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4:46:55
导语:在工程项目财务审计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摘要: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来探讨基建工程审计的有效控制:工程事前审计是保证工程投资效益的前提;工程事中控制是做好工程审计的关键;工程事后审计是控制工程造价的最后保证。
关键词:基建工程;审计;有效控制
基本建设工程审计是强化审计和经济监督的一种具体体现,也是重点搞好投资效益审计的一种具体方法。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工程项目投资主体的日趋多元化及利益格局的多样化,都迫切需要开展好工程项目审计。根据多年的工作体会,不妨通过对工程全过程动态跟踪审计,采取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来提高审计监督效果,强化审计监督力度。
1工程事前审计是保证工程投资效益的前提
1.1设计阶段是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阶段
科学设计把好工程第一关,合理设计是工程科学定位的基础。设计阶段是生成和确定工程造价的重要阶段,设计方案是否合理、设计质量的高低对工程造价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一句话设计是构成工程造价高低的主要因素,一般决定了工程造价的90%。因此,加强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堵塞设计阶段人为浪费,才能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1.2工程项目招投标过程公开、公平、合法、合规性审计
目前在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体制中实行工程项目招投标制,一方面达到节资增效,缩短工期,保证工程质量,提高了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机制,增加透明度,减少贪污受贿。但是,就目前在工程项目招投标过程中重要存在一些问题,不可忽视。近几年,我国各地都声称本地工程招标率已达100%,但实际现实的工程项目中大部分存在招投标严重“失灵”。根据国家招投标审计署对长江重要堤坊隐蔽工程的审计结果显示,“工程腐败,从招投标开始”。在隐蔽工程施工过程中,某施工项目部经理就对员工说“这个工程项目在招投标时就发生了合同价3个点的中介费。工程要赚钱不容易,只有少抛石料,造假。”其结果不堪设想。通过招投标本可以节约资源,却变成了浪费资源;本可以提高质量,却变成了“豆腐渣”工程。因此,工程项目招投标审计是工程审计中至关重要的内容,绝不可忽视它。
2工程事中控制是做好工程审计的关键
2.1对施工单位工程实施组织措施
要求监理单位及施工单位管理班子必须落实控制人员,任务分工和职能分工。财务审计人员和工程审计人员紧密配合,对工程施工过程进行全方位监督,明确各自的责任。财务审计人员编制好自己的工作计划,定期对工程各项成本费用进行审计。审计计划的执行情况。在审计过程中,经常与工程审计人员互通信息,交换意见。以保证工程建设资金的专项使用。
2.2对施工单位实施经济措施
每实施一项建设工程,根据项目手续的审批程度和项目资金的筹措到位情况。财务人员必须编制好资金使用计划,明确投资目标和付款方式。在项目施工阶段每月对施工单位的进度根据施工工期进行验收,并要求上报工程进度报表,附有详细的工程量。建设单位预算审计人员对该工程月进度进行复核,查看所报进度是否属实,工期是否正常施工。这样,由每月的进度报表,看工程整体的形象进度;由每月的形象进度看工程的整体工期情况,累计工程款的投入使用情况。从而复核工程付款的比例,再由财务人员签发证书。
这种在项目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投资的跟踪控制,可以定期地进行投资,实际支出值与计划目标值的比较,发现偏差,及时纠正,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资金不必要的流失,使资金得到合理有效的使用,保证投资方的建设资金的正确使用。
2.3对施工单位工程实施技术措施
每项工程都在设计图纸的基础上,施工单位根据施工图纸,在开工时对图纸进行复核,即建设单位通过监理单位组织一次图纸会审。这是一道开工时关键的程序和内容,且万万不可忽视。此项工作关系到今后施工图纸是否有效可行;施工质量是否保证;工程造价是否合理。建设单位必须认真对待。否则,施工中将会出现一系列的设计变更,现场签证,相应地增加工程造价,给建设方带来或大或小的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当然工程施工过程中,设计更变和现场隐蔽签证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如何对待此项问题呢?十几年来的工作经验充分证明:一是我们的甲方代表和监理工程师的工作责任心是否到位,对施工阶段的每一分部、分项工程是否亲临施工现场掌握第一手资料,在保证施工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做到现场签证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二是我们对设计方案不合理或由施工地质环境和结构的改变,必须要改变原有图纸时,对设计工作者来说必须亲临施工现场,广泛听取各方的意见,对设计变更进行技术经济比较,严格控制设计变更数量,尽可能把工程造价降为最小值。三是要求监理单位或建设单位严格审核承包单位编制的施工组织计划,对主要施工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减少项目施工中不必要的费用发生。
2.4对施工单位工程实施合同措施
建筑安装承包合同是发包方(建设单位)和承包方(施工单位)为完成商定的建筑安装工程明确相互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它是国家规定的基本经济合同的一种。我国有关部门颁发了《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条例》对此做出了明确规定,为在基本建设中推行建设工程合同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工程合同的签证后,一是做好工程施工记录,保存各种文件图纸,特别是注有实际施工变更情况的图纸,注意积累素材,为正确处理可能发生的索赔提供依据。二是参与合同修改、补充工作,着重考虑它对投资控制的影响,严格把工程造价关,认真分析合同的每一条款内容,最好实行联合审计制,资产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层层把关,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把工程费用降至最低。
3工程事后审计是控制工程造价的最后保证
3.1审查“工期、质量、投资”三大控制目标
在工程竣工验收后,整体工程已全部竣工,承建单位把所有的精力全部投入到建设项目竣工决算之中。整个工程从筹建到竣工投产全过程的全部实际支出费用进行成本核算,编制竣工决标,比较分析工程造价等。在此阶段我们作为建设单位的审计部门,必须从工程建设的“工期、质量、投资”三大控制目标的实现情况逐一审查,按照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做基础依据,审查其是否有效控制施工费用,工程质量是否达到招标或合同的约定,审查其工程项目交付使用是否真实完整、按施工图纸施工,有无未完工程或偷工减料现象。
3.2审查工程量的真实准确性,把握工程量计算关
工程竣工后期审计重点是甲乙双方的工程结算。工程量审核是结算中最基础的数据。它直接影响计算直接费和其它各项费用,它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的高低,工程量的计算是编制结算最繁琐的环节,计算规则多,工程量大,最容易出现多算、重算或漏算的地方。因此,必须根据竣工图纸及其它他相关资料以及现场情况,对工程量的准确性进行严格核实,确保工程量的真实准确性,避免施工单位预算员做结算时有意加大工程和重复计算的情况。
3.3审查工程决算书的编制是否符合规定
在审计中,查看定额编号、工程项目名称及规格,把好定额套用审核关。工程预算定额具有面广、交叉的特点。在审查竣工决算套用定额时应注意各专业的适用范围及使用界线的划分,套取定额编号计价时,必须看清定额的工作内容和材料含量,防止低工程高套定额子目或已综合的价格却又分成几个子目重复计算,计取费用。
3.4审查工程取费标准比例是否符合规定
在审计过程重点审核结算中各项费用的计取比例、计算基础是否符合规定要求。工程结算是由直接费、间接费、计算利润和税金等费用组成,单位工程项目是根据工程类别计取工程取费的,工程费用取计的管理费取费一般占直接费的25%以上,因此,确定取费标准,准确套用各项费率,取费基础是否正确是非常重要的。
3.5审查工程项目中建筑材料用量及价差的准确性
一般来说土建工程材料费用占建筑工程造价总费用的70%左右,近几年建筑市场材料变化很大,建设单位对建筑材料用量控制还有很多漏洞。一旦失去监控,就无法控制工程造价,导致工程投资不能有效利用。所以通过工程审计,可以纠正材料结果费用高的现象,来控制工程造价、提高投资效果。在工作中往往会遇到工程项目中所用材料的质量与规格、型号与工程结算所提供资料的材料根本不符,不但材料价格存在着严重的不合理差价,而且材料的质量和功能不合乎图纸的施工要求,出现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现象,结果导致了工程质量的整体效果差,缩短了工程设施的使用寿命。
3.6审查工程项目的隐蔽工程记录,变更签证单
论文关键词:审计模式,贡献模型,贡献比较
一、审计模式分类
(一)审计模式的概念及演进
所谓审计模式,是指审计机关为实现一定的审计目标,所应采取的审计策略、审计技术,并整合其内在结构和选择主导因素,是整体性审计方式。审计模式属于审计理论的范畴,它反映了人们的审计思想,即:审计的目标应该是什么,审计的对策应该是什么。审计模式同时又属于审计实务的范畴,它规定了审计工作的行为方式或方法,即:为实现既定的审计目标,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应如何设计,各阶段工作应如何着手,应采取什么样的工作方法等。审计模式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及人们认识的改变和提高而变迁。在国家审计发展史中,审计模式经历了从合规性审计、真实合法性审计到绩效审计的演进过程(刘家义,2004)。前二者重点是对财政资金使用的合规及真实性进行监督,统称为财务审计模式(刘家义,2004)。后者强化对创新的分析(FunkHouser,2000;秦荣生,2007),寻求对被审计项目和组织管理的积极改进(杨妍,2006;戚振东、吴清华,2008),促进财政专项资金和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McCraeandVada,1997),推动公共管理部门的绩效改善(HatherlyandParker,1988;JohnsenandMeklin,2001)。
(二)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模式的分类及诠释
财政专项资金是指上级人民政府或部门下拨的具有专门指定或特殊用途的资金,它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来源于财政或上级单位;二是用于特定事项;三是需要单独核算。财政专项资金是我国中央政府及省市级政府财政支出的重要构成,主要用于社会管理、公共事业发展、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专项发展建设,近几年体现在三农发展、科教文卫事业、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重工业基地、重大自然灾害救济和重建、政策补贴等方面。这些项目涉及范围广、建设周期长、影响面大,关系国计民生,在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其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备受社会公众、审计机关等监督部门关注。根据近几年国家审计署及特派办公布的审计报告和有关研究,我国财政专项资金在管理使用过程中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滞留、侵占或挪用等资金流失现象严重;二是管理不善、资金使用效益整体偏低。
鉴于此,笔者以监督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和提高资金管理使用绩效,作为文中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主要审计目标,将审计机关对此所采取的不同态度、审计策略和处理措施,模拟划分为以下五种审计模式。
1.“审计缺失”模式。该模式下,审计机关漠视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或由于该项支出相对不重要或鉴于审计力量薄弱,不对此项资金开展审计,也不针对资金的拨付、管理和使用作任何调查、监督或建议,任凭财政专项资金遭受流失和使用效益低下。审计机关对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没有发挥任何效用。
2.“财务整改”模式。该模式下,审计机关注重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通过查账、监督、处理等方式对其开展财务审计,根据现有财经法规及资金管理制度,评价资金管理、使用的真实合法性,并发现其中全部或部分的资金流失问题。通过审计机关的强力监督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整改,审计出的流失资金得到及时返还。审计机关较之“审计缺失”模式,对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发挥了防护性作用。
3.“财务防范”模式。该模式下,审计机关对专项资金仍然只开展财务审计,与“财务整改”模式不同的是:审计机关不仅督促流失的资金在审计后得到返还,还提出相关管理性审计意见,督促并配合相关职能部门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与问题有关的规章制度得到有效执行,避免同类问题再次发生。审计机关较之“财务整改”模式,在财政专项资金制度执行环节发挥了防护性作用。
4.“绩效改进”模式。该模式下,审计机关在“财务防范”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有关规章制度以及人们共同认知或约定的科学管理标准,对财政专项资金的配置、管理和利用,开展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审计,并深入分析、综合考量资金管理使用的成果业绩和功能效用,提出评价建议和改进措施,督促配合相关职能部门挖掘管理潜力,促进当期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全面提高。审计机关较之“财务防范”模式,在专项资金实现科学管理、优化配置方面发挥了建设性作用。
5.“绩效飞跃”模式。该模式下,审计机关不仅督促有关职能部门有效执行现有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还注重从根本上改进管理绩效、完善管理制度、提高资金效能,督促有关部门将科学管理方法给予制度化或程序化,促进有关职能部门改进管理和正确履职,提高专项资金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效益。审计机关较之“绩效改进”模式,在推动科学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二、贡献模型
(一)模型假设及必要说明
本文以财政专项资金实际用于建设发展的资金(包括到账资金以及资金管理绩效改进后的相应经济附加,简称“生效资金”),相对于财政专项资金账面支出的比例表示审计贡献。它是以“审计缺失”模式下财政专项资金足额到账时的审计贡献值“1”为对标,参照对比各审计模式下审计贡献的相对值。
为了提高模型的解释力和统一审计贡献的内外部环境,模型基于以下假设:1.财政专项资金的支出在建设周期内均衡支出,“生效资金”与资金使用效益呈固定的“投入—产出”关系;2.在“审计缺失”模式下,财政专项资金每年流失的相对比例、内容、结构固定不变,且资金使用效益存在固定比例的潜在效益提升空间;3.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是连续、高效的,从项目建设起,审计机关每年按照固定比例抽取当期专项资金进行审计,且能发现其中的所有资金流失现象;4.绩效审计的开展具有显著成效,每年都可挖掘当期专项资金中固定比例的潜在效益提升空间,且该绩效改进方式对整项资金均有普遍效用;5.各期审计任务当年结束,且审计意见、建议也在当年得到全面落实。
建模思想是:基于条件假设,构建第期财政专项资金的审计贡献,与审计模式(代表“审计缺失”模式,代表“财务整改”模式,代表“财务防范”模式,代表“绩效改进”模式,代表“绩效飞跃”模式)、审计抽样比例()、挖掘潜在效益比例()、专项资金流失率()、潜在效益系数()的数量关系,以及不同模式下整体审计贡献与各期审计贡献和建设周期的关系。其中,、和是与审计工作特性有关的内部参数变量;、和是与财政专项资金特性有关的外部参数变量。()、()为过渡变量,分别表示模式下,第期专项资金审计前的资金流失率和潜在效益系数。
(二)贡献模型的构建
1.“审计缺失”模式下的贡献模型
在“审计缺失”模式下,由于财政专项资金存在比例的流失资金,又因为未经审计,所以资金流失率恒定不变,即:
(1)
所以,第期的审计贡献为:
(2)
整个专项资金支出期间恒定,所以,整体审计贡献为:
(3)
2.“财务整改”模式下的贡献模型
在“财务整改”模式下,审计机关每年均抽取比例的当期专项资金进行审计,且完全查出其中的资金流失率,并督促有关部门将其返还,用于当期项目建设发展。由于审计意见没有要求有关部门严格执行有关制度、杜绝此类资金流失问题再次发生,故下一期财政专项资金在被审计前,仍然存在比例的资金遭受流失,即:
(4)
因为第期的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挽回了比例的流失资金,所以,第期的审计贡献为:
(5)
因为恒定不变,所以,整体审计贡献为:
(6)
3.“财务防范”模式下的贡献模型
在“财务防范”模式下,审计机关在第期挽回了比例的流失资金,审计意见要求有关单位在资金管理使用过程中严格执行有关规定,有效防范了此类流失资金问题再次发生,故第期的财政专项资金在审计前的流失率为,即:
(7)
由于该模式下,第期的财政专项资金在审计前的流失率为,通过审计挽回了比例的流失资金,所以,第期的审计贡献为:
(8)
该模式下,第期的审计贡献随着不断变化,因为假设约定专项资金每年支出均衡,故整体审计贡献是建设周期内各期审计贡献的平均值,所以,整体审计贡献为:
(9)
4.“绩效改进”模式下的贡献模型
在“绩效改进”模式下,审计机关基于“财务防范”模式的基础上开展绩效审计,发现第期专项资金中存在比例的潜在效益提升空间,并提出审计意见加以改进,该改进措施在当期资金中得到应用并取得预期效益。由于此类绩效改进办法没有从制度或政策上长期要求,所以,下一期财政专项资金的潜在效益系数与保持一致,即:
(10)
审计机关将当期发现的潜在效益比例,在同期配合相关部门改进管理绩效,提高当期资金使用效益,所以,第期的审计贡献为:
(11)
所以,整体审计贡献为:
(12)
5.“绩效飞跃”模式下的贡献模型
“绩效飞跃”模式,是“绩效改进”模式基础上的制度化建设。由于审计机关在第期发现并改进了比例的效益提升空间,制度化后,该改进措施将在第期得到有效落实,故第期专项资金在被审计前的潜在效益提升空间较之减少了,即:
(13)
该模式下,第期的审计贡献是前期审计贡献共同作用的,所以,第期的审计贡献为:
(14)
所以,整体审计贡献为:
(15)
通过上述分析和建模,模拟出五种审计模式下的审计贡献,该模型量化了不同审计模式下各期审计贡献和整体贡献。在该模型中,审计贡献是审计机关采取的审计模式、审计抽样比例、挖掘潜在效益比例三个内部参数变量,和财政专项资金的资金流失率、潜在效益系数、建设周期三个外部参数变量共同做用的结果。本模型事先假定审计机关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工作高效、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均衡等条件,重在揭示不同审计模式下审计贡献的实现途径及其优越性,以及外部参数变量对审计贡献的影响作用。
三、贡献比较
在专家估计的基础上,为了计算简便说明问题,不妨假定某财政专项资金建设周期,资金流失率、潜在效益系数,审计机关对其开展连续审计期间,每年随机抽样比例、挖掘潜在效益比例。
(一)不同审计模式下的审计贡献比较
将上述内外部参数代入五种审计模式的贡献模型,得到各模式下的审计贡献,如表1所示。根据表1数据分析得知:“审计缺失”模式下的各期审计贡献和整体审计贡献维持在0.6水平,与对标参照值1相差甚远,财政专项资金被大量截流;“财务整改”模式下的各期审计贡献和整体审计贡献均为0.68,虽与对标参照值1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但较之“审计缺失”状态下,已产生一定审计贡献;“财务防范”模式下,各期审计贡献逐年提高且渐近对标参照值1,说明专项资金流失的程度逐渐减缓,整体审计贡献为0.86;“绩效改进”模式下,各期审计贡献增长较快,且从第4期就达到并逐渐超过对标参照值1,整体审计贡献为1.03,即在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共同作用下,财政专项资金的整体投入效益是预期效益目标的1.03倍;“绩效飞跃”模式下,审计贡献从第2期开始超越对标参照值,第8期达到对标参照值的2倍,整体审计贡献为1.6,大幅提高了资金投入效益,相应的也节省了财政投入、缩短了项目建设期,审计贡献尤为显著。“财务防范”、“绩效改进”和“绩效飞跃”模式下的审计贡献逐年递增,后期的审计贡献优越性比前期更为明显,但其增长边际(审计贡献增速)却逐渐放缓。
表1:不同审计模式下的审计贡献
1
2
3
4
5
6
7
8
9
10
0.60
0.60
0.60
0.60
0.60
0.60
0.60
0.60
0.60
0.60
0.60
0.68
0.68
0.68
0.68
0.68
0.68
0.68
0.68
0.68
0.68
0.68
0.68
0.74
0.80
0.84
0.87
0.90
0.92
0.93
0.95
0.96
0.86
0.82
0.89
0.95
1.00
1.04
1.07
1.10
1.12
1.14
1.15
1.03
0.82
1.03
1.23
1.41
1.58
1.73
1.87
2.00
2.11
2.20
1.60
对标参照值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可见,“审计缺失”“财务整改”“财务防范”“绩效改进”“绩效飞跃”五种模式下的审计贡献依次增强。毋庸置疑,审计贡献与审计机关的抽样比例、挖掘潜在效益比例,呈正相关关系,即内部参数变量和越大,不同模式下的各期审计贡献和整体审计贡献就越大,限于篇幅,文中不一一赘述。
(二)外部参数变动下的审计贡献比较
在此,主要研究财政专项资金建设周期、资金流失率、潜在效益系数,这三个外部参数变量对不同审计模式下审计贡献的影响和作用。固定其他参数变量不变,分别调整、、,得到相应的审计贡献,见表2。分析、对比表1和表2数据可知:在其他参数变量不变的前提下,将建设周期由10减少至5时,各期的审计贡献不受影响,但是“财务防范”“绩效改进”和“绩效飞跃”模式下的整体审计贡献有所减小,绩效审计较之财务审计的审计贡献优越性不够显著;在其他参数变量不变的前提下,将资金流失率由0.4减少至0.2时,不同审计模式下各期的审计贡献和整体审计贡献都有所增强,但是“财务防范”“绩效改进”和“绩效飞跃”模式后期的审计贡献和整体审计贡献增量不大,且“审计缺失”“财务整改”“财务防范”“绩效改进”四种模式的审计贡献差异性不够显著;在其他参数变量不变的前提下,将潜在效益系数由2减少至1时,“审计缺失”“财务整改”和“财务防范”三种模式下的审计贡献不受影响,“绩效改进”和“绩效飞跃”模式下的各期审计贡献和整体审计贡献锐减,且绩效审计较之财务审计的审计贡献优越性明显下降。
表2:外部参数变动下的审计贡献
1
2
3
4
5
6
7
8
9
10
0.60
0.60
0.60
0.60
0.60
—
—
—
—
—
0.60
0.68
0.68
0.68
0.68
0.68
—
—
—
—
—
0.68
0.68
0.74
0.80
0.84
0.87
—
—
—
—
—
0.78
0.82
0.89
0.95
1.00
1.04
—
—
—
—
—
0.94
0.82
1.03
1.23
1.41
1.58
—
—
—
—
—
1.21
0.80
0.80
0.80
0.80
0.80
0.80
0.80
0.80
0.80
0.80
0.80
0.84
0.84
0.84
0.84
0.84
0.84
0.84
0.84
0.84
0.84
0.84
0.84
0.87
0.90
0.92
0.93
0.95
0.96
0.97
0.97
0.98
0.93
1.01
1.05
1.08
1.10
1.12
1.14
1.15
1.16
1.17
1.17
1.11
1.01
1.20
1.38
1.55
1.70
1.84
1.96
2.07
2.17
2.25
1.71
0.60
0.60
0.60
0.60
0.60
0.60
0.60
0.60
0.60
0.60
0.60
0.68
0.68
0.68
0.68
0.68
0.68
0.68
0.68
0.68
0.68
0.68
0.68
0.74
0.80
0.84
0.87
0.90
0.92
0.93
0.95
0.96
0.86
0.75
0.82
0.87
0.92
0.96
0.98
1.01
1.03
1.04
1.05
0.94
0.75
0.89
1.01
1.12
1.22
1.31
1.39
1.46
1.53
1.58
1.23
四、结论及启示
随着不同审计策略、审计技术的引入和审计方法结构及主导因素的调整,“审计缺失”“财务整改”“财务防范”“绩效改进”“绩效飞跃”五种审计模式的审计贡献依次增强,绩效审计的审计贡献较之财务审计更为突出。财务审计模式实现审计贡献的途径及其优越性,体现在审计驱动力作用下的纠正资金流向偏差、保证制度有效执行、增强管理部门责任意识,它是督促审计意见落实,保证管理绩效按照要求改进的重要手段。但是,该模式下的审计贡献具有限制性的瓶颈——财政专项资金本身应发挥的功绩效用。绩效审计模式实现审计贡献的途径及其优越性,主要体现在推动管理部门管理绩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优化资源科学配置、加快项目建设进程,促进公共管理和经济建设健康快速发展。绩效审计模式在促进绩效改进和科学发展发面发挥了前瞻性、防护性和建设性作用,是管理创新的重要推动力。但是,该模式下的审计贡献增速却逐渐放缓,后期存在“绩效失灵”现象。无论是财务审计还是绩效审计,促使审计贡献加强的根本原因在于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有效执行,这也是优化审计贡献的根本举措。整体而言,对资金流失严重、建设周期较短的专项资金项目,财务审计模式和绩效审计模式产生审计贡献差异性不大;对建设周期长、管理水平低的专项资金项目,绩效审计模式产生的审计贡献优越性较为显著。这对审计机关选择和实施审计模式,优化审计贡献有较强的借鉴和启示。
(一)对选择审计模式的启示
审计模式的选择需要考虑审计目标及定位(刘燕,2005;赵德武、马永强,2006;靳建堂,2006)、项目金额及其重要程度(鲍国明、孙亚男,2006)、管理制度(陈良华、石盈,2003)等综合因素。基于前文审计贡献的建模和比较,本文认为财政专项资金自身的特点属性对审计贡献具有一定影响,不同特性的专项资金应与之匹配易于实现并发挥其审计贡献的审计模式。即:管理水平相对成熟、项目投入周期较短、项目建设缺乏普遍性,以及资金结构或流向复杂的专项资金项目,更便于财务审计模式产生较为显著的审计贡献,该模式下的审计成本低廉、审计目标易于实现,且绩效审计模式对此类项目提出的绩效改进意见缺乏改善公共管理行为的普遍推动力,绩效审计意义不大;相应的,管理水平相对较低、项目投入周期较长、项目建设具有较强普遍性的大型或战略性专项资金项目,利于充分发挥绩效审计的优势。(详见表3)由于绩效审计后期存在“绩效失灵”现象且审计意见的落实需要财务审计的监督保证,所以,对同一个项目在开展绩效审计期间,应适当穿插财务审计;对项目投入前期和后期,其侧重点应分别在绩效审计和财务审计;对试点性专项支出,由于其管理水平对后期或其它专项管理有较强借鉴指导作用,应对其全程开展绩效审计。
(二)对实施审计模式的启示
一是重视审前调查。审前调查是正确选择审计模式的前提保障,也是实施审计模式的重要环节,审计机关应该充分利用审前调查,摸清财政专项资金拨付、运转和管理现状的重要特征,分析资金使用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及症结,明确审计目标,突出审计重点,整合审计策略、技术和相应人员,为实施审计提供必要的基础保证。二是辩证处理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关系。前已叙及,财务审计是绩效审计开展的基础和平台,绩效审计为财务审计提供新的审计依据和标准,绩效审计若取得实效,离不开财务审计长期不懈的督促和监督。二者之间相辅相成、殊途同归,是巩固与提高的关系,不可厚此薄彼、相互代替。三是转变审计理念和方法。在我国传统的政府审计中,其理念与方法主要是关注问题的确认与分析,其任务是核对问题的存在性,从不同角度分析其原因,并研究怎样处理处罚所属问题,很难实现财政专项资金的审计目标。需要转变为以资金使用结果为导向的审计理念和方法,即:重点关注专项资金的管理要求和目标有没有实现,怎样消除和纠正与管理标准、经济目标之间的行为偏差,怎样进一步改善专项资金管理绩效,进而提出相应的审计意见和建议。
表3:不同属性的财政专项资金所应采用的审计模式
财政专项资金属性
审计缺失
财务整改
财务防范
绩效改进
绩效飞跃
金额大-普遍-管理低下
√
金额大-特例-管理低下
√
金额小-普遍-管理低下
√
√
√
金额小-特例-管理低下
√
√
√
金额大-普遍-管理成熟
√
金额大-特例-管理成熟
√
金额小-普遍-管理成熟
√
金额小-特例-管理成熟
√
√
(三)对优化审计贡献的启示
优化审计贡献体现在提出科学的审计意见、有效落实审计意见和充分利用审计成果。基于前文分析可知,不断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的有关制度,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关键所在和根本举措,也应是科学性审计意见的着眼点。审计机关应根据项目建设和资金管理的新情况新动向,评估相关制度、标准,对适应管理形势发展变化并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制度,要继续严格执行,并在其他地域的同类项目中加以推广,充分利用现有成果;对不适应、不严密、不配套、不具体和不便执行的制度,应该提出补充、修订和完善意见;对紧急项目或试点工程项目,要督促有关部门开展充分调研论证,尽快出台有关制度,并加强对制度的后续评估;对过时的管理制度,要建议有关部门及时废止。审计意见的有效落实和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需要审计机关强化审计跟踪或开展连续审计,加强对制度执行环节的监督检查,进一步巩固审计成果。各审计机关应该加强审计成果的交流、借鉴和共享,特别是对制度性审计成果横向和纵向的推广普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重复性审计工作、节约审计成本、优化审计资源配置,也是发挥审计工作事前监督效用、优化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途径。
本文尚有待继续深入研究的地方,在审计贡献定义中,为简化模型,没有考虑财政专项资金数额和审计成本,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该贡献是审计后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相对值,反映了内外部参数变量对审计工作经济成果方面的影响;如果将审计抽样技术、实际工作效率、审计意见的滞后性、专项资金流失和潜在效益的动态结构等综合性、复杂性因素引入贡献模型,将会使模型的模拟更加贴近审计工作实际,内外部参数变量作用下的审计贡献实现途径和优越性更具现实的政策含义。尽管有上述不足,但本模型量化了不同审计模式下审计贡献与内外部参数变量间的数学关系,研究分析了审计贡献的实现途径和优越性,模拟比较出外部参数变量(即财政专项资金本身特性)对审计贡献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1 鲍国明、孙亚男,2006,“公共资金绩效审计项目的选择与确定”,《审计研究》第2期。
2 陈良华、石盈,2003,“管理审计模式发展与管理制度变迁”,《审计研究》第5期。
3 靳建堂,2006,“集团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模式探讨”,《审计研究》第6期。
4 刘家义,2004,“关于绩效审计的初步思考”,《审计研究》第6期。
5 刘燕,2005,“论我国《公司法》法定审计模式的选择”,《会计研究》第8期。
6 戚振东、吴清华,2008,“政府绩效审计:国际演进及启示”,《会计研究》第2期。
7 秦荣生,2007,“深化政府审计监督完善政府治理机制”,《审计研究》第1期。
8 杨妍,2006,“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政府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审计研究》第4期。
9 赵德武、马永强,2006,“管理层舞弊、审计失败与审计模式重构——论治理系统基础审计”,《会计研究》第4期。
10 Hatherly D, Parker L.1988.Performance auditing outcomes: a comparative study. Financial accountability andmanagement. Vol.8.
11 Johnsen A, Meklin P,et al.2001.Performance auditing in local government:an exploratory of perceived of efficiency of municipal value for money auditing in Finlandand Norway.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Vol.10.
关键词:评价指标体系;审计质量;建设工程
中图分类号:F2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2)04-0022-05
一、引言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了对建设项目进行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思想。1999年,审计署印发了《关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和建设项目审计监督工作的通知》(审投发[1999]36号)文件;同年,建设部印发了《工程造价咨询单位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74号)和《造价工程师注册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75号),对工程预算、结算、决算审核作出了规定;2001年,国家审计署下发了审计署第三号令《审计机关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准则》明确了国家建设项目审计是依照法定审计程序对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采购、供货等单位与国家建设项目有关的财务收支、建设程序、建设资金筹集、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建设资金到位情况和资金管理与使用、招标投标和工程承发包情况、合同的订立、效力、履行、变更和转让、终止、总预算或者概算的执行情况、年度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年度决算、项目竣工决算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进行审计监督;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第4号令《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第九条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审计”;2004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出台了《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1号一建设项目内部审计》,对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的目标、原则、内容、程序、方法做出了详尽的规定。指南第二条指出:“本指南所称建设项目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对建设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真实、合法、效益性所进行的独立监督和评价活动。”指南第五条还明确规定“建设项目内部审计是财务审计与管理审计的融合,应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效益的审查和评价贯穿于建设项目各个环节,并与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合同制、监理制执行情况的检查相结合。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的内容包括对建设项目投资立项、设计(勘察)管理、招投标、合同管理、设备和材料采购、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竣工验收、财务管理、后评价等过程的审查和评价。”由此可见,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是审计机构依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运用现代审计理论和方法对建设工程项目从投资立项到竣工决算全过程管理和技术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连续、全面、系统地审计监督和评价工作;2007年以后,教育部、卫生部等部委和各省市地方,甚至一些企事业单位,也陆续下发和制定了关于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的文件或规章制度,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工作逐步不同程度开展起来。
在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质量的实践和研究方面,2005年5月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为规范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保证内部审计质量,明确了内部审计机构为确保其审计质量符合准则要求而制定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2008年城乡与住房建设部出台了《工程造价咨询成果文件质量检查暂行办法》《工程造价咨询成果文件质量检查评分标准》,为加强工程造价行业自律管理,提高工程造价咨询服务水平,对工程造价咨询成果文件质量检查规定了详尽的标准和办法;2008年福建省出台的《福建省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质量考核暂行办法》和《福建省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质量考核标准》,对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质量包括合同履约、审计进度、审计质量、廉洁从业、突出业绩等5个方面进行考核评价作出了规定。但其考核办法只适合高速公路建设,具有局限性,没有具体的评价指标和分值,只能从定性的角度对审计质量进行评价。
在学术上,近些年来,国内有关学者对工程审计质量亦进行过一些研究。如郭小燕在《上海海关学院学报》上发表的《关于提高基建项目审计质量的若干思考》论文,提出了通过延伸审计触角或者推动基建项目相关单位抓好节点控制等方法,进一步防控风险,提高审计质量,确保基建项目审计能够沿着规范化、合理化的轨道健康发展;曹映岜在《经营管理者》上发表的《浅议工程审计质量控制当中相关问题》论文,指出了工程审计质量控制当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和加强工程审计质量控制的对策建议,存在的问题是工程审计调查不够深入、工程审计在组织方面不得力、审计重点不突出、内部审计监督不到位。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和建议有:充分做好审计调查、获得可靠详实的一手资料、理顺工程审计的组织管理工作、做好关键点的重点审计、推行全过程工程审计、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督导的作用。
虽然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已在全国不同程度的实施,对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质量的研究也有一些报道,但国内有关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的研究,作者到目前为止还未查到相关文献。
国外学者对审计质量的评价仅采用单一指标进行评价,他们通过对独立审计机构的规模、声誉、人员素质、审计独立性、组织形式等进行合理的推断来评价其审计质量。Watts,Zimmerman和DeAngelo等学者认为审计机构规模大小可以衡量审计质量的高低,规模小的审计机构的审计质量比规模大的审计机构的审计质量差;Richard B.Carte,Defond和Mark L指出审计机构的声誉是审计质量的反映,是衡量审计业务质量的间接指标;David Hay和David Davis认为审计质量与从业人员素质有关,审计人员执业能力越高,审计机构的审计质量也会越好;Defond和MarkL_将审计独立性作为衡量审计质量的一个指标;Fama和Jenson指出审计机构的合伙形式有利于提高审计师的独立性和职业能力,采用合伙形式的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审计服务质量更高。但国外对建设工程审计质量评价及建设工程审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几乎没有报道。因此,本课题对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研究,具有非常的现实意义。
二、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一)设计依据
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质量,是指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工作过程及其结果的优劣程度。即包括立项、准备、实施、报告、归档、回访等一系列环节的工作效果和实现审计目标的程度。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质量评价,是根据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工作的特点,按照审计工作质量的要求、标准,对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工作进行定量或定性评定。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质量的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所组成的有机体。因此,本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5年出台的《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1号一建设项目内部审计》审计内容和审计程序要求和同年5月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审计质量要求,同时参照城乡与住房建设部在2008年{q-程造价咨询成果文件质量检查暂行办法》、《工程造价咨询成果文件质量检查评分标准》的质量评价指标设置的格式,作为基本设计依据。
(二)设计原则
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对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评价,能系统、全面、准确地评价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质量。因此,本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遵循了以下原则。
(1)相关性原则:评价指标能直接表现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质量的某一主要特征。
(2)全面性原则:使评价指标能最大限度地覆盖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的各个方面和各环节,使之无遗漏、无相互矛盾。
(3)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的选取要客观、合理,适合中国国情,便于对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质量进行较科学地评价。
(4)重要性原则:在选取评价指标时,突出重点,去掉对质量评价影响不大的次要指标,使该体系相对简化。同时针对不同指标的重要性赋予不同的分值或权重。比如:在指标设计时,实施阶段是关键环节,占70%的权重。其中业务操作是全过程审计重点,占65%的权重。
(5)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要能准确描述,尤其是关键控制点应能够清晰表达,同时评价指标要可测量,可以通过一定的测量手段获得信息,得到结论。
(6)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遵循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以定量分析为主,能用分值直接反映出被评审项目的审计质量18J。
(三)评价方法
课题组根据指标体系的特点和设计原则,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初步构建了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质量评价指标,指标分三级,整个指标体系按百分制的原则,对每个评价指标确定具体分值。评价指标初步确定后,再采用德尔菲法,广泛征求多家工程造价咨询单位和建设单位专家的意见,对本审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进一步调整,对每个指标的分值和权重进行了进一步修正和确认,最后经过湖南省审计厅内审协会组织的专家论证和湖南省内部审计师协会第四届理事会审议通过,并于2012年5月16日作为湘审内协[2012]12号《湖南省建设工程项目优秀审计项目评比办法》文件和实施。
(四)具体指标
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由3个一级评价指标、10个二级评价指标和84个三级评价指标组成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一级评价指标是根据审计项目开展的时间先后阶段划分为审计准备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和审计终结阶段三个一级指标;
第一个一级指标是审计准备阶段,由审计立项、委托审计机构的选聘、审计合同、审计资料、实施方案5个二级评价指标组成,5个二级评价指标进一步分解为18个三级指标,共占15分,根据指标的重要性进行了分解,将分值分解到每个具体指标。
第二个一级指标是审计实施阶段,由业务操作和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2个二级指标组成,业务操作是整个指标体系的核心,它包含了项目前期及可行性研究的审计、勘察与设计审计、招投标审计、合同签订与执行审计、实施过程造价审计、竣工结算审计、财务决算审计7个方面的内容,共48个三级指标,占65分。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由6个三级指标组成,占5分。
第三个一级指标是审计终结阶段,它由审计成果文件、审计档案、回访与总结3个二级指标组成,包含11个三级指标,共占5分。
下面以审计实施阶段的项目招投标审计质量评价为例进行说明:项目招投标审计分5个三级指标,共计10分,指标和分值是根据《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1号》的规定按照全面性、重要性的原则选取的。各指标具体内容为:①招投标内控制度审计(1分);②招标文件、招标程序和方式审计(1分);③工程量清单审计(5分);④招标控制价审计(2分);⑤投标文件清标(1分)。具体评分方法为:①未对招投标内控制度进行审计,扣1分;②未对招标文件、招标程序和方式进行审计,每1项扣0.25分,该项累计扣分不超过1分;③未对工程量清单进行审计的扣5分,经审计过的工程量清单仍存在工程量有误、项目漏项、项目特征及工程内容描述不清晰、项目编码、项目名称等不符合计价规范要求的,每发现一处扣0.25分,该项累计扣分不超过5分;④未对招标控制价进行审计的扣2分,经审计过的招标控制价如发现所采用的定额、取费标准、材料及设备市场信息价有误,且抽查发现单项误差率在5%以上的,每1项扣0.5分,该项累计扣分不超过2分;⑤未对投标文件进行清标,未对投标文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风险提示的,每1项扣0.5分,该项累计扣分不超过1分。具体指标见表1。
三、本审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
(1)指标全面,贯穿全过程。本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全面,贯穿了建设工程审计各阶段的工作,对全过程审计质量进行了客观公正、多方位、多层次的评价,满足全面性、系统性的要求。
(2)突出重点,控制关键环节。在选取评价指标时,如果指标过于繁杂会使评价工作变得很复杂,给评价工作带来麻烦。本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所设置的指标既全面,又突出了审计的重点,有利于对关键审计环节的控制。
(3)评价较简单,具有操作性。本审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列出了评价的主要因素,条目简明;同时指标可测量,可以通过一定的测量手段获得信息、得到结论,使设置的指标评价简单、易于操作。
本审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应用于评选优秀审计项目时,仅适用于实行了全过程审计的项目,对未实行全过程审计的项目就不太适应,或者需根据审计工作开展情况对评价指标及分值进行调整。另外,个别指标设置和分值的取定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有待进一步调整或优化,使之不断完善。
【关键词】电建施工企业;应收账款;管理
一、电建施工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存在的危害
目前,各电建施工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施工企业,账面上都存在大量的应收账款。这些应收账款包含了大量的工程款、质保金及材料款,而由于电建施工行业复杂的外部环境,以及施工企业松懈的内部管理,这些应收账款的账龄有的短则三五年,有的长达上十年。高额的、长期未收回的应收账款,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其主要危害体现在:
(一)流动资金不足
建筑施工行业是一个高产值、低利润的行业,且投资数额往往较大,一旦建设单位拖欠工程款项,施工企业就会由于资金短缺而影响正常运转,拖欠材料供应商货款,拖欠员工工资,最终也给施工企业的声誉带来影响。
(二)影响企业的盈利状
存在坏账风险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时间一久,容易形成坏账,影响企业的盈利状况,造成企业亏损。很多施工企业都存在实际坏账损失超过计提的坏账准备,大量应收账款实际已经形成坏账,但仍长期挂账,虚增了企业利润。
(三)施工成本增加
首先,施工企业垫资施工,贷款形成贷款利息,增加了筹资成本;第二,应收账款的核算费用、收账费用、信息收集费用等增加了应收账款的管理成本;第三,施工企业的应收账款大量存在且回收期长,整个企业的营运周期也就相应延长,流动资金沉淀在非生产环节,限制了企业进一步扩大投资再生产的能力,增加了施工企业的机会成本。
二、电建施工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问题
(一)建筑施工企业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目前,多数建筑施工企业缺乏风险管理意识,认识不到做好应收账款管理的积极作用。在施工企业主要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就是尽可能降低施工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因此一些施工企业在努力发展过程中,忽略了资金流动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风险,没有做相应的风险分析,从而造成投资风险急剧增大,甚至出现资金链条断裂,严重影响着施工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那么,流动资金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应收账款,其风险一样存在,对施工企业的影响同样不能忽略。
(二)内部激励机制不健全
有些企业为了调动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往往只将工资报酬与完成工程量挂钩,而忽略产生坏账的可能性,未将应收账款纳入考核体系。科技论文。项目管理人员为了个人利益,只片面关心工程量的完成情况,导致应收账款大幅度上升。
(三)企业内部对应收账款管理职责不清,控制薄弱
项目管理人员只埋头工程的进度、安全、质量等方面的管理,而忽视工程现场签证及进度结算;财务人员只管埋头做账、报报表,不了解合同的签订、工程签证、工程进度、付款条款、质保金的约定等情况,管理责任模糊,经营与核算脱节,导致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核算,只是进行事后反映,不能对应收账款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和控制。
(四)长期不对帐、不清理,加大清欠难度
对应收账款疏于管理,好多应收账款从挂帐之日起,就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新帐叠旧帐”,加大了产生呆帐、坏账的风险,特别是加之债务企业对债权企业提出的对帐要求往往存在提防心理和抵触态度,也使债权企业主动对帐的行为面临着来自债务企业方面的阻力。长此以往,必然造成应收账款账目不清,坏账不能得到及时报损和清理,也为以后的催收、清理埋下了隐患。其次,对于因工程质量、延期交工及其他原因造成的存在争议和分歧的应收工程款,公司不是本着积极主动的态度和业主坐下来协商解决问题,而是采取回避问题、逃避责任的态度消极对待存在的问题。另外,有的工程早已竣工交付使用却未办理竣工决算,收入不能及时确认和结转,应收账款自然成了“悬案”。一旦遇到业主方主管人员发生人动等,应收账款的确认和回收就难上加难,最终的损失还是由公司承担。
三、加强电建施工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
(一)建立应收账款长效机制
在建筑施工企业建立应收账款长效机制,需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客户信息资料进行及时收录,建立客户信用档案,并对其不断进行完善和更新;第二,对每笔应收账款的增减、期限和挂账金额等情况进行及时收录,建立应收账款的管理档案,以便对其催收进展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把握,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第三,成立应收账款催收监控小组,该小组主要由财务和审计人员组成,及时对应收账款的形成、客户资信、催收、交接和坏账管理等情况实施全过程动态监察,同时还可以规避施工企业的经营风险。
(二)建立应收账款台账管理制度
(1)在签订经济合同后,业务部门应立即填写《客户基本信息登记表》,并根据应收账款的类别建立动态管理台账,及时确认各类应收账款的性质和金额以及到期日,对债务人执行经济合同情况进行跟踪分析,预防坏账的发生,减少经营风险。(2)明细核算:对于涉及应收账款的会计科目在财务上应设置辅助明细核算,以及时反映应收账款各项内容的发生、增减变动、余额及账龄等财务信息。(3)账龄统计分析:财务审计部按月编制应收账款余额明细表及应收账款账龄统计分析表,提交各主管领导和有关业务部门,提请有关责任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资产损失。(4)《对账询证函》:财务审计部按季度向债务单位发送《对账询证函》,以确认各项应收账款金额。
(三)实行应收账款的责任管理
实行应收账款的责任管理,做到每一笔应收账款都有人负责项目负责人应对资金的回收负全责。在签订工程承包合同时,对资金拨付条款要慎重考虑,预先考虑到资金回收的风险因素。在项目进行过程中,随时掌握对方的资金情况,按照合同约定,及时催款。加强与业主的联系,多与业主进行感情交流,说明企业的资金困难,求得业主的同情;严格兑现承诺,以良好的安全质量工期管理取信于业主,求得业主在资金上的支持。在对项目负责人进行业绩考核时,要将应收账款回收率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
(四)施工企业应收账款的处置管理
(1)合理确定坏账准备计提比例。在日常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确保不偏离《企业会计制度》的前提下,笔者认为:引入账龄分析法与信用等级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来合理确定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是可行的。该方法的中心思想是:债务单位的信用等级不同,应收账款的可收回性就不相同,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就不相同。
(2)实行坏账核销制度,进行“账销案存”管理。坏账核销是应收账款管理程序的终结,实行严格的坏账核销制度不但有利于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而且有利于减少企业舞弊行为的发生。
(3)开展债务重组,盘活资金。有时,客户会出现资金周转困难或经营陷入困境,致使发生财务困难,在此情况下,如果企业对客户采取立即求偿的措施,有可能对客户造成较大的困难,使客户永久无法摆脱债务,企业遭受坏账损失,特别是对于双方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客户,企业的损失将更大。因此,当客户发生暂时财务困难时,双方应寻求重组方式来清偿债务,如以应收账款换股权,以应收账款置换企业有用的资产等。
四、结束语
电建施工企业应收账款给企业带来的风险是巨大的,管理工作相当艰巨。电建施工企业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应收账款采取全方面、全过程的控制,通过强化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降低应收账款的坏账风险,加快资金回笼,保护企业正当权益。
参考文献:
[1]崔欣.施工企业应收账款系统化管理问题探讨[J].河北企业,2010(12).
关键词:博弈模型;私营企业;管理策略;企业内部审计
一、前序
内部审计就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相应价值和改进一切组织的运营。这是通过应用系统规范的方法,评价和改善相关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中的良好效果,帮助组织实现这些目标[1]。作为各个公司对权力监督和制约进行的内在方面的需要,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和对关键控制的程序进行监督是公司较好实务的组成部分,非常有利于保持公司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然而我国企业审计仍然存在着很多突出问题,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2]:
(一)内部审计性质的认定较为模糊,企业内部审计监督理念较为薄弱
这些年以来,随着股份制这种积聚资本的有效形式被广泛采用以来,各方面的管理层次的分化比以前更加迅速了,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很多企业为了占领市场,增加竞争实力,提高经济效益,全部都要求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为了企业能够实现经营的目标和加强经营的管理。然而我国内部审计现代的产生却是一个命令的产物,次要的强调了外向作为国家审计基本存在的内部审计模式。目前的这种审计模式实际上导致了大家对内部审计的性质认定中的模糊,然而就不利于或者阻碍着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发展。
(二)内部审计其作用很难有效的去发挥,内部控制的督察流于形式
内部审计现在这几年来,虽然在财政收支审计的基础中有所一定的向很多范围和深层次的发展,但是从认知水平和思想观念的一些束缚,以及内部审计管理体系等诸多方面,影响着内审其作用的有效发挥。有些企业的岗位设置不合理以及兼岗的现象都较为普遍的出现在内部控制当中。企业职务岗位的合理划分在企业内部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工程项目、领用、结算、材料设备的询价等等的环节都是不可以兼任的,然而在现实管理过程中有很多不同的因素影响着职责设置很难实现,如人手问题、职务责任、编制问题、还有一些授权程序和审批下来的金额不是很明确,审批过程中和复查过程中的不合理,内部审计不完善,各个部门的预算都随意的改动,资产控制制度不能有效的执行的原因,使财务部门在行使核算职能上都疲于应付,而监督职能更无从谈起,内部审计监督有名无实,失去了应有的刚性。
私营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私营企业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投资总额上都显著增长。在私企的审计准则中规定了对私企必须实行详细审计。可是具体在具体审计的过程中却容易被现行账面资料和企业的有意隐瞒所蒙蔽,决定接受多大程度的风险,是注册会计师个人根据对审计风险的判断和个人的经验进行的。私企由于产权与经营权的统一,在内控制度上不可避免的存有很多的漏洞[11,12],不仅存在以上一般企业审计所共通的问题,还存在以下特有的问题。
1、私营企业内部审计定位不高。我国的私营企业内部审计由于没有现成的指南,只能效仿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做法,一开始便以”查错纠弊”、“堵塞漏洞”等财务审计为主导。富有建设性 、参与式、导向型的现代“风险管理审计”、“经营审计”等内部审计活动极少开展,起点和定位明显不高。私营企业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不清。
2、私营企业家普遍认为企业是私营,财产是私有,设立内部审计纯属多此一举。故有的将审计机构并到其他部门。
3、此外,私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审计手段也很落后。
完善发展私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是今后发展的趋势,,研究私营企业内部审计问题及对策有着巨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本文通过阐述私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针对私营企业各方经济主体,引入博弈论模型分析进行探讨,进而揭示出问题产生的动因,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理论基础
在1944年,由诺依曼(Neumann)和摩根斯坦(Morgensten)一起合著出版了《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该著作的出版标示着系统的博弈理论初步的形成。1950年到1951年纳什的其中两篇关于非合作博弈论中的重要论文,最后彻底的改变了人们对市场竞争的看法。从而证明了非合作博弈和其中的均衡解,也证明了均衡解的重要存在性,这就是著名的纳什均衡。所以揭示了博弈均衡和经济均衡在其中的内在联系。纳什的研究奠定了其现代非合作博弈论的基石,最后博弈论的研究基本上都沿着现在这条主线而展开了。博弈论与传统经济学相比更关注主体选择和他人选择间的影响,即个人效用函数不仅依赖于自身选择,而且依赖于对方选择。博弈论可以划分为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在现在的经济生活中存在大量的非合作博弈,现在研究者主要研究非合作博弈。纳什(Nash)针对于非合作博弈目前最为主要的是理论方面的贡献在于定义,而且同时也证明了非合作博弈和其中的均衡解的存在,史称“纳什均衡”该理论核心思想是针对别人的行为方式,可能采取的行动,来作出自己的决策。根据经济学“理性经济人”中的理论假设,全部的经济主体都会依据 “效用最大化”中的原则选择为其行为,所以都存在着博弈的理由[3,4,7,8]。本篇文章也同时针对企业内部审计的博弈主体,和全部的博弈主体可以提供选择的行为策略与支付函数或都收益矩阵等等,进行分析同时也提出相关管理策略。
三、博弈模型建立与分析
通过考察分析,一般的私营企业内部审计监督包含了私营企业外部供销群体与企业每个职能部门之间的监督博弈,私企各职能部门与企业财务会计部门两这者之间的监督博弈以及私营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与企各个企业财务部门之间的监督博弈。第一个层次与第二个层次的博弈中,博弈理论和博弈过程基本相同[5,6],本文首先建立这两个层次的博弈模型。
博弈模型的建立基于以下假设:
假 设目 的
H1:私营企业各职能部门的唯一目标是履行岗位工作职责,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作为监督方的各个企业职能部门和私营企业外部供销群体相分离的,然而却成为监督博弈的参与者;
H2:私营企业外部供销群体受不法利益所驱动;使利益驱动限制在不法利益驱动的范畴;
H3:私企的外部供销群体唯一能选择的是造假和不造假;规定实施的监督方与被监督方有可能会“同时选择行动”,而且也对参加双方的一些特征、战略的空间,还有支付函数中也会有准确的认知,最后会使这种监督博弈会成为一种很完全的信息静态博弈。
H4:(私企外部的供销群体对于各个私企各职能部门对于这些实施的监督方式也有可能是可预测的;
H5:私企的外部供销全部群体的行为选择这些所带来的收益也是完全都可以估计的。
私企的各个职能部门的少些行为有可能分为下面两种结果:一种是很严厉的打击各个被查的私企的外部供销群体造假,二种是没有查到的私企的外部供销群体所造假会导致失职,就会产生查处不严这些。私企的外部供销群体也会有可能分为以下两种选择:一种是:合法提供或者给予私企所需的,不会造假,二种是:为了不法利益的一些诱惑,挺而走险,违法造假。私企各个职能部门战略有分为两个:查处与不查处。私企的外部供销群体的纯战略也是分为两个:造假和不造假。假如A是私企中的外部供销群体造假收益,C是私企中的各职能部门中的所有查处成本,R是私企的外部供销的群体以造假以后处罚的所有成本。在C
假设以p(μ)来表示私企的各个职能部门实施查处的概率,p(ξ)来表示私企的外部供销群体造假的概率。拟定p(ξ),私营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来选择查处p(μ)=1和不查处p(μ)=0时,其希望收益分别为:
得:p(ξ)′=c/(a+r)
p(ξ)′表示若私营企业外部供销群体造假的概率小于c/(a+r),私企的各个职能部门最为优秀的是选择不查处;如果私企外部供销的群体造假概率大于c/(a+r),这种情况就表示私营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的为最优秀选择查处。
p(μ)表示若私企各职能部门查处的概率小于a/(a+r),这种情况就表示私企外部供销群体最为优秀选择为造假;如果私营企业中各职能部门查处中的概率大于a/(a+r),这种则表示私营企业外部供销群体最为优秀的选择为不造假.
结合上面的所有分析,从而得出私营企业各职能部门和私营企业外部供销群体监督博弈中的混合战略纳什均衡为[p(μ))′=a/(a+r), p(ξ)′=c/(a+r)],即私企各个职能部门是以a/(a+r)的概率为选择进行查处的,私企外部供销的群体是以c/(a+r)的概率选择进行造假的。
这种博弈模型也揭示出了私营企业各个职能部门和私营企业外部供销群体监督效果不仅取决于p(μ)′,同时也取决于p(ξ)′。私企各职能部门也强化了对私企外部供销群体中的监督有两种用途,其中一种是怎样来增大p(μ)′,另一种则是怎样来减小p(ξ)′。
第三个层次中的博弈则表现了私企内部审计部门和私营企业会计部门两者之间的监督博弈。私企内部审计部门与私营企业财务会计部门之间的博弈模型与上述的博弈模型论证思路是相同的。
私营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战略包括:选择性加强审计监督与弱化审计监督。私企的会计部门战略也有两个:选择做虚假帐提供虚假财务信息与不做虚假帐提供真实财务信息。假定a′为私营企业财务部门,向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提供虚假的信息收益,c′是私营企业内部审计监督成本,r′为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对私企的财务部门做虚假帐提供虚假信息的惩罚成本。在c′
根据上面的论证思路,假设p(η)表示为私营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加强审计监督的概率,p(θ)表示为私营企业财务部门做虚假账,对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提供虚假财务信息的概率。与此同时也可以证明:p(η)′=a′/(a′+r′),p(θ)′=c′/(a′+r′),这种就是私企内部审计部门和私企财务会计部门之间的审计监督博弈的混合战略纳什均衡。
这钟博弈模型显示出,私营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对私营企业财务部门的审计监督效果即取决于p(η)′,同时也取决于p(θ)′。私企内部审计部门的强化对于私营企业财务部门的审计监督在在两种途径,一种是:如何增大p(η)′,另一种是:怎样减小p(θ)′。)
四、对策探讨
现阶段,我国内部审计现在已经由财务收支审计迈向管理审计、效益审计现为主要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审计方法,提高审计质量是毋庸置疑的发展方向。除了要把握住重点,“全面审计,突出重点”这个审计工作多年来遵守的原则与方法,随着审计的领域与拓宽,内审范围更大、难度更大,然而审计力量与审计任务之间的矛盾也就更加的突出了,这就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9,10],私营企业的内部审计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通过对私营企业内部审计监督模型的分析,不仅给我们提供了加强内部审计监督的总体思路,而且也为寻求改善内部审计监督具体途径指明了方向。
首先,对于私企的内部控制与审计监督地来这是一企业外生变量,审计监督与内部控制的相关法律法规等一系列的文件都是私企内部审计监督的依据。也是私企资本运营经营业务的开展,也强而有效地执行了内部审计与所有保证审计的独立性。
其次,遵循加强私营企业内部审计监督总体思路的指引,从通过技术来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与此同时也加强了私企内部审计监督力度,提高了造假被发现的概率,并且加大了对违法行为查处的力度,完善私企的内部法人治理的结构,全部做好内部审计监督的所有工作,增大违规违纪方面的行为处罚成本,增加目前制度的威慑力等各方面来进行对策设计。
其次,通过博弈模型反应出来的,不断的提高了财经违规行为的处罚成本,对于违反财经、内部控制与审计监督的制度,同时也利用职权的、假公济私、营私舞弊等行为,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搞好审计工作,也要提高私营企业造假的经济处罚成本,使得他们不会抱有侥幸心理,姑息纵容。
总之,搞好管理内部审计工作任重道远,它不仅仅是需要审计人员细微的工作,实事求是的态度,也更是需要审计人员都大胆地去学习与借鉴国内外先进审计的方法与手段。唯有这样,管理审计才能一步步的步入正轨,内部审计的一切职能与作用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参考文献:
[1] 刘俊英,内部控制的完善有赖于内部审计的加强[J],山东纺织经济,2010年第5期,45-47。
[2] 盖希娟,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管理视野,2010,5,31-32。
[3] 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4] 谢识予,纳什均衡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5] Ler. B: Toward a theory of Equitable and Efficient Accounting Policy,The Accounting Review January, 1988.
[6] Ross,Steven: Disclosure Regulation in Financial Markers, Issues Financial Regulation, ed. F. Edards, Mcgraw-Hill, 1997.
[7]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8] 汪贤裕,肖玉明,博弈论及其应用[M],科学出版社,2008。
[9] 吴水澎,中国会计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10] 杨雄胜,会计诚信问题的理性思考[J],会计研究,2002(3):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