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大自然的启示资料

时间:2023-03-10 14:47:14

导语:在大自然的启示资料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大自然的启示资料

第1篇

描写大自然的周记【一】大自然是一个奇妙无比的音响的世界,也是一幅绝伦无比的画卷。走进大自然,就能呼吸到清新的空气,看到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听到鸟叫虫鸣的声音。

早晨,一只只小鸟纷纷飞到树的枝头开始唱起歌来。唧唧喳喳,唧唧喳喳,这动听的歌声回荡在林中。把我深深地吸引过去,我亲切地跟它们问好:早上好,可爱的小鸟,你唱的歌真好听,我想你们一定是有名的歌声唱家吧!

中午,骄阳似火,炙烤着大地。小树无精打采地耷拉着脑袋,知了在枝头拼命地呼唤着:知了,知了。我又跟知了问好:中午好,知了,我想你一定是一位天气探测员吧,每当天气转热时,你都会告诉大家每天的天气情况,提醒大家小心被太阳晒伤!

大自然这个伟大的造物主。创造出了美好的风景,也创造出奇妙的音响。

描写大自然的周记【二】我爱倾听柔和的风声,倾听激越的雨声,倾听那雄壮的雷声······

可我最喜欢听的还是那柔和的风声和激越的雨声。

柔和的风声像是曼妙的古琴声,轻柔、婉转。你听:那清凉的晚风吹来,树叶发出“沙沙”的声音,树枝上睡觉的鸟儿受惊了,“嗖”的一声,“叽叽喳喳”的叫了几声,又落在了另一棵树上,伴随着徐徐的晚风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激越的雨声像振奋人心的鼓声,铿锵有力。你听:黄昏时分,乌黑的云送来倾盆大雨,带着风哥哥一齐来到了人间,来到了大自然。雨,来得气势汹汹;来得猝不及防。“噼噼啪啪”,雨声的脚步声像炸开了锅的豆子;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河中的流水涨的很高,正和这雨声不断的拍打着堤岸,路边的小草也无可奈何地在雨中东倒西歪。

啊!大自然的声音奇妙无比,倾听大自然的声音,让人思绪万千;倾听大自然的声音,让人沉醉其中······

描写大自然的周记【三】“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关于感受自然的作文_作文。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不错的,秋就像诗中写的那样,是那么的美,也因为它那么的凉爽、清新,所以在四个季节中我最喜欢的是秋。

一阵风吹过,路边的树便落下第一片叶子,是秋姑娘的信使,他告诉人们:秋天来了。

是的,秋姑娘来了,踏着轻盈的脚步悄悄的来了。她挥动着彩裙,将金黄和清风洒向大地。于是,果园里有了累累硕果,农田有了丰收的喜悦,天空中有了丝丝凉意……

秋天是什么颜色的?看,田里的稻子高昂起他那金黄的笑脸。秋风吹来,稻浪滚滚,一层又一层的涌过来。“浪”尖上,闪烁着太阳的光芒,秋天是金色的,初中三年级作文《关于感受自然的作文_作文》。哦,不对,秋天又是红色的。看,枫叶是那么红,那么艳,充满了生机,就像一团火焰,烧满了整片山野。不,都不对,秋不是黄色的也不是红色的,秋应该是五彩斑斓的。

秋天是什么声音的?听,那点点的秋雨,绵绵的秋雨,滋润着大地,地面上大大小小的水洼积满水,它们缓缓地流向深沟,汇聚着今年的深情和来年的希望。这秋雨宛如是甘甜的泉水,流过了人们的心田。

秋天是什么味道的?嗅一嗅,那一簇簇、一团团的桂花,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味儿,像一杯香茶,那香味留在唇齿之间,永不消散。还有那,有黄的、白的、紫的,像龙飞,像凤舞,像节日的焰火,在微风中亭亭玉立,婀娜多姿,五彩缤纷。

秋很美,但是秋又让我多了几分愁。

我经常漫步在雨里,人秋雨打湿我的脸颊,任秋风吹乱我的头发。一些往事在心头缠饶,那时,我终于悟出为什么“愁”字是这么写,“秋”字下有一“心”。秋天应该是喜悦的,因为它是收获的季节,可是秋天又有了几分悲凉,也许这是秋天特有的感觉吧!

我爱秋,爱秋的颜色,爱秋的声音,爱秋的味道,更爱秋天里那几丝无名的伤感!

描写大自然的周记【四】今天,我们xx班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大自然的启示汇报会。先是小组汇报后,组员推荐同学上台汇报,被组员们推荐的同学们一个个跃跃欲试,拿着早拟好的稿子准备上台汇报。

首先,主持人上台主持,然后每组派出的代表陆续上台汇报,有一部分同学介绍的是他们最近了解到的有关仿生学的事例,他们的汇报使我大开眼界。我从他们的汇报中得知了不少关于仿生学的事例:科学家仿照水母耳朵的结构,设计了水母风暴预测仪,能提前15小时对风暴作出预报;火箭能够升空是科学家利用的水母、墨鱼的反冲原理……听完这些事例,我不禁感慨道:大自然对我们科学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真是我们不折不扣的好老师呀!

还有一部分同学介绍的是她通过这几天对大自然的观察得到的启示,想发明的新科技产品,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胡予馨同学想象的发明。

她说,她发现猫从高出落下来是脚先着地,而且不会摔伤,猫无论跑步速度有多快,也会悄无声息,没有一点声音,她就奇怪了,于是就上网查资料,了解到原来猫的脚下有一块厚垫,能保护脚掌,走路也不会有声音。所以,她想发明一种底下有厚垫的鞋子,这样不仅从高空落下不会受伤,而且穿上这种鞋在夜晚行走就不会打扰到楼下的邻居了。希望伟大的科学家能发明一双这样轻便的鞋子,使我们的想象成为现实。

通过这次汇报会,我体会到了大自然的伟大,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

描写大自然的周记【五】朝阳升起了,湖泊为她梳妆;新月升起了,群星与她作伴;知了歌唱了,小鸟为她伴舞……

大自然,神奇,美妙,美好,令人向往,勾起人无限的遐想。现在,让我们闭起眼睛,竖起耳朵,用心去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吧。

“沙沙沙”什么声音?噢,原来是年轻的音乐老师——大自然正在给我们演奏春天的赞歌——春雨呢。这首歌引起了观众们的一阵好评。请看,韩愈写下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杜甫也写下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句千古流传的名句……大自然物无疑用春雨给毫无生机的春天添上了绿色的一笔。

转眼睛,夏天到了,这次大自然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哇哇哇”池塘里的青蛙告诉了我们答案。瞧,是一幅幅茂盛的景象,不是嘛?“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树上的知了也纷纷卖弄自己清脆的歌喉,叫声此起彼伏,用此来表达自己的欢乐之情。大自然无疑的为原木枯燥的夏天填上了热闹的一笔。

很快,我们又迎来了金色的秋天。这次大自然,又为我们弹奏了一首歌。风吹过,一片片五彩的落叶纷纷回到了大地的怀抱。龚自珍写下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大自然不正在教我们要具有献身的精神吗?田里又是一幅繁忙的景象,“唰唰唰”的收割声传入耳里,收获的喜悦挂在了农民伯伯沧桑的脸上。大自然无疑的为秋天填上了丰收的一笔。

寒风呼啸,我们迎来了一个白色的冬天。雪花在空中打着转,慢慢飘落下来。孩子们在雪地里打雪仗,堆雪人,他们欢乐纯真的笑声便是大自然扑下的一首欢迎颂。大自然无疑的为冬天添上了欢乐的一笔。

大自然的声音充实了世界,点缀了世界。让世界充满欢乐。

描写大自然的周记【六】倾听大自然我们得用心。

听,踩在落叶上“沙沙”的声音;听树叶随着秋风摇曳的声音;听鸟儿扑打翅膀的声音;听小溪流淌的声音;嘘,仔细听,这是大自然的声音。这种多姿多彩的声音,让我十分愿意去倾听、去聆听,因为它特别好听!作文

我十分愿意去聆听脚踩在落叶上的声音,“沙沙”,因为它十分清脆。因为它听起来像树叶在跳舞,听起来来心情十分舒畅。

我十分愿意去倾听树叶随风摇曳的声音,“刷刷”,因为它格外清晰。因为它听起来像树叶在合唱,有高声部也有低声部,听起来十分和谐。作文

我十分愿意去聆听小鸟朴翅的声音,虽然我无法形容这种声音,但是它真是太棒了,再配上小鸟那“唧唧喳喳”的叫声,几乎完美。每当我听到这种美妙之声时,都会情不自禁地抬起头,望望天,看看自由飞翔的小鸟。

我十分愿意去倾听小溪流淌的声音,“哗啦哗啦”,也十分悦耳。小溪像是在向溪边人打招呼,“欢迎你啊!”好客的小溪总是想用它美妙悦耳的声音留住过往的客人。

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吧!,聆听它的奇妙,聆听它的古老,聆听它的神秘!

描写大自然的周记【七】今天,真是一个有趣的日子,因为我和妈妈还有妈妈的同事一起去红井玩,结果,不去不知道,一去吓一跳!

我们是坐大巴车去的,路途崎岖,车子陡动得厉害。过了差不多一个小时,我们终于到达了那个地方。于是我们下车从田坎边过去。路过一条小河,这条小河真是纯净极了,清澈见底,就像一位俊俏姑娘那水汪汪的大眼睛,不含一丝浑浊,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在小河边,我们看见几只鸭子,黑白相间,排着队整齐地往岸边游,真是漂亮极了!

“咦?那个长满小刺刺的是什么东西啊?”弟弟满脸疑惑地问妈妈。“那个啊,是刺榴。”妈妈笑着回答。“哦。刺榴。长满小刺刺怪吓人的,它可以吃吗?”弟弟继续问着。“当然可以,你可别小看它哟,它虽然样子难看,可是作用不小了!如果在干渴的时候吃了它,还能生津解渴了,而且把它的果皮晒干了还能当药使用了!”弟弟会意地点了点头。我们继续向前“游”去。

途中有绚丽多姿的花,美丽的蝴蝶,苍劲的大树,威武的……我们尽情地玩着,贪婪地吸收着大自然的精华。

不知过了多久,玩了一天我们也累了,于是只好告别这美丽而神奇的大自然,恋恋不舍地回了家。

描写大自然的周记【八】啊!大自然,你有雄伟的雪山,壮丽的山河,奔流不息的江水,挺拔的杨树,妩媚的小花啊!大自然,你有慈母般的胸怀。

鸟儿在树枝上筑巢,你为它们创造了舒适的环境。你听,小溪在你的脊梁上哗啦啦地歌唱,鸟儿在树上跳来跳去,用它清脆的声音叫醒了沉睡的动物们,听,在森林里,在树叶上,昆虫在开热闹的音乐会。你看,清晨小鹿在小溪上喝水,蝴蝶在花丛上翩翩起舞,午后的池塘,小青蛙在荷叶下乘凉,夜晚星星眨着眼睛对我们微笑,狗熊在山洞里酣睡春天你漫步在林间,春风拂过树梢,树枝上吐出了绿绿的、嫩嫩的、尖尖的小芽。夏天你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油画,你用绿墨渲染了树,用五颜六色的画笔画出了姹紫嫣红的小花。秋天你编织出厚厚的红色的地毯,让树木挂上了垂涎欲滴的果实,你瞧,小麦黄了,看不到边的绿色庄稼地,有了好些黄灿灿的小块,那是麦地,远处一片枫树,红得是那么好看,简直像一片燃烧的火。冬天你披上雪白的长袍,整个森林仿佛变成粉妆玉砌的世界。

啊!大自然,你有严父般博大的胸怀。你有怪石突兀的高山,波涛汹涌的大海,还有从悬崖绝壁的石缝中生长出来的山松记得有一次,我来到你的山脚下,准备爬山。我慢慢的向高处攀岩,我的呼吸也慢慢急促起来。我的双腿仿佛像灌铅一样,抬也抬不起来了,这时的我也大汗淋漓,我倚在树边休息,望着高处的山顶,我犹豫了,我想放弃了。是大自然你,对我说:我喜欢勇于攀登,勇于奋斗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才能成为勇者。于是,我心里默念着坚持就是胜利的口号,一步步登上了顶峰。

第2篇

一、与科学老师合作,将科学、语文作业合二为一,提高学习效率

现在的学生生活积累少,导致他们谈“写”色“变”,怕写作文,尤其是写景状物类的文章,或无病,或为了追求辞藻的华丽而去硬背死套那些所谓优美的词句,读起来虽然听上去优美无比,实际上却空洞苍白。在科学课上,老师要求学生写观察日记,由于语数英作业的压力学生有时会无暇顾及科学方面的作业,即使有心去完成,也是力不从心匆匆完成任务,或是语言枯燥似流水账。如果将两项作业有机结合,语文、科学老师布置作业前钻研教材,相互研讨一番,布置科学有效、切合实际的作业出来,相信孩子完成作业的情况会事半功倍,这样,学生的作文会写得丰富而又真实,科学日记也会完成得扎实有效,还能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夜晚的实验》一文,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从故事中受到启发,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不断实验、潜心研究,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在学课文前,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四年级上学期学过的科学知识《声音的传播》,并由科学老师结合科学内容让学生观察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并按照教科书上的内容做小实验,写三篇观察日记。教学中,由斯帕拉捷的疑问:“蝙蝠凭什么特殊的本领在夜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呢?”这个问题自然地引入到学习探究中来,斯帕拉捷做的实验由学生小组学习,小组学习中完成老师针对每一次实验设计的表格。有了前面的实验、观察日记作铺垫,孩子们学习起来轻松多了。小组学生在探究中明白:原来做一两次科学实验觉得神奇、有趣,但要想像斯帕拉捷那样坚持实验、不达目标决不罢休的境界确实很难,是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的,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就。在了解知识的同时,对学生们的探索精神有了培养,有效地巩固了科学知识,一举两得。

二、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将课文的趣味性与科学的真实性融为一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安排了一些科普类的文章,如三年级的《石头书》、六年级的《大自然的文字》等文章,在学习这类具有科学性文章的时候,可以事先布置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去观察大自然、请教科学老师并在科学老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本来科学知识是严肃的,甚至是单调、枯燥的,但有了语文知识做背景,可以将其优越性展示出来,这样的教学会显得轻松自然、诙谐有趣。

如教学《大自然的文字》一文时,首先介绍这篇文章的文体,它承载的科普知识要让学生了解,要了解这些知识,必然要读课文,读通顺,读流畅,才能了解得清楚。这篇课文的思路清晰流畅,语言通俗浅显,借助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大自然的文字,将深奥的科学知识通俗化、大众化,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意义,在指导学生同桌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孩子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让知识在心里生根发芽。

在学习第五、六自然段时,先请学生把从五年级上册科学书上讲到的关于《河流对土地的作用》、《减少对土地的侵蚀》作介绍,勾起其他学生对尘封的记忆的唤醒,然后再来学习课文中讲到的地壳运动和石灰石的形成,第五自然段的“变”、第六自然段的“迁”是学生从脚下的“文字”读出来的地质变迁。在体会课文中动词使用的准确、学习作者借助拟人的手法活灵活现地写出大自然神奇的同时,明白暴雨、冰川、风、波浪等自然现象都会对我们的地球妈妈造成伤害,学习科学知识与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探索大自然相辅相成,要辩证地看问题。

三、学习科学家刻苦求学的精神,激起学生探索科学的欲望

古罗马著名哲学家塞内加曾说:“教诲是条漫长的道路,榜样是条捷径。”可见榜样的力量所起的作用是无法估拟的,小学生的好奇心强,模仿性强,可以利用科学书上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对语文教材上的课文进行辅助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学与问》一文中围绕“勤学好问”这个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名人的具体事例,向我们阐述“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从小要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这里列举的外国人的事例是哥白尼从小喜欢缠着爸爸妈妈问问题,这正是他对科学奥秘不懈探求的开始。导课时,我由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中的《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一课中哥白尼的“日心说”开始切入,由于学生在科学课上已经了解了哥白尼的资料,这里我从孩子们熟悉的人物学起,降低了学习的门槛,从思想上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哥白尼的发现问题、及时提出问题,并不断探索问题的事例,使学生明白“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像哥白尼这样的刻苦求学的名人在苏教版教材中还有很多,如:五年级上册教材《滴水穿石的启示》中写到的医学家李时珍、发明家爱迪生,六年级上册教材中写到的科学家钱学森、工程师詹天佑等,他们取得的具有国际意义的成功跟自己的坚持不懈、勤奋、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了他们的事例,对激起学生探索科学的思想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3篇

初学者想画好它,并非是件很容易的事,初次拿着画笔来领略大自然的风趣,往往觉得无从画起,不会选景构图,更谈不上着色。要想画好它,必须在掌握其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反复的实践,如画一段时间后,再结合有关资料(包括理论、好的作品),用以指导以后实践,从中总结与静物写生的区别。风景与静物写生有很多不同点。

首先,从个人角度上讲,对景物感受的主观性增强,画面艺术处理更为复杂。

其次,光源变化大,如早上、中午、傍晚光线的复杂变化,阴天、晴天光线对景物的影响,晴天光线直射景物色彩对比强烈投影清楚,阴天色彩关系柔和,还有因季节、气候的不同,使色彩变化更为复杂。

再次,空间范围增大,透视更加明显(包括色彩透视),明暗和色彩对比显然减弱。

既然风景与静物写生具有这么多的不同之处,那么我们写生时一定要注意利用其规律。这里结合我写生的实践,谈谈色彩风景写生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以求与初学者共同探讨,以盼给初学者以有益的启示。

1.风景色彩写生实际是作者对自然进行感受、用画笔倾吐感情的过程,因而我们选景要选自己感兴趣的、感触最深的。否则,就无情而倾,那是画不好的。选好景,树立并保持良好的第一感觉,这是作好画的前提和关键,若画前不假思索或中途第一感被破坏,那再用心去画,即使是一遍两遍反复去画,也只能是自费精力。因此画前构思是至关重要的。

2.面对纷繁复杂色彩艳丽的大自然,要大胆地进行取舍、概括(包括构图、色彩及空间范围),不能见到什么就画什么,画前要有的放矢,先进行一番仔细的观察、细心的分析,如选择好最典型的景物,哪些是主体,哪些是客体,哪一个角度构图最好看、最新奇等,切忌盲目下笔,呆板地照搬自然界的景物。

3.风景色彩写生,实际上是画出自然界的空间关系,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地表现好空间感呢?

(1)应强调近、中、远景的区分,一般规律是远景要夸张它的“虚”“灰”,中景应是重而具体刻画的部分,是一幅画的主体部分,对于近景不应过分刻意地强调它的复杂变化,否则就会喧宾夺主。

(2)从透视关系上拉开空间关系。风景写生多以焦点、成角透视为主,有时会运用散点透视,另外还要注意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作画时要反复进行研究分析,有时要用透视规律,人为地进行画面处理。

(3)靠色彩的冷暖、灰亮的自然过渡拉空间关系。一般近处暖,

高远处冷灰。

(4)画幅应尽量小些,表现详尽些。写生时间短些,以便锻炼迅速,整体地表现各种色调变化,并能使画面过渡自然协调统一。

(5)调色时也要仔细研究,反复实践。常言道,世上没有调不出的颜色,初学者有时能观察得到自然界那种漂亮而变化微妙的灰颜色,但总是调不出来,再调都是亮调,致使空间感拉不开,其实这种灰色也不难调和,先用适当的黑、白进行调合,然后仔细观察对象,是发那种灰调,是普灰、紫灰还是其他灰调,再加上普蓝或紫色于混合色中,依此类推任何灰调都会展现在眼前,不过这种调色法不能反复多次的加色,以免画面出现脏颜色。

总之,色彩风景写生,无论是作画者,还是别人都是一种情绪快乐而有趣的实践活动。它可以尽情倾吐我们美的情感,陶冶艺术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只要我们愿意全身心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中,勤学苦练,一定能画出多彩多姿的大自然。只要肯思索,处处有画意,一个茅厕、一片树叶、一只蛐蛐都能成为我们绘画艺术的素材,朋友但愿我们对自然对生活充满深情,走向自然生活的画韵,激励我们不断地改造自然、美化生活,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

第4篇

关键词 图案 写生 变化

在目前我们高校的基础图案教学中,通常都是安排“图案写生与变化”课程,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对景写生,然后根据写生的成果进行变形,形成图案。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发现的情况却是:学生基本能较好地完成写生过程,但对变形却是无从下手,怎么训练学生进行变形?作为一个图案教学工作者,我在此探讨一下这方面的问题。

一、图案写生

图案写生是学习图案的一个重要环节,正确掌握写生的方法,锻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的能力。为以后的图案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为美术实践提供丰厚的资料。

我们首先要向历史收集素材,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资料,这些资料本身就是我们学习图案的道具。众所周知,中国的传统图案非常丰富,狞厉的饕餮、飞舞的龙凤、美丽的陶瓷等等,都是我们非常珍贵的财富。其次,我们还要走进大自然。“艺术来源于生活”,没有素材就谈不上任何的变化,图案的变化绝不是“空中楼阁”般的无中生有,它是对素材的演变与启示,是“高于生活”的大自然的结晶。经过夸张变形的鱼纹、鸟纹、蛙纹、人面纹等图案,莫不是古人对自然的经验总结。殷周青铜器纹饰、楚汉漆器彩绘,这些图案和造型是对自然和生活的高度艺术提炼和概括,是对自然和生活的反映。通过直接面对大自然的写生训练,使我们直接悟到美的规律,增强对美的鉴赏能力和美的修养。我们在向自然学习的过程中,应仔细观察并掌握事物的形态规律和美的形式法则。

二、写生与变化在教学中的思考

自然形象的美不是艺术形象的美,我们还要对写生收集来的素材进行艺术加工,使之突破自然的束缚,创造出更美、更典型、更富于理想化的图案形象。这种由自然形态向艺术形态转变的过程就是变化。写生越像,恰恰是自然的成份越多,艺术形象的转化就越少,图案的创作者必须挣脱这个限制,掌握图案变化的方法。

1、简化与添加

简化就是提炼,删繁就简,将大千世界繁琐的形态高度概括,去掉不必要细节,保留事物最精华的部分,使形象特征更为突出。其一就是外形的简化,主要是指轮廓的简化。注重事物外形的单纯化。诸如中国的皮影、剪纸均属这类。其二是调子的精炼,从大的明暗关系去概括对象,忽略了细节的中间调子,强调整体的黑白效果,给人一种干净利落的感觉。其三是线条的提炼,我们用线来表现对象,精炼到位的线条能准确表达事物的个性特征。线的运用不仅是在外轮廓,还有结构线,通过曲直、粗细的线传达事物的神态。

我们的写生和所见是有限的,想象却是无限的。自然事物经过人们的想象,并融入情感,得以变形和添加,创作成图案。否则,就不会有历史传承下来的龙凤与饕餮了。如果说简化是对客观对象本身的一些形象加工,那添加则是以创作者的主观感情对事物进行的修饰。要发挥我们丰富的想象力,迁想妙得。比如植物的茎脉,树叶的纹理等,都可作为添加的根据。可进行联想性添加,如在创作蝴蝶花的时候,可以在花的轮廓中加入蝴蝶,蝴蝶花也是因为长相像蝴蝶而得名;可进行寓意性添加,我们传统的龙凤的图案,就是在一些基本动物上进行添加得到的。

2、夸张法

夸张是对事物的主要特征加以强化,使之个性特征更鲜明。夸张是在简化之上的艺术加工,被扩大了的感人部分,注入了更多的生命力,达到更好的写形和传神。在实践中运用夸张方法进行变化,需要从事物三个方面进行挖掘。首先抓典型形态。以植物为例,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抓住植物最具代表的部分进行夸张塑造,强化形态,使之形象更个性化和独特化。如仙人掌,我们可以抓住它最具代表的刺掌和刺,把它进行夸张表现。其次是抓典型动态。事物的动态美需要我们用夸张的手法使其更生动,更能表达出事物的神韵。婀娜多姿的、风姿卓然的荷花,都能运用夸张的手法使它们的动态更美。再次是抓典型神态。神态是事物精神所在,用夸张的手法表达出来,增强了事物的艺术感染力,使其更具生命力。如节节高的竹、雍容富贵的牡丹,我们在创作的时候都应表现出其神态。

我们在教学图案课程的时候,可以改进一些教学方法,以增强对学生的想象能力的培养。比如给定学生几个关键词,通过联想进图案的绘制,迁想妙得。在这个训练过程中,学生们非常兴奋,能很快进入状态并勾勒出小稿。使学生真正领会到图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对图案的兴趣和感知能力。

掌握了图案的写生变化方法以后,可以安排一些短期作业,形式和风格不限,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在教师完成评讲之后,择自己有想法的作品进行长期作业,要求构图完整、风格突出、形式感强。在教学中还应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组织一次讨论课,让学生们说说自己的创作心得体会和设计的灵感来源。

随着图案写生与变化课时的推进,学生设计思维也在不断完善。它贯穿了写生、造型、构成及形式美法则的内容,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图案写生与变化虽然是一门基础课程,但它同样需要艺术家的热情和对艺术美的追求,所树立的设计观念、积极主动的创作状态将对我们以后的设计带来无限益处,正所谓造化无极。

(作者单位:百色学院艺术系)

参考文献:

[1]滕雪梅.图案设计教学与应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第5篇

对中式住宅(北京四合院、苏州园林、广西吊脚楼)的认识、理解。从图片、资料上分析中式住宅好在什么地方。

1.1北京四合院

北京的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所在,是中国人们居住空间的代表作品。所谓四合院,就是指东南西北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建筑空间形式。四合院的最基本空间形式是由北正房、南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围合形成的,在倒座房南面旁边开一个门,称为进宅门。四合院中间是庭院,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四合院因规模大小、等级高低的差别而形成了多种类型。但无论大小,都是由基本单元组成的。

1.2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的造林艺术已到了“虽为人造,宛如天成”的境界,显示了当时的诗人、画家及工匠的高超构思和建造水平。特别是讲究意境、讲究生活情趣,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例如建于宋代的沧浪亭、元代的狮子林、明代的拙政园、清代的留园等等。在苏州园林考察,一睹了苏州园林独特的风采。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拙政园,山、水、亭、台、楼、阁结合得维妙维俏,梦想中的私家花园。面积虽小,但是景色没有一处是重复的,每走一步都是不同的景色,每走一步都有一种新鲜感。体现了“小中见大,步移景换”的设计理念。苏州园林在外观上给人美的感受,空间布局的合理性,都让后人在建筑的景观空间布局上得到很好的借鉴。

2住宅设计理念中的启示

2.1功能上的启示

我们要发扬传统建筑理念,它们在功能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比如亲密性、私密性,我们要把传统的元素结合到现代建筑中去,创造出最适合现代人居住的生活空间。

(1)亲密性。最基本的北京四合院是由四面墙围合在一起,中间有一个庭院空间。在四合院里面居住,能给人一种安静、轻松的感觉。一家人可以在院子里面,过着一种安逸、消闲、清静的日子。院子里面有树木有池塘有石凳子、桌子,跟大自然有更深的接触,跟自然结合在一起。四合院还是一个能让人与人之间互相交流的空间。苏州园林是把自然界的山、水、亭子引用到了私家花园,是人造自然景物。通过室内窗花的借景艺术,让室内景观和室外景观和谐统一,增加了人和自然环境的亲密性。园林多了很多可以共享的公共空间。主人们可以和家人、好友在亭子里面下棋、聊天、品茶。人和人之间不但可以得到很好的交流沟通,还可以欣赏山水美景。现代的高层建筑缺乏了亲和力、缺乏了乐趣。现代建筑空间里面应该设计出的共享公共空间,室内外的景观能和谐统一,增加人和自然的亲密性。让人在自然美景中能更好的交流,让家庭、邻里关系更加和睦。

(2)私密性。四合院是四面墙围了起来,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私人的院子,互相不干扰。外面的人看不到,符合中国人含蓄的一面,人们在院子里面活动干扰不到邻居。苏州园林是私人的住宅,家里面有自然的景观,其实是一个一个院子和山、水、亭、台、楼、阁结合起来的一个家。保护在里面住的主人的私密性。

2.2精神上的启示

(1)意境美。四合院里面的院子,院子里面有池塘、树木、石头凳子、桌子、养殖各种花卉等等,一家人在里面聊天,玩耍、赏花,享受着家庭的天伦之乐。这种享受四世同堂生活美满的意境在现代高层建筑中是体会不到的。每个地方要建造四合院的空间都应该是要做适合当地居民居住的,各个地方的环境、气候、人民的风俗习惯都不一样。所以要做具有本土化的建筑,要从当地的自然条件、气候,以及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来深入研究。做出最适合人们居住的建筑,建筑是需要生活的。苏州园林的景色已经达到人间仙境的境界,它是仿造自然界的山水建成的人工山水园林。在苏州园林考察的时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里面的亭、台、楼、阁、桥、假山、水池、结合得非常有诗意、漂亮。仿佛大自然的景色都在这个园林里面表现出来了。步移景换,用空间的错落有致。苏州园林虽然小,但是小中见大,园林空间不断的变换,所以我们在做现代园林的时候应该借鉴苏州园林“步移景换,小中见大”的设计理念,创造出更好的园林景色。

(2)结构美。四合院,它的空间结构是最适合中国人居住习惯的。在现代很多人都怀念四合院的建造空间,但是也有很多人嫌四合院占地面积大,院子里面四面的屋内的隔音不好。冬天要出来还要穿过院子不保暖等等,其实都是可以改善的。将四合院改造成为现代别墅,既继承了传统建筑文化、传统韵味,给城市建筑注进了新的设计元素。传统的东西不能照搬,我们要吸取做得好的地方,改善不好的地方。和现代人的居住观念结合在一起。努力创造出适合现代人居住的空间。

(3)装饰美。四合院,为了不让外人一眼就看见内宅,就在进宅门口建一个装饰墙面叫影壁,和我们现代室内装饰时的玄关的概念差不多。垂花门是四合院中最华丽、最引人注意的建筑物,它建造在宅院的中轴线上,非常的华丽。因为这个门的檐柱不落到地上,悬挂在空中,门的柱头是雕成花瓣形或者像含苞的莲花形,所以称为垂花门,它的轮廓非常的优美、门上的雕刻物非常复杂、门的色彩很绚丽,所以说它是四合院最经典的装饰门。苏州园林的门窗造型独特。比如窗花艺术,到现代的建筑或者室内都常见到,比如北京香山饭店外面的建筑的装饰窗,现在住宅室内的屏风、玄关等等,都是带有窗花的图案。有的还把窗花简单的弄在屋顶天花上,很有传统味道。

3中式住宅设计理念的继承发展

3.1北京的观唐

第6篇

师语:大家听说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吗?故事中的主人公通过自己艰苦奋斗终于完成了心愿,然而有人将这个故事续写下去,却成了这样一个故事,请同学们阅读故事“愚公移山”阅读后请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阅读故事“移民下山”

师提问 A… B…

生答.

师总结:是的,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九年级政治第四课第三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板书)

首先我们看一下课后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现状和特点,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

2懂得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分析具体事例 通过对数字和现象的分析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含义,提高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关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体会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 活动探究法 小组讨论法

学法指导

分析归纳法 自主探究法 总结反思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

要求:首先请同学们阅读54页材料、了解一棵树的价值,然后思考材料下边的两个问题。

师问:生活中有哪些会换森林资源的行为?

生答:

师总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思考举例,让我们明白了,保护森林、珍爱自然的重要、也明白了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地球——我们共同的家。

板书: 我们共同的家园

过度:那么我国的资源现状如何呢?

活动二:

要求;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材料“我们的资源现状“和材料54页相关链接中的材料学生认真阅读材料并分组交流总结。

师问..

生答..

师总结: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另外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造成浪费损失十分严重——这就是我国的资源现状。

让学生齐读54页 我国资源现状这段话。

板书: 我国的资源现状

过度: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写出了瀑布的磅礴气势,请同学们了解这样一个瀑布。

活动三

要求;“ 请同学们快读阅读故事”大瀑布的葬礼“然后谈下自己的感受。

师问 :你的感受是什么?

生答..

师总结:是的 故事启示我们,人类不能对大自然随心所欲的发号施令,也不能只是一味的索取,我们应该做大自然的朋友,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板书 : 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过度:我们怎样做才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呢?

那就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板书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活动四:

要求:请同学们阅读材料“世界部分地区缺水状况“

板书: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师总结: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知道;当前人口的剧增、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恶化、生态危机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问题,直接威胁到我们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面对这些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谋求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人类的共识,那么可持续发展是什么呢?

活动五:

要求: 请同学们阅读书56页的材料然后两人一小组讨论。

师问: 假如你是一位牧民,你会做出怎样选择?为什么?

生答…

师总结: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我们可以知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换句话说就是指 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另外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过度:我们怎样才能实施可持续发展呢?

活动六:

要求:请同学们阅读书57页材料“生态农业循环图”然后分小组讨论、分析。

师问: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生答…

师总结:通过同学们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分析可以知道;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让循环经济之“圈”转起来,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板书: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小结:通过本课学习,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建设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课堂练习

选择:

下列观点中与可持续发展要求相符合的是(B D F)

A围湖造田,毁林开荒

B经济要上,人口要降

C我国地大物博,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D但留方寸地,传与子孙耕

E先污染后治理

F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课外延伸

思考:我们还能为保护环境 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做些什么?将好点子记录下来,在学校、家庭、社会中进行广泛宣传。

板书设计: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 我们共同的家园

1 我国资源现状

2 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人口、资源、环境 问题

2 坚持科学发展观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关资料

移民下山

长期的‘愚公移山’使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越坑越荒,越荒越垦,结果水土流失效益差,经济落后日子苦。山上的女孩嫁走了,山下的女孩又不愿加到山上,差不多成了‘光棍村’

老愚公哪里还有子子孙孙,又怎能挖山不止呢!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人们观念的更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人们搬到山下办起‘农家乐’。从城里的游客吃住在农民家,炖个土鸡、烧个蘑菇就有了收入。慢慢生活水平就提高了,家家有彩电、电冰箱、摩托车、手扶拖拉机。

我国资源状况

水资源状况: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大国,水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六位。2002年,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目前有十六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于国际公认的1700立方米用水紧张线,其中有10个低于500立方米严重缺水线。

能源资源状况:我国石化能源资源探明储量中,90%以上是煤炭,人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1。1999年,我国人均石油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天然气仅为4.5%;即使储量最丰富的煤炭,人均储量也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9%。

主要矿产资源状况:我国矿产资源品种多、总量大、已出现171种矿产资源,查明资源储量的有158种;已查明的矿产资源总量约占世界的12%,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居世界第53位。

耕地资源状况:我国人均耕地少。2003年底,耕地资源总量18.51亿亩,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耕地面积仅1.43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在2000多个县(市)中,目前有600多个县(市)人均耕地面积在世界公认的人均耕地警戒线0.8亩以下。

我国资源利用状况,一是资源利用效率低,消耗高,二是每单位资源产生的效益差,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很大差距。资源的低效利用进一步加剧了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

重要矿产资源利用状况。一方面,矿产资源总回采率仅为3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矿产资源采选治综合回收率及共伴生有用矿物的综合利用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我国单位资源产生效力大大低于国际先进水平。按现行汇率计算,我国单位资源的产生水平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我国每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只相当于美国的28.6%,欧盟的16.8%,日本的10.3%。每立方米水的产出效率,世界平均是37美元,我国只有2美元,而英国是93美元,日本是55美元,德国国是51美元。

大瀑布的葬礼

在拉丁美洲的巴西和阿根廷两国交界处,有一条巴拉那河,河上有一条世界著名的大瀑布——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汹涌的的河水紧贴悬崖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尤其是每年汛期,大瀑布的气势更是雄伟壮观,每秒种有1万立方米的水从几十米的高处飞流直下,落地撞开万朵莲花溅起的水雾飘飘洒洒,水声镇耳欲聋。据说在30公里外,瀑布的巨响还清晰可闻。

第7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科书编者”是阅读教学中对话关系的新成员,这就构建出师、生和教科书编者两方面对实施教学及落实教科书设计的责任关系。而落实责任的最佳方式就是沟通与合作,沟通的前提是理解,双方的“隔空对话”甚至更进一步的“亲密接触”就此展开。

一、从“听话”到“交流”――教师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指出:“(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是对教师正确、科学使用教材的基本要求。而在实际教学中,教科书是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针对新课标的要求,正确理解和把握教科书的设计意图与内容要求,结合学校、学生和教师自身的实际和优势创造性地用好教科书,是落实新课标要求和教学目标的前提与保障。

从当下的教学关系和教学过程来看,教师与学生谁更早接触教科书,谁更准确或从某个角度能够更深入、更发散地理解教科书已经很难界定。但是,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作为教师一定且首先要树立这样的观念:要更加积极,尽量全面、深入地研究和理解教科书。努力构建与教科书编者的联系,展开对话和沟通成为教师需要重点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从这一角度阐释,教师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可以进一步分为深入理解编者意图和创造性使用教材两个层面。

(一)深入研究内容设计,准确理解编者意图

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教科书编者的意图是通过教科书中的单元导语、课文插图、注释、课后资料袋、小练笔、课后练习等体现出来的。这些或多或少的文字,或大或小的图片,或充分或简洁的习题,分别传达着不同的信号和目标意图。教师要仔细研读每一处的资源,努力思考编者意图,并在这一过程中与编者尽可能深入地展开“对话”。这样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教学目标,设计出真正能够落实目标的教学过程。反之,如果教师不明其意,不知其理,以其昏昏,当然不能使学生昭昭。

《太阳是大家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七组的首篇课文,也是一首诗歌。新课标明确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本篇课文的课后练习题也提示了“我要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还要背下来”。所以,笔者在备课时首先认真分析和结合以上两点要求,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歌所体现的快乐氛围,领悟诗歌大意,并背诵课文第二小节。笔者在教学时还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增强朗读兼理解的实效性。如在第一小节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在第二小节让学生自主设计朗读形式,快乐朗读,并领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在第四小节中,笔者特别强调让学生轻轻地、慢慢地读。在整个过程中,每一次朗读都是学生自学自悟的过程,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充分感悟。有了充分的朗读,学生的背诵便不再困难。

(二)科学理解教科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对话的前提是平等,对话的实质是心灵的沟通。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仅仅理解和落实编者意图,只能是“我(教科书编者)说你(教师)听”,就完全称不上是真正的对话。对于课程目标的落实任务,教师与教科书编者其实是处于同等地位的,这就构成了对话的基础――平等。教师如果能基于课程目标,根据本地、本校、本班实际,合理地选择教材内容,进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直接参与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构建,教师与编者真正的对话关系也由此建立。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以“大自然的启示”为主题选编课文。这组课文中包括精读课文《自然之道》《蝙蝠和雷达》,略读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大自然的启示》,单元训练重点首先是“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了解大自然给人的启示”。根据单元重点,笔者首先在分析教科书内容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组:采取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思路,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对比课文,梳理本单元课文在内容与表达上的异同点,适当拓展训练,学会单元整合对比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科素养和学科学习能力。具体操作如下:

(1)学习本组导语,明确本组学习任务。通读本组课文,学会课文的生字词,整体扫描,初步了解这四篇课文的内容。

(2)精读课文《自然之道》,了解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先把整篇课文读一遍,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精读文章的每一部分,了解每部分内容主要讲的是什么;最后再把每部分内容连起来想一想,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接下来自主学习略读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学会运用连接各部分重点内容的方法概括课文。

(3)学习精读课文《蝙蝠和雷达》,掌握抓住课文重点语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然后对比阅读,对比三篇课文的异同,归纳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4)自主学习《大自然的启示》。对比四篇课文的异同,总结比较本单元课文,落实本单元训练重点。

重组后的教学策略和过程,在符合教材编者意图的前提下,更尊重了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使得教学有教师的典型指导,有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总体的宏观把握,有重点的逐个击破;有现有经验的应用,有高层技能的引领。这样的教学策略逐层深入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能力,使其能够形成终身受益的素养和思维方式,最终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也更加扎实地落实了课程目标。

从上述过程不难看出,教师对教科书内容创造性的重组是一种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策略,而这一策略的展现就体现出了“交流”与“对话”的价值。只有有价值的交流,才能形成双方有意义、深层次的“对话”。

二、从引领到自发――学生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

教科书编者精心编写的教学内容,本身就具备“教”和“学”两个方面的价值,教科书不仅是“教本”,更是“学本”。其实就学生的本性来讲,他们是很愿意参与到与教科书及编者的对话活动中的:当新课本发到他们手中的时候,几乎没有一个学生拿过来就放进书包里,往往都是饶有兴趣地翻一翻、看一看,这就是对话的前提。但是,仅仅有意愿是不够的,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和引领接下来的对话的意义和价值,将“无意”转化为“自觉”,让意愿的效用更大化、最大化。

(一)看得更多――引导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和关注教材

许多教师在教学前都会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包括认字读词、朗读课文等。这些只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阅读单元导语、课文插图、“泡泡语”、课后练习题、资料袋等,先全面了解每一课、每一单元的所有内容,哪怕只是表面的了解,仅仅是“脸熟”而已。但是就是这种“脸熟”,已经构成了深入交流和沟通的基础。而且这种更广泛地看、有目的地看,将原来无意识的“随手翻翻”转化为清晰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让学生明白看中的别有洞天、学中的曲径通幽。在此基础上,教师更要善于在教学前、教学时和教学后将这些关注点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让广泛的看发挥更广泛的学习效用。

(二)走得更远――鼓励学生更广泛地选择和拓展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中“教材编写建议”的第9条提到:“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这里的开放性和弹性包含内容,也包含目标。学生各有特点,能力各具千秋,相同的内容对于不同背景和经验的学生来说,接受的程度、理解的深度、达成的精准度都是不同的。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依据这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目标。我们在对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威尼斯的小艇》一课的课例研究中,就试图清晰、明确地体现这个要求。

第8篇

关键词:太极拳 哲理 养生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10―0015―03

前言

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拳种之一,其自身包含着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哲学思维,以其博大的文化承载能力和修身养性之功能以逐渐被更多人所关注和接受,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武术的了解多侧重于对其技击层面的探求之上,这从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对武术的一种限制。随着现代人思想和文化意识的觉醒,加之人们对武术的了解,几乎没有人否认武术所具有的健身、养生、技击的特性。太极拳,作为现代中华武术向外传播的一张名片其所具有的艺术属性是不可否认的,人们对于太极拳文化的认同性已经远远大于太极其形本身。当然,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社会需求,作为主体的人在其物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之后其更多注重的是一种心理的满足和宁静。太极拳所包含的人生哲理和智慧,所涵养的道德期许正是现代人欠缺和追求的。从中国哲学层面谈太极拳的养生思想,体验人生智慧追求人之本我或许也正是太极拳其价值所在。在其形的习练中,浙悟人生,使心灵由净化而渐进深化。在嘈杂烦乱的现实世界中找寻心理的归宿,真正使身体和心理有所寄托,这才能达到真正的养身,以及促进健康的目的。

1 太极拳中所包含的中国哲学思维

在中国传统文化沃土上衍生出的中国武术在其发展过程中以哲理命名的拳种不在少数,但能以哲理详细论述且在拳法习练中贯穿其哲学蕴含的却少之又少,太极拳作为中国武术的代名词和向外传播的名片,皆以《周易》理论贯穿于拳势之中,以其易理阐释拳理,要求练拳象其形、取其义、用其理。太极作为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一个哲学范畴,其包含着古代人们对于宇宙、自然的一个模糊认识。《易・系辞上》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里所论之“太极”是派生万物的本原。太极本指原始的混沌之气。而其混沌之气处在不断的运行变化之中,运动本是太极的本质屙性,从某个角度而言太极就潜藏着运动的潜能,动静互存,不离不弃,而正是太极的不断运行才有动静、阴阳。又因太极是无形无外之体,因此其运动也并不是人们平时所见物移。

“太极”一词和武术直接发生关联始自清代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动缓则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一贯”。这是关于太极拳理论最早的著作。太极是心,是心本论者对于太极观念的充分发挥。从另一方面而言,太极拳更多是心性的锻炼过程,不仅要求形态得到充分锻炼更要求排除杂念。太极拳的每个动作都是身体各部位阴阳互变的运动,可以说太极拳运动即是一套阴阳变化之象,将太极阴阳变化之理贯穿于拳势之中使身体部位,似有形之线牵拉,一动皆动,不撇不停,步随身换、手与身应,内外相合整体运动。太极拳强调拳架动作需遵循阴阳变化之规律,才可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练太极拳做到这种平衡,在内可表现为气血顺畅,在外可表现为动作协调,舒展。

2 太极拳对养生思想的启示

2.1 中国传统的养生观念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会产生出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点,当一定的思维方式经过原始选择(这里有复杂的原因并具有极大的偶然性),正式形成并且普遍接受之后,它就具有相对稳定性,成为一种不变的思维结构模式、程式和思维定势,或形成所谓思维惯性。在中国传统的思维观念中,对于养生的观念是极为重视的,从道教的炼丹术追求长生,到中国中医中所倡导的延年益寿之法都在说明中国早期人们模糊的养生观念,在现代社会,随着人们医疗、卫生、物质生活的充裕,养生再次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各种养生馆、足疗、食疗等等传统的养生方式大量的出现,各种健身馆、瑜伽等身体锻炼场所也应运而生,足见人们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随着科技的进步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寿命也在不断的延长,现代社会各种压力,人们认为通过体育运动、健身等手段大量的出汗,一方面减缓压力,一方面可以起到健身的功效,当然,这种健身的方式是社会中大多说人所采用的,也是短期内见效比较明显的一种方式,通过身体锻炼来起到提高身体健康的目的是非常好的一种选择,但是,要真正起到养生的功效,健身是一个方面而更加重要的一点就是健心,使自己的心胸开阔,什么事情放的下想的开,也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费心劳形,雁过无痕”之意,其意思大致相同,就是使自己的心得到最大化的放松,真正的养生就是使健身和健心完美的结合,并不仅仅就是传统观念中对于身体的锻炼。

2.2 太极拳中的养生观念

使中国哲学现实化、清晰化、直观化的太极拳使人们在现实生活找寻到了一种回归田园的诗意,我相信人们对于太极拳的习练开始只是为了一个简单的目的即养生,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在生活条件逐渐丰裕的同时更加注重自身的健康,而太极拳在现代社会作为一种健身养生的手段似乎成为了一种时尚,太极拳动作连绵不断,柔和缓慢对于场地的低要求也或许是现代人所钟爱的一个原因。中国传统养生思想中有一种说法即,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微动。而这种说法或许更适合于陕节奏生活的现代人,人们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环境下有时也应该让自己心情得到最大化的放松,所谓养生,身动是一个方面而更重要的一点或是一种观念,一种思想和去掉世间名利的心境。太极拳习练者从最初简单目的的形的训练,到最后慢慢开始对于太极拳其思想的体验是一个过程,即从经验的世界开始慢慢深化到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之上。但,所有关于形的训练都是为了最后的超越,这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即是对人的潜力的挖掘过程,从这个过程中人们渐渐会发现,养生是一种理念、一种境界。这种观念是一种看透一切、回归本我、返璞归真的状态。中国的哲学大师或是对于人生有深刻体悟的人,其心境是安逸的、淡泊的、宁静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看透一切回归本我的状态。这里所言的回归本我,即回到人生本来之状态,无欲无求的思想境界。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似乎一直活在一种焦虑之中,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压力、学习的压力,各种各样的烦恼困扰着人的思想。人们需要让自己的思想得到一种片刻的宁静与休憩,用一种更具哲学化的方式去生活。

太极拳作为一种哲学思维的表达或许更加适合现代人们去习练,太极拳强调习练者,身动而心静,这种状态正是养生的最高境界。慢慢的静下心来,让自己的身体得到最充分的放松,抛开一切世俗杂念和烦恼。在意念的驱动下徐徐而动,甚至可以微闭双眼,让自己在充分的无我之境中自然而然的开始习练,感觉自己是在大自然的环境之中,回归大自然的一个生命体,与自然轻轻的对话,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一切的烦恼似乎已经淡去,耳中所听到的是自己的呼吸声,是风声是和大自然交流的声音。真正达到了一种“恬淡虚无”、“宁静自如”的境界,无拘无束,无牵扯勉强,从而感受到大自然无为的状态体悟到人生的本来面貌。让太极成为一种生活,融于生活。这就是一种最高级也最有效的养生和生活方式。所有技术性的练习都只是向更高层次迈进的一个过程而不是目的。太极拳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或是养生最佳之方式,或许正是一种心态。对人生有一种寄托,用太极的智慧解释人生哲学的困惑,这应该是现代人所更加需要的一种性情。

3 从哲学层面谈太极拳的养生思想

由混沌走向文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易学之太极本就是指宇宙的混沌状态之描述,太极拳之道就是顺应宇宙自然的规律。使身体运动与宇宙大道的运动相联系。在当今而言,太极拳似乎成为了武术的代名词,某种角度而言太极拳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越了武术界。甚至,人们对于太极哲理的研究思考就是从太极拳而产生的。在中国传统武术的思想体系中,“太极”一词似乎具有更为深层的哲学意味。周敦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太极与无极,并非是毫不相干的两物。无极是对于太极状态的描述,无极,就是太极得以充分彰显的境界状态。换言之,可以说无极就是太极之初始状态。太极拳的站桩被称为无极桩,其本意就是使身体恢复无极状态,无极桩的上桩口诀为“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桩的状态为,无我无他,无天无地。”由此我们所谓的无极即是恢复自然状态,松下来,摒除杂念。太极拳的运动技法要求中就明确地指出,凝神静心、排除杂念、回归自然,练拳心贵静、意守中,是意念的自然状态。若意不能守中,在形则有贪欠偏倚之弊,在用则有呆滞不活之病。太极拳这种技法要求即是无极状态的最好体现,由静而动,由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即是此种道理。天地之道与拳术之道是相通的,也是一致的。从终极意义而言,天地之道就是太极拳之道。太极拳的理想运动就是以宇宙万物的运行为其终极依据或原始动力的。通过对于太极拳哲学价值的分析和了解,对于动作的不断练习,使人们不仅在身体层面,在心理层面也步步由净化向深化发展,这也是一种养生的合理体现。

4 结语

太极拳作为中华武术向外传播的一张名片,其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哲学价值,人们对于太极拳的习练不仅仅是因其动作的缓慢柔和,适合大多数人的身体特点,更在于其对人生哲学的思考上,通过太极拳的习练,对于人生智慧能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思考。太极之美贵在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天人合一。太极拳的习练并不是简单形的练习而是超越自然的心理训练过程。练拳贵在练心,超越自我使心灵由净化而渐趋深化是太极拳所要向人们昭示的一个道理。太极拳不仅具有用意、运气、活动肢体等传统导引术的优点,还有其“动中求静”的运动方式,通过此种方式和太极拳中所包含的哲学价值使人们不仅对于中国传统哲学有所了解,更能从中生发自我对于人生的思考,达到养心、养生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侨凤杰.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杨向东,张雪梅.中国体育思想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张岱年,成中英.中国思维偏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4]乔凤杰.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侨凤杰.武术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6]张元迟功.《陈式太极拳图说》卷首的哲学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7]宋筱.《周易》的思维方式与中国圆的审美观念[D].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8]李宇飞.论太极拳的“无极之境”[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9]乔凤杰.由松而静,道法自然――漫说邱丕相教授的《悠悠太极养性情》[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2).

第9篇

1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走近鸟的世界,了解我们这个地区有哪些鸟类?目前的生存状况怎样?理解人与鸟及自然的内在联系。

(2)初步学会查找、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

(3)学会与他人交往, 养成合作意识,培养社会交际能力。

(4)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尝试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意识的形成。

(2)培养问题意识,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科学地对待问题、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情感与价值观

(1)让学生在知鸟、赏鸟、赞鸟、爱鸟、护鸟中获得喜悦感和成就感。

(2)学习活动中养成认真细致、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的品质。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增强环保意识。

(4)知鸟、赏鸟、赞鸟、爱鸟、护鸟的过程中发挥联想和想象,获得美的启示。

二、活动过程

1. 激趣导入、确定主题

(1)播放课件:鸟的音像资料(各种美丽的鸟)。

(2)学生欣赏完后,师问:欣赏完屏幕上各种盘旋飞舞、美丽可爱的小鸟的倩影,听着婉转清脆的鸟鸣声,你有什么感受?(美丽、喜爱)

(3)播放课件:非法捕捉、鸟的栖息环境被破环的录像。

师:此时此刻,你又有什么感想?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多姿多彩的鸟的世界,去关爱鸟、保护鸟。(板书:关爱小鸟)

2. 设置提问、分解主题

(1)自主提问

师:刚才同学们到美丽的鸟的天堂领略了一番,这些可爱的小鸟让我们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对于鸟你想知道哪些知识呢?(真会提问题)看来还有许多问题同学们都想知道,现在就请同学们把最想知道的问题用彩笔写在老师给你的这张纸上。

(2)抽丝剥茧

师:我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同学提出的问题是类同的。为了避免重复,我们现在小组内筛选一下问题,重复的问题保留一个,然后把保留下来的问题贴在黑板上。

(3)分类拟题

现在请同学们出声读一读这些问题。如果要把这些问题分类,应该怎样分呢 ?我们先来看“鸟的迁徙”这一类,你还想知道什么问题?“鸟的繁殖”呢?……有关鸟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比如和鸟有关的鸟巢、鸟艺和鸟的文化你想了解吗?(教师引导逐渐补充完善子课题)于是,产生了“鸟的名称”、“鸟的种类”、“鸟的生活习性”、“鸟的起源”、“鸟的繁殖”、“鸟的保护”、“鸟的文化” 等子课题。

3. 选题分组、拟定计划

(1)你们真聪明,这么多的问题,这么短的时间就被我们简化成几大类了,还给它们起了整齐的名字,可真了不起。其实,我们刚拟定的这几大类问题就是我们这次综合实践活动《关爱小鸟》中要研究的子课题。好了,我们来分分组吧!喜欢研究“鸟的种类”的同学请到这边来,喜欢研究“鸟的起源”的同学请到这边……小组已经分好了,现在坐在你身边的就是你的合作伙伴了,有句老话说得好:“群雁高飞头雁领,水中行船桨推行。”组分好了,群龙无首可不行,下面各组商量商量每组选个组长来,再给你们组起个响亮的名字。

(2)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综合实践活动要想开展得好,制定研究计划是非常重要的。现在老师发给每组一份计划书,请你们在组长的带领下把它填好,一会我们来汇报。研究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而且必须明确研究方法、活动步骤、小组分工等。

4. 交流讨论、完善计划

各组派一名代表汇报计划书,师生一起补充完善计划。

5. 教师总结、提出要求

有了计划我们就要按计划去实践探究。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进行调查、访谈前要有准备,事先设计好要提的问题,带好访谈记录,调查表;谈话时要有礼貌、讲究方法;活动要守时守信,克服困难、搞好合作,尤其要注意安全。老师期待汇报课上,同学们有精彩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