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4:46:34
导语:在电子科学与技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初试专业课928电子技术基础(数、模):《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康华光,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五版)《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康华光,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五版)《计算机结构与逻辑设计》黄正瑾,高等教育出版社《模拟电子电路基础》堵国樑,吴建辉,樊兆雯,徐申等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东南大学928电子技术基础(数、模)考研专业课复习全书》
复试专业课543微机系统与接口技术:《微型计算机系统原理及应用》杨素行,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3版)
注意事项:2017考研的信息,已经开始陆续,所以2017年考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同学,要经常关注最新的考研信息。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CDIO工程教学理念;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
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不断提高,迫切需求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实践教学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在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沈阳化工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研室探索出新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强化综合实践教学,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逐步提高了学生研究创新的能力。
一、CDIO工程教育理念
从2000年起,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提出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了以CDI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CDIO工程教育理念代表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与课程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
自2005年汕头大学率先实施CDIO工程教育改革以来,在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的指导和支持下,全国几十所试点高校和许多非试点院校实施CDIO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体系
本专业于2013年根据CDIO工程教育理念制订了教学大纲。提出了专业培养目标:具备半导体分立元件和集成电路的设计与生产、微电子工艺的设计与器件模拟、电路板级应用电路研制的能力,能在微电子领域及相关部门从事设计、制造、运营的应用型人才。
为了实现培养目标,构建了以工程实践为工程教育背景环境的实践环节,实践环节分类设置,贯穿大学四年全部学期。实践环节分为课内实践环节和课外实践环节。
课外实践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实施历史、社会和环境的认知与责任教育,培养诚信、道德和职业道德,解决学生利益至上和团队意识匮乏等问题。
课内实践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更深入地掌握技术基础知识,掌握产品、过程或系统的开发方法,理解研究与技术发展对社会的重要性与战略影响。
三、实践教学改革
1.实践教学内容的改进
CDIO工程教育理念倡导以项目为主体进行实践,传统的实践内容验证性实验较多,综合性和创新性实践很少,各实验相互关联性差。因此,本文通过改进集中实践环节的内容,以项目为核心,建立模拟电子、数字电子、单片机应用、集成电路正向设计和逆向设计等项目。
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将实践分为基础性实践、综合性实践和创新性实践。基础性实践主要为课程实验和基础课相关实践,综合性实践为专业课相关实践,一般以项目为中心,综合性实践内容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性实践为毕业设计和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设计电子作品,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得到显著提升。
2.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
按照CDIO教学模式,理论教学应该在工程实践背景下开展,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打基础。以往理论和实践之间衔接差,由于实验设备有限,很多理论内容不能应用于实践,限制了实践范围。为了扩大学生的实践范围,应采用理论教学和专业仿真软件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微电子行业,仿真软件在产品设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工艺、分立元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中都要使用专业仿真软件设计,在验证达到要求后再进行生产实践。目的是缩短设计时间和降低成本。因此,本专业在实践环节和理论教学中都培养学生使用仿真软件,使学生掌握软件应用方法,将其作为工具进行产品设计。
3.实践教学实施方法的改进
在魍呈导中,强调设计和实践,学生不知道设计的优缺点以及实践的最终目的和应用效果,没有参与实践项目全流程。而CDIO工程教育理念代表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实践教学中包含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四个阶段,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之,通过实践教学改革,本科毕业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广受用人单位的认可,就业率近几年达到92%以上。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电子科学技术职师本科;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1-0090-02
广西在东盟区域经济合作中作用非常明显,整个北部湾也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为了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适应对方经济的转变,高等职业教育需要更加适应新的经济发展需求,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改革迫在眉睫。高等职业教育注定要成为职业教育的主力军[1]。加强高等职业师资培养研究,对于提高整个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有重大意义。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师资相对缺乏,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严重不足,这给地方高校的发展指出了努力方向。
一、高校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现状与不足
与传统的本科教育不同,职业教育师资本科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要求所培养的学生既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又有教师的综合素质,即应符合“教师、工程师”的双重要求[2]。因其特殊性,传统的电子类专业教学模式已不符合职师本科人才培养要求,因此,针对其不足,进行合理的教学改革和探讨非常有必要。目前职业师资本科培养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一)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陈旧落伍
近年来,职业教育师资本科的课程设置已经有所调整,教学内容也有了很大改进。但是电子信息类产业本身的发展速度比较快,相对来说,电科职师本科教学内容仍显得陈旧,跟不上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发展要求。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专业课程知识与技能和企业的要求存在差距,因此在教学内容的更新方面,还是需要学校多做努力。
(二)在实践实训教学中,设备数量质量不高
随着办学条件的好转,学校对实验、实训设施的投入明显增加了很多,学生的实训条件相对以前有了很大改善。但从总体数量和质量上看,我们的实验、实训条件与办学定位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要。很多专业在实验、实训条件上,甚至还比不过某些老牌的中职、高职院校。学生的独立实践机会少,参与实践的时间短,实践、实训内容不够深入,学习效果比较差。这种现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三)在专业培养模式中,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目前,电科职业教育师资本科的课程设置体系中,教育类课程的设置相对不够科学,多数是几门教育学或是教育心理学的简单堆砌,没有经过系统严格的分析,缺乏合理科学的指导标准。实际上,多数职师本科专业仍然是重学科教学,轻教育教学;重理论授课,轻应用培养。这种现状使我们对学生在应用技能和从事教育教学方面的培养都大打折扣。
(四)在学生培养模式上,办学培养模式滞后
我国的职业教育是在传统教育的分支上成长起来的,其培养过程深受传统培养模式的影响。学生在学校里面上课,接受理论知识和实用技能的培养,而实际上,实践技能必须长期在实践现场才能够熟悉、熟练、升华、发展。很明显,传统的培养模式使我们的学生缺少从企业中获取的实践经验和实战技能,最终导致其动手能力差,对企业发展不了解,缺乏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融会贯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样,我们的教师在教授职业教育师资类学生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大问题,不能把理论教授和素质培养有效结合[3,4],多数教师还是采用老师“教”、学生“学”,即“教”与“学”分开的教学模式。从职师专业的就业方向来考虑,我们的老师不仅需要教会学生“学习”,还要教会学生“教学”,在学的过程中穿插教的理论,提高职师生的教育教学水平。
二、电科专业职师本科教学改革思路及方法
根据职师本科的培养要求,我们需要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教学技能进行两方面的培养,针对电科专业职师本科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践。
(一)修改课程设置,调整课程所占比例
经过两年的培养,课程设置的倾向性已经得到了验证。通过不断学习、调研、分析,对课程设置和比例系数进行修正,使其更能满足职师本科学生的培养过程和就业形势。
首先,调整教育能力课程的比例。该类课程包括职业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职业教育法律法规、电科专业教学法等教育理论课(共占5%),教师基本技能课(占2%),教学实践课(占4%)等三部分。在教学实践环节上,加大课时比例,给学生提供助教的机会,加强教学技能训练,组织安排大三、大四学生到对应高职、中职学校进行教学实习。由对方学生对职师本科学生的教学情况进行打分,提出不足和改进意见,这些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可以很直观地反映职师本科学生的问题,给学生指出改进的方向。
其次,为了减轻学生在学业上的压力,适当降低公共课程(比如文科类基础课程)的比例,保持数学、物理课程的比重,适当提高专业基础课的比例。
再次,职师专业的课程设置改革,既要依据社会对人才需要的方向性、实用性,又要依据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体现超前意识,还要根据本地实际优化课程资源,以培养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对于专业课程,需要进行课程适用度调研,从学生就业适用度的基础上,选择实用、适用、有用的专业课程。对于已经过时的技术或是软件课程,灵活处置,停开或换其他实用新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竞争力。该类课程所占比例可以适当增加到40%。
另外,对于实践、实验、实训类课程,包括了各种课程设计、电工实训、工种技能训练、认识实习、企业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保证比例不缩减,力求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实践环节要求。同时,将实习、实训、实验、实践与各种创新创业大赛、电子设计竞赛、机器人大赛等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5]。很大一部分职师本学生以后要到职业院校从事职业技术教育,除了自身要掌握较丰富全面的理论知识,还要有高超的技能,全面了解生产一线的各种技术问题,以理论辅助实践、提高实践。职师本学生的实践经验可以促进他们加强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考虑到职师本学生的角色,可以在职师本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通过某一段时间的培养完成,直接参加国家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并获取证书,实现学以致用。从学校角度考虑,在组建职师本专业教研室时,需要考虑到专业特色,从生产一线聘请企业工程师担任外聘教师,对实践课程进行教学。对校园实习、实训这一部分,学校可以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在培养的某个时段内,让学生在企业内参加实际生产线操作,加强真实生产环境的实训和实习,并对整个过程进行打分,成绩合格才可以取得毕业证书。
最后,从以人为本的概念出发,关怀学生的发展、成长,适当补充专业扩展选修课,结合学生自身兴趣,扩展专业素养,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参与工作社交。该方面的课程预计占4%,可适度增加。
(二)通过不断开拓校企合作模式,将企业工程师聘任到学校任教,丰富教师队伍
组织教师到生产一线参观、学习、体验,在工作现场进行“学与教”。组织学生在企业生产线进行一套完整的实习工作,促进对理论和技能的消化,提高知识的融入度。互动是校企合作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学校方面需要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调研、实习,并带领学生进行顶岗实习,了解行业和企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对用工的需求;企业派固定人员参与学校的教学常规工作和教学改革,来学校讲课或开设讲座,确定专门人员指导和管理学生的顶岗实习,对学生的表现做出综合的评价,对学生的就业方向进行指导。
(三)教学方法紧跟时展步伐,结合新技术特点,鼓励教师们积极探索创新授课模式,开发适用高质量教材
在教研室内,进行课程的研讨,开展慕课教学开发,结合现有多媒体手段,让教材内容活起来,进驻到学生心中[6]。将企业生产实际搬到课堂,增加课堂情趣,提高教学效果。另外,教材是教学的基础资源,是规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模式的主要依据。所以,学校须积极推进课程和教材改革,开发和编写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材,深化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度,体现职业教育教学的理念,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另外,老师们根据教学实际,编纂教材,可以增加教材的适用度。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和核心要素,职业教育无论是纵向上向上延伸,还是横向上功能拓展,都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因此,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也必须按照建立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采取新思路、新举措。当然,任何一项改革措施都需要经受时间的考验,可能在以后的实践中还会存在其他问题,只有不断地发现培养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才能将电科职师本办得更加适应社会需要。
参考文献:
[1]陈革.职业教育师资现状与未来发展之探寻[J].职业教育研究,2009,(4):58-60.
[2]蒋旋新.我国职技高师历史性转型与发展[J].研究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658(18):5-7.
[3]刘育锋.当前国际主流职教教学改革对职教教师职业能力提出的新要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19):46-50.
[4]邵汉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1,(22):127-129.
关键词: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1 引 言
电子信息技术是当今信息科学发展的前沿,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我国今后20年高科技发展的重点。目前,随着我国在电子信息技术理论上研究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各个领域急需大量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员。所以,全国各个高校纷纷增设电子信息专业,同时对电子信息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与实践,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不全面,没有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
(2)现有专业理论课程体系过于注重知识的完整性,缺乏机动灵活性;如社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发生改变时,课程体系只有重新建立才能适应人才培养要求。如果在构建新课程体系时设置多个能力模块,在能力培养目标改变时,只要进行专业模块的合理组合,就能满足人才能力培养的需要。
(3)实践课程体系中各种能力训练比较独立,不利于培养具有综合实践能力的人才。
2 课程体系改革措施
新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注重实践技能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1)优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通过大量的社会调查分析,明确社会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的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绘制能力矩阵图,建立培养所需职业能力的课程理论、实践教学模块,针对性地设置相应的课程(以职教师资为例,如表1所示),尽量使学校的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一致。
(2)构建合理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国内大多数高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是根据本学科知识体系的特点制定,过分强调学科、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新课程体系主要依据培养方案制定的能力培养要求建立课程模块,设置相应的教学课程,框图如图1。
根据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特点,结合社会对电子信息人才的能力需求,将专业课程内容整合,设置成各种专业能力模块,实行模块化教学;在各种能力模块内,实行教学内容优化,避免各课程内容重复教学,突出教学重点,强化专业知识的横向联系;各种能力模块具有较强的衔接性、独立性、整合性等特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根据能力培养目标进行各种有机组合;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在能力模块中溶入新技术、新工艺,淘汰已经过时的教学内容。
(3)构建高效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按实验技能培养与职业资格培训相结合构建“一体化、分层次、开放式”的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一体化”指实验技能培养与职业资格培训的同一化;“分层次”指实验(实训)课程由基本技能训练型、综合设计型和研究创新型三个类型层次的实验项目组成;“开放式”指实验课程要具有一定数量的实验项目供学生自主选择,实现实验开放教学,框架如图2所示。
根据上图构建由两类课程、三类层次、四种性质、三个阶段组成的实验(实训)课程新体系。
1)两类课程: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实验课保证学生的基本培养规格与培养质量,选修实验课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2)三类设置层次:第一层次:基本技能训练型实验。简称基本型实验,指以强化学生基本实验能力或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实验能力或从业技能、启迪学生创新意识为目标的实验。第二层次,综合设计型实验。指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实验技能或职业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目标的实验。第三层次,研究创新型实验。指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标的实验。
3)四种项目性质:第一种是验证性实验项目。使学生获得基本实验技术技能训练,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操作实验技能。第二种是设计性实验项目,接触本学科研究工作思路,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第三种综合性实验项目,使学生初步接触本学科研究方法。第四种是研究性实验项目,为拔尖人才成长提供科研训练平台。在这类实验中,学生运用实验手段与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与探索,培养学生独立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
4)三个培养阶段:第一阶段,大一至大二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和创新意识。实验内容以基础单元操作实验为主。第二阶段,大二至大三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技巧和创新思维,辅之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初步训练,基本技能和综合设计实验技能训练并重。第三阶段,大三至大四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以综合性设计实验为主。
3 结论
长江师范学院和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按照上述思路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进行了多次改革探索,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良好,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同。
参考文献
[1]马云辉.独立学院电子信息类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研[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0.04
[2]谢自美.从电子设计竞赛谈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能力培养[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7.12
[3]王淑文.电子信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现状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9.04
[4]彭远强.高职电子信息类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05
基金项目:重庆市职业教育协会,2011—ZJXH—4927。
关键词:电子测量 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128
1 引言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如现代数学、物理学、微电子学、材料学等科学的发展为电子测量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电子测量技术的发展又为各行各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工具,推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当今的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电子测量技术和电子测量仪器,甚至在一些原先与“电”无关的专业,如化学、生物、医学、土木建筑等行业也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各式各样的精密电子测量仪器在各种实验室里早已成为不可替代的基本工具和设备,因此电子测量技术的课程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当代大学生、研究生必须把电子测量技术和仪器作为一门基本功,认真学好。不论哪行哪业,在今后的工作中都将会大有益处、受益非浅。《电子测量技术》如此重要,如何更有效的展开本课程的教学工作,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本文笔者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对《电子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探索与实践。
2 理论教学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电路参数测量、频谱分析、时域信号的测量、晶体管特性测量等电子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测量误差分析,并包含了相关电子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性能指标、实际应用和相关仪器的最新成果等。与很多课程一样,该课程的理论内容非常枯燥,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内容和实验内容严重脱节,只是一味的介绍理论知识,将使得学生无法全面掌握电子测量的核心技术。若要出色的完成这门课程的教学是一项非常有挑战性的任务。理论教学工作作者是从教材选择、教师的自我提高、逆向思维教学法三个方面展开的。
2.1 教材的选择
一本好的教材不仅可以使教师易教,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而且还可引导教学改革和教学思想的转变,而且可使学生易学,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创新。
笔者选用的教材是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由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陈尚松等编写的《电子测量与仪器》,该书按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教学要求编写,教材中的内容与时俱进,技术上跟进更新。书中的内容是按发展历程讲解仪器原理,容易入门,叙述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宜学宜懂,同时也包含了扩展或深入的内容可供教学和科研的不同需求选用;该书的具体内容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既讲电子测量原理,又讲具体仪器应用,通过实例与仪器型号参数介绍,加深对仪器的认识和对国内外技术水平的了解。在内容上每章均附本章要点、小结和思考题与习题,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总结。
2.2 教师的自我提高
在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具有主导作用,教师知识水平的提高可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地提高。我们知道电子技术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电子产品的发展速度呈摩尔定律所描述的规律,即集成电路的规模和微处理器的性能每18个月都会提高一倍,在这一速度的带动下各种电子测量仪器的生产厂家不断发展更新自己的产品。作为《电子测量技术》的教师,一方面应该时刻关注研制和生产电子测量仪器的商家的产品动态,要实时关注Aglient、Tektronix等这些大的电子仪器生产厂家的产品动态,定期查阅他们产品的资料,用来深化和扩展教学内容,将这些新内容、新知识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拓宽学生视野做到与时俱进;另一方面教师要主动进行电子测量方面的科学研究,促使教师对该方面的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多参加学术交流会议,到科研水平较高的国内国际会议或其它相关的平台学习,通过与他人交流学习来提高教师自身的水平。
2.3 逆向思维教学法
任何一门课的理论学习都是一个枯燥的过程,如何化枯燥的理论学习为一个有趣的学习过程也是教师要思考的一项重要内容。这要求教师明确教学目的,在双重考虑教学目的和本专业实际情况的条件下,选取授课内容和授课方法。本课程主要介绍电子测量的原理及仪器使用部分,教师将理论教学的阵地从教室转移到实验室,直接面对仪器教学,使用逆向思维的方法进行理论教学,先从教学生如何使用测量仪器开始,让学生对仪器的结构有一个直观的感性认识,懂得仪器的各个旋扭或按键分别实现了什么功能,以及各旋扭或按键间如何协调工作,以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引发对理论知识的思考与学习。
以信号源和示波器的教学为例,这一教学过程将第三章和第六章的内容结合起来,先对信号源和示波器两种仪器的表面结构进行讲解,让学生使用示波器测量信号源输出的信号,学生使用仪器并利用仪器观察到信号后学习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教师由实际操作引导理论知识的学习。如在信号源的使用过程中,信号的形状会发生变化,由此引出怎样才能使信号的波形发生改变,这就指引学生去学习“函数信号发生器的基本组成”部分的内容,这里讲解了常见信号波形的产生和转换方法;再如我们可以从示波器上观察到信号源的频率可以从低频段调到调频段,在同一频段内频率也会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信号源是如何实现这些频率变化的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能引导学生学习信号源内部电路设计中的多种频率合成方法。在示波器的使用过程中同样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学习示波器的理论内容,如打开示波器观察到光点,通过辉度与聚焦的调整引导学生学习示波管的原理及构造,这一显示原理也用于其他的显示设备上,如频谱仪、扫频仪等,做到触类旁通;通过示波器的触发模式调节键观察不同触发模式下信号的显示变化,反过来引导学生去研究是怎样的设计变化促使了显示屏信号的相应变化,带着学生学习示波器X通道中的触发电路的组成、触发耦合方式、触发电平、触发极性等知识;再如使用示波器观察信号源的同一个信号波形时,通过调节垂直或水平偏转旋扭观察信号波形的变化,为何会出现这种变化?带着同样的思考引导学生学习X通道、Y通道的放大电路设计等等。
3 实验教学
本课程的实验教学采取验证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相结合的策略。
3.1 验证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操作各个实验项目,使他们对电子测量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课程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实验所用用仪器的操作和使用方法,学会利用现有设备采取正确方案进行一些简单的测试测量。教师设计一些具有锻炼学生思考能力的实验给学生。如:通用计数器的应用,该实验要求学生理解通用智能计数器工作原理,掌握测量频率周期的测量方法及其检定高频信号源频率准确度,熟悉计数器的其他扩展功能;再如通用示波器的应用,要求学生理解示波器的工作原理、技术指标,熟练掌握通用示波器测试信号参数的方法等。
3.2 设计性实验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综合运用了电子、计算机、通信、控制等方面的技术知识,教师结合本专业的基础课程,设计了本课程的设计训练题目,目的是培养学生将科学理论与实际工程相结合的能力,通过设计训练,要求学生在掌握电子测量仪器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能根据所学知识综合设计简单的测量电路,运用单片机、FPGA、Protel等工具对简易电子测量系统进行仿真与设计,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实践能力。
设计题目主要有简易信号源设计、简易计数器设计、简易频率计设计、简单的数据采集卡设计等,让学生通过这些题目进一步对课本理论知识进行深入的学习。设计要求学生首先要写出《设计任务书》,包括以下内容:第一,仪器名称、用途、特点及简要设计思想;第二,主要技术指标;第三,仪器应具备的功能;第四,仪器的设备规模;第五,系统的操作规范等。该任务书反映同学的设计目标,同时也是教师作为设计完毕进行验收的依据。在设计之前要先学习基本的设计方法;在设计过程中除写好《设计任务书》外,还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现书本知识到工程实践的过渡,要求学生在每一步设计结束要及时与教师沟通,尽可能完善设计工作。硬件电路设计前要画好硬件原理框图,过程中要绘制详细的电路图,仿真无误后方可制作电路板;硬件完成后要规划软件控制流程图,根据流程图逐步、逐点编写程序;最后进入软、硬件联调、实验,最后还要撰写设计报告。教师根据任务书中的指标逐项检查设计成品。
通过课程设计同学们学习了硬件电路设计、软件程序设计、电路调试等知识,使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了测量仪器的基本原理,硬件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程序的编制方法和程序调试的方法,掌握常用接口的设计及使用。学生为其它课程、项目和毕业设计做了大量的知识储备,也为将来在自动化、智能检测、电子信息工程、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电子科学与技术及其它领域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及应用实践能力。
4 结论
作者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的实验仪器、智能仪器控制软件、虚拟仪器软件等,较为全面地介绍电子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电子测量仪器及测试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在工程实际中的具体应用,让学生尽可能广的学习到本课程所涉及的专业知识。经实践,本文提出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方法证明了该方法的构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和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加大了授课的信息量,符合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尚松,郭庆,雷加.电子测量与仪器【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2】范泽良,王永奇.电子测量与仪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一、当前电子信息课程教学存在问题
1.中职学校在教育决策方面出现了失误,误导了电子信息课程教育方案的实施,影响了整个专业课程的教学成效。另外,学校对电子信息课程缺乏足够的条件支持,也是课程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一是观念。中职学校尚未认识到电子信息科技的重要性,没有将校内课程教学与市场人才需求相结合,对电子信息课程失去了正确的认识;二是设备。对新型课程教育缺少资金支持,教育资金过少而限制了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无法接受到最专业的教育。
2.对于任何一门专业课程教学来说,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教师本身专业水平决定了后期的教学质量。目前,中职学校教师存在的问题包括:一是专业问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落后,与当前社会科技发展趋势不相符,部分教师依旧停留在过去信息技术的认识水平,课堂教学中无法引导学生高效率地学习专业知识;二是方法问题。电子信息属于科技类的专业课程,教师必须要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平台,才能使学生客观地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而实际教学中教师所用的方法不科学。
3.学生是课程教育中的主体,教师只有围绕着学生的需求拟定教学方案,才能更好地挖掘中专生的专业潜能。而中专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干扰,参与电子信息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直接导致了其专业课程水平的缺失。例如,当今社会是人才竞争的时代,中专生因自身学历较低,失去了与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等参与就业竞争的信心;对于电子信息课程缺少全面的认识,削弱了其学好电子信息课程的信心。
二、电子信息课程教学的建议
1.加强教师队伍培训。教师能力的高低是影响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若没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即使有良好的学校环境与先进的教学设备,也难以取得满意的教学成果。因此学校应将教师队伍的建设作为管理的重点,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打造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理论深厚、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
2.调整教学内容,进行实践教学内容的改进。应着力改变过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如果仅仅侧重理论的灌输,而与实际例子脱离,学生可能在经过很长时间的学习后,依然无法真正理解课程的实际作用,在学习兴趣培养上是不利的。为此,应结合电子信息专业发展现状,基于实践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调整,重点突出应用性更强的信息系统、电子电路、通信工程等方面知识的综合调配,将落后的知识或者没有应用价值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同时拓宽知识面,将信息论与编码、计算机网络等作为重要的专业基础纳入教学计划。把图像处理技术、数字语音、数字视频技术等信息前沿技术充实到教学体系中,使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和掌握,专业当前的最新理论和技术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应坚持引导开发教学,适时采用多媒体将一些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实例带到现场进行演示,让学生在演示和操作中提升兴趣,调动动手实践的积极性。
3.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校企合作是未来技术类专业教学的发展趋势。定期聘请电子信息专业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授课,使学生了解企业对于人才的需要以及最新的行业动态。同时与有关的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学生在企业内的实际学习增长学生的见识同时拓宽了视野,了解声场管理等业务,增强对社会的认识,学到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4.鼓励大家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和竞赛。通过鼓励大家参加各种学科竞赛、相关社团和科技创作,可以提高大家的实践能力。这些科技活动主要包括专题的电子设计和制作、电器维修活动等课余科技活动,还包括学术活动,主要是在学生中选拔实践能力强的参加老师的科研课题,在学生中形成良好的科研风气;另外举行科技创业大赛,成立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团队,对外承接电子信息技术的设计任务。这都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起到极大地帮助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知识的不断更新,专业课程体系与专业培养计划也应及时更新。因此,课程体系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只有将科学技术进步的最新成果及时地融入专业教学中,才能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学习兴趣;计算机辅助教学;EWB仿真教学;分组竞;赛教学法
《电工电子技术》是电子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主干课程,它以讲授基本原理、基本分析和建立数学模型为主,这让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感到枯燥、难学。若仍然采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会感觉课程枯燥无味,久而久之产生厌学情绪,甚至直接放弃本课程的学习。如何让学生能够完全掌握这门课的知识点,特别是重点知识的掌握和难点知识的理解,为以后的专业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现状?需要我们研究教材,改革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同时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激发学习成长的主动性,实现全面发展。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会从以下几方面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改革。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学生具有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学习热情是培养创新人格的前提条件,兴趣是创新思维活动的重要动力,也是培养积极探索、自主发现创新人格的关键。为此,在电工电子的理论教学中我会把生产中、现代科技中的应用以及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事例结合起来,使他们认识到生活中无处没有电,然而电子技术与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紧密相联,也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创设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这样可以很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探索意识。例如在电工电子教学中碰到的问题是抽象的概念,难记的定义,难懂的结论。在讲解这些知识时,不可能全部用实验得出所有的概念,这时我会把知识点与生活做类比。如当我在讲解电容器的作用时,可以把它与生活中的水桶相比较,电容器是储存电荷的,生活中的水桶是储存水的,又如二极管的单相导电性就和生活中的逆止水阀的原理一样。我们还可以把电位、电压和生活中的高度、距离进行类比,这样学生容易理解,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直观、具体的比喻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学生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加强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客观上还起到帮助学生记忆的作用。
二、采用分组竞赛式教学法
进行“分组竞赛式教学法”就是将教学内容任务化,以竞赛形式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方法。分组竞赛的学习方式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有利于激发学习者内心的学习欲望和动力,以小组为学习单位,有利于发挥集体的优势,同学之间互帮互教。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小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协调交往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适时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将课堂教学化难为易
在传统的电工电子教学的初级阶段,为了验证电路的功能,往往是焊接一块实验板或者面包板上搭接电路,然后经过测试仪器进行分析和判断,这样耗时又费力,而且还受到硬件条件的制约,测量的精度差。如学生在做实物实验时,对接线要求十分严格,万一接错了,可能会烧坏元件,甚至烧毁仪表,这不仅造成实验器材的损耗,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计算机已经普及,运用计算机进行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我们可以将《电工电子技术》的课堂教学和EWB仿真软件辅助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EWB是一款很优秀的电路设计自动化软件。它采用直观的图形界面创建电路,在计算机屏幕上模仿真实实验室的工作台,绘制电路图需要的元器件、电路仿真需要的测试仪器均可直接从屏幕上选取,软件仪器的控制面板外形和操作方式都与实物相似,可以实时显示测量结果。同时EWB软件带有丰富的电路元件库,提供多种电路分析方法。因此,非常适合电子类课程的教学和实验。计算机辅助分析和EWB仿真技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计算机动手操作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特别是对于像电工电子技术教学中非常复杂的抽象电路,学生很容易的在EWB仿真技术的计算机上完成电路的设计,并利用各种抽象虚拟仪器进行反复的实验和分析。这样不但提高了学习效率,还降低了学习难度。同时学生在动手设计电路的过程中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电工电子技术教学中使用EWB仿真软件的教学,使教学具有直观、便捷、浅显易懂的优点,可以作为一个有力的教学辅助工具来提高电工电子技术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所以应用EWB仿真软件教学,可以优化电工电子技术课堂教学。总之,只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上能擅于发现,肯动脑筋,有效的组织课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将知识紧密的联系生活实际,我们的教学也可以妙趣横生。同时,适时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与时俱进,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相信我们的电工电子教学课堂会变得更精彩。
参考文献:
[1]吕彦迪,张弛.浅析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J].科技研究,2014.
关键词:Moodle;Proteus;信息化;微课;任务驱动;电子技术;仿真;教学
《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是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电器安装与维修、制冷与空调、物联网等电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涉及到较多的概念、知识点、元器件,理论性、实践性和实用性都很强。该课程的教学对象为中等职业学校电类专业二年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喜欢电脑操作,但基础参差不齐;对于单纯的理论学习感觉枯燥、不感兴趣,因为不明白具体用在何处、怎么应用。教学中若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运用Moodle网络学习平台结合Proteus软件仿真将知识点转化为具体任务,可以将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与具体应用结合起来,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1Moodle平台和Proteus软件简介
1.1Moodle平台简介
Moodle(ModularObject-OrientedDynamicLearningEnvironment)即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也被称为魔灯。它是一个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而设计开发的开源课程管理系统,也被称为学习管理系统和虚拟学习环境。它需要被安装在Web服务器上才能正常运行,是一种网络教学平台。对使用者而言,只要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且会上网就可以方便地使用。教师可以利用Moodle网络教学平台创建课程。从使用者的角色上看,除了课程创建者,还有无编辑权的教师、学生以及访客。课程创建者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整课程界面;增加或删减内容;添加各种课程活动,如测验、反馈、互相评价、SCORM课件、Wiki协作、投票、聊天、讨论区、作业、问卷调查等;添加各种资源,如网页、文件、文件夹、标签、URL、IMS内容包等。其中作业模块支持指定作业的截止日期和最高分,教师的反馈也会显示在学生的作业页面。测验模块可以为测验指定开放时间;设置答题次数、评分方法,如最高分、平均分、最后一次答题等,并能显示反馈和正确答案;限制访问,如要求学生完成(未完成)其他活动、要求学生达到指定的分数;题目和答案可以乱序(随机)显示,减少作弊。题目既可以在线创建,也可以从外部文件导入。在Moodle中创建的题目可以导出,导入到任何支持国际标准的学习管理系统。Moodle加强了学习者的历程纪录,教师通过它可以更深入地分析学生的学习历程。学生可以通过个人电脑或者手机客户端登陆Moodle网络平台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
1.2Proteus软件简介
Proteus软件是英国Labcenterelectronics公司研发的一种EDA工具软件。它包含ISIS(智能原理图输入系统,系统设计与仿真的基本平台)和ARES(高级PCB布线编辑)。它能对模拟电路、数字电路、模数混合电路、单片机及元器件进行仿真,真正实现了在计算机上完成从原理图、电路分析与仿真、单片机代码调试与仿真、系统测试与功能验证到PCB板生成的完整的电子产品研发过程。是目前同类软件中最先进最完善的电路设计与仿真平台之一。Proteus软件的用户界面友好。它的操作界面就像一个电子实验工作台,使用者可以通过元件拾取功能选定好所需的元器件,然后单击鼠标左键,在工作区合适位置连续单击鼠标两次或者双击鼠标左键即可完成放置,通过单击鼠标即可完成连线。需要注意的是Proteus里面有不少器件没有仿真模型。如果需要仿真,必须选用含仿真模型的器件。拾取具有仿真模型的器件时预览窗会显示“SchematicModel”或“SPICEModel”,否则预览窗会显示“NoSimulatorModel”。
2Moodle平台和Proteus软件在教学中的应用
Moodle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将课堂扩大化,极大地优化了教学环境。课前,教师精心创建Moodle平台课程,学习指导书,针对教学难点录制微课视频,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学生用手机端登录Moodle网络学习平台,预习学习指导书,完成预习测验,明确学习要求。Proteus软件具有强大的仿真功能,通过其颜色、图表、声音等多种形式,学生可以直观了解电路的运行情况,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学习困难、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运用Moodle网络教学平台结合Proteus软件仿真开展自主学习,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问题,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改善。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Moodle平台反复学习。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进一步进行进阶学习。学生在进行自主探索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教师通过测评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仿真结果及课堂表现评分,结合Moodle平台的成绩反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下面以《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中数电部分的“集成十进制计数器的应用”内容为例进行说明。“集成计数器的应用”是在2进制计数器内容之后编排的。该部分内容既是对计数器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同时又是实训——“制作数码显示计数器”的理论基础。它的重点有2个:1.集成十进制计数器的功能;2.集成十进制计数器的引脚功能。难点是应用74LS160实现不同进制计数功能。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采用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学环境选择有网络功能的Proteus仿真实验室,之所以要求上网功能是方便学生登录Moodle教学平台。同时对教材进行了如下处理:⒈将教材中只给出框图的应用实例——数字钟,处理为分别给出时钟、秒钟的具体电路原理图,让学生明确集成计数器在电路中的具体作用,提高学习兴趣。2.引入Proteus软件的运用,利用其强大的仿真功能对电路进行仿真运行。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运用网络教学平台结合软件仿真将集成计数器的应用与具体任务:实现数字钟内不同进制计数功能结合起来。课前,教师通过Moodle平台“集成十进制计数器的应用”任务指导书,录制“应用74LS160实现不同进制计数方法”的微课视频;学生可以用手机客户端登录Moodle网络学习平台,预习任务指导书,完成预习测验,明确任务要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学生是学习者、体验者、探索者。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明确集成计数器的应用。两课时的教学安排需要完成创设情境、引导分析、自主学习和总结评价这几个环节。在创设情境环节中,引导学生从红绿灯计时器、篮球计时计分器、车位计数器以及数字时钟等具体多样的应用中整理概括其共同点,从而顺利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对象——集成十进制计数器。并以其中一种典型器件74LS160作为教学应用。74LS160可以实现加法计数功能,教学中引导学生将器件与电路联系起来,在电路中认识器件,初步了解器件的使用。进而引出今天的任务——应用74LS160实现数字钟内不同进制的计数功能。这时教师提出如下几个问题:1.数字钟组成框图中计数器部分时钟、分钟、秒钟分别采用何种进制计数?2.如何利用74LS160实现对应进制的计数功能?针对这个问题设计了3个思考问题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思考:1.74LS160的引脚功能是什么?2.利用1片74LS160如何实现计数?3.如果要实现11-100范围内任意一种进制计数,需要2片74LS160,它们之间应如何连接,进而实现24进制、60进制计数?带着这些问题学生明确了学习思路,主动运用Moodle平台和Proteus软件进行自主学习。学生登录Moodle平台后,通过内容导读(见图1),大致了解本次课的内容。其中,任务1和任务2都是针对教学重点设计的。任务1是利用Proteus软件对教师给定的集成计数器74LS160功能测试电路(见图2)进行仿真运行并完成计数器逻辑功能测试表(见表1);任务2是利用Proteus软件完成给定的24进制计数电路(见图3)中红色框所示部分的电路连接并仿真运行通过。学生通过完成任务1或者任务2掌握教学重点。测验2是对其学习成果的检验;任务3是利用Proteus软件完成给定的60进制计数电路(见图4)中椭圆框所示部分的电路连接并仿真运行通过。它是针对教学难点设计的,测验3是对其学习成果的检验。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提供2种任务完成方式供学生自主选择。其中:方式1为:任务2测验1任务3测验2;方式2为:任务1、2测验1任务3测验2。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特点,自主选择方式1或者方式2进行学习。方式1与方式2的不同在于方式1直接跳过了任务1。选择方式1的同学可以通过自主选择课件、教学视频、微课、课本等掌握74LS160的功能。通过平台资源介绍部分,学生可以了解平台提供的资源及其用途。其中教学视频介绍了集成十进制计数器的功能,微课视频介绍了实现不同进制计数的方法。任务实施阶段,学生通过完成任务1掌握74LS160的功能;在任务2中,学生只要正确完成了教师给定的24进制计数电路中集成电路74LS160的引脚连接部分,就可以正常实现24进制计数功能,从而进一步熟悉74LS160的引脚功能。通过任务1、任务2突出了重点,接着通过测验2检验其学习成果。在任务3中,学生只要正确设置了简易电子秒表中进位清零信号,就可以顺利实现60进制计数功能。通过任务3,突破难点。接着利用测验3检验其学习成果。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结合Moodle平台、Proteus软件等信息化教学工具,将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与具体任务结合起来,通过完成任务掌握知识点,即做中学。教师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予以适时指导,即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教,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教师通过Moodle平台提供的“成绩管理”中的“评分人报表”,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通过“成绩管理”中的“用户报表”了解班级的整体情况。随着任务的逐步完成,课程也接近了尾声。教师请同学上台分享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点评并布置下节课的任务。
3结束语
关键词:职业素质;教学方法;电子技术基础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人员具有的与从事职业相关的、对职业活动起关键作用的内在品质和能力,是学生胜任岗位需要、完成本质工作所必须的一切内在条件的综合体。职业素质教育是以岗位为导向,以学生获得和提高职业素质为宗旨,以强化能力素质为重点,以适应高技术条件下的现代战争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学生的职业素质是职业成功的主要条件,决定着个人的职业成长。职业素质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个性,提升学生的职业品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一、差别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差别式教学法主要是指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以适应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做到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一)因材施教。由于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也无法回避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次教学,让每一个学生在自尊自信的状态下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二)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对哪个层次的学生,都要把握好难易程度,处理好知识的衔接过程。让所有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保证分层教学目标的落实。
(三)难度适中,内容充实。教学前要做好充分的调查,分析所授课对象的整体知识文化水平,依据调查结果,选择适中难度的教学内容,突出实用与技能的提高。体现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原则,减少不必要的理论推导,突出正确理解和应用,使学生在学懂弄通应知应会知识的前提下,掌握一定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二、项目式教学法,提升实践应用能力
项目教学法是指以生产或制作一个具有一定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它能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有机会独立进行项目计划,并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安排自己的学习,最后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电子技术的应用面广,涉及的专业知识多,相关新技术发展快。根据这些特点,要突出知识的应用性,把电子技术的相关知识在军用装备中或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整合成不同的项目,按项目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如交通灯控制系统、军用机房安全报警系统、LED显示屏控制、智能抢答器、智能仪器测量等教学项目,使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根据人类认知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应首先对学生进行一些比较简单的项目培训,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然后按照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安排项目教学。
项目式教学法的实施,打破了实验室和教室的界限,打破了课堂理论教学与单元验证式的实验教学的界限,以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划分教学内容,把对知识的讲解和学生相应的实验技能训练穿行。通过项目式教学法,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比较系统的、完整的训练。且实践式教学能深化和巩固理论知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加速器。
三、“问题导学式”教学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问题导学式”教学方法是指创设恰当的问题为学生设疑,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把解决问题作为教学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究为主线”的特点。整个教学过程可以概括为: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课堂教学结构可以简单地概括为:问题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总结提高。
(一)问题导入。在“问题导学式”教学法中,“问题”设置是关键。问题设置过程中需考虑许多要素,如学生的文化基础、学习特点与能力、专业需求等。问题太复杂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太简单又失去了问题导学的意义。
(二)自主学习。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自己看书和查阅资料,尝试独自解决问题。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适时引导。
(三)合作探究。师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在这一阶段,学生提出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果是理论问题,同学们一起讨论,发表意见,解决问题。这一阶段,教师的任务仍然是“导”,要用恰当的方法引导,通过思考得出结论,而不是一讲了之。
(四)总结提高。经过讨论,大家对所学知识有了基本的了解,通过总结,找到重点、难点、需注意的问题。总结不是要教师给出结论性的语言,更不是像过去那样由教师不痛不痒地进行简单的知识罗列,而是要通过总结引导得出科学的结论。在总结的基础上,老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更深层次的问题交由大家课堂讨论或课后思考,也可以对课堂仿真中不太完美的方案进行修改和改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创新。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堂交流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从而大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参考文献:
[1]李聪聪;高立艾;侯晨伟.基于创新理念的电子技术教学改革研究浅谈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农业网络信息.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