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职业防护措施

时间:2022-02-11 01:20:45

导语:在职业防护措施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职业防护措施

第1篇

【关键词】化疗药物;护士;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397-01

1 职业危害

1.1 职业危害的危险因素

化疗药物的准备过程中,玻璃瓶破裂,安瓶打开时药液向外飞溅,稀释瓶内压力太大和排气时的药液喷洒导致药液外溢而使之造成危害;操作过程中针头脱落,药液溢出;护士在注射过程中意外损伤自己;细胞毒性废弃物处理不当、污染工作环境、手、食物等造成职业危害。

1.2 职业危害途径

操作者在接触化疗药物的过程中可通过皮肤接触、呼吸道吸入和消化道摄入3种途径而受到低剂量药物的影响。

1.3 职业危害主要表现

1.3.1 白细胞下降:抗肿瘤药物对人体最严重的毒性作用是骨髓抑制。主要表现为白细胞下降,随着剂量的增加,血小板和红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1.3.2 机体免疫力下降:化疗药物一般多是免疫抑制药,对机体免疫功能有不同程度抑制。

1.3.3 月经异常,脱发:有文献报道,随着护士在肿瘤科工作时间的延长,月经异常和脱发发生率明显增加。

1.3.4 致畸:护士在怀孕期间接触化疗药物,可通过胎盘运转造成胎儿发育异常,导致畸形。

1.3.5 皮肤黏膜过敏反应

1.3.6 器官的损伤:心、肺、肝、肾都有不同程度损伤。

2 防护现状

2.1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在化疗药物防护措施落实情况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以下是我院化疗药物防护措施落实现状:

我院设有肿瘤专科,负责大部分肿瘤化疗,其它内、外、妇、儿也有少量的化疗。我院肿瘤专科护士能严格执行化疗药物的操作规程:穿隔水防护衣98% ,戴口罩帽子100% ,双层手套100% ,防护眼镜31% 。设备配置到位,治疗室装有通风设备,配有生物安全柜,细胞毒性废弃物处理到位。但是非肿瘤专科护士防护意识较差,防护措施落实不完善:穿隔水防护衣21% ,戴口罩帽子100% ,戴防护眼镜0% ,戴手套100% ,但不符合要求:(单层)设备配置不完善,无生物安全柜,细胞毒性废弃物处理不到位。

2.2 对比肿瘤专科和非肿瘤专科发现:肿瘤专科护理人员防护意识较强,防护措施落实到位,设备配置完善,细胞毒性废弃物处理到位。而非肿瘤科护理人员对化疗药物的职业危害认识不足,防护意识不强,防护措施落实不到位,设备配置不完善,对细胞毒性废弃物处理不到位。

3 管理措施

3.1 加强化疗防护知识学习,组织培训化疗专科护士。可通过办学习班,选派护士到大型肿瘤医院进修学习,不定期进行化疗防护知识考核、竞赛等多种形式开展学习。

3.2 严格执行接触化疗药物的操作规程和安全防护措施:接触化疗药物时必需穿防护衣、戴一次性口罩、帽子、防护眼镜并使用聚氯乙烯手套外加乳胶手套。

3.3 设备配置、环境的要求:治疗室要通风并安装排风扇;肿瘤专科要配备生物安全柜,化疗专用治疗用品要准备齐全。

3.4 加强护理人员管理,包括合理排班,避免一名护士长期接触化疗药品,孕期及哺乳期应避免接触化疗药品,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发现异常及时治疗。

3.5 加强化疗药品废弃物的处理:废弃物必须用坚固的、防漏带盖的容器收集,密封处理,并标有明显的警示标志:细胞毒性废弃物。

第2篇

【关键词】 护理人员 职业危害 防护措施

护理人员工作的医院内,由于病人高度聚集,加上各种诊断,治疗技术的应用,形成了医院特有的生物性、物理性、化学性环境;同时由于护理工作高强度性,使护理人员经常处于心理学和工效学的高度应激状态。如何有效避免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加强护理人员的主动防护意识,已迫在眉睫。现就护理人员常见职业危害因素以及防护措施综述如下:

1 危害因素

1.1 生物性因素

大量调查结果表示,护理人员在职业工作中有较高的职业损伤率和职业暴露率,导致了较高的感染率和带菌率。据WHO统计[1],护士、医院实验室人员和清洁工是创伤性接触的高危人群,年创伤率为1%-2%,创伤后感染率为0.3%-3%。在2003春季发的SARS疫情中,一线的医护人员感染率最高达20%以上。在诸多生物因素中,护士因锐器损伤尤其是因针刺伤而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为最重要[2]。由于针刺引起的损伤就可传播20多种血源性传染病,有80%-90%的健康的医护人员患传染病是针刺伤所致。接触其他的体液如滑膜液、、阴道分泌液、胸膜液和羊水等也是感染的途径之一。

1.2 化学性因素

对护理人员造成职业危害的化学性因素主要是一些药物及消毒剂的接触,如抗肿瘤药、麻醉剂、环氧乙烷、戊二醛、含氯消毒液等。这些药物的共同特点是容易入空气中,或由于接触暴露,多有致畸和致癌作用。合理使用化学消毒剂解决消毒与环境污染致残余消毒剂吸入的矛盾也是医护人员职业防护亟待改进的重要课题,有报道长期吸入混有较高浓度的戊二醛容易引起眼烧灼、胸闷、气喘、皮肤过敏等症状[3]。对护理人员职业卫生安全影响最大的化学因素是抗肿瘤中药物的接触,现阶段使用的抗肿瘤药物大多数为细胞毒剂,具有致突性、致癌性、致畸性[4]。有研究证实,在工作间空气或工作台表面可测到抗癌药物,有学者用气相色谱分光技术在职业接触细胞毒性药物护士尿液中检测出甲氨喋呤、环磷酰胺、铂类等药物[5]。职业暴露于抗癌药对护士可造成毒性反应,谢金辉等[6]进行的职业接触抗癌对护士生殖结局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护士职业接触抗癌药可导致妊娠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增加。金力奋[7]等对某医院肿瘤科护士职业接触抗肿瘤药对护士的遗传损伤研究显示,肿瘤科护士外围血淋巴细胞的染色体和DNA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1.3 物理性因素

护理人员普遍存在颈椎病、下肢静脉曲张、腰背痛问题,这些疾病的发生主要与护理人员弯腰动作多,劳动强度大,站立时间长,低头工作多且工作中不能正确运用力学原理等有关[8]。比如手术室护士长时间处于相对固定的位置,肌肉、肌腱疲劳、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导致颈椎病、下肢静脉曲张等疾病。护士在搬运病人、弯腰为病人进行治疗护理时引起运动功能性损伤,如腰背痛等[9]。长期接触X线可对人体造成很多损害,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造血功能低下,晶状体混浊、生成障碍,甚至诱发肿瘤[10]。

1.4 心理性因素

国内调查结果显示,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国内常模,护士人群的心境抑郁、心理紧张、焦虑失眠发生率较高,心理状况不佳的检出率达到12.3%。护理工作压力源主要有:①不良的工作环境;②紧急的工作性质;③沉重的工作负荷。

2 防护措施

2.1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建立接触特殊感染源,控制预防的原则,避免受到针头和其他锐利物的损伤,规定护士绝对不要将针罩罩回针头;操作后针头或锐器在使用地立即被扔进耐刺的锐器收集箱中。建立损伤后的监护与健康跟踪制度,如不慎被锐器刺伤应立即采取相应保护措施,清创、消毒,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2.2 加强药物管理 加强化疗药物的管理,建立化疗操作流程、加强护士的防护意识,提供安全的防护用品、设备和环境。接触抗肿瘤药物的护士应穿戴好手套、防护衣和口罩,口罩和手套要定时更换;操作中不慎将药物溅到皮肤或眼睛,应立即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在使用化学、消毒剂时,除做好与接触抗肿瘤药物同样的个人防护及良好的通风环境外,要科学地使用化学消毒剂浓度,集中存放,容器密闭,并有显著标记。

2.3 加强自我防护 长时间站立的护士应学会合理用力,运用正确的姿势,培训护士正确搬抬病人和帮助翻身。监护室、手术室等部门如频繁应用射线和电磁波,也应达到一定的防护要求,如铅板隔层,或提供铅屏风等防护用品,在摄床旁拍片时让所有人员尽可能远离摄片机器10m以上[11]。

2.4 重视洗手与戴手套 医院感染病原体传播最主要媒介是污染的手,因此要强调洗手的重要性。在进行护理操作前后,接触病人前后、上下班前、脱隔离衣后要洗手。曾有检测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或污染物后未洗手的带菌率为100%[12]。因此,一定要重视洗手并掌握洗手的规范方法。实践证明,这些预防措施在临床工作中起到了积极作用[13]。

2.5 提高认识,减少精神及心理压力 护理人员因工作对象、环境、社会地位、护患关系等造成心理紧张工作压力比一般职业突出,其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一般人群。要积极应对各种压力,调节心态。通过继续教育等途径拓宽知识,完善知识结构。通过沟通技巧的学习,正确处理护患关系。以高度的责任心,精湛的技术,防范差错事故发生。前不久发生在深圳山厦医院的“钢盔事件”虽然只是个例,但医患关系的紧张程度在这个极端个案中给我们敲响警钟[14]。

总之,护理人员维护好自身健康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基本保障。医院及各科室管理者应对护理工作有充分的了解和重视,建立健全防护制度,完善与改进防护措施,努力创造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 参 考 文 献

[1] 陈纪刚,陈健,王文静,等.浅论职业卫生安全管理体系和工作场所健康的实践一致性.环境的职业医学,2002,19(3):172-173.

[2] 王红红,杨敏,何国平,等.护士工作中针刺伤现状及预防对策.实用预防医学,2004,9(6):666-668.

[3] 许炎秋.新加坡陈笃生医院手术室护士的职业防护设施.现代护理,2001,2(6):67.

[4] Sorsa M,Hemminkik,VainioH,Occupational exposuree to anticancer drwgs-potcntinl and realhazards.Mutal Res,1995,154:135-149.

[5] Sessink PJ,Bos RP Evaltion of methods for monitoring occup etional exposure to cytosta tic drus.Drug saf,1999;20141:347-359.

[6] 谢金辉,王建瓴,节海燕,等.职业接触抗癌药以护士生死结局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1,19(2):87-90.

[7] 金力奋,何继亮,张美辨.抗肿瘤药接触对护士的遗传损伤.环境与健康杂志,2003,20(1):21-22.

[8]林虹,马淑清,黄敏霞.澳门护理人员职业危害认知及自我防护行为的调查.中华护理杂志,2007,42(8):752.

[9] 陆毅,张战地,罗国萍.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的常见因素与调适.护理管理杂志,2004,3(2):22-24.

[10] 张惠兰,陈荣秀.肿瘤护理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55.

[11] 哈智华.护士职业防护研究进展.护理研究,2004,18(6):957.

[12] 王方.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Ⅲ.中华护理杂志,2000:35(5):290.

第3篇

【摘要】:由于医疗工作的特殊性,其职业危害广泛地存在于日常医疗工作中,如放射线、紫外线、化学消毒荆、电磁波、铅污染等都可以随时随地损害着医务人员的健康。了解职业危害,正视工作中潜在的危险,能提高对自身职业的防护意识。从而采取积极效的防护措施,可避免或减少遭受疾病的侵袭。

【关键词】 医护人员;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由于医疗工作的特殊性,其职业危害广泛地存在于日常医疗工作中,如放射线、紫外线、化学消毒荆、电磁波、铅污染等都可以随时随地损害着医务人员的健康。了解职业危害,正视工作中潜在的危险,能提高对自身职业的防护意识。从而采取积极效的防护措施,可避免或减少遭受疾病的侵袭。因此,加强防护意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护措施来保护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显得越来越重要。

1. 危害的类型

1.1 化学消毒剂的危害 各种化学消毒剂如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环氧乙烷、碘、含氯消毒剂等的广泛应用可造成空气污染,对人的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神经系统等都有损害,可导致过敏性皮炎、结膜炎、鼻炎、气管炎、变态反应甚至损害肝、肾及造血系统。长期暴露于微量麻醉废气的污染环境,有引起自发性流产、胎儿畸变和生育力降低的可能。

1.2 物理性危害 高科技的医疗仪器如CT,核磁共振、激光、放射性核素等广泛应用虽提高了对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但医务人员长期接触如防护不当引起蓄积可抑制骨髓造血、使白细胞减少、甚至致畸或致癌;臭氧的强氧化性对眼睛私膜和肺组织都具有很强的刺激性,能破坏肺表面的活性物质引起肺水肿和哮喘;医院的空调、各种机器设备的运行及报警声、病人的、电话铃声、物品及仪器的搬动声、人们的谈话声等噪声对人体的听觉系统有明显损害可导致听力下降;乳胶、橡胶制品及其滑石粉等经皮肤接触、呼吸道吸人、日积月累反复长期刺激可引起皮疹、麻疹、痰痒、哮喘等;洗衣房、供应科的高温、湿热环境导致人们体力消耗;医院使用的过氧乙酸、环氧乙烷、酒精等属于易燃易爆的液体或气体使用不当可导致烧伤、灼伤等;锐器损伤是物理性危害的一种常见损伤。在医院工作的医生、护士、实验室人员和清洁工都是创伤的高危人群,年创伤率为1%-2%、创伤后的感染率高达3%。

1.3 生物因素性危害 肝炎、结核、出血热等传染病科的医务人员不小心感染后,细菌、病毒、真菌检验室医务人员不知不觉中感染等。有报道,在2003年SARS流行期间,医务人员数百人染病,竞高达总人数的17.66%,在各行业中居首位,现医务人员的生物因素职业危害也不容忽视。

1.4 运动功能性危害 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移动或搬动病人或其他医疗用品时,如搬动姿势不正确,常使他们的脊柱损伤,另外有些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必须保持某种姿势,时间过长也易造成脊柱损伤。

1.5 心理及工作压力 医务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在职业活动中受到职业紧张的影响。医院护理人员以女性为主,其生理特点如经期、孕期、哺乳期、以及家庭重担、工作繁重、身体疲劳,加上每天面对各种疾病、意外伤害(交通事故、自杀、他杀及暴力事件等)以及死亡,这些特殊情况和紧张情绪影响她们的精神状态,如得不到释放很容易出现心理方面的疾患。倒班不仅对医务人员正常生物节律有所影响,而且可导致睡眠和饮食习惯改变,影响其工作情绪与工作效率。

2. 各种危害的防护对策

2.1 实行标准预防 标准预防适用于与所有病人接触时的措施,其内容包括:① 接触感染物品后立即洗手;进行各项操作前后均应洗手,洗手时特别注意指尖、指缝、指关节等处。②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赫膜和污染物品时戴手套,脱手套后立即洗手。体液等体内物质飞散污染到医务人员的眼、鼻、口中时应使用防护口罩、眼罩等。

③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处理针头时不要太匆忙,手持针头或锐器时不要让锐器面对着他人,以免刺伤他人。④使用后的围裙、隔离衣应立即脱去并进行洗手;一旦被血液污染就不能长时间穿着,被感染性物质污染的被服应先选择化学消毒剂浸泡或高压灭菌后用洗衣机洗,否则被服应煮沸处理。

2.2 化疗药物防护原则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与化疗药物接触,有条件的医院对化疗药物应实行集中化管理、配备生物安全柜并严格按照配药操作规程执行,即配药前洗手穿防护衣,佩戴一次性口罩、帽子、聚氯乙烯手套,操作台面应覆盖一次性防护垫,操作时尽可能避免药液溢出防止污染、安瓶划伤皮肤;稀释及抽取药液时,应排除瓶内压力以防针栓脱出造成的污染。护士必须戴一次性口罩、帽子、手套等个人防护后方可处理污染区;处理时严格按照化疗药物污染处理程序进行。

2.3 物理性伤害的防护 定期监测空气中的臭氧浓度。重视麻醉气体的排放,建立良好的排放系统,使用密闭性良好的麻醉机,防止泄露。使用电刀时要及时吸尽烟雾,定期开窗换气,加强手术室空气流通。对于噪声的防护,各科室应加强管理、保持工作环境安静,不许在工作场所嬉戏打闹,严格限制闲杂人员进人工作环境;定期对各种仪器、设备进行检查、检修。保证医务人员的合理配置,避免在过度疲劳操作下发生事故及意外。

2.4 正确掌握消毒剂的使用 合理使用化学消毒剂,缩小其使用范围。根据消毒剂作用水平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消毒剂,防止滥用消毒剂造成环境污染。如配制化学消毒剂时要仔细,不要将药液外溢,戴眼罩和乳胶手套,以免引起接触性皮炎;刺激性强、易挥发的消毒剂,应加盖保存,注意通风换气,降低空气中的浓度,减少对呼吸道刺激。

2.5 加强医学职业安全教育 医院管理者应高度重视,把职业安全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作为上岗培训和在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增强自我防护意识,改变其不安全行为,教育如何避免针刺伤?针刺伤后如何处理?制定规范的操作流程,进行各种诊疗、护理操作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教育医务人员持正确的移动或搬动病人及重物的姿势,避免脊柱损伤;开展必要的心理咨询,使医务人员有倾诉的地方,以缓解心理压力。

综上所述,通过对职业危害的剖析,所有医疗从业人员均应充分认识到职业危害的严重性,高度重视职业防护,从预防抓起,通过防护知识的学习,安全规范的操作,保护自身健康,将职业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 供应室;护理;职业暴露;措施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244-02

本文主要根据2012年7月―2013年7月在本院参加供应室护理者14名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并报告如下:

1 资料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2012年7月―2013年7月在本院参加供应室护理的14名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全是女性,年龄(27―54)岁,平均年龄48岁;工作年限≥10年有13人,5年≤工作年限≤10年有1人,文化程度为大专有4人,中专9人,本科1人。分别对其进行供应室职业护理暴露等相关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其原因。

1.2调查方法

分两步对供应室护理职业暴露问题进行调查,第一步,结合本院供应室护理常见问题,就护理职业暴露因素进行分析,依据相关参考文献制定相关调查问卷内容。第二步,对参与护理职业的14名护理人员发放问卷调查14份,要求护理职业者按照实际情况填写,并将问卷全部收回。对14份问卷进行选项统计,以此明确供应室护理职业暴露的危害因素,从而制定相关防护措施。

1.3观察指标

对供应室护理职业中物理因素的利器损伤、紫外线损害、噪音以及烫伤等进行分析记录;对化学因素中的化学消毒剂,生物因素中注射器感染、分泌物传染等因素进行分析比较。

1.3统计学分析

本文数据应用SPSS 17.0软件包完成统计分析,一般的资料应用标准差为(x±s),计量资料应用t完成检验,计数资料应用X2完成检验,当P

2 结果

2.1职业暴露物理、化学及生物因素比较

供应室护理职业暴露的危害因素主要表现为化学、物理及生物三大因素,其中,物理因素高于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物理因素、化学及生物因素比较(n)

2.2职业暴露具体危害因素比较

在职业护理暴露具体危害因素中,紫外线损害与利器损伤因素明显比化学消毒、噪音以及烫伤等危害因素高,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供应室中护理职业暴露因素比较(n)

3 讨论

目前,我国医院供应室护理职业暴露因素呈现不断增涨趋势,主要包括物理因素,生物因素以及化学因素三大方面[1]。在物理因素方面通常表现为利器损伤、粉尘、高温以及噪音等。由于供应室护理在护理中对护理包处理不当,导致使用过的刀片、注射器、缝针等造成了护理人员刺伤,而护理人员自身存在伤口或利器被污染,则会对护理人员的健康造成巨大损伤和威胁。在供应室护理中高压灭菌以及烘干的普遍使用,致使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工作时发生烫伤的概率较大,也给护理人员造成一定的身体伤害[2]。因此,在对锐利器械进行护理期间,可通过戴手套的方式避免划伤,例如刀片注射器等医用器材则不用手直接接触,护理人员对器械护理前需对自身是否存在伤口进行详细的检查,避免被感染而造成的不良影响[3]。另外,护理人员在面对噪音时,可佩戴防辐射隔音效果强的头套,缓解噪音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反应和情绪。

生物因素方面通常表现为供应室护理人员在对使用过医用器械进行回收护理或处理时受到的损伤,例如,使用过的针头、注射器以及注射剩余药水等,这些医用器械在使用过程中通常沾有患者的分泌物、体液以及血液等,且大多具有传染性能。护理人员在对医用器械进行清洗处理或清点护理过程中,极易导致微生物病菌通过人体年末或者是皮肤进入人的体内,从而对身体造成感染,严重影响到护理人员的生命健康[4]。因此,对使用过的针头注射器等,护理人员可通过钳子和镊子的使用,护理人员应禁止将患者使用过的注射器针头等具有传染性物件进行直接分离操作,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具有传染性的生物病菌。另外,高压水枪在对管道或医疗场地进行冲刷处理时,产生的微生物极易被人体吸入,从而引发呼吸道感染,因此护理人员在进行此项操作时,需戴防毒口罩,以此加强防范。

化学因素通常指的是化学消毒剂的使用,在对医用器械设备进行消毒时,大多消毒剂因具有强烈的挥发性、腐蚀性以及刺激性,容易对护理人员身体带来不良反应造成不良影响,尤其对眼睛、皮肤等脆弱部位。另外,供应室的仪器设备在使用时携带的化学成分对护理人员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造成了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的情绪和工作效率。因此,在使用化学消毒剂时,护理人员需穿戴防毒口罩或面具,避免挥发性刺激性的化学物品对人体产生不良反应[5],在回收使用过的剩余药品中,极易发挥的药品会造成支气管炎甚至呼吸系统的损伤,同时,药水极易溅到皮肤和眼睛上,引发皮炎或结膜炎,护理人员需穿戴防水防腐蚀围裙、口罩、长袖隔离衣以及防水靴等,减少化学因素对护理人员的伤害。

本研究表明,供应室护理职业暴露因素种类复杂多样,主要以物理、化学及生物因素为主,其中物理因素高于化学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供应室护理职业中危害因素以物理因素为主,同时以利器损伤为主要体现,因此,医院有必要针对护理职业暴露的危害因素制定相应措施,使供应室护理者安全得到有效保护。

参考文献

[1]林芬.供应室人员的职业安全危害及对策[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03(32):453-454.

[2]华春燕.供应室护理的职业暴露分析与防护办法[J].当代医学,2012,18(02):161-162.

[3]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因素与防护措施[J].健康大视野,2012,21(09):550-551.

[4]李小鸿.供应室护理的职业暴露与防护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0):1556-1557.

第5篇

关键词:禽流感 职业暴露 防护 控制措施

Bird flu occupation exposition protection and the control measure

Ren Xiaobo Xu Bin Zhou Junli

Abstract:The science,the standard,the order launch the human bird flu the anticipatory control work,guards against the high pathogenic bird flu epidemic situation effectively,the standard bird flu epidemic situation monitor,the occupation expose the personnel individual protection,take the positive effective measure,carries out each anticipatory control measure,the anticipatory control person bird flu epidemic situation has,the dissemination,the spread proliferation.Safeguards peoples health and the safety.

Keywords:Bird flu occupation exposition Protection Control measure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11-0114-01

当近距离直接接触禽流感感染患者或进入禽流感患者的房间内进行可能产生飞沫的医疗或护理措施时,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须采取接触隔离预防措施和飞沫隔离预防措施。

1 个人防护设备

1.1 口罩:使用过滤效果达到N95标准的、密合度良好的高效过滤口罩,每次使用时应做密合度检查。如果没有高效过滤口罩,也可使用高密合度的外科口罩或平面口罩。不宜使用普通的外科口罩或平面口罩。

1.2 护目设备:当近距离护理有咳嗽,打喷嚏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或进行可能发生分泌物飞溅的操作时,应使用护目设备,如面罩、眼罩或护目镜。

1.3 手套:使用能覆盖隔离衣袖口的干净、清洁、灵活的手套。

1.4 隔离衣:使用干净、清洁的长袖隔离衣,最好具有防水功能。如果使用的是非防水隔离衣,在预计有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飞溅时,应该使用防水围裙。我国的禽流感职业防护指导原则还推荐使用长筒胶鞋。在进入隔离病房接触禽流感患者前,应仔细穿戴好个人防护用品。在脱防护用品时也要小心,避免污染。

2 预防控制措施

采取以控制传染源(病、死家禽),切断人与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鸡、鸭、鹅等禽类接触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发现流感疑似病例应按要求填写和汇总流感样病人门诊病例登记表;符合禽流感疑似病例、可疑病例要及时采集标本,做好实验检测工作;做好人员培训,提高应对能力;加强监督检查,落实合理措施。疑似病例立即由医务部组织院内专家会诊,不能排除者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配合疾病控制结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同时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程序进行报告。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健康宣传教育,向群众宣传病(死)家禽的危害性,告知群众不要宰杀、加工、销售、食用病(死)家禽,一旦发现病(死)家禽,要及时向当地畜牧部门报告。病(死)家禽应在当地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立即进行消毒、焚烧、深埋等无害化处理。对病例家庭及其畜圈、禽舍等区域或病例发病前接触的病(死)禽类所在家庭及畜圈、禽舍等疫点区域、污染场所和交通工具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3 手清洗和消毒的方法

3.1 对洗手的要求。接触确诊禽流感病人和疑似病人;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和被污染的物品;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穿戴防护物品前、脱掉防护用品后;戴手套之前,摘手套之后要进行洗手。

3.2 对手消毒的要求。接触每例确诊禽流感病人和疑似病人;接触感染的伤口和血液、体液、排泄物和分泌物;离开隔离病房脱掉防护用品后;接触被禽流感病毒污染的物品之后要对手进行消毒。

3.3 标准洗手方法。掌心对掌心搓檫;手指交错,掌心对手背搓檫;手指交错掌心对掌心搓檫;两手互握互搓指背;拇指在掌中转动搓檫;指尖在掌心中搓檫。

3.4 手消毒方法。手消毒可用0.3%―0.5%碘伏消毒液或快速手消毒剂,异丙醇类、氯己定、苯扎溴铵、75%乙醇等消毒剂揉搓1―3分钟。

第6篇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职业危害;防护教育

【中图分类号】R4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833-01

1 消毒供应中心内的危险因素

1.1消毒供应中心弥散气体的危害 常用含氯消毒剂释放出氯对皮肤黏膜有刺激和腐蚀作用,溅入眼内可导致烧伤[1]。

1.2消毒供应中心仪器物品的危害

1.2.1 粉尘吸入 护士制作各种辅料、棉球、纱布可产生粉尘,空气中粉尘微粒浓度高,极易吸入呼吸道,长期刺激可损伤呼吸中枢系统。

1.2.2 噪声 长时间暴露于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可影响人的内分泌,心血管和听觉系统的生理变化,工作易疲劳、烦躁、头痛、听力下降等。

1.2.3高温、潮湿环境 用于灭菌的高压蒸汽灭菌器,灭菌温度范围121―134℃,高温环境工作出汗多,易导致中暑,从高压蒸汽灭菌器、烘干机中取送物品时操作不慎易被烫伤,由于初洗去污区地面潮湿,空气湿度大,易引起关节炎。

1.2.4紫外线 紫外线对眼睛、皮肤都有损害,它所产生的臭氧浓度〉0.3%会导致人体中毒。

1.2.5锐器损伤 回收清洗包装医疗器械时,接触各种锐利器械如各种穿刺针、剪刀等很容易被刺伤,锐器刺伤可传播30余种血源性传染病,污染的针刺伤及其他锐器伤是导致医护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的主要因素[2],有发生HIV、HBV、HCV的危险。

1.2.6微生物气溶胶 世界上约有500多种致病菌,经气溶胶传播的至少有100多种,占全部传播途径的首位[3]。超声清洗、用毛刷手工清洗及压力水枪喷溅会产生微生物气溶胶,吸入呼吸道对健康造成危害。

2 管理措施

2.1提高护士的个人意识 定期组织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操作规范,把职业安全教育作为培训、考核的主要内容。

2.2 树立“关口前移”的预防理念 使护士牢固树立“任何患者的血液及污染有血液的物品都存在严重潜在感染”的观念,在清点回收、清洗处理污染物品时,严格执行标准防护:戴帽子、口罩、双层橡胶手套、防护眼镜,穿隔离衣、防水围裙,穿防水鞋。

3 技术性措施 改进消毒物品,用无毒代替有毒,用低毒代替高毒。配备噪音小、性能好的设备,采用隔离操作,减少人体接触。

4 预防措施 加强防护品的检查维护和保养,发现不符合要求及时更换。对接触职业危害的人员实行定期体检并建立体检档案,定期接种乙肝疫苗,提高机体免疫力。定期对工作环境中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监测,以便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5 针对性安全防护措施

5.1 化学因素损害的防护 凡接触化学消毒剂应佩戴防护用具,浸泡消毒加盖以减少挥发。5.2物理性危害的防护 紫外线消毒后注意通风。对产生噪音的设备安装隔音材料或为员工配备防护耳塞,工作完毕及时关闭灭菌器和排气扇,减少噪音污染。高温工作区域安装降温设备,取放物品应戴手套,穿长袖衣服以防烫伤。在制作敷料、纱布、棉球等物品时,应戴口罩,减少动作幅度。

5.3 加强生物因素损伤的防护和处理 一旦发生锐器损伤应立即在伤口旁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血液,再用肥皂液流动水冲洗后,用0.5%碘伏消毒,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确认污染HBV阳性,误伤者又没有免疫力,应在误伤后24小时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未接种乙肝疫苗则应同时接种第一针,接受过乙肝疫苗则应确认其抗体水平,不足的则应补充注射。确认污染HIV阳性,应立即应用一些如AZT等抗病毒制剂或联合用一些蛋白酶抑制剂,以降低感染率,根据不同传染病最长的潜伏期,确定对伤者追踪观察时间。配备收集锐利器械的耐刺容器盒,规范操作行为,把防止锐器伤害的各项操作要求纳入操作规程。超声清洗时加盖,手工清洗时在液面下刷洗,避免压力水枪冲洗时喷溅,减少微生物气溶胶污染。

参考文献

[1] 赖美玉,李晓玲,陈碧英,等. 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对策[J]. 全科护理,2009,7(8B)2134.

第7篇

医院是具有潜在职业危险的工作场所, 面临发生医院感染等职业危险。助产士因工作性质、工作环境的特殊性, 经常暴露于血液、羊水、分泌物及锐器损伤等多种危险因素之中, 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本文通过对助产士职业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并针对性地提出防护措施, 最大限度减少职业危险因素的危害。

【关键词】 助产士 职业暴露 防护

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国, 乙型肝炎总感染率高达60% 左右[ 1] , 艾滋病的流行在我国也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 2 ] 。随着各种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增加, 威胁医务人员健康的潜在因素也日益增多。助产人员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危险, 特别是助产士在产程观察、肛诊、内诊、接生、会阴缝合、人工破膜、外阴备皮、新生儿复苏等操作时更容易被血液, 体液污染和被锐器刺伤从而增加被感染的机会。因此, 要关注助产士的职业暴露, 加强助产士对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自我防护, 将各种危害降至最低, 保障助产士身心健康。

1 助产士的职业危险因素

1、1 生物因素助产士在日常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接触到血液、羊水, 恶露或其他分泌物。资料显示病房护士有85 . 7% 被羊水、血液、分泌物污染过, 而产房的助产士100% 被污染。污染后只有52% 的护士及助产士采取标准处理方法[ 3] 。助产士在做阴道检查和接生过程中频繁地使用刀、剪、针等极易造成损伤, 特别是在会阴裂伤缝合过程中, 由于阴道解剖位置的关系, 意外切割伤, 针刺伤的机会很多。发生率80. 5% , 年人均刺伤3. 2 次[ 3 ] 。经针刺或经破损皮肤黏膜传播的疾病最常见的有乙肝、丙肝、淋病、梅毒、艾滋病等。护理产后患者时接触血液的概率作者单位: 256300 山东淄博, 高青县人民医院妇产科也很高, 新生儿出生后称体重、盖脚印、戴手圈、沐浴, 不可避免造成污染。因此, 助产士是职业暴露最危险的群体。

1、2 化学因素产房是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 相对密闭, 存在各种对人体有潜在危害的化学因素, 污染的空气可直接引起呼吸道感染, 各种消毒剂通过呼吸道和皮肤对人体造成的伤害缓慢却不容忽视。如戊二醛对细菌, 病毒和分支杆菌有良好的杀灭作用.但对使用着有刺激性作用和致敏作用, 可引起接触性皮炎, 哮喘和鼻炎, 甲醛可诱发细胞突变, 并且有积累效应, 含氯消毒剂对皮肤, 黏膜均有一定的损害。

1、3 物理因素在进行各种注射操作时被针刺伤也是助产士常见的一种职业性损伤; 另外, 助产士在做阴道检查, 听胎心音, 接生等均需做弯腰, 和身体前屈侧屈的, 容易引起腰背部疼痛, 颈椎病、肩周炎等。

1、4 心理因素助产士的心理因素主要为精神紧张和心理疲劳。产科医务人员的每项工作都关系到母婴安全, 责任重, 压力大, 使助产士在工作中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而且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紧急突发事件, 如新生儿窒息抢救, 产后大出血抢救, 羊水栓塞等, 这些都会对助产士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刺激。同时随着时展的需要和产科服务模式的改变, 社会对助产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使得助产士面临着专业发展和知识更新的紧迫感。

2 助产士职业性危险因素的预防措施

2、1 加强职业安全教育, 提高防护意识医院管理者应高度重视, 把职业安全教育作为上岗培训和在职教育的重要内容, 要加强对医护人员的防护知识宣传教育, 让他们充分了解职业感染的危害性, 增强防护意识, 加强无菌观念, 严格遵守各种操作规程,开展必要的心理咨询, 使医务人员能及时缓解心理压力, 保持健康的工作心理状态。

2、2 改善工作条件, 创造安全, 健康的工作环境医院管理者应坚持“ 以人为本”的原则, 对工作环境定期进行质量监测, 监督管理。为医务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改变工作流程, 完善排污系统, 创造减少职业暴露的个人保护装置。

2、3 医务人员必须时刻做好个人防护

2、3、1 树立标准性预防观念对 所有产妇采用普及性防护, 严格执行接触产妇前、后认真洗手的制度, 按照六步洗手法规范洗手。防止交叉感染, 尽量使用一次性物品, 如婴儿吸痰管、备皮刀、灌肠袋、手套等。对患有或疑似传染病的产妇, 应隔离待产, 分娩, 按隔离技术规程护理和助产, 所有用物严格按照消毒灭菌要求单独处理。助产士在行阴道检查, 人工破膜时接触到孕产妇的血液、体液、羊水等分泌物, 均需戴乳胶手套。研究表明: 只需0. 004 ml 带有HBV 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 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 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可能接触的血量少50% 以上[ 4 ] 。接生时, 应穿一次性防水接生衣, 手皮肤有破损时应戴双层手套, 在操作中若手套破损应立即更换, 如产妇的血液或体液不慎飞溅到

脸上或眼中, 应立即用清水或消毒剂彻底清洗。

2、3、2 避免针刺伤, 安全使用锐器, 制定和完善避免锐器伤的防护措施助产士在进行会阴缝合过程中, 应避免用手接针, 养成用镊子或持针器放取缝合针。使用注射器时原则上不要将针罩罩回针头, 一定要套回时运用单手套法, 禁止双手回套针冒, 禁止直接传递针头及锐器物。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 防渗漏的锐器盒, 统一处理, 锐器盒收集到3 /4 满即停止使用, 以减少刺伤的机会。如发生锐器刺伤, 应立即做好局部处理, 应捏住伤口近心端挤压, 注意不要采取一松一紧的方法, 以防止松开手时, 污染血液因压力突然降低会更加加速进入体内,应始终压迫住伤口近心端使伤口周围污染血液流出, 然后用清水冲洗伤口, 再用0 . 5% 碘伏消毒包扎, 同时根据情况, 尽早采取必要的预防用药, 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进行定期随访和观察。

2、4 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和应激能力工作压力源与工作疲溃感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 5 ] 。助产士应根据自己的工作特点, 合理安排工作, 学习和休息的时间, 以缓解自身的身心疲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不断提高心理适应和心理承受能力, 从职业道德和病人利益出发, 加强自身修养, 克服个性弱点, 从而转移来自各方面的不良心理因素, 以减少心理疲劳的发生。在健康护理事业发展的今天, 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助产士已成为职业危害中最为危险的群体之一。医院的管理人员应该更多从体制上进行职业安全的管理, 助产人员本身更应该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保障自身的生活质量,才能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参考文献

1 曹明霞. 血源性传播疾病与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 护士进修杂志,1999, 14: 51 - 52.

2 殷大奎. 认清形势, 加强预防控制艾滋病.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0, 1 : 35 - 38.

3 李淑兰. 妇产科护士潜在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 护士进修杂志,2004, 10: 34 - 35.

第8篇

职业危险因素

生物性因素:①病毒:病毒是最常见的生物性危险因素,临床上以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为主。国内大量研究证实,护士锐器伤的发生率79.36%~92.3%,被乙肝污染的针或锐器伤后的相应感染率3%~6%。②细菌:常见的致病菌有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这些致病菌广泛存在于患者的各种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接触过的器具、衣物、床单元上,通过呼吸道、血液、皮肤等途径感染护士。

化学性因素:血液净化科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工作环境,存在着各种对人体有潜在危害的化学因素,如各种消毒液使用不慎,可造成皮肤过敏损害及毒性反应,出现皮肤、黏膜、呼吸道、消化道、神经系统症状,如皮炎、鼻炎、结膜炎、恶心、呕吐、过敏、哮喘、甚至致畸、致癌[1]。

物理性因素:①针刺伤:针刺伤是血液净化科血透室护士被感染的主要途径,主要发生在深静脉插管、静脉穿刺、注射药物、抽取血标本、处理血标本、处理插管及通路部分、处理伤口等操作时,沾有患者血液、体液的锐器刺伤工作人员皮肤黏膜而感染上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及艾滋病病毒等经血液传播性疾病。②紫外线:血透室大厅、配液间、治疗室等每天需定时空气消毒,护士不可避免的要接触紫外线,可能会造成皮肤红斑、紫外线眼炎等不良反应。③噪声:血透室内血透机的运转声、报警声、水处理设备运转声、病人的交流声及声、电话铃声等各种繁杂的噪声,护士长期处于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势必会受到听力、神经系统的损伤。文献报道,噪声引起的应激会影响医务人员的工作,并且意外的、不可控制的来自设备或其他方面的噪声可能导致工作人员状态不佳,如记忆力衰退、判断力变差、敏感性低、情绪低落、人际关系变差,称之为“衰竭综合征”[2]。④视力:随着医院信息化的应用,计算机在临床科室已普遍使用,每天的记账收费,透析器复用打印等,再加上血透机显示屏上闪亮的指示灯、曲线波形等,长期的视觉刺激会使人视觉疲劳和视力下降。⑤负重伤:由于国内人力资源的严重缺乏,长期超时、超体力工作,经常站立工作,协助搬运病人,搬运透析液,都会给护士造成自身损伤,如骨质增生、腰背酸痛、骨关节炎、颈椎病、椎间盘突出等。

心理社会因素:①体外循环部分凝血,穿刺针脱落,穿刺部位肿胀、渗血,透析中低血压、肌肉痉挛、恶心呕吐、头痛、失衡综合征、透析器反应、心律失常、溶血、空气栓塞、发热、透析器破膜等。②血透机故障、水处理设备故障、停电、停水等。③由于各种因素,使某些患者、家属对护士工作存在偏见,导致护士与患者之间矛盾激化,在处理护患关系这一环节中,护士往往保持着谨慎的态度,精神处于紧张状态。调查显示,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比一般人群差,其中30~40岁是心理障碍的高发期[3]。

防护操作措施

生物性因素的防护:①护士从工作人员通道进入血透室,于更衣室更换干净整洁工作服。②进入工作区,应先洗手,按工作要求穿戴个人防护设备,如手套、口罩等。③操作中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9年颁发的有关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④首次透析患者必须了解其病史,常规进行乙肝、丙肝、及艾滋病感染的相关检查,急诊患者按阳性处理;长期透析的患者每6个月检查乙肝、丙肝病毒标志物1次。⑤建立血液净化科工作人员健康档案,定期进行乙肝和丙肝标志物监测,对于乙肝阴性的工作人员建议注射乙肝疫苗。⑥每天透析大厅循环风消毒两次,配液间、治疗室紫外线消毒1小时,每天定时开窗通风,两班交接时清场1小时。每个月定期空气培养,以保持空气清新。

化学性因素的防护:合理使用化学消毒剂,掌握其使用方法、浓度、时间,并严格按规范进行配制和使用,解决好消毒和环境污染的矛盾,接触各类化学消毒剂前,应先了解该消毒剂的性质和不良反应。复用透析器的护士应戴好手套、围裙、面罩、护目镜,如不慎溅污立即用流水冲洗,溅入眼内需连续冲洗15分钟,衣服如浸湿应立即脱去,必要时就诊。消毒液必须储存于无光照、无震动的地方,环境温度低于40℃,搬动时要轻拿轻放。

物理性因素的防护:①避免针刺伤,安全使用锐器,规范操作流程,做到遇事冷静,忙而不乱。下机时避免锐器与管路混杂,防止清理时损伤自己或他人。②建立针刺伤应激预案。③空气消毒时尽可能减少人流走动,消毒结束后开窗通风15~30分钟。④护士进行操作时应做到“四轻”,即“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开关门轻”,加强巡视,减少人流量,对仪器设备定期保养,正确使用,尽量减轻机器的报警声,进出水处理间随手关门,与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做好心理护理。⑤长时间工作应插空做一做眼保健操,休息时多进行室外活动,多看绿色植物、呼吸大自然中的新鲜空气。⑥工作中加强搬运技巧,注意遵守节力原则,保持正确的工作姿势,长时间站立者易引起下肢静脉曲张及腿部肌肉酸痛不适,可穿弹力袜。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坚持做腰部和颈部保健操,既可防止腰痛和颈肩痛的发生,又能使全身放松,保持愉快心情。

参考文献

1 王禹元.化学消毒剂对手术室空气的污染.中华护理杂志,1996,31(10):569-570.

第9篇

【关键词】急诊科;护士;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313-02

职业危害是近年来国内外关注的焦点,而急诊科护士更是职业暴露的高危群体。随着我国医疗紧急救援体系的日益完善,以及社会突发事件的不断增多,使得急诊在医院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由于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的复杂与特殊,护士常受到职业危险因素的威胁[2] 。因此, 急诊护士应明确掌握工作中面临的危险因素, 和相应的防护措施,从而才能更好地做好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

1 职业危险因素分析

1.1 物理性因素

1.1.1 噪声危害:急诊科的声音嘈杂,这些噪音来自于各个方面如:患者及其家属的求救声、患者因疼痛而发出的声、家属的哭闹声、仪器工作时的轰隆声和发出的报警声、物品和机器移动的声音等。噪声强度在50 dB~60 dB即产生相当的干扰。研究显示[3],急诊科24小时所有测音点结果都超过标准,最高可超出标准84%。临床护士每天要面对这些恶性噪音的干扰,对护士每天的工作都造成恶性的影响。处在这种嘈杂的环境中过久会出现耳鸣、头晕更有甚者会出现幻听、听力下降等症状。

1.1.2 劳动危害:遇到昏迷的患者急诊护士要充当劳力,帮忙搬运、抬运患者,而在搬运病人过程中,由于情况紧用力部位不正确,易造成各个部位肌肉和韧带损伤。并且由于工作时间过长,长久站立甚至小跑的工作模式也容易致使护士皇上下肢血管疾病如静脉曲张。

1.1.3 锐器损伤:大多数来急诊的患者身上都带有至伤源如:刀片、残渣碎屑、剪刀等。急诊护士接触到的患者病种比较多,所以实施各种抢救的仪器也相对来说说比较全面,如各种注射器枕头和手术刀,因此很容易发生锐器伤害,其中以针刺伤为主。而又因为急诊工作的特殊性,医护人员尤其是护理人员更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采取有效的自我防护,再加上情况紧急,护士在处理这种应急事件时更不能处理好。所以发生受伤的几率很大。有研究显示,急诊护士针刺伤受伤率为90.3%[4]

1.2 放射性物质因素:

急诊护士避免不了的要护送危重患者做各种放射检查,护士每天要接触放射线。有资料表明[5]长时间接触放射线会使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比值和血红蛋白异常含量的检出率相应增高,甚至致癌,对护士身心造成严重损害。紫外线:由于有些疾病的需要,经常会使用流动紫外线灯。紫外线对人的眼睛和皮肤有刺激性,直视可造成眼部炎症,皮肤照射可产生水肿、皮炎、红斑,同时可产生臭氧,臭氧浓度>0.3%时,会使人体中毒[6]

1.3 化学性因素

各种消毒剂的配制和使用对急诊护士存在不同程度的危害,如戊二醛、含氯消毒剂、环氧乙烷、过氧乙酸等挥发性化学消毒剂,对人体皮肤、黏膜、呼吸道、神经系统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长期暴露在这些有害气体之中,会引起头痛、接触性皮炎、胸闷气短、咳嗽、支气管炎等现象。有调查报道,在广泛使用的一次性医疗用品中,都含有环氧乙烷的成分,长期接触环氧乙烷的孕妇流产率高达16.7%,在早孕中接触其危险性更大[7]。另外来急诊就医的患者有部分是因为误食一些化学药物如:农药,老鼠药等。急诊护士在在处理这些病人时需要为病人反复洗胃或者催吐,在这些繁琐的过程中很容易毒物污染。有些毒物是挥发性的,即使护士在操作过程中做好了防护措施如戴口罩也很容易误吸到这些挥发性强的毒物,在长期工作中对护士的身体健康都会造成影响。

1.4 生物性因素

生物性危害因素一般是指传染上一些由病毒和细菌传播的感染性疾病,大多数的传播途径是由呼吸系统及通过飞沫传播。护士在与病人交谈的过程中就及其容易被感染上,而大多数情况下是在护理人员不知情的情况下所以早期的治疗跟不上,待护士发现时已经有了冥想的临床症状。为了及时给予患者最有效的抢救,护士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以致不可避免地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等,使得急诊护理人员被感染的几率大大增加。有报道显示[8],一旦发生锐器伤或针刺伤,只需要0.004mL带有乙肝病毒的血液就可以使受伤者感染乙肝病毒。

1.5 社会因素

来急诊就医的患者多数起病紧急,如:因各种灾难事故、车祸意外、打架斗殴等而来的病情较重患者,患者及家属都希望尽快给予施救,而要面对患者的第一任为急诊的当班护士,对其进行病情详细询问,并与陪同来的人进行交流和评估情况。对于情况紧急的情况下如遇到醉酒后的患者,可能会有交流不畅。尤其而在医护人员人手不足的情况时,当班护士分诊由于工作量大不能及时的做好每一项工作的情况下,也会得不到家属和患者的理解,容易引发争端。社会媒体对医护人员的负面报道使得护医护人员在社会上处于较为尴尬的地位。

1.6 环境因素

急诊科室的工作紧张,工作强度大,患者病情复杂多变,对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急诊护士的工作量相对于其他科室来说也比较繁重。另一方面急诊科大多设置在一楼方便患者就诊。但是一楼人员嘈杂收治患者和陪护人员多,环境污染严重,所以急诊护士的工作环境受到很大的限制。 急诊护士有时还要跟车出诊接患者,体力脑力消耗很重,并且经常接触到意外现场各种外伤时血流成河的现场,和死者家属失去亲人的悲痛场面,这些恶性事件会使急诊科护士精神和身体受到很大的刺激,尤其对护士的心理造成不可磨灭的阴影,更有严重者会有焦虑,烦躁等精神疾病的症状。

2

2.1 物理性危害因素的防护

2.1.1 锐器伤的防护:加强急诊护士对锐器伤危害的重视与预防教育,做好预防性防护措施,手术刀片、缝针等锐利物品使用后,立即丢入锐器盒。使用后的注射器、输液器,分离针尖丢入锐器盒内,必须回套时用单手法,避免针刺伤。

2.1.2 负重伤的防护:医院应在人力搬运上给与急诊护士专业的培训和训练。充分掌握人力搬运正确而有效的搬运姿势和搬运时利用力学技巧。可以加强同事间的协作和动员家属参与等措施来避免因为搬运病人而造成损伤。

2.2 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防护

2.2.1 正确、合理的使用各种消毒剂。使用紫外线 臭氧等进行空气消毒时.人员必须离开.待消毒结束20~30min开窗通风后方可迸入。避免对人体造成伤害。易挥发和刺激气味的化学消毒剂应存放于有盖的容器内。

2.2.2 化学药物。由于急诊工作紧张繁忙,在静脉药物的配置过程中,护士容易发生错误,如药物外渗等不良事件。这对于急诊护士的操作技能要求较高,及要求护士能够按照规定等量等浓度的配置好药物又要求护士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要做到让大多数的急诊护士都能够意识到操作中无菌意识的重要性,严格遵守操作中的具体要求,要时刻提醒自己。另外要做到定时的开窗通风,尽量地减少病菌在空气中传播,有条件者尽量使用紫外线灯照射。

2.3 生物危害因素的防护

2.3.1 各种一次性医疗废弃物须做好分类.统一回收,集中送政府规定部门处理,被血液、体液等污染的医疗废弃物必须收集在防渗漏的袋中或容器内进行特殊的处理;

2.3.2 医用诊疗物品,如体温表,听诊器、血压计等,每次使用完后,应及时清洁。尤其是在接触患者污染物或是被污染的相关器具时应积极做好防护,务必佩戴一次性手套和口罩[9]。

2.3.3 护士应了解各种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对已确诊的传染性患者应有明显的隔离标志。在进行操作时要严格谨慎操作,并且注意要保护患者的隐私。

2.3.4 正确洗手是预防疾病传播最有效方法,应该加强护士对于操作前后洗手意识。可以在科室的各个大方安装好洗手液,方便医护人员吸收,减少细菌的传播。

2.3.5 护士做好病史的询问,在患者脱离生命危险以后要仔细询问患者是否有传染性疾病。对于有传播疾病的患者及时地报告一声,并采取隔离措施,进行特殊的治疗。但是同时也应该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处理好护患关系,减少不必要的矛盾。

2.4 心理因素的防护

2.4.1 加强新技术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专科理论和技术水平,来高效地运用到工作中减少错误地发生。做好岗前培训,贯彻自我保护意识。对工作经验不足的护士应该做好三基训练,特别注重急诊科专科的技能操作。只有过硬的临床技能才能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

2.4.2 护理人员要配备充足,安排后勤人员承担非护理性工作,减轻护士的劳动强度。

2.4.3 提高自身修养:急诊护士不仅要有专业的操作能力,还要有一定的交流沟通能力。应该注意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建立起良好,和谐的护患关系。在做操作之前需要向患者解释清楚操作的目的、过程、注意事项,争取患者的同意。要时刻遵守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周到的服务。最为重要的是急诊护士要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公平对待每一位患者。

2.4.4 加强法律观念,认真学习相关的法律文件,规范护理记录病历书写,自觉规范自己的医疗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在紧急情况下做好自我保护。

2.5 提高社会地位

医院应积极宣传优秀的护士,增加媒体的良性报道,社会媒体及一些舆论应该给予护理工作正确的评价及一定的谅解。医院管理者应该加强安全管理。设立急诊报警监控系统,合理配备工勤保安人员,协助维持急诊就诊秩序,以保护值班护士的人身安全。鼓励急诊护士多参加学习和培训,增加护士出去进修的机会,并且为护士提供更多的晋升空间。

3 结论

在现今社会中,职业防护在各种职业中显现的更加重要尤其在医疗行业中。而随着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急诊可是在各个医院的特殊性也在不断的凸显出来,急诊科是医院第一站抢救的科室,医院的窗口,在社会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便捷、快速、高效的急诊医疗服务越来越得到群众的欢迎[10]。但是同时高强度的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紧张的工作环境等严重影响急诊科护士的身体、心理健康。只有充分有效地缓解急诊护士的压力源,同时社会各界多尊重理解急诊医护人员,护士也能掌握更多相应的自我防护措施。急诊护士才能为医院做好第一道防护线,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周秀华.急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43

[2] 冯霞.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范对策.护理研究,2006:2893

[3] 蒋红,李曙光,刘华晔,等.综合性医院噪声调查与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08,8(3):37―39

[4] 应菊素,徐国英,王晶,等.急诊护士对针刺伤的认知及针刺伤后心理状态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204―206

[5] 吕晓玲,夏秋江.ICU护士的职业损伤及管理EJ3.中华护理杂志,2006,41(7):650―652.

[6] 护理的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7):66.

[7] 尹爱华.护士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EJ3.当代护士,2005(2):29―30.

[8] 戴青梅,王立英,刘素美,等.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护对策E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37):532―533.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