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4:54:35
导语:在雷击风险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区划 雷击密度 雷电强度 经济损失 模数 生命易损 模数
我国平均每年因雷电灾害直接造成人员伤亡近千人,经济损失百亿元以上。我省是雷电灾害发生较为频繁的省份之一,雷电灾害的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该研究对于建立龙泉驿区雷电灾害风险区划,提升雷电灾害主动防护能力,降低因雷电灾害带来的损失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龙泉驿区雷电资料来源于成都市防雷中心提供的2013-2015年龙泉驿区各乡镇闪电定位仪的观测数据;区域人口密度、区域单位面积生产总值来自于龙泉驿区统计年鉴(2013-2015)。
1.2 龙泉驿区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2.1 研究方法
我中心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收集雷电灾害风险源数据,研究雷电灾害风险源,参考标准《雷电防护第2部分:风险管理》(GB/T 21714.2-2008,IEC 62305-2:2010),结合雷电灾害风险源和数据源统计分析。利用四川省2013-2015年闪电监测数据和雷电灾害统计数据,选取雷击密度、雷电强度、经济损失模数和生命易损模数作为雷电灾害易损性风险评估指标,计算出各地区的雷灾易损性分析指标值,然后确定其分级标准,获得各等级值,确定雷电灾害易发区域,对雷电灾害风险进行区划;并针对重点防雷场所,建立雷电灾害隐患手册;同时结合区划结果对环境背景进行分析,得出不同风险区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护对策。
1.2.2 技术路线(如图1)
2 数学模型的建立
通过以上成都市闪电定位仪和人文经济指标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建立雷电灾害风险因子,参数定义如下:
(1)雷击密度M。M=N1/S,雷击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所发生的雷电数量,单位为次/km2,它是反映雷电次数的一个指标。雷击密度越大,说明区域内雷电灾害易损性越大。N1为区域闪电次数,S为区域面积。
(2)雷电强度K。雷电强度K为区域雷电流大小的平均值,表示该区域雷电释放能量的大小,雷电强度越大,造成的损失可能越大。
(3)经济损失模数D。D=DS/S,经济损失模数D表示区域发生雷电灾害时单位面积上的经济损失,单位为亿元/km2。该指标反映区域单位面积上的经济损失。比较客观反映了区域的经济易损情况,也间接反映了区域防护雷电灾害,抵抗雷电灾害能力和可迅速恢复能力。
(4)生命易损模数L。L=LS/S,生命模数L表示区域发生雷电灾害时单位面积内受危害人口数量,单位为人/km2,该指标客观反映区域生命对灾害的敏感性,也间接反映区域防御和抵抗雷电灾害的能力。
3 雷电灾害风险易损性综合评估
龙泉驿区各乡镇街道雷电灾害易损性分析指标,如表1所示。
雷电灾害易损性主要体现了该区域未来因雷电造成的可能损失量的高低,本课题对区域综合易损度采用极高1.0、高0.8、中0.5、低0.2、极低0.0五个等级来描述。分级方法采用气象统计分析中的分级统计方法。其核心思想是:首先将12个乡镇街道的某个指标值从小到大按顺序排列,并按第一组到第四组2个记录,第五组4个记录的方法分为5组数据。第n(n=1,2,3,4)组中的最大值和第n+1(n=1,2,3,4)组的最小值的平均值作为第n(n=1,2,3,4)级的最大值和第n+1(n=1,2,3,4)级的最小值。龙泉驿区5个雷电灾害易损性指标分级标准如表2所示。
将表1雷电灾害易损性风险评估指标按照表2的登记标准进行划分,即各易损指标的损失估计值(绝对值)统计换算为该类型指标的等级值(相对值)来划分雷电灾害易损等级。然后通过累加各个区域雷电灾害易损指标等级值,取平均值得到各个区域雷电灾害易损性综合评估结果(表3)。从表3中的综合易损度以及各指标值的大小,可以分析龙泉驿区各乡镇街道雷电灾害易损性风险情况,为龙泉驿区各区域减少雷电灾害,防御雷电灾害规划提供较客观的科学依据。综合评估结果如表3所示。
4 龙泉驿区雷电灾害易损性风险区划
根据表3中的雷电灾害综合易损度的评估结果,采用5级分区法将龙泉驿区各乡镇街道划分为极低易损区、低易损区、中易损区、高易损区、极高易损区5各不同的区域。计算的各区域雷电灾害综合易损度等级值分别为:极低易损区(0.000~0.375)、低易损区(0.0375~0.487)、中易损区(0.488~0.549)、高易损区(0.550~0.700)、极高易损区(0.700~1.000)。区划结果为表4。
运用arcgis对龙泉驿区雷电灾害风险区划进行色块划分,风险区划图如图2所示。
5 结论与讨论
由上述分析可以得出龙泉驿区雷电灾害综合易损度的评估结果:洛带镇、洪安镇属于极低易损区;同安街道、黄土镇属于低易损区;柏合镇、十陵街道属于中易损区;万兴乡、西河镇属于高易损区;大面街道、龙泉街道、山泉镇、茶店镇属于极高易损区。
目前,雷电灾害的风险评估还没有一个成熟的普遍实用的理论模型。本论文收集龙泉驿区3年来闪电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充分借鉴成都市防雷中心雷电灾害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数学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相关知识,尝试构建龙泉驿区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数学模型,对不同乡镇的风险程度进行了评价,同时进行了风险区划,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是由于资料的精确程度有限性,可支持的理论基础稀少性,在研究过程中还存在着一部分问题。
首先雷电灾害风险因子还有待完善,雷电灾害统计数据是较为重要的因子,但由于许多乡镇单位和个人发生雷击灾害事故后不能及时向当地气象主管部门报备,或存在隐报、瞒报的现象,因此导致这个因子不准确不能使用。
其次是灾害风险区划的精确性问题。在实际应用中这类区划所涉及的行政区域越小越好,如果行政区划精确到村,那么区划结果应用价值就会更高,但本研究行政区是乡、镇。这个问题在比例尺足够大,地图信息和闪电资料足够充分的情况下是可以解决的。
总体上来说,本论文利用MapInfo软件初步对龙泉驿区雷电灾害风险性进行评价和区划,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会在进一步继续完善。
参考文献:
【关键词】房屋建筑工程 施工管理 施工质量 质量措施 管理措施 房屋质量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各类住宅建筑开始倾向于高层住宅发展。高层建筑建造后,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但随着带来了建筑物遭受雷击损坏的风险。在住宅建筑中,有线电视、电话线、网线等都是容易导致雷电进入建筑物内的导火索,为了提高建筑安全,有必要在进行电气设计时,就考虑到建筑防雷功能,采取经济使用而又安全可靠的解决措施,提高建筑防雷电能力。
二.建筑物防雷等级分类。
建(构)筑物的等级分类,应符合以下要求:
1.第一类防雷建筑物
(1)凡制造、使用或贮存炸药、火药、起爆药、人工品等大量爆炸物质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2)具有0区或10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3)具有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坡坏和人身伤亡者。
2.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1)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
(2)国家级的会堂、办公建筑物、大型展览和博览建筑物、大型火车站、国宾馆、国家级档案馆、大型城市的重要给水水泵房等特别重要的建筑物。
(3)国家级计算中心、国际通讯枢纽等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且装有大量电子设备的建筑物。
(4)国家特级和甲级大型体育馆。
(5)制造、使用或贮存爆炸物质的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5)具有1区爆危险环境的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6)具有1区或21区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
(7)具有2区或22区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
(8)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05次/a的部、省级办公建筑物及其它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以及火灾危险场所。
(9)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25次/a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或一般性工业建筑物。
3.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1)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及省级档案馆。
(2)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1次/a,且小于或等于0.05次/a的部、省级办公建筑物及其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以及火灾危险场所。
(3)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5次/a,且小于或等于0.25次/a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或一般性工业建筑物。
(4)在平均雷暴日大于15d/a的地区,高度在15m及以上的烟囱,水塔等孤立的高耸建筑物。在平均雷暴日小于或等于15d/a的地区,高度在20m及以上的烟囱,水塔等孤立的高耸建筑物。
在确定建筑的防雷分级时,除按上述规定外,在雷电活动频繁地区或强雷区可适当提高建筑物的防雷等级。对建筑高度超过19层的住宅建筑,适用于二级防雷等级,其他为三级防雷。
三.住宅建筑电气防雷措施。
1、安全用电技术措施。
(1)防雷及接地技术措施。
1)在施工现场专用变压器的供电的TN-S接零保护系统中,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必须与保护零线连接。保护零线应由工作接地线、配电室(总配电箱)电源侧零线或总漏电保护器电源侧零线处引出。
2)TN-S系统中的保护零线除必须在配电室或总配电箱处做重复接地外,还必须在配电系统的中间处和末端处做重复接地。
3)在TN-S系统中,保护零线每一处重复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值不应大于10欧姆。
4)PE线上严禁装设开关或熔断器,严禁通过工作电流,且严禁断线。 5)施工现场内的起重机、升降机等机械设备,以及钢管脚手架和正在施工的在建工程等的金属结构,当在相邻建筑物、构筑物等设施的防雷装置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外时,应按相关规定安装防雷装置。
6)做防雷接地机械上的电气设备,所连接的PE线必须同时做重复接地,同一台机械上的电气设备的重复接地和机械的防雷接地可共用同一接地体,但接地电阻应符合要求。
(2)漏电保护器的设置
1)施工现场的总配电箱和开关箱应至少设置两级漏电保护器,而且两级漏电保护器的额定漏电动作电流和额定漏电动作时间应作合理配合,使之具有分级保护的功能。
2)开关箱中必须设置漏电保护器,施工现场所有用电设备,除作保护接零外,必须在设备负荷线的首端处安装漏电保护器。
3)漏电保护器的选择应符合国标GB6829—86《漏电电流动作保护器(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的要求,开关箱内的漏电保护器其额定漏电动作电流应不大于30mA,额定漏电动作时间应小于0.1s。使用于潮湿和有腐蚀介质场所的漏电保护器应采用防溅型产品。其额定漏电动作电流应不大于15mA,额定漏电动作时间应小于0.1s。
2. 室内线路及室外配线要求。
2.1室内线路:直敷布线—建筑物顶棚内严禁采用。金属管布线—建筑物顶棚内宜采用。硬质塑料管布线—适用于室内场所和有酸碱腐蚀性介质的场所。电气间布线—井壁应是耐火极限不低于1小时的非燃烧体,电气间在每层楼应设维护检修门并应开向公共走廊,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三级,楼层间应做防火密封隔离。电气间内高压、低压和应急电源的电气线路,相互之间应保持0.3米及以上的距离或采用隔离措施。向电梯供电的电源线路,不应敷设在电梯井道内。
2.2室外配线:
(1)架空线路:由高低压线路至建筑物第一个支持点之间的一段架空线称为架空线。高压接户线受电端的对地距离不应小于4米;低压接户线受电端对地距离不应小于2.5米。向一级负荷供电的双电源线路,不应同杆架设。
(2)电缆线路:在电缆沟和电缆隧道内敷设的电缆,应采用裸铠装电缆、裸铅包电缆或塑料护套电缆。在电缆直埋敷设时,当沿同一路径敷设的室外电缆根数为8根及以下时,直埋深度不应小于0.7m。向一级负荷供电同一路径的双电源电缆不应敷设在同一沟内。电缆在电缆沟或隧道内敷设时,同一路径的电缆根数多于8根、少于或等于18根时适合采用电缆沟敷设,多于18根时可采用电缆隧道敷设。电缆隧道高度不应低于1.9米。电缆隧道长度大于7米时,两端应设出口,两个出口间的距离超过75米时,还应增加出口。电缆在排管内敷设时,一般可采用石棉水泥管或混凝土管。
3. 接地装置。
接地装置包括接地体和接地线。接地装置的优劣与接地电阻和接地方式有关。为便于与各种入户金属管道相连,降低跨步电压,建筑物防雷接地一般采用周圈式接地。防雷接地应尽量利用自然接地体作为接地装置,只要基础采用硅酸盐水泥和周围土壤的含水量不低于基础外表面无防腐层或有沥青质的防腐层时,可利用基础内钢筋作接地装置,否则应加设人工接地装置。高层建筑通常利用桩基础、箱形基础作接地装置,这些基础连成的接地网有较大的电容,其冲击阻抗很小。施工中通常将桩基的抛头钢筋与承台板主筋焊接,并与承台上作为引下线的柱钢筋焊通,再与整个底板内钢筋或地梁中的钢筋互相连通,将桩基主筋与地梁主筋焊接成一个闭合的水平接地网,以形成均压。由于防雷装置直接装在建、构筑物上,建筑物防雷接地与电气设备接地等无法隔离。通常建筑物的防雷接地与电气设备的接地、微电子设备接地均应连接成统一的接地系统,其共用接地电阻按其中最小值选定。一般要求,接地电阻值。
四. 重视雷击电磁脉冲(LEMP)对智能系统的危害。
目前,住宅建筑中多使用了智能系统,系统提供的智能建筑系统专业公司较多,一般承担系统设计(包括施工和设计)、供应设备,并从事安装、调试等技术工作。在进行设计时,设计者侧重于系统网络、通信方式、设备选型等工作,但往往忽视了系统防雷措施的设计。有的设计者认为建筑物已设有防直击雷的避雷带,至于安装于室外的监控设备、器件以及中控室,已处于保护范围之内,不必再考虑智能系统本身的防雷措施,其实这种理解不全面,在概念上也是含糊的。
如果雷击发生在建筑物顶部,一般为直击雷,通过建筑物的接闪器(避雷针或避雷带),经由引下线,将雷击过电压、大电流绝大部分洩放到大地,而泄入建筑物内部的相对较小,只要智能电子设备不靠近引下线,则危害偏小。但如果雷击发生在建筑物附近围墙或进户线缆、管道的地面,由雷电感应和雷电波侵入的雷击电磁脉冲(LEMP)的过电压,则可能通过信号或供电线路导入建筑物内部的智能电子设备而将其击坏。
作为建筑工程设计的电气专业,通常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的规定,进行了防直接雷击、高层建筑防侧击雷及防雷电波侵入等措施的设计,主要着重于保护变配电系统的正常运行和人身安全。而对于建筑智能系统,一般由建设方交给智能系统的专业厂商(或公司)进行二次设计或直接进行设计。很清楚,智能系统的防雷设计,主要指采取防雷电波侵入和雷电感应产生的雷击电磁脉冲的技术措施,应由智能系统专业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加以重点、周到的考虑。
五.结束语。
在建筑防雷设计和施工中,要将外部防雷接地装置和内部防雷接地装置有效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分流、接闪、屏蔽、接地、布线和均压等要素,做好设计方案,提高建筑防雷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李大生住宅建筑电气防雷措施分析 [期刊论文] 《价值工程》 ISTIC -2010年18期
[2]胡灿明 肖平 陈世文 汪文理 浅谈多层民用住宅防雷设计与施工 [期刊论文] 《中国科技博览》 -2011年22期
关键词: 防雷减灾管理 理论 技术
Abstract: lightning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has always been the most serious kind, the annual Leizai will bring a lot to the country's property loss and casualties. Lightning disaster-prone residents around the mine first, because the lack of resilience, coupled with the security risks caused by lightning disaster, the corresponding level of technology has not kept pace, which is directly to the actual work to bring mine obstacles. This article will lightning theoretical basis to analyze the form and damaging effects and mitigation techniques for mine commenced further explored.
Keywords: mine disaster reduction management theory and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8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雷电的基础理论
雷电是众多大气现象中的一种,具有极强的破坏性。雷电的过程伴随着大量的放电现象,能够促使无机物合称为各种氨基酸,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科学家认为雷电促进了生命的起源。在地球上空有一层电离层,其中分布着很多正电荷,正是这层电离层隔绝了很多来自宇宙中有伤害的射线,让地球上的生命受到保护。这些电荷以平均1800A的电流强度向大地放电,而雷电的产生及时对于流失的电荷进行补充,使得电离层的电荷基本趋于平衡,从而维持了其保护地球的作用。
二、雷电的形式及破坏作用
雷害事故大部分都是由于输电线遭遇雷击所致,事故的形成大致经历如下四个阶段:首先输电线路受到雷电的作用,紧接着由于电压作用导致线路发生闪路,然后输电线会从冲击闪路转变为稳定的工频电压,随之会发生线路跳闸,供电也就被终断了。
近年来由于各地雷击事故而导致的输电线故障履见发生,这对线路的正常输电造成很大障碍,也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便。雷击是一种难以避免的自然现象,是难以消除的,因此有效的防雷技术及措施是可以避免或减少损失的。
三、现代防雷减灾技术概论
雷电灾害一直以来都是气象灾害中最为严重的一种,每年的雷灾都会给各地带来大量的财物损失及人员伤亡。雷击灾害事件频发,究其原因,首先是各地区的人民在防雷意识上还较为落后,尤其是对于雷害事故的防患及防护措施,很多居民完全不了解,在很多地方的教育体系内这方面的知识普及也不受重视。这不仅造成各地居民的防雷意识极其薄弱,其次,当雷击灾害发生时,由于缺乏必要的防雷知识,事故现场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也是雷害频发的一大成因。其次,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各种通讯设备及电脑、空调等家用电器在各个家庭中越来越普及,然而,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很多地区在架设相应的线路及设备时极不科学,线路分布随意,挂拉现象处处可见,这是雷害事故发生的一个很大隐患,也是其直接的促成原因。
想要对于雷电灾害有有效的防范,制定好的雷电灾害防御规划是很有必要的。规划在制定前各个地区要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及气候特征有了解,雷灾发生的频率、时段、特点和每个地方的自然状况是有直接联系的,只有以区域气候环境为参照,才能够制定出有针对性的防御规划。同时,每个地区可以统计一定时段内的地闪数据,计算出相应的地闪密度,这可以作为雷电分布的参考指标。此外,对于雷电高发地区的防范措施要做好进一步规划,各地可以根据当地的统计数据归纳出每个地方的雷电灾害风险度,这样,也能针对每个地方的不同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防御措施。
四、防雷减灾防护技术探讨
1.直击雷防护
当带电的云层与地球上特定的一点发生迅速而猛烈的放点现象时,这时产生的就是直击雷。对于直击雷可以架设避雷线,架设避雷线的主要目的在于防止雷电直击导线,同时还能起到如下作用:首先可以一定程度分流,减少流经输电线的雷击电流,降低输电线上的电位;然后由于产生的耦合作用从而降低线路绝缘子的电压;第三输电线对于导线能够产生一定的屏蔽作用,用来降低导线上的感应电压。直击雷中另一种常见的类型是球星雷,在强雷暴时空中普遍闪电最频繁的时候会出现一种橙色或红色的类似火焰的发光球体,这种通常称为球星雷。笼式避雷网对于球型雷的防护是有很好的抵御作用的。
2.感应雷防护
感应雷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静电感应和雷电电磁脉冲所致,架设避雷网将能有效的抵御直击雷,从而起到相应的防护作用。建筑物内本身就存在大量的金属材质,这给避雷网的架设提供了很多便利,避雷网不仅能够有效防雷,还能够对于建筑内的电子设备进行有效的屏蔽。
3.等电位连接
等电位连接的防雷方式是将雷电的“路”断掉,通过将分开的导电装置与相应的电子信息设备以等电位连接导体连接,从而能够减少相互间产生的电位差,进而达到避雷的目的。
4.现代建筑物防雷接地装置
接闪杆是现代建筑物防雷接地最常用的一种装置。通过接闪杆的安装,当有雷击发生时,雷电会迅速被吸引到接闪杆上,强大的雷电流沿着接闪杆而流入大地,从而避免了对于线路的雷击。在雷电经由接闪杆流入地下的过程中,雷电流周围会形成强大的磁场。而一般的自然屏蔽装置由于对于强大的电磁效应的屏蔽作用不能达到屏蔽效果,通常容易使保护区的弱电设备由此造成损坏。
五、加强防雷减灾管理
防雷减灾的管理首先需要制定防雷技术的实施细则,这是确保各项工作能够得以准确实施的保证。防雷是一项系统而又琐碎的工作,想要提高减灾避害能力,首先要对于雷电的发生做好充足的防范措施。对于各种房屋的搭建要强制加入雷电防护设备,这样才能很好的防患于未然。其次,居民在使用各种电路设备时要严格参照相关的技术细则,不能让各种线路随意挂拉,一旦发现这样的情况要马上拆除。此外,除了要加强居民的雷电防护意识外,一旦有雷电发生后要让相应的处理措施在居民中普及,这不仅能很好的避免雷击的损害,还能减少不必要的人员伤亡。最好是有相关的监督部门定期到居民家里进行检查,看看是否有违章的房屋搭建,是否有和不规范的线路挂拉,一旦有这样的情况要立刻让进行相应处理。
结 语:雷害事故的发生不仅对于居民的生活造成影响,很可能还会带来不必要的财务损失及人员伤亡。想要提升各地减灾避害能力,首先要明确政府对于雷灾的管理职责及重视程度,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居民的防雷意识。其次,要制定有效的防雷技术实施细则,编制雷电灾害防御规划,这才能从技术层面提高各相关区域的防雷水平。只有从多方面共同进行防雷减灾综合管理,才能真正提高减灾避害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雷电灾害;探讨
引 言
雷电灾害是重大的自然灾害之一,是指遭受直击雷、雷电感应和雷电波侵入而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1]。我省地处丘陵山区地带,冷暖空气交汇频繁,加上特殊的地形地貌,使我省成为全国多雷暴的省份之一,雷电灾害事故列全国第八位。近年来,我省城市雷电安全防御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但农村雷电灾害频有发生,据不完全统计,90%以上的雷击死亡事件都发生在农村[2]。雷击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要高度重视和关注农村防雷,减少人员伤亡。本文通过多年数据收集,通过理论分析湖南省雷电灾害现实情况。
1 湖南省农村雷灾特点及现状
湖南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雷暴,但主要以4至9月份居多,全省各地全年雷暴日一般在50d至70d,雷电灾害遍布全省各市(州)县。具体而言,乡村和野外仍然是人员雷击伤亡事故的主要发生地,由于农村的防雷工作非常薄弱,是雷击事件的频发区,使农民成为最易受雷电伤害的高危群体[3]。
从历年来我省市(州)、县各级防雷中心了解的农村雷电灾害损失情况分析,我省农村发生雷灾事故的面广、点多,损失涉及人、畜、农作物、建筑物、电子电器设备等。
(1)农村雷灾导致人身伤亡及财产损失严重。据不完全统计,仅2007年-2013年全省农村就发生雷电灾害384起,伤亡158人,造成经济损失达4700万元(见表1)。
从分析收集到的雷灾事故资料[4],我省农村出现雷电灾害最多的是岳阳(55起),其次是邵阳(51起)、益阳(50起)、常德(38起)和怀化(35起),而湘潭(3起)及永州(7起)的农村雷电灾害起数相对较少。雷灾分布情况与闪电分布略有区别,主要原因是:①目前的雷灾调查并不完全,部分雷灾发生后并未上报;②我省湘东北为洞庭湖区,地势较为开阔,人员较为密集,雷灾发生后易于发现,而湘南及湘东南多山区,居住人员相对分散,事故发生后,较难及时发现。
(2)农村自然环境条件复杂,防灾抗灾能力弱。农村选址多有以下几个特点:或地理位置较高,或突出周围地貌,或空旷开阔,或邻近潮湿和水体环境,这些都是有利于雷电生成的自然条件,导致雷电灾害频发。近年来,湖南省农村经济迅猛发展,具有村镇商业化、工业化、聚集程度较高的特性。例如,存在一些位于空旷地带的农业基地及农业示范园;存在一些高山处的农家乐和休闲观光园;民房因考虑美观效果在屋顶增设不接地的金属装饰物、凉亭等;乡镇企业多且大部分企业厂房紧邻农田、水域,而防雷设施几乎是空白;电力、通信、有线电视线路、网络等架空线路乱拉乱挂现象严重,布线混乱;生产和生活中使用的电子、电气设备越来越多等。然而农村防雷设施很薄弱,而且广大农民缺乏防雷避雷的基本知识和意识,农村的防雷减灾体系经不起雷击灾害的冲击,做好农村的防雷减灾工作是新农村建设不可忽视的问题。
2 农村民居与雷灾的关联
(1)湖南农村民居选址和布局特点与农村地区的雷灾关系密切关联。在湖南农村民居村落建筑的选址和布局上,湖南民居较为注重与自然的结合,和谐共处,以依山畔水或者背山面水的居住环境来决定农村民居的取舍和设计。这种典型的依山畔水或者背山面水的居住环境,其实埋下了深深的对雷击安全的隐患。在山水相伴的自然环境里,使得大气中水汽较周边环境更为充足,在局部的大气环流中水汽补充可以源源不断的从周遭环境中得到补充,气候、气温、气压又随着山势变化显著,加大了局部大气对流的强度,在很大的一定程度上对雷雨云的形成造就了相当的足够多的条件,再加上水面的宽阔、平坦,以及作为电的良导体,都对周围的农村民居建筑在雷雨时的雷击安全中,起到了伤害加深的作用,从而加剧了农村民居的雷击发生概率;而山地所带来的,独有的立体气候特征,则加强了局部空气的对流,特别是山区的抬升作用,很容易就导致了局部对流云系的发展,在另一方面也导致了雷击发生的概率;而湖南农村民居的选址特点上则结合了两者,处于两者影响的交汇结合,这样就为湖南农村地区雷击多发种下了萌发的种子。
(2)湖南农村民居的建筑结构特点与农村地区的雷灾关系密切关联[3]。首先,农村民居建筑型制独立、结构完整,造成农村地区民居既是以村落为单位,相对集中聚居,又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相对独立成户的分散散居,这增加了雷击的概率,而且成为农村地区雷灾以户为单位的独立事件。其次,农村民居内部结构多宽敞,且门窗周正通风,增加了与外界气团的对流活动,对雷雨云中,特别是球形雷入室造成雷击带来一定先决条件。再次,农村民居多为大型木质结构的建筑,且屋脊部位高耸突出,加深了雷灾的破坏程度。木质结构建筑在雷雨季节极易导电,但往往农村建筑结构的这种木质结构,所做的基础不深,只是考虑坚固牢靠,所以雷雨时能引雷但不能及时泄雷,而且屋脊高耸突出,往往成为雷击的首选位置,成为房屋雷击受损的易损部位,在农村雷灾中较为普遍呈现,这些因素都加深了农村民居雷灾的受损程度,为农村地区的农村民居带来了极大的雷灾风险。
3 农村居住区的防雷现状
(1)农村建设缺乏统一规划,未进行气象灾害评估。目前,农村建房既未纳入审批,也未纳入监管,处于随意自我发展的状态,布局缺乏规划,建房也无限制,建设地点的区域气候状况也未进行调查和评估,为农村经常遭受气象灾害的侵袭埋下了隐患。而且农村建筑大多孤立,或散居旷野,或分布河岸、树林、水网、山坡、山区等地域,建筑区域的地理环境就极易遭受雷击。这些都是农村防雷减灾工作面临的客观困难和挑战。
(2)农村建筑95%以上没有安装防雷设施或防雷设施不合格。农村的建筑主要有砖瓦结构和混凝土框架结构两种形式,这些建筑物基本上没有安装防雷设施(即没有安装简单的避雷网(带)、针、避雷引下线等);即使框架结构的农村建筑立柱内钢筋基本没有直通屋顶和地下,而且竖直的主筋都是捆扎形式,电气连接很不好,无法利用为自然防雷引下线,地下面没有安装接地网或简单接地散流体。农村经济落后,制约了防雷设施的投入。为了节省投入,农民小规模建房没有经过正规的设计,亦不按规范施工,不设防雷装置。农民建房时只请建房土专家因地而建,但土专家没有防雷基本技术。农村的公共场所、老房子、个体小企业和学校几乎都没有防雷装置。
(3)防雷设施薄弱,工作机制不健全,防雷减灾工作落实难。目前,农村防雷的责任机制尚未建立,防雷安全检查体系还不完善,农村建房缺少政府相关部的监督、审核,加之村庄分散,防雷装置的建设和改造成本比城市高,导致农民新建房屋绝大多数没有设计安装防雷装置,乡村学校、农村公共场所、农村个体企业、乡镇企业几乎都没有安装防雷装置。许多农民甚至在自家的屋顶上安装未进行接地处理的金属水箱、太阳能热水器,或装饰性小铁塔,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引雷装置”。而且农村电源线、电视信号线、电话线及广播线等布线极不规范,乱搭、乱拉、乱挂现象严重。纵横交织,强电、弱电线路相互缠绕,一路架空未作任何防护处理就直接接入室内。这些都使农村雷击隐患层出不穷,并且不能被即时发现和消除,农村防雷减灾工作任重而道远。
(4)移动基站和高压输电线路增大其附近一定范围内的建筑物的遭受雷电灾害的概率[5]。高大的移动基站和高压输电线路,一般高约四、五十米不等,它们的存在对其周围雷电产生、泄流环境改变极大。其强大的引雷作用,使其附近一定范围内的电线和通信线路感应雷电的概率大大增加
(5)农村居民对雷电缺乏科学认识,防雷意识淡薄,农村科普工作存在很大不足。目前,防雷科普宣传工作的重点仍停留在城市,科普知识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开展得有声有色,科普工作取得了很好的防灾减灾效果。然而在农村,大多数居民文化水平不高,加之地广人稀,成本投入大以及照搬适用城市的科普工作经验,使科普活动开展少,科普宣传不到位,科普效果不明显,广大农村居民仍缺乏必要的雷电知识,不懂自我保护。雷雨天气中,农村居民或盲目户外劳作,或荷锄、撑伞在水田间、空旷地带疾走,或躲在大树下和简陋凉亭等易遭雷击场所避雷雨等。在建房时对安装防雷装置的重要性也缺乏认识,对于利用房屋框架内钢筋外加接闪器就可达到避雷的效果,建房户极不理解,也不乐意投人,自觉装设防雷装置的主动性不高。农村雷击人身伤亡事故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农村居民现代科学防雷意识和避雷常识的缺乏,成为整个社会防雷安全工作的一大软肋。
(6)农村防雷减灾的管理工作还不到位。由于政府投入人力、财力有限,建设主管部门和防雷主管部门还未深入到农村的防雷管理,规范的防雷技术还未延伸到农村。
4 小 结
农村雷电防御工作既是重点,又是难点[6]。由于农村地域广阔、经济基础薄弱,环境复杂多样,要想实现全面、系统、完善的防雷措施,不仅资金需求大,而且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只有掌握了农村雷电存在的主要隐患、发生的主要规律、入侵的主要途径等,抓住重要问题的主要方面,尽可能做到投入少、作用大,遵循简单、实用、高效的原则,才能使防雷安全工作在农村得到普及、发展,并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50343-2004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杨东亮,高建文,李全景,等.农村防雷现状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0(8):400.
[3]徐桂玉,杨修群等.我国南方雷暴的气候特征研究[J].气象科学,2001(03).
[4]向永,刘扬.农村防雷现状分析[A].第六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9.
【关键词】高速公路隧道电气设备防雷 避雷应用
中图分类号:U412.3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特点是点多、面广、线长,既有强电没备,又有大量的监控、通信、传感等弱电设备,外场设备遍布全路段,旷野区域往往有突出的设备点,控制线路可以通过远距离传输。修建在高山峻岭中的公路隧道,部分属于雷击的多发地区,若不采取妥善的预防措施,将会给隧道及其配套设施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为此结合高速公路的实际情况,探讨公路隧道电气设备的防雷及避雷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措施。
面对新的防雷形势,若仍采用旧的防雷观念或技术必将导致更大的灾祸和损失。因此,防雷工程技术需要一个大转变、大提高,必须要从系统的角度进行综合防御,全面的防雷就是要提供高效的接闪体,安全引导雷电流入地,完善低电阻地网,清除地面回路,电源浪涌冲击防护,信号及数据线瞬变防护。在采用新的防雷技术手段上,要遵重科学,遵守防雷规范,也要重视继承长期以来建立的防雷体系和防雷经验,并在实践中合理应用与发展。雷电的发生具有很大的随机性,不同的地方所处环境的雷电频繁程度和强烈程度不同,设备本身价值也有很大差异,所以在防雷设施的配置上不能一概而论,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合理性、经济性、灵活性,因地制宜,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二.高速公路防雷技术的发展历程
高速公路防雷技术的发展是与高科技的迅猛发展紧密相关的。自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后的200年时间里,防雷工程主要是建筑和电气系统关注的重点,技术也日趋成熟。目前,雷灾增多的原因并不是自然界的雷电现象发生变异,而是由于电器设备的普遍应用,新设备的技术和结构与过去电子管设备有了很大区别,雷电在过去想不到也看不到的物理效应在新器件、新产品上发生作用。随着电气设备地广泛应用,雷电对设备的破坏途径更加多样,破坏程度更加广泛和深入,它可以导致数据信号发生错乱,也可能导致芯片的直接损坏,使设备立即发生故障,中断通信。还有一种可能,雷击产生高压浪涌仅使某些部件缓慢劣化而缩短使用寿命,这种损伤会使设备经常产生难以捉摸的软故障直到最后电路失效或性能下降。
电气设备受到损害时最大的一个导火索就是雷电对它的直接击打。实践表明该系统受到雷电感应伤害的几率要远远高于直接被雷电击中,这是因为雷电效应还包括一定距离的电磁干扰效应,雷击产生的效应领域高达几百米。雷电效应产生了两种感应,一种是静电效应,另外一种则是电磁效应,这两种效应对附近居民的室外信号输送通道、地下电线收到强度电压的感应而损坏。
三.高速公路隧道电气设备防雷避雷的对策
需要明确之所以要采取措施防止电气设备被雷电直接击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当雷电击中电气设备时就会产生一股很强大雷电流,如果当初没有做好任何预防雷电直击的措施,就会因为电压强大而出现不规格覆盖最终引发一部分的高电压反弹回击,其结果就会是电气设备的毁坏,相关工作人员受到伤害。也可能因为被强大的雷电流直接击中,电气设备的电压会上升到上万伏,经由电力系统以及各个电气设备的接触点反射到以外的范围,在一定层面上会是的某些电网以及通讯设备上的设施受到损坏。
任何含有电气设备的都需要装置一定的防雷电设施,依照国家的相关规定,高速公路隧道电气设备需要备有避雷针、引下线或者与地面相连接的电阻,如果高速公路隧道电气设备没有这些就必须进行重新整治。如此一来可以降低该高速公路隧道电气设备被雷电击中的几率,减少由于受到雷电流的电磁波、电压干扰对电气设备的不良效应。
电气设备收到高强度的电磁场影响,使得这些电气信息设备损坏的几率急剧上升。但是如果现在底层的中间位置就可以受到一定程度的庇护,收到的磁场相对于顶层会相对比较薄弱,还可以利于电气设备的进行保护。
四. 预防受到雷电感应的相关对策
1 .采用适合的电缆。 为了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收到电磁效应以及静电效应的影响,电气设备需要选择一些含有金属保护层的线缆或者是有塑料包装的线缆通过金属类型的管道进线,直接压在地面地下。在进线的初始端将这些线缆的金属皮连接到预防雷电的效应接地设备上。依照这种方式其他的通讯线缆也一样进线,即使有一些不能全部把线埋入地下,也要保证直接埋在地下的线长度大于等于二米。
2 .金属管道需要与防雷设施相通。 将金属通道先架空,然后在进出口处与各个防雷设备相连接。
3. 选择适合的浪涌保护设备并正确安装。 在进行电子信号线路的浪涌保护设备选择时,需要依照该线路的实际工作频率、工作电压参数、接口方式等等各方面条件,择优选择损耗小、配置优良的浪涌保护器。在安装浪涌保护装置时需要特别注意一个地方,就是需要被保护的电源线缆各个前端,每个装置相互连接的线缆应该是平整的,长度不可以超过0.5米。
五.隧道电气设备防雷工程设计与应用
该隧道监控系统设备屡遭雷击损坏.从损坏的电气设备分析,都是弱电部分的接电路或电源电路.而且无严重烧焦及机械性破坏,推断应是受到雷电电磁脉冲的冲击影响所致。根据我国有关规定采取屏蔽、泄放、消峰、分流、均压等电位联接的原理进行防雷工程的综合设计和改进。
1.接地系统及措施。接地是防雷的基础.接地系统的设计与施下直接影响防雷的效果。只有良好的接地才能为入侵的雷电流提供畅顺的入地泄放通道.同时才能使屏蔽效果得到保障。该隧道建在花岗岩石之中.洞内无法利用基础钢筋作接地体.只能在电缆沟底部建造接地装置。为了减小接地电阻.可采用复合接地体。即水平接地体和垂直接地体相结合的方式.并在接地极周围填充长效降阻剂.垂直接地体的优点是在雷雨季节能积聚一定的山水.有利于改良接地极周嗣的土壤电阻率。降低接地电阻。而水平接地体能扩大地网的接地面积.使隧道成为一个大的均压体。减少闪击放电的机会.提高泄放雷电流的能力。
2.均压、等电位联接在隧道的电缆沟内及监控室内建立等电位连接带.将设备外壳及金属架构物进行可靠的搭接.就近接地.使整个监控系统处于准等电位水平,在隧道内形成一个均压带.避免被保护设备之间在雷击瞬间形成电位差而产生二次闪击、闪络现象而遭损坏.
3.屏蔽隧道内的电气设备.外部电磁干扰主要有三种:雷电的电磁脉冲:电力系统中各种操作过电压;静电放电。由于雷电波主要是通过电磁感应和静电感应.在隧道内的电源线和信号线上产生过电压波.并沿电缆向两端传播冲击.使得隧道及监控室内的监控设备被击坏.而雷电从隧道口绕击进洞内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屏蔽只侧重于隧道外及洞口附近的各种电缆。将电源线和信号线分别敷设于镀锌线槽内,线槽每隔一定距离.按标准进行接地。从而使雷电作为干扰源的影响大大减小。
4.专用避雷器在采取以上措施的同时.为防止感应雷电对一些重要的电气设备的冲击。须在其电源或信号输入端加装专用避雷器。
六. 结束语
随着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一套完美的电子信息机房需要一系列完整的防雷设计,这需要从我们现如今的防雷技术开始着手,只有做好内部以及外部的防雷击工作才可以真正意义上的保护好电子信息系统的正常安全,做到最初预期的优秀防雷保护目的。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现如今电气设备已经渗入到我们生活中,我们正常的生活活动已经离不开电气设备。一套完整的电气设备是需要大量电气设施构成的,而有些电气设备自身就存在着一定的低绝缘性,同时他们对电压电流的忍受能力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该电气设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 乔国林,陆勤.电子信息系统的雷击风险与雷电防护[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8,(11):41-43.
[2] 洪展,李健荣.电子信息系统防雷[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8,(3):66-67.
【关键词】幼儿园照明;厨房可燃气体报警;SCB;充电桩设计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规划合理、设施完备的幼儿园无疑是小朋友接受学前教育的必要条件。论文结合具体工程实例,论述幼儿园电气设计中的几个要点和疑点问题,主要包括照明灯具选择、厨房电气设计、电涌保护器选型和停车位充电桩设计等。
2工程概况
本项目位于杭州市余杭区风景秀丽的径山镇,占地面积2191m2,建筑面积6335m2(其中地上6186m2,地下149m2),地上3层(局部2层),局部地下1层。主体建筑3层,教学区和办公区相对独立,每层设连廊连通,消防水泵房设置在地下1层,教学区1层设置厨房和餐饮区。门卫兼消防控制室设在园区出入口,门卫旁设专门的柴油发电机房作为园区二级负荷的备用电源。图1是幼儿园总体规划图。
3室内照明
目前市场上LED灯具种类繁多,被许多工程广泛采用。但GB50034—2013《建筑照明设计标准》中认为,“近年来半导体照明技术快速发展,然而产品尚未成熟,在诸如颜色一致性、色漂移以及光生物安全等诸多领域还存在争议”,而且,美国能源部在EmergySavingsPotentialofSolid-StateLightinginGeneralIlluminationApplications报告中预计,发光二极管需到2020年才能逐步成为室内照明应用中的主流照明产品之一[1]。所以,《建筑照明设计标准》并不将发光二极管灯(LED灯)作为办公室、教室等的推荐使用光源。虽然最新实施的JGJ39—2016《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第6.3.1条条文说明中提出“LED等新型节能光源也可采用”,但正文中仍表述为:“活动室、寝室、图书室、美工室等幼儿用房宜采用细管径直管形三基色荧光灯,配用电子镇流器”[2]。而细管(直径≤26mm)的直管形三基色荧光灯光效高、寿命长,显色性好[3],相对于粗管(直径>26mm)荧光灯也更加节能环保,适合灯具安装高度低于8m的房间,如办公室、教室、会议室等。根据以上分析,考虑幼儿的眼睛非常稚嫩,裸管荧光灯具炫光较严重,经与业主沟通协商,教学区和办公区的主要照明灯具选用T5,28W荧光灯并带透明灯罩。
4厨房电气设计
该幼儿园拥有自己的厨房和餐厅,为小朋友提供了良好的就餐条件。由于厨房需要进行二次装修,需要合理进行现有设计并对今后施工做出前瞻合理的考虑。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资料,本工程厨房外配备天然气罐来支持厨房的燃气设备。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的饮食结构已经逐渐发生了变化,西餐或中西结合的新式菜肴比例逐渐增大,而烤箱、电饼铛、吸油烟机、餐具清洗设备的用电量很大。故综合以上考虑,结合已有工程实例,厨房用电量按照350kW/m2预留。在厨房的消防设计中,根据GB50116—201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厨房、锅炉房、发电机房、烘干车间等场所”不宜安装感烟火灾探测器[4],选用点型感温火灾探测器。由于厨房使用天然气,暖通和动力专业设置了事故风机与可燃气体快速切断阀,故设置可燃气体报警控制器作消防联动。市场上大部分可燃气体报警控制器均具有几组无源继电器输出触点,虽然单相小功率设备(≤3A/220V)可直接与输出端子相连接,但这样的做法不仅存在潜在风险,而且不利于后续维护及控制器性能的充分利用,所以,控制器通过1个中间继电器与快速切断阀连接,燃气快速切断阀常开,紧急时和可燃气体控制器联动关闭,并保持关闭状态。关闭后不受电源控制,若需再次开启,只能手动复位,且带反馈信号触点,将动作情况反馈到可燃气体控制器。可燃气体控制器自带声光报警器和蓄电池,通过CAN总线与消控室火灾自动报警控制器联网。对于事故通风,GB50019—2015《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和GB50736—2012《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以下简称“民暖通规”)在各自的通风章节均有类似的规定。仅以《民暖通规》为例,第6.3.9条:可能突然放散大量有害气体或有爆炸危险气体的场所应设置事故通风;事故通风应根据放散物的种类,设置相应的检测报警及控制系统。事故通风的手动控制装置应在室内外便于操作的地点分别设置[5]。需要指出的是,事故通风不包括火灾通风,所以不像消防风机那样在火灾时直接参与消防工作[6],但是参与消防灭火后的排烟或者灾后通风工作。事故通风是否需要双电源,目前仍然存在争议。上海地方标准DGJ08-74—2004《燃气直接型吸收式冷热水机组工程技术规程》中规定:“事故排风机应采用防爆型,并应由消防电源供电”;《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2009年版)-暖通空调•动力》中针对直燃LiBr制冷机房、锅炉间等设备用房的通风技术措施中也提出“事故排风机应采用防爆型并应由消防电源供电”。本工程的最高负荷等级为二级(市电+柴油发电机),且事故风机用电量很小,仅约0.25kW。据此,笔者认为,为避免人身遭受伤害并尽量降低爆炸危险环境的形成条件,事故风机按消防负荷处理,双电源供电,末端切换。图2是可燃气体报警控制器输出控制模块与燃气快速切断阀的连接。
5防雷设计及SPD选型
论文摘要:本丈运用丈献资料法和案例分析法,通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产生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一些其体的防范措施.以求能对减少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 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保障学校体育的正常开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全面发展教、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提高整个民族素质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甩。学校体育具有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体机能,提高身体素质:传播体育文化:促进个性发展:培养优良思想品德等功能。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战略、全民健身计划和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重点,是终身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基础。然而,近年来在学校体育中伤害事故频繁发生,一些学校为了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取消了如铁饼、标枪、跳马、跳箱、双杠等危险系数较大的体育项目,这不仅抑制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而且还直接影响了学校体育的正常开展。分析研究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产生因素,制定出科学、严谨的防范措施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伤害事故的类别及产生的因素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是指在学校组织实施的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场地、器材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伤害后果的事故。
1.伤害事故类别
在学校体育中,由于运动状态的复杂多变,所以发生的伤害事故也是多种多样的,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有一般伤害和重大伤害两种:
(1)一般伤害。指对学生造成损伤程度较低的伤害。如擦伤、裂伤、刺伤、切伤、挫伤、扭伤、肌肉拉伤、韧带拉伤等伤害。
(2)重大伤害。指对学生造成损伤程度较高的伤害。如骨折、脑脊髓损伤、开放性出血、脊椎挫伤、内脏出血等伤害。
2.伤害事故产生因素
在学校体育中造成伤害事故的因素有很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1)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设计使用因素。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等设施存在安全隐患是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教育部颁布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四条规定,学校的举办者应当提供符合安全标准的校舍、场地及其他教育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第二章第九条明确规定,学校的校舍、场地、其他公共设施,以及学校提供给学生使用的学具、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或者有明显不安全因素的,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场地设计不合理或开展体育活动过程中过于拥挤。如:场地太硬、凸凹不平;练习器械周边空间不够、环境不符合要求;器材安装固定不牢固,质量低劣或超期服役等。例如:江苏省涟水县南集中学初三学生严某,2004年5月,在南集中学组织的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立定跳远中,因场地选择在南集中学教室内水泥地面上,器材是普通地毯,将地毯铺在水泥地面上,造成了考生严某脊髓挫伤伴完全瘫瘫。该县教育局在组织考试过程中因提供的场地、器材未能达到安全要求,致使参考学生遭受重大伤害。
(2)学生自身因素。体育活动是一种对抗性的活动,受伤的可能性比较大。主要有:一是学生体育基础薄弱,平时不注重体育锻炼,身体素质较差;二是学生掌握的技术动作不正确,准备活动不充分;三是有些学生在活动时安全意识淡薄、组织纪律差,在学习一些高难动作时注意力分散等等。因此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不要佩戴各种金属的或玻璃的装饰物,头上不要戴各种发卡,患有近视眼的同学,如果不戴眼镜可以上体育课,就尽量不要戴眼镜,如果必须戴眼镜,做动作时一定要小心谨慎,做垫上运动时,必须摘下眼镜。例如:2004年吉林省延吉市某小学组织滑冰教学,某学生因身体素质差,对滑冰的技术动作要领掌握不充分,致使该同学脚棵骨扭伤。
(3)教师因素。有些体育教师安全意识淡薄,不重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安全隐患强调不够;教师业务水平低,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没有遵守教学原则,教学管理不善或管理不力,“放羊式”教学以及教师的过失行为或失职;没有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给予学生及时的保护与帮助。据报道:1998年8月17日下午,某初级中学二年级某班学生上体育课。体育教师宋某上课时宣布:“为备战秋季运动会,有比赛项目的同学,这节课自由练习,其余同学自由活动。”之后,宋某就回办公室了。其间,学生张某在练习投标枪的过程中,由于动作变形,标枪偏离方向,正好扎在正在练习跳远的学生李某小腿上。这是一起由于教师工作失职,擅自离岗,未在体育课上说明注意事项,又未尽到保护学生的义务而导致学生受伤的案例。
(4)组织管理因素。学校对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不够重视,加之参加活动的学生较多,场地比较拥挤,在一些有身体接触、对抗性比较激烈的足球、篮球等项目或学生自发组织的体育活动中,缺少精密的组织管理和安全防范。例如:1995年11月17日,某私立学校体育老师同时给两个班级的学生上体育课,安排一个班级学生进行地滚球练习,之后到另一个班级上课。学生顾某与杨某,在练习过程中发生相撞,致使顾某眼、脸部受伤,损伤达10级伤残程度。
(5)不可抗的自然因素和其他意外因素。如:地震、雷击、台风、洪水等不可抗的自然因素;来自学校外部的突发性、偶发害因素;学生有特异体质、特殊疾病或者异常心理状态,学校不知道或者难于知道的;在对抗性或者具有风险性的体育竞赛活动中造成的伤害等。
二、防范措施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防范工作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落实学校体育工作、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和阳光行动的前提,学校应把体育伤害事故的防范工作纳入到议事日程。重点作好以下儿方面工作。
1.进行体育安全防范教育,增强安全意识。学校应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体育安全教育和自护教育,增强安全意识,防患未然。
(1)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安全教育要经常化、制度化,并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心理特点和身体发育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要加强学校体育保健知识和基本安全技能的传授,让学生了解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体育各项目、场地器材特点、注意事项,掌握保护和帮助的基本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
(2)加强教师的安全意识。树立“健康第一,安全至上”意识,认真贯彻“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方针,切实开展体育活动。教师要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能全面地掌握体育的相关安全知识,善于预见体育活动中的安全隐患,并及时消除安全隐患。要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2.建立健全安全防范制度,加大监督和检查力度。一是建立健全体育安全检查制度。二是应建立保障学生安全的责任追究制度,防范工作责任具体到人。三是要切实落实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加强监督,定期检查,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3.加强对学校场地、各种体育器材与设施经常性的管理。要按照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制订的标准,有计划地逐步配齐。场地、器材是防止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关键,是学校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学校应当制定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管理维修制度,并由专人负责管理。要做好场地器材的安全检测,场地要做到平整无凹凸,对有质量问题的器材要及时发现,及时修理。提高场地器材的安全性能,杜绝器材、设施带病使用和超期服役的现象。此外还应当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活动的场地和时间,避免因场地拥挤而发生的伤害事故。
4.加强学校体育的组织管理。组织开展体育活动应得到主管部门的同意和支持。科学组织开展学校体育活动,活动应是有组织、有计划、有预案、按步骤的进行。特别是体育训练与比赛活动,要作好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的各项准备工作和安全防范预案,要充分估计哪些环节和因素容易发生体育伤害事故,做到心中有数,并有相应的防范措施,使学生安全、有序、快乐地参与练习与活动。
5.学校体育要体现科学性、系统性。体育是一门集人体科学、运动科学、教育学等多门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有其自身的规律。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学内容设计应当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切合学生年龄、性别特点实际以及所在地区地理、气候条件;教学难度要从简到繁,由易到难,教学强度应符合学生的生理承受能力和体质健康状况,运动量要从小到大,量要适宜,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准备活动要充分,针对不同身体素质、体能水平、心理水平和运动技术水平的学生,采取区别对待的原则,精心选择恰当的教法、设计合理的教学步骤,并积极采取相应的保护与帮助措施。
【关键词】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安全管理;问题;对策
0.引言
电网运行中的故障对电力系统的影响非常深远,往往会造成大面积的停电事故,造成较大的损失。电力自动化的继电保护装置是配电网系统的故障响应的必要装置,尤其是对于故障的诊断与响应方面,反应非常迅速,并且可以提供及时的电力恢复方案,提高电力运行的质量安全。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安全不仅仅是仪表检测和事故的预警等作用,而是结合融入到整个电力系统中,形成了安全保护的系统性保障。当前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是研究的重点方向,其安全管理问题的分析和对策研究对于电力系统的整体性保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的安全管理现状
与传统的电力安全管理相比,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产生了质的提升,拓展了电力安全方面的内涵。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推进,带来了自动化、集成化、自智能化的新意,安全管理的性能也有了极大的提升,使保护变得更加先进、可靠、稳定,功能更加强大,相应更加迅速,维护简易便捷,与传统的安全保护相比,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传统的继电保护主要是依靠电磁保护方式,并且需要有人值守,人员管理的专业能力和责任意识要非常到位,才能尽量减少故障造成的损失,而现代化的智能、自动化技术的引入,可以实现管理的无人化、实时化和综合化,并且能起到更好的抗干扰、抗雷击、抗恶劣环境的要求,实现电网安全管理的高效。故障发生时,电磁型的保护方式通常由机械式的传递来实现,并且机械传动的控制方式容易发生故障,可靠性不高,而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能够迅速响应,并有智能化的功能,能够提出优化的解决方案,实现电力保护的快捷、高效、低风险的功能。
2.继电保护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安全管理的意识不到位
由于我国的电力企业的管理模式长期形成的习惯,平时又缺少足够的培训,企业员工的安全管理的意识比较欠缺,在日常的工作当中存在安全管理意识淡薄、危险预防措施不到位、不关注细节方面的管理等行为,安全管理的理念并没有完全融入到企业文化当中,导致即使有先进的继电保护装置,但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用。
2.2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的引入,需要管理人才更新管理方面的知识,尤其是信息化、智能化的先进技术与传统的继电保护有很大的区别,管理人员由于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制约了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的效能发挥,专业素质的欠缺是主要的管理问题所在。
2.3安全管理制度的欠缺
继电保护方面的制度建立在我国并没有完善到位,尤其是自动化的继电保护应用的时间不长,制度细节方面的探索有待深入,涉及到组织部门的管理职责权限、安全管理流程的制定、故障出现后的应急响应机制、以及损失造成后责任落实机制等都有待进一步改善,机制的不健全某种意义上说即是纲领性指向的不明朗,严重影响了自动化继电保护技术的应用。
2.4规范操作问题
虽然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极大的节约了人力资源,很多方面都达到了无人化的控制环境,但专业人员在其中的作用仍有难以替代的地位,如控制调度中心的数据监控与分析、现场故障检修、安全操作的制定与审核、装置布设等方面仍需要人来完成,而这些操作要依据明文规范来操作,许多员工对流程规范不熟悉,操作有随意性和跳跃性,给安全管理埋下了隐患。
3.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的安全管理
3.1整体性布局
自动化继电保护方面的设计选型必须要以其性能与安全为首要关注的因素,保障电网长期稳定可靠的运行,在选择设计企业时,充分考虑到其技术的成熟、产品质量过硬、企业在业内具有良好的声誉等因素,然后再评估具体的建设成本。以为的寻求低价的策略往往难以保障设备的质量,给以后的系统运行埋下巨大的隐患。因而,必须从整体出发,设备的设计、选型与配置要科学合理,保证各环节之间的联系紧密,工作畅通,特别是继电保护的控制、测量、信号等方面的内容,确保稳定可靠,工作有序进行。其次,电站的建设扩增要考虑到今后电网升级改造的可能,确保兼容性,以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为设备的更新换代留有一定的空间。再者,继电保护设备的布局还要兼顾有人化与自动化的优点,某些传统的设备有必要保留,如检测仪表、预警装置等仍然能发挥重要的作用;最后,布局中对电网的数据库及时更新,如继电装置的型号、参数,变电站的设备名称等,确保故障出现后能够准确快速的进行定位,便于快速响应,寻求最佳方案。图1为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的基本布局原理。
3.2科学规范的安装调试
电力系统是一项系统性的建设工程,其中包含的设备非常多,各种设备之间的工作联系、兼容性都需要安装调试来进行确认,各工作环节的责任划分也必须明确到位,保证各部分的协调合作,如控制中心、检测系统、运维系统、输变电系统等内容。新安装的继电保护装置的质量校核必须严格按照标准来界定,预先进行故障模拟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电压、电流等参数都要超过额定值,以确保运行过程中的异常波动在保护范围之内。自动化继电保护的安全管理主要依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集成,这些设备易受外部的电磁、雷击等因素的干扰,安装过程中还要实现屏蔽功能,加装抗干扰接线端子、直流稳压设备、滤波装置和空调设备等,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此外,安装调试过程中,要对典型的安装故障进行总结分析,以避免不必要的安装错误,同样,调试要按照规范进行,不能存在随意性或跳跃性的误操作,以防对继电保护装置造成损坏,影响其正常效能的发挥。
3.3严格按照安全保护要求
严格安全保护要求主要做到四点:其一,继电保护装置的质量验收要依据设计规范和对应的行业标准来执行,不能有妥协性的验收行为,尤其是对于信号接收、遥感等关键技术的把关更应该严格,以防在实际运行中不能起到应有的效用;其二,继电保护的设计文档、参数、运维说明等安全性的技术规范要完整,要对安全管理、技术操作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其充分认识到自动化继电保护装置的作用和机理,进而在日常操作当中按照安全保护的要求执行;其三,对继电保护的故障内容、类型等详细记录,分析各种故障发生的几率和分布的区位,制定详细的安全保护要求规范,以便故障再次发生时响应的科学与及时性,提高二次故障处理成功率,尽可能减少故障带来的损失;其四,自动化继电设备更新快,技术创新、应用非常迅速,安全管理的要求更新的步伐也要保持同步。
4.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的趋势
4.1继电保护数字化
数字化的安全管理方式可以极大的节省资源,主要表现在安全管理控制部分、变电站的占地建设部分、运行过程中的安全维护部分等,都能够整合其中的资源,设备和人员的配置,增加信息与资源的共享性,降低管理和运行的成本。数字化的继电保护安全管理已经成为电力发展的一种趋势,符合当今社会追求低能耗、可持续、高效、便捷的发展理念,并且可以实现很好的经济效益,有效提升电力企业的竞争能力。
4.2 继电保护智能化
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够赋予电力系统更加高效、科学的内涵,尤其是当今智能控制理论的不断拓新深入,如专家智能系统、神经控制技术、非线性控制系统等技术的探索,为人工智能技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智能技术的应用打下了基础。智能电网的建设在不断的尝试推进当中,电子式互感器、智能电网、广域测量技术等技术的交互使用,是系统在处理信息时更加快捷、高效、智慧化,电力保护方面能够寻找最优化的解决方案,推动着继电保护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4.3继电保护输电技术的突破
在日常的电力系统中,主要是依靠交流输电技术来维持社会生活,而直流输电技术具有可靠、控制灵活等优点,尤其是轻直流输电技术逐渐成熟。直流输电可以有效的降低功耗和建设成本,节省线路的占地面积等,具有明显的优势。而电力继电保护关于直流式的输电研究也成为一个重要的方向,相关研究也一直在拓展探索当中,以为该技术的推广提供良好保障。
5.结语
我国经济的发展对电力系统的质量要求逐渐提高,尤其是电网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影响着经济的运行,当今我国提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电力系统作为其中的支撑部分,必须要有质的提升。电力的安全运行与自动化继电保护有着直接的关系,探究其中安全管理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应对策略,是保证自动化继电保护效能良好发挥的重要途径,相关研究值得进一步深入,为我国的电网配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供良好的保障。 [科]
【参考文献】
[1]张敬.电子信息技术在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9).
[2]王喜.配电自动化发展现状及规划[J].电气时代,2010,(9).
[3]李宝山.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装置的可靠性分析[J].中国电力,2012,(10).
1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概述
1.1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定义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针对“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已给出明确的解释。高校学生伤害事故是高校在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导致在校生人身损害,伤、残、死亡或者其他无形损害的事故。
1.2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界定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从法律层面来界定,系人身损害的范畴,但其自身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五个构成要件才能成立:①事故对象。从受伤害的主体看,只限于高校学生,除此以外的人在高校受到的意外伤害不属于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故范围内。但事故责任主体可以是高校、教职工、学生和其他第三人。[1]②事故时间。从时间上看,必须发生在学生在校期间。也就是说,伤害行为或伤害结果必须有其一或同时发生在学校对学生负有教育、管理、指导、保护等职责期间。③事故地点。从地点上看,伤害行为通常发生在高校校园内,有时也发生在高校组织的校外活动场所内,如体育馆、大学生活动中心、礼堂等。④事故原因。从主客观方面看,它可以因故意引发,也可以因为过失,又或者包括没有过错方的意外事故[2];⑤事故结果。从结果上看,它必然造成学生伤害的事实。如教师体罚或故意造成学生身心伤害的事故。
1.3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种类 从高校管理的实践来看,以造成事故的不同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①高校方面。高校有过错造成的,包括高校教育教学、生活设备设施年久失修或不当使用等原因,使学生受到伤害;学校管理中的过错行为造成的伤害,如消防通道堵塞,食堂卫生不达标引发食物中毒等。②学生方面。受害学生自身原因造成的,包括学生自杀、自伤;违反安全规定而导致的伤害;因自身特异体质、疾病以及异常心理状态引发的伤害。③其他方面。他人因素引起的,包括高校教职工的不当履职行为,故意或过失地侵害学生利益,造成伤害;其他在校学生行为引起的,如打架斗殴;第三人的违法犯罪行为引起的[3],如抢劫、敲诈勒索等。④意外因素。因不可抗力引发的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伤害。如地震、雷击、洪水等自然灾害,风险性体育活动发生的意外伤害。
2 高校教师在学生伤害事故中的过错
高校教师对于学生伤害事故的过错可以分为故意和过失两种:
2.1 高校教师在履行职务时的故意 ①教师在履行职责时,体罚、打骂学生或者有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教师的体罚、动手打人行为侵犯的是学生的生命健康权、身体权等物质性人格权。辱骂学生或者其它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则侵犯的是学生的名誉权、隐私权等精神性人格权。两者经常相伴产生,前者较易发现,后者隐藏时间久,一旦爆发,危害性更大,影响更恶劣。这些行为往往到最后,最严重的结果就是诱发学生自残行为或精神失常。在这里,教师对这一后果承担一定的责任是毋庸置疑的。身为高校教师应该明知其这些行为对学生可能造成巨大精神压力。②男性教师在履职过程中的害。此类侵害包括、猥亵妇女,多发生在女学生身上。个别道德败坏的男性教师,利用个别辅导,论文答辩,酒桌交际等机会,对女学生进行害。[4]此类行为也是学生伤害事故中最严重、最恶劣的行为,直接对受害人的一生产生影响。
2.2 高校教师在履行职务时的过失 ①教师未尽安全教育、安全防护职责导致的伤害事故。②教师未履行岗位职责,违反工作规程和其他有关规定导致的伤害事故。③教师未尽告知义务导致的伤害。
3 高校教师在学生伤害事故中的法律责任
高校教师的职业风险不亚于公务员,在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必须时时刻刻地尽到自己的义务,避免此类事故的发生。基于高校和教师,高校和学生以及教师和学生的法律关系,可以将高校教师在学生伤害事故中的法律责任分为:民事、行政、刑事责任三种。
3.1 民事责任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因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在履行职务中的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予以赔偿后,可以向有关责任人员追偿。这里的“追偿”用的是“可以”两个字眼,在现实中也少有案例发生,感觉流于形式。但在实践中,运用的最多的手段就是通过调解,协商事故各方学校、教师、第三人、监护人的赔偿责任比例及数额,目前这可能是最好的解决方式。
3.2 行政责任 行政责任指因违反行政法或因行政法规定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包括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
行政处分: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教师品行不端,对学生进行侮辱或体罚,受教育不予改正,并且造成恶劣影响的,可以按照《教师法》给予解聘或行政处分。
行政处罚:①由教育行政部门按照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实施的教育行政处罚。按照法律规定,必须由权力机关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使教育行政处罚权;②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实施的治安行政处罚。
3.3 刑事责任 教师在执行教学管理任务的过程中对学生伤害事故有过错,如果触犯了刑法,高校作为民事侵权责任的主体,无权将教师的刑事责任免除。①高校教师故意犯罪及相关罪名:故意伤害罪、非法搜查罪、非法拘禁罪、侮辱罪、侮辱妇女罪、强制猥亵、罪。②高校教师过失犯罪及相关罪名:过失致人重伤罪、过失致人死亡罪。
4 高校教师对学生伤害事故发生的预防与对策
4.1 视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建立学生管理与监督制度 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针对学生定期开展安全知识教育和法制宣传教育。通过课堂教学、讲座、班会等形式,专门开展“防拐骗、防传销、防、防盗抢”等主题安全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特别是女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4.2 加强对学生的沟通教育与引导,及时掌握高校学生的信息资源 作为教师,应该主动放低姿态,与学生平等交流,融入学生群体,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和身心状况。同时,对学生加强安全行为习惯的教育和引导,降低事故发生率。这样一来,教师自身的压力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减轻,并且能更好地解决疑难问题。
4.3 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坚决关爱学生的信念 高校教师要坚定树立职业道德规范,提高自身能力素质,怀揣爱心做学生工作,关心爱护特殊学生,鼓励学生用心经营自己的在校时光,帮助他们端正心态,阳光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