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栽培新技术

时间:2023-03-08 14:53:59

导语:在栽培新技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栽培新技术

第1篇

一、生物学特征特性

1.植物学特征

丝瓜根系发达,吸收能力强。茎蔓性,五棱,绿色,分枝力强。每节有卷须。叶片为掌状或心脏形。雌雄异花同株,花冠黄色,雄花序总状,雌花单生,子房下位。果实短圆柱形至长圆柱形,有棱或无棱,表面有皱或平滑。种子椭圆形、扁平。普通丝瓜种子较薄,表面平滑,边缘有翅,灰白色或黑色,千粒重100g—120g。有棱丝瓜种子厚,黑色,边缘无翅,千粒重220g左右。

2.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丝瓜是喜温喜光的作物。适宜有机质丰富、略带碱性和比较湿润的土壤生长。但忌涝怕渍。在排水不良的情况下,结瓜少,瓜身短,瓜茎小,产量低。所以,在生产上必须选择宜丝瓜所适应生长环境条件,否则,影响丝瓜络的品质和产量。

丝瓜种子的发芽温度一般在12℃以上,发芽速度随着温度提高而加快。丝瓜耐高温,出苗和苗期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2—24℃,开花结果的适宜温度为28—30℃,气温高于35℃时,生长势减弱,甚至出现凋萎而影响现蕾和结实。在瓜类中以丝瓜最耐湿,开花结果盛期要求温度更高,在炎热的夏秋只要不缺水肥,开花结果一直很旺盛。一般在温度适宜、风较小和夜间伴有露水的天气最有利于丝瓜的结实和生长。

二、类型与品种

供蔬菜用的丝瓜,在植物学上有两个种,即普通丝瓜和棱角丝瓜。

1.普通丝瓜果实为长圆筒形

嫩果有密毛,无棱,皮光滑或具细皱纹,肉细嫩。长江流域优良的品种有南京长丝瓜、棒锤丝瓜、上海香丝瓜、长沙肉丝瓜、武汉汉白玉霜等。

2.有棱丝瓜,瓜为棒形,有明显的棱角,种瓜纤维发达

普通丝瓜果皮薄,在南方容易受瓜蝇为害,而有棱丝瓜果皮厚,有棱丝瓜著名的品种有青皮绿、乌皮丝瓜等。

三、栽培技术

1.播种育苗

苗床准备:丝瓜苗床应选择避风向阳、太阳光照射时间长的地方作为育苗地,并提前10—15d施好苗床基、种肥,应以腐熟的有机肥为主。播种前1—3d整地制好营养钵,并覆盖好薄膜,以待播种。

播种:丝瓜播种宜三月底四月初进行。播种时:一是采用浸种催芽,先将种子晒2—3d,尔后用温水浸种约6h(种子充分吸水为准)然后将种子放入温箱催芽。待种芽露白即可播于营养钵或方格内。二是用干燥种子直接播于营养钵或方格内,但苗床土必须保持湿润。否则因水分不足影响出苗。播种后应及时覆盖地膜,并搭好小拱棚保温,争取早出苗。

苗床管理:种子播入苗床后,要抓紧对苗床的管理。在未出苗前,苗床膜内温度宜20—30℃为好。这样,经浸种催芽的种子2— 3d可出苗,干燥种子播种约6—7d也可出苗。出苗后,前期因气温低,苗龄小,以保暖防冻为主,中后期随着气温升高,苗龄增大,应进行通风炼苗。通风炼苗根据气温高低灵活进行,如阴雨天气低可以不通风,晴天气温高必须揭膜通风,并做到先小通风,后大通风,移栽前2—3d可不盖膜。

定穴移植:移栽一般掌握在谷雨前后,即当苗长出1—2片真叶时可带土移栽,移栽前7—10d,将确定移植瓜苗的行上施足基肥,每亩施入畜肥20kg、磷肥50—75kg,钾肥15—20kg。施好后及时进行土地翻耕,并精细整地,喷好除草剂,覆盖好地膜待移栽。丝瓜络栽种密度以500株左右为宜(亩)其行距3m,株距0.4—0.5m。

搭架引藤:丝瓜定植后即可进行搭架以1.5х1.5 m距离立杆,架高2 m。棚顶用小竹、铅丝或绳子纵横扎成正方形,搭架要结实牢固,能经得起鲜瓜重量的负荷和大风的袭击。待瓜藤长到2.5m以上时可引藤上架,瓜藤上架时,不管瓜藤长短与否,但上架后的瓜藤脑的部位必须保持一致,有利于瓜藤在架上平衡伸展。瓜藤上架以后要做到经常理藤,使瓜藤在架上分布均匀。

2.田间管理

大面积的商品生产丝瓜的管理工作很多。主要的有设立支架、浇水施肥、中耕、除草、培垅、人工引蔓、绑蔓等工作。在栽培管理上应着重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1)整地挖芽去雄花。瓜藤上架后不断地进行整枝挖芽和去除雄花。丝瓜一般每株只留一条主藤,对其余的侧枝和赘芽要随时清除。丝瓜是雌雄花同节位着生,雄花数量之多,为减少养分的消耗,可将90%以上的雄花蕾及时摘掉,摘雄花时要防止碰伤同节位上雌蕾。

(2)留优瓜去劣瓜。丝瓜的天性是除基部节位外,几乎每个节位上都有幼瓜着生,留瓜过多,既不能提高产量,且产生大量劣质瓜络。经长期生产证实,一般每株在每瓜期只选留优瓜一条为好,最多不能超过2条。选留优质瓜实要视幼瓜上下匀称,瓜条直,瓜柄粗壮不细长。丝瓜幼果时裂瓜现象比较重,裂瓜原因除幼瓜的外皮生长速度较慢,皮层内的瓜络充实加速而引起外,植株生长过旺,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比例失调也是造成裂瓜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栽培上,合理平衡施肥,去幼瓜要适时,最好在选留优质小瓜前的几个节位上暂留一条幼瓜,以争夺养分,当选留的优质瓜长到基本上不会破裂时再去除前面的小瓜,对结下的瓜不能任其搁置在架顶上,应及时放下悬空。若幼瓜出现弓形,须经人工整直,可用系线的小石块悬挂在花蒂上。

(3)合理追肥:要实现产量一般正常年份为100—130kg,并出现过150 kg以上的高产田,要实现丝瓜的正常产量,必须有足够的肥料投入。丝瓜一生中,在基肥施足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结瓜期,进行多次追肥。头次追肥应掌握第一期幼瓜直径长到4cm以上时进行,小于4cm追肥容易导致营养生长过旺。每亩施标氮15 kg左右。第一次追肥后隔10d再施一次瓜果膨大充实肥,每亩施标氮20—25 kg。以后每隔15d左右施一次追肥,每次每亩施标肥氮20—25 kg,连施2—3次,但具体要视丝瓜生长势和结瓜量多少,来确定施肥次数和每次施用量多少,追肥用方法以浇施为好,并离根部50cm以外处施入,以防近根产生肥害。并做到根基左右轮流交替施用。

(4)防治病虫:在丝瓜栽培中,病虫危害较多,如花叶病、病毒病、角斑病、霜霉病、地老虎、红蜘蛛、小卷叶虫、瓜野螟等。但影响产量较大的主要在霜霉病、绵腐病、瓜野螟等。

丝瓜霜霉病:丝瓜霜霉病是丝瓜生产上常见的一种病害。一般年份危害不甚严重,但在适宜发病环境条件下,可引起大发生,使大量叶片枯死,影响瓜果产量。防治意见:农业防治与药剂防治相结合,农业防治,要适当配施磷钾肥,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病害初见时,应及时摘除病叶,以减少病菌扩展。药剂防治,可选500倍甲霜灵早期灌根,初发病时用2000倍瑞毒霉进行喷雾,每隔7d一次连防1—2次。

瓜野螟:一年发生数代,以7—9月发生量大。并世代重迭,为害严重。在丝瓜上危害,主要啃食叶肉,严重时造成大面积叶片仅留叶脉,影响产量和质量。防治方法:当幼虫盛发时,可用3000倍菊脂类农药等农药进行喷雾。

四、采收留种

丝瓜定植后40余天出现雌花,开始结瓜,50余天能采收,一般6月份始收,7—8月份大量上市。每隔一天采收一次,盛收期可每天采收。丝瓜果实采摘要及时,过嫩影响产量和品质,过老熟影响后期结瓜。一般以瓜体转变硬,瓜柄转黄,瓜蒂变软并有黄色环带,手捏可听到轻微暴裂声,瓜蒂凹度逐步变大时为采摘标准。丝瓜虽可采收至霜降,但秋凉后生长缓慢,品质不好,一般在9月中旬拉藤。

选瓜留种:为保丝瓜品种纯正和提高品质,必须十分注重留种工作。由于丝瓜品种较多,受昆虫和风的媒介,使品种受异性较大,故每年需经提纯复壮工作并做到隔离制种。瓜种选留以瓜身挺直匀称,长度70cm以上、子房室数多的优质丝瓜作为良种德育。

第2篇

1 兰花的特性。兰花的茎有独特的假鳞茎,能贮藏很多水分,种植时要求根茎透气性好。而花的构造复杂,由萼片、花瓣、唇瓣和蕊柱构成,特别是蕊柱为雌雄合生在一起,花粉块被盖住,自然授粉比较困难。中国春兰是我国栽培历史最悠久的一种兰花,叶片丛生,每株4~6枚,狭长带状,叶脉明显。每枝花梗着花1朵,少数的2朵。春兰品种很多,主要产在江浙一带,按花瓣形态分,主要的名品有:大富贵、宋梅、张荷素、簪蝶、雪兰、虎斑等。

2 兰室。兰室是培养兰花的场所,由于兰花对温度、湿度要求较高,兰室要有调控温度、湿度和通风功能。有条件的地方,在地面设蓄水槽或铺设砂石,确保室内地面的湿度。将兰盆摆放在兰架上,离地面为60厘米左右,这样既达到良好通风条件,叉可防止害虫从盆底爬上。兰架与兰架之间保留约60厘米的走道,方便平时的管理。兰架的上方安上照明灯,在阴、雨、雾天光线不足时,增加照度。兰室的顶端设双层遮阳网,遮挡阳光,还能防止温度升高。墙的一面设水帘,在夏季高温季节,开启水帘,可以降低室温。安装风扇,加强通风换气,特别在梅雨季节,控制空气湿度,有利于病害的防治。此外还有加温设备,在冬季低温,能安全越冬,满足兰花的生长要求。

3 兰盆和植料。兰花的根系为肉质根,根内贮藏大量的水分。这种根的特点是怕积水、喜通气、耐干旱。选择兰盆时既要有利于植料的通风、透气、排水,又要考虑美观等因素。常用的兰盆有塑料盆、瓷盆、素烧陶盆、紫砂盆等。塑料盆轻便,保水性好,但不吸水。透气性和散热性较差。素烧盆透气性好,价格适中,但外观较粗糙。紫砂盆透气性较好,造型美观,根据需要进行选择。近年大多采用细而高的植盆,这种盆可保持兰根有较好的透气性,有利于兰根的生长。同一兰室最好选同一规格的兰盆,使透气性能基本一致,便于掌握湿度。传统养兰普遍使用的是非颗粒植料,容易造成板结,导致积水,使兰根腐烂,增加了管理难度。为了增加通气,避免烂根,目前采用先进的混合基质培养法,疏松透气,保湿性好,很好地解决了烂根这一难题。栽植的基质有:塘基石、蛭石、植金石、珍珠岩、峨嵋仙土等,根据需要混合。先筛去粉尘,然后用不同筛子分筛出大、中、小三种颗粒,浸湿、晾干备用。

4 分株繁殖。兰花经过一两年的栽培,能萌发出许多新芽,当苗数达到6、7苗时,就可以进行分株,一般2、3年分株一次。在春、秋季,选择6、7株以上的植株,起盆,轻轻拍打盆的底部,倒出兰根,注意不要伤到新根,用刷子刷去根部上的旧土,找出假鳞茎之间空隙比较大的地方,通常俗称“马路”,小心掰开,用剪刀修剪枯根、腐根,然后浸入40%甲基托布津或百菌清800倍液1小时,再用清水冲洗,晾干,根部发白变软时,就可以定植了。

5 生物技术繁植。近几年采用种子繁殖和顶芽组培繁殖。由于春兰花形独特,很难自然授粉,种子繁殖一般通过人工授粉。先用镊子取出花粉块,轻轻放在柱头上。授粉成功后,子房逐渐膨大,结果。剪下果实。用蒸馏水洗净,倒入次氯酸钠溶液消毒,切开果实,在蒸馏水中刮下种子,吸到滴管,播在培养基上,进行无菌繁殖,3~4个月就可发芽。

有条件的可采用顶芽组培快繁技术,产生大量的新植株,先在栽培2、3年的兰株根部,切取2~3厘米的生长芽,用流水冲洗20分钟,在温度为22~25℃的无菌组培室里,把最外面的1~2片苞叶去掉,放在次氯酸钠溶液中浸泡15分钟,灭菌。然后剥离,切割成2~5毫米的茎尖,接种到准备好的培养基上,移至培养场所,3~4个月后发出根状茎,不断增殖,再进行诱芽和生根。当试管苗长至5~8厘米,有2、3条根时,就可以移栽了。从瓶中取出小苗,清洗干净粘附在根上的培养基,再种入到珍珠岩和蛭石混合的基质中,浇透水。放在阴凉的地方。成活后3个月,定植到小盆中,管理方法与分株繁殖相似。

6 上盆种植。选择深筒、底孔大的素烧盆或紫砂盆栽植。将盒垫放入盆底,先填大粗颗粒料,把植株放入盆内,将老的假鳞茎偏向一边,留出新芽位置。舒展好根系,加入中颗粒料,填到假鳞茎的地方,拍打植盆,使土落实,再盖上小颗粒料,将盆面整成中央稍高的馒头形。放在通风阴凉地方,然后进行叶面浇水,直到盆底流出水为止。

7 肥水管理。兰花适合生长在空气湿度较大的环境,一般要求空气湿度为70%~90%,如空气太干燥。则兰花生长不良,叶片小而薄,没有光泽。平时通过浇水保持湿度,最好用雨水浇水,如用自来水,要储存一两天,等到氯气挥发后再用。水的。pH值为6左右最好,可用试纸测试。但根部不能有积水,要根据季节变化和培养盆植料的干湿程度来给水。在夏天气温较高,蒸发量大,每天傍晚或早晨浇水1~2次,使兰叶和盆面保持滋润,每周浇透一次,使植料彻底湿润。冬天兰花处于休’眠状态,每隔4~5天,在中午浇水一次。春天2天浇一次,秋天一天一次。总之,掌握不干不浇,干则浇透的原则。施肥要求薄肥勤施,浓度不能太高,否则会产生肥害,甚至导致兰花死亡。施肥的方法主要有基肥、根追肥和叶面肥。根据兰花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时间不同而定。4~6月为新芽生长期,这时气温开始回升,可施兰菌王或花宝一号1000倍液,7~10天一次,促进根系早生快发和新芽生长。7月以后为新叶生长期,施花康三合一营养液或花宝五号1000倍液,7~10天一次。9~10月,施花宝二号和花宝三号1500倍液,10天一次,促进生殖生长。到了11月,可叶面喷施花宝四号1000倍液,10天一次。也可施魔肥、好康多、喜硕等兰科植物专用复合肥。每次施肥后2~3小时,再浇一次清水。日常可配合使用长效颗粒肥,直接撒施在盆面上。到了冬季兰花进入休眠期,不施肥。开花期一般也不施肥。

第3篇

关键词 姬松茸;熟料栽培;菌丝培养;菌袋覆土;出菇管理;采收

中图分类号 S646.1+90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7-0097-01

姬松茸又名巴西蘑菇,是一种药食兼用的珍稀食用菌。它是一种夏秋生长的腐生菌,生活在高温、多湿、通风的环境中,其栽培方式与蘑菇相似,多采用床式栽培。但是开放式床式栽培发菌时正值高温,栽培管理不当极易造成螨虫、杂菌危害而减产或绝收,因而生物转化率往往不到30%。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园艺研究所经过2年的试验研究,创制出了以金针菇菌渣、锯末等为主要原料配合畜禽粪肥的新型发酵基质熟料袋栽姬松茸新技术。该技术不仅实现了金针菇菌渣的二次利用,有效地控制了杂菌和害虫,而且大大提高了姬松茸的产量和质量,使其生物转化率达到50%~80%。

1 原料来源与配方

四川是全国重要的黄色金针菇生产基地,种植规模超过1亿袋,每年3—4月,金针菇采收完毕后产生大量的金针菇菌渣,正好用于姬松茸栽培制袋。为优化培养料理化性状和营养互补搭配,通过试验筛选出了姬松茸制袋栽培的最佳配方为:金针菇菌渣40%,锯末20%,棉籽壳10%,牛粪15%,谷壳5%,麸皮5%,钙镁磷肥1.5%,石灰2.5%,石膏1%。

2 培养料处理

先将金针菇菌渣打碎,棉籽壳预湿,将菌渣、锯末、棉籽壳混匀,调节湿度60%左右,然后1层料1层牛粪建堆,若是干牛粪需加水搅拌后加入,建堆时以高度1.5 m、宽度2.0~2.2 m为宜,长度可根据堆料场地情况灵活掌握,完成后在料堆四周打上通气孔,堆顶做成龟背型,遇阴雨天加盖塑料薄膜。建堆发酵一般需翻堆3次,翻堆间隔时间分别为6、5、4 d,翻堆时按“生料放中间,熟料放两边;中间放两头,两头放中间”的原则进行,以保证堆料腐熟均匀。发酵结束后,在发酵料中加入5%谷壳、5%麸皮、1.5%钙镁磷肥、1%石膏、2.5%石灰,混合均匀,调节pH值为7.5,水分62%。

3 菌袋制作

采用22 cm×45 cm聚乙烯袋进行装袋,每袋装干料约1.25 kg,装袋时发现破损,应及时修补。常压灭菌,100 ℃保持12 h。灭菌后的菌袋,待温度下降至60 ℃时,趁热卸袋出灶到接种室,待袋内温度下降到常温时,两头接种,套上颈圈及报纸封口,接种时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程序进行。

4 菌丝培养

将接种后的菌袋转入培养室进行培养,采用“井”字形码放,袋与袋之间保持5 cm的间距,防止烧袋。菌丝培养期间培养室保持黑暗,室内温度25 ℃左右,加强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经过35~40 d,菌丝即可长满袋。

5 菌袋覆土

覆土是姬松茸栽培中的一项关键措施,是影响姬松茸的产量和品质重要因素。选择避风向阳、地势高爽、排灌方便、土壤肥沃的田块搭建菇房或荫棚进行覆土栽培[1-2]。可采用全脱袋直立覆土、全脱袋平卧覆土、直立袋内覆土等多种方式覆土。不同的覆土方式挖掘的栽培槽深度不同,但宽度以80 cm为佳,每槽间留40 cm作为过道或操作通道。

以全脱袋平卧覆土方式为例,挖掘宽80 cm、深12 cm、长度不限的栽培槽,将挖出的土壤堆积在过道上作为覆土材料,排袋前在栽培槽内撒1层石灰粉,脱袋后进行排袋,80 cm宽可排4袋,每袋间距5 cm,可栽培4.5万袋/hm2。覆土材料使用前加1%的石灰、1%的钙镁磷肥,一边混合,一边将土壤打碎成直径0.5~2.0 cm颗粒。同时调节土壤湿度,即用手能捏扁,而不粘手为宜。如土壤黏性大的,应拌入谷壳或碳渣,增加其通透性后再覆盖,覆土层厚度以3~4 cm为宜。覆土后要始终保持土壤的湿润状态。发现土壤发白时,就要进行喷水,使土壤湿润,但一次喷水量不宜太多,以免造成土壤水分含量偏高及土壤板结。

6 出菇管理

覆土后15~20 d,菌丝爬上土层,并形成粗壮菌索、出现颗粒状的白色原基时,加强温度管理、水分管理、通风换气管理等。子实体生长发育期间,温度控制在16~32 ℃为宜,最适温度为22~28 ℃。温度低于15 ℃和高于32 ℃时,几乎不能形成正常子实体。在适宜温度范围内,温度高子实体生长加快、菌柄长、易开伞;在夏季高温期间,需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降温处理,如搭建遮荫棚、冷水喷淋菇棚等方法,以提高产品品质。

水分管理主要是补充覆土层的水分含量和菇房内的相对湿度,以满足姬松茸子实体的生长需求。一是喷结菇水。覆土后15~20 d,当土缝中出现线状菌丝开始扭结成米粒大小的原基,适时喷结菇水,促进子实体迅速形成。具体用量应根据覆土材料的土质﹑厚薄、菌丝的强弱、菇房的保湿条件结合气候情况,决定喷水的时间﹑次数和数量,喷水的原则是轻喷勤喷,标准是土粒以手指能捏扁、搓得圆、不粘手为合适。二是喷出菇水。当子实体原基长到绿豆大小时,生长加快,需大量水分,要及时喷1~2次出菇水,促使子实体迅速出土长大。注意水温要尽量与棚温相近,不可使温差过

大,喷水量应根据子实体多少而定,菇多则多喷,菇少则少喷;喷水时间为喷结菇水后的4~6 d,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在90%左右。当大批子实体黄豆粒大小时,可再喷1次保菇水。三是喷维持水。夏秋季气候干燥,水分蒸发量大,应经常向菇房内空间喷维持水,保持菇房内空气湿度在85%~90%,覆土层基本湿润,满足菇蕾的生长发育需要,喷水时间在早晚温度较低时,喷水次数及用水量应根据菇房温度、通风等情况灵活掌握。四是喷转潮水。每潮菇采菇完毕,要立即清理床面死菇、剔除老菇根后,减少喷水量,2~4 d后逐渐加大喷水量,使下潮菇尽快得到水分而转潮,每天喷水1次,连续喷2~3 d,随后喷维持水,直至下潮菇蕾形成再喷出菇水和保菇水。

姬松茸是一种好氧性食用菌,出菇期间必须保持菇房内空气新鲜,注意通风换气,保持相对的空气流通,如遇28 ℃以上高温应昼夜通风,以免高温闷棚,造成大批死菇[3-4]。

7 采收

当子实体含苞还未开伞、菌盖为褐红色、表面有鳞片时应及时采收。气温高时每天早、晚各采收1次,采大留小。采收时应用手捏菇柄中部轻转上拉,尽量减少菇根带泥,采收后及时补土管理。一批菌袋一般可采收4~5潮菇,每潮菇间隔10 d左右。采收的鲜菇及时销售或盐渍、烘干处理,以免菇体开伞,影响质量。

8 参考文献

[1] 曾绩.姬松茸高产栽培措施[J].江西农业学报,2006,18(1):124-125.

[2] 王忠宏.姬松茸菌草培养料高产栽培技术[J].吉林农业:学术版,2011(7):154.

第4篇

关键词:玉米;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

引言

因为现代机械设备的大力发展,使得农作物栽培技术有了很大的突破和改善,也使得农业作物的产量大大上升,而基于这个现状研究出了一系列的玉米栽培新技术。玉米对于栽培环境的要求较低,影响其产量的最关键原因就是病虫害,因此现在相关专业人员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寻找最合适的方案从而有效控制病虫害对农作物带来的影响,让玉米种植的质量得以稳步提升,并且使农业产量以及生产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一、玉米栽培技术

(一)选择适合当地气候的优良品种

新疆库尔勒地区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天寒冷夏天炎热,一年中的温差比较大,降水的范围和时间较为集中,四季分明,年降雨量比较少,拥有较强的大陆性,并且因为离海洋较远,气候比较干燥,所以在进行选种的时候,要根据种植区域的气候变化、地质特点等具体情况来选择最合适的作物品种,从而有效保证作物的产量达到预期目标,保证充分的农业收益。在选种结束后一定要注意对种子进行拌种处理,并且还要在适当的时间进行晒种、浸种等多个程序以便于防止病虫害。在进行播种之前要挑选出发育不良的植株,从而提高种子的纯净度,然后开始下一步工序。在种植玉米幼苗之前一定要努力做好前期处理工作,只有这样才可以使玉米的出芽率得到有效保障,并且使玉米的产量得到一定的提升,还可以增强玉米对病虫害的抵御能力。

(二)合理密植

玉米在进行播种之前,一定要对土地做相应的处理。要适当的翻耕土地,将前一季的田地全部翻整一边,从而使土地更加肥沃,保证玉米能够良好的生长。在播种晾晒后的种子时还需要想到玉米对光能的要求,在区域面积相等的范围里,如果叶面积系数上升则与之对应的光能利用率也会有所提高,从而使玉米的产量大幅度上升。所以在进行播种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好玉米植株间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对其密度要严格控制,根据科学的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运用等行距种植或者宽窄行种植的方法种植,并且将玉米幼苗间的距离控制在零点三米,保证玉米植株可以充分的接触到阳光,可以使玉米的产量得到有效提高。

(三)科学施肥

土壤是否肥沃是影响玉米种子能否健康、顺利生长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也会对玉米的产量造成极大的影响。但也不可以为保证土壤肥沃而施过多的肥料,施加肥料的量应该依据玉米生产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不然就会因为肥料太多从而导致烧苗的情况发生,亦或者因为缺少肥料玉米无法正常的生长。所以应该对不同生长阶段的土壤进行科学合理的检测,从而了解土壤的具体情况,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适量的施肥,从而有玉米的产量得以保障。

二、病虫害防治

(一)病害

1.小斑病

玉米小斑病主要发生在七八月份,因为夏季的气温较高,并且空气比较潮湿,因此会大大增加小斑病发生的几率,而想要达到有效的防治效果种植者应该选择种植抗病品种,从而有效降低得病几率。在玉米植株处于生长阶段时,要注意施加适当的肥料,并且还要注意植株之间的排水与通风,从而使得病原体无法扩散。

2.纹枯病

纹枯病对玉米作物有很大的不良影响,如果纹枯病严重甚至会使得作物死亡,使玉米的产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如果玉米植株存在纹枯病,会使得植株对水份以及养分的吸收力降低,无法正常生长。如果在种植玉米的区域里发现纹枯病一定要立刻进行合适的防治手段,在初期应该使用多菌灵以及静冈霉素等化学药品来进行灭菌处理,可以将其直接涂抹在植株上。

3.黑粉病

玉米产生黑粉病主要是由于黑粉菌造成的,在播种玉米种子前应该对种子进行适当的处理,从而有效降低黑粉病发病的几率。粉锈宁是最为普遍的、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药物,可以与玉米种子一起搅拌,然后再将种子进行播种。

(二)虫害

1.玉米螟

玉米螟是一种体积偏小并且呈深褐色的一种小型飞虫,它可以依附在植株上,并且找到缝隙钻进玉米内部,以玉米的穗和花等部位为食,会使玉米的产量有所减少。辛硫磷以及新硫酸乳剂是防止玉米螟的最有效药物,可将将其放在虫害最为严重的地方,从而有效的防止虫害对作物产生不良影响。

2.玉米蚜虫

玉米蚜虫是一种黑色害x,它们一般成团的聚集在植株上,会对玉米的正常生长带来很大的影响和威胁。因为它们繁殖速度很快,如果不快速处理会使得情况越来越严重。在进行玉米蚜虫防治时,我们可以引入其天敌瓢虫来达到预期目的,也可以采用马拉硫酸乳和敌敌畏等药物来进行防治。

结语

总而言之,由于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各种机械设备的不断完善更新,使得农业生产方面有很大的提高和进步,不仅大大提升玉米农作物的产量,还使得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也有了很好的突破,相信随着之后的发展以及科技技术的普及,农业生产会越来越好,农作物的产量也会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周欣. 玉米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分析[J]. 种子科技,2017,01:67+70.

第5篇

1、品种选择:选择适宜本地区种植的抗病优质的葡萄品种。如:蜜汁、牛奶、京秀等。

2、大棚土壤要求:要求土壤肥沃,通透性强,排灌方便、pH值6.5-7.5的中性的沙壤土为好。

3、定植要求:本地属于寒冷地区,应定植以抗寒性强的山葡萄、贝达为砧木的葡萄嫁接苗,定植时将嫁接口露出地表5cm,定植密度为1000株/667m2。施腐熟农家肥5000-6000kg于定植沟内,分层施入。

4、定植后定管理

4.1定千管理:大棚内葡萄定植密度较大,一般多采用独龙干整枝法。葡萄成活后,及时选留主干,保留一个健壮枝条为主干,将多余的副梢留一片叶摘心。当主干新梢长到60cm时,进行主蔓第一次摘心,以后每三片叶摘心一次,副梢留一片叶摘心,并及时绑架。

4.2水肥管理:葡萄喜肥水,每次追肥后必须给水,追肥按照萌芽,落花后,着色前期进行分别三次追施。追肥量为前二年每年追施尿素45kg,三元复合肥48kg,盛果期后每年亩秋季深施腐熟农家肥5000kg,复合肥80kg作基肥,前期以氮肥为主,中后期以磷钾肥为主,根据树势决定施肥量。

4.3温度管理:春季在大棚升温前灌一次透水后覆盖地膜增温保墒。前期以保温增温为主,白天棚温不超过20℃,夜间棚温不低于6℃。开花期白天棚温不超过28℃,夜间棚温不低于10℃。当夜间气温稳定在12℃以上时,可以进行昼夜通风。

4.4秋季修剪新技术:

按照常规剪枝方法,葡萄枝条多杂乱,防寒体积大,操作不便且结果枝不断上移,葡萄树体不断加大,造成管理不便。本方法是充分利用葡萄休眠芽,通过诱发休眠芽抽生新枝条,选择良好枝条作物留果枝,进行正常栽培管理,达到葡萄稳产丰产的目的。具体方法:葡萄定型后,固定葡萄主干,在秋季葡萄落叶养分回流到根部后将主干上的一切枝条全部修剪掉,不留结果枝,这样只保留葡萄主干。第二年开春后,葡萄根系养分度向葡萄主干,营养葡萄休眠芽,休眠芽萌动后抽生新梢,新梢选择健壮,方向有利于捆绑的结果枝留条,其它枝条抹去。此后每年都如此修剪。主干高度以低于棚高为好。

4.5夏季葡萄修剪管理要点

4.5.1除梢:一般在葡萄萌芽至花序吐露期进行,保留选择健壮新梢作结果枝,其余新梢抹除,抹除越早养分消耗越少。

4.5.2摘心

摘心的早晚和次数原则上应根据品种、树势和修剪方法而定。花期摘心可使新梢停止生长10-15天,使养分流向花序,能确保授粉良好,提高座果率。生长健壮的结果枝在花序以上留4-6片叶摘心,主干延长枝可以反复摘心,促进延长枝成熟及防止养分消耗,达到预留高度后不再留延长枝。

4.5.3副梢处理

果穗下部的副梢要全部除去,上部可留3-4片叶摘心,以后再发生的副梢全部去除。

4.5.4去卷须和缚蔓

节约树体营养,卷须要尽量去除。梢端的2-3个幼嫩卷须最好保留,以保持生长点优势,待新梢向前延长25厘米以上时再除须。为防止枝蔓折伤及时绑架。

4.5.5摘叶

摘叶为改善果穗附近的光照条件,应摘除一部分老叶,促使果实着色。一般在果粒变软时摘叶。

5.病虫害防治:葡萄病虫害较少,很少用药,一般结合冬季剪枝,应用广谱杀虫剂、杀菌剂预防为好。葡萄对石硫合剂、代森锰锌、丙环唑、硫磺、五氯硝基苯、加瑞农、杀扑磷较为敏感,应慎重使用或不用。

6.本栽培技术优点:

6.1避免大小年现象,每年结果穗数一定,产量稳定。

6.2修剪方法简单,只需要保留主干。

6.3葡萄植株结果枝不上移,主干结果位置较低。

6.4树体大小一定,有利于栽培管理,避免树体过大。

6.5换头方便,不影响产量。

6.6有利于防寒,病虫害防治。

第6篇

关键词:灵芝;段木栽培

中图分类号:S56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7-0123-1

1 灵芝的生长习性

灵芝在气温8℃-35℃范围内均可生长,而菌丝体繁殖适宜温度为24℃-26℃,子实体生长的最适宜温度为28℃左右。灵芝对水分的要比较高,菌丝生长阶段,培养料的含水量以50℃-60℃为宜,子实体分化及生长阶段,相对湿度在80%左右为宜。灵芝子实体发育有向光性,在室外栽培要求遮光50%-70%。灵芝对二氧化碳非常敏感,如果通风不良,二氧化碳浓度过高,能造成鹿角状畸形生长,

因此栽培场所应当通风良好,保持空气新鲜。

2 灵芝菌种的制做

灵芝原菌种和栽培种的生产:用罐头瓶,洗刷干净,不得有残留油污等污染物,装入木屑固体培养基。培养基配方:木屑与麸皮(或米糖)配比为3:1。所用木屑为阔叶树枝木屑,麸皮或米糖无霉变,要求新鲜原料配制。加入自来水拌匀,含水量为手捏成团,一触既散,手指缝中有少量的水滴流出即可。装入瓶中为4/5,上部保留一定的空间,不易装的过紧或过满。用木棒压实,中间从上部至下部瓶底挖一个直径1cm的小洞,以利菌种发育时透气。瓶上面加一层耐高温的塑料布,于121℃高压灭菌1小时,取出后,冷却至室温,接入长好的斜面一级种,一管可接5瓶。接种后,于24℃条件下培养22天左右,白色菌丝长满全瓶即可作为二级固体菌种,按同样的方法制作三级菌种。用二级菌种接三级菌种,每瓶可接20瓶。在相同条件下培养即可得到栽培用菌种,即三级生产种。

3 接种时对菌种的检查和管理方法

生产上采用的木屑培养灵芝菌种,要经过严格的检查,出现污染杂菌要及时去掉深埋,已经培养好的菌种,在使用前都要检查,有污染绿色木菌等杂菌的菌种不能使用。将各瓶菌种去掉塑料膜,瓶外擦净,瓶口沾上酒精烧一下,以达到菌种瓶口及表面消毒。将菌种表层的组织化菌皮去掉,于无菌室内将各瓶菌种,用消毒干净的工具将菌种挖出,合并于干净的经消毒的塑料桶内,以备接入原木之用。

菌种一时用不完,可将培养好的菌种放入冷却室,于4℃-10℃保存,不要超过一个月。对培养好的菌种要尽快接入原木,以免菌种过期老化,影响发菌质量。

4 原木准备

阔叶树均可以用于栽培灵芝,其中以柞木、榆树较好。于入冬时采伐,一般于接种前20天采伐最好,原木含水量在40%-50%比较合适。原木的直径为10-15cm较为合适,木材接种时期以3月下旬至4月份为好,接种作业要求在经过消毒的干净室内进行。

原木从山上砍伐后运回场内,要再接种前用小圆盘锯锯成13cm的均等小木段,装入耐高温聚丙烯塑料袋,然后装入木盘或耐高温塑料盘中,于高压灭菌条件下升温升四小时,达121℃保持2小时,取出冷却至室温,准备于无菌室内接种。

5 接种与培养

将灭菌冷却至室温的原木段,搬入无菌室或甲醛消毒后,用5%式碳酸喷雾消毒过的干净屋内,打开塑料袋,向每个原木的断面上接种,接种量以每个断面上有1cm厚的菌种为宜。菌种撒布要均匀,将整个断面均匀撒满菌种,不要留下空白。接种后将塑料袋扎好,然后从外面用手压实,以防止在运输过程中将菌种弄掉。接种时菌种也要撒至木段之间的空间,每个木段用菌种量为1/2瓶。接种完毕将木段搬入培养室内,培养室温度控制在24℃左右,培养24天,同时保证一定的湿度。吉林省4-5月份气温回升,选择这段时间培养菌木,发菌可节省能源,较为适宜。

经两周培养后,菌丝可将原木包围,使原木变成白色。经二十四天培养后,即可埋入土中,如果不能及时埋土,于袋中可形成子实体原基,可搬入冷室暂存,尽快埋入土中。

6 埋土及管理

6.1土地的选择及埋土方法

埋土时间在吉林省一般为5月20日至6月10为宜。要求选择平整、沙质、透水性好的地块。将土地整平,挖下5-6cm,将培养好的菌木从袋中取出,单个摆在地上,每个木段之间距离保持10cm,以免灵芝长出来相互连在一起。中间填上沙土或腐殖土,填平后,于上面平铺一层河沙或风化沙,厚度1-2cm ,埋入土中以后上面搭棚,用黑色遮阳网,遮光50%-70%,棚高1.8m、圆形、进出方便,利于管理。

6.2 菌木埋入土中的管理作业

埋土之后要用喷水管浇水,每天一次,适宜温度为17℃以上。发育一个月,即可发生灵芝原基,可从土中顶出沙面,为白色圆柱形。此时要加强管理,每天浇水,保持空气相对湿度70%-80%。此时,我省是6月至7月份,雨天较多可不浇水。喷水方法:用淋浴喷头向空中喷出细流,自然落下,不要将沙子喷起。

每天要观察床面,有杂草要拔除,否则杂草也可同灵芝生长在一起。一个月后,灵芝原基会形成菌盖,灵芝可长到高达5cm以上,并可产生褐色孢子,盖为黄色。这一时期要保持空气相对湿度70%-80%,保持灵芝生长点呈黄白色,如果变成黄褐色则停止生长。

7 灵芝采收及加工

灵芝生长已停止,大量产生孢子,黄褐色孢子粉布满灵芝盖,菌盖边缘由黄白色变成红褐色,边缘有厚薄,菌盖里面为黄色,即可采收。一般在8月下旬-9月初采收灵芝。

第7篇

一、建立无公害韭菜栽植基地

该生产基地一要无大型工矿企业造成的三废污染;二是生产基地要地势平坦,排灌良好。特别是水质要好,不能用污水浇菜,以确保产地符合无公害韭菜生产的环境条件,韭菜产品优质。

二、选用优良品种

韭菜覆盖栽培要选择分蘖力强、抗逆性能好、叶片肥厚、品质佳的高产优质品种,如寿光独根红、马莲韭、791等。

三、生产中采用种子扩繁的育苗移栽方式

一是把好育苗关。培育壮苗,播种时要选择色泽鲜亮、籽粒饱满的新种播种。育苗地块苗床必须是排水良好、肥沃疏松、保水透气、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播种时采用干籽撒播的方法。每667m2用种量4~5kg。二是加强苗期管理。苗期管理的重点是浇水、除草。韭菜出土时要轻浇一水,地表露白后再浇一水,随着幼苗的生长,逐渐延长浇水天数并加大浇水量。三是移栽方法及栽培后的管理。一般移栽时采用单行深沟栽植法,栽前浇透苗畦,将韭苗起出剪掉须根先端,留2~3cm长,以促进新根发育,叶片剪去一半,减少叶面水分蒸发。按行距20cm,穴距15cm开沟,沟深15cm左右,每穴栽苗8~10株。栽后浇1次透水,定植时培土深度以不埋住分叶节为宜,培土后韭菜沟比行间略低4~6cm,以利逐年培土实现高产,防止跳根造成危害。

四、推行促壮促早萌发的关键技术

一是对于定植第1年的韭菜推行不收割的养根促壮管理措施;二是在第2年春季收割2~3刀后夏季不再收割鲜韭上市,目的是积累养分回转于韭根,确保冬季韭菜早生快发、品质优良;三是实行生产4~5年后更新复壮,重新育苗进行移栽,只有这样才能继续保持韭菜的产量和品质优势。

五、科学防治病虫害

第8篇

1. 地块选择 选择耕层深厚,土壤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稻田。在收割水稻时,稻茬不宜留得过低或过高,以15~20厘米为好。

2. 选用良种,适时播种 一般选用薯块膨大快、结薯早、生育期短、抗病的马铃薯新品种,如东农303、中薯3号、费乌瑞它等。要求选择无病虫害,无冻害,表皮光滑新鲜,单个重在50克左右的整薯做种薯为佳。每亩需种薯175千克左右,选种后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倍液喷洒种薯消毒。播种时间宜在12月中下旬至次年1月上中旬。

3. 划厢播种,施足底肥 播种前用绳子或石灰按1.6米宽划好厢面,预留沟宽35厘米(待覆盖稻草后再开沟),将准备好的种薯摆5行,行距30厘米,株距30厘米,厢两边各留20厘米宽,每亩播种5500窝左右。播种时种薯平放在厢面上(芽眼向上),稍微用力压一下,使种薯与土壤充分接触。每亩需施腐熟农家肥1500千克,三元复合肥50千克。农家肥要撒施在厢面上或盖施在种薯上,复合肥则应施在离种薯6~8厘米的行间,以防止化肥与种薯接触而伤苗造成缺株断行。

4. 稻草覆盖 种薯摆好后,用稻草沿播种行以条状方式将种薯覆盖住,行与行之间不盖稻草,稻草覆盖方向与厢面平行,厚度在8~10厘米之间,这样可以大幅度减少稻草用量,一般种1公顷的马铃薯需要1公顷稻田的稻草。覆盖厚度不能过厚或过薄,过厚出苗迟缓,过薄容易漏光形成绿薯而降低品质。同时,覆盖的稻草应整齐摆放,因稻草杂乱在覆盖时容易导致稻草交错缠绕,会产生“卡苗”而延缓出苗。稻草覆盖结束后,将预留沟再开沟。开沟时要将挖起来的泥土均匀地压在稻草与厢面上,这样可增加覆盖在稻草上的泥土量,既能防止稻草被风刮跑使薯外露变绿,又能保持稻草湿润,促进其腐烂还田,保护生态环境。

5. 田间管理 播种后的管理比较简单,通常不需除草、追肥和灌溉,但如遇干旱,特别是摆种后土壤干燥,可采取喷洒或沟灌水的方法,使厢面潮湿,以利于马铃薯生长;如遇雨天要及时排水,防止积水;对苗情长势差的,可用0.2%磷酸二氢钾加1%尿素液进行叶面喷施;在防治病虫害方面重点要防控马铃薯晚疫病。

第9篇

关键词:榆黄蘑;生料栽培新技术

中图分类号:S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4-0110-1

栽培榆黄蘑,蛟河一般在4月中旬-5月中旬季节进行,我们近几年利用生料栽培食用菌在培养料拌料时加入干料重1.5%的食盐,1.5%的石灰防止杂菌感染,还可提前5-10天出菇,增产25-30%以上,菇体无农药残留。

1 生料栽培方法

所谓生料栽培,培养料未经高温灭菌处理直接栽培的叫生料栽培。生料栽培由于未经高温处理营养损失少,如果管理得当产量较高。

1.1 配方

(1)秋季阔叶树叶68%、稻糠或麸皮22%、玉米粉7%、石灰1.5%、食盐1.5%,水75%。

(2)玉米秸65%、猪粪30%、石灰1.5%、食盐0.5%、水75%。

(3)柱状编织袋里栽培,将培养料与菌种混在一起,最上面多放些菌,在菌袋中间用4厘米消毒木棒从上到下打一空,有利于通气。

(4)稻草67%,牛粪30%,食盐1%、石灰2%、水75%。

(5)蒿草等杂草60%,马粪35%,豆粉2%、石灰1.5%、食盐1.5%、水5%。

1.2 拌料

将猪粪暴晒干粉碎,将秸秆用2%的石灰水浸泡一夜,第二天淘出用清水冲洗控水,按着每一个配方拌料水与料充分拌匀焖一个小时,PH8-12。一边拌料一边用喷壶喷水,拌好料用手紧握料,看到手指缝有水滴含而不漏为准。然后将料堆成堆用消毒塑料薄膜盖严,焖1个小时即可。

1.3 栽培过程

(1)菌袋发酵,地面出菇,等菌丝将培养料吃透,再把菌袋打开,将菌块压碎放在地面准备好的阳畦里2厘米厚,在腐殖土上面再盖上1厘米厚的沙子,长不限。

(2)阳畦空闲地宽0.8米,深0.4米,长3-5米不限。上面洒上5%的石灰水喷洒让水分彻底渗透。

(3)草甸空间,因为在此空间不容易污染,地下总是保持湿润,不用遮阴,等到草甸的草长起来的时候,正好蘑菇刚要出来,就把蘑菇遮住,还不用总浇水。

1.4 接种

首先在畦床上洒一层8厘米厚的料,然后洒一层菌块,三层料三层菌种,最上面一层要多放菌种,然后用木板压实让菌丝与菌料紧密结合,有利于吃料,防止污染。接种量百分之十至十五。封上塑料薄膜,上面盖上均匀3厘米厚度的土,周围用土压实。防止透光透风。

以上的栽培环境我经常采用地面林下和草甸子空隙内,好处是地下营养丰富水分充分,经过采摘三茬后不用补充养分照样出菇率高,菇朵肥大。

2 管理

2.1 发菌管理

从播种到出菇前为发菌期。室温要求18℃-22℃;料温24℃-26℃。低于10℃菌丝发育慢,高于30℃菌丝萎缩,超过35℃会死亡。室内湿度以60%-65%为宜。不需要光。保持空气新鲜,阴凉,切忌高温高湿。袋栽垛温超过25℃要倒垛,注意不要折断菌丝。如果温湿度适宜,不要揭床面薄膜,待菌丝吃透培养料后再支起,并保持料面湿润,加强通风,给以散射光,以诱导子实体原基的发生。若发现料面有积水,要及时擦去。发现黑、绿霉菌很多时,可用一点石灰粉覆盖;少时挖掉即可,并用少许多菌灵涂于杂菌处。

2.2 出菇管理

在正常情况下,播种20-30天后便形成了实体原基,在菌吃料三分之二的时候开始搭建拱棚,首先将菌料上面的塑料薄膜掀掉,上面覆上一层一厘米的腐殖土2厘米以下的黑土,拌上2%的石灰水,用手一捏没有水渗出为宜,在腐殖土上面加盖一层1厘米厚的沙子,避免喷水的时候蘑菇菌盖下面沾不上土,保持蘑菇干净。室外畦床上面搭建拱棚,上面盖上塑料薄膜和遮阴网或草帘;但草甸空间就不用遮阴,等到蘑菇出来时候,卡头墩子上的草就长高了,直接遮盖了,还不用经常喷水,因为地下总是湿润的,但在地面上栽培的出菇时往空间喷水,草帘上喷水和空中喷雾水,不要往料面上喷水,更要注意的是不要把水滴落到菌蕾上,避免萎缩回去或免幼菇死亡。随着菇体的长大,施水量要增加。天旱、风大时要勤喷;阴雨天少喷或不喷。结合喷水,每天上下午各开窗通风30分钟,以降低室内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氧气,促使子实体健壮生长。出菇期需要一定的散射光,以能在菇房里看清报上小字为宜。菌板,菌盖发育速度正常。

3 采收

当菇盖充分展开,未散孢子前,用手靠根部把菇扭下,不要带培养料。采后要把菇床清理干净,停止喷水2-3天,让菌丝恢复生长,积累营养。3天后轻喷少量水,盖上薄膜,保持料面湿润,以待再次出菇,待料面出现子实体原基时再揭膜,如前管理。

通过以上的试验产量高,原料丰富,节省燃料,栽培技术简单易行,适合农垦林下,草甸间等地面栽培,此方法简便易行,尤其在配料上采用猪粪要比其他配方栽培食用菌的产量高26%,在地面和草甸里栽培要比袋里栽培提高30%。此种技术不仅是榆黄蘑,包括平菇,鸡腿蘑、双孢菇都可以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