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4:54:15
导语:在金融风险管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金融工程学是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飞速发展的一门新型学科,它包含了金融、数学、工程学、统计等学科[1]。金融工程的核心在于对新型金融产品或者业务的开发设计,其本质在于提高效率。
一、金融工程的特点
从以往对金融工程的运用中可以看出,金融工程就是一切金融活动的工程化,而工程化是指结合其它学科的内容来处理特殊问题的规范化过程。金融工程的主要特点就是工程化,是根据无套利均衡理论进行思考,并且在结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组合复制技术。金融工程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回避各类金融风险,从中寻找获取利益的机会,加强在市场中的竞争力[2]。金融工程作为现代管理金融风险的主要手段,其中本身比较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数理化,因为在金融工程的使用中涉及到许多复杂、深奥的数理知识,需要人们掌握数理化的相关知识以及各种处理方法才能够有效的运用,所以,数理化是金融工程较为明显的一个特点,目前,对于数理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已经成为衡量金融工程的标志。
二、金融工程和传统风险管理方法比较之下的优点
在金融工程学没有具体形成以前,人们主要运用三种手段对风险进行管理,分别是资产负债管理、保险、证券投资组合[3]。这三种手段在风险管理中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把这三种管理手段和金融工程相互比较,能够发现金融工程在管理过程中有以下几个优点:
1、准确性和及时性
市场中基本工具的变化影响着金融产品的价格,而金融工程就是以基本工具为手段滋生而来,变化的趋势存在着微妙的规律,金融工程的性质能够让期货交易在逆向相等的操纵下发现金融风险,并且能够在交易过程中准确的防御风险。另外,流动形成的市场能够及时的根据市场价格做出相应的反应,有效的解决了风险管理中的时间滞后现象。
2、提高了金融市场的交易效率
目前,在市场中主要应用的金融基本工具有:现金、商业票据、债券、股票等,把金融工程的基本工具和金融风险的远期、期货、互换进行结合,形成了现代金融工程所应用的基本工具箱。通过各种各样的组合,形成了巨量大金融创新产品,扩展了投资者的投资角度、投资类型,也给投资者带来了合理的投资组合机会,能够有效的把风险控制在最小。还因为金融市场中拥有“套利”机会,投资者根据金融创新就能够获取没有风险的利润,在这种情况下,金融市场上的商品如果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失去了价格平衡,使用套利这种方法短时间内就能使产品的价格恢复平衡。
3、合理的避开了系统性风险带来的损失
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系统性风险事件,比如:墨西哥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等都说明了,传统的控制风险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于现状,必须要开发出新的方法来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4]。从控制风险的思路出发,目前主要有两种控制风险的思路,一种是把指投资者在选择投资项目时,把自己分别投资在几个或者多个项目中,当金融风险产生时,对投资者带来的损失是非常小的,证券投资组合就是这种思路的主要表现,在面对非系统性风险时,这种方法能够较好的减少非系统性风险为投资者带来的损失,但是,当面对系统性风险时,使用这种方法能够收到的成果几乎微乎其微;另一种是把风险转移给有能力承担或者愿意承担风险的投资者,风险越大意味了利益越大,投资者不能承担的系统性风险,可以转移给其他投资者进行处理。金融工程就是属于这种方法,运用分散风险、转移风险以及合理的控制风险等形式,能够让投资者合理的避开系统性风险带来的损失,当前,金融工程已经变成现代金融市场风险管理中最主要运用的方法。
三、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金融风险管理是指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衡量和控制风险及回报之间的所得所失,金融风险主要包括价格风险、信用风险、投资风险、流动性风险、风险、行业风险、数量风险、法律法规或政策风险、人化风险、自然灾害或突然事件等风险,而把金融工程运用到这些风险中都能起到不错的效果,以下针对风险管理中主要存在的几种风险进行分析。
1、金融工程在投资风险中的应用
根据相关资料得知,投资者如果在全球各个国家的股票市场进行分散化投资,能够有效的扩展股票投资组合的范围,从而为投资者带来更多的利益。在20世纪80年代,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投资机构或投资者都使用这种方式进行投资,其中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这几个国家较为突出[5]。但是,部分国家的投资机构和投资者因为外汇制度的约束以及对流动资产的管理,不能把过多的资金投入其他国家的股票市场中进行操作。而金融工程的产生,全球各个国家的投资者都能够运用金融工程所制造的国际股票收益相互交换这种金融商品,就能有效的解决掉这个问题,从而满足了全球投资者的需求。
2、金融工程在风险中的应用
风险是指企业所有者把企业控制权转交他人进行,而所有者则成为企业的股东参与到企业利益的分红中,目前,部分企业管理者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没有把股东利益最大化放在企业优先发展的位置上,没有考虑到股东的感受,甚至有的企业管理者往往会为了自身的利益或者在任职期间的权益而牺牲了企业长久的发展[6]。在这一现状下,企业股东可以通过金融工程来收购本企业,在股东所占的股权成为企业中超过了法律规定的比例时,就会成为企业的管理者或者可以对企业进行重组。
3、金融工程在数量风险中的应用
数量风险是指市场对某一产品的生产量、销售量以及交易数量不确定,这种不确定性也许会来自企业的生产方面,也有可能会来自社会对产品的需求方面。在以往主要是根据调整企业的生产过程来控制数量风险,但是,这种调整方法所产生的费用相对较多。在金融工程实现以后,根据数量风险的特征,金融工程制造了两种新型产品,分别是产品期权和宏观衍生的金融产品,企业可以分析宏观衍生的金融产品交易,从而分散和避开数量风险带来的损失。
四、促进金融工程在我国风险管理中发展的对策
金融工程是根据社会需求而衍生的产物,顺应了时展的潮流[7]。首先,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到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和价值,明确金融工程在我国风险管理发展的地位;其次,针对我国金融工程发展较晚、缺少专业性人才的现象,在对金融工程的运用和研究中,缺少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政府应该聘请一批金融工程专业能力较高的人才来我国授教,在学校开设金融工程相关联的学科。同时,还需要加强对企业金融风险管理人员的培训,让工作人员能够对金融工程有着全面的了解,通过培训提高工作人员对金融工程的相关运用。最后,对我国目前的经济体系和金融系统进行改善,要充分的认识到制度和业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还需要把金融工程的发展现状和我国金融机构的需求以及存在的风险有效的结合起来,合理的制定出适合我国发展的金融工程方案。从事实的角度而言,金融工程本身作为风险管理技术,其只能通过金融工具的组合使用来对风险进行分散,从而以此来促使风险明确化发展。但是其本身很难真正成为减少乃至降低风险的有效途径,因此对于金融工程的风险管理必须要理性认识,要在微观角度促使经济主体更全面,而在宏观方面由于市场投机力量的攀升,直接提高了系统风险的概率。所以,要想真正做好风险管理,就必须要采取科学化的方法及技术,同时也需充分结合风险管理实践来将二者进行有效融合。另外,对于经济体系和金融体系来说,金融工程的发展必须要不断的对其经济主体系统的内部风险控制主体加以完善,并联合政府实施内外同步监管,这样才能真正促使主体所承受的风险获得全面监控和管控。
五、结语
综上所述,金融工程是一门全新型的学科,它打破了传统的风险管理手段,是根据社会需要而衍生的产物,作为一种新型衍生的学科,表现出了传统风险管理所不具备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提高了金融市场的交易效率;合理的避开了系统性风险带来的损失。根据金融工程的价值和作用来看,势必在未来的金融风险管理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我国应该把金融工程作为一项长期性发展的对象,从多个角度促进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的形成,从而进一步加强我国的国力。(作者单位:厦门大学)
参考文献:
[1]卢伟阳.浅析金融工程和外贸企业外汇风险管理[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7(03):75-78.
[2]杨世峰.中国金融工程学科及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发展———2013年中国金融工程学年会暨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论坛综述[J].宁夏社会科学,2013(05):42-45.
[3]李婕.金融工程在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8(04):32-33+37.
[4]左相国,张伟.金融工程在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0(09):138-139.
[5]沈沛龙,崔婕.金融工程学科发展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2010年中国金融工程学年会暨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论坛综述[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0(04):16-19.
[6]于天宇.金融工程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发展实践[J].中国外资,2011(24):116.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风险;风险管理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里,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有着其必然性,互联网金融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促进了金融业务的革新。然而互联网金融是以互联网为依托的一种金融业务模式,而网络环境下,互联网金融面临的风险也将随之增加,一旦互联网金融出现风险,不仅会制约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同时也会给我国社会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风险是一直存在的,其要想在这个竞争激励的市场环境下更好地发展下去,就必须对互联网风险进行全面的认识,做好风险管理工作。
一、互联网金融风险
互联网金融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是在传统金融机构上的一种重大创新,它结合了互联网技术,通过互联网来开展金融业务。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我国金融行业迎来了巨大的转变,有助于金融机构的改革。但是,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机遇与风险是并存的,风险的存在将成为制约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一道门槛,如果互联网金融不能做好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工作,不仅会威胁到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会给社会经济造成影响,故此,必须对互联网金融风险进行全面的认识。
(一)网络安全风险
在网络环境下,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互联网金融将面临着网络安全风险。在互联网金融业务过程中,很容易受到不法分子利用网络技术来窃取互联网金融业务过程中产生的重要信息,如用户密码等,一旦密码泄露,就容易造成利益损失,不利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二)资金风险
在现代社会里,依托网络进行经济活动的行为越来越频繁,而网络具有虚拟性的特点,在依托网络进行金融业务的时候,网络上的信息都可能是虚假的,使得互联网金融将面临着较大的信誉风险。如某企业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企业可以利用网络来制造一些虚假的信息,如果银行不能做好相关工作,一旦企业破产,就难以偿还贷款,从而造成银行资金损失。
(三)信誉风险
信誉风险就是金融交易双方不按照规定的时间来履行金融业务要求的一种风险。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虽然活跃了金融市场,同时也带来互联网金融信誉风险。例如,企业为了自身发展需求,向银行申请贷款,并签订在规定期限规范的合同,然而作为市场主体之一,其经济活动在市场环境下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使得企业蒙受损失,如果企业亏损,企业就难以在规定时间内偿还贷款,从而造成信誉风险。
(四)竞争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带来的竞争性会越来越激烈,互联网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纷纷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来获得客源,获得效益,从而加剧了互联网金融竞争。另外,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互联网的出现也会恶化金融市场环境,一些不法分子会利用互联网来扰乱金融市场,从而不利于互联网金融竞争,带来竞争风险。
二、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它融合了互联网技术,而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使得互联网金融面临的金融风险也不断增加。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风险的发生不仅会威胁到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会给我国社会经济造成影响。当下,互联网金融取得了快速发展,依托互联网开展金融业务的行为也越来越多,而对于互联网金融业务客户而言,一旦他们的利益受到损害,就会对互联网金融业务进行抵触,从而使得互联网金融失去市场、失去客源。互联网风险是制约互联网金融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要想推动互联网金融的更好发展,就必须对互联网金融引起高度重视,要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只有加强互联网风险管理,才能更好地规避互联网金融风险,从而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三、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措施
(一)提高对互联网金融的认识
互联网金融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新趋势,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互联网金融中来,活跃了我国金融市场,然而互联网金融的载体就是互联网,要想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人们就必须对互联网金融有着全面的认识。互联网金融用户要加强互联网金融的学习,提高对互联网金融的认识,掌握一些基本的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措施,自觉的规避风险。作为金融机构,要加大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宣传,提高广大客户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认识,要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二)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运用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网络安全风险的发生会给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造成极大影响。而网络安全风险的发生就在于网络系统安全性较差,而网络安全技术是针对网络安全问题的一种有效解决途径,常见的网络安全技术有杀毒软件、身份认证技术、加密技术、防跟踪技术等,这些网络安全技术为互联网金融提供了技术保障。在发展互联网金融的过程中,加大网络安全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地提高网络系统的安全性,避免互联网金融造成恶意的攻击,从而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
(三)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金融风险的发生率也在增加,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风险管理是其健康发展的保障,为了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里稳步发展,针对互联网金融风险问题,就必须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首先,将风险管理工作纳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来,建立风险管理体制;其次,要全面了解市场、了解互联网金融环境,做好风险评估工作,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减少互联网金融资金风险。另外,要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做好互联网金融管理工作,减少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发生。
(四)健全信用评价体系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活跃了融资行为,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市场主体融资更加便捷,然而互联网金融风险也会随之出现。社会信用评价体系作为考核社会个体信誉的重要途径,加快社会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可以有效的规避互联网金融信誉风险的发生。一方面要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对完善市场主体信用评估体系,同时实现网络实名制;另一方面要善于利用互联网来对市场主体的信誉进行考核和评价,全面了解其信誉度,从而降低信誉风险的发生。
(五)完善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就目前来看,我国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还不够完善,以至于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诈骗、窃取他人信息的行为越来越猖獗,严重影响到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而健全、完善的法律可以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依据和保障。相关部门就应当加快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建设,完善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以法律为依据,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另外,互联网金融机构还必须强化金融监管,完善相关管理体制,为互联网金融营造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引导互联网金融进入一个科学轨道。
(六)加强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要想有效的避免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发生,加强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就目前来看,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还比较匮乏,难以满足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需要。而人才作为现代社会中各大市场主体致胜的关键所在,加大人才的培养有着重大作用。为推动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就必须重视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金融机构要注重工作人员互联网金融专业知识的教育,提高工作人员对互联网金融的认识,强化互联网金融专业能力的培训,同时也要加强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服务意识。另外,还必须加强互联网金融工作人员风险教育,提高他们的风险意识,强化他们风险处理能力,从而更好地开展互联网金融工作,将互联网金融引入到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中去。
四、结语
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当先,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工作要求也越来越高,风险管理是互联网金融管理的核心工作,加强风险管理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营造健康的发展环境。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风险问题也不断突出,而互联网金融要想快速、稳定、持续、健康的发展,就必须做好风险管理工作,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从而降低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志洋,汤珂.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本质与风险管理[J].探索与争鸣,2014(11).
[2]陈秀梅.论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J].宏观经济研究,2014(10).
[3]沈丽,林冬冬.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文献综述[J].山东财经大学学报,2014(05).
[4]王莹.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风险管理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06).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变,我国金融行业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金融机构不仅要同国内的金融行业进行竞争,而且还要和国外的金融机构展开竞争。面对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局势,我国金融行业的压力也明显增加。国内外金融机构形成的冲击力,使得我国金融行业不得不转变传统风险管理方案。我国金融机构要能积极的创新风险管理方案研究科学的竞争体系和风险管理手段,在金融创新条件系啊,提高金融风险管理的效率,我国金融机构要能有效的做到风险规避,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健康的发展。为了做好风险管理,因此,本文将在深入分析金融创新的概念,确定金融风险管理和金融创新之间关系,进行提出科学的金融风险管理策略。
关键词:
金融创新;风险管理;规避风险
我国金融机构的发展,一直以来都处于市场监管庇护下,因为长期的庇护,使得我国金融机构自身的抵御风险的能力降低。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金融危机和金融风险产生的概率较小。无论是1997年席卷亚洲的金融危机,还是1994年开始的墨西哥、巴西和阿根廷动都先后经历了金融危机。尤其是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几乎使得一些国家几乎破产,可见金融危机对国家产生的影响较大。而这也说明。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在进行金融创新的过程中,稍有不慎,都会给一个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我国正处于金融创新活跃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面临的问题困难持续增加,我国在迎接新的挑战,但金融创新成功,我国的经济必然会显著提高。对于金融创新,我国需要提出相关的要求,让风险管理成为金融创新的“护身符”。
一、关于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管理之间存在的关系分析
(一)金融创新的概念
金融创新主要是指金融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组和创造性变革创造和引进的新事物。现如今,金融创新已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金融机构要能了解金融创新发展的主要方面。产品同质化是金融创新一个主要的方面。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经济效益显著增长,这不仅改善了我国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也使得我国证券交易和银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但是从另一角度分想,产品同质化在金融创新中属于较为普遍的现象,实际上,并没有起到金融创新的效果。另一方面,我国过于重视理财创新。当人们的生质量得到改善时,人们就开始利用手中闲置的资金进行理财,而金融行业就开始抓住这一机会,不断的创新理财产品,并向人们推进。理财产品形式多样,导致金融市场出现非平衡状态,如不加以管理,金融机构的发展趋势则会下降。所以,我国金融机构要能对传统的风险管理模式进行调整,进而促使金融机构正常运行。
(二)金融创新和金风险管理主要的关系
实际上,风险管理和风险创新这两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金融创新要想长久的发展,金融创新就要依赖金融管理。如果缺乏金融管理的支持,金融创新则会出现严重的问题。这也就是说风险管理是金融创新的根本。金融机构在发展的过程中,要能保证金融创新和金融管理相互促进和影响。尤其是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在对于金融机构分析的管理,我国要能提出更高的要求。此外,金融机构要充分的利用金融创新降低金融风险,维持经济效益的平衡,这样就可以实现实现了宏观风险的有效转移,为金融机构发展提供支持。
二、正确认识和评价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
对于金融创新所带来风险,我国金融机构要做到正确面对,金融创新的形成促进了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使得金融产品逐渐具有标准化,而这也为金融投资者创建一个较为有效的投资方法。但是,尽管如此,在进行证券交易的过程仍然会产生大量的问题。首先,站在银行的角度分析,在进行证券交易时,金融机构要确保所引资产具有质量的保证,否则,资产所无法产生经济效益,与此同时,投资人所投放的资产,也应符合相关的要求,这样就可以避产生不良资产的问题。其次,金融机构应对货币当局展开深入的和研究,货币当局使得金融机构面对的风险增加,证券交易要迎接更多的挑战。例如:货币当局会导致银行出现负债的情况,这样就会降低银行的控制负债的能力,从而影响货币政策的执行力。此外,证券化交易的资金具较强的流动性,通常情况下会,证券会代替货币,形成货币的垄断,这样一来,货币在市场中的竞争则会越来越激烈。金融市场存在的风险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一旦金融机构创新金融失败,整个国家都面临着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导致这个国家朝负面发展。为了必然金融创新对国际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在进行金融创新时,金融机构需要选择强有力的金融工具,为金融创新提供一份保障。与此同时,金融机构的发展需要投资者的支持,否则,金融机构则无法将存在的风险转印。金融市场形成的冲击力和破坏性是普通金融业务无法比拟的,因此,金融机构必须要具备足够的能力和勇气,面对金融风险,勇于挑战。金融创新之所以会产生风险,其主要的原因和市场机制有着较为重要的联系,市场经济制度和市场发展机制缺乏完善性,都会对金融机构的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只要经济体制发生改变,金融市场的价格就会波动的现象。一系列的国际金融危机和金融风险充分的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在发展金融行业的过程中,进行金融创新时,我国要能不断的完善经济体制和市场发展继续,做好市场的宏观调控,对于问题较为严重的金融机构,要及时的进行调整。
三、针对金融创新条件下的金融风险管理提出的应对措施
(一)强化政府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为金融行业的创建一个良好的金融创新环境
通过分析国内国外金融行业发展的情况,可以发现,金融创新对金融机构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影响力。金融创新可以促进金融机构和谐稳定的发展。因此,我国对于金融创新的态度应是鼓励推进,而不是限制金融创新。为了促使金融创新在金融行业中产生良好的作用,我国对金融创新可以适当的放松监管,但并不可以完全放弃监管。对于一些违反法律法规,影响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创新,政府要增强监管力度,让金融机构掌握好金融创新的尺度,这样金融机构才会遵循相关的规章制度,规范的进行金融创新。政府在监管的过程中,也要找准切入点,完善法律法规,只有这样,我国政府才能金融行业创建一个良好的金融创新环境。与此同时,金融机构也要制定相关的发展制度,完善金融创新的体制,进而为金融创新提供有效的保障。
(二)做好金融机构内部风险管理工作
在展开金融风险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首先,金融机构要能清楚的认识到金融创新存在的弊端,进而提前做好思想准备工作。我国金融机构在进行金融创新的过程中,要能深入分析美国次贷危机,从此次危机中探究影响金融创新的因素,这样就可以制定科学的风险管理方案。其次,面对日益增加的金融风险和形式多样的金融产品,金融机构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制定合理的防范风险制度,加强金融机构内部风险管理,并结合金融机构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科学的风险评估预测体系。金融机构切勿盲目从事金融创新和风险管理工作,否则,只会导致问题加剧。
(三)完善国内外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方针
现如今,金融行业发展较为自由,这主要是因为一个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只依靠本国的宏观经济管理,同时,还要与金融机构做好沟通协调,这样才能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但与此同时,金融机构的发展也需要支持。因此,国内的金融机构要同国外的金融机构进行合作,为了维护双方的利益,国内外金融机构在合作时要能为完善合作方针,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国际合作的局面。
(四)为金融创新提供有力的保障
研究显示,金融创新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条,一是金融产品的创新;二是金融机构的建立;三是金融制度的改革。如果在选择创新金融产品,就要充分的考虑金融危机对资产的影响,我国正处金融创新初级阶段,如果想要衍生出新的金融产品,就要利用先进的金融技术,但是金融技术又较为复杂,所以,我国金融机构切勿好高骛远,在进行金融创新时要能面对现实情况。其次,则是建立新的金融机构,当前,我国金融机构在市场的发展形式属于混业经营,我国在推进混业经营时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要能到混业经营模式完善成熟后,才可以建立新的金融机构。针对上述分析,我国如果想要为金融创新提供有力的保障,则应从金融制度入手,全方位的对金融制度进行改革,落实改革后的金融制度,加强金融制度的实施力度,进而有秩序的进行金融创新。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金融创新条件下进行金融风险管理,我国金融机构就要制定完善的金融创新机制,并且要在实际的工作中落实金融机制,让其制度起到良好的监管组员和约束力。其次,政府要不断创新激励约束制度,对金融机构加强管理,这样就可以及时的掌握经济周期性风险。我国要能采用合理的方法,促进金融产品的创新,这样我国金融机构才能形成良好发展趋势。我国金融机构要能根据市场的流动性,不断的推出新的金融工具,这样我国金融机构才可以做好风险管理工作,规避金融风险。
作者:荆典 张海韵 单位:大连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浅析我国金融制度创新[J].王炜,谢丹.北方经济,2012,(20):12-34.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
当前我国互联网技术正处速发展阶段,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决定了其逐渐的渗入到互联网金融行业中去,使得我国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十分迅猛。放眼国际,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亦促进了金融行业进入国际互联网金融的时代,金融行业的发展速度较之前而言大幅度的提高。然而,互联网金融的这种迅猛发展也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亦是需要面对非常之多的风险的,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及时有效的进行分析,进而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应对。
1.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互联网金融是在传统金融方式的基础上,结合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互联网技术,实现网上支付、信用中介、资金融通的金融形势。互联网金融不是互联网与金融业的简单结合,而是在一定的市场环境下,通过安全、高效的互联网对传统金融业进行创造性变革。与传统金融业相比,互联网金融最大的特点在于包容和开放[1]。互联网金融运用社交网络等媒介,将人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为每一位参与者提供开放、自由、平等的平台,资金的供需双方能够充分获取自己希望获得的信息。目前互联网金融已经由过去的网上银行向第三方支付、企业网络贷款、个人网络信用贷款等方面发展,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具有创意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推向市场。
2.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政策未知性
互联网金融在我国还属于新兴产业,大量行业政策还有待完善。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政策对一个行业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以余额宝和专车服务为例,余额宝是最具代表性的互联网金融产品,通过余额宝,用户不仅可以获得一定的收益,还能随时将余额宝内的资金用于消费或转出至银行卡,这是与传统货币基金最大的不同之处。余额宝已经推出即获得广泛的市场认可,但当时的余额宝尚处于金融监管的灰色地带,一旦央行禁止该类型产品的存在,余额宝很可能成为非法金融产品。随着央行正式宣布鼓励互联网金融产品发展,余额宝才有幸获得了继续发展的机会。于此相比,专车服务则在市场急速扩大的时候被各地交通运输部紧急叫停,专车市场瞬间被。由此不难看出,政策未知性是互联网金融发展中首先要面对的问题,企业在发展中必须对政策变化保持高度的敏感性。
2.2监管不健全
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政策主要是基于传统金融体系制定的,尚未覆盖至互联网金融领域,而互联网金融快速扩张造成了严重的监管漏洞。首先,互联网金融尚游走在法律与监管的灰色地带,还是以余额宝为例,虽然其在问世后便引爆了市场,但余额宝仅是中介平台,自身不留存任何资金,消费者的资金在购买余额宝后直接对接天弘增利宝基金。余额宝的规模现在已经突破数千亿人民币,如此庞大的资金一旦出现问题,会对社会安定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2]。其次,P2P网贷平台跑路现象屡禁不止,仅2016年1月就出现了106家问题P2P平台。P2P网贷平台的跑路潮和提现困难正式监管措施不到位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导致的。
2.3传统金融业的反击
互联网金融的迅速扩张引起了传统金融业的高度警惕,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传统金融业也采取了相应措施予以反击。从银行角度来看,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开始组建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和互联网金融体系。从证券公司角度来看,各大证券公司开始推行网络开户,保险公司也开始采取网络销售的方式推广保险产品。我国对传统金融业的管制较为严格,造成银行等在面对互联网金融平台时力不从心,但大型传统金融企业在社会形象、顾客口碑、营销方式等方面具有互联网金融平台难以企及的巨大优势[3]。同时绝大多互联网金融企业是轻资产公司,资金总量的限制使他们不可能大规模设立网点与传统金融机构进行直接对抗。随着未来银行利率管制的开放,银行存款与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利率差会进一步缩小,从而加剧金融业的市场竞争。
2.4信息安全性有待提高
互联网金融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然而互联网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平台,网络安全问题是制约互联网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网络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1)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一直以来都困扰着互联网用户。计算机病毒对传统金融行业的影响有限,但由于互联网金融的所有交易都通过网络完成,一旦运行过程中某一个环节受到计算机病毒攻击,很可能导致整个互联网金融系统瘫痪。(2)软硬件设施水平差。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大多为小型公司,这些公司在规模、资金总量等方面极为有限,为了降低成本,软硬件设备的水平相对较差,这就造成了计算机技术与网络安全方面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首先,当交易量集中至某一时点时,服务器会因信息量过大发生瘫痪。其次,交易平台无法抵抗网络黑客的恶意攻击,客户信息存在被泄露的风险。
3.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识别
3.1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是指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对互联网金融业造成的影响。目前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尚处于发展阶段,各项政策法规正在紧锣密鼓的中[4]。一旦某项政策或法律法规禁止互联网金融某个分支,将对这个子行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在实际中,传统金融业仍是金融政策制定和监管的主要对象,这些规范、监督制度对互联网金融的兼容性有限,因此互联网金融处于法律与监管的盲区,政策与监管措施的不完善大幅降低了企业的违法成本,刺激了行业内不负责任现象的发生。
3.2信用风险
信用是金融机构赖以生存的基础。对互联网金融而言,其经营主要是依靠互联网,相比传统金融业,它并没有实体网点,这既是巨大的优势也是明显的缺陷。完全网络化经营能够将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成本降到最低,但同时也更难获得消费者的信任。互联网金融行业监管问题尚处于空白,行业门槛低,这就造成了大量互联网金融公司存在诈骗、跑路等行为。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信用风险主要包括隐瞒交易过程、结果与直接窃取客户资金两个方面,然而无论哪个方面都会给客户造成巨大损失,进一步加剧行业混乱。
3.3经营风险
互联网金融业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首先,行业内部竞争呈现白热化。互联网金融业市场容量巨大,越来越多资本正在进入这个行业准备分一杯羹。截止2015年12月31日,我国P2P借贷平台共有3657家,是2014年P2P借贷平台总数的两倍以上。其次,来自传统金融业的反击。传统金融业在中国有数十年的发展时间,对金融市场的熟悉度更高,且客户基础更强大,这是互联网金融业在短时间内难以匹敌的。
3.4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因互联网金融从业人员没有遵守操作规范、系统故障、网络安全受到威胁等问题造成的潜在损失风险[5]。互联网金融对计算机和互联网具有较高的依赖度,数据安全和网络稳定是互联网金融企业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然而互联网随处可见的病毒或木马对网络信息安全造成了严重隐患。同时大多数互联网金融从业人员是由传统金融行业跳槽而来,他们在短时间内无法完全适应新技术、新功能,因此很可能因操作失误造成损失。
4.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建议
4.1完善行业法律法规
虽然互联网金融出现的时间较短,但是其影响力和影响面是其他行业无法比拟的,完善行业法律法规迫在眉睫。由于互联网金融涉及大量技术问题,因此制定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需要互联网监管部门与金融监管部门通力配合才能完成。现行的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尚未能覆盖所有子行业,这不仅会增加消费者损失,还对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在制定法律法规的过程中,有关部门必须考虑到互联网金融的特殊性,既要对经营行为进行合理、有效的规范,也要注意不能扼杀了其创新能力。这就需要在制定法律法规时充分听取互联网金融行业从业人员的意见,并实时掌握该行业的发展状态[6]。
4.2加强行业监管
从本质而言,互联网金融也是金融行业的组成部分,只是与传统金融业相比具有了互联网属性。所以在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中必须采取双管齐下的措施。互联网金融在优化金融体系中具有突出贡献,对其监管力度必须适当,过松则无法达到预期监管效果,过紧会造成活跃性下降。互联网金融涉及第三方支付、电子商务、互联网货币基金等,虽然国内已经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措施,但总体而言还是偏少,这就要求监管部门紧跟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潮流,密切关注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产品,防止出现失控。
4.3加强行业自律
互联网金融的所有经营活动都是通过网络进行,这极大提高了监管难度,这也是造成监管政策迟迟难以出台的主要原因。外部监管不完善要求互联网金融企业必须加强行业自律,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在P2P借贷平台发生跑路潮后,消费者对P2P网贷的信任度大幅下降,造成真正有实力、有信誉的P2P借贷平台难以吸引消费者,这对整个行业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必须尽快成立自律协会,实现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相互监督。自律协会定期组织自律协议,安排专门人员对成员企业的经营行为进行监督。通过航悦自律协会不仅能够有效弥补外部监督的漏洞,净化市场环境,还有有效避免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
5.结语
互联网金融的不是对原有金融体系的破坏,而是促进中国金融体系良性发展的必要推动力,只有确保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才能使其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陈一鼎,乔桂明.“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信息安全风险防范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6).
[2]郭品,沈悦.互联网金融加重了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吗?———来自中国银行业的经验证据[J].南开经济研究,2015(04).
[3]姚国章,赵刚.互联网金融及其风险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2).
[4]郭品,沈悦.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理论解读与实证检验[J].财贸经济,2015(10).
关键词:企业金融;风险管理;问题与对策
一般而言,金融风险指的是定量金融资产在此后一段时间里预计蒙受利益损失的风险,外部传染风险、信贷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等是现今国内最主要的金融风险种类。因为长时间积累的机制性原因,加上受到原有经济体制的限制,目前我国企业大多出现了过度依赖银行信贷、资产财政化等现象。考虑到企业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的重要性,采取措施尽量减少或避免各类金融风险是十分必要的。
一、我国企业金融风险的基本类型
1.市场风险
在市场通胀的背景下,将会带来物价上涨、货币贬值的后果,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用户的购买力,进一步提升企业面临的金融风险性,不利于企业经营和发展;相反,在市场通货紧缩的局面下,货币量持续减少,也会限制用户的购买力,并且由于物价的下跌,各企业难以获取到更多的收入,甚至会造成企业入不敷出的状况,引发巨大的金融危机。
2.汇率风险
此类风险指的是企业经营过程中,借助外汇所进行的各种经济往来和交易,世界汇率的不稳定会对企业造成巨大的金融风险。通常情况下,企业最有可能遇到的有交易风险、折算风险等各类汇率风险。首先,折算风险指的是将功能货币折算成记账货币而引发的经济损失,主要包括资产负债和损益折算两种风险;其次,交易风险是由于外部汇率变动,经济主体蒙受的一系列经济损失,主要有确定风险与不确定风险两种;另外,经济风险指的是全球汇率变化对各企业运营的影响,令企业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可能出现的各类潜在风险。
3.利率风险
此种风险即为市场经济中利率波动对经济主体所产生的消极作用,令实际经济收益和预期收益两者间存在显著差异。通常情况下,这一风险可以细化为期权风险、基差风险以及定价风险等。其中,定价风险为首要的风险类型,它是由于利率的波动对重新定价以及预估时间二者间产生差异导致的;期权风险一般是因为部分用户利用自己所有的隐含期权做出某些经济行为,这样一来就会对企业带来巨大的潜在威胁,然而这在商业银行当中却是极为常见的;如果企业中的短期债券收益比长期债券更高,那么就会造成收益率曲线风险。
二、我国企业金融风险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风险管理秩序混乱
诸多风险之间可以互相影响,提升风险性。对我国企业内部的有关机构而言,若在风险管理工作过程中存在众多不同的管理核心,便会令企业在此工作环节中出现一系列疏漏,进一步引发有关风险。另外,许多机构都期盼处于企业风险管理的核心位置,在汇报工作的时候往往会有夸大风险的现象,从而造成企业管理人员判断失误,这不仅会阻碍自身部门的进步,更会扩大金融风险对企业造成的危害。
2.风险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当今,绝大多数国内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未能选取合理系统的风险分析工具,也没有把压力测试、风险承受压力、风险偏好等工具有效运用于金融风险管理工作当中。所以说,大部分企业在现阶段的经济市场当中,缺乏一套科学系统的管理体制,如此的环境也令企业内部金融风险工作存在更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另外,企业内控机制也亟待健全,在风险防控方案、内控核心流程研究等内容上,仍旧缺少足够的经验。总之,各国内企业在日常风险管理过程中不仅应当提高对资源分配工作的重视程度,还需要继续提升自身的经营能力与防范各类金融风险的水平。
3.风险管理工作亟待完善
各企业均应当在日常工作过程中重视各个环节,搞好系统的规划。然而,目前仅有少数企业管理人员接受并认可了以上管理理念,大部分领导者觉得生产运营乃是企业防范各类风险的前提基础,往往会忽略资源配置、人员配备等必要的工作,这就进一步加剧了风险。由此可见,如何令更多企业管理人认可此风险管控理念是目前存在的又一大难题。
三、改善国内企业金融风险管理状况的有效对策
1.强化金融风险管理意识
在我国各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因为管理者对金融风险管理意识的欠缺,令企业无法及时发现各类潜在金融风险,进而导致企业发展遇到各类难题。所以,为了更有效地抵御金融风险,提升金融风险管理的有效性,首先必须加强风险管控意识,更注重对各部门、各环节在风险防控中的作用。比如说,企业管理层需要更加深入地领悟国家对国内企业的具体规划及标准,明确外部汇率、市场利率等的变动情况,这样的目的是更有针对性地制定金融风险管理方案。除此之外,在各企业运营环节中,可借助定期召开会议的方式对出现或潜在的金融风险进行研究,进一步提高金融风险防控意识,推动企业的发展。
2.稳定金融风险管理秩序
有序性是每个企业生产运营的必要前提,但是在诸多国内企业中,仍旧出现了金融风险管理工作秩序不良的情况,令企业管理者无法做出科学、客观的判断,从而加大了金融风险对企业的不利影响。鉴于此,这些企业应当进一步完善内部工作体制,更加重视对各部门工作的考察,以保证各部门工作的实效性,全面展现其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转变工作思想并给领导者的判断提供有力依据。例如,企业管理者可联合董事会制定《金融风险防控细则》等文件,保障风险管控计划的完整性、准确性等,更好地为各部门提供工作依据。此外,各部门管理者需要及时转变自身理念,切忌为个人或部门私利而故意夸大金融风险的危害性,进而误导企业管理层的判断。如此一来,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推动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3.不断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金融风险控制体系都是其内部管理工作进行的基础前提,并且也是风险防控方案的制定依据。要想从根本上健全金融风险管控体制,就必须引入先进的风险分析工具,像情景分析、压力测试、风险偏好、风险承受能力等等,按照各工具自身的特性和功能,把它们运用到日常的风险管理过程中。与此同时,还应按照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基本需求,在内部构建起一个健全的风险防控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具体的管理框架,最终寻找到真正适合本企业的金融风险管理路径。另外,企业管理者需要按照各部门的工作性质和内容等有针对性地分派风险管理任务,同时在各部门及员工间构建起适当的职责联系,根据绩效测评体制展开风险防控工作,以推动金融风险管理工作朝着规范化、合理化的方向演进,有效增强风险管控的水平和有效性。例如,在出现金融风险的时候,企业各个职能机构的工作者可以利用风险承受压力分析工具,对即时的情况和风险危害进行分析,然后把数据结果呈报于管理者。
四、结束语
总之,国内企业目前面临着各类各样的金融风险,在此项工作当中有着许许多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说,企业管理者应当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对策加以改善,通过风险管控体制的健全、风险管理秩序的稳定、风险防范意识的增强等手段来减少和规避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金融风险的来源
金融风险来自于多个层面,其影响因素众多,但其主要诱因来自三个方面。第一,市场风险。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金融市场受国内外经济影响十分明显。在国内,经济虽然不断增长,但增长的内动力不足,特别是房产泡沫掩盖下的经济问题逐渐显露出来,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矛盾开始突出,国内金融风险不断增加。在国际上,继亚洲金融风暴之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连绵不断,致使国际金融市场热钱涌动,曾一度“成就”我国的经济,很大一部分学者认为,一旦国际热钱抽离中国,我国将出现巨大的金融动荡。同时,随着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的不断增加,我国金融市场的不确定因素也在不断增加,形成了较大的市场风险。第二,经营风险。受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国家政策、汇率、金融业的发展等多方面影响,金融活动的不确定因素也在不断增加,在经营过程中,金融风险的发生频率也在不断上升,金融活动的收益性更加难以把握,经营风险在不断扩大。第三,技术风险。随着现代企业电子化、信息化的普及与发展,手机、电脑等交易平台日益被广大的经济主体所接受。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病毒软件、黑客软件日益隐蔽和危险,增加了金融活动的泄密可能。同时在金融交易中,超负荷的承载等问题也会引起网络中断、操作无效等问题,导致金融活动的失误,引起一定的经济损失,造成金融风险的加剧。
2金融风险的防范
在金融风险的防范中,首先,应加大对金融活动的风险评估。比如对客户经营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进行评估,确保资金投向的安全性。其次,做好企业的经营状况分析,对其经营状况进行严格的审核,确保金融风险的最小化。再次,加强金融行业技术水平的发展,减少因技术问题导致金融风险的可能性。此外,还应加强金融市场建设,在逐步完善金融监管的同时,减少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直接干涉和控制,促进金融活动市场化、法制化不断完善和健全。总之,任何经济活动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对于金融风险的管理我们应该坚持科学的、谨慎的管理原则,增强业务能力,最大可能的规避可能存在的风险。
3.财务控制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我国上市企业也受到了相当大的影响,财务控制对企业资金的投入和收益有积极的意义,是确保资金投入正确性的关键,可提高企业资源配置的效益。首先,财务控制可帮助企业实现经营目标,对企业决策做出了客观评价。其次,财务控制可提高企业资金流动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减小企业的经营风险。再次,财务控制可以提高企业经营的信息化、科学化及内部控制能力。在全球化金融危机的环境下,不论是金融机构还是上市企业,自身的矛盾不断凸显。实践证明,在金融风险管理过程中做好财务控制对减少和规避企业的经营风险有重要意义。
4.我国企业财务控制的现状和对策
在金融危机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金融行业的监管得到了不断的提升和完善,企业的财务控制也在不断完善。
4.1企业财务控制的现状
首先,企业对金融风险管理及财务控制的认识还不足,企业财务控制的内部结构还不完善,对金融风险管理的程序还不够健全,方法还不够成熟。在金融危机后,大部分企业财务控制的方向发生了改变,企业深刻认识到资金链对企业生存的重大意义,资金的运作从争取利益最大化变为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持续运行。同时,企业对财务控制方向的调整在金融危机后变得更有针对性和规划性。大部分企业将风险管理作为财务控制的实施目标,有效地进行金融风险方面的分析和管理。然而,以上转变尚处于摸索阶段,一方面财务控制缺少长期的、有效的机制,且相应的监管体制还不完善,无法看到财务控制的具体效果。另一方面财务控制的手段还不健全,太过单一。其次,企业财务控制的实施不太理想。在金融危机的刺激之下,我国的财务控制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和提高,但具体实施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第一,财务控制的环境尚不理想,企业内部组织框架尚不完善,一些财务人员对自身工作的认识不足,无法深刻体会财务控制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及金融风险管理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以致财务控制达不到预期效果。第二,财务控制的内部信息交流体制不健全,企业缺少统一的、能有效操作的财务管理交流系统和制度,对于市场风险、业务风险等方面的信息资源相对匮乏,增加了企业决策的风险。总之,信息交流体制的不健全不但影响了金融风险管理的效果,还影响了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第三,财务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不够,一些建议难以得到企业高层的重视,并且企业对财务控制的监管体制还不完善,财务控制的效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客观的、公证的认知。
4.2完善财务控制的措施
为提高企业经营的有效性和效率性,财务报告必须确保其可靠性和安全性,遵从提高企业效益的同时减少企业资产损失风险的原则。首先,完善财务控制环境。企业高管应认识到财务控制的重要性,以及财务评估在企业规避经营风险中的重要作用,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有效规避金融风险。一方面确保企业各部门的独立性,避免其他部门高管对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工作效果的影响。另一方面实施恰当的授权、问责制度,确保制度的执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风险防范意识。其次,企业上下应充分认识金融风险评估的重要性。一方面不断提高财务部门评估风险的能力,加强其对金融风险评估意义的认识。另一方面鼓励和培养广大员工参与到企业风险评估中,培养员工的风险意识。再次,完善企业业务流程。一方面完善企业管理机制,使各部门都能各司其职,在本组岗位努力奉献,积极参与到企业的建设和发展中来。另一方面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使财务管理能更好地为企业的风险管理服务,确保在金融波动中,企业资金的稳定、安全。第四,加强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流。信息是现代社会企业竞争的关键,增强企业内部信息交流可以促进信息分析的全面性,提高信息分析的准确性,增强了企业的防风险能力。此外,确保财务部门的独立性,防止财务信息的泄漏,提高财务部门地位,对其发现的管理缺陷能及时做出回应,减少企业损失。第五,培养专业的人才负责金融风险管理和财务控制。一方面,金融风险管理是一个非常严峻的企业经营任务,金融管理的效果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必须选择专业的人才,才能在管理中依靠敏锐的直觉和科学、专业的分析,实施最有效果的管理,使企业有效地规避金融风险,减少企业在金融动荡中的损失。另一方面财务控制的专业性很强,对业务能力的要求也很高,而且资金是企业的命脉,作为企业的把脉人一定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在人员选用上绝不能马虎,选择有实力的人员管控企业财务,使企业资金的运营处于最佳状态。同时,专业的财务人员可以通过稳定企业资金流,确保企业在金融波动前能有效的预知和防范。第六,增强企业金融风险管理与财务控制的执行力度。再好的政策没有执行就是空谈,再好的方式、方法,没有执行就看不到效果。因此在金融风险管理与财务控制中必须增强其执行力度,才能确保其管理效果。
5.结语
关键词:高盛集团;金融风险;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3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在金融自由化的道路上,全球金融市场发展迅速,但金融风险也相应增多,这使全球不得不重新认识金融风险和丰富金融风险的内容,因此,巴塞尔协议将防范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扩大到全面管理风险。
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对华尔街投资银行业造成了沉重打击。而在这场重大的金融风暴中,高盛集团成功幸免于难, 总资产达到新高点11200亿美元,增加近7000亿美元,约为2.5倍,实现了净利润增长22%的良好业绩,并在2008年选择将独立运作模式转变为受美联储监管模式,体现出高盛集团惊人的实力。2012年末总资产为93855.5亿美元,净利润为747.5亿美元,到2014年末,高盛的总资产虽然有所下降,为85624亿美元,但利润有所提高,达847.7亿美元。2015年末公司净营收为72.7亿美元。2016年第一季度营收为63.4亿美元,同比下降40%。目前,高盛集团仍是世界领先的投资银行,其能够在一次次危机中实现净利润不断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能够事先防范金融风险。
我国对投资银行的风险管理自2000年开始不断加深。2001年和2003年中国证监会相继出台《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及其修订版。2014年2月25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又《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规范》。这些指引和规范使得各个证券公司均按照监管层要求建立起相应的风险管理体系,但这种风险管理体系还远远不够完善。而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开放促使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增强,国内券商的金融市场风险增大。因此,我国券商应该借鉴高盛集团的风险管控经验,结合本国具体情况,提高对金融风险的掌控程度。本文主要分析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四方面的管理策略。
二、高盛集团金融风险管理策略分析
作为全球顶级投行,美国高盛集团从1869年成立至今已有 140多年的历史,其经营过程中取得的辉煌成就与其自身完善的管理机制和较高的风险管理水平分不开。为全面控制信贷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和监管风险等一系列风险,高盛集团内部相互独立且具有互补性的各个委员会将分担监测和控制不同金融风险的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各委员会成员是各部门高级管理人员,建立利益隔离制度十分必要。
(一)信用风险管理策略
信用风险是由于客户本身、商业环境或国家信用状况改变而导致的交易对方的违约风险,其与交易对方是否履行合约有直接关系。高盛对信用风险管理的策略是根据不同经济情景制定相应对策:在信用价差扩大时,评估全球信用敏感产品对信用价差扩大事件的影响;在对股票衍生产品市场崩盘进行分析时,通过在投资组合及潜在股票层面上逐渐改变市场水平和波动性,使用完全投资组合重估来分析对损益潜在的影响;在对新兴市场压力进行测试时,要在地区、国家或全球层面上,基于新兴市场经济危机的可能性,预测潜在的损益;在市场预期下滑时,通过进行宏观经济情景分析,衡量目前市场下滑的可能性以及各交易部门和非交易部门的预期净收入的潜在影响。
(二)市场风险管理策略
市场风险是市场系统性因素朝不利方向变动,致使在做市、交易、投资、借贷等业务活动中交易及投资头寸的市场价值损失的可能性。市场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股票定价风险、汇率风险、商品价格风险等。表1是高盛2013―2015年的市场风险构成情况,其中最后一项是前四类风险不完全相关的产物:分类误差项(Diversification effect),即总VAR 减去分类VAR合计数的差额。
在中度或极端市场情况下,为估计长短期潜在损失,高盛采用多种风险衡量指标,其中VAR是主要参考指标,指在一定的置信水平下由于市场不利变动导致的潜在价值损失。依据高盛2015年年报也可以进一步得到4个季度每天的VAR值(见图1)。
根据图1,比较2015年每天交易的净收入和前一天的VAR值,可以看出高盛2015年全年的交易损失均在VAR以下,即没有出现VAR例外,2014年却有一次例外。但需要注意的是,VAR对风险估计的有效性是建立在市场环境无突发根本性变化的假设前提之下,并不能估计长期极端变化的损失。因此,高盛往往在使用VAR估计风险时加入其他风险度量工具作为辅助,如压力测试技术。
总体来看,高盛进行市场风险管理主要采用以下方法:第一,运用分散投资、控制仓位、对冲操作等方式管理市场风险。第二,运用VAR、压力测试等定性定量方法监控市场风险。第三,运用风险限额的管理方法管理风险偏好,同时,由VAR和一系列压力测试结果制定的风险限额必须与外部市场、内部经营和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第四,加大对风控技术的投入。
(三)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
高盛建立了一套全面的流动性管理体系,并致力于保持充足的灵活性以应对各种可能的流动性事件,即使在不利的环境下也可以支持公司的核心业务的正常进行并实现盈利。
高盛坚守审慎的风险管理架构,这包括维持较高水平的盈余流动性和长期资金来源并保持资产负债表的高流动性,该架构有助于保证高盛无须依赖出售资产也能抵御长期的流动性危机。具体来说,在盈余流动性方面,高盛持有大量的盈余现金或现金等价物,以度过流动性危机;在资产负债管理方面,高盛实施谨慎的资产负债管理,从而在资金市场出现流动性持续不足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证融资稳定性。
进一步分析,高盛的流动性管理方式是根据其对流动性危机时可能出现的资金流出的估算,预先募集资金。这里流出的资金是指全球核心盈余流动资金池(Glabal Core Excess),它是由高流动的证券构成,主要以高流动性的形式存放。因此,必须重视所有潜在的现金和可抵押资产的流出,而不应仅限于对融资来源的干扰。
(四)操作风险管理策略
在高盛集团,操作风险管理部是一个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是公司计算和分析操作风险资本的执行者与监督者,负责改进和实施整个公司的操作风险管理,并与信用、市场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体系相配套。建立操作风险体系的主要目的是有计划、有连贯性地对公司的业务活动进行持续积极的改进,以强化操作风险管理。
高盛的操作风险体系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在操作风险意识层面,提高对公司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严肃性的认识,确保管理层知晓其操作风险状况,并为操作风险管理与分析工作提供各种必要的数据支持(如操作风险事件、风险指标和控制问题等)。第二,在操作风险管理层面,指导业务和后台管理部门利用操作风险信息,在知情的条件下作出符合风险状况的资源配置决策,使残留操作风险保持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第三,在操作风险测算层面,要为业务管理部门提供风险敏感型的操作风险资本测算,且测算应反映其目前的残留风险水平,并预测未来一年内可能出现的最大损失。第四,在操作风险整合层面,要整合公司风险和控制部门的信息(事件、风险指标和控制问题等),得出对操作风险的组合评估意见,同时具体关注共性问题。第五,在操作风险监控层面,要监控操作风险体系中的核心要素(包括商业环境和内部控制要素),以辨明操作风险变化的方向和趋势。
三、高盛集团金融风险管理经验对我国投资银行的启示
(一)推进业务多元化
虽然高盛集团通过将自有资金投向股票、债券、金融衍生品和外汇交易等领域而在自营业务上赚取了大量利润,但是高盛并没有忽略传统投资银行业务,其传统投资银行业务和自营交易收入占比达50%以上。因此,我国投资银行业可以借鉴这种在传统业务基础上推进业务多元化的方式,扩大优势领域的市场占有率,进而提高利润。
(二)建立机构合作机制
现阶段我国投资银行内部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投资银行内部大部分是相互独立、缺乏信息资源共享的分设部门,要全面深入了解项目并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的难度很大;另一方面,在项目团队之间,内部交流平台的缺乏会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因此,组建大规模的投资银行将有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由于目前我国券商投行事业部多采用“多星点联邦制”运作模式,所以可以先采用后台辅助管理的覆盖模式,后期再逐渐建立“大投行”合作模式。
(三)合理利用金融创新,规避道德风险
在大力推动金融创新的同时,也应意识到伴随金融衍生化的不断深入,金融市场风险也会随着杠杆效应的扩大而不断扩大。美国高盛集团虽然表面上为分散和转移风险不断设计出各种金融衍生产品,但事实上是以高成本和金融系统风险的提升为代价,以短期利润为目标,将风险持续压后,提前透支无风险收益。同时,我国的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存在失衡问题,政府部门必须加大对金融创新的监管力度,注重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道德风险,实行统一监管,尽量避免出现监管的真空和盲区,进而有效监管新的金融工具及金融衍生产品的运用并降低金融新产品的风险。
(四)加强团队合作,强调团队精神
回顾发展历程,高盛集团一直秉持合伙制文化,且这种出色的团队合作文化已渗透到集团每个员工心里,巩固了其作为首选顾问、金融家、联合投资人和金融中介机构的地位,在员工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都处处体现团队精神。我国投资银行应鼓励营销团队的组建,增强团队意识,有效减少因重要团队成员离职对投资银行的不利影响。这种团队文化的建立既对员工有更高的要求,也对投资银行的制度和业绩评价体系有更高的要求以保证团队之间更好协作,不同成员间的利益得到均衡。
[参考文献]
[1]肖鹏,高盛.美林的风险管理模式与启示[J].经济师,2007(10): 26-27.
[2]姚远,张金清.对美国投资银行风险管理缺陷的思考[J].现代管理科学, 2009(12): 17-19.
人民币国际化亟须宏观金融
风险管理保驾护航
经典理论和德日两国历史经验表明,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逐渐提高,货币当局必然要面临宏观金融政策调整及其引致宏观金融风险的严峻考验。应当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作为制度保障,将汇率管理作为宏观金融风险的主要抓手,将资本流动管理作为宏观金融风险管理的关键切入点,全力防范和化解极具破坏性的系统性金融危机,确保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最终目标的实现。
当一国货币已经跻身于主要国际货币行列之后,货币当局只能采取“资本自由流动+浮动汇率+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宏观金融政策组合。这同样也适用于中国。然而,贸然放开资本账户和人民币汇率,极有可能发生系统性金融危机,严重损害实体经济和金融发展,致使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断。因此,政策调整不能急于求成,要在本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监管部门做好应对国际资本冲击的充分准备以后才可放开汇率和资本账户。
当前,货币当局宏观金融管理的核心任务就是构建更加全面、更具针对性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追求金融稳定目标,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提供必要前提。一方面要将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工具协调使用,将物价稳定、汇率稳定、宏观经济稳定增长等政策目标统一在金融稳定终极目标的框架之内。另一方面,要继续完善微观审慎监管政策,重视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与管理,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同时积极探索宏观审慎监管政策,着眼于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强化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和谐发展。
汇率管理应该作为宏观金融
风险管理的抓手
应该进一步推动汇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加强市场预期管理,保持长期汇率在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追求与最优货币政策目标相符合的汇率政策目标。
首先,完善汇率形成机制,提高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程度,允许汇率有一个较宽的波动幅度,使其双向波动,更富弹性。同时促进企业加强汇率风险管理和对外更多使用人民币的意识,促进金融机构的汇率风险管理工具及全球范围人民币资产管理业务创新。
其次,人民币汇率制度应从管理幅度逐渐过渡到自由浮动,汇率政策目标的实现方式从直接干预为主转向间接干预为主。未来在资本账户有序开放的条件下,主要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收入政策的合理搭配来维持长期汇率在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与此同时,在外汇市场出现投机性冲击或危机来临之际,保持必要的外汇干预和资本管制,加强技术性管理工具的运用,采取果断和有效措施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这是防范金融危机蔓延和系统性风险产生的必要手段。
第三,汇率政策实施过程中必须重视国际间政策沟通与协调。要密切关注美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溢出效应,加强与美国政府的沟通,推动建立美元―人民币汇率协调机制,降低过度的汇率波动对双方经济金融的负面影响。积极应对欧元区和日本负利率政策,呼吁建立SDR篮子货币国家之间的货币政策协调,避免主要货币之间发生汇率战,减少以邻为壑效应。考虑到中国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对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溢出效应,既要优先考虑国内需要,又要通过适当的沟通与协调机制兼顾他们的利益诉求,减少政策摩擦,实现合作共赢。
宏观金融风险管理要以资本
流动管理作为关键切入点
资本账户开放要与汇率制度改革相互配合,坚持“渐进、可控、协调”的原则,适应中国经济金融发展和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
研究表明,“8・11”汇改之后,中国资本市场价格、杠杆率和跨境资本净流入之间的关系,由之前的单向驱动关系变为循环式的互动关系,短期资本流动冲击足以影响到资本市场的价格和杠杆水平。国内各个金融子市场之间、境内外金融市场之间的资产价格联动性和金融风险传染性明显提高,对跨境资本流动的冲击更加敏感。因此,不能冒进开放资本账户,必须加强全口径资本流动监测。
中资银行在资本账户开放进程中获得更大的国际化发展空间,但是必须经受国内外双重风险的考验,在实现市场扩张与风险控制之间寻求平衡更加困难。系统重要性银行应当抓住机遇扩大跨国经营,同时要健全风险管理机制,避免成为外部冲击的放大器或系统性风险的导火索。
资本流动冲击较之前更复杂、更频繁,加剧了实体经济的波动性。要明确供给侧改革的抓手,内外并举推动技术进步,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止泡沫化和虚拟化,解决中国经济面临的模式不适应、创新能力落后、贸易大而不强、民间投资萎缩等问题,降低实体经济风险。人民币国际化可以在直接投资、技术进步、贸易升级等方面与供给侧改革形成良性互动,化危为机,共同推动中国经济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以供给侧改革夯实人民币
国际化的实体经济基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培养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建立经济可持续发展新结构的必由之路。应该在供给侧改革中确立三个抓手,并有所建树。第一,增加研发投入,加大海外并购,内外并举提升技术水平。第二,重视金融结构调整,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资金成本,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防止金融“脱实就虚”,甚至泡沫化。第三,金融手段与财政措施协调配合,鼓励民营企业进行直接投资,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优化生产要素配置。
中国必需毫不动摇地坚持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人民币国际化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指导思想。人民币国际化的长足进步,有利于国际社会增加对中国的信心和投资意愿,并为中资企业使用人民币对外投资提供便利性和收益稳定性。尤其是可以改变大宗商品使用美元计价结算的习惯,使中国经济获得更加稳定的物资供应模式。鉴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使用人民币的意愿大幅提高,中国可与中东、中亚国家以及俄罗斯等国家推动双边原油贸易以人民币定价、结算,提升包括中国在内的这些国家的原油定价权。
推进供给侧改革,长远看有助于改善我国实体经济的风险积聚问题。创新型工业体系的建立将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夯实人民币国际化的物质基础。而人民币国际化的稳步推进,不仅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和需求,其所带来的贸易计价结算和投融资便利,还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和国际合作,推动跨国并购和技术进步,形成大宗商品新的供应新模式,实现在国内外更广阔的市场上优化资源配置。尤其是人民币在国际化进程中稳步升值,迫使贸易结构升级,从产业低端迈向中高端,加速形成了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倒逼机制。因此,从某种意义上看,人民币国际化与供给侧改革是相辅相成的,具有内在的相互促进机制,人民币国际化本身就是中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推手。
亟须构建符合中国实际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要在现行金融监管框架当中增加宏观审慎维度,并明确宏观审慎政策的具体实施部门。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各国的监管改革以增加现行监管框架的宏观审慎维度为主,加强系统性风险监测、评估和防范,并以专门委员会或者审慎监管局等不同方式明确实施宏观审慎政策的具体部门。
一、VAR定义与特点
(一)VAR定义所谓风险价值是运用统计学的技术量化市场风险,衡量在某一置信水平下,某一段持有期间内,风险资产持有人的最大可能损失,即在(1-α)%置信水准下,持有某风险性资产未来特定期间下,最大损失预期值。
将VAR视为最大期望损失报酬率,用简单的数学式表示如下:
Prob(
其中:P/Pt为预测下期标的资产报酬率;t为持有期间, θ为预期市场风险因子的变动量;|VaR|为在(1-α)%置信水平下,最大期望损失报酬率。假设投资组合报酬率呈钟型的正态分布,则α即为此分布累积至VAR的机率值,所以在(1-α)的置信水平下此分配的最大损失为|VaR|。
(二)VAR特点在风险管理的各种方法中,VAR方法最为引人瞩目。VAR之所以具有吸引力是因为它把银行的全部资产组合风险概括为一个简单的数字,并以美元计量单位来表示风险管理的核心――潜在亏损。VAR实际上是要回答在概率给定情况下,银行投资组合价值在下一阶段最多可能损失多少。
VAR的特点如下:可以用来简单明了表示市场风险的大小,没有任何技术色彩,没有任何专业背景的投资者和管理者都可以通过VAR值对金融风险进行评判;可以事前计算风险,不像以往风险管理的方法都是在事后衡量风险大小;不仅能计算单个金融工具的风险。还能计算由多个金融工具组成的投资组合风险,这是传统金融风险管理所不能做到的。
二、VAR风险管理模型作用与缺陷
(一)VAR风险管理模型作用具体如下:
第一,计算经济资本,优化资本配置。经济资本用来抵御风险损失,因此又称为风险资本。经济资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本,可以通过计算VAR确定相应经济资本的大小,在数值上,经济资本与VAR相等。基于VAR计算出经济资本后可以进一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所谓优化资本配置就是更合理地在金融机构内部各级部门、各项业务之间分配经济资本,将经济资本在金融机构各层面进行合理分配并进行动态调整。
第二,用于风险控制、业绩评估。利用VAR方法进行风险控制,可以使每个交易员或交易单位都能确切地明了他们在进行有多大风险的金融交易,并可以为每个交易员或交易单位设置VAR限额,用于风险头寸的限定于评价,以防止过度投机行为的出现。将VAR方法引入风险因素的业绩评价指标,综合考虑风险与收益的配比,执行RAROC系统管理,有利于形成统一的风险管理体系,避免金融交易的重大亏损。
第三,估算风险性资本(Risk-based capital)。以VAR来估算投资者面临市场风险时所需的适量资本,风险资本的要求是国际清算银行对于金融监管的基本要求。巴塞尔委员会(1996)也明确了用VAR方法结合内部模型法来度量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的规定。在新巴塞尔协议中,将操作风险纳入风险资本的计算和监管框架,新巴塞尔协议中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计算操作风险资本金的方法,其中比较复杂的损失分布法(Loss Distribution Approach)就需要运用VAR方法来确定操作风险资本。
(二)VAR模型内在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假设条件:它以正态分布为假定,集中于正常市场状态下风险,未考虑“黑天鹅风险”或长厚尾状态――在极端市场条件下损失发生的概率可能随着损失规模一道上升;它以市场具有正常流动性、资产可在短期内变现、出价/报价差维持不变为假定,未考虑极端市场条件下金融资产缺乏流动性的状态。
第二,市场风险与资产组合:它考虑正常市场条件下资产相关性因素降低风险的作用,未考虑极端状态下金融资产相关性普遍大幅提高从而增加风险的状态;它考虑市场波动风险,未考虑一般市场波动以外的特定风险;它主要用于交易活跃、历史数据充分的资产,难以用于市场交易不充分的资产;它主要用于对历史损失的统计描述,缺少对未来损失的预测能力。
第三,VAR模型方法:VAR模型可以使用历史模拟法、蒙特卡罗模拟法、分析法等不同的方法,而使用不同方法对同样的资产组合可以得到不同的VAR值,这使得VAR的可靠性难以把握。其次,VAR方法对历史数据的依赖性较大。历史模拟法直接依赖于历史数据,分析法中的参数估计也是来源于历史数据。依据过去的收益数据来确定未来收益的风险存在一定不可靠性。而在新兴金融市场,历史记录较少,市场运行机制经常发生变化,市场投机情绪会在特殊时期得到释放,这些都使得基于经典统计推断理论的VAR模型的精度和有效性难于得到保证。
三、VAR风险管理方法挑战
(一)VAR风险管理模型与会计记账原则按照国际会计准则,金融机构采用公允价值的记账方法,它们会参照市场上正在交易的相似金融资产的价格来确定自己所持有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因此,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次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市场价值的缩水,将会导致持有这些资产的金融机构的账面价值发生同样程度的缩水。对金融机构而言,一旦资产账面价值在本期内下降,它将在资产负债表上进行资产减值,在利润表上则出现相同规模的账面亏损。而以在险价值(VAR)为基础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则加剧了资本市场的价格下跌,相应的去杠杆化在资本市场的危机深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均采用了杠杆经营模式,即金融机构资产规模远高于自有资本规模。金融机构的各项资产具有不同程度的风险,而在险价值管理的核心理念,就在于金融机构的自有资本应该能够弥补该机构承担的总风险,如以下公式所示:
E=VA (1)
其中E为金融机构的自有资本,A为金融机构的总资产,V为1美元资产中包含的在险价值。(1)表明,金融机构的自有资本等于该机构承担的总风险。金融机构的财务杠杆被定义为总资产与自有资本的比率,即:
L=A/E(2)
将(2)代入(1)中,可得
L=1/V(3)
公式(3)表明,对于实施以在险价值为基础的金融机构而言,其财务杠杆比率与其承担的整体风险成反比。如果金融机构承担的整体风险上升,则该机构将不得不进入去杠杆化阶段。
金融机构主动降低杠杆比率的去杠杆化过程,原则上有两条途径。途径一是通过出售风险资产来偿还债务,主动收缩资产负债表,从分子方面降低杠杆比率;途径二是通过吸引新的股权投资来扩充自有资本规模,从分母方面降低杠杆比率。相比之下,第一条途径更加痛苦。众多金融机构在同一时间内大规模出售风险资产,自然会压低风险资产价格,从而一方面引发市场动荡,另一方面造成金融机构尚未出售的风险资产的公允价值进一步下降。
VAR风险管理方法与会计记账原则相互作用,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加剧资产价格的下跌,加大了资产减值的数额。即资产价格的下跌,导致资产的减值,触发了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过程,而去杠杆化过程导致资产价格的进一步下跌,增加资产减值数额,演变成一种恶性循环。
(二)VAR风险管理模型与创新金融产品随着结构型衍生金融工具等创新金融产品的出现,使得传统VAR风险管理模型受到一定的挑战,其中创新金融产品风险相关性增强,以及历史数据不足、参数估计增加等都是其中的原因。
(1)金融创新使风险相关性增强。 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二级市场化,将违约风险带进市场交易账户,使得交易账户从原本单纯的市场风险发展到集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于一体,并且提升了这些风险间的相关性。而二级市场交易又将衍生资产与其基础资产债务人信用状况分离,交易对手方无法准确评估其真正风险和定价,并使银行交易账户和投资银行资产组合更敏感于信贷市场周期变动。银行对交易相关信用风险认识不足,继续采用常规VAR和分割式方法评估风险大大低估了资产组合整体风险价值,误导了决策。
(2)常规风险衡量方法用于结构性衍生产品。创新金融资产的特性使得常规VAR工具不足以对其风险作准确定性和定量评估。例如,CDO、ABS和政府债券、外汇等传统市场交易产品的最大差异是:第一,部分结构型衍生金融产品市场交易历史太短,缺少充足数据建立VAR或历史模拟压力测试模型。对这类资产采用常规风险衡量方法是银行低估风险误导决策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二,结构型衍生金融工具估值与风险预计时需要很多参数,而随着参数的增加,基础性金融产品的波动性增大,参数内部相互作用而产生错误的几率就越大,它们对风险测度的误导性可能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