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初中生物论文

时间:2023-03-08 14:54:36

导语:在初中生物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初中生物论文

第1篇

(一)创设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的过程。

教学中,教材上呈现的情境虽然也贴近生活,但是数学信息总是比较清晰地出现在学生面前,那么学生自然省去了收集信息的过程。因此,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减少对信息的加工,让学生经历在凌乱的数学信息中进行收集与整理信息的过程。

(二)创设只有问题的情境。

在学生已经有了一些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创设只有问题的情境,这个情境要有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想要解决问题必然需要一些数学信息,教学时,教师可以用“放电影”式的办法根据学生的需求逐个出示数学信息,这样用另一种方式让学生学会了寻找数学信息的策略。

二、重视探究的过程,关注策略的形成

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只看学生是否解决了问题,更要关注解决问题所用的策略的形成过程。其实这意味着关注学生解决问题中的探究过程,思维的参与程度,因为这是学生优化策略的形成和策略内化的基础,所以要给学生探究问题的空间。

(一)深入地探究有利于策略的优化

当需要对信息进行整理和筛选的问题摆在学生面前的时候,教师一定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实践证明,学生整理信息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并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有的把信息抄下来;有的把信息由顺序的排列;有的把信息进行分类,有的利用表格整理信息,还有的将信息画在线段图上……这些学生的活动使信息的收集与整理更加有条理,进而有利于解决问题过程中对数量关系的分析,这一环节学生已经在尝试寻找整理信息的策略。学生对信息整理后,一定会有步骤地运用有用的信息解决问题,先解决什么,后解决什么,由于学生思考问题时的切入点不同,自然产生的方法与过程也就不同,但是此时学生已经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但是数学教学也要提倡“优化”思想,对学生的思维要求又提高了。所以解决问题时所产生的不同策略可以通过学生之间或者师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找到最优的策略。

(二)深入的探究过程有利于策略的内化

学生在深入探究的过程中,无论自己想到的是何种策略,也说明他的思维是深度参与的,这种获得策略的过程是深刻的。而最优的策略要么是与他人交流讨论得到的,要么是自己的最优策略被同伴肯定,都可以构成优化策略的内化。经历这样的内化过程对每一个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形成发现、探索并应用策略的意识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注重及时的反思,提升学生对策略的认识

第2篇

在教学中,我会引用一些成语、诗句或古文,创设出具有文学色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比如,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时,我用课件展示了一些成语和诗句,如“兔死狐悲”“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等。这些具有浓郁文学色彩的词句使学生将生物学知识和文学知识相联系,构建综合性的知识框架。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化抽象为具体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也可以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有趣。比如,讲到“形形的生物”这部分内容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生物,如迁徙的候鸟、矫健的猎豹、显微镜下的大肠杆菌、五彩斑斓的贝壳、含苞待放的郁金香、坚韧不拔的小草等,使学生在有限的空间中,观察到了地球上形形的生物,也使他们感受到生物学的魅力。

三、重视生物科学史,以情动人

生物科学史虽然不属于生物学基本概念、规律的范畴,但是能够帮助学生体会科学家的伟大,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励学生探索科学。如达尔文、哈维、沃森、克里克、林奈等科学家的故事可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研究是一项充满挑战的光辉事业,每一个伟大的发现都伴随着科学家无数的汗水和心血,科学能够改变世界,值得我们为之付出一生的努力。

四、渗透爱国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时期。这时,可以抓住机会,在生物课堂上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现新课程提倡的三维目标之一“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比如,在讲到“人在生物圈中的义务”这部分内容时,可以扩充一些关于我国环境状况不容乐观的内容,并通过资料、数据等使学生明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保护环境的紧迫性。由此,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为了国家的发展、为了子孙后代,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学生在生物学习中形成的社会责任感,反过来也会促进学生学习生物。

五、巧编故事,增加趣味

第3篇

课堂中的对话应该是师生双方的一种有效的探讨与共同的建构,良好的沟通能够让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良好的沟通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质疑能力以及独立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也会对概念的理解有一个质的提升,达到一个更高的思维层次。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一些错误的认识,也能够在师生的对话中得到及时的澄清与解决。要想开展良好的对话,需要教师对相关话题加以引导,在教学中,精心地设置一些真正有思维含金量的问题,让学生调动自己的思维,对概念的本质特征进行必要的讨论和交流。

比如,在学习生物知识的时候,很多学生对“呼吸作用”与“呼吸运动”这两个概念比较容易混淆,这个时候,就可以通过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把双方间的想法交流出来,教师及时地了解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针对学生掌握的情况进行沟通,让学生从本质上真正地去理解两者间的不同。这样也有利于学生以后对该知识的有效使用。

二、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教学,巧妙地引出重要的概念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学生的思维也才能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求知状态。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每节课的内容,寻找一些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些知识的材料,用新颖的教学方式、生动的语言等提出来,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夏天的时候食物为什么容易腐败呢?但是如果把食物放在冰箱里的话,则不容易腐败,这是为什么呢?有些酒为什么是越陈越香呢?这些问题的提出层层递进、相互印证,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探究其中的道理,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也能够水到渠成地生成了“细菌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温度”这个重要的概念来,这样也能激发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同时,积极性也随之得到提高,他们还会带着好奇的心理不断地去收集、查找一些资料,在求知中去探索问题的答案,这也能促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有效地推动了他们学习的发展。

三、充分利用生物学概念的对比教学策略来教学生物知识

初中阶段的生物学教材中,有一部分概念在字面的表述和变化的过程等方面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如果不加以分析的话,很容易将这些相似的概念混淆,这样的学习效率也是非常低效的,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概念间的相似性,结合两者之间的异同点,进行对比教学,强化两者之间的差别,加深学生的记忆。对比教学主要包括列表对比、图像对比以及概念图对比等方式。其中,列表对比是最为直观形象的,在教学相似概念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列表对比,将更知识点间的特征写出来,利于学生进行概念相似性的归纳、不同性的区别等。比如,学习“动植物细胞的基本机构、细胞分化与分裂”等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结合生物学概念对比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掌握这些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通过适宜的对比教学方式,让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生物学概念也逐渐地变得清晰明起来,这样也有利于学生掌握生物学概念的本质。因此,教师在教学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时,就可以通过类比教学法,让学生一目了然地去学习、掌握这些生物概念。

四、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直观核心概念

第4篇

从教育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学生只有对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内容产生兴趣,才能相应地激发其内在的求知欲望,进而有效地集中学注意力,带动自身学习积极性,投身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作为初中生物教师,应从学生的日常生活情景出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有意识地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知识的存在与形成,进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就非常想学、乐学,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明显地提高。如:在学习“消化和吸收”一节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通过对自己的早餐进行回忆,回忆自己早餐当中的食物有哪些,这时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牛奶、面包、鸡蛋……教师可以抓住学生此时的积极性,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进行解读,并出示人体消化系统模型,让学生观察。就这样,在教师创设的生活情景中,学生产生学习食物消化与吸收知识的兴趣,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思考,与教师一起共同探讨人体消化系统世界的奥秘。

二、传授知识,贴近生活

21世纪是个多变的时代,世界的教育发展趋势及走向都有了一个重大的变化。新课程教育理念下倡导课堂教学活动与生活的整合,强调教学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性。生物与我们的人类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无论是衣食住行、旅游观光、建设家园、还是国际交流合作、人民友好往来,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生活知识基础。中学生处在求知欲强烈的年龄阶段,如果让他们长时间呆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枯燥、抽象的生物知识,是没有教学成效的,即使让他们完成练习任务,他们也是为任务而练习,并没有深入了解生物知识在生活实际的应用。带领学生走出生物课堂,走进生活,能帮助学生解放自己,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学好教材内容外,还要强化生活化探究教学,让生物“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归于生活”。首先,以生活化形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与生活相融合的活动中去理解,去体验,在理解与体验的过程中,开拓生活视野,领略生活内涵,从而增加生物知识的积累,学会生物知识的运用。同时,在理解生物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生物知识的运用,认识生物与生活的联系,做到学以致用,懂得用生物知识解答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并把生物知识用到生活中,解决一些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明白生物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三、直观教学,增强体验

生物属于文理综合的课程,如果仍旧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粉笔+黑板”教学方式,让学生跟着教师的粉笔走,长期下去极有可能引起学生的超限抑制,引发学生排斥心理,降低生物教学成效。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丰富教学内容,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领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生物与生活、自然之间的联系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教师在开展生物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可以有效利用多种现代教学设备,开展直观教学活动,利用这些教学资源为课堂教学增添活力,增强学生体验,使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应用有一个更加具体的感受,以便相应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语

第5篇

探究源于问题,而问题源于好奇。只有在强烈好奇心的指引下,学生才能深入挖掘内涵,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实验在初中生物中的应用屡见不鲜,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资源,如何利用材料戳中学生的兴趣点是教师首先要攻克的难题。实验材料的选择不仅要与教学主题契合,还要具备趣味性,教师要懂得利用实验素材给学生创造一种愤悱的境地,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思维主动性,引导其发现认知水平无法解决的问题,并且产生想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为探究学习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和思维基础。教师要注意的是,由于受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限制,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多数停留在初级阶段,教师需要敏锐地感知学生的问题,将学生所提出的杂乱、无序的问题进行整合和延伸,升级过后再将问题抛给学生,问题既带有了学生思考的性质,也具备了一定深度。例如在进行食物中能量的测定的探究中,笔者首先用多媒体演示了花生和豌豆燃烧的实验过程,请学生就此提出疑问。尽管这个实验非常简单,但由于跟学生的日常生活非常贴近,很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学生的问题很多,如为什么花生比豌豆燃烧快?到底是什么物质造成了这种差别?还有哪些食物可以燃烧?花生燃烧后剩下的东西是什么?1g的花生和豌豆所含有的能量相同吗?笔者根据学生五花八门的问题提炼出了以下三点:1.花生和豌豆中成分的含量主要有什么区别?2.是什么物质造成了花生和豌豆所含有的能量不同?3.怎样测定二者的能量?

二、假设———握好探究的方向盘

假设的提出往往直接揭示了学生对问题的初步认识,也指示着后续的学习方向。假设不等同于简单的猜测,猜测只是思维的无序闪现,而假设则具有科学性,只有通过捕捉细节、收集证据并进行一定的逻辑推理活动才能作出合理假设。笔者认为,假设一定要遵循两条基本原则。第一,假设要有理有据。所有的假设都是就问题提出的,自然也要为解决问题服务,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以此为出发点,并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大胆作出假设,切不可天马行空胡乱猜测;第二,假设要具有可验证性。所谓可验证性,简单地来说就是根据假设所得到的探究结果是可以经过重复实验得到的,并且能够证明结论的存在性和可靠性,而不是只能在特定的、唯一的条件和环境中得出,这是假设具备科学性的重要标志。科学假设的提出是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教师要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帮助学生找准角度,抓住问题中的关键点并加以分析,总结归纳自己的想法,并将其升级为假设。例如在探究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生活中所见过的生物生长现象,提出生物生存影响因素的合理假设。有的学生联想到家中所养的绿色植物总要过一段时间就改变花盆的摆放方向,否则它就会向着窗户的方向倾斜,笔者引导学生思考窗口和客厅内环境的区别,有的学生认为窗口的阳光比较充足,也有的学生认为窗口处的风比较大,由此他们提出了两种假设:1.光可以影响植物的生长,2.风可以影响植物的生长。这两种假设都具有坚实的生活基础,也与本节课要探究的中心密切联系,为后续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三、求证———科学实验寻求答案

求证是知识形成最重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调动已有的知识基础,还要灵活运用方法技能,进行恰当的逻辑推理和判断,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思路,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设探究过程,甚至预测探究结论。利用实验进行求证是初中生物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探究方式,选取实验方法、原理并制定实验步骤则成了探究最重要的步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对照实验的应用最为普遍。学生要遵循单一变量的原则并根据需求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排除无关变量影响的同时,还要尽量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性和说服力。为了更好地进行探究学习,笔者还要求学生先将实验所需的材料、步骤罗列出来,并预测结果。这是考验学生思维能力最重要的阶段,实验的设计要服务于探究目的,实验步骤要足够严谨、科学,在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实验的同时,教师还要有目的地进行指导,避免学生走入思维误区。例如在进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探究活动时,学生首先提出了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随后各个小组做出假设“光会(不会)影响鼠妇生活”,在笔者的指导下,小组成员相互讨论并制定了实验过程,大致如下:

1.实验思路:为鼠妇提供有光和黑暗两种环境,观察现象。

2.实验材料:培养皿,鼠妇和盖板。

第6篇

(一)教学方针

让每一个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能够好奇,能够参与到学习环节当中,变成课堂上的主体。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由开放地独立自主地学习,在课堂学习生活过程中学会感悟,体味生活,在与知识的"相遇"中,使知识融入生命。

(二)团队意识

由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所差异,并在知识的积累量上有所不同,针对这种差异可以让学生组成团队,由教师根据学生的性格、学习成绩来分配学生,在根本上将每个学生的成绩都能有所提升,好的学生能够巩固知识,学习不好的学生能够学到知识,并能使学生在课堂中通过交流获得更多的信息。

(三)全面性原则

初中生物教育的面向群体应该是整个课堂,不能出现出小灶情况,根据每一学生的学习成绩状况,制定出相应的课前预习、课堂流程、课后作业,让全部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无缝隙的教学任务当中。通过让学生学会批判,学会面对自己的弱点,审视自己的错误,从而更加从容地面对自己现在所处以至将来的环境,并在大环境下拥有质疑性的思维能力来一步步发展自己;学会以客观的眼光看待外界事物和面临的问题,学生要学会能够公正、理智地分析问题,并在一件事物的发展走向上得到一个客观的认识;可持续发展观所表现的特殊性是让学生能够明白,并且了解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文明都对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同的作用;让学生在自身的场和对外界事物的接受过程中,有机地将人的成长、社会进步、科学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做到全面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吸收行为;在学生拥有相应的意识的同时,还要在身上确实的落实到行为上,这不仅仅是一种策略,一种走向,更是一种精神。以上可以总结为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核心思想———真实、动态、全面、客观、和谐、行动。相信以可持续发展观作为教育的方针和走向,能够培养出具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的素质型人才。

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服务终身发展

生本教育的理念核心是要高度重视学生,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结合学生的天性开展教学。将这样的理念渗透到生物课堂的教学中,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以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作为开展教学的重点。在生物课堂教学中,阅读课文,观察标本,观看视频资料等,都可以让学生自主完成。比如,在执教"探索生命的方法"时,我做了这样的课堂设计:1.导入:给学生展示图片腐烂的肉中有许多蛆虫。提出问题:看到这些蛆虫,你想了解什么?2.让学生大胆猜想:蛆虫是怎么生成的?3.教师引导,学生自由回答。4.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教师引导:把两块等重的牛肉分别放在两个大小一致的玻璃碗内,一只碗口,一只盖上纱布。5.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要想实验成功,还需要做哪些工作?这样设计关注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设计生物实验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有效促进了学生自身知识资源的开发和充分的运用。

三、总结

第7篇

学习环境是指学生不仅要在课堂环境中学习,也要走出教室,通过参与生物实践活动,获得更多学习体验。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多样教学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实践机会。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以电子课件的形式投放,学生根据教师提示和引导,参与到生物教学活动之中。像搜集相关信息、查找图片材料、投放思考题、模拟实验、操作测试等等,都可以提升课堂互动指数,为教学提供直观感,课堂教学自然更高效。《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的内容与生活关系密切,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注重了生活认知积累。首先进行分组讨论: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生物技术?学生讨论后,进行成果汇报。有的小组总结:我们住的房子和鸟巢有很多相似点,穿的衣服和羽绒的作用差不多,吃的东西生物技术更丰富。饮料由生物制剂调兑,馒头需要发酵技术,为防止霉变,有很多食物需要风干、脱水,或者放进冰箱低温保鲜。有的小组总结:食物中毒肯定与生物技术有关,毒牛奶、毒馒头、毒豆芽、瘦肉精和各种食品添加剂,都涉及生物技术。从学生的讨论总结中,很明显感觉学生生活经验积累是比较丰富的,现在生物学习将这些经验积累激活了,而且是站在研究角度看待生活生物现象,使得学习故意性大为提升。

二、多种展示手段混合

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已经将原来课堂教学辅助教具实物投影机、幻灯机、录音机、影碟机等合多为一。特别是多媒体连网之后,多媒体多元化特征更为凸显。多媒体信息来源广泛,展示手段多样。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多样展示方式,将生物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声、光、电的形式,有效激活课堂教学情境,用强大视觉、听觉、感觉冲击力,激发学生感知系统,在向学生传递更多信息的同时,提高学生感知度。学习《生物多样性》时,教师设计了一道开放性任务:根据混合式学习模式教材内容和网络查找,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展示“生物多样性”。提示:生物分类要清晰,植物和动物分别展示,注意抓住生物特性。任务布置完之后,学生积极行动起来,有查阅教材的、有上网搜集信息的,还有很多学生自发开始讨论。展示时,有的学生列出图表,有的学生展示图片,有的学生边接受边演示,特别是用演示方式展示生物多样性,学生特别欢迎,课堂气氛被点爆。

三、多种学习方法混合

第8篇

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实验指导外,还要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自信,要允许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有所失误。当学生出现失误时,教师要给予一定的鼓励,帮助学生找出失败的原因和避免失败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就能摸索并总结出实验的规律,并从实验的过程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我管理意识,最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二、让学生参与课前实验准备,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初中生物实验涉及的实验材料大多是动物或植物材料,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我通常情况下会引导学生去寻找实验材料。例如,学习叶子的结构时,我让学生自己搜集叶子来进行观察,进而掌握叶子的基本结构是叶片、叶柄、托叶。初中生物实验涉及的实验材料还有花、果实、种子以及一些小昆虫等,我便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去收集这些实验材料。学生通过收集过程既感到了大自然的奥秘和神奇,又掌握了一些生物方面的知识。但值得教师注意的是,学生寻找实验材料时最好有教师或家长在旁监护,这样,教师和家长可以指导学生如何去做,还可以保障学生的安全问题。

三、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好实验前的注意事项的讲解,尽量将实验步骤简单化,让学生一目了然。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抓住每一个步骤的重点,提醒学生要规范操作,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实验效果。如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细胞切片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表皮细胞切片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使切片的中心处在通光孔的中心位置;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左眼看目镜,调节显微镜至清晰地看到细胞切片,尤其要提醒学生的是在调节准焦螺旋时切忌用力过猛或调节幅度过大,导致损坏显微镜、细胞切片。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一旦操作不正确,教师就要及时指出并纠正。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及时做出分析和记录,这样,学生才能够把实验和理论联系起来,实现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证明理论的目的。例如,在讲“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思考,或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教师再进行演示,让学生将讨论和观察得出的实验结果一并进行分析,然后总结出正确的结论。通过观察实验,学生们就会发现:加热干燥的小麦种子后,食管内壁上有明显的水珠生成;或把花生的一片子叶放在一张白纸上用力挤压,在白纸上会留下油渍等。通过这些现象,学生认识到了食物中含有的成分,从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四、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实验,乐于探究实验,练就学生勤于动手、善于动脑思考的好习惯,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探究性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上比课堂教学更有优越性,因此教师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让学生掌握生物实验的方法、内容和要求,最好做到由浅入深,要求学生对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探究、讨论,弄懂来龙去脉,从而使学生对实验的领悟得到很好的升华,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得到很好的培养。如在进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时,有些学生觉得该实验道理浅显,操作起来也比较简单可行,于是便不对此实验做较深的探究。针对此情况,我向学生们提出了问题:淀粉为什么遇碘变蓝?馒头里面含有淀粉,然而为什么馒头在口腔中不会变蓝呢?它变成了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口腔中唾液淀粉酶有催化作用,使馒头中的淀粉转化成了麦芽糖。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对实验进行了思考和探究。

五、合理安排和组织实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要想搞好生物实验教学,教师就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留心于生活,仔细观察生活,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合理安排并组织好实验,把课本上的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实验来理解知识,并增强知识点的记忆。例如,在讲膝跳反射时,我让一名学生坐在椅子上,正确地将一条腿自然地搭在另一条腿上,让另一名学生用橡皮锤叩击被实验学生的膝盖的下位韧带,此时,我们就会看到被实验学生突然向上跳起。然后,两名学生进行交换做相同的实验,结果相同,这就是膝跳反射。通过简单易行的实验,教师再讲解膝跳反射的原理——大腿股四头肌的肌肉内的感受器受刺激而产生兴奋,兴奋沿传入神经传到脊髓的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发出兴奋,通过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引起大腿上的肌肉收缩,使小腿前伸。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了。

六、结语

第9篇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并完成实验。除了教材中给定的实验外,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课外小实验,让学生自行完成,或者让学生自己设计和完成一些课外小实验,为学生们创造自由发挥的空间,给予他们莫大的鼓励,并相信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实验,允许他们实验失败,但是要让他们从失败总结原因,直至实验成功,以此来树立他们生物学习的自信心。但在此过程中,教师先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在实验中认真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得出结论。

如此一来,不仅发挥了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而且还尊重了学生的教学主体性,有利于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教师让学生去探索湿生虫的生活环境是如何的。这是一个典型的课外小实验,学生必须课后到自然环境中去寻找湿生虫,然后观察并总结出湿生虫的生活环境特征。这种实验教学法形式不一,灵活多变,尽管会占用一定时间,但从长远角度讲,对学生未来发展是非常有利的。比如,美国教育就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重过程轻结果,培养的学生创新能力强,若是脱离实际,一味采取知识灌输教学模式,必将会挫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自主实验、自主探究和自主思考所获取的知识,要比教师纯粹的理论讲解印象深刻。因此,实验教学法要比传统的理论说教式教学法要强得多,对此,教师必须加以重视并付诸行动。

二、融入生活元素,拓展知识视野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将生活元素融入实验中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实验教学法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是经过大量教学实践证实的有效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生物知识全部源于生活,所以,在实验教学法中,若是能够融入大量生活元素,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对激发学生生物学习的兴趣,深化初中生生物知识的理解都具有关键作用。可以说,加强实验教学的生活性,不仅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实验参与积极性,而且能够全面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效率。例如,在“关于植物呼吸作用”的教学中,笔者将实验条件设置为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水果保鲜”,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设计实验,引导他们结合各自生活经验设计最佳的水果保鲜方法,并对不同小组的保鲜效果进行对比分析,让他们自主思考影响植物呼吸作用的因素,最后在笔者的引导下总结出水果保鲜的最佳条件为“湿度合理、低氧低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