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感动中国颁奖晚会

时间:2023-03-10 14:47:29

导语:在感动中国颁奖晚会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感动中国颁奖晚会

第1篇

虽然我无法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我也不能不尊重不同人的价值观念对生命的不同理解,但201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晚会却给我们诠释了什么样的人生才最完整,什么样的生命才最有意义。

“我是爱国的,对国家好才行,没别的要求。我希望国家强大起来。”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爷爷那朴实却充满深情的话语在我的耳边萦绕,将我的思绪又带回到201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晚会上。

当播放到钱伟长爷爷毅然决定弃文从理,立志科学报国时,我被他坚定的信念所震撼。宁愿放弃双百优的文史而转学自己弱项的物理,他这种不计个人风险得失,却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献身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敬重吗?再回想我们自己,总是把学习当做父母强加给我们的包袱,总是认为父母逼迫我们学习是为了他们自己的脸面,而对比一下钱伟长爷爷,我们的思想是多么的无知啊。我沉思着,耳边又回响起了钱伟长爷爷那凝聚着生命意义的话,钱伟长爷爷虽然走了,但他的赤子情怀却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中,我们会一直传承下去……

当然,能取得钱伟长爷爷那样成就的人实在是很少,难道我们就因此自暴自弃了吗?不,不能。我们虽然是普通人,但我们应该像雷锋传人郭明义一样,在平凡之中做出不平凡的事。

一般人总会把高尚和伟大联系在一起,而平凡的人往往与高尚无缘,但郭明义却用自己的事迹向我们证明,平凡的人也有高尚的心灵。最令我感动的,便是郭明义那超过自己总血量9倍的献血和高达12万元的捐资助学,这些壮举不正反映了他那金子一般的心吗?作为普通工人,自己家并不富足,他却以超凡的勇气坚持了20年。我想,这不正是雷锋身上所具备的闪光品质吗?郭明义,不愧为雷锋的传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能做一辈子好事的人,那才叫好人。他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呀!

第2篇

徐本禹!你感动中国,当你泪流满面站在领奖台的时候,我坐在屏幕前同样泪流满面……这是一位网友帖子中的原话,也是我当时的情景写照。在新华网上,我看到不少网友表示愿尽微薄之力出资帮助大山中的孩子,我同样为他们的义举深深感动。尽管徐本禹们只能改变这个世界极小的部分,但只要是肯尽力的人,都值得钦佩敬重。

《感动中国》确实感动了国人。但我不能不说,如果大家仅限于一时的感动,仅仅满足于解决猫场镇狗吊岩村学校及周围农村儿童失学问题,其价值又有几何?事实上,由于媒体关注,政府和徐本禹们的努力,当地学校困难正在得到解决,新校舍即将开工。

重要问题是建国五十多年后的今天,在央视镜头聚焦之外,类似狗吊岩村的学校何止千万?日本国能在一百多年前普及小学义务教育,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义务教育权利为什么至今不能落实?!我国税收多年来都以20%以上的幅度递增,官衙已经成为城市最显赫的风景,新款官车与日俱增,为什么政府却拿不出义务教育经费?!有消息说,全国有86个城市把发展目标锁定在“建设国际大都市”上,难道“城市象欧洲,农村象非洲”是我国现代化追求的目标?

感动固然能唤醒良知,但现实社会的巨大反差往往会令这种感动在瞬间殒灭。徐本禹在演播现场泪流满面地说,山村的孩子在作文中写道:我想看看北京的平房,想到北京住一住平房。我无法想像那些现场流泪的观众,在晚会结束后如何看待金光灿灿的国家大剧院;我无法揣摩,当他们看到高档消费场所门前泊满公车时是什么心情;我更不知道他们能不能在这种情况下保持心理平衡,无怨无悔地把捐款寄给失学儿童。

了解国情的人都清楚,与其感动十亿人,不如感动决策者。在徐本禹任教的大水乡,辍学儿童随处可见。并不是当地人不重视教育,而实实在在是因为太穷了,很多家庭无法承担每年140元的学杂费。大石小学是村办小学,属于“体制外”学校,国家没有一分钱投资。教师只有初中学历,每月工资110元,而且常常拿不到手。

如果早先能感动决策者,政府若拿出建设国家大剧院的近40亿元为贫困地区办学校,几百万儿童早就破涕为笑了。如果能从每年三千多亿公车消费、两千多亿公款吃喝中节省百分之一,用于提高贫困地区教师待遇,其职业定会成为就业热门。作家梅洁在反映宁夏贫困地区失学状况的报告文学中说,只要免除课本费,绝大部分儿童就可重返校园。然而笔者以及无数人为重复使用课本整整呼吁了十年,直到今天依然杳无音信……我清楚,这等好事只是我以及说话不算数的众人一厢情愿的白日梦,所以我要问:《感动中国》价值几何?

在中国,想感动决策者谈何容易,而等待永远是未知数。

第3篇

珍惜,在词典里的解释为珍视,爱惜。在人生短短数十载中,我们要学会珍惜,才不会令人生显得枯燥乏味。可是珍惜?珍惜什么?生命中囊括了许多值得珍惜的瞬间,然而什么才最可贵呢?

在2006年感动中国的颁奖晚会上,颁奖词是这样评价丛飞“……”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没有丝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这位普通的爱心大使从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顾,他毫不吝啬地奉献自己的一切。他也许只是一个普通的人,但他感动中国;他也许是个伟大的人,但他只是做了他该做的事。他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以自己微弱的爱关爱每一个需要爱的人。丛飞是值得尊敬的,在他的遗体告别仪式上,许多来自各行各业,四面八方的人都慕名而来,为的就是再看一眼这位善良,伟大的“普通人”,将他的爱延续下去。

社会竞争的激烈,人性的淡漠,让这个世界冰冷无味,冰封千里。丛飞温暖的爱恰似春天和煦的阳光,融化了层层冰雪;好似一阵春雷,敲开了人们冷漠的心房,给人们带来了从心而起的震撼。是啊!想想前段时间新闻里播的“天津女大学生的虐猫事件”,在这位大学生的身上,我们感受不到一丝人性的温情,只有冷漠,只有嗜血。自古以来,“兼爱天下”的墨家思想影响着中华几千年的历史文明,在世界的眼里,中华民族最人道,最友爱。然而这些优良的民族传统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人们的眼睛跟着利益,跟着钱走,甚至没有一丝的余光注意到有许多的人需要帮助,许多的事我们有义务去做。我们要珍惜丛飞这种无私的爱,珍惜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珍惜世界友人对我们伟大中国的高度评价。这么做不是为了利益,不是为了名声,而是为了让我们的世界充满爱,充满温暖。我们不能抹杀铁一般冰冷的事实,但是我们有能力去改变。从现在开始,珍惜每一丝爱,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将丛飞的爱延续下去,将中华五千年的优良传统延续下去。

珍惜?珍惜什么?什么最可贵?是爱。爱,一种取之不尽的财富。珍惜我们的爱,珍惜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第4篇

一、电视媒介权力的彰显

电视媒介权力,是“由电视媒介文化人,政治人、经济人和文化人共同控制的,以有意影响和改变权力对象思想、行为和精神――文化、信息生产和传播权力”。在文化领域,电视媒体通过议程设置等功能关注某些文化资本,邀请权威的专家学者与媒介人一起对这些文化资本进行展现、评析,并赋予其不同的象征符号,从而以文化命名的形式完成电视媒介权力对文化资本的梳理和占据。由此观之,《感动中国》正是中央电视台借助自身在媒介政治资源、文化资源等方面的优势,运用电视传播方式,精心设计电视文本,凝练文化价值内核,积极建构优秀社会文化的一种成功实践。

透过《感动中国》,我们看到电视媒介权力在社会文化场域中最集中的凝聚和张扬。一方面,它充分利用了电视传播规律,在感性体验与理性诉求中巧妙地实现主导性文化价值的宣传。譬如,采取“故事化”的叙事策略,融合各种音响、音乐等电视手法,从告知、交流和评论等环节使意识形态宣传变得润物无声;它选择专家和精英这样一些“快思手”参与人物选评,使受众由于“信任权威有卓越的才能或专门的知识”而对评选结果深信无疑;它由央视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和白岩松作为主持,借助其在观众中的个人威信和沉稳大气、睿智理性的个人魅力,使生硬的价值宣传通过人际传播的方式变得更加令人易于接受和信服……媒介权力的彰显首先建立在对媒介传播优势与规律的充分把握上。

另一方面,《感动中国》节目之所以能成为今天中国人年度文化盛典,还在于它背后所拥有的独特的政治、文化资源。相比于其他电视机构,中央电视台以其国家电视台的身份占有了更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优势。作为党和政府重要的舆论宣传机构、百姓眼中信息权威和国家形象的代言,中央电视台不仅承担了传承文化、树立时代新风的文化传播重任,其节目往往还可以超越一般媒体节目的功能和特性,具有一种价值塑造和精神召唤的特殊功能。

《感动中国》生动地向人们显示着电视媒介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同时,我们也看到,这种权力的实现与行政权力等硬性的控制力量不同,它更多地依赖信息内容(文本)来完成。

二、电视文本策略的引导

约翰・费斯克将电视符码分为三个层次。其一,现实的层次。我们看到的现实不是纯客观的、自然的现实,而是经过了编码之后的现实。其二,再现的层次。电视通过技术性符码,如镜头、灯光、音乐等,使叙述、对话、斗争等得以实现。其三,意识形态层次。电视的符码同意识形态符码(个人主义、种族、阶级等)结合,被社会接受。也就是说,电视是在通过编码传播意识形态。《感动中国》结构里,这几层符码系统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在各个环节中,它们相互渗透,共同编织着一场主流意识形态自我加冕的神话。

规定情境。在每一年的《感动中国》中,现场灯光、舞台造型效果、摄像手法等方面的设计和表现,都有着相似的成分。以2006年《感动中国》为例。节目开始之时,茫茫苍穹中,耀眼的星辰伴随着圣歌般飘渺而肃穆的主题曲在天空中闪烁着。每一颗星星上都有着前几届“感动人物”的头像。当星光逐渐暗淡之时,金黄色的光芒勾勒出感动中国的奖杯的轮廓,划破了黑暗,镜头由片头切人现场;太阳般散播出绚丽的光芒的奖杯,将黑黢黢的观众席逐一照亮。当所有的观众都沐浴在这从天而降的光芒时,音乐变得激昂。镜头从“感动中国”四个大字摇到伫立在舞台中央的巨大的感动中国的奖杯影像。在热烈的掌声和点点灯光的照耀下,那奖杯的影像在仰拍的镜头中显得异常高大、雄伟。这样,观众仿佛跟随着摄像机镜头,穿越茫茫时空,进人了一种纯洁的、神圣的、朝拜的殿堂,准备接受“上天派来的使者”――那奖杯背后感动精神的感召。电视手法营造出的一种仰慕的、众生期盼的特定情境,首先就为后来的意识形态编码奠定了情感基础。

定义人物和事件。在对于人物和事件的展现中,意识形态的渗入使得电视媒介权力必定要对于特定文化现象进行构建和定义,而不是全然的客观映射。在《感动中国》里,电视是这样对获奖者及其事迹进行定义的――

引言的暗示。介绍每一位获奖者之前,主持人都会用简朴而庄重的语言做简单介绍。引言部分的功能接近于新闻的导语,它不仅概括获奖者的性格特征,暗示获奖者被认可的精神品格或人生经历,而且字里行间都蕴涵着对获奖者的感动、感谢和感激之情。最为关键的是,引言的叙述往往能从获奖者与公众生活、公共利益联系最为紧密的那一点出发,这就又从受众的心理上获得认同的优先权。如2006年《感动中国》介绍华益慰的引言是:

“有这么一个职业:他们绝大多数的时候穿的工作服是白颜色。这个颜色在很多人的心目当中被看成是洁净的颜色。……接下来,我们要了解的这个名字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采访的证实。作为交流环节的采访,它在沟通的同时起到了证实的作用。主持人的提问往往是有导向的。看似平常的提问,实则一步步“引导”获奖者亲口“证实”自己身上被大众肯定的精神。如在2006年《感动中国》中,白岩松是这样采访王百姓的:

“……平常在电视上看到您的那些故事的时候,我们收获的就是‘感动’这个词,但是家人可就是担心了吧?

担心一天两天有时还容易,担心这么多年,她们是怎么过来的,您想过没有?

有没有过忘了报平安的时候?

您也害怕?

您也在那个时候想到死?

但是又为什么继续把那腿向前迈了?”

“二重评论”的再定义。推选委员会的感动印象和颁奖词则直截了当地给人物美德予以更高层次的再定义。推选委员会的感动印象说明颁奖理由。委员会的精英色彩给予了获奖者充分的合法性和权威的肯定。隐去了作者的颁奖词则给予获奖者以高度的评价和精神价值的提升,将个人的精神品质赋予国家和民族的集体价值。

名称的归结。最后,在颁奖环节对人物的定义以名称的“双重含义”作为归结点。在获奖者手握奖杯,向观众席致意时,他(她)身后的大屏幕上的红绸被揭开,呈现出一个凝练着人物精神和社会评价的四字短语。如定义为百姓的“百姓平安”、赞扬华益慰的“大医有魂”等。在节目的官方网站上,获奖人物是被一个个偏正短语这样概括的:独臂英雄丁晓兵、阳光少年黄舸等。到节目现场,人物的主体性已经隐没,直接成为了某种精神的表征。

授权的文化隐喻。法国思想家布尔迪厄指出:“命名一个事物,也就意味着赋予了这个事物存在的权力。”《感动中国》颁奖环节,实际上就是通过命名的形式,赋予某种精神和代表这种精神的人物以文化的“优先权”。这里,颁奖的种种符码承载着这种优先权的文化隐喻,即它们既是被百姓褒奖的,又是被主流认可的,并可以成为我们社会文化实践的典范。

当主持人念出获奖者的名字,获奖者从舞台深处映有“感动中国”四个大字的屏幕背后走出来,长长的红地毯,聚光灯的时时跟随,观众的掌声,音乐的轻快而庄重,使节目现场仿佛在欢迎一位英雄或明星,充满了赞誉和褒奖之情。

节目在颁奖人的选择上独具匠心。五年来的颁奖人都不是官方领导、精英代表、楷模标兵,而多是模糊了阶级、财富、权力的这样一些人――天真的儿童、佩戴红领巾的少年、身着白色衣裙的少女,或是节目主持人、上一届的获奖人。颁奖人物的符码后面,暗含着这样的信息:感动人物的评选是民间的、朴素的、公平的,最终的获奖者是百姓公推公选的、民心所向的、毫无争议的。儿童、少年和少女,代表了感动精神给予民族明天的希望;奖杯由主持人、上一届获奖者来颁发,象征了感动精神的年年传递、生生不息。

当掌声响起,热泪流下,在受众的膜拜中,电视媒体对文化的命名和授权仪式得以完成。《感动中国》通过整体性的主导性编码策略,营造了感动的情境,界定获奖人物,使得受众按照预设性意义(pre-ferred meaning)来解读电视文本,巧妙地实现媒介传达主流文化价值观的目的。

民族的终极价值与电视文本策略环环相扣、时时呼应,并通过媒介权力的力量将其重塑和放大,最大限度地掳获受众对于媒介建构文化的认同。显然,与一些消费主义气息浓厚的电视节目不同,《感动中国》唱响的是一曲抚慰心灵、激励人生、融合社会的文化之歌。

第5篇

当对得起心时,心便自由起来,灵动起来,,不论生活多么艰辛,心却跳动的的轻松了。李灵,便拥有这样一颗灵动的心。

也许是因为年龄相差不大,也许是同是师范院校的学生,她的故事让我倍感亲切。社会浮华,从大学毕业正是开花的季节,可以到外边的世界闯荡,然而她却选择留下,选择了身边的留守儿童,选择为未来的花朵建一所充满希望的学校,选择默默的成为泥土。为了学校,她花完了家中所有的积蓄,外债累累,但孩子们学费依然全免;为了让孩子们能和其他人一样有相同的课本,图书了解外边的世界,她,一个二十多岁的女孩,拉下脸骑着破旧的三轮车沿街收购书籍。二十多岁,还可以跟妈妈撒撒娇,她却肩扛起一校之长的重担;二十多岁,可以随性打扮,她却一身朴素;二十多岁,可以在享受的东西很多很多,但她却独自细细品尝着艰辛。在三轮车上,她是别人眼中的工人,双手不再细腻,眼角有了皱纹,但在那三尺讲台上,她是孩子们眼中最美的老师,她的双眸闪动着希望的灵性,双手写着知识的力量。

为了孩子的梦,她放弃了太多太多。在颁奖典礼上她说对不起妈妈,但可知,她是妈妈眼中的骄傲。李灵,无愧于天之骄子。同样是一名大学生,同样以后将登上神圣的三尺讲台,从李灵的身上我看到榜样,看到未来,看到了身为一名教师头上的光辉。在数以万计的大学生中,李灵,这个灵动的 女孩是孤独的,如果可以,我想去看看这位美丽的大姐姐,不为别的,只为表达自己的一份支持。然而我又觉得李灵是寂寞的,因为她有梦,有崇高的信念,感动了中国,支持她的人又何至于我。

2009年我没能看上感动中国的颁奖晚会,很高兴在党校我补上了这一课。在党校,心里一直问着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员,现在我想像他们那样,有着一份社会责任心,为人民服务,看重肩上的责任,认认真真地做事,简简单单地做人也就可以了。贵在坚持。现在我在桂子山上学习,将来在三尺讲台上来回走动,实现自己的价值。我是一名老师,也必将是一名出色的教师。

第6篇

一、我校和谐德育科研工作目标

在总课题组“和谐德育论”的指导下,通过《和谐成长》的深化研究及使用,预先设定道德实践所要达到的境地和标准,开展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形成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校本德育教材,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熏陶道德情感、完善道德意志、疏导道德行为,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充分、自主的发展;树立德育科研典型学校,充分调动学校各级科研力量,提高教师的德育工作水平和科研能力,提高德育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

二、我校和谐德育科研工作要求

1、加强学习,认识到位

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地组织教师学德育理论,让教师充分认识《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研究与实验》课题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⑴、强化首位意识。

陶行知先生认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抓不好,其他教育也就失去了意义。教师要充分认识“道德的力量”、“德育的价值”,坚决摈弃重视考试、轻视德育的种种错误做法与危险做法,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⑵、强化科研意识。

素质教育深化的关键是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素质提高的关键是搞好科研建设。教师要充分认识“德育科研的力量”,主动地给自己提出科研的任务要求,开展德育科研,提升德育工作水平。

⑶、强化课题意识。

教师要以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问题的解决为研究目标,使科研走进课堂、走进班级,形成“人人有课题,个个搞研究”的和谐德育科研氛围。同时,课题研究是校本教研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要重视课题申报、研究和推广。

2、思路清晰,注重过程

我校和谐德育科研是是由广大师生参与研究与实验,在总体思路指导下,运用总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以《和谐成长》为突破口),开展德育实践活动,验证与丰富总课题的研究成果,群众性、实践性是本课题的一大特色。主要是着眼于提高德育实效与办学水平,创新德育途径,以“出成果、出经验、出人才”为具体目标、为一线师生搭建一个“三出”大平台。

课题研究不是个别人申领课题后独自研究或少数几个人合作研究,撰写出研究报告就大功告成,而是从所选择的具体课题入手,努力构建相对稳定的校本特色和谐德育体系,因此,学校要采用“全过程质量管理”课题管理模式,即动员全体成员,跟踪指导与服务课题全过程,有效调控影响课题的全部因素,持续改进研究方法和工作方式的一种课题管理模式。

课题研究是一项长期、艰苦工作,只有扎实的过程才产生出高质量成果。因此,要切实加强课题实施过程检查、跟踪指导和服务,对部分科研薄弱的班级、新人和新题加强指导、培训,投入必要的科研经费,确保研究计划稳步推进,研究过程扎实开展。

⑵、积极开展有针对性校本培训,课题研讨活动

学校要调动参与研究的教师的积极性,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多角度、多形式、多途径对教师进行科研培训。可以结合某项课题的具体研究工作展开研讨,可以围绕一个突出问题、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研习,也可以集合学校内一些课题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行交流、推广。尤其要针对常用的、典型的和先进的科研方法的选择、实施和结果分析处理等内容,搜集典型案例进行有计划系统性研讨、培训。

同时,课题研究还需要学校的校长的重视,要有经费的支持、时间的保障,以及对科研教师的科学评价,都是课题得以顺利进行的有效保障。

⑶、对课题研究过程的调整要合理合法

①、课题方案的调整。有些课题最初设计得比较大,在研究时发现不好落实,于是有些题目会出现缩小研究范围的情况,这时就要调整研究方案;还有的课题在研究时发现研究对象发生了变化,故而也需要调整方案。

②人员的调整。包括人员的调动和人员的退出、加入等情况,这也是课题研究中的必然。

③研究内容的调整。有些研究内容不能落实或有些内容需要增加,这时会有删减或增加研究内容的情况。

④随着研究的推进,还要根据其他相关课题研究的进展来调整自己的课题,如果别人的研究走在了自己的前面,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再重复地探索,而是借鉴别人的经验进行验证性研究即可。

3、工作到位,出好成果

⑴、在课题立项后,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建立健全机构,切实加强领导;

②组织课题论证,拟定研究方案;

③健全相关制度,制定年度计划(包括课题组例会、学习、检查、树立榜样、成果申报等);

④用好载体《和谐成长》(也可以根据实验需要,丰富和创新《和谐成长》的内容和实验方式);

⑤定期组织培训,建设科研队伍;

⑥重视阶段检测,认真抓好年审;

⑦积极迎接年会,申报科研成果;

⑧重视积累资料,做好结题准备。

⑵、指导老师写好科研论文

许多老师对论文的撰写存在一定的困难,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表达有困难。第二,没有材料可写。第三,没有理论依据。有些教师手头积累了一些教育教学中例子,但是,不知道怎样进行提炼。写出的论文好像小学生写的记叙文一样,评比不能得奖。课题研究正解决了论文写作的问题。进行课题研究,除了实践,必须在平时做些文字积累。而经常性地动笔,能使你的笔头自然变得顺畅。平时有了丰富的积累,没有材料可写当然就不可能了。课题研究强调依靠相关的理论支撑,写作论文没有理论依据的问题同时得到了解决。因此,课题研究,会使教师写出优质的论文成为轻而易举的事情。

三、我校和谐德育内涵的深化研究

1、以“小课题”探究为突破口,立足课堂,师生共同研究

⑴、我校和谐德育“小课题”研究是由教师个人独立或教师小组合作承担的课题。

①从研究目的看,“小课题”主要解决教师个人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比如:研究如何让经常迟到的学生不迟到,研究如何让不交作业的学生交作业,研究如何在班集体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问题等等,这些课题都是贴近教育,贴近现实,贴近学科学习背景,是有实效的课题。

②从承担者的角度看,“小课题”由教师个人或小组确立并承担,教师即研究者,是研究的主角,而不是配合专家进行研究。

③从研究内容看,“小课题”研究的是教育教学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每个教师真正参与其中,能够及时反思、总结,这种来自于教学实践,又指导教学实践的“小课题”研究,必定能够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④ 从成果表达方式看,“小课题”研究成果表达除了研究报告以外,还有它自身独特的研究表达方式——日志、叙事、案例、反思等,这些方式便于操作,与教师工作实践相辅相成,能很好地解决工作与研究的矛盾,是教师教育教研活动的重要载体。我校所有有教师均建立有柳州教育都乐博客,成果的表达方式可以在博客中展示,与同行们共同交流。

⑵、我校的和谐德育开展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①、因为我们提倡“以班级管理或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确定为个人的研究课题,让每一位教师都可以在班上找到研究对象,使科研走进课堂、走进班级,形成“人人有课题,个个搞研究”的和谐德育科研氛围。

②、实行老师申报为主、学生参与科研的形式开展课题研究,促进师生共同进步,和谐发展。

2、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提高班级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和谐成长

班级文化建设作为加强班级管理,营造班级氛围,发挥班级功能,提升班级形象的重要内容,在学校管理、班主任工作、学生品质培养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班风建设以及各类班级文化活动的开展,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⑴、用和谐的班级文化陶冶学生

①、让教室具有文化特质----教室布置、环境熏陶。主要通过名人警句、班号、班规、学生座右铭等构成教室文化气息。

②、让班徽闪亮,让班歌嘹亮,让班号添彩。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班徽、班歌、班号、班服等,亮出自己的风采。

③、每人一句座右铭,引领个人发展方向。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座右铭,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影响力。

⑵、制定发展计划,激发学生竞争意识,实现学生自我激励。

①、制定个人成长规划,包括近期、中期、远期规划。

②、制定班级奋斗目标:包括近期、中期、远期目标。

班主任要和学生一起商量制定符合自己班上学生情况的班级奋斗目标。

近期目标(一周或一个月)、中期(一个学期或一年)、远期(三年)。

制定班级目标是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班级的未来发展方向。

⑶、规范班级制度,人人争创文明。

围绕学生学习纪律、文明礼貌、行为规范、制度执行、班务管理等方面来把握重点内容、进行制度设计;在制定方式上要反映民主性和群众性。

⑷、建立班级自主管理,实行学生自我教育。

比如高一(11)班的口号是:我的班级我建设,我的成长我做主。

高二(3)班的口号是: 名牌重点不是梦,关键在行动。

高三(15)的口号是: 没有淘汰,只有先后;没有失败,只有磨练。

班级自主管理制度包括:岗位责任制;班干例会;学生家访;学生“导师制”;学生自己主持主题班会;家长会;班级信箱等。

3、以活动为载体,以特色为主体,有效创新《和谐成长》内涵

主要通过系列主题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内在素质。我们的工作主要结合学生成长的特点和学校实际,既注意抓好常规,又注重研究,创新方式,拓宽渠道,以活动为载体,以特色为主体,开展一系列适合我校发展的主题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丰富和创新《和谐成长》的内涵。

主题活动课是学校或班主任有主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一种新型课程形式。它从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出发,确定教育主题,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⑵、主题确定

①、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主题教育每月一个大主题、每周一个小主题。

②、教育内容的确定,主要通过科研处、政教处以及高一、高二年级科研副组长共同协商,于开学一周内制定好计划,把本学期所有的活动主题公布在和谐德育工作研究计划中,让老师有所准备。每周还要把当周的主题公布在“学校工作安排”上,让学生、班主任有充分的准备过程。

③、不同的班级可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另选主题。

⑵、主题教育活动主要形式

①、国旗下讲话:由学生国旗下演讲、老师的赠语、行政领导的发言组成。讲话的内容主要是围绕主题而展开。

学生国旗下的演讲:由高一、高二各班轮流上岗,每周轮一个班,由1-2名学生演讲,讲话的内容主要是围绕本周主题,以身边人、身边事为主要例子,倡导校园文明,宏扬榜样力量,提高学生自我教育。

老师的赠言:每个星期由2-3位老师主讲,主要由优秀班主任、刚获得重要荣誉的优秀教师、或者是德高望重、名声在外的老教师,也有刚刚毕业的年轻老师组成。每位老师送给全校师生一句或一段自己认为最鼓舞人心的话,给师生们受到启发。

行政领导的发言:主要由校长、德育副校长和政教处领导组成,就本周的主题教育进行“画龙点睛”式的鼓动发言。

②、开展系列主题班会。

我校主题班会主要由学生主持、班主任引导或总结。可以有交流、讨论,但主要以“实话实说”的个人发言为主,每个同学都能在班会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以达到解剖自己、提高自己的目的。每次主题班会都要写好班会教案,并做好班会记录。

班会课比赛采用“开放性班会”的形式:学校安排领导点评、各班邀请科任老师、家长、社区代表参加,这种开放性教育可形成一种良好的教育氛围,形成强大的教育力量,提高育人效果。

③、黑板报,以及广播站的宣传报道等。

多渠道、多方位的主题教育活动,使我校和谐德育得以健康、有效的发展。

本学期,我校主要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如下:

1、开展感动校园系列活动

⑴、观看中央电视台《2008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颁奖晚会,学习和感受《2008感动中国》10大人物的感动事迹。

播放时间:3月2日--4日,每天播放2-3个人物

⑵、通过主题班会课,开展《2008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大讨论、并开展黑板报评比。

时间:3月9日(大讨论)、3月16日(黑板报评比)

⑶、在高一、高二年级开展“感动就在我的身边”感动校园征文比赛。

时间:3月下旬

⑷、在高一、高二年级开展了“感动就在我身边”的《感动校园》摄影、书画比赛

时间:4月上旬

⑸、在高一、高二年级开展了“感动就在我身边”的《感动校园》演讲比赛

时间:段考后两周

⑹、开展“感动就在我身边”的《感动校园》十大人物评选活动

时间:4月下旬

⑺、开展“感动校园”人大人物颁奖晚会

时间:5月初

㈡、开展每月一个大主题、每周一个小主题的德育实践活动

月主题周主题

3月

感动

中国、

感动

校园3月2—4日观看中央电视台《2008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颁奖晚会

3月5日开展学雷锋活动

3月9日开展“让爱在心中飞翔”主题班会

----《2008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大讨论

3月16日开展“感动就在我身边”的主题班会

----说说自己身边的感动人物

3月23日开展“感受关爱,勤奋学习”主题班会

----怎样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

段考后两周开展“感动就在我身边”演讲比赛

4月

“四月的怀念”

爱国教育4月5日--6日清明扫墓活动

4月13日开展“四月的怀念”主题班会

----铭刻历史、珍惜生活

4月20日开展“爱在这里起步”主题班会

----爱国主义教育

4月27日开展“学会分享更快乐”主题班会

----利他行为教育

5月

“阳光五月”心理健康教育5月4日“5.4”青年节活动

5月11日开展“给生命找一个主题”主题班会

------生命教育

5月18日开展“阳光总在风雨后”主题班会

-----抗挫折教育

5月25日开展“爱拼才会赢”主题班会

----竟争意识教育

6月“路在脚下”理想信念教育6月1日开展“崇高的理想,成功的一半”主题班会

----理想信念教育

6月8日开展“梦在心中路在脚下”主题班会

----理想信念教育

6月22日开展“做时间的主人”主题班会

----惜时教育

第7篇

一、开头结尾,重点渲染

文学创作有“豹头凤尾”一说,就是指写文章要讲究开头和结尾。同理,开头和结尾也是一场晚会的重要环节。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主持人而言,最大的难度往往表现在开场白上。优秀的开场白要灵活精巧,周到得体,使全场人人情绪高涨,注意力集中,形成共鸣。很多主持人是以抒情的基调作为开场白的。如2003年央视“同一首歌走进铁岭”晚会,主持人的开场白是这样的:

男:各位朋友,各位嘉宾,铁岭的父老乡亲:

合:晚上好!

女:金秋气爽,五谷飘香,带着丰收的喜悦,带着美好的祝愿,《同一首歌》走进古老、美丽、“较大的城市”――铁岭。

男:望着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望着潺潺流过的辽河水,望着这片富饶、神奇的黑土地,我们内心油然升起敬意。

女: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铁岭是世界名著《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关外祖籍地,是《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高鹗、指头画鼻祖高其佩的故乡,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的家乡。

男:一代伟人、敬爱的总理少年是从这里走向学堂,树立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愿。称铁岭是他第二故乡。

在这个开场白里,主持人既介绍了铁岭的地域、历史、名人,也抒发了自己对这片土地的敬慕情感,与现场观众产生了共鸣,调动了观众情绪,博得了一片掌声,为以后的节目开了一个好头。

一次成功的晚会,应该是头尾相应。结尾要漂亮圆满,再一次强化主题,激励观众,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结尾的语言可用议论的方式引人思考,可用点题的方式总结全程,也可以用抒情的方式获取共鸣。笔者认为以抒情的方式结尾,效果会更好一些。

二、夹叙夹议,见事抒情

一台晚会,主持人用语言“穿针引线”,使整场节目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主持人要借助多姿多彩的串联词来调动观众感官,控制现场气氛,使不同的节目互相关联。这期间常常夹叙夹议,见事抒情,并根据现场的变化进行即兴发挥。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在主持直播中的即兴发挥一直为人们所称道。1997年6月30日上午,驻港部队离营誓师大会开始前一小时,天突然降大雨。而当距大会开幕还有20分钟时,天气又突然放晴,白岩松在现场即兴组织了这样一个开场白:“一场大雨洗刷的是中国百年的耻辱,而风雨过后,是中国晴朗的天空。”这个抒情性的开场白,切合当时的气氛,具有深刻的内涵,耐人寻味。

夹叙夹议式的抒情,语言不多,但要准确、精到,一箭中的。只有说出观众想说之语,道出观众想表之情,观众听了方能感到解渴赶劲,甚至拍案叫绝。如把握不准,莫要妄加抒情,那会因一两个不合时宜的抒情短句留下笑柄。当然,肤浅抒情更主要的危害是破坏了节目的流畅与和谐。

“2012中华小姐环球大赛总决赛”本来是热闹欢快的晚会,很难出现抒情的机会,但几位主持人可谓艺高人胆大,敢走险峰,抓住冠亚季军即将产生的缝隙,抒发了对佳丽的欣赏之情。

胡一虎:欢迎回到2012中华小姐环球大赛总决赛的现场,我们冠亚季军马上呼之欲出。

窦文涛:想想她们的历程。她们去过大理。

沈 星:到湖北鹤峰奉献爱心。

尉迟琳嘉:还到法国巴黎感受浪漫,现在到了最后的时刻,有请最后的五强。掌声请出另外七位佳丽上台。

沈 星:一路上走过来,都是12位女生相依相伴,此时此刻不管是荣耀还是友谊,我们都要互相分享。

几位主持人用抒情语调适时地赞美了中华小姐的爱心和美德。此情此景不但没有破坏晚会的娱乐风格,反倒升华了晚会的美感。

三、将至,抒情突起

是晚会的精彩华段。晚会的也是主持人抒感的。笔者在2008年参与了铁岭电视台举办的“纪念行风热线开播五周年”晚会。晚会的后半部拟采访两位被救助的市民。采访前,台上的主持人饱含深情地说道:“老百姓是水,我们是船,船儿离开水怎么航行?老百姓是土地,我们是树,绿树覆盖大地常青。让我们一起来倾听人民的呼声,让我们一起来抚慰柔弱的心灵。今天,两位被救助的市民也来到现场。请他们说说心里话。”一位主持人来到观众席边采访。两位市民含着热泪讲述着自己的困境和被救助的经历。他们因激动而哽咽的话语,感染了现场观众。这时台上的主持人激动地朗诵:“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紧接着一首抒情歌曲《你是姐妹,你是父兄》亲切响起。这一段落组合,步步抒情,层层递进,把晚会推向。

主持人抒感,调动全场观众激情的成功范例很多。例如:央视的“感动中国颁奖晚会”、“全国道德模范颁奖晚会”等大型活动在每个单元均有一个,晚会形成迭起之势,情意绵长,感人至深。

四、张扬适宜,情在内心

主持人的抒情元素为晚会增加了活力与激情,大大地提高了晚会的品位。但是要注意:抒情要适度,要恰到好处。反之就会流于形式,娇柔造作,甚者让观众诟病为“装”,那就不可取了。

某电视台一位主持人就是一例,她没有驾驭好抒情这匹骏马。每年主持春晚节目,她都有一个拿手好戏:煽情。情到深处满脸是泪,语言哽咽地抒发着悲悯情怀。过年了应喜庆热闹,她这一煽情大大地搅了观众的兴致。结果,她的煽情主持风格遭受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可见,抒情要分时间、场合,不同性质的晚会,主持人需要运用不同的语气和基调,就是一台融入抒情的晚会,也要张扬适度,不能做表面文章。情感是从内心产生的,你的语言,你的微笑,你的眼神都是由心来支配。一个主持人要从心里释放一种善意,真心地尊重观众,自然、真实的抒情才能真正地感染观众。

第8篇

他是一位普通的工人。1972年,他与同厂女工吴月瑛相爱。1974年,就在他们开始筹备婚事,即将走向婚姻殿堂的时候,吴月瑛在一次意外中摔成了重伤。经过医生的全力抢救,吴月瑛最终捡回了一条命,但颈椎中枢神经断裂的她却再也站不起来了。 飞来的横祸,给了他沉重的打击。但为了吴月瑛,他还是放下心中的悲伤,从她受伤住院的那天起,就不离不弃地守护在她的身边,给她喂饭、端尿,陪她说话解闷。吴月瑛出院后,他一如既往地守护着她,一有空闲就往她家跑,帮着她的家人护理她。

转眼间,几年过去了,为了照顾吴月瑛,他将自己拖成了大龄青年。不少热心人要给他介绍女朋友,都被他婉言谢绝。吴月瑛多次劝说韩惠民尽快成个家,但他就是不听,他暗下决心,要一直守护着她,哪怕不结婚,也要守护她一辈子!面对他的坚持,吴月瑛给他下了最后通碟,说他要是再不找对象成家,就永远不要来见她。

在吴月瑛的“胁迫”下,他开始去相亲。但在相亲的时候,他却始终坚守一个条件,那就是对方必须同意与他一起照顾自己瘫痪在床的初恋情人。他的这个“苛刻”的条件吓退了许多人,快到三十岁的时候,他才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位名叫徐敏芳的漂亮贤慧的姑娘。当徐敏芳了解到他坚持多年不谈恋爱,只为照顾过去的情人时,他的一片痴情在让徐敏芳充满了感动的同时,也对他充满了敬意。她觉得,一个能够对瘫痪在床的初恋情人不离不弃百般疼惜的男人,将来对他的妻子,也一定错不了。 就这样,徐敏芳接受了他,也接受他的初恋情人吴月瑛。1980年,他与徐敏芳走入了婚姻的殿堂,从此,她与他共同担起了照顾吴月瑛的责任。

冬天,为了给吴月瑛取暖,他自己动手做了一只取暖炉。计划经济年代烧煤定量供应,没有煤球,他只好骑上黄鱼车,到长船湾的苏州木材公司锯木车间买木屑,把装满麻袋的木屑拉到吴月瑛家里,大冬天里竟累得满头大汗。拉来木屑后,他每天早上来到吴月瑛家里,生好取暖炉后才去上班。夏日高温,他又骑上黄鱼车,到北园的糖果冷饮厂拉冰块。一块大冰块重达100公斤,他顶着火辣辣的太阳,运到吴月瑛家,放进床下的浴盆里,就这样帮她消暑。

吴月瑛瘫痪在床已经三十多年,偶有伤风咳嗽时总是很痛苦,喉咙里的痰咳不出来会有危险,因此要尽量避免让她着凉感冒。长期卧床已使吴月瑛静脉瘪下去了,输液不太方便,他经常为她准备一些常用的感冒药。

为了让吴月瑛减少些病痛的折磨,睡得舒服些,他找来木工,为吴月瑛专门制作了一张适合她的床,床的一侧有块活动抽板,当吴月瑛要方便时,可以把抽板抽出来,在床下放好尿盆,结束后再把抽板推进去。在吴月瑛的房间里,摆放着两台电视机,方便躺在床上的她从不同角度来看电视。正是这样细致入微的照顾,让吴月瑛这个被医生预言活不过一年的瘫痪病人,安然度过了35个春秋。

35年的倾情照料,让他们两家人成了一家人。他的女儿认了吴月瑛当干妈,退休在家的徐敏芳只要一有空,就来到吴月瑛家里坐坐,跟她讲讲家长里短的事情。

吴月瑛的母亲、姐姐,也都把他和徐敏芳当成了亲人,只要家里有什么事,他们总是“随叫随到”。徐敏芳感慨地说,这么多年走过来,丈夫早已成了吴月瑛的精神支柱,从年轻时的爱情到现在亲人般的依赖,她能理解也非常支持。常年的病痛,折磨得吴月瑛痛苦万分,当吴月瑛对生活丧失了信心的时候,他和徐敏芳告诉吴月瑛:“月瑛,有我们在,一定会守护你,照顾你一直到老!”他们的真情,深深地感动了吴月瑛,更加坚定了她活下去的信心。

35年一晃而过。从当初初恋情人间的形影不离,到现在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生死相守,他用不变的真情,完成了从青春的诺言到壮年成熟的守望。

他就是韩惠民,一个普通的苏州市民。他的事迹被媒体披露后,他被评为2008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在2009年2月5日的感动中国2008颁奖晚会上,感动中国2008给他的颁奖词这样写的:他用百姓最朴素的方式,回答了生活中最为深奥的问题:有比爱情更坚固的情感,有比婚姻更宏伟的殿堂,35年的光阴,青丝转成白发,不变的是真情。

第9篇

关键词:职业道德与法律 课程资源 德育课程

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中职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是一门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为任务,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的德育课程。为提高德育实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利用现有的教材和教参外,还需开发其他的课程资源。

一、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资源的内容

1.影视资源

影视课程资源具有内容的丰富性、鲜明的时代性、真实的情感性和形式的多样性等特点。它能有效地增强教学内容的内在价值和吸引力,因而在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比如,在讲感受道德之美一课时,教材从道德的内涵、社会公德以及家庭美德等方面阐述道德之美。讲这部分内容时,空泛的说教会显得苍白,教师需要借助影视资源再现一个真实的道德情境,让课堂进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美好境界。又如教学恪守职业道德时,可让学生观看“全国道德模范颁奖晚会”,通过“诚实守信”“敬业奉献”等篇章生动展示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和崇高品德,让这一组组撼动人心的“英雄谱”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得学生的心灵与之共鸣。再如,教学增添我们的魅力一课时,教师可选取湖南卫视“天天向上”的部分内容,该节目用各种形式来传播中国的礼仪文化,节目氛围轻松幽默,深受中职生的喜爱。也可以利用火爆的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的部分内容,这个节目中也含有丰富的礼仪内容。再如,在“法律”知识部分的教学中,好的影视资源有“今日说法”“法制在线”“3.15晚会”等。

2.传统道德文化

总理在讲话中曾谈到:“中华文明以其顽强的凝聚力和隽永的魅力,历经沧桑而完整的延续下来,拥有5000年的文明史,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中华文明中蕴涵着丰富的优秀道德资源,其中很多思想、观点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可见,将传统道德文化引入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有着其他课程资源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在讲塑造良好形象时,教师不妨让学生走进《弟子规》,感受礼仪之美。如“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的仪容仪表礼仪;“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的仪态礼仪等等。在教学提升道德境界时,应引导学生去感受古人“正己”“自重”“慎独”“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修身养德的境界。

3.师生资源

教师和学生也是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重要的课程资源。师生双方的生活环境、知识水平、思维方式、道德修养、价值观念、思想碰撞等,都能成为新的课程资源。

例如,在教学“职业道德――职业的灵魂”相关内容时,教师固然可以举一些“感动中国”“全国道德模范”等知名人物恪守职业道德的典型事例,但如果我们能挖掘师生自身的道德资源,这种“现身说法”的影响力则显得更为直接和震撼。当笔者学校举行“感动校园十大人物”的评选活动时,笔者就引导学生从“职业道德”的角度去“点评”自己的老师,通过相互交流、相互熏陶,感同身受地领略职业道德之美。在教学依照程序维权时,笔者结合自己在当地一家知名的大型超市买到“假牛肉”的消费经历设置问题,让学生探究维权的途径和具体操作步骤;教学杜绝不良行为时,不妨让学生谈谈他们在这个年龄段容易受到的各种诱惑、可能沾染的不良行为;在教学社会公德时,师生可以就“扶不扶”等一些社会热点现象交流各自的想法、观点和认识等。

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1.生活性

构建生活化课堂是德育新课改的显著特点之一。《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大纲》提出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三贴近”原则,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需求,引发学生的兴趣”。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力求体现生活性。

2.典型性

案例教学是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因此,在开发案例类课程资源时要体现典型性。选取的案例要典型、真实。例如,“珍惜人身权利”的教学可从每年“省高院消费者权益保护十大典型案例”中选取。

3.真实性

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选材要让学生心有所动,而心有所动的前提是真实。因此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具有真实性,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人物、真实的经历、真实的情感,用“真”去拨动学生的心弦,奏出和谐的乐章。

参考文献: