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4:55:16
导语:在毕业音乐会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幸福・梦想”硕士独唱音乐会圆满举行
12月2日晚,“幸福・梦想”――刘永倩硕士独唱音乐会在中国农业大学曾宪梓会堂举行。从来京求学到如今研究生毕业,刘永倩来北京已有十余年的时间,北京成为她梦想开始的起点。她以优美酣畅的歌声表达自己在追寻音乐的梦想之旅中的幸福与快乐,也以歌抒怀,述说一路走来的汗水与艰辛,这场独唱音乐会开启了刘永倩向民族歌坛进发的脚步。
精美的舞台,华美的灯光,搭配刘永倩时而清新婉转,时而大气酣畅的歌声,让到场的嘉宾都听得如痴如醉。在音乐会中,刘永倩演唱了自己的新歌《我和幸福有个约会》,同时也为大家奉献了包括电视剧乔家大院主题曲《远情》、《在水一方》、《月满西楼》等十余首经典曲目。在演唱歌曲《我和幸福有个约会》时,她的声音清新温婉,透着幸福温馨的甜美,而在演唱歌曲《报答》时,又显得庄重而大气,淋漓尽致的演唱深深打动了现场的每一位观众,大家都沉浸在歌声里,感受着她一路走来的幸福与泪水。她清新的演唱风格和悠扬婉转的声音,也博得了到场嘉宾和观众热烈的掌声。整场音乐会,由中央电视台2套《为您服务》栏目外景主持人程圆圆担任主持,中国人民第二炮兵政治文工团歌队艺术指导邓担任钢琴伴奏。此外,抒情男高音池浩东以及由五位青年演奏家组成的组合“闪亮水晶乐坊”作为表演嘉宾登场,为观众带来了精彩的表演,为音乐会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最后,在全场观众热情的掌声中,刘永倩返场为大家演唱了歌曲《越走路越宽》,为此次音乐会画上一个圆满的句点。
在音乐会的准备阶段,刘永倩丝毫没有感到紧张,反而觉得挺兴奋的,因为之前都在学习,现在是释放的时候了。作为毕业音乐会的首场演出,将“感悟幸福・放飞梦想”定为音乐会的主题,她表示:“这场音乐会,既是对自己多年学习生涯的总结,也是自己追逐梦想、传递幸福的新起点。”
心声心曲 约定幸福
在刘永倩的首场独唱音乐会上,她演唱的歌曲《我和幸福有个约会》风格清新,旋律朗朗上口,博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刘永倩介绍,歌曲《我和幸福有个约会》由著名作曲家戚建波亲自操刀,为刘永倩量身打造的。每当谈到自己的这首新歌,原本话不多的她一下子变得滔滔不绝,谈到兴起,她还兴奋的为我们清唱了起来,她甜美的嗓音,沉醉在歌声里的神情,让我们仿佛也沉浸在歌曲所描绘的幸福之中。
“我和幸福今天有个约会,锦绣山水携手为我做媒,前行路上,一片春光明媚,和谐家园绽放祝福花蕊。”亲切而简单的歌词,充满着幸福而甜美的味道,刘永倩说:“一听到这首歌,一下子就触动了我心底温柔的情绪,也让我深深的喜欢上了这首歌。”在学习的过程中,刘永倩一直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歌曲,也尝试过很多不同的风格,与歌曲《我和幸福有个约会》之间的缘分,她觉得多了些幸福的意味。在此之前,她与戚建波老师已经有过合作,随着了解的深入和不断的磨合,戚老师开始慢慢了解什么样的歌曲更加适合她,所以当戚老师创作完歌曲后,立刻觉得这首风格清新,充满甜美幸福味道的歌曲与刘永倩十分贴合,并直言这就是她的歌。歌曲《我和幸福有个约会》歌词亲切唯美,将简单的生活与幸福深刻的融合在一起;歌曲旋律抒情委婉,朗朗上口,情深意切,通俗和谐的音乐给人十足的享受。
对这首真正意义上属于自己的第一首歌曲,刘永倩为之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反复与老师进行沟通,多次进录音棚录制,力求达到最完美的效果。“歌曲的创作一完成我就去录歌了,戚建波老师亲自监棚,听到完成的歌曲后,觉得感觉特别好。”刘永倩如是说,她还表示要将这首歌曲拍摄成MV播出,让更多的人听到歌曲,传递幸福。
缘定,在音乐的海洋徜徉
童年,在你的心中是怎样的定义?也许一百个人会有一百个答案,是黑板上吱吱呀呀的粉笔,是公园里嘻嘻哈哈的放肆,是各种乐器哆来咪发的合奏。而刘永倩的童年,既平凡又多彩,她说自己有时候会很遗憾的觉得自己没有童年,如果再有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会怎样去选择自己的童年?也许她自己也没有答案。面对过去,我们总是应该怀抱感激,因为正是有了这些回不去的昨天,才成就了如今的与众不同。
近年来,数字环境下音乐课程改革作为音乐舞蹈学院艺术实践教学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围绕大学生艺术团、校园戏剧创作与表演等特色学科,通过广泛调研数字化艺术实践教育教学现状,深入分析数字艺术教学改革的新动向,针对数字艺术教育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及素质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对实践性教学专业化模式、可持续发展道路、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较深入的前期调研工作与探索研究准备。项目组根据数字艺术实践教学内容与要求,把握专业艺术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主线,结合音乐学、舞蹈学等艺术学科特点以及音乐学院的办学特色,全面做好艺术实践性教学的日常工作,并在团队建设、制度完善、理念创新、作品创作、策划组织、排练演出、宣传总结、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大胆的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近两年,先后建立三个数字艺术实践性教学基地;创办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学生艺术团;成功申报两项校级特色学科建设项目;独立完成著作四部;创作完成具有地方艺术特色的原创性音乐作品十余套,舞蹈作品十余部;组织三场专家学术报告会;完成各类艺术实践教学活动四十余场次,其中大型艺术实践活动十二场次;组织完成教师专业汇报、学生毕业汇报音乐会十一场次;修该、制定、完善音乐学院教学管理、实践教学、大学生艺术团等相关规章制度十余项;成果完成人公开发表相关科研论文44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5篇,并完成科研、教改项目八项;同时,成果完成人在国家、省市各级艺术展演、文艺汇演、公益义演和各项专业赛事中屡获佳绩。
数字环境下音乐课程改革创新实践的基本框架是:以音乐舞蹈为主干,发挥与美术学、舞台美术、戏剧学、数字媒体艺术、灯光音响、化妆造型等相关学科交叉优势,凝聚学科群合力,立足陕西,面向西部,努力建设具有特色、优势、高水平的音乐舞蹈学科群,促进学科平台建设、科学研究及创新人才培养。艺术实践活动是高等院校教育机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大学生艺术实践又包含很多的内容和运行环节,努力做好高校艺术实践研究,主要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大学生数字化艺术实践活动的策划;二是大学生数字化艺术实践活动的运行与完成;三是大学生数字化艺术实践活动中的信息反馈与专项研究。第一方面加强数字化艺术实践活动团队建设,加强大学生艺术实践活动方案的策划。第二方面,立足陕西,注重西部艺术教育特色优势,考察了解艺术实践基地及地方艺术相关部门的联络。第三方面总结数字艺术活动策划经验,为广泛开展艺术实践奠定基础,为与更多的省内外以及国际间的友好交流艺术实践活动创造更多更广阔的机会。从舞台实践出发,旨在培养“教”、“演”、“研”相结合的复合创新型艺术人才,去研究艺术的表演和呈现,去发现和创造新的艺术作品,同时,又从生活现实出发,从历史风土人情出发,去探究艺术品的根源和本真,为舞台实践中的表演艺术与原创性艺术作品的研究提供依据。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主要有:
第一,注重实践技能,增加艺术实践课程比重。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是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两种基本课型。理论课一般包括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以及普通文化课;实践课主要包括艺术实践、技术实习、技能实训等课程。理论课程的学习目的旨在加强人文素养、较好地掌握全面素质和文化素养;实践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际舞蹈表演能力,以及培养职业应用技能。两类课程互为补充,各司其职,共同为培养音乐专业实践能力较强的专门人才服务。我国高校实践教学普遍较弱,造成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比较好,但动手能力、创造能力比较差。为改变这一状况,我们以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强化了实践课程建设,形成了包括实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制度在内的的实践课程新体系。在做好基础课程教育的同时加强实践课程的巩固。现今的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是无限的,如能在讲完理论课程后穿插些能为理解理论课程制定的专题项目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中体会乐趣,在乐趣中体会学习。
第二,创新课程体系。“学科专业课程”模块,根据精炼、精简、严谨、创新的原则,设置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限选课程、专业任选课程。该类课程设置反映本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增设必修课程“创业基础”。“教师教育课程”模块,突破开设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科教学论“老三门”课程,增加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外中小学教育比较” “教师职业道德等课程”、“教育政策法规”、“中学班主任工作”等课程,将学科前沿知识、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特别要将优秀中小学教学案例作为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及时吸收儿童研究、学习科学、心理科学、信息技术的新成果。通过教学见习、课堂教学观摩与实训、毕业实习、毕业综合实践报告、社会调查,音乐采风等环节实施。教育见习课程安排于1-6学期,每学期1周,教师职业见习主要是到实习基地见习,包括观摩教学环境,见习班主任工作,见习教学工作等。教育实习延长为1学期,包括:顶岗实习,校内实训,暑期调查报告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身心与中学音乐教育事业保持“零距离”接触,从而完成“零距离”对接,使每个学生都能认真投入到中学教师职业角色的历练中。教师职业技能实践课程模块改革的趋势是逐步增加实践课时量,以第7学期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为主要形式,采取集中与分散并行的模式。
第三,积极搭建试讲试教与舞台表演平台,确立多样化“师范性”实践机制。基础推进平台以“周末音乐会”、专业学习汇报演出与年级音乐会为主要形式。音乐舞蹈学院自成立以来,每年均要举办专业学习汇报音乐会、毕业音乐会与年级音乐会,已经形成常态管理机制。通过以校内外专业竞赛搭建风采展现平台。学院定期举办各类竞赛活动,如原创作品大赛、教学技能大赛、“三笔字”大赛、课件制作大赛等提高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建立更为有效的社会评价机制,就各专业包括音乐学专业师范生就业情况展开广泛调研,充分掌握我校音乐学(师范)毕业生在中学教学的基本情况,听取中学用人单位及学生家长的意见,及时反馈、总结来自用人单位和学生家长的评价。建立长期有效的反馈、评价、更新改进的程序和机制,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我校音乐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数字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学习、环境构建的新型工具、媒介和方法,已经充分融入到音乐教学的各个层面,高校音乐课程改革亟待在数字化信息技术运用和实践创新上不断提高,让数字化音乐环境成为音乐教学最强大的认知工具。在构建音乐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新型音乐教学的重要要素逐步成为先导,因此,更快更有效的数字环境音乐课程改革的创新实践,是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需要得到充分重视并积极实践和探索。
音乐会结束后,作曲家们异常兴奋,他们一致认为:“中国广播民族乐团不愧是一支‘国字’号的职业乐团,团员不仅基本功很扎实,演奏出来的声音很平衡,指挥彭家鹏对乐团平时的训练不仅细致、严格而且十分有效、到位,他把乐团各声部间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好,而且还在二度创作中艺术地补充了许多我们在创作时都没有想到的元素和环节。更重要的是乐团非常敬业,作为作曲家,我们把自己的作品交给他们演出,会觉得很放心”。这台高水平的室内音乐会,作曲家和乐团团员们通过优秀的作品表现了当代人对民族器乐音乐的理解,同时,也表达了对美的追求与赞颂,让观众们感受到了民族音乐的魅力所在。
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力推原创民族管弦乐作品,这个话题已是老生常谈。从2005年乐团推音乐季之初,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就在业界率先打出了重视与国内当代作曲家合作的旗号,就像该团艺术总监彭家鹏说的那样“中国民族音乐的作品不够丰富制约了其自身的发展。作品始终是广播民族乐团的重要砝码。目前中国作曲家创作民族交响乐的手法已经与西洋音乐同步了,这就对乐团演奏水准和乐器改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不同作品的排练演出,乐团可以达到更高层次的和谐”。几年来,从刘文金、关乃忠到郭文景、谭盾等等,乐团始终力求与更多的国内优秀作曲家合作。
虽然这次的演出表面上看依旧是在力推原创新作,但演出背后却暗含着更深层次的含义。
有人这样总结过音乐与美术的极大区别:“音乐不像画画,画好了展出便是成功;但音乐不同,音乐家作曲后还需要人演唱、演奏,才能真正流传下去”。话虽说得明白,但实际做起来就不容易了:在演出院团苦于鲜有新作品演出的同时,一些新出炉的作品却“养在深闺人未知”。不少作品迷失甚至消耗在了演出之前。
原因何在?除了经费、人情等客观因素之外,更多的障碍来自沟通。一方面,乐团对于新作期许已久却又苦于不能像没头苍蝇一样到处“撞”作品;另一方面,作曲家在期待把自己新作搬上舞台的同时,又怕由于手头资金不足在演出单位门口“碰一鼻子灰”。“两头怕”的结果只有一个――恶性循环,新作难与观众见面。
“作为国家的演出团体,我们有必要也有义务主动打通这个艺术产销渠道。从院团的角度来讲,我们应该力推经典民族管弦乐作品,尤其是在全国甚至世界各地巡演的阶段,我们力求把中国最优秀的、最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奉献给观众,逐步吸引和培养更多的人关注、热爱中国民族音乐;但另一方面,乐团本身的建设和发展也必须进行一些实验性、实践性的发掘和探索,开掘、展示新作品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从院校的角度来讲,大家的关注点一般都在今年乐团‘消化’了多少应届毕业生上,其实,乐团与院校的合作与配合远不止如此。拿这次演出来说,我们院团又积累了一些新作,也与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的作曲家有了进一步沟通和研讨的机会。反过来,这次演出也使中国音乐学院民族音乐创作的教育及实践更具积极意义。中国音乐资源很丰富,把不同的音乐资源进行重新整和也是现在的创作思路。只有大力抓创作,出现更多更好的作品,民族音乐在群众中才会更具吸引力。”中国广播艺术团副团长艾立群如是说。
【关键词】高职;声乐教学;实践教学;教学体系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因此,重视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主要立足于高职声乐教育,探讨高职声乐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第一,开发以就业为导向的创新实践课程,实现知识向技能的转化。从课程设置来看,高职声乐专业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两大课群,多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即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授课内容缺乏系统性,教学模式局限性较大。课程内容单一、缺乏开放性,导致声乐教学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高职声乐专业学生应具有演唱、教学、组织策划和歌曲创编的能力。为了解决目前课程设置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四大能力”,需增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拓展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每个教学模块中设置必修课与选修课,并增加教学计划内的实践课时比例;同时要重点开发多种类型的创新实践课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尝试在声乐专业培养方案的专业理论课群选修部分,设置中外歌剧赏析、声乐节目鉴赏与创编、音乐美学等课程,注重学生声乐鉴赏能力与创编能力的培养。还可以根据学生就业方向的不同,在培养方案的专业技能课群选修部分设置正音、声乐表演舞台训练、重唱、合唱与指挥、数码音乐制作、教育学等课程,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又兼顾了就业需求。另外,还可以根据地方人文、地理、旅游资源,将民俗文化、地方民歌、戏曲表演等纳入声乐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发展特色教育,实现基础教学到综合培养,再到教学研究的良性循环。
第二,建立舞台化的声乐实践教学模式,实现课堂与舞台一体化。声乐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继而上升为理论知识,再去指导实践的一个无限反复的过程。声乐演唱技巧的掌握需要长期、系统的学习,演唱者经过长期的磨练,才能声情并茂地演出。尝试建立舞台化的声乐实践教学模式,将课堂变成舞台,实现课堂与舞台一体化,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舞台实践经验。具体做法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重视场地在教学中的作用。首先,在琴房中安置小舞台或选择综合排练场地作为授课教室;其次,教师应改变以往教学中,过度强调声乐演唱技术细节和具体知识点的方式;最后,通过教师舞台化的授课,在注重声乐教学细节的基础上,重视引导学生对作品整体性的把握,以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综合理解和把握能力。二是重视伴奏在演唱中的作用。以往声乐教学中过于重视声乐作品的旋律,没有充分认识到伴奏与演唱是不可分割的,只有两者融为一体,才能提高表演的效果。因此,在舞台化教学中要加入声乐指导的内容,除了声乐专业教师之外,还应配备一名专业伴奏教师进行艺术指导。三是重视多种类型排练课的作用。除了声乐、钢琴演奏之外,还应增加重唱、男女声小合唱、原生态唱法组合、声乐与舞蹈组合等课程,以丰富演出形式,增强学生在舞台上的试听感受。四是重视演出平台和名家授课的作用。以项目为牵引,组织独唱、重唱、合唱、歌舞、歌剧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各类演出平台,聘请名家授课,使学生在排练与演出中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提高专业水平。五是重视融入声乐舞台情景表演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也可以借助实物烘托现场气氛,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和图片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创设舞台情景,使学生自然地融入舞台表演中,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构建“三课堂联动”的声乐实践教学平台,提高声乐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三课堂联动”的第一课堂是指本专业课程内的教学活动;第二课堂是指创建校内便于学生参与的创新实践活动,包括各类校内音乐会等;第三课堂是指构建与本专业相关的教学基地等校外平台。声乐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学校为学生搭建“三课堂联动”平台,通过从课堂内扩展到课堂外的校内基地实践,再拓展到校外基地实习,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协调统一,以进一步完善与构建声乐实践教学平台。校内实践教学平台主要通过学校或指导教师自建平台,校外实践平台有政府资助搭建平台、企事业单位共建实践基地平台,以及专业赛事平台等。为了提高高职学生声乐实践技能,需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与平台,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水平的各类活动。具体做法分五方面:一是教师采取灵活多变的课堂授课方式调动学生声乐学习的主动性。聘请专家教授到校讲学,开拓学生视野,通过与大师的对话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和舞台表演的欲望。二是鼓励学生积极举办“周末音乐会”“师生音乐会”“班级音乐会”“独唱音乐会”“优秀学生汇报音乐会”“节日音乐会”“毕业音乐会”等形式的活动,活跃第二课堂,开展自主实践。三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外各项专业赛事,开阔眼界,找出自身演唱中存在的不足,并努力弥补。四是承接企事业单位的各种演出任务,紧密结合市场需求调整实践教学内容。组成重唱小组、合唱团,承担校内外演出与比赛任务,并将演出任务与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后开展实践教学,真正实现校外实践与课堂教学的协调统一,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学生展示自我的愿望,又提高了实践演出能力与水平。五是积极筹建校外声乐表演实习、实训基地,与演艺团体、社会文化艺术活动组织单位合作演出,锻炼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实习和就业奠定基础。
总之,职业教育培养的是职业技能人才,也应该是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职业教育的核心是“以能力为本位”,这也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声乐教学应紧紧围绕这一定位与核心,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构建声乐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出更多的声乐人才而努力。
作者:冯秋佳 单位:大连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吴宏霞.高职院校声乐教学改革的思路探索[J].镇江高专学报,2015(1):89-91.
关键词:师范音乐学;课程设置;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1-0251-01
一、师范类音乐学专业艺术实践教学环节的认知
艺术实践教学环节的认知是指学生从音乐学专业的外延了解音乐学专业的实践内涵。具体可以使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艺术实践教学进行认知:一是随同大学录取通知书发放音乐学专业在近三年的就业统计表,使学生入学前了解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对专业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二是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安排教学及艺术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运用讲座等形式对专业作详细的介绍;三是加强与中小学之外的地方专业艺术团体或文化馆的合作;四是学校主动邀请相关用人单位到学校举办校园招聘会,让学生能提前了解用人单位对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在专业水平和理论素养方面的要求。
二、师范类音乐学专业课程设置中艺术实践教学环节的构建与实施
(一)开设《艺术实践》专业课程
师范类音乐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目前没有普遍开设《艺术实践》专业课程。为了让学生对艺术实践教学有理性的认识,应该开设《艺术实践》专业课程。具体课程安排应该是将学习《艺术实践》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的舞台艺术实践相结合。比如,举办周末音乐会,让音乐学专业的每一个学生都有在舞台上进行表演的机会。周末音乐会结束之后,由开设《艺术实践》专业课程的老师进行点评,让学生充分认识从艺术理论到艺术实践各个层面的问题,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的艺术实践理论知识。
(二)拓宽课堂教学的空间
将教学课堂从教室和琴房延伸到专业艺术团体或是文化馆的排练以及演出的现场,为学生实习提供完全真实的艺术实践环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艺术实践环境中体会如何将专业知识理论运用于艺术实践,在艺术实践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理安排教学计划、使学生艺术实践常态化
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的教学计划中通常只有两到三个月的教学实践安排,并且是集中在一个学期完成,这样实施的实践教学效果不明显。为了使学生真正能在艺术实践方面获得提升,做到既能上讲台亦能上舞台,必须将原来两到三个月集中安排教学实践的时间分散到大学四年来进行,使艺术实践教学能够保持常态化,以达到巩固和提高艺术实践教学水平的目的。要求音乐学专业学生在大学四年在艺术实践指导教师的安排下完成规定的学时要求,并分不同的阶段以音乐会的形式在舞台上呈现学生在艺术实践中的学习效果。
三、建立艺术实践过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艺术实践过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艺术实践开始前召开实践动员会,使学生明白艺术实践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时间安排等;二是办理相关实践手续,指导老师要求学生领取艺术实践派遣函和艺术实践教学大纲,并对学生在艺术实践期间的纪律提出明确要求;三是主动与学生所在的实践单位进行沟通,在学生到实践单位报到后,将实践单位主管部门签字后的派遣函收回学校,建档管理;四是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写好实践记录,并将学生的实践记录作为评定学生实践成绩的依据;五是实践结束返校后及时召开总结会,指导老师对实践情况作汇报发言,并安排1到2名表现突出的学生在总结会上作个人实践总结发言;六是指导老师写出实践评语,收集盖有实践单位公章的实践意见,归入学生艺术实践教学档案。
王建萍:女,甘肃张掖人,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现为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总台都市频道主持人。1999年开始先后在甘肃省卫视频道、都市频道、公共频道、文艺中心担纲《都市第1线》《时尚旅游》《咱爸咱妈》《大话西北菜》《非常背靠背》《中国西北角》《越变越美丽》等栏目和大型活动的主持人。其主持的综艺类节目《2012跨洋直播德国德累斯顿新年音乐会》,开创了甘肃电视媒体跨洋跨年直播、与国际文化媒体高端合作等多个先例。曾获CCTV《挑战主持人》全国选拔赛西北“十佳”等多项荣誉,2013年获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被选为甘肃省旅游推介形象大使、交通安全形象大使。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王建萍老师,您好! 很高兴能采访您。我了解到,多年来您一直专心钻研着播音主持工作,但是在工作之余您选择进修了旅游管理专业,这其中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王建萍:您好,感谢能得到贵刊的采访!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我曾经主持了七年《时尚旅游》,这是我非常喜爱的一档节目,正是这档节目让我知道旅游并不是单纯的吃、住、行、游、购、娱。都说充实的人生应该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电视给了我行“万里路”的机会,那么读“万卷书”就要靠自己了。我们甘肃省和陕西省一样都属于旅游资源大省。所以通过不断的读书学习,才能更好地为观众解读名山大川。
记者:我们知道,您从获得CCTV《挑战主持人》全国选拔赛西北“十佳”,到荣获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这一路走来过程一定很艰辛,犹如在爬一座大山,您是如何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可否和读者分享一下其中的经历和感悟?
王建萍:央视的《挑战主持人》确实给许多怀揣着主持梦的年轻人,开辟了一条通向主持人大道的路。对于像我这样的在职主持人来说,最大的收获是清晰地看到了自身的不足。要登上《挑战主持人》可不是一件易事,也是需要相当大的勇气和相当强的专业功底,还有就是要有很强的抗压能力。当时参加《挑战主持人》也是源于自己对主持工作的喜欢和热爱,也想挑战一下自己,最后在领导、同事的鼓励下、在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下才鼓足勇气去参加的。《挑战主持人》选手们都很优秀,竞争异常激烈,自己压力也很大。从开始的初赛、到复赛,再到片区“十佳”的角逐,确实付出了很多,夜以继日的准备,反复练习,不断琢磨。也是在那个时候让我明白:一个话题可以有多种讲述的方法,保持语言的多样性可以让主持工作历久弥新。
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挑战自我、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我认为这样的人生才算充实有意义、有价值。从事主持人工作以来,每一项工作对自己来说都是考验和挑战,不光是对专业技能和知识的考验,更重要的是对心态的考验和检验。通过努力,把很多原本以为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过程虽然很艰辛,但最终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要敢于行动、敢于拼搏,同时具备一个良好的心态,敢于激发自己的潜能,你就会实现自我超越。努力了,不后悔。现在看来,着实很欣慰。
记者:俗话说:心态确定结果。您总是以微笑来主持节目,给观众以亲近感,您是如何保持这种心态的?
王建萍:电视节目主持人是节目的灵魂,是渲染气氛的兴奋剂,也是控制节奏的剂。身为电视节目主持人,要真听、真看、真想、真说,不可本末倒置、主次不分,节目的内容和观众的感受永远是最重要的。主持中要掌握观众需求和喜好,给自己准确定位,培养自己幽默的主持风格,要让观众喜欢你,爱看你的节目,做到表情、语言、语气不娇柔、不做作。通过长时间的实践磨练,通过借鉴各种形式的主持形式,形成自己的独特的主持风格。
心态确定结果。确实是这样。我是一个简单的人,任何时候快乐就好。作为一名电视节目主持人,你的情绪、表情很重要。主持人就是要把快乐带给观众,把正能量传递给观众。首先自己要有一个健康、积极、阳光的心态,对待事情不钻牛角尖,遇事冷静处理。我相信,懂得微笑的人,总是幸运的。在我的主持工作生涯当中,我的微笑是给观众的,同时也是给自己的。从大型活动主持人到旅游节目、再到现在做新闻主播,我都在享受着工作和生活给予我的一切。身边的朋友对我最多的评价就是“永远咧着大嘴傻笑,像个开心果。”其实这一切都来源于心态,简单、平和会让你面对工作和生活时从容不迫。
记者:控场对一位主持人来说是一项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和心里素质,请您谈谈您是如何的控场?
王建萍:主持人在节目现场起着组织调控的作用,同时起着渲染气氛的作用,对节目的成功与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对电视节目的播放、特别是电视直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给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应地也对主持人带来更大的挑战,尤其是直播状态下,主持人的控场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控场包括对节目进程与节奏的把控,对现场气氛的把控,对现场表演嘉宾的把控,以及对自身情绪的把控。这些因素里都蕴含着一定的技巧,需要主持人不断体会感悟、不断总结经验、积累经验才能达到的。在我看来,个性魅力和专业素质是电视节目主持人提高场控能力的重要因素。
做到有效控场,一是要认真了解节目流程及嘉宾特点,还有节目受众及节目的宗旨、以及节目要达到的目的。“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我觉着用到主持人身上也能适用;二是需要靠自己睿智及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做到有效控场,每作为一档节目,都要认真总结,总结做的好的地方和不到位的地方,为以后主持工作积累经验、总结教训;三是保持良好的心态,良好的心态其实来源你广博的知识和平时积累的经验;四是要缜密的思维和处理问题能力,遇到特殊情况能镇定自如,处理得当,而且还能控制现场气氛,随机应变,避免陷入冷场,在不影响节目宗旨的前提下对现场进行巧妙处理,使节目进行流畅;五是一定要有全面的团队合作意识。在我心里,观众都是非常善良的,所以观众也给了我每次顺利完成主持的信心,没有什么需要担心啦!
一名合格的主持人除靠自己的机智幽默和灵活睿智提高控场能力以外,我认为最重要是知识要丰富,就是我们说的肚子要用东西,这叫“肚子有知识,主持不慌张”。所以,学习对主持人来说尤为重要。作为主持人,要学习,不断地学习,及时充电,不断更新知识。要博览群书,扩大知识面,努力做一名外在美和内在美并驾齐驱的新时代主持人。
记者:您主持的综艺类节目“2012跨洋直播德国德累斯顿新年音乐会”开创了甘肃电视媒体跨洋跨年直播及与国际文化媒体高端合作等先例,您可否谈谈当时的情景?
王建萍:2012年“德国德累斯顿新年音乐会”是甘肃台首次跨洋直播的国际性音乐会,时长约两个小时,全程通过国际通讯卫星连线向全国观众现场直播,是一场具有国际水准的音乐会。那场跨洋直播尽管提前做了多次模拟演练,但是直播当天还是出了一点状况:音乐会开始前,我与两位嘉宾在演播室通过大约三十分钟的访谈环节向观众介绍指挥、首席、歌唱家及部分作品,同时等待音乐会的开场。当我的耳机里接到导播的口令:“指挥上场了,准备画面切到德国德累斯顿。”我从容地与嘉宾结束了话题,转向镜头:“亲爱的观众朋友:期待已久的新年音乐会马上就要开始了,下面就跟随我们的镜头一起走进古老的塞帕歌剧院……”说完这句话我和嘉宾的工作基本就结束了,我们一起深深出了一口气,相视一笑,目光赶紧落在了身后的大屏幕上……指挥上场与首席握手,乐团全体起立转身向观众鞠躬示意,我看到了德国观众的张张笑脸,但是……却没有听到任何声音。此时我的耳机里传来导播的声音:“建萍,我们只接收到视频信号,声音信号不稳定,切回甘肃演播室……”我心里还想着不会是真吧?嘴里却已经开口了:“我们看到德国著名的指挥家克里斯蒂安已经款款的走上了舞台,观众也都是身穿节日的盛装……这是冥冥中注定的缘分,2012年是中德建交40周年,刚好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特殊时间节点上,甘肃卫视直播这场德国新年音乐会,就是要在新年的第一天为中德两国人民的友谊送上一份特别的新年礼物!”……我不知道这段看似随意却惴惴不安的垫场为技术人员争取到了多少时间,直到导播告诉我:“OK,好了!”一次跨年、一次检阅。节目播出后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赞誉,开创了甘肃电视媒体跨洋跨年直播、与国际文化媒体高端合作等多个先例。主持这场音乐会对我来说是一次极大的磨练,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为顺利开展后面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业务基础。2013年我获得“金话筒奖”也是源于这场音乐会,在此感谢台领导、同事对我的支持,也感谢这场音乐会所有的工作人员对我和支持和配合。
记者:您作为甘肃省旅游推介形象大使,可否和读者分享其中的快乐和意义呢?
王建萍:我很荣幸地被推选为甘肃省旅游推介形象大使,作为一名甘肃人,能为自己的家乡做点事情,这的确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特别是甘肃是“丝绸之路”沿线最重要的地区,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区城,所以我要把这份工作做好,不辜负甘肃人民给予我的期望。
旅游大使是一个城市品牌形象的“活名片”,所以对我来说,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希望通过我的工作和努力,让更多地人了解甘肃,更好地宣传甘肃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进一步提升甘肃旅游品牌形象,扩大甘肃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朋友来甘肃旅游观光、投资洽谈。
记者:您在2013年获得中国主持界最高荣誉――金话筒奖,这个奖项是许多主持人梦寐以求的荣誉,请您给刚从事主持人工作的朋友们谈谈您的主持经验。
王建萍:金话筒奖是目前我国播音主持界的最高奖项,获得“金话筒”是对主持人工作的肯定和褒奖。我能获得金话筒,除个人努力外,更多的成绩在于台里的培养、也基于领导同事的支持,这对我来说,是一种鼓励,但更多的是对我以后工作的鞭策。主持工作永远充满着挑战,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学习,不断提升。也许将来还会有不同类型的节目需要主持,我必须在主持中学习,在学习中主持,不断提高自己的主持水准。
一、存在问题
(一)学生钢琴水平整体偏低
新建本科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钢琴水平整体偏低,据统计,80%以上的学生进校前从未学习过钢琴,而学习过钢琴的学生中,大部分也只是从高一、高二开始学习,且为了达到高考要求,程度拔高的现象屡见不鲜。
(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面对我国就业现实,新建本科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对在钢琴相关领域的就业缺乏自信,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所在学校等级不高、自身学习钢琴时间较短,加之钢琴学习不如声乐、葫芦丝那样能够短时间内取得成绩,因此,许多学生对钢琴学习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三)师资队伍匮乏,专业技术水平较低
新建本科院校由于是刚升本学校,面对学校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原来的师资队伍无论从学历结构上,还是从人数上均已无法满足教学发展需求。此外,升本5年内的学校,90%的钢琴教师为本省甚至是本校毕业生,学缘结构比较单一,专业技术水平不高,且科班出身较少,甚至部分钢琴教师是之前演奏手风琴、电子琴的人员在学校升本后为缓解教学压力转为钢琴教师的。
(四)课程设置欠合理
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办学时间较短,办学经验不够丰富,所以在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学分设置不合理。由于专业课程学分设置过低,为修满学分,学生必须选修其他与专业没有密切联系的课程。
其次,任意选修课专业开设不均衡。其中钢琴相关的选修课程过少,而声乐、舞蹈方向的选修课程占据大量比重,这样对于钢琴主修学生来说可涉猎的知识范围相对狭小,对其专业学习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最后,“大锅饭”式的专业课设置。钢琴课在一年级、二年级为专业必修课(4个学分),且是以小组课的授课方式,三年级、四年级为限定选修课(4个学分),以“一对一”的授课方式。这样“大锅饭”形式的教学模式,使一些优秀的钢琴学生在一、二年级仍然接受小组课教育,严重影响其专业技能的提高进度。
(五)交流活动较少,高质量钢琴音乐会(演出)缺乏
新建本科院校由于资金相对短缺,无法举办高质量的钢琴音乐会,无法给教师、学生创造更多视听平台。通常情况下,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钢琴音乐会均由系(院)内部个别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的钢琴教师担任演奏,这样一方面使学生汲取到的知识比较单一,另一方面,钢琴教师自身演奏水平也无法得到提升。
(六)领导重视程度不高
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为综合性院校,学校工作重心为建设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对于音乐教育专业常常处于被忽视状态,所以在专业建设方面投入力度不大。
二、解决办法
(一)培养应用型音乐教育专业人才
创建应用型大学是切合新建本科院校实际的一个正确方向,在学校前进的大方向指引下,音乐教育专业也应沿着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目标前行,而钢琴教学作为音乐教育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型钢琴人才培养也成为必要任务。
首先,培养应用型人才,在意识形态上要深刻认识什么是应用型人才。新建本科院校在教学科研方面不如老牌本科院校的实力雄厚,如果从钢琴演奏专门人才方面着手培养,容易产生高不上去、低不下来的状况,学生就业更加困难。因此,在钢琴教学中,要正确认识到我们培养什么类型的音乐人才,应该达到怎样的目标,而不能一味地以专业水平要求学生,一方面学生自己越来越失去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与社会需求脱节。
其次,在教材选择上应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采用灵活变通的方法。根据调研发现,目前新建本科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中小学音乐教师,这些学校对教师的钢琴水平要求并非是演奏很艰深的音乐作品,而是集中于钢琴伴奏的需要。因此,在教材选择上,技巧练习与声乐正谱伴奏①练习应相互搭配,做到技巧练习是钢琴伴奏的补充,钢琴伴奏是技巧练习的最终目的。
最后,建立创新型钢琴课堂。由于新建本科院校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而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城镇、乡村中小学音乐教师,因此,钢琴教学应打破陈规的“回课-教师指正-练习-新课预习”的模式,而是应创建一种应用型的新型钢琴课堂。据调查发现,80%以上的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会上课,因为他们在学校学习的各类专业知识是零散的,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组织,而中小学音乐课要求的音乐知识是综合的,是将钢琴、视唱练耳、乐理、声乐、音乐欣赏贯穿起来的,因此,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知识整合的能力。
(二)完善课程设置,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程设置方面,钢琴必修课不应采用全盘统一的授课模式(即无论学生程度高低,均进行小组课或集体课形式),应在学生入学时进行专业分级考试,达到较高级别的学生可从进校起就上“一对一”的钢琴课,中等级别的学生上“一对二”的小组课,中等以下级别的学生上四至六人的集体课。但是,入学专业分级不是永恒不变的,是与每学期的专业考试成绩相关的,倘若中等级别学生经过一学期努力达到较高级别的水平,就可以在下一学期上“一对一”的钢琴课,反之,如果高级别的学生在一学期内没有刻苦练琴,学习效果不理想,甚至退步,便在下一学期转为“一对二”的小组课或集体课。这样在不断分级考试中,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使学生为追求“一对一”的钢琴课而努力练琴。
(三)师资队伍建设
如前文所述,新建本科院校一般是通过专升本或几所专科学校合并组建的,原师资队伍专业素质水平无法满足升本后的教学需求,因此,建设符合本科院校条件的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师资队伍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1.提高原师资队伍专业素质水平。原师资队伍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师资基础,是与学校共同前进的“老战友”,这部分教师既不能“一刀切”,也不能任由其阻碍学校发展,因此,进修学习是这批教师提升个人专业素质水平的必由之路,也是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
2.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对于新建本科院校师资匮乏的现状,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无疑是一个快捷而有效的办法。通过对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引进,既能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知名度;又能带来学科前沿动态,促进学科发展;还能提升原师资的学术科研水平。
3.优化学缘结构。学缘结构不合理,会导致学术上的“近亲繁殖”,人事上的“关系纽带”,不利于学校的发展。而新建本科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师资学缘结构相对比较单一,甚至同事之间是师生关系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优化学院结构是师资队伍建设解决的又一难题。学校人事部门应在人才引进和教师进修方面把好第一关,广泛吸纳国内外各院校的毕业生。
(四)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实习实训基地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的“大后方”,是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同时学校也为实习实训基地提供先进的知识理念,“双赢”是学校与实习实训基地的核心。对于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而言,中小学实习实训基地是其展示能力的最好空间。通过实习,学生能更清楚认识到自身学习中的问题,也能根据自己的特长,为实习基地的音乐教育献计献策。此外,新建本科院校钢琴教师通过与实习实训基地的密切联系,能够及时了解掌握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课程特点、变化以及所培养的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总结思考,形成科研成果,最后将科研成果实践于实习实训基地,真正做到“产-学-研”相结合。实习实训基地也在新建本科院校的带动下,不断进行创新型教学改革,提高音乐教育水平,深化素质教育。
(五)提升办学软实力
《秦始皇》歌剧原创工作坊与师生对话
在谭盾的建议下,大都会歌剧院决定把《秦始皇》的第一期音乐试排放在上海,同时举办两个重要的教育项目:由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最高层管理人员及来自艺术、音乐、传媒界的杰出人士主讲的高峰论坛系列,和由参加《秦始皇》试排的主要演员及主创人员领衔的歌剧大师班系列。3月20日至4月6日,该系列活动举行,吸引大批学子。
高峰论坛系列由包括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总裁、执行艺术总监、作曲家谭盾等主讲,为各大高校师生传播介绍全新的文化管理理念和艺术信息。其中,谭盾从作曲家和导演的各自角色出发,讨论了原创歌剧的创作、诠释和合作经验。参与此次歌剧《秦始皇》上海试排的大部分演创音乐家、艺术家,在上海音乐学院为来自全国音乐院校的师生开设了大师班。
点评:这次系列活动在文化和教育层面上别具意义。其突出原创、致力教育的宗旨,其结合理论、注重实践的运作方式,都与常规的教育项目不同。
主办“世博会与音乐艺术发展”研讨会
3月30日,由上海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与上海音乐学院主办,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承办的“城市音乐人类学论坛:世博会与音乐艺术发展研讨会”在该院举办。多位学者在会上作了专题发言,就学院如何为世博会服务以及世博会应有怎样的音乐文化内涵等话题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和阐述。
点评: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集思广益,显示出政府有关部门的独特眼光。
CEO畅谈艺术管理和人才培训
4月15日,“CEO眼中的艺术管理和培训――上海音乐学院2006艺术管理讲坛”在小音乐厅开幕。此次讲坛为期4天,共设5场讲座和2场座谈会。香港艺术发展局艺术顾问茹国烈、台湾的艺术管理专业资深学者夏学理、中国对外演出公司总经理张宇、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余隆等作精彩发言。随后的座谈会汇聚的业界权威郑新文、余隆、韦芝、杨绍林、张宇、夏学理等,共同探讨在21世纪文化艺术产业领域,中国究竟需要怎样的艺术管理人才。
4月17日,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演艺场所的CEO钱世锦、余其铿、杨绍林、李南、林宏鸣等,座谈中国演艺场所经营模式的探索,与会者们能够从中发现在不同地区演艺场所经营管理模式的不同。
点评:CEO们做客学院,从实际经营中的问题及现况出发总结他们在这一领域中的宝贵经验,是一个双赢之举。
平查斯・祖克曼大师班
6月6日至6月9日,平查斯・祖克曼在上海音乐学院作为期3天的大师班教学。并举行室内乐专场音乐会。这个项目也是该院向教委申报的“高水平特色项目”大师班重点计划之一。6月7日上午首次在中国利用远程教育手段,平查斯・祖克曼先生在该院对美国曼哈顿音乐学院的学生进行远程教学,中国学生现场聆听。
讲学期间,祖克曼共为22名学生授课,旁听达到上千人次。他的音乐会更是一票难求。祖克曼教授对该院的弦乐教学水平给与了充分肯定,并有意将上海作为他长期致力于促进音乐表演与教育目标的亚洲基地,展开长期有效的合作。院长杨立青向祖克曼颁发了荣誉教授证书。
点评:以此为契机,该院将进一步扩大并提升对外交流的质量与层次,吸引更多的大师来上海讲学、演出。
音乐教育系组团参加第27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
7月,学院音乐教育系组团参加了在马来西亚举行的第27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并在会议上发表了“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音乐教育体制”、“古琴与课堂教学”等论文,同时开设了“中国打击乐锣鼓经”工作室。这是该院音乐教育系在集体加入音乐教育学会后的第一次国际性活动。
点评: 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走出国门,展开国际交流,将先进的理念带入我国的教育机制。
上音交响乐团再赴意德巡演
继去年在德国演出取得成功后,应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涅音乐事务所和2006青年欧洲古典音乐节组委会的邀请,上海音乐学院交响乐团于8月1日至8月21日出访意大利和德国巡演三周。担任此次巡演的指挥分别为意大利杰出的指挥家保罗・奥尔米先生和上海音乐学院校友汤沐海。这是乐团第二次应邀参加音乐节,同时也是与欧洲青年交响乐团合作共同演出的唯一乐团。
点评: 通过巡演,促进该院表演专业的演奏水平、国际交流和学术往来,增强上海文化艺术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举办乐器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以“乐器学再思考――乐器研究的挑战与转机国际学术研讨会”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9月22日至23日举行。来自澳大利亚、英国、新西兰、中国大陆及台湾的乐器学研究专家们共聚一堂。他们是从事民族音乐学、人类学、考古学、博物馆学研究的资深学者,对乐器学的研究主体、研究理论与方法进行了全新的阐释,还有正在进行乐器个案研究的该院博士硕士研究生。
点评:此次研讨会更加强调乐器与其使用者及其人文背景之间的关系,关注的焦点扩大到在乐器上所发生的各种人类文化活动事象。
2006上海音乐学院国际电子音乐周
10月16日至20日,“2006上海音乐学院国际电子音乐周”举办。这是在上海举办的首次大型国际电子音乐系列活动。主要包括4场正式音乐会、5个系列工作坊以及近十场讲座。来自法国、荷兰美国、悉尼等地音乐学院及国内十余所兄弟音乐院校的专家聚首。他们带来了最新的电子音乐作品、电子音乐工程技术和作曲理念及其相关的基础理论。
点评:音乐周集中反映了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自组建以来的教学、科研成果。
李斯特、茱丽亚音乐学院院长相继来访
11月2日,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学院院长Batta Andras先生等一行9人来该院访问。11月7日,世界著名音乐学府美国茱利亚音乐学院院长Joseph Polisi博士来该院访问。Batta Andras院长对匈牙利科达伊教育法在中国音乐教育中的开展表示高兴,并且观摩了钢琴系和管弦系的教学,同时也介绍了李斯特音乐学院的音乐教育体系。
点评:互动增进友谊,更重要的落实了合作的方向和项目,长此以往,师生必将大为受益。
与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联手成立人才培养基地
12月24日,“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人才培养实践基地”揭牌仪式在上海音乐厅举行。同时举行《上音、上海交响乐团合作建设实践基地协议》、《上音、上海歌剧院合作建设实践基地协议》签约仪式。
1.课程设置与简介美国音乐艺术博士的课程设置为55-65学分不等,大致需要2-3年的时间完成全部课程。每个学校学分、课程设置不同,但基本都包括:专业演奏、音乐历史、音乐理论、副修专业四大类。(1)专业演奏钢琴专业演奏课分为两种类型,即每周一次的与教授一对一的专业学习课,以及studioclass演奏课,每次为2小时。演奏课通常要求每位教授其授课班级的所有学生到场,学生自愿报名演奏和讨论交流,每位学生演奏结束之后,老师会让其他学生进行点评,每位学生都可以获得各自展示的机会,从而积累演奏经验、提升心理素养、锻炼语言表述能力。另外,钢琴系每个月都会举行两次pianoforum钢琴演奏讨论会,每学期每位学生必须在讨论课上演奏一次,由除专业老师之外的本系其它教授对演奏进行评论讲解,全系的学生都要求出席并参与讨论。(2)高级音乐理论和音乐历史高级音乐理论和音乐历史课程是专为博士生开设的研讨课程,从各个历史时期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主要针对曲式结构分析以及音乐理论的深入研究:文艺复兴和巴洛克;维也纳古典;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上半叶;自二战以后。或者每学期指定一个作曲家,从和声曲式、历史人文各个角度对作品和作曲家进行透视分析,上课方式以学生讨论为主,小班授课,通常不超过20人。教授出题并作引导,研讨的题目内容形式都很广泛,课程选择并无专业限制,作业是以提交论文以及课堂陈述报告为主要方式。(3)副修专业钢琴表演研究生的副修专业可以从演奏方法与实践、音乐历史研究、音乐理论研究、钢琴音乐教育中选取研究方向。演奏方法与实践是为键盘和弦乐专业开设的课程,主要研究巴洛克时期(1600-1750)以及古典时期(重点放在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早期的音乐作品)乐器的构造,装饰音,数字低音、节奏、颤音等一系列演奏方法,除了理论的学习与论证,学生还需分组用古乐器(比如古钢琴、羽管键琴、大键琴、管风琴等)或现代钢琴进行课堂示范演奏与陈述报告。钢琴音乐教育课程分为儿童钢琴教学以及成人数码钢琴实验室教学法两个学期。后者主要针对音乐学院钢琴副修学生的集体课教学法。主要讲述如何充分的了解运用实验室里的仪器与设备,帮助学生在键盘和声技巧、即兴演奏创作、视唱练耳、钢琴演奏等方面得到提升。如果选择音乐理论或音乐历史作为副修专业的学生除了按照第(2)项里的规定修完原有的学分,还需按副修学分的要求,额外修满这两门课程的课时。(4)重点必修课程方法与研究是所有音乐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必修课,课程目的是指导音乐研究生学会应用基础和正确的研究技巧,主题包括如何利用访问图书馆资源和在线数据库;论文的引文格式和抄袭的问题;批判性阅读和写作;以及对不同音乐版本的研究,了解它们的编集,比较各自的优缺点。所有这些知识都是为之后的博士毕业论储备。硕士研究生的课时是2学分,DMA学生为4学分,他们将进一步学习如何规划和写作大型的学术研究论文。所有DMA学生将必须在课程结束时提交博士论文的开题报告并进行陈述。钢琴文献与作品研究是针对钢琴专业研究生必修的课程,以对钢琴音乐有重大贡献的作曲家及其作品为线索,纵览了17世纪中期到21世纪当代的钢琴文献,宏观上对不同时期的钢琴艺术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内容包括的体裁风格、音乐特点归纳总结、不同音乐风格形成下的时代背景,详细论述和赏析每个时期的作曲家具有广泛代表性的钢琴作品分析.
2.评价体系在完成所有课程后,学生首先需要确定答辩委员会教授组成员(4-6位),要求包括专业表演、音乐历史、音乐理论、副修专业四个方向的教授,以及论文导师。其次学生需参加博士研究生资格考试并通过之后才能成为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其主要用意在于检验博士生在其研究领域内的综合基本学识理论(substantiveknowledge)和职业技能(scholarlyandprofessionalexpertise),确保其有完成接下来博士论文研究和实践的基本能力。综合基本学识理论考试分为笔试和口试两个环节,出题内容必须包括专业演奏、音乐历史、音乐理论、副修专业这四个方向。考试时间分为两天四个时间段,每位教授会给出两到三个问题,闭卷当场作答,主要以提交论文的形式。考试问题涵盖了几乎所有音乐时期的知识以及作品,例如:讨论20世纪初期法国的键盘音乐,至少包括四位主要的作曲家,详述各自的作曲风格以及运用具体的作品进行论证。音乐理论的教授会给出五个左右的谱例,让考生判断属于哪个时期、作曲家的作品,并详细论述分析原因。口试定在笔试完成后的两个星期内进行,博士候选人除了回答答辩委员会的提问,还要提交博士论文开题报告并进行陈述。对于钢琴演奏专业的研究生来说,职业技能考试是以资格审查音乐会的形式进行,钢琴系全体教授出席进行审核并决定是否通过。美国博士研究生资格考试有着很高的淘汰率,一般在20%-30%左右,如果不通过将无法获得博士候选人资格,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位进程。这也体现了美国艺术类博士培养极为苛刻严谨的标准,成为博士候选人仅仅是完成博士学位的第一步,在接下来的两到三年中,钢琴演奏专业的学生需要举办三场独奏音乐会并完成博士论文的写作。音乐艺术博士论文可以通过三种形式提交:200页以上20万字的研究论文;100页论文连带一场和论文有关的projectrecita(l论文项目音乐会);50页论文连带两场lecturerecital(演讲音乐会)。形式多样的论文提交形式,提倡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更适用于演奏专业的候选人。
二、对中国钢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思考
中国钢琴演奏专业的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从2005年起,开始面向全国招收艺术硕士研究生,此为音乐演奏专业目前国内的最高学位文凭。美国是世界上唯一可以授予音乐艺术博士学位(演奏专业)的国家,从设立到现在已经有近70年的历史。它整个系统的规范合理性、大量丰富的研究资源、众多在各领域汇集的一流的师资已成为世界公认的精英教育体系。因此积极借鉴美国高校在专业培养模式上的成功经验和成熟体制,因地制宜,取长补短,对提高我国钢琴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有着深远的意义。上文论述中,已介绍了美国音乐艺术博士的专业培养模式的各个方面,在接下来的比较探析中,笔者通过研究中国主流音乐学院音乐硕士(钢琴演奏专业)的培养方案,综合分析美式先进体系的优势所在,提出了如下思考和改进建议。
1.优化课程设置美国音乐艺术博士课程设置的连贯性、系统性、全面性、平衡性、多元性是其整个教育培养模式的精华所在,其主要优势体现在重点突出,环环相扣,构架严谨,搭配合理这几个方面。专业核心理论架构稳定成型,专业选修课程阵营强大,专业副修课程特色鲜明,专业方向(演奏)课生动精湛,其合理的基本课程系统架构确实值得国内各高校艺术专业关注并借鉴:基础理论课+方法课+诸门能够让学生掌握具体研究过程的专门研究课+演奏实践课+副专业课。这样的设置不仅使学生在课程选择时灵活性很大,对于拓展视野和深度也能够起到帮助作用,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使得学生在整个专业知识的学习体系中逐步形成良好完善的高素质研究素养和专业视角,在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的课业学习中,学生融会贯通知识的综合能力,设置目标完成进度的执行能力无疑都得到更好的锻炼和发挥。国内目前钢琴专业研究生培养课程模式主要分为公共课+专业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课程方向齐全,可是每个方向中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的数量和种类较为单一。宏观、普适课程居多,中观和微观层面的细化、深入研究课程缺乏。同时也存在课程结构设置比例不合理,内容缺乏前沿性等问题。(1)美国研究生阶段倡导的研讨导修课程模式值得借鉴,教授开课命题,如“德彪西音乐的风格研讨”、“美国当代作曲家作品研究”,学生在既定的范围内自由命题,做课堂研讨、开题报告、陈述展演、论文写作等,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在与本专业相结合的情况下,进入学术研究的领域。(2)应加强如“钢琴文献及作品研究”,“演奏方法与实践”“、方法研究”等钢琴专业学生所需的实践理论课程的开设。目前,国内除北京、上海几所重点院校外,开设这几门课程的艺术院校并不普遍。尤其是研究方法论,学会搜索与研究是研究生阶段一个重要历程,也是学位论文写作的重要依据。(3)注重跨学科领域交叉课程的发展也任重而道远。在国内主流音乐学院钢琴演奏硕士课程设置中没有对副修专业的硬性要求,单一的主修专业使得学生只能完全专注于演奏的探索,缺乏全面适用的知识储备,毕业之后在就业市场上其综合能力和就职空间受到影响。
2.创新培养机制目前国内各高校音乐艺术类钢琴专业研究生在完成规定课程后,学位培养考核模式为举办音乐会以及学位论文的提交。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考核手段单一,认定标准刻板,缺乏激励主动性学习等。针对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在学位论文提交形式多样化上的创新和改革无疑是一种非常合理的考量。比如,参考美国的经验,可以将传统的论文答辩改为论文+讲座音乐会的形式,边讲边弹,生动地将论据以演奏的方式呈现,并穿插对论点的陈述与讲解,全方位的将研究成果融入到最终极的音乐表现形式演奏当中去,在整个学位论文的完成过程中,学生的自我评估,分析研究,演奏技巧,曲式理解,风格把握等多项音乐素养都会得到本质的提高。此外,艺术硕士学位的中期考核的制度也存在不足,大部分院校只是对课程完成情况的检查以及学分等级的测评,并无统一的对于硕士阶段所学课程以及本专业综合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能力的考核。美国音乐艺术博士为了保证学位获得者的质量水平所规定的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已成为美国成熟的博士考核制度的重要一环,它不仅起到了中期考核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淘汰遴选手段。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方式,在完成规定课程后,举行综合专业理论知识考试(笔试或口试),多次不合格者将不被授予硕士学位,在保证学位质量的同时,考核的形式多样化也促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不得不以理解参悟应用为目标,搭建条理清晰,脉络详细的知识体系,为今后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3.开拓多元化教学形式在艺术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除了专业水平的提高和科研能力的加强,还应注重学生,人文素质、沟通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针对以表演为核心的理念,采用灵活教学方法,逐渐完成从单一向多元化综合性学科布局,独立和封闭的教学方式向开放互动教学的发展与转化。国内的表演专业课程采用的是一对一教学形式,美国音乐学院studioclass和pianoforum这两种模式可以作为将独立封闭的教学方式向开放互动教学方法转化的起点。专业授课教授希望与学生在演奏上建立平等的交流,站在同一个高度探讨作品,碰撞出灵感的火花。尤其是在studioclass这种新颖有效的课堂模式上,学生可以最大限度的通过相互展示评析克服表演的紧张,在相互切磋的气氛之下更好的掌握演奏技巧和艺术情感。单一封闭式教学容易使学生受到更多的局限,陷入演奏瓶颈。其次,专业理论课的课程多种多样的形式也带给我们一些思考和启发。课堂讲授,讨论班组、文献阅读课、演讲展示、试听鉴赏,无论哪种授课形式都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课程内容随学科发展而不断变化,有利于学生掌握学科前沿动态。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