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交通规划论文

时间:2023-03-08 14:54:08

导语:在交通规划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交通规划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文章介绍了综合交通规划的主要内容,如交通发展战略、公共交通系统、道路运行系统。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这篇文章,了解综合交通规划的全过程与主要理论技术。

论文关键词:城市道路交通拥挤综合规划

1引言

综合交通规划在世界上是一个新兴的交叉性学科,又是一个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领域。近半个世纪以来,数百个大城市的政府不约而同地呼唤综合交通规划,并通过其编制与实施,缓解当时的交通矛盾,把握未来的交通方向,安排近远期的交通投资。所以,综合交通规划已在各大城市的发展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交通发展战略

交通发展战略是城市综合交通规划首要的组成部分,它在对城市交通未来发展趋势的总体预测和判断的基础上,宏观地把握城市交通发展的方向,关注城市交通发展的大局。交通战略的确定,不仅要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而且还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教育、气候和环境等多方面的内容,与一个城市所在的区域以甚国家甚至国际社会的综合环境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构筑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是大城市交通战略的核心内容,同时,交通发展方向,交通模式,交通政策以及对重大交通设施的总体部署都是交通战略关注的重点问题。

2.1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

一体化交通表现在交通体系内部的充分组合,见图l。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指交通设施的平衡,目的是充分发挥交通设施的整体效益。二是指交通运行的协调,在综合交通体系中,各种运行方式并存,都将在其适用的范围内发挥特有的优势。保持运行协调,不仅表现为各种方式的合理分工,更表现为各种方式之间的紧密衔接。三是指通过综合管理将交通设施与交通运行紧密地整合起来,即交通运行水平与交通设施水平相一致,其中,合理的体制与法制是综合管理中的关键。

一体化交通表现在交通体系与外部发展的紧密联系。交通是实现城市功能的重要支撑手段,交通发展必须与土地、社会、经济、环境等诸多城市发展领域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推动城市全面发展。

2.2交通发展的原则和目标

交通发展的基本原则归结为三个方面,即持续发展、整合发展和优先发展。

交通发展的目标要兼顾“畅通”和“易达”互相影响的两个方面,既要缓解交通和减少出行的时间,又要确保人和物顺利的到达目的地。通过建设高等级的道路和发展大容量的轨道交通实现“畅通”;通过加强支网建设、规划合适的停车设施以及发展覆盖面广的地面公交网络,实现城市交通的“易达”。

2。3城市交通政策

城市交通政策是在一定的城市交通战略指导下,政府部门制定的用以指导、约束和协调城市交通行为的总则。其具有权威性、综合性、实施性和理论性四个鲜明的特征,是城市交通发展的决定因素。

3公共交通系统

公共交通系统是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的核心部分,它为广大市民和外来人员提供多种形式的客运服务,实现人员高效安全和舒适方便的移动。公共交通系统的主题,是公共汽(电)车、地铁、和轻轨等大量的运输工具,同时也包括出租车和轮渡等辅运输工具。公共交通的有效运营,需要得到城市道路系统、交通管理系统和交通政策体系等保障条件的支持。

3.1公共汽(电)车系统

公共汽(电)车(简称公交车)系统规划,需要着重研究网络、车站、车辆等方面的专业技术及相关联系,使公交车系统充分发挥方便、价廉、安全、舒适的优势。

3.2轨道交通系统

3.2.1轨道交通网络的编织

与公共汽(电)车不同,轨道交通系统的线路即轨道是全封闭和固定的,一旦建成,很难进行改造和重建,因此做好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布局是十分重要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编织一般遵循以下原则:与城市规模发展战略相适应;与城市用地布局相结合;与其他交通方式相配合;与客运需求变化趋势相一致。

3.2.2轨道交通的车站设置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按建设形式可分为地下站、地面站和高架站;按运输组织功能可分为中间站、折反站和终点站;按网络功能可分为枢纽站、换乘站和一般车站。轨道交通的地下站位于城市中心区,这里人口密度高,是城市商业办公中心,因此地下车站的建设与周围商业开发、周围主要建筑应统一规划建设。地面站和高架站一般位于城市区和郊区,这里开发密度较低,轨道交通车站与主要居民区、大型购物超市、地区活动中心相结合,构成地区性的交通枢纽和公共活动中心。

轨道交通中间站一般仅完成乘客上下车作业。折反站供区间运营的列车进行折。终点站除布设折反线路外,一般还有存车线,以备列车暂时存放。

轨道交通枢纽站一般位于城市大型客流集散点。至少有两条轨道交通线路相交,并集地面公交、出租车、小汽车、自行车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实现城市客运交通体系的一体化换乘,实现城市交通与对外交通的良好衔接。换乘站一般是两条轨道交通线路交汇点,其主要功能是实现两条轨道交通线路间的相互换乘。

4道路运行系统

道路运行系统是人流、货流、车流以及道路组成的复杂动态系统。通过各等级道路分层合理衔接,实现道路交通的畅达;通过路权划分和使用分流,提高交通运行效率和保障交通安全;通过规划与道路容量匹配的停放车系统,“以静制动”设施需求管理。良好的道路运行系统不仅要为小汽车运行提供畅达的运行空间,而且要保障公交优先通行,创造和谐宜人的慢行交通环境。

4.1快速道路系统

城市快速路系统为车辆通行提供的是高速、连续的交通服务,因此,与其他道路相交一般采用全封闭的互通立交形式。在我国一些路网密度高、用地紧张的特大城市,如上海、广州,采用了高架形式的快速路系统;而在一些路网密度较低的特大城市,如北京则采用了平面道路加立交形式的快速路系统。

4.2道路慢行系统

慢行系统包括自行车系统和步行系统。

自行车系统在规划上要求自行车专用路两旁不至于产生和吸引大量的机动车流和货物运输的需求。设计上要求线路通畅、连通、路面平坦、坡度小、具有较好的景观效果,且自行车专用路上宜采取机动车有限驶入的配套管理措施,即允许少量机动车在限定的时间内限速进出。

步行系统布局应遵循人车分离、步行快捷和力求舒适的原则。

第2篇

关键词:城市居住区;内部交通;问题规划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人类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城市居住区也不断随着交通方式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城市居住区的交通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特别是现代城市的结构多元以及人类尤生活方式的影响,努力探索我国城市居住区交通发展的规律能够让交通更好地服务城市生活。

一、我国城市居住区内部交通现状

当前我国城市居住区交通模式特征大体呈现为小区-组团-院落的三级层次结构和小区-院落的二级层次结构。当前我国城市居住空间仍多是按照灵力单位模式来安排的,通常根据一个小学的规模来预估周边的居住空间和人口规模,以及公共基础设施的服务范围。居住区内的交通必须分级别确定道路等级,据此设计车道和行人道。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逐步推行小康型住宅示范工程,道路系统设计更注重考虑人的心理需求。此时的城市居住区的道路形态打破传统传统道路模式,不在局限于固定的理念和固化的规定,该变道路系统道路系统单调、呆板、枯燥的模式,以为居民提供服务为要旨。

二、我国城市居住区内部交通存在的问题

1、通行便捷问题

道路系统自身交通量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一定规模的道路系统只能容纳相应的交通量。而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使得其能承担汽车的消费,城市居住区汽车的拥有量增幅空间巨大,家庭配置小轿车已成为城市居住区内的基本需求。汽车拥有量的绝对数量持续增加,而道路系统自身的承受力有限,使得城市居住区内部的道路系统规划难以跟上社会需求的发展。中高档小区在早晚交通高峰期时段都一定程度上出现交通堵塞现象,车流量集中造成车辆被迫减速,通行不畅。虽车辆堵塞大多发生在居住区内,但这现象的产生与居住区内部交通规划紧密相连,而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优化居住区内部交通规划进行改善。

2、人车安全问题

当前,城市交通安全问题已经收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随着私人小轿车的普及,城市居住区内部交通安全问题也引发人们的思考,并呈上升趋势。城市居住区安全问题总体来说包括人车安全问题和车辆安全问题,前者主要表现为由于车速过快或不规则操作、道路设计不合理等原因而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后者主要是指由于车辆在管理、停放、行驶过程中出现的毁损,这关系到居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必须引起深切关注。

3、交通环境舒适问题

城市居住区交通环境的舒适要由足够道路面积、足够的停车条件、合理的道路流线分布、良好的道路环境等等构成。从当前现实来看,我国城市居住区内部交通环境在舒适问题上主要表现在几点。一是道路尺度过大,人口向城市流动使得城市居住区被大量建设,区内交通路线既过长也过宽。二是道路绿化单一缺乏观赏性,而道路绿化是居住区绿化的重要内容,很多小区将绿化用地挪作他用,或停车场或小卖部等等,且道路旁多为一排整齐的树木。三是步行系统设计缺少人性化,防滑性能不足,高度设计不合理等等,这些都影响城市居住区交通环境舒适性。

4、停车问题

城市居住区内部交通问题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停车问题。首先,大城市居住区普遍存在停车位不足的难题。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长,而停车位相对有限加剧了这一情况的严峻性,特别是在老住宅区这一现象更为突出。由于车位严重不足,大多数居民只能把车停泊在小区道路、消防通道,或挤占小区绿地和居民的活动场地,这使得小区交通堵塞、人车争道等频发。其次是车辆乱停乱放问题,车位不足引起车辆占道停放和无序停放,严重影响居民居住环境和安全。最后是停车设施规划设计不合理。这是由于对居住区内的停车规划不合理以及监督没有落实造成的。

三、完善我国城市居住区内部交通问题的措施

1、采用综合交通规划方法

在城市居住区内部进行交通规划其实质就是道路系统的规划。一般首先要进行交通组织规划,选择交通流线选择,然后在这两类交通组织体系下综合考虑城市道路交通、地形和功能布局等等因素,确定了居住区内部道路骨架,在此之上才开始道路工程设计。如果道路系统、停车系统与景观绿化系统分开进行规划设计,虽能够满足基本交通出行的需求但对于满足居民的心理需求显得捉襟见肘。随着私人轿车不断入住居住区,其内部清晰的道路骨架将被打破,需要整合居住区内外的交通系统,综合规划,营造良好的交通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2、进行交通需求预测

交通需求预测的目的在于检测交通规划是否科学合理以及交通系统的效率其预测的对象包括居民出行需求、机动车流交通需求、停车位需求等。一般来说影响居民出行的因素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职业差异、年龄、性别、娱乐方式、生活习惯等等,不同居住区的出行方式存在差异,但基本上与居民收入存在直接关联。

3、采用多元化的交通模式

城市居住区的不断发展,其设计理念也与时俱进。当代城市居住区道路交通无论是在目的还是在职能上都发朝着多元化、复合化、人性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前进。与此相对应是这些设计理念应居住区道路交通在规划中予以实践。多元的交通模式应当具备大型独立步行空间和全新的人车混行方式。以往的人车分流交通模式虽能较好解决车行交通对居住区影响,但步行空间较为有限,在保证车行交通功能发挥的时候,步行空间却受到极大限制,当前的居住区交通内部系统应注重多重步行休闲路线,提高居民的生活感官,体现人性至上。传统道路设计中人车分流交通模式被广泛采用,这虽提高了居民生活空间的品质和区内老人和儿童的安全问题,但是这对于加强住区邻里关系来说非常不利。新的人车混行的交通规划使得步行、车行和睦共处的融洽和谐氛围,创造出积极、富有生机的公共活动空间。

4、优化路网结构模式

传统道路结构模式中,居住区道路交通遵循着层次分明、系统完整的规划设计原则。受国外一些城市规划设计思想的影响,尽端路甚至成为居住区道路交通规划设计标准,这种方式基本上满足了居住区的交通需求,但是道路分级使人车难以得到共存,减少了居民出行路线的选择,削弱了居民间的联系,不利于在区内创造良好的生活气息。路网结构模式应不断优化,可以将变形方格网应用到道路中,这能减少了道路交通的等级划分,为人车和谐共存创造条件。

结束语

构建绿色城市社区内部交通系统是解决现代城市问题的有效措施,同时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人类在经历了城市快速扩张和机动车激增带来的城市困境之后,已经认识到一个健康的交通系统的重要性。在21世纪的今天,城市化和工业化在中国迅猛发展,中国正处于崛起的重要阶段。因此,我们应该抓住这一发展契机,用绿色城市社区的发展模式来指导城市交通系统建设和城市整体发展方向,把可持续的绿色交通作为利国利民的重要举措,应用于我国今后的城市建设之中。

参考文献

[1]蔡果.关于住宅小区中交通安全问题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13(22):178.

第3篇

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创意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引领新一轮产业变革的今天,四川美术学院抓住机遇,坚持产学研密切结合整体推进学院改革。在服务社会、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学院全面发展走上新的台阶。

适应社会变革,全方位拓展学科领域

当代艺术的蓬勃发展使艺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广泛领域。为了适应社会需要,学校努力拓展学科领域,目前设有绘画、雕塑、美术学、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学、广告学、工业设计、动画、摄影、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建筑学、景观建筑等13个本科专业;拥有艺术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美术学、设计艺术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中国画艺术、油画艺术、版画艺术、雕塑艺术、水彩画艺术、美术教育、美术史论、设计艺术史论、装潢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漆画艺术、陶瓷艺术、数码媒体艺术、建筑艺术、动画艺术、摄影艺术、舞台美术等20个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学校当代视觉艺术研究中心被批准为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艺术实验教学中心被批准为重庆高校艺术创新工程研究中心。经过不懈努力,四川美术学院已经发展成为学科门类齐全、办学实力雄厚、社会影响力显著的综合性美术院校。

注重基础理论研究,探索当代艺术的社会价值

四川美术学院在中国当代艺术创作领域具有重要影响,但理论建设相对滞后,学校针对艺术学科专业的特点和重庆市人文社科建设任务,加强了校级科研课题立项的调研与论证,在广泛征集科研课题的基础上,经学校学术委员会审定提出了校级科研课题申报指南。紧密围绕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和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开展了当代艺术基础理论的科研课题立项研究。近三年,经匿名评审和学校学术委员会终审,确定立项校级科研项目41项,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学科研人员达90余人_并在校级科研课题的基础上,申报获准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及科技项目立项研究课题24项,重庆市科委、经委、建委等市级部门的科研项目11项;杨仁敏教授的《美术设计教育研究》和高铭路教授的《艺术史方法论》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科立项规划研究课题;校级科研课题已结题13项,市级部门的科研项目结题8项;2007年发表研究论文193篇,出版专著6部。编辑出版教材36部。我校当代视觉艺术研究中心(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多项科研课题结题并出版了《85美术运动》、《后现代书法的文化逻辑》、《从中国经验开始》、《现代艺术与中国文化视点》、《王林论绘画》、《绘画与观念》等10部专著,13篇,其中在CSSCI发表3篇,在当代艺术社会价值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基础理论研究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持久的思想源泉和坚实的学术基础。改变了学院长期存在的重创作实践轻理论建设和学术积淀的局面。

加强科研应用项目的研究,推动科研创作的社会服务

艺术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专业,特别是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影视动画专业在当代的社会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通过资源整合、学科交叉、校企共建等措施,充分发挥了学科优势与特色,积极开展科研应用项目的研究和社会服务。

近年来,学校集艺术设计学、建筑学、城市规划等学科的交叉研究优势,形成了“重庆城乡统筹背景下的生态及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创新研究团队,主持完成了“重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复兴研究”、“重庆南岸区慈云寺老街保护规划”、“重庆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重庆市黔江区小南海旅游环线总体规划”、“重庆市黔江区濯水古镇保护性详细体规划”、“巴河亲水环境整治及南滨路建设立面改造设计”等数项重庆市历史人文风貌区的规划论证和设计工作。其中“重庆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项目申报了国家发改委及建设部的国家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研究项目,在建设部专家组评审的600项参评项目中排第十三名,被批准为国家发改委“十一五”重点立项研究项目并获国家拨款1200万元,在“适宜城市历史文化景观改造的工程技术创新”、“适宜山地城市风貌的低成本的工程技术创新”等研究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设计艺术学、广告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等学科专业组成了“企业形象策划与设计、品牌推广、产品包装设计”研究团队,主持完成了四川五粮液集团、重庆电视台、中冶赛迪、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四川商品交易所、西南铝加TU等企业形象策划与设计,以及大量地方产品的包装设计与广告推广策划。切实推动了地方企业的发展和促进了重庆名特产品的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07年以来,学校还承担了社会科技咨询服务和企事业委托科研项目22项,横向科研经费达到1200万元,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

搭建艺术创新教育平台,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与创作科研互动”是四川美术学院长期以来形成的办学特色之一,是艺术院校实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学与研相互转换,推动了“传授型教学”向“创造型教学”的嬗变,从根本上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重庆市教委批准了学校的“重庆高校艺术创新工程研究中心”立项建设,依托“艺术创新工程研究中心”的平台优势,学校开展了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前沿问题的综合性研究。工业设计专业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生态设计”的研究与探索,把生态设计的理念贯穿在专业设计教学之中,所研究的课题涵盖了家用电器、家居用品、家具设计、城市公共设施、交通工具、环境资源、机电工程、包装工程、人文景观、废弃物利用等多个领域。2007年,已完成《生态设计1D0例》的设计研究项目,获得国家专利65项,投入生产的产品45项;获2007德国博朗国际工业设计大奖赛优胜奖2项(全国15项);获第11届国际自行车设计大赛创意奖1项,第一届青岛国际设计节“金海螺”国际工业设计大奖赛优秀设计奖1项;获“长虹杯”2007年全国大学生感观创意设计大赛银奖1项、入围奖1项、最佳创意单项奖2项、组织奖1项;获2007“世博想象”上海美术大展・设计艺术展优秀奖2项、入围奖24项,“气候酷派,设计先行”中英生态设计邀请赛优胜奖5项、入围奖27项等。还在《生态经济》核心期刊开设并主持了“生态设计”专题栏目,发表研究论文52篇;在深圳“2007中国国际工业设计高峰论坛”和“国际设计艺术院校联盟2008济南会议”上,王立端教授分别作了题为《双赢之路――生态设计是工业设计创

新思维的新焦点》、《将生态设计纳入课堂教学,让环保意识带动创新思维》的专题演讲,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及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人民日报》以“生态设计倡导崭新环保生活”为题发表了记者专访王立端教授的文章,《人民网》以“做可持续发展的‘开路先锋”’为题大篇幅报道了学校“生态设计”的研究项目,学校在研究“生态设计”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探索中,为重庆市工业的生态设计和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服装设计专业通过专题研究、专项设计、赛事合作、课程介入等方式。使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学生的服装设计在全国重大设计赛事中屡获大奖。使四川美院服装设计专业在全国同类院校中的社会评价排名第一,在全国所有高校服装专业中排名第七,为重庆及全国服装设计行业培养输送了许多优秀的人才。

第4篇

关键词 城市风貌高层建筑立面设计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城市建设的风貌意识及发展

《现代汉语词典》对“风貌”一词的解释为“①风格面貌,②风采相貌,③景象。”其中“风”是精神思想层面的气质内含的意思,“貌”是物质层面的物体外观形状。谈到“风貌”,一般应从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如果不讨论人类社会活动和城市风貌的关系,我们可以理解“城市风貌”是由城市物质环境出发,形成的意象特征和气质神韵。“风”与“貌”之间具有互相依托,互相促进的关系。

在我国,城市风貌起步于城市快速更新发展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现达工业技术与经济全球化思想从技术及意识两个层面影响着城市的发展方式。伴随着城市更新大提速,各种城市问题接踵而来,如历史街区被拆除、城市肌理破坏、空间形态断层、地域特色弱化,“千城一面”的现象不断扩散。针对这些城市问题,社会各界人士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一系列城市风貌保护方案。尤其是一些地域特色明显、文化积淀厚重的古城,一系列城市传统风貌继承保护项目相应展开。这就是城市风貌塑造的开始,人们的认识集中在“传统保护”的层面。进入新世纪,城市间的交流与竞争加剧,城市发展观念从单方面注重“硬件”建设,上升到对城市风貌特色为代表的城市“软实力”的关注。人们对城市风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首先是城市风貌不只局限在“古城古镇”等特定的历史区域,它和每一座城市发展有关;其次城市风貌不只局限于对“历史”的延续,同时也关系到今天与未来;还有,城市风貌建设应从城市整体形象、品牌战略的高度进行整合与提升。这一阶段中,城市风貌规划与城市经营理念相结合,成为促进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 高层建筑立面风格对城市风貌塑造的意义

建筑、景观、交通、绿化、市政设施等是城市风貌的物质载体,其中建筑是人类科技、文化、经济水平的集中体现,凝结大量劳动和材料,属于城市风貌中“貌”的部分。由于城市自身巨大的聚集吸引能力,城市物质环境具有高集中、高密度的特性。这促使城市建筑向高层化发展。高层建筑已成为城市形象构成要素,对城市物质环境、社会生活、经济生产等影响日益明显。从塑造城市风貌角度来看,高层建筑应反映城市文化内涵,与城市风土人情、历史传统、人文环境相契合。高层建筑尺度高大、体型挺拔、表现丰富多彩,吸引着人们的视线,成为城市标志和象征,因此它对城市风貌塑造作用巨大。高层建筑立面风格是城市风貌塑造关键要素。

3.基于城市风貌塑造的高层建筑立面风格要素

我们可以从尺度、形态、颜色、材质、符号几个要素来控制高层建筑立面风格与城市风貌规划相符。

3.1 尺度

高层建筑由于体量巨大,给人自我突出与向外压迫的感受,如何在保持自身个性的同时又与城市环境相协调,是高层建筑个性融入城市风貌的关键。从城市尺度、整体尺度、街道尺度、近人尺度推敲尺度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几个方面。

城市尺度研究集中在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及城市天际线构成两个方面。高层建筑形体巨大会削弱山体、河流等自然要素,这些自然景观均是构成城市风貌的物质要素。在一些以山水为风貌塑造着力点的城市,由于高层建筑的阻隔,形成“见山不见水,见水不见山”的尴尬。实际中可采用体块分解、控制体量,合理布局留出视线通廊等手法在城市尺度层面协调高层建筑与城市的空间关系。

整体尺度是高层建筑自身体块间的比例关系,对裙房、主体、顶部及构件间的关系是否协调、清晰、有层次的推敲直接影响建筑风格表现,高层建筑整体尺度应符合当地审美习惯、原有建筑、历史遗存尺度关系。或沉稳中正、或轻盈活跃都应在城市整体环境氛围中考虑。

高层建筑街道尺度是塑造城市街道风貌的重要环节。为了保留城市空间肌理,减少街道空间的压迫感,保证街道的舒适性不被高层建筑破坏,一般通过主体后退,裙房高度与街道宽度相适应,临街部分建筑风格与周围建筑相统一等方法优化高层建筑街道尺度。

近人尺度是高层建筑与人直接频繁接触部分的尺度。重点在高层建筑底层部分及入口、外廊、门窗、墙面装饰等构件与人的关系。由于这些部位联系高层建筑与外部街道,是人眼清晰可辨的部分,给人的感受强烈。通过调整高层建筑近人尺度,可创造亲近感,对近人尺度的推敲还要考虑场地功能,配合环境气氛,如城市广场、商业街、科技园区、校园等对高层建筑近人尺度有不同的要求。

3.2形态

建筑形态是建筑外在形体仪态。是构成建筑美不可缺少的视觉因素。高层建筑通过形体起伏变化,在城市中形成视觉中心和空间韵律,是塑造城市风貌的要素之一,建筑形态承载建筑文化,表现地域特色。现代高层建筑形体分为两类,最为常见的是纯几何式,就是将高层建筑外部形态设计为规则几何体,充分体现建筑科技与理性之美;第二类是象征式,通过高层建筑形体塑造使高层建筑具有象征性与精神内涵。高层建筑形体创作中既要创造出自身丰富形态,也要与城市空间整体协调统一。

3.3色彩

色彩是构成建筑形式美的重要因素。对于高层建筑立面设计,人们一般重视建筑色彩给人的视觉感受,但是从城市整体风貌塑造的角度看还应该关注建筑色彩是否与城市空间环境相吻合,从地域文化延续性出发,对建筑色彩进行合理定位,才能使建筑色彩与城市整体气质形象相协调。

3.4材质

建筑材料是构成建筑形象的物质要素,它与人的知觉感受紧密相关,提供建筑视觉信息。高层建筑围护材料保证内部空间物理性能的同时还形成立面质感肌理,涉及到建筑气质的表达,纯几何式形体的高层建筑材质效果更为明显。各地区对建筑材料的选择、使用、对质感肌理效果的追求、反映了当地自然特征和审美文化。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发扬因地制宜的选材观,根据当地经济条件、气候条件、地理位置、生活方式、传统文化、资源供应等情况合理使用建筑材料,是塑造城市风貌的有效途径。

3.5 符号

建筑符号在一定时期和地域内产生,是人们生活方式、地域环境、社会文化的反映,浓缩着建筑文化精华。对建筑符号的合理使用促进高层建筑与城市文化相融合的实例很多,如上海金茂大厦和台北101大厦等,通过对传统建筑文化精确提炼、合理选择建筑符号,使现代高层建筑具有中国传统内涵与韵味。

4.结语

城市风貌是城市软实力之一,是城市环境品质要素。城市风貌与高层建筑风格相互依存、共同促进。城市环境中高层建筑风格对城市风貌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植根于当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地域特色的城市风貌又是确立高层建筑风格的依据与条件。高层建筑设计中将上述要素作为着力点,是高层建筑与城市风貌塑造相契合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 李洪刚 高层建筑与城市环境 安徽建筑 [J] 2003(3)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