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4:47:01
导语:在质量标准化管理交流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手术器械;消毒;标准化管理
ISO国际质量管理的核心是无缺陷管理,注重过程控制与持续质量改善。规范手术器械、消毒、敷料准备以及灭菌,产生一套具有标准操作规范与高效率的标准化管理模式。
1手术器械纳入消毒供应中心标准化管理流程
为了确保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可以适应工作需要,把手术器械纳入消毒供应中心管理流程,需要对岗位技术含量与护理人员的体力、业务技能以及教育水平进行评估,按照实际工作量,确保岗位配置的合理性,吸收高学历与年龄的护理人员,老中青护士的比例应为1:2:3,保证护理人员结构的合理性。定期轮换消毒供应中心的护理人员,加强手术器械使用与保养等专业知识的培训和教育,掌握手术室的全部工作流程,完善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以及工作技能。
手术开始之前,器械护理人员以及巡回护理人员要清点回执单上的器械名称以及数量,清点无误后在使用者的位置上进行签字,如果出现器械数量与器械种类不一致的情况,就要在30min中和手术室器械室的护理人员进行沟通与交流,查明原因并解决。使用手术器械后,器械护士和巡回护士要再次进行手术器械清点,确认无误后把器械清点回执单放到器械筐中,把手术器械放到指定区域,安排专人把手术器械送到消毒供应中心污染区。在器械清点回执单上表明感染手术,使用包布将手术器械进行包裹,并在包布外表明感染的类型。
手术器械要在清洗机中接受酶洗、漂洗以及上油与烘干,清洗后将手术器械送至清洁区,清洁区的护理人员对其进行整理与分类。按照手术器械的名称放进清点回执单,表明整理人员的姓名,然后对手术器械进行打包与灭菌。
手术器械灭菌后根据器械标签将器械放到指定的位置进行分类和储藏,手术之前手术间护理人员要利用电话通知消毒供应中心,通过清洁区的直通电梯将手术器械送回手术间。
2管理对策
把手术器械纳进消毒供应中心标准化管理后,手术室护士非护理性的操作可以得到有效的减少,提高了手术器械消毒的专业化以及程序化。同时可以确保手术室的护士有更多精力与时间提高自身的专科业务质量与技术。增强围术期病人护理与健康鉴于,不但可以提升工作的质量与效率,还能有效的推动手术室全面护理工作。发挥消毒供应中心标准化管理的作用,确保无菌物品的质量,拓宽消毒供应中心服务的范围,增强专业工作内容的全面性,进一步提高消毒供应学科的发展。
环节管理是提高无菌物品质量的重要条件,增强环节管理还能有效的提高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按照手术的具体要求,消毒供应中心的护理人员进行手术器械分类与操作,提高手术器械与物品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确保无菌物品的质量符合标准,降低物品交换的次数,提升工作的效率。
手术器械纳入消毒供应中心标准化管理便于手术器械集中管理,可以减少手术器械清洗设备的投资,能够节省成本,同时还能增加手术间,实施更多的手术。手术器械纳入消毒供应中心标准化管理还能促进消毒供应中心消毒、清洗设备的充分利用,增强手术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效果,发挥消毒供应中心的特点与作用。
消毒供应中心比较独立,除了增强器械的学习之外,还要对中心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与技能培训,提高中心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增强中心人员的工作能力。同时还要熟悉掌握手术室相关的专业知识以及工作流程,便于配合与支持,进一步推动消毒供应中心的快速发展。
3结论
标准的可衡量性与控制对象量化的指标为质量控制,为了细化工作流程,对器械交接环节进行规范化管理,加强清洗与灭菌缓解的质量控制工作,可以在手术室的污染区、消毒中心的污染区、无菌区和清洁区构建交接登记制度、清洗质量标准、灭菌质量标准、岗位职责以及奖惩制度。增强工作流程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规范性,确保工作质量的同时,也要提高工作衔接的畅通性,连通与融合手术室器械与消毒中心的衔接,减少手术室护理人员非护理的操作时间,增强手术间使用的频率,对器械的灭菌与清洗实施集中管理,降低分散处理造成的污染与伤害。
参考文献:
[1]钱黎明,王雪晖,钱健. 手术器械纳入消毒供应中心标准化管理流程的探讨[J]. 中华护理杂志,2009,05(01):465-466.
[2]郑艳芬. 手术器械纳入消毒供应中心标准化管理流程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3,27(23):250-251.
【关键词】合成革产业 标准化 问题 对策
1 概况
我国是合成革生产大国,合成革制品涉及各个行业众多产品,关系人民的切身利益。近年来,世界人造革合成革产业中心逐步向我国转移,合成革市场年增产幅度达17%~29%,下游行业需求增速在15%左右,其中鞋革、家具与汽车内饰革市场将是主要竞争领域,也是促进整个合成革市场发展的主要动力。
2 标准化对合成革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2.1 有利于提升合成革产业竞争力
我国合成革产品要进入欧美市场,样品必须接受国外机构的产品质量检测,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大肆宣扬我国生产的合成革产品毒性超标,限制我国合成革产品进入高档合成革市场,这间接削弱了国内企业的竞争力。我国合成革产业发展的被动化格局归根结底是缺乏核心技术造成的,而标准是技术的重要载体,是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实施标准化有利于提升合成革企业的科技水平,有利于提高合成革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2.2 有利于增强合成革企业的国际贸易与合作能力
标准化是合成革企业加强国际贸易与合作的有效工具,是促进国际合作的桥梁,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标准是贸易双方交付和验收的依据和准则,也是贸易谈判的技术基础。(2)标准化能消除发达国家通过提高技术标准设置的贸易壁垒,使贸易双方在产品质量或服务上达成共识,有效避免国际纠纷。
3 合成革产业标准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完整的合成革标准体系。目前,合成革产业已经具备企业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的全部标准级别覆盖,整体而言标准体系尚不成熟,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整个产品链的标准体系结构和关键部件的标准都需要进一步充实。
(2)已有标准体系,但执行力度有限。像目前广泛生产的油性合成革产品已有清洁生产国家标准,但仅为推荐性标准,影响力和执行力都很有限。
(3)产业标准落后。我国目前现行有效的合成革产业标准可发现,合成革产业平均标龄较长,一些标准甚至还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标准制修订的速度远落后于合成革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出现产业中某些领域存在标准不适用或者根本无标可依的情况,急需加强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4)环保产品因缺乏认证影响竞争力。目前,我们合成革产品的环保标准越来越严格,但缺乏相应的环保产品认证,只能同质化竞争。这需要通过国家级环保产品认证才能解决。
(5)国际技术贸易壁垒加大生存危机。现在的合成革基本上采用溶剂型树脂生产,带来环境污染的负面影响,以日本,意大利为代表的一些发达国家制定许多技术壁垒和贸易壁垒,限制我国合成革产品进入高档合成革市场。
4 合成革产业标准化对策
(1)完善合成革产业标准体系,开展标准制修订工作针对目前合成革产业标准体系尚不完善的局面,建议企业、科研机构集中精力制修订当前缺失的、可执行性不高的、严重滞后的标准。对于目前标准的缺口,一是研究和跟踪国际相关标准,加快转化IEC国际标准,同时,加快BIPV等国际上仍然空白但市场前景广大的关键技术标准研究。只有加快标准的制修订速度,提高标准的实用性,保证标准体系的配套性和系统性以及技术指标的先进性,才能逐步打开中国合成革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2)争取在全国塑料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下设合成革分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是由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根据工作需要,依法在一定专业领域内建立的从事标准化工作的技术工作机构。由生产、科研、教学、检验、用户等方面的专家、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组成。其主要任务是起草标准、审定标准。
(3)建立一个集检验检测、管理认证、标准研制、技术咨询和有效应对国际技术贸易壁垒为一体的公共技术支撑服务平台。帮助企业从原材入厂、过程控制到出厂检验进行把关,使企业管理更加规范,从而提高产品质量,推动合成革产业快速升级。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助推合成革产业提能强质。一是质量检测。为企业产品检测提供一站式服务,出具全国通行认可的检测报告,同时每年定期为合成革企业提供质量抽检业务,对产品质量不合格的企业进行帮助、整改,同时为政府提高决策依据。二是标准化和国际认证。帮助企业贯彻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通过国际各项认证,并组织企业制定合成革产业标准。三是联合培养合成革产业质量标准化管理复合型人才。通过人员互访、人才交流、组织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强合成革产业质量标准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为合成革产业培养一批具备专业知识,产品质量控制和标准化管理的质量标准化管理复合型人才。
(4)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提高产业标准话语权针对我国合成革产业国际标准化参与程度不高的现状,建议企业积极跟踪本领域国际标准发展动态,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应通过承担ISO、IEC等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委员会(TC)、分技术委员会(SC)等方式直接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通过直接参加国际标准起草工作,一方面可以将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纳入国际标准,引导国际技术的发展,使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国际化;另一方面也可以对需要制定的国际标准、制修订中的国际标准以及实施中的国际标准,及时提出意见和议案,反映企业的意见和国家的要求,争取将意见和要求纳入国际标准,以维护我国企业和国家的利益,增强在国际标准中的话语权。
5 结语
现阶段我国合成革产业标准化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很多的问题。对合成革产业标准化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刻,在合成革产业标准化实施的过程中投入不够,不能够充分借鉴国际的合成革标准,以及未建立完善标准体系等都影响了合成革产业标准化的实施。所以,有关部门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合成革产业标准化的实施。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 标准体系 建议
农业标准化是指在统一、簡化、协调及优选的原则指导下,对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部活动,组织制定和修订标准、与实施标准以及对农业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的一系列活动过程。国内外农业发展的实践表明,农业标准化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是规范农产品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依据,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是我国农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技术支撑;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最佳途径。因此,总结我国农业标准化工作成效,分析影响我国农业标准化进程的因素提出对策,对加快标准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农业标准化建设进程及现状
1962年国务院了《工农业产品和工程建设技术标准管理办法》,农业标准化问题正式提出。1978年原农林部在科学技术局设立了标准处,主管全国农业标准化工作,为我国农业标准化工作确立了组织基础。1991年国家技术监督局的《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将我国农业标准化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从1 999年开始,农业部财政部启动了“农业行业标准制(修)订专项计划”,加快了我国农业标准化建设步伐,初步构建了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骨干、以地方标准为支撑、以企业标准为补充的农业标准体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制订实施的农业标准约3000项,其中国家标准占700多项,行业标准1800余项,无公害农产品标准340项,此外还有地方标准18000余项。“十五”以来,国家制定了技术标准战略,并将其作为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来抓,并由国务院批准,科技部、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共同组织实施了重大科技专项一重要技术标准研究,此项研究覆盖各行各业,有效推动了农业标准的实施步伐。农业标准化已经成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加快,世贸规则成为中国农产品进出境贸易的准则,我国农业标准化国际活动日益活跃,宣传工作已经全面展开,农产品生产者、加工者、经营者、消费者的质量安全意识逐步增强。
2 我国农业标准化建设进程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农业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标准化程度相对较低,标准化建设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1标准数量不足,可操作性不强,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农业标准体系不完善,上市农产品中近60%没有标准可循,部分优势特色农产品质量标准不健全,农产品保鲜、加工、贮藏标准数量不足,农产品产前环境控制标准严重缺乏、产中技术规程多、产后标准及与市场流通相关标准少,全过程质量控制标准短缺,食品添加剂、重金属、农药、兽药等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标准缺乏,而且未能与国际标准完全接轨,标准的可操作性不强,产品标准和检测方法还不完全配套。
2.2能源标准数量短缺,影响农业发展中能源消耗和能源利用效率
我国资源不足,能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现阶段还是农业经济粗放型经济,能源利用效率低,能耗高,造成能源严重浪费现象十分严重,能源的紧缺形势又给我国的资源不足和环境治理造成巨大压力。
2.3标准宣贯不到位,社会参与程度较低
农业标准的实施是整个农业标准化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标准只有在实施中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只有在农产品生产、流通环节进行贯彻才能发现标准存在的问题,进而在宣贯-实施-评估-修订-审定--宣贯的良性循环中发挥它的社会效益。一般来说,一个标准的宣贯包括计划、准备、宣贯、实施、检查、总结、反馈等几个环节,从整体上讲,我国目前农业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推广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脱节现象,重制定、轻实施的倾向在许多地区还普遍存在,生产实践中标准意识比较淡薄,自觉应用标准的比例很小,对实施农业标准化所带来的效果和影响缺乏系统和充分研究,全社会参与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氛围尚未形成。
2.4标准内容比较陈旧,研究工作滞后
多年来,我国主要根据国内需要来制订农产品的技术法规和标准普遍较低,技术含量有待提高。按《标准化法》规定,我国国家标准的复审周期一般为5年,但现行国家农业标准中50%以上超过复审期,普遍存在着标龄过长的问题,对标准有效实施有重要影响。此外,尽管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设有标准化研究机构,但这些研究机构对农业标准化的研究相对薄弱,现有标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内容比较陈旧、技术含量较低、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或与国际标准不完全接轨的问题。目前实施的农业标准存在技术含量偏低,创新力差,标准间相互抵触的现象,且与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对接度差,不能完全适应农产品对外贸易和安全农产品生产的形势。
3 加快我国农业标准化进程
【关键词】 手术器械; 消毒供应中心; 管理措施; 效果
中图分类号 R2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9-0147-02
【Abstract】 Surgical instruments and strengthening management in sterilization and supply center more attention to disinfection and supply center manage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uture.Based on the management of surgical instruments in disinfection supply center analysis,formulate corresponding measures,continuous improvement,to strengthen cooperation with the operation room,sterilization and supply center,the implementation of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of centralized supply mod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disinfection and sterilization of surgical instruments sterilization of surgical instruments,to ensure the successful effective control of cross infection,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gnosis and the medical effect of patients after operation.
【Key words】 Operation apparatus; Disinfection supply center; Management measures; Effect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手术器械在消毒供应中心的传统流程灭菌处理措施很难满足新形式的需要,尤其是预防医院感染控制方面一直不乐观,急需一种新型管理模式替代传统模式,满足医院临床及患者需要,有效控制医院交叉感染的发生[1]。本文对2014年1月-2015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手术器械在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模式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手术器械全部采用集中供应消毒模式的标准化管理流程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传统流程灭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人员综合素质差
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多为临床科室分流组成,年龄偏长,专业知识更新较慢,专业技能较差,工作积极性不强,创新能力较弱,对手术器械的认知不足,容易出错,导致工作效率低。
1.2 手术器械数量大及交接不清
随着手术越来越多,手术器械数量也随之增长,导致手术室的护士清洗器械时间不足,使器械残留血渍甚至干涸,增大消毒供应中心清洗难度[2]。另外,科室之间器械交接不清,导致器械数量容易出现误差,出现器械包内器械混淆现象。
1.3 科室协作不合理
实际工作中,手术室对器械不用清洗、不打包,而接台手术量越来越多,导致消毒供应中心工作量大增[3]。同时,消毒供应中心护理人员短缺,对手术器械了解不足,对每台手术器械的种类及个数记不清,尤其是特殊器械不能识别,增大回收清点难度,导致器械物品供应不上。
2 集中供应消毒模式的标准化管理
2.1 加强消毒供应中心人员专业知识培训
首先,定期组织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学习集中式管理知识、技能,熟练掌握质量标准和管理要求。其次,选派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到手术室认真学习手术室器械及其洗涤、分类、包装等常识。同时,邀请手术室专业水平资高护士来消毒供应中心定期业务指导和交流,加强科室间的协调工作,使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能够对器械质量控制及要求充分掌握,做好思想上和技术上的准备。根据医院管理标准要求,可以配备清洗工协助器械清洗,补充消毒供应中心人员不足,确保工作质量及效率。
2.2 加强手术器械交接和清洗管理
首先,改善手术器械交接流程,加强环节质量管理。第一准确交接器械数量。合理设计各种手术器械清点交接核对单,使用者、清点核对者、包装者必须在清单上签上姓名、时间、手术间、手术名称,如有差错及时核对追回。第二灭菌前完全清洗。规定手术室护士术毕及时预处理血渍,若不能及时运送的器械应用稀释的酶清洗液浸泡处理,预防血渍干结。第三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要正确清洗。接受器械护士对各类手术包标牌,防止混淆,根据各类器械的性质正确清洗。精细器械可以用手工清洗,管腔器械使用高压水枪和高压气枪进行清洗。第四加强器械包装管理。器械在包装前必须严格检查,消毒供应中心配备一定数量的手术室器械,可更换残缺器械,保质保量。第五加强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培训。熟练掌握器械质量标准及要求,提高专业清洗人员的素质。第六加强程序化、制度化管理。由护士长、质检员、医院感染监测员组成质检小组,对手术器械交接流程进行督导。
2.3 加强手术室和消毒供应中心之间的协调
2.3.1 制定工作流程表 首先,建立器械卡。手术室护士对每个器械包内建立一张器械卡,当手术结束时专人清点器械,并按消毒供应中心包装的器械顺序对器械的名称、规格、数量、手术间号、器械护士姓名详细记录。接着,消毒供应中心护士按器械卡接收污染器械,及时对器械进行正确清洗,并根据手术室的要求对器械包进行添加或更改[4]。
2.3.2 加强消毒供应中心对器械操作管理 首先,对所有器械包打印成册,并将特殊器械拍成图片保存,让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学习,这样能够方便护理人员清点器械准确无误。其次,消毒供应中心清洗人员接收并核对污染器械后,对器械进行分类整理,正确清洗,对器械进行保养处理,正确包装,若发现器械缺损或增多,应及时报告护士长进行改正,再进行选择合适灭菌消毒处理,然后将器械封闭运输至手术室的无菌物品储存室,并与手术室护士交接、核对登记无菌物品数目[5]。
2.3.3 促进手术室和消毒供应中心良好沟通 首先,手术室与消毒供应中心定期召开协调沟通会议。通过会议形式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工作标准进行分析交流,合议制定整改方案。这样会促进两个科室间融合,促进日后工作。其次,两科室护士长对工作间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及时沟通,对差错进行及时整改,并记录差错发生时间及责任人,认真监督,严格指正,保持良好沟通[6]。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医疗技术的日新月异,临床手术器械也随之不断更新换代,出现许多特殊精密器械。因此,手术器械术后处理、消毒和灭菌具更高要求,而手术室手术量不断增大,有时要连台手术,手术室护理人员没有精力确保术后器械清洗消毒质量,各家医院根据手术室现状,将手术后器械送到消毒供应中心处理。这样,医院消毒供应中心重要性日渐突出,而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是否到位,直接影响手术器械消毒灭菌质量,对医院交叉感染控制具有重要影响[7-8]。因此,加强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势在必行。
本文研究中,笔者针对以往传统消毒管理,实施集中供应消毒模式的标准化管理,取得良好效果。集中供应消毒模式取消手术室护士清洗、消毒处理手术器械,从而减轻手术室护士的劳动强度,集中精力进行手术室围术期的护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及护理质量。其次,集中供应消毒模式使人力使用更加合理化,促进手术室与消毒供应中心良好合作,增强消毒供应中心护理人员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促进手术室护理人员有更多的精力服务于手术室工作。另外,集中供应消毒模式减少人员配置和设备数量,节省人力、物力投入,从而降低医院成本。集中供应消毒模式确保手术器械的灭菌质量,减少交叉感染,有利于医院感染管理的有效控制,促进医院整体服务水平,具有广泛实践意义。
本研究中,笔者通过对传统灭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实施集中供应消毒模式的标准化管理做为对策,有效提高消毒供应中心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并明显减轻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促进科室间协调工作正常化,提高手术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质量,使医院感染得到较好控制。
参考文献
[1]宋晨华.手术室与供应室一体化运作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9,8(24):707.
[2]王建英,孙瑞敏.手术室-供应室一体化运作中手术器械管理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中外医疗,2009,16(23):87.
[3]曾俊,任辉,魏静蓉,等.手术室与供应室一体化管理初探[J].护理学杂志,2005,20(4):48.
[4]李玉芬.复用手术器械集中清洗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3):64.
[5]赵文涛.供应室集中供应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6(10):103-104.
[6]李丽.手术室与中心供应室一体化合作的实践体会[J].医药论坛杂志,2007,28(80):112.
[7]周晓丽,谢苜茂,曾维渝.手术室与供应室一体化运作初探[J].华西医学,2006,21(1):155.
从现代化市场角度看,产品质量的体现是多方面的,质量体现在产品的设计造型上,体现在文化内涵上,体现在品牌和企业形象上,体现在产品的功能、成本、价格上,体现在产品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上等等。所以质量不仅与先进的工艺设备,完备的质量检测手段和设施,系统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考奖制度相关,更与人的因素有关。影响产品的质量和质量管理水平的因素很多,当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发生矛盾时,舍量求质的原则能否坚持,能不能坚持到底,这就需要为企业植入先进的质量意识观念,从根本上认识其重要性。影响产品和服务的因素很多而且在不断变化,所以必须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从而对各种因素进行系统的有效控制,而且这种控制能力逐渐提高产品质量加强企业竞争力,是实现企业现代化管理发展的主导方向。产品质量的好坏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抓质量,要把质量放到首位,更要落实到企业的生产、管理中去。良好的质量保证能力是给与用户在产品和服务质量方面的预先承诺。
产品是社会的产品,企业服务的对象不知有顾客,不只是为了赚取利润。还要顾及是否会影响企业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要具有一定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企业要抛弃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市检查出来的错误观念,产品质量设计阶段就已经存在了。其重要性超过了生产过程,只有在这个高度上认识产品质量问题,才能把企业的全体员工联系起来,共同参与。树立起全体员工都以质量为本的观念,具体到每个岗位的人。其职责可能不同,但所有人质量意识应该是相同的。
企业要提高产品质量的工作效率,企业的领导者首先要树立现代化质量意识。必须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使其适应市场紧急的发展和不断变化的要求,也必须适应现代化管理的特点。从销售第一转到信誉第一,形象第一、优产品导向重视结果,供需导向重视过程,转到系统导向重视体系、行为导向重视人的因素,从成本导向、重视效益转到市场导向,重视和满足消费者利益上来,克服短期利益的行为,建立质量经营保证体系。
企业要提高产品质量的工作效率,产品的设计者应树立在设计和工序中创造质量的思想,并将质量保证从生产领域中扩大,质量改进是永无止境的。是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源泉,所以产品设计人员应面向市场,站在消费者立场上设计产品,达到现实中的质量要求。
企业要提高产品质量的工作效率,作为生产者应把上上下下的工序都是为用户,相互之间提供完善的质量服务,加强各工序之间的交流协作,形成全员集结经营工作中来的局面。
企业要提高产品质量的工作效率,作为销售人员应想消费者之所想,并且要具有高于消费者的质量意识,销售人员不应只是满足消费者的现实要求,更重要的是满足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只有掌握了潜在需求,才能了解发展方向。
企业要提高产品质量的工作效率,必须开展标准化,实施标准化管理也是有利于产品质量的提高和产品品种的合格发展,质量标准既是企业管理的目标,又是横联产品质量的依据,所以说实施标准化管理也是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翻译产业 信息化 标准化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交流日益增多,各行各业对翻译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国际政治、文化教育、科学技术、交通运输、通讯、广播、信息、银行、保险、不动产、贸易、旅游等国际社会经济活动领域无一不和翻译服务有关系。翻译已经渗透到我国各个地区和各个领域,成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作为一个新兴行业,我国整个翻译产业尚处在初级阶段。而与翻译服务业相对较发达的欧美国家相比,我国新兴的翻译市场仍比较混乱。目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翻译质量无法保证,没有细化的专业分工,市场价格不规范等方面。
翻译要获得充足的社会资源(人、财、物)就必须紧密地、有组织地与规模化生产、生产力挂钩,自我融入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生产体系中,主动发挥参与功能。因而翻译产业化是促进我国翻译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出路。如何通过产业化来壮大实力、发展规模、提高水准来满足巨大的市场需要,中国翻译行业任重而道远。笔者认为,实现翻译产业的信息化和标准化,建立和形成一个高质量的、高速运转的翻译体系是改善翻译产业的发展模式的关键。
翻译产业的信息化
翻译产业化的一个重要命题是实现翻译信息化,就是利用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互联网、数字技术等信息时代的高科技手段实现翻译工作的现代化(石东,郭洁2003)。
现今大多数翻译公司主要依赖人工作业,年龄偏大的译员还要手写译稿,有些技术资料里的图表还要靠复印剪贴,电脑大部分用于录入排版而真正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种工作方式的效率低下是必然的。尤其是翻译与现实密切相关的信息以及与市场竞争休戚相关的经济论文或国际市场最新动态,这样的效率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跟上时代节奏。因而积极利用吸收新的翻译技术和其它创新科技,对提高整个翻译行业的技术含量和工作效率是十分必要的。
信息时代和网络化使翻译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互联网,翻译公司可以将人才储备达到数万人,涉及领域包罗万象。利用翻译流程管理平台,根据不同对象储存人才资料。有翻译任务时,可以根据翻译项目的语种、文章类型、专业领域以及客户对翻译质量和时限的要求,调用最合适的翻译和审校人员,组成项目组进行翻译。为了提高译员的工作效率、避免重复劳动、统一译法,可以充分利用翻译记忆。翻译记忆是将翻译过的数据保存到记忆库中,如果以后再翻译相同或相似的数据,翻译记忆系统将把记忆库中已有的译文提取出来,完成翻译过程,使译者无需重复翻译相同的句子。利用模糊匹配技术,相似的句子也只需稍加修改。这样可以节省资金,大大降低翻译成本,提高翻译流程的效率。如交大铭泰东方翻译工厂依托互联网和自身12000名合同译员的优势,开始了翻译信息化的大胆尝试。他们利用雅信CATS(Computer Aided Translation Suite)系统,国内唯一可以实现辅助翻译及项目管理相结合的平台软件,通过建立翻译项目的管理平台架构,对翻译项目的译前、译中、译后的流程进行全程管理,包括术语分析、术语统一、人机交互、建语料库、资源共享,从而提高翻译效率、节省翻译费用、确保译文质量、优化项目管理。一个企业需要翻译技术合作项目资料,通过网络可以组织上海、或广州、或北京的翻译人员投入工作,需要的话一个工作日就能完成,成功解决了传统翻译生产方式面临群体作业的翻译大单时的诸多难题。这种“朝接晚付”的异地翻译服务在网络时代已经能做到。借助电脑和网络,翻译这个古老的行业可以实现产业化运作。再如微软通过运用德国TRADOS产品,可以大大缩短不同应用版本面市的时间,从而获得更多销售收入。
现在许多翻译公司都有或者正在建设自己的网站,利用互联网宣传企业形象,扩大企业知名度,为企业和客户之间的信息沟通架起了桥梁,一些企业还实现了在线翻译和签单,大大丰富了翻译服务的方式。同行之间还可以在线交流翻译经验、查询有关资料等。现代翻译的技术和运作方式已经形成了一门系统的学科,而且是分类齐全的分支学科,各种理论和研究方法都不断深入。各种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的翻译新技术,特别是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已经大量涌现和应用。翻译技术管理包括多个方面,例如,翻译辅助工具、翻译处理流程、翻译规划、翻译资源的培养和分配、与客户以及公司内部团队的交流等方面。各翻译公司须尽快建立翻译管理系统,加强多语种作业的统筹,质量监控及进度报告等程序,使翻译进入产业化阶段。
翻译产业的标准化
当今我们正处在一个充满变化和竞争的时代。顾客的需要、产品的生命周期、技术变化的方向和程度、竞争的性质、市场的成长等各个方面都变得越来越难以把握和预测。各行各业都在利用信息技术改善陈旧的生产方式,在标准化的基础上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翻译,尤其是科技翻译,由于其所服务范围不受行业限制,所以它必须与市场环境保持同一步调。当各个行业纷纷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标准化提高生产与管理效率时,翻译行业也要在某种程度实现标准化作业,才能跟得上市场节拍,成为经济发展的助力而非掣肘。从客户的角度考虑:在确保信息转换的准确前提下,其最迫切的需求就是快捷,其次是成本。从翻译服务行业的角度考虑:最重要的就是确保翻译质量,缩短项目周期和降低成本。而这些要求,皆建立在翻译的标准化作业上。
翻译服务企业标准化是整个行业标准化工作的基础,也是标准化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翻译机构可以在ISO9000标准的基础上,结合翻译行业的特点,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质量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按照ISO9000标准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简单的说,就是按照PDCA模式,采用过程方法,从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以及测量、分析和改进几个方面分析和识别翻译流程,将之分解为可操作的标准环节,确定每一个环节的质量标准和操作规范,从而实现对翻译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最终实现质量目标。
实践证明,现在许多翻译公司管理模式松散,已经不适应翻译量大而时间紧的项目。它造成管理者无法控制译者的生产过程,企业效率低下,生产成本增加,产品质量不能保障。同时,也造成企业的竞争力下降,无法对外形成一个统一的产品形象。传统翻译方式无法实现标准化管理,是因为没有科学的信息储存与处理方式。由于翻译辅助软件在传统手工翻译生产方式中的应用,才促使这一行业在某种程度上,有了标准化生产的可能。而这一可能性,主要是通过电子化软件的信息储存、分析、管理功能实现的。分散的翻译人员形成一个紧密配合的团体,每个译者只负责那些需要发挥人的创造性思维的部分,而译者们之间的协调、联系、以及事务性重复性的工作都由诸如计算机智能翻译平台来做。译者之间随时进行无障碍的信息沟通,共享资源,企业管理者可以随时查阅项目的进展情况,掌握翻译进度,解决问题,实现翻译过程的标准化管理。翻译服务行业的标准化,能促进各翻译服务企业相互理解、相互交流、提高信息传递效率;能全面地节约人力和物力,降低成本;能提高服务质量,保护顾客和社会公共利益。
结论
目前我国的翻译服务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向着规模化、专门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迈进。管理体制方面,2002年11月,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翻译服务委员会经国家民政部批准成立。该委员会成立的宗旨是协调、规范翻译服务行业,促进全国翻译服务企业的联合协作,优化人力资源,推进规范化经营和管理,通过制定一系列标准、规范,以期在技术法规的层面上规范翻译服务行为。
2003年11月,国际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通过了由该委员会组织起草的《翻译服务规范》国家标准,这是我国翻译领域的第一份关于翻译市场经营服务规范的重要文件。该标准明确了客户应向翻译服务方提供的必要支持,对翻译方在翻译质量、翻译期限、翻译保密、附加服务等方面做出了详尽而具体的规定。国家人事部从2003年开始试行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翻译资格考试将有助于促进翻译从业人员、翻译产品,以至翻译企业的优胜劣汰,服务市场经济。学科设置方面,自1979年,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上海海运学院开始招收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招收翻译研究方向的博士点已达到13个,而各语种翻译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迅速增加。
然而翻译产业要更快更好地为市场服务,帮助各行各业的用户提高核心竞争力,翻译产业的信息化和标准化是急需解决的问题。翻译行业必须融入到信息技术的潮流中,利用信息技术和高科技来革新翻译手段,改变中国传统的手工劳作翻译摸式;从标准化生产的角度提升翻译行业的工作效率,促进中国翻译业的变革,以适应信息化中国飞速发展和提升民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翻译产业正作为一支新兴的生力军登上我国的经济舞台,拥有巨大商机。作为知识经济的一部分其前景值得期待,这必将是一个蓬勃发展的产业。
参考文献
(一)构建大质检体系,提升油品质量管控水平。
一是开展化验室达标验收。通过达标验收,5个全资油库化验室将作为一级独立的质检机构,在公司质检体系中承担检验任务。在入库检验方面,外采油品常规项目由油库化验室检验、其他项目由中心化验室检验。在质检服务方面,各油库化验室根据划定的辐射范围,为周边地市分公司提供质检服务。
二是加强外采油品入库把关。一方面,加强与板块主管部门、各兄弟公司的沟通,落实新增2个项目的检验方法和仪器设备选型,明确新增项目的检验标准;一方面,与外部质检机构、仪器设备厂家进行技术交流,了解新增项目常用的各种检验方法,探索新增项目的其他检验方式。
三是建立三级质量管控体系。在省公司、地市分公司、加油站三个层面上建立抽检长效机制,省公司每半年抽检一次,地市分公司每季度抽检一次,加油站每月抽检一次。通过加油站现场抽检与送检内部质检机构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对油品质量的有效监控。
四是启动大质检体系。在实现公司内部两级质检机构有效运行、与外部协议单位有效沟通的基础上,成品油检验中心检验任务在油库化验室、中心化验室、外部协议单位之间进行有效分配,实现质检资源的最优化配置、质检业务的最优化运行。
(二)开展打击盗窃油品百日专项活动。
为确保公路运输途中的油品质量,开展了打击盗窃油品专项活动,采取“一级举报、两级联动”的快速反应工作模式,在省公司、分公司、库站层面开展为期一百天的打击活动,并安排专人和运输公司开展打击油品偷盗行为的专项稽查,有效震慑偷盗油违法行为。
(三)深入计质量标准化系统的应用。
公司质量计量标准化管理系统全面上线后,公司统一管理公司各层级计量、质量器具台账,大大减轻各级计质量管理员工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对计量器具的动态监督。目前,系统共计录入在用计量器具12812具,化验仪器70台,国家及地方政府抽查254个批次,抽检结果全部合格。
(四)内部质量抽检促质量提升,把好进销存质量关。
完成上半年内部抽检工作,在13个地市分公司所属73座运营加油站抽取汽柴油样品251个,抽检结果全部合格,有效监督各环节油品的质量,确保销售到市场的油品合格优质,把好油品进销存关口。
把好油品入库关。卸油前,确认油品品种、数量等相关信息,按规定项目进行化验,外采汽油增加上级公司规定的九项质量检验项目,合格后方可入库,不合格油品禁止入库。
各位领导、同志们:
回顾2019年来的生产和成控工作,我在分公司领导及各位同事的支持与帮助下,严格要求自己,按照公司要求较好地完成本职工作,无质量安全事故,成控工作按公司要求基本完成。
一、履职情况
(一)在2019年的工作中,推进实施项目标准化管理、BIM技术应用、实测实量,推选集团全优工程一个。全年申报市级文明工地二个、申报省级奖项一个。
(二)按计划完成对在建项目月检、季度综合大检查、专项检查等等各项检查,各项工作有序进行,有效的支撑了分公司生产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成控方面加强了投标前成本分析,开工前成控交底,过程中的成本控制。
(四)积极引进成控人才,加强成控人才的培养。
(五)坚持对项目进行三算对比,预算价、投标价、成本价进行对比分析。
二、履职能力提升情况
(一)学习情况
本年度上半年分管生产,下半年分管成控,感觉到自己身上的担子很重,为提高专业水平,我努力向书本学习,向领导和同事学习,经常参加同行业兄弟企业的交流,向主管部门取经,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协调办事能力等,保证了所在岗位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保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各项工作任务,积极主动的工作,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二)理清工作思路,以身作则情况
能有效地实施部门的各项规章制度,管理好所在岗位的各项工作,组织好本部门的日常改正,强化对项目的监督管理,同时深入贯彻“事前指导、过程监督、事后处理”的原则、提倡“监、帮、促”的工作方式,增强了自身的服务意识,提高了服务水平,确保分公司生产、成控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团结协作情况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强团结协作精神。与同事、领导和谐相处,形成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工作氛围和宽松的工作环境。激发本部门员工的工作热情,更好地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同事、领导之间多交流,多协调,多沟通,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共同把工作干好,促进整个分公司的生产工作的提升。
(四)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情况
坚持理论学习,紧紧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课题,学习当前热点知识,总结每月工作,梳理下月计划,明确任务目标;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整改,敢于发现问题。不断强化“发现不了问题就是问题”的理念,不时反思,认真分析问题。对照问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分析透彻,防止避实就虚、避重就轻,避免偏离工作“靶心”,真正把问题找准、找实、找具体。把解决问题贯穿始终,发现问题立行立改,不拖延,不虚与应付,通过解决问题不断自我提升、转变作风、提高成效。
(五)工作方法、经验或启示总结
1、在日常工作和专项活动中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完善内部管理体系。
2、坚持对项目部施工及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鼓励管理人员考证,尽量做到人证相符。
3、对各项目施工现场要求严格执行公司标准化手册及当地安全文明质量标准化手册规定内容,促进了安全文明施工的提升。
4、根据预算和成本分析,对新开项目进行目标控制,对施工过程进行监控,对有异动的指标进行跟踪复核,对应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奖罚,使使成控管理工作有序的进行。
5、个人来讲,注重自身学习提高,工作中注意严谨自律,不拖泥带水,加强自身素质修养。
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足及改进方法
1、对项目的各种管理动向把握不及时,需要多跑、多看、多问,增加与项目沟通的频率,尽早发现问题。
2、对个别项目的风险防控不到位,工作不精细。
3、项目的规范化管理有待加强,包括生产与成控,个别项目动态监管网扣分较多,预结算岗位人员缺失,需加强部门的监督力度,督促项目完善整改。
4、投标备案人员与项目部配备人员人证相符难度大,要鼓励项目自有员工考证取证。
5、工程部与成控管理人员不足,需加快人才培养与引进,合理调整人才结构,增强管理力量。
四、明年工作打算
1、加强重点关注项目的风险管控,严格管理流程。
2、加强与建设造价部门联络沟通,及时掌握造价信息,咨询造价相关细则。
3、加强与造价平台合作,加强对造价知识及造价软件的学习。
4、加强造价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将三算对比程序化,流程化。
5、建立造价成本数据库。
五、结尾
关键词:建筑工程 施工现场 管理
在建筑施工管理的各个环节中,施工现场的管理无疑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施工现场的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质量、施工安全和工程进度。但是建筑施工现场环境复杂、项目多样,管理难度大。要想强化施工现场的管理力度,优化施工现场的管理效果应当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对于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首先应该坚持五大基本原则,即基础性原则、服务性原则、综合性原则、群众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
基础性原则要求管理人员必须对施工现场的必须有良好的基础管理,比如说施工现场的工作量额、工作记录、施工基础设施以及常规的现场数据管理等;服务性原则是指施工管理人员是为保证现场施工顺利而服务的,但是有的管理人员自认为是管理人员,有着“高人一等”的心态,这种心态是十分不利于现场管理的;综合性原则要求对施工现场进行综合性管理,在应对施工现场管理时要综合各种因素,从多个角度出发,全面开展管理工作;群众性原则要求管理人员对施工现场的相关人员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施工现场各个岗位的良好配合的是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必要条件,只依靠为数不多的管理人员,管理效果很难保证;动态性管理原则要求管理人员对施工现场的动态因素进行及时的跟踪管理,因为在建筑施工现场很多影响质量与安全要素在变化,比如说现场危险源位置或类型的变化要求管理人员必须进行动态管理。
二、提高施工现场组织和设计的科学性,对施工现场的资源和施工布局进行合理配置,保证施工现场管理的有效性
首先提高施工组织和设计的科学性,有利于是工程施工顺利推进,提高施工现场管理的效率。一个科学的施工组织和设计能极大的提高工程的施工进度,同时可以对施工现场的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估,管理人员可以提前作出应对措施与方案,提高施工现场的管理效率。
其次提高施工现场资源配置的科学性,保证施工现场劳动力、材料、设备的协调性,降低施工现场管理的难度。在工程施工现场,各种现场资源的需求量与空间位置都是随着工程的进度在不断改变的,因此要求管理人员对施工现场的各种资源进行动态配置。比如说施工现场材料供应要与材料的使用需求相协调;施工现场的主导设施要与辅助设备相协调;工程的劳力需求量量与实际劳动力配置相协调。如果施工现场的资源得到科学配置,不仅能够降低施工现场的管理难度,同时还使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提高工程效益。
另外良好的施工现场布局也更利于施工现场的管理。在施工前要对施工空间图样进行分析,对施工现场的材料、设备布局进行合理规划标识,使得施工现场的材料使用更方便、设备布局更安全、运输条件更便捷,保证各个施工环节的良好过渡衔接,有利于施工现场管理的有序开展。
三、提升施工现场工程质量管理水平,完善现场管理制度,加强对各工序的监管,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化管理
加强对施工现场工程质量的监管,是施工现场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工程的质量能够很好的反映出施工现场的管理水平,良好的现场监管也能够很好的提高工程质量。强化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可以采用以下几点措施。
1.完善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制度,落实管理责任人,明确管理职责。在完善施工质量管理制度下,工作人员必须对自身岗位负责,加上有效的责任奖惩制度将极大的提高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责任心,有利于落实施工现场质量管理的有效性,提高管理效率。
2.加强对各工序衔接的监管,避免各施工环节间存在管理真空。一个完整的工程是由无数工序组成,而对于各个工序衔接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有的工序之间是由两个或多个施工单位参与设计施工,各个工序之间的施工技术水平和标准不一,导致各工序衔接的管理难度增加,影响工程质量。因此施工人员在工序衔接要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与数据交流,保证各工序衔接之间无质量问题、无管理真空。
3.强化施工质量标准化管理,执行严格的工程验收标准。在施工现场的管理过程中,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施工标准,特别是对工程的验收,更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验收。比如说《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等,这些都是在施工现场质量标准化管理必须坚持的。
四、完善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措施,提高施工现场的安全性
加强对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同样是施工现场管理工作的重点。坚持以下几点措施,将有利于提高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水平。
1.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实现安全管理有制可循。在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下,对施工现场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评比,有利于及时发现施工现场存在安全隐患,保证施工现场的安全。对于违反相关规定的相关责任人,要进行及时处理,赔偿经济损失;对安全工作模范个人进行适当的表扬奖励。
2.保证施工现场有完善的安全设施,进一步保障施工安全、降低施工风险。在常见的安全设备中,安全帽、保险绳、安全网在建筑地基打桩、外装装修过程中能够极大的保护施工人员的安全。可对安保资金进行专项管理,保证施工现场有足够的安保设备。
3.加强对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管理,提高现场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比如说施工人员需配有工卡或相关证明才能进入工地;施工人员一旦进入施工场地必须佩戴好安全帽或是其他安保设备;对于违反安全规定的施工人员,应该及时进行教育引导。同时还应定期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培训教育,从思想上提高他们对安全施工的重视程度。
五、结束语
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的核心是对工程质量的监管和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因此要想优化施工现场的管理水平,应在坚持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五大管理原则的基础上,提高施工现场组织和设计的科学性,将管理的重心落到对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上来,保证施工现场管理合理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