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时间:2023-03-08 14:55:00

导语: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第1篇

幼儿创造性思维动手能力一、引言

我们在生活中会经常发现幼儿会问很多的问题,或者就一个问题问到底。有的时候,我们会认为幼儿问的问题很可笑。但是有的时候,他们问的问题,却同样难倒了我们的家长和老师,甚至有的老师和家长们都无法答复和解释。实际上,这种探索问题的行为,就是幼儿们创新意识萌芽的直观体现。例如,在一次课堂上,我问:苹果里面有什么?有的幼儿说苹果里面有星星。原因是他们将苹果横着切,发现苹果里面的果核像五角星的样子。这与我们成人竖着切苹果的定性思维有很大的区别。

二、幼儿创造性思维产生的条件及表现

创造性思维,又叫有创见的思维。即通过思维不仅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还能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建树性的设想和意见。创造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最本质的特征是新颖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它对传统的常规思维的超越。想象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创造性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好奇心和兴趣作为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能够激发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是创造性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动力。

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主要体现在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好奇心。听讲故事活动,是培养幼儿想象和推理能力的极好契机。在活动中,我针对班内幼儿喜欢讲述的特点,经常给幼儿讲一些留有问题或悬念的故事,激发幼儿积极思考的兴趣,并给他们提供自由讲述的机会。幼儿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好问、好动、好强,思维不易受束缚,正处于创造性思维的觉醒时期。因此,我们应该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宽松的学习氛围,在日常的教学、游戏与生活实践中鼓励他们敢于质疑、探索和发现,培养他们思维的主动性。

三、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现状

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存在着很多压制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做法。主要来源于家长的错误指导和教师的负面教育两方面。

家长的错误指导体现在两方面。其一,在幼儿出现“奇怪”的举动时,家长总是根据自我的认识给予纠正。家长们按照成人的思维很快给幼儿给予纠正,而不是从幼儿的思维出发,沿着他们的思路给予巧妙的顺水推舟,使幼儿明白其中的原委。其二,就是家长主观强迫幼儿按照主观设想培养兴趣爱好。不管幼儿喜欢什么,根据家长个人的主观判断,想让自己的孩子多面发展,强迫幼儿参加艺术培训活动。殊不知,这种行为无形中压制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另一方面,家长们没有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给予发展,而是主观强迫幼儿按照他们的主观意念去实施。

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功利的负面教育。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教学中依然还有着不少压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做法。其一,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往往用“填鸭式”的方法,让幼儿机械地模仿,机械地记忆,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其二,在教学活动中,经常要求幼儿完全照着教师的样子进行各种活动。其三,在教学活动的评价上,教师对上课规规矩矩,下课老老实实的幼儿评价很高。这样的教学,既压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对开拓幼儿创造性思维是一个无形的障碍。

四、教育对策

幼儿的成长环境较为封闭,主要涉及学校和家庭两方面。学校要营造自由宽松的生活环境和氛围,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让幼儿敢说敢做。同时,要提高教师的业务素养,耐心的对待每一位幼儿。家长们也要加强和学校、教师的联系,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根据幼儿兴趣爱好适时进行辅导和加强。

1.营造自由宽松的生活环境是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条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因此,教师要积极为幼儿提供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土壤”和“气候”,在日常活动中有意识地给幼儿创设自由、安全活动的小天地。教师只有为孩子们营造宽松愉悦、安全和谐的环境,才能有助于幼儿想象力的发挥,培养创造性思维。

2.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是创造性思维产生的核心环节

动手能力是创造力的组成要素,动手能力就是通过动手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句成语叫“心灵手巧”,思维确实和手巧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刻意培养孩子自己倒水喝、用筷子吃饭的习惯,自己整理玩具等自理能力。我们也可以帮助孩子做多种手工以提高技巧,在动手的同时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有条件的家庭,还可以让孩子学习一些乐器,非常有利于培养孩子手指的灵活性,还可以锻炼手、眼、脑的高度协调能力。总体来讲,我们必须重视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有机会参加各种动手的活动,促进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及时发散引导和总结是保护幼儿创新意识的重要方法

灵感是创新火花的闪现,当孩子在活动中有创新的意识和举动时,老师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评价,表扬孩子肯动脑筋,夸奖孩子的求新求异的想法和做法,老师的肯定能大大激发孩子的热情,对他们微小的创新意识起到保护和激励作用。我们要以鼓励为主,激发幼儿的创造性;还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课外知识,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这样才能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学习是主动探求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教师需要不断将这种教育观念融入教育实践中,充分发挥幼儿主体作用,提倡大胆想象,为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搭建平台。

4.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孕育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助推外力

越来越多的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必须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家长开始重视对幼儿各种素质的培养,同时重视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家长要为幼儿创设轻松愉快的环境,使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要及时对幼儿的奇思妙想加以肯定。教师作为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纽带,要和家长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平时多和家长沟通,指导家长参加一些学校活动,让他们学习一些指导方法,发挥家庭在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重要作用。

总之,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孩子在创新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只要是幼儿充满兴趣、积极探索就应该多赞许、多包容,并给予鼓励和赞扬,这样才能大大激发孩子创新的欲望和激情,有利于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五、结语

幼儿的创新能力是幼稚的,但其发展的潜力却使很大的。幼儿时期的创造性思维有不稳定性和脆弱性。广大幼教教师和家长要利用一切一切教育活动和适当的条件,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条件和计划,充分让幼儿自由活动,并尽可能地发挥他们的最大潜力。我们要善于启发幼儿的创造萌芽并扶植和保护好。

参考文献:

[1]程立新.浅谈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J].中小学电教(下),2011,(03).

[2]卿忠.浅谈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

[3]沈洁云.浅谈如何培3~4岁幼儿的创造性思维[J].中国校外教育,2010,(13).

第2篇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 创造性思维 培养方法

新课程改革在我国的教育领域不断深入和发展,其核心是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培养在教育。”因而,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政治教学作为思想教育的重要课程,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之成为善于思考,富于开拓进取的创造性人才。

一、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创造性思维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是教育的灵魂,首先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创造性思维是指以强烈的兴趣和丰富的知识为基础,通过有关事物的启示,触发联想,达到认识上的顿悟与飞跃的心理活动,对于新问题、新情境的感受能力强,能体现出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的特点。其次,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具有较广博的知识,对学科知识具有较强烈的兴趣与好奇心,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这就需要教师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尊重知识渊博的教师,尊重关心爱护自己的教师,这就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形成新观念、新理论。同时要尊重学生人格,多些宽容,有亲和力,使学生被其人格魅力所感染,进而“亲其师,信其道”,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用教师的创新意识与渊博知识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兴趣,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创建和谐的课堂秩序,培养创造性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认的师生关系,依赖于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新型的师生关系使教学活动在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气氛中展开,老师亲切和蔼,真诚耐心,尊重学生人格,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充满信心和理解,提倡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及课外的教学活动,遇到问题与学生平等协商,师生之间开诚布公,相互沟通,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虚心接受和容纳学生们的新观点和不同见解。这种情与情相融,心与心相通,教与学相长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激活其大脑思维的兴奋点。

教学实践证明,以师生的情感为基础的教学活动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是一旦学生对老师感到亲切,敢于独立思考,敢于交流思想,才敢于创新。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到“近、尊、爱”才有利于促进情感教学。人是有感情的,教师仅靠每周几节课和学生接触,很难达到了解学生、亲近学生及与学生沟通感情的目的。因此,老师应转变教风,由课堂接触学生变为全方位多接触学生,由在三尺讲台授课变为深入到学生中讲课。一个教师死守住三尺讲台,一手捧书,一手捏粉笔的呆板教学方法学生最反感。提倡情感教学就是要打破这种局面,使教师深入学生中间。试想教师以亲切的目光注视学生,面带微笑地跟学生交流,充满人情味的话语能温暖每个学生的心灵,以婉转的声调感动学生,以优美的语言启迪学生,以高昂的情绪鼓舞学生,这样使学生感到老师和蔼可亲,并以愉快的情绪、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之中,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创设教学情境,培养思维的主动性

新课标强调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乐于探究,教师要创设有意义的教学情境,打造创造性思维的平台,采用灵活的教法,点燃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例如,要教育学生有爱心,好好学习,只凭空洞的口头说教是无力的。课堂上,我播放了汶川大地震后全国人民如何去救助的实况录像,灾区人民的灾难及大灾之后的大爱深深地震撼了学生们的灵魂,使其从内心深处主动地产生了真情与奉献的感受。而“神七”飞天的场景也同样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调动了学生奋发学习、立志成才的积极主动性。课堂上教师还要善于调控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合作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主动地学习。上课时我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展开师生间的有效对话,让学生愉快地听,积极地想,大胆地发言,有时师生互换角色,让学生备课、讲课,使之从心理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课前积极查阅资料,研读书本,课堂上相互探讨交流,激发了学生积极思维,这一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实现了学生与书本、与教师、与社会的“思维对话”,从而取得了课堂上的“和谐高效”。

四、进行创造性想象,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人的创造力主要靠发散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份。”培养发散思维,需要学生用掌握的知识,以严谨的态度去积极思考,进行创造性想象。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它推动着人类的进步,是进化的源泉。”弗来发明抗菌素,瓦特发明蒸汽机,鲁班造锯等人类的伟大创举无一不是想象的结果。因而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开拓思维,如讲“人生理想”一课时,可让学生大胆发挥,为自己的思维插上理想的翅膀,想象未来的自己,明确当前的任务,解决理想与现实的问题,长此以往,会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发散思维,还要加强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与独特性训练,引导学生多向思考、一题多问、逆向思维等。战国时孙膑用减灶方法诱敌深入,打败魏将庞涓,而东汉的虞诩则用增灶吓退羌军。教师可借鉴此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思考问题。如“对的士司机为救病人连闯红灯”或“网络的好与坏”等发表见解,从正反两方面思考讨论,变换角度,也能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五、鼓励学生质疑,培养独立性思维

古人云:“学则须疑。”古往今来,科学上的新发明、哲学上的新理论等都是在发明家和思辨者的不断怀疑中产生的。教学实际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疑是深入学习知识的起点,也是闪现创造性思维火花的开端,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要有较高的独立思考能力,敢于否定权威,消除思维定势,形成独立性思维。爱因斯坦对牛顿经典力学提出怀疑创立了狭义相对论,爱迪生也是在不断的疑问中成为发明大王。史学家顾颉刚说:“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新发明,一切学术就停滞,人类文化也不会进步。”孟子也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不惟书,不惟师,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如在讲“依法享有人身权,财产权,消费者权”一课时,我预设了几个案例,在课堂上模拟庭审现场,让学生扮演法官,律师,原、被告,让学生自由发挥所学知识,联系实际,独立办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观察、分析与综合,利于教学相长,利于书本知识现实化,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思维。

六、拓宽学习渠道,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政治学科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只限于狭义的课堂纯理论讲授,把内容丰富、生动深刻的政治课变成枯燥的“说教”课,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其实,学习政治有多种形式,教师要帮助学生拓宽渠道,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例如,讲述“善待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一节中,可以进行“走向社会、亲近自然”为主题的社会考察活动,用调查访问和实地考查的方式,分组讨论,课堂交流,撰写报告,启发学生思考:我们该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引导学生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善待自然的意义及如何善待自然。当然还可举行一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为培养创造性思维提供广阔的天地。另外,现代社会,科技迅猛发展,瞬间信息万变,只有不断获取并储备新知识,掌握各项知识的最新动态,才能对事物有敏锐的洞察力,产生创新灵感。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新知识,如图书馆、报刊、电视、互联网等,以培养其思维的广阔性。例如,我经常把《焦点访谈》、《大家看法》等栏目播出的一些节目或案例讲给学生听,让他们参与探讨、评论,提高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总之,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的今天,社会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呼声越来越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有限的课堂空间,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创新能力的舞台,发展和增强学生无限的思维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第3篇

中专数学创造性思维

我们教育的宗旨就是提高人类的素质,特别是提高青少年的素质尤为重要。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造性素质教育,创造性素质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由于数学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特殊作用――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最佳学科。作为一个中专数学教师可以不去追求创造性思维的严格定义,但必须知道它的重要属性――新颖性和独立性的思维品德,即能够独立地提出或解决新问题、新思想、新方法的思维品德。

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应有两个阶段:(1)初级阶段。也就是创造性思维正处于逐步形成过程中,通常指的求学阶段;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提出或解决新问题。而这些问题对人类来说常常是已经认识或已经解决的旧问题,并无社会效果可言。(2)高级阶段。就是创造性思维已经形成,有能够提出或解决具有社会效果的新问题的创造性能力,通常称为创造性人才。我们中专数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标就是要完成上面初级阶段的任务。那么该如何培养中专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呢?笔者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创造性思维概念及其相关特征

创造性思维即具有创意的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模式是在寻觅事物的客观本质的基础上,引发刺激形成的新的更具独特性、创造性的一种思维过程。具体有下面几种特征:①联想性,即由甲事想乙事,甲事是乙事的原因,乙事是甲事的结果。这种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发散性,没有太大的逻辑束缚,同时也有一定的连贯性。②求异性,异是对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要求,它贯穿于整个思维过程中,成为人们进行思维创新的目标导向。在学习中,主要表现为不只是局限于会解题,而是更高地要求自己会创造性理解、运用及知识之间的联系。③灵活性,创造性思维并无现成的思维方法和程序可循,它的方式、方法、程序、途径等都没有固定的框架,日常学习当中需要灵活多变,不要拘限于课本。

二、中专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学习积极性不够高。虽然中专招生规模日趋增强,然而其生源很多都是经普通高中层层筛选后落选的学生。这些学生群体的普遍特征是学习兴趣狭窄,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信心缺失,数学基础薄弱等方面。这不仅对学生自身的就业造成了直接的影响,同时也使得中专数学教学的改革举步维艰。从而很难达到国家培养合格中专生的标准。

2、教学方法陈旧,虽然一直都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办法改变应试教育这种传统的模式,直接导致教学手段不够新意,更多的只是照本宣科。由此导致中专教学只是完成任务,方法上也只是简单的灌输和死记.忽视理解和过程等。这种现状衍生出的直接后果是教学功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同时学生也无法充分提高其思维的发散性和推理的主动性,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及动力。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学科教学努力的方向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精神,我们首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我们应当从以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向学生传授一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是学科教学的重要职能,但不是唯一职能。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智能,从来就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才能使他们拥有一套运用知识的“参照架构”,有效地驾驭、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形象地说,我们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向学生提供“黄金”,而且要授予学生“点金术”。

事实上,现成的结论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得出结论的过程;现成的真理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发现真理的方法;现成的认识成果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类认识的自然发展过程。这无疑是一种与传统教学观有着本质区别的全新的创造教学观。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我们必须确立这样的观念:用创造来教会创造,用创造力来激发创造力,用发展变化来使学生适应并实现发展变化,用人类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来使学生懂得人类已有的一切都只是暂时的、相对的和有待于进一步发展的东西,懂得创造和超越已有的东西不仅是可能性的,而且是必要的。用这样的观念来设计整个学科教学,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创造性教学的预期目标。

四、如何在中专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1、注重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指出的:“任何思维,不论它是多么抽象的和多么理论的,都是从观察分析经验材料开始。”观察是智力的门户,是思维的前提,是启动思维的按钮。观察的深刻与否,决定着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因此,引导学生明白对一个问题不要急于按想的套路求解,而要深刻观察,去伪存真,这不但可以为最终解决问题奠定基础,而且可以有创见性地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契机。

2、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猜想是由已知原理、事实,对未知现象及其规律所作出的一种假设性的命题。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猜想,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直觉思维,掌握探求知识方法的必要手段。我们要善于启发、积极指导、热情鼓励学生进行猜想,以真正达到启迪思维、传授知识的目的。

启发学生进行猜想,教师首先要点燃学生主动探索之火。我们绝不能急于把自己全部的秘密都吐露出来,而要“引在前”,“引”学生观察分析;“引”学生大胆设问;“引”学生各抒己见;“引”学生充分活动。让学生去猜、去想,猜想问题的结论,猜想解题的方向,猜想由特殊到一般的可能,猜想知识间的有机联系。让学生把各种各样的想法都讲出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推动其思维的主动性。为了启发学生进行猜想,教师还可以创设使学生积极思维,引发猜想的意境,可以提出“怎么发现这一定理的?”“解这题的方法是如何想到的?”诸如此类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猜想、探索。还可以编制一些变换结论,缺少条件的“藏头露尾”的题目,引发学生猜想的愿望,猜想的积极性。

第4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创造性思维;培养

1.引言

创造性思维,是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具体而言,创造性思维就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随着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化学学习中亟须融入创造性思维来为化学学科的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源泉和动力。但我们传统的化学教学中,主要还是围绕应试教育做文章,围绕提高学生成绩下工夫,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创造性思维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拟通过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进行分析,旨在深入完善素质教育的理念,改进化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模式。

2.高中化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途径

2.1发挥学生主体性,激发学生创造积极性的形成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只有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学生才会感觉自己在课堂上得到了足够的尊重,他们的各种想法才会提出。否则,教师一律地主导了课堂,学生没有任何发挥的余地和积极性,他们即使有新的想法,也会很快被淹没在教师的主导思想之中[1]。高中化学新课改标准也明确提出:“在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思维的主体,看成知识的建构者,着力发展学生的化学创造性思维。[2]”因此,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前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方法也有很多,比如通过转变师生角色,每节课给学生留出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轮流讲解解题的创新性思路,对于一些典型化学实验流程的创新想法等等。学生为了在整个过程中得到班级同学的肯定,得到教师的认可,必然会努力地去想象,这样其创新性的潜质就会被有效地激发出来。

2.2转变课堂组织思路,营造宽松的创造性思维环境

要想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环境,那就必须要勇敢地破除教师是课堂中心的理念,营造一个学生可以自由发表看法、观点,并可以对教师的讲话提出异议、允许学生在课堂上相互讨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交流的环境。这样才有利于消除课堂上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3]。另外,很多时候学生的创造性灵感的产生都是一瞬间的,一闪而过的。当课堂上学生对某个问题在教师的指点下,或者特殊的试验场合的激发下,瞬间产生了一些创造性的思维,如果教师不允许大家说话,那么这个闪光点,很快就过去了,而且是不可逆转的。因此,教师需要允许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针对自己有异议或者有创意性想法的地方随时提出来。甚至教师在课堂上也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比如讲金属钾和水的反应时,教师可以先不要讲金属的种类,先通过一个“冰块着火”的实验,然后钾迅速熔化成一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的响声,有紫色火焰产生。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伸入瓶口检验,试纸变蓝,让学生猜这是什么金属。

2.3完善考评与导向机制,为学生创造性思维提供动力

考评机制会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影响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直接关系着学生学习的主体思想。通过完善考评与导向机制,为学生创造性思维提供动力,首先要在课堂评价机制上开展,比如在化学课堂上,对可以提出有意义的想法的学生平时成绩加5分;可以提出想法,但该想法的意义不突出则加2分。通过这样的过程,在对学生想法给予了有效激励的同时,也可以活跃起整个课堂的气氛,对营造宽松的创造性思维环境非常有利;另外,结合化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的特点,可以让学生结合学过的化学知识,自主设计一些创造性比较强的家庭实验,教师可以针对实验创造性比例的大小、创新性的强弱,给学生以合理的评价和奖励,力求在全班、全校形成一个良性的创造性思维竞争机制。

3.结语

创造性思维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必将会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越来越深刻地融入化学课堂,而且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具体到高中化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不仅要依靠教师灵活的教学方法引导,还需要教师自身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只有保持整体理念的不断创新,使整个课堂都具备了创造性的意识,高中化学的创造性思维才能越发得具备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祖新燕.高中化学课堂重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吉林教育,2009(4).

[2]戴友富.高中化学新课程与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教育现代化,2005(11).

第5篇

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

创造性思维,其实指的就是一种通过独特的方式和新颖的思路,对某一问题进行阐明和解决的思维模型,具有独特性、新颖性和价值性。[1]因此,一切可以产生创造性成果的思维模式都可以称为创造性思维。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上,创造性思维无论是在人类社火还是生产上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较高的创造性能够使一件事物具有鲜明的独特的特点,能够使其具有较高的先进性,从而被社会所需要。而要具有较高的创造性,就要求其创造者要具有较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为,只有其具有了较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才能够以独特的视角与立场来观察和制造事物,才能够赋予事物以高度的独特性与先进性。具体到钢琴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推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钢琴教育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中的重要作用

音乐对于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已得到证实。如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就经常利用音乐来唤起其进行创造与研究的灵感。其对于贝多芬、巴赫、海顿以及莫扎特的音乐作品都比较较熟悉和喜欢,经常会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或沉思的时候拉起小提琴或弹钢琴,演奏自己喜爱的乐曲。在钢琴演奏过程中,不是将乐谱上的术语机械的照搬或理解就行了,乐谱只是对乐曲的旋律做出了物理上的记录,并不能将作曲家的情感与精神表现出来,而演奏者则需要将这种情感与精神表现出来,这就需要演奏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发现乐谱中蕴含的情感与精神内涵,从而赋予这些音符以鲜活的生命。[2]另外,神经生理学的相关研究也表明,钢琴演奏中,由于需要保持演奏所需要的兴奋性,神经系统也就会建立起来相应的调控功能。这样,大脑想象力将会更加丰富,使机体的创造性思维也得到锻炼与提高。

三、钢琴教育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在教学中运用激励创造式教学法

对于个体而言,外界的支持与鼓励对于其坚持完成一项事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起到精神支柱的作用。在一般大众看来,个体价值是否得到实现与体现,一个主要的评判标准就是外界是否给予肯定与支持。所以,绝大部分人都十分看重外界对自己的态度与评价,换句话说,也就是外界对于一个个体的态度会对其造成十分重要的影响。有时候一个鼓励与肯定的眼神就可以使个体信心大增,充满勇气,不断克服困难,不断获得进步;而否定与怀疑的态度有时会对个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造成严重挫伤。因此,在钢琴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要经常运用激励创造式教学法。运用激励创造式教学法,可激励学生不断调动自身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当学生独自完成一项创造性的任务或是以一种比较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时,教师或监督者应及时给予适当的物质或精神上的表扬与鼓励,这样就可激励其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经过长时间的锻炼,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二)优化钢琴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学习活动的进行主要是通过课堂这种形式来实现的,因此,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而在任何一门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模式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学模式通过将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场所与设施等元素综合起来,来实现对学生的教育。换句话说,教学模式也就是教师通过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将一定的教学内容在一个相对比较固定的场合与实践传授给学生的方式。由此可以看出,教学模式的科学与合理与否,将会对教学的质量与效果产生极为重大的影响。在钢琴教育中,要实现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就必须要保证钢琴教学的模式的科学性、合理性。科学合理的钢琴教学模式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与活动的积极性,并能够鼓励学生不断地进行探索,从而使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不断提升。然而,我国传统钢琴教学模式大都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会对学生的创造能力造成严重损害,使其形成依赖的坏习惯。因此,必须要对钢琴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学生成为钢琴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不断地探索与创新,使其在自身的活动中获得音乐鉴赏力、感受力及表现力的不断提高。[3]从而,其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

(三)注重对学生听觉能力的培养

在钢琴教育与演奏过程中,听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仔细聆听,可以深入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作曲家的情感与思想,从而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创造性的思维体系,以便成功完成钢琴演奏。因此,在钢琴教育中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听觉能力的培养。具体而言,要做到这样一些要求: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音乐的听觉特性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认真聆听教师的演奏示范,使其能够在自己的示范演奏中不断训练自己的听觉能力,从而使自己的听觉更加敏感。这样,学生就能够对音乐有更深入的感悟和领受,从而产生更多的思想与想象,进而也就提高了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四)注重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想象对于钢琴教育与演奏来说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的,它贯穿于钢琴教学、训练与正式演奏的全过程。[4]之所以说想象在钢琴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因为任何艺术都是对作者一定的思想与情感的表象化表现,观赏者只有通过自身创造性的想象才能够对其进行理解与感受,也才能够从中获得美的享受,陶冶自己的情操,使自己的艺术修养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不断地提升。对于钢琴艺术而言,更是如此。由于乐谱中蕴含着作者的思想与情感,而演奏者只有通过充分的想象,才能够将曲谱中蕴含的思想与情感充分理解与领悟,进而才能够在钢琴演奏中充满情感,使演奏更具有感染力。由此可以看出,钢琴教育中想象力的培养能够极大地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与提高。在钢琴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在听某一音乐作品时来想象相应的场景,可以使学生形成进行想象的习惯,并能够丰富其想象的内容,从而使其以后能够进行主动地想象,养成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五)注意挖掘与理解钢琴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

音乐作品是创作者经过自己深入的探索与研究而形成的,因此,必然会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蕴含着一些创造性的因素。任何一个音乐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这样其才会被大众所接受与欢迎,而如果其本身没有什么独特的一些特性存在的话,也就是说与其他音乐作品没有什么区别,那么,它的形成与产生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任何的音乐作品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都是人类创造性的成果。在学习和演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要对其进行深入的解剖与分析,将其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挖掘出来,并对其新颖性与独特性形成的过程、结构等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才能够将其所具有的独特性表现出来,才能够深深地打动观众,这样的演奏才会是成功的。而在这一过程中,个体由于不断地接触大量的创新性元素,不断地进行探索与挖掘,因此,其创造性思维能力也会自然而然地就得到了发展与提高。所以,教师在钢琴课程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于音乐作品中蕴含的创造性元素进行探索,对音乐教材有一个深入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六)注意培养学生的乐律感

所谓乐律,主要包括演奏速度、强度及音色等内容。通过对乐律进行不同的调节,即对演奏的速度、强度及音色进行不同的变换,可以表达出不同的音乐情感,产生不同的演奏效果,只有熟练掌握乐律,才能够对创作者蕴含在音乐作品乐律中的情感进行深刻的领会与感受,才能够对音乐作品有一个精准的把握从而为自己成功演奏做好准备。另外,演奏者要想很好的传达特定的情绪与情感,在最大限度上感染观众,也必须要具备很好的乐律素养,这样才能够很好的运用乐律,传达出或欢快或愁苦或愤怒或沉默等的情绪与情感,进而使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由此可以看出,钢琴教育中对学生乐律的培养,可以增强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能够自发地通过演奏创造性地表达情感,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所以,在钢琴教学与练习过程中,要特别强调对学生乐律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丰富教学所用的音乐作品的种类与类型,使学生接触和感受各种不同的音乐乐律,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乐律感。

第6篇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能力;认识;认知结构;独立思考

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是教师要有创造性

教师的创造性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创造性,新时期的教师必须不断地充电,绝不能吃老本,思维僵化,模式化,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1.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

教师不但在班级传授知识,还要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不但重视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思维发生的过程;不但做好例题练习的教学,更要注重概念原理的阐述与引导;不但批阅作业,还要有更多的得到学生信息反馈的渠道,形成自己独特的具有创新性的教学风格.

2.要有丰富的教学素养

创新型教师常常是一个全方位、多角度、全面发展的有着丰富素养的人.具有扎实的数学业务知识、学科能力;掌握足够的教育学心理学原理,能把握学生的心理认知,按规律办事,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具备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几何画板、Excel都应熟练掌握;能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科学、文史等不同的领域与数学相结合,相互促进,互相提高.

3.要有创造的监控方式

在教学设计、课堂生成、作业检查、考试分析、学法指导等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精心准备,勇于创新,使得课堂教学、学习过程真正转变成自我创造、积极思考、不断生成的动态的良性的循环过程.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关键是引领学生努力创新

创造性思维是各种思维品质的集中再表达,是厚积薄发的产物,学生的创新意识要不断地保护引领.

1.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储备和认知结构

创造是大脑提取信息,加工信息,产生推理的质变的过程.引领学生把知识方法像处理电脑一样,分好不同的盘,分门别类地进行存储,进而形成较好的认知结构.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生的每一次存放和提取都是一次加工创造,唯此才能更好地把握本质,把书本上的东西变活,内化成自己的信手拈来的东西.

2.引导学生灵活地观察发现并坚持积极探究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指出的那样:“任何思维,不论它是多么抽象的和多么理论的,都是从观察分析经验材料开始.”观察是智力的门户,是思维的前哨,是启动思维的按钮,观察得深刻与否,决定着创造性思维的形成.观察到苹果落地,牛顿提出疑问,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而灵活性是创造的最显著的特点.有时直接证明有困难,可以采取反证法思想,或者证明其逆否命题等,这就是灵活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的那样:“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里的每个环节都是探究,是创造,都需要引导学生努力坚持探究下去.质疑,发现问题是创新的起点.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进一步的对矛盾的中心提出突破的方向性问题,是创新的关键;结合各种条件把一个崭新的问题解决,实现创新的成果.

3.引导学生多元智能注重智商之外品质养成

多元智能理论表明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不可小视,智商之外很多品质的养成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重要意义.计算机之父数学家冯・诺伊曼经常进入忘我的工作境界,甚至连约会之类的事情都忘记了.他成名后,仍早出晚归,分秒必争.我们就应该引导学生养成百折不挠的工作态度,为人类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谦虚谨慎、团结合作的优秀品质,这些都与创新的工作能力密不可分,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要大力促进学生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是一个人思维的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综合能力,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这种能力,需要不断训练培养.一是要设计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二是进行方法指导,寻找思维的突破口,解决的方式方法总结等;三是引导学生养成先独立思考,再对答案或者与别人交流的习惯,必须是先积极思考再热烈讨论,否则就扼杀了脑细胞的创造性,学习变得被动.

1.引导学生享受独立思考的快乐

一个问题,大家合力解决一般不会有很大的愉悦感觉,而一个问题的独立思考后的个人解决往往伴随着巨大的成就感,大力提倡学生独立思考去解决问题,享受到独立思考的快乐.

2.引导不同的学生都能独立思考

教学中要做到普遍的关注,因人而异,全面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面对尖子生要大胆地放手,让他们“吃饱”,给予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空;一般的学生则运用强化激趣的方法,根据最近发展区的思想,提供跳一跳“摘到桃子”的问题,促进其独立思考;学困生就多鼓励,多启发,多给予自信,逐步尝到独立思考的甜头.这样,使得全部学生都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并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能力短期内是不能很快形成的,也不是一两个注意事项就能培养起来的,更不是几个典型问题的解决就能达到的,必须是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渗透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长期坚持,循序渐进,不断总结,经常升华才能形成能力.

【参考文献】

[1]田万海.数学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陆书环,傅海伦.数学教学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奚定华.数学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刘兼,等.数学课程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7篇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创造;兴趣;教学民主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未来的竞争主要是人的创造能力的竞争。高中肩负着向高校输送合格人才的重任,要求培养出的人才既能动手,又能动脑。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尤为重要。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把如何解决问题的思路传授给学生,激发学生增强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所谓创造,一般指发现新事物、揭示新规律、获得新成果、建立新理论、创造新方法、发明新技术、研制新产品、作出新成绩或解决新问题等。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结果或处理问题的方法带有新颖性、独特性。从思维过程的状态来看,创造性思维在总体上总是表现为:收敛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发散以便于联想,寻找各种旧知识组块之间的可能的新的组合,发现推理的起点。收敛以便于集中思考,验证由发散思维所得到的方案的可行性,对其补充、修正或提出新方案。

高中教育全面推行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提高全民素质为目的的素质教育,迫切需要我们在数学教育中,把创新教育带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但是在目前的数学教育中仍然存在着大量的满堂灌或变相满堂灌,教师只是为让学生听懂而教,学生更是在拼命为听懂教师的教而学,教师在教学中属主动的主体,而学生则为被动的客体,这显然不符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光在于教,而且在于指导学生学,不能仅满足于学生学会,更应引导学生会学,也就是变教为导。

与学前、小学学生、初中学生创造力相比,高中学生创造力有如下特点:高中生的创造力不再带有虚幻的、超脱现实的色彩,而更多地带有现实性,更多是由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情境激发的,高中生的创造力带有更大的主动性和有意性,能够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去解决新问题,高中生的创造力更为成熟。与成年人相比,高中生思路开阔、敏捷、灵活,而成人易受思维定势和固化认识影响,而且高中生热情、奔放、充满对新世界的好奇,不畏艰难,勇于探索,这都有利于提高高中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创造力水平。

高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注重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的教学

在数学教学中,对某一问题的研究,我们不但要重视结论,也要重视过程,根据教学内容,挖掘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知识形成的过程、知识蕴含的数学方法和智力价值、德育价值,把学生带到知识系统自身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和掌握知识,并再创造地获取新的知识,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兴趣的培养

在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是养成创造性学习的重要举措。事实上,创造性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具有创造意识,而创造意识又取决于学生的兴趣以及不墨守成规、追求标新立异的程度大小。因此,要让学生成功地展开创造性学习就必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启发学生打破常规思维,要求学生不只是满足于知识的接受,还要进行知识的创新。同时,教师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自信心,对爱提新观点和怪问题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

三、教学民主,鼓励探索,培养勇于创新的精神

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是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没有这种精神,是不可能有什么创造性思维的。向上的志趣和努力的热忱乃是创新的决定性因素。组成创新的要素除了基本能力、基础知识外,还有非智力因素,如求知欲、毅力等。因此,教师要适当的向学生介绍些数学史,鼓励学生像那些伟大的数学家那样对传统的观念、传统的理论作批判性的思考,使学生懂得数学发展并不是简单的承袭过去,而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有创新、有所发展,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打好基础。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民主气氛,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热忱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善于因势利导,对一些创新的路子、一些虽不完整但却显露出可贵苗头的见解,要予以肯定,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相反的问题和想法。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发明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释疑入手的。因此,在数学教育中,教师应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在鼓励学生质疑的过程中让学生展开创造性学习。

四、积累、储备丰富的知识和信息

丰富的知识是开展创造思维的源泉,没有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创造也就无从谈起。凭借丰富的知识,人在思维时可以拓展思路,开辟创造性设想的广阔天地。历史上有许多成果卓著的科学家、数学家,他们的创造性活动无不与渊博的知识储备有关,被誉为数学王子的大数学家高斯,同时又是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在数学的许多领域都有重大的贡献,以至数学界评论说在数学世界里,高斯处处留芳名。相反,如果知识欠缺,就会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开展,即使当发明创造的机遇来到你的面前,也会悄然溜走。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否则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包括概念、定理、公式、法则、推理等,它们是数学思维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中的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的教学,可能需要经过引入、形成、巩固、深入等环节,教师要重视运用这些环节,引导他们对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基础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对概念的内涵、外延作必要的探索等等,掌握观察与比较、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推理与论证等思维方法,使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总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应从多渠道、多层次去挖掘、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优秀的创造品质。当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从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

[2]《中学数学教学》2000.

第8篇

【关键词】数学课;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思维的灵魂。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训练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深远的意义。小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之具有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那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营造良好氛围 孕育创造性思维

首先要创设"爱"的氛围。把教学过程作为向学生倾注爱的主渠道,通过自己的言语、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其次必须创设融独立思考、同桌合作、小组讨论为一体的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敢说、敢问,心理潜能极大地被开发出来,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均得到实际的锻炼,尤其是创造性思维应运而生。最后让每位学生体验成功,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个人获得成功,其满足和快乐溢于言表。记得在开学的第一天,我便和学生们说道:“我是你们的大朋友,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将和你们一起去开启知识殿堂的大门。”亲切的话语拉进了我和学生们的距离。正是这些生动的话语、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成为我教学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引导学生勇于探索 激活创造性思维

学生创造性思维主要是在新知识的获得过程中,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发展起来的,所以教师应转变观念,把原来的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改变为教师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学生自身的一系列活动来探索、研究、创造知识的教学模式,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究",师生一起经历科学探索过程,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重视实践活动

实践出真知。对于从生活实际引发出新知识的教学,要尽量提供原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活动,探索发现新知识,培养创造性思维。如几何形体知识的教学,要组织学生看、摸、画、量、摆等动手操作活动来发现新知。如:我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计算这一内容,在学生充分理解周长概念以后,我让每个学生动手测量计算所带铁丝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书本上的三种方法:长+长+宽+宽、长×2+宽×2、(长+宽)×2均被学生一一发现出来,而且有的学生创造出更为独特(虽然较繁)的方法:先把长方形想成正方形,长×4-(长-宽)×2或宽×4+(长-宽)×2,这样的创造性思维就在动手操作中产生。实践证明,教师精心设计和组织的实践活动能使学生的思维有了依托,并能时时撞击出创造的火花。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质疑的学习习惯

在课堂上,教师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被大多数教师所运用,在教师布置了需探索的问题后,应先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再组织小组交流,而且在交流中必须强调人人发言,使每个学生习惯于先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再倾听别人的意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使学生勇于质疑,必须先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再针对学习的内容,没学会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不同想法,或由当堂某一内容所联想到的一些更有深度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如学生学习了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后,学生提出大于平角而小于周角的角叫什么角?如学生学习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后,我有意识安排学生利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测量课桌的面积,有的学生根本没有动手,而是在思考后"指责"老师,"这样的方法太不合理,太浪费时间了,肯定有其他的好方法。"我趁机提出:"你能创造出一个新的面积单位吗?学生的深入思考、勇于提问对培养思维的创造性极有好处。

三、培养思维的发散性,促进创造性思维。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别出心裁地提出新异的想法和解法,这是思维发散性的表现。教师应满腔热情地鼓励他们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大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和质疑,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这样才使学生思维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

四、优化练习设计,培养创造性思维

1.应用性

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及其作用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一些习题,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生的思维往往更活跃,更具创造性。如计算组内同学的平均身高练习时,先让每人报出自己的身高,再计算,有的学生是这样算的:因为140厘米处于中等水平,只要将组内同学身高与140厘米相比,求出差数,再将"多的"或"缺的"相抵,最后余下(或缺的)的数再除以人数,加140厘米,只需口算就行,这样创造性的解法就是从生活中来,不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了。

2.开放性

没有固定方法,没有固定答案,各种方法都具有合理性的开放性习题既可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性;又可使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如这样的习题:母亲节快到了,小明准备用平时节省下来的20元钱买一束花送给妈妈,玫瑰3元钱一枝,康乃馨2元钱一枝,满天星1元5角钱一枝,小明该怎样买?能力强的学生可设计多种方案,能力弱的学生也起码设计出1种方案,这样的习题能较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3.独特性

常规题对于培养思维的创造性也独具功效,一题多解求简、求优,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如红星小学帮助公园种植草坪,原计划每天种植27.8平方米,5天种完,实际4天就完成了任务,平均每天比原计划多植草坪多少平方米?学生列出的算是:27.8×5÷4-27.8,我启发学生,实际比计划提前1天完成,那么提前一天的工作量是否知道呢?学生讨论后得出只要在4天内比计划多完成27.8平方米的种植任务就行了,因此用27.8÷4可直接求解。长期训练,对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大有裨益。由此可见,丰富多彩、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和练习不但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还能够使每一个学生从中体验到学习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总之,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放手让学生探索,精心设计多层次、多样性练习,教师要深入钻研新教材,充分挖掘新教材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因素。教师要尊重并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疑问,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肯定他们的探索、求知欲望,启发、引导他们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认识事物,寻求多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教师要鼓励多样性和个性,允许学生在学习中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不要用固定的眼光看待有创造潜能的学生,避免权威态度,使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阵地。

【参考文献】

第9篇

一、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指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往往能突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观点总是富有新的创意。传统的语文教学顺应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对学生进行“题海战术”式的训练,影响了学生创造能力和智力水平的发展。而创新思维则表现为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结合,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互补,在人的创造能力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其它方面的能力所不能取代的。帮助学生善于发现、乐于表达、走向成功。教学实践证明,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中会使学生产生难以名状的愉悦,而快乐的情感体验反过来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穿针引线,铺路架桥。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看,创造力与智力并不是同一回事。虽然创造需要有分析、计算、排列等能力作为基础,需要左右两半脑的配合,但是,集其大成者,是右脑的创造功能。智力高的人不一定都具有很高的创造力,而具有一般智力水平的人,经过培养,却可能具有较高的创造能力。

二、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自由宽松的创新环境。心理学研究显示,人们如果生活在鼓励自由探索、标新立异、发明创新的民主和谐气围中,那么他们的创造力就会迅速的发展起来;如果生活在不允许自由探索和研究的一言堂、家长制的环境中,他们的创造力就会受到限制,甚至会受到扼杀。因此,教师应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尽可能地满足他们心理上的需求,竭力营造一个宽松、宽容、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变传统的“师道尊严”为现代的“良师益友”,使学生对老师发生亲近感、信任感,进而“亲其师而信其道”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劳动,面向主体,热情引导学生探究和质疑,鼓励他们标新立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和喜悦。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和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动机、求知欲、积极性、主动性,都是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但他们不会自动涌现,这就要求教师优化教学方法,改革课堂结构,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选取最能激活学生思维的角度为突破口,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诱发学生主动进入学习的思维。

三、引导学生爱思考,善质疑,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 爱思考,善质疑,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多想出智慧,深思能创新”。质疑,是深思的结果。我们也许会碰上这样的学生,问他们有问题没有,他们总说没有,可是他们考试起来成绩总不好。究其原因,就是学生虽记住了某些知识,但没有深入理解,不会应用。要对所读文章真正理解,必须有质疑和探疑的精神。指导和带领学生深入剖析,把握课文的精神实质。读书不能满足于一般的感受和现成的结论,要有透视力,对文章以外的意思都能识别、体味。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动机,引导他们谈看法、摆见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学生探疑的过程中教师不要用预制的结论去束缚学生的思想,要鼓励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引导学生质疑探索的过程中,要十分注意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经常在这方面进行训练,学生的学习才会变得主动,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迫使或者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地表现自己”,使其逐步具有探索意志、创新精神。要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提出问题是指,提出学生一时还无法解决的问题,借以强调所要学习的重要性,震撼他们的心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支点。教师教学要从“疑”入手启发学生思维,质疑求异。求异是创造性思维方式,善于求同,更善于求异,求异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方式。它要求学生对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思考,鼓励学生做出不同回答,或鼓励学生摆脱习惯的思维方式,另辟蹊径,发展求异思维能力。这样既可以使问题得到全面解决,也可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及独创性。

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