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小教高级教师教学论文

时间:2023-03-08 14:54:55

导语:在小教高级教师教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模式;EXCEL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市场化步伐的加快,社会对新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加,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还是公司企业乃至个人的经营、投资决策,都越来越依赖于数量分析,依赖于统计方法,统计方法已成为管理、经贸、金融等许多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教育部也将《统计学》课程列为财经类专业本、专科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之一。力图通过《统计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探索各学科内在的数量规律性,并用这种规律性的解释来研究各学科内在的规律。同时,由于统计学所倡导的尊重客观实事,通过调查研究用实事说话,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学习、工作和科学研究精神。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

1、内容日益丰富。长期以来,在我国存在两门相互独立的统计学——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分别隶属于数学学科和经济学学科。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立包括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在内的大统计学,逐步成为我国统计学界的共识。1992年11月,国家技术监督局正式批准统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国家颁布的学科分类标准已将统计学单列为一级学科。随着大统计学思想的建立和统计学在实质学科中的应用的需要,大多数学校和老师在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统计学》教学过程中,除了保留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中仍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如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方法、统计的基本概念、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平均及变异指标、总量指标、相对指标、抽样调查、时间序列、统计指数等;同时也系统的充实了统计推断的内容,如:统计数据的分布特征、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统计决策等。这一变化使得《统计学》的内容更适合相关实质学科的发展需要。

2、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首先、结合《统计学》的课程特点——概念多而且概念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公式多且计算有一定难度等。如果学生不做必要的课外阅读、练习和实践活动,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对于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来说,本身的专业课学习负担已不轻。其次、对于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其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要求,使得学生的数学或者数理统计的基础不是特别好,对于专科学生来说更不用说,推断统计将是他们学习的困难。再说,《统计学》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安排在一年级或二年级第一学期,在这个学习时段也是大多数专科生和本科生忙于计算机课程和英语课程的考证时段。如果以牺牲授课内容和降低要求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显然有悖于《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和相关专业的发展要求。所有这一切对于学生学好这一课程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

3、教师的教学难度加大。授课内容越来越丰富;课程难度太大可能导致学生兴趣下降;在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背景下,授课时数大为减少(一般安排一个学期共17~19教学周,每周2~3课时);高等教育扩招后,由于师资力量一时没有跟上,大多数学校,授课班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一个教师跨越不同专业授课不再新鲜。这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深刻领会授课内容的核心和相互关系,学会控制和驾驭课堂教学,学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统计学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具体应用等等。作为这门学科的授课教师特别需要认真考虑该怎么办?

二、《统计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分析

1、统计学从数学技巧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在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非常普及的今天,统计计算技术不再是统计学教学的重点了。统计思想、统计应用才应该是重点。现代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离不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统计软件的使用,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由枯燥乏味变得趣味盎然。所以,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大量的内容只需要给学生讲清楚统计基本思想、计算的原理和正确应用的条件、正确解读计算的结果,而对大量复杂具体的计算可以交给计算机去完成。

比如方差分析,手工计算量非常大,没有计算机软件的支撑,是很难教学实际问题分析的。现在我们只要讲清楚方差分析要做什么,为什么方差分析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判断有无条件误差,而原假设又是K种不同水平下总体的理论均值是否相等,检验结果表示什么等就可以了,大计算量的工作让计算机去完成。

2、通过统计实践学习统计。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堂现场教学、引导学生先读后写再议、模拟实验、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项目、利用假期时间,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某些团队、小组或自己组织去开展一些与专业有关的活动,如社会调查、专题研究、提供咨询、参与企业管理等方法。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比如依同学们在设计调查问卷和调查方案的基础上,让他们组成若干调查小组(如以寝室为单位),在校园内真正进行一次统计调查活动,从具体调查对象和单位的确定,样本的抽取(不一定要很大),问卷的发放、回收与审核,数据输入与资料整理,估计与分析,一直到调查报告的编写,调查总结或体会的形成,全部由同学自己来完成。这样,同学们就亲身参与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含统计推断)的整个过程,效果很好。

三、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如何从烦琐的数理统计技巧转向数据处理的训练,同时还要使学生容易掌握并有机会辅之于实践。教师的导向是第一位的,要求必须选择容易获得而且普及性比较强的统计分析软件,并在课堂教学和引导学生实践中广泛采用。

转贴于中国论文下(一)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无疑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SPSS、SAS、BMDP、SYSTAT其功能固然强大,统计分析的专业性、权威性不可否认,但是对于没有开设统计学专业的院校这些软件并不常用,如果学生要进行自主性学习也比较难以找到相应的工具,此外专业统计分析软件的英文操作界面,也让中国人用起来不是很顺手。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作为一款优秀的表格软件,其提供的统计分析功能虽然比不上专业统计软件,但它比专业统计软件易学易用,便于掌握。在Windows操作系统极为流行的今天,EXCEL也是随处可见。对于《统计学》这门课程而言,利用EXCEL提供的统计函数和分析工具,结合电子表格技术,已能满足统计方面的要求。

(二)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1、在教学内容上,依据EXCEL的函数功能、电子表格功能、数据分析功能,结合统计学原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整合教学内容。比如传统的统计学原理教学过程中,对统计数据的搜集主要强调统计报表制度,在EXCEL环境应该更注重抽样推断,EXCEL提供的随机抽样工具使得抽样调查不再是十分复杂的技术,统计图也可以被广泛运用于对数据的描述;再比如现有统计学教材很多都讲根据整理的数据计算平均数时,都用加权平均的方法,当用组距式变量数列计算平均数时,用组中值作为各组的代表值进行计算。我们知道,组中值作为各组的代表值是假定各组变量值在组内是均匀分布的,如果实际数据与这一假定相吻合,计算结果比较准确,否则误差比较大。事实上实际数据往往就不是均匀分布的,因此用组中值计算的平均数都是近似的,而且相同资料编制的不同变量数列计算的平均数还不相等。其实为了编制变量数列,我们必须输入原始数据,EXCEL的有关程序可以得到准确平均数,哪里还有必要按加权算术平均的方法计算近似的平均数呢?那么有没有必要编制变量数列、特别是组距式变量数列呢?有没有必要按加权的方法计算平均数呢?我们认为有必要,但是组距式变量数列的主要功能不再是提供计算资料了,而是用于表现资料的分布状况和进行分析用;加权平均方法主要是介绍和要求学生掌握加权平均的思想,用于综合评价分析中。

2、案例教学成为《统计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精选案例教学,比如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用几何平均数计算投资的平均收益率、运用标志变异指标考察投资组合的风险大小等。对于经管专业的学生,精选抽样推断、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对于控制产品质量,经营决策等方面的案例,深入浅出地介绍这些方法的基本思想、并用EXCEL进行分析。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使统计学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巴就能将一门专业课程从头讲到尾。

3、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合理评定学生成绩。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手段。对于《统计学原理》的考试,多年以来一直沿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这种考试方式对于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缺陷,离考试内容和方式应更加适应素质教育,特别是应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之目的相差较远。在过去的《统计学》教学中,基本运算能力被认为是首要的培养目标,教科书中的各种例题主要是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各类辅导书中充斥着五花八门的计算技巧。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统计学》课程的过程中,为应付考试搞题海战术,把精力过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这与财经类专业培养新世纪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是格格不入的。为此,需要对《统计学》考试进行了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试内容与要求不仅体现出《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以及推理能力,还注重了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创新能力。二是考试模式不具一格,除了普遍采用的闭卷考试外,还在教学中用讨论、答辩和小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组织形式。学生成绩的测评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提交的读书报告、上机操作和卷面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贾俊平.统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第2篇

(一)基于赛事的高校实践教学机制整体耦合设计的内涵“耦合”主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体同处一个网络关系中,并在输入与输出之间存在紧密配合与相互影响关系,或通过相互作用从一侧向另一侧传输能量。这个概念源自物理学。为高校实践教学进行整体耦合机制的设计,主要是指在各类学科竞赛中,以人才培养为宗旨,以合作共赢为目标,实现教师、学生、资源等方面的协同合作和资源共享,使教师与学生耦合、教师与资源耦合、学生与资源耦合、实践与理论耦合。

(二)基于赛事的高校实践教学机制整体耦合设计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的课堂式教学模式所占比重较大,实践教学比重不足,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不能有效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而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其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增强其动手能力。从我国目前各高校专业赛事的组织和参与情况看,当前许多高校均因制度建设的滞后或缺位,导致其在资源共享、师生合作等方面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阻碍了广大师生充分利用学科竞赛这一平台来进行实践训练的积极性,同时也遏制了学科竞赛充分发挥出实践教学作用的应有功能。因此,优化设计当前基于赛事的实践教学耦合机制显得十分重要。

二、基于赛事的高校实践教学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竞赛开展与课堂教学脱节,师生联系不够密切“大课堂”式的教学模式导致师生之间的交流仅限于课堂,教师没有将学科竞赛与教学工作有效结合,出现竞赛与课堂教学相脱节,师生间在时间上产生冲突等障碍;同时,由于针对参赛学生的配套激励政策的缺位(如评奖评优、冲抵学分、给予配套奖金等),导致很多学生在面对各类专业赛事时缺乏参与热情,积极性不高,也不愿自己主动联系指导老师;教师则也因相关激励政策的缺位(年终考核、评奖评优、评职称加分、配套奖金等),缺乏指导学生们参加学科竞赛的热情,而是更愿意将时间投入于个人的科研或者其他教学工作中,即便应学院指派或受学生所请勉强进行指导,也不愿投入过多时间。另一方面,即便得到指导老师指导的学生也往往只是少部分精英,其余大多数学生仍得不到指导老师的系统化指导和普遍关心,这进一步导致大部分学生参赛热情更低,也导致不同学生之间的能力水平差距拉大。

(二)缺乏系统化耦合的参赛平台面对每年度形式多样的各类学科竞赛,不少高校均因缺乏系统化耦合的参赛组织而无法充分发挥其在实践教学工作中的作用。目前,在我国各大高校中,参与学科竞赛大多是师生们零散自发的个体行为,很少有高校出台较为正规化的参赛机制来整合各方力量、资源及经费,组织起相应的正规化集训和参赛,而现有的一些学生组织如学生社团,也是以组织文娱活动或公益活动为主,极少以参与学科竞赛为主要导向,导致学生社团等组织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也并未得到充分发掘和利用,造成学科竞赛的参赛主体和参赛资源均相对零散,未能整合形成统一的参赛力量,学生、教师和资源也没能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最终难以取得可喜的竞赛成绩。

(三)院系间的教学资源存在互借互用壁垒高校各院系对基于赛事的实践教学资源,如硬件设备、实训场地、历年获奖作品集等,缺乏一个统一的资源信息、跨院资源整合及自由互借共享机制,院系间在教学资源互借互用时的藩篱壁垒在很大程度上仍普遍存在,其中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各院系之间缺乏可操作的资源跨院共享流程和制度安排,譬如,如果硬件设备在借用过程中发生损坏,无法明确责任,加上各院系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如竞赛成果直接影响该院系的年终考核和评比优秀学院等),导致各院系之间很难实现资源共享。

(四)资源共享的评估及导师激励机制不完善目前,制约学科竞赛取得优异成绩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还在于高校对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导致学科竞赛中专业教师的参与度低、积极性差,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参赛作品质量和参赛成绩。同时,各院系之间的师资也很少实现跨院共享,大多数指导老师所指导的作品基本都是出自本院系的学生,学生也很少请其他院系的老师担任自己的指导老师,这造成部分拥有优质师资的院系参赛成绩可能较好,而其他院系则不尽人意,广大学生希望得到优秀教师指导的需求无法得到普遍满足,并且在当前政策机制下,很多高水平的教师很可能因得不到相关政策激励,可能从未参与学科竞赛或并未发挥出个人应有的作用。

三、基于赛事的高校实践教学机制的整体耦合设计

(一)基于赛事的教学方式设计首先,可将理论教学与学科竞赛相结合(如教学目标和相关考核可以增加与本专业相关的学科竞赛成绩的相关内容),通过学科竞赛来有目的和有针对性地推动师生投入实践教学体系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其次,学校可从各类赛事中挑选经验丰富且具有专业水平的老师组成优秀导师队伍,为学生参赛提供师资保障;再次,因学生参与赛事可能会与日常的学习时间产生矛盾,可通过制定相关的配套制度,缓解学生在参赛过程中与上课或考试产生的冲突,并制定师生参与专业竞赛的激励条例,调动师生的参赛积极性。

(二)基于赛事的参赛平台设计如何将学生、老师和软硬件资源三者有效结合,形成系统性参赛平台,关系到学科竞赛最终的成绩以及专业赛事能否在实践教学中真正发挥出更好的作用。首先,在系统性参赛平台的设计中,可有效发挥高校社团或学生相关工作室的作用,将其作为开展学科竞赛和参与各大专业赛事的主要载体。如,指导老师可以以学生工作室为稳定的组织依托,每年选招一部分新生,以通过面向学科竞赛的专业技能集训作为实践教学手段,对学生们进行长期稳定的系统化培训,使其在学习专业课程之余,还得到工作室的系统性训练,熟练掌握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所需的技能。同时,工作室的指导老师还可分年级、分梯队将这些学生们作为参加全国重大赛事的种子选手,每年的参赛主力可由受到多年训练的高年级学生组成,低年级学生也同样可以参赛进行热身。如此一来,各年级学生均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参与各类学科竞赛来接受“实战”的锻炼和检验,实现提高个人专业技能的目标。

(三)基于赛事的实践教学资源跨院共享流程设计资源跨院共享流程的设计主要包括硬件设备、实训(实验)场所、历年获奖作品集等资源的跨院共享的流程设计和管理模式设计,各高校可考虑建立资源数据中心,针对资源共享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激励政策和具体的共享流程。首先,通过激励和考核性制度设计,促使各院系定期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并及时资源清单,敦促和激励各院系将掌握的资源共享给其他院系;其次,制定具体的借用手续和使用办法,在办法中明确资源借用期间的责任归属问题、设备使用维护和规范问题等,为资源的跨院共享提供制度性保障和流程性安排;再次,应明确参赛师生与实验室管理员各自的利益需求的平衡,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激励和管理制度的设计,尤其是对实验室资源的管理人员而言,由于其在学科竞赛的获奖中并不能直接获益(如学校对获奖师生进行奖励、对获奖指导老师在评职称和评奖评优方面加分、对获奖学生有评奖评优等奖励条例);因此,需特别注意设计针对实验室管理人员的激励性专项办法,才能充分调动起其积极支持广大师生参与学科竞赛并奋勇夺奖的积极性。

第3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

目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目前高职类《国际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计划及教材基本上均照搬普高教育模式,偏重理论教学。纵观高职类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大纲和教材,大多数虽然在局部内容上对普高的计划和教材有所扬弃,更注重实践性,但体系上仍然是普高计划和教材的翻版,在实际教学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太理论化或不实用的问题。

2.教学方法单一,缺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往往以理论为中心,教学方法单一,案例教学,互动教学应用不足。学生只能凭想象力,理解力去掌握,导致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掌握得不灵活,不牢固,对课程的学习兴趣降低。

3.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实习实训基地和实习平台。传统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没有很好地突出知识的实用性。学生缺少体验进出口业务操作过程的机会,造成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差,很难全面系统规范的掌握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导致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用于实际业务中,缺乏外贸业务实际操作技能。

4.严重缺乏双师型教师,师资队伍满足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业务操作能力。可是目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教师都是大学毕业后就进入高职院校做老师,根本没有外贸实战经验,讲起课来只能是纸上谈兵,使教学效果明显下降。

5.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脱节。职业资格证书是以职业资格为导向的社会考核,即是检验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毕业生是否具有实用型人才类型非常重要的标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并没有把教学与考证结合起来。很多学校也没有制定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的相关制度,导致学生只学课本,与职业技能相脱钩。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

1.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选用合适的教材。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相应地设置教学目标。使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能紧跟时代的变化。在教材的选择上应该更注重实用性。在高职《国际贸易实务》教材的选择上,应该选择那些在内容上接近工作实际,案例丰富,更多、更详尽地附录了外贸单据样本的教材,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接触到实际业务,理解相关的知识。

2.改进教学手段,加强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业务素质。首先,在教学中应广泛运用现代化的设备和手段,如多媒体技术可以向学生提供充足的感性材料,在短时间内输送给学生大量的直观信息,提高教学质量。其次,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中占有极为突出的地位和作用。其既可以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又可以帮助学生对于一些重要知识点的理解,能使理论与实际有效地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综合业务能力。在案例的选取上要做到真实型、典型性和适应性的统一。

3.加强实习和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实习可分为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校内实习主要通过建立模拟实验室完成。在模拟实验室以交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针对业务函电的草拟,商品价格核算,交易条件磋商、买卖合同签订、信用证审核与修改、出口货物订舱、报验、通关、投保,以及贸易单据制作及审核等主要的业务板块,通过生动的案例、详尽的操作指南、案例评析和具体的图表实例以及大量的操作练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在连贯的案例分析中了解和掌握交易基本程序和主要操作技能的有效途径。校外实习可以让学生真正体验实际的外贸业务操作过程和技巧,使学生在走入社会之前就能亲身去体验社会,提高实践操作能力。高职院校应该大力加强与企业的直接联系,实行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通过“订单式”培养,让企业参与学校招生、学生实习、学生就业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入学时就从根本上解决自己就业的后顾之忧,真正让企业来评判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4.狠抓教师培训,让教师到实践中锻炼。强化对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的培训,使之尽快的向双师型教师转变。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对双师型教师的需要,必须安排专职专业课教师到生产第一线进行进行专业实践训练。引导青年教师在重视理论与实践进修的同时,创造必要的条件使理论与实践进修的成果及时转化为实际应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5.推行“双证”教育制度和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所谓“双证”教育制度,即高职生通过二年或三年的学习,一方面获得大学专科毕业证书,另一方面,高职生利用在校学习的有利时机,积极参加学校或社会组织的相关职业培训,通过国家组织的相关考试,获得相关的职业技术资格证书。如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考取外销员、报关员和单证员等职业资格证书,以大大提高其就业力。作为国际商务人才掌握良好的外语听说读写技能是非常必要的。其不仅要与外国客户进行流利的磋商,同时也要缮制相关的英文合同和英文单据,因此,《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应使用双语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教师在讲授该门课程涉及到的国际惯例,应该用中英文相结合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与现实联系得更加紧密。同时要加强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和单据的缮制能力,使学生的业务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莉.工商管理专业《国际贸易》课程教学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2)

第4篇

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包括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艺术采风、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作为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专业,环境设计专业大部分课程都设置了实践环节,且占据较大比重。如室内外设计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程,大部分高校把实践环节设置为80%的比重,施工图纸设计课程也是如此,施工工艺课程几乎全部设置为实践教学环节。专业采风是专业实践环节,其教学目的是拓展学生对各地建筑风格、装饰美学的了解,增强学生户外写生、速写、摄影的技术和能力,让学生在其后的学习中能理论联系实践。专业实习主要是利用学期教学空余阶段进行本专业的各类实习,以参观考察的形式进行,如赴家居市场、材料市场、家具市场等与专业相关的场所进行调研。而毕业实习就是将在校期间所学知识与实际生产所需知识进行联系对接,完成就业前的磨合。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一般由所在院系按教学计划进行安排,往往依据教材及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方式陈旧及与社会脱节等问题。

二、改革实践

为了达到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应用无缝连接,教师应进行各种教学改革尝试,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1.课程实践教学环节

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中,应重点强调应用型教学,一方面把企业引入课程教学,另一方面把课堂放置于企业当中。具体实施方法为:在室内外设计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程中,聘请手绘公司的资深专家、设计师作为课程教师负责课程教学,系统讲授制图、透视知识、手绘训练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课程教学结合项目设计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作业直接采用手绘公司的实际项目进行训练,学生作品达到企业要求即直接采用并发放薪酬。这种教学模式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及创作激情,学生经常通宵达旦进行创作,经过短时间高强度的训练,手绘表现技法和能力大大提升,部分学生的能力达到了企业的岗位要求。而在施工工艺课程教学中,可将实践教学环节放置于企业中,让学生分组跟赴企业技师了解各个环节的工艺:进行地砖和木地板铺设、防水防漏的地面工程施工时,由技师讲解铺设流程、注意事项、铺设层次及现场实践铺设,通过师傅带学徒的形式,使学生能掌握基本的工艺技法,能现场解决简单的问题。在木工工程及现场家具设计制作中,让学生首先对制作材料进行了解,然后进行设备的操作,接着进行木工工程制作,由于该工程工艺涉及若干施工设备,在学校进行此类实验室的建设不太现实,且没有那么多熟练的教师进行操作讲解。通过校企合作,将该实践教学环节置于企业中,在企业中学习设备的应用及操作技法是必需的渠道。在电路灯具施工环节,教师需要对学生先进行电路知识的讲授,由于艺术类学生的物理知识相对缺乏,水电知识仅仅停留在初步的理论层面,在此背景下需要进行知识的重新学习,然后进行电路的初步铺设实践学习,知识完备后学习电路图的绘制,之后还要进行灯具的了解、感受、体验,对灯光的亮度、协调色、环境色及节能减排方面的应用要通过实践掌握相关知识。在施工工艺课程中,实践教学环节应该贯穿课程主线,通过在企业、施工现场的教学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有效落实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精神。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教学可以采用调研的方法让学生先期了解课程的理论知识,具体实施方法如下:让学生了解公共空间的类型,以及每种类型的设计原则、设计思路、设计风格,公共空间的结构设计、装饰设计、材料运用以及与相关学科的关联等,这些理论知识需要学生亲自调研,收集相关知识点,最终写出调研报告并进行调研分析讲解等。通过这种亲自调研的方式使学生改变学习状态及方式,由从前的教师传授变为主动学习,且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更佳。在进行调研之后,课程的实践设计环节就由企业进行指导,让学生融入企业的设计团队,由团队负责人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进行分工,包含策划组、文案组、标书组、手绘组、电脑绘图组、施工图绘制组、模型组等,直接进行企业项目的实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小组之间设计理念的碰撞、协作精神、团队精神都能得以体现,真正做到了专业知识与前沿设计紧密结合。经过长期的课程改革,校内教师与校外专家不断交流,最终创新出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校内教师的设计能力得以提升,也经常参与企业的项目,最终达到校企融合的状态。

2.艺术采风

艺术采风教学环节主要是针对专业要求进行户外速写、写生、摄影,通过该环节的实施使学生对环境设计专业中的城市规划、园林规划、园林设计、建筑设计、装饰设计都能有直观的了解,并为后续课程积累设计灵感及素材。如,通过赴西南地区进行艺术采风,其实就是有针对性地了解西南地区的民居建筑风格、装饰风格、装饰纹样,这些知识点在后续课程家居空间设计、室内陈设设计中都有相互联系。西南地区有多个少数民族,苗族、土家族的吊脚楼颇具特色,学生在采风过程中对吊脚楼的特色设计有极深的印象,在后续家居空间设计课程中对于复式楼中楼的设计就大量运用吊脚楼的设计理念,创作出西南民族韵味极强的装饰设计。学生在室内挂画中大量运用西南民族地区的装饰画,在设计中也具有很强的亮点。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教师应该增加艺术采风教学环节的课时并认真组织,全程进行讲解,把前导后续课程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观察、多思索。在采风路线的选择上也应该具有针对性,即有特色的办学定位的针对性。要培养服务地方及周边地区的人才,就应该选择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地点进行采风。总而言之,艺术采风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应在这一环节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计划进行周全的考虑并将其融入艺术采风课程。

3.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环节一般安排在每学期的期末进行,专业实习主要是让学生对专业加深了解及兴趣,使学生拓宽专业知识面。专业实习内容宽泛,包括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手绘知识、项目的策划、模型设计制作等。

4.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将大学期间所学知识在毕业前根据今后就业的岗位要求进行整体、系统的总结和实践,经过这一环节最终上岗。毕业实习是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如何实施好这一环节,使学生与社会达到无缝对接是环境设计专业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一直以来,高校安排的毕业实习要么是强制性的订单式实习,要么与本专业不符,要么与学生实际择业的兴趣不符,要么干脆不重视、让学生自由分散实习,其结果是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都怨声载道,达不到教学目的。毕业实习应该有充裕的实习时间、合适的地点、优秀的指导教师,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从业喜好等。为有效实施毕业实习环节,在制订培养方案时,我们将所有课程及其他教学环节都安排在前三个教学学年,第四年整年只安排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两个教学环节,且把毕业设计(论文)与毕业实习相结合,可以把实习成果设定为毕业设计成果。在此精神引导下,我们大量开展校企合作模式,与企业签订相关的毕业实习协议:在学生自愿的原则下(学生根据从业喜好),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签订三方协议。具体内容一般为:实习期限为期8个月,前期为学习期,中期为实习期,后期为定岗实习期。在前期,企业按照岗位需要,按照企业制订的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培训学习结束后进行岗位实践,在培训学习与岗位实践过程中,企业挑选合格的人才,签订定岗实习协议直接进行定岗实习,发放薪酬,学生正式毕业后,签订正式劳动合同,企业方还要按照实习情况对学生进行毕业实习成绩的评定。学生方严格按照企业要求,与企业正式员工一样按时上班,按要求完成教学计划,若不按三方协议执行,将受到学校、企业方的批评,影响毕业实习成绩。校方则进行毕业实习效果监管的工作,校方应落实专门人员进行某个实习点的追踪工作,定期进行实习检查,查看实习效果是否与协议相符,定期对学生开展专业发展、安全管理、职业导向的实习会议。实习协议中还明确了企业对实习学生的消化率,即提供多少个工作岗位及向行业内企业推荐若干学生就业等。经过三年的实践,通过应用这种新的“3+1”的教学模式,使学校系部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越来越强,就业率不断提升,在社会上获得更多的赞誉。

三、结语

第5篇

论应用型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革新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各类人才,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其中的大部分就属于应用型人才。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等院校,应该本着基础理论适度、专业知识牢固、应用能力突出的理念,加大力度强化实践教学。

一、实践教学在国际贸易专业培养中的重要性

1、国贸专业的发展现状决定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目前多数高等院校已经意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从专业培养方案到教学计划的制定,都纷纷向实践教学倾斜。但是许多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仍然过多地沿袭了旧的做法,重理论、轻实务,课程设置的调整还很不到位,没有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实践教学环节课时在整个教学课时中所占比例过低。有的高校即使在教学计划中明确规定了实践教学环节,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也没有严格的质量监控体系和检查标准。我国的民办高校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国贸专业的发展较滞后,竞争的激烈性和发展现状决定了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性。

2、培养目标决定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高校是以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国际贸易专业又是操作技能很强的应用型学科,与生俱来地具备应用型的特点。本专业的学生除了要掌握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方面的基本理论以外,更要具备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在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融资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的基础上,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熟练进行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融资业务的能力,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及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国际经贸高级人才。而要达到这一培养目标,仅有理论教学是不够的,因为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是教学、研究与关注真实世界问题的结合。

3、社会的需求决定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社会产生了对人才的多层次需求。它不仅需要高层次的具有领导才能的精英群体,也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线高素质员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贸专业各类层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国际商务专业应运而生。但是,毕业生中真正从事国际贸易工作的却寥寥无几,出现了外贸行业急需要大批国贸人才,而国贸专业的学生却无法就业或不在外贸岗位就业的现象。外贸企业需要的外贸人才,不仅要懂得外贸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外贸业务能力。据2005年麦肯锡咨询公司对83家高等院校毕业生进行的调查,毕业生进入企业后马上能够胜任工作的仅占10%。这些年的情况也大体如此。如何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二、应用型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内容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根本途径,是学生理解、消化课堂知识的重要过程,为学生创造了广阔开放的空间、身临其境的感触和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背景,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活力。

1、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模拟训练

可以对学生进行如制单、报关、网页制作等单项实训,也可以进行综合业务实训,亦即货物出口整个流程,从洽谈签约到货、证、船、汇,直到核销、退税等环节逐一地操作,提高学生的综合业务水平。

2、课内仿真案例讨论

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理论教学中,可以精选真实案例组织讨论。案例核心事实应接近事实,对采用的处理方式和结果可以拓展讨论。

3、组织专业讲座

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为学生讲授工作实例、常见问题以及新动态、新趋势等,增加学生的间接经验。

4、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假期社会实践能够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道德。近年来中国贸促会商业行业分会主办的全国商科教育学科竞赛,是结合国际经贸专业的一项很有实践意义的行业社会活动,高校应当积极组织学生参与。

5、专业实习

安排学生到商贸流通领域进行专业实践,从而让学生了解商贸活动的一般规则和基本要求,参与进出口业务流程及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并了解行业人才的素质要求。

6、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

毕业实习是学生在毕业前的练兵,能为就业做好准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毕业论文的设计和制作,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

三、目前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1、校内实践性教学环节上存在的问题

在校内实验、实训条件方面,首先需要投入相当大的财力,建立实验室、实训室,购买适合本专业的教学软件、硬件,配套的教学设备。其次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要有较高的要求。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师资队伍的质量与结构确实有所优化,学历结构与科研能力迅速提升,但真正能够胜任实践类教学课程的师资显然不足。从实践教学考虑,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同时还要有娴熟的业务经验,较强的外语说听能力,能理论联系实践地将知识与业务能力传授给学生。而事实上,许多专业老师是高校毕业后直接到高校任教的,理论功底没有问题,但在国际贸易实务、运输保险、商检报关、国际结算、商务外语沟通等领域的实践环节显然薄弱。教科书上的有些内容在文意上空洞艰涩,但只要有实践经历,通过简单的解释就能让学生理解掌握。

2、校外实践性教学环节上存在的问题 要使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应用能力突出,必须建立健全良好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对这类基地来说,既要能配合教学需要安排生产作业周期、配备经验丰富的职业人士传授和指导实践操作,又要完成企业的工作任务和经营运作。学生到公司实习,对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形成一定的冲击,因而有些公司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同时对学生实习的管理需要严密的制度安排,需要学校、指导老师和企业的潜心合作。往往因为管理的缺失,使得实践教学环节得不到较好的效果,甚至有些内容根本无法落实。

以通常教学安排来说,大学一年级要组织学生到相关外贸企业参观学习,使学生对国际经贸活动建立基本认识,为专业课学习做好铺垫。而进出口业务涉及到商品生产、包装、运输、保险、商检、报关、制单结汇等多个环节,这一过程不可能由一次参观而达到深入全面的效果,也不可能给学生带来深刻影响。

实习阶段是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性教学最为关键的阶段。但是外贸企业除了前面分析的不太欢迎学生实习的一般原因以外,还有其特殊原因:首先,在洽谈签约环节,贸易谈判及营销策略涉及到进出口双方的商业机密,而且在谈判中也需要营造特殊的谈判氛围,一般不会让实习生亲临其境,当然谈不上实习效果。其次,进出口业务涉及时间较长,实习单位很难有一单完整的交易过程让学生观其首尾。最后,进出口贸易涉及很多部门,业务工作量大面广,所需的人力、物力较多,实习过程的组织颇费周章,如果安排不好,费时费力还不见效果。因此,大多数情况下,实习生到实习单位后,也只能感受一下外贸企业的工作氛围,要想达到真正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效果比较困难。

四、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建议

1、配备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为了保证实践教学效果,配备一支高水平的指导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是必不可少的。从事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知识和经验,更要具备丰富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经验。要使教师达到相应的要求,需要不断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首先,引导教师树立基础理论适度、专业知识牢固、应用能力突出的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教育理念;其次,通过培训使教师改进教学能力和方法;再次,通过进修学习和到企业实践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与企业共建师资队伍是实践教学势在必行的选择。所谓共建,就是在校内教师走出去的同时,还可以以请进来的方式聘请既懂理论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业界人员做教师,可以在实训实习阶段请他们授课,也可以不定期请他们来校面向师生进行业务专题讲座。

2、对校内实验资源加大投入,同时进行科学整合,开设特色课程,设立学用密切结合的实践环节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开设实践课程时,应充分考虑学校学科优势及特点,开设相应特色的实践教学环节。考虑到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全新的商业运作模式,已经成为当今国际商务往来的主流,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完全可以和电子商务课程整合,让学生在校期间掌握国际电子商务的常见处理方式及运作手段。在软件环境建设方面,配备世格外贸实习平台、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软件、外贸单证模拟软件、国际贸易全景仿真系统软件、电子商务实验软件、信息管理系统软件等形成软件平台和知识连锁,创造一个完全仿真的国际经贸环境,让学生掌握进出口业务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操作技能,增强涉外商务实践能力。

3、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场所

稳定的实训、实习基地是实践性教学环节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学校应当与从事进出口业务的企业建立长期固定的实训实习基地,与基地签订学生实习合同,落实学生实践环节的实训安排,并保持密切的沟通联络。实习结束以后,由实习基地对学生的综合表现做出鉴定。这样紧密合作的方式,便于高校和企业的及时沟通和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可以保证学校对学生实习过程的跟踪了解。

第6篇

【摘要】问题设计;高中数学;有效教学

一、问题设计对于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重要意义

高中数学的有效教学,顾名思义即老师教学生学.作为“教”方面的教师,要实现有效教学,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即问题设计.根据以往的经验,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将需掌握的知识点设计进问题中,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意见,这样既可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还能使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启发思维,开发智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起着牵线搭桥的作用,将课本知识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灌输给学生使他们掌握.高中数学教学的研究价值在于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而众多理论与研究表明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打破学生头脑里面的规律性,而这正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有效的驱动力.一般说来,只要教学的过程发生了,学生总能学到东西,这样看来不管怎样的教学都能称之为有效教学.但这并非这里所说的有效教学,这里所说的有效教学是指教学本身能够让学生置身于符合其认知规律的情境当中,而能否实现则是看问题的设计能否将知识与理论巧妙地连接起来.合理的问题设计可以让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般顺畅,也能在学生的思维进入困境时化解难度,使他们恍然大悟般开朗.基于如此,有效教学背景下的问题设计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

二、如何设计高中数学有效教学背景下的问题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个好的问题却并非易事,太难的会让学生产生畏惧情绪,难以提高学习兴趣;太简单的又难以达到教学的目的.接下来我将通过教学实际来探讨该如何设计高中数学有效教学下的问题.

1.高中数学问题设计要基于学生当前的认知基础和规律

有些优秀的教师之所以能够设计出合理有效的问题,在笔者看来与他们在学生阶段所受到的熏陶和在工作过程中学到的技巧息息相关.而这些虽然与高中数学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深入研究却能发现其正能说明作为教学的第一个要点:高中数学问题设计要基于学生当前的认知基础和规律.

下面笔者举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例子,相信当我们作为一名学生时,都被老师问过这样一个问题,即:1+2+3+4+…+100等于多少?我们为何要将在小学时期就熟知的加减法问题再次呈现在学生面前呢?正是因为这个问题学生非常熟悉且了解,而其快速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与高中阶段非常重要的数列知识紧密相连.于是这也就成了几乎是每位数学老师教授此知识点时必提的一个问题(尽管重点可能不一样),因为其有着非常重要的通过学生所学的知识基础来启发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的作用.

2.高中数学问题设计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也就是对问题不断认识、分析、解决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问题的设计最为重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设计是凸显学生主体性很好的途径,如果问题设计并不能与他们的实际相符合,将减弱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潜能.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尽可能地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是这次教学过程的主人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指数函数时,为了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函数的意义,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一张白纸,如果对折26次,那么对折后它的厚度将会是多少?这个时候可以让他们亲手实验,让他们边动手,边思考.实验进行到后来,他们会感觉到越来越困难,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适时地引导他们,教导他们指数函数的意义……由于学生自身参与其中,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学效果往往比常规教学要好得多.

3.高中数学问题设计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好胜心

相信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一堂课的精彩之处往往都是课程的重难点所在.一方面是因为教师会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讲解这些重难点,以保证学生尽可能多、尽可能快地掌握.而另一方面在笔者看来更为重要,即这些重难点所具有的挑战性,能够激发出学生们的好奇心与好胜心,使他们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动用自己全部的思维分析推理能力以应对挑战.这充分说明,高中数学教学的问题设计应该能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好胜心.

4.高中数学问题设计要有趣味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实现高中数学的有效教学,学生能否主动参与其中是相当重要的因素.为了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必须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因此,进行数学问题设计时,教师要设计出具有时代感的问题,使其与生活紧密相连,创设出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高中数学阶段的均值不等式,可以通过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商场打折来讲解.例如,两家超市五一期间采取了不同打折方式,分别是:(1)两次全部6折销售;(2)第一次5折,第二次8折.问:去哪一家超市买比较划算?学生们通过思考、分析、计算基本上都会作出正确的选择.这样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来设计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7篇

关键词:高校教学质量评估

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是在教师引导下进行一系列教学活动来完成的,其中教师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必须加强教学质量的管理和监控,其中心环节是搞好教学质量的评估工作。但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估中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1评估目的不明确,导致评估工作的局限性

教学质量评估的日是为r提高教学质量,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往往会出现许多偏差,而导致评估的失败.第一,目前的评估往往只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估,而缺少对教学整体过程的评估,只重视对理论课的评估,而忽视对实践技能课的评估,有头评估的科学性其形式为以评“一堂课”为主,目往往重视讲课技巧的运用而忽视实际的教学效果川结果造成评估者为评估而评估,被评者为求好的评估结果,往往改变平时的做法,重视一些华而不实的形式和技巧,造成评优课与日常教学“两张皮”的现象。更有弄虚作假的行为,为了显示课堂教学的“成果”,课前要求学生付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做准备,课堂成了一种演尔二些公开课、参加评比的课往往如此izi第二,评枯中大多只针对该门课程的课论课,把这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割裂开来单独进行评估,而对它与有关课程内容的重复、相关课程之间内容的脱节都不涉及,造成教学评估的局限性第三,只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估,而缺乏对其综合素质的评估。

对此首先要明确评估的指导思想,注重教学效果而不是往重讲课技巧,将短期评估与长期评估结合起来,将评估贯穿到教学的整个活动中去,而不仅仅是只凭一堂课或几堂课就过早地下结论。以美、英、德等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教学质量评估中,一是强调评估教师实施创新教育的能力,重点考查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二是重视对教师全面素质的评估,对教师从背景、学历,知识、技能、反馈、交流及自学等多方面考核,并根据评估结果对教师进行针对性培训。他们建立了一种全面反映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办法,即教学业绩文件夹式的评估办法(TeacherPortfolioAssessment)。评估内容包括教师个人背景简历、笔试(包括全国教师考试、州教师执照考试等)、教师对教育理念与目标理解,在改进教学方面所做的工作与成绩、课堂教学、教学文书、教学研究成果等,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因此除了对教师进行教学评估外,还应结合教学效果的评估及对教师个人素质的评估,这可以弥补一部分因评估指标设置不科学带来的问题,对教师教学质量作出较客观的评估。

2教学一线教师缺乏参与热情,影响评估的全面性

教学质量评估工作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因此广大教师在整个评估过程中处于最重要的地位。但目前对于教学评估工作,组织者、评估者都怀着极大的热情,而教师却处于被动状态,采取消极甚至抵触态度,使得教学评估有些流于形式。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普遍重科研轻教学,不重视教学研究,甚至对评估工作存在片面认识,认为那是教务部门的事,而评估是针对自己的,个别教师产生一定抵触情绪这导致只有教学管理人员及少数教师参与评估工作其制定的指标难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而影响评估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估的效果。同时由于教师对评估的不认同,也影响评枯工作对教学质量的促进为此应提高广大教师的参与热情,首先应加强教育,使全体教师,端正思想,认识评估工作的重要性;其次要有相应政策,提高教学在晋升、考评中的份量,提高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热情,并积极主动参与评估工作,从而使评估体系科学全面,促进评估工作同时评估者也应从被评估者的角度出发换位思考,分析他们的处境和角色地位,站在被评者的立场对评估所涉及的各个方面作尽可能详细的描述,从而提高评估的有效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各评估参与者存在的问题.影响评估结果的准确性与说服力

目前评估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即学生评估1领导(专家)评估、同行评议、教师自评等几种方法但各校对各评估主体评分所占的比例则千差万别:有的重视领导评估而忽视其他方法,甚至没有教师自评;有的过分强调学生评枯的作用。但各评估参与者均存在影响评枯结果的不利因素,影响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与说服力。

3.1影响学生评估结果的因素及对策

学生在参与评估活动中往往存在一些影响结果有效性的问题。一是态度不严肃,不认真对待评估活动有的学生在拿到评估表后,随便划一下,或是给所有教师同样的分数。尽管在统计结果时采取了一些矫正措施,但还是会影响评估数据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二是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如心理定势,晕轮效应、评估者个性心理特征、消极应付心理、防卫心理等对评估结果有可能有一定影响如感情因素评估者与被评者之间如果存在某种良好的感情关系或不融洽关系,就会自觉不自觉地给予评估客体高于或低于实际水平的评估三是受其自身学识、经验和判断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评分波动性大,例如同一教师在同一专业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的评估结果差异较大因此如果将学生的评估结论作为评估的最主要依据有失公允此外学生对要求严格的教师打分时相对比较苛刻,过分强调以学生的结论作为评估的主要依据,会在一定程度上颠倒师生关系,导致个别教师迁就学生而降低了教学质量。四是评估的具体操作中也存在一定的误差,学生负责人是否认真,学生填写是否准确,评估的样本量等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因此,一方面要更科学地设计评估表,易于学生的理解和填写,另一方面要加强指导和宣传,使学生认识评估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填写评估表,同时选择合适的样本量。

3,2教师的心理因素对评估的影响及其调控

教学质量评估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因此,评估工作需要教师理解并积极参与评估,教师的心理因素对评估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彭。一是影响评估指标体系的制定。在制定指标体系过程中往往需要征求教师的意见,教师的心理因素对此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二是影响评估信息的质量。首先是在自评中因产生疑惧心理而过低或过高地评估自己,或是被审心理产生抵触情绪而对自评马虎草率,从而影响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其次是在评估过程中产生迎合心理,对评估者表现出不正常的积极主动,并且不真实地提供有关信息,以其获得评估者好感;或是因产生应付心理而干扰评估工作,使其草草收场而不能发现问题这不但影响了评估信息的正确获得,还影响评估者与被评估者之间的人际关系。

3.4影响评枯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有的对评估过分敏感,斤斤计较分数,成绩好的沾沾自喜,成绩不好就怨天尤人,而大多数则认为评估结果只对个别先进和后进有影响,对自己并没有多大意义,从而使评估对教学质量的促进失去意义因此教师的心理因素对评估的影响不可低估,必须在整个评估过程中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调控。首先是要提高教师对评估的认识讲清评估的目的和积极作用,使教师认识到评估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而不是要借评估来整人。同时应公开评估指标和方法,避免因对评估的茫然而出现被审心理。其次是控制评估过程中的负效应,评估者也要端正态度,避免被评估者产生抵触心理。再次对评估结果要灵活反馈避免评估成绩高的产生骄傲情绪,成绩低的产生受挫感,引起心理冲突。从而使所有被评估者都能总结成绩,改进缺点提高教学质量。

3.5领导(专家)、同行在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第8篇

实验教学的内涵与目标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开放性实验教学,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思想,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对实验教学的内容与体系进行相应的改革,让实验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动性完美结合,其原则是统一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实验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可以对问题进行综合性的归纳与分析,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在这种教学目标下,学生的学习状态始终处在不断探索的对知识的渴求中,学习更加地积极主动,能动性进一步增强,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意识,可以更快、更容易适应社会生存。开放性实验教学,主要是对学生完全开放教学的时间、空间与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课堂观念,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帮助学生更快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非常有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并且独立思考与解决,从而在实验的设计中发现更多的新事物与新知识,使学习思路更加清晰,丰富自身的想象能力,对概括与推理能力的提高也有所帮助。此外,开放性实验教学还可以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内容,在基本技能的训练中加深对新旧知识的理解。

二、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开放性实验教学框架的建立

(一)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在开放性实验教学中,实验题目的设计非常关键。在这一环节,可以由老师出题目,或者学生自己对题目进行设计,通过相关资料的查找,独立设计与操作,只有在遇到难题时请教老师,其余的过程都可以自己进行,不用完全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步骤,保障了实验题目的创新性与可操作性。设计好题目之后,对实验内容进行详细的规划,首先要拓宽所涉及的知识面,尽量联系国际贸易专业或与该专业相关的实验内容,而不应该局限于实验课本或者指导书,使实验教学避开传统课程建设•理论博览的验证式,实验内容更加灵活多变。当学生在题目设计与资料查找中,还可以对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包括国际贸易专业的一些基础知识。高职院校要结合实验室的现有设备与实验条件,尽量多开设综合性、开放性的实验项目,对问题的设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拥有更多的成就感,从而最大程度地激发出学生的创造热情。

(二)创新实验设计方式。设计与开发实验项目是开放性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放实验设计方式,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设计同一个知识点,手段更加灵活多变,从本质上改变了传统的实验项目开发,增强了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开放性的实验中。例如,国际贸易专业的综合素质培训,可以通过对实验设计的认识与实习,利用完全开放的方式,在吸引学生的过程中能够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深入思考某一个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积极与活跃,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可以更加持续地、深入地研究问题,创新欲望也会更加强烈,在问题的设想方面更大胆,从而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与新思路,完成实验题目的科学论证。

(三)开放问题解答途径。在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中,有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开放实验问题的解答途径,这也是开放性实验教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开放性实验可以引导学生的创新发展,使他们的学习方法摆脱传统的束缚,不用再死板地去掌握理论知识,也不用按部就班地模仿教师所传授的现成方法去解决实验中的问题,而是寻找更多解决问题的途径。这种方法的实际动手能力更强,学生要通过资料的查阅收集、信息的分析处理,对实际情况有更多的探索,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探索开放性问题的解决途径,实际上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过程,该过程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力。

(四)完善开放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是实验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实验结果的完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正确性,即结果一定要正确,另一个是开放性,即一题可以多解,对问题的验证可以从多角度进行。正确的结果可以通过多条途径进行验证,使开放性实验教学彻底摆脱标准化答案的束缚,鼓励学生用灵活的发散性思维进行实验,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创造力,脱离传统的以指导教师为中心的固定模式,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想象力,使学生的创新灵感更多,创新意识更强。

(五)转变课堂提问方式。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往往是由教师进行提问,学生进行解答。而开放性实验教学,让学生成为提问的主体,教师起到辅助引导的作用。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多提问题,还可以让其他的学生对该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职责是引导与纠正。开放性实验教学的提出问题,通常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提出问题可以帮助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去看待该问题,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而解决问题只是实验中的一项技能。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可以帮助学生从多角度进行选题,即使该问题是错误的或者是不合适的,也是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教师只要多加指导,减少苛责,给予证明的评价,耐心回答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对于不能及时解答的问题,教师还可以与学生进行探讨,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解决。转变课堂提问方式可以对学生的创造热情进行保障,从而让实验课堂拥有更多的活力。

三、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开放性实验教学体系的设计

(一)对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国际贸易实验室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调研国际市场、报关、国际贸易单证实训、国际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能力,该实验室可以对国际贸易进出口业务流程进行模拟,还可以提供国际贸易单证的填写与审查功能以及现代商务系统功能,基于国际贸易实验室的实验教学体系,要以开放性为宗旨,帮助学生熟悉国际贸易活动的完整步骤,包括填写和审查各种单证、进行商务谈判以及签订商业合同、进行网上交易等实践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要尽量避免重复建设与分散闲置的实验室资源模式,根据总体的改革框架进行资源优化与结构调整,保障学生的专业与实践基础相结合,优化实验室组合,使实验室的开放性进一步完善,有效解决传统实验室设置分散、功能不全等问题,使系统资源达到充分的共享。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要发挥出专业实验室的功能,减少闲置浪费现象,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实验需求,又可以降低学校科研经费的投入,使学生在本校的实验室内就可以亲身体验国际贸易的实践活动。

(二)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实验教学是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的,而教学的课时通常是固定的,因此要合理调整教学计划,对理论课时进行压缩,尽量增加实验课时,以确保学生实践学习的时间。当前有不少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所开设的课程,理论课课时与实验课课时的比例较为均衡,但是实验方法缺少创新,学生对教师指导的实验大多是机械模仿,实验教学的内容仅仅是为了验证学生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学生对实验过程只能被动地接受。根据前文分析,在开放性实验教学里,学生是主体,可以自己设定题目,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掌握某一些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创新实验方法,以自己的观点去解答问题。这种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采用层次化与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开放实验室的相关设备。例如,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往往对基础实验方面的训练比较侧重,更深层次的内容则超出了能力范围,而在专业课学习阶段,则倾向于实际应用方面的实验研究,这就是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开放性实验教学内容,包含基本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基本实验是帮助学生理解基础知识,综合性实验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进行培养,设计性实验是帮助学生掌握具有创新性的科研能力。综合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较多,因此要有相对应的开放性实验室。在这种实验室内,无论是实验内容还是仪器设备,都是全方位、全天候对学生开放的。学生是实验教学的主体,可以在实验中自主发挥,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能够对有用的信息进行筛选,从而做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开放性实验教学中,指导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索与创新空间,鼓励他们自主设计题目,在时间与空间上坚持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帮助他们指定实验方案,让他们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三)实验教学条件的改善。开放性实验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避免实验室的重复建设与资源的分散闲置,但该原则的前提是要保障正常的实验教学条件,包括硬件条件与软件条件。硬件条件主要是实验教学设施建设,因为要完成科学实验,硬件设施是基础,实验设施与装备必须要现代化。软件条件是科学的教学方法与先进的教学观念。所以高职院校在改革教学模式的同时,也要加快改造国际贸易专业实验室,对效果不好的老旧实验仪器要进行更新换代,定期采购先进的仪器设备,缩短与其他院校的差距,提供给学生更好的实验的条件。此外,还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资源,使开放性实验室得到更有效率的应用。

(四)实验队伍建设的加强。在实验队伍中,教师是改革的策划者和政策的实施者,拥有一支素质优良、理念先进的实验队伍,可以有效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通常情况下,实验室指导教师要具备创新与奉献精神,具有较强的教研能力,年龄与学历要合理。由于开放性国际贸易实验室的综合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较多,存在着不确定因素,有可能会有新问题出现,因此对指导教师的业务素质要求较高。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性实验教学中,很多实验是学生自行设计的,学生还会提出各种创造性的问题,这就需要实验指导教师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与能力,进一步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熟悉与专业相关的先进技术与实验方法,并且具备较好的实践操作能力,以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实验问题。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实验指导教师进行专题研究,加深理解实验教学体系,掌握技术方法与实验内容;利用职称评定、工作量计算等制度的改革激励教师,对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适当的奖励。全面加强实验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是开放性实验教学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四、结论

第9篇

一、校园流行文化及其特征

校园流行文化是指高校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得到同辈群体认可的,包括行为模式、心理特征和生活形态等。主要包括流行产业、流行新品以及流行话语。它的特征主要有:

1.多元化。各种西方的思潮、话语、主义共同构成了多元的话语空间,使得校园流行文化多元化和多种标准,这容易造成大学生价值选择的迷茫。

2.世俗化。在高校校园流行文化中更多的是其娱乐性和对现实社会的调侃,网络运营商为了获得高点击率从而摄取商业利益,其传播的所谓流行文化往往是以迎合大众的感官愉悦程度为检验标准的,这样势必导致世俗、庸俗文化产品的产生与流行。

3.虚幻化。在目前快节奏、就业难、压力大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往往会寻找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大学生一旦对某种流行文化产生兴趣,常常会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并且极易产生浮躁的心态。对流行文化的过分沉溺,容易导致大学生逃避现实生活,去追求一种虚幻的、不切实际的精神需要。

4.娱乐化。流行文化的娱乐化特征极易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对于一些非理性的文化现象,大学生不是用自己的理性去反思,而是当做一种娱乐和调侃来追捧。而这样的非理性的文化现象对一些优良传统也产生了严重的冲击。

二、校园流行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积极影响

1.校园流行文化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当前大学生比较关注的文化现象、社会事件等引入课堂、将部分优秀、先进的流行文化元素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这样有利于拓展大学生的知识,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提高大学生的技能和技巧,密切大学生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2]

2.校园流行文化有利于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

校园流行文化具有形式多样化、内容生活化、交流娱乐化、平等互动化等特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以借鉴校园流行文化的这些特点,利用网络、短信等丰富课程教学方式,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3.校园流行文化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谐教学氛围的建立

把校园流行文化引入政治理论课课堂,能够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在教学过程中,与校园流行文化相结合也能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增强,把校园流行文化作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活跃和丰富教学氛围的重要手段,对于优化校园环境,促进校园文明建设,形成和谐教学氛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校园流行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消极影响

1.校园流行文化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地位受到挑战

校园流行文化虽然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但是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产生了很大影响。网络的兴起促进了校园流行文化更加多元化的发展, 网络游戏、青春偶像剧、网络影视、流行音乐、偶像崇拜等受到大学生们的青睐,而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的普及率和关注度却不是很高,校园流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抢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从而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3]

2.校园流行文化影响了正常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秩序

目前,大学生逃课现象严重,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他们逃课的原因有些同学是因为热衷于网上聊天或网络游戏等,手机文化、网络文化等校园流行文化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正常秩序。

3.校园流行文化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大学生基本的理论素养,运用理论武装他们,其根本目的在于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道德观。目前,校园中流行的考证热文化,热衷于计算机、英语这些实用性课程的学习,导致某些大学生产生了急功近利的思想,加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没有什么功利性,很多学生认为学与不学这门课程都没有关系,这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四、校园流行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启示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结合校园流行文化的特征及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特别是积极影响,进一步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借助校园流行文化中的先进元素,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生活化、丰富教学手段与方法、增强互动性,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流行文化,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增强教学内容的社会现实性和生活化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其教学内容长期与社会现实生活脱节,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要,从而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力、感染力和实效性。而校园流行文化贴近生活,关注社会热点难点,满足了大学生对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借鉴流行文化的这一特征,关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关注学生现实生活,把学生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公平正义问题等社会热点引入课堂,增强教学内容的社会现实性和生活化,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2.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多样性和互动化

要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充分利用大众传媒提高教学有效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以借助网络、短信丰富教学手段,可以通过网上或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为教育素材,如将反映强烈的社会事件引入课堂,还可以通过校园网络文化、短信文化来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联系与沟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通过手机短信、QQ、微博、微信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能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还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充分尊重大学生的发言权和选择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对话、交流、讨论式等互动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成为学习的主体,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对各种信息进行甄别、筛选、扬弃与吸收,树立正确价值取向,使其自身文化素质和发展过程成为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自动化过程。[4]

3.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课程教学和校园流行文化

校园流行文化的思想多元化使得大学生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认同感变弱, 校园流行文化在给大学生群体提供休闲娱乐的同时,也带来了多元思想观念。 其中一些不良思想如利己主义、实用主义、悲观主义等观念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日常生活中,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坚持政治性和主导化, 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导作用,培养大学生坚定的政治信仰、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课程教学和引领校园流行文化, 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流行文化,要切实做到以指导思想为校园文化的主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提升大学生的价值追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校园流行文化的主流精神,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学生的人生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