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现代诗歌赏析

时间:2023-03-08 14:54:27

导语:在现代诗歌赏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现代诗歌赏析

第1篇

【关键词】语文 现代诗歌 鉴赏教学 方法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的教学可谓是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教材选编的课文少、教师不够重视、学生接触不够多等方面。而实际上现代诗歌以其思想深刻、意境优美、节奏明朗的特点深受高中生的喜爱;这又为现代诗歌的教学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本文结合中学语文现代诗歌的教学进行探讨,希望能举一反三,有所启悟。

一、灵活设计导语,为教学做好引人入胜的开场白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多样不拘形式地设计情境,带领学生进入特定的意境中,引起心灵上的震撼和共鸣,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渴望。如学习徐志摩的新诗《再别康桥》,为了启发学生对诗歌主题的把握,首先从学生的情感积累中谈古今中外人生中的各种离别开始,有宋代柳永与恋人酒洒长亭的《雨霖铃》、有电影中为保卫家国而舍儿女情长的《魂断蓝桥》。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时,我们从对自己母亲的热爱开始设计导语,把对国家的热爱与对母亲的情感紧紧联系在一起。诗人艾青面对日本鬼子对中国人民的烧杀抢掠、对我国领土的肆意践踏,眼含热泪、怀着诚挚的感情,对祖国母亲唱出了一曲爱国主义恋歌――《我爱这土地》!

二、热情朗读文本,为正确把握情感态度做好准备

1. 朗读:要求学生自主完成字词的读音问题、诗歌简单词句的理解。教师在教学前应布置相应的预习作业,做好字词句简单障碍的清扫工作。

2. 诵读: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诗歌写作背景、创作时的特殊情境,以及完成诗歌内容的理解、特殊意象和意境的分析、情感的把握。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读出诗歌魅力,读出作者感彩,读出自己的体会,达到作者和读者在情感上的共鸣和交流。

3. 颂读: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按照颂读的规律,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把握诗歌中的节奏和语调,纠正重读和轻读,气韵的紧张与舒缓,还要注意诗歌中重章复沓的手法、叠字叠句的运用都与作者特殊的情感宣泄有着直接的关系。

这一过程应该从课前开始,一直贯穿到课堂教学结束,并延续到课后,好的诗歌对学生的影响可能是一辈子。

三、感时生情,知人论世,领略风景

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要真正读懂一首诗,还要探秘它的现在和过去。借用诗歌里的说法,叫做感时生情,知人论世。一首现代诗歌无论是关注社会还是抒发个人的情感,它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对现实的一种曲折的反映,诗歌产生的背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作者的思想情感,这种影响会在作品中以隐讳的意象来间接地透露给读者。所以解读现代诗歌,了解写作背景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具体以《我爱这土地》为例。艾青是我们所熟悉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出生地主家庭却在生下后不久就被寄养在保姆家,这使得他从小就和底层劳动人民生活在一起,感染了农民的淳朴和忧郁。1932年从法国留学回国,不久因为“颠覆政府”的罪名被投入监狱。这些经历都使得他对社会的理解更加深刻,看清了黑暗势力的本质,让他毅然坚定地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为他们高唱。抗战爆发,当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中国的土地,民族遭受践踏,人民在战火和蹂躏中挣扎,这样的时代背景造就了艾青诗歌最核心的主题,那就是热爱祖国、关注民族、同情人民。《我爱这土地》就写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四、分析基本意象,逐步把握诗歌的主旨

诗歌是一种借助意象委婉曲折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文学体裁。“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思想的客观事物。意象是构建诗歌的基本元素,又是区别诗与非诗的基本特征。解读诗歌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意象的解读。我们要在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和了解诗人的性格经历以及诗歌整体情感特征的前提下,仔细分析意象的具体含义、意象的情感特点、意象和诗歌主题之间的关系,由整体到局部,再由细节到整体来回反复地揣摩理解,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达到对诗歌的把握。

例如《我爱这土地》作者用了大量的意象组合全诗,“鸟”“河流”“暴风雨”“土地”“黎明”“激怒的风”等等。首先得从文中将这些一语双关的意象一一找出,并且要注意它所在的句子和加在它前面的修饰语。将意象和修饰语放在一起理解,找出共同点,再放回句子中再次回味,我们不难看出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深层内涵。比如以“鸟”这个意象为例,和它关系最密切的修饰语是“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千难万险,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这是一个身体遭受摧残却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高大形象;是在国难当头,为民族的振兴积极奔走呼喊,为国家的救亡图存奋斗不止的爱国者的身影。还有一个与鸟相关的地方就是“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是一只为了自己的所爱宁愿抛弃生命的痴情鸟。联系前面的背景,就不难理解这种爱国者的形象不仅仅表现在为国家奔走效劳,更有为国捐躯的执着信念。

五、关注结构安排,体会意图,把握核心

第2篇

一、中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度,现代诗歌的发展虽然历时很短,但我国这种诗兴精神仍永放光辉。在这样一个诗兴的国度,我们的学生现在的诗歌写作能力越来越差,对现代诗歌态度冷淡,欣赏不懂蕴含的意味。而教师由于受高考指挥棒和课时等因素的影响,对现代汉语诗歌的教学就显得格外随便,一堂课三言两语几首诗就草草而过。失去了老师的有效引导,学生对现代汉语诗歌的学习兴趣自然不高。教师怕教,学生怕学,形成这样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外国诗歌很少入编教材

从初、高中语文教材入编的现代诗歌来看,外国诗歌所占比例非常小,被入编的几首诗还被列为选讲部分。而选讲部分无论是诗歌还是阅读课文都不在考试范围之内。很多教师就钻了这个空子,对现代诗歌的教学往往草草了之,外国的现代诗歌比起我国的现代诗歌更加处于边缘地位了。其实,外国现代诗歌有很多优秀作品可以入选,那些诺贝尔文学奖的得奖之作,就可以适当的编入我们的教材,以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外国现代诗歌。

(二)选材范围太窄,题材多拘于政治化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现代诗歌选材多选于五六十年代,近当代的诗歌几乎是绝迹的。入编的这些诗歌,其显著特点就是思想价值大于艺术价值。歌颂祖国、歌颂新时代成了五六十年代抒情诗歌的主题。我们不能否认政治意义的诗歌有其重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尤其对于中学生――“三观”尚未成熟的孩子们,更起到了重要的启蒙意义。因此,在诗歌的选材上,我们应该扩大现代诗歌的选材范围,让诗歌题材多样化,多选取最有秀的的篇目,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学习兴趣。

(三)所选篇目与学生的喜好有偏差

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现代诗歌与我们学生的喜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教材中更多的是政治化、诗歌文字优美化,而我们的学生多喜欢哲理类诗歌和浪漫类诗歌。哲理类诗歌是作者本身从自己的经历和审美追求中所领悟到的一种高度概括和凝聚的人生体验,带有很强的辨证法思想及启迪意义。自主学习源于兴趣,入选教材的现代诗歌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适当的调整,让学生们以自身兴趣去更好更自觉的接近现代诗歌,了解现代诗歌,最后爱上现代诗歌。

(四)教师教学手法存在的问题

语文教师由于缺乏专业诗歌理论指导往往对现代诗歌的赏析困惑重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放任自学”的态度,让学生自主研习。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得不到有效指导时,往往会知难而退,对现代诗歌就会越来越不感兴趣。这种情况就是一种由教师引起的恶性循环。教师应该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们去探寻诗歌的思想内涵及人文情怀。如此,学生自然会对现代诗歌产生兴趣,并愿意尝试创作出一些简单的现代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二、教材中现代诗歌的改革构想

(一)现代诗歌选编标准要合理

首先入选的现代诗歌原则上是名家名篇,要以最优秀的诗作教育学生,以培养他们纯正的诗歌素养和文学素养,所以坚持经典性的原则是必要的。但是,我们不应该只拘泥于一些学生耳熟能详的诗歌,可以选取一些新鲜并有深度的诗歌,这样也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思考能力。其次是我们的选篇范围应该放大一些,不能只拘泥于政治诗和我国的现代诗歌,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选编的诗歌才能让学生自愿地去学习。

(二)增加读诗、写诗和鉴赏诗歌的知识

在我国市场上,新诗选本和解读书也不少,但大多质量不高,首先它们对新诗的解读还是当做训诂,给它解词、断句,归纳主题思想和教育意义,完全不相信读者的想象力、感受力、思考力和创造力,把诗歌的审美功能放在了最次要的位置。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呼吁现代诗歌理论家和现代诗人应当为中学现代诗歌教学服务,多做一些现代诗歌普及工作,有意识地为中学语文教师服务,解决他们的“现代诗歌无法教”的难题,多为中学语文教师和学生普及一些读诗、写诗和鉴赏诗歌的知识。

诗歌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感悟人生能力和文学书写能力,还可以使学生逐步走向真善美,感悟生活,热爱生活。我们虽不能说“不学诗,无以言”,但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却是必然的。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诗歌教学,要让诗歌教育充分发挥其陶心养性、提高人文素养与教化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2]常文昌.中国现代诗歌理论批评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第3篇

现代诗歌作为一种与古典诗歌风格迥异的文体形式,在我国文坛上始终占据着一席之地,然而放眼当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却呈现出古典诗词“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现代诗歌“门前冷落鞍马稀”的悬殊现象。现代诗歌教学已经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鸡肋,它的价值和意义一直没有得到真正体现,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首先,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速食文化盛行,人们更愿意通过视觉、听觉方式接受信息,获取知识,而不愿意静下心来阅读、鉴赏、感悟文字,由此现代诗歌逐渐被边缘化。

其次,教学导向的功利性。一直以来,高考都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指挥棒。高考无论是在对文本类阅读还是作文的考查中,现代诗歌都是考查的盲区。“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这样的明确要求,更是将学生的诗歌创作拒之门外。这就直接导致现代诗歌只是中学语文课文中的一种奢侈装饰而已。

当然,语文教师自身的认识不足,文学修养不足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教师在教学现代诗歌时要么蜻蜓点水式地一带而过,要么干脆让学生自学,只求识记。虽然现代诗歌发展的尴尬处境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低估了现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更不能因此忽视现代诗歌的教学。

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加强现代诗歌教学上的一些见解和具体做法。

一、提升自身修养,做一个诗意的老师

现代诗歌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尴尬处境与当下语文教师的自身修养不足有着直接关联。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对文学作品选修课程的开设,对教师文学修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教师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是当务之急。首先教师要有较强的现代诗歌理论知识,诸如现代诗歌的特点、分类、流派、代表作品及常用艺术手法等;其次教师还要具备良好的诗歌诵读能力。诵读是诗歌教学中司空见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要在准确把握诗歌丰富内涵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情感的基调,通过不同的重读、停顿方式和语音语调的变化来表现诗歌的内容与情感。此外,教师还要能巧妙预设诵读教学的形式,将教师范读、学生齐读、配乐诵读、分角色朗读等不同的朗读方式有机整合,让学生以读促思、以思促学,在大声吟诵的诗歌氛围里,进入诗歌学习的佳境。当然,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还应该有创造精神,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在现代诗歌教学设计和教学手法上进行创新。

二、指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由于受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浮躁风气的影响,纸质阅读逐渐被边缘化,诗歌阅读更是备受冷落,加之现代诗歌本身语序错综、多成分省略、常扩展紧缩、较含蓄多义等文体特征,学生阅读现代诗歌缺乏热情。因此,作为中学语文教师的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纸质阅读习惯,教会他们品读现代诗歌的方法技巧,以现代诗歌为媒介,带领学生走进诗人独特而美好的内心世界,实现彼此间心灵的沟通和思维的碰撞,从而在诗歌阅读教学中张扬被压抑的个性,培养鉴赏审美能力,达到丰富精神世界的目的。

中学生心思敏感、情感细腻、思维活跃。诗歌本应是这个年龄段孩子喜闻乐见的文学样式,但是高中语文教材在编排现代诗歌时,过分地强调了诗歌的思想教育意义,忽视了诗歌本身的艺术价值,使很多文本的德育功能大于美育功能,难以寓教于乐,实现诗歌教学的真正目的。此外,编者在对现代诗歌的文本选择上,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以致部分现代诗歌在思想和情感上难以引起中学生的共鸣。因此,我们要精心挑选一些中学生喜欢的并且适合他们年龄层次和心理特征的诗歌,让他们愿意去读,乐意去学。如食指激励人们在逆境中认真生活,憧憬未来的诗作《相信未来》,顾城以孩子的眼光和心灵去追求纯净和谐的理想世界的诗作《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等等,这些作品贴近学生生活,容易激发他们阅读现代诗歌的兴趣,我们可以以此类诗歌为契机,将他们的阅读视野引向更广阔的空间,培养他们阅读现代诗歌的习惯,使他们在阅读中获得心灵的涵泳、性情的陶冶。

三、开展丰富活动,激发学生读写热情

有人曾经说过,良好的教育应该致力于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当学生有了阅读现代诗歌的习惯后,我们教师更应该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去激发和保持学生读诗写诗的热情。

比如开展“每日一诗”的活动,每天课前五分钟,由一名学生推荐一首自己最喜欢的现代诗歌,对诗歌的作者生平、创作背景、诗歌大意等进行简单介绍,并说出自己欣赏的理由,在“好诗共赏析”的氛围里,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另外,我们还可以在班级内,组织新诗朗诵会、诗歌写作等丰富多彩的读写活动,努力营造浓厚的诗歌氛围,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相交流,让现代诗歌的课堂教学精彩纷呈,培养学生的诗情、诗性,使师生都能“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第4篇

论文关键词:中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方法

现代诗歌是现代文坛上的一朵奇葩,她形式自由、韵律灵活、自然清新,是一种抒写自我内心独特感受的感染力极强的艺术形式。对于正处于世界观形成时期的中学生来说,现代诗歌能对他们的情感世界和心理气质起到一定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然而,许多学生并没有真正了解现代诗歌,认为她太难懂,除了死记硬背,没有更好的学习方法,现代诗歌对他们而言是一门陌生的艺术,他们不喜欢学,也不愿意学。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应该好好思考一下隐藏在这种现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也该好好探讨一下“如何教”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充分体会现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价值,爱上现代诗歌。

二.现代诗歌教学困惑的原因剖析

有人说:诗歌是最崇高的语言形式。为什么最能体现语言文化精髓的现代诗歌在教学中显得如此苍白?的确,在我们的现代诗歌教学中确实还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

1. 现代诗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长期处于边缘地位。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现代诗歌相对于其它文体来说所选篇目并不多,在中高考中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小,所以,日常教学中现代诗歌往往受到其它重要文体的挤压,不被师生重视。在这个大前提下,受课时的限制,几乎没有哪一名老师能把现代诗歌单元里的每一首诗都认认真真地讲完,学生也缺少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欣赏现代诗歌,体会其魅力和价值。

2. 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太过注重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意义,忽视了对诗歌语言本身的关注。诗歌并不是语言的堆砌,她是一种感受,好的诗歌往往能够达到诗人和读者情感上的共鸣。而在现实教学中,许多教师却花费心思利用各种手段对诗歌的内容进行剖析,忽视了诗歌给学生带来的感性的审美体验。

3. 一提起现代诗歌,大部分学生都会说“读不懂”。从美学上讲,是因为阅历不够才无法复原诗中所表达的美。诗歌具有沟通功能,而中学生往往缺乏阅历和社会经验,很多时候诗歌中的含义是学生所不能够想到的,或者是不能够理解的,也就是说,这时候的诗歌无法发挥这种沟通功能,才会让学生感到困惑。

三.现代诗歌教学的方法探索

对于优秀的现代诗歌我们必须要讲,而且要讲透,不仅要讲出本首诗的内容与情感,更应教给学生品读现代诗歌的方法。在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的教学方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反复吟诵、配乐朗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现代诗歌也是如此。由于现代诗歌简洁、抽象,往往让学生觉得不好懂。初次读时我们只能大概了解其表面意思,甚至是不知所云,只有一遍又一遍地吟诵才能对她进行深入理解。例如舒婷的《致橡树》,读第一遍时只能很浅地读出这是一首描绘爱情的诗,再读时则会读出“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等等这些意象所代表的含义,进而读出这首诗的中心意象——“橡树”和“木棉”,到最后我们知道,诗人要表达的是同甘共苦、冷暖相依的伟大爱情,爱情是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情投意合为基础的,而不是抱有别的目的,或者一厢情愿。在一遍一遍的朗读中,我们对这首带有清新灵气和微妙暗示的爱清诗有了一步又一步深入的认识,每一次吟诵都会读出不一样的感受,都会再一次加深对她的理解。

诗歌具有音乐性,每首诗歌都有自己的旋律,适当的音乐有助于学生融入诗歌氛围,如同身临其境。用音乐来诠释诗歌之美,关键在于感受音乐的旋律,为诗制造氛围,创设意境。我们可以为每首诗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让学生配乐朗读,感受诗的音乐之美。

拓宽眼界、扩展讲解

讲解诗歌,不是仅讲诗歌本身,而是连跟这首诗歌相关的知识也要讲解,拓宽学生的眼界,具体包括诗人简历、写作背景、诗歌常识等。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机械地就诗论诗,而是应当通过知识性的扩展讲解使学生达到扩展阅读的目的,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的习惯[1]。诗歌是诗人对现实世界和内心情感的刻画,讲解诗歌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有助于学生了解诗人作诗的出发点,进而掌握诗人的感情。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诗人1920年10月到1922年8月在剑桥大学学习,这是他一生的转折点,他对康桥满怀深情。1928年秋,徐志摩故地重游,诗性勃发,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丝,融汇在康桥幽美的景色里。11月6日,诗人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吟成了这首传世佳作。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这首优美的诗。

展开想象与联想

诗歌能在短短的几行之中表达出几种层面的意思,如果单从字面上去理解就读不出韵味来,所以,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带领他们自由联想。意象是一个古老的美学概念,也是鉴赏诗歌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单元,把握了意象也就抓住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的关键 [2] 。在食指的《相信未来》中,“炉台”代表了“憧憬和希望”,“蜘蛛网”代表了“黑暗的社会和现实”,“灰烬”、“余烟”代表了“破灭的希望和理想”……学生如果不明白这些意象,就会给这首诗的解读造成阻碍;相反,如果了解了这些意象,学生的想象空间一定更大,便能更好地读懂这首诗了。

注重引导,锻炼学生自主鉴赏能力

在讲解诗歌的时候,很多学生能够跟着你的思路走,把整首诗学下来,可是,一考试许多人就蒙了,不知从何赏析,学生缺乏自主鉴赏能力也是中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中的一大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老师,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上要注重引导学生,教给学生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而不能只是一味地讲,要充当一个“引导者”的角色,适当地“偷懒”,学生才是课堂上真正的主体。老师要多提问问题,多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同学们各抒己见,只有让他们思考了、说出来了,他们才会牢记所学的诗歌。让学生慢慢学会并掌握鉴赏诗歌的技能,这才是真正对学生有所帮助,也会让他们学有所成。

尝试写作

现代诗歌十分精妙,寥寥数行便可以表现出无穷的意境,也许正是这一点让许多人感觉她“可望而不可及”。其实,现代诗歌也是来源于生活,并不一定都是晦涩难懂的,像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简短的诗篇强烈地反映出两种生活,两个世界,浅显的语言鲜明、深刻地体现着阶级意识、贫富悬殊和阶级差别,具有极强的批判性。有些学生喜欢没事写几句,或者抒发感情,或者发发牢骚,那些语句看起来也很优美,也蕴含着一定的感情或哲理,我们不妨鼓励他们尝试写作,让他们在创作中体会现代诗歌的语言、意境,加深对现代诗歌的理解。

现代诗歌作为现代文学的重要体裁,对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是不可或缺的。面对中学生读不懂、不爱读现代诗歌这个难题,我们必须找出原因并加以剖析,从而解决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必须注重现代诗歌教学,但不能只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应推陈出新,探索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自主鉴赏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润霞.谈中学语文中的现代诗歌教学[J].天津教育,2003,11:45

第5篇

诗歌欣赏课对于学生提高审美能力,体会母语的音韵美,有重要意义。但在中学教材中诗歌只是纯粹作为欣赏艺术让学生品味,并没有引起学生和教师的重视。因为在中招考试中,作为四大文体之一的诗歌,一直不提倡让学生写,在评价体系内也没有分值体现,这不利于现代诗歌真正在中学课堂登陆。但在高考中,检测学生的诗歌赏析能力又不可缺少。让中学生真正学会赏析诗歌,做好高中的过渡是不无裨益的。

二、教学目的

(一)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兴趣。

(二)通过学习一般课题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多角度研究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三)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

(一)复习初中语文第六册第二单元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拓展延伸,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对诗歌欣赏的兴趣。

(二)促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三)让学生学写诗歌,展示作品。

四、教法学法

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负责创造具体的研讨环境,协调学生的发言,维护秩序,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见解,并做适当的点拨;而学生则是活动的主体,课前的分工准备、课内的交流发言均以学生为主,通过自我推荐、集体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五、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1)复习所学的现代诗歌,要求仔细阅读诗歌,深入了解诗人及其作品,为自己喜欢的诗人写一段人物小传。(2)说说自己对现代诗鉴赏的一些看法,尝试将自己欣赏的诗用散文的意境表达出来。(3)尝试着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内心的思想感情。

2.教师准备:选取电视或因特网上《人物志》中“人物影像”对泰戈尔、冰心、徐志摩等诗人的回眸及至高的评价并下载配乐朗读。

(二)活动过程

1.课堂导入:“同学们,诗歌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澎湃的激情和奇妙的幻想等浪漫气质,吸引着千千万万正处于烂漫青春阶段的中学生。中国是一个泱泱诗国,而现代诗歌就像文学花园里的一朵悄然绽放的玫瑰,它娇艳多姿,异彩纷呈。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块迷人的玫瑰园,去探寻诗歌大师们的迷人风采,去欣赏他们的光辉诗作吧!”

(同时,播放《再别康桥》、《繁星集》、《飞鸟集》等舒缓轻柔的配乐朗读诗歌音乐,屏幕轮流显示电视上《人物志》中泰戈尔、冰心、徐志摩、冯至、戴望舒等著名诗人的经典的画面回眸。营造一种回旋的诗意的意境。朗读的音质浸染力就是诗歌欣赏的一个很重要的载体,学生也在反复的朗读中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2.现代诗歌鉴赏:讲一讲、议一议、读一读。

(1)讲一讲:“我喜爱的现代诗人”。

学生根据所查阅的资料,理解感悟和分析,就“现代诗歌的鉴赏”这一主题,结合自己所选取的诗人作品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2)议一议:“诗歌欣赏之我见”,把自己喜爱的诗的意境变换为个性化散文。

(只停留在朗读层面上是远不够的,作为中学生如何将自己对诗的感受表述出来,又能有诗意的色彩,把诗的意境变换为个性化散文意境训练,不啻为一种较理想的手段。)

教师在此活动中要负责仔细观察各组的表现,协调发言的顺序,控制发言的时间。同时,教师还要根据课堂情况给予指导点拨。要注意的是激励性的点评能将学生压抑的情感激活,这很重要。

(3)自己写作的小小诗歌朗诵会:我诗抒我怀。

黄真理 《生命》

吴振楠 《青春如歌》

施丹丹 《乡音》

江辉航 《茶》

王缘缘 《原以为》

(三)评比总结

1.公布评比结果,颁发奖状。评比依据研讨活动分五大块进行,依次为“评讲诗人”、“散文传诗情”、“资料展示”、“讨论会”、“写作”。每一块尽可能多地设置奖项,使更多学生获奖。这一环节很重要,因为学生在活动中倾注了极高的热情,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最为可贵的是他们拥有了搜集、查找、筛选材料的能力,培养了诗歌欣赏的兴趣和合作、探究的品质,颁发奖状是对学生的肯定和鼓励,对他们日后学会独立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很有帮助的,需要注意的是奖项不是“精英们”的特权,也要关注那些平时内向、不善交际、独立学习困难的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就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2.教师结束语:“同学们,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能陶冶人的性灵,可以提升人的素养,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可不是,这次活动不仅使我们学到了知识,培养了学习、欣赏诗歌的热情,更重要的是我们从中锻炼了自己动手查找、筛选、处理、运用资料的研究能力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学会了辩证地,多元化地看问题,并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希望大家从现代诗歌作家的人生经历和优秀作品中吸取前进的力量,为创造诗情画意般的生活而努力学习!”

第6篇

一场新的利益争夺战正在各路巨头间酝酿。

2009年2月16日,诺基亚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2009移动全球大会(MWC)上宣布,将于5月正式推出应用程序商店Ovi Store。通过诺基亚旗下这一通道,手机应用软件制作者即日起可将自己的产品上传到Ovi Store,智能手机用户就能按自己的喜好下载喜欢的内容。

“诺基亚正在尝试通过Ovi Store来复制苹果的成功。”美国著名科技博客TechCrunch如此评论芬兰手机巨头的最新举措。

据悉,苹果早在2008年7月就推出了业界第一家在线应用商店AppStore并通过它向iPhone手机的上网用户提供包括游戏、旅游资讯和新闻等内容在内的定制服务应用程序下载。此项服务出现的时间不长,但苹果向外部开发者开放iPhone源代码的好处已经显现出来――开发者为iphone手机创造了许多新的应用,增添了更多功能和个性化元素,大大增强了该手机的用户体验。反过来,用户的软件下载行为也给苹果带来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苹果和手机巨头诺基亚,微软、谷歌、三星和中国移动等分属不同行业的巨头,都先后加入建立在线商店的行列之中。

“厂商相继建立手机在线商店将会提高它们的用户体验,但这并不是这股潮流兴起的关键原因。”诸多市场分析人士认为,相关企业通过应用程序店来培养用户对自己所支持手机操作系统的使用习惯,这才是真正目的!

蜂拥而上

2008年10月,谷歌推出Android Market应用程序商店服务,以方便外部开发人员上传他们为Android手机开发的各类应用程序。这是继苹果之后,业界第二家手机应用程序商店。

同月,在黑莓手机开发商RIM公司的开发人员年度会议上,该公司高层提出了两个黑莓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分销的方案:一是建立新的在线商店,二是建立新的设备中心。RIM认为,黑莓手机虽然很早以前就已开始支持第三方应用,但没有罗列出来给用户选择,导致此类应用长期没有获得足够的关注。而在在线商店推出后,第三方应用不仅要面向黑莓传统的企业用户,还要瞄准普通消费群体,据悉,为了更好地推动第一种方案,RIM还专门设立了总额高达1.5亿美元的“黑莓合伙人基金”。

几乎是在同一天,华尔街关于微软即将推出SkyBox和Skyline服务的消息也四处飞扬。消息称,微软的这两项服务有可能用于非Windows Mobile系统的智能手机,能使用户在多个设备之间同步更新联系人、电子邮件和日程表项目。针对自家平台,它也将推出第三方手机应用商店SkyMarket。

果然,在另一家PDA提供商Palm的首席执行官爱德・科利根表示“将建设自己的在线商店”后,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终于在巴塞罗那移动全球大会上公开了“My Phone”和“Windows”市场两项新服务。尽管名字与业界先前的猜测不同,内容却是一致的!

在亚洲市场,三星在2月5日放话将很快针对Symbian和Windows Mobile手机的手机应用商店。三星员工表示,三星会通过自己的Mobile Innovator网站召集开发人员,向他们提供工具、技术资料和支持服务。“商店最初只能在英国市场提供大约1100种应用,随后会拓展其它市场和丰富产品库。”

“开设软件商店之风似乎是一夜形成的。并且,涉及企业也不仅仅是终端企业和软件巨头。”据市场分析人士介绍,大型移动运营商们也对此蠢蠢欲动。

据了解,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就公开承认,该公司不日将开出自己的第一家软件商店“Mobile Market”,此业务将采取开放的对外合作方式,允许所有软件开发者的商品在这里出售。但据内部人士私下透露,中国移动是在与苹果就iPhone在线商店分成问题谈判触礁后,才诞生了自建在线应用商店的想法。而法国电信旗下Orange则在2月16日表示,将从5月起在欧洲市场推出类似的商店。它同样计划向第三方开发人员开放平台,以让用户轻松获取更多的网络内容和服务。

诱人前景

2008年7月开通的苹果软件商店开张首日能提供下载的iPhone应用程序数量不足600款,但到11月末,苹果AppsStore已经了1万个应用程序,下载量突破3亿次,日均下载量接近500万次;到了2009年1月16日,苹果自己公布的数据再次显示,其应用已经增至1.5万个,下载量突破5亿次。

“尽管这些统计数字可能有水分,但它们却让人们看到了苹果手机软件商店跳跃式的发展轨迹。”一位华尔衡的行业分析师说,“对于同业_者来说,你还会耐着性子看乔布斯数钱吗?只有傻子才那样无动于衷!”

手机用户激增的需求,意味着可观的收入。苹果软件商店开张一个月以来,用户下载iPhone应用程序的数量已经超过了6000万,苹果平均每天销售100万美元的应用程序软件,销售额累计达到了3000万美元左右。而按照苹果CEO乔布斯当时的说法,这种软件市场的规模至少是10亿美元,且苹果在这一领域的销售额将很快突破5亿美元。

据透露,苹果对商店里的,由第三方开发人员上传的软件仅收取软件销售收入的30%作为手续费,其余的70%归软件制作者所有。如苹果应用程序商店中一款名为“Trism”的经典打砖块游戏,它已经帮助开发者在短短两个月中赚取了25万美元,这让 “草根们”相信苹果的应用程序商店就是一座“金矿”。为此,他们甚至多次写信给乔布斯,对商店里的产品提出新的排列顺序,并建议打造“精品交易”,通过让用户免费试用来提高应用软件产品的质量和价格。

2008年12月27日,知名刊物《连线》杂志网络版评选出了2008年度的十大科技突破,苹果的应用程序商店最终夺冠。理由是:先前的手机应用开发者只能通过和运营商合作,才能将软件到消费者手中。今年,苹果应用程序商店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切。它让手机应用的变得异常简单,还因此催生了Android Market等一大批模仿者。

正因为强势,乔布斯在与王建宙的谈判中拒绝了后者对苹果商店分成的要求。在乔布斯看来,这部分客户是冲着iPhone手机而来。他甚至不惜为此拒绝与全球最大运营商――中国移动的合作,由此可见在线商店对苹果公司的重大意义。

谷歌方面,去年10月22日,全球首款搭载谷歌Android系统的智能手机G1在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式销售之时,谷歌还提供了软件商店下载业务。据互联网广告公司Medialets的统计,上市仅一周,该商店最受欢迎的一款软件下载次数就高达290万次。谷歌的成绩同样让业界一片惊叹!

平台之争

“丰厚的手机软件下载市场利润只是各方竞争的表面,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它们想以此扩大并巩固自己在手机操作系统市场的地位。”有观点认为,“所有的应用都依存于某一特定平台,这一特点带来的后果是――当手机全面进入智能化时代后,各类应用与平台结合,终端扮演的将是一台微型计算机的角色”。截至2008年第三季度,苹果已经取代黑莓成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机提供商,甚至有人预测,它将在2013年取代诺基亚的全球手机老大地位。业界有人甚至这样认为:得系统者得天下!

各巨头都很清楚这一点,它们几乎都一致强调“网上商店将配合自家的系统”。

去年9月23日,谷歌了旗下第一款手机T-Mobile Gl(下称“G1”),采用谷歌开发的Android平台。谷歌手机平台主管安迪・鲁宾日前解释了公司软件商店与手机系统之间的关系。他说,Android Market的应用程序更加丰富后,更多潜在的用户将可能会改用Android手机。“我们的目标是击败苹果iPhone店,让谷歌在智能手机市场更具优势!”

谷歌的这一战略已经迫使苹果做出调整。此前,外部开发者在下载iPhone开发工具包之前必须与苹果签订一份保密协议,答应不会将工具包里的内容泄露给苹果的竞争对手。但为了压制Android,鼓励创作更多的作品,乔布斯取消了该强制性协议。

事实上,谷歌操作系统的出现,也威胁到了诺基亚。据国外媒体报道,尽管此前诺基亚依靠Symbian公司占有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市场2/3的份额,但在2007年11月,当谷歌联合34家手机企业建立Android移动平盟时,诺基亚不仅选择了拒绝加入,而日,在2008年6月24日以2.64亿欧元(约合4.1亿美元)收购了已控股42%的Symbian公司其余股份,使之变成了自己的全资子公司。芬兰人随后召集索尼爱立信、摩托罗拉及NTT DoCoMo等手机制造商和电信运营商组建了Symbian联盟和非营利性的Symbian基金会,效仿谷歌的开放做法推广Symbian平台。去年8月,诺基亚结束了与手机芯片厂商高通持续多年的CDMA专利许可费问题之争。分析界据此认为,诺基亚此举是在牵制谷歌,因为高通在去年11月谷歌为Android成立的开放手机联盟中表现最为积极。

另外,微软一直是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3强之一。2009年2月16日,在宣布建立自己的软件商店的同时,微软推出了新一代手机系统――Windows Mobile 6.5。业界普遍认为,尽管微软本身不生产手机,却一心想使自己的操作系统成为行业首选,还为此破天荒地向外部开发者开放源代码,允许他们对Windows系统作出改进。

公开资料显示,2008年,全球共出售了20007Y余部装有微软操作系统的手机。鲍尔默期望这块业务能继续得到扩大,他说:“对于我们而言,在手机市场具有实力和地位是重要的。因为微软在手机操作系统市场的地位要强于其它公司,它可以在各种价位的手机上顺畅地运行,包括上千美元的智能手机和不足300美元的普通手机。”

对于这些说辞,IDC分析师弗朗西斯科・杰洛尼莫说出了自己的担忧。他认为微软现在要而对的竞争对手实在是太多了,其付费才能下载的做法已经深受诟病,常常被用来反衬免费Symbian和Andmid的英明。杰洛尼莫肯定微软必将和诺基亚、谷歌一道成为手机系统领域鼎立的三股力量,而来自的中国到中国移动也正在研发自己手机操作系统,则被他认为是“颇具威胁的新势力”。

中国移动的操作系统OMS由其与沃达丰、软银一起投资的联合实验室研发,基于Linux内核,采用Android的源代码,并集成了中国移动等运营商的服务平台。OMS主要支持TD-SCDMA,但也能支持GSM和LTE,预计今年4月初上市首款由联想等企业生产的OMS手机。

谁将最终赢得这场手机操作系统之战?这个问题目前难有可靠答案,但却有对各方软件商店战略比较中肯的评价。

市场分析人上认为,手机制造商与移动运营商集体通过应用软件商店谋划自己的操作系统布局,点子虽好,但软件商店要复制苹果的成功却并不容易。苹果在App Store之前已经通过iTunes建立一个成功的渠道机制,它的硬件设计也广受消费者赏识。而诺基亚虽然已用1年多时间建构Ovi平台,并推出自己的在线音乐商店,但在以上方面皆不能与前者相比。至于微软,其在软件设计方面的特长也难补缺少自行开发和设计手机的短处。

这或许从侧面回答了上述问题。

中国移动与诺基亚在手机操作系统市场互博

虽然中国移动的手机操作系统还没有上市,但其与诺基亚之间的博弈已经开始。有消息称,在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和诺基亚总裁赵科林之间,王建宙曾问赵科林,诺基亚什么时候做TD手机。赵科林却反问王建宙,中国移动什么时候更多地支持Symbian系统。

谷歌成为微软的劲敌

去年内置微软操作系统的手机全球出货量是2000万部,而诺基亚同期仅在西欧就出售了1700万部手机。分析人士认为,诺基亚等大的手机厂商正等着在今年下半年推出Android手机,谷歌的这一操作系统毫无疑问将成为微软的劲敌。

第7篇

诗歌是语言的最高形式,现代诗歌就应该是现代汉语的最高形式。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尹德说:文学创作都是艺术家的白日梦,诗人尤其是"醒着做梦的人"。初中生,他们个个青春飞扬和活力四溅,本身就是最美的诗;美好纯净的校园生活充满着诗意,可以给青春的心灵提供滋长梦想的诗意的文化土壤和放飞心灵的诗性的精神家园。而现代诗歌教学在长期的惯性思维模式中形成了"重意义,轻审美,重教化,轻艺术"的教育观,这造成学生对诗歌的审美感受和艺术感觉能力的弱化、钝化、退化。那么如何利用诗歌来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培养对语言的感受、领悟能力和想象能力,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鉴赏、审美能力呢?

1.激发兴趣,培养情趣

老师自身热爱现代诗歌。广泛阅读,有广阔深厚的诗歌背景知识。熟练掌握现代诗中的术语名词,诗人简历、创作背景等,常常给学生赏析诗词。借助画面用自创诗去描绘。常常有情感地朗诵诗歌。改诗填词,自创诗歌,用诗歌表现生活。广泛利用多媒体以及各种方式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目的是让学生觉得老师才华横溢,语言功底高深,用词丰富精当,情趣高雅。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让他们自觉与不自觉地受到感染与熏陶。学生们就会自然而然地爱好文学,爱好诗歌。

2.掌握学习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朗读、物象、意境、写作技巧

中学的现代诗歌教学中要注意朗读(美读)。我们只有通过引导学生"念诗"或朗诵诗,才能使他们切身体会到诗歌的那种直接进入人心的力量。尤其是现代主义的诗歌的解读方式不像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那样可以从头到尾进行"顺读",而往往需要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和细读。

朗读:注重停顿(节奏)、重音、语速、语调(感情基调)。诵读要贯穿学习诗歌始终。

停顿。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

重音。重音是指朗诵、说话时句子里某些词语念得比较重的现象。一般用增加声音的强度来体现。

语速。朗诵的速度则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联系。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

语调,是指语句的高低升降。句调根据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升调、降调、平调、曲调。升调(),前低后高,语势上升。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降调(),前高后低,语势渐降。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感情。平调,语势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升降变化,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曲调。全句语调弯曲,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词语拖长着念,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意在言外等语气。有时借助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例如:笑语、颤音、泣诉、重音轻读等。

有感情地朗读:要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仔细揣摩作者的感情,并通过朗读的轻重缓急和声调的抑扬顿挫表达出来。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好声音的高低和速度的快慢,重音要适当增强其音量。

物象:看诗歌里写了哪些人、物、景、场面。诗歌里面描绘的人、事、物、场面所形成以一幅幅或完整的画面。意境:这些物象到底要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这就要挖掘意境,如何来挖掘意境呢?可以联系写作背景,了解那段时间的社会生活;品词语,抓修饰语,注意词语的感彩,明确其用意;运用联想和想象,找出比喻义和象征义;注意各种修辞的运用。理解其话中话,弦外之音;把自己置于作者生活中,再把作者的生活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

这个环节充分信任、理解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体裁而言,读诗歌,心理活动的主体是想像……就阅读目的而言,掌握内容,心理活动的主体是分析--综合--联想;掌握写法,心理活动的主体则是归纳(归纳写作特色)--同化(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迁移(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因而,诗歌的课堂,更应给予学生独立阅读、充分想像、个性体验的时间与空间;诗歌的课堂,更应该是诗人、学生、教师三方的情感碰撞乃至心灵密语。

写作技巧:选词炼句,根据画面和意境,找出词句的准确贴切,生动形象,常可以采用替换词语进行比较,如何其芳的《秋天》。

现代诗歌中的修辞,除了排比、拟人、夸张、对比、反复、顶真、叠字之外,主要有比喻(隐喻)、通感、矛盾修辞、象征、反讽等。其中的排比、对比和反复对于增强现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是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还有本体和喻体互换,例如郭沫若的名诗《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看标题:诗词题目一般有三个作用:交作背景,隐示诗歌内容,告知写作手法。 抓情境:借景抒情是诗词中最常见的写作方式。起承转合四字,开头往往是由景起。抓住环境描写中的景物和修饰词,感受环境特点,便能捕捉作者隐藏其中的情感脉络。读篇末:诗词一般的写作手法都是借景起兴,议论抒情结尾。诗词的结尾即使不进行议论抒情,也要提醒学生注意,通过分析景物的特点和叙事内容也能窥知作者的情感表达。如辛弃疾《密州出猎》末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借叙事抒报国杀敌之情的。 改写:改写"即进行再造想象,使无声的文字成为激情的语言,使无形的画面变为栩栩如生的形象。"改写基本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诗词句子的理解之上训练对词句的联想和想象,然后扩充成完整的篇章。但改写更重要的作用在达到"沟通诗人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被美的境界所激发的感情与诗人所寄予的情感产生共鸣和交流。

3.广泛阅读、比较阅读,自我实践

第8篇

北京培训,收获很多,其中给我最大冲击力量的是吴校长的《教育的本质追问――生命教育》和王漫教授的《作为教学研究的听评课》以及“走进名师―贴身学习”活动。

一、一语惊醒教书人

吴校长说“教育就是生命影响生命的事业”,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从教近30年,在漫长的教育生涯里跋涉,自然也有很多值得记录的经历与经验,但似乎都是一种潜意识的感性的教学行动,却从没有站在“生命影响生命”的高度来解读教育,也从没有站在“文化自觉”的层面思考过自己的教育行为。现在看来自己的很多教育实践活动并没有得到价值最大化的发掘,对学生的影响也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

吴教授对教育的思想震撼了我灵魂的,使我对教育的理解更为深刻,对教育应该为学生终身负责的教育思想了理解更为丰富。使我重新思考一个“教书匠”如何才能成长为一位“教育家”。

我们应该以什么养的教育价值观面对现实教育?我们将如何建立“我的教育价值观”?我们应该怎样完成自己的“文化自觉”到学生的“文化实现”?等等,这些深度追问的教育思想完全征服了我的教育灵魂。

更叫我震撼的是吴校长的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每一面墙壁都是亮丽的风景,每一幅图画都是生命教育,每一处设计都是人文情怀。走进广渠门中学的那一刻,我想到了“高山仰止”,想到了“叹为观止”,敬佩、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并迅速扎根心灵深处,我相信吴教授的生命教育思想将成为我教育追求的永远的风景!

二、一叶知秋听评课

5月11日上午,我们在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报告厅聆听了王漫教授的专题报告《作为教学研究的听评课》,接着走进课堂观摩了高中语文课《锦瑟》,之后再回到报告厅评课。

这个过程既体现了听评课理论的指导性,又体现了听评课的实践性,还实现了理念与实施关系的紧密性。培训学员评课热情高涨,争先恐后,各抒己见,而我在倾听的过程中更觉得迷茫。等到王漫教授拨云见日,一语中的的评析之后,我才真正明白了如何科学地听评课。

王漫教授关于听评课的5条建议给我的启发是空前的。培训前我们也参与过无数次的听评课活动,但是从未这样体统的了解听评课的方方面面。此前我所参与甚至主持的听评课活动往往只关注讲课者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常常忽视了课前与课后的教学行为,使得听评课局限于一节孤立的课堂,并不能深入探究教学者“想教的”与学生“学到的”之间的内在联系。

王漫教授强调的听“课前要研读教学设计,听课后要研究教学者的教学反思”的听评课理念,叫我开始思考教师“想教的”与课堂“实施的”及学生“学到的”等问题。

这种“听”与“评”的培训形式,生动形象地为我们呈现了听评课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佳方式,真可谓“一叶知秋”,实在是受益匪浅。

三、一种唤醒成就谁

2011年5月12日上午,我有幸在北京市101中学进行“走进名师―贴身学习”培训活动,在高一2班,我观摩了王曼云老师的课堂《现代诗歌赏析》,之后又与王老师进行了交流,感触颇深。

本节课的主题是“现代诗歌赏析”,周曼云老师只说了一句话,课堂就交给了高二年级的四位同学。课堂的主要形式是配乐朗诵,四位同学赏析了两首现代诗――食指的《相信未来》,海子的《泪水》。他们通过分诵、合诵、分部诵读等多种形式的深情朗诵,传递了他们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也表达了他们对两位作者的解读。下课时候,周曼云老师同样只说了一句话。整个课堂40分钟,都是讲台上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诵,讲台下同学静心认真的聆听。

说实话,走出课堂的时候,我的内心充满了迷茫与困惑,如果那个时间让我评价这节课的话,真的是没有方向感,因为在内心里我甚至觉得这是一节失败点多于成功点的课堂。

但是,与名师周曼云老师交流之后,我才意识到自己的浅薄与狭隘。通过交流,我终于明白了他们这两节课的设计理念与实施目标以及课堂背后的诸多思想。

作为名师,周曼云老师对学生的需求以及教育的需求理解是深刻的,她对于语文学科所肩负的历史重任不仅仅是思想上的解读,更多的是能够在每一节语文课堂上渗透自己的教育理念,并坚持不懈。

周曼云老师的这节课完全属于“常态课”,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沟通并不需要太多的语言,只需要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点头、一个微笑,他们完全行走在民主、自由、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里,就在一种看似轻松地活动中完成了对现代诗歌的赏析行为。学生自己乐意投资时间和精力,主动搜集素材,积极探究诗人的生活经历,深入研讨诗歌的内蕴,实现了欣赏者与诗歌的对话、欣赏者与诗人的对话。

这种赏析模式叫我震惊,这种情感碰撞叫我震撼、这种教学设计的连续性叫我深思。

在与周曼云老师的交流中,我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教学中存在着急需突破的问题,我也深刻地感悟感到这种教学模式的探索过程中,需要勇气,需要智慧,更需要信心。

第9篇

诗歌教学既是知识教育,也是审美教育,更是情感教育。语文教育中的诗歌教学不仅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益处,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格健全有引导作用。我们知道,“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言志”,“诗言情”,诗歌所具有的内倾性、情感性和审美性特别适合培养丰富细腻的感情与健康美好的人性,使我们变得“多情”、变得“爱美”、变得“乐善”。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相比古典诗歌而言,现代新诗似乎更难理解,也更难讲解,所以“讲不好”的问题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普遍存在,现代诗歌的教学也成了很多教师颇感棘手的教学难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解决现代诗歌教学中现存的问题。

一、要有宽广的诗歌背景知识作为扩展讲解。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机械地就诗论诗,而应通过知识性的扩展讲解,使学生达到扩展阅读的目的。扩展阅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习惯。扩展讲解的内容不必面面俱到,应尽量简单准确,点到实质,切忌语言不详。具体内容应包括诗人简历、诗歌常识等,对于现代新诗还有术语名词,如什么叫象征主义、什么叫浪漫主义、什么叫感伤主义、什么叫现代主义。在目前学生普遍喜欢徐志摩诗歌的情况下,可以讲新月诗派及其主张的格律诗的“二美”原则,并结合具体作品解释清楚这“二美”具体的内涵。讲到舒婷的《致橡树》时,也应该扩展讲“朦胧诗”的名称来源及其思想艺术特征。如果按照主题可划分为爱情诗、乡愁诗、爱国诗,或者按照艺术特征划分为抒情诗、叙事诗、史诗等,要尽量归纳、总结同类主题或同类形式的诗歌。如果按照流派划分,可以对各个流派的特色以及同中之异、异中之同作出归纳分析。因为很多诗歌需要放在具体的大背景和新诗史中阐释,所以诗歌背景和简单的诗史也应有所涉猎。比如讲授韩东、于坚的诗时,应该提及第二代诗歌运动;而对于郑敏的《金黄的稻束》,则应该讲九叶诗派、西南联大诗人群的概况。

二、要进行开放式的解读与赏析。讲解诗中所说的“诗无达话”,并不是说丧失标准任意而为,而是说对于这些具有丰富复杂内涵的诗歌可能会有多重解释,要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力求找到最符合原意的“可能性”解读,这是近式的解读,而不是远离或僵化的就诗论诗。笔者认为,这种开放式的可能性解读,首先应该是深度而准确的讲解,不能只是泛泛而谈,更不能是离题的解读,而应是“细读”。这就需要考虑到时代背景、历史现实和文化内涵等因素,以及字句中复杂幽微的意蕴,当然,丰富的轶闻史事也要从旁充实。比如闻一多的《色彩》,这首诗写的虽是“色彩”,其实是在写“生命”,“色彩”的丰富多彩(红黄蓝黑等)就是“生命”的丰富多彩(爱恨生死等),关键的诗句是“生命是张没价值的白纸”,“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就我所知,有些教师对这首诗的解释很肤浅僵化,居然让学生把各种色彩对应代表的意思背会,考试中居然会给出“红黄蓝黑”各代表什么意思的考题,想到学生在“绿——发展、红——热情、黄——忠义、蓝——高洁、粉红——希望、灰白——悲哀、黑——死”之间划上对应号,我觉得这样的诗歌教学是失败的。现在有些教师们把饱含情感、极为感性、意味无穷的诗歌给程序化了,把传达丰富细腻感情的灵性美简单化为枯燥无味、死记硬背的符号,恨不能把学生的大脑当作知识的硬盘全部拷贝储存进去,而思想的深沉、语言的美感、情感的撞击、精神的愉悦等等都被稀释掉了。所以深度准确的解读应放在第一位,不是浅显的阐释,更不能是离题的阐释,或是断章取义、只顾字面意思的解释。

开放式的解读不等于随意的解读,而是切近原意的解读,所以应尽量减少曲解原意的误读。比如对于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的讲解,就不能简单停留在诗句表面,而应结合诗歌创作背景、诗人的文化心理进行分析。这首诗语言如白话,意象单纯明净,诗风清新明朗,全诗基本是以质朴明朗的笔调剖白为主,表达了诗人对尘世幸福生活的憧憬,以及对理想生活执着而孤独的追求。诗中比较好理解的是对得到的喜悦和对尘世中亲人、友人以及陌生人的祝愿,流淌着一种温暖清丽的气息。但是这首诗人自杀前两个多月所写的作品,看似单纯、平淡,却寄意幽深,温婉平和中透露出诗人对都市物欲生活的拒绝和对乡村纯净生活的向往。“大海”构成了诗中的核心意象,成为诗人理想的象征和灵魂的归依,诗人全部的人生理想就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全诗最关键、最能泄露诗人内心秘密、反映诗人最真实感人的是最后的“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诗人情感与生命的最终归宿。诗人非常清楚地知道“尘世中的幸福”与自己所追求的理想和幸福即“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根本上是异质的,言外之意是:我自己不在尘世,尘世的幸福不属于我,是给予别人甚至陌生人的,因为,“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人把美好的希望留给尘世,而自己追求的幸福却是超越弃绝了尘世幸福的永恒幸福。

三、要注意运用归类、比较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教师要把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的方法相结合,从各种角度比较不同诗歌作品的共性或相异的特征,从主题角度、性别角度、历史时代文化角度以及诗歌构思的方式,提供立体式、多角度而非单一化的解读方法。比如,在讲解余光中的《乡愁》和席慕容的《乡愁》时,让学生比较、总结从古到今中国诗歌(文学)中的“乡愁”主题,并体会“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普遍情感,教师与古代边来诗与田园诗相比较,把现代诗人与古代诗人李白、高适、陶渊明等比较,从乡愁意识扩展到人类的归乡意识、乡土情怀和家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