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4:46:52
导语:在播音主持新闻稿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新闻新闻播音内蕴语技巧
平时所说的“话中带话”“弦外之音”即是“内蕴语”。在新闻播音的实践中,经常存在这样的现象:新闻稿件看似平淡无奇,细加推敲却蕴味深长,有些表面浅显的文字语句,背后却蕴义深刻。这是由于性别性格、语言习惯等因素,或是地位身份、环境场合、策略礼貌的需要,新闻播报的表达语言会出现某种婉转含蓄的特征。
一、新闻播音的“内蕴语”
新闻播音中的“内蕴语”,是指语句的关系和本质在新闻播音中不便、不能,或没有完全表露的意思。新闻播音员可以在新闻播音中利用“内蕴语”把新闻稿件的语言进行转换,调动自己的感情,运用自己的思想,找到恰当的表达语气。内蕴语对新闻播音表达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揭示语句的本意和语言的联系。
语句的本意,是指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深层内在含义和情感态度。在新闻播音实践中,新闻播音员在全面理解新闻稿件文本含义的同时,根据语言环境准确把握语句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即形成内蕴语。新闻稿件文字的表面意思,即语句的表层含义,与其深层含义存在向度和质感的差别。有的语句基本上同向同质,但在语义上却有细微差别。就整体而言,有的新闻稿件的语句表意和内蕴意是同向同质的。有的则不同,需要新闻播音员通过语句中文字的线索,结合上下文语境,准确把握语义指向,从而确定内蕴语。
语言的联系,是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新闻稿件文字句、段、层次构成了全篇的整体。新闻稿件段落间的逻辑关系,有的通过短语或关联词表示出来,有的则没有明显的文字标识。通过补设潜在的语意关联词,新闻播音员把稿件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揭示出来。搞清句段间的层次是如何衔接成一个有机整体,进而获得转折、并列、让步、递进、因果、分合、因果、假设等逻辑感受,从而理解新闻稿件的承转脉络。针对语句不通顺,段落层次转接生硬的地方,可以使用内蕴语进行衔接过渡和铺垫转换,赋予语言以动作感、形象感,使叙事状物、议论抒情更具色彩和感染力。对于需要交流并唤起注意、引发回味和思考的地方,使用恰当自然贴切的语气,把新闻稿件播得衔接顺畅、转换自然,增强语言表现力。
二、内蕴语的特征
1.发语性
发语性是在起始处用适当的词语开头,与新闻稿件开头的词语自然衔接,将之带出。作用是帮助新闻播音员把握好开头。例如,在呼台号之前加发语性内蕴语:听众朋友大家好,这里是云南人民广播电台!
2.寓意性
寓意性是蕴含在语言内的潜在意义,结合上下文语言环境提炼出来的语句。在意图指向、色彩程度上,与文字表面意义有细微差别的语句具有寓意性。播报是需要参照语境,结合稿件特点、习惯用语,主题思想、写作目的、创作背景,人物思想、性格情感、身份心理、语言特征、人物背境等关系分析把握寓意性,有时,需要从整体角度把握。
3.关联性
关联性是语句间存在没有用文字表达出来的关系,存在体现语句逻辑关系和语法意义的隐含性关联词和短语。“虽然、但是、因为、所以、如果、而且、结果、那么”等关联词,可使上下文自然衔接起来,过渡好前后段。运用关联性内蕴语可使语句衔接自然顺畅、符合逻辑、表达准确。关联性内蕴语是新闻播音的路标,是表达语气的依据,是新闻语言逻辑力量的所在。
4.提示性
提示性内蕴语用于语句、段落、层次之间,也是为了解决上下句语气衔接的问题。它是新闻播音员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所赋予新闻稿件的,内容更加灵活多样、丰富多彩。在语句间,特别是一些语气不顺畅、上下句过度生硬、语境不好贯通的地方,恰当地使用提示性内蕴语,可以较为柔和地过渡到下一句,使语气连贯自然。如果说,关联性内蕴语重在使语句的逻辑关系更加严密,那么,提示性内蕴语则更重在使表达语气富于灵动的活力。有些新闻播音员为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作思维,施展创作个性,会使用提醒关注、表现情态、感叹强调、设问呼应、展示过程等具有提示性的内蕴语,从而使表达更加丰富。
5.回味性
回味性内蕴语,是在新闻稿件文字段落、层次和全文结尾处设置相应词语,可以起到提示主持人、新闻播音员语气转变的作用,包含回味、思考、想象、憧憬等意味,给人以意犹未尽、无限遐想的感觉。它的形式主要有:寓意式回味,用内蕴语把前句的深刻寓意体现出来,并造成一种耐人寻味的氛围;反问式回味,用在结尾处对前句语意或全篇结论有肯定和强调意义,并对前句句尾语势所表现的色彩有引申、指向和推送作用;意境式回味,营造某种意境和氛围,引人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憧憬、有所遐想;线索式回味,有些新闻稿件中,在一些段落、层次和全文结尾处重复出现相同的句子,对这种线索式出现的句子,应结合上下文和主题,设计相应的回味性内蕴语,找到恰当的语气,以达到调动受众的想象,深化主题,加深印象。
6.反讽性
反讽性内蕴语体现语句表面含义与深层意义的对比或对立关系。语句深层内在含义与文字表层意义相对立的叫对立型反语内蕴语。通过反问来表达确定意思的内蕴语叫反问型反语内蕴语。利用语音或语义的关系,使语句同时兼顾两种事物的内蕴语叫双关型反语内蕴语。语句的本意与表层意思同向同质,但在表达语气中却需渗入一定的、与语句意义有别的甚至是相对的色彩,这就是非对立型反语内蕴语。
由此可见,对新闻稿件整体的把握和体会是通过内蕴语这种表现形式来传达的,会随着语境变化和表述目的而改变。所以,不能以就句论句的方式来确定内蕴语,而应当从主题思想、播出目的、语言环境和整体基调来分析内蕴语。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感受语境的变化、表意的转变,在表达时,不必字字再现,要精准、简洁、富有力度地将新闻稿件表达出来。
三、内蕴语的使用技巧
通过对语言材料、新闻稿件进行内蕴语分析、挖掘乃至表达练习,可以对内蕴语内部技巧的认识和掌握有所帮助。
1.段子和短文由于篇幅短小,内容亦不复杂,内蕴语的样式也较为单一,分析把握起来相对容易。目的是让练习者对内蕴语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内容、结构完整的新闻稿件和新闻稿件内蕴语句难度相应增加,有的新闻稿件中几种样式的内蕴语并存,需要练习者准确地理解内容、把握语境。特别是对几篇评论新闻稿件内蕴语的把握,能够更加体现内蕴语的丰富性、综合性,以及在揭示语句内在逻辑方面的巨大力量。
四、内蕴语的练习技巧
1.结合讲义和讲授的理论内容练习消化,用理论指导练习。同时,在练习中印证理论,消化理论。
2.切忌僵化。练习之前的提示是一个大致的线索,并不能代替练习者自己的思维,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练习者要积极开动脑筋,独立思考,有所创新。
3.内蕴语主要是在对新闻稿件分析、理解、感受的准备阶段显示功效,有些内蕴语,没有必要在新闻播音时具体重现。
4.内蕴语练习内容的安排顺序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由简单到复杂。应根据教学计划和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新闻稿件。
【关键词】电视新闻 审美意象
一、电视新闻播音具体要求
通常而言,有声语言包含三个空间:生存空间、规范空间以及审美空间。在这三者之中,生存空间占据语言交际中的重要地位,是升华生存空间与审美空间的重要基础,同时规范空间与审美空间是生存空间的提高。鉴于新闻播音主要是有声语言的传播,因此更加重视对审美空间的拓展与创造,从而能够带给观众美的享受。
在现实生活中,电视新闻播音要加强语言的科学性与规范性,这就要求新闻播音员要拥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同时其艺术修养能力和相关功力也比较深厚。新闻播音员在拥有较好理解能力与感受力的基础上,才能够有效地掌握和应用新闻语言的庄重性、科学性与规范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其鼓动性与时代感。播音员在切实的掌握播音客观表达规律的基础上,在有声语言里倾注自己的感情和生命,从而使得观众能够合理准确的领悟播音员所要表达的情感和信息,从而使得听众在收到信息的同时还能够产生比较愉悦的美感。
二、电视新闻播音中审美意象的具体表现
在电视新闻播音的过程中良好的延伸与拓展审美空间,能够有效的掌握审美意象。具体而言,即是创作主体所提供的由想象力和形象显现所构造的具有直接性的关系。例如凤凰卫视播音员鲁豫,其打破了传统的对稿念字的新闻播音方式,而是将一组新闻进行详细吸收之后,再通过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和表达。从而最大限度的还原新闻的真实面和通俗性,大大的提高了播音员的亲和力,也提高了观众对整个新闻事件的接受力和把握力。
通常而言,审美主要是特指事物给人们带来美感的过程。应用到电视新闻播音中,则是通过好的播音作品与优秀的播音员来向观众表达和传递良好的审美意象。具体而言,则是其通过声音、画面等方式来分解新闻的核心内容,通过自身的理解将真实时间与语言的思想向观众表达,从而使得观众能够在观看与聆听的过程中获得美感的享受。通过这种方式,审美意象已经成为有效的沟通新闻播音员与观众心灵的桥梁。针对上述情况,需要新闻播音员熟练的把握审美意象,并且对其进行构造,从而有效的传达好审美意象,这也是播音员能够表达自身情感、不断的扩展和升华审美空间的重要步骤。
三、审美意象在电视新闻播音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审美意象是有效的沟通新闻播音员同观众之间关系的桥梁,桥梁的畅通与否对播音员同观众之间情感交流起着重要作用。其能够帮助播音员同观众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同时还能够在观众心里竖立较好的形象,带给观众比较真实的感受,从而对观众的心灵带来震撼,给其带来比较深刻的印象。
其次如果把审美意象表示为播音员给观众的一幅流动的画卷,则丰富多彩的生活与真实深刻的情感就是构成这幅画卷的颜料与画笔。这就需要新闻播音员要深刻的体验与理解生活,不断的培养其内心丰富的情感,从而有效地发挥审美意象在播音作品中的具体作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而言,是将无形的抽象的“意会”转变为有形的形象的“言传”,表现在具体的新闻作品里面,则要求新闻播音员根据自身的经验和情感对新闻稿件深入探究,之后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里,从而最终达到审美意象的层次。这样就能够保证新闻播音员真正的了解和掌握新闻稿件,与此同时,自身产生比较强烈的美感,保证自身的语言表达比较准确和生动。在现实生活中,播音员只有通过这种具有美感的生动的语言,才能够直达观众的内心,才能够击中观众的听觉,从而将信息进行真实有效的分析与分享。
最后,任何事物都需要掌握一个度,具体而言,就是需要新闻播音员在对审美意象进行创造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好这个度。这是因为审美意象,具体而言就是将一个文学艺术审美观融入到播音主持艺术中,它必须遵循新闻真实性与客观性的大原则,这也是大众传播媒介的重要要求。具体而言,则需要新闻播音员要根据事实的真实度,通过真情来打动观众,利用真理来使观众信服。若是对审美意象创造的过于丰满,则会大大的减弱其公信力,使观众产生虚幻的感觉,而若审美意象过于单薄,则不能有效的打动观众,并且使其产生沉闷的感觉。鉴于上述情况,需要新闻播音员良好的掌握这个度,最大限度的重合自身的审美意象与观众的审美意象。
四、结束语
通过上文可知,播音员加强审美意象的构建,不仅能够有效的沟通其与观众的关系,还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新闻播音的传播效果。这就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新闻播音员要综合调动自身经验与亲身感受,来有效传达审美意象,从而能够把新闻稿件里的信息更加准确和真实且具有美感的表达给观众,提高播音效果,使其丰富多彩,打动观众的内心,进而提高其受众人员和接受程度。
参考文献:
[1]丁威.播音语言“内质”与“外形”的有机结合[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2]郭延秋.电视播音员、主持人播音形象的自我塑造[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6).
1 广播新闻节目创新的必要性
当下,国内很多广播新闻节目都缺少创新意识,新闻编辑的水平有待提高,创新能力不足,使广播新闻存在很大的缺陷,具体如下:广播新闻节目形式过于单一,播音员用平淡的语气阅读新闻,没有任何的新意,让观众失去耐心;新闻内容枯燥,只是简单的描述新闻事件,有用的信息很少,再加上新闻中没有深度的分析,会让人们直接选择其他的新闻渠道;新闻有失真实性,有些编辑人员为了增加受众,让新闻更具吸引力,会违背自身的职业道德,报出虚假的新闻信息,使新闻失实[1]。
2 广播新闻节目创新的策略
2.1 策划:增加内容的深度,创新节目的策划
方式
广播新闻节目策划的创新是通过了解广播媒体发展的规律,以及受众对新闻的需求,在报道某类新闻时,进行策划,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新闻,精选新闻素材,增加新闻的可读性,创新广播新闻节目的传播形式。
2.1.1 选择有价值的新闻题材,增加新闻内容的深度
新闻编辑选择的新闻题材要具有新闻价值,从新的角度发现新闻信息,让其代表某一类新闻事件,满足受众对新闻的需求,以增加新闻的深度,同时,在增加新闻深度的同时,也会形成新闻特有的风格。即要求广播新闻的工作人员选择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作为新闻头条,深度解析新闻信息,以吸引人们的注意。
增加新闻内容深度的方式:一个新闻包含多个信息点,这些信息点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得到相应的理解,了解新闻内涵,即编辑人员要用新的方式解读新闻,多角度、全面地分析,编辑新闻。但新闻内容深度增加的同时,要注意从新闻解析出来的新闻信息不可以违背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破坏社会和谐,以此为前提,确定新闻分析的切入点,明确新的立意,让受众有新的视听感受。
2.1.2 创新新闻节目的框架和表现形式
创新广播新闻节目的框架是指在广播新闻节目的标题、片头、各个板块、主持人的表达以及与嘉宾的交流等方面下功夫。例如,可以创新主持人的表达方式,用口语化的方式表达,或是使用说、教结合的方式,让自己的语言更加犀利、流畅。而为了让节目有更好的效果,策划人员需要根据受众的需求,拓展新闻报道涵盖的内容,从宏观的角度改变整个节目框架的设计,注重对细节的处理,提高节目广播的效果。例如,表现形式上,也可以让新闻娱乐化。当然,新闻娱乐化并不是单纯地增加奇闻秩事、花边新闻来增加可听性,还可以利用艺术形式烘托新闻内容。而节目的策划与编排也要有节奏感,听众只会对某一部分的新闻感兴趣,因此,策划人员要在节目中加入缓冲,就像是播放所属地区的路况,或是第二天的天气情况等,起到过渡的作用。
2.2 采编:创新素材的收集方式,用新的方式编写新闻稿
2.2.1 创新新闻素材的搜集方式
采集人员收集新闻素材时,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新闻对社会的影响力,以及新闻特点,选择某种采编方式收集新闻信息。采集人员原有的的采编方式是:对于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是新出现的新闻事件,采集人员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预先收集类似的新闻信息,写出采访的提纲,选择问题,做好心理与物质的双重准备;使用不同的采访技巧,通过采访人物动作、神态的变化,改变采访的方式,营造出采访的氛围。这类采编方式虽然可以得到较多的信息,但花费的成本较高,对此,需要创新新闻采编方式,即广播新闻可以了解其他媒体的新闻,搜集新闻信息。对于新出现的社会事件,采集人员可以电话询问或是深入现场的方式,得到信息,利用网络传递[3]。
2.2.2 创新新闻稿的编写方式
新闻编写人员写新闻稿时,需要根据广播媒体的特征,使用与之相符的编写方式。通常情况下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消息编写,另一种是通讯编写。前者写成新闻稿后,内容简洁明了,信息快捷,具有时效性,所以,可以用倒金字塔式的方式编写,把影响最大的信息放在开始的位置,下面按照影响的大小依次排列,既充分利用了广播的时间,也便于听众收听。后者会根据得到的线索,或是整个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线,撰写新闻稿,具有逻辑,与观众的收听习惯相符。它会明确新闻的主题,从主题入手,挖掘新闻深层的信息,描述新闻的细节,有丰富的表现手法,撰写的方式可以随意改变,其结构包括縱式、横式、递进式等。但这两种编写方式都只是以新闻稿为主,没有加入与听众的互动,对此,新的编辑方式是可以在新闻稿编写的过程中,留出一定的空白,这一部分的空白,随着与听众的互动实时补充,引导听众主动参与节目[4]。
2.3 风格:加入不同的元素,满足听众的需求
当新闻编写人员确定新闻的主题,有丰富的新闻素材,并根据受众与新闻的特点写出新闻后,之后的步骤即为带入播音室播音,编辑广播新闻。
2.3.1 以声音为载体,创新与听众的沟通方式
广播是把声音作为载体,用声音向听众传递新闻,这是广播新闻的优势,也是劣势。优势是会让听众循着播音员的声音,激发自己的兴趣,而劣势是与其他传播媒体对比后得出的,其他媒体可以用图片、动态视频再加上声音,刺激人们的听觉和视觉,给人们最直观的感受。因此,广播只有声音,对听众的吸引力不足。为了吸引听众的注意力,编辑人员应尽量做到新闻与声音结合,还原新闻事件发生时的场景,让听众有视听的双重感受,比如,如果报道某个节日,可以把现场欢快的声音记录下来,广播播报时,播放声音,引发听众的联想,让节目的效果更优[5]。
2.3.2 加大节目编排上的创新力度
即从整个新闻节目入手,设置片头和导语,然后是引言,调整基本内容的结构,最后写出结语,使整个新闻内容条理清晰,具有逻辑性,不会遗漏,保证听众可收听到整个新闻信息,与此同时,也可以在节目加入情节,使内容跌宕起伏,刺激受众的听觉,会持续关注节目的进行。而对于时效性较强的新闻,可以不经过上述步骤,直接利用网络技术编辑,随后播放,内容简洁,这是一种新的节目形式。
2.3.3 加入音樂元素,营造节目氛围
创新节目的编辑,需要对节目进行包装,设计节目播放时的背景音乐,使用不同的音响,营造出节目的氛围,使新闻更具感染力,这是原有广播新闻无法做到的,也是它最易忽视的内容,而当下各种音乐编辑的软件也随之出现,要求编辑人员善于利用这些软件,认识到音乐及音响使用的重要性。
2.4 推广:结合新媒体传播,优化节目的播出
渠道
以往的广播新闻,只会把节目放在固定的频道播出,而且也都是一次性的传播,播出后不会再使用,但随着各类新媒体的出现,以及其他传统媒介的创新升级,让广播新闻逐渐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开始利用不同的平台扩大自己的传播范围,增加了节目的受众,扩大了节目对社会的影响力[6]。
其播出渠道的创新分为三点:
其一,是利用现代化技术,即广播媒体会借助互联网平台,或是各个终端,用简单便捷的方式融入人们的生活,符合人们的生活习惯。
其二,是与电视、报纸等其它媒体合作,双方共同使用节目资源,加快新闻信息的处理速度,减少成本的使用,得到新闻信息。
其三,是建立节目品牌,即强化新闻工作者的品牌意识,发挥自身的优势,提高知名度,使自身可持续发展。
据英国卫报报道,2007年7月26日美国微软――全国广播公司(MSNBC)新闻女主播米卡・布热津斯基与名主持乔・斯卡伯勒以及另一名嘉宾搭档主持直播的早间谈话类新闻节目《早安,乔》。按照惯例,谈话类新闻节目会插播当日重要新闻快报。现年40岁的布热津斯基拿起广播稿,刚念了一句,就火冒三丈地拒绝念下去。当天新闻快报的头条是全球酒店业巨头希尔顿集团女继承人帕里斯・希尔顿出狱的消息。“我讨厌这条新闻,我不认为它应该是我们的头条。”布热津斯基说。她坚持应先播报伊拉克战争等“严肃”新闻。接着,在连续两次的要闻插播时,布热津斯基都拒绝播出这条新闻,甚至表示要拿打火机烧掉这条新闻稿。
谁赋予了女主播这样的权力?这样的事件是一种自发的行为?还是一种媒体态度的宣示?女主播代表的究竟是谁?是她个人还是媒体?
媒体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有一个生存的问题。媒体要靠自己养活自己,播出什么样的新闻,决定着媒体的收视率,也决定着媒体的生存发展。因此,谁都不能在理想当中生存,只能在新闻理想与现实追求当中艰难选择。因此,是关注伊拉克战争还是希尔顿出狱,成了美国媒体与新闻人之间的较量。
新闻编辑三次把希尔顿出狱作为头条新闻送上播音台,女主播三次拒绝播出,甚至要烧毁新闻稿。而电视节目并没有中断,这一切被原封不动地直播了,那么美国的电视台又是基于何种考虑呢?
显然,我们可以看出MSNBC的新闻编辑把希尔顿的新闻定为头条是多么的无可奈何。一个新闻从业人员,是绝对不会认定希尔顿出狱的新闻价值可以与伊拉克战争分量相提并论。但是他别无选择,因为公众在关注这一事件,人们对八卦新闻的期待会超越任何严肃的话题。这是人类的窥视癖在起作用,是无法抵挡的。
而女主播的个性在此时此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名严肃新闻的主播把她对八卦新闻的愤怒和对现实的同样无奈在镜头前暴露无遗。在她第一次作出这一个举动的时候也许所有人都会感到震惊。而接下来的第二次、第三次的拒播行为,则成为一种媒体观点的表达。编辑一直在坚持以商业价值为原则,而主播一再激烈反对这样的编辑思路,这样的新闻节目一经播出,媒体的观念向公众完全表达出来,这就是作为观众你将如何选择?是回归理想还是随波逐流?
这就是为什么MSNBC听任新闻编辑和新闻主播之间轮番较劲不加干涉而且全盘播出的根本原因。这一场“真人秀”实在是太漂亮了!既然媒体自己无法在理想和现实当中作出选择,就把自己的痛苦与愤怒公之于众吧!难道这不是公众需要的吗?这样的直播场面既为自己的新闻理想进行了宣示,也满足了公众了解八卦的欲望和需求,媒体自己则表现得既无辜又潇洒。这又是何等的高明呢?
在传媒的眼球大战当中,利益和价值观就是一对矛盾,而表现在现实操作当中,利益和价值观又都是媒体手中的道具,作为一个经济体,媒体就是要吸引公众的注意,突显自身的价值,以求经济利益和社会影响的最大化。战争也好、八卦也好都是媒体手中的牌,打得好就会双赢。这是从业高手的超卓技巧。
树立抢新闻观念,提升新闻质量的意识。新闻立台是广播电视业内人士的共识共为。要做到新闻立台,发挥新闻在提升电视台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新闻的质量最为关键。新闻的质量关乎媒体的形象,是新闻的“生命”,是电视台竞争力的综合体现。新余电视台既把“新闻不过夜”作为完成上级交办的政治任务来抓,也把它作为提高电视新闻质量、提升新余电视台形象的大事来抓,营造了新闻一过夜就成了“新闻废品”的抢新闻理念。新闻时效意识的增强,使前方记者一改过去拖拖拉拉的工作作风,形成了在现场抢拍画面、在会场抢写文稿、在车上传输画面、在电话里抢报消息的敬业的工作状态;使播音员主持人练成了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一次性配音播音成功的本领;使编辑掌握了能以最快的速度打字排版并一次性合成画面的精湛业务。如今,观众能在当天的电视新闻节目中知道当天本地发生的大事要事新鲜事了。
统筹做好新闻播出前各个环节的应急预案工作。做好“新闻不过夜”的应急预案,是新余电视台一年多来最宝贵的实践经验。应急预案的核心是值班人员各负其责,提前做好各自岗位的准备工作和应急方案,一旦有事就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自己份内的工作和各个环节的顺利交接,并确保不出现任何差错。应急预案的具体操作方法是:
值班主任在接到下午或晚上有重要采访任务的通知后,立即进入临战状态,合理调派人力,选派写作能力强、打字快的记者出工,根据采访内容的性质、规格、规模来确定记者的人数和报道的要求;记者进入采访现场后,值班主任立即通过手机、短信等方式与记者联系,确定新闻报道的主题、标题、领导名单,播音员口播导语、新闻提要导语等等,形成文字后交播音员配音,节省了播出前的宝贵时间。值班主任另一项重要预案是要做好上传下达的桥梁纽带工作,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对当天播出的有关重要领导、重大会议、重要活动的新闻稿件的主题基调,既要通过现场记者征求党委政府主管部门领导的意见,又要及时与台领导汇报沟通,并将报道的要求传达到各担任值班的采编播人员,让每个员工心中有数,以确保不发生宣传事故。
记者是冲在“新闻不过夜”第一线的重要角色。记者在接到采访任务后要做好预案工作,要在完成画面拍摄的基础上尽最大的努力在现场写好文字稿,新闻采访结束时就是文字稿脱稿之时,这是对记者的基本要求。如果新闻现场不允许或不可能写成文字稿,一线记者在车上、路上也要写出草稿来,为“新闻不过夜”创造条件。记者是“新闻不过夜”的第一道关口,必须做好、做实、做准,从第一道关口开始节省时间,这样才能赢得新闻节目后期制作的时间。
编辑在接到当天有重要新闻播出的任务时,一定要在上午或中午提前编辑好其它所有当天要播出的新闻稿件,空出时间来应对下午或傍晚的新闻。编辑的工作预案是:在来不及配音的情况下,按照新闻剪辑的程序与经验,先就记者拍摄的画面进行粗略的剪辑;当配音完成后,再根据配音调整画面。这个环节能节省一二十分钟的时间,加上快速打字、快速排版、快速合成、快速上载,就能赶上播出时间了。
播音员在接到任务后必须马上了解新闻的大致内容,提前化妆,随时待命。口播配音必须做到一次性完成,以最快的速度发给编辑剪辑画面,并根据新闻现场的变化做好应急口播配音的预备方案。
强化技术保障的实力。“新闻不过夜”的成功运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现代电视传播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没有技术的保障,新闻的时效性会大打折扣。近两年来,新余电视台对摄、录、编、播、发进行了全方位的数字化改造和升级,将各个不同功能的环节联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为“新闻不过夜”提供了全面、安全、快捷的技术支持。如记者可以在千里之外的城市用笔记本电脑通过互联网,将刚刚拍摄到的新闻画面迅速传输到台里的编辑机房内;值班主任可以将修改后的文字稿,直接传输到播音员的配音室与口播台提示器上;新闻编辑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可以对节目进行分段采录并提前上载;播出人员可以通过主备播控机及相关设备自动切换。
对“新闻不过夜”的思考
对新闻工作者而言,新闻时效性是一个永恒追求的目标。今后的路怎么走?未来的方向又在哪里?
“新闻不过夜”向新闻不过时及新闻直播的转变。“新闻不过夜”对广播电视媒体而言,只是一个中期目标,远期目标是新闻不过时和新闻直播。新闻不过时,是指新闻从发生到播出不超过一个小时;新闻直播则是新闻事件与新闻播出同步,是新闻传播的最高级形态,是广播电视媒体追求的最高目标。
增设整点新闻栏目。增设整点新闻栏目,是指在整点时间设置的短平快新闻栏目。它既是新闻不过夜、新闻不过时的一个平台,也是顺应人们收听收看广播电视新闻习惯,提高新闻资源利用率和新闻收视率的一个举措。例如:晚上八、九、十点钟发生的新闻,可以安排在晚上十点、十一点、十二点的整点新闻栏目中播出;上午九点多钟发生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新闻,通过记者的快速反应,可以安排在十点、十一点以后的整点新闻栏目中及时滚动播出。晚上黄金时间段的新闻联播栏目只是一个消息总汇,不能适应新闻不过夜、新闻不过时的对新闻时效性的更高要求,整点新闻栏目的设置应该成为广播电视台的常态做法。
扩展“新闻不过夜”的覆盖面。目前,新余电视台的“新闻不过夜”受人力物力影响,只局限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和全市的一些重要会议及重大活动上。今后,“新闻不过夜”的理念应体现到民生新闻、社会新闻、突发新闻中,真正发挥媒体联系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的纽带桥梁作用。
跟踪广播电视传播技术的发展趋势。现代广播电视传播技术日新月异。要做到新闻立台,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必须充分运用和发挥现代广播电视传播技术的作用,应用好高科技广播电视传播设备,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新闻节目的播音总基调应是热情,明朗,庄重,大方。新闻播音向广大听众或观众传达各种新闻信息,应精神饱满,充满热情,切不可无动于衷,冷眼旁观。我们播出的新闻都是客观真实的,但对客观真实的事实的报道却是有着鲜明的倾向性,特别是一些政治性很强的报道和评论更是如此,这就要求我们的新闻播音必须态度明朗,旗帜鲜明,是非爱憎不能混淆、含糊,新闻报道的事实必须真实可信,新闻播音具有严肃性和庄重感,但不同内容的报道和评论,其严肃和庄重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新闻播音员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新闻工作者,这些性质决定着其应当是大大方方、感情真挚、朴实自然,不可拘谨、小气、拿腔拿调、渲染夸张。
长时间以来,一些人将播报和严肃画上了等号,这就让我们很多的新闻节目听起来如同说教,缺乏生气,综观我们日常所接触的新闻节目,绝大多数都是以相对严肃的新闻节目为主,但严肃并非板着脸孔、端着架子,而是指庄重性,这更有别于一些娱乐节目主持人的轻浮和随意。在新闻播音中,我们还要注意杜绝以下几种现象,从而使播音风格更趋完美,令受众喜闻乐见。
一是追求平淡,毫无态度。任何一条信息,任何一则新闻,必定是有其“价值”才得以传播。“无态度”本身也就是一种态度。而对所有的信息都不赞成也不反对,这样的传播者就成了生活的旁观者,这样的播音就成了文字的传声筒。与此同时,也就造成了创作的废弃、创作者的失职。其实在播报新闻稿件、叙述新闻事件时,仍然应该有声有色,其核心就在“新鲜感”中。首先是“先睹为快”,而后是“一吐为快”。新闻事实的“新兴”,化为稿件的“新意”,融为播报者的“新鲜”,最后成为受众的“新颖”。其中,“新”在哪里,“新”的分量,“新”的趋势,都需要播报者花心思、动脑筋,把是非褒贬“含蓄”地从报道中流露出来,使传受双方达到“认知共识”。“平淡”,很多播音员都可以做到,但融入态度就有一定的难度了,没有扎实的语言功力,往往会“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是追求速度,有眼无心。现在,很多新闻节目都强调信息量,这就造成了我们的一些新闻节目将播音“提速”作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主要手段。新闻播音语流速度也从最早的平均每分钟160个字增加到了280个字。但一味加快速度,只会让新闻播报者走向“睁眼看稿不动脑,张嘴念稿不动心”的歧途。“机关枪”似的播报方式,让受众没有片刻思辨时间,其新闻的价值又何以体现,其深远意义又何以传达给大众?因此,播报新闻稿件,还是应该字斟句酌、清晰明快,既不能拖泥带水,也不能囫囵吞枣。
三是追求亲切,热情过头。一些播音员往往希望以一种十分亲切的态度来表达新闻内容,以避免生硬和刻板。但是,这种迫切的愿望通常都会让播报者“满腔热情”,而最后往往是让受众“盛情难却”。应该说,播报新闻要满怀热情,但这种热情应有分寸、有限度。新闻作品的播报必须“可信”,既不能言过其实、故弄玄虚,也不能随心所欲,轻描淡写。每一则新闻有每一则新闻的政策分寸和艺术分寸,处理起来应该张弛有致、稳中寄情。
四是追求自然,丢了规矩。近几年,“说新闻”成为众多新闻节目的宣传口号,这种形式无疑对拉近受众距离有诸多好处。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有的播音员在说新闻的同时,一些原本属于新闻规范的东西被抛弃和颠覆。比如新闻节目用一种闲聊的语言形式作为对“播报”的改革,有的甚至用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杂以插科打诨,让新闻节目变成了调侃、私语的“另类”。新闻的真实可信,新闻播音的认真负责,都在这种自我的调侃中不见了踪影。
其实,新闻播音不管如何改革,如何创新,都不能违背其基本规律,一定要把握好“度”,任何浮躁心态、急功近利的操作都会让这门艺术失去它应有的光彩。
新闻播音的创新要体现在风格化上,这是新时代受众对有声语言创作的一种呼唤。新闻节目的播音员由于文化素质、声音条件、艺术修养、年龄结构、个人阅历和爱好不同,每个人所追求的风格也有所不同,但要在播音规范的基础上,在“刚柔并济、严谨生动、亲切朴实”的总体风格中,充分展现新闻播音创作主体的艺术个性,有的人性格活泼、开朗、快人快语,有的人沉着稳重,有的人善于形象思维、富于激情,有的人长于逻辑思维、条理严谨,比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晚间新闻》、《第一时间》等节目的播音员,尽管他们的播音风格各异,但他们都是通过独特的人生感悟、独特的美学理想和独特的表达样式,努力把党性原则的“刚性”和语言表达的“弹性”融于一体,使我们的新闻播音作品共性和个性兼而有之。这种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舆论导向正确的、雅俗共赏的播音风格,是我们积极提倡的,也是我们每个新闻播音员应该努力达到的。
【关键词】广播 新闻节目 编排
广播新闻节目编排有宏观编排和微观编排。宏观编排,关系到整个新闻广播的方向、效果以及发展趋势;微观编排,则是和具体的节目直接联系在一起,包括编排的前期、中期、后期等各个编辑环节。下面笔者主要谈谈微观编排,也就是一组节目如何编排好,才能够收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效果。
先说说选材(新闻稿件素材)思路。以政治家办台的理念,一组好的新闻编排要以“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抓手来选择新闻稿件。广播不同于新媒体,不能猎奇,不能随意转载,新闻编辑在对稿件选取时要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把不符合上述要求的稿件统统排除在外。即便有一些负能量的稿子,也要重新编辑、编排、整体统筹。例如,营口新闻之声《1062早新闻》当中的民生新闻,每到周末稿件相对较少,10条稿子中,有5―8条是负能量的。编辑经常问:怎么办?笔者认为:宁缺毋滥。如果负面新闻占比一半以上,这组新闻稿件的选择就是失衡的、失败的、失信的,是不符合导向意识的。作为主流媒体之一的广播要清楚地知道:当今中国社会道德基础是坚固的、是非标准是分明的、主流道德是向上的,不能让所谓“道德滑坡论”站住脚。结合“中国好人”“辽宁好人”,营口广播新闻也开办了《营口好人》专栏,每期3分钟,既有省市道德模范的先进人物,又有小学生和耄耋老人的小人物,他们来自营口市各个阶层,百期《营口好人》栏目,不仅讲好了这些好人的故事,还请百名好人自己发声,大大增强了收听效果,弘扬了社会真善美,传播了满满的正能量,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了舆论,体现责任与担当。
接下来说说编排形式。新媒体时代,由于信息源的趋同,“同质化新闻”充斥着各家媒体,那么新闻节目是否具有吸引力、有可听性,很大程度上就要取决于编排形式。编排并非只是理出一个播出的顺序,而是传达内容的积极手段,如果将一档新闻节目比作一桌盛宴,那么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新闻报道就好比是一道道菜肴,而新闻编辑就是这盛宴的掌勺厨师。同样的原料,不同厨师烹制出来的味道会大不一样;同样的菜肴,不同的上菜顺序、不同的荤素搭配给食客带来的感觉也会完全不同。随着新闻节目理念和节目形式上的变化,新闻编辑的编排就不仅仅局限在文字修改、编辑上,还要有新的思维方式、独辟蹊径想出“新点子”进行新闻内容的重新编排。要关注民生、贴近生活,为听众提供与时代紧密相连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信息,在第一时间抓住听众的兴趣点,并将其凸显出来,这样才能充分展现新闻节目的特色,满足听众需求。作为中国第一新闻广播频率的中央电台中国之声,每天早六点半的《全国新闻和报纸摘要》成为新闻节目编排学习的典范。提要+时政资讯(含新闻链接)+各类录音新闻+节目预告+全媒体扫描、一句话观点+各地资讯+国际+预告,有消息、有音响、有场外记者、有评论、有专家……编排形式可谓琳琅满目。2016年,辽宁新闻广播也对早间《全省新闻联播》节目进行了编排上的创新,引入了带有辽宁声音的《谋振兴、促发展》,带有民生情怀的《家》和《全省天气预报》,听众们反映:辽宁新闻听起来内容更丰富、更深刻了,形式更接地气儿了。作为地方新闻广播,营口新闻之声紧跟上级台的步伐,2016年改版后,对早新闻板块节目进行重新大调整、大编排。一个小时的《1062早新闻》板块,既包含营口新闻,又有国内外新闻;既连线场外主播介绍“昨夜今晨全资讯”,又连线气象主播“说天气”;既有一男一女新闻主播热点新闻评论,又提前采录“新闻观察员点评”,形式变换、内容突出、层次清晰,让人听后耳目一新。但节目编排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也不能是一劳永逸的,当听众感到听觉疲劳时,就是新闻编排该创新之时。在编辑工作中,如何把新闻节目编排得新颖、有张有弛、节奏和谐、生动活泼,使听众自始至终保持强烈的新鲜感和浓厚的收听愿望呢?
一、内容提要的选择
提要是吸引听众、浓缩信息的作用,通过节目的预告让新闻能够吸引听众进行频道、栏目的提前锁定。通过提炼一个个简短、生动的标题进行悬念制造,来吸引听众、激发听众的兴趣,增加其可听性。“将庞杂的素材新闻进行合理提炼,从剩余的材料中发现精华”。值得注意的是:广播新闻编辑一定要避免从某些互联网上或报纸上采取“拿来主义”的方式,将一些很有噱头、很雷人的标题直接用作广播新闻提要,这是不足取的。众所周知,书面语言大都不适合广播语言,看懂未必能听懂。例如“铁矿石需求难增量、期价后市料震荡”“行走里约,安全防范不能忘”,这两条提要的文字看起来略懂,听起来就很生涩、难懂。因此,广播新闻编辑要力争自己创作、提炼出适合广播语言的内容提要,用百姓朴实的语言去表达,力求直接、简单明了、贴近群众。
二、编排节奏的把握
现代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甚至休闲的节奏也越来越快。广播新闻的节奏也应与之相协调,因此,编排节奏成为广播新闻领域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需要广播新闻从业者认真思考。广播新闻编排节奏的原则,新闻节目不是综合节目,每条新闻的性质、价值、重要程度不同,在整个节目中需要安排的位置长短也就不同,编排节奏要在轻重、快慢上加以把握。广播稿件中,常见的广播新闻题材有消息、通讯、特写、现场短新闻、录音报道等。这些稿件写法不同,反映的内容也大多有各自的要求。因此,新闻编辑要站在播音员及主持人的二度创作的高度上,分清题材,确定时长和字数,语言表述是昂扬还是低沉,抑或是平缓。之后,播音员再确定播音语速。这样,则能恰如其分地表现稿件内容,展现稿件的内涵。另外,听众中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的人对新闻的理解能力是不同的:老年人听力差、反应速度慢、记忆力减退,他们的听觉和识辨能力往往不及年轻人,文化水平低的人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一般也赶不上文化水平高的人。所以我们在选择、编排稿件时要兼顾大多数听众,不能一味追求紧凑、追求快。有些新闻编辑为了追求信息量大,在有限时间内编辑出超常规的内容,上下前后极其紧凑,殊不知,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说的和听的速度都有一个极限。说话的速度太快,耳朵就会跟不上嘴巴,听的人领会理解就会发生困难。而且语速太快,就会给人造成压力,使人紧张,从而也影响人们的理解。比如有一位听众在给中央台的信中反映:《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的播音员在播报新闻时,播音速度快得惊人,像雷声滚过,我听了简直喘不气来。快到使人喘不过气来的程度,当然就影响人们对信息的接收与领会。这里,笔者认为,不是播音员想播得快,是新闻编辑事先已经给出了这些编排内容,播音员只有提速才能完成这个编排节奏。
编排节奏由内容决定。例如,政府要令、会议公报和评论,以及社会重大新闻事件等。对于这些稿件,新闻编辑要中速掌握,自然恰当地把握节奏、把握度。否则的话,继续依照常规的程式化播报编排,则不能很好地传播新闻事件内容。总之,编排节奏事关重大,新闻编辑只有很好地认清稿件题材,做到因稿制宜,恰当地把握前后串联和衔接,这样才能使播音员准确地表达传播新闻稿件的深刻内涵,才能展现广播新闻的魅力,才能使广播媒体真正地发挥好传播作用、引导作用和教育作用。
最后,笔者要提醒新闻编辑的是:广播新闻编排实践中存在这样一个问题――节目编排模式化,重要信息不突出,延展性不强,伴随地方广播节目编排的实际操作中,新闻编排往往容易陷入编排模式化,按照领导级别、会议顺序等来进行编排。这种情况常见于地方台的地方新闻节目中。相信,在“走转改”越来越深入、新闻改革越来越清晰,这一模式化会得到进一步改善,让广播新闻更有特色、更有价值,让广播媒体更加深入人心。
(作者单位:营口广播电视台)
从XX年1月14日进入“艺院之声”以来,我从一个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想去学习的大一新生,到今天为止做为艺院之声新闻部部长半年来的所有,作为一名专科学生,我经历了我一半的大学生活。
今天在这里做述职报告,我的心情非常激动,一年的广播站生活在我的人生旅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也许今天有很多人会含泪而去,可是我想告诉大家的就是,记得你曾经热爱并为之努力的地方,记得你最初的理想,不要后悔!
述职报告,这四个字,我从来没有接触过,听到站长让每个部的部长递交述职报告的时候,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沉重感,说句实话,我压力特别大。
首先,我想就我身位一名艺院之声新闻部部员这一职位的简述:xx年年9月14日,我进入了这个大家庭,感受到了许多从未有过的感动,我几乎所有的第一次都留在了这里,第一次写工作总结,第一次在数人面前落泪,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师父,第一次写新闻稿件,第一次到广播站里躲雨,第一次独自一人离开家,在广播站和大家一起过中秋节,吃到广播站里发的月饼,第一次过节,我是多么的感动。每天都和大家通过文字的形式在签到本上与每个新老成员交流。那时思想不成熟,特别害怕被淘汰,总以为被淘汰就是失败者,后来,当试用期一个月后,人员大会上听到自己的名字是被留下来之后,我真的很伤心,看到一起工作的“站友们”离开,那一刻我们抱头痛哭。
xx年年9月26日,大连艺术学院第四届秋季运动会,“艺院之声”作为学院唯一的传播宣传平台,在运动会期间为学校传播运动会的最新信息,作为新闻部的实习,我采集了一些最新的比赛信息以及检收得到的学生来稿,认真审核,递交主持部来播给全院师生,大家齐心合力,经过紧张忙碌的一天时间,最后,运动会圆满落幕。广播站也受到了学校的好评和认可。
xx年年10月22日,“艺院之声——第二届金秋嘉年华文艺晚会”,之前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处于紧张状态,分工明确,记得我和欣悦姐负责买荧光棒等活跃现场气氛的道具,我们忙碌了好久,经过一次又一次彩排,审节目,晚会在期待中拉开了帷幕,嘉年华晚会最后的结果是非常成功的。它集结了所有人一直以来的努力和感动的泪水,身为晚会工作人员,我认为做的是让自己满意的,虽然很辛苦,但是苦中有甜,庆功聚会上,当时的四个部门就是一个团结向上的快乐的一家人,为了晚会的成功而喜悦,就像大合唱中唱的一样“因为我们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经过写稿,交稿,改稿,被播音员播出自己写的新闻,我的工作就是这样平淡的进行着,我们在部长厉萱暄的带领下,新闻部日益完善起来并创建了纯新闻播报性栏目《资讯周刊》,从版头,版尾,栏目理念的创新和规划,新闻部所有成员都用汗水和智慧注入了这个崭新的栏目的全部希望。从第一期《资讯周刊》的录播到现今的直播,每期两个播音员的组合对整个一周国内国际时政,文体娱乐的新闻逐一回顾,节目逐步完善。节目的成长归功于站长给予的肯定,部长给予的期望和支持,还有所有新闻部成员的努力。
(一)德育的普遍意义。
德育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之上,是以人的存在和全面发展为中心和目的的一项社会活动,其本质是尊重人的存在,实现人的建设和人的发展,塑造完美的人格。德育宗旨的终极要求是“尊重人的存在,实现人的建设和人的发展,塑造完美的人格”。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而言,德育工作的普遍意义在于帮助学生在四年的大学学习中学会由“自然人”转换成成功的“社会人”,具有在社会中生存的能力,拥有与他人相处的方法,学会自我要求、自我约束。
(二)德育的社会意义。
相比德育的普遍意义,德育的社会意义主要体现在人的社会价值认知方面。在现阶段多元化的社会,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则具体体现为: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摒弃享乐主义与拜金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对“中国梦”有正确统一的认识。这些目标要求德育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简单的社会道德、思想品德教育的层面上,而应该背负起国家民族的情结认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以及最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的重任。
(三)德育的职业意义。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就业的方向多以媒体或媒体相关单位工作为主,在未来他们还会成为新闻信息、社会舆论传播源头的把控者,传播中的导向者,而他们是否拥有高尚的新闻职业道德直接影响着未来的媒体环境,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专业学习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明白“新闻工作者要忠于党和人民,坚持正确导向反映民声,做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桥梁”这样的职业道德要求,更要学生将这种理念自觉地转化为行动,促使更多的学生在未来成为懂国情、知民情的媒体工作者。
二、专业现状对德育要求的紧迫性
随着播音与主持专业招生日渐火热,独立学院开始大量招收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由于在每年的高考录取中独立院校均处于本科最后一批,所以不论是文化课分数还是专业课分数都相对处于录取招生的中低分段。独立院校的录取属于本科批次,尽管学生的整体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保证,但最终录取的学生在各方面与重点本科及二类本科院校学生的差距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此外,不断地扩招也使录取到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其知识基础及学习动机和需求也变得多样起来。例如笔者在近几年的一线教学中发现越来越多学生开始出现了“专业选择的无奈”情绪:许多高考生想学表演、编导或美术,但由于分数不够而无奈选择了播音专业;也有学生并不喜欢学习播音,只是因为文化课分数不高,又想上一个本科院校为将来的就业行个方便才“无奈”选择这一专业。这类学生的“无奈”情绪其实已经表现为对自我认知的缺乏和自我鼓励的缺失。如果教师不第一时间发现,只顾传授知识而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去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放任自流,那么不仅严重削弱了德育工作的效果,影响了学校整体的思想政治水平,而且势必影响播音专业课的教学质量。笔者有一名2009级的学生,她由于文化课分数不占优势,迫于无奈填报本校播音与主持专业。上专业课时,由于自身音质限制,使她无论是播读新闻还是主持节目,都出现了较大困难,这使她一度非常困惑、沮丧。笔者发现这个情况后,耐心与她交流,发现她思维敏捷、反应迅速,书面表达能力也很强,于是便有意识地引导她向“报社记者”方向努力,让她明白自身优势、树立信心,在思想上帮助她树立职业理想,了解职业价值。同时,在专业上向她介绍新闻相关课程,并时常与她沟通。当她有了职业规划,有了学习动力,一切都开始变得幸运起来。2012年她毕业后进入一家报社实习,两年后笔者经常在报纸上看到她采写的新闻稿,自豪感油然而生。在这名学生身上发生的转变可以说明教师的德育工作能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就业方向对德育要求的必要性
纵观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大部分毕业生会从事与媒体或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以笔者所带的2008级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学生共40名,其中从事一线媒体工作10人,从事企事业单位宣传工作7人,在博物馆和革命旧址纪念馆担任讲解工作3人,从事专业教学工作4人。总体来说,40名学生中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共24人,占60%,而做媒体一线的达到了25%。上述结果表明,相比于其他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具有明显的专业特征,即毕业生的就业多数与媒体相关,尤其是倾向于到一线从事记者、编导、主持、制片等工作。由于多数工作都具有明显的社会性,所以无论是社会的正能量的宣传,还是社会的舆论监督,抑或是政策与民意的传达,都需要媒体从业者的参与。因此当他们还是学生时,学校教师不仅仅要做好专业知识教育,更要抓好德育教育。这样才能保证从学校送出去的学生有着过硬的政治素养、道德素养和人文情怀,成为合格的媒体人。
四、德育在专业课程中的实现方法
根据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专业特点及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德育教育在专业课程中的实现途径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课堂理论的德育讲解。
由于学科的专业特点,教师讲授的专业课程均紧跟时事。虽然所用时事内容多取材于电视新闻节目里的现成素材,但教师要注意将多重德育理念渗透进去。例如在塑造学生性格和品格方面,笔者在讲到“电视播音与主持”课程中的谈话节目主持时,所选用的评析素材是央视《面对面:实习主播“七小福”》。虽然素材主要针对主持谈话节目的技巧,但素材中三个实习主播的人生励志故事也在告诉学生们:勤奋、兴趣、踏实是获得成功的元素。笔者曾在实习主播苗凯的片段播放后分析说:“起点再低都不影响通往梦想的路。”学生听完反响很强烈,笔者又适时地加入学生的互动讨论环节,课堂气氛很热烈。这样学生们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也领悟了做人的道理。又如“广播播音主持”课程中评论播音这一环节,笔者有意识地选取香港“占中”事件让学生搜集相关材料,分析新闻事由了解不同的评论内容,最后完成评论稿件的写作和播读,这一过程可加深他们对新闻案例、社会现象、基本国情的认识,学会从党和国家的角度解读新闻事实,发挥新闻引导和舆论引导,传播正能量,对祖国的统一和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因此,在课堂理论讲解时,适当地选取具有正面教学意义与宣传意义的教学素材,选取学生喜欢的内容、向往的对象,在适当的时候加入价值观的点评,都将很好地为学生指明正确的价值导向。
(二)实践环节的德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