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10 14:46:57

导语:在高中生物教学反思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

第1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反思;有效性;意义

反思教学是指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知对象进行全面而冷静的思考和总结,不仅是对教学工作的得与失作一次全面的评价,更是对教学工作者一次全新的剖析和提升[1]。布鲁巴赫指出:“反思性实践是使教师在其职权范围内,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成为更好,更有效率,更富创见的行家的工具。”在新课改下如何进行有效的生物教学反思,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描述:

1 写教学反思势在必行

1)促进思考向纵深发展。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单纯在心中想想的思考,只是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不能有根本性的提高。而写教学反思,能够促进思考向纵深发展,深入剖析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闪光点,从而为以后的教学添砖加瓦。2)促进教师的经验积累和提升。只有善于反思才能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审视自己的教学,才有可能激发出理论与实际创造性的灵感。而写,恰能把课堂上的奇思妙想以及面对学生时突发应对的情况记录下来,作为一笔可借鉴的资源,以供在以后的教学中享用。3)促进教师教育理论学习的深入。停留在表面的反思是对教学过程的再回顾,并不会深刻透彻。而写,往往查阅资料,翻看书籍,促进教师进一步学习,使思考和理论相结合,从而实现对理论知识的提升。

2 高中生物开展教学反思的现状

1)课堂教学理念陈旧。优化生物课堂教学,教师首先应转变教学观念。生物的教学不应仅仅满足于知识的灌输,更应该促进学生思维的拓展。学生容易忽视生物的重要性,认为是个“副科”,教师应采取措施帮助学生认识生物与社会、生活、经济的联系,以及对医学界的影响[2]。例如,开展“生物学科重要性”的专题报告,讲述屠呦呦等生物界成功事例,让学生切身感受生物之重要。2)课堂教学方式单一[3]。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如何在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优势地位显得至关重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身心发展成都也与以往不同。因此,我们教师应顺应时代的潮流,努力探索最适合现阶段学生的教学方式。冗长而繁琐的授课已经不被认可,要巧妙设置课堂提问,加强小组合作交流,鼓励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定期评选优秀小组等。3)集体备课留于形式。集体备课是集思广益,互相切磋的平台。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人的智慧毕竟是有限的,从中汲取他人优良的教学心得,融合于自己的教学中[4]。还可以大胆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供别人点评。因此,把握集体备课的机会,提升自身教学素养尤为重要。4)缺乏积极主动反思。教学活动之后,要经常从以下方面评估自己的教学:教学行为是否达到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是否有“沟通”和“合作”;是否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是否适应学生个体差异。如此,才能在反思中提升自我,成就自我[5]。

3 高中生物_展教学反思的具体思路和方法

教学过程的反思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反思失误。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一堂课无论准备的多么充分,都不可能吻合真实的课堂,反思课堂上的差错,记录教学过程的不足之处,对本节课进行全面回顾、梳理、诊断、探究和剖析,找好“病例”“病因”,开好“处方”,开辟新的教学途径,增强合理性和实效性。2)反思成功经验。课堂上如期达到的目标,学生智慧火花的迸发以及对课堂上突发状况的巧妙处理都可以作为成功案例。要注意留心观察学生的兴趣点以及对课堂结构的适应程度,对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课堂分析探究,归纳总结[2]。例如学习“有丝分裂”时,注意染色体行为的变化就可以顺利实现教学目标。3)记忆教学过程中闪光点。课堂上运用得当的教学方法应及时记录下来,加以定格,不断完善,逐步改进。4)反思课堂学生状况。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方法,要求,认知方式,学习策略等等,从而探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4 如何结合互联网+更好开展反思教学,促进教师自身成长,提高教学质量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目前教师采用最多的方式。在生物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将抽象的内容动态化、直观化,极大地分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6]。但如果不能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多媒体很好的调配整合,仍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4.1 板书教学不容忽视

多媒体教学能够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但教师不能一味的追求大容量灌输,新课程理念强调师生共同探究,学生相互合作,然后归纳总结,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采用“粉笔+黑板”的模式,给学生呢个充分思考探究的时间,让板书发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回忆和识记知识重点的作用。也避免了学生只听不记、只记不听的错误方式。板书的书写也可以帮助学生完善自己听漏的知识点,从而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4.2 整合多种课程资源

虽然教学课件具有表现力强、信息量大等优点,但从网上下载的课件并不完全符合教师的教学思路,难以满足课堂的需要。因此,教师应在通读教材,泛读教材,又精读教材的基础上,适当的对课件进行增添、删除和修补,使其符合自己教学风格,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资源[7]。如在讲“种子的萌发”“有丝分裂”时,可以插入动画,音频讲解等,这样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3 辩证地看待传统和现代的教学手段

多媒体虽然大大减少了板书的时间,却也容易让学生陷入只听不记,或是只记不听的恶性循环,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时,教师要注意放慢速度,多留给学生动脑筋、动笔头的时间,并且开展讨论式教学。多媒体的另外的弊端是,会过度依赖于前期的教学准备,灵活性较差,无法记录师生互动交流的知识结构,而传统教学模式可以弥补这一缺憾。所以,教师应辩证的看待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8]。

5 结语

无论课堂设计的多么完美,教学实践多么成功,也不能十全十美,难免有疏漏之处,甚至出现知识性的错误。教师应在课堂教学后查漏补缺,认真反思,仔细分析,查找根源,寻求对策,以免重犯,从而使教学日臻完善。更要合理利用互联网资源,优化自己的教学效果。高中生物的教学离不开反思。反思是为了促进发展,反思是一种有思考的学习,是一种有理性的总结,有反思才有进步,有反思才是完整的教育。

【参考文献】

[1]乔春艳.高中生物教师的反思性教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2]颜丽萍.浅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D].辽宁师范大学,2011.

[3]李小平.浅谈新课改要求下的高中生物教学[J].改革与开放,2009(9):151.

[4]夏强.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生物教学[A].《教育科学》组委会,2016年5月全国教育科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教育科学》组委会,2016:1.

[5]朱恩位.浅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反思[J].新课程(下),2012(4):155.

[6]郭瑞波.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高中生物教学初探[D].河南师范大学,2015.

第2篇

关键词:教学;反思;新课程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而言,无疑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和崭新的挑战,教师应如何有效提升自身素质以应对课改需要已成为迫在眉睫之事。不少研究者提出:应增强中小学教师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实施反思性教学是有效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之一。那么,教师究竟应反思些什么内容,如何反思才能起到促进专业发展的真正作用呢?教师应如何做才能将理论层面的“反思”付诸实践,切实转化为实际行动呢?围绕上述问题,本文从教学的基本程序出发就教学反思的主要方法及内容等问题做一探讨。

一、课前反思

课堂教学重在准备,做到有备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反思教学设计要坚持“以学定教”的精神,就要有较强的预见性。一是能预测学生在学习某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二是能设想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这就必须课前对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深入思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对象分析。

学生是重要的教学人员之一,也是教学发展的基本对象。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我反思,才能科学地切合实际地确定教学的起点、深度和广度。

(二)教材分析。

首先要通览教材,鸟瞰全局;其次,精读教材,把握两点(重点和难点);再次,泛读教材,多涉猎。这样才能对一些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调换和补充;才能分析教材中呈现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在教学重、难点上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有否差异等。如在制定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时,就把教材中的排列顺序做适当的调整。如必俢本“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与选俢本的“化学电源”结合等。

(三)教学组织。

包括提问设计、组织形式,反馈策略。

(四)总体评价。

教学特色、教学效果预测、教学困惑与改进方案。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

二、课中反思

课中反思是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有较强的调控应变能力,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措施,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这是教学反思的重要环节。主要反思以下几方面:

(一)对学生知识学习的反思。

在学习新知识时,采取边读、边思、边析、边讨论方法。例如,在讲授“伴性遗传”之前,拟订如下的预习提纲:“什么叫伴性遗传?”“写出正常男女色觉的基因型,男女色盲的基因型,女性携带者的基因型。”“为什么色盲患者只是男性多于女性?”“为什么色盲病一般是由男性通过女儿传给外孙?练习预测后代的色觉遗传现象。”“写出遗传图解。”“为什么近亲结婚危害子孙后代和国家民族?”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时,在力所能及的解决一些问题,同时,发现新问题。以便带着问题去听课。学生可以记些笔记,主要是阅读教材时有凝问的地方。

(二)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反思。

教师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思维始于问题,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指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上要安排一定数量的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的时间,一般安排在一个教学环节结束时,如阅读后、实验后或教学内容完成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发问,要善于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如在学习根对矿物元素离子吸收过程时,让学习带着问题对阅读教材,“为什么说是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与根的呼吸作用有密切的联系?”“为什么说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与根对水人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根对水分的运输对矿质元素的运输是如何进行的,有什么关系?”在老师启发下,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与思考,获得并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又如,在谈到减数分裂时,利用课本上的图、表发问“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在遗传物质数量的变化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与第二次分裂及有丝分裂的各个时期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对图表的比较,找出他们之间的区别,加深对减数分裂的理解,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兴趣盎然,对所学知识牢记不忘。

(三)对学生情感形成的反思。

老师要用强烈情感语言创设情景,把情感传给学生,触动学生心灵,在生物知识构建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例如:在生物第一册(上)讲

三、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是当前最常见的反思,它能使教师有比较充裕的时空,对自己教学的得失进行较深入的思考和总结。教师不仅要对课堂的事件进行客观的描述,对事件的发生进行细致的分析,还要对相关问题提出研究方案。这样才能使教学经验理性化,以指导、改进以后的教学。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一个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下面谈谈对课后日记的反思:

(一)记“败笔”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多积累“病因”、“病例”,同时有的放矢寻找“办法”,使之成为以后应汲取的教训,教学就会逐渐趋于“完善”。

(二)记课堂的成功之举。

主要包括教学过程中达到预设目标的做法和措施,教学思想、原理及方法的渗透、迁移和应用的过程,感触与创新等。

(三)记学生见解。

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闪烁,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思路和好的方法。实现教学相长,这也可做为教学材料的养分及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得以补充和完善。

(四)记再教设计。

第3篇

一、影响高中生物教师课前反思的因素

(1)教师的责任心和道德感“一般说来,缺乏道德感的教师,除非因教学上的失误迫于外界压力,否则不会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有时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是一种自我责难。因此,没有强烈的责任心和道德感的教师是很难把教学反思进行到底的。”从我们学校每学期学生对教师的评议表中可以看出,学生们最不喜欢的教师不是教学水平差的,而是没有责任心的;如果有学生说,老师,你不负责任,对于教师们来说,也是一种莫大的污辱。在办公室里,有一次听到某位教师回来说到某个学生说她不负责任,她就特别委屈和生气。

(2)情意状况。情意状况是针对教师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情意状况,主要包括工作热情、意愿、动机、兴趣,态度和价值观等。就现阶段而言,与其他高中教师一样,高中生物教师的情意状况较差,主要原因很可能是对目前的资薪状况不满意,认为付出和收获间的差距太大,工作积极性较低。

(3)考试制度。考试制度会影响学科地位,从而给不同学科的教师创造不同的机会,机会多少会影响到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例如,江苏省的高考模式为3+1+1,3指的是语文、数学、外语,是所有考生的必考科目,其中又以数学的地位最为突出,所以各学校对数学都非常重视,数学老师在高中的地位是非同一般,这给数学教师创造了许多发展的机会,与数学相比,生物等学科均属于小学科。以我们学校为分例,一个年级15个班级中只有3个班级是选修生物的,这样最多就只需要三个教师负责高考班,其余生物教师就欠缺发展的空间,工作自然缺乏动力。

(4)学校管理。在学校管理层面,第一,促进教师反思能力提高的监督制度和教师反思能力提高的合作制度均不健全;第二,在反思性教学文化的建设方面,教师共同研究的氛围不浓厚;第三,在反思能力评价制度方面学校管理也存在不足,除了以教学成绩来评价教师以外,没有别的评价系统,即使有一些学校愿意从学生角度对教师进行评价,但由于学生受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大,评价的主观性太强,不能对教师做出全面公正的评价,学校对学生评价的结果不够重视;第四,学校供教师学习和利用的教学资源不足,不能满足教师对反思性教学的要求。例如,教学设备破旧、损坏,能够使用的不多,优秀教师的展示课不多,同时由于电子设备的普及程度低,教师不愿意阅读专业书籍等原因,图书馆藏书不多,在馆藏书籍中有很多都是多年前的旧书。

二、高中生物教师实现课前反思性教学的途径--备课

备课是开展教学活动的第一环节,也是课前必须的准备活动。备教材、备学生是其主要的两个方面。我们无锡市的生物教研员陈严老师说过,教师在备课时手边要准备3本书:教材、教师教学用书、课程标准,这说明备课需要充分而详细的准备。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要逐字审读,力求深刻理解教材,在编写教案时,用词要准确。在教学中我们是活用教材教,而不是死教教材,所以,在备课过程中必需明白,教材中哪些东西是应该删减的,哪些是需要补充的,哪些知识点的呈现顺序可以调换,以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

例如,在人教版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专题三“体内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一节中,有这样一部分内容:“桑椹胚进一步发育,细胞开始出现分化。聚集在胚胎一端,个体较大的细胞,称为内细胞团(inner cell mass,ICM),将来发育成胎儿的各种组织,而沿透明带内壁扩展和排列的、个体较小的细胞,称滋养层细胞,它们将来发育成胎膜和胎盘。”细心的教师会发现,这段文字在描述上有一个小的失误,聚集在胚胎一端,个体较大的细胞称为内细胞团,这个地方应该是称为内细胞团细胞,内细胞团细胞组成了内细胞团。优秀的教师在备课时就需要这样细心,逐字逐句解读教材,教给学生最准确的知识,避免因为备课不充分造成知识传授的低级错误。

第4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教学策略;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344-01

生物是一门基础的自然学科。高中生物具有:知识点多,不易记忆;难度大,不易理解;知识面广,不易把握;实验多且要求高,不易操作等特点。生物学科在高考理科综合分值中所占的比例是最低的,因此部分学生对生物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足够的学习动力。所以,要上好生物课,提高学生的生物成绩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走进新课程,要完成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并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研究,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寻找一条适合教师自己也适合学生的具有新课程标准特色的教学之路,使高中生物课堂变成高效的课堂。我认为高中生物教学应该从以下几点进行反思。

1.对新课标高中生物模块的基础衔接的反思

对于如何开展好模块的教学工作,让学生顺利完成每个模块的知识学习,并做好高中生物模块的基础衔接,我认为需从以下几点努力:(1)上课前要深入研究教材,做好模块式教学的整体设计,因为一个模块反映了一个或者一组的主题或者核心概念,有主要的、贯彻始终的科学思想观念和方法,有学习、探究的相似情景,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因此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对模块的整体设计的重要性尤为突出。(2)按照课程理念,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更新课程内容,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现实生活的联系,优化学习方式。(3)改进评价方法,增强课程与学生自我发展的联系,帮助学生规划人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对各模块之间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处理好各模块之间的相互衔接。

2.注重教学观念的反思

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念往往是在非主动条件下形成的,教师喜欢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有的教师一节课黑板写得满满的,这堂课的确思路清晰、条理清楚、内容正确,加之教师的口才也很好,所以从表面上来看的确讲得很精彩,但是往往教学效果却不理想。例如,进行课后测试时,很多考试的内容甚至考题都是上课时老师讲过的,学生答题的效果和没有讲过甚至没有学过没有多大区别。这样老师就会很纳闷,就会一味的去怪学生,骂学生,最后老师就失去信心,因为老师认为自己讲得很好了,并且讲得好讲得坏学生考试出来的效果没有多大区别。这样的老师在教学上是注定要失败的,因为他们不会进行教学实践的反思,不明白教学、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在教学中应该体现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所以,教学观念的转变必须先行,从而带动教学方式的转变。我在进行"自由组合定律"这一内容的教学时,课前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在一堂课上把我的讲解控制在10分钟之内,给学生讲解自由组合时一开始采用"棋盘法",在分清楚各种表现型所占的比例及基因型所占的比例后,引导学生在以后做题时要多用分支法,在简单的讲解后让学生自主讨论,最后让学生自己计算出各种表现型及基因型所占的比例。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后的反馈和测试中,反映出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促使我在传统和现实的教学模式之间进行反思。所以,如果教师能进行新课程理念学习,积极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在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教学一定能取得成功。又如:在学习高中生物"有丝分裂"这一节的内容时,我提前做好教学案,要求各学习小组的学生在课前用橡皮泥把"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细胞形态和染色体行为做出来。课堂上,我要求每个小组先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描述各个时期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判断。我在最后再进行分析和总结,得出结论。事实证明,这样的的教学方式教师教得灵活,学生学得轻松,学生对所涉及的知识点记得很清楚,并能长久记忆。在高中走进新课程后,我在教学方式上的改变,都是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前提下去探索和实践的。

3.注重教学模式的反思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努力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积极思考,不断总结,寻找一套适合自己、适合学生、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如:现在提倡的"271"模式,即一堂40分钟的课用8分钟讲解,28分钟让学生讨论学习,4分钟教师总结和引导学生做习题。还有"352"模式及其它模式。我在这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例如进行"应激性"这一概念的教学时,我进入课堂后没有讲话,而是先做一个简单的小实验:用黑板擦敲打讲台发出声响。结果学生循声观望,这一情景引入后,我分析实验现象,让学生自主讨论,在活跃快乐的气氛中学生很容易得出应激性概念,"声响"是刺激,"观望"是反应,生物对刺激做出反应的现象就是应激性。实际上我这节课讲得很少,学生很活跃,教学效果却很理想。

4.注重教学方法的反思

观念的转变带来的是方法的转变。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及教师要牢牢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并体现在日常的教学方法上。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转变。

4.1 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将太多的精力、时间花在成绩好的学生身上,教学、辅导的重心自然向成绩好的学生倾斜,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视为差生,缺乏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助,好像他们不存在似的,从而造成好的学生越学越好,差的学生越来越差,直接导致整体成绩两极分化。所以,教师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群体"。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对于成绩不好的后进生更应该多加帮助、多多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进步,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发展,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工作目标。

4.2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有充足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出学生的主体角色。所以,老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那种以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

第5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误区;对策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应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领导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则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学过程必须是师生双方平等、积极、探索的互动过程。为使生物教学更加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本文认真反思了当前我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并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提出相应的对策。

误区一:探究教学缺乏学生的有效参与,过于程序化

教师在组织探究教学的过程中,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四种方面:(1)探究点偏离;(2)探究程式化;(3)探究泛化;(4)学生实验=探究式学习。探究教学出现程式化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太过于追求一节课中各个探究步骤的完整,使探究过程在课堂中显得匆忙,学生像游客走马观花,未能收到应有的探究教学效果。

对策:因地制宜,围绕教学重难点问题,尽量设计一些利于学生实施的生物实验、调查、考察等探究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可有效防止探究活动设计的泛化和探究点的偏离;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现象和问题的探究兴趣,增强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生物科学实践问题的关注和分析,还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和意识。在课堂教学中,要掌握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具体教学策略。例如:备课时我们必须关注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将教师组织活动和学生自主活动进行对照、比较,看看教学活动的安排是否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情景、问题、探究点的设置是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法是否建立在学法基础上,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课时应注意必须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兴趣,同时符合学科的特点及教材自身的性质;课堂提问还要注意“度”要适中,即学生通过思维可以得到解决的问题。有些较难的问题就得想办法,补充适当的辅问题,把大题化小,分步提问,引导过渡,帮助学生克服思考难题中的障碍。

误区二:合作学习缺乏有效的组织,效率较低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常能看到教师组织一些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但从组织成效看,真正高效的小组合作却很少。反观原因,主要是我们的一些教师观念有误,似乎为了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而特意安排学生的合作学习,再加上合作学习内容的难易度较难把握等原因导致许多合作学习活动显得比较生硬而肤浅,成为了一种摆设,缺乏学生的有效参与。

对策:强调对合作学习组织的训练,重视提高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技能。

要加强学生对合作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加强学生对合作学习技能的训练和合作交流习惯的养成,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训练,使学生将在小组内和小组间的合作形成一种默契。训练时应坚持“由易而难,由意识到行为,循序渐进”的原则。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便于小组交流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言语交际活动。

误区三:强调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忽视教学手段和教学目的的关系

新课改中的教学往往要利用多媒体手段,我们也更多地把多媒体的使用看作是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的标志。教师期望学生按课件的设想去从事学习活动、回答问题,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直到得出预定结果,甚至认为只有这样才叫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

对策:要尽快更新教学理念,我们知道,在人的发展中,最核心的部分是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师生交往中情感的交流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电脑是无能为力的。有许多知识需要融会贯通,综合运用,不是靠用电脑就能解决的,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时,要使用在常规教学设法实现的效果上,要在关键点上起到恰到好处的注释或再现的作用,要避免代替板书、只是让学生觉得新鲜热闹的弊病,要避免取代教师的职能。

误区四:师生交流缺乏思维深度,流于形式

师生交流就是老师提问和学生回答,为了追求“应声如雷”、“举手如林”这样一种虚假的活跃,把提问变成简单化、庸俗化,变“满堂灌”为“满堂问”,殊不知,提问不等于启发教育,不是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提问是不能达到启发学生、调动思维积极性之目的,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教师未能建立科学的教学观和知识观,把教学目标转化为知识的传授和巩固。

对策:加强教师的培训和教研,更新教师教学理念。每位教师都应充分认识到,学校的一切工作,最终都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人的发展中,最核心的部分是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教师在设计、组织和反思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训练,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他们的人格建树和智慧生成。

总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挑战更是机遇。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内化新理念,勇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成具有指导意义的探究教学和合作学习教学的成功案例。在不断尝试反思性教学中,在不断地分析误区、克服误区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创建真正有活力的高效生物课堂。

【参考文献】

[1]廖伯琴,张大昌.物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14

[2]左雄.论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建模能力的培养[M].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

第6篇

一、现有研究对教学反思的理解

“反思”最早起源于西方哲学家的论述,通常指人自我精神的内省活动。洛克(Loke)认为人的经验按其来源可分为感觉和反思。感觉是指外部经验而反思则是内部经验。反思是以自己的内心活动作为认识对象而反观自照,既有思想活动又有心理活动。黑格尔(Hegel)将“反思”称作“后思”,他认为反思是思想反过来对于自身的认识,或者说它是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杜威(Dewey)则认为反思是“对于任何信念或者假定的知识形式”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海德格尔(Heidegger)则认为反思是人的“自识”活动。伯莱克(Berlak)说,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行动及情境的能力。

反思指向的是过去的意识行为。教学活动的内容或场景在头脑中像过电影一样再现,这是回忆、回想。如果重新审视自己在活动中某个环节的行为,或梳理本次活动所得到的启发和借鉴,这种对教育教学进行判断与思考的过程就是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和总结,是一种将“教学”和“学习”结合起来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

如果将反思视为学习方式,反思与回忆自己的教学活动为主要学习途径,其学习内容是自己实践中的经验,这样的理解如何解释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有很大作用,我们又该如何理解教学反思的本质?

二、例析教学反思的类型与内容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学反思进行了分类和研究。卡尔(Carr)和凯密斯(Kemmis)还有麦伦(Van Manen)等学者,根据教学反思的内容,将教学反思分为技术性反思、实践性反思和批判性反思三个层次。技术性反思指教学中运用的媒体技术是否合理、效果如何等。实践性反思侧重于为达成教育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合理。目前,教师所做的教学反思多为这一类。批判性反思是从社会、政治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检讨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合乎公正和平等。舍恩(Schon)提出教学反思的两种类型,即“对行动反思”和“在行动中反思”;布鲁巴赫(Brubacher)把教学反思分为行动后反思、行动中反思和行动前反思三类。我们通过以下案例阐述与分析布鲁巴赫的教学反思类型如何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反思。

1.行动前反思

行动前反思是指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对新的教学活动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并作出调整性的预测。行动前反思具有前瞻性。

案例1: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是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一章“遗传物质的携带者——核酸”一节的一个学生实验。教材的主要操作步骤是: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并用酒精灯烘干;用8%盐酸,30℃下,水解5min;冲洗涂片10s;滴上吡罗红甲基绿液染5min。

课前做预实验时发现,按照教材的步骤进行操作,成功率很低,细胞核难以呈现绿色,常被染成和细胞质一样的粉红色。

到底是哪一步出现了问题?是实验操作、实验试剂还是实验方案?笔者和组里的其他教师反复核实,同时更换了实验室原有的试剂,但结果还是一样。我们查阅相关资料并分析:用8%盐酸处理实验材料可能是问题的关键。首先,盐酸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本实验的口腔上皮细胞经酒精灯烘烤后为死细胞,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已经丧失,盐酸处理已没有意义。其次,“蒸馏水冲洗10s”很可能导致细胞内的HCl得不到彻底清除而改变了吡罗红甲基绿试剂的pH,甚至可能使核酸水解,从而导致染色效果不明显。于是我们删除用盐酸水解这一步骤,烘干后直接染色,实验效果明显,成功率在90%以上。这样,既降低了实验难度,节省了实验的时间,同时也降低了使用盐酸带来的安全风险。

这个案例属于行动前反思。行动前反思的价值在于它强调了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未来的行动,提示自己在行动之前必须慎思。行动前反思针对的是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案,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合适;(2)反思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否符合课标和学情;(3)反思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4)反思活动的设计是否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5)反思是否需要对教材内容和教学策略作出适当调整,等等。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案例针对实验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预试,发现问题后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改进了实验设计。行动前反思使教师做到课前心中有数,丰富了教师的实验经验,加深了对实验理论的理解。

2.行动中反思

行动中反思是指对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反思、迅速调控,以便寻求一个更为合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行动中反思具有敏感性和即时性的特点。

案例2:种群的概念

“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现代进化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课堂上,当笔者介绍完种群的概念后出示了几个判断题,学生回答得很好,也能很快举例说出“一个树林中的全部猕猴”“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等例子。笔者认为,应该再给学生一些更复杂的问题。随后提问:“今天教室中在座的全部学生能不能构成一个种群呢?”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

学生的困惑应该如何化解?笔者认为,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要让他们自己分析。于是笔者让学生思考这个例子和刚才那两个例子,即“树林中的全部猕猴”和“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有什么异同,比较后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树林中的猕猴和池塘中的鱼能进行基因交流,而教室中的学生虽然占据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但并无基因交流,所以不能构成一个种群。

通过“种群”概念的教学,笔者体会到生物学涉及的概念非常多,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这些概念,教师首先要非常清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次的教学如果只是简单告诉学生什么是种群,再举两个例子,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其含义。教师应该运用概念教学的理论,营造学生主动思考的氛围,设计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通过引发认知冲突、指导学生主动辨析,让学生从中理解概念。

通过总结这一发生在行动中的反思,笔者对“解惑”有了新的理解: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解惑”应该是制造疑惑,给予指导,让学生自己解开疑惑,而不是教师自己解惑。

“种群的概念”案例属行动中反思。尽管课前教师已充分备课,也了解学情,但教学过程中,课堂上还是会出现一些事先预想不到的情况或突发事件。教师需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有较大的难度。本案例中,教师借助经验发现问题,在理论指导下转变了教学行为——把解惑、思考的空间留给了学生。

3.行动后反思

行动后反思是在某一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如上完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课)后,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去发现和研究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或者对有效的经验进行理性的总结和提升。行动后反思具有批判性。

案例3:探究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笔者组织学生完成了探究实验“探究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是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一个学生探究实验。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整个实验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到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全部是学生自己完成,整个过程学生非常积极,兴趣高涨。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撕取洋葱表皮,有的负责配制蔗糖溶液,有的负责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最后每个小组汇报了自己的实验结果,学生们在分享实验成功喜悦的同时领悟了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个别学生对实验不感兴趣,活动参与度低,其中不乏成绩很好的学生。课后笔者询问其中的原因,他们觉得上不上实验课对学习没什么影响,觉得没意思。

学生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仔细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有的学生在初中做过这个实验,实验材料有萝卜和洋葱,高中课本的实验与初中有很多相似之处,对学生没有挑战性。

(2)做这个实验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虽然这个实验属于探究实验,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和交流的环节,但教材上已有失水的照片,学生在未开始实验前就已知道实验的结果。因此,学生对实验结果的期待值不高。

(3)本实验中所有学生的实验材料都是洋葱,实验现象大同小异也是学生兴趣不高的原因。

结合以上思考,笔者对“探究细胞吸水和失水”作了如下改进。

(1)提供不同的实验材料供学生选择,还可让学生自带实验材料,发挥其积极性。

(2)在“探究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中,可探究的问题很多。如细胞失水和吸水的条件,细胞死活的判定,设计实验研究细胞液的浓度等,都是很好的探究课题。

反思“探究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一课,学生要掌握一定的探究技能,还要通过实验理解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探究过程要伴随新知识的形成,实验过程和结果一样重要。让学生运用细胞吸水、失水的原理分析与解释日常生活中观察的现象,还可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和探究过程的兴趣。同时也可增加活动的灵活性,以关注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

“探究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行动后反思”,是在一节课结束后对本节课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作梳理与评价,找出问题及成因,并提出改进设想。行动后反思关注合理性、有效性等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包括以下内容。

(1)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哪些目标达到了,全部成员达成的程度,在达成目标时存在什么问题,未达成的原因是什么等,这属于实践性反思。

(2)反思教学活动的设计。以一定的理论和观念分析活动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否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建构概念,能否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是否使学生主动参与,对教育理论的理解与应用合理吗,本轮教学有哪些问题有待改进与创新,今后如何改进等,这属于批判性反思。

(3)反思教师自身的教学技能。反思自己的教学技能运用情况,如教学媒体的运用,教学时间的把握,提问时机的选择等,这属于技术性反思。

三、教学反思的本质与特征

1.教学反思的本质

无论是行动后反思、行动中反思还是行动前反思,其核心都在于分析行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行动后反思总结本次实践的成功与不足,为下次行动前的反思提供问题与假设,行动中反思是在行动中及时发现问题并立即调整的过程。围绕教学问题和问题的解决,行动前反思、行动中反思和行动后反思三个环节紧密相连,形成有机的整体,持续不断。通过“反思—改进—再反思”的循环,教师总结自己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发现教学中的新问题并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使教学行动更为合理与有效。教学反思这种以自己过去的经验作为学习对象的学习方式,实为一种以自身的教学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活动,其本质是探究。

2.教学反思的特征

(1)建构性。教学反思过程从自身经验出发,寻找行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是需要理论支撑的,这个过程促使教师理解教育理论,在新情境下运用理论,建构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同时,反思也是一种促进教师深入理解学科知识的建构活动。

(2)批判性。教学反思中,教师科学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寻找合理性和有效性的教学反思过程,这是一种批判的活动,可发展教师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即时性。教学反思通过回忆,捕捉教学瞬间发生的有价值的资料。由于其极易于流逝,教师应及时回忆自己发现的问题,记录自己的经验、创新点,找到新一轮实践中的问题解决办法。

(4)创新性。面对教学中的某些困难,教师课前、课中与课后持续思考,发散性地想象与创造,有可能激发出教学灵感,产生解决办法。教师如能坚持以教学叙事的形式记录这些反思中的点滴灵感与进展,就可能对自己或他人有所启示。

四、生物学科教师教学反思的价值及实现途径

1.教学反思是生物学科教师学习教学理论知识与积累教学实践知识的重要方式

反思可以帮助教师理解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知识。实现这一价值的途径是在日常教学中回忆教学行为并记述问题解决的成果;实现这一价值的方法是学习理论并用于指导反思,找出存在的问题、本轮实践的进展、在下一轮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设想等。

2.教学反思是一线生物学科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研究的有效方式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革、学科的发展与课程的改革都会使教师面临许多新的挑战。解决这些问题的主体是一线教师,他们是问题的发现者,也是问题的解决者。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反思:带着问题找理论,结合行动理解理论,在行动前、行动中、行动后持续反思,结合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进一步完善解决方案。

当前在中学教师中普遍开展的生物学研究课等教科研活动也是一种基于反思的研究。它不同于教师日常教学中的反思,研究课等活动有明确的问题指向,研究的问题也更具普遍性,参与者是教师的团队,能集众人智慧,在行动前、行动中与行动后反思研究,其研究的成果公开展示,有更多教师参与反思。因而这种反思活动更系统、更深入,成果更易推广。

3.教学反思是生物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第7篇

国家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1],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 最初的阐述。

与此相适应,我国生物课程标准结合学科自身特色,将中学生物课程目标表述为课程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其中具体目标从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能力这三维三分别进行设定的。

上述两种三维都是在课程目标层次做出的阐述。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层次的三维,《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将对具体内容标准的表述所用的动词分别指向知识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情感性学习目标,并且分为不同的层次[2],这表明生物教学目标也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设定。通过三维教学目标的完成最终达到课程目标地三维。

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存在一定的偏差:

第一,部分教师错误地理解三维教学目标为一堂课的硬性指标。教学目标是对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在拟定具体教学目标时,要依据生物课程标准中相应的内容标准,并充分考虑到具体教学内容和任务的特点。[3]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同时包含知识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情感性学习目标,比如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一中的细胞中的无机物、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细胞增殖等内容只有知识性学习目标和技能型学习目标,没有情感性学习目标。所以,针对这些内容,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只需针对前知识性和技能性的学习目标进行设计,不必为了涉猎所有目标而牵强地给学生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二,部分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存在生搬硬套的现象,致使教学效果不显著。例如,在讲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二中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一节内容时,除了要达到知识性学习目标和技能型学习目标外,本节内容还应向学生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但大多数教师在本节内容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时,都只是让学生阅读课本相关材料,最后让学生思考转基因的安全性。但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有限的资料并不能全面的看待转基因的安全问题。

因此,教师应当结合所要渗透给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网络、媒体等资源开发新的课堂教学资源,同时让学生自己去搜集资料,最后让学生以辩论或小组汇报展示的形式再深入学习这部分内容,从而达到对转基因安全的全面认知。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达到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独立思考等能力。这种教学设计会比生搬硬套的教学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二、对素质教育提出的培养目标理解片面

素质教育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目标,中学生物的课程目标也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来与此相对应,最后将课程目标细化到教学目标进行落实和完成。但是,当这些目标都达到后,学生是否就真正的具备了素质教育所期望的能力?结果不得而知。深入分析,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实质在于提升学生素质,让学生具备生存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和获得幸福的能力。

例如,学生在学习了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一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一节内容后,达到了知识性目标要求的说出叶绿素种类和作用;说出叶绿体结构和功能;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说出光合作用原理;简述化能合成作用[4],也达到了技能性目标要求的尝试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4],也达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研究科学家对光合作用原理的探究过程,使认同科学是在不断观察、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态度[5]的要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所掌握的是三个方面分散的能力与素质,基于让学生具备生存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和获得幸福的能力的要求,教学不应该只停留在此,而是应该进一步给学生时间与空间来应用课堂所学,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还缺少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和巩固所学,最终通过实践来整合三种分散能力的环节。

学生只有将学到的分散的能力进行综合的运用和实践,最终才能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能力或素质,在其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外化为强大的生存能力,独自生活能力和获得幸福的能力。

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教学不应该仅停留在三大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应帮助学生整合所学知识与能力,同时尽量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来应用课堂所学,才能达到素质教学目标的实质要求。

三、教师不能恰当的运用教学模式和教学原则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素质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即是创新教育。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中学生物教学中大多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而采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并辅以启发性教学原则。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一些教师存在着诸多误区:

第一,部分教师未充分考虑学情,所选教学内容偏难。探究式教學模式是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思想,这就决定了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基于学生已经掌握了一部分与所探究内容相关的知识而进行的教学模式。而部分教师在选择探究内容时,未充分考虑学情,所选探究内容偏难,导致学生不能自主进行探究,既影响教师的教,也影响学生的学,不能很好地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因此,教师应精准把握每种教学模式的应用条件,在全面分析知识内容和学生学情的情况下,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进行教学。

第二,部分教师创设的探究情景存在局限性。探究式教学模式一般要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过一系列探究过程最终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植物激素生长素的发现一节内容时,教师多以语言描述创设情境,结合图片展示让学生发现问题,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对学生的思考和理解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创设的情境和提供的图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假如将创设的情境变为真实的情境,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用自家的植物做一些简单的实验,增加学生的体验,让学生更加直观、更加真实的了解问题,既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知识,也能帮助学生将该问题的探究过程内化为自己的一套方法或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

第三,部分教师片面地理解启发式教学原则。启发式教学原则不是简单的提问题,也不是提简单的问题。《论语》和《学记》给启发式教学原则做出了最恰当的解释。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为心求通而未得之,即心里想想明白,但又想不通,悱为口欲言而未能其貌,即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教师要在学生这些理解的关键知识给予启发即可,不必对一些琐碎浅显的陈述性知识进行提问。

除了在学生思维的关键点启发之外,教师还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即《学记》里提到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引导学生学,但不牵着学生走;鼓励学生学,但不压抑学生个性;启发学生拓展思维,但不替学生做出结论。

四、忽视环境对素质教育的影响

谈及教育,必定涉及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教师、学生、环境(其中环境可以分为教育环境及社会环境)。目前提出的促进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大致涉及改革教学方法和创新学习方法两个方面,在改革教学方法方面以生物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6]、课堂教学要设法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方法和媒体[7]等措施为主,在创新学习方法方面以一要指导自学,二要指导观察分析、三要指导实验、四要指导抽象概括[7]几个角度为主。但无论是改革教学方法还是创新学习方法,大多是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作为出发点,忽视了环境对于教育的影响。

第8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 研究性学习 问题 改进措施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我国的全面实施,各种教学模式层出不穷,并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十分良好的效果,尽管研究性学习存在已久,但是由于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并没有受到教师的关注,对于高中生物教学而言,研究性学习能够改变学生接受知识过于被动的现状,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并且还能满足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性而对教学提出的不同要求,因此对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开展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事项和具体过程

由于高中学生所处年龄段的特点导致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这对学有好处,但是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过于被动,只是单方面的接受知识,好奇心反而成为耽误学生发展和进步的不良因素。而研究性学习恰好能够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构建适当的教学情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学生在教师引导和组织下,主动地去探索、发现、猎取、洞察和体验,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根本目标。

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今教育的各种要求,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在实施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也同样如此,教师要明确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未来的发展为本,通过合理的教学手段营造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氛围,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将探究性教学贯彻在整个高中生物教学之中,真正意义上的让学生感受到研究性学习带来的巨大好处。

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影响,导致他们对问题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还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利用这种学习方式的灵活性,通过小组合作等手段促进班级同学的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需要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充分的准备,其具体的实施过程如下:

对探究资料的准备--对探究过程的设计--对探究人员进行分组--对探究结果进行汇报展示--对探究的整个活动进行评价。

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到研究性学习的巨大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仍在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果不能加以合理的解决不仅研究性学习无法起到预期的效果,甚至还会起到反作用,笔者认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角色定位出现偏差

传统的教学理念更多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在新课改后这样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还是有很多教师在进行角色定位时出现了偏差,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没有为学生构建起自主的学习氛围,还有一些教师则是走向另一极端,过于放任学生,没有给予他们合理的理论指导,这些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体验。

形式化的教学过程

有一些学校的研究性学习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起到效果,只是利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模式,为了研究而研究,没有理解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含义,或者将研究性学习理解为实验教学,只是实验小组实验这一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久而久之让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甚至对生物的学习产生不好的印象和抵触心理。

(3)教学评价不够合理

由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基础的不同,导致他们在接受生物知识时所表现出来的情况也不同,但是现在的教学评价过于重视教学的结果而非过程,这不利于学生和教师发现自身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很多学生由于基础薄弱尽管十分努力的学习,仍然与其他学生有着一定的差距,但是这无法体现在教学评价当中,努力却没有收获,这些学生将会慢慢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不利于他们今后的发展。

三、提高研究性学习水平的改进措施

面对现今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需要我们积极地进行思考和改进,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帮助研究性学习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及对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认为具体的改进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教师应努力促使自己的角色不断发生变化。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拥有者逐步转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从教师身份的训导者、管理者逐步转向学习过程的引导者、服务者;从教学的实施者、劳动者逐步转向教学的研究者、设计者;从课程规划的从属者、执行者逐步转向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开发者。

(2)依据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和特点,在我国的教育现状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模式可以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制宜,不能僵化单一,不能照搬国外或他人现成的模式,更不应该有整齐划一的实施模式。我们还可以采用文献查阅、网络搜索、课外走访、问卷调查、参观考察、实地调研、项目研究、案例探究等均是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方式。

(3)我们可以尝试从学生、教师和课程三个层面,依据现实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坚持过程性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和他人评价为辅的评价方式,对生物学教学实施研究性学习进行有效的评价。我们要重视的是评价的过程而非结果,合理地利用评价内容的灵活性,真正意义上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表现。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考虑的重要课题,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有效教学模式,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都大有好处。

参考文献:

【1】吴剑峰. 生物教学研究性学习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 教学与管理. 2011(21)

【2】李红艳. 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反思[J]. 中国校外教育. 2013(16)

第9篇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生物 有效课堂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课程改革强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创造交流展示的环境。改变老师的“包讲”,鼓励学生参与交往,改变自上而下的“给予”式,变为与学生一起探索、体验。面对新课改理念的挑战,需要教师积极进行教学反思,切实推进自主学习,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一、开放思想,转变理念

传统“应试教育”“重结论轻过程”,即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而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忽略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机械记忆“标准答案”。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是教学活动中的“导演”。教师要由传统的设计自我向设计学生转变,创设各种情境和条件引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基于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互动为方式。利用情境、协作、讨论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可以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现。使学生不拘泥于课本,走出课堂,有更多实践机会,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指导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激发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样学生才能学以致用。

二、深入研究教材,做好教学整体设计

按照课程理念,教学中要注意更新课程内容,加强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现实生活的联系,优化学习方式,改进评价方法,加强课程与学生自我发展的联系,帮助学生规划人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这种变革中,教师作为学习活动指导者的作用比以往更重要。教师要认真学习相关课程文件和《标准》理解新课程理念和课程要求,更新教学观念。而要做到这些首先必须透彻理解教材、把握教材,进而才能实现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适合,不断思考教学目的、教具准备、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并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促进学生学习。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实验创新能力

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学生个体才能得到发展。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纯个体学习为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发言、踊跃质疑、耐心聆听、积极探讨完成。成功的合作学习不但培养学生人际交往技能,使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而且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实验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改进或者寻找变式实验,利用实验活动课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做完“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后,教师鼓励学生依据实验原理设计出其他方案。在老师的提示下学生可能会提出如下问题:(1)此实验中将紫色的洋葱换成白菜叶、洋葱根尖或红心萝卜;(2)实验中30%蔗糖溶液改成10%或50%或其他浓度;(3)用葡萄糖、白糖溶液替代蔗糖溶液。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将这些设计成研究性裸题,并进行分析讨论,从中选出可行的方案进行具体实验,检验是否成功。这样学生在实验的全过程中,都必须经过自己的创新想象完成。教师应不断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四、用宽容、唤醒、激励隐性分层教学

学生之间的差异总是客观存在的,教学中如何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呢?分层教学是解决学生个体差异的较好策略,但明显分层又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如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产生自卑及消极情绪等,因此,只能进行隐性分层。对待学生的缺点要用“低倍镜”,但并不是漠视、放纵他们的缺点和错误,而以一种宽容情感感化那些有错误的学生,让他们意识到并纠正自己的错误,如上课不认真听讲、睡觉、讲小话等,可结合所讲内容插入课外知识,或用幽默的语言吸引他们,等等,绝对不能用过激的语言伤害他们,打击他们学习生物的积极性。

总之,新课改需要教师根据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情况,结合学生特点探索、体验,加强学习。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学生被教材和教师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局面,才能在丰富学生知识量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