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生活处处是课堂

时间:2023-03-10 14:46:57

导语:在生活处处是课堂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生活处处是课堂

第1篇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化学课堂;化学与生活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化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化学问题,主动地运用化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抽象化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化学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因此,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实际问题(如,环境问题、治理垃圾问题、旅游问题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激起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和兴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创设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生活化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我们教学时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选择学生身边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索的事物,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素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比如,在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中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这一句话,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身边生活中与化学有密切联系的一些实例.煤气为什么能烧饭?铁锅为什么会生锈?城市霓虹灯为什么会呈现出五颜六色等;讲到“水的净化”时介绍利用木碳的吸附作用,可以除去冰箱中的异味;讲到“燃料及其利用”时,播放“神六”升空的发射实况等.

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和化学反应可谓是五彩缤纷,多种多样.教学中与生活情景联系,学生的兴趣产生了,求知欲也就调动起来了.

二、充分利用生活资源,重视生动形象化教学

初中学生喜欢形象生动的东西,而由于化学知识的抽象性,为了使得学生能接受,就要求化学教师应学会充分利用生活资源,教会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把抽象的化学理论知识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结合起来,给化学知识赋予生动的内容和形象的反映,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到新的知识.例如,在讲授第二章第四节“自然界中的水”时,很多学生对烧开水锅和盛开水的热水瓶形成的水垢不理解,因为我们饮用的是清澈透明的水,根本上看不到有固体颗粒存在,却为什么会形成水垢呢?这时,我们可用一只烧杯,取半杯的自来水,往水中滴入少量的肥皂水,用玻璃棒搅拌,很快我们会看到,水中出现悬浮物.对此我们就跟学生及时讲解硬水的有关知识,使学生很容易就能明白什么叫做硬水,硬水有什么危害,怎样才能软化.抽象的道理顿时形象化,学生豁然开朗.这样通过把理论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就能够把抽象化为具体,把困难化为容易,学生自然喜闻乐见,快乐之情绪溢于言表.使抽象的化学知识放在学生自己最熟悉的情景之中去理解和记忆,就能做到轻车熟路,得心应手,而且可以使学生体验到解决疑难的成功与快乐.

三、运用化学知识,探究生活问题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新课程努力从化学的视角去展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用科学、技术、社会相联系的观点引导学生认识材料、能源、健康、环境与化学的关系,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综合的科学观和对有关的社会问题作出判断决策的能力.所以,初中化学课还要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化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与解决生活问题,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现实生活中蕴含的化学秘密.

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把化学知识同生活中的应用联系起来,使学生掌握知识并利用它去解决一些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学到碳酸氢钠时,要让学生知道常见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是小苏打,它也曾用于治疗人体胃酸过多;吃腌菜太酸,可加小苏打降低酸性;蚊虫叮咬,在痛痒处涂上小苏打,减缓痛痒;加有小苏打的菜无需放味精,因为小苏打的碱性要影响谷氨酸钠的水解,从而失去鲜味等.介绍这些,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巩固和深化了课内基础知识,同时,能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并灵活运用知识.把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使学生在掌握化学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展思维,使他们充分体会到日常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处处离不开化学”.从而把那种死记硬背被动的学习方法改为积极主动,在应用中记忆、巩固知识的方法,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过程就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生长过程,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新课程要求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切实体验到我们身边处处有化学,用化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总之,通过打造生活化的初中化学课堂,最终让生活走入化学,让化学回归生活.

参考文献:

[1] 陈春芳.实施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0(1).

[2] 赵岩松.浅谈化学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J].林区教学,2006(9).

[3] 文庆城,李凤.提升学生对化学的理解 培养科学素养[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2).

第2篇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8.005

实用主义学者杜威指出:“教育即生活”,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宣称:“生活即教育”[1]。现阶段的化学课程要求化学教学走向生活,使学生对化学在现代科技文明所扮演的角色有正确认知,不畏惧化学,不排斥化学,增进学生对化学的正确认知。而如何使化学教育能更好地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服务,使化学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和需要,值得关注和研究。

笔者选取了沪教版化学课本的《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进行了一次尝试。一方面在教材安排上,本章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最后一章,主要涉及材料、能源、健康、环境等与人类生产、生活紧密结合的内容。按《化学课程标准》建议,“在教学中,要注意用具体的真实事件引导学生体会化学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而在另一方面,通过系统学习,学生也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科学探究的方式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也就能够通过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在实际调查分析活动中掌握知识与技能,从而逐步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与价值观。

因此,在进行“合成材料”的教学中,笔者着重介绍了一些塑料的成分与用途,“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聚苯乙烯(PE)、有机玻璃(PMMA)和电木塑料都是常见的塑料[2]”。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的塑料远不止如此,特别是当今社会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与重视程度也日益增强,不少食品包装及其他塑料制品上都标注了类似循环标志,并加以数字来区分制作材质。于是,笔者介绍了塑料制品上数字含义之后,布置了一项课外实践调查作业,要求学生进入超市观察和研究一下:哪些商品(特别是食品包装)使用的是塑料?该商品有何用途?塑料上是否标有数字符号?你认为该商品的塑料使用是否规范?……旨在于让学生突破课本内容的限制,深入实践生活,从而促使学生更加全面、更加准确、更加客观地认识和了解塑料,增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注。

利用一个双休日的课余时间,全班38位同学中有30位同学完成了调查内容,并递交了相应的调查作业,完成的数量和质量都让人感到惊喜。调查结果统计如下表1所示:

学生们通过此次调查发现,生活中大部分的塑料制品使用还算合理,其中广泛应用的塑料材质是■(PP,聚丙烯)。除此之外,还发现了其他问题:

①很多塑料制品,甚至一些食品的塑料包装上并没有标明材质种类,而塑料的玩具基本没有标明材质;

②有些塑料制品虽然表面标明“聚乙烯”制成,但是通过简单实验发现其中可能含有其他材质;

③有些塑料制品虽然印有类似■的标识,但是标注方式不太规范,如:■,■等;

④对于某些聚乙烯材质的商品,只在包装上标明“聚乙烯”或■,却没有详细标出■(HDPE,高密度聚乙烯)或■(LDPE,低密度聚乙烯),容易对消费者使用过程中产生误导;

⑤同样用途的商品,不同商家使用塑料的材质可能不同。如:国外某品牌的方便面容器使用的是■(PP,聚丙烯)材质,而国内某品牌的方便面采用■(PS,聚苯乙烯)制作容器;同样是一次性水杯,大多数为■(PP,聚丙烯),但少数品牌使用的是■(PE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OTHER,其他树脂);

如此的惊人成果,不禁让人感叹“现在的学生真的了不得”。通过对此次实践性作业的批阅,也让我感受到了学生参与的热情,犀利的眼光,执着的态度,同时也让教师自身感到了压力,意识到学生的求知欲能够促进教师的教学素材的积累、知识结构的调整以及教学理念的改变,意识到实践性作业的重要意义。

一、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学生完成作业是学习活动的一种形式,而有效的学习活动不应该单纯依赖模仿和被动地记忆,而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对课本知识内容真正的理解与掌握。实践性作业“既调节学生的学习生活,又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应用意识和自主能力,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学习,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责任感,使他们在愉悦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接受教育。”[3]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们切身感受到塑料制品在生活中广泛应用。许多同学的调查作业中都提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能让我们更加合理、科学的使用塑料”……也有学生发现:“虽然有很多种类的塑料都能用来包装食品,但是大多数的塑料不能循环使用,不宜加热。然而,现实生活中却普遍存在多种塑料瓶循环使用,或者加热,我们以前也从未注意过,如果我们处处留心,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这些积极的想法与观点,不就是新课程所要倡导的理念吗?它也激发了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二、促进学生对交流合作的认识

做调查,是进行实践研究的一种常用方式。实践性的调查作业,有时依靠个人的头脑思维是无法顺利完成的,必须学会与人交流,寻求合作等社会交往方式来完成。在实践活动中进行调查,不仅能让学生学会融入社会,真正体验生活,还能学会与同伴合理分工协作,学会与他人顺畅进行交谈,获得更宽广的知识。

第3篇

关键词:生活实物生物课堂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四种本领: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明确指出教育是为生活服务的.生物课程标准提出,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机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生物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并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轻松掌握生物学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优秀的生物教师的课,为什么同行都爱学、学生都爱听,原因就在于课堂教学艺术.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离不开融入生活味.在生物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教师都可以让生活实物走进来.

一、利用生活实物,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应当改变传统的注入式写法,注意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应用性,拉近教材和生活的距离.用生活实物导入新课,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使学生眼前一亮,迫切地想参与这节课的学习.例如,在讲“饮食与营养”时,教师可以将一锅煮熟的玉米带进课堂,用玉米的香气唤起学生的嗅觉,让学生品尝一小截玉米,吸引学生的味蕾,从而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平时摄入哪些营养物质.这样,师生一起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立疑激趣,能使学生产生亲切感.

二、利用生活实物,自主探索,掌握新知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在探索新知时,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或加工,恰当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把现实生活中鲜活的题材或实物引入课堂,打消学生的畏难心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设计营养合理食谱”时,传统的课堂是纸上谈兵,让学生在纸上写出一日三餐如何搭配.如此,学生既无兴趣,也没有直观、深刻的体验.这节内容,笔者有幸听过一堂精彩的课.上课教师将家里和食堂里好多品种的蔬菜、豆制品、鱼、蛋、肉用保鲜膜包装好带进课堂,这些“实物”包装上还有标签,写有名称、重量、价格.学生挑选食材,放入“购物篮”,再以这些“食材”为原材料设计一餐食谱,写在白板上,交流讨论.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还让学生亲身体验“当家不易”,使学生感受到科学与知识其实就存在自己的身边.又如,在讲“水中的藻类植物”时,教师可以在菜市场买一些新鲜海带,教室里每排学生从前到后拉一条长长的海带,让学生看、摸、闻海带……学生如此仔细、近距离观察海带,就会对藻类植物的真实存在和外观特征,获得深刻的印象和正确的感性知识.如此“壮观”的生物课堂,学生会终身难忘.再如,在讲“植物体的组成”时,为了直观地展示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教师去花鸟市场“请”盆水培的番茄植株(结有果实)来课堂.学生也将家里水培的吊兰、绿萝和风信子带来,顿时课堂生机勃勃.学生饶有兴趣地观察植物的各部分,比较它们的根茎叶,在讨论、交流和争执中理解了“六大器官构成绿色开花植物”.

三、利用生活实物,解释应用,复习巩固

第4篇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 课堂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

论文摘 要:本文对如何优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模式的问题进行探讨,认为创设情境,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生活化,体现计算机知识的实用性,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进生生合作交流,教学效果。

近年来,随着中职生素质相对地下降,职业学校课堂“两多一少”现象越发普遍:讲闲话的学生多,睡懒觉的学生多,专心听课的学生少。面对这样的事实,职业学校必须要进行教学改革。

实践表明,因地制宜地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加强计算机专业知识和现实的联系,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模式生活化的探究,主要是探讨如何创设生活情境来辅助学生学活知识,提高技能,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注重体验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鼓励学生“行而求知、知而再行”。那么如何把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成生活化呢?笔者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对象,进行了以下的研究:

一、深入钻研教材,寻找知识在生活中的原型

以往教师备教材,总是站在教师的角度设计教案,注重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却很少考虑所教学的知识离学生的距离有多远,教材中的一道例题、一个知识点蕴含着许多的生活信息却被忽视。教师只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了解学生已具备的生活经验,才能准确地把握教学的起点从而有效地利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师通过“备教材”才能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通过“备学生”才能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已有的生活经验,这是进行教学情境创设的前提。而在情境创设的时候,教师应认识到情境创设在教学中不仅仅起到知识的引入作用,也自始至终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成为相关学习活动的认知基础。因为让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用学生熟悉的情景来呈现教学内容,能增加计算机教学的趣味性与现实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教师可从人们常用的信件往来的活动中,引入电子邮件的知识,其中的电子邮件地址结构是:@,就如同真实生活中人们常用的信封一样,有收信人姓名、收信人地址等。用户标识就是收信人的姓名,主机域名就是收信人的地址。又如在学习“存储程序控制”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时,如果直接讲解计算机的工作过程,学生会存在许多难以理解的地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的工作过程。笔者采用了比喻的手法:你去饭店吃饭,先在服务员的帮助下点菜,然后服务员把菜单送到吧台负责人处,负责人请厨房按照菜单烧菜,最后,可口的饭菜通过服务员端上了你的桌子。这里,服务员就是输入设备,负责人就是控制器,厨师就是运算器,餐单就是存储器,服务员也是输出设备。通过这样一个比喻,再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讲解计算机的工作过程步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得到提高,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二、创设情境,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认知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精心设计一个生活情境、一段生活化的故事都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架起计算机知识与生活原型的桥梁,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如在讲表格制作时,了解到学生准备寻找兼职工作,笔者向学生提问:“寻找兼职工作,你们需要做什么样的准备啊?”学生回答:“需要准备个人简历”。于是,笔者让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大胆地交流研究制作简历,让学生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良好心态下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得到新知,也训练了实际应用能力。

(2)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思考。问题总是源于某种情境,生动具体的情境是产生问题的肥沃土壤。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尝试和验证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引发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讲授Windows操作系统时,笔者启发学生提出一些典型问题,如“我想让Windows启动时播放一段好听的音乐怎么办?”“我想给我的计算机加个屏幕保护在我离开的时候不让别人动,怎么办?”“我的计算机很慢,我怎么看到有哪些程序正在运行?”“我忘了一个文件放在哪里了,怎么找呢?”等问题。

这些富有挑战性和实用性的问题,因为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因此能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培养了他们应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创设操作情境,生成实践智慧。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在获取全面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思维就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操作机会。

转贴于

例如,为了配合学校的禁毒活动,笔者要求全班学生用WORD 制作一张A4纸的手抄报,内容要健康积极向上,版面设计不拘一格,文字优美流畅,色彩搭配美观大方。学生的兴趣特浓,有的在文字底下配上图片、分栏进行编排,有的插入艺术字和图片,有的利用图片的环绕效果排版等。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综合使用WORD的文字处理、图形处理和艺术字处理操作,优化自己的设计。在操作过程中,有的学生的图片和文字重叠时,图片挡住了文字,这时就引导他们想办法使图片置于最底层。有的学生使用“文字环绕”中的“四周型”“紧密型”或“穿越型”环绕,有的学生使用文字环绕后还是认为效果不好,因为图片与文字的色彩对比太鲜明,这时笔者引导他们想出将图片设置为‘水印’。有的学生遇到需在版面的右边某处写进另一小段文字时,笔者引导他们巧妙使用“绘图”工具栏里的“文本框”,插入“文本框”后在文本框范围内写文字就可以了。但有时框线影响美观,这时就引导学生使用“线形”和“虚线线形”将文本框线进行任意美化。若不想要这个文本框的方框,就引导他们想出用‘绘图’工具栏里的“线条颜色”设置成“无线条色”或“白色”。最后将手抄报打印评定等级,学生对自己的作品欣赏一段时间后开始反思自己的不足,探究操作的最佳方法,这样对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有很大的促进。

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操作不仅仅停留在活动的表面,而是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又在思考,学生参与了获取知识、形成及发展的全过程。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4)创设应用情境,促进能力发展。学习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是学生学习的真谛。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知识的正确应用观,创设应用计算机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应用情境,培养学生自觉应用计算机知识的意识,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提高计算机技能的应用能力,感受计算机知识的价值。

例如,在学习了EXCEL的图表后,笔者布置了这样的作业:根据你所学到的知识,统计一个月你零用钱的支出情况,月末展示你的统计结果,将评出优胜奖。学生都认真完成了这项作业,在评选中,笔者发现这份作业不仅让学生学会了运用知识,更给大家上了一堂节约用钱、奉献爱心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又如,在针对班中学生学习不稳定,成绩忽上忽下的情况,笔者要求学生根据每个单元的测验成绩,绘制一张条形统计图。这一方法让学生清楚认识到自己的成绩起伏现象。这样既能巩固EXCEL电子表格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又能利用全班成绩的分析统计,对学生进行一次学习教育,了解自己学习的情况,一举两得。

三、小结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模式生活化的研究实践表明:创设情境,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生活化,体现计算机知识的实用性,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在笔者所任教的班级,学生专心听课的人数多了,再也没有学生睡懒觉或说闲话的现象,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成绩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都积极参加全国计算机一级MS考证和参加高新技术办公软件应用模块的考证,其中高新技术通过率达到100%,一级考证通过率在95%以上。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也认识到:在注重教学生活化,创设情境进行教学的同时,不能忽略教学的本质。课堂上过分强调生活化情景的创设,会使计算机专业课变成“生活常识课”。情境创设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是为教学服务的。生活化情境教学要想获得成功,教师必须准确地把握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精心设计、合理运用、动态生成,只有这样,情境教学才会使教学过程锦上添花,使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育新阶段的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4,(9).

第5篇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基本理念明确指出:英语课程应根据教和学的需求,提供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英语学习资源。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现实生活中鲜活的英语学习资源,积极利用音像、广播、电视、书报杂志,网络信息等,拓展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教学实践也让我深刻体会到:要使我们的学生能更有效地学习英语、学好英语,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应多创设些具体的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真实的或模拟的教学活动中。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应遵循的原则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现实生活中鲜活的英语学习资源,积极利用音像、广播、电视、书报杂志,网络信息等,拓展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因此,教师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置身于贴近自己生活的语境中,产生亲切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将英语语言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以教学内容为中心,组织真实地、半真实的生活化情境,应该遵循主体性原则和趣味性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基本理念要求教师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因此,在教学活动时,应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应该在充分考虑学生在年龄、性格、认知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的基础上来设计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所以设计生活化情境应该从激发学生思维能力,调动学习自主性的角度出发,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二)趣味性原则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苏联教育家科罗廖夫也如是说:“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教学的潜力所在。兴趣的培养与教师的积极引导和教学艺术是分不开的。一个人一旦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正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教师应该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全体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二、怎样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语言学家克鲁姆说过:“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该是创造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 因此,我们在教材使用过程中,应该努力使教材的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流进英语教学的“半亩方塘”。

(一)凭借真实生活,创设教学情境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成为真正的教育”, 他认为“课堂教学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学习语言必须走进生活,只有在生活中掌握的语言才是真正有生命的语言。现行大多数省市使用的人教版教材的教学内容及设计都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但由于学生生活经验积累相对贫乏,因而我们在教学时应尽量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利用学生自身的生活,学生家庭的生活和学生学校的生活,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鲜活的语言材料,创设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

1. 利用学生自身的生活,创设教学情境

学生自身的生活包括许多方面,比如姓名、年龄、性别、胖瘦、爱好、性格、理想等。例如在教七年级上册Unit1 My name’s Gina.时,学生们来学校不久,互相不是很熟,又很想认识对方,借此同学们就可以很自然地进行Pairwork: A:Hello! What’s your name? B:My name’s... A:I’m... B:Nice to meet you!再如在教七年级下册Unit7 What does he look like?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进行比较。谁tall, 谁short, 谁medium height就一目了然,很好理解了!

2. 利用学生家庭的生活,创设教学情境

家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特别的意义,因此学生心目中家是最熟悉的地方。在教七年级上册Unit3 This is my sister.时, 我们可以让学生从家里带来全家福,然后向同学们介绍:This is... These are... 对于七年级新生来说,他们很愿意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家人。在这样不断地互相介绍中,同学们无形中已经学会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在交流传递信息了,交际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3. 利用学生学校的生活,创设教学情境

学校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教七年级下册Unit12 Don’t eat in class.时,这里提到的学校的规章制度本身就和学生日常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充满着生活气息,但是如果我们直接把这些条条框框强压在学生身上,学生是很不愿意去接受的。就像领导站在我们面前说,你要怎样怎样……我们往往感觉到不快。所以,这些规则更要通过真正的交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规则的必要性,自然而然地接受这些规则。以下就是本人在第一课时中的做法。

刚开始时,按惯例先和同学们打招呼聊天,问好,谈论天气和他们想做的事情,这样既让学生得到预热,又复习了以前所学到的知识;然后再通过谈论一个学生的笔友的有关情况,巧妙而又不经意问问学生喜欢和朋友聊天吗,能在课堂上和朋友聊天吗,为什么不能在课堂上和好友讲话呢等,自然而然地切入正题:So, please don’t talk in class. But you can talk in the hallways.

这里的关键是要加问学生为什么,因为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思考、探讨和内化,他们才能自觉自愿地接受那些规则。这样,老师就可以顺理成章地下结论,我们不能在课堂上讲话,可以选择走廊等别的地方去讲话。这样的方式比直接把规则压给学生强一百倍,这就像数学老师呈现公式、原理一样,直接地将公式、原理教给学生,远远没有引导学生自然而然的发现公式、原理来得深刻。

这些教学情境的创设将学生自身、家庭、学校的生活经历与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给学生一种生活与学习是一体的感觉。这样学生就能说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描述自己喜欢的事物,讲述自己生活中真实的经历,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交流传递真实的生活信息等,从而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言的运用上,达到交际的目的。

(二)组织符合学生生活经验的活动,再现生活情境

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符合学生生活经验的游戏和活动,适当运用于教学过程中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语言的运用。

例如在上完九年级Unit8 I’ll help clean up the city parks. 第一课时后,我们可以号召学生组织一次街道大扫除,让学生制定街道大扫除的计划,写倡议书,张贴、分发倡议书。但前提必须规定学生在讨论计划的过程中,要用英语来讨论问题、制定计划。我们的学生以前就组织过街道大扫除活动,只是这一次组织的时候用英语来说。这样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直接应用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既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应用意识,又调动了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英语的积极性。

(三)运用实物、图片等教具,巧设生活情境

实物、图片等教具本身就具有形象、直观和情景性。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实物、图片等教具就很容易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觉到他们学的就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样他们才会觉得学得有意义。而有意义的东西学生学起来就容易,也感兴趣。

例如在教八年级上册 Unit7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 第一课时时,我是这样上的:首先我拿着搅拌机、牛奶和香蕉,让学生告诉我这些分别是blender,milk,bananas; 然后告诉学生们我今天要在课堂上制作banana milk shake;当他们得知我要在课堂上现场制作一杯 banana milk shake 时,都非常兴奋,而且注意力高度集中。我边演示边用英语解说,同时把制作奶昔过程中重要的词汇分别在PPT中展示出来,随后将制作好的 banana milk shake 用准备好的一次性纸杯分发下去,在学生享用品味西式饮料的同时,我适时对同学们说上一句:“Enjoy yourself!”。不少学生会礼貌地回答:“Thank you.”。同学们就这样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轻轻松松地掌握了相关的英语知识。

(四)利用学生角色扮演,模拟生活情境

角色扮演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而有目的地去创设某种情境,对其经历的仿真性进行的演习活动。如学习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一般礼节、在紧急情况下的求助和自救、交通安全标志的识别与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等方面的教育等都可利用这一形式。这种活动形式要求教师创设合适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才能进行有效体验。

例如在教七年级上册Unit7 How much are these pants?第二课时Practice the conversation时,我就利用教室里的讲台作为商店的“柜台”,用学生的学习用品、衣物等当做“货物”,并借助于写有“open”“closed”的招牌,挂在商店的门口,让学生分别扮演“Clerk”和“Customer”, 进行“购物”时的情境对话。同时要求“买”“卖”双方都要尽量用刚学过的各种购物用语和礼貌用语,如:Can I help you? Yes, please. What color do you want? Here you are. How much is it? I’ll take it.等。在这种轻松愉快的听、说、看、演的环境中,学生们既巩固了新学的知识,丰富并巩固了本课的语言材料,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这样及时有效地使刚学的语言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得到了锻炼,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也同时得到了强化。

(五)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动感情境

在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依靠一张嘴、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再加上几张挂图来完成,展示的大多是静止的场景,很多动态的场景只能靠学生的想象。而有些生活现象却是动态的,直观演示又不太可能。这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化“静”为“动”,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不仅可以解决传统媒体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比如七年级下册Unit5 I’m watching TV.这一单元中,教学do homework,watch TV,clean,eat dinner, read等此类动态单词时,教师可边做边教学,但有时候教师模仿的不是很到位。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动态的图片或短片,这样可以直接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加深认知印象。等学生们掌握单词后,教师可以叫A学生模仿动作一一表演练习,B问其他同学A在干什么(What is A doing?),其他同学说出A同学在干什么(He/She is...)。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敏捷度,也发挥了他们的表演天才,多种感官的并用,有效加深了他们的学习记忆。

(六)适时融入社会时事,创设教学情境

陶行知先生认为:“到处都是生活,即到处都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课堂教学是在真实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所以教师可以把社会上或与学生密切相联系的事件带到课堂中来。比如:在教学belong to的时候,社会上热烈讨论的是的归属问题。我们就可以直接说:Diaoyu Island belongs to China.来巩固这个词组。再者,我们学习英语就应该了解与英语这门语言相关的文化,所以在某些外国节日来临时,教师可以引导孩子对英美国家的重要节日加以了解。比如说情人节、愚人节、感恩节、圣诞节这些在中国已经耳熟能详的节日。在这些节日里,我们要适时地创设情境,让学生融于这些情境中,感受西方节日的氛围。这样不但能够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还可以增进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第6篇

一、传统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现状

传统物理课堂教学以教师为教学中心,学生只是学习的被动接受者,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一味地进行“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这种教学方式存在着巨大的盲目性,不能做到统筹全局和照顾个别差异,很容易削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传统物理教学大多数的情况就是老师在课堂上照着书一句一句地读,学生看着课本一句一句地听,这种教学模式已过于死板和僵化,根本无法适应时代对教育发展的要求。统一有效的教学方式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保障,但是很多教师往往不按照规定的教学模式,往往自己独辟蹊径创立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虽然发挥了教师教学的主动性,但是学生真正学到了多少知识还是一个未知数,这样没法从根本上提高物理课堂教学质量。

二、传统物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讲课方式单一,知识传授过程枯燥

一本书和一个备课本是教师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使用的主要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拿着教科书一字一句利用备课本的辅助对学生进行讲解,学生只是坐在位子上听,师生之间很少有互动的时候,这会营造一个沉闷、尴尬的教学氛围,不利于学生有效掌握知识。老师的逐字翻译缺乏知识延伸,新颖的教学材料和教学设备又无法使用,这就导致了课本知识的片面传授,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变得浅显,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不能有效吸收知识,学习时空大部分都变成了无意义的空白,这就与教学的意义背道而驰。

(二)学生上课的热情较低,教学模式单一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师教学模式单一,教师不能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探索,教师不能通过提问问题和学生进行沟通就无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经常开小差,掌握的学习内容不全面,就算学生在最后升学的阶段死记硬背也不能掌握到多少知识,那些快速掌握的知识也只是过眼云烟转瞬即忘。

传统物理教学地点就是物理教室,传统物理教学模式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而物理是一门和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课程,比如如何将杠杆原理运用到建筑施工中,如何运用光的折射或反射来进行摄影,物理的明显的生活化特性要求我们的物理教学地点要多样化,要求我们的物理教学模式要多元化,而传统的物理教学很明显不能适应物理课程生活化的需要,如果一味采用这种传统物理教学方式不可能使物理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三、生活化教学如何应用到物理课堂教学

(一)构建生活气息强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积极性

人们对生活生产的思考与总结是物理学产生的基础,物理学与日常生产生活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物理学的生活化特性,教师要通过构建生活气息强烈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和生活具有很亲近的关系,这样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能实现师生的有效互动,教学过程也会变得活泼、生动。

比如教师在讲授“力的相互作用”这一节的时候,教师要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回想符合本课学习内容的生活实例,比如划船船动,打蛋蛋破等,通过实例导入能帮助学生把纷杂的物质知识总结和串联起来,使学生改变对物质现象的错误认知,从而培养他们理性分析物理现象的能力。创设生活气息浓厚的教学情境,教师还要通过向学生询问生活疑惑来刺激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比如在教师讲授“光的折射”这一课程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联系自然现象向学生询问为什么清澈的水底看起来比较浅等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自由辩论以激发其探索热情。

(二)把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在课堂教学中多引用生活实例

无论是物理概念,还是物理公式、物理规律都是在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找出相关的生活信息,教师通过在课堂上引用生活实例的方法能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亲切感,能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能提高他们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教师在讲授“平面镜成像”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询问为什么水中有白搭的倒影,为什么理发时要立一面镜子等生活现象,这样能促进学生进行深入的想象。另外教师还可开展以生活现象为主体的讨论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引导学生阐述自己是如何运用掌握的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的,通过举办这样的讨论活动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总结能力,能提高学生理论和实践的转换能力。

(三)开展物理实验教学,深化学生物理学的生活化认知

开展物理实验教学需要具备两个要素,一是进行物理实验的生活物品要完备,二是物理实验要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增加学生对物理知识的亲切感,才能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实验的真实性和重要性。在选择生活物品上要尽量简便、直观,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意识,比如在塑料瓶里装上不同深度的水,通过吹气来判断音调和频率的关系。在物理实验和生活实际结合问题上,我们要放弃传统理想化的实验过程,因为传统的物理实验会使学生产生排斥情绪,比如在“能量转化与守恒”这一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方式来完成物理实验,这样物理实验的过程就更加生活化。

第7篇

【关键词】灵活设计 初中数学 互动策略 互动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1-0097-03

中国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但是在现实教学过程中,由于诸多原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师生间的交流,讲授、灌输成为教学的主要方式。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结构组成和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逻辑思维学科,教师单边一味地讲授理论知识,没有设计课堂教学互动,会导致课堂沉闷、枯燥无味,学生的思维僵化。根据初中学生的特征及学习内容设计师生互动模式,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有益探索。

一 师生互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互动教学模式,注重在探究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能动性,也注重教师和学生的合作。互动教学模式,强调教师要与学生经常交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以互动教学模式为宗旨,探索数学问题,促进教学双方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从而改革初中数学教学方式。

互动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些学生可能会受到心理因素影响,并失去信心,例如,数学课上他们不敢主动说话,不敢向老师提出存在的问题,而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互动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主要动力,是初中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能积极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在学习的相互交流互动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思考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探索欲望,有效促进老师的学习。

二 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单一,更多的是认知互动,缺乏情感互动

目前,课堂教学要实现学生掌握更多知识的目标,认知互动是相当重要的。许多教师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作为一种可有可无的目标,导致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缺乏情感交流,教师不愿意花时间让学生展示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2.缺乏深度,缺乏多形式和实质性的互动

例如,问“一个三角形的角度是否为180度”的问题,只需要使用死记硬背的知识就可以解决了。这样的师生互动,只有互动之形,无互动之神,同时也缺乏教师对学生的深度启发,缺乏学生对问题的多方面思考,这样的互动很难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

3.形式单一,更多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很少

师生互动可以是教师和个别学生、教师和研究小组、教师和所有的学生进行互动,也可是学生小组之间,但学生之间缺乏互动。

三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互动策略

1.重新整合教材,认真设计师生互动过程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领会编排的用意,吃透教材,提高自身教学素养,根据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接受情况,因材施教,重新整合教材,认真设计师生互动过程。

心理学表明,人们对“一知半解”的东西更容易渴望去探索。教师利用学生这种心理开展师生互动。例如: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教学中,这三种角易混,原因是学生在分析“角是由两条直线被第三条所截形成的”是个难点。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形状上观察三种角与某些英语字母是否有一定的类似点,重新整

合教材,认真设计师生互动过程:同位角∠1与∠2,它们类似于哪个英文字母?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之间互动,观察并讨论,各抒己见。很快他们就发现:同位角的图形特点是形似字母“F”。发现了这个秘密后,他们很快得出:∠1与∠2是直线AB与CD被直线EF所截形成的。类推:内错角形如字母“Z”,同旁内角形如字母“N”。设置了有趣的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轻而易举地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知识。

2.在有效互动时要倾听学生的心声

倾听在人们之间的交流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内心深处,有一个愿望,就是要得到听者尊重,而倾听他人讲话就是尊重的表现。倾听是一种技巧,是一种高尚修养。教师倾听,不仅要听学生的口头表达,还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表情,了解学生背后的情绪,以确定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所学内容,如思维的方向是否正确,解决问题是否适宜,并及时采取措施,调整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教师要用自己的倾听做表率,引导学生养成倾听、掌握听力技能的习惯,从倾听中感受到收获的喜悦。

四 灵活设计师生互动模式

1.在巧妙地设计陷阱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师生互动教学

在互动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巧设陷阱,故意暴露一些错误,设置一些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易错的资源,学习过程中将学生思考问题时容易产生差错的信息作为教学资源。这与数学教材相比,它有其独特的价值。在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去探索、去发现,使他们对问题更加理解。

例如,在九年级有理数这章教学过程中,为了巩固学生对绝对值意义的掌握,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设置师生互动问题:+8的绝对值等于什么数?学生之间互动回答之后,教师再继续追问:绝对值等于它本身的数是什么数?他们中可能会争着回答是正数,然后教师再让学生进行交流探讨,采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学生小组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在互动探究过程中学生就会发现绝对值的意义:零的绝对值也是它本身。然后,教师再将正确的答案告诉学生,并对发现新问题的学生予以评价。通过巧设问题陷阱进行师生互动教学,让学生从易错资源中得到真知,加深他们对所学新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也给数学课堂添加活力。

2.对学生科学分组,采用转弯抹角式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

很多数学概念都非常抽象,如果仅仅依靠老师的说教,很难让学生充分理解。教师可以采取分组教学方法,在对学生科学分组时,各组中有数学能力强弱不一的学生,在讨论中他们每个人可以充分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也可以互相指导。

例如,在相似三角形这章教学中,为了巩固利用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教师可以设置几个背景问题进行师生互动。

互动问题一:两个直角三角形一定会相似吗?请说明理由?

互动问题二:两个等腰三角形一定会相似吗?请说明理由?

互动问题三: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一定会相似吗?请说明理由?

然后,教师将互动问题分给3 个小组,每一个小组研究一个问题。给予讨论时间,再组织各小组之间进行互动辩论,让他们在学生小组之间的互动辩论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让这种互动教学模式成为一种教学习惯,也给数学课堂添加活力。

3.设计的问题由浅入深,促进师生互动的升华

激发学生去探索的动力来源于问题,合理的问题能有效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问题应由浅入深地进行师生互动设计,引发学生认知突破。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也是由易到难,特别是每个问题具有挑战性,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探究。这样师生都参与到数学教与学的活动中,促进师生间有效互动。

例如:在九年级教学“过三点的圆”这一课时设计了一系列的师生互动:(1)过一点A画圆,同学们能画几个?它们圆心在哪?(2)过两点A、B画圆,同学们能画几个?它们圆心在哪?(3)过三点A、B、C能画圆吗?如果能,有几个?圆心在哪?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总之,增强课堂中的有效互动,是促进有效教学的关键。初中数学教学中要灵活设计师生互动模式,注重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积极引导,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习,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能力,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动”出学生的激情,“动”出思维的创新,使初中数学课堂更有活力。

参考文献

[1]郭秋英.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J].成功(教育),2011(16)

[2]朱佳英.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展开师生双边的活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8)

第8篇

关键词:学生的主体地位;生活经验;反思;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047-02

“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所在。”――苏霍姆林斯基。

一个很巧合的机会,在我任教七年级历史学科的时候,正巧地理老师因病无法正常上课,学校领导安排我任教两个班的地理课,更加巧合的是其中七五班的地理历史两门课都由我来任教,这一教就是两年。学生学习地理课程与历史课程同时进行、齐头并进之时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历史课程和地理课程同属社会科学的范畴,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将这两门课程进行一些整合的实践呢?“地理和历史互为中心,地理是观察世界的特殊方法,侧重于空间,关注比较宏观、综合性的历史课题;历史则关注大跨度的历史时段中人类社会的变化”当代西方史学领域中地理历史方法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的同时也给了我充分的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两年中我对这两门课由熟悉到亲切,依着两门课为媒介,和这两门课也和学生们擦出了不少火花产生了许多今天想来仍让我有意犹未尽之感的故事和案例。

七年级历史课《丝绸之路》一课教学时由于牵扯到许多地理知识还与音乐、古代诗词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我将此课定位为一节以历史、地理知识为主融合多种教学资源的“杂烩课”,立意是探究丝绸之路上的古代名人、省份民族、重要的山脉等等,拓展学生的视野,破解如何理解丝绸之路既是商路,又是友谊之路和文化交流之路这一难点。能力立意是学会阅读地图、积极收集学习资源,培养初步的历史地理结合、学科渗透的能力。

根据上述思路,我设计了以下问题和活动:1、读历史教材上本课文字材料以及地图《丝绸之路》、地理教材《认识世界的区域――亚洲欧洲部分》《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查找并整理丝绸之路上的山脉河流、风土人情、文物古迹、名人、省级行政单位、民族、特产等等。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查找资料、阅读地图、按照要求归纳整理知识等等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认识到丝绸之路的地理意义和古人费尽千辛万苦开拓并维护的努力,使学生得到情感价值观教育――天下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另一方面通过对丝绸之路的历史沿革的认知,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和时序观念。

学生通过读《西北地区地形图》可以知道仅在我国境内就要通过以下地形区:塔里木盆地、天山、葱岭、塔克拉玛干沙漠、帕米尔高原、祁连山、天山等等。学生查阅得出结论以后教师追问:请同学们读西北地区沙漠分布图,结合丝绸之路路线图统计出经过的主要沙漠?学生读图后找出巴丹吉林沙漠、库木塔格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等沙漠。根据同学们了解的常识,通过这么大面积的沙漠,大的挑战可能有哪些?学生对于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占有的比较多,再加上表现的愿望比较强烈,纷纷发言,有的讲饮水是最大的挑战;有的说荒无人烟的戈壁滩和沙漠上最难解决的是吃饭问题,即使带大量的干粮,牲畜的草料也没办法解决;还有的同学认为大风是最大的挑战,还引用了唐朝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的诗《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来支持自己的观点,真是令人眼前一亮,不得不让人感叹集思广益的巨大力量。而且引起了我的巨大反思:以往老师自以为得意的讲述实际上压抑了学生的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学生获得成就感的机会被极大地挤占了,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解决新的问题的好路径被活活的堵死而教师不自知,这真是一个巨大的悲剧。上述教学活动结束后,我设计了一道题供学生讨论:谈谈你对古代中国人开通丝绸之路的艰辛和探险精神的体会。这时的学生不再沉默,纷纷发言,各抒己见。

通过上述活动学生对丝绸之路的认识明显深刻和丰富,即这不仅是一条商路还是一条友谊之路、文化交流之路。学生甚至在活动之后提出了这样发人深省的问题:老师,丝绸之路既然对东西方有如此重要的意义,那为什么在唐朝以后逐渐荒废呢?问题设计:丝绸之路经过哪些山脉、河流?学生根据西北地区地形图,沿着古丝绸之路认真读图找出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盆地、祁连山脉、天山山脉、塔里木河等地理事物。

2、分组讨论:问题一:丝绸之路上的楼兰古国现在在哪里?公元四世纪神秘消亡的原因是什么?问题二:火焰山是哪个省级行政单位的自然景观?此山为什么被称为火焰山?学生把课前通过查阅资料、浏览网页得到的信息进行交流讨论,很快得出结论:楼兰古国地处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古老的罗布泊的水在炎热的气候中逐渐蒸发,最终水源枯竭,市民皆弃城出走,留下一座死城,在肆虐的沙漠风暴中,楼兰终于被沙丘湮没了。楼兰的消失跟人们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也有关系,过度垦种,使水利设施、良好的植物受到严重破坏:“公元三世纪后,流入罗布泊的塔里木河下游河床被风沙淤塞,在今尉犁东南改道南流,”致使楼兰“城郭岿然,人烟断绝”、“国久空旷,城皆荒芜。”

通过上述活动,学生在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下充满兴致的上完了这节课,不少学生反映收获很大,看来这种尝试还是有益的。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课程不再是单一的、理论化的、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而是向学生呈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并把它们纳入到学生生活中加以组织”这应是每一位关注学生成长的教师都应该熟知并身体力行的真知灼见。

参考文献:

第9篇

【摘要】本文作者认为,初中生物课堂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是多样化的,它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致,培养团结合作精神。本文作者首先对一问一答、共同实验以及群策群力这三种合作学习活动进行探究,接下来浅谈信息技术对初中生物课堂合作学习模式构建与实施中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生物 合作学习 组织 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47-02

初中生物课程的开设使学生初步探究生物发展以及发育的规律,通过对奇妙生物环境的探究,学生丰富了自己的头脑。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可以对课程教学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那么怎样将合作学习活动妥善的实施在生物教学进程中呢?这就需要教师对其合理的组织安排。

一、一问一答合作学习互动模式的构建

在初中生物教学课堂上,这一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形式大体上是这样的: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互相探讨等方式完成对问题解答这一学习任务,可以说,这一合作学习活动所建立起的课堂合作学习模式是较为传统的,这就需要教师将生物课程教学中的重难点梳理清楚,构建相对完整的知识框架,此时学生之间就会有针对性的探究问题的答案。

例如在《了解生物圈》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说出这样一段话:“已知生态系统由生物与环境两大部分构成的,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所产生的行为可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环境污染;而环境也会反向的作用于生物,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活动,那么请同学们思考,生物与环境之间存有怎样的关系呢?”为构建良好的一问一答的合作学习模式,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使学生组织好自己的语言。在本节课的课堂上,有的学生举手回答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互利共生的关系,此时这一观点得到了全班同学的拥护。教师还提出这样的问题:“请同学们探究生物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此时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出来了,他们从微生物、植物、动物这三个方面作答,大肠杆菌与人体存在寄生的关系;植物为人类提供了氧气,人类为它们提供二氧化碳,他们是互惠的关系;在这种教学环境下,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合作学习活动在师生、生生之间顺利的展开了,此时教师在开展“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这一教学课程时就会更加顺利。当然这种一问一答的互动模式也可以是学生对教师提出生物问题,此时学生就会更有学习知识的劲头,那么他们的学习效率也会提高。

二、借助生物实验教学组织学习合作模式

例如在《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的实验教学中,教师组织全班同学参与进这一合作学习的活动中,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表皮以及口腔上表皮的细胞形态,学生之间互相指导,使每一位学生都掌握显微镜的基本使用方法,在该实验课程中,教师明确实验的六大步骤,即为玻片清洁、滴水、取材、展材、盖片以及染色,教师为每一位学生的动手操作创造机会,例如教师指导学生将显微镜正确的调焦,临时装片制作以及染色等一系列程序都安排学生小组完成。此时初中生参与生物实验教学的兴趣被激发了,他们在小组合作中相互借鉴,完善自身的操作技能,与此同时学生之间建立深厚的情谊,这是合作学习活动中取得的更大成效。

三、群策群力小组式的构建,使课堂合作学习活动合二为一

在初中生物课程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构建应该遵从以下的要求,一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使他们在合作学习中拥有自己独具特色的观念;二是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这是合作学习小组得以构建的基础,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团结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生物学习任务;三是提升教师的引导意识,这是保证合作学习小组顺利吸收生物知识的有效保障,教师对小组成员发挥引导以及启发的作用。

四、探究在信息技术的导入下,是怎样完善合作学习活动

1.难点突破性合作。这是建立在生物学科微观性以及抽象性的基础之上的,例如在“神经系统的组成”的合作学习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是难以真实突破的结构示意图展示在学生眼前,学生通过对不同细胞以及神经系统的模式图进行观察,在合作学习活动中相互交流自己对神经元结构的理解程度。

2.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在信息时代的召唤下,计算机技术在初中生物课堂合作学习中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轻松活跃的学习环境。同时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也可以依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利用计算机查阅相关资料,学生在新型技术的配合下有更大的学习乐趣,此时合作学习取得的成绩是令人欣慰的。

五、结束语

通过阅读全篇文章,我们知道,在日后的初中生物教学进程中,合作学习活动仍然是课堂上开展频率最高的教学活动,一方面它可以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它可以协助学生在初中时期树立合作意识,这对他们正确人格的养成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总之,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构建,是对教育改革脚步的追随,它使学生对生物知识有更深的理解程度,辅助教师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耀方.初中生物生活化作业的研究与实践[D].苏州大学 2014

[2]吕然.初中生物合作学习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