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1 02:12:25
导语:在职业教育发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 教育一体化 学术水平
在人类历史上,工业技术革命和科技进步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其在生产领域中的应用程度不断提高而发展的,不同科技水平时代要求有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很不协调,如何健康有效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成为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要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对国外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做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一、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状况
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起源于英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随着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而产生。经过近两百年的发展形成的现在的职业教育体系,其中以德国的职业教育被公认为是最为成功。
德国的教育体系的四个基本层次分别是: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在其中占据很大一部分比重,在职业教育中为体现职业教育的特征,经过长期的实践,德国采用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它不同于学校制形式,可以称为部分学校制职业教育形式。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必须具备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相当于我国的初中)毕业证书之后,自己通过劳动局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资格。这样就成为一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其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他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这样的职业教育制度很明显会给学生带来学术和职业两方面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了很强的职业技能。同时也使企业积极的参与到职业培训的行列中来。
除此之外,德国还有一个重要的措施,为各类教育形式互通建立了平台,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受了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近年来,有许多已取得大学入学资格的普通教育毕业生也从头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力求在大学之前获得一定的职业经历和经验。
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适应科技的发展,西方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旧职业消亡,同时又有许多新职业产生,职业中的科技含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美国为例:在过去20多年中.美国的工作结构与性质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非熟练、半熟练工作减少,另一方面需要劳动者具备多种及更高水平技能的工作增加。这个时候,职业教育不仅要学生的职业技能而且需要培养学生的学术水平。事实上传统的职业教育也并没有重视学生的学术教育培养。正如美国职业教育评估协会(NAVE)在2002年度报告中指出的一样。“职业教育在2O世纪9O年代初的时候依然非常传统,并且基本没有看到学术能力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对于发达的西方国家来讲,职业教育发展已经开始从注重职业技能转向职业技能和学术水平并重的发展方向。这就是国际上各界普遍要求的建立一体化教育体系的技术背景。
二、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相对于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显示出诸多方面的不和谐,其首要的表现形式为职业教育规模偏小、发展速度太慢,前一阶段我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较少。职校固定资产总值水平偏低,2002年全国各类学校固定资产总值中,高等学校占27.13%,普通高中占31.74%,小学占27.08%,而中等职业学校仅占9.35%。远低于其他几类教育。现阶段的职业教育失衡,正是前几年投资和关注不足的后果,虽然这些年不断加大投入,毕竟刚刚起步,相对于高等教育来讲,无论从质量和数量上来讲,显然不成比例。要达到国家的目标以及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其次,职业教育缺乏层次。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产业从劳动密集型行业向知识密集型行业、服务行业转变。这就要求我们的职业教育由单一层次的技校向多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转变,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然而相对于中等职业教育,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所占比例还是非常少,而且基本上是高等职业专科教育,但是这些高职学校又存在着发展定位不明确,没有形成办学特色。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在办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学科性,而不注重技能培养,有盲目攀高升格和办学向学科型靠拢的倾向。这种现象和国外的一体化教育体系的发展方向有着本质不同,国外的教育一体化发展,是基于职业教育水平已经充分发展的前提下。另一种倾向是简单的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完全忽视基础的课程的学习。选择这一类职教模式的高职院校,主要是由中专技校合并而成的高职学校。从这一类学校毕业的学生,最大的特点是没有潜力。
职业教育质量差,又是职业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现状。造成这样的局面,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由于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使得设备短缺,师资流向高等院校。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生源差。形成职业院校生源差的主要因素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我国的传统观念,中国的科举制度在中国人的头脑中早已根深蒂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的目的主要是做官或从事管理工作,至少是从事“白领”阶层的工作。而对于从事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服务行业的“蓝领”工作则不屑一顾。绝大多数的初中毕业生在毕业后都希望升入普通高中,而后升入普通高校,读硕士、博士。而高等教育大众化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意愿,并使他们的愿望大多变为现实。此外,没有好的生源和职业院校教学质量偏低,学生一旦就读职业院校就意味着个人发展的终结。学生除非万不得已,宁可选择复读也不会报考职业院校。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
职业教育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这是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表现出其特有的不平衡性,由此而导致教育的发展尤其是职业教育的发展的不平衡,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东西部差距的拉大,这种不平衡性还在继续加剧。
总之,我国职业教育的规模和质量无法满足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层次相对单一,教学质量偏差,地区间职教发展的不平衡就是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
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针对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应该如何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的合格的学生,这就要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结合我国的职业教育的现状来考虑和分析。
我国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可以说依旧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面上,这样的教育扼杀中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而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又是进入职业学校或高等院校学生的必备素质之一。因此,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的首先就是要有具备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学生。没有动手能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将无从谈起,非常遗憾,应试教育的现状依旧没有得到改观。此外,除了改变中小学的应试教育现状,要对中小学生,尤其是中学生进行劳动技术教育,这是学生适应未来职业生活和进入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必备的素质。
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是职业教育规模偏小的主要原因。除了加强投入外,笔者认为需要对原有教学资源进行合理调整和分配。第一、继续合并那些规模较小的职业学校和培训点,使之成为具有规模的职业学校,形成规模优势,避免浪费;第二、我国的高等院校经过多年的投入和发展,现在规模庞大。但是其中有些院校,事实上是起到职业教育的功能。因此,笔者认为那些实施职业教育的功能的院校需要进行调整、转轨和相应的改革,成为真正具有高水平的高等职业院校。第三、考虑到国际上教育一体化的趋势,高等院校应加强为学生提供职业教育方面的课程和培训,为将来的一体化教育体系,做好准备。同时也使刚等院校为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多层化,做出贡献。
一个人接受教育,有两个最直接目的:寻求职业和个人的发展。许多优秀的学生之所以不愿意就读职业学校或是职业学院,就是因为职业教育层次单一,我们几乎没有高等职业教育的本科或硕士。同时职业院校和高等院校之间没有升学通道,学生一旦就读了职业院校,他的个人发展的潜力和机会失去了。因此,职业院校对优秀学生毫无吸引力。造成的结果是出现“职业教育是次等教育、差生读职业学校的”的观念,当然这也是事实。
解决的方法有两条,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的本科段或更高的层次,使学生在这个系列可以继续升学和求索;同时要从教育体制上搭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互联互通的教育平台,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升学通道。
当代的职业教育已经不完全是简单的操作工的培养,而是培养具有较高技术水准的技术人员,甚至就是培养从事管理的技术人员。学术能力的高低对于他们从事的职业有很深影响。这一点在国外的职业教育中已经引起重视,这就是国外各界提出的教育一体化。而在我国还是一个误区,大多职业学校的老师以为职业教育不需要学术。这个观点在实践中如果得不到纠正,同样也会阻碍职业教育的发展。使职业教育永远处于从属地位,成为次要教育。
【关键词】职业教育;促进;创业;就业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已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搞好高职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能促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和城镇化建设的进程,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要。我市经济正处于大发展的阶段,需要更多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但却出现企业招人困难,毕业生找工作难的局面。下面通过对邢台市职业教育现状的调研,分析制约邢台市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当前我市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规模小,实习实训设施落后,就业质量不高
邢台市位于河北省南部,下辖两个县级市和15个县,2013年市区人口规模接近110万,全市常住人口720多万,仅有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和邢台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职院校。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占地761亩(东西校区),1991年开始举办职业教育试点,目前全日制在校生13500余人,专、兼职教师628人;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03年4月升格为普通高等院校,学院占地面积762.9亩,现有在校生7000余人,教职工395名。市区中职院校里只有邢台现代职业学校和邢台技师学院规模较大。邢台技师学院有教职工1000名,学制在校生1.6万名,总占地面积570亩,办学规模位居全国前10位;邢台现代职业学校现有教职工946人,在校生20000余人。下辖市、县的职教中心的占地面积大多都在100亩到250亩之间,仅有三所职教中心占地面积在400亩以上,在校生人数大多在2000人到3000人之间,规模不大。各类职教学校的基础设施基本满足理论教学需要,但实习、实训设施落后或资源数量不足,不能满足学生实践需求,学生实践技能水平不高,就业多以灵活就业为主。
(二)“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
我市下辖县市近20所职教中心的师资人数大多都在100人到200人左右,其中三所职教中心师资不足百人,三所职教中心的师资在300人以上。这些职教中心都成立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从教师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来看,学历以本、专科为主,高级职称教师较少,真正掌握专业技术并具有从业经历的“双师型”教师更少,不足专任教师数量的四分之一。
(三)专业设置重复,特色不明显,不能充分结合地域特点、服务区域经济
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35个专科专业中有22个与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专业相同,主要都集中在机械(机电)工程、电气工程、汽车工程、信息工程等领域。部分中职学校依然沿袭与普通高中相似的办学思路和模式,课程设置不合理,办学特色不鲜明。邢台市下辖县市的职业教育中心的专业重复现象也比较严重,重复的专业有幼师、计算机、电工电子技术、家电维修、汽车应用技术与维修、数控技术与机械加工、模具设计与制造、农村医学、畜牧兽医、农村经济管理、现代农艺技术、财会、会计电算化、服装制作、电机电器制造与维修、焊接技术应用等。这些专业的特色和优势不明显,没有能够紧密结合我市地域和经济发展特点。
(四)职业教育招生陷入困境
近年来,中考、高考招生时都将职业学校的招生批次排在最后,并且录取分数线极低,甚至有些中职院校无分数限制,初中毕业,报名即可,这就造成中职、高职院校只能录取成绩差的学生,人们心目中形成了“上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是成绩差的学生”的错误观念。河北省近三年(2011、2012、2013)的中、高考报名人数差分别为4.9万、3.4万和4.9万,尽管有一些高中毕业生报考中职院校,但比例也不高。由此可见,初中应届毕业生报考中职的人数很有限,中职生源不足。因此,由于高校扩招和报考高职、中职院校的人数减少,各类职校为了生存不断降低分数线和基本素质要求,对学生来者不拒,同时,为了维护职业院校在社会上的“形象”,学校不愿让本来人数就少的学生不毕业,这无形中降低了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五)社会上普遍轻视职业教育
首先,社会上大多数人瞧不起从事一线生产、服务、管理的技术工人。其次,目前我国仍将从业人员划分为干部和工人,在工资分配制度方面,技能型人才的工资及福利待遇一般不如智力型人才。再次,就业准入制度执行不力,招聘模式不适应经济发展需求。企业、事业单位在招聘时,重视学历,对资格证和专业技能要求很低,有的单位根本不看职业资格证书,这就使得刚从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难以在技能要求不高的岗位上与没有受过职业培训,没有资格证书的人员竞争。
二、发展职业教育的应对策略
根据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结合我市职业教育的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六点应对策略:
(一)财政上大力支持,就业上优先考虑
提高政府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拨款,为职业教育学生提供基本生活补贴、免除学费,设立特别奖学金,同时制定严格考核标准,优先推荐各级优秀职教毕业生就业,提高他们工资待遇,鼓励人们尊重技术、学习技术,这是职业教育摆脱困境、谋求发展的根本措施。
(二)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增强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
德国要求职业教育教师必须受过高等教育,有5年以上工龄,掌握教育和心理科学,且经过国家的专门考试取得合格证书;瑞士规定职业学校教师必须具有4年的学徒经历,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毕业,3 年以上工程师实践经验,再到职业教育学院进修为期一年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课程,通过者方可任教。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可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第一,面向社会招聘“双师型”教师。政府出台相应政策、职业学校把关,面向企业聘用技术精湛、理论水平高、责任心好的专家、工程师到学校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第二,建立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熟悉企业生产实际,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第三,制定“引进教师专业化,职称评聘特色化”制度。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必须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并有相关领域三年以上实际工作经验的优秀者且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实践指导教师,必须具有五年以上的实践经验且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第四,职业院校应围绕特色专业举办应用型产业,体现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好产业促进专业建设,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培育“双师型”教师。通过举办真正的产业树立榜样的作用,激发学生创业的信心,同时让学生亲眼看到所学知识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三)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服务地方经济
政府应当为职业学校建立最现代化的设备和管理模式的实习工厂、实验中心、模拟实验室等提供必要条件;政府要鼓励企业为职业教育学生提供实训基地、与学校教师合作研究、委派高级人才去职业学校兼课任教及投资参与职业教育提供政策优惠,使学生在校掌握工作就业所必需的基本专业技能,毕业就能独立承担工作;政府要协调劳动人事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把学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机统一起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强化省、市(地)级政府统筹职业教育发展的责任,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根据需要办好县级职教中心。因此,职业学校应与县级政府相关部门、工商企业、行业协会联协商制订教学计划,撰写教学大纲,设计课程内容,使职业教育随时保持与社会需求的平衡,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
(四)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提高职业院校办学质量
培养职业教育人才要学历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以学生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提高为中心。各类职业学校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根据区域特点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为我市发展培养高素质实用性、技能型人才。
《邢台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指出:充分利用太行山前和京广铁路沿线资源丰富、工业基础好、交通便捷的优势,加快建设一批精品钢材、重型装备、煤化工、玻璃深加工、新型干法水泥及水泥制品、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等工业聚集区(园区)和重大项目;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加快盐矿开发及盐化工产业发展,推进电线电缆、纺织服装、自行车及零部件、机械制造、汽摩配件、轴承、羊绒等县域特色产业扩总量、上水平;做大做强畜牧、蔬菜、林果三大主导产业。
根据我市职业教育学校地域分布和专业特点,加快一些学校间的合作步伐,实质性合并部分学校,关停部分办学条件严重不足的学校;壮大办学条件好,办学效果优的职业教育学校,使职业教育资源向办学效果好的学校转移,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集中,办出有特色的职业教育,真正能够让学生学到谋生的本领,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关注程度和认可程度。
(五)完善劳动力准入制度和职业技能鉴定制度
通过法律规定各行业要实行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严惩用工不要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现状,使获得职业教育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才优先高薪就业以形成“蝴蝶效应”。劳动力准入制度是解决职业教育毕业学生就业的关键,职业教育应该针对专业要求,在取得学历的同时,全面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鉴定,这也是推进和检验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手段。
(六)改革相应的劳动人事和工资分配制度,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积极弘扬“劳动最光荣”的社会风气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被劳动者掌握,便成为劳动的生产力,如果只有科技人员的研发而没有掌握科技的劳动者的创造性劳动,科学技术便不能发挥作用。建立完善的、独立的行业专业技术职称评聘体系,技术人员整体工资水平要比公务员高出0.5倍到1倍,并提供与公务员接近的养老、医疗、退休等福利,使掌握技术的劳动者有尊严地活着、有尊严地服务社会。社会各界应加大宣传力度,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社会价值。在选拔专业技能岗位领导时重点考核其专业能力,对于优秀人才应敢于破格提拔,不考虑行政级别,不唯学历。
三、结语
各级政府乃至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通过法律手段、制度建设和财政支持改善职业教育的现状。职业院校本身适时调整定位,科学设置专业、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为构建全面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汤光伟,秦辉.世界各国发展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及对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2] 吕小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探析[J].继续教育, 2012(1).
(一)德胜鲁班木工学校的项目分析
根据陈孝彬等人对学校基本情况的分析模式,我们从中引用了几个基本的项目,具体内容如下。
1.学校的服务类型、数量德胜鲁班木工学校是休宁县人民政府在“十五”期间的重大招商引资项目,是由苏州德胜洋楼有限公司与休宁县第一高级中学联办的中等职业学校。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德胜洋楼有限公司以及木工行业发展需要的、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品德优良的应用型人才。学校规模维持在两个班级,平均每个班50人左右,只设一个专业。生源主要来自黄山市农村的初中毕业生,近几年全国各地都有生源涌入。每年学生人数维持在100人左右,至今已有千余人进入了全国各地的木工行业。
2.学校的组织结构木工学校与休宁县第一职高同在一个校园,实行“一校两制”。即在同一个校园实行两种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机制。木工学校归德胜管理,办学经费和实习场所由德胜公司提供;教育理念、招生方式、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与选择、教学计划、考试考核等都由德胜确定;课程由德胜选定教师实施,实训教官由德胜选派。
3.学校的建筑、设备、设施学校有774平方米的木工实训车间(60个工位,可供120个学生同时操作)、50个木工操作台、100套手工木工工具、120平方米的实训车间、3间标准教室、2间计算机教室,设置学生活动中心及中等规模的体育场。
4.学校的教职工校长汪丽庆是休宁县第一职高的老教师,同时兼任木工学校的校长。德胜公司每月一次派遣加拿大英语教师,向学生传授国际经济形势、科技信息。教师都是来自当地以及从外地聘请来的德高望重的木匠。另外,德胜公司每月都会有由培训中心主任担任总督学进行日常教学视察。
(二)德胜鲁班木工学校的办学优势分析
优势包括:一是学校教育业绩的优势。木工学校的办学定位与休宁县的林业大县产业优势紧密相联,充分利用本地的优秀木工,发扬继承徽派木工手艺,并加强同国际职业教育的交流。山区走出的优秀匠士能吃苦、职业技能扎实,深受木工市场的青睐,就业率基本保持在100%。学校治学严谨,不仅教会学生技能,而且教导如何做人。二是内部素质和活动过程的优势。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恩师”的师生情,维系学校与学生之间关系的不仅是日常的教学活动,还有各种各样的实训机会、考察机会、家长会制度、毕业典礼制度。学校始终秉承平民教育的办学思想,立足学生家庭,帮助学生成才、成人。学校强化学生的技能优势,保证每一名学生都能顺利就业,建立了一支能发扬徽派建筑等本土文化魅力的人才队伍。三是学校独特的竞争力。木工学校选择了扎根休宁徽州本土文化,又开展了目前繁荣的社会建筑、房地产行业所需的木工技能培训。北京大学纪念馆八仙桌、电视剧《大祠堂》全套木质家具,以及中美文化交流文化赠品都是木工学校学生的作品。学生依托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以及黄山市政府牵头支持,利用了徽文化的力量及德胜洋楼有限公司的海外背景,积极走向海外市场。劣势是学校办学规模过小,地理位置偏狭,社会影响力不大。社会对“匠士”的各种偏见仍然存在,当地政府对学校的支持力度不稳定。教育经费筹集的渠道单一,主要由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支付,难以理清德胜公司、木工学校、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之间的关系。
(三)德胜鲁班木工学校的治学内容分析
笔者通过对其教学安排、教学管理、考核奖惩等治学内容进行分析发现,德胜鲁班木工学校不仅在学校基本情况项目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在治学上也存在诸多值得其他乡村职业学校学习的内容。
1.教学方法与实训时间的安排为了使学生掌握扎实技能,学校采用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相继开设了徽州传统木工专业理论知识科目,向学生讲解木匠基础知识和用图操作技巧,纠正学生实习中出现的误区和不足,从练习劈、刨、锯、划线、凿眼、拼板等基础技能着手,继而学习制做方凳、长条凳、子孙椅、床架等传统家庭生活设施。同时,学校的教学科目设施明确规定文化课与实训课的时间比例为3∶7。实训时间70%,给予学生大量时间在一线平台操作。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使学生熟练掌握木工所必须的基本技能。
2.严厉的教官负责制、鲜活的学区责任制及“小先生制”所有教官在上岗前都必须保证,85%以上的毕业生能够独立制作八仙桌和太师椅,15%的毕业生的结业成绩是优秀。如达不到此标准,教官必须主动引咎辞职。学生学习木匠工艺的各个工序均须在教官的观察和指导下进行,保证学生获得扎实的木工基本技能和严谨的学习态度。此外,学校根据学生的自我选择及教官的建议,在木工学校实训期间,将学生分成5个学区,一个教官负责一个学区,每个学区确定一两名学生任该区的小组长,5个学区开展教学竞赛活动。通过这种学生与学生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良性比赛,使学生在集体的学习活动中增进知识,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为锻炼学生的自理能力,学校引入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小先生制”,营造一个学生学艺的影响力场。师兄师弟之间相互学习,不仅促进了学生技艺的进步,还促进了师兄弟之间心理上的契合,激发共同学习手艺的乐趣。同时也是一种补偿性机制,解决了教师人数欠缺和学生异常活跃的矛盾,对学生产生积极的自我影响。
3.严格的考核、奖惩制度这些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末位淘汰制规则。新生入学后须向教师和教官保证:自觉遵守学校设置的学生准则,同意学校实行末位淘汰制。如果学生在校期间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课业或生活不积极,学校将严格按照规则对该生实行处罚,除去其担当的职位、奖学金,甚至开除学籍。其二,奖助学金条例。思想道德考核和技能考核各占50分,实行每天一考核、每月一评价、每学期一次总结性评价。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考核由小组组长每天统分,结果交给教官计入一周的统计。奖助学金规定不同学期的奖学金获得率都不一样;奖学金等级设置为第一级奖学金、第二级奖学金、第三级奖学金,三级比重按5∶3∶2设置。其三,课程考核学分制。从第一学期到第四学期期末的考试作品分别为徽州古典方凳、流线型合角方凳、檀木八仙桌、实木太师椅,最后的结业考试是由德胜洋楼公司派出的督学对学生制作的工艺品进行逐件评分,评选出的优秀作品在学校的展览馆展出。通过严格按分考核确定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了出师的标准,是否能够制作满足社会要求和木工制作流程的作品。其四,独特的毕业考核。德胜木工学校毕业生的毕业考试是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制作一张八仙桌和两把太师椅。由德胜公司派出的督学担任主考官,对学生的毕业作品分步骤进行严格、细致、公正的考核与打分。根据其在校表现及个人的兴趣与意愿,学校将毕业作品优秀的毕业生推荐给各著名的建筑公司。
二、德胜鲁班木工学校的办学新思路
(一)“匠士”学位的首创
职业教育的教育体系针对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较之普通教育没有特别鲜明的学位倾向。它所培养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直接与社会企事业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在办学中,该校创造性地探索出了职业教育学位教育的新形式———“匠士”,丰富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学位制度。“匠士”同时可以给社会上异常火热的高等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拥有一门出色的技能,同样可以在社会上立足。
(二)校、企、政府、基金会的联合
县域职业教育的发展首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特别是要发挥最了解地方教育需求、教育资源配置情况的基层地方政府的作用。同时,职业教育应以就业导向为中心,面向市场办学,培养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发挥私人办学的力量优势,积极吸纳非盈利性的教育基金会的介入。德胜鲁班木工学校正是在休宁县政府、休宁县第一职业高中、德胜洋楼公司、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四者的合力办学的典型。
(三)外企注入资金办学
县域职业教育的确也存在着与企业联合办学的模式,但绝大多数都是与国内的企业合作办学,鲜有与国外企业联合办学。中西部的职业教育就更缺少与国际上知名企业和教育集团合作办学的机会。休宁德胜鲁班木工学校依托具有美国背景的苏州德胜洋楼公司,扩大了学校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四)国、校、企三级课程开发
学校除开设国家中职教育的必修课程外,德胜公司自编《木工理论与实践》教材并实施教学,总裁聂圣哲先生编写《现代木结构》《班门弄斧》等书作为学生学习的教材,并且配备了专职的计算机教师教授学生计算机知识。另外,学校组织教师、德胜公司高管,参照国家制定的中职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及企业自身的实际,编写了《道德修业》等书,使学生具备必要的职业道德。
(五)严把生源关
在选拔生源方面,学校校长亲自在休宁山区寻找,且招生条件严苛:必须是能吃苦的农民的孩子,必须诚实守信、不赌博、不抽烟。因为学校的学生大多数都是来自乡下的贫困家庭,木工学校管理层重新认定职业教育的福利属性,给予学生更多的优惠,在国家已有的对中职学生的优惠政策上,继续补助贫困学生。
三、反思与展望
(一)反思
教育不仅要培养卓越的政治家、经济学家、科学家,而且还需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千千万万的高素质的劳动者。《纲要》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当前形势下,县域职业教育的发展、城乡基本服务均等化、区域经济的有效发展都离不开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乡村职业学校独特的办学路子和社会上各种优秀的办学力量。从该校的办学历史可以看出,政府作为办学的主导者,真正发挥了资源配置、信息引导的协调作用,把优秀的外资企业、具有浓厚的徽州特色文化的木工手艺、现代化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联合办学,共同打造具有地区特色的职业教育优势劳务品牌。在当前社会,人们对城乡二元化体制的诟病,对教育公平的疾呼都表明,在基础教育均等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县域职业教育发展关乎整个教育系统的健康发展,关乎整个社会的公平问题,关乎社会和谐。木工学校丰富了县域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也应该思考其不足之处。
1.学生缺乏继续升学的机会职业教育并不是教育系统的终结,中等职业教育应该建立与高等职业院校或普通本科院校的衔接机制。目前,国家通过职业生综合能力大赛选拔出优秀的职校生,并且给他们提供直接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机会。这种做法使具有真实技能的职校生能够接受更深的专业技能培训和基础知识学习。德胜鲁班木工学校的培养模式忽略了那些想继续接受优质教育的学生的求学需要,集中进行木工技能的培训可能弱化了普通基础知识的吸取,不利于毕业生综合素质的形成。
2.急需改善的社会人才观职业教育缺乏社会吸引力,表面上看是教育问题,实质上却是社会人才观的问题。传统的人才观依然影响着受教育者个人(家庭)对教育类型的选择,导致目前的普通高中、高等院校招生规模急剧增加,脱离了社会人才需求的结构。尽管徽州木匠身怀绝技,但社会认可度仅存在极个别领域。所以,面对职业教育招生难的问题,我们该反思的是整个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本质。
3.“双师型”师资建设问题由于职业师范教育缺少关于木工类的教师,所以木工学校办学过程中吸取的教师都是地道的木匠出身,而真正从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毕业的师资缺乏,限制了学校办学规模的继续扩大与教学的规范化。针对这个问题,应该与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加强联系,共同培养能够担当教学任务的优秀教师,可以适当将学生送入职业学院深造,形成“学生—技师—教师”的良性循环。
4.“匠士”职业学位的难言之隐在现实社会上,木工是个让人不大看得起的工种。尽管“匠士”一方面产生了良好的职业教育导向,纠正了传统工艺卑微、文凭至上、人才消费的偏见。但是,“匠士”仅仅是民间办学的尝试,未得到教育部门正式的认可,其学历含金量并未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从本质上说,“匠士”并未实质性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也并未转变人们对木工工种是否具备优秀技能的传统质疑。
(二)发展展望
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从教育行政管理角度来看,我国的职业教育含有教育部门管理的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包括高职本专科、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成人中专教育,同时,含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的技工教育,包括中级技工、高级技工、技师教育。职业院校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承办者,包括高职院校、中职学校、技工学校等。地市是指我国地市级行政区划范围。目前,我国95%以上的地市至少有一所高职院校,中职、技工学校则更为多见。地市政府与县级政府相比,在管理各类职业教育职能和手段上更加完备。因此,地市职业教育能够形成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系统工程,具备“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条件。“一体化发展”本身指多个相互独立实体通过某种方式结合为一个整体的过程。针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形势,依据国家政策导向,对职业教育的“一体化发展”,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理解:一是共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技工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三种形式,应在学校设置、办学条件、学生数量、专业结构、课程建设等方面合理布局,科学配置,比例适当,符合需求,提高质量。二是贯通发展。中等职业(技工)教育、专科高等职业教育、本科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中三个不同的层次,应在培养目标、办学条件、专业课程、升学培训等方面科学定位,依次提高,逐渐递进,相互衔接。三是统筹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的一个准公共产品,政府始终发挥主导作用,在管理上应加强统一筹划,亦即做好统一预测、计划、实施、指挥、调度,把控职业教育有序发展,提升职业教育整体质量。四是服务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应以人为本,面向社会,提高办学效益,为产业和企业发展输送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由此看来,地市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以地市区域为空间背景,重视发挥地市政府和职业院校作用,系统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提升职业教育整体质量,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技工教育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服务。
二、促进地市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
(一)强化地市政府统筹责任
从地市层面来看,我国中职层次学校多以地市、县级政府管理为主。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在院校数量和办学水平上都有很大提高,地市政府也具备一定的业务管理能力。从省级层面来看,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应更多地依托地市政府来管理,使高职院校更好地为当地发展服务,同时要求地市政府对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在内的职业教育发展承担统筹责任。这样,促使地市政府从地市层面对职业教育进行总体研判、引导、调节、管理,加强对职业院校包括高职院校的扶持和指导,使职业院校在地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地市政府接受省级政府的领导,省级政府如何强化地市政府对统筹职业教育发展的责任至关重要。第一,权责统一。应科学分解和合理配置省地之间职业教育行政权力,在赋予地市政府行政权力的同时,严格规定行政责任,确保权力同责任并设并行。为了充分发挥地市政府作用,应积极稳妥地将专科及以下层次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权、招生计划权、人事管理权等逐步下放到有条件的地市政府,有利于地市政府对当地职业教育的整体掌控,激发职业教育活力。第二,科学评价。应完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不应是零散和孤立的,不仅仅针对某类学校或职业院校个体,而应更加全面,更加系统,注重对地市职业教育整体发展情况的综合评价。第三,加强监督。应完善监督制度,规范办学行为,实行行政问责制,以此增强地市政府责任意识。同时避免出现短期行为和违规做法,将权力下放地方后不至于出现“一放就乱、一乱就收”现象。
(二)深化地市政府机构改革
我国的职业教育存在多头管理体制。如果按照部门职责垂直对应关系推理,这种多头管理往往自上而下延伸至地市政府部门。在对地市职业院校的管理中。地市举办的高职院校在业务上多受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指导,或将其称之为管理;中职学校多以市县政府及其教育部门管理为主;而技工学校则多以市县政府及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为主。多头管理使得三种办学呈现不同特点,但也容易出现政出多门、职责交叉、标准不一、难以协调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地市职业教育统筹发展,与机构设置有直接关系。面对地市统筹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必须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第一,综合管理。地市政府在机构设置方面有一定的灵活性,所受到的牵制和阻力相对较小,应争取在改革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上有更大的突破。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打破管理部门条块分割界限,建立综合管理机构,有利于地市政府对职业教育统一、规范、高效管理。第二,强化职能。既然要对职业教育进行综合管理,那么综合管理机构就应站在地市全局高度,全面和系统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综合管理机构应在地方性职业教育立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针对地方实际系统拟定有关政策措施,负责有关政策措施的具体落实,着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如推行“技能考核”“推优保送”“学费减免”“注册入学”等招生办法,疏通职业教育升学渠道。如施行“学分银行”“学分互认”“在岗培训”“离岗培训”等培养方式,鼓励初高中毕业生、职业院校毕业生、企业职工、待业人员等,以全日制或非全日制等形式,采取自主学习或自学考试等方式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
(三)实施资源优化和共享
职业教育资源包括用于职业教育的人力、物力、财力。在职业学校设置方面,近些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但在一些市县中也存在职业学校数量过多、规模偏小、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等现象,致使职业教育“小而全”。在资源使用方面,有些职业院校生源“吃不饱”,出现资源闲置。如果职业院校之间大量地重置资源,也往往由于使用效率不高造成隐性浪费。这对地市职业教育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优化和共享职业教育资源,有利于提高资源的效率与效益,增强总体办学实力,提高整体办学水平。第一,科学配置。针对市县职业院校“小而全”现象,通过职业院校的合并、共建、联办、划转等多种形式,进行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重组,加大对重点高职和县域重点职业学校的扶持力度,合理布局中心城区和县域职业院校,构建符合地市实际的职业教育资源体系。第二,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和某些县域职业学校往往具有相对较好的师资、设施、专业、课程、招生、就业等优势资源。特别是在一些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整合中职、技工学校,或升格为高职院校,其资源优势明显。这些优势资源可以为其他职业院校所用。通过政府协调或双方协商,职业院校之间以借用、租赁、共建、使用等方式,实行师资、设施、专业、课程等方面的资源共享。第三,综合化办学。我国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可以继续举办适度规模的中等职业教育、技工教育。中职层次的学校也可以同时举办中等职业教育、技工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具体办学形式。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技工教育同属职业教育范畴,具有职业教育共同属性和内在联系,它们之间是能够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兼容发展的。从实际需要出发,职业院校合理开展综合化办学,能够有效利用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同时,有利于这些职业院校内部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层次、专业、课程的一体化进程。
(四)推动区域内校企合作
职业院校要为当地产业和企业发展服务,校企合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职业院校在与当地企业合作方面具有地缘优势,方便与当地企业联系和沟通,有效组织和实施校企合作。从职业院校自身来讲,只有密切跟踪市场需求变化,以地方产业为切人点,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层次结构、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才能及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求得自身生存和发展。但是,由于多种原因,校企合作仍然存在“单相思”和“一头热”现象。地市政府的支持与督促,是推动区域内校企合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第一,搭建平台。在政府支持下,通过区域内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召开校企联席会议,组织校企联合招生,开展职业培训等,为校企之间交流与合作搭建平台,调动校企双方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政府搭建的校企合作平台,职业院校能够为当地企业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促进工学结合和招生就业。第二,督促落实。地市、县级政府对当地产业和企业肩负管理和引导职能,具有直接和现实的影响力。通过政策推动、制度保证、检查督促,能够更好地实现校企合作和互利共赢。2011年7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交通委员会联合制定并施行的E京市交通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暂行办法》,为地市政府推动校企合作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五)推进区域内校校合作
校校合作既是职业院校自身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区域职业教育整体发展的客观需要。从职业院校办学行为来看,职业院校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形成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但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地方职业院校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有可能片面从自身利益出发,出现相互隔离、难以沟通、无序竞争现象。为了促进地市职业院校全面发展,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应积极推进区域内校校合作。第一,组织引导。在政府主持下,职业院校共同规划高职、中职、技工学校的专业、课程、教材,系统开发地方特色专业和特色课程,学规范、考试标准、技能鉴定、学分认定等。而且在政府主持下的这种校校合作,应更加注重或倾向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职业院校之间教育的衔接与沟通,增强其内在联系性,以此构建较为完整的地市职业教育教学体系,促进职业院校相互协调和有序发展。第二,城乡合作。在地市职业院校中,县域中职、技工学校与中心城区某些职业院校相比,往往基础相对薄弱,但县域内接受职业教育者众多。加强城乡职业院校之间合作,能够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互利互惠,增强职业院校服务“三农”能力,提高农村学生、从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促进城乡职业教育均衡发展。地市政府通过推行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开展城乡职业院校联合互助、3+2等多种形式合作办学,实行城乡教师交流制度等,能够拓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广度和深度。③
一、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
(一)总体概况
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职业教育系统。就近代来说,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50—70年代,学生在小学毕业时就被分流,一部分上普通高中,另一部分上五年制的职业学校;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70—90年代,由于实行十年制的义务教育,学生在初中毕业后被分流到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并开始出现TAFE学院(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简称TAFE学院,也有人翻译为“太福学院”),招收职业高中毕业的学生,中职与高职相互沟通。第三阶段是1990年颁布《职业教育法》之后,TAFE学院快速发展,成为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主体力量,并逐渐形成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90年代以后,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出现相互合并的趋势,目前全国共有 TAFE学院约100所左右,教学园区700余个,另有成人和社区培训中心500余个,私人培训机构4000余家,[2]共同构成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体系。
(二)职教模式
澳大利亚政府与行业共同建立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简称VET),VET是继义务教育之后的一种教育与培训体系,宪法规定联邦政府有提供该项经费并提出接受该经费条件的义务,各州政府对VET具有立法责任。VET的教育具体实施系统是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TAFE学院),学生在 TAFE学院学习可以获得全国统一的、与工作岗位相对应的教育和培训证书。[3]这些证书包括:证书Ⅰ(半技术工人),证书Ⅱ(高级操作员/服务性工人),证书Ⅲ(技术工人),证书Ⅳ(高级技术工人/监工);普通文凭(专业辅助人员/技术员),高级文凭(专业辅助人员/管理人员);第一学位(专业人员/经理),高级学位(高级专业人员/经理)。在该证书体系内,低一级与高一级证书(文凭、学位)之间建有衔接关系:学生在取得证书Ⅰ之后,再学习几个模块,即可取得证书Ⅱ;余者类推。这种统一的证书制度和课程内容的模块式结构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相沟通,使就业前教育与就业后教育相联系[4]。为了制定统一标准和保证质量,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AustralianNational TrainingAuthority,ANTA) 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国家培训框架(National Training Framework,NTF),国家培训框架(NTF)由国家资格框架(AustralianQualifieationFramework,AQF)、培训包(Training Package,TP)和培训质量保证框架(Australian Quality Training Framework, AQTF)三个核心部分组成,其中培训包(Training Package, TP)是TAFE学院及其他职教培训机构开展教育培训的指南和主要依据[5]。
(三)TAFE学院
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TAFE)学院,即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简称TAFE学院,是目前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主力军。据统计,1998 年澳大利亚有TAFE学院250所,但近几年TAFE学院中出现的相互合并现象,力求减少管理人员、提高办学规模效益,充分利用教育资源。[6]目前,澳大利亚有大约100所TAFE学院,有1320个校区,在校学生130万,最大的TAFE学院有5万学生,其中也不乏百年老校[7]。澳大利亚TAFE学院是政府的教育和培训机构,即是国有的职业教育机构。TAFE学院一般采用学分制和证书制,依积累学分的多少发给学员相应的结业证书、资格证书或文凭,短期培训发给学习证明,但是TAFE学院一般不授予学位,受教育者所获得的文凭、证书及学分在各州之间相互得到承认,而且在TAFE学院学习的相关专业课程在大学可以全部或部分得到承认,这就为TAFE学院毕业生进一步深造取得大学学位创造了条件。TAFE学院的课程是模块式的,学生可以选择全日制学习,也可以选择在就业后进行部分时间制学习,其实TAFE学院60%-70%的学生是就业后接受职业教育的部分时间制学生,通常学生从 TAFE学院毕业后,立即可以上岗工作,因此,一些大学毕业生为了能更好地就业上岗,也会选择到TAFE学院接受职业教育。
(四)培训包
培训包(Training Package,TP),也称培训指南(Training Roadmaps,TR),是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国家培训框架(National Training Framework,NTF)的核心部分之一,也是澳大利亚国家职教培训制度的重要官方文件。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和其他职业培训机构都是以培训包为依据和标准来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澳大利亚于1997年开始引入、实行与推广培训包(Training Package,TP),并以培训包内容及要求作为职业培训、认定和评估的标准。[8]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明确规定,由行业根据国家框架体系负责制定本行业的具体能力标准,集成为培训包,各TAFE学院则必须根据培训包的要求设置课程,组织实际教学工作,并对毕业生和受训者的学习成绩进行考核,可见培训包在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9]。培训包的基本特点是由行业制定全国统一且通用的资格体系和能力标准。截至2004年12月,澳大利亚已经批准和公布的培训包有81个,覆盖了澳大利亚近90%的行业,共101个专业领域。[10]每个培训包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国家认证,这是培训包的主体。第二部分是非国家认证。其中国家认证部分又包括能力标准、国家资格和鉴定指南三个部分;非国家认证部分是对培训包认证部分的补充,是注册培训机构办学的指导性材料,主要由学习方法指导、鉴定材料、教学辅助材料三方面组成。培训包的开发由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Australian National Training Authority,ANTA)提供资助,委托国家行业培训顾问机构,以及一些其他被认可的行业机构和公司开发的。企业也可以开发培训包,但是必须达到与行业培训包相同的质量标准。目前已经颁布的81个培训包就有近10个是企业单独开发的。
(五)师资队伍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主要是由专职和兼职两部分组成。政府对职业教育教师要求相当严格,规定教师职业教育要有广泛的生产、生活阅历,合适的学术资格,尤其重要的是具有教师资格。如TAFE学院对教师的知识、技能、素质的要求十分严格和明确:一是任教者要取得所授专业的大学本科文凭(目前新进教师要求具有硕士学位);二是任教者要取得教育专业的本科文凭;三是任教者要有3—5年与专业教学相关的行业专业实践工作经验或经过培训,并取得行业四级证书。具体规定会因州和专业不同有些差异,但实践经验、技能证书、教育学习,这三者缺一不可。[12]除此之外,还必须掌握熟练的教学方法,尤其要具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等条件。
二、启示与经验借鉴
通过上文对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整体剖析,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不少启示,也要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主要概括为以下四点:
(一)深化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切实贯彻产学结合的发展思路
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其核心理念是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并非常重视行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并不是停留在接收毕业生的低层次上,而是全面参与职业教育的各个方面,真正实现了校企结合的职业教育理念。相对于我国的职业学校而言,虽然也提倡校企合作,但大多数仅仅是停留在就业这一个层面,其他方面基本上是没有任何实质性联系,这是我国职业教育需要大力改革探索的方面。
(二)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稳固提升职业学校师资力量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其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他们对职业学校的教师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不但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还要具有娴熟的实践操作技能。澳大利亚建立了一套有利于师资队伍发展的教师资格认证系统,对专业任职标准、资格认定制度、师资培养模式等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从而规范了职业教师队伍,确保职业教育的高质量。
(三)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轨
澳大利亚建立和推行就业准入制度,学生必须获得相应的文凭或资格证书才能够就业,我国可以借鉴这一经验。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统一并轨,体现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技能的特点。比如澳大利亚TAFE学院颁发的各类证书和文凭就具有法定的到企业应聘所必备的技能与岗位证书功能。各级政府应从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实际出发,通过教学质量评估,对职业院校的毕业文凭的技能含量给与直接的职业资格认可,实现两证并轨,多证合一。
(四)改革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不断探索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本质上就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培养生产第一线所急需的技术、管理和服务人才。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都能真正以能力为本位,构建符合企业需要和生产实践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体系。澳大利亚的“培训包”就是各行业根据本行业的实际需要开发课程资源,作为TAFE学院等职业教育机构开展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12]对我国职业教育探索合理的教学模式有重要的经验借鉴意义。
文章编号:1673-2111(2009)02-083-03
职业教育对于当前经济发展的起着重大作用,对其现状的研究显得格外必要,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探索科学合理的教学发展道路,必须改变办学理念,走“双元制”办学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以示范型带动整体发展,走规模化、集团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
职业教育;双元制;示范性;规模化;以人为本
0引言
职业教育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职业教育的针对对象十分明确。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了人接触社会的纽带,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和日益细分,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经济市场也更加需求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端技能型人才。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职业教育从恢复调整到蓬勃发展,许多关心职业教育的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不懈的研究探索和研究。
1我国职业教育现状问题分析
1.1办学理念的制约,重视普通教育而轻视职业教育
我国社会受传统观念影响,普遍重视普通教育而轻视职业教育,尽管国家近年来在职业教育上下了不少功夫,但二者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具备平等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可度。当前职业教育对于普通教育来说仍处于弱势地位,一些职业院校办学思路僵化,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教学质量。尤其是在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下,各院校不是提高办学条件,追求高质的教育软硬件设施,而是不断降低门槛,盲目增加生源,导致生源质量差。最终的结果导致的是社会对其失去需求的信心,降低需求量,职业教育在人们心目中原有的形象丢失了,最终失去其教育的本质与价值。
1.2办学模式的弊端制约职业教育的发展
我国职业教育长期以来沿用与普通教育相同的办学模式———学校模式,以政府为主导,导致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相脱节:一方面是很多职业找不到胜任的从业者,另一方面毕业生适应能力差,不能立即投入到企业工作中,或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由于办学投资方主要是政府,企业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参与不够积极,缺乏一定的责任意识,所以靠政府投资远远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目前与行业或部门联合办学的学校比例又相当很小,无法形成集群规模,对我国经济和职业教育的发展的影响并不显著。
1.3职业教育培养方式不合理
我国许多职业院校办学目的有时只是单向的利益化,没有明确的人才培养方略。这样的话,职业教育院校并没有看到这个现实:科技的发展使得单一的技能岗位正在向综合职能岗位转变,同时简单工种也向复合工种转变,仍紧抓“岗位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松手,然而却总是忽视复合应用型人才才是现代社会所需。在教育内容上,职业院校偏重于理论课程的教学,着重于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对知识的广泛性、实用性重视不够,轻视操作能力的培养,或者已经意识到此问题,但是没有科学合理的方法。虽然学校制定了一些实习制度,安排了学生实习计划,但最终流于形式而不实用。在教育方式上,沿用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法,使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1.4职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职业教育的师资力还不够雄厚,教育队伍缺少自己的特色,教学质量整体较差,提不上来。虽然职业院校的教师在学历上大部分已经达到了要求,理论知识够硬,但是其实践教育经验还很不足,无法形成良好的教育体系。所以在对于质量要求高、实践性较强的职业教育课程上,许多教师无法胜任,许多实用性强的专业课只是照本宣科,敷衍了事。而学校也没有制定相应的完善奖励机制,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热情。
1.5管理上法制不够健全,缺少相应的法律规范保障
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法律规范的缺失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我国职业教育是由教育部门主要管理的,有关规定都是以“意见”、“办法”、“通知”等形式出现,而不形成法律条款,没有明确法律责任,使这些规定完全变成了口号式的文件。“虽然我国已经有了专门的《职业教育法》,并且在《教育法》、《劳动法》中对职业教育也作了规定,但总体而言,我国专门规范职业教育的法律制度并不完善,仍有大量的不足与缺憾。”[1]
2我国职业教育未来发展模式探析
2.1改变办学理念,走“双元制”办学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
职业教育要改变办学理念,不能急功近利,盲目着眼于短期经济利益,而要坚持“以人为本”能力本位的办学理念,关注长远发展。国家要重视职业教育,而且也要推动社会整体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和重视。“世界上目前有三大职业教育模式:学校模式、企业模式和“校企合作的模式。”[2]学校模式以中国、东欧为代表,是一种纯知识化的教育模式,强调知识的理论性、完整性、系统性,忽视了职业实践。企业模式以日本、英国为代表,这种教学功利性很强,学校根据企业需要培养学生,学生能力及潜力的发挥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综合能力不强,就业范围窄。“双元制”即校企合作的模式,以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为代表,是一种由国家立法支持,以企业为主体,把社会、企业、和个人的需求结合起来的校企合作办学制度。它把学校和企业这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结合起来,把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保证了学生“知行统一”。我国应该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寻求职业教育与企业之间深层次的合作关系,拓宽二者合作的渠道,着眼引进企业资金,为职业教育注入新鲜的血液,培养知识技能综合型人才。
2.2以示范型带动整体发展,走规模化、集团化发展道路
职业教育应该走集团化,规模化道路,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就是以示范型教育带动整体职业教育的发展。在试点建立示范性院校,打造国家级水平的职业教育模范院校。从而在一流职业院校的带动下,各职业院校也逐渐从适应社会需求和促进自身发展的角度正视现实,立足其位,高瞻远瞩,明确定位,争创一流。[3]在这种氛围下,职业教育得到良性发展,整体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国家要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优化和重组公办职业学校的资源,走集团化连锁化办学路子,引入企业资源,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以行业为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各职业院校之间、院校与企业之间通过合作,组建各具特色的职教集团,采用先进的理念、统一的办学标准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校企双赢。
2.3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方式
当今社会信息传播日益广泛、科技不断更新,院校必须改变长期以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代之以“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兴趣,不愿意主动参与课堂教育,自主性学习得到限制,影响了教学质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改变教学方式和内容刻不容缓。我们应充分考虑职业教育中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要,以及当前职业教育的问题,广泛联系社会各界,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将基础专业知识与系统化的技能培训双管齐下,把实验实习渗透到教学理论的各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到浅而实在、学以致用。基于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及问题,我们要在考虑本土教育现状的前提下,适时引进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及办学模式,整合并优化资源,改革僵化的教育制度,培养市场竞争力强、专业技能过硬的复合型人才。
作者:李燕 单位: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梦云.现阶段职业教育的法律思考[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102-105.
[关键词]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国家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建设,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2005年11月《国务院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战略高度,把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作为科教兴国和推进我国新型工业化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但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严重滞后,直接影响农村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如何落实《决定》的精神,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已成为解决好“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一、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滞后的现状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在1996年达到高峰,此后十年来一直处于滑坡状态,全国县镇农村地区初中毕业生升入中职的由1996年的26.9%下降到2001年的7.7%,2002年虽有所上升,但与升入高中的增长相比,差距仍然较大,且部分毕业生又通过考试进入普通高校。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萎缩,农村职业教育形势开始走下坡路,出现急速下滑,1996年农村地区职业高中招生人数29万,2000年下降到21万,从2002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不识字的占7.59%,小学文化的占到30.6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到49.33%,高中文化程度的占2.09%,而大专及以上的仅占0.56%,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6.7年[1],义务教育实行的20年后,农民子女教育程度还达不到义务教育的年限。从安徽省农村职业教育现状调查来看,农村职业教育出现了四大难点,即招生难、办学难,农学类毕业生就业难和农村干部科技培训开展难[2]。
从农村学生受教育年限来看,不同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也有较大的差别,江苏、浙江为7.45年,湖南为7.4年,甘肃为6.9年,贵州为6年。这与城市市民接受教育年限有较大差距,说明农村职业教育在我国还比较落后。在经济欠发达的省份以及中西部地区,农村职业教育滑坡现象更为严重。以安徽省为例,2000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比1999年下降了25%,全省职业高中农林类专业2001年比2000年招生人数少了90%,2001年只招到847人,有8所农林中专只完成招生计划的20.9%,其中个别学校只招到10多个人[3]。
从接受职业技术培训情况来看,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到20%,接受过初级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仅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仅占0.13%,而没有接受过职业教育培训的则高达76.4%[4]。抽样调查显示,农村劳动力科技素质较文化素质更差,在抽样调查的46076个劳动力中,接受实用技术和一技之长的培训人数仅占总数的16.4%,而无一技之长或缺乏实用技术的人数高达83.6%,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只占调查总数的2.2%,获各种技术等级证书的只占5.2%[5]。根据国家统计局对6.7万户农民跟踪调查,总的结果是受教育多的收入高于受教育低的,文盲户、小学文化程度户、初中文化程度户、高中文化程度户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户年人均收入分别为442.8元,529.4元,616.3元,639.8元,740.9元[3]。从江汉平原五县市的考察情况看,非农活动从事者文化水平越高,其收入越高,文盲年收入只有1685元,而小学文化程度的要高出800余元,高初中又比小学文化的高出1100元,中专比高初中的高出2300元,大专则高出中专近1倍,达到13023元[6]。这一统计与J市农民调查统计一致,底层农民工月收入一般在500元以下,这些人普遍文化素质低,小学文化及以下占到43%,自身素质差,多为靠纯体力挣钱[7]。因此,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与科技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必由之路,对于农民子女来说,职业技能培养与提高更为重要。
二、农村职业教育滞后原因分析
1.地方经济与传统观念因素
职业教育的发展依靠地区经济的支撑,在一定意义上,地区经济状况是职业教育的晴雨表,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对农村职业教育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形势较好,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情况较差,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最差,这从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年限就可看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制约着国民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八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普遍低下,在经济不发达的偏远地区,农民子女上不起学现象比较严重。一方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接近1∶3,农村经济发展明显滞后;另一方面农副产品价格低廉,纯农业收入仅能满足基本生活的需要,农民难以承受子女接受职业教育的消费。
传统观念影响着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表现之一是“重普教轻职教”。地方政府重普教轻职教,对职业教育投入少,致使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差,招生困难,留不住人才,甚至有的到了名存实亡地步。表现之二是农民的身份地位。从户籍管理来看,农村户口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身份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近期浙江省全部取消农业户口,实现农民从身份概念向职业概念的转变,是人口管理制度的全新变化,为全国各省区实现农民身份的转变开了一个好头。
2.政府投入不足与政策导向因素
经费不足是影响农村职业教育最重要的因素。地方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不够重视,经费投入比例很小,如农村职业教育落后的贵州省,大部分地州县因经费紧张仅能满足人头费[8]。在目前条件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的一些政策措施不到位造成的。在许多地方,一旦财政吃紧,农村职业教育首先成为牺牲品。从1998~2000年国家预算内教育经费分配结构中,高等教育、普通高中和小学教育阶段所占比例均在21%~33%之间,而对职业中学的投入比例只达到3%左右,技工学校最高只达到0.6%,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农村职业教育因经费不足、设备简陋、生源锐减,直接导致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萎缩。如果地方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视只停留在口头上,农村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就只能是一种空想。
教育政策导向直接影响农村职业教育,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导向下,高等职业教育得以蓬勃发展,一是本科扩招,二是高职高专发展过快,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愈来愈明显,加之城乡差别的拉大和人们对农村职业教育认识上偏见,以及择业观念变化,致使本来条件较差的农村职业中学出现萎缩。三是高校扩招对就业产生极大的压力,使人才市场出现高学历求职者“扎堆”的情况。四是普通高中升温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冲击很大,因而有的县将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合并,形成一块牌子,甚至有的县将职业学校改为普通高中[3],这些因素成为影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3.专业设置与农民收入多元化格局因素
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发展需要多方面的人才,如农业科技人才、农村管理人才、农村经贸人才等等。这些人才培养除高职教育外,主要依靠农村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能否提供符合要求的人才,关键在于农村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的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但从农村职业学校开设专业来看,一是专业设置单一,涉农专业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专业设置不灵活,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多元化格局的需要;三是专业设置不能适应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需要,如市场营销、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以及城市建设发展急需的专业或培训项目较少。
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呈多元化趋势。从浙江省2003年农村居民收入比例来看,人均纯收入的48.1%来自工资收入,44.1%来自牧渔业收入,当然还有一些新型的财产性收入和工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和餐饮业的收入也占一定的比例。在农民经营收入中,传统的农业收入仅占32.3%。这说明农民收入呈多元化格局[9]。农业与非农产业收入差距,从1990年的3.93倍扩大到2000年的5.29倍。这种多元化的格局和趋势,也必然影响农民对农村职业教育的需求。
4.办学条件与办学定位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日益突出。由于地方政府投入不足,农村职业中学普遍存在着资源短缺,条件差,教学设施不齐全,以及图书资料和教学设备陈旧,实验条件赶不上去,不适应教学实践课的需要,加之教师队伍和教学管理赶不上去,导致农村职业学校毕业生素质较差,动手能力低下,适应市场能力弱等现象。归纳起来,一是实验设备条件不足,老旧的实验设备不能得到及时更换,不能适应专业技能培训需要;二是“双师型”教师比例不够,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差异较大;三是教师待遇差,留不住人才。
职业教育的定位在于职业性与技能性,培养学生有一技之长,办学形式上应该是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在校学习与短期培训相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实用性人才和劳动力转移,并以劳动力转移技能性人才为主要目标,不仅仅局限于农村、农业方面。然而农村职业中学定位不够准确,办学形式单一。办学以专业为主,不注意对农村青年进行短期培训。没有把劳动力转移和技能培训作为学校的办学定位,极大地限制了农村职业学校的发展。
5.教育成本与就业因素
目前农村职业教育普遍存在教育成本偏高与就业率低的矛盾。从教育成本来看,农村职业学校的学费一般在1800元/学年左右,加之食宿、生活费,三年学习成本生均在15000元以上。如果按2003年全国农民人均收入2600元计算,三年的收入接近8000,而这只是一个学生三年消费的一半,而对于年学费4000元以上的高职或大学来说,许多农村家庭是难以承受的。从农民收入情况来看,1997年到2003年这7年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增长4%。但同一时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8%,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比过去有所扩大。与此同时,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教育成本逐年提高,其幅度远大于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致使他们教育支出的愿望降低。
毕业生出口不畅,就业率低,工作选择面窄,没有吸引力是导致农村职业教育滑坡的重要因素,农民花钱让孩子学习技术,最终目的是希望孩子有一个好的工作和职业,以求获得较高的货币回报,但目前广大农村职校毕业生由于多种因素未能找到工作,或工作回报率低,导致农村孩子对上职业中学不感兴趣。
三、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策
从影响农村职业教育的因素入手,认真抓好中央农村政策和职业教育政策的落实,下大力气把农村职业教育作为增加农村收入,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伟大工程,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生活和农村经济状况,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出路所在。
1.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农村职教发展指导思想的创新
我国有八亿农民,占我国人力资源的绝大多数。传统思想往往重视农村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人力资源的开发,把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经济发展指标的软指标,没有把职业教育纳入农村整体发展规划,这样就必然形成劳动者素质偏低,难以实现农村经济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近年来,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模式和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经验,充分证明了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的先导和基础性作用。只有依靠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从而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城农民工的收入情况也充分证明,人力资源的投资具有较高的回报率,是见效最快,持续时间最长的一项投资。近年来,进城打工农民进入第二代,他们与第一代不同的是,一是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二是具有相应的专业或技能;三是要求更高的经济回报;四是他们的思想、目标更趋同于城市人,更想在城市发展。在中央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形势下,政府要把投资重点转移到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方面,使农村人力资源由资源型向资本型转化。而农村青年到职业学校学习知识、学习职业技能正是由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的最有效的途径和方式,这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指导思想创新的关键。
2.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实现农村职教投资体系的创新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把职业教育作为实施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一项伟大工程,并提出重点扶持建设1000个县级职教中心,使县级职教中心成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基地[10]。各级政府都要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做到认识到位、行为到位、经费投入到位、政策措施到位和目标责任到位[11]等五个到位。明确地方政府职责,做好普教、职教和成教的三教统筹,加强政府在农村职业教育中的引导、服务、规范和保护工作[12]。
促进农村职教发展,除政府投资主渠道外,还应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体系,引进民办机制,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办学。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尤其是针对广大农民的职业教育,特别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科技教育,政府应首先实施免费培训,解决“三农”问题,工业反哺农业,资金要用在刀刃上,用在提高农民科技教育上。鼓励企业参与到职教,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从职工工资总额中提取1.5%~2.5%用于职业技术培训或将其部分直接投资到职业学校用以培训员工,可以减轻政府的教育负担。在政府的统筹下,探索政府、企业、行业和社会各界联合办学的新体系,明确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在发展教育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把职业培训(不仅仅指农村职业教育)作为人生不断学习提高的重要途径,从根本上改变政府独办农村职业教育的局面,只有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系,才能形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合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职业教育的经费、师资、实习基地等一系列问题[13]。
3.科学定位、办学务实,实现农村职教办学形式的创新
农村职业教育如何,直接影响到农民的脱贫致富,影响到农村社会稳定,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必须科学定位、办学务实。首先要转变观念,科学定位,由面向农村办学改为面向城乡办学,并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职业学校的主要定位与办学目标,人才流向不仅仅限于农村建设、农业生产,更为重要的是城市建设、工业生产方面;其次要由学历教育为主转变到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目前职业教育倾向于学历教育,这种教育方式虽然具有许多优势,但存在许多误区,对农村子女来说,这种方式有许多弊端:(1)接受教育时间较长,投资大,农民花费多;(2)强行灌输的有些理论学生不感兴趣,学习效果较差;(3)职业学校毕业生是以打工或农业生产经营性质为主。因此不能把职业教育办成普通教育,要与普通教育区别开来,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追求务实办学,首先是办学与培养人才目标务实,重在培养职业性、技能操作性,工农业生产建设一线需要的实用性人才;其次是教学与培训内容的务实,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课与实践课之比以1∶1为好,改善实验设备条件,突出技术操作性、职业技能性和教学实践性,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方式上必须改变以往黑板上生产、种田、种菜、养猪、养鱼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到职业领域亲自操作,老师要在实践性教学课堂上亲自指导学生。为了进一步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一方面要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另一方面要不断扩大校外实习基地,使校内实习基地成为验证知识和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的主要场所,校外基地用于学生服务性锻炼或阶段性学习提高。学生参加义务劳动,既锻炼了动手能力,也能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14],使校内校外实习基地相互补充,形成完整的教学实践体系;再次是教学安排与教学管理的突出实用,如先安排实践课程,其程序为实习——理论——实践,第一次实习是带领学生到工厂企业、农村种植加工基地实地考察,使其有所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理论学习打好基础,第二次实习是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只要办学定位准确,专业设置灵活,培训形式多样,专业设置体现职业性,职业培训体现技能性,农村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能适应市场需要,就能为社会经济和新农村建设输送大量而有用的人才。
4.实行劳动准入制度,实现农村职教就业准入制度的创新
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能人才为目标,不断增强职业教育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是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思想。农村职业中学生源锐减、发展滞后是就业难造成的,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招生形势。农村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和市场办学,就是要以就业率作为衡量办学质量和效益的标准,建立完善创新就业服务体系。
政府要严格执行劳动准入制度,尽快制定完善各行业、各工种职业资格标准,加强执法力度,除从事农业生产技能人才外,严禁城市允许不具备职业资格人员进入劳务市场,严禁企事业单位使用不具备相应资格人员,要求从业人员走进课堂,先取得相应的从业资格,使人们接受职业教育由生活需要变为工作需要,促使职业教育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学校一是要广泛开展校企联合办学;二是广泛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按需培养。学生实习阶段就直接到单位实习,毕业后直接到该企业工作;三是专业设置以市场为导向,改造一些不适应市场需要的专业;四要加强就业指导与劳动力市场协调沟通与联系;五是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吃苦耐劳,全心全意为学生就业服务的专业队伍。
5.运用市场规律,实现农村职教体系的创新
创新农村职业教育体系,首先要创新管理体制,放活办学体系,政府由直接参与改为宏观指导,给学校更多的办学自,如专业设置、课程建设、用人机制、教学方式等;其次要打破由政府办教育的传统模式,鼓励私人企业和社会力量办职业学校,形成市场调节竞争的办学机制,再次要改变单一的学历教育体制,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把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在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开展多样化的职业培训,以满足农村青年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实现职业教育形式的创新。其四是办学形式的创新,形式上不拘一格,可以随到随学,进出自由,可以办两年或三年的学历班,又可办不定期的技术提高班、职业资格培训班。农村职业学校要和当地劳动部门建立良好关系,当地劳动部门应给予农村职业教育相应的政策,大力支持农村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资格认证工作。其五是农村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创新,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优胜劣汰,迫使部分农村职业学校在办学质量上下功夫,促使农村职业学校为城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真正需要的合格人才,使农村职业学校在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做些实际工作;其六是完善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体系,逐步形成“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新机制,促进职业培训与劳动力转移的衔接,把技能培训、就业介绍、就业后服务管理融为一体。通过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和教学方式,真正把农村职业教育办实、办活、办大,办出特色,闯出一条农村职教新路,探索农村职教的新体系。
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创新旨在利用教育和科技为农村经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服务,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领导,统一管理,分工负责,通力协作,实现宏观管理,微观搞活,在办学形式上围绕市场需要创新,既培养农业技术需要的人才,又培养城市建设需要的人才,为城乡一体化搭起人才之桥。在教学管理上围绕技能创新,在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上围绕学生成才创新,形成政府宏观管理下的符合市场规律的职业教育创新体系,并通过学历非学历教育,专业教育与资格培训,提高当代农民尤其是农村青年的科技文化素质,一方面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打工农民和进城个体户的收入;另一方面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推广实用科学技术,培养农村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技术人才,扩大农民经济来源。
6.整合城乡职教资源,实现农村职教资源配置的创新
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和城市学生的高层次教育的需求,城市职业中学的教学资源相对闲置,这就为农村劳动力服务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比起农村职业中学来说,城市职业中学办学条件较好。城乡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正是从这点出发,开展对口支援,把职业教育对口支援工作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扶贫、促进就业紧密结合起来,以此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基地,对提高农村职业教育质量,实现优势互补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整合城乡职教资源,首先是打破“农”字格局,实行城乡一体化的职业教育格局,城乡职业教育联合,可以采取多种联合办学方式,县级职业中学招生,城市职业中学培训,技术培训课程与实训课程可安排在城市职业中学进行;其次是充分利用社会职业教育资源,实施校企联合办学,如将职业教育的实训基地设在企业等;其三是公办职业学校的转制[15],重新确立公办职业学校的办学定位与发展思路,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公办职业技术学校的重要任务,创新公办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
整合农村职教资源,县级职教中心重点办好一所职业技术学校,其私立职业学校在政府指导下进行必要的重组,扩大办学规模,增强办学实力。做好三个衔接,一是职业教育要与初中教育实现有效衔接,无论是在教学内容或实训环节都应与初中教学相衔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讲求学习效果;二是招生与就业的衔接,职业中学要深入到初中学校讲解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目标、人才培养方向与就业情况,增强职业中学吸引力使一部分不能升入高中的学生初中毕业后,直接走进职业中学学习;三是职业中学与高职教育的衔接,使一部分愿意上高职继续深造的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
通过城乡职业教育的联合办学、城乡一体办学和三个衔接,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实现农村职教资源配置创新。搞活农村职业教育,为八亿农民真正办件好事和实事,使职业教育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更好更多的并深受城乡普遍欢迎的实用性人才。
总之,农村职业教育要抓住机遇,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前提,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突破口,推进科技致富兴农工程,以改变农民职业身份为目的,从而真正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余祖光.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解决思路[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4,(05):40-43.
[2]张德元.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现状与问题[J].职业教育研究,2005,(06):20-22.
[3]吴正.安徽省农村职业教育现状[J].职业技术教育,2002,(15):54-57.
[4]马俊哲.对现阶段我国农业职业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3,(01):53-54.
[5]陈肖安.透视中国农业的软肋——中国农村人力资源状况的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01,(12):54-57.
[6]张传玉.底层农民工群体基本境况调查——以J市农民工调查为例[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2):6-11.
[7]肖艳芬,陈风波.农户非农收入的影响因素:对江汉平原五县市的考察[J].人口与经济,2005,(04):42-46.
[8]郭召志.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5,(04):9-10.
[9]皮江红.浙江省农村经济社会新变化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科教版),2005,(28):33-36.
[10]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GB/1026/3843469.html.
[11]许开录.农村职业教育滑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6,(01):26-27.
[12]张春,黄育云.试论政府在加强职业教育经费保障中的作用[J].职业技术教育,2006,(01):22-23.
[13]叶波.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农村经济,2006,(03):113-114.
一、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在当代经济的迅猛发展,给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蓬勃的生机。由此,我们要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全局,把高等职业教育摆在突出的位置上,力争使高等职业教育达到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与产业建设的同步实施、与技术进步的同步升级,加快制度和标准的快速合理建设,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现代化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的把握好其发展方向,担负起经济发展时代中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责任,为当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的专业人才。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到2020年,形成适应积极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要将就业作为发展的导向,将服务作为坚持的宗旨,将产学结合作为道路的方针,将质量作为办学的核心,将特色作为提升的关键,由此走出一条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四合道路,力争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加大创新体制机制的建设,结合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强系统机能型人才的培养,努力创办高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
二、建立教育与行业对接的协作机制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这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建成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机制。各级地方政府要将高等职业教育有效纳入社会经济和产业的发展规划,积极与各行各业及相关部门取得联系,加大支持力度,努力扶持高等职业学校特色办学、产学结合,努力探索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调动一切可以应用的地方资源,引导学校做好自身的科学定位,以不断提高高等职业学校的办学质量,从而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率,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培养的有力支撑。各高等职业学校要从人才培养中找到结合点,利用产业转型升级的大好时机,找到提供企业对口人才的结合点,实施订单班教学,由此激起企业对于校企合作的兴趣。还要从生产性实训中找到切入点,将教学性与生产性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可创办校内工厂,以此作为生产性的实训基地,还可以在企业中建立企业型学校,作为产学研中心,以此满足典型产品的开发和以此为载体的教学实训任务。还可以从技术研发中寻求切入点,力求达到技术研发等层面的深层次融合。这样不但可以拓宽社会的服务项目,还可以通过与企业的深度融合进而打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天地。同时,还要发挥各级政府的引导作用,积极调控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职教育专业的设置、完善学校自主设置、行业指导等专业管理机制。在专业设置中要紧紧围绕国家产业发展的重点,紧密结合地方产业发展的需求,在合理确定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各高等职业学校的专业结构和布局,引导高等职业学校调整专业设置。培养各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技能型人才。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强调“:适应新常态,就必须打造经济升级版,从低附加值的制造转向高附加值的制造,从制造转向创造。”要实现这种转型,就要求劳动者进行职业能力的在建设,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而言,就是对于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转换。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还要有过硬的专业化教师队伍。为适应当代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职业学校应加强“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应在学校层面上加大对于教师的培训力度。各高职学校要大力发展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建设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教师培训实践基地,以提供学校教师的专业实践培训实践基地。还要采用以培代养的策略,聘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同时还可聘用企事业单位中的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青年教师的培养机制,建立健全教师继续教育体制和考核机制,从而使教师能在有效的培养机制下逐步长成为“双师型”教师。其次,各高校要进一步完善高等职业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标准,将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应用、产品开发等作为评聘的重要内容,由此积极推进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工作学习的动力。再者还要在政策上支持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让其产生自主专业发展的愿望。学校可设置相应的奖励政策,鼓励青年骨干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支持由教师牵头的校企合作项目、科研项目、加大对科研和教改的投入资金,使教师都能积极的进行自身的专业发展,以有效的完善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任务。此外,学校还应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框架下,拓宽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视野,完善科研管理制度,积极组建科研团队,准备充足的科研经费作为保障,由此,为教师提供科学研究的大好氛围,变教师被动科研为主动科研,从而大力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空间,使其在科研中更快的发展成为“双师型”教师。
四、满足社会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职业教育;地位作用;存在问题;方法措施
Abstract: We describe the position of occupation education and economic construction in revitalizing the nation through science and education, point out the present problems of occupation education, and propose the measures to solving problems, developing occupation education in this article.
Key words: occupation education; status; problems;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职业教育从来是和经济建设紧密相连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经济的发展不能不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当前在思考中等专业学校的改革时,必须对已出现的新情况有充分的认识;科教兴国战略已逐步深入人心,提高受教育程度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择业的自由度,收入的丰厚程度,都和受教育的程度密切相关。努力扩大教育能力,不仅可以满足日益高涨的教育需求,而且能缓解就业压力,拉动经济增长,提高未来劳动者素质和职业技能,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正面临着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高级技工这俩个大的变化,这正为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但在我国的许多地方,特别是在不发达地区的中小城市 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还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有待加强。
1.中等职业学校存在的问题:
1.1教学设施依然薄弱,教学设备不足,不能适应现代职教小班化、实训化的要求。
1.2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实践能力不强,教学理念落后,双师型教师极少,严重制约了职教的发展。
1.3管理模式不符合现代职教的要求,许多职教教学和管理仍沿用普教的模式。讲书本理论多,实训操作少。
如此种种都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2.提高职教水平的方法措施:
2.1面向城镇发展,寻求专业建设新的落脚点
在学校专业的建设中应当十分注意城镇的发展,思索如何为城镇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应当认真开展调研,设置那些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所需的专业,切实为城镇和乡镇企业的发展服务,积极探索为农业和农村工作服务的路子。在开设新专业时,除注意到向企业和事业单位输送毕业生外,还应尽量考虑设置学生毕业后可以个体从业、独自创业的专业。这样做,既符合国家政策,有易于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2.2深化教学改革,为与高等职业教育相沟通创造条件。要加大对教学改革的指导力度,明确办学方向,突出专业特色,进一步调整和规范专业设置,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新路子。
这就要求我们在专业设置上,要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及时进行调整。及时发现潜在的人才需求,适时开办相应的新专业,形成适应社会需求的优势专业。教学内容要以培养一线人才的岗位技能为中心,充分体现培养目标,按照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的原则,文化课以够用、适用为度,强化专业技能、实行弹性学制。即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出发点,组织行业管理专家,技术专家积极构建新的课程目标、修改相关方案,改革教学模式、回归职业教育的本质。
2.3以就业为导向,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突出执教特色。一定要转变办学理念,紧跟社会需求,强化技能训练,就业是反映办学方向和教学质量的风向标,职业学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在研究市场中,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着力点,增加时间,增强动手能力,使学生提高专业技能,寻求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的多渠道合作方式。学校要根据市场来安排课程,并由此来加强实践环节的教育。一方面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尤其是积极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要让他们从思想上将这一教学环节上升到一个高度,重视起来;另一方面改善实践场所,增加实践器材,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让每一台设备运转起来,真正做到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2.4要重视创业教育的方式方法。在职业学校的职业指导中,强化创业教育,既具有现实意义,也具有深远意义,创业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要多创造实践体验和实践活动的机会,包括模拟职业环境实践、专业学习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通过开展职业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职业体验。学生能够切身感受职业工作环境及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真实了解职业的性质及职业活动中的人际关系。"知识为基础,能力为本位"是职业学院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职业指导不应该是空洞的说教,而应以能力的形成为主线组织丰富多彩,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充分体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5职业教育要保持连续性职业学校的职业教育应建立以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真实的职业环境为背景,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中心的学生职业辅导体系,并付出时间。总结不同职业学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职业指导从学生一进校就应抓起。一年级"择业指导"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应放在"学生今后就业情况以及所学专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上,重点放在"未来社会和职业发展对学生的素质要求"、“全面认识自己和社会的问题上”。使学生了解本专业对应的职业群有关的职业资格,通晓科技进步对本专业对应职业群及相关职业群的影响以及这些职业群的演变趋势;使学生明确,现行的职业资格标准是职业岗位的现实需求,职业会对科技进步而演变,职业资格标准也会不断调整"创业指导"。"创业"是开创新的事业,为社会创造财富,为个人开辟新的生活道路的社会活动。把"创业"作为职业指导课程的内容,是时展的要求,是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