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4:46:55
导语:在放管服改革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近年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和市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部署要求,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强化审批权力监督,整体服务效能显著提升,有力地推动全区人社事业健康发展。现将我局“放管服”改革工作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我局成立了以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各有关科室和局属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形成局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局办公室牵头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并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人,层层压实责任,确保“放管服”工作顺利推进。
二、“放管服”工作开展情况及工作措施
(一)工作开展情况
1、区人社局根据上级精神,共接收上级业务部门下放工作7项。
(二)工作措施
为落实好“放管服”工作,努力提高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优化营商环境,助力全区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的发展,区人社局通过一系列措施,推进 “放管服”工作落到实处,取得了可喜成绩。
一是统思想、提站位。全局干部职工一定要统一思想,提升站位,认真学习领会上级精神,进一步增强做好“放管服”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将其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
二是把重点、促效率。要把握重点,提高工作效率,抓好“放、管、服”三项重点任务,“放”是简字当头,严格按照“三定”方案和权责清单要求,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管”就是把下放的工作管住管好,把工作落到实处;“服”就是“优”字为重、优化服务,制定规范审批服务流程,合理缩短审批时限,为群众节约办事成本,提供更方便快捷的服务。
三是强组织、抓落实。要强化组织领导,从严从实从细抓好落实,以群众和市场主体满意、释放激发社会创造力为工作标准,进一步创新工作理念和方式,推动责任落实,强化督查问责,形成推进工作的合力。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措施
由于审批事项多,涉及的有些业务要求高,经办人员相关的专业知识掌握还不太全面,存在个别问题不能及时向服务对象答复。
整改措施:我们将在加强上下衔接、业务培训上下功夫,通过积极组织经办行政审批人员参加业务培训、加强内部交流、向先进单位学习经验等方式,提高经办人员的业务水平,及时解决服务对象疑问,使群众满意我们的服务。
四、意见建议
区人社局将积极应对市人社局权力下放,高质量完成工作,但是目前我局人员经费不足,办公环境较差,针对此问题,我局建议如下:
1、给予区人社局经费支持。
2、改善我局办公环境。
3、增加机构编制及工作人员。
1、实行网上办理。
为提高行政效率,全市烟花爆竹零售经营许可、危险化学品无仓储经营许可,重大危险源备案实行网上办理,所有行政执法内容实行线上公开公示。
2、加强复工复产指导。
为提高企业复工复产率的同时加强安全监管,对企业进行疫情防控及安全生产指导,要求企业对员工查验“赣通码”,员工入厂前进行来源排查和体温检测,加强车间办公楼,食堂,倒班楼等场所管理,定期进行消毒,加强食堂管理,食堂采用分餐制、督促企业做好复工复产和疫情防控方面应急预案。
3、重点企业实行重点监管。
对直接涉及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危险化学品企业依法依规实行了事中事后重点监管。成立了六个暗访组,配齐配强监管力量,落实两个15天(每15天至少进行一次隐患排查治理信息更新,每15天至少进行一次隐患登记及隐患整改核销工作)。重点对、等各类危化企业进行明查暗访,督促企业强化事中管理。
事后建立健全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使用、经营、运输和废弃处置等综合监管信息平台,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格落实生产、经营、使用等各环节质量和安全责任,完善信息共享机制。严查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全面提升化工园区综合监管、执法以及应急处置水平。
4、全面落实“放管服”政策。
一、“放管服”改革推进情况
“放管服”改革推进以来,兴安盟扎实推进了工商登记前置审批动态管理,开展了“多证合一、一照一码”试点改革,“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全面推行工商全程电子化逐步推进,实行了市场主体简易注销程序,加强了涉企信息归集公示工作并实现了失信联合惩戒各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落实中。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二、存在问题
(一) 联合惩戒工作有待加强。商事制度改革已进入“严管”阶段,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需要政府牵头,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原则,加强各部门监管衔接,推进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相互协同、部门联动,从而达到“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目的。由于我盟政务外网平台刚刚建设完成,自治区协同监管平台尚未完全启用,加之协同监管、联合惩戒需要政府部门牵头,目前,协同监管各项任务尚未完全落实。
(二)改革宣传培训有待加强。随着商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一方面,诸多改革政策需要社会群众广泛知悉、共同遵守;另一方面,新的管理方式、管理手段造成干部工学矛盾凸显,由工商部门牵头开展的培训日益增多,需要上级在宣传、培训方面给予更多支持,以适应推进改革的需要。
三、几条简易
在下一步工作中,我盟应继续按照自治区和盟行署的统一部署,有序推进企业年报公示、电子营业执照和工商注册全程电子化、“多证合一”、企业信息归集与联合惩戒、市场主体简易退出机制等改革,探索行之有效的事中事后监管措施,不断推动商事改革取得新的成效。
(一)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按照“放管服”工作各项要求,定期向盟委行署汇报改革进展情况,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采取多种方式,多渠道、多形式加大“放管服”改革宣传力度,不断赢得社会各界对改革的支持和认可。
(二)加强干部培训教育。围绕改革相关的政策法规,持续开展好教育培训,使广大干部准确把握政策界限,提高履职创新能力,有效推进各项改革措施落实。
“十三五”时期,船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国家战略、促进经济发展中将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会议提出,我国船员管理工作将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核心,坚持以海事系统“三化”建设为统领,推进六个方面的工作:建立应用型船员培养模式,提升船员综合素质;创新船员考试发证模式,推进培训、考试、发证有机协调;建设完善船员市场体系,促进船员市场健康发展;落实“放管服”改革措施,切实转变船员管理职能;深化内河船员管理改革,促进内河船员科学发展;改善船员职业发展环境,促进船员队伍科学发展。
近年来,我国船员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外派海员数量和高级船员比例逐年增长。截至去年年底,我国注册船员达137万人,其中海船船长和高级船员达22.8万人。
首部航运中心建设地方性法规在上海表决通过
上海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6月23日表决通过了《上海市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条例》。这是一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框架性立法,基本覆盖了航运中心的各个要素,也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航运中心建设的地方性法规。
条例自2016年8月1日起正式施行。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丁伟当日表示,条例主要针对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的短板问题,立足地方政府可以积极作为的领域,聚焦集疏运基础设施建设、航运企业和机构集聚、航运营商环境营造等事项。
丁伟表示,在上海的四个中心建设中,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分别于2009年、2012年出台了综合性的地方性法规,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一直缺乏综合性的地方性法规。近年来,“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国家新战略的实施,为推动航运市场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空间。在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关键时期,通过地方立法提供法制保障,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陈静)
天津海事:打造海空一体监控体系
近日,天津海事局推出多项新举措。一是提高搜救和溢油应急能力。完善《天津市海上搜救应急预案》,落实《天津市防治船舶溢油污染海洋环境应急能力建设专项规划》,加快推动溢油应急设备库的建设,实现一次溢油控制清除能力达到2000吨。开展“四类重点船舶”的专项整治,提高船舶安全营运和防止污染管理水平。
此外,依托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东疆保税港区等优势条件,强化船员服务功能,吸引航运人才聚集。筹建国家级船员技能评估示范中心,打造船员教育培训和劳务输出集散地,提升滨海新区在国际及国内航运界的影响力。
坚定践行简政放权,充分释放市场活力。一是持续取消税务行政审批和前置性审核事项。截至目前,除7项行政许可审批事项保留外,其余80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已全部清理完毕。二是制定科学规范的权责清单运行体系,加强对下放权力的监督指导,做到“应放尽放、放了接上”,防止“一放了之、形成乱象”。三是将税收优惠政策“备案”改为“备查”,纳税人只需把相关资料自己保存好,不必再跑到税务部门办理即可自动享受政策红利。
闭环模式精准管理,切实提升征管效能。全力打造“实名办税制+分类分级+信用积分+风险管理”的闭环管理新模式,逐步建立科学高效、公平透明的税收征管体系。一是首次办税即一次性采集企业相关人员真实信息,将其纳入信用管理,并与企业的信用挂钩。二是继续推行原国税、地税实名信息双方互认,实现一次采集多次、多处使用,充分利用实名身份信息,简并附报资料,优化办税流程,防范涉税风险。
加快创新优化服务,持续增强办税便利。努力解决“办税多头跑”“数据反复填”等纳税人反映较多的“堵点”问题,打造“一表集成、一次办结、一网通办”的便捷办税体系。一是提出便利申报纳税、创新发票服务方式等7项改革任务,实现了90%的办税事项“最多跑一次”。二是推行“窗口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窗口出件”的“一窗式”服务模式,落实“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制度,通过前移服务窗口,后移监管关口,最大限度地为纳税人提供便利服务。三是积极落实预约服务、延时服务、同城通办、绿色通道、网络服务、24小时自助办税、二维码一次性告知、审批时限“零超时”、首问责任等便民措施,积极推行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电子缴税、免填单等多种现代化办税服务方式,推动办税流程再优化。
关键词:
客房服务与管理;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1.120
1现状分析
1.1学生动手能力强,但学习兴趣低
高职高专学生的一个明显特点是聪明好动、乐于尝试、求新好奇,虽不擅长枯燥的课本知识学习,但对任务的领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表现较为突出。该课程实践性非常强,而目前学生基本上是以课本内容学习为主,方法单一,知识繁琐,理解困难,不符合学情,所以学习兴趣低。
1.2校内实训资源充足,但利用率低
学校建有标准客房实训室,配备有床、床头柜、电话机、电视机、茶几、沙发等客房设施设备和产品。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是河南工院招待所,设置有多套标准间,可直接用于客人接待。但目前校内客房实训室利用有限,学校招待所也暂时没能给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平台。
1.3课程安排学期滞后于企业实习时间
目前该课程被安排在第三学期,根据学校“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第二学期出去到企业实习,在还没有完全接触和学习客房知识情况下,学生就会部分进入客房部工作,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对企业则培训成本更高。实习结束回到学校再开始学《客房服务与管理》,兴趣和新鲜感明显下降,而且学生会认为学校学习没有用,只能在实践中锻炼掌握知识,从而对学校教学产生怀疑。
1.4课程考核方式单一,考核内容片面
目前该课程以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的比例进行考核,平时成绩依据学生平时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期末成绩依据“一卷定成绩”,这样的考核方式侧重学生理论知识掌握,而大大忽略实践技能考核。表现的结果是学生平时上课不认真、期末临时抱佛脚、考试成绩却不高,这就有违于学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2改革内容
2.1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
酒店客房部岗位设置包括管理层的部门经理、主管、领班,服务操作层的服务员。管理层注重客房产品设计、服务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管理和安全管理知识,基层服务员注重客房清洁保养、对客服务、公共区域清洁保养、洗衣房服务、布草房服务知识。根据学生从基层服务向中高层管理的职业发展规划,结合酒店客房岗位设置,设计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应依托教学内容,将传统讲授法改进为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任务驱动法相结合,详略有当,重点突出。教学手段应综合多媒体展示、信息化资源设计、客房实训室演练和工院招待所岗位锻炼。另外,将任务完成情况好的学生表现,录制成微课作为教学资料。
2.2教学模式
把教室搬到客房实训室和工院招待所,通过现代设备将理论和实操过程有机结合。教师给学生分配学习任务,边教边学,边学边做,学生在学校就可掌握客房服务技能,满足酒店企业用人需求。另外,学生到校外酒店实习时,在老员工指导下掌握更新的岗位知识,迅速进入角色,与指导教师保持联系,在岗位上巩固理论知识。
2.3校内实训资源建设
一方面,完善客房实训室。根据客房睡眠区、盥洗区、办公区、起居区和储存区设计,补充相应设备设施,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实训室反复训练和操作。同时为了实现理论授课和实操演练一体化,在实训室中增加多媒体设备,实现教师一边讲,学生一边听、看、做。举办的客房服务技能竞赛也在此进行。
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工院招待所的客房资源,给学生提供锻炼平台。根据工院招待所入住情况,淡季时利用空余客房实操演练,旺季时让学生作为志愿者提供客房清洁和接待服务。
2.4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应综合平时课堂表现及参与态度、实践技能操作、理论知识、职业素养,编写《客房服务与管理考核方案》,明确技能考核内容和要求,学生必须同时通过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才能获得学分。考核从注重结果向过程转变,从考核教材转变到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技能操作,从笔试拓宽到协作组、团队小组整体考核,从单一教师考核转变到教师、行业专家、学生考核;从单一教室考试转变到教室、实训室和酒店客房。
3实施建议
按照“一二三四”步骤实施。
3.1成立项目小组
具体内容包括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确定成员,明确岗位职责,制定会议制度。
3.2开展调研活动
开展两项调研活动:一项是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调查,设计《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认知与意愿调查问卷》,调查学生对该课程的态度及希望通过学习获取的意愿;一项是对学校相关部门领导、酒店专业专兼职教师、学校督导和酒店从业人员调查,了解对课程建设的意见和想法。
3.3分配三大任务
三大任务包括:一是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考核方案、技能竞赛方案的完善制定,这主要由酒店专业教师承担;二是客房实训室完善;三是工院招待所洽谈合作。
3.4组织四方评估
检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应收集四方的评估和反馈意见,包括最直接受益者学生、教学的监督者―督导组、专职教师以及校企合作酒店。
参考文献
[1]谢丽梅.理实一体化的《酒店客房实务》课程改革的思考[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3,(04):59.
[2]殷艳苓.“教、学、做”教学模式在《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管理,2013,(09):240.
[3]赵晶,肖萍.《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研究[J].高教学刊,2015,(8):24-26.
[4]周雪,王飞.建立完善的课程考核体系――对基于工作过程的《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改革的思考[J].高职教育,2013,(1):142.
1997年开始,我国对有进出口经营权的生产企业自营出口或委托外贸企业出口的货物实行“免、抵、退”税的办法(免税,是指对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免征本企业生产销售环节增值税;抵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动力等所含应予退还的进项税额,抵项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退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在当月内应抵项的进项税额大于应纳税额时,对未抵顶完的部分予以退税)。此项改革使政府间权责关系发生了变化。“免、抵、退”税办法实施后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增值税的分税税基实际上缩小了。(如图1所示)由于“免、抵”增值税的分税税基缩小,那么地方政府应得的25%也随着分税税基的缩小而减少。因此,考虑到地方政府的既得利益,财政部、税务总局出台了“免、抵调库”政策。通过这种方式每季度的“免、抵”税数额均在下一季度的第一个月内办理调库,并将免抵调增值税的25%部分由中央国库划入地方国库,这样地方政府的原有利益得到保障。因此,对政府而言,图1中所反映的出口退税净效应是:中央政府负担了所有的出口退税(包括免、抵税),并弥补了由于“免、抵”而对地方收入造成的影响。
2004年我国对现行出口退税制度进行调整(如图2),国务院颁布《关于改革现行出口退税机制的决定》,具体内容如下:
一是适当降低出口退税率。本着“适度、稳妥、可行”的原则,区别不同产品调整退税率:对国家鼓励出口产品不降或少降,对一般性出口产品适当降低,对国家限制出口产品和一些资源性产品多降或取消退税。
二是加大中央财政对出口退税的支持力度。从2003年起,中央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收入增量首先用于出口退税。
三是建立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出口退税的新机制。从2004年起,以2003年出口退税实退指标为基数,对超基数部分的应退税额,由中央和地方按75:25的比例共同负担。
四是推进外贸体制改革,调整出口产品结构。通过完善法律保障机制等,加快推进生产企业自营出口,积极引导外贸出口制发展,降低出口成本。同时,结合调整出口退税率,促进出口产品结构优化,提高出口整体效益。
五是累计欠退税由中央财政负担。对截至2003年底累计欠企业的出口退税款和按增值税分享体制影响地方的财政收入,全部由中央财政负担。其中,对欠企业的出口退税款,中央财政从2004年起采取全额贴息等办法予以解决。
出口退税改革前,出口地从生产地采购并出口。因此,生产地没有出口退税问题。出口地政府和企业存在出口退税问题。所以出口地出口越多,当地财政所应得到的“免抵调库”量就越大。于是,就得到人们对原退税机制的第一个共识:不利于调动地方政府加大查处出口骗税力度的积极性。同时,对出口地而言“免抵调库”没有真实的税源相对应。于是,我们又得到人们对原退税机制的另一个共识:存在由生产地向出口地政府的隐性转移支付。这种隐性转移支付是1994年税制改革所形成的中央、地方利益分配格局与“免抵退”税办法相矛盾的产物。如果“免抵退”办法不改变。那么,只有通过改变原有的中央、地方分配格局才能消除这种隐性转移支付。这也是当前的出口退税分担机制被推出的重要原因之一。
新的出口退税分担机制下地方政府间的财税关系发生了变化。第一是原来的“免、抵调库”是随当地的出口规模动态变化的,而现在的退税基数返还是一个固定的数目。从长期来看,这一固定数日的影响将逐渐趋于减小直至消失;第二是“免、抵、退”税增量部分由中央、地方按75:25分担。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 地方政府 “服务型”政府改革 启示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1-0332-01
前言
新公共管理是当下西方国家进行行政改革的重要思想,其主要强调地方官员在当地社会上的影响力,并且在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录用、工资的发放等方面的人事行为会变得更加灵活,管理也更加具有成效。新公共管理是我国地方政府进行行政改革的重要依据,地方政府相关工作人员需要重点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促使其在我国地方政府的改革上能够起到促进的作用。下面笔者就对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具体介绍和阐述。
一、新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
新公共管理的主要作用是对于政府和公共部门的重塑,改变了其以往的管理模式,也转变了政府本身所具有的职能,其主要是对政府公共部门的内部结构与服务方式的改变[1]。该管理理论最终的目标是缩小政府部门的规模,创新出更多的服务方式,从而用最低廉的费用和最高的效率去实现公共服务的目标。新公共管理其在价值、方法、理论多方面都与传统的行政规范不同,不需要对其进行完善和修补。
二、“服务型”政府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1.政府人员缺乏对服务理念的正确认识
政府进行改革和建立服务型政府的目的是为了使人们在办理相关手续时变得更加方便和容易。但是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其在工作理念上没有得到本质上的改变,以为人们服务的服务理念也没有得到有效实现。在政府官员的思想中还普遍存有高人一等的思想观念,部分人员在对于人民群众上还表现出居高临下的错误态度,对于为人民服务这个理念还没有正确的认识[2]。而且,其在为人们提供服务时,还只是从自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没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去处理事情,使“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成为了一种形式。
2.服务型政府的构建缺乏系统规划
服务型政府不管是在其管理理念上,还是在其管理制度和职能上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很多地方政府在构建服务型政府上,都没有对其进行详细的研究和了解,使得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只是一个表面工程,对其具体内容缺乏充分的了解,导致服务型政府没有实际的应用效果。而且,由于服务政府的构建没有系统的规划,使此项工程的建设一直都处于有始无终的状态。除此之外,根据每个地方政府所制定的目标来看,很多都是关于相关审批手续的简化和服务态度的改进,将服务型政府和政府超市简单的划为相同关系,使其在很多方面都存在漏洞和缺陷,难以构建真正的服务型政府。
3.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机构
如何评判服务型政府的具体工作情况是当下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在传统对地方政府的具体工作情况进行评判主要是依靠其所取得政绩,但是对服务型政府的工作情况进行评判与传统评判方式有着很大的区别,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机构对其具体的工作情况进行评判[3]。在构建服务型政府时,由于相关法律制度的缺乏,造成监督机制、评估机制以及责任追究机制都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最终导致无人或是机构对政府的工作情况和政府官员的行为进行监督。这种情况和没有改革之前政府的运作情况没有太大的区别,这样也使得政府的改革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并且,这种没有任何意义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一种资源浪费。所以,如果想改变这一现象,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督机构对其进行监督,充分发挥服务型政府的作用。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地方政府改革的启示
1.转变地方政府人员的思想观念
地方政府要想能够建设服务型政府,要克服以往官本位的错误思想,必须将人民群众放在政府工作的首要位置。在此基础之上还需要对政府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以转变其错误的观念,让其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使其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尊重每一位人民群众,并为其提供优质的服务。
2.建立科学的发展观
在新公共管理的具体实践中,其将人民群众视为顾客,以其具体的需要为导向,以提高政府人员的服务质量。这种以人民群众为核心的改革理念,能够促使地方政府科学、可持续的发展。新公共管理还强调了政府在管理上还要充分体现人本精神,并建立科学的发展观念,从而能够更好的为社会和人民服务[4]。
3.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
服务型政府的建立在坚持科学发展观上,还需要够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将以往只依靠经济发展情况衡量政府工作的现象进行彻底转变。对地方政府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估需要从其为社会所做出的贡献以及人们对其服务的满意程度等多方面进行考虑,构建出全面的评估体系。
总结
总之,我国政府在借鉴西方国家的实践经验时,充分考虑我国具体的情况,结合新公共管理理论,构建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地方政府改革方向和改革措施。新公共管理在具体的应用上,还是要以我国地方政府的改革为其主导方向,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借鉴国外的实践经验,构建出具体的改革措施。只有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够促进我国地方政府的改革,使我国地方政府能够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构建起服务型的地方政府。
参考文献
[1]马晓琳,郑曙村.“整体型政府”对我国地方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01(02):69-74.
[2]刘文萃.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改革路向分析――一个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与新公共服务理论比较研究的视角[J].岭南学刊,2009,01(01):96-99.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教学改革;地方经济
1 我国文化产业现状
1.1 我国产业经济现状
根据工信部消费品司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经济仍持续下行,2015年12月到2016年1月,同比国内消费额下降43.5%,出口贸易额下降43.4%。与此同时,2016年1月4日,作为2016年股市开盘第一天,沪指跌破3300点,跌幅6.86%。在种种经济下行信号面前,人们不免开始担忧“十三五”蓝图中那些浓墨重彩的文化战略。
在“两会”刚刚闭幕后了“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十三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更加错综复杂”的现状,同时指出“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前景依然广阔,但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要求更加紧迫。”在这份60000多字纲要中十五处直接提及“旅游”,这说明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将进一步深化,文化旅游的产业地位将日趋显要。
1.2 文化产业全面铺开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篇,文化改革将围绕着文艺作品、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升级、市场活力和监管、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开放六个方面展开。无论是文化市场,还是文化产业,都离不开人才。
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已全面铺开,国家将以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作为突破口,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北京市政府在2014年就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进行了划分定位,未来将有无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崛起。
1.3 文化能不能赚钱
文化能不能赚钱?这是一个长期困扰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问题。许多人离开这个产业正是出于对它的不解。一度,笔者也曾产生怀疑,但很快看到了希望,文化是可以赚钱的,并且是依靠人才、智力赚大钱的产业。
今年,北京的冬季尤其难熬,人们期盼着北风刮走雾霾,而一群人更是难以度日,唐山积压的粗钢无法寻求市场,大同煤矿主纷纷破产。在这样一个冬季,人们开始思考和探索绿色经济发展的道路。美国经济学家波特教授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指出:“竞争优势正取代传统的比较优势影响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美国的电影产业、日本的动漫产业……这些低消耗的文化产业正是绿色经济的代表。绿色经济的优势在于节能,文化产业即是绿色经济的典型,文化产业依托人才,低能耗为产业发展节约了成本。
1.4 文化怎样赚钱
我们肯定了“文化可以赚钱”这个命题以后,便会有人追问文化怎样赚钱?我们能想到的用文化赚钱就是“卖文化”,更直观些便会联想到山东的书画艺术品市场,这个不太成熟的艺术品市场在青州达到鼎盛,泡沫泛滥,然后盛极而衰。书画艺术品市场的泡沫源自“画贩子”的逐利心理,“炒作”成为他们运作艺术品的关键词,忽略了文化艺术的本身价值。
文化可以赚钱,还可以赚大钱,但不要忽略了文化的本质。文化需要养“文化养心”正是这个道理。其一,找准切入点,做有益于国家、社会、人民的文化产业;其二,获得政府支持,做符合区域社会发展的文化产业;其三,可靠的资金链保障,做好长期运营的准备,先养后得。
2 嘉华学院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2.1 生存之道――高校与区域社会发展
纵观世界各国知名高校,其发展必然与区域社会、经济相关联。例如,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设计学专业在全球排名第6,这与其在美国现代设计史上的显要地位不可分割,芝加哥因而成为美国工业设计的摇篮。武汉与芝加哥为友好城市,并且,武汉素有“东方芝加哥”之称,因而武汉理工大学以设计学作为优势学科参与武汉城市发展规划,将武汉定位为中国的“设计之都”。每一所成功的高校都因其与区域社会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而那些被历史淘汰的高校恰是忽略了这一生存之道。
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站在京津冀城市群的中心,将成为距离北京市政府新址最近的高校之一。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中,文化中心的地位尤为显要,在中国省市文化产业综合指数排名中,北京高居首位。而在北京市功能区建设带动区县重点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细分类别中,通州区重点支持艺术品创作、展示、交易、出版、展示、物流、发行等产业,这一政府重点支持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宋庄艺术区,其址紧邻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并且目前该校为宋庄艺术区内唯一高等学府,创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既是使命,也是责任。
2.2 产学研销――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四维平台
目前,嘉华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设有视觉传达设计与文化产业管理两个专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下设数字媒体设计、跨界设计、商业印刷媒介创意设计、中韩合作项目四个方向,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设有艺术品经营、艺术策划与传播两个方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四个方向涵盖了平面、影像、工艺、产品、包装、展示等多个领域从设计到制作的教学,搭建起了一个产、学、研的平台,而在今天的高校竞争中,仅有这三位一体是不够的。广东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在2015米兰世博会上初露锋芒,引起了世人关注,这个专科院校备受关注的是家具设计。早在多年前,该学院的设计专业就与顺德本地家具生产厂商合作,为学生与厂商搭建一个产、学、研、销的四维平台,这种模式在应用型高校中取得了很大反响,该学院也凭借着设计专业享誉全球,顺德家具产业更是蒸蒸日上。艺术与传媒学院以视觉传达设计和文化产业管理两个专业为基础,共同打造产、学、研、销四维平台,使两个专业相辅相成,共同成长。
2.3 文武双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特色
1966年,美国出现了艺术管理从业人员;1970年,哈佛大学夏季学院开设了艺术管理专业,学员围绕“政府赞助”展开研讨;1971年,开始对“孤立艺术――寻找文化替代品”的话题进行讨论;1972年,人们关注于“艺术与大众”,从这四个时间点不难看出,艺术管理专业起源于美国,并领先我国30多年。我国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启蒙于1993年上海交大的文化经济学课程,时隔10年后,山大、北大、清华、上海交大等七大高校发起了“全国高校文化产业研究与学科建设联席会议”,向教育部申请增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110310S),这个S代表了它作为公共管理专业的附属,直至2012年,文化产业管理才有了属于自己的代码120210,属工商管理学科,可授予管理学或艺术学学士学位。
嘉华学院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自2012年创办以来,以艺术品经营为主要方向,其实质与欧美国家的艺术管理专业相通,以培养懂艺术、会经营的人才为目标,是艺术(美术学、设计学)+商科(金融学、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的跨界专业。在课程安排上始终坚持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等比例设置。致力于为学生搭建一个开阔的文化平台,以文化化人、艺术养心的教育理念,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以实践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在实战中去探索经营之道。本专业的学生要能文能武,既可舞文弄墨,又是商界精英。学校专门建设有艺术品网上交易模拟实验室、数字艺术实验室等先进的实验中心,又与董陶窑、华夏和谐艺术品、天津瓷房子博物馆、荣会艺术机构、过云楼书画院等多家企业签订了实习实训基地协议,保证了学生的实习就业。
2.4 文化精英――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1)工作室制。我们调研了国内外多所高校,在眼下看来,工作室制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方式。在综合其他院校工作室制的经验后,又结合嘉华学院特色,提出了特色的工作室制。第一,工作室导师负责制。在职教师申请工作室需具备副教授或以上职称。青年教师具备讲师职称者可与校外导师共同申请,校外导师可以是企业负责人,也可以是知名院校教授。第二,工作室项目制。导师需有纵向或横向课题项目方可申请工作室。在职教师需在纵向课题排名前5位,且注明嘉华学院方可有效;或横向课题为负责人,且项目经费由我校科研处管理方可有效。工作室根据课题项目规模可招收学生10~20人不等。工作室导师绩效为项目成果和绩效考核。第三,工作室运营。工作室由科研处管理,教务处、人事处、财务处共同协调事务。工作室运营经费为项目经费,纵向课题和对学校专业发展有重大意义的项目可申请学校相应经费补贴,由学术委员会认定。第四,项目成果。工作室课题项目成果需注明嘉华学院方可有效。项目成果作为导师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也是工作室学生成绩的重要依据。工作室项目成果由学校、企业、导师、学生共享。
(2)校企合作。如果工作室制得以实施,校企合作将落到实处,工作室以项目绩效,其中大量课题为横向项目,项目源自社会企业,经费也由企业支出到我校科研处生成经费卡管理,项目成果交付企业。这一整套环节真正做到了校企紧密合作,与此同时,企业还可从项目成员中择优录用,解决了人才输出的问题。工作室制带动的校企合作不是一劳永逸的,即谁有项目跟谁合作,利于学校和专业保持新鲜的血液和持久的生机。
3 结语
目前的经济形势让人们最直观地看到了山东画廊业的萧条,看到了文化艺术品交易指数徘徊不前。于是,人们开始对文化产业打起了退堂鼓。试想,在2015年8月26日沪指击穿3000点心理防线时,大家有怀疑过金融专业和投资专业存在的必要吗?出口贸易额持续下跌的今天,人们是否考虑过停办国际商务专业?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我们为何要对文化产业这一新兴产业如此苛刻,何况它仅仅是停滞,而非倒退。这正是我们对自己的文化不够自信的表现。正如先生所说:“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这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
中国的艺术品市场目前正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尽管自2012年开始,中国艺术品交易市场呈现下滑趋势,但根据最新的欧洲艺术基金会《TEFAF2014全球艺术品市场报告》来看,中国连续两年蝉联全球艺术品交易的第2位,占全球艺术品市场份额的24%,仅次于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