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解剖学

时间:2023-03-10 14:46:36

导语:在解剖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关键词]层次解剖;创新性教学;自身比例;定位

南京医科大学姜同喻先生(1917~2007)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一般的解剖学图谱或解剖学方法为了显示人体局部孤立地暴露某个结构,而不考虑其结构的相关性,其方法也没有理论作为支撑,从而影响了学生对整体的认识。他经过多年的实践,于1954年提出了层次解剖学这一新的解剖学方法和相应理论,出版了连续层次解剖学图谱,并于1955年,在连续层次解剖学的基础上,出版了人体解剖学图谱,层次解剖学理论体系贯穿于该图谱。两书经多次再版,到1983年发行量达到247600册。连续层次解剖学方法和图谱至今仍被广泛使用。今天他离开学术舞台已经30年了,提出连续层次解剖学已有60多年,但当今医学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相应的医疗方法和医学教育观念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在这种环境下,姜先生的层次解剖学及其他的学术思想有无过时及其是否还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为此本文中我们探讨层次解剖学特点与当前创新性学习和临床技能训练的关系,以及分析其与目前常用的解剖学研究方法的关系。

1.层次解剖学理论体系与创新性学习的关系

姜先生在层次解剖标本的制作和解剖学习的过程中均能反映出他的创新性学习方式:如提出剖、查、认、定的科学程序,测、试、透、比的综合技术和三态四性的分析方法。他所制作的标本不是孤立地暴露结构,而显示其相互联系及其功能综合体的结构;他要求学生不是单纯的观察标本,识别结构,而是要了解它们的关联,即通过测量相关结构的角度、距离,探讨其在临床中的应用[1~4]。例如他制作的上肢附带一侧脊柱标本,其揭示脊柱、脊神经与上肢的关系,学生通过该件标本的学习,认识到上肢的运动或感觉与脊神经及其脊髓的关系是相互关联的,如脊神经经过椎间孔,椎间孔的病变将影响上肢的功能。于是他要求学生在观察标本的同时,测量椎间孔的直径,以探讨椎间孔直径改变将会对上肢产生什么影响的课题,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又如,用相互配套的观点设计头部层次标本,他将头部标本一层层地掀开,又可以一层层地恢复原位,分析每一层的特点。如第3层由面部表情肌、帽状腱膜、面神经和血管组成,这一层相互配套的结构均与面部表情活动相关,面神经支配面肌,面神经损伤将影响面部的表情。为此设计标志点测量面神经的距离,探讨在手术中如何保护面神经。另外通过该层与第1层皮肤和颅骨关系的探查,分析相互附着紧密的程度及其与头皮血肿的关系;面部颅骨层的下颌骨及其相应的咀嚼肌,其层标本主要完成咀嚼功能,通过测量肌与下颌骨的角度,探讨咀嚼肌功能及其功能障碍的机制。这些例子说明,姜先生层次标本不同于其他标本,它既体现了人体相互联系、互相配套的规律,又能最大程度地暴露局部并可使结构恢复原位;启发学生从整体到局部,从结构的认识到深入的探索,从标本的解剖到如何应用的学习过程。当前由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显得重要。为此,结合我们教学实践的情况,探讨新时期创新性教育,强调学生从教学实践中创新,从临床实践中创新,取得了明显的效果[5]。而姜先生在30多年前就指出解剖学教学重点应该是在尸体解剖中找规律,从实践中查问题,这与我们现代教学创新要求是不谋而合的。

2.关于四定方法与当前大体解剖学研究趋势的关系

姜先生的层次解剖学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做出了贡献,同时他提出的4定观点拓宽了解剖学的研究方法。4定就是定位、定性、定态和定关系,在这里重点介绍他的定位、定态的观点。定位就是定结构的立体方位。因为个体差异较大,他传承中医学术体系提出按照自身比例,定出其结构的相对方位。这种相对定位的方法在他指导的研究生论文中得到应用[6~14]。他们首先选择相关的标志作为测量的基准点,然后将该局部分成若干等份(方格),对他所要测得的结构在方格中定位,并将所测的例数进行重叠累计,得出该结构的相对位置[6~12];或通过测量其角度的变化,比较他们的相对位置[13,14],通过上述相对定位方法消除了个体带来的差异,其结果更有利于临床的应用。目前,相对定位法得到进一步推广和提高,定位的对象已从标本转为影像图,如在MRI图上比较抑郁症患者海马体积的改变,为了消除男、女高矮等个体的差异,首先进行全脑长径和宽径的测量,然后计算海马在整脑所占的比例[15,16];为了测量皮质下结构或交叉韧带的附着处,将整脑或股骨分成若干长方形小格,测量皮质下结构或韧带附着点在整脑内或股骨的相对位置,相对体积[17,18]。上述测量方法与姜先生的自身比例定位方法不谋而合,其方法广泛应用说明这种技术是有科学依据的,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相对比例的应用越来越深入,3D器官打印技术就是根据自己的尺寸打印可移植的器官[19]。定态就是定结构的内在相关动态变化,如上肢的结构在静态、动态以及静、动态之间的有多种相关。针灸不仅利用骨性突起、肌肉隆起的静态标志,更重要的是利用动态标志。如在运动时一些标志出现或消失,依此可以取一些针灸穴位[1~3]。上述可见姜先生一直注重人体的动态变化。随着医学的发展,尤其现代影像技术高速发展,用人体结构动态变化探讨疾病发病机制或预测疾病治疗效果的例子很多。如褥疮是长期卧床病人局部组织长期受压造成的,发生的主要因素尚不清楚,应用动态的观点,并用现代MRI技术使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检查时让患者髋关节处于各种位置,使坐骨结节表面的软组织处于不同的受压状态,然后用MRI观察该处软组织厚度的动态变化。通过比较发现,肌组织受压时厚度变化最为明显,而脂肪和皮肤变化不明显,因此提出肌肉与褥疮的发生有关[20]。又如尿失禁是老年女性的常见病,过去很难了解尿失禁的形态变化,随着MRI、B超、CT的发展,其能很清楚地观察生命状态下的相关肌肉,如耻骨直肠肌的形态、体积和附着点,同时也可制作为三维重建模型,显示患者在静态、提肛和排便时等不同状态下的耻骨直肠肌的位置,利用此动态变化,比较正常人在疾病治疗前后的变化,为尿失禁的发病机制、治疗效果提供依据[21,22]。由于上世纪80年代科技发展相对落后,人们对姜先生提出的动态观点认识不足,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揭示人体结构的动态变化对疾病的诊断、发病机制和治疗越来越显得重要,因此从断层影像解剖学角度,探讨人体结构的动态变化显得尤为重要,并可将其提升至生物力学高度认识,即用断层影像解剖学的手段,用动态的思维,直接反映人体生命状态的动态变化、力学改变,从而大大拓宽了生物力学的研究手段,丰富了生物力学的内涵[21,22]。

3.关于层次解剖学方法与临床技能训练的关系

第2篇

面对电脑工作一天后,上班族很容易脖子痛。从解剖学上看,脖子痛可能和用眼有关。

“头部平衡主要靠颈部后群肌肉维持,由于人体头颅的重心偏向前方,每时每刻都有前倾的趋势,所以颈后部伸肌群始终维持在收缩状态。”李哲解释说,所以人在面对电脑一整天后,脖子会觉得酸痛僵硬。

不过,当人转动眼球时,会对人体颈部的枕下肌群产生一定张力,接着反射性地指示其余的背部肌肉,组织颈部以下的整个脊柱进行放松和调节。“在工作间隙,试试将双手手指的指腹放于颈部的后方偏上的部位,躯干与下肢呈90度角端坐,水平转动眼球,速度不宜快,做深呼吸。”李哲老师建议,每天拿出五分钟就可以缓解颈部的紧张。 护腰要先减减肚子

腹部越大,人体的重心就会越往前移,想象孕妇的体态就会有很多感悟了。

比如,我们紧贴腹部抱一台电脑,和伸直手臂抱一台电脑,重心是完全不同的。伸直手臂抱电脑会让重心明显前移,导致腰部过度负重。其实就算你抱一个体积很大,但重量很轻的箱子,也会对腰部造成很重的负担。

人类的腰部如果去除肌肉,就剩下一个脊柱腰段来支撑。从结构上来看,简直脆弱得无法想象,于是围了一条大围巾,那就是腹部肌肉和腰部周边肌肉来作为重要的软组织支撑。

因此,很多腰痛的患者必须重视腹部深层肌肉和浅层肌肉的力量建设,以及臀大肌的力量建设。等到力量足够了,也就能起到足够的保护作用,避免腰腹部的疼痛。 跷二郎腿竟是以毒攻毒

说起跷二郎腿的坏处,相信好多人都能说出一堆,对脊柱不好,容易驼背……李哲老师却说,有的人总改不了跷二郎腿其实是有原因的。

“跷二郎腿之所以那么难纠正,是因为这是人的一种本能习惯,是人采取舒服姿势时的一种简单的自我平衡。”李哲老师说。

第3篇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48-01

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人才而言,高等职业教育偏重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中职中专院校医学专业的任务是在完成基础教育前提下培养出一批具有理论知识,而又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人才,其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为社会培养具有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较强的技术型专门人才。因此对于中职中专院校医学专业,培养具有较强卫生技术能力的学生是最重要的任务。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它为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等各门学科奠定了人体形态结构的最基本知识。因此,作为基础课的解剖教学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解剖学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应承担起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任务。而人体解剖学的许多章节是以理论教学为先导的,那么如何提高人体解剖学教学的效果,从而为学生的临床课学习以及实践技能的掌握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这方面,我尝试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直观教学法

解剖学是一门形态学科,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实践性,教学中离不开直观和实践的手段。

直观教学方法应用的好坏影响整堂课的效果。为了增强理论课的直观力度,首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具,如挂图、投影、幻灯、电教录象等,将抽象讲解结合到人体器官或结构的绘图上,增加了学生对器官的感性认识。如果教师能根据讲解内容配合板书图示,边讲边画,则效果更佳。因此在黑板上绘制器官的平面图应该成为人体解剖学教师的一项基本技能。另外再配合活体演示,如在自己身上示教器官的位置、某些血管、神经的走行,骨性和肌性标志等。通过实验课让学生能够动手动脑细致地观察分析每一个模型、标本,并充分利用活体。通过这些手段,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理解,加强记忆。同时可培养学生科学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1]。

二、举例法

解剖学要求学生记忆的内容多,学生会感觉困难,而不愿意学。作为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举些生动活泼的例子不但有助于加强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还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将一些复杂的事物或事理说得更具体明白,易于为人理解。教师在讲授理论时,要善于利用实例联系所讲解的内容。如在讲解大脑皮质的语言中枢时,举些临床实例,像失语症、失读症等。还可联系外语学习中的“四会”与语言中枢的关系。许多临床实例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点与阑尾炎的触诊的联系,右主支气管的形态特征决定其易坠入异物等[2]。

三、归纳法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的入门课,要掌握的概念多,信息量大,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决信息量与记忆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人体的结构十分复杂,解剖学名词特别繁多,现代医学中的名词约1/3以上来源于解剖学,这就为初学者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只要稍加留意通过对比总结和归纳就有很多规律可循。教师应注意引导,从中找出这些规律,分清异同,区别其特点。因此,我们在促进学生记忆方面下了工夫。将一些有位置关系或功能关系的结构,课前即设计在表格中,授课过程中首先利用较好的板书,将信息和功能项目设置在黑板得当的地方,然后在讲解时,边讲边填写,逐渐在黑板上自然地展现出归纳表格,使学生们在记忆时尽量减少顾此失彼,又便于学生做笔记。

四、复习巩固法

人体解剖学是分系统讲解的,然而人是一个整体,各部分、各系统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当教师讲述某一器官时,常常涉及到周围毗邻器官以及分布其中的血管神经等。当讲述血管神经时,又涉及其支配器官,这就要求教师经常横向或纵向联系相关器官或结构讲解,以求知识的完整。防止学生们学习后边的忘前边的现象发生[3]。因此适当地联系相关系统讲解也是人体解剖学理论教学所不可缺少的。

五、总结法

在每堂课即将结束时,应抽出少量的时间进行当堂课内容的总结,理顺一下主次关系,点明重点、要点、分清哪些知识需掌握,哪些知识该熟悉,哪些知识该了解。这样做能使听课学生思路清晰,掌握的知识完整、系统。也有利于学生课后有重点的复习。

六、注重预习和复习

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只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外部条件,而学生自身的学习驱动力才是学习的关键力量。作为教师要能通过诱导、启发使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通过预习在短时间内自己试着抓住重点,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对不懂的内容注上重点符号或去查阅相关的资料。然后通过讲课使学生对重点知识尽可能的广泛了解,将零散知识系统化,使模糊知识清晰化。课后要求学生对重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重点记忆。这样长期的坚持下去,就可以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好其它学科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各种方法在理论上需灵活运用,有机衔接,在各种教学方法应用时应以直观教学方法为主,其它教学法辅之,要举例得当,归纳合理,联系恰到好处,总结条理清晰。

参考文献

[1]张波,解剖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 [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8,6(18).

第4篇

1注重绪论和各章总论

解剖学绪论中的方位术语、轴和面是整个解剖学的纲领,以后学习中的每一部分都是围绕它展开的,所以要求我们老师对这一部分要精讲,要讲透。在上实验课的时候,有很多同学问方位知识,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其实讲这一部分知识,我们可以用他们高中学的参照物来引入,理解了参照物的定义,方位术语也就迎刃而解。

解剖学在每一大系统之前都有关于本系统的总论,而总论的知识总结了这一大系统的特点和学习内容。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帮助学生总结,然后在学习每一章时,学生可以根据总结自己学习,也算是一种引导。譬如学习内脏学,在总论中教给学生整个内脏学就是学习中空性器官和实质性器官的形态结构及位置毗邻,而学习位置要用到胸部标志线和腹部分区。然后在内脏学分论中都是围绕形态结构及位置毗邻进行学习的。这里虽然只讲了总论,但是却教给了学生学习分论的方法和目标。再如神经系统,在总论中只讲了神经系统的划分和常用术语,然后按照划分的顺序在每一部分围绕常用术语展开。学生在大脑中有了框架后,可以对每一部分总结预习,并且上课的时候还能跟上老师的思路,不会因为上课找不到思路而烦躁。

2密切联系实际

解剖学内容中有许多知识点单凭多媒体、挂图或模型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将知识点密切联系实际,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可谓事半功倍。譬如讲尺神经走行的时候,尺神经经过尺神经沟,最后分布到小指和环指,如果此时让同学们将前臂半旋前,然后将肘关节后方轻撞椅背,会有不少同学感觉小指和环指发麻,主要是因为尺神经受到刺激的原因,这样一来,很容易就记住了它经过后方的尺神经沟,也同时记住了它在手上的分布。再如讲到脊髓和马尾时,谈到腰椎穿刺点的选择,为什么要选择在第4腰椎和第5腰椎之间,因为此处没脊髓组织,只剩下了脊神经根形成的马尾。但是打一个比方,面前放了2个带水的盆,一个放豆腐,一个放粉丝,然后用针插,那个容易插到,接着再说下椎管内的脊髓和马尾以及周围的脑脊液,这样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一个简单实例,把这个问题很简单就讲明白了。

3活体的合理应用

解剖学是一门宏观学科,很多结构在体表可以摸到也可以看到,也有很多知识点自己可以用操作方法记住,背多遍不如亲自体会一遍。在学习上下肢浅静脉走行的时候,可以让同学们在宿舍里结合课本互相观察一下对方的浅静脉的走行,这样记的牢固,并且不同的人又具有对比性,比单纯在实验室观察标本强多了。在骨学中许多骨性标志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学习,这样能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基础。学习解剖学还要求互相合作,例如讲到胸膜和肺的体表投影,肝的上缘和下缘边界的时候,这些知识讲起来学起来很难理解,而且乱,但是如果我们告诉同学们定位的方法是用叩诊的方法得来的,这样,同学们完全可以2个人一组,轮流操作,利用声音的不同来判断器官的界限,然后一划线,就是在体表的投影,比单纯的听课看书简单的多,只是要花点时间去操作,但是操作一次后,这些知识不会忘记。

4勤于用手

解剖学中很多知识点自己可以用手演示出来,那样可以帮助同学们对问题的理解,但是在演示的时候要注意每个知识点的位置关系和大体形状。例如学习三叉神经时,三叉神经节以及三叉神经的三大分支,其实自己把拇指和小指向掌心一对,其余三指往前一伸,同时手掌面贴近颞侧,这样就显示出一个简单的三叉神经模型,其中手背相当于三叉神经节,食指相当于眼神经,中指为上颌神经,环指为下颌神经,手背往后连臂相当于连脑,而把食指和环指分别放在眼裂和口裂处,相当于三大分支所支配的区域,突然间伸开小指和环指并拢,相当于运动纤维并入到下颌神经中,这样一个简单的手型,把三叉神经的基本知识全部包括当中。还有像肛管的内部结构可以用手指代表肛柱,指璞代表肛瓣,手指末端和指璞代表齿状线,手背代表肛梳,腕关节处代表白线,通过一个简单的手势把基本内容表达在面前。

5多媒体的应用

以前大学没扩招时,应用板书,挂图,模型在小教室上课,也是一种方法。但是随着大众化教育的推广,各高校都增大招生规模,这样引来了由原来的小班上课变成了200多个人的大合堂。此外,由于科目的增多,这样必然要压缩每一科目的学时,解剖学也不例外,学时也是一减再减。这种情况下,单纯的应用板书,挂图,模型很难适应时代的需要。随着多媒体的推广,多媒体技术在现在的教学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媒体是把多种媒体形式,如文字,音乐,声音,图,动画等综合集成在一起而产生的一种传播和表现信息的全新媒体。是以计算机为中心,把多种媒体系统地集成在一起,完成特定的任务。它在表现信息方面具有单一媒体难以比拟的优势,它的基本特征就是集成性,交互性,实时性,数字化等。由于上课空间的扩大,学时的压缩,但是书本内容有增无减,也就是说在更少的时间内完成同一个任务,这正是多媒体的一个优点之一。它可以将教材中抽象、复杂的内容从不同方位、层面、空间反应出来,变得直观、形象,很好地展示器官的形态、结构[1],并且可以从不同方位显示同一个器官的不同外观,给人以直观性,多样性,这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实现的。对于不同器官的结构对比也可以在同一投影上显示,并且不会因为在教室最后排而看不清楚。同样的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能节省很多时间,例如以前有些需要手画的图,现在可以直接屏幕显示,并且更漂亮,甚至可以显示真实的人体器官,有些以前需要板书的内容,也可以以文字形式直接显示,这样大大节省了时间,不会因为压缩学时而搞的课堂紧紧张张。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有些知识通过动画更有利于同学们接受,例如弹性圆锥这个结构在解剖学是难点也是重点,单纯的靠板书挂图即使讲明白要费很大的时间,但是通过多媒体,我们可以先显示甲状软骨的一侧半,接着显示环状软骨,最后显示杓状软骨,然后用线一根根从甲状软骨连接到环状软骨和杓状软骨,这样根据一个简单的动画,把弹性圆锥的概念由静态变成动态,同学们也不费事就理解了这个概念,可以说深入浅出,这在传统的教学中无法实现。其它的像在生殖系统中和卵子的结合,神经的传导等都可以用动画方式便于同学们接受。解剖学是一门临床基础学科,以后临床工作中很多临床基本操作都要用到解剖学,像胸膜腔穿刺术,腹膜腔穿刺术等,这些操作在网络中很容易找到,我们可以从网上下载,在讲相关的课时,讲到相关内容,把他们播放给同学们,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同时也为以后的的临床打下基础。当然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不足,例如不利于师生的个性发挥和创造,不利于师生的情感交流等[2],所以要求我们合理应用。

6网络的应用

网络构成了现在教学的另一个特点,各学校都有自己的课程网站,通过网站,可以把解剖学的教学计划,大纲,内容,多媒体课件,常用操作,习题集等呈现给学生,这样学生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自己学习解剖学,虽然没有老师亲自指导,但是大多东西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还可以直接从网络中寻找答案,这也是解剖学教和学的一种补充方法。除此,多种交流平台的合理应用,可以实现老师和学生的直接交流。

总之,老师要教好解剖学不容易,学生要学好解剖学也不容易。这需要二者的共同努力,老师需要认真的备课,熟练的讲解,而要讲解好必须要用合适的教学方法,用适于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法,然后贯通于课堂。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而学生要认真的听课,要勤于动脑,勤于动手,要合理的利用实验室的标本,合理的利用自己的身体,这样才能学好解剖学。

参考文献:

第5篇

1.1教学时间较短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内容,由于人体解剖学的知识较为松散,所以微课的时长一般为3~5分钟左右可以讲完某个知识点,如(翼点),微课的制作最长不宜超过8分钟,经研究调查表明超过8分钟,学生因长时间观看解剖视频而产生枯燥感,渐渐觉得没意思,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1.2教学内容较少微课主要是为了精讲书中的某个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等,采用多种教学工具如PPT、挂图、塑化模型、实体模型等使知识点呈现在微课里,使学生更加精简、更加直观的了解每一器官或结构的位置、形态、毗邻等。

1.3微课制作较为方便选取书本中较为难懂的知识点进行脚本编写,录制方法可采用手机加白纸的方法、家用DV、或专业摄像机等,待视频部分制作完成后,通过会声会影等视频制作软件进行剪辑与制作。

1.4自主学习方便成品的微课视频及相关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MP4、AVI、MPG、FIV、3GP等),可方便地将其保存到终端设备媒介(如笔记本电脑、手机、PAD、MID等)上进行自主学习。

2微课在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应用

通过观看首届全国微课大赛的相关微课并结合自己制作微课,现就微课在人体解剖学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来谈谈自己看法。(1)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应当围绕教学中的某一章节的重点、难点来制作,相对容易的知识点可不做微课,浪费精力。(2)针对需要制作的知识点,应设计出解决问题的脚本,包括讲解顺序、标本模型的选择、适合的图片等,以及对制作软件的熟练运用等。(3)要有充分、丰富的微课素材包括视频、音频、图片、教具等。素材的应用如能运用视频、三维图形处理、会声会影软件等,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制作、剪辑与合成,这样做可以使你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应用起来更加顺利。(4)微课应用主要用于人体解剖学的实验教学,重点内容应制作人体结构静态和动态图像的展示,借以帮助人体形态学课堂教学。

第6篇

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是运动解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改进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完善成绩评定一直以来都是实验教学工作者致力于探索的重要内容,本文总结了现行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从实验教学方法、任课教师素质、实验成绩评定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教学方法;改革

运动解剖学是人体解剖学的一个分支,它是隶属于运动人体形态科学范畴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是在正常人体解剖学基础上研究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产生的影响和发展规律,探索人体机械运动与体育动作的关系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具有较强应用性的学科。随着体育科学和运动人体科学的发展,本课程的越来越为学界重视,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出来,因为,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更好地将运动实践和理论教学结合起来,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体育专业后继课程的学习。

1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现状所存在的问题

(1)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单调重复。长期以来,受到传统学科教育观念的影响,实验教学往往被看作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运动解剖学亦然,教师在理论教学中,一般通过文字、图片等对器官的形态结构等内容进行描述,而在实验教学中则主要是观察模型或标本,将理论课中学过的各系统,各器官形态结构进行验证性观察,实验类型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内容上则是理论课程的重复,学生难免觉得枯燥乏味,不利于运动解剖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后续课程的学习,从而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2)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较少。传统的实验项目和内容以观察为主,按照教师要求,在标本和模型上观察组织细胞以及人体各系统的结构特点。实验类型多属于验证性、演示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较少,如此安排,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从而禁锢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设计能力。(3)不能很好地与运动实践结合。学习运动解剖学是为了更好地用理论知识指导运动实践,同时也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基础。目前,运动解剖学实验基本套用医学模式,通过实验,重点是观察和识记人体骨骼、关节、肌肉、内脏等结构,而如何将解剖学理论知识与运动实践结合却很少提及。且运动解剖学任课教师多为毕业于医学院校或医学专业,多数教师缺少运动相关经验和相关知识,从而造成在运动解剖学课程和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重视对人体结构的讲述,缺少与运动实践的结合,但解剖学理论与运动实践相结合运恰恰是动解剖学的重点,只有将理论知识与运动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与体育运动专业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为运动实践服务。(4)考核评价方式有待改革。学生最终考核成绩,以理论考试为主,重理论,轻技能。实验成绩所占比例不高,而实验成绩的评判依据,主要根据学生所完成的实验报告,此种考核方法,容易造成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重结果而轻过程,学生为了获得实验成绩,常更注重如何完成实验报告,而忽视实验的基本操作过程,缺乏对如何完成实验的思考,书写实验报告基本上是重复书本知识,很难考量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能够融会贯通,从而应用于指导运动实践,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2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改革措施分析

2.1教学方法(1)理论课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教学过程中,不应把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截然分开,不应将实验教学看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可以将实验教学融入到理论教学中,教师在讲述人体基本结构的同时,结合标本、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注意以运动实践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将所学理论知识与运动实践相结合。(2)实验课程与运动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积极性。运动解剖学实验应该以解剖学知识为基础,将解剖学理论与运动实践相结合,以解决体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目标的一门课程。运动解剖学实验课不仅要充分利用标本和模型使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人体各器官的形态和结构,更应该结合运动实际情况,通过实验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体育实践中,用理论知识来指导体育教学和训练。例如:在研究运动系统时,对于骨和骨连接,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观察相关骨骼和关节的结构特点,结合运动实践阐述各关节可做哪些运动,在运动中各关节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在研究骨骼肌时,让学生观察各主要骨骼肌的起止点,走行方向,更应该结合运动实际,让学生思考,在实际运动中,不同的动作主要由哪些肌肉来完成,这些肌肉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增强肌力,各种训练方法有什么样的注意事项,教师可先出几个思考题让学生去思考,引导学生学会使用现代化的检索设备搜索问题,积极思考,然后在实验课上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讨论,最终由教师总结,如此,原本枯燥的实验课将变得生动活泼,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更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文字叙述必不可少,但若只是文字叙述,难免枯燥乏味,学生往往无法及时理解,故而应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利用视频资料或动作示范来演示骨骼肌训练的过程,通过运动实践让学生自己感受肌肉的收缩,将多媒体,运动实践等多种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将枯燥、抽象的理论赋予直观、生动的形象,将静态的书本理论转化为动态实践,动静结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和思考,将解剖学理论知识与运动实践相结合,让教学过程活起来,从而增强运动解剖学实验课的趣味性,丰富了教学内容,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述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过程,可以视频动画资料演示血液流动的过程,包括血管、心房、心室的舒张和收缩以及瓣膜的开启和关闭等,直观而形象,让抽象的知识更易掌握;例如:讲动作分析实例时,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动作或让学生反复观察实际运动中的动作视频资料,让学生自己做动作,仔细体会动作细节,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体会、思考,学会把握动作要领,学会划分动作阶段,进而对各阶段的运动环节的受力情况和各关节的运动作出分析,找出原动肌、弄清肌肉的工作条件和工作性质等。整个分析过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由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分析,教师对分析结果进行指导和纠正,指出训练中的注意事项,引导学生掌握运动训练规律和避免运动损伤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探究和思考,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应用知识的能力。

2.2对任课教师的要求如前所述,运动解剖学实验课任课教师多是从医学院校毕业的,具有丰富的人体解剖学知识,但缺乏运动相关经验和相关知识,故要将运动解剖学相关理论知识与运动实践紧密结合有一定困难;由此看来,作为运动解剖学实验课任课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加强对于运动训练相关知识的学习,积极与术科课教师沟通,并适当参与运动实践,利用自身解剖学理论知识优势,指导自己的运动实践,这样在运动解剖学实验课教学中才能更好将理论知识运动实践相结合,才能让运动解剖学实验课更生动。

2.3改革考核评价方式传统的运动解剖学考试。一般是采用一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实验成绩和平时成绩按一定比例,算出期末总成绩,而实验成绩主要评判依据为实验报告的完成程度,学生为获得实验成绩,重视实验报告的书写,而忽略了实验过程,失去了实验课的意义,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很好地掌握和应用知识。建议期末总评成绩加大实验成绩比例,而实验成绩包括实验技能成绩和平时实验成绩两部分(各占50%);其中实验技能成绩又包括实验课上对实验过程的设计和思考能力以及实验报告完成情况;而平时实验成绩,则考查课余时间对老师布置的思考题的完成情况和对所学知识的思考情况,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将所查阅的资料和思考的心得以及思考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于教学论坛中,丰富教学资源,让学生与教师能利用网络渠道探讨相关问题,期末根据发言情况评判平时实验成绩。这样能有效考核学生应用解剖学知识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3小结

运动解剖学是体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后继课程的学习。一直以来,运动解剖学都被体育专业学生视为极易“挂科”的难点,究其原因,是因为运动解剖学知识量大,而传统教学方法枯燥乏味。然而,对运动解剖学课程深入了解后不难发现,运动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在运动解剖学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我们必须要端正教学的态度,积极学习先进教学理念,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让解剖学实验教学活起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更好利用解剖学基础知识指导运动实践,将学生培养成为在教学、训练和科研等方面具有坚实基础的复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国栋,袁琼嘉.运动解剖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

[2]程志清,孙国生.关于改革运动解剖学成绩评定方法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2(1):66.

[3]许丽梅“.探究教学法”在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2.31(6):723-725.

第7篇

1.1实验组织由学校教学实验中心和团委在每学年的第二学期面向全校各个年级招募对解剖学有求知欲的学生开展“利用局解前后遗体扩展解剖学知识,制作解剖标本,促进动手能力”的大学生创新课题申请。针对大二及以上学生,专业不限。课题立项后,学校拨给经费,实验室每周向学生开放两次。学生以相同或相关专业组成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活动。实践所需物品由解剖实验室提供。

1.2实验前培训由实验指导老师对实验者进行前期培训,包括思想教育、解剖器材的使用与标本制作过程的注意事项。(1)思想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始终怀着一颗对捐献遗体者感恩的心,并以此来激励解剖学知识的学习,实现捐献者对医学发展的期待。(2)解剖器材的使用与标本制作过程的注意事项着重于以下两点:①按照外科手术的标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手术器材的使用,将解剖室比作手术室,遗体比作患者,实验者发扬团结互助的团队作用,保证顺利完成每次实践操作。确保使用实验过程中的个人安全及避免对他人的误伤。②要求实验人员在解剖遗体与制作标本过程中充分利用有限的遗体,最大程度上减少失误与浪费。

2实验的方式及内容

2.1将遗体利用最大化在局部解剖学开课之前或开课期间,由实验小组中针灸推拿专业的学生在遗体上进行人体经脉循行路线的标记,并用颜色的标记笔区分不同的经络,依据解剖学骨学和肌学标志找到相关腧穴,用有色长柄图钉标示,使同学有的放矢,加深对经络循行、腧穴定位及腧穴解剖知识的掌握。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则将解剖后的组织、器官进行复位,根据专业侧重相关系统,由宏观到微观、由基础到临床广泛探讨。例如药学专业可以通过消化及循环系统了解药物进入人体后的吸收、消化、及作用途径等。

2.2打破原有解剖学教学模式指导老师不再就系统解剖讲系统,而是以系统为主线,参照遗体标本及模型对实验者进行重要的解剖学基础知识复习与回顾,并且旁涉组织学、生理学及病理学。这一方式具有系统性、整体性与联系性,能较好地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将医学知识进行充分地联系与融合,使学生在短期内能够对解剖知识进行回顾与复习,为后期各专业课和临床实践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3PBL教学法的具体应用PBL教学方法是指以临床问题为引导的基础医学教学[4]。虽然学生都上过基础课,但大多数学生不知如何应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去解释临床中遇到的问题。对此,指导老师针对某一问题进行宏观和微观形态学上的引导。每次尸体解剖课后,均组织学生讨论死亡原因、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等,结合所学的病理知识进行综合分析。例如,在解剖遗体后见一例肝的局部萎缩,右侧纵膈膜与后壁膜移行处有大量淤血。对此老师让学生课后查资料,。在下次实验时进行讨论[5]。讨论中有的同学认为是循环和血液系统的病理改变,有的同学认为是消化系统肝病引起的结果。最后在综合相关文献资料及尸体情况并请教老师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出血是循环系统病理改变的外在表相,实质应是肝硬化晚期造成门脉高压症,在侧支循环时导致食管静脉丛怒张和破裂出血”。这样将PBL教学法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将老师指导与学生讨论结合起来,改变了以往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和学生对解剖课学习没兴趣的状态,激发了学生对人体解剖学知识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解剖中能主动与病理学、临床医学等知识进行联系,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2.4制作教学和陈列标本我校每年都有部分局解后废弃的尸材,以往要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去火化等进行处理。自从设立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方向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后,原本需要废弃处理的尸材被师生们充分利用进行解剖和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师生们根据遗体状况制作教学标本,并查找文献资料,且学生们尽量自主设计制作,并遵循“先易后难,先浅后深,先留后舍,比美创新”[6]的原则。此过程中,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最能体现意义所在:①充分实现了遗体捐献者的遗愿。②弥补了人体解剖教学资源的局限,改善了解剖教学标本陈旧、数量不足的状况,变废为宝,贯彻了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办学理念。③学生在制作解剖标本中也是一种学习,因为只有充分了解某一标本的形态、结构等才能做好这件标本。这个过程获取的知识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④教学标本的制作填补学生没有动手机会的空白,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制作的能力,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开辟了新途径。

3实验项目存在的需求与不足

第8篇

【关键词】 断层解剖;影像学;教学

作为医学影像诊断的基础形态学科,断层影像解剖学越来越受到的重视,如何开展和完善断层影像解剖学课程的教学,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我校于2004年下半年首次在医学影像系影像专业本科生中开出断层解剖学课程,2007年又将断层解剖学列为临床医学本科生的选修课,教研室正式建立断层解剖陈列室和专业教室。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本文结合我校断层解剖学教学的开展情况,谈谈我们在断层影像解剖学课程教学中的体会。

1教学内容及学时的安排

影像专业本学生的断层解剖学授课时数开始为40学时,后逐渐增加到60学时,非影像系本科生选修课为20学时,理论课与实验课之比均为2∶1。由于非影像专业的选修课时数较少,授课重点突出头、颈、胸、腹、盆部的连续横断层解剖,要求学生重点了解和掌握颅内结构、纵隔、肺、肝、子宫、前列腺等重要结构在横断面上的表现。医学影像专业本科生则增加头颈部的矢、冠状断层解剖,以及颌面、纵隔、腹部、盆部的有关间隙内容。在教学中我们觉得影像专业本科生的40学时明显偏少,逐渐增加到60学时比较合适。非影像系本科生选修课20学时仍然偏少,建议今后可增加到30学时比较妥当。对于临床医学本科学生最好能够开设断层影像解剖学必修课程。

2教学手段及方法的完善

传统断层解剖教学中,以幻灯机逐一放断层切面为主,向学生展示的断层切面图片缺乏立体感和整体感。为此,我们利用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采集头、颈、胸、腹、男女性盆腔横断层标本图像以及上述部位相对应的CT、MRI图像,制作幻灯片,并制作动静结合的多媒体课件。把抽象的结构变为较为直观的形态,将各个重要器官建立三维动态数字模型,包括体素重建模型和面绘制重建模型,可以任意方向切割显示,可从整体观看到切面部位,可以同时或分步展示一个断层平面的多个结构,可以获取各部位任意切面的断面图像,可以连续显示和动态播放,从而更准确描述形态与结构及毗邻的关系。在断层解剖教学中还应注意围绕重要器官标志,以重要标志性结构出现的规律为主旋律实施讲授,比如:大脑中央沟在断层中出现是否具有规律性?不同层面小脑幕出现有什么特征?经MRI片和实物标本验正,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关于教学标本,目前我们用的标本包括头颈部横、矢、冠连续断层标本,胸、腹、盆连续横断层标本。同时,针对局部断层解剖实验课准备该部分的局部解剖标本,使学员利用局解标本增加对肺内、肝内等复杂结构的再认识。但由于标本比较紧缺,目前我们用的断层标本都是经过封装的,学员还不能进行实体解剖,今后我们将逐步完善。

3学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伴随着现代科技发展,计算机数字成像技术日新月异,而先进的影像设备与技术能够清晰地显示出人体全身各部组织器官的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及任何角度的图像。不论将来影像学怎样深入发展都需要更为丰富、更为完整的人体形态学支持。为此,我们必须让学员在刚进入系统解剖学学习时就充分认识了解这一现状,让他们明确认识到只有努力学习,对正常人体结构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将来才能提高对疾病的诊断能力[1]。同时,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要积极引导学员利用相关网络资源获取知识,在网络上有大量精美的断层影像图片,并有详细的解说,有助于学员扩展视野,提高学习积极性。断层影像解剖学是一门新兴的形态学课程,我们认为除了学员及任课教员的努力外,相关教研室和学校教学主管单位也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目前有关方面对断层影像解剖课程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不够重视,没有专门的教学经费,相关实验室设备及标本配备还不够完善,这就给学员的学习和教员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不利于断层影像解剖教学的发展[23]。有人预言今后医学的发展方向就是“影像医学的时代”,而作为医学影像诊断的基础形态学科,断层影像解剖学是基础和临床之间的一座重要的桥梁,我们必须顺应医学发展的潮流,对传统解剖学的教学方法加以改革,合理设置解剖课程,系统解剖、局部解剖及断层影像解剖并重,开创解剖学教学的新局面,完善断层影像解剖学的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 刘树伟,李振平,丁 娟,等.创建断层解剖学课程的体会[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2,10(1):43-45.

第9篇

1.材料

实验于2013年4~5月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疼痛科、病理科、影像科、连云港市临床医学实验中心与神经外科实验室完成。健康清洁级三、四月龄家兔8只,雌雄各半,体重2.5~3.1kg,由徐州医学院动物中心提供[许可证号:SCXX(苏)2003~0003]。动物置于安静、温暖(15~20℃)、避强光的环境下正常喂养48h,禁食24h后进行实验。实验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颁布的《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的相关要求。仪器与试剂:单层螺旋CT机(SiemensEmotion)、CM1100冰冻切片机(Leica,Germany)、ZX-004荧光显微镜,PM-30照相系统(Olympus,Japan)、丙泊酚(商品名:得普利麻;200mg/支,AstrZeneca,UK)、氯胺酮(0.1g/支,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核黄(Sigma,USA)。

2.实验方法

核黄逆行神经追踪8只家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经耳缘静脉注射丙泊酚(2mg/kg)和氯胺酮(2mg/kg)麻醉家兔后,在CT引导下经双侧C3/4关节突关节分别注射荧光逆行神经追踪剂核黄50ul(1g/L),进行神经追踪。组织标本制备及形态学观察:分别于术后18、36h再次麻醉家兔,经心脏依次灌注生理盐水300~400ml、20g/L多聚甲醛和12.5g/L戊二醛的0.1mol/L磷酸缓冲液(pH7.3)500~800ml、含50g/L蔗糖的磷酸缓冲液(4℃)500ml。随后分别取双侧颈胸椎脊神经节、双侧颈胸交感神经节、肠系膜下神经节、脊髓、颈椎间盘纤维环、颈椎间盘髓核、颈椎关节突滑膜、肩关节滑膜,在含200g/L蔗糖的磷酸缓冲液(4℃)中过夜后,行连续冰冻切片,分别做成2套,一套20um蒸馏水贴片,直接在OlympusZX-004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拍摄光学相片。另一套7um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后置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有无新的发现。

3.主要观察指标

寻找各组织荧光标记的神经细胞、荧光标记密集的神经末梢部位。

二、结果

1.神经逆行追踪18h组在双侧颈、胸脊神经节、双侧交感神经节及肠系膜下神经节发现标记细胞;在脊髓前、后角未见到标记细胞;肩关节滑膜、颈椎间盘纤维环、颈椎间盘髓核、颈椎关节突滑膜发现明显的荧光密集区;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上述部位荧光强度明显增强,各荧光密集区与直接在荧光显微镜下所见相同。

2.神经逆行追踪36h

颈胸脊神经节标记神经细胞明显减少或消失,交感神经节及肠系膜下神经节标记神经细胞与18h基本相似,颈椎间盘纤维环、颈椎间盘髓核、颈椎关节突关节滑膜、肩关节滑膜荧光密集区的部位与神经逆行追踪18h时基本相同,但荧光强度增强。

三、讨论

实验模拟临床在颈椎关节突滑膜注射核黄观察临床上经颈椎关节突滑膜感受器治疗颈肩痛的神经通路。实验进行神经通路研究的依据是核黄可被神经末梢特异性吸收,并沿轴浆运输到达神经元的细胞体,使细胞核在一定条件下呈黄色的荧光,而胞浆无荧光,同时可沿轴浆流顺行到达整个轴突网络。为保证给药部位的准确性本实验在CT引导下将药物准确注入颈椎关节滑膜,并且注药后延长注射针头留针时间,以保证取针后核黄不外漏。感受器通路的实质是长轴突神经细胞的轴突通路,轴突有多个分支,刺激其中一个分支可带动整个轴突网络,或从一个轴突末梢感受器给药,药物可通过逆行轴浆流到达神经细胞,再通过顺行轴浆流到达整个轴突网络从而达到内病外治,深病浅治的效果,如经皮内注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经腰椎关节突滑膜和椎板骨骼肌附着点感受器通路给药及银质针导热治疗颈肩腰腿痛等。临床上运用感受器通路理论,经关节突滑膜和椎板骨骼肌附着点感受器通路给药及银质针导热治疗颈肩腰腿痛效果显著,目前已明确腰椎关节突滑膜的感受器通路,为了进一步明确其治疗颈肩痛的临床效果,探讨颈肩痛治疗的神经形态解剖学机制,因此,本实验对颈椎关节突滑膜感受器通路进行了研究。本实验发现核黄注射18h、36h后均在双侧颈胸脊神经节及交感神经节,肠系膜下神经节发现标记细胞,说明颈椎关节突滑膜感受器神经通路网络主要由颈胸脊神经节、交感神经节及肠系膜下神经节组成。核黄注射后18h、36h在颈椎间盘纤维环、椎间盘髓核、关节突滑膜、肩关节滑膜均发现明显的荧光密集区,且36h荧光强度较18h增强,说明上述部位均有标记的神经末梢分布,上述部位均为颈椎关节突滑膜感受器通路的作用靶点及靶器官。颈椎关节突滑膜及肩关节滑膜均发现荧光密集区,说明神经元末梢分布到颈椎关节突及肩关节滑膜,这与既往研究结果相同。目前多数观点认为这种神经投射是通过DRG周围突分支或交感神经节(干)与DRG之间联系后投射到颈椎关节突关节或肩关节,本实验进一步说明脊神经节及交感神经节与颈椎关节突滑膜及肩关节滑膜之间存在一定联系。在颈椎间盘纤维环、髓核这两个部位发现荧光密集区,说明有神经末梢分布到椎间盘纤维环及髓核,这为解释盘源性颈肩痛的发生和经颈椎关节突滑膜治疗盘源性颈肩痛提供了神经形态解剖学方面的理论支持。此外,临床上针对颈椎关节突滑膜治疗颈肩痛部分患者效果欠佳的原因可能与给药剂量、部位、施术者对解剖掌握程度、患者的心理状态等均有关。感受器通路系列研究的宗旨是寻求治疗复杂疾病的简单方法,主要用于末梢分布在体表的一线神经元的上、下行神经通路网络给药,从神经层面治疗疾病、调节神经功能障碍,并已得到推广。颈椎关节突滑膜感受器神经通路网络的明确,将进一步推动这一宗旨的实施与推广,同时理论上可解释经颈椎关节突滑膜进行治疗可缓解颈交感神经受刺激后引起的上肢冷,颈部肌肉僵硬、痉挛,肌膜增厚,皮肤增厚等症状,这同时证实人体存在自身修复系统,而神经末梢密集区如颈椎关节突滑膜感受器是自身修复的靶点,只要神经末梢工作状态正常,便可即时修复受损组织。因此,现代临床治疗应加入整体概念,从神经层面调节、治疗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