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高中语文教学

时间:2023-01-07 08:05:20

导语:在高中语文教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中语文教学

第1篇

【关键词】语文味 缺失 原因

所谓“语文味”,从内涵上说,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在一种互动的师生关系中,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从外延上说,语文味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文本的语文味、教学过程的语文味和教学方式方法的语文味的和谐统一,是教学过程中情趣、意趣和理趣的和谐统一,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统一。

这是提出“语文味”这一教学理念的程少堂先生对“语文味”的界定。我个人认为,语文味是从审美的角度来看一节语文课,或者说,来构建一节语文课,核心是要将语文课的情味、美感、文化积淀和生存智慧给激发出来,展示出来,让学生真正体味到语文的魅力。

这些从理论的角度似乎无懈可击,可是,当今语文课堂仍充斥着太多非语文的现象,致使语文教学一直徜徉在语文味缺失的境况中。究其原因,有方方面面,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成因做一点深入探究。

一、语文味在应试的夹缝中变质

高中阶段,无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围绕着“考试”的指挥棒团团转。曾经有一段时期出现过这样的现象:何为“名师”、“优秀教师”?那就是对考试大纲吃得最透彻的,对应试技巧把握得最到位的,所教的学生由此取得了高分的教师。可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考分高”!在这样的情况下,语文课堂的中心自然也不在“语文味”了。老师满堂灌,学生拼命记笔记,语文的教与学,完全异化为机械化模式化操作,语文味当然缺失。

如今,我们虽然也高举着素质教育的大旗,轰轰烈烈地推行课改,但我个人认为,语文教育改革的最大困扰依旧是高中学段面临高考的关隘。新课标的“评价建议”虽针对当前考试的某些弊端,强调了评价的过程性、多元化及差异性,但是,它却回避了教育评价最“刚性的”需求——甄选功能的公平性。新课程改革如果创造不出新的语文考试模式,语文改革就很难成功,我们当前面临的语文教学现实就难以改观。于是,现实逼着我们扭曲着去解答这个难题:高一高二的语文教学侧重于素质教育,高三则全面进行应试教育。这个举指似乎合情合理,既满足了高考的刚性需求,又满足了素质教育的软着陆。但事实上,这多少有着自欺欺人的味道。

首先,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即使高一高二的课堂,也时刻瞄准了高考的方向与动态来突破;高三就更不用说了,面对“题海”,作为语文教师,要替学生来解剖、放大、显微各类题目,还要再掰口喂食,课堂语文味的变异也就在所难免。

其次,面对频繁而来的统考、会考,教师的教学只能是“戴着脚镣手铐跳舞”。本来,文学命题就应是多解多元的;可是考试中,要的却是推理出一个“万法归一”的答案。孰不知文学语言毕竟不同于数学符号,允许有多种阐释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如此一来,语文味能剩多少?

再次,学生在各门功课的高考的压力之下,真正用来学习语文的时间又占了多少呢?作业都是草草了事,更别提课外的阅读量了。课外的阅读量太少,积累自然就不多,语文素养又怎么能提高呢?课堂语文味的提高又谈何容易?其实,我们高中语文教师,面对阅读甚少、写作甚微的学生,面对工具书基本不用、口舌基本不动的学生,对问题的症结不能说不明白,却只能是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夹缝中向左走向右走,左右为难。

二、语文味在语文学科性质的模糊性中众口难调

我们知道,中国语文界历年来对于“语文”二字的具体阐释争议不休,时至今日,很多人一谈到语文教学改革,就张口闭口的谈语文学科的性质、方法、内容等,仍然在追问“语文”究竟是“语言文字”还是“语言文学”、“语言文化”?孔夫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是诸多语文教育者在学术界关于语文这个概念各执一词的思想基础。但对于语文的“学科性”问题过于敏感,往往牵制了我们许多精力,反而影响了对语文教学许多迫切问题的思考、分析、实践以及评价,有点得不偿失!于是,我们经常能看到,一堂语文公开课上下来,关于语文课的真味,对于课堂的评价,专家们都有一套自己的“语文”标准,公有公的理,婆有婆的道,语文味的度无论向左走向右走都异常地众口难调。

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曾在《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一文中对当前语文教学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列举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五种现象,分别是:

“虚”:弱化语文的“工具性”,训练不扎实,不到位;

“闹”: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刻意追求课堂的热闹,而造成“假主体行为”;

“杂”:把“人文性”当成标签到处贴,致使非语文的东西“越俎代庖”;

“碎”:零敲碎打,置语文内容的整体性于不顾;

“偏”:重视“双基”,进行接受学习,弱化学生主体性。

这个总结让我们非常鲜明的看到:老师在把握语文课时,有的重“语”,有的重“文”,有的又在创新上左右失据,将语文课视为T台走秀,走过场,套模式,热热闹闹却徒有形而失去了语文的真味。这也总结出了高中语文教学中,因为在“语”与“文”之间度的把握难有统一标准,致使语文味无法左右逢源,在学科性质的模糊性中显得众口难调。

第2篇

照理说,初中与高中同属中学阶段,语文教学的思想、方法、路子自然是相通的,初中的教改成果拿到高中来用应该顺理成章。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有些教改经验在初中很适合,到了高中却行不大通,有些方法在初中的语文课上很有效,到了高中的语文课上却显得笨拙甚至滑稽。症结何在?我想,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是在初中语文教学基础上的延伸和提高,自然有不同于初中语文教学的规律和个性,也许这正是高中语文教改步履维艰的原因所在。

当然,制约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因素很多,在此,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谈高中语文教学的局限和今后的教改趋向。

一、更新观念,研究现代化的高中语文教育思想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共同话题。改革的首要任务便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高中的语文教学改革也不例外。就思想观念来讲,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有着明显的局限。张家璇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批评了“唯本”“唯考”“唯法”三种观念(《语文教学观念转变之我见》1995年第6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其他专家和学者也多次批评过语文教学观念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学观念的陈旧和落后。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1)就语文论语文的封闭主义。这种观念将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隔离开来,局限于“小语文教育”天地,唯我独尊,视野狭窄。(2)“目标在于取得功名”的“利禄主义”(叶圣陶先生语)。这种观念将语文教学的目标局限于高考,升学成了高中语文教育的唯一目的,整个的教学过程都围绕着应试作文章,与其他学科一起自觉不自觉地强化了高中教育目的的单一性。(3)脱离实际、照本宣科的形式主义。教学方法单调,缺少变化;教学过程固定,模式统一;教学内容僵死,缺乏时代活水;课堂气氛沉闷,缺乏青春活力;脱离学生实际,忽视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不足,参与意识差。(4)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机械主义。由知识到能力是一个渐进的过渡过程,自有其规律和方法,但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对此常常有机械的理解和机械的运作,要么是经院式的繁琐考证和注释的广泛罗列,要么是诗人式的拍卖激情以感动观众,要么是自动流水线式的重复训练和题海战术等等。这种种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特点是机械地理解了高中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和复杂性。

二、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发展

发散思维是和求同思维完全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发散思维训练的广阔天地,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或者是语文知识的教学都可以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比如教学小说《项链》,为了让学生体会小说结尾安排的巧妙,可以让学生续写结尾,教学《七根火柴》可以让学生想象无名战士要对卢进勇说的话,而教学《祝福》可以让学生想象祥林嫂死去的情景。作文教学更是便利于发散思维的训练。记叙文的审题,供料议论文观点的提炼,都是训练发散思维的极好机会。写作记叙文“朋友”为什么只能写人而不能写物呢?写《廉颇蔺相如列传》“将相和”部分的读后感,为什么只能写“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而不能写“人要有宽阔的胸怀”呢?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样可以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比如比喻的运用,教师就大可不必大讲它的定义、作用及其运用的注意点,只要确定适当的话语环境让学生自由组成比喻,然后教师稍加点拨就可以了。宁鸿彬老师让全班同学用“无边无垠”造句,要求每个人的角度不一样,于漪老师教学《晋祠》导入新课时让学生每人说一处祖国的名胜,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效果是非常理想的。遗憾的是我们许多教师无论什么情况都强调唯一性,都喜欢从一个已有的定论出发,秋天来了树叶只能“落”了,而不能“黄”了,雪化了只能变成“水”而不能变成“春天”,失去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好机会,扼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才能。

求异处:让学生的思维和现成“结论”对抗

第3篇

高中语文内容广泛、丰富。从教材所涉及的内容看,古今中外,无所不包,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各种文学形式均有,而其中包含的学习内容又非常丰富,作家作品、文学文化常识、实词、虚词、句式、修辞、文章内容理解归纳、文学鉴赏以及语言的运用等,都在学习要求之中。从风格看,更是不拘一格。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应体现独特的学习过程――熏陶感染、体验感悟。就以阅读教学为例,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过程,是一种内潜性很强的观念性活动,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绝不是一个被动的印入过程。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品质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感体验都是在课堂氛围中萌发。看语文课的成功与否,应看教师有没有通过自己较深的艺术修养和丰富的生活积累,透彻深入地钻研掌握教材,达到与作者、主人公同喜同忧,运用自如,使学生受到感染,与教师一起“披文入情”,一起“入境”“悟神”;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否感情丰富,是否达到这样的教学境界――讲到庄严处,学生竦容端坐;讲到豪壮处,学生热血沸腾;讲到义愤处,学生横眉立目;讲到欢快处,学生笑意盈盈;讲到悲痛处,学生热泪满眶。教师所营造的氛围,能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能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引起他们内心世界强烈的反响和共鸣,学生的感情自然就能到位。

高中语文教学还体现出强劲的规律性。汉字、汉语有其自身的规律,正确把握这些规律,有利于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例如:利用汉字形声、象形、会意等特点帮助学生识字;利用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等规则指导学生写字;利用汉语言综合性、模糊性、多义性和感彩强烈的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治学态度。长此以往,通过阅读和思考的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做好这两点呢?

先谈课堂,课堂是老师和学生最直接最无法回避的交流场所。有句古语说:得人心者得天下。在这里我想说:得课堂者得天下!这当然是双向的,老师学生都被包括在内。而老师和学生所共同建立的课堂应该是在老师精心备课备人,学生认真预习的情况下。老师要在课堂上让学生们养成提高素养的习惯,而不是让学生们养成上语文课做其他事的习惯。一位语文老师,如果他的课不像一位搞语文的人讲出来的,那么他的职业生涯早已结束。语文工作者要把自己的课上的与其他老师不一样,要上得幽默风趣,有文化底蕴,让学生能投入进去,能产生兴趣!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具备用旁征博引征服你的学生的能力,满足他们的胃口,让他们知道站在他们面前的人有资格做他们的老师,比他们强,他们听这节课还是有必要的!不谈工作经验,一名中文系毕业的本科生,他的阅读经历至少比普通高中生多四年,况且还有备课过程,如果你一个典故讲不出来,一个故事说不出口,而只是搬着课本,靠着教参,这样的课你的学生也会上?又怎么可能提起学生的兴趣?

第4篇

关键词:职业高中 语文教学 学生 主体

在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学生阅读能力和应用写作的能力,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读书意识。语文知识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尤其是专业知识以及培养实践能力的基础。据调查,职业高中毕业的学生大多错字连篇,书面表达能力低的可怜,朗诵能力也很差。究其根源是职业高中学生大多对语文课学习热情不高,学习兴趣不浓。本文试图从教学观、学生观等方面结合职业高中教育目标、教育特征对职业高中语文教学做出理论和实践的探讨。

一、旧的教学观念需反思

职业高中阶段是学生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为他们今后的继续学习和终生学习奠定基础。随着经济社会对中等职业技术人才需求量的加大,随着职高学生就业形势的好转及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人们对职高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近年来,尽管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不断改革,但由于诸多原因,却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在教学观念落后。

一是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正如马克思所言:“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 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一样,应试教育观念像一个毒瘤影响职教肌体健康发育,一些职高语文教师,片面强调语文课的工具性,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老师的教替代学生的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变成知识的单向灌输,变成枯燥的纯技术训练,致使语文教学脱离社会生活,脱离职高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滋生了学生对语文的轻视和厌学情绪。

二是教师缺乏时代的紧迫感。职业高中不同于普通高中,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差异性越来越大,学生入学的起点较低。很多学生语文学习习惯不够好,语文基础较薄弱,语文素养不够高。进入职高后,有的学生片面地认为,职高只要专业技能好,其它科目无所谓,部分学生家长也持这一观点,由此学生更加放松对语文的学习。客观地说,职高基本上没有升学压力,培养目标也不同于普高,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思想、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水平的紧迫感不强,当然,有的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也就产生了轻易地应付了之的思想。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二、“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语文基本能力

职业高中招生大都是在普高之后,这些学生文化成绩比普高学生差,基础不够扎实,对学习兴趣欠浓,信心不足,畏难、厌学情绪较严重。况且就一个班内来说也是程度不一,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而且有相当一部分职高生的语文能力较差。名为高中生,而实际语文能力却低得可怜。有的学生甚至连普通的家信、请假条、申请书之类的日常应用文都不会写。阅读文章的能力更是叫人哭笑不得。所以,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必须有别于普通高中的语文教学,根据学生特点,教出自己的特色。

(一)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在教学中不但以学生为对象,而且让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

过去的语文教学,基本模式是“教师讲授为主”, 它的直接表现形式是,在课堂上教师无视学生的存在,不管学生的接受状况,不让学生参加与整个教学过程,而是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近几年来,广大教师已经开始认识到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试图以增加课内阅读、提问、讨论或各种练习等加以改革,然而遗憾的是,这些做法只是少数,甚至只是作为一种教学改革的“点缀”而流于形式化、表面化。而不是从教育观念和指导思想上真正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以人为本”与“以学生为主体”,不只是个教学方法问题,而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这种思想和理念符合当今国际先进的教育思潮,从一定意义上说,也反映了教育的本质规律和基本目的,这种新的理念应该在当今新世纪的语文教学中建立起来,应该在教师和所有教育工作者中深入人心,并使之体现在具体的教学中。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过去的语文教学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很不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合作、交流、互动也很差,教学趋于表面化,缺乏探究,这些弊端比较普遍地存在着,这些问题已经为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所认识。我们应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新理念。其实,这种学习方式已经在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普遍采用,他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讲授很少,大部分时间是学生自学、讨论、质疑、争辩、探究,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互动性很强。当前语文教学需要对旧的教学模式、方法进行改革,呼唤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是语文教学在这种新的理念指导下,呈现出崭新的局面。

三、语文课要与专业课相结合,强调实用性

职业高中的语文课面对的学生是接受完学校教育后要走上工作岗位的群体,所以教师在上语文课时要注重实用性,要与学生的专业课结合起来,催化学生学习的兴奋点,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语文课时,教师也可教授学生学习写商业信函、公文以及学生找工作时的工作简历和求职信等,这些都是职高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必须准备的一些技能。

综上所述,语文教育的培养对象是面向未来、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因此要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思想观,发展个性特长,形成健全人格。因此,新时代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开放的,应植根于现代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提高效率,充满活力。作为一名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师只有认真学习、研究教育心理学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文化素质,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将语文教学提高到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学力 《中职教学的探究》

第5篇

1.正确把握好语文教育与德育教学之间的关系

语文教学是对文学作品的研习与讲述,这是语文“文”的一面,所谓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则需要利用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表现,在这其中“文”和“道”是不可以分割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需要利用文学作品显露的、展现的,对故事情节的描述、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对文学作品的刻画等形式,并且给学生展现一些优良的道德思想,从而起到德育教学的作用。至于文学作品的文体,可以很容易地发现语文教材中的三大常见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其中内容都包含着思想性与教育性,在德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语言是我们表情达意的信息载体与工具,本身承载着丰富的思想、人们的信仰,以及人生哲理、世界观、人生观等,加以读、写、听、说等形式,可以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教学。

文学作品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文学作品中作者多利用语句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表现出来,在反应作者生活环境、社会状态的同时,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学生通过阅读的形式理解、感悟作者的感情,受到教育、熏陶后达到接受教育的目的。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可以意识到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需要我们拿捏好这两者之间微妙的关系,着重注意以下三点:(1)通过文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以及我国悠久历史的情感。(2)宣扬爱国主义思想,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在学生心里树立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其辩证思考方式。(3)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审美能力,在培养个性发展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意志品德。

2.德育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法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2.1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教学

课堂是高中教学的主要场所,因此进行德育渗透时要重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首先在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老师要注重对一些中心思想明确文章的讲解,同时保证文章中心思想积极、阳光;在课程安排上,首先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按照就近原则或者培优不差的原则划分小组,学生在小组内对文章进行研读与学习,经过讨论再在班级中发言,可对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讨论,也可对作者的思想表现手法进行研习。最后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各种不同意见,尊重学生思维的多样性。

2.2利用课外阅读进行德育教学

课堂教学时间必定是有限的,同时教学内容也是有限的,这就意味着要更好地进行德育教学需要开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老师可以为学生引入更丰富的课外阅读内容,可以是《意林》、《格林》等具有教育意义的文学杂志。进行课外阅读活动,老师不应容忍学生随意观看文学杂志,因为文学杂志质量良莠不齐,内容各类不已,其中有很多没有营养的文章,不仅不能起到德育教学的作用,甚至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老师必须规定学生观看杂志的类别,在内容的选取上花费心思,优选积极阳光的内容,符合社会主流人生观、价值观。

2.3注重警世名言的积累与学习

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其中广为流传的警世名言正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缩影,并且大量警世名言都是对人们道德素质的规范。老师要抓住对这些名言警句的解读,发挥其重要作用,达到德育教学的目的。如屈原的《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老师要重视对这句话的讲解,说明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伟襟。

第6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

引言

语文是高中教育的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应用能力的重要课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性。在素质教育时代,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学生的基础教育,但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当前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比较陈旧、教学素材比较单一,使得语文课程变得枯燥乏味,这对于高中生的语文学习会产生严重影响。传统文化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财富,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应用,借助传统文化提高语文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重视人文教育、实践教育、柔性教育。

1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应试教育带来的影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中学语文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综合教育,语文教学不仅是语文知识的讲解,而是一种全面教育,是一种基础教育。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定位不准确,很多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教师也只是将各种知识符号传授给学生,在这种模式下,考试就成为考察学生记忆力的方式,根本没有实现对学生的考查,从根本上失去了对生命个体的关怀。1.2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语文阅读教学注重教学进度,一味地赶进度,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尤其是忽视了学生的语文认知能力以及知识经验基础,使得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变得机械、呆板,忽视了生命的鲜活性,在这种教育模式的长期影响下,学生只会成为学习的机器,只是单纯地机械化地延续知识,并没有真正成为知识的传递者。

2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传统文化渗透

2.1改变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在高中语文的课堂中,很多教师虽然在不断创新和改进教学方法,但是很多学生依旧会感觉到语文学习的困难。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目标设置不够明确,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每一项内容的教学目标都要进行明确,例如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文化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不断明确教学目标,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发力点,从而不断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正好发挥了重要的意义,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为语文教学提供更多帮助,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进行提升,从而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2.2以语文知识为载体,渗透科学的文化教育:语文教学过程中各种文学素材是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些文学素材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精神,也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这些都可以成为语文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也可以成为语文文化教育的方向。在高中语文教育过程中,很多文化知识都可以成为教育的素材,为了防止语文文化教育显得比较突兀,在教育过程中要以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为载体,通过语文课堂教学知识的带入,慢慢引出传统文化知识和思想,在对大纲教材进行讲解的时候可以有效挖掘这些知识背后的文化成分,从而实现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以及语文素养。比如教育过程中为了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学生坚持进行阅读练习,不要放弃,可以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坚持不懈的精神的传输,对各种相关的典故和故事进行讲解,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渗透文化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3做好榜样教育: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教师的作用十分明显,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输者,更是榜样,是学生学习的标杆,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水平的培养,从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做好榜样和引导,促进传统文化教育。比如教师自身应该要具备诚信、耐心等品质,从而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亲身经历作为教材,对学生进行教育。另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要加强对柔性教学模式的应用,应该要给学生更多的问候与关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随时了解学生的动态,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使得学生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及时提出来,便于教师改进教学手段,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3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是我国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使得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接受到更多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张晓鸾.试论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教育,2016(09)

第7篇

一、面对学生的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德育教育

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进行德育教育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生理、心理、年龄、性别上的差异,不搞特殊化教育。学生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每一个学生生活的世界都是不同的,表现为智力结构体系、学习风格、人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同时具备成熟和幼稚两方面的心理特点。为此,我们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随着学生生理、智力的发展,他们的理解能力和价值观已经有了一定的定性,不要进行强迫性的教育;其次,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不足,情绪多变,是非的判别能力还有限,仍有不少的幼稚性和依赖性,对此,教师在教育时,要使学生差异性中获得快乐的体验,就要公平地对待学生的差异性,将教学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并在教学中实现与学生的交往,将整个课堂看做一个和谐自然的生态体系。教师作为一个领航者,面对不同学生的德育教育应有明确的针对性和鲜明的指向性,要积极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二、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契机,及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高中学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在加上他们处在青春阶段,课堂上,教师或同学的一个小幽默,或者是不经意间谈及某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学生便会趁机笑一笑。碰到这样的情况,我多数也会莞尔一笑,就当是让他们放松一下。例如一次上课,我在巡视指导阅读时,不知道是谁的手机来电了,铃声是“XXX,Iloveyou”,学生一阵哄堂大笑。此时教学的灵光从我脑海里一闪而过,当下便决定,由这一个契机与学生探讨一下这些90后学生的爱情观以及在学生阶段应不应该使用手机的问题,让他们在这个充斥着快餐文化的时代中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以及是非意识,让学生走出青春期盲目迷茫的情感沼泽,提高判断力。于是,在一阵笑声过后,我敛住了笑脸,郑重地说道:“爱,是永恒的话题。在人漫长而又短暂的一生中,爱便是严寒冬夜中那一盏暖和的灯,也是我们心底深处最柔软的牵挂。手机虽好并方便,但它对我们也也有深刻的影响,手机不但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同时也暴露了自己的情感生活。”

三、结合课文教学及相关内容,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

新课标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中蕴含了很多的优秀文章,这些文章既具有很深的文学价值,又具有极大的思想教育意义。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如有意识地加以挖掘,并向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育,这对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高尚品德的崇尚、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树立等无疑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结合课文教学及与其相关联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现在的高中学生有很多优点,如思想开放、思维活跃,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强等。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以自己为中心,自私自利,眼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认为父母为他们所作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不能理解父母的艰辛。如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这是一首带有自传性的抒情诗。在这首诗里,诗人以幼年生活为背景,集中描述了自己的保姆——大堰河一生的悲苦经历,抒发了他对保姆大堰河及劳动人民的真挚怀念和热情赞美,表达了诗人对旧社会的仇恨和诅咒,以及作者对中国广大劳苦大众的赞美。这篇文章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亲情的可贵,让他们学会珍视亲情。其次,《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文章。廉颇是赵国的一名杰出的将军,蔺相如是赵国人,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但是渑池支会过后,蔺相如的官超过了廉颇,于是两人关系就僵硬了。但后来蔺相如的“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对赵国用兵,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啊!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这番话感动了廉颇,以致出现了“负荆请罪”这个历史典故。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教育学生要相互团结。

四、将第二课堂生活与课堂并列,进行德育渗透

第8篇

首先,可采用“联想对比”掌握法,加大语汇积累力度,体现语文的基础性和工具性,帮助学生提高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性和能力。即关注“一”,引出“三”,如课文中涉及一个典型字词(含熟语),通过联想,引出一组相关的“同音字词”“形似字词”“多音多义字词”“近义字词”等学生容易混淆或习惯误读误写误用的字词,以对比掌握其音、形、义和用法,做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

其次,关注语法逻辑。由于中考不直接涉及语法逻辑知识,好多学校和教师将中学课程要求“淡化语法逻辑术语”误解为可以“忽视学语法逻辑”,置“语法逻辑”为教学的“真空地带”,以致学生不懂语言规则,说话作文语病屡禁不绝。因此,基础教育中,适当教学一点“重在应用”方面的语法逻辑非常必要。诸如句子(含复句)的基本结构,主要成分,正确语序,恰当搭配(含关联词),不能残缺(含关联词),前后不矛盾,语意不重复,包含关系、交叉关系的词语不能并列,肯定否定语意前后要周全(相应),指代语意要明确,肯定否定与反问的关系,否定词语与含否定意思的词语(如避免、以免,杜绝、以绝,禁忌、忌讳,防止、以防,消除等类)运用的注意点,句子不能杂糅等,并分别举典型例子作说明和修改,让学生认知语法逻辑语病常见类型,掌握修正方法,以纯洁规范其“语文”,提高其“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能力。

再次,语文教学,在把握好解题(了解、识记、把握必要的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标题特点作用等)――筛选整合主要信息(主要内容即人、事、物、景及其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志趣愿望等的理解领悟把握)――赏析突出的写作特色(必要的形式结构、思路线索、表现技法、语言特点等)“三大主体”的同时,创设相应的训练场,教学掌握相关的操作性较强的知识方法。例如:作品开头、中间和结尾等典型语句段的常见作用;作品关键语句(含戏剧潜台词)的语境义的析取及其要领方法;精彩语句的仿写仿用及其要领方法;典型语段的压缩(主要内容型、标题型)或词句的扩展(延展型、填充型――开头、中间、结尾)及其要领方法;用语简明得体的特点要求;小现代文(科技类和人文社科类)和文言文客观选择题的编设;常见应用文的特点、写法(用语、格式要求);叙事性作品的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描写的常见作用,倒叙、插叙的要求和常见作用,不同人称的常见作用,常见线索及其作用,等等。涉及抒情性作品如诗歌,便可先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教学诗歌欣赏要领――赏析的内容类型、赏析的基本方法、赏析的常见习惯用语等,给学生以“感性认知”,然后“用教材作例子”通过诗歌单元(主要集中在高中语文第三册)集中设场训练(实践活动),以验证、强化、提升“感性认知”,使之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诗歌赏析能力。还要能选取重要时事材料来训练,设置相关的能力训练题,如2009年正值祖国60年华诞,自然少不了重大的庆典活动,请拟写两句关于“庆典”的标语,以彰显主题,要求运用对偶,20字左右;请为“庆祝联欢晚会”的主持人拟写两段“串联词”作为开场白,等等。最后,设法解决目前由于高中大量扩招,语文教师素质参差不齐,难以配套而青黄不接的问题,尽可能实行三年一轮循环制,让高中教学“瞻前顾后”,前后一贯。

第9篇

语文教学 语文教师 语言表达能力

一、语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一个高中语文教师,就是一个具备很高综合素养的新时代人才,就是能够为学校、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一个高中语文教师,就是要帮助学生驱赶走心灵中的阴霾,帮助学生走出心灵困境、与之带来无量的光明,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馨;一个高中语文教师,要在心理上扶困济贫,嘘寒问暖,在生活上对学生的关心要无微不至,让不幸的学生化悲伤为力量,走出困境,自强不息,从事正常学习并获得发展;让顺利的再接再厉,学习得更快更好,帮助学习落后的同学,为学校奉献更多的光和热;一个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树立教学的价值理想,尽自己之所能,学习和掌握好开展教学工作的技能与方法,联合学校的力量,开展教学服务,完善教学功能,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水平,促进学校的发展,社会的和谐。

创新是是进步的前提,一个民族文明的象征和不朽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我们应以激发创造意识为起点,以培养创新思维为核心,以形成创造能力为发展目标,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创新。当前,教师要将创新教育理论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将教学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活动,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入手,努力为学生创设语文活动情境,诱发学生对语文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二、语文教师要具备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

经过在学校的理论学习,我们回到学校进行教学,在这里,个人的才能得以发挥,工作的价值、教学的理想得以实现。

首先,一个语文教师要具备非常艺术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一语可以杀人,一语也可以救世。古往今来语言的大师,文字的巧匠层出不穷,演绎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的故事。商鞅舌战群臣,得以顺利变法;诸葛亮舌战群儒,得以说服孙权抗击曹操。这些故事时至今日仍然激动人心。

人类需要交际,人和人之间需要沟通,即便是自己和自己也需要内部沟通,在这两种情况下都充分体现出了语言的巨大价值,更不用说在讲坛上,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交流。一个语文教师要充分相信语言的力量,要充分使用犀利的语言这一利器。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面对糟糕的环境,如果自己不能和自己沟通,如果说不能改变自己的心境,那么就会消磨掉他的意志,就会耗费他的大量精力,他就会感觉到疲惫不堪,他的神经系统和潜意识就接受了失败、灰心、沮丧等不良信号。这时候最需要有人对他进行心理帮助,引领他走出心理误区,作为一个高中的语文教师,如果没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那必然是对学生爱莫能助。反之,如果语文教师语言具备高超的艺术性,那么学生就非常喜欢学习语文,学生就会老师的语言艺术魅力所折服,在上课的时候就能够专心听讲。尤其是高中的学生,他们自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对很多人很多事情很不服气,如果老师不能技高一筹,是很难带领学生认真学习的,这一点非常需要高中语文教师注意。

三、语文教学要提倡探究式教学

问题探究式教学则是以问题探究为特征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有效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它分为5个步骤:确定选题,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制定研究计划;实施研究;处理信息,撰写报告。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整理资料和加工处理信息,以恰当的方式表达研究成果;成果展示,交流分享。在展示交流中,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学会辩论,学会交流。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学生往往成为教师说教的对象,对于教材的知识只要接受就行,所以课堂就显得特别的沉闷。在这种学习环境下,学生得到的只是一些非常死板的知识。新课程认为,学生是发展的、独特的、具有独立意义的、活生生的人,并非学习的奴隶,也不是盛装知识的容器,要凸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即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问题,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只有切实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学习的乐趣,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能力的提高。

四、语文学习要让学生真正了悟生命的意义

宇宙的奥秘与人生的真谛,无数哲人巨匠千百次地追寻,都不能穷其究竟。一个人,只有了解生命,才能够以积极的心态进行学习,丰富了知识,他才能够掌握命运、给别人带来帮助,给社会带来奉献。在追求的漫漫人生路中,成功的快船不等待迟来之客,这就需要每个人在知识的寻求中精益求精孜孜不倦。

在人生的旅途上,成功固然可喜,失败了而没有被击垮更是难能可贵。要知道,眼泪和欢笑加在一起方使生活更精彩;任何时候都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因为乐观能够扩展生命的意义,悲观只能让生活黯淡无光。

真正的人生意义需要用一生的行动来回答和夯实。价值和功利的区别有的时候混淆不清,好坏善恶有的时候是转身之变。这需要每一个年轻人认真对待,仔细甄别。

价值想的是能为别人做什么,功利想的是能为自己挣多少。作为一个信息化时代年轻人,要心存高远,志向须如宇宙恢弘,心灵要似莲花高洁。人生短暂,时刻要提醒自己,时刻要回光返照。匆匆地来,偶然生在人世;碌碌地去,必定愧对此生。

五、语文教学的重点依然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