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4:46:56
导语:在精神文明建设规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建立村庄保洁长效机制
1、村庄整治任务完成以后,每一个试点村都要建立一套完整、有效、长期的保洁制度。可采取党小组理事会成员等志愿者轮流值日义务保洁,农户轮流义务保洁或农户门前包干和公共区域包干到户保洁,也可采取参照社区管理专业人员保洁等措施进行保洁,确保村庄干净卫生。
2、理事会要定期组织开展洁美家庭评比活动,并及时公布评比结果。
3、要采取有效形式,有目的地开展“人人讲究卫生,爱我美好家园”教育活动。革除陋习,树文明新风。
4、镇新村办将组织对年以来的试点村保洁机制建立情况进行检查,并将保洁机制建立情况列入今年新农村建设年终考评内容,分值为10分。
二、建立规划执行机制
1、村庄建设规划由理事会负责组织实施,要建立农民建房严格按规划执行的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实行宅基地集体所有制。宅基地由理事会负责管理、调整和安排。
2、要按照产业发展规划和“一村一品”要求,壮大产业发展,夯实和巩固农民增收基础。加快实现形成一个产业,建立一个经济合作组织,掌握一套实用技术,创建一个品牌,发展一方经济,富裕一方农民目标,要切实加大规划的执行力度。
3、各村(居)要建立各试点村“两个规划”执行档案,要加强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要一年接着一年抓,一届接着一届抓,抓出成效,一抓到底。
三、建立精神文明建设长效机制
1、每一个试点村都要组织开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2、每一个试点村每年都要开展“星级文明户”创评活动,实行一年一评制度。
3、有条件的试点村都要建有一处室内文化活动场所和一处户外体育休闲活动场所,建设一个宣传栏,成立一支文体队伍,每年至少组织开展一次规模较大,并有意义、有特色的文体活动,不断丰富农民群众业余文化体育生活。
4、坚持移风易俗,婚事新办,丧事简办,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反对封建迷信,抵制“黄赌毒”,打击非法宗教,树立健康向上,文明诚信的村风民风。
5、各村(居)要建立试点村精神文明建设检查评比和奖励制度。
四、建立村民自治长效管理机制
[关键词] 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平安和谐 社区文化工作机制
随着企业重组步伐的加快,蒲白矿区形成了生产厂矿与后勤社区两大发展格局。社区文化作为新时期矿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经历几年的发展后,在丰富居民生活、促进安定团结、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出了极大的作用。但是,分析社区文化发展实际,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区文化建设缺乏系统规划社区文化建设这几年来一直在搞,不管是在职职工文化生活,还是居民文体活动上,一直开展着蓬勃向上的活动,也吸引着社区群众的广泛参与。但是,这些活动缺乏系统规划,年年有活动,年年都是重复,文化建设要达到什么程度。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系统的目标。2.社区文化活动缺乏创新。一直以来人们把文体活动称之为文化,对文化一词的内涵局限在单一的几场文体活动上。面对社区这个主体发展面临的种种新问题,社区文化应该涵盖社区的稳定、服务、发展的方方面面,应该积极探讨社区文化在稳定服务发展上应该遵循的文化理念,在此基础上,创新社区文化。
3.社区文化建设阵地基础薄弱,投入不足社区成立以来,队伍年龄偏大,基础设施几年来欠缺投入,能干的年轻的都重组到了生产单位,社区文化建设队伍后继无人,文化阵地发展严重不足,基础亟待加强。
结合建安处社区几年来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探索,笔者认为,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促进社区平安和谐,就要以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群众活动为主导,以创建文化网络,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促进社区稳定和谐为目标,以培养高水平的社区文化骨干为组织保证,扎实推进和谐文化的各项基础性工作,社区文化才能蓬勃发展,更好地发挥其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通过抓组织建设,建立有序的社区文化工作机制矿区要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要将社区文化建设作为推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矿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目标和社区建设规划,量化硬件、软件指标,逐月、逐季考核,予以重点发展。首先要成立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配备专(兼)职从事社区文化工作的人员,使之形成矿区、社区、小区三级联动的文化工作格局,为社区文化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后盾。其次,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形成党委、总支、支部牵头,相关部门科室配合,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实现设施共建、资源共享、实事共办,共谋发展的格局,不断把各项资源优势整合为社区文化建设的优势,推动社区文化建设不断发展。
2.要抓好阵地建设,搭建良好的社区文化发展平台社区文化阵地是开展社区文化工作的基本条件。为给社区居民提供必要的文化活动空间,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要结合社区区域优势和实际,树立“共建共享、共促发展”的理念,建设一批社区文化活动阵地。我们建安处社区自成立以来,兴建了社区健身娱乐小广场,新建了阅览室和图书室,建立了文化宣传长廊。为开展社区文化提供了较好的平台,在这些平台上,社区文化活动精彩纷呈,起到了凝聚人心、团结互助的良好功效。
3.要抓好队伍建设,夯实社区文化建设基础社区文化队伍是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首先要加强社区文化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组建中老年舞蹈队、秧歌队、锣鼓队、门球队,鼓励他们参加局内、外各项文化活动,使社区文化建设有声有色。其次要注重因势利导,加强指导,广泛吸引群众参与到建设特色文化家庭中来。建安处社区从2006年陆续开展了“平安家庭”创建活动,这一活动结合社区实际,吸引辖区住户积极参与,为社区的平安文化献计献策,为弘扬平安文化各树一帜。在2007年有50户平安家庭的典型代表受到了社区的表彰,使平安文化成为建安社区的特色文化。对倡导文明生活方式,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起到了积极作用。4.抓好活动创新,丰富社区文化内涵活动是社区文化的生命。社区文化活动不仅成为精神文明的一种传扬形式,也成为社区与群众沟通的桥梁。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要逐步改变过去文化工作侧重搞娱乐活动的做法,注重把先进性和广泛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教育性和娱乐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思想道德教育、科教文化卫生知识普及和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利用社区再就业中心这一载体,为下岗失业人员举办各类培训班,解决就业问题;开展党员帮扶结对活动,弱势群体救助活动,开展廉洁文化进社区活动等,使社区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文化作用更加突出。
5.抓特色文化建设,提升社区文化品位要始终围绕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和重大活动,开展不同主题、多种形式的社区文化活动,社区文化活动不再仅仅限于繁荣文化、提高居民素质,它已打破了文化视角狭窄的格局,而是积极介入经济发展、邻里团结、拆迁拆违、维护稳定、和谐社会建设等工作中,使社区文华具备盈实的文化内涵和魅力。
关键词:地方政府;新农村;新农村建设;文明建设
随着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如何落实新农村建设的使命,使过半数的中国农村人口切实享受到政策优势,从而逐步缓解“三农”问题,推动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便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新农村建设这一议题上,很多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有学者研究了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和规划原则,也有学者注重对实践案例的剖析,并注重借鉴国外经验和方法,部分学者致力于研究单因素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并从城乡统筹角度展开研究。在地方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上,已有研究多从党建方面提出各自的见解,而很少有人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全面探讨地方政府的作用。本文拟以此为切入点,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的综合角度阐释地方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一、物质文明建设――地方政府主导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前提
新农村建设必须使农村社会在物质即硬环境上得以改善,这是落实国家政策的最直接体现,更是深入建设新农村的前提和基础。当前的物质文明建设包括新农村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生产等方面,只有地方政府有能力对这些重要方面做出调整。
(一)新农村规划
对城市、乡镇规划的强调使农村处于自由发展状态,且由于传统社会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及各地相异的自然条件,农村社会大多松散聚居、零星生产,显得很不经济,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城乡差异。地方政府推行新农村规划能改变这种现状,且只有地方政府才能站在全局的高度,从乡村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出发,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关系,对农村社会的各项事业做出合理、有序安排,使新农村建设转到科学的轨道上,确保各项建设按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有序发展。
(二)基础设施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农民住房、道路、供水、供电通讯、公共服务设施等内容。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地方政府还应重点关注给排水问题。农村小聚居生活方式促使村民大多数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兴建水塔,且近些年来由于农民收入的增加及造井技术的推进,私人造井率得到很大突破,不仅严重浪费了资源且水质也得不到保证,成为危害农村居民生活的隐患。同时,农村生产、生活用水的随意排放也在很大程度上威胁着农村环境和居民健康。地方政府只有利用规划手段和政策管制才能对这些现象加以限制和管理,具体应发挥“集中力量”的作用,严禁小修小补,对给排水系统进行统一供给和管理,保证水质和环境质量。公共服务设施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地方政府通过构建公共服务设施可以就地加速基层村内商品流通,降低村民不必要的交通费用并节省时间。同时公共服务设施也能为基层村集聚发展趋势提供条件,为村民的公共活动提供场所,成为便民利民的必需机构。
(三)领导发展生产
引导村民优化农业生产是地方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地方政府作为领导者,必须密切关注生产环境的变化、生产技术的改良和农作物物种的优化,及时引导村民积极高效地发展农业生产。为此,地方政府应积极为农产品寻求市场缺口,了解市场需求,由市场信息来引导农民进行目的性生产。
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并不应局限于农业,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各地特点开创除农业生产以外的生产方式,为农民的闲暇就业创造机遇和条件。有效途径之一是开发农产品加工业,不仅可以带动农产品中间需求的扩张,还能通过其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拉动农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地方政府在此环境中应该全面了解市场信息,同时组织农民学习加工业的相关技术,尽可能地引导农民进行规模生产来增强经济效益。另一有效途径便是招商引资,吸引企业的入驻,为农民增收注入新鲜稳定的血液。实践证明,有工业支撑的农村地区相比单一农业生产区,其经济收益有天壤之别。南京市浦口区便非常注重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大力加强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项目建设,初步形成了苗木花卉、蔬菜瓜果、畜牧水产、农业旅游等特色主导产业,农业发展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
二、精神文明建设――地方政府主导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精神文明作为一项抽象内容,不可一蹴而就,特别是对受传统思想影响较大的广大农村地区来说,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尤为艰巨。十七大报告也指出要“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社区空间和社区情感亟需构建
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新一轮的建房运动已在农村地区广泛展开,农民都以各自对生活的追求作为出发点构建自我的理想居住空间,取代传统社区空间的是划地为居、围墙四起等新型农村景观。这种无规划指导下的空间营造不仅威胁着有限的土地资源,更使传统的友好社区空间遭致沦丧,令社区情感也经受巨大挑战。社区凝聚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主义新农民最本质的特征,地方政府唯有通过统一规划、协调机制和强制措施等才能使社区空间和社区情感这一文化精髓得以传承和维系。
(二)传统文化的扬弃
农村社会由于其固有的封闭性和保守性而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勤劳谦卑、血缘亲情、团结互助、集体思想等许多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向来在农村社会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但传统文化中的部分糟粕也得到继承和变相发展。最普遍的例子便是农村的请客风,请客风不仅造成严重的铺张浪费,给原本收入不高的农民加重了负担。地方政府应采取劝讲、说教等方式并结合一定的奖惩措施便能有效地阻止传统恶习的蔓延。
(三)弘扬先进文化
长期以来中国农民的素质相对不高,主要因为缺乏先进文化的洗礼,所以他们的休闲活动往往比较单一甚至低俗,如经常为闲暇时间填充以打牌甚至变相的赌博活动等所谓的娱乐活动,实则严重危害身心健康。地方政府应当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通过创建农村自办文化、特色文化等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通过新文化的充斥和发展来弥补农民长期的文化缺位。
三、政治文明建设――地方政府主导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地方政府应当将农民引入讲政治的轨道上来,同时加强自身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各项民主制度,提高民主政治建设水平,使党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充满活力、村民民利得到充分尊重,村民自治组织决策的实施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制度化。地方政府应根据各地发展水平明确自身职能,现实条件下应体现管制型与服务型双重职能政府,服务型是最终目标,但在当前农村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某些政策的实施和目标的实现还有赖于管制手段的运用。只有当新农村物质、精神、政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地方政府职能才能蜕变成服务型。
四、社会文明建设――地方政府主导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标
建设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拥有高度的社会文明是保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质量的途径,也是和谐社会的全面体现和最终目标。
(一)引导新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建设社会文明的基础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分区内转移和就业空间转移两种途径,两者都涉及产业转移即从事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地方政府应积极为农村社会就地发展创造平台,为农村生活构建安定舒适的环境,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留在农村发挥主体作用,构建良性循环的农村社会。
(二)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建设社会文明的必要条件
农村生活保障程度较低一直是被忽视的问题,建房困难,自然灾害的不可避免,生产风险的无保障等问题都大大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威胁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地方政府应从建立农村保障制度着手改善农村金融体系和降低农村承受风险的负担,不断拓宽保障体系的覆盖面、优化农村保障体系的条件和丰富保障制度的内容,为农民的自主创业和大力生产创造条件,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
(三)构建新农村学习型社会是保持社会文明的源泉
地方政府只有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制定方针、政策和措施及实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引导农民意识到其举措是关系他们切身利益的美好生活的事业,才能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地方政府也只有通过倡导学习才能构建农村社会的良好风气,不断积累和更新社会文明。南京浦口区在新农村建设中便非常重视学习型社会的培育,不仅大力培养、扶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展特色经济,而且在做好农民技术人才日常培养和职称评定的同时,努力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持。
五、小结
地方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起主导作用,能引领新农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建设的积极开展,保证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沿着科学、优化的轨道运行。新农村建设必须使农村社会在物质环境上得以改善,这是落实国家政策的最直接体现,更是深入建设新农村的前提和基础;精神文明作为一项抽象内容,建设任务尤为艰巨,主要涉及社区空间和社区情感亟需构建、传统文化的扬弃、弘扬先进文化等内容;对于政治文明,地方政府应当将农民引入讲政治的轨道上来,同时加强自身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各项民主制度,提高民主政治建设水平,使党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充满活力、村民民利得到充分尊重,村民自治组织决策的实施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制度化;建设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拥有高度的社会文明是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质量的途径,主要从引导新农村劳动力转移、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构建新农村学习型社会等方面着手。总之,地方政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中能发挥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这些都是地方政府作为领导者的身份来引领和实施。同时,地方政府还应注重自身服务职能的不断完善,从实际出发寻求适合各区的新农村建设道路,在借鉴国外经验上遵循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哲学方法,意识到主导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崔明,覃志豪,唐冲等.我国新农村建设类型划分与模式研究[J].城市规划,2006(12).
2、方彭.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指导原则初探[J].建筑学报,2006(11).
3、李超,宋昆.地域性村镇规划的实践与思考[J].建筑学报,2006(11).
4、赵钿,耿沛,陈霞.新农村建设的新思维――北京平谷区玻璃台村规划设计[J].建筑学报,2006(5).
5、蔡穗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探索――以广东省阳东县北惯镇平地村规划为例[J].经济地理,2006(4).
6、耿虹,罗毅.以小城镇建设为基点促进新农村建设发展――以武汉市汉南区新农村建设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2006(12).
7、常江,朱冬冬,冯姗姗.德国村庄更新及其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借鉴意义[J].建筑学报,2006(11).
8、姜丽丽,郭翔宇.借鉴韩国经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1).
9、尚晓汀.充分发挥政府采购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J].观点,2006(7).
10、申展.信息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作用[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6(5).
基于生态理念的新农村建设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在农村建设的规划中能否体现以人为本、自觉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生态学理念,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和成败。科学的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本身就是效率和生产力,是统筹安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任务的前提,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只有科学确立生态新农村建设的近景和远景规划的主要内容、基本目标和具体标准,才能有条不紊地完成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确保生态新农村建设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循序持续地向前推进。因此,探索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内容是一项战略性研究课题。
加快新农村的建设是我国各级政府近年来的重要政策和工作之一,但是主要工作的重点以及各种媒体、杂志的宣传基本上是集中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如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等)和村庄的环境整治、建筑风格上,治标不治本。“加快新农村建设,千万不能把‘新农村’建设成‘新农居’新农村在好也是农村,绝不是城市,不能只靠扒了旧房盖新房实现新农村”。
2生态建设与建设新农村关系
近年来农民人均收入的连年增长,掩盖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严重滞后,农村与城市居民的生活反差显而易见,农民对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非常强烈。“年年建新房,就是不见新农村”这是几年来农民最大的抱怨,由于过去注重于城市化,农村基本设施建设欠帐较多,多数村庄垃圾乱倒,污水乱排。许多农村普遍存在“垃圾处理靠洪水,污水处理靠蒸发”的现象。所以,建设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生活污染处置系统,完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成为目前一项迫切的任务。
2005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实际包括两个精神文明建设,其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物质文明;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是精神文明。村容整洁,既物质文明又是精神文明。针对具体的考核标准,开展“四化、四改、双清、双治”活动,既四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活动,四改(改坟、改厕、改圈、改路);双清(清理溪流垃圾,清理路道垃圾);双治(治理黄、赌、毒,治理歪风邪气)。村庄基本做到无物品乱堆,无露天粪坑,无乱张贴,房前屋后无暴露垃圾,场地平整,社会风气良好,家畜家禽圈养,庭院栽树植绿,绿化养护,创建文明的、优美的生存空间,形成人人讲卫生、讲文明、讲环境的社会氛围。生态示范村镇创建,又要注重于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生活污染整治,改变农村环境面貌,也使农村居住环境大为改善。从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及质量。通过村民守则公约,创建农村生态示范户,宣传生态知识,增强环境意识,提升农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水平。呈现一片新农村景象。通过三年来生态示范村镇建设的实践,我们认为村镇生态建设可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佳切入点。
3生态建设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作用
广袤的乡村,是亿万农民的家园,直至今天,仍有近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同城市相比,广大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状况相对落后,环境基础设施极不完善。要建设新农村,各地千差万别,从那里入手,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然而生态建设,从这几年创建的实践来看,生态示范村镇创建,对于大多数乡镇都是迫切需要的。不管生态示范村镇创建,或者是百村整治示范工程。在治理农村脏乱差问题上,是一致的,是异曲同工的。都以创建活动载体——农村清洁大行动开始,倡导文明生活方式。
一般说,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那对于有条件的人口密度大,居住集中村是可行的,但对经济欠发达的山区村,只能因地制宜发挥自然资源优势,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打“生态牌”。在创建生态示范村镇的过程中发挥优势,扬长避短,脚踏实地,走有特色创建之路。因村制宜营造良好的生态和区域特色生活居住环境。
在创建生态示范村镇中,单单靠上级政府资金。很难有足够创建资金。只有发挥好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他们以主人公精神,自力更生、积极引导富裕了农民参与,多方筹措资金。
新农村建设,需要管理民主,创建生态示范村镇也需要管理民主,只要民主管理到位了,才能有序、整体推进和谐乡村的建设进程中的各项工作,各级政府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让民间组织、资金有效地参与生态示范村建设、让农村先富起来经济能人发挥出更大作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并分享生活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在生态村镇建设中,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环境警示和宣传教育,引导群众了解环保、认识生态、参与生态建设。
4江西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调查,目前江西没有做规划的村庄占到总调查数的72%,即使做了规划的村庄,也是不完全符合《村庄规划标准》,农户住宅位置沿袭历史,随处而建,比较凌乱。有些是平房,有些是楼房,有些是普通砖瓦房,有些是砖混结构房,参差不齐。同时农户基本没有环保意识,随意堆放农作物副产品、肥料等。整个村庄卫生较差,秩序较乱,脏乱差问题比较突出。村庄建设过程中通常没有涉及到村民安全的项目,如饮用水源的选址和保护、消防设施的安排、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人畜分离等。
在对某个设区市的调查中发现,那里的市领导和建设规划部门极为重视村庄建设,已对部分村进行了规划。但是,规划者们一是没有考虑到农村居民点的特殊性,在这些规划中遗漏了关键的安全项目,没有考虑建设中心村,为其他自然村居民向中心村集聚提供各类条件;二是测量底图也十分粗糙,以致不可能考虑污水对水井的影响;三是多数规划通过改变那里的地形地貌,耗费大量土建工程来建设城市型社区,以致基本上丧失掉了那里的地方风格。即使这样,许多最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仍然不完善,如下水设施、消防设施等等,而这些内容恰恰是建设生态新农村所必须的。
5新农村建设与生态理念结合的必要性
5.1生态理念的内涵
生态理念是人类进行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基本价值观,其本质主要强调:一是可持续发展;二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三是生态伦理道德观。因此,生态理念就是运用生态规律,在实践中体现出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5.2新农村建设的内容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加以推进。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其中,新农村二十字方针“管理民主”是政治文明,“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物质文明,“乡风文明”是精神文明,“村容整洁”是生态文明。
5.3新农村建设与生态理念结合乃客观之必要
新农村的建设如果不结合生态理念,必将步城市发展的后尘。目前在城市,水资源短缺、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困扰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新农村建设中的各项工作必须贯彻落实生态理念。也只有这样,新农村建设才能体现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农村才能实现可持续、又好又快的发展。
6生态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6.1生态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基本内涵
生态新农村发展模式,是基于农村发展现状而又面向未来生态文明社会的一种发展战略思考,是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在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针对农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协调问题,应用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现代生态学、生态工程原理、景观生态学、生态建筑学、产业生态学、社会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坚持“生态与发展并重”的原则,以和谐、可持续为理念,以建设生态文明的农村社会为目标,在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社会文明等方面对农村进行因地制宜的全面生态化设计,使农村建设成为一个整体和谐的复合生态系统,使其结构、功能最优化,能流、物流最畅通,调节、控制最自如,村庄布局合理,人口规模适中,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宜人,既有传统农村特色又体现现代文明的新农村。其实质是农村的全面生态化发展。
6.2生态新农村建设模式的特征
生态新农村是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健康发展,农村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理想模式,与一般农村相比,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生态新农村以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二是生态新农村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三是生态新农村是一个广大区域的集合体。
7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一项复杂而伟大的系统工程。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规划先行。新农村建设规划是调控和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蓝图和依据,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大局。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出发点和着眼点都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方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农村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研究和探索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7.1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
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对农村社会各个领域的作用和影响深入而广泛,而且许多效应是无法用货币来计算的。这主要表现在:一是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能够满足农民对更高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二是有助于在农民中间传播环境保护观念;三是有利于生态技术的推广和传播。
7.2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
用新的增长方式与新的生产体系实现社会、经济、自然的相互统一发展,实现环境支持系统的重新繁荣,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便成为人类共同的必然选择。把生态新理念融入农村规划中,实现农村发展中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综合效益的统一和最大化,既不为发展而牺牲生态环境,也不为单纯保护环境而放弃发展的目的,才能达到全面提高农村地区生活水平的目的。
7.3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促进农村又好又快发展
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是一种强调保护当地资源的发展形式,其对环境的正面效应是十分明显的,它负有环境保护及维护地方居民福利的双重使命。具体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制定有助于培育人们热爱环境、热爱自然的环保意识,加大全社会的环保力度;二是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有助于人们提高回归自然的意识,体验自然,提高和丰富生态知识;三是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有助于协调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是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最佳结合;四是在传统农村建设中注入生态理念,能促进地区村镇布局的合理化,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推动对自然资源、野生动植物及环境的保护,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适度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JonRodoek.Protectingecosystemsandopenspacesinurbanizingenvironments[J].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2008,(84):3—6.
[2]夏南凯,田宝江.控制性详细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43-57.
[3]江苏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资料集(第四分册)——控制性详细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58-74.
[4]李浩.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调整与适应——控规指标调整的制度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75-86.
[5]邹德慈.容积率研究[J].城市规划,1994,(1):19—23.
关键词:村庄;新农村;建设规划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同时就如何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予以了二十字的指导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中所涉及到的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不仅强调了生产力的发展,还突出了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可见,科学建设规划农村村庄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共有387个县级市,1698 个县城,19216 个建制镇,29218 个乡集镇和 3458852 个村庄,其中农村人口占到全国总人口的 60%以上。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城乡实施的是不对称式的二元经济结构发展方式,这使得农村的发展一直处于落后状态,不仅农村人的生活、生产条件较为落后,村庄由于缺乏建设规划导致脏乱差等问题十分严重,亟待解决。
一、我国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
(一)布局杂乱,缺乏统一规划
我国的农村经济较以往而言,的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活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然而,就当前农村的村庄建设规划而言,绝大多数的村庄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指导,村庄布局杂乱,呈现出了一种无序的状态(见图1)。相比较而言,我国北方地区较为喜欢集中式的自然院落,南方地区则较为偏向于分散式的自然院落,不管是集中式院落还是分散式院落,所呈现出的都是一种杂乱的现象,尤其是分散式的自然院落,给人的感觉更是七零八乱。
此外,村庄的脏乱现象也十分突出,由于缺乏规划,到处可见生活污水、各种垃圾和牲畜粪便,此对农村的生活环境污染相当严重。而人们在对待处理方式上基本上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家瓦上霜”,如此放任自流的发展方式亟需改善,亟需通过统筹规划改变现状。
(二)管理不善,基础设施缺乏
当前,诸多农村存在管理不善、公共基础服务设施落后的问题。以河南省邓州市汲滩镇的张桥村为例,该村的村委会设置在一小学院内,内部功能仅仅是办公室、广播站和会议室,建筑质量一般,村内只有一小学和一家商店,其他就没有什么公共服务设施了。而村内的道路设施情况则更令人堪忧,除村内的主干道路是水泥路面(且部分路面已破损严重),其余都是泥土路,路边没有边沟,每逢下雨之时,道路泥泞不堪,雨水与生活污水混成一体,缺乏排水系统的村庄俨然间变成了水的世界。此外,电力、电信、消防、防震等方面的公共基础设施也十分落后,亟需完善。部分被评为历史文化保护单位的村庄由于管理不善,也存在公共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如南京市高淳县的薛城村,该村为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新石器时代的薛城遗址”,其中“薛城遗址”早在1997年的时候就已经被列为省级的历史保护文物,然而由于规划管理不到位及村内公共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薛城遗址的部分建筑被人们用于经营商量,部分建筑则被村民用于从事家庭作坊式的生产。
二、我国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方法探索
(一)立足长远,统筹村庄规划
华西村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立足长远、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具体而言,就是要立足长远发展的目标,在明晰村域整体现状及用地布局的前提下,落实村庄的建筑形态、建筑环境和占地情况,要从根本上规范村庄建设。华西村在发展与生产的过程中始终明白一个信条:“生态乃华西的灵魂”,为此,吴仁宝总书记将村庄结构调整与环境优化紧密结合在一起,让每一个村民都明白村庄规划、生态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通过因地制宜与统筹规划方可实现最长久、最具潜能和最具魅力的特殊生产力。就当前我国大部分村庄的建设规划现状而言,亟需成立工作小组,就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特点、文化传统和地形地貌等展开村庄规划,值得一提的是,所提出的规划必须符合实际、结构布局合理,进而极大程度的提高可操作性。
(二)加强规划管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当前,公共服务设施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之一,要提升广大村民的的生活质量,必须加强并完善村庄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以改善的村庄建设的物质条件。公共服务设施包括两种,一种是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一种是商业性公共服务设施。公益性公共设施包括村委会、学校、道路等。就公益性的服务设施规划管理而言,需要在充分考虑到村庄的人口数量、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条件等基础之上,本着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原则进而展开科学的规划管理。以村内的道路设计为例,主要道路和次要道路宜采用双面坡,道路的断面设计应在充分考虑雨水、污水的排除问题上于道路的两侧或一侧设置排水沟渠,排水沟的深度和宽度依当地雨量而定(见图2)。就商业性公共服务设施而言,其包括商店、集贸市场等,对其规划管理则要综合考虑村庄内部的交通、环境与村民习惯等因素,通常而言,商业性公共服务设施宜设在村庄的入口或村庄的主要道路交通方便地段,要有利于本村的村民使用。
针对部分被评为历史文化保护单位的村庄,更需要加强规划管理,本着省级及市级的文物保护规定,将文物的保护范围分为文物实体线、文物保护线和控制范围线3个层级,在此基础上展开空间布局,同时充分注重村庄布局与历史文物建筑之间的协调关系,道路铺设经济实用、植物配置高效绿化,严格执行相关保护规定的同时体现历史文化保护村庄的地域特色和农耕文明。
三、结 论
文章分析探讨了我国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问题,其中就当前我国农村村庄建设规划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指出,大部分村庄存在布局杂乱、缺乏统一规划,管理不善、基础设施缺乏等问题,亟需立足长远、统筹村庄规划,加强规划管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只要每个村庄都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指导精神,最终都可以拓展出一条具有特色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1] 安国辉,村庄规划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 委冬.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0.
(一)宣传思想工作。
我市宣传思想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提供了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1、狠抓理论武装工作,发挥理论指导实践作用。一是切实加强各级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二是认真开展基层党委理论中心组示范点创建活动,培养树立了一批创新形式、讲求效果的学习典型。三是精心打造了“发展论坛”、“理论学习园地”和“调研成果展示”三个有效平台,强化了理论对工作实践的指导作用。
2、抓好新闻宣传工作,为加快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充分利用三个载体,开展了三个宣传战役和五个专题宣传,使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注意力和兴奋点集中到了加快发展上来。
3、抓好对外宣传工作,努力提高市知名度。坚持“攻大报、上大台、争头版、上要闻”,注重构建大外宣格局,注重加强与上级新闻媒体的交流与合作,注重展开攻坚性宣传,围绕工业经济、项目建设、社会发展等工作,推出了一批有份量、有深度的外宣作品,树立了市良好的对外形象。
4、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一是通过实施以“文明新风进城乡、良好形象进机关、优质服务进网络、园林绿化进街巷、群众文化进广尝传统美德进家庭”为主要内容的“六进工程”,着力提升全市精神文明创建整体水平。二是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教育为契机,借助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月和第四个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三是精心组织开展“三下乡”、“消夏演唱会”等活动,丰富城乡人民文化生活,引导树立积极向上的精神风尚。四是牵头组织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全力做好明年全市两个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和2011年自治市两个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的各项筹备工作。
(二)政府主要工作。
关键词:园林绿化;城市生态系统;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1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园林绿化是城市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环境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城市生态系统中最为活跃的生物多样性因素,城市园林绿化不仅具备环境效益,同时具有休闲娱乐、美学、生态和社会效益。从功效上看可以防止土壤侵蚀,滞尘、涵养水源并保持地下水不受污染,调节温度,减少声、光、视觉污染等,园林绿化可以使环境更加优美,更有吸引力,能促使人们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缓解精神压力,充分体现城市活力和城市风貌。所以要在城市开展高标准园林绿化带,在近郊建森林公园、风景林、防护林、公益林,以此提高城市森林覆盖率。合理布置稳定的人工植物群落,是提高城市森林覆盖率的有效措施。要以高大的落叶乔木或常绿乔木为上木,以半耐阴的小乔木或常绿灌木为中木,以耐阴的小灌木作下木,由下木过渡到地被植物,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了。
2城市园林绿化中存在的问题
2.1由于绿化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政府主管部门难以掌握,致使一些绿化工程不达标。
如住宅小区内绿化,开发商为了达到规划部门30%的绿地率的要求,同时又为了迎合人们现今“择绿而居”的时尚要求,必须要绿化,但为了节约资金,降低成本,就请一些个体户,胡乱种上几棵树,铺点草,算是绿起来了。整个工程未经正规设计单位设计,景观效果差,品位低。
2.2绿化施工队伍参差不齐,难以充分体现工程的设计思想。
绿化工程不同于建筑工程,其严谨性、技术性不是很强,这让许多人误认为绿化施工不过是种种树,铺铺草而已,再加上其可观的利润,致使许多素质不高的个体队伍纷纷涌入绿化施工行业,不结合实际,机械地照搬图纸。殊不知:“三分设计,七分施工。”一个良好的景观工程需要设计者与施工者共同完成,一个有创意的设计更需要精良的施工。
2.3“重建设,轻管理”是园林绿化工作中存在较为普遍的现象。
目前,政府主管部门对园林建设环节加大投入,对后期管护投入微乎其微,致使一些园林景观达不到预期效果。部分小区开发商重建设的目的是提高房价,增加效益。
2.4没有专门的绿化监理公司。
绿化施工监理多由建筑工程施工监理兼任,加之《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中带“必须”的强制性条款很少,往往出现:土壤好不好,能栽就行;基肥施不施,不死就行;树坑不要大,栽下就行。只重视最后的景观效果,对土壤、基肥、树坑规格等不是很强调,致使一些树木生长不良,增加了后期维护管理的难度。
3加快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3.1提高对园林绿化的认识,加强领导,增加投资。
城市园林绿化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改善投资环境,巩固新疆库尔勒市国家卫生城市、优秀旅游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内容,是关系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和环境质量,首先应加强对园林绿化工作领导,为绿化建设提供一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正确处理绿化与环境投资的关系,把间接效益与直接效益挂钩,在保证环境与绿化质量的前提下,牢固树立长期绿化的思想,常抓不懈,确保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上水平、上档次、出精品。
3.2园林绿化应纳入城市建设整体规划,体现在地方特色城市建设规划中。
城市规划往往只注重建筑物,很多城市未将园林绿化纳入其中,搞好城市绿化,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直接的作用。近年来各地对园林绿化投入增多,绿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城市绿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很多城市变绿变美了,但形成自身园林特色的少,大多相互模仿、照搬照抄。绿化小区大同小异,过于单调。应鼓励各地设计建造有特色的园林景观,不能只顾绿地占有率,好的绿化可提升城市档次。一个优美、整洁、绿意盎然的城市不但可以大大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且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品位和精神文明程度,从而也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新疆库尔勒市的经验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并且突出这个主题,非常有特色。现代城市建设应请专家对园林绿化作整体规划,合理配置园林小区,充分利用地方树种,突出特点,提高城市品位。努力建成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具有特点的城市绿地系统。
3.3推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法制化进程。
要在编制实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完成城市大环境绿化规划、公园发展规划、郊区绿化规划以及建成区绿化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绿线范围,对已规划和建成的绿地全部实行绿线控制管理;全面贯彻国务院颁发《城市绿化条例》和配套的《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完善技术标准和规范;严格城市园林绿化资质管理制度,建立规划设计、施工以及养护管理的招标投标、质量监督制度。
3.4注重和加强小城镇和城郊绿化。
因地制宜地抓好小城镇、县城、村镇的绿化,提高覆盖率,让高质量的绿色生活惠及更多人。高度重视城市湿地资源的保护管理,建成一批国家级湿地公园。城市规划区现有的林地、水面,纳入防护绿地统一实施规划与管理,切实保护生态。开展节水、节地型绿化,大力发展立体绿化。同时应当多培育和种植一些耐旱的节水型植物。
参考文献:
[1]张秋艳.发展城市园林绿化[J].国土绿化,2004,(3):8.
[2]张志东.浅谈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J].现代农业,2007,(4):10.
第一条为加快光电示范园区建设步伐,规范园区建设管理行为,促进园区光电产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区光电示范园区做为我区新能源发展的重要载体,开发建设应科学、规范。
第三条示范园区建设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充分发挥区域光能、戈壁荒滩优势,形成产业定位分明,规模优势明显的发展格局。示范园区建设要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的光伏发电示范基地。
第二章示范园区管辖范围、主要职责及机构设置
第四条光电示范园区管辖范围:
东至东洞乡政府以西,南至肃南裕固自治县边界,西至洪水河西岸,北至东洞乡东干渠以南的国有未利用荒滩。总面积约55平方公里。
第五条区光电园区设立管委会(以下简称“光电园区管委会”),为区政府派出机构,行使区政府授权的管理权限,隶属区发展和改革局系统。实行“相对独立,封闭运行,一站式服务”的管理体制,对园区进行统一领导、统一开发建设、统一管理。园区管委会按照“精简、统一、快捷、效能”的原则和工作实际需要,负责园区的各项行政管理,为投资者提供良好的服务。
第六条园区管委会的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规章,制定园区的各项行政管理措施,以保证国家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在园区的贯彻实施;
(二)负责园区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光伏发电电网建设规划编制,并组织实施;
(三)负责园区项目的立项、核准手续申报,依照授权权限,对项目的各项规划设计、建筑、开工等依法进行管理;
(四)负责园区的规划、建设、管理,土地征用、开发和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划拨、转让,以及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建设管理。
(五)负责园区国有资产和电力输出的经营管理。
(六)负责园区招商引资、项目推介、信息和入驻企业的管理工作。
(七)负责园区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园林绿化的建设、管理、维护,协调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处罚。
(八)协调、管理有关部门设在园区的内派出机构的工作。
(九)负责园区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做好光伏发电行业相关经济指标的统计、上报工作。
(十)负责光电园区内国有资产管理,督促园区内企业依法纳税,协调落实返还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十一)负责园区内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十二)完成区委、区政府及上级相关部门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七条内设机构及职责
(一)综合办公室
贯彻落实管委会各项决策,督促落实各项工作任务;负责管委会机关年度工作计划、总结及综合性文件、材料的起草工作;负责园区党的建设、群团组织、精神文明建设;负责协调管委会各部门工作;负责园区管委会重要会议的会务工作及有关重大活动的组织安排;负责园区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的统计和上报;负责机关档案、机要、保密、信息、机构编制、人事劳资、后勤及内部安全等工作;负责园区对外宣传工作,做好宣传资料的编撰、印制、发行工作;负责园区经费的使用及办理财政各项收支,负责做好园区账务资料的整理、保管、存档工作;负责园区各项经费开支的审核报销;承办管委会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项目办公室
负责拟定园区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负责园区招商项目的谋划、征集、洽谈、协调、申报、审核工作,并协助企业办理工商注册、环评、安评、电网接入等相关手续;抓好园区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工作;做好园区重大项目入驻建设的跟踪服务;负责重大招商引资项目活动和各类展会、签约的策划、组织、实施工作;负责园区企业日常监管、安全生产工作;承办管委会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规划建设办公室
负责园区水、电、路、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等工作;负责园区建设项目规划红线控制;负责入园企业项目《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等证照的办理工作;负责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的征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物业管理管工作;承办管委会交办的其他工作。
(四)运营管理办公室
负责编制园区电站、电网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负责协调园区企业电网接入工作;负责协调园区电网运营工作;负责园区电网维护管理工作;负责园区规划范围内土地利用规划、开发、等工作;负责水资源费、物业费、电力运营维护费的征收及管理工作;承办管委会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八条园区管委会按照其管理职权,受区政府有关部门委托行使行政管理职权,涉及核发证照的,有关部门依照管理权限委托园区管委会办理;涉及专业技术问题的,园区管委会会同区相关部门、专业技术人员联合审查。
第九条园区管委会参照工业园区管理办法,制定适合光电示范园区的车改、交通补助、误餐补助、电话费补助等内部管理制度。
第十条区相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和配合园区管委会的工作,协调、指导园区管委会行使好有关管理权限。
第三章运营
第十一条园区项目建设用地规划、证照办理、费用收取,由园区管委会统一管理,园区内的土地收益,市区留成部分全部留给园区管委会用于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入园企业项目用地,根据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调整市太阳能发电项目用地政策的会议纪要》文件精神,采取出让或划拨方式。
第十二条园区环境、卫生、安全、绿化、道路养护等物业由园区管委会统一管理,依据物价部门核定的收费标准,对入驻的各企业征收物业管理费。
第十三条园区内入驻企业生产、生活用水,由园区统一管理,并由园区统一向区水务部门缴纳水费。
第十四条园区内110KV等级以上升压站、电网运营维护,由园区统一管理,并按运营维护成本收取运营维护管理费用,用于园区电站电网的正常维护运营。
第四章附则
[关键词]一师 特色 精品课程 实践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以下简称“一师”)自2008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后,中国画课程作为美术学专业的主修课程及院级精品课程,也面临着与时俱进的挑战与升级为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压力。一师“以服务基础教育为宗旨;立足湖南,面向全国;以教师教育、本科教育为主,坚持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结合。”这是一师目前的自我定位。一师以培养高素质小学师资为主,力求建成特色鲜明、全国知名的高等师范院校。[1]中国画课程作为学院的精品课程应注重与学院特色相辅相成,努力寻求课程特色并最终迈向省级精品课程是目前一师中国画课程建设的目标与前进动力。而一师的中国画课程想要从院级课程步向省级精品课程最终迈向国家精品课程级别,就必须要明白自身的优缺点,从而进行有序而明确的规划,最终达成目标。
因此,通过笔者在一师中国画课程中实践教学经验结合一师中国画课程建设现状,建设一师特色的中国画精品课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现状,科学规划。
俗话说“知己知彼”才能运筹帷幄。只有对现状进行理性的梳理,领会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精神,认清目前一师中国画课程建设层次、明确目标,才能制订科学的规划从而实现一师中国画精品课程的逐步提升。“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2]而目前一师中国画课程为院级精品课程,在实际建设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缺乏科学的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及资金投入。强调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理念,使中国画精品课程的建设规划注重教学内容、以教改为重点,优化教学条件,形成课程教学特色及优势,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系部应早日组成中国画精品课程建设与规划团队,在学科带头人的带动下成立专门的小组展开条理清晰的建设规划,改变目前精品课程建设主要侧重于网站建设不注重实践教学建设的现状。
2、师资力量严重短缺,科研力度有待加强。目前系部仅有在职中国画教师三人(教授、副教授、讲师各一人),人才引进及梯队建设迫在眉捷。教学质量的提高依赖于高素质的教学队伍与科研团队,高素质的团队也有利于精品课程制定科学、有效的建设规划。在对中国画高职称、高能力人才引进的同时,系部应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使教师在积极的创作和科研过程中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从而增强教师自身的创作能力、科研能力、影响力。人才是吸引更多关注与投入的重要因素,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其它方面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师只有具备一支强有力的中国画教师团队,有了能立足于中国画画坛的名家、大家,一师的中国画课程才能得到真正的繁荣发展。
3、加大对教学内容的重视程度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力度。一师是以培养小学教师为主的院校,不能像美院等专业性(培养目标也不同)的院校一样强调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创作能力,但同样不能忽视学生专业基本功的培养。但目前的培养计划里,一味的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开设了大量的文化课程,过度削弱了中国画必修课程的课时,如工笔花鸟课才36节、写意山水画课才18节。专业必修课程是学生中国画基本功学习的重要阶段,课时的减少直接影响课程内容的讲授、教学质量的高低及教材的建设等。只有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加强对专业课程的重视及教材建设,才能真正加强精品课程的建设。
4、加强教学教改、增加资金投入。精品课程的建设无论是软件条件还是要硬件设备的改善都需要有强大的经济作为后盾,只有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才能改善教学基础设备、更新系部图书室资料、促进名师堂、展开各类中国画课外活动、画展等。经费的紧张使教师只能自掏腰包进行对外交流与学习,也使激励与评价机制无法在经费方面落到实处。
二、追求品质与特色,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相辅相成,建设一师特色的中国画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强调的就是高质量,建设的目的就是要促进教育创新,打造品牌教育。精品课程的建立与提升必须是以强调课程“特色”为基础和前提,而什么是特色呢?按照辞典的解释,特色是一个或一种事物所独有的,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具体环境因素所决定的。“特色”是一所学校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独特而又优于其它学校的风格与特点,其立足点仍然是高校的教学质量。一师的中国画课程是在学院的整体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要建设一师特色的中国画精品课程,就要明确学院的发展特色是什么,将课程特色与学院特色在实践教学中完美结合。一师是的母校,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一师的教学与其它学院相比侧重的是以培养小学教师为主,而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小学教师应是德才兼备的全面型教师。因此,一师中国画精品课程的建设除了加强硬件等物质文明建设外,还应注意精神文明建设。在整个中国画教学过程中贯穿及强调爱国义精神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与专业知识的传授互促互补,让学生产生饱满的学习热情并更热忱于中国画的学习,最终强化中国画精品课程特色与学院特色的融合。
我国高校教学改革发展趋势必然是以学院特色与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一师中国画课程特色除了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教学过程外,也应该体现在课程建设观念、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教育模式、人才特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改革等方面。特色只有渗透于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最终彻底地提高教学质量,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这才会建成真正的“一师特色”的中国画精品课程。
三、与时俱进,着眼于实践,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
作为一所以培养小学教师为主的本科院校,不仅要强调学科性、重基础的教育观念,精品课程的建设也不能固步自封,应与时俱进,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方针。因此中国画精品课程的建设应紧随时代的步伐,使学生所学知识与时俱进又以民族文化为本。如在课程内容及课外辅导、讲座中加入对发展中的当代岩彩画(传统中国画重彩画的发展分支)的讲解与示范;在积极建设中国书画装裱实验室的同时对传统装裱方式进行创新,引入现代构成及设计理念,引导学生在装裱学习中的自主创新意识,使学生在书画装裱课程中不仅仅是掌握中国传统装裱技艺。而这些专业知识的加强与拓展不仅能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更突出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实践性,从而为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打下基础,拓宽学生就业范围。
总之,一师中国画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应是要建设成高水平、高质量的示范性课程,要以人才培养为理念,形成立足实践、积极向上的一师特色的品牌课程。
参考资料:
1、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网站[W].hnfnu.省略/NewsList.aspx?bbid=110&nid=10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