课时、经费条件等因素限制,目前细胞生物学实验项目多为传统验证性的,如光学显微镜的构造与使用、细胞凝集反应等内容。以上实验内容和遗传实验重复。1.2学生缺乏主动性。现行的实验教学模式是以验证理论为主,实验方式简单枯燥。一般实验不要求学生查阅文献、分析资料,也不要求学生设计详细的实验步骤,这样的实验教学模式很少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培养师范类院校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1.3考核内容不完善。由于细胞生物学实验课是考察课,独立于理论课考核,考查内容主要以出勤、卫生、实验报告为主,教师主观性较大,缺乏一定的量化标准,较难反应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而影响了学生学习动力。
2.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增加实验教学学时
为了保证实验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提高实验教学改革的成效,需要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设。首先要建立开放实验室,将分子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和遗传学实验室整合为现代生物学实验室。从而优化了实验室的资源共享;其次增加教学实验经费,改善教学条件。
3.优化实验内容,构建实验教学新体系
3.1科学设置实验内容。在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调整课程内容。调整的原则:一合并技术单一、重复性的实验。如观察细胞形态结构、线粒体和液泡系的超活染色与观察、人类X染色体的观察等实验,可将这些单项实验组合为系统综合性实验。3.2建立“三性”实验教学模式。传统的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多为验证性试验,为进一步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增强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数据处理及查阅资料能力和实践能力,所以制定了以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为中心实验的“三性”教学内容。验证性实验是通过验证某些已有结论使学生掌握某些探索自然事物的方法;综合性实验是运用本课程或与本课程相关的多种课程知识,对学生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性实验。
4.结语
为使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上一个新台阶,拥有符合实际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新形势下实验教学水平的发展,所以进行细胞实验教学的改革是迫在眉睫的任务。通过优化实验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借助辅助教学手段等,让细胞实验课摆脱传统模式,最大限度地增强师范类学生的自主性与参与性,以利于培养具有一定创新潜能和动手能力的综合应用型人才。
作者:马勇 陈秀莉 图雅 单位:包头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翟中和.细胞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实效性途径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余文森教授从专业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问题,他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余教授还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重要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转变传统的师生观念,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是前提
传统的师生观仍然根深蒂固——教师评价学生、掌握学生的“生杀大权”、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很少或者干脆不考虑学生的想法,教师居于绝对支配地位。这就形成了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记笔记的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极大地减少了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和制约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事实上,教师不是万能的,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的机器,他们作为个体都存在自己的个性。这正如卢梭所说:“大自然塑造了我之后,就把模型打碎了,所以我正是这世界上第一个‘我’,也是最后一个‘我’。”尊重学生的个性、实现师生的平等交流,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这就需要教师摒弃“唯我独尊”的传统观念,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育人环境,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踊跃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二、科学合理地设计、组织教学是关键
(一).全面准确地理解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历史新课程标准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历史教师专业活动的核心和准绳,能完成教学目标是判断历史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传统课堂教学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的获得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忽视了对学生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育人目标,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窒息”的人。课堂教学因此丧失了实效。新课标确定的三维目标,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教师教学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并没有理解这个教育理念真正的含义。现实的历史教学中出现了两种“极端”的教学设计:一部分老师还是在穿新鞋走老路,他们关注的依然还是“知识与能力”,而对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得不够;而另一部分老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特别重视三维目标中的后两项,对“知识与能力”目标却不敢深化,似乎夯实了基础、强调了知识就不符合新课程的理念,重视能力就会落入传统教学的俗套。从而使历史课堂教学变得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表演和作秀。这不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和新课程的宗旨;不利于历史教育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和思考能力的公民。
事实上,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统一体。所以不但不排斥或贬低知识本身,恰恰相反,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更多的知识,锻炼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思考的方法。我们必须认识到,知识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基础,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很重要的。它是学生发展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坚强基石。因此,准确全面地理解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
(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对感知、注意具有指向性,它可以使人不知不觉地去观察、研究某种事物。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一个人乐于学习新知、探求未知、掌握某项技能的巨大动力,教师在教学设计和组织课堂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何启发诱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巨大的潜能挖掘出来,成为影响历史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因素。
1.巧设导入语
传统历史教学不是很重视新课的导入,这使得学生严重缺乏学习新课的兴趣,大大降低了教学的实效。导入新课是一门教学技巧,方法多种多样,有的可单独使用,有的可揉合着用。我们应当依据不同的教学对像,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导入方法。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导入,都应当遵循一个原则,即学生听得懂,感兴趣。由此可见同一教材内容的导入设计应紧扣主题,立足于“了解”课文及与课文有密切关系的社会现象等。不要一开始就抛出类似探究题式的难度的问题,而应由浅入深,铺垫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气氛和能引起学生关注的问题和现象的导入法为佳。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的《“百家争鸣”和儒家形成》一课时,我考虑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阶段,对后来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我是这么导入的:中国自1840年后一百多年遭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在武器上的落后是一个客观原因,但这并不是必然导致中国受辱的根本原因,那么究竟与中国人长期以来形成的民族性格是否也有某种关系呢?还有我们平常提到的“中庸之道”,“仁”和“尊老爱幼”的观念是怎样形成的呢?学习了这一课后,你将能从源头上了解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和解读历史
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之一是过去性;同时历史又是具体的,有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人物的语言、思想、特定的心理活动,有遗址、遗物等,可见历史是生动、形象、具体的,其情景性强,但由于教材的简约性,使本来引人入胜的史实大为失色。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去创设情境,相应的情境氛围会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轻松愉快地接受和较好地理解知识信息。在学习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时,我就剪辑了央视一套播放的六集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给学生看。有很多学生在下课后和我交流时谈到他们看得很投入,对于我们学习的内容印象深刻,理解也更加透彻。
在条件比较艰苦的地方多媒体的运用会受到制约,这时最大限度地利用课本、地图册、练习册等资源,如插图、地图可增强直观性。历史插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提供了直观的、确切的地域空间图像,表达了文字难以表达的效果。与课文配合,相辅相成,是历史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形象生动的插图,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也容易接受。教师可教授学生看图的方法和技巧,并引导去观察分析,通过这些感性的画面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一种积极的注意倾向,并激发起热烈持久的情绪。
(三).围绕教学目标,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史学理论知识,使学生能熟练运用形成正确的认知。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能,远胜于掌握一些现存的结论。基于此,教师教学的着力点已不再是教“书”(传授知识),而是教“学”(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指导学生学懂、学会,直到会学,使学生“不待教师多讲而自能读书”,达到“多数问题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在方法上加以引导。在历史理论方面要教会学生深刻领会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并能用之分析和解决问题。比如这些历史理论、方法对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必不可少的:一切历史发展都有偶然性和必然性,必然性处于支配地位;历史事件的性质由本质决定并通过现象表现出来,分析历史事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评价人和事时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地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对经济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战争是政治的延续;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只能顺应而不能改变历史发展趋势,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杰出人物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学法指导的有机渗透,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要培养学生养成预习、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学生的预习情况可以确定哪些知识要讲、怎么讲。教师讲解的重点应在于学习目标中要求理解和应用的内容,着力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概括要点、提炼观点、澄清疑点、分析易混易错点、落实考点。精讲基本的框架线索、系统的历史知识、重要的历史概念、基本的史学理论和分析比较问题的方法。多角度分析问题,点拨历史思维。
3.教师要设计一些针对教学内容具有启发性并带有梯次性的问题,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通过提问让学生作答。如果学生回答的答案和问题设计时老师自己的答案不一样时,教师要让学生讲一下他的思路,从而判断学生的答案是否有道理,切不可盲目批判。如果学生的思路是错误的,可以通过学生的分析找到错误的根源以便及时加以引导。
三、优化反馈信息,重视教学反思是辅助
教学活动是师生间有计划有目的的互动活动。为了更加有效的实施教学方案、组织好教学就必须优化信息的反馈,它能使教师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生对教师教学的一些看法,使教师能及时有效地调整、控制教学。因此,要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优化信息反馈。教师对信息的反馈要坚持及时、多面的原则。教师必须经常性的通过上课提问、做一定量的作业来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这样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哪些地方是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对调整下节课的教学内容大有益处。同时,由于每个学生具有不同的基础、阅历等,所以一两个人的反馈信息不能代表整个班级的真实情况,教师必须从多数人的相类似问题中提炼出一些具有共性的信息加以研究,做到有的放矢。
教学反思对于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实效性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反思”一词,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教育界被广泛使用,反思性教学和反思型教师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当代美国社会学家斯甘甚至直接把教师定义为“反思从业者”。教学反思是指教师把自己的职业生活作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及由此产生的教学效果进行审视和剖析并通过自我学习及教师之间的合作讨论,探求改进自己教学行为的途径和方法。它有利于教师更加全面地把握教材;有利于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有利于改进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综上所述,要实现其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以上几个方面一定要勤下苦功。为了更好的贯彻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广大历史教学工作者任重而道远。为此,我们必须走进新课程,要深入学习,领会其精髓,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新世纪教师素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视点》中国教育新闻网
1.在教学理念上,学校普遍比较重视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
而不够重视数学实验课程在拓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学校往往把数学实验课程看作是次要课程或理论课程的练习版,而忽略了其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更谈不上制定其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总体目标和要求,所以数学实验课程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得不到充分体现。
2.在教学内容上,主要以基础实验、验证性实验为重点,对探究性实验、应用性实验以及拓展性实验的学习课时少
普遍强调对程序语言、程序内容、程序步骤的细节性描述,很少有程序思想、程序设计思路等内容。
3.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针对基础实验、验证性实验,学生普遍在教师示范下进行数学实验,或者根据教材自我练习。
学生练习过程中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往往直接传授解决办法,而缺乏引导,这样,数学实验课程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和效果就无法体现。另外,数学实验教学中缺乏教与学的自由度,过分强调教学要求的统一性,忽略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制约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表现,一些学生的创新设想很难实现。
二、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数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
1.改革教学内容。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而创新是学生对知识深度和广度的进一步拓展,兴趣与创新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因此,在国家号召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训练的大环境下,我们在讲授基础实验、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应让学生重点学习探究性实验、应用性实验以及拓展性实验,即在讲授程序语言、程序内容、程序步骤的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程序思想、程序设计思路等内容的引导。我国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形式主要有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大学生自主申请的研究项目三种。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需要把数学实验课程与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紧密结合。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引入探究性实验,把数学建模竞赛赛题引入应用性实验,把教师的科研项目引入拓展性实验,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开放、探究、合作式的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2.改革教学方法。
在数学实验课程的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兴趣和个体差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除去基础实验、验证性实验以外,学生可以充分展现自我,分组讨论,讨论对象自由结合,讨论时间自由选择,课下可以延续课堂的讨论。在课堂上,要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不同类型的实验。对于应用性实验,我们结合数学建模课程,从中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亲身体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模型的魅力。对于探究性实验,我们结合已有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教师从中提出问题,学生大胆猜想,教师引导学生朝着预先设计的方向提出实验方案,预测可能的结果,然后学生进行数学实验,验证猜想,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理解数学、获得知识。对于拓展性实验,我们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提高学生创新研究的层次和水平。教师从科研项目中提出问题,学生收集处理和分析数据,设计多个实验方案,进行数学实验,最后找出正确的实验方案或者最优的实验方案,得出结论。这种模式重点不再是获得正确的结论,而是对过程和结论的探索和创造,学生以一种发现数学问题的方式进行发现式学习。数学实验课程不但为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科研创新活动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而且让学生初步认识了各种形式的科研创新活动,感受到了它们的魅力,激发了学生对科研创新活动的兴趣以及积极性,形成了一种科研创新与能力提高的良性循环,使学生逐步成长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近两年,我校理学院每年近90%以上的二年级学生踊跃报名参加了校级数学建模竞赛,选拨出的优秀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其中国家奖的获奖率以及总体获奖率在逐年上升并连续创历史新高。每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申报数量也在逐年上升,并且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及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获批项数也在逐年上升。另外,部分学生会积极主动参与本科生导师的科研项目研究,在更高层次上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以及与他人分工合作能力等,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3.扩展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空间。
关键词:古代文学;研究式;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这一课程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长期以来,国内大多数高校的教学主要还是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在教学理念上偏重于知识的传授,教学方法上以教师讲授为主,考核方式上以检测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单一闭卷考试为主。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规格与要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明显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模式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自2008年以来,怀化学院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针对传统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弊端,开展了题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研究式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的探索”的教学改革,探索出了一种“学生主体、能力本位、问题中心、课堂内外联动、突出实践”的全新教学模式。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围绕问题开展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课堂内外的联动效果。经过四年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学生的学习效率及综合能力素质均得到明显提高。现就本课题的理论研究及教学实践作一阐述。
一、研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研究式教学,又称探究式、发现式教学。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核心,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究,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及事物的内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与认识。最早提出在教学中使用探究方法的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的约翰•杜威(1859-1952),他提出,现代科学的发展表明,知识不是某种孤立的自我完善的东西,而是在生命的维持与进化中不断发展的东西,因此,知识的获得不是个体“旁观”的过程,而是“探究”的过程。“探究”是主体在某种不确定的情境中的积极反应,知识是个体主动探索的结果。除了约翰•杜威外,西方还有许多学者也从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角度分析研究型教学及学习,如布鲁纳的认知心理理论、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威特罗克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布鲁纳认知心理理论,在教学方法上主张发现法。认为仅仅传递教材内容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发现式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一是创设问题情境,发现或提出问题;二是针对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三是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假设;四是根据实验结果,得出最后结论。布鲁纳的发现式教学,实质上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重新组织或转换人类已经发现的知识,并获得新的领悟的过程。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认为每个人生来就有学习的动机,并能确定自己学习的需要,而天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性发展的条件是“自由”。这种“自由”是指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探索和发现,能够对一切现存结论进行质疑,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发展的方向,而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教师只是“学习的促进者”“方便学习的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从皮亚杰有关结构的观点发展而来的,其主要观点有四:第一,知识建构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自己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外部信息的意义并不是由信息本身决定的,而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间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第二,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第三,注重学习过程。在建构主义学习模式下,学习被视为一个动态过程,即通过学习者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实现同化和顺应,来逐步建构有关外部世界知识的内部图式,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以转换和发展。这种学习模式把研究性学习分为三个阶段:冲突阶段、建构阶段和应用阶段。在冲突阶段,教师要积极地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则积极地搜索原有的认知结构,为认知结构的转换奠定基础。在建构阶段,由于冲突引发学生的研究和探索心态,学生对冲突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推理,借助有效的学习和思维策略解决冲突,实现冲突过程的同化和顺应。应用阶段,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和完善新的认知结构,顺利实现迁移。第四,强调合作与协商会话。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注的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二、古代文学教学新模式的主要内容
经过四年的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我们建构了一种学生主体、能力本位、问题中心、课堂内外联动、突出实践的研究式教学模式。探索出了一种符合学生实际、提高学生古代文学素质和专业综合能力的研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理念上突出了学生主体,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目的上着眼于学生的能力素质的提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围绕问题来开展教学活动。在考评中,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外辅导也重在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围绕着问题教学,我们一方面调整优化了教学内容,对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系统梳理,将知识点分解为以单一知识点为主的问题、以综合分析为主的问题、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的问题等,然后根据问题的性质特点确立学生自学、课堂讨论、教师讲解的方案,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环节,突破了传统满堂灌式的单一讲授方式,采用讨论式、报告式、解答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围绕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开展教学活动;在考评环节上,制定了以检测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为中心的考核标准,建立了一套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机制。在课外学习辅导上,建立了学生自学、导师制、专业校园文化活动三位一体的学生课外学习辅导模式。
1.修订教学大纲,调整教学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涉及到上下几千年的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时间跨度大,内容十分繁富,一般的文学史家均采用的是编年体式的编写方法。在编写的过程中,虽然均有所取舍,有所侧重,但是因为内容容量太大,即便再精简的古代文学史也是卷帙浩大的大部头。而要在260余课时的时间里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确不容易。因此,课题组根据学生的实际,对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将教材内容分解为以单一知识点的问题,以综合分析为主的问题,以及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的性质特点确立学生自学、课堂讨论、教师讲解的方案,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以唐代文学中“杜甫”一章的教学为例,关于杜甫的生平行实的知识,基本上是已经专家学者考据定论的,这些内容没有太大的变化,可以确定为单一知识点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教师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再花时间讲解,可布置学生在课外预习。而关于杜甫的思想与创作风格之间的关系以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则属于综合分析类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而一些目前学界尚有争论且没有定论的问题则属于培养学生创新性能力的问题,如《长恨歌》的主题等问题,对于这类问题,可以发动学生去认真思考,广泛收集资料,在此基础上,撰写出具有独立的研究性报告,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召开课堂报告会。通过以问题为中心来优化教材内容,教师的教学目的更加明确,哪些问题应该精讲,哪些问题应该略讲,哪些问题应该交给学生来解决,哪些问题应该由教师来引导,均了然一心。如此一改革,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建立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课题组紧紧围绕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突破了传统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探索出了讨论式、报告式、解答式的课堂教学方法。讨论式就是将传统“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后练习”几个环节改成了“课前准备—课堂讨论—教师总结”的课堂结构,学生可以随机发言,互相启发思维;报告式主要是针对“以培养创新性能力”的问题,由教师布置论题,发动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撰写出论文或报告,学生在课堂上以报告的形式交流,学生或教师加以点评;解答式就是要求学生在课前主动提出问题,教师在课堂上选择重点问题作深入解答。如一位教师在讲授枚乘的《七发》时,设计了两个综合分析的思考题:(1)楚太子病有何症状?根源是什么?在我们这个时代人们的身上是否有楚太子病?症状是什么?有何危害?(2)从屈原的《招魂》到枚乘的《七发》,到汉乐府及唐诗、宋词中的飞蓬、浮萍、游魂,再到《红楼梦》中的富贵闲人和鲁迅笔下的畸零人、零余人,这一系列文学形象之间有什么内在的关联和相似的本质特征?这两个问题属于综合分析性质的问题,它的特点在于将文学作品的同类人物紧密地联系起来思考,既紧扣课堂教学的内容,又不拘泥课堂教学的内容,上下沟通,前后映照,给学生留下了广阔思考的空间。学生对这一问题颇感兴趣,讨论很热烈,起到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建立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多元化测评体系
我们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心智理论为基础,初步建构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古代文学课程考核机制:一是建立“知识+能力”的考核目标。在期末考试中,调整试卷结构,增大分析实际问题的内容和专业综合能力考核的比例;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将学生课外的课程活动项目一并纳入课程平时成绩,如将学生在古典诗文吟诵比赛、古典文学名著读书报告会、学生研究性课题、发表相关学术论文或作品鉴赏文章等方面的表现都纳入课程平时成绩。二是建立多样化的考核方式。调整了期末闭卷考试与平时成绩的比例,将期末考试成绩降低到50%,平时成绩提高到50%,做到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核并重,并建立和落实由闭卷考试、课程作业、课堂表现、默写背诵、课外活动项目等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式。合理设计《平时成绩登记表》,将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和课外活动项目进行如实记录,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平时成绩登记表》分“课堂表现”“上课出勤”“课程作业”“默写背诵”“课外活动项目”“其他”等栏目,基本涵盖了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各方面内容。平时成绩的构成,教师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变化,如课堂表现,有的教师根据上课回答问题、与教师互动情况给分,有的教师还专门设计了课堂回答问题登记表、学生学术报告登记表,对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如实记录。课程作业,有的是专题小论文,有的是古文翻译、有的是课堂问题提纲,有的多者兼有。还有一种做法是将古诗文默写从期末考试中独立出来,进行强化,每学期快结束时各任课老师都要组织一次全班的默写,将其记入平时成绩。课外活动项目主要登记学生在课外自学与专业活动中的表现,如文学名著读书活动获奖、公开发表古典诗词、古典诗文吟诵活动获奖等体现古代文学综合能力的项目,将其作为平时成绩的权重分数综合考虑。
4.建立了学生自学、导师制、校园文化活动三位
一体的课外辅导学习模式学生课外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既是研究性教学的补充,也是研究性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这一环节基本上处于自然无序状态,学生的学习效果完全依靠学生的自觉性。而在研究式教学模式中,则通过有明确指向性的自学及教师辅导来规范这一重要的环节,构建了学生自学、导师制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三位一体的课外辅导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课外学习的自然无序状态。从学生的自学角度上说,因为我们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前即布置思考题,学生在课堂上需要报告、讨论,并且还将上课的表现与成绩挂钩,这就促使学生不得不在课堂之绕教师布置的问题查阅资料,阅读文献,形成初步的意见,从而规范了学生的课外自学,使学生课外学习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提高了课外学习的效率。导师制目前是许多学校所提倡和采用的一种重要的课外辅导方式,说明这种课堂之外的以小范围为单位的学习辅导方式已经为社会所广泛认同。导师制固然不失为一种可取的课外辅导方式,但是,其效率还在于如何去实施。如果仅仅有其形式,而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或者不能坚持落实,所谓的导师制也只能是有名无实。而我们在构建研究式教学模式时,特别注重导师制的落实,将其作为研究式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不仅有制度、有要求,包括指导学生的人数、研究辅导的方向,开展活动的形式及要求,同时还制定了系统的监督评估方案。课题组的成员们积极性很高,不仅按要求积极落实,而且在辅导的方式上各具特色,成效明显。
如一位教师将文本的阅读与理解作为课外辅导的重点,并选择了其比较熟悉的领域中国古代小说戏曲文本的阅读作为辅导的重点,首先为学生制订了一个比较科学的辅导计划,每个学期研读与讨论两部作品,先花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反复阅读文本,对重点情节以及感受最深的部分做好笔记,然后在此基础上将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罗列出来(仅限于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而其他参考资料以及老师在课堂中曾经涉及到的问题不在此之列)。在学生完成阅读任务,对文本十分熟悉的基础上,由学生提议召开第一次研讨会。研讨会由小组长主持。其基本环节是:首先由教师查看笔记,从学生所摘录的笔记来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然后就文本的细节提出一些问题,检查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如提出一些类似《三国演义》中在潼关弃袍断须的人物是谁,《儒林外史》中是谁主持了“泰伯祠大祭”等相对生僻的问题。然后,学生将梳理出来的问题公布出来,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清理,筛选出一些比较有意义的问题提交大家讨论,学生就这些问题发表意见。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略加点评,然后布置学生将自己的意见撰写成为小论文,在下一次讨论会上宣读交流,教师给出成绩。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提出了许多精辟的问题,如讨论《儒林外史》时,一位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匡超人在大火蔓延、浓烟滚滚之际,情急之间,为什么他首先救的是嫂子而不是父亲?这是一个很耐人寻味的问题,而且在过去也没有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尽管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但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来,一方面说明这位学生读书十分认真细致,同时,也说明对文本的思索是很深刻的。再如,讨论《金瓶梅》时,有一位学生提出,文本中李瓶儿这一形象在嫁给西门庆前,性格很泼辣,也很不守妇道,而嫁给了西门庆后则变成了一个温柔守妇道之人,前后性格差异太大,人物塑造出现了明显的败笔。这一问题提出来后,在小组引起了热烈的讨论,最后形成了明显不同的两种意见,一类认为是败笔,而另一种认为不是败笔,而是成功的塑造,因为作者在描写李瓶儿性格变化时,缴足了铺垫的笔墨。这些讨论很精彩。课外导师学习辅导制使学生受益颇多,对文本的反复阅读与研讨,不仅加深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更使他们培养了一种学习的方法,增强了他们从原始文本、原始文献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比他们从课堂上听教师的讲授印象会深刻得多。
经历了导师制辅导的学生,撰写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几乎是水到渠成之事,根本不用为选题发愁,因为日常的阅读与研讨已经为论文的选题、撰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刚才提到的那位讨论《金瓶梅》的同学,其毕业论文选题是《论明清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败笔描写》,这一选题就是由阅读《金瓶梅》生发出来的,很自然。专业性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是学生课外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主要选择古代诗文吟诵比赛及古代诗文默写比赛两种形式,开展这两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它看似与研究式教学关系不大,实际上是密切相关的。古人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作为一名中文系的学生,对文本的正确把握无疑是最重要的。他们通过不断的吟诵甚至角色的扮演,在投足举手、颦笑的揣摩之间更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这实际上也是一种体验式的研究学习。
三、取得的成效
经过四年的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我们取得的成效是很明显的。第一,教师们加深了对研究式教学方法的认识,增强了以改革促发展的意识。第二,学生对古代文学课程的兴趣明显增强。开展研究式教学以来,学生主动与教师配合,上下互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对古代文学课程的兴趣增强了,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也明显提高了。第三,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专业综合素质明显提升。2008年以来,课题组教师指导学生申报主持了“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共7项,学生发表古代文学论文8篇,有近200人毕业论文选择古代文学课题,其中10篇论文获得怀化学院优秀毕业论文,有26人考取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研究生,以上项目的比例远远高于本专业其他课程。
四、存在的问题
外科学实验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口腔局部麻醉、牙拔除术以及口腔颌面外科基本操作技术等相关内容。实验内容安排应遵循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先安排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最后安排综合性实验。在每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里,教师应将本节需完成的内容先进行充分讲解、示教,将每一个操作进行分解,让学生详知每一个分解动作的正确操作方法、要领及标准,然后让学生反复练习,并及时纠正其不良操作,使其动作在正确规范的基础上达到熟练。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在学到新知识、新技能的同时进一步加深了理解和掌握,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2.更新教学观念,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为适应时代的发展,高等教育应从传统的单纯知识传授、应试教育方式向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教学人员转变我们的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以适应医学模式向“环境、社会、生物、心理和工程”医学模式的转变。在本世纪,教学人员及学生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关注国内外先进知识技术的动态,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才能与社会的进步保持一致。这就要求老师和学生在平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课程中通过变换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会使学生对于学习产生厌倦情绪。因此,实验教学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来调动学生积极性。如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based learning,LBL)、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以病例为基础的学习(case-based learning,CBL)、启发式教学等。这些教学方法各有优势和不足,如何灵活运用这些教学方法,达到预计的教学目的,是众多医学教育者的重要任务。
4.加强实践操作,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过去学生对口腔颌面外科实验课反映比较多的问题就是动手操作机会少。近几年为了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增加学生的操作技能,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在学生进入临床之前即实验课上为他们提供一些比较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手术器械、标本、仿真头模及实验用动物等来模拟临床,尽量给学生提供比较多的动手机会、创造与临床相似的教学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临床技能。例如在讲授口腔局部麻醉时,首先示教让学生在颌骨标本上认识相关的解剖结构,并在仿真头模上模拟注射,再让学生两两分组相互练习,这样学生就能掌握各种口腔局部麻醉的注射方法及注意事项,为进入临床工作奠定了基础。
5.完善实验课考核制度,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考核是对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基本情况的一种检验,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学质量的优劣。因此,我们要规范考核的内容,统一考核的标准,制定考核的模式。从制度上先提高实验课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重视,训练中认真操作,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口腔颌面外科基本操作技术。口腔颌面外科学实验课成绩计入期末理论考试成绩中。考核方法为课堂随机抽考,考试的内容包括口腔颌面外科所有试验内容。
一、研究人员
我院妇产科护理教研室、实训中心、信息中心合作组成研发团队,共同研发实验教学网络平台。研发团队骨干成员7名,高级职称3名,中级3名,初级1名,其中医学信息专业2名,妇产科护理专业3名,实训中心2名。
二、开发内容
实验教学网络平台设置6个模块教学信息(图1)目的是让护生了解妇产科护理学实验室的相关规章制度,熟悉本课程实验教学基本内容和技能要求,并请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针对实验教学大纲要求,结合临床实践需要对妇产科护理常用各项技能进行媒体形式的演示,便于护生模拟学习,开通互动平台在线答疑解惑,并通过在线测试检查效果,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三、效果评价
对我院2014级护理专科学生采用自设问卷了解学生对实验教学网络平台的评价。按照目的抽样法选取对本项目感兴趣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于课后在开放的实验室自助应用网络教学平台后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20份,有效回收率100%。结果见表1。
四、讨论
网络教学平台是基于现代计算机网络的全新学习环境,通过传递数字化教育信息与学习者开展交互式同步和异步的教学活动。与传统教育相比,网络教学平台具有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活动时空不受限、学习交流方便易行的优势【3】。妇产科护理学实验教学网络平台的建立与应用促进了护生实践技能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助于护生更合理地安排实验操作训练和自学实验课内容,可以在普通机房甚至家中进行各种妇产科护理实验技能练习,大大节约了实验教学的人力、物力、财力。并可通过网络平台回放、慢放及分解上课的整个过程,把操作过程微化、细化,有利于护生牢固掌握关键步骤,复习以前没完全掌握的操作技能,达到巩固知识、熟练操作的目的。通过互动平台还可以进行师生间的即时沟通,便于教师及时掌握护生的情况,予以及时在线辅导。以信息化的在线测试考查护生技能的掌握情况,不仅最大限度地减轻了教师的劳动强度,还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做学练”一体。同时,在平台开发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些困难和不足,比如网络教学平台虽然有上述优点,但学生若要完全掌握操作技巧,最终还是需要实体教学来完成。不能完全替代实体实践教学[4]。而网络视频资料、图片等资源存在涉及版权、隐私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妥善解决。另外,为进一步完善该平台我们打算增加高仿真动态虚拟模块,对技术、经费等要求更高。总之,我们将继续努力、积极探索,和同道一起不断推进《妇产科护理学》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实现数字校园、智慧校园。
作者:周良锋 单位:四川护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李丽,马荔.大学化学分析网站的模式分析与设计[J].化工高等教育,2002(2):34-36
[2]刘天穗,陈亿新.基础合成实验教材和教学网站的建设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1,38(2):197-198.
一、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模式现状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通常由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操作程序或环节、实现条件以及教学评价等因素构成。目前多数高校将“会计学毕业论文”作为课程体系中工作技能教育层面中的一门必修课(4学分),与会计专业其他课程相比较,该课程近年来在教学方面的改革显得不足,尤其是缺乏合理的教学模式,教学环节随意性较大,使得该门课程应具备的训练和培养学生理论思维与创新能力的作用受到质疑。
(一)教学理念不明确传统的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中心”,近年来我国教育界提出了“以生为本”的新理念,越来越多的课程教学中开始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但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通常是采用课下指导的方式,并且通常安排在第八学期,学生忙于就业联系工作,教师难于与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交流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不能到位,谈不上“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由于无暇顾及论文,常采取临时突击应付了事的态度,使得论文写作成了一种形式,更谈不上在论文写作中“以学生为主体”,使得该课程由于教学理念不明确导致师生关系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
(二)教学环节不规范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即教学环节,它规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各步骤应当完成的任务。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流程与环节通常包括:选题、搜集整理资料及技术准备、制定进度计划、撰写开题报告和论文提纲、交流讨论、撰写论文初稿、思考讨论后的修改及定稿、进入论文答辩,并且在这些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贯穿其中。但由于该课程的教学环节通常采取课下指导的形式,再加上课程安排缺乏科学性,师生沟通交流讨论的时间难以保证,使得某些教学环节被忽略或者越过,各环节的任务无法有质量地完成,最终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
(三)教学大纲缺失教学大纲是指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纲领性文件,对课程性质、目标、内容、课程进度、文献及参考书目、学生作业及评分标准等做出规定,是实现教学模式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多数高校会计学毕业论文作为课程体系最后一门课程缺少教学大纲,指导教师不能及时地根据学科发展、课程改革以及社会需要调整选题,不能合理根据预定的进度安排文献查阅整理、提纲拟定、论文撰写等指导以及与学生在各环节的交流讨论,不能有效地查看学生的完成进度及对学生各环节的表现做出评价,学生不了解该课程的具体要求,不能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安排好论文写作,只是一味地在指导教师的催促下被动地完成任务。
(四)教学评价标准不尽合理教学评价是教学模式中所特有的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目前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主要由两部分组成,指导教师和答辩委员小组各自给出成绩,最后按比例给出最终综合成绩。尽管从选题、调研、搜集资料、论文撰写、修改到定稿、参加答辩,每一环节和过程都制定有相应的规定和标准,但在实际操作中,考虑到学生如果毕业论文成绩不合格就无法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书,不得不降低评定标准。在答辩资格取得和控制方面通常没有具体的要求和标准,使得部分学生在论文写作时缺少压力和动力。同时也缺少对指导教师的考评办法,没有从努力程度、优秀论文等方面进行评价,也使得指导教师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会计学毕业论文应设置为专门的研讨课
研讨课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起源于18世纪德国哥廷根大学,现已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文科教学中被广泛采用。近年来,我国研究型大学开始尝试研讨课教学模式,并开展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如开设新生研讨课,帮助学生完成进入社会生活和学术生活的过渡,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专业兴趣;一些专业老师也在自己的课程教学中,将研讨课教学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之一。由于会计学毕业论文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没有专门的主讲教师,而是将学生分配给每一位指导教师,每一位指导教师都担任该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但都没有将其视为一门需要独立完成的课程,忽视该门课程的质量和效果,缺乏探索该门课程教学改革的主动性,使得该门课程长期处于教学改革的边缘境地。尽管针对近年来毕业论文质量下滑进行了原因和对策分析,但至今尚未真正从教学模式的改革上进行探讨。研讨课作为一种教学模式,与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有着很大程度的融合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二者在教学理念上的契合研讨课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需求、能力、兴趣和学习风格,强调学生活动的目标、学生的动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教师的作用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和推动者,这种教学理念符合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要求。会计学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的习作性的学术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性、科学性和创新性,这就要求师生之间需要经常互动研究和讨论,教师应当发挥好指导作用,做好选题、文献搜集整理、观点梳理、实地调研考察、论文写作方法等的指导,这种指导应当是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要求。而研讨课教学模式则具有固定的时间、具体确定的教学环节和要求,它不同于一般松散的学术讨论,更不同于随意性的课下辅导,这些具体而明确的规范,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作为一种课程类型稳定下来并形成制度,对教师指导学生的方式和学生形成自主研究学习的能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能够真正地体现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二)二者在教学内容上都具有拓展性的特点课程是否适合设置为专门的研讨课课程,一般应考虑以下条件:适应一年级新生的知识背景,以入门级课程为主;以专题为教学内容的主要组织载体,不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研讨课的教学目的之一在于帮助学生在一般原理的启发下理解具体的事物,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方式,是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运用和拓展。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会计学毕业论文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它需要指导教师关注实际问题,具有选择和确定恰当问题的能力,即论文的选题。会计学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可以有不同的渠道:指导教师对会计专业或与专业关系密切的跨学科的研究热点、前沿问题有一个基本的把握,或者将自己的在研课题分解成若干问题,或者将会计实务中出现的新问题等,确定为可供学生选择的论题;也可以由学生根据课堂的专业课学习中发现的理论问题,或者是在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确定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论题。在选题阶段,一般指导教师不宜直接给学生指定论文题目,而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准备,发现、归纳、整理自己的研究点,这一过程是学生对前期专业课程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指导教师将这些论题整理成大致的研究领域或方向写进教学大纲供学生选择,这样一方面学生在选题时有一定的空间,挖掘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结合学生的专业兴趣确定恰当的论文题目,另一方面也方便指导教师根据学科理论动态以及会计实务的新变化,随时调整论题。
(三)二者在教学流程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研讨课教学模式具有完整而规范的实施流程,主要包括确定研讨主题、查阅文献资料、主题报告宣讲及课堂讨论交流、修改报告论文等,其灵活性和适应性较强,可以结合不同课程的要求加以运用。与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流程相比较,二者有许多相同的环节,可以尝试将研讨课教学模式的规范流程科学地运用到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发挥研讨课教学模式研究问题、合作研究、提高创新能力等功能,最终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在将研讨课教学模式应用到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时,要注意以下两点:(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会计学毕业论文实践性要求较高,要求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需要灵活地安排试验、参观、调查等教学活动,或聘请实务界人士进行座谈,让学生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以往的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大都是在课下时间完成,使得论文指导工作随意性较强,论文质量难以保证。根据研讨课教学模式的要求,可以将一部分论文指导工作安排在课堂时间来进行,如把实习调研、选题、文献查阅搜集整理方法、开题报告和拟定提纲、论文写作规范等方面通过不同的专题讲座形式来集中指导,既可以提高效率,也可以减少逐个学生指导的随意性,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在课堂上通过主题报告宣讲、课堂讨论交流方式来进行,这样可以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广泛交流合作,不断产生新的灵感,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真正实现教学和研究的融合,促进教学相长。
三、会计学毕业论文应用研讨课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在将会计学毕业论文设置为一门专门的研讨课时,要注意与其他课程教学中采用研讨课教学模式的要求不同,在具体实施中要结合自身的教学规律和特征。
(一)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调整现有的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学期和时间上的安排,将其时间跨度安排在第七、八两个学期。在第七学期分配指导教师后,指导教师便可根据研讨课的教学模式合理安排教学活动。首先,指导教师将选题、文献查阅搜集整理方法、开题报告和拟定提纲、论文写作规范等方面通过不同的专题讲座的形式在课堂上集中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既是讲授者,又是指导者和主持人,并负责解答学生的提问,或就某些问题展开讨论,帮助学生了解毕业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应达到的要求。其次,学生确定好选题后,安排每个学生就其选题所作的资料搜集、观点梳理、文章结构等论文前期准备工作以主题宣讲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示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应作为参与者、讨论者、提问者展开交流与讨论,让学生在这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中,不断地得到新的启发,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思考。在第八学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安排并完成论文的写作,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修改定稿等,可以和指导老师单独沟通交流。这样不但可以解决以往论文指导和写作的仓促,也避免了与就业联系工作时间冲突,更重要的是在研讨课教学模式下,会计学毕业论文课程更加规范,从而使毕业论文质量有了根本的保证。
(二)建立完善的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对规范指导课程教学、保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根据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特征,在编制教学大纲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教学内容的特殊性。会计学毕业论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应包括两部分,一是指导教师汇总的选题,学生可以在选题范围内确定论题;二是指导教师就各项指导内容安排专题讲座。(2)研讨课教学方法的说明。描述将研讨课教学模式融入到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的流程和环节,让学生了解和熟悉这一过程,明确教师和学生彼此的权利和责任。(3)课程跨度时间较长。毕业论文的准备与写作有一个过程,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教学大纲中要明确规定在各个时间段内需完成的任务,具体包括:在第七学期的课堂指导中,指导教师所进行的每次专题讲座的名称和进度,根据需要安排的参观调查、专家座谈的大概内容和进度,以及每个学生的主题宣讲进度;在第八学期,学生需要完成初稿、修改、定稿、答辩。(4)课程评价的过程性。由于研讨课教学模式的引入,使毕业论文的评定结构发生相应变化,除了包括以往论文写作质量和答辩表现两部分成绩外,还加入了根据资料准备、课堂主题展示及观点陈述、课堂讨论、开题报告的完成等环节的诸多表现情况给予学生成绩评定。同时,完善的课程教学大纲不是一成不变的,每年需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适当地进行调整,并保证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有效执行。
(三)需要其他课程教学的合理配合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是会计专业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富有创造力地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但这种能力的获得不能单靠这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来实现,而是需要本科阶段一系列的课程教学配合来共同实现。这就要求其他课程教学中也应进行多种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尝试与实践,而研讨课教学模式就是其中的一种。具体做法:一是在一些知识体系完整而系统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在传统讲授的基础上,将适合研讨的内容由教师确定合适问题,引入研讨课的教学模式;二是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不同阶段递进式地设置若干专门的研讨课课程,如一年级的“会计学科概览”、二三年级的工作技能教育层面的某些模块课程选修课、四年级的“会计专题”等,让学生在这些不同的课程中,多次经历发现问题、研究收集、归纳整理、主题发言、交流讨论、书写报告及论文等过程,不仅能够体验到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逐渐得到培养和提高,从而能够在最后的毕业论文环节得到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需要强调的是,会计毕业论文还需要与“毕业实习”环节紧密配合,学生可以通过毕业实习熟悉企业情况,搜集论文数据,实现毕业论文与社会实践的链接,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给学生配备一名实践导师,由校外单位或学校实习基地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财会人员担任,帮助学生解决在实习和论文写作期间遇到的一些实务问题,以弥补理论指导教师在实践经验方面的不足。
[本文系2013年度中国海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引入研讨课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于卫兵:《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运用研讨课教学模式的探讨》,《中国大学教学》2012年第9期。
[2]宋光辉:《开设新生研讨课“教育与经济”的三点思考》,《中国大学教学》2011年第4期。
[3]马启民:《“Seminar”教学范式的结构、功能、特征及其对中国大学文科教学的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4]唐轶:《美国研究型大学新生研讨课教学模式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2期。
(编辑熊年春)
探究性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这种实验完全排除了实验结论的已知性,可以模拟科学研究的过程,从而更能促进学生思考实验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例如,复习“镁与水反应”的实验.(1)光亮的镁条放入滴有酚酞溶液的蒸馏水中,镁条表面出现极微弱的小气泡,片刻镁条表面及其附近溶液显淡红色,此时气泡几乎停止.表明常温时,镁与水能微弱反应生成Mg(OH)2.(2)加入CH3COONH4晶体,振荡使其溶解,镁条表面明显又连续产生小汽泡.引导学生思考:①Mg在H2O中,开始有极微量的小气泡,但片刻就几乎停止,为什么?(类以块状石灰石与稀硫酸的反应).②加CH3COONH4后,气泡明显又连续发生,为什么?此时,教师应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什么因素能使附在镁条表面、难溶的Mg(OH)2溶解”的轨道上来.Mg(OH)2存在着溶解、电离平衡:Mg(OH)2=Mg2++2OH—.此实验中加入CH3COONH4后,是什么因素使c(OH—)降低,最后可得出NH4+跟OH—结合成NH3•H2O而使Mg(OH)2溶解.再让学生思考:其他铵盐是否具有同样的作用?在实验过程中,经过一系列的观察与思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热情已被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发生碰撞,思维能力在碰撞过程中得到提升.
二、开辟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1.开设化学兴趣小组活动.通过表演“喷字”、“小木炭跳舞”、“液体里的星光”、“雪条燃烧”、“烧不坏的手帕”等趣味横生的节目,可把学生带到美妙的化学世界中.
2.举行科幻创作活动.可以以“没有碳的世界”、“假如空气中只有CO2”、“未来的化学世界”等为题,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起学生奇异的联想和不寻常的构想.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测量土壤的酸碱性;模拟检测司机是否酒后驾车;中草药成分的测定;等等.4.开展家庭小实验.在条件允许下,家庭小实验简单易行.这些实验使学生既动手又动脑,既能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能使学生巩固复习课堂所学知识.
三、自行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独立完成有关实验,可以有效地培养和锻炼他们的实验能力,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例如,选用下列部分仪器,装配成一个简易的、能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CO2气体发生装置.(a)铁架台,(b)试管,(c)带橡皮塞的导气管(导管带有夹子),(d)烧杯,(e)干燥管,(f)酒精灯,(g)长颈漏,(h)烧瓶.本题实际上要求学生根据启普发生器原理设计实验,可用干燥管代替球形漏斗,烧杯代替容器,再与(a)(c)组装成CO2发生装置.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实验知识、方法、操作有机统一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境中,主动实验、仔细观察、积极思考,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论文摘要:学生不仅要掌握精深的专业性知识,还应养成扎实的实践性知识。通过实践性课程的开发,我们希望达到增进学生的实践性知识和提升语文教育实施能力的目的。这就需要我们优化原有课程设置,大力开发实践性课程,加强互动。
作为一个与时俱进的专业,汉语言文学远离社会,就没有生命力。经济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有专业的知识,更要有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谈判、公关、策划、教学、写作等活动中,要能运用美好的、得体的、雄辩的语言进行交流,能通过语言进行广告宣传和公司企业形象设计等。因此,专业课堂教学中的文学观念、语言观念发生了变化。学生不仅要掌握精深的专业性知识,还应养成扎实的实践性知识。目前的教育教学课程设置上,对教师实践性知识,实践性课程的不足,导致了高师生实践性知识的普遍匮乏。因此构建实践性课程就成为我们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一问题,本人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有如下的思考。
一、 优化课程设置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按照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不断更新教育内容,创新课程形式,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重点。专业方向主干课程中可以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比如《写作技能训练》、《秘书应用写作》、《诗选及习作》、《词选及习作》、《阅读与评论》、《中小学教师技能》、《文秘技能综合》、《新闻写作》、《速记训练》、《文化活动策划与管理》等。对于毕业生,最后一学年可以结合学生就业这个核心问题,灵活设置“应试“类的选修课程。比如《考研专业辅导》、《中学语文教师上岗考试》、《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公务员应试》、《申论》、《事业单位人员录用考试》等课程,让学生既掌握理论知识,又拥有实际能力,使学生在社会上迅速找到适合自己的坐标,快速地适应社会,更好地服务社会。
二、 开发实践性课程
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必须养成,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我们应加强实践环节,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学生自我表达能力和倾听理解能力能得到协调发展。由于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对“笔杆子”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而能说会写也是毕业生就业最好的标签。在写作课的课程设置上,应以培养学生实践写作能力为主,根据学生兴趣不同,定制个性化的需要,提供相应的文学写作、公文写作、新闻写作等课程。外聘著名作家、记者、编辑、秘书等开设专题讲座,负责学生课外写作辅导,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 提高教学互动
教师的讲授,主要解决重点、难点和新知识点。在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的讲授、讲练结合和实习实训各占三分之一。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一言堂”讲课方式,增强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艺术感悟能力、细致地观察事物的写作敏感力和口头表达、临机应变的能力等。例如:可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讲述上课稿。即学生把某一堂课教学设计的过程、设计的内容及设计的板书等采用口头描述的方式向其他同学表述. 这是培养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一种重要训练方式;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试讲比赛,让每个学生都有走上讲台的机会、。试讲也体现了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试讲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还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试讲,可以发现学生存在的缺点和不足。
四、 加强教育实践
教育实习是学生走向岗位的第一步,也是学生所学理论转化为实际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一重要的实践机会我们要好好把握。我们需要细化操作程序,增强实习的可行性和操作性,从有限的实习中获益更多。比如在学生实习结束后,通过评选优秀实习生组织学生进行教育实习的反思,回顾和经验分享,使学生能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选择有经验的老师开展实习讲座或者座谈会。通过这些民主、自由的交流,学生畅谈经验教训,对比各自的差距不足,中间还可以穿插老师精当的点评。因为 “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寻求有意义的细节.并对其进行反思,构建自己的教育生活。
五、 充分发挥教师的实践智慧
很多人都有学车经验,在学车过程中,教练只讲要领,其余的都是学生自己的上车操作实践。师生关系也应该像是驾驶员培训中的教练和学员的关系,教练讲要领,学生大胆实践。教练如果老是坐在驾驶座上告诉学员怎样开车,而没有学生自己的操作是学不会的。作为实践教学,我们的学习也该如此。教师应在教学中采用诸如启发式、讨论式、争鸣式等互动式教学,使学生在互动教学中获得某一种成功,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提升学生的能力。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文学扎实的基础,更要有高尚的情操、严谨的治学、实践性的思考:如何更好地开发课程,如何更好地互动。
六、 加强语文基本功
语文老师的基本功便是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来引导这种良好学风的形成,比如开展“演讲比赛比赛”、“钢笔字比赛”“书画比赛”“散文,诗歌朗诵”。通过这些丰富的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营造良好的氛围。在课程设置上也需要向这方面倾斜,可以开设一些鉴赏类的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增强语文基本功的培养。这些基本功的巩固提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荣誉感,提高学生对教育职业的热爱。也是从一个方便体现了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这一系列的引导和训练,希望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巍 教师教育专业化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j]. 课程.教材.教法,2002,(1)
[2] 赵燕. 新形势下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化工高等教育, 2003,78(4):9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