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司法核心价值观

时间:2023-03-08 14:54:07

导语:在司法核心价值观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司法核心价值观

第1篇

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的意义和作用

1、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助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转换新视角。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一种工作理念的创新,也是方法的创新。人文关怀中渗透着心理疏导,选择心理疏导方式本身就体现着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是实现人文关怀的一种手段。二者都是以提高人的思想政治觉悟为宗旨,而不是脱离政治思想、意识形态谈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二者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元素,必将引发新一轮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和创新。

2、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助于企业践行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一切发展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企业的中心工作是发展经济,企业党的工作要融入经济工作这个中心,不断促进企业的和谐有序发展。因此“以人为本”的概念在企业经济发展这个中心工作中,一方面要注重对企业职工本身的关心,充分发挥、激发职工的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另一方面还要实现“职工与企业共同发展”、“企业与职工共享成果”的理想境界。在此意义上而言,“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不仅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3、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助于和谐企业的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企业的基础是人的心理和谐。心理和谐是一种能力和力量,也需要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付出积极的努力去构建和营造。因此,心理和谐需要“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做坚实的后盾。在企业里,只有职工的心理和谐了,才能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有和谐有序的内心世界,才能够具备应对市场经济、改革改制中给职工所带来的各种心理矛盾冲突和巨大的心理压力,才能不断增强职工应对不同变化的心理的承受能力,也才能不断培养其应对岗位、企业和社会的适应能力。只有这样,也才能够保障和谐企业的和谐建立及和谐发展。

二、当前企业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企业各个层次和部门的管理者在思想政治工作中都能积极运用和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工作理念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受到了广大职工的充分肯定,也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但是,也存在重视不够,方法简单,效果不好等问题和现象,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管理人员对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重视程度不够。在管理中,有的管理人员,遇到棘手的问题时,不是先冷静的分析问题的原因,然后再找出解决问题办法,而是急于下结论说“行与不行”或“是与不是”,他的理由是“都忙忙的,哪有时间做思想工作”。其实这种简单、生硬的工作方式和方法显然是不妥当的,这样不仅伤害了职工的思想感情,也会在一定范围内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同时还会影响企业管理干部在职工中的形象。

2、关心人方面相对欠缺。有些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只关心“事”不关心“人”,在日常的接触中不注意关注职工的心态变化、情感起伏和言行倾向,不知道“帮人所需、解人所惑、排人所难”是管理人员必备的素质。关心应当是全方位的,体现在方方面面,关心人应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可以从物质上去关心,也可以从思想上去沟通,还可以从精神上去鼓励。

3、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意识相对较弱,对职工心理健康关心不够。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 改革人事制度、用工制度,竞争日趋激烈,职工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越来越大,精神压力和思想负担的产生,将直接影响到职工思想情绪和执行力。

以上问题的存在,对于充分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是非常不利的,职工带着思想情绪上岗,对于完成工作任务,确保安全生产是十分有害的。

三、对加强人文关怀和心里疏导做法的思考

1、注重调查研究职工思想变化的特点

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职工的正常生活和思想状况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部分职工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世界观和人生观发生了偏移。就目前而言,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悲观心理。有些职工本来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提拔到管理岗位或技术岗位施展才华,但是现在他们认为自己没有什么优势,对自身的发展失去信心,产生了不能适应新形势而落伍掉队的悲观心理。

(2)厌倦心理。有的职工长期在同一岗位上,每天从事着同一种工作,时间久了感到工作和生活的单调和枯燥无味,对工作产生厌倦心理。对工作中计划不如变化快的状况感到难以应付从而产生了厌倦的心理。

(3)安逸心理。存在这种心理的职工主要是一些年龄较大的职工,安于现状,工作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没有忧患意识和危机感。

2、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

“人文关怀”就是要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心理疏导”是指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帮助人们进行一定的心理调适,使其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因此,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重视人文关怀,加强对职工的心理疏导。

(1)人文关怀要渗透在企业文化中

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能创造出一种奋发、进取、和谐、平等的工作氛围和人文精神,为职工塑造强大的精神支柱。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可以通过搭建企业文化平台来实现,一方面弘扬了企业文化,一方面使企业文化的操作方法生动、灵活,职工乐意参加,使思想政治工作不再是单纯的理论说教,而是变得生动有活力,这样既增加了本部门的凝聚力,又培养了职工的团队精神,把职工逐步引导到企业的文化中来。做好思想引导工作,把危险和不良的想法扼杀在萌芽状态;出现矛盾必须谈话,用晓之以礼,动之以情的调解方法,送上一份合理公正的解决;评上先进或获得奖励必须谈话,送上一份一份鼓励、一份祝贺;生病住院必须探望,送上一份关怀和慰问;家中有难必须访问,送上一份关爱和帮助。我们认为这些都将成为职工工作的力量之源,因为职工思想理顺了、压力舒缓了释放了、困难解决了、心情舒畅了,干劲就足了,工作的凝聚力也就体现出来了。

(2)人文关怀要体现到激励机制中

激励就是要用精神或物质的东西去激发、引导、鼓舞和推动职工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执着与热情。尤其是在企业改制改革过程中,职工更加需要正确的激励和引导。所以,在我们生产经营和生存发展的过程中,经常组织提合理化建议活动,只要职工的建议被采纳,领导就会给予物质奖励,近年来被采纳的合理化建议在10条以上,对我们的发展起到推进的作用。实践证明激励可以激发人身上的某种潜能和“闪光点”,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人文关怀要加强到对职工的培训中

加强对职工队伍的培训,努力提高广大职工参与竞争的能力,这同样是人文关怀的重要环节。因为职工竞技能力加强后,可以适应企业发展,他的“悲观心里”、“厌倦心里”也就随之消失了,这样既稳定了职工队伍,又提高了整体职工队伍的素质,对企业发展起到了技术支撑的作用。

(4)人文关怀要实现到服务上

随着企业发展速度的加快,各项任务、指标不断增加,给广大职工的工作、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心理负荷也在加重。因此,各级领导要加倍的关心他们,提倡“上级为下级服务的理念,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营造出团结、互助、和谐的人文环境,使广大职工真切感受到四公司大家庭的温暖,从而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提高企业发展的能力。

3、立足工作实际,健全心理疏导工作的长效机制

(1)建立一种上下沟通的良性机制

第一,职工心理动态分析要作为思想形势分析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到常分析,常落实,常督导,就要健全心理疏导工作的领导机制,帮助职工树立科学的心理健康观念,增强心理上的自我修养,自我调控的意识,并运用这些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和社会实践。

第二,定期或不定期地与职工进行深层次会谈。通过谈话关心职工的成长,对职工存在的问题,积极引导、分析,找出对策,并创造机会让职工发挥个性和自主意识,参与决策,提出建议,使他们在关心组织的发展过程中,自我价值得到认可。

第三,完善绩效挂钩制度。要多看到职工工作中的成绩和亮点,多一些关心、理解、支持和鼓励,多给职工一些精神上的认可。同时要特别注意应加强沟通,做好职工的绩效解释工作,让职工增强“公平”感。

第四,扩大交流渠道,增进上下级的沟通。管理人员必须深入群众,广泛听取职工意见,系统了解职工意愿,全面把握职工思想脉搏,深入掌握情况,形成有针对性的、富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教育引导职工正确看待建筑市场形势,关心职工,帮助职工解决实际困难,增强职工对企业发展的信心。

第2篇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价值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目标,体现了国家层面价值目标、社会层面价值取向、个人层面价值准则的有机统一。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引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方向。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了我国法治建设的根本价值目标。法治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对推进国家理想目标实现的积极意义和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自觉服从服务于国家理想价值目标的实现,必须将实现这一伟大理想目标作为法治中国建设的最高理想追求和方向引领。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定了法治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法治是规则治理下的社会秩序。法治的基本价值功能在于满足社会主体的自由和秩序需要,推动实质合理性与形式合理性有机统一的法治型社会秩序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提出“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深刻揭示了现代法治的基本价值诉求,集中体现了国家法治建设的价值理想,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了法治建设的基本价值准则。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彼此推动、相得益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着力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积极培育全社会法律信仰,整体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念,明确提出了对全体公民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法律的高效实施提供了基本价值准则,奠定了伦理价值基础和道德观念支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面推M依法治国的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了理想目标和价值指引,而且是中国法治建设的价值共识和价值评价标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思想基础。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法治建设凝聚价值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答我们为什么要建设法治,要建设什么样的法治、要坚持什么样的法治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等法治建设中的根本问题。面对社会转型时期多元利益格局和多样化的社会利益诉求,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冲突,法治领域多元社会思潮和西方民主思潮对我国法治建设的渗透和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法治建设提出了根本要求,为统一全社会法治思想观念、凝聚普遍法治共识、形成和坚定公民法治信仰奠定了坚实的价值基础。

第二,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法治建设提供思想保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建设目标、价值取向和规范要求,夯实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价值基础,其内在价值追求与建设法治国家对强大推动力量需求之间具有高度精神价值上的契合性,为建设法治中国需要的团结和力量提供坚强保证和不竭动力。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法治建设确立评判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确立了思想价值观念,这些核心价值要素也从根本上确立了评判国家法治建设成效的标尺,即推进法治建设必须有利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利于建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法治社会,有利于引领公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行为方式。

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法治建设

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又要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

第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全过程。要自觉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法治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使法治建设自觉服从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要提高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决法治建设问题的能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转化为法律上各类主体的权利义务、职责职权,以法治保障基本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公民的实际行动方式。要建立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法治建设成效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法治建设的引领和评价作用。

第二,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各环节。在科学立法方面,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贯彻于立法全过程,完善立法的专家论证、民主协商和公众参与等程序制度,推进立法科学化、民主化,促进立法公正。在严格执法方面,要坚持严格规范文明执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执法工作的价值引领,作为适用和解释法律法规的基本价值遵循,实现严格规范文明执法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入脑有机统一。在公正司法方面,要坚持发挥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的重要引领作用,不断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在全民守法方面,要坚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有机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使法治真正得到人民的内心拥护,成为人民的真诚信仰,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第3篇

当前,面对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日益增加、社会矛盾纠纷日益复杂化的发展形势,如何牢固树立“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核心价值观,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过硬、一心为民、公正廉洁的高素质司法干警队伍,是时代赋予司法系统的重大课题。“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政法领域的具体表现,是政法队伍共同的精神支柱和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

此时恰逢政法系统开展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学习活动,通过认真学习,我从思想上明确了工作目标,决心从行动上坚决落实好自己的各项本职工作。我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忠于本职工作,坚定理想信念

“忠诚、为民、公正、廉洁”这八个字是党和人民对政法队伍的基本要求,也是广大政法干警必须自觉坚持的共同价值取向。积极行动起来,深入学习研讨,认真贯彻落实,真正把这八个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政法干警一项重要任务。检察干警更要切实增强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做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积极建设者、有力保障者。核心价值观中,忠诚是前提,是保证,是根本。“忠诚”,对于检察干警来讲,就是要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只有把“忠诚”铭记在心,牢记责任与使命,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心无旁骛公正司法,才能清正廉洁执法为民。 “忠诚”意味着对崇高事业的满腔热忱,意味着对理想信念的执著坚守,意味着对外在诱惑的自觉抵制,意味着强大内心世界所释放出的定力,意味着把自己全部精力投入到本职岗位上的热情。作为政法干警,在思想上必须时刻与党和国家保持一致,在工作中践行核心价值观,真正做到为民、便民、惠民。

二、践行本职工作,率先垂范

我是一名检察干警,对检察工作的信仰就是要始终保持对党的无限忠诚,始终保持对法律的无限忠诚,只有这样才能一心一意把检察工作做好,才能真正做到公正司法、执法为民。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权是至关重要的执政权,必须掌握在对党和人民绝对忠诚的人手中。作为检察干警,我们必须自觉用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引领方向、凝聚力量、激发热情、推动实践,自觉把“忠诚”作为前进道路上的价值标尺和行动指针,时刻铭记“忠诚”二字,努力做到让党和国家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

三、公正廉洁

第4篇

【1】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言稿

崇尚自由、平等,市场经济才有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追求公正、法治,社会生活才有崇德向善的道德风尚。

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决定着这个社会的行为准则和努力方向。市场经济本就崇尚身份平等和规则公平,现代社会更以公正和法治为价值核心。如果公平的阳光变得晦暗、正义的空气逐渐稀薄,市场经济就可能异化为茹毛饮血的霍布斯丛林,现代社会可能陷入你争我斗的零和游戏,社会主义本质就难以彰显和体现。相反,当机会的大门向所有人敞开,每个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社会信任才会蓬勃生长,公民美德才会蔚为风尚,个体的绚丽人生才能绘入中国梦的美好图景。

传递正能量,还需化解负情绪。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既要倡导奉献,放大榜样力量;也要敢于说不,防范破窗效应。在一些领域和一些人当中,价值判断没有了界限、丧失了底线,甚至以假乱真、以丑为美、以耻为荣。激浊才能扬清,抑恶才能扬善,对那些伤风败俗的丑恶行为,对那些激起公愤的缺德现象,我们不能听之任之,应该挺身而出敢于亮剑。让造假者受到惩罚,让讹诈者付出代价,让是非不分者受到教育,才能澄清模糊认识、捍卫道德底线,引导人们自觉做良好道德风尚的建设者,做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者。

文明不是一天养成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项宏大的工程,蕴涵着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从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到普通公民的积极参与,每个人多一些担当、尽一份心力,就能汇聚起推动社会前行的强大力量,让道德航船乘风破浪,把中国推向更为美好的未来。

细数改革面临的硬骨头,多数都与人们的公平焦虑有关。教育公平、医疗改革屡屡拨动心弦,诉说着人们真诚向往平等的发展机会;收入差距、身份歧视动辄引发关注,折射出人们满心渴望公正的社会环境;司法案件频频成为舆论热点,反映着人们热切期盼法治政府和司法公正。发展起来以后,多元思想不断交流交锋交融,越是众声喧哗,越要坚守公平正义的共同信念,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引领思潮、凝聚共识、整合社会。

【2】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言稿

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自《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其内容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014年2月12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带头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润物细无声,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政策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用法律来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各种社会管理要承担起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注重在日常管理中体现价值导向,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

【3】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言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实践。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就在我们驰而不息的努力之中。

再大的社会,也是由个人组成。个人的价值选择,是社会价值观念的基础所在、根本所系。涓流汇海、积土成山,每个人秉持怎样的道德意愿、践行怎样的理想信念、追求怎样的人格品质,决定着一个社会的面貌、形塑着一个时代的气质。积小我为大我、聚个体为群体、集小气候为大气候,才能绘就社会主义中国的美好价值图景。

回顾历史,中国奇迹的书写、中国故事的讲述,都离不开万千胸怀报国理想、坚持道德操守、激扬蓬勃朝气的普通人。青春报国、托起飞天梦的科技功臣,扎根农村、带领乡亲致富的大学生村官,精益求精、为中国制造增光添彩的产业工人,殚精竭虑、为服务群众不辞辛劳的基层干部,一诺千金、宁肯散尽家财也决不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信义兄弟正是一个个有理想、有情怀、有担当的个人,支撑起共和国大厦的脊梁,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根基,催动着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步伐。

当前,社会深刻变革、开放不断扩大,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有理想迷失、信念动摇者,有道德堕落、观念扭曲者,有腐朽落后思想文化沉渣泛起,也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暗中滋长。但越是纷繁复杂,越要站得住脚跟,越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的压舱石、价值的定盘星,培育昂扬向上的公民品格。

有怎样的价值观念,就会有怎样的行动。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才能承担时代赋予的使命;有善学者能,多能者成的敬业作风,才能把握人生出彩的机会;有以信立身、以诚处世的诚信品格,才能赢得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取人为善、与人为善的友善态度,才能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样的价值,让我们能更好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将人生带入更高境界。

第5篇

关 键 词:核心价值观;魂;城市精神;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面临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在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中,最大问题就是共同价值观的确立。同志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一项根本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

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一个民族的进步,有赖于文明的成长。

我们常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创造奇迹,也要在精神文化上书写辉煌。今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焕发什么样的精气神,才能引领思潮、凝聚共识、攻坚克难?在追逐中国梦的伟大奋斗中,弘扬什么样的价值观,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民族、人民在思想和精神上更加强大?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这三个“倡导”,勾绘出一个国家的价值内核、一个社会的共同理想、亿万国民的精神家园,在全社会激发起强烈的共鸣。

核心价值观不仅仅是一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而且还是一种兴邦治国的政治理念,一种社会和国家发展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指明了中国社会发展方向。核心价值观紧紧抓住世界全球化趋势和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阶段这一时代特色,规划出中国将要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宏伟蓝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体现民众的基本道德共识。绝大多数人的“共识”必将产生出强大的“合力”,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需要最大可能地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核心价值观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国家富强、政治民主、社会和谐、自由、公平等共同价值诉求和愿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可以变成千百万人的具体行动,进而转化和释放出强大的物质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中国的崛起、中华民族的复兴必须从治国理念上确定基本的价值目标,从精神上提供强大的动力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大限度地凝聚了人民的共识和理想,必将释放出强大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广泛的代表性,又对社会思潮有很强的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必须在世界民族之林的比较和竞争之中才能突显出来。所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伦理之魂

我们常说,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发展起来以后的中国,对精神信仰、伦理道德、社会风尚的关注更甚以往,对主流价值和共同信念的归属感尤为强烈。倒地老人“扶还是不扶”的热烈讨论,折射出人们对道德良知的珍视与焦灼;教育公平、就业公平、司法公正一再成为舆论焦点,道出了人们对社会规则的态度和期望。面对国际国内条件变化造成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树立国家伦理价值共识,保障我国文化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2014年五四青年节期间,在与北大师生座谈时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坚持“尊道而贵德”的好传统,“道”就是世界上永恒运动着的最根本规律;而“德”则是人类对于“道”的认识和把握,以及它在人生和社会中的体现。如今,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开始面对新的“道”和“德”:这个“道”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德”,狭义说就是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道德,广义来说,就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承载着我们民族、我们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提高国家伦理认同的“铸魂工程”。

之所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伦理之魂,还因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上自伏羲、炎、黄、唐虞及夏、商、周三代,下至唐、宋、元、明、清以至今日,浩浩荡荡,川流不息,绵延了五千多年,而且在东亚形成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儒教文化圈”,也可以叫“筷子文化圈”、“稻米文化圈”或“汉字文化圈”,构成其要素的主要有汉字、儒家思想、律令制度、佛教、道教等几项,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一极。为什么中华文化能够这样绵延不绝、一脉相传地发展到今天?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许多核心价值观。今天,这些传统价值观念依然是我们实现民族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是我们应对挑战的最高行为准则。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着每个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厚土壤”。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充分体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多次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立足于中华传统美德,真正找到了问题的根源,他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所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伦理之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城市精神之魂

当前,全国各个城市都在根据自己的城市特点概括城市精神,比如北京的“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上海的“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 、唐山的“感恩、博爱、开放、超越”以及蓬莱的“新时期蓬莱人”等。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我们国家层面的,地方各个城市的精神则是它的一个地方的表现,它可能跟当地的特色、当地的习惯结合在一起,融合了当地的很多的共识,所以让当地的老百姓更加能够从自身的这个精神里边体会国家的价值观。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它还是依据核心价值观来概括出来的,只不过更加具体。所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城市精神之魂。

弘扬城市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需要理解三方面问题。

第一,弘扬城市精神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的有效抓手。城市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和反映。人是文化的产物,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核心讲的是一方文化养一方人。一个城市的品格和精神,首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体现。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博大精深、丰富多彩,体现在各个层面上。具体到一个城市,这个城市的品格就是整个民族核心价值体系的反映。一个城市的品格和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成为当地人民的行为准则和标杆,使其更加富有成效,更加有利于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中落到实处。一个城市的品格和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有效载体。通过提炼和塑铸城市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会更加深入民心,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中得到升华,从而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第二,弘扬城市精神要遵循规律、持之以恒。要提炼富有特色的城市精神,“做时期蓬莱人”的蓬莱精神就是通过历史积淀和现实相结合而提炼得来的,让人民群众感同身受,进一步增强了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要不断赋予城市精神新的时代内涵,蓬莱的城市精神要在不同时代有着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点,要与时俱进,使它更加富有魅力。要确立城市精神在城市价值观中的指导地位,以城市精神指导人们的价值观,通过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推进各项工作,就会产生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要把城市精神变成全体人民的实践,使弘扬城市精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要把城市精神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当中,成为根基和源泉。

第三,进一步弘扬“做新时期蓬莱人”的城市精神,提升蓬莱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核心竞争力。“国爱家蓬莱人”,体现了爱国家、爱民族、爱家乡、爱家庭各个层面的有机统一,既要有爱国家的远大理想抱负,也要有爱家乡的埋头实干精神,还要有爱家庭的人文情感,这是人生所有积极向上奋斗的基石和动力。“做勤劳上进蓬莱人”,体现了脚踏实地、拼搏进取的精神状态。每个人都要从自身岗位做起,辛勤劳动、埋头苦干、勇于竞争、积极向上,努力创造一流业绩。“做理性包容蓬莱人”,体现了在社会生活中遵循法律法规和客观规律办事情,完善道德人格,爱他人、爱社会、爱自然,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做文明好客蓬莱人”,体现了旅游城市和开放城市应具备的人文素质。“好客”是蓬莱文化的鲜明特色和金字招牌,是对待客人积极主动、热情豪爽、乐于分享的热烈情感;“文明”是对“好客”的理性提升,包含着讲诚信、讲规范、讲秩序、讲礼貌。二者有机结合,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相互辉映,必将成为城市吸引游客和客商的巨大无形资产。总之,我们要把蓬莱的城市精神打造成一个品牌,成为展现蓬莱软实力和人文精神、展现蓬莱人民自强不息建设美好家园和率先推进生态城市、旅游城市建设的生动写照,从而提升蓬莱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党的十报告全文;

第6篇

一、正确认识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一)诚信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需要每位公民诚实守信、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更需要每位公民用诚信共同维护,建立起互相帮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离不开人们对社会诚信价值的认同和自觉的践行。只有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妥善处理好各种人际矛盾,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们的创造活力才能得到激发,创造性才能得到发挥,从而能够真正解决好社会发展的活力与效率问题。

(二)诚信是促进市场体系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也是诚信经济。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市场关系,要求双方以信用作为守约条件,逐步构建起彼此相互制约的信用关系链条,维系着市场关系和市场秩序。讲质量、重信誉的市场经济,才是健康有序的市场经济。在诚信和法制的双重作用下,社会运行成本降低,各方面的信誉度提高,社会关系才能和谐。因此,诚信是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的重要道德基础。

(三)诚信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因素。政府的诚信关系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影响着政府的公信力。一是体现在对社会管理和服务民众的政策公正性层面;二是体现在政府行为的诚信价值观层面。政策不公和政府行为不当就会导致社会权利与义务的不平等,引发社会利益分配失衡或利益冲突,并为各种不法行为、失信行为提供滋生的温床。因此,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关注人们的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通过制度约束政府诚信为民、依法办事的行为,解决分配公正、司法公正、教育公正和公共文化均等化服务等群众关注的问题。这是诚信政府取信于民的重要体现。如果不能做到依法行政、公正执法,没有履行好职责,致使政策缩水,甚至出现现象,这必然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政府的公信力。

(四)诚信是社会协调发展的精神支撑。指出:“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政策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用法律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这一深刻阐述,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社会协调发展当中,贯彻到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当中,实现治理效能和社会诚信道德相互促进的目标。这些目标的确定,都离不开诚信道德观的规范、支持。如果一个社会价值观模糊,不能在公民中普遍地培育起诚信的道德素养和精神支撑,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就不可能协调,人与人之间就不能做到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社会生活就不能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可见诚信道德观直接关系到社会和谐建设与协调发展。

二、正视社会诚信缺失的问题,增强社会诚信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当前,由于经济转型、市场缺陷、诚信道德教育缺失、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和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在各领域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诚信缺失现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格格不入。社会上的诚信缺失现象,不仅干扰了正常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秩序,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现诸多问题,而且,一旦这种现象滋长蔓延,必将进一步影响党和政府形象,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诚信建设不仅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健康发展,而且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利益、政治生活以及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建设。因此,要切实把社会诚信建设这一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

三、切实加强社会诚信建设

(一)加大宣传教育。要使“三个倡导”深入人心,成为人们普遍的价值认同。一是认真贯彻执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以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德”教育为主要内容,以诚信观建设为重点,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图书、网络等传媒,通过宣传橱窗、墙报、标语、宣讲、典型报告、善行义举榜等社会媒介,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的宣传教育活动,形成诚实守信的舆论氛围。二是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动员组织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加到建设诚信社会、诚信单位、诚信企业、诚信家庭的活动中来,践行“一诺千金”、“诚信为本”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三是加强行业文明诚信建设,以文明优质的诚信服务为切入点,提高服务行业、窗口单位文明执法、诚信优质的服务水平,营造“诚实守信光荣,背约失信可耻”,处处讲诚信,人人讲诚信,事事守诚信的社会环境。

(二)加强法律约束。法律约束是推广社会主流价值的重要保证。不同的价值主体具有不同的诚信要求,需要社会通过对诚信价值主体的法律约束,形成社会诚信的导向。对个体而言,要把诚信价值观作为修身立世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追求,加以引导;对企业而言,要将诚信价值观作为企业经营的价值取向,成为企业核心的竞争力和企业社会责任的组成部分,依据政策法规强化约束管理;对政府而言,要将诚信价值观作为政府执政的基本理念,取信于民,获得广大民众的认同和支持。目前,我国的《民法通则》、《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都规定了诚实信用原则,但由于社会信用体系整体发育程度较低,法制约束力还不强,具体运用时难以操作。应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完善我国诚信机构管理的法律法规,规范信用服务机构的市场准许、运行机制及信用监管机制,规范信用主体的运行与管理。通过法治的保障,使信用好的单位、企业和个人得到社会信任,大家尊重,事业容易取得成功;使失信者声誉扫地,借贷无门,寸步难行。

(三)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一是建立个人诚信体系和社会诚信体系,将个人的社会信息资源、金融资源、纳税资源、司法资源等分散在各部门的信息集中起来,形成统一的个人信用档案,对个人信用做出整体评价,促进信用资料的交换和共享。二是建立诚信制度和诚信机制。建立信用等级评定、资信评估以及相应的咨询机构,加快规范公共信息、诚信数据的取得和使用程序。

(四)强化诚信监管和失信惩戒机制。当今社会之所以存在严重的诚信缺失,监管不到位、惩处力度不够是一个重要因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就是要解决诚信监管问题。加强诚信监管和失信惩戒机制的建立,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企事业法人和自然人信用记录的数据库信息,对不良信用记录进行合法且有效的公示,并进行长期跟踪管理。另一方面要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道德等多种手段,对违背诚信原则的行为加大打击力度,使失信者受到应有的行政或司法处罚,失信的单位和个人在物质和名誉上付出沉重代价,从而加大失信行为的成本和风险,使每个社会成员和市场主体都充分意识到诚信的实际价值,不敢以身试法,减少失信行为的发生,实现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良性互动,促进社会诚信建设有序、规范、健康地发展。

第7篇

我是一名普通的司法行政工作者,通过对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学习,让我认识到我们工作的中心就是为了群众。党的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走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永葆先进性的力量源泉。

一种声音告诉我,我们司法工作为群众。这个声音来自于无数司法行政工作者的心底,来自于我们辛劳工作时的匆忙的脚步,来自于广大群众对我们工作的需要。这种声音推动着我们前进,推动着我们急群众所急,忧群众之忧的服务。也许我们的工作看起来是那么的平凡,但是我始终坚信我们每一次法制宣传就能教育一大批群众,我们每办一件法律援助就能安抚一颗受伤的心灵,我们每调解一件纠纷就使一个群体和谐,我们每帮教转化一颗曾经扭曲的心灵就能拯救一类人群。

一种责任告诉我,我们司法工作为群众。这种责任是一切动力的源泉。我们既然选择了司法行政工作,就要脚踏实地的履行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职责,让我们有能力去为群众服务的职责,这就是一种责任。每当我们工作遇到困境而灰心放弃时,想一想我们肩上的职责,想一想群众需要我们的无助眼神,我们每一名司法行政工作者没有任何理由去推诿和气馁,这就是我们司法人的责任。

一种使命告诉我,我们司法工作为群众。作为我们司法人,践行司法行政核心价值观恰恰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表现。司法行政核心价值观要求我们司法行政工作者“忠诚、为民、公正、廉洁” ,这就是我们司法人的使命。简简单单的八个字,却凝聚了全体干部职业操守的灵魂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精髓,更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庄重承诺和誓言。虽然没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没有一线战斗的刀光剑影,但我们广大的司法行政工作者们默默的在各自的岗位上履行着自己的使命,这就是我们的司法人。

树立群众观念和意识,我们的工作为群众。它会像航灯一样指引我们在正确的方向上前进,会让我们问心无愧,会像天平一样称出我们生命价值的轻重,会像沃土一样孕育出我们的勇气、智慧和力量。

第8篇

兴隆林区基层法院警示教育基地完工并投入使用。警示教育基地的建立是兴隆林区基层法院“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工程,由院党组书记、院长王长青亲自筹划,历时三个月的时间完成。警示教育基地设立在法院办公楼的一楼,内部设有警示墙,墙上悬挂了违法违纪案件的典型案例,并悬挂了廉政警示格言、古代贤人教育子弟清廉做人的古训,从内容上增加了警示教育的冲击力度。另外,在警示教育基地内专门设立了“功夫茶调解室”,以此为林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司法服务,更加有效的解决矛盾纠纷,促进林区的和谐稳定。

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警示教育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为此,法院制定了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警示教育工作实行院长负责制,各项工作由院党组统一部署与落实。为了使警示教育工作取得实效,还专门要求本院干警提出反馈意见,并向院里提交警示教育学习感想,进一步使警示教育工作深入人心,使警示教育基地更加完善的运行。

在“功夫茶调解室”的建设方面,为了使调解工作更加高效,专门制定了详细的调解流程,每一起纠纷从受理、排期、调解直到最终当事人签订调解协议,各个环节都做出了严格细致的规定,以此保证调解工作的规范开展。“功夫茶调解室”着重加强调解文化的建设,以和谐文化促进调解室工作的开展。调解室的风格以暖色调为主,使当事人能感受到温馨的氛围,减少许多不和谐的因素。与当事人边喝茶边调解的工作方式也是法院在调解工作中新的拓展。

警示教育基地的建设和使用,从源头上对于预防党员干部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筑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将会在法院日后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兴隆林区基层法院在开展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中,注重引导全院干警强化对开展“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重要意义的认识,深刻理解开展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的内涵和实质,不断加强法官队伍职业化建设,不断提升全院法官的审判和执行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审判人员的执法办案水平,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去年秋季,龙江省委政法委在鸡西市召开全省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经验交流会,兴隆法院作为森工林区唯一一个参会单位,法院被黑龙江省委政法委评为“全省政法系统开展政法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在王长青院长代表森工林区政法系统在交流会上作了经验介绍发言,因此兴隆法院也成为全省森工林区公、检、法、司等政法部门中唯一一个获得“全省政法系统开展政法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荣誉称号的政法部门。

前不久,兴隆林区基层法院按照林业局党委要求积极配合兴隆林业局小城镇建设工作,组成专门工作小组,利用周末时间一行四人对居住在木兰县东兴镇的8户职工开展动迁排查工作,为兴隆林业局的小城镇建设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

工作小组深入到居民家中,正面接触动迁户,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想法,心平气和地对情绪激动的动迁户进行解释工作,避免矛盾激化。并向其宣传《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等相关法律及兴隆林业局关于动迁与安置的相关政策,正面引导动迁户服从林区小城镇建设发展大局。通过面对面的法制宣传工作的开展,为推动依法动迁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去年春季,经过一个多月的安装和检测,兴隆林区基层法院三级网络视频会议系统正式进入调试阶段。

法院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建设是列入《人民法院第三个五年改革纲要(2009—2013)》的重要内容之一,全面加强人民法院网络信息化建设对人民法院全面实施“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重要职能,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法院于2008年10月在全省林区法院系统第一个建成了网络视频会议室。新上任不久的院党组书记、院长王长青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提前做好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的准备工作,并把法院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的建设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中,在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虽然法院提前完成了硬件基础准备工作,但当时全省法院的三级网络建设工作还在逐步进行中。2011年12月,由中法视通承接的法院网正式开通,为法院进一步公开、公平、公正地开展好各项审判和执行工作,更好地为林区社会和人民群众提供法律服务创设了平台。

目前这项工作已进入正常运行中,法院可直接接收上级有关法院或上级党委、政法委等领导机关的视频会议信号,及时参加上级领导机关的各项会议,第一时间学习和掌握上级精神,第一时间领会上级精神,贯彻落实上级精神,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法院的各项工作。

第9篇

执法是法律监督工作的根本和核心,管理是执法办案的保障和基础。 “六观”要求涵盖了检察工作的方方面面,既是执法办案应牢固树立的执法理念,也是推动执法规范化、队伍专业化、管理科学化、保障现代化应遵循的管理理念。一是通过落实“六观”实现执法理念和管理理念的共同更新。“六观”体现了执法理念的与时俱进,执法理念的更新也对检察管理理念的更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局观要求进一步更新全面管理理念,业绩观要求进一步更新目标管理理念,权力观要求进一步更新全程管理理念,核心价值观要求进一步更新人本管理理念,发展观要求进一步更新统筹管理理念。执法理念和管理理念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了推动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的强大力量。二是通过落实“六观”实现执法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共同转变。按照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观要求,在检察管理上实行精细化和信息化管理模式,引入现代质量管理体系,实现队伍、业务、保障的科学化管理;按照执法为民的要求,实行督查专员、党组例会制度,着力解决涉检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实行人性化执法方式,实现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的统一;按照发展观的要求,落实执法办案三个层次目标,即:第一层次是“定分止争,明辨是非”;第二层次是“案结事了,息诉罢访”;第三层次是“延伸职能,积极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实现执法办案效果的最大化。

“六观”作为全部检察机关和检察人员应当树立的思想观念,其体现的既有对检察机关这个群体的要求,也有对每个检察干警个体的要求。一是注重培养个体理念。大力开展“学‘六观’、促工作”专题教育活动,加强对每名检察干警“六观”的教育和实践,使“六观”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在检察机关内部营造落实“六观”的浓厚氛围,发挥模范典型的示范作用和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对每名检察人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个人心理发展的自我循环,从而形成整个检察机关和全体检察人员对“六观”的认同和遵守。二是注重培养群体理念。群体理念不是个体理念的简单相加,是在个体理念互补、凝聚、整合中形成的。在落实“六观”中,既要有整体目标,又要有个体目标,使个体目标与整体目标联系起来,还要使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实现良性互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坚持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关注个性需求差异。坚持均衡发展,补齐短板,不让一个人掉队,形成较为牢固的“六观”群体理念,凝聚推动检察工作科学发展强大动力。

“六观”既对检察人员法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检察人员法律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以“六观”提升法律素养。法律素养是法律工作者内核的要求,深厚的法律素养是指导法律适用的基础,也是使法律规则富有生命力的智慧源泉。在法律素养中注入“六观”要求,能够在更高层次上提升检察人员的法律素养,进而提高检察人员的执法能力和水平。检察人员应以“六观”为依据,深化对法律知识和法学理论的学习和认知,进一步深化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和对法律精神的把握,明辨现实中的是非真伪,坚持做到“三个至上”、“四个在心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自觉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二是以“六观”丰富法律思维。司法是判断性的思维活动。法律思维是法律工作者依据法律观念作出的符合经验法则和逻辑法则的思维过程。“六观”拓宽了检察人员的思想空间,使执法活动视野更宽广、洞察更深刻,能够切实保障执法活动的政治方向和价值目标。检察人员在准确领会和把握“六观”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创造性的法律思维,在执法办案中注入更多地司法文明、人文精神以及思辨品质,为准确认定证据、查明事实提供正确的思维路径,为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六观”从不同角度、各个方面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检察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点。要把牢固树立正确业绩观与全面落实正确大局观、核心价值观、执法观、权力观和发展观有机结合起来,真正使“六观”内化于心,外践于行,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各项检察工作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在今后一个时期的检察工作中,我们要坚持不懈地以“六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强化理想信念,确保全体检察人员始终坚持“三个至上”和“四个在心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升检察机关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一是抓好宗旨意识教育。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广大检察人员弘扬光荣传统、坚定政治方向、践行群众路线、推动检察工作,着力解决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和执法办案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检察队伍。二是抓好大局意识教育。牢固树立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大局观,自觉把检察工作摆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来谋划和推进,着眼于服务高端发展,重点打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三是抓好职业道德教育。深入贯彻检察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注重检察文化建设,教育和引导广大检察人员牢固树立“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核心价值观,增强公正廉洁文明执法的自觉性,树立良好的执法形象,维护检察权的公信力。特别是在检察文化建设方面,应注重加强三个方面:

首先,注重领导者的表率作用。在一个组织中,领导者的模范行动是一种无声的号召,对下属成员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因此,要塑造、发展和维护检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领导者本身就应是这种价值观的化身。他们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向全体干警灌输检察文化的价值观念。首先,领导者要坚定信念。其次,要在每一项工作中体现这种价值观。再次,领导者要注意与下属成员的感情沟通,重视感情的凝聚力量。以平等的真诚友好的态度对待下属成员,就会取得他们信任。感情上的默契会使领导者准确地预见周围世界对自己的行动的反应,形成一种安全感,对下属来说,则会产生“士为知已者用”的效用。

其次,加强检察文化的培训。要持续对干警进行培训,让干警逐渐接受检察文化。培训是促使文化塑造与变革的一个重要的策略,在文化变革的实施计划安排就绪后,就要督促干警参与培训、学习,让全体干警接受培训。通过专门培训,让干警知道什么是检察文化,检察文化有什么作用,为何及如何实施文化塑造与变革,检察文化对干警有什么新的要求,认识机关现有文化状态与目标文化的差距。还可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如局域网、闭路电视、标语、板报等大力宣传检察文化的价值观,使干警时刻都处于充满检察文化价值观的氛围之中,通过耳濡目染来达到渐入干警心中。

热门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