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小学数学课程总结

时间:2023-03-08 14:55:07

导语:在小学数学课程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小学数学课程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师范院校;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中小学数学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对我国的教育进行进一步调整,不论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教学理念上,都要进行创新。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要实施者和组织者,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效果。对于中小学数学教师的素质提升,加强对他们的在职培训是一种有效措施,但是不少教师在长期的实践工作中已经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要改变他们的教学模式相对比较困难,而在师范学校学习的师范生,他们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理论,但是由于还没有落实实际工作,不存在较重的思想负担,容易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在改革工作中更容易受到启发,督促他们在今后的中小学数学教育工作中更好地完成任务。所以,当前,加强对师范院校的课程改革,才能在今后走向就业岗位更好的为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做贡献。

师范院校可以说是培养中小学数学教师的主要场所,我国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迫切要求师范院校数学课程跟上时代的步伐,希望能培养更多优秀的数学教师来满足实际情况的需要。在师范院校内,数学课程几乎在大多数专业中都能出现,只是每个专业的数学要求不同,学习时间也不一样。师范院校数学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数学教学的规律,明确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熟悉运用与数学专业相关的业务,了解数学教学的日常流程,能够编写和实施数学教案,具备一定的数学教学能力。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师范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多变,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中小学生κ学的学习兴趣,适应现代化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新要求。

在师范院校中,数学教学一直是一项难点。在课程改革的变动下,社会各界对师范院校的人才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希望师范院校可以吸取课程改革的精髓,总结现在数学教学的现状,提出当前的教学问题和有效解决办法。这是当前师范院校的重要任务,也是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师范院校的数学课程改革与中小学数学的实际需求要紧密结合

师范院校的教师在数学范畴内的造诣一般比较高,实力也比较强,既要培养专业的数学研究人员,又要向中小学输送优秀的数学教师,任务比较繁重,在课程改革的推动下,不少教师脱离了实际情况的需求,片面追求数学的学术性,却对数学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少师范生作为新生入学以后,就被学长学姐或者教师们鼓励要多学习,正确考研究生,虽然学历的提升能够促进专业水平的提高,但这并不是师范学生所必须遵循的原则。数学专业是师范生的难点,在数学课程改革过程中,既要求教师们能够大胆尝试,又要保持冷静和谨慎,尤其是数学系数学专业的学生,将来要从事中小学数学教育工作的人群,不论怎么顺应课改的要求,都不能脱离中小学数学的要求。例如,在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除了要鼓励学生追求更高研究方向,还要深入研究中小学生数学建模,将中小学数学的教研工作也要深入到日常学习中去。

二、师范院校的数学教学除了要重视理论基础,还要重视学生的教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理论是多边缘的理论学科,加强对师范生的数学理论教学,可以为他们今后的中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丰富的理论材料。在数学课程改革中,除了介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还要引进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补充我国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不足,帮师范生树立新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理念,学生通过多研究中小学数学理论,不但可以开拓视野,还能提高他们的理论修养。另外,数学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师范生将来要担任中小学数学的重要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他们除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过硬的实践教学能力。所以,师范生在学校期间,要培养自身的教学基本功,能够写出正确且整齐的板书和教案,还要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教学课件,让中小学数学知识与现代信息结束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师范生必须有处理教材的能力,把握新教材的编写体系和培养目标,培养他们的教研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让他们在从事教育工作之前能够对中小学数学的发展史和教学流程有一个详细的了解,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师范院校要转变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让学生适应课改的发展要求

师范院校是培养未来教师的摇篮,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师范要针对课程改革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学内容上,在保证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还要要求数学课程与其他学科、实际生活相联系,要重视数学学科的实用性,培养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和数学素养,在保证自己教育学理论、数学理论扎实的同时,还要延伸到现代化知识、建模意识和实践意识,除了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教学模式上,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取不同过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要将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传递给学生,师范院校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的教学方式。

总之,师范院校的数学教学要充分体现师范人才的培养方向,结合当前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要求,实现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结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良好条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师生相互探讨,共同探索知识。这样,师范生毕业后才能更好的适应中小学的讲台,为中小学数学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马波.师范院校中学数学教学理论课程改革的几点尝试[J].课程.教材.教法.2006 (05).

[2] 曲元海,王春燕.师范院校中学数学教育类课程体系的构建[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8 (08).

[3] 韦程东,师轶,廖克杰,成冬元,黎福庆,李碧荣,张桂芳,农学宁,陈敦元,邹循东,梁宇,潘文理.创建大中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联动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2).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课堂;生活化教学;数学

传统的小学课堂偏重于教师讲课学生听课,沉闷乏味,小学生提不起对数学课程的兴趣。因此,需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入生活化元素,实现生活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主要探讨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合理地运用生活化教学。

1 以生活化元素作为课堂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

一般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被看作课堂的主角。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授方式不仅不会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且不会提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有甚者,小学生会从小对数学学科产生一种厌恶心理,非常不利于学生在数学学科上的学习与发展。教师一般以课本为教学提纲,讲课时极度依赖课本,枯燥乏味,提不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教师可以尝试在课堂开始前以一个生活化的小例子作为本节课堂的一个导入,不仅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也会使得上课效率提高。例如,当教师在讲授小学人教版数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在课前教师应提前准备三角形形状的各种物品,拿到课堂上来让学生对不同的三角形进行内角测量并计算,最终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度”,从而教师自然地将课堂引到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上。通过以生活化元素作为课堂导入,不仅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受益匪浅,而且会让学生牢固记忆该结论,对课堂效率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

2 通过想象生活化的情景,构建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我们不仅可以将生活化元素作为课程的导入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还可以在授课过程当中让学生学会想象合适的生活场景,并将生活场景与此时的数学情景结合,从而轻松得理解并掌握所学数学知识点。例如,当教师教授小学生进行加法的口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数苹果”的方式进行口算从而得出答案,即让学生想象一种生活场景。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为小学数学课程平添了一抹色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让学生对数学有了初步的意识与了解。同时,在教师帮助学生想象生活化场景的时候,教师与学生可以增加互动,这可以拉近学生与教师间的距离,让学生对数学课教师没有产生畏惧的心,而且也能迅速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有利于学生数学课程的培养。

3 通过生活化的实践活动,将学习与生活相互融合

数学来源于生活,正是由于生活的需求,才会有数学知识的诞生。因此,在学会数学后,最主要的就是会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也正是数学课程的魅力所在。例如,当教师教授人教版数学课程“圆与圆锥”课程时,我们影响到通过本课的知识我们应当学会测量树木的半径,沙堆的体积与质量等,我们还应会测量圆锥沙漏的体积,在做题时,时常会出现求解圆锥形沙漏中漏出的沙子的体积,这些生活中的问题都可以应用本课的知识来求解得到。当学生们通过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了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时,学生们不但会产生对数学的自信心,对数学课程产生足够的兴趣,还会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不论是对当前的数学课堂,还是对学生自身以后数学的发展与教育都有非常大的积极影响。因此,学会将数学课堂学习与生活情景相互融合,通过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非常有效率的一种数学学习方法。小学生应从小培养生活与学习之间的联系,这对其之后的发展有好处。

4 多观察生活,通过生活产生对学习的兴趣

生活中处处会产生数学。生活中的场景与枯燥不变的数学课程相比更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比如,生活中的摸奖游戏,其规则制定过程与实现过程都无时无刻不在体现数学的重要性。再比如,平时玩的足球与篮球,其发力方向与角度也与博大精深的数学知识有关系等等。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只要学会多观察生活,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是数学。在课堂上的数学枯燥乏味,为一堆堆乏味的公式与数字,而生活中的数学更容易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小学生从小对数学这门基本又重要的学科产生极大的信心与兴趣。这有利于数学教学的发展,首先通过生活实例对数学产生基本的认识,然后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与解决策略的探讨。因此,多注意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尝试将生活与数学课堂相互融合,从而更容易地了解数学问题的具体含义,培养小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好奇心与自信,从而数学学科产生兴趣。

5 总结

总体来说,小学数学课堂应该增添一些积极活泼的元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好奇心,因此本文总共介绍了四种小学数学课堂使用生活化情景的应用与方法。即小学数学教师应学会以生活化元素作为课堂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通过学习想象生活化的情景,构建学生的数学思维,通过生活化的实践活动,将学习与生活相互融合以及多观察生活,通过生活产生对学习的兴趣。通过以上几点生活化元素的课堂应用,学生不但会对数学产生学习的兴趣,还会大大提升数学课堂的效率。因此,应适当地提倡将生活化场景应用到数学学习中,从而提高小学生数学课堂的效率与氛围。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课程资源 课堂教学 实效

数学课程资源是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我们知道:课程资源蕴藏于学校、社会、自然,作为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挖掘学生身边所有有利于课程实施、所有有利于教育教学目标实现的资源充实数学课堂。这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需要;这是促进当地经济崛起的需要;这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的需要。可见,全方位利用教学资源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一、活用信息技术资源

信息技术具有生动性、信息性、大容量等特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有效整合可以提升数学课程的生动性,凸显数学课程的趣味性。摆脱学生 “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的距离感。可见,巧用信息技术能活化小学数学课堂,为数学课堂插上飞翔的翅膀,切实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育教学质量不再是天方夜谭。在实际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不但善于引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而且还尽量规避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误区,将现代教育技术信息辅助教学容量大、形象直观性强、兴趣点采集快捷等特有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我常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用信息技术挖掘德育素材、结合计算机网络系统,拓展知识空间等等。

如在《圆的认识》一课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播放森林动物晚会:大象为了回报小动物们一年来对自己工作的支持,春节将至,它邀请了森林里所有支持它的动物们来家里做客,饭桌上大家为了座位争吵不休。最后,聪明的小猴提出用大象家现有的车子把大象的一堆蔬菜,粮食搬进仓库,功劳最大的为贵宾,坐上座。结果用圆形车轮的动物比用三角形和方形轮子的不但轻松,而且搬运的数量也多。孩子们乐开了花,都笑话那些没选择圆形轮子的小动物们。我借机便问: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问题一经提出,教室内鸦雀无声,孩子们陷入了深思。这样的导入自然将孩子思维带进探索圆的知识殿堂,收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之一。《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教学实践表明:生活中的数学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生活中的数学能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的数学能开启学生探究学习的广阔天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着眼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资源,鼓励孩子走进生活寻找数学的影子,真实体验和感受着数学的魅力。

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内容时,我和孩子一起利用课余时间亲手绘制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正确的绘制是建立在平时认真观察基础上的,绘制的过程就是认识的过程。课堂上为了能帮助学生学会“付币、兑换”,我设计了用自己现有的学习用品创办小小商店活动,开张前,学生要给自己的商品标价、兑换零钱。在标价、兑换、交易的实践活动中,加深对各种面值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获得了内心的充实和满足。

三、调动课堂生成性教学资源

新课程强调交往、互动;重视体验、感悟。学生是独立的生命个体,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经验、想法见地。在思考和接受问题的过程中有自己的灵感,有时和教师的精心预设大相径庭,甚至被认为是课堂不和谐的音符。有些教师为了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压孩子丰富的想象、扼杀孩子独特的想法,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在孩子心里却成了不敢表达的心结,久而久之,便会成了老师牵着鼻子走的老牛,这样的课堂表面看来一帆风顺,但实际上却因没有把握利用好这些课堂中生成的学习资源,使数学课堂黯然失色。因此,面对这些生成的资源,教师应从教学目标出发勇于摭拾、善于遴选,为课堂润色。

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我是这样导入的:前面我们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你知道三角形面积怎样计算吗?话音刚落,一学生举手示意“老师,我知道”。这完全打破我的精心预设。我顺势让他说给孩子们听。“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我先示意孩子坐下,然后对其他孩子说: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这个结论是否正确。通过小组合作、交流验证,学生逐步概括出三角形的计算公式,激发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可见,课堂上挖掘这些生成性教学资源可以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同时进入教学过程,实现真正的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结束语

总之,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可以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率“高”起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无处不在,只要教师潜心研究,及时反思,不断总结,就能对数学课程资源科学开发、合理利用。这是新课程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相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生涯中,只要我们一线教师不断提高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就能使课堂成为师生张扬个性的舞台,放飞理想的沃土!高效数学课堂也会渐行渐近!

【参考文献】

[1]徐桂珠.问“渠哪得清如许”——谈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 小学教学参考,2011(5).

第4篇

一、把数学游戏融入小学数学课程

爱玩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中有什么吸引着学生呢?我们总结了六个原因。

有情境:游戏的元素包括了图像、音响、色彩、振动、效果、符号、角色、故事和情节……构成了多元化的情境。

有规则:富有挑战性、探索性的游戏规则,让学生好奇心、求知欲获得极大的满足。

有体验:学生在游戏中反复体验各种可以在现实生活中体验的和不可能在现实世界中体验的经历。

有过程:游戏有不同的难度级别,学生在达到和通过一个又一个级别的过程中享受游戏的快乐。

有评价:游戏允许学生失败,更允许不断尝试,每一过程都能获得及时的评价。

有交往:游戏中可以形成无数的儿童交往“圈子”,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和竞赛,社交性和参与性是游戏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因此,我们认为小学数学课程应尽可能多地融入游戏精神,只有让学生在日常的课程学习中体验到数学的“好玩”和“有趣”,才能真正热爱数学。而在数学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和世界都有着许多经典的游戏,比如七巧板、24点、魔方、数独、数棋……这些游戏中蕴含的数学历史、知识和智慧都是数学课程实施和开发的丰富资源。另外,教师以当下的数学课程为内容自主开发的游戏,同样能让学生在玩中学。比如一年级教师发现学生对“20以内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的口算不感兴趣,就以此为内容,开发了“迷你计算牌”,学生人手一份,随身携带,常聚在一起“玩牌”,风靡一个学期后,班级的口算速度和正确率大大提高。

因此,我们根据一个学期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经验和基本思想方法,整体性地选择、梳理和开发合适的数学游戏,数量一般为3~4个核心游戏。同时提供了现实中的数学游戏和电脑上的数学游戏,并将数学学习和游戏统整到一个整体反馈评价的系统中,即不把学生的各个游戏过程割裂开来进行反馈评价,而是统整到班级“数学吉尼斯”中统一反馈评价,并与全校“数学吉尼斯”对接。

二、把研究性学习融入小学数学课程

学生的数学学习多数是在课堂中进行,一般都只能在同一时间内学习同样的内容,我们称之为同步学习。同步学习有其效率高、易操作的优势。然而,也有其突出的两个问题:第一,缺乏对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关照。事实上每个人的学习水平和方式都不相同,在同步学习中,固然这些都可以成为差异性资源,但也往往有学习结果趋同的危险。第二,缺乏对学生充分经历数学活动、积累数学经验的关照。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经常无法充分地经历应该经历的数学活动,也无法充分探索应该探索的数学问题,更无法积累应该积累的数学经验。因此,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研究数学课题引入整个数学课程,将同步和异步学习相结合,将可望解决以上问题。

我们在不断的研究中,明确了以下认识。

经验:学生是有一定数学活动经验的人,并需要在自由和合作的数学活动中充分获取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自由:让学生拥有尽可能多的自由时间和自由意志,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相对自由地支配学习时间、选择研究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合作:鼓励学生以小组协作的方式进行群体研究的互动。

计划与任务:提供明确的研究时间、研究目标、研究指南等。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分四个步骤实施:

1.选择需要研究的数学课题

将本学期学生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结构进行系统梳理(低年级一般由教师完成,中、高年级可以引导学生参与),选择3~4个核心的数学小课题。

2.提供数学课题研究的指南

包括完成研究的时间、研究路径的建议、研究过程的记录、研究成果的呈现以及相关的参考书籍和技术工具等。

3.学生规定时间之前自主或合作研究

学生有选择的自由,可以先研究某个课题,只要在规定时间之前完成即可。教师适时关注学生研究的进程,进行必要的指导(尽量不干预)。

4.在课堂教学时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展示和提升

学生用多种形式在教室墙上、研究性学习空间里进行展示。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比较、归纳、概括,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适当的评价。

三、把科学的思维训练融入小学数学课程

数学教学的独特价值之一是学生通过对数学特有逻辑系统的学习和思考,在与现实生活沟通的过程中,在从具象到抽象的提升过程中,把丰富的体验和认识转化为自身的逻辑推理发展和提升思维品质的力量。作为一位有着20年教学经验的数学教师,我发现学生的思维水平对于数学学习有着极大的影响。一方面我们如上述所言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另一方面我们应把科学的思维训练融入数学课程中,思维品质的提升将会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体验。

事实上,思维训练的课程早就有之,设置也不难,但是要想科学有效,就必须有“大数据”的“积累”和“挖掘”!

何为“大数据”的“积累”?比如,我们用思维训练的课程对一位学生进行了训练,我们得出了一些“数据”,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称之为一个“样本数据”。这好像没有多大意义和价值,因为思维训练之后的评价还是只能凭人的经验来判断。但如果这个课程已经有10万人、100万人甚至更多的人完成过了,这10万人、100万人甚至更多人的“样本数据”积累起来就可以称之为“大数据”。

何为“大数据”的“挖掘”?有了“大数据”我们就可以对其进行多层、多维、多元分析,从而总结出人的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反过来指导以后进行同样的思维训练的人。

那么,思维训练课程的形态是怎样的呢?第一种是“游戏”方式,只有用游戏的方式才能吸引小至6岁、大至100岁,超过500万人完成整套的思维训练课程。第二种就是“新技术”和“新工具”方式,只有应用的“新技术”和“新工具”才有可能应用“大数据”的成果。

四、把新技术和新工具融入小学数学课程

新技术对小学数学课程实施和开发而言,除了构建利于学生充分参与和分享的环境外,还为师生提供了大量的教与学的先进工具,我们缺少的其实是对其进行整体的梳理和应用而已。我们初步分成了四类。

1.支持学生数学学习探索的新工具

比如,“Number Pieces”能支持学生探索数与运算领域,对于数的概念、运算概念的形成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再如“Geometry Pad”能支持学生探索图形和几何领域,对于平面图形的性质和测量的研究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再如“Solids Elementary”对于立体图形的探索提供了有意义的方式,对于学生形成立体图形的表象又有很大的作用。

2.支持学生数学学习“类课程化”的新工具

这一类工具本身就类似于一个独立的课程,有些就是以先进的理念开发的,有些甚至包含了完整的课程评价。比如,“数学之王”就对计数、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几何、比较、疑难、测量、分数十个领域进行开发,每个领域又包含十个不同的等级,并内置了Game Center的课程评价工具。再如,“星宝贝数学”有完整的课程体系,对1~2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3.支持学生思维训练“类课程化”的新工具

这一类工具本身与数学知识的学习相关度看似不高,但对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数学思维的训练提供了“类课程”工具,比如“星宝贝思维”“Fit Brains”等。“Fit Brains”的开发就基于先进科学研究,特别是对“大脑科学”的研究,课程以游戏的方式提供,并同样内置了完整的评价体系。

4.支持学生数学练习巩固的新工具

比如“MathBoard”“C Addition”“尼奥数学”“小学口算”等。它们提供了某个数学学习领域内学生练习巩固的训练。“MathBoard”对数学整数计算的练习提供了灵活的设置,整数的四则运算的练习使用这个工具来进行。

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探究式教学;教学方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238-01

探究式教学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而根据苏教版教材力求建立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知识技能教学与培养情感体验、思维发展、提高解决简单问题能力密切结合,数学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规律高度一致的新体系这一目标来看,探究式教学法与苏教版教材为载体的小学数学课程相结合,可以充分的将教材对于学生探究能力、思维拓展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出来的效果体现出来,从而将小学数学课程的教效果进行有效的强化提升。因此,采用有效的措施应用好探究式教学法对于数学教学效果的提升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一、创设有效的课堂情景,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知识探究的兴趣

传统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往往采用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听课的形式,这种方法下,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理解程度无法到达最佳的水平。而探究式教学方法,虽然能够促使学生参与到课程知识的探讨中来,但如果学生失去探究的兴趣与欲望,整个课堂参与的效果与效率都无法提高。因此,在探究式教学法应用的过程中,教师要设立有效的课堂情景,以课程主题来逐步的激发学生对于知识探究的兴趣与欲望,进而强化课程教学的效率以及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热情。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在新课开展之前,为学生设立寻找身边的面积这一主题,进而让学生在课堂中以100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测量窗户玻璃、课桌桌面、椅子面等面积,并让学生同步的量出各个面的边长,引导学生逐步的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与边长之间的关系。在这种有趣的主题下,学生对于课程知识学习的兴趣逐步被调动起来,而随着探究进程的不断推进,学生对于知识探究的欲望也会逐步的提升,进而学生对于数学知识探究的参与程度越来越高,整个课堂学习的氛围也越来越好。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发掘学生探究知识的潜能

受到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参与课堂数学知识探究的过程中,仍然不敢发表自己的探究结果或者自己对于某一知识点的理解,始终以教师的观点来作为衡量自己数学学习的标准。这种情况下,探究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效果很难被凸显出来。因此,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坚持公平对话互提意见,说错有表扬说对更有表扬,先激发学生知识探讨的勇气,进而发掘学生知识探究的潜能,使得整个数学知识探究的层次获得更好的提升。

例如在《混合运算》章节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探究混合运算规律的时候往往会对加减乘除是按照顺序计算还是按照其他方式计算持有不同的观点,在课堂知识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不要直接的将规律讲出,而是鼓励每一位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进而按照每一位学生的方法进行一次计算,然后通过多次与参考答案的比对来查找出最佳的方法。这种形式下,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课堂讨论氛围,使得学生愿意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进行课程知识的探讨,这样数学课程教学氛围得到改善,而学生通过多次知识探究的磨练,其知识探究的能力也能获得长远的提升。

三、设立相关问题,引导学生知识探究的方向

小学阶段的学生数学知识的储备还处于单一化阶段,并且其学习方法还没有成熟,因此在开展探究式教学课堂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完全的放纵学生,而要适时的对学生的知识探究进行把握。为了既不打击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又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向,教师可以在相关探究的节点中提出必要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进行下一知识点的探讨,把握住整个课程的方向。

例如在《圆》这一章节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以有效的课程情景引导学生探究圆的相关问题,例如测量圆的周长、圆的直径。而为了引出π这一关键的因素,教师就可以在实际的知识探究过程中建立问题小任务,让每一个学生对多个圆的周长与直径关系进行探究,进而总结其探究的结果,引出π这一因素。这种方法下,学生可以很好的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知识的探究,并以教师的问题作为探究的最终目标,从而一步一步的向课程内容的终极目标前进,进而发现圆的基本特征以及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得这一章节的知识都能有效的被学生吸收。

四、结束语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载体的小学数学课程的开设,可以有效的借助教材的力量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以及学习能力。而课程效果的发挥往往又借助教学方法的良好应用,根据苏教版教材的特点,探究式教学法与苏教版为教材的小学数学课程的结合可以将学生对于知识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等充分的发挥,一线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有效的课堂情景,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知识探究的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发掘学生探究知识的潜能;设立相关问题,引导学生知识探究的方向。进而以有效的方式来促进整个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性;新课程改革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课程及教学具有指导作用。因此,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活动的组织都应该遵循新制定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与目标。数学作为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课程不仅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也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要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为此在课程设计上要更加体现基础性、普及型和发展性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学,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只有更新教学理念及手段建构一个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才能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所需达成的目标。

一、高效课堂基础理论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之分析

在短暂的教学规定时间里教师总是想尽力把毕生所学传授给学生,学生掌握知识量的多少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都直接反映了课堂的效率。因此,千方百计的提供课堂效率一直是任课教师孜孜不断所追求的。众所周知,数学课堂不仅是知识的简单传授与积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提高学生数学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性格才是首要。基于起源于18世纪意大利维柯的建构主义理论国内外开始对建构高效课堂教学策略进行理论及实践研究,提出建构高效课堂五因素、高效课堂效益评价标准等用以改善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及生硬枯燥等诸多问题。下面笔者将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来谈谈如何建构高效小学数学课堂。

二、建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之策略解析

1.更新观念紧贴新课程改革理念建构“有效”教学目标是前提

课堂是学校的基本单位同时也是教学的核心。为了推行素质教育和切合新课改理念学校和任课教师也在逐步改进教学计划和教学手段以达到高效教学。因此,实现高效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制定具体合适的教学目标。笔者认为,应深入学习新课程改革精神并以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理念为主要制定依据。基于新课改理念高效课堂四个构成要素应受到充分重视分别为:首先,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其次,和谐教学环境是高效课堂的强磁场;第三,教学结构应包含知识结构、学生认知结构、师生活动结构;最后,教学方式要根据学生认知特点灵活运用。贴合新课程改革精神制定提纲挈领教学方针及目标才是打造高效数学课堂的有效前提。

2.教学方式灵活选择综合运用构建“活跃”课堂是重要途径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以来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及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正如上文所提及建构高效数学课堂需要有一个和谐的课堂环境相似,学生学习的效果最终取决于是否真正原因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利用多样教学手段的目标也是为了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拓展学习积极性。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情景教学模式、探究型教学模式、合作教学模式无一例外注重的都是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用不同教学方式是达到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比如在讲授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就会设计一些活动像折纸,让学生亲自参与活动令抽象思维迅速转变为形象思维;在减法性质一课中学生很难理解a-b-c=a-(b+c),我就会选择情景教学法来主动创设一个生活场景帮助学生理解;对一些理论性较强的问题像负数的来源及某些公式的推导过程我则会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自主地去找寻答案。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创建一个能动的反映、接纳、创造的教学过程才能真正的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3.多元化学业评价方式构建“反思”课堂是重要保障

应试教育的思想使学生不得不背上“成绩”和“升学”的包袱,为了强化记忆许多教师会在课后额外给学生布置作业,但如果一味的增加练习的数量往往会令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许多心理研究表明:过重的练习量不仅不会提高成绩还未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造成智力迟钝。针对这一点笔者认为,无论是布置作业还是教学评价都应是对课堂情况的一种检测和反思。如果我们单单把作业视为一种提高学生成绩的手段那么教师和学生就不会从内心来审视整个教学过程的得失,高效教学就如会空中楼阁一般显得不切实际。因此,在布置作业和教学评价上应从回顾与反思这两个角度加以考量,以往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教师与学生往往重视对问题的解决,这就会造成学习像“狗熊掰棒子”一样记忆不长久。因此,在布置作业和评价环节重视对结果的回归与思考,站在总结经验教训的角度上才能形成高效课堂。

三、结语

改善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弊病,实现高效教学模式一直是任课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作为教育主要阵地的课堂教学,其质量高低直接关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今后的发展,高效的数学课堂应是通过教师引导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和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本文笔者结合新课程理念共提出三项切实可行的策略以实现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数学教师;教研论文;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3―0081-02

一、研究背景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小学数学教师师资的需求要从数量的满足逐渐过渡到质量的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一种趋势。教研论文是评价一个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也说明其对数学新课程的参与、评价和反思过程。本研究之所以选择通过对“中国知网”小学教师公开发表的关于数学教育研究论文的内容作为研究对象,是基于以下方面的原因:教研论文的内容既可以反映出小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关注的热点,又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反映出数学新课程实施近十年来小学数学教师参与教研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象为小学教师在2010年公开发表的关于数学课程改革的教研论文。文献来源是“中国知网”,选择的文库为“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搜索主题为“数学”;作者单位:“小学”;搜索匹配度为模糊;时间为2010.1.1~2010.12.31。检索结果为2010年小学教师公开发表有1367篇论文。

本研究的样本是从小学教师发表的1367篇论文中随机选取100篇。采用了Excel软件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统计。统计结果如表1。

表1样本中作者单位为小学的100篇文章主要内容分析

三、研究结果

1.文章内容偏重课堂教学。表1数据表明文章的内容有93篇探讨在课堂教学中的相关问题。可见小学数学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如何上好课。综合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主要探讨两大类问题:

(1)新课改理念下如何更好地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如怎样进行师生互动、如何优化教学设计、在课堂上怎样对学生注重人文关怀等。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加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质量,在样本所选取的100篇文章中有14篇文章论述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及优缺点的总结。

(2)对新课改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反思、体会、经验谈:如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相关理念的理解及结合具体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应用等。

2.关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所选样本的教研论文中有8篇文章探讨新课程实施中对学生数学兴趣、创新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方式和经验之谈。这较之以前数学课堂教学只为培养学生考试能力相比是一种很大的进步。这也说明小学数学教师逐步认识到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更多的关注到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3.缺少多角度的论述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文章结构基本以“理论+相关例题”为主。在所选样本的100篇文章中,所探讨的问题角度单一,没有多角度去论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几乎所有文章都是一些课堂实录,文章结构基本形式为“理论+例题”。其中理论探讨都为文章第一段或第一二段,理论探讨的内容基本上以文章所论述主题词的简单定义或某一个问题中的新课改理念为主;大多数文章都没有从理论上做深入研究,例题在整篇文章中占的篇幅过多。

4.小学数学教师对于数学教研能力认识不足。样本中有4篇文章论述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和能力。所有文章都认同数学教师整体素质关系到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成败,认为小学数学教师主要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大体可总结为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教学业务素质及身心健康素质。其中教学业务素质是指一个小学数学教师要具备坚实的数学专业基础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但这4篇文章对数学教育的研究能力并没有提及。可见小学数学教师对于数学科研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只重视上好课,完全忽视了在教学中对出现问题的解释、探讨和总结的科研能力。

四、思考

以小学数学教师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里收录的教研论文为研究对象,只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在数学课程改革十年来,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程的接受、参与和反思的现状。综合2010年全年所有文献,文章质量普遍不高。虽然小学数学教师在新课程实践中能够发现问题,但很少有相应的教研意识。笔者认为出现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小学教师没有经过数学教育研究的专业化学习和训练,专业化程度不是很高,很多教师仅处于半专业状态。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变革:

1.职后培训中注重教研型教师的培养。教研型教师是指具备教育教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中能够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能够从专业的角度作出理论的分析、解释。而职后培训是目前小学教师由“教学型”的教师过渡为“教研型”教师的主要途径。小学数学教师参与教研将有效促进教师专业修养、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和提高。在职后的培训中要有“教研强师”的理念。帮助受训教师掌握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提高教育教研理论素养和教研实践能力,使其成为具有教研能力、教研知识和教研精神的专业化数学教师。

2.小学数学教师改变教学反思形式,提高自身职业定位。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反思只是简单的课后小结或教学日记,这种教学反思只是对上课情况的一种简单描述,而他们日常工作的全部是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数学技能的传授,因此对自己的职业定位为“教书匠”的角色。而数学教育研究论文是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更理论更辩证的一种反思形式,通过这个方式可更快、更好地促进数学教师专业的发展。因此,要鼓励小学数学教师转变观念,不断学习提高,改变教学反思形式,提升自己的职业定位,使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教授数学,做知识的传播者,而是作为研究者全方位的参与到数学课程的改革中。

参考文献:

[1]杨玉东,吕世虎.数学课程改革中教师的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2,(2).

[2]常波.西方反思型教师教育思潮兴起背景综述[J].外国教育研究,2000,(4).

[3]张奠宙.高师数学系改革的若干设想. 数学教育学报[J].1999,(2).

第8篇

为什么“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应该作为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呢?笔者认为,数学课程固然应该教会学生许多必要的结论,但绝不仅仅以教会这些概念、公式、计算程序、解题方法为目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这些结论的过程中获得数学思想――是数学科学发生、发展的根本,也是数学课程教学的精髓。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培养学生素养为目标的需要。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更利于记忆,领会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他们的理解能力正在开发中,他们的思维正在启蒙中,小学生知识基础较薄弱,认识过程不宜太曲折深奥。所以教师应该结合小学数学课程的内容,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兼顾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握时机、及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掌握思想方法均衡发展,为他们后继学好数学、提高数学素养打下扎实的基础。下面是笔者在一线教学中的做法与体会:

一、分析教材,在教学目标中明晰

数学思想方法是更隐蔽更本质的知识内容,它蕴含在教材的整个体系之中。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深刻领会小学数学知识体系,能够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方面,通晓小学数学的全部内容,全面了解各部分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以便渗透时有序推进。因此我们应该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教材,认清教材特点,把握教材脉络,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在研读教材时,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多思考:怎样才能唤起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数学思考;怎样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怎样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等。如极限思想在教材中许多地方都有呈现:在“自然数”、“单数”、“双数”这些概念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体验到自然数、单数、双数是数不完的,这是初步体会极限思想。在循环小数这一部分内容中,1 ÷ 3 = 0.333……结果是一循环小数,它的小数点后面的数字是写不完的;在直线、射线、平行线等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领会这些线是可以无限延长的,这是深刻领悟极限思想。在教学“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个完全一样的小扇形,通过“拼一拼”转化为近似的长方形,当分成的小扇形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近似于长方形,圆的面积就是长方形面积。学生有了这个基础,在学习“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时就会很自然地联想到这种办法,从而再一次加以利用解决问题,这是理解运用极限思想。

小学数学中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还有:对应、假设、比较、符号化、类比、转化、分类、优化、集合、数形结合、统计、代换、化归等等,这些思想方法有些是以“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形式在教材中出现的,但更多的需要我们教师认真分析研究教材,统揽教材全局,高屋建瓴,建立概念、掌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归纳揭示其蕴含数学思想方法,有意识、有目的地体现在教学目标中。

二、亲历体验,在知识形成过程中渗透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探究,因为这种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数学课堂上,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典型的、正确的直观背景材料,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通过实际问题的研究,了解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再现数学形成的过程,渗透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即学会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等的过程中,深入到数学的“灵魂深处”,真正领略数学的精髓――数学思想方法。

三、解决问题,在应用中强化

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和掌握具有一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首先是有感性的接触,经过反复,不断积累,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然后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在应用中,对形成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验证和发展,进一步加深理性认识,内化为解决问题时的思维策略。例如,在学生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之后,老师呈现一块不规则的橡皮泥,要求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求出其体积。学生经过思考和交流,找到三种解决方案:①先把橡皮泥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②将橡皮泥浸没在长方体或正方体水槽中,计算水面上升部分的体积;③称出橡皮泥的重量,再除以每立方厘米橡皮泥的重量(比重)。解决方案的提出是学生对“化归思想方法”的主动应用,问题解决的过程,是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揣摩和感受、应用和强化的过程,从而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归纳总结,在反思中提炼

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得,一方面需要老师进行有意识的渗透和训练,另一方面也要靠学生的“悟”――在自身总结反思中提炼。在总结延伸某一思想方法的时候,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研究过程,从中领悟数学思想和技巧,使获得的数学思想方法更明晰、更深刻。例如,在《平面图形的面积复习》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各是怎样推导的?有什么共同点?

第9篇

实验教材投入使用之后,我们就对教材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全程跟踪,并开展了一系列关于教材与教学的行动研究。自2008年起,我们有步骤、有计划地展开了对实验教材修订的前期工作。总结实验教材的使用经验,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搜集社会各界对教材的意见与建议信息,对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与此同时,密切关注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进展情况,研读所获得的有关文献,分析其理念与要求的变化,深入领会其精神实质。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本次教材修订的总体方案。

一、教材修订的原则和目标

第一,应该明确,这是一项重大的教材修订任务,但并不是新编一套教材。所以,教材总体的指导思想、主体结构和主要特点没有大的变化。而是在教材实验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认真解决以往的疑难问题,细致地体现所形成的规律性认识、所积累的有效措施。因此,本次教材修订是对实验教材的完善和质量的全面提升。

第二,本次对教材修订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是:清晰地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的数学教育教学新理念、新要求,采取有效的、可操作的措施来落实新理念、实现新要求。例如,如何使学生获得“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如何增强“四能”的培养等。

第三,本次对教材的修订,要更加细致地反映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突出关键点和启发性,体现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思维发展等规律。在实验教材使用的十多年里,广大教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有效的措施,应该对这些鲜活的经验进行提炼并融入新教材中。

第四,通过本次教材修订,要使本套教材的风格和特色更加鲜明,将数学学科体系的严谨性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开放性有机结合,更利于培养学生既严谨求实又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第五,通过本次教材修订,形成一套文字表述准确、可读性强、版面设计清爽美观的教材,一套学生喜欢的教材。

总之,我们正在努力探索,期望形成体现时展需求和素质教育精神的小学数学课程教材体系,进而起到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对数学教育改革的要求。

二、教材修订的主要依据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所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是此次教材修订的最重要的依据。从2001年开始试行的实验稿到2011年颁布的修订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经历了十多年的实践检验和理论探索,人们对数学教育与数学课程的诸多问题形成了新的共识,对数学课程与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体现在新课程标准中的这些新理念、新要求正是此次教材修订的最重要的依据。

实验教材十多年的使用经验和教材编写人员多年来的专题研究成果,也是教材修订的重要依据。如前所述,从2008年开始,我们在认真总结教材实验研究成果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逐一分析了社会各界对实验教材提出的意见和修改建议。与此同时,教材的编写者进行了多项与教材修订相关的专题研究,例如国内各种小学数学教材的比较研究、各国小学数学教材的比较研究、对疑难问题的攻关研究等,为教材的具体修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里需要特别提到的是,针对实验教材初次研制时未能深入研究或是当时尚有争议问题,如关于解决问题、估算教学的安排等,我们集中进行了攻关研究。对于解决问题的研究,我们在收集、分析意见与建议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课程标准关于解决问题的理念,利用国内外教材比较研究的成果,研究并提出了在教材中落实解决问题课程目标的初步设想。

此后,在征求部分一线教师和各个层次教研员的意见、将部分修改内容送到学校去试教并反复研讨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小学数学教材的修订方案。

三、教材修订的主要内容

第一,落实《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新理念和新要求。落实《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倡导的教育教学新理念,为学生获得“四基”、形成“四能”提供有效的途径,为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是本次教材修订的重要任务。由于《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内容和要求方面有变化,根据这些变化对教材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对部分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编写也是本次教材修订的主要任务。例如,根据“统计与概率”部分第一、二学段内容和要求的变化,对这部分的教学顺序进行重新设计,并对具体内容进行修订等。

第二,本次教材修订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针对实验教材初次研制时未能深入研究或是当时尚有争议的问题进行完善性处理。这些问题包括:在估算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体会到估算的价值,如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如何体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为培养“四能”提供合适的素材、清晰的线索和有效的途径。

第三,针对在实验教材使用过程中发现的一些教材内容结构上的问题、内容选择和要求上的问题等进行了调整,并对具体内容进行了修订。针对广大教师、教研员提出的不适用的教学素材、例题设置中的一些不合适的呈现方式、练习题编制中的难度过大或效率低的题目等,进行了精心修改。同时注意引进新观念、新数据、新素材和新技术的应用等,使教材充分体现时代的发展与进步。

四、修订后的新教材的主要变化

从外观上来看,修订后推出的新教材的开本发生了变化,由20年未变的小开本(32开)变成了大开本(16开)。这一点或许会给关心教材建设的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关于教材内容的变化,教师们感受最深的可能是关于解决问题的编排,这也是通过本次教材修订,在内容编排方面变化比较大的部分。

从实验教材使用情况调研中我们发现,教师们在如何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小学生“四能”方面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或困惑。为此,本次教材修订,我们确定将培养学生的“四能”落到实处作为重要任务之一,目前在修订后教材中的体现是:

①进一步强化对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将培养学生“四能”的教学与各部分数学知识的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例如,在认识图形、数的认识、找规律等内容的教学中安排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例题,为培养学生“四能”提供必要的素材和案例。

②循序渐进地提供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教材从一年级上册开始逐步让学生学习并体会到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所要经历的步骤。即:理解现实的问题情境,发现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教材一般用“知道了什么”提示),分析问题从而找到解决的方案并解决之(教材一般用“怎么解答”提示),对解答的结果和解决的方法进行检验和回顾反思(教材一般用“解答正确吗”提示)。

③提供丰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解决问题”的课程目标,修订教材大大丰富了解决问题方法的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解决不同的问题,学会根据不同的问题现实,自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例题中呈现不同思维水平、不同思考角度的方法,体现了尊重学生的发展现实、允许学生用适合于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理念。

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学内容的编排,注意突破传统应用题教学内容的束缚。解决问题的内容除结合各部分具体教学内容的安排外,还注意在数的运算教学部分安排丰富的案例,打破了传统应用题教学内容的束缚。采用结合所学知识,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思维水平,选择学生将会面对并能够解决的问题作为例题,这样的安排,更能体现出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特征。

⑤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与情境,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怎样使小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发现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并能提出数学问题,这对于教材的编者来说极具挑战性,我们在此次修订中进行了一定的尝试。除了在许多题目中提出“你发现了什么”“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外,还安排了专门的题目让学生利用情境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加以解决,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教材的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使数学知识的出现、教学顺序的安排更具逻辑性,更符合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系统调整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使所出现的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数学学习的特点,更有利于学生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和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设置了过程性评价板块,为学生提供自我反思与评价的机会;等等。这些变化提升了数学教材的严谨性和教育性,从而有效地提升了教材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